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指标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统计报表中,财务统计指标属于重要内容,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最终经营成果加以直接反映,从而为企业领导层在社会及经济决策中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1、财务统计核算工作概述
一直以来,统计和会计都属于两个不同学科,然而在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中,统计与会计的核算功能相同,主要功能都是实现经济信息的提供,以便为企事业单位、党政部门及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同时展开监督,确保既有方针与政策的执行是按照既定方向与目标发展的,从而为企业经济建设的目标实现提供支持。统计信息是经过统计调查、整理与分析过程获取,部分信息直接来源于会计部门,如企事业单位某时期获得的利润或各资产的价值等。因此,统计核算是将财务统计核算包含在内的,财务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财务统计核算是基于会计核算工作,与会计核算需求相结合之下建立而来,是会计与统计紧密结合的实际体现。
2、重新设计财务统计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加深,财务统计指标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以便与经济形势的发展与变化相适应。2007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在基础准则上对会计核算工作做了许多调整,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给统计人员的财务统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而统计核算工作需要通过财务统计指标发挥实际作用。然而目前的财务统计指标仍不完备,不能为统计工作监督、服务与咨询等整体功能的发挥提供保障,因此,必须对财务统计指标与时俱进的加以调整,在新会计准则基础上对财务统计指标体系进行重新设计,从而为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及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理论支持。
3、重新设计财务统计指标体系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对财务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进行设计时,应遵循科学、实用、合理而适用的基本原则,不仅要保证设计出的财务统计指标体系在理论上正确,同时还要保证这一体系能够满足客观实际的需求,在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具有合理性,也应便于实际操作。因此,在设计财务统计指标体系时,要将资产实际流入或流出作为对收入与支出的判定标准。在统计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由于财务会计中的原始凭证不便于展开分类核算,我们不可能对企业业务经营中发生的每一笔原始凭证加以分类核算来确定相应指标。因此,只有两种方法可以为财务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提供支持,其一是根据财务报表相关指标的计算得出,另一种是将财务核算总账目及相关分类账目中获取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
另外,在新会计准则中,整个财务科目大体可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含有不确定因素的科目,如投资收益、产品销售的收入、根据权益法展开计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及外币核算过程中造成的汇兑损益等;第二种是无不确定因素的科目,主要有资产科目与负债类科目,资产科目包括固定资产、银行存款、现金和原材料等,负债类科目包括应交税金、应付工资及应付账款等;第三种是相应科目经过加减之后获得的科目,如应收账款净额、固定资产净值、各项利润科目及部分所有者利润及权益分配科目。
4、财务统计指标体系的重新设计
4.1重新设计的财务统计指标体系包含的具体指标
在新会计准则下,为对财务统计指标进行适当调整,使之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应重新设计财务统计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的形式及内涵不同,可将财务统计指标体系划分为经济效益指标和财务状况指标两种。其中,经济效益指标应包含流动资产周转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经济效益综合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财务状况指标应包含资产总额、净资产总额、负债总额、费用、成本、利润额与收入等。在财务统计指标中,除了极个别指标外,其他指标都和会计中的指标名称保持一致,同时各指标的数据来源都是该企业内会计帐户核算资料、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等。
4.2新财务统计指标体系分析
在新会计准则影响下,财务统计指标体系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报表列示与项目的变化。在资产这一统计指标中,根据资产的流动性将之划分为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两种,而负债这一指标也应根据债务偿还的期限分为流动负债及长期负债两种。为对重新设计的财务统计指标体系加以详细说明,我们以房地产企业为例进行阐述。在房地产企业财务统计指标体系中,和传统的财务统计指标体系不同,重新设计的财务统计指标体系中将短期投资予以取消,并对金融资产进行拆分,使之成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并新增了投资性房地产,将商誉及开发支出单独列出,将应付的福利费用、应付工资及为企业职工提供的其他形式的报酬及相关支出一并纳进职工的薪酬核算过程;将原来单独列出的部分股东的权益收入纳入到所有者权益这一项目之下。
在利润这一指标核算中,基于新会计准则,对利润表的列示与项目也应当加以适当调整,主要有以下几点:将传统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与其他业务支出、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的划分取消,将之全归纳到营业成本和营业收入中;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资产减值损失纳进营业收入之中;同时,将部分股东的损益纳入到净利润中。
5、结束语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外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财务统计指标体系是财务统计报表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经营情况与经营成果的直接反映,是企业管理层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数据支持。因此,必须保持财务统计指标体系的与时俱进,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对这一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以便为财务统计指标体系数据支持功能的正常发挥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穆叶赛尔·木衣提.企业财务控制消毒评价标准的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1.
[2]王娟,仇菲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统计指标体系构建[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25(2):107-109.
[3]贺琼,郝汇.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变量体系的设计[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7,14(2):19-23.
关键词: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TK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对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多,必然引起能源消耗的过量使用,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大元凶,所以,必须通过严密科学的能源统计工作,做好这一基础信息的记录、整理、编制、使用,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规划做为指导和依据数据。
能源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全面、系统的能源统计数据信息,对于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编制能源生产和节约计划,研究能源供需状况,加强能源科学管理,进行能源需求预测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能源统计指标体系
能源统计指标体系,是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并互相补充的统计指标,按一定的目的、意义系统地结合在一起,用以说明总体数量特征所形成的体系。它是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联系的反映。能源统计指标体系是建立在能源系统流程的基础上,它通过对能源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转换、输送、流转、储存和使用等一群统计指标的有机联系,全面、系统的反映出能源系统流程的内在联系、数量关系以及总体特征、发展规律。
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一)能源资源统计;(二)能源生产统计;(三)能源加工、转换统计;(四)能源运输(输送)统计;(五)能源流转统计;(六)能源库存量统计;(七)能源消费统计;(八)能源综合平衡统计;(九)能源经济效益统计;(十)能源节约统计。
三、对能源统计指标体系的探析
一般,必须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相关内容,科学地制定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以准确反映本地区能源供应、流通和消费等全过程。具体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考虑全面系统性原则
能源资源统计的基本任务主要有:(1)按探明程度确定能源资源储量及其投入社会经济周转的可能量。(2)研究能源资源的构成情况,分布情况和质量状况。(3)分析已探明储量的动态及其增长原因,编制能源资源储量变动平衡表。(4)分析能源资源勘探及开发计划完成情况以及能源资源保护与补充情况。(5)研究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及其经济效益。因此不得不首先要求全面系统,所以,能源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应立足于能充分反映能源供应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以及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建立能源统计指标体系的最主要目的是全面反映能源发展状况,同时为节能工作服务。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兼顾能源供应、转换、输配和消费的全过程,反映各个阶段中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节能潜力。
2.具备实际可行的操作性
能源资源统计是对现有能源资源的品位、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以及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所进行的统计,它可为制定能源方针政策,编制能源开发规划提供基础数据。目前我国能源资源统计主要对水力、煤、石油、天然气和核资源进行统计。一个能源统计指标体系构成建立在原有指标基础之上,因此,将对原有统计指标进行筛选,保留合理的内容,同时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能源统计的优势,建立部分新的指标。因此,是否能方便、准确地采集到基础数据也是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3.保持市场信息、政策数据等的开放性
统计工作者都明确,能源统计是一项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能源统计指标体系需要不断修改完善,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也应及时调整。因此,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通过不断修改完善,从而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能源供应、生产和消费等各种情况。
4.除了真实反映现状外,应注重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
在统计指标的设计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资料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指标之间要具有可比性。纵向比较是指对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比较,横向比较则是指对不同对象、相同时期的比较。例如:“十五”期间我国能源发展的状况、我国与国际先进国家在能源利用率、能源使用结构等方面的比较等。
四、结束语
我国目前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表现出:(1)缺少一些反映能源使用情况的统计指标,这一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些大中城市的能源统计上。(2)由于受现有能源统计方法的限制,统计资料无法反映一些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3)缺乏与国际能源数据的可比性。由于在指标含义、统计口径、计量单位等方面与国际惯例不衔接,因此,与国际数据比较时,部分指标缺乏可比性。但是,相信今后随着节约型社会、节约型企业、生态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等观念的不断深入,会得到改善和实际的解决。
总之,在建立和制定地方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上,必须首先剖析我国能源统计现状的基础,按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和开放性的原则建立本地区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并采集基础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经委节能环保处,编著.上海市能源统计指标体系设计与研究.2002,5.
【关键词】现代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思考
一、构建现代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意义
1.1了解企业现状 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可以清楚地看见整个企业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通过其发展现状可以了解企业运营的状况,并且判断出企业未来的运营走势。
1.2方便信息查询 对于员工来说,经常会需要查询关于本企业过去的一些相关信息,作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的参考数据,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这样,经常会利用到过去几年的有关数据对接下来的经济走向做出判断,可是现存的信息量巨大,含有的信息内容繁多,这就需要建立统计指标体系,来方便企业的员工和管理者能够更快更准确的查找到对他们有用的信息。方便他们的工作和决策。
1.3建立沟通桥梁 每个部门的统计指标大多是不一样的,通过这个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发现每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将整个企业联系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使各个部门能够团结协作,利用部门优势,使企业结构更加完善,给企业带去更大利益。
1.4及时防控风险 随着指标体系的构建,就可以根据此体系发现企业在运营上的问题,然后及时纠正,防微杜渐,在问题扩大之前把问题解决掉。
1.5作为考核标准 在大多数企业中,管理者都把指标体系当做考核这个部门是否完成任务的标准,也就是这个部门的管理者以及员工的绩效考核标准,所以说,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使考核标准更加公平化,规范化。
1.6决策的正确性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指标体系,使得数据的统计更加准确、明确,也就保证了利用这些数据得出的结论、做出的决策的正确性。
二、现代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内容
谈到这个问题就是说如何去构建正确的、有效的统计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部门,所设立的体系也是不同的,它应包含的内容 有以下几个:
2.1销售部的指标体系 销售部门是企业十分重要的部门,他肩负着销售公司产品的巨大任务,也是给公司带来利润的部门,在构建统计指标体系的时候,可以通过设立营业额,来判断其在市场营销方面的成绩。
2.2生产部的指标体系 生产部主要是生产产品的部门,可以通过设立产品的合格数量来控制产品的合格率,以作为生产部的指标体系,来激励员工更加努力的工作。
2.3其他指标体系 除了满足上述两点可以反映市场营销和产品生产的指标体系,还有很多体系。例如反映人力资源的指标体系,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体系,反映企业竞争力的体系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详细说明了。对于企业来说,其需要大量的信息来满足企业的的发展要求,所以在原先固定模式的指标体系上,又会衍生出多种多样的体系分支,使指标体系更加多层次化,多元化,立体化。
三、现代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3.1现有指标体系没有统一的规范 对于企业来说,很多部门在建立指标体系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交叉重复的现象,这就消耗了过多的人力物力,浪费了资源,所以应该制定统一的规范,在一些考核和监控项目等意义不同、内容相同的指标体系上,可以只设立一个,然后通过资源的共享来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办事效率。
3.2现有指标体系无法突出企业特色 很多企业认为构建统计指标体系是很麻烦、很浪费时间的事,所以会生搬硬套一些其他企业的体系,这就导致在使用指标时,因为不合适而导致麻烦,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企业,从企业实际出发,建立有特色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
3.3现有指标体系构建的不完整 企业的部门繁多,员工众多,每个部门的指标体系都不一样,虽然有些部门指标体系重复,同样在一些指标体系中也有很大的漏洞和不足,设立的体系不能够准确的反映本部门或者本企业的工作现状、工作成果,导致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3.4现有指标体系智能化不足 随着时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统计指标智能化,使用计算机使操作起来更加容易,然而,因为计算机事业发展较晚,所以在指标体系智能化方面上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去完善智能化系统。
3.5企业部门不能理性看待指标体系 这是一个几乎每个企业都存在的问题,很多企业或者部门把这个指标看做是一种任务,过分的追求完成指标,不能分清轻重缓急,孰轻孰重,有的甚至夸大指标体系,要知道指标体系也是存在漏洞和错误的,并不能完全成为企业或者部门工作的标准。面对大量的数字海洋,或许你今天按照指标完成了某项任务,但是却没有完成明天工作的准备工作,这样周而复始,就会埋下隐患。并不能完全按照指标要求自己,要在企业中学会灵活多变,毕竟指标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四、如何完善现有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
4.1建立统一的规划并且要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企业,指导企业现今的实际状况,给企业定好位,找到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相同点,用自己的想法思维来构建企业的统计的指标体系,更要了解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地方,找到它的特色。才能知道在构建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时要着重突出什么。顺便值得一提的就是在建立统一规划时要把立足点放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上,这样才能让统计指标体系实现真正的意义,保证指标间的协调统一,为决策者提供更加有力的数据。
4.2完整指标体系内容并且提高其智能化 随着企业的发展,要不断的完善指标体系的内容,丰富其分支,但是不要盲目地增加分支,而是在不使体系变得冗杂的前提下增加新的领域的分支或者原领域的扩展分支。而且要不断提高统计系统的智能化,不要只是注重对信息的收集和存储,要更多的利用分析系统进行分析,才会使决策者更好地利用智能化的指标体系。
4.3提高意识并且理性看待指标体系的功能 要提高对统计指标体系的使用意识,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摆设。更有甚者,在市场上有一种指标万能论,这是极不可取的,要理性看待指标体系,就要正确了解它的作用与功能,要学会整理、分析和运用这些指标,不断提高运用这些指标的能力,将这些指标所含有的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到企业发展中去。
总之,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来说,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进一步的了解企业现状,增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实现资源的共享,更有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工作人员要正确认识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性,理性看待统计指标体系的使用功能,使其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企业更要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并且坚持不懈的不断完善其智能化系统。正确、有效地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将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田百洲.对构建现代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一些思考[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5)
[2]王波.关于构建现代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若干思考[J].浙江统计,2005(4)
[3]郑慧君.新形势下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J].商场现代化,2011(7)
[4]凌太军.关于构建现代企业统计新体系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3(2)
[5]冯丽玲.企业统计需求与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09 (4)
关键词:现代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构建统计指标体系对现代企业发展的意义
1.1了解企业现状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能够使整个企业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完整地展示在管理者的面前,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统计指标体系来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并以此作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1.2有利于信息查询企业的工作人员经常会遇到查询企业过去的经营信息等情况,对于管理者来说,也经常需要查询企业以往的相关数据,以对今后的经济走势做出决策。但由于企业在经营中产生的各类信息量巨大、内容繁多,使用传统方式查询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需要企业建立统计指标体系,使管理者或工作人员可以更快捷准确的查找到所需的信息。
1.3建立沟通的渠道。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的每个部门的统计指标很少有相同的。通过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发现每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可以增强企业的整体性,实现资源的共享,使各个部门能够团结协作,还可以集合各部门的优势,使企业结构更加完善,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1.4及时防控风险。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之后,企业就能够通过体系发现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完善。这样就使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
1.5完善作为考核标准在现代企业中,管理者经常把指标体系当作部门的考核标准,因此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量化考核标准,使其更加规范,更加透明。
1.6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对于企业来说,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加准确、快速的统计各类相关数据,这样就保证了建立在这些数据上做出的决策的正确性。
二、现代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内容
构建完善、有效的统计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同部门所对应的体系也是不尽相同的,但一般来说,它应包含以下内容:
2.1销售部门的指标体系,在现代企业中,销售部门肩负着销售公司产品、给公司带来利润的任务,因此在企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在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的时候,一般应通过考察其营业额,来考核该部门的销售业绩。
2.2生产部门的指标体系。在现代企业中,生产部门担负着生产产品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应设置产品的合格数来考核产品的合格率,并作为生产部的核心指标。
2.3其他部门的指标体系在现代企业中,除了反映产品销售情况和产品生产情况的指标体系之外,还应构建其他很多体系。比如考察企业人力资源的指标体系,考察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体系,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等。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因此就会在原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会衍生出多个体系分支,使指标体系更加多层次、立体化。
三、目前现代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统一的规范目前很多企业在构建指标体系的时候,各部门经常出现重复设置的状况,不仅白白消耗了人力物力,也浪费了资源。所以我们应该制定统一的指标规范,对于部分考察意义不同但内容相同的指标,可以只设立一统计指标,然后各部门通过资源的共享进行考察,以节约资源,提高办事效率。
3.2无法突出企业特色当前有很多企业认为构建统计指标体系是费时费力,常常照搬其他企业的指标体系,这样一来使用指标时极易因为不兼容而发生错误。因此在构建指标系统之前,我们一定要全面了解我们的企业,从工作中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建立起符合企业需要的指标体系。
3.3现有指标体系构建的不完整目前很多企业由于部门繁多,且每个部门的指标体系都不尽相同,导致了一些指标体系重复的同时,另外一些指标体系则存在很大的漏洞和缺陷,这样的体系很难反映本部门的工作现状和成果,最终使得指标体系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
3.4现有指标体系智能化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更多的企业逐步将统计指标智能化。然而,我国由于信息产业发展较晚,导致很多企业在指标体系智能化方面仍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还要我们不断地提升系统的智能化程度。
3.5企业没有理性看待指标体系这种现象存在于很多企业当中,很多部门把考核指标看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机械地以完成指标为纲,缺乏大局观以及灵活性。有的企业甚至过分看重指标体系的作用,但是我们知道,指标体系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存在漏洞和误差的,并不能完全成为考核企业或的标准。比如某个部门按照指标完成了今天的某项任务,但是却未能准备好明天的工作,就会为明天的工作制造障碍。这样的情况累积下来就会形成隐患。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应该完全按照指标束缚自己,而是在工作中学会灵活多变,毕竟指标是死的,人是活的。
四、完善现有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政策建议
4.1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统一的规划。首先管理人员应了解自己的企业,给企业找好定位。同时还需要发掘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构建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时要着重考虑的因素,然后再来构建企业的统计的指标体系。最后,企业在建立统一规划的系统指标时应该把出发点向企业的生产经营上倾斜,这样才能保证指标间的协调统一,从而体现统计指标体系的真正的意义,为管理者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数据参考。
4.2完整指标体系内容并且提高其智能化。企业要发展,就要不断的扩大规模,同时也应该不断的增加和完善指标体系。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增加分支,而是保持体系简单高效的情况下增加新的分支,或者是扩展原领域的分支。我们还应该注意,要不断加深统计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不仅仅关注信息的搜集和存储,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更好地体现指标体系的作用。
4.3提高使用意识并且理性看待指标体系的功能。企业要想加快发展,就应该理性看待指标体系。一方面要提高统计指标体系的使用意识,而不是把它束之高阁。但另一方面,不能认同在市场的“指标万能论”,这也是极不可取的。我们要理性的看待指标体系,就要正确了解它的作用与功能,要学会整理、分析和运用这些指标,不断提高运用这些指标的能力,并将这些指标最大化的利用到企业发展中去。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构建有效统计指标体系有利于企业的管理人员更好的了解企业现状,增进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增进资源的共享,有利于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该理性看待其功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构建起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力争准确、高效地建立起适合自身的统计指标体系,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田百洲.对构建现代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一些思考[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5).
[2]王波.关于构建现代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若干思考[J].浙江统计,2005(4).
[3]郑慧君.新形势下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J].商场现代化,2011(7).
[4]凌太军.关于构建现代企业统计新体系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3(2).
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企业业务发展状况,企业运营收入、效益和投资情况,企业人力资源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尽量使指标按市场要求细化。
规范性原则。指标体系应从指标名称、指标概念、统计口径、审核关系、数据来源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力求指标设置更加科学化。
及时性原则。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型业务的不断出现,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要对指标体系及时进行调整。统计指标的设置,应以满足整个企业特别是业务发展部门的需求为主,坚持适度超前,并不断扩大统计指标规模,力争以规模效应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支撑。
二、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
(一)客观、公正、全面评价企业经济效益
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反映和评价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它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
(二)反映企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
我们将企业的发展归纳为四种能力,即获取利润的能力(获利能力);资金综合运营能力(营运能力);偿付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后续发展能力(发展能力),并通过这些能力的达到程度来综合评价某一企业经营状况。为了测定企业所具备的四个能力,我们从企业已有的财务和统计数据中,选出资产净利率、资本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金占总资产的比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经济效益以及净资产增长率这12个比率来构成这一体系。这套指标体系将考核的中心指标由资金利税率转为资产净利率,将考核重点由国企行政目标的实现程度转移到国企是否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上来。
三、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
(一)资产净利率、资本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与获利能力的评价
①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表现了企业运用全部资本带来的收益。它是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也是整个体系的灵魂指标。②资本金利润率=净利润/资本金总额,反映了企业的出资者向企业投入的全部资本金的获利能力。③成本费用利润率=净利润/成本费用总额,即企业所得与所耗的比率,综合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产出关系。这三个比率,分别说明了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投资者回报状况及投入产出水平,结合在一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
(二)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与偿债能力的评价
①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它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由谁承担,又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它是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②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它是评价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③速动比率=(流动资产一存货)/流动负债,它评价企业流动资产可以立即用于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与流动比率相比,更能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这三个比率结合在一起,综合反映了企业长期、短期、即期偿债能力,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做了较为完整的描述。
(三)资金占总资产的比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与营运能力的评价
①营运资金占总资产的比率=(流动资产一流动负债)/平均资产总额,反映企业的营运资金是否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它是营运能力的核心指标。②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净收入/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③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净收入/平均流动资产总额。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营运状况,我们用应收帐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两个指标的组合来代替这个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是销售净收入与平均应收帐款余额的比值,反映应收帐款的变现速度,也说明收帐效率。存货周转率是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值,它是衡量企业存货数量是否合理以及销售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比率。
(四)全员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经济效益以及净资产增长率与发展能力的评价
①全员劳动生产率=一定时期增加值/同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反映了企业活劳动的消耗效率。它是发展能力的核心指标。②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本期增加值增长额/本期总资产增长额。可以说明企业是集约型增长还是粗放型增长。③净资产增长率=(期末净资产一期初净资产)/期初净资产的比值。它反映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四、企业综合统计管理软件的配套应用
综合统计指标繁多,数据量很大,而且每年数据有连续性。因此要求方便而有效地采集和加工大量的有关统计数据,不但按质按时上报市统计局及各主管单,且还要能满足股份公司内部对所属控股、参股子公司的统计数据建档、查询、汇总及经营分析要求。而要完成这些任务,单靠人工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因此,企业必须开发一套有效、实用的计算机统计管理软件。企业综合统计管理软件的基本特点有三个:一是采集数据方便、有效。二是股份公司一次汇总,生成所有报表。三是历史资料完整,为统计分析和预测提供殷实的数据基础。要做好企业综合统计管理软件的操作与应用。这对全面提高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挖掘自身潜力、实施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战略管理方面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提高统计指标体系运行效率的路径
一、安全技术防范产品行业的概念
安全技术防范产品是指:用于防止国家、集体、个人财产以及人身安全受到侵害的专用设备、软件和系统。现阶段主要包括:入侵探测与报警设备、视频探测与监控设备、出入口探测与控制设备、报警传输设备、防爆安检设备、固定目标和移动目标防盗(劫)报警设备以及由它们构成的系统等。安防产品是社会公共安全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我国的安全技术防范产品行业(简称安防行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创新,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尤其是近年来,发展速度惊人,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发展的1倍以上;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发展到了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入侵报警等十几个大类,数千个品种;科技水平快速提高,在中低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方面,许多技术都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由重点单位、要害部门逐步发展到金融、文博、交通、海关等众多社会经济领域,进入到了社区及普通居民家庭。安防产品市场化的步伐明显加快,逐步确立了多元化、开放式的市场体系框架。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逐步得到加强,制定和实施了《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管理办法》等法规性文件和数十项国家和行业标准,施行了产品强制性认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安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行为,促进了产品与工程质量的提高。
随着安防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安防行业已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建立安防行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一方面,我国安防行业的高速发展必然要求建立全新的,规范的行业统计指标体系。自出现以来,我国安防市场由于规模小、结构层次低,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所以没有安防统计。但到目前,我国的安防行业已十分壮观,市场规模和技术层次都已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迫切需要进行规范的行业统计和管理,因而迫切需要建立先进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但是,安防行业不同于其他生产行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没有形成行业,因而没有一套原有的统计体系可以加以改造、移植,用于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安防行业内的统计。所以,只能从零开始,根据市场状况和安防产品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全新的统计指标体系。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安防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自律服务,企业自主经营”的新的体制格局,公安部对安防行业的管理定位在宏观,中观与微观交由安防协会管理。这必然要求安防行业协会要发挥更为广泛的行业自律和服务功能,通过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实现市场的有序竞争。而搞好行业统计正是发挥安防协会职能,保障安防行业健康、高速发展的关键。目前,安防行业协会已有一定的统计基础(包括会员为主的统计数据和需要得到信息服务的客户的统计数据);有可开拓的统计渠道(发挥各地方安防协会的统计作用,同时使用反馈信息的统计数据);但是还缺少科学统计方法的保障,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安防行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安防行业统计提供科学的方法保障。
三、构建安防行业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原则
1、科学性原则。为使体系能客观真实反映出安防行业生产、销售的规律,应当以科学的现代统计理论为基础,建立安防行业统计指标体系。
2、可比性原则。应当借鉴国际通行的统计标准和规范并且与之相衔接,能够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同行业安防企业在同一指标上能够进行比较分析。
3、可行性原则。设置指标体系时应尽量使用易度量的,数据易于获取的指标,提高安防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执行和应用的可行性。
4、客观性原则。要充分考虑现阶段我国国家统计部门和工业统计部门的统计指标体系与安防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标准相衔接,系统准确地反映安防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实际情况,克服因人而异的
转贴于
主观因素的影响。
5、实用性原则。对整个安防行业经济活动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安防行业统计指标体系要紧紧围绕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一系列指标来反映及监督安防行业的生产经济运行情况。
四、安防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具体内容
安防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基本结构设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指标子体系。第二层次为指标类,每个指标类下可设若干指标项。第三层次为指标项,是安防行业统计的基本指标设置。如图所示:(由于篇幅所限,只给出指标子体系和指标类,指标项暂不列出。)
安防产品统计指标子体系产品实物量和品种统计指标总产值、总产出和商品产值统计指标增加值和净产值统计指标安防产品质量统计指标安防产品销售统计指标子体系产品销售统计指标产品库存统计指标销售市场统计指标劳动统计指标子体系劳动力统计指标劳动时间利用统计指标劳动生产率统计指标劳动报酬统计指标生产设备统计指标子体系生产设备的生产和构成统计指标生产设备利用情况统计指标安防产品生产能力统计指标安防生产动力设备总能力统计指标原材料与能源统计指标子体系原材料统计指标能源统计指标科学技术进步统计指标子体系科技投入统计指标安防产业技术进步水平统计指标财务与收益分配统计指标子体系资本金与资产负债统计指标成本费用统计指标利润形成与分配统计指标企业收益分配统计指标经济效益统计指标子体系反映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指标反映劳动占用的经济效益指标反映产品符合社会需要程度指标
图中安防行业统计指标体系这个大系统由8个子体系构成,必须8个子体系相互协调和配合,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安防行业生产经营的规律。指标的设置与国际通行的统计标准和我国工业统计部门的统计标准相衔接,分别从产品,生产经营与销售,劳动,生产设备,原材料与能源,科学与技术进步,财务与收益分配,经济效益等8个方面对安防行业进行全面、详细的统计和监测。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对安防产品统计指标子体系做出简单的分析:
安防产品是安防行业生产活动的直接有效成果,是国民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安防行业和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生产创造更多的安防产品,因此,对安防产品的统计是安放行业统计的中心之一。
要对安防产品进行全面、客观的统计,必须统筹考虑安防产品实物量和品种,总产值、总产出和商品产值,增加值和净产值,以及产品质量四类指标。产品实物量是反映安防业生产发展水平,制定和检查产量计划完成情况,计算各项经济指标,分析各种安防产品之间比例关系,进行产品平衡分配以及计算实物量生产指数的重要依据;安防产品品种统计指标同样反映了安防行业的发展水平,将主要产品品种数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我国安防产业的差距,将安防产品的品种数与社会需要的品种数进行对比计算自给率,可以研究某种产品品种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产值指标是反映微观和宏观安防行业生产的规模、速度、结构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检查生产经营和经济发展计划,研究安防产业综合平衡的重要基础资料。增加值是安防业进行生产活动所追加的产品价值量,它是合算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净产值是安防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全部安防行业所创造的净产值是计算我国国民收入的基础。为了对安防产品质量状况进行宏观上的综合分析和定量的评估,需要建立产品质量统计指标,通过建立质量指标,可以对安防行业和企业的安防产品质量状况和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及综合分析,进而为各级决策部门对安防行业、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宏观指导和控制提供依据,并作为全国工业产品质量指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安防企业统计口径的界定。目前安防从业企业数量巨大,分类不清,有很多企业性质比较模糊,究竟是应该归属于安防行业,还是归属于工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建立安防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应首先对安防企业进行明确合理的定位,界定好安防企业统计口径。
第二,产品的分类。如何分类,目前的分类都不够明确,例如硬盘录像机与视频服务器不分,因此,应该对安防产品进行科学清晰的分类,才能有效进行统计。
第三,要注意基本上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部门和工业统计部门的统计指标体系与安防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及标准相衔接,从而大大提高安防行业统计资料的可比性及其使用价值。
基本的经济统计在企业市场管理、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销售管理、产品价格管理、财务管理及经济效益管理等诸多领域中的正确应用能起到预测、分析、决策、监控的作用。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内容既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需要,为此,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特点,选择一套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公司内部建立一套反映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获利能力)、资金综合运营能力(营运能力)、偿付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发展能力)体现企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并通过这些能力的达到程度来综合评价本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对企业的正确决策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选择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个企业如要全面反映其生产经营状况就需要设计和运用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也就是说通过用一系列的企业统计指标才能得以反映其企业经营状况及其变化的整个过程。在具体选择组成统计指标时应该遵循三个原则一全面性原则、二规范性原则、三及时性原则,既能满足与国家宏观统计指标的一致,也要满足企业微观的要求。
二、如何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
1、客观、公正、全面评价企业经济效益
统计渗透在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中,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反映企业静态和动态、规模和结构、效益和效率、诸多数量和质量特征、各种与经营有关的情况。
为此,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反映和评价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它①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②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从结构上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③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
2、反映企业发展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统计指标体系
我们将企业的发展归纳为四种能力,即获取利润的能力(获利能力);资金综合运营能力(营运能力);偿付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后续发展能力(发展能力),并通过这些能力的达到程度来综合评价某一企业经营状况。
三、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
1、资产净利率、资本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与获利能力的评价
①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表现了企业运用全部资本带来的收益。它是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也是整个体系的灵魂指标。②资本金利润率=净利润/资本金总额,反映了企业的出资者向企业投入的全部资本金的获利能力。③成本费用利润率=净利润/成本费用总额,即企业所得与所耗的比率,综合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产出关系。
2、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与偿债能力的评价
①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它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由谁承担,又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它是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②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它是评价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③速动比率=(流动资产一存货)/流动负债,它评价企业流动资产可以立即用于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与流动比率相比,更能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
3、资金占总资产的比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与营运能力的评价。
①营运资金占总资产的比率=(流动资产一流动负债)/平均资产总额,反映企业的营运资金是否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它是营运能力的核心指标。②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净收入/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③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净收入/平均流动资产总额。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营运状况,我们用应收帐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两个指标的组合来代替这个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是销售净收入与平均应收帐款余额的比值,反映应收帐款的变现速度,也说明收帐效率。存货周转率是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值,它是衡量企业存货数量是否合理以及销售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比率。
4、全员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经济效益以及净资产增长率与发展能力的评价。
①全员劳动生产率=一定时期增加值/同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反映了企业活劳动的消耗效率。它是发展能力的核心指标。②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本期增加值增长额/本期总资产增长额。可以说明企业是集约型增长还是粗放型增长。③净资产增长率=(期末净资产一期初净资产)/期初净资产的比值。它反映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这套体系是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应具有的行为导向、基本素质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所以,我们在选择这套体系的分析方法上,通过内部综合统计管理软件来加以辅助实施,提高了企业经济运行分析的效率。为了将评价结果直观化,使非专业人员更易于理解、接受这样的评价结果,除采用总分评定法外,还采用了直方图法和文字诊断的方法。这样更适用于企业的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自我评价。
四、提高统计指标体系运行效率的路径
1、统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更新
(1)掌握计算机知识,努力适应社会发展
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工具无疑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平台,包括通讯技术的计算机网络。所以,统计人员除了必须懂得一些常规的计算机操作知识等,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之外,还应该至少学会一些基本编程语言并掌握其设计方法。 (2)拓展专业视野,熟悉相关学科知识
统计人员要想在事业上有全面的发展,应该在搞好自己专业学习的同时,也必须关注与统计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努力扩展自己的专业视野。通过学习有关财务、金融、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现代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本专业知识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1)建立统计监管制度
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依托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建立和健全企业统计监管制度,还应建立相应的审查机构和责任制度。保证统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积极发挥统计在企业经营决策中作用。
(2)建立信息数据管理系统
围绕公司“一强三优”的发展目标,将突出电网“安全、质量、效益”三要素确定为管理、资产经营、营销服务、电网运行、人力资源和电网建设六个方面进行结果性和过程性的指标对应,形成由若干子项指标逐级构成的树状指标体系。
一、国网公司同业对标指标体系现状分析
自从国网公司开始全面开展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以来,在省公司、地市级及县级供电企业之间都进行了对标,初步建立了对标指标体系,按照过程控制原则,紧密结合国网公司中心工作和专业管理重点,更为科学、合理和规范。在省公司、地市局层面,通过开展“一月一报送、一月一分析”,同业对标工作逐渐步入常态,对推动专业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县局、专业所这些县级单位层面,国家电网公司农电部结合一流县供电企业创建工作,推出了县级供电企业同业对标指标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停留在指标报送阶段,县局未能很好地利用同业对标数据平台进行分析和改进。
二、县级单位同业对标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根据县级单位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应按照业务管理范围明确类别,可分为县局、专业管理所、营销三大中心分别编制相应的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导向明确原则。指标的选取,要围绕“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展目标,突出公司核心业务、突出重点指标,形成从结果指标到过程指标的树状指标体系。
第二,成熟、可比、可控原则。纳入指标体系的指标,应数据来源统一、明确,指标结果准确、可控;具备统计基础,能够进行历史数据对比;受客观因素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指标评价和分析诊断原则。指标体系要有利于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各单位管理水平,有利于组织开展指标分析诊断工作,有利于促进管理创新。
第三,持续完善原则。在保持指标体系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公司发展状况、不同阶段工作重点,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使对标工作逐步覆盖公司各个层面和各项管理业务。
第四,突出“安全、质量、效益”原则。在对六个专项业务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时,对反映“安全”和“效益”的安全管理、资产经营指标权重均为1.5;对反映“质量”的效益服务、电网运行、人力资源和电网建设指标权重分别为0.7、1.0、0.7和0.7。
第五,突出重点、难点原则。对反映公司工作重点和难点的指标,其权重相应加大,如“财务效益”“应收用户电费余额占应收用户电费比例”指标等。
三、县级单位指标评价过程及方法
为了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比性,按照统计学原理,对指标数据进行统计描述,依据各类数据的分布特点,分别采用正态分布和四分位数方法,确定各类指标数据分位点和得分,避免人为打分带来的评价结果不可重复性,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其数据评估流程如下图1所示。
第一,正态分布。根据综合评价和各专业管理评价结果,用正态分布法将各区域、各单位按优秀到落后的顺序分为A、B、C、D、E五段,取A段单位为综合管理标杆单位和专业管理标杆单位。如下图2所示。
第二,四分位数。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四分位数的方法将指标数据分为四个区段,分别体现从落后到优秀的变动比较和优劣程度。三个分位数为:将数据由小到大排列,第一分位数是25%样本的数值小于该样本的数值;第二分位数是中位数,即50%样本的数值小于该样本的数值;第三分位数是75%样本的数值小于该样本的数值。按照四分位数方法将指标数据分成A、B、C、D四个区段,各区段的得分分别为4、3、2、1分。如下图3所示。
第三,指标评估管理。根据不同类型的县级单位建立的不同的指标评估体系,计算不同类型县级单位的评估综合指数,包括指标的专业方向的评估系数。
一是指标评估体系。评估体系的建立是按照县局、专业管理所、营销三大中心分别建立一个评估系数体系,每个级别按照专业方向分配评估系数,每个专业方向按照指标项目分配相应的系数。
二是指标评估计算。指标评估计算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级别的具体县级单位进行计算的。
三是指标评价。指标评价分为单项指标评价、专业管理评价和综合评价。
单项指标评价。对各个单项指标进行排序,按照指标评价方法,确定指标数据的最优值、均值、分位点和得分。
专业管理评价。按照从过程指标到终端指标的顺序,根据指标权重对各专业所包含的子指标得分进行合计,得出各专业的百分制得分。
综合评价。汇总安全管理、资产经营、营销服务、电网运行等多个方面的得分,并进行综合排序和评价。
四、对标结果分析
第一,指标现状分析。
一是指标评估管理。根据当前的对标结果,结合指标的历史趋势状况,分析取得当期指标值的原因和指标走势的原因。对于取得进步和达到或超越目标值的指标,总结取得该成果的措施和经验,作为对最佳实践库的实施方案的优秀反馈:对于指标退步和未达到目标值的指标,总结教训,反省上期制定的措施,作为对最佳实践库的负反馈,并通知相应责任人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原因。指标评估管理包括指标评估录入修改,综合查询等。
二是专家评估。专家评估小组定期对当期的指标给出相应的结果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评估意见、良好实践、改进建议、反馈意见。
三是指标成本效益分析。对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进行效益分析,有助于认清企业运行的方向。每个指标都需要跟具体的成本指标挂钩,分析指标当期的效益区域。
第二,同业对标最佳实践管理。指标最佳实践管理专注于跟踪企业内部的每一个具体的对标指标,分析其变化趋势,下级管理指标以及成本状况,根据指标对标结果的优劣,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一是指标改进方向。每个指标的提升都由一些具体因素影响,提高它具有多种措施,每种措施取得的效益是不一样的,根据指标的成本效益分析,指标改进的方向如下表1。
二是整改管理。结合对标结果,指标评价和指标成本分析的结果,确定指标改进的方向,针对该指标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搭施。如果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则制定改进计划,进行立项、技改或消缺等管理,形成改进实施方案;如果发现在成本体系下目标值过高,则需要调整相应的标杆体系;如果由于客观原因无法改进,则形成改进困难报告,递交对标管理小组。
IETM编辑系统是按照特定标准研制,集IETM创作编辑、内容管理、显示功能于一体的通用工具软件,是实现IETM研制标准化、规范化的必要工具。[1]IETM标准是研制IETM的主要依据,目前IETM标准主要有两个体系:欧标S1000D和美军标体系,其中欧标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并且介绍了研制IETM的研制流程流程[2],见图1,每一步都需要在编辑系统的参与下完成,进而可将编辑系统的主要功能可以分为创作编辑、内容管理、显示。
2编辑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2.1科学性原则是建立指标体系最基本的原则。通过深入研究编辑系统,分析并归纳相关要求,以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相关科学理论为依据,才能建立起科学评价编辑系统的指标体系。2.2全面性原则评价编辑系统必须进行全面研究,做到公平公正,不能有所偏漏,否则得不到理想的评价结论,使评价结果无法反映实情。2.3目的性原则评价应具有明确的目标,即对编辑系统进行排序择优,所选指标必须能够反映出编辑系统满足要求的程度,使评价结果能够达成评价目的。2.4独立性原则各指标间应避免明显的包含关系,减少指标内涵与外延的重叠。若指标之间的重叠较大,会夸大重叠部分的影响并影响评价峻论。
3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
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主要有归纳法、分析法、结合法、特征分组法等四种方法。[3]
3.1归纳法针对已经存在的一些指标集,归纳法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聚类,使这些指标成为一个合理的体系。它适用于对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由于目前对于IETM编辑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标体系的研究较少,因此不宜使用归纳法进行,但在完善指标体系时可以运用此方法。3.2分析法分析法是将评价对象和目标划分成若干个组成部分或方面,不断细分直到每一个部分都可以通过具体指标来描述和衡量。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研究之中,其基本过程是:3.2.1合理解释评价对象的内涵和外延,分辨清楚评价问题的各个侧面,明确评价总体目标和子目标。对编辑系统的评价,首先应明确系统的组成,再详细的分析各系统组成。分析IETM研制标准、制作流程等方面,可将编辑系统分解为创作编辑、内容管理、显示以及性能。3.2.2对各子目标、子部分或组成方面进行详细分解,不断重复直到每个子目标、子部分或组成方面的底层因素都能直接由明确的指标来表示。3.2.3设计子层次中的各个指标。分析法通过逐渐细分评价对象或总目标,旨在得到合理的层次结构,但实际使用中指标难免会有关联,此时需要扩充、调整或约减某些指标而使体系合理化。3.3结合法结合法是将不同方面的因素进行交叉结合,将几个独立的指标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派生出一些新指标,从而形成指标体系,可以是二维、三维或多维的,再通过人工调整,得到的新指标往往能够强化原指标的优点,克服原指标的缺陷,同时反映评价对象的多方面情况,从新的角度刻画评价目标。3.4特征分组法特征分组法是根据不同因素的相同或相近特征,通过特征的角度,来构建指标体系。在初建指标体系时,可以允许指标有瑕疵,但需要在后续的完善阶段进行修善。例如从编辑系统功能性能或I-ETM的研制流程阶段等角度对指标进行分组。
4编辑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编辑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遵照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结合多种构建方法,分析编辑系统后从创作编辑功能、内容管理功能、显示功能和系统性能四个方面研究评价编辑系统的指标集。其中创作编辑从产品设计数据和保障数据等信息源中提取所需数据,是制作IETM的前端输入;内容管理从IETM的规划到交付使用后的维护能都发挥着管理数据的作用;显示则影响IETM制作后呈现给用户的形式;而系统性能则是保证编辑系统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4.2编辑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指标体系的完善主要在于消除指标间的重叠和关联,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4.2.1划分重叠因素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越多,则重叠的可能性就越大,以上所建指标中很明显的有个别的重重叠。该方法通过分析各指标的构成要素,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处理后可以得出“不重叠”的新指标。4.2.2修改指标权重既然评价时重叠部分影响程度会变化,那么可以直接调整权重,消除这些影响。例如将第i个指标的权重分为两个部分:价值权重和影响权重,再建立一个指标互相影响矩阵,如表1所示。则影响权重。指标体系中原来的指标修正后的权重为,其中,为调解系数。4.2.3指标聚合法指标聚合法是指通过分析指标的影响因素将评价同一侧面或相同目标的指标聚合到同一个模块内,将评价不同侧面或目标的指标聚合在不同的模块内。例如从编辑系统功能模块分析入手,将具有重叠的指标聚合在同一个模块之中并对这些指标进行约减。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