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范文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精选(九篇)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

第1篇:实践出真知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英语;谚语;西方人思想;人类情感;道德思想;宗教思想;民生思想

    语言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是有规律的;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是后天习得而来的川,。因此任何语言都是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的。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谚语往往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蕴涵着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和生活中所产生的智慧的积淀与结晶,有着较强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它以语言文化的内涵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他所具有的音美、形美、意美使人们容易记忆、便于传诵,帮助人们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思想道德规范。谚语文化以其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折射出丰富的人文思想。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humanism)的最初体现。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从广义上说,凡是关心人的问题,注重人本身的发展的学说都属于人本主义。人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人文思想根深蒂固地扎在每个人心中,成为超越时空的心底呼声。人的问题包括人的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等一些列的受到很多思想家的关注,这种关注同样反映在英语语言的谚语之中。

    一、英语谚语与人类情感

    有许多谚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love begets love(爱产生爱),love is the mother of love(爱是爱的母亲)等多反映了一种博爱的人文思想。古希腊先哲至近代西方哲学家对爱情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人与爱情、爱情的本质与特征、爱情的价值与意义、爱情的形式与艺术、爱情与婚姻、爱情中的嫉妒等六个方面。这些思考为正确认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其中一些思想和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和深刻的。这些观点常反映到英语谚语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非常的人性化,如love is blind(爱是盲目的),意思是相爱的人往往看不到多方的缺点。这条谚语来自人们非常熟悉的古希腊罗马神话,在神话中裸体男孩丘比特身长双翅,手持弓箭,却被蒙住了双眼,只能在空中飞翔的过程中盲目地发射“爱情之箭”,凡是被他金箭射中的人就可以得到他的爱情。他不关心也不知道谁会被射中。这种爱情神话既表达了人们对爱的迷茫,又表达了人们对爱的渴望与神秘向往,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特点。lovers live场love, as larks live场leeks(情侣靠爱情生活,正像云雀靠韭葱生活一样),体现了人类情感的不可忽缺性。in the very smallest cot there is room enough for a loving pair(哪怕是最小的茅舍,对一对恋人来说都有足够的空间),刻画出人类情感的美好画卷。某些时候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会使人走向极端,有人因爱而拘情,有人因爱而决斗,西方人为美丽的海伦进行长达十年的战争,这些行为都是以生命为代价。all's fair in love and war(爱情和战争是不择手段的)正反映出人们对爱情的追求有时会白热化。as the best wine makes the sharpest vinegar, so the deepest love turns to the deadliest hatred,  意思是美酒可制成烈醋,热爱能变为深仇,反映了人的情感的可变性;love asks faith, and faith asks firmness(爱情要求忠诚,而忠诚要求坚贞)是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对人在情感处理上作出忠告。

    家庭是社会的单位,是人身心休憩的港湾。人类的家庭亲情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谚语中有大量的谚语反映了人们对家庭亲情的重要性。a mother's love never changes(母爱永恒)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永恒。夫妻之情、母子之情、父子之情、兄弟姐妹之情在英语谚语里多有反映,如man's best possession is a loving wife(男人最可贵的是有一个贤淑的妻子)、one father is more than a hundred schoolmasters(一个

父亲胜于一百个教师),rear sons for help in old age; and store up grains against famine(养儿防老)、the wife is the key of the house(妻子是一家的钥匙)等。

    人类社会在探索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同时也关注人自身的情感,这种情感既包括爱情、亲情,也包括友情。人为了生存,为了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获胜,组成了暂时的联合,正是在这种联合中人们建立起了超脱自然的情感。a house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not stand(家庭内让难维系),a friend is easier lost than found(得朋友难,失朋友易)、a father is a treasure , a brother is a comfort, but a friend is both(父亲是财富,兄弟是安慰,朋友兼而有之)都反映了人与人建立情感的重要性。love thy neighbours as thyself(爱邻如爱己)还反映了人们对邻里关系的重视。当然在西方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拜金主义的影响,西方的友情观在功利主义的冲击下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功利主义色彩。这一点在英语谚语中也有反映,hunger knows no friend,意思是饥饿不识朋友,即人在饥饿时就顾不到朋友;he that has a full purse never wants a friend告诉人们钱包丰厚的人从来不需要朋友。这些谚语反映了西方扭曲的友情观。

    二、英语谚语与道德思想

    道德价值与理想作为经验现实的人质或人格,终究要与人的主体存在根基相联系,因此道德思想是人文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在德不在衣”( it is not the gay coat that makes the gentleman)是对人的一种内在要求。kindness is the language that the deaf can hear and the dumb understand,意思是善良是语言,聋子能听见,哑巴懂心间,告诉人们美好的品德能给人带来温暖。人类社会的道德思想对社会有着不可或缺的约束作用,特别是在法制不健全或法制意识单薄的社会,这种作用犹为突出。谚语措辞简练、音韵和谐、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概念不尽相同,对不同的人道德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不同的社会都有许多共同的道德思想。英语谚语中有许多谚语赞颂不同社会都认同的道德思想如勤劳勇敢、勤俭节约、诚实可信、谦虚热情、待人以善等。这些道德思想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virtue is bold , and goodness never fearful这一谚语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意思是说美德是勇敢的,善良从来无所畏惧。paddle your own canoe(自食其力),penny and penny laid up will be many(积少成多)鼓励人们热爱劳动,勤俭节约;bare words,no bar-gain(空言不能成交易)、be honest rather clever(诚实比聪明更要紧)、good for good every man can do , good forbad only a noble man can do(以德报德,人人都能做到;以德报怨,只有高尚的人能办到)要人们真诚待人、学会做人;fortune smiles upon the brave and frowns upon the coward(幸运喜欢勇敢的人,而不喜欢怯懦的人)要人们勇敢想上,追求进步;it is impossible that a man who is false to his friends should be true to his country(对朋友不义,不可能对国家效忠)还要求人们热爱忠于自己的祖国。

    在19世纪的西方,一些人对传统的人文主义产生了怀疑,其中一种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出现的科学主义,另一种是唯意志论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认为情感、意志和本能是唯一的实在。尼采认为人是万物的根源,“自我”对人们来说最为重要。look after number one(照顾自己)中的number one就是“自我‘’。另一则谚语self comes first(自我第一)与其相比可谓是异曲同工。这种个人为上的思想形成了西方独特的道德思想。如在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

上,西方文化受到唯意志论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将个人情感与作用无限扩大,反映这种思想的谚语如:every man thinks his own geese swans(每个人都把自己想象为天鹅).self – preservalion is the first law of nature(自我保护是自然第一法则)等。有一则谚语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elting friend,意思是说不要千万不要帮助一个落难的人,否则会殃及自身;lend and lose , so play fools(借出等于失去,所以装傻吧)反映了同样的待人理念。这些谚语体现了个人为上的社会道德思想。当然,这些只反映了西方道德思想的一个侧面,在分析研究英语谚语时要考虑到道德观念是随着历史时期不同而不同的,从谚语中反映出的思想道德内涵具有相对性,因此不能绝对化。

    三、谚语与宗教想

    科学、艺术、宗教都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人类生存的方式。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中的religion(宗教)一词来自拉丁语religareo liga二的意思是“to bind(捆绑)" , religion就是说“bind tightly(紧紧地联为一体)”。英国和其他英语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耶稣被认为是上帝允许赐给人的拯救者。上帝高于一切(god is above all),信仰耶稣督教的人将得到永恒的生命。《马可福音》中记载“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的权威可从他的教导、制服神灵的能力和赦罪看出。”可见上帝是万能的。凭借对基督的信仰,人才有自由。这些宗教思想反映在英语谚语里有:heaven's vengeance is slow but sure(上帝的惩罚是缓慢但确实的)、god never shut one door but he opens another(天无绝人之路)。尽管如此,在西方以基督教为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中仍然宣扬人人平等,条件是人人服从上帝,即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是亚当的子孙(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从现实主义角度来看,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宗教思想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地位。every one is a master and servant;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说的是每个人既是主人又是仆人;一只猫也可以盯上皇帝。从这些谚语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宗教思想中倡导的“平等、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

    与西方宗教思想相关的英语谚语透露出浓浓的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基督教的宽容思想建立于上帝对人的创造上,人是按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因此人人都是平等且自由的,基督教的宽容精神具体表现在效法基督,提倡平等,拒绝报复,爱人如己,施舍饶恕等方面,这些也是基督教道德实践的具体内容。在基督教义中,任何人都有罪,正如谚语所说:" our sins and our debts are often more than we think(我们的罪和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但任何人都可以赎罪,都能得到宽恕,都能得到永生。从这样的谚语所透露出的宗教思想我们可以看出,人会因为自己犯了错或罪而受苦受难,但不一定会下地狱,信仰基督的人可以得到重生。另一方面,西方宗教思想尽管给“有罪”的人以机会,但也鼓励他们做出自己的努力,这一点体现在下面的两条谚语里: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助的人);we must not lie down and cry : god,help us(我们不要躺着叫喊:上帝啊,帮助我们吧!)。

    四、谚语与民生思想

    谚语来源于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也反映在各民族语言的谚语之中。英语中有谚语experience is themother of wisdom(经验是智慧之母),反映了人民对劳动实践的重视。有许多的谚语都是反映劳动人民生存的法则:labour is often the father of pleasure(勤劳常为快乐之源),labour is the capital of our working men(劳动是劳动人民的资本),lazy folks take the most pains(徽汉多吃苦)。英语谚语涉及鱼、渔民、航海、水手等词汇的特别多,这是因为英国等许多西方国家不象我国是农业大过,许多人以航海探险、出海捕鱼为生。如:never勿a fi

sh till it's caugh“捉到鱼,才煎鱼),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在无风险的海上,任何人都是好水手)、life is compared to voyage(人生好比是航海)等。这反映出人们为了生存和自然作斗争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英语谚语中看到一个民族通过劳动实践形成的对事物的朴素的观点、看法,如二saving is getting(节约等于收人),as the tree, so the fruit(种什么树,结什么果)、still water runs deep(静水流深)、every rose has its thorn.(每朵玫瑰都有刺)。这些谚语蕴涵丰富的哲理,而这些哲理又是来自于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劳动实践。

    许多谚语关注人的地位、生活和发展。eat, drink and be merry, for tomorrow will die(及时行乐,因为明天说不定就会死亡),这一谚语尽管反映了人们对待生活的消极态度,但也表现出“生活及为存在的”人文思想。英语谚语中表达出这种思想的很多,如fear not the future; weep not for the past(不要为未来担优,不要为未来悲切);goods are theirs that enjoy them(能享受自己财产的人是财产的真正主人);gather roses while you may(当你能摘玫瑰是就把他摘下)。

第2篇:实践出真知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阿拉伯语 成语 伊斯兰文化

一、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纳忠(埃及)的艾哈迈德阿明《阿拉伯的伊斯兰文化史》一书的译者序说写:“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由三种文化的起源和融合,是文化的内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由波斯,希腊,印度,罗马......和其他外国文化。”蔡先生良书中“阿拉伯”的中世纪的伊斯兰文化也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做出了精辟的总结:原住民文化在阿拉伯半岛的贝多因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基础,由伊斯兰宗教思想为核心,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文化的影响,最终形成一一个独特的庞大的文化系统。

二、阿拉伯成语、谚语中的世俗文化因素的文化划分

(1)阿拉伯游牧文化因素的成语,谚语。显著的游牧文化的特点是游牧生产和游牧的生活方式――的想法,游牧民族的信仰,风俗,习惯和他们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价值体系等,是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史的游牧方式反映。阿拉伯的阿拉伯语词汇,语法,修辞的民族语言,沙漠游牧文化。成语,谚语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独特理解,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见解,体现自己的人生哲学,道德规范的行为,社会和历史经验,能够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表。因此,通过例举,阿拉伯的成语,谚语的部分分析,游牧文化因素包括蒸馏,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讨论了:阿拉伯的成语,谚语中动物的象征和植物。蒙昧时期,阿拉伯半岛由于对一些动植物崇拜的对象。成语,谚语在阿拉伯出现动物的符号,可以在他们的居住环境,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

(2)阿拉伯的成语,谚语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放牧是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游牧民族重要的经济和生存的基础。不同的气候直接影响放牧活动。因此,阿拉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细致的观察。阿拉伯的一些成语,谚语和充满活力的恰如其分的描述了特殊的气候条件。通过对阿拉伯成语,谚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游牧文化因素包含在。

(3)阿拉伯成语、谚语中的部落文化因素。“部落”是原始社会人的社区,在这里,在部落领导人长期以来一直主张,在时间的传统和价值观的形成构成的部落文化课程都积极认可和支持的部落的所有成员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是部落文化特有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阿拉伯游牧,牧民以血缘为纽带分成几个部落,抵御外来侵略或攻击敌人的部落联盟。部落文化成为阿拉伯独特的文化。通过例举,阿拉伯成语,谚语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文化因素的部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血的复仇:血复仇或血亲复仇是一种原始的古代传统流行于阿拉伯半岛。在野蛮时代阿拉伯的人、部落或部落联盟,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生存,保护自己的利益和部落,他们开发了复仇的勇敢精神。阿拉伯的一些成语,谚语的真正体现了阿拉伯人“血亲复仇”的精神。

骁勇善战:阿拉伯历史时期的历史充满了战争。在“侠义之风”作为阿拉伯人们模型甚至炫耀和骄傲,战争成为一个牢不可破的心理。阿拉伯的一些成语,谚语反映了阿拉伯人“骁勇善战”的精神。

赞美机智:德国最著名的木尔齐努比亚王后对国王的故事,以及相关的成语流传下来的。因此,可以在阿拉伯人们看到尊敬的智慧的概念。

忠诚守信:弗兰克,诚实是阿拉伯人特点,重视友谊,崇尚忠诚守信,反对背叛。生活特性和恶劣的生存环境,游牧民族。此外,阿拉伯人重视联盟,抵御自然的威胁和赢得生存所需物品,抵御外侮。部落间的团结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尤为重要。阿拉伯的一些成语,谚语反映了深厚的友谊,对阿拉伯人的态度忠诚。

三、阿拉伯成语与谚语中的伊斯兰宗教文化因素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曾经盛极一时,伊斯兰文化是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伊斯兰教、对伊斯兰文化的了解是必要的。成语,谚语是语言,文化的结晶,客观地反映文化的各个方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在精炼的几千个、上万人现实生活的古阿拉伯的实践后。这些谚语,充分体现了阿拉伯民族的思想,反映了阿拉伯现实,思想道德观念。通过例举一些成语,谚语,可以分析伊斯兰文化因素――从伊斯兰的道德价值观,从新的视角,伊斯兰的方式生活。

第3篇:实践出真知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日语谚语;翻译;归化;异化

谚语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与人类智慧的体现,是各民族文化的浓缩。广义的日语谚语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日本本国根据日本的社会生活习俗、历史典故及人物产生的谚语;其次是在日本被广泛传承的中国的成语、谚语、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等;最后是在日本广为传颂的佛教教义、以及欧美的谚语。谚语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并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日语谚语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化,同时也涉及到文化的移植和传递。

一、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文化因素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1995年,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归化和异化这两个翻译术语。简而言之,归化是把原语本土化,恪守目的语的表达方式,译文以目的语、目的语文化或目的语读者为归宿。异化是指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译文以原语、原语文化或者原文作者为归宿。

要做到通俗易懂的翻译,又不影响文化内涵的传递,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中蕴藏的文化,其次要有所分别地应用归化或异化翻译原则,最后还要关注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读者的不懂、误解或者曲解,以真正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谚语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语言形式生动形象,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在谚语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策略,不仅可以使译文准确流畅表达出原谚语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保留再现原谚语的文化色彩。

二、基于归化与异化策略的翻译方法

谚语浓厚的文化特征,决定了翻译谚语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异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主要有直译法,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有还原法、意译法、增补法。

1.直译

直译在词汇意义及修辞的处理上,不采用转义的手法;在语言形式的处理上,允许适当的变化或转换,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词汇、句法规范。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理解和联想的前提下,采用直译法既能保存原谚语的文化特征,保留其韵味,又能使目的语读者领略异国文化的风姿,同时也丰富了目的语谚语。例如:

くは一rのu、かぬは末代のu 求教乃一时之羞,不问乃 永世之耻

大海の水も一滴より 大海之水,汇于一滴

大霜の明後日は雨 大霜之后必有雨

がる石には苔が生えぬ 滚石不生苔

地zは壁一重 地狱之隔一层墙

2.还原

受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影响,日语吸收了相当数量的汉语谚语,并且在转化为日语谚语之后在原有的意义上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此类谚语在翻译时可采用还原的方法。例如:

百は一に如かず 百闻不如一见

青は{より出でて{より青し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落ちて天下の秋を知る 一叶落知天下秋

五十i百iの`い 五十步笑百步

千里の行も足下に始ま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意译

日本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谚语。此类谚语的构成受到了日本自然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此类谚语若直译,有时会使中国读者无法理解或接受。这时就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避开具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取其喻意而达到对应的达意翻译的效果。例如:

长媳灸芩陇摔り 醉翁之意不在酒

泣き面に蜂 祸不单行

雀百まで踊り忘れず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は七日 花无百日红

盆と正月が一wに来たよう 双喜临门

4.增补

作为翻译中重要的变通手段之一,增补可以同时兼顾谚语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及隐含意义。在翻译谚语时,如果按字面直译,可能导致目的语读者疑惑和费解,而如果采用意译,又会造成谚语原有的形象比喻和丰富内涵的丢失。这种情况下可以运用增补法,即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对称的分句或译成歇后语的形式。这里“增补”的是原文字面上没有,存在于深层结构中的含义。例如:

月に群、花にL 月遇从云花遇风――好事多磨

天に向かって唾きを吐く 对天吐唾沫――弄脏自己的脸

蟹は甲_に似せて穴を掘る 螃蟹尚知依壳打洞――做事 须记量力而行

秋の鹿は笛に寄る 秋鹿易被笛声欺――男人易 为女色迷

燃え杭には火が付き易い 烧过的木桩易着火――了结的旧情易重温

三、结语

谚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日语谚语是日本人民在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智慧的结晶,体现着大和民族对客观世界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情趣。在翻译日语谚语时,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天R行空,应将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既表达出谚语的内涵,又体现出其鲜明的语言及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王连娣.试论日语谚语中的多文化因素[J].菏泽学院学报,2013(6):113-117.

[2]李建军.文化翻译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21-122.

[3]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J].中国翻译,2014(3):82-88.

[4]叶琳.日本常用谚语成语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林四郎,宇留野.日本谚语图解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第4篇:实践出真知的谚语范文

谚语翻译文化差异比较研究谚语是人民大众根据自己长期生活的经验创造出来,并经过千万人的传诵、锤炼、加工完善而流传于世的。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谚语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要把语言凝炼、富于表现力的汉语谚语译为符合日本民族表达习惯的日本谚语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汉语谚语的潜在含义。另方面要选用最能贴切地表现汉语意义的日本谚语。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深入地研究汉语谚语及日本谚语表现的相同处与不同处,从而使译文更加妥当。

一、日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1.直译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我国文化传到日本后,日本人不仅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谚语,其日语表达或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汉语,或是删减、增加、更改个别字,或是根据日语的表达方式借用汉语相应谚语的部分用词或通过释义创造出来,因此这些谚语在形式虽然与汉语不尽相同,但意思基本上是完全对等的,此类谚语在翻译时可采取直译的方法。

2.意译

日本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谚语。此类谚语的构成受到了日本社会状况、、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此类谚语如果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成汉语的话,有时会使中国读者无法理解或接受。这时就不要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影响内容的正确表达,而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喻意翻译出来。

3.等值译法

如直译和意译一样,等值译法也是日语谚语翻译时常被使用法。等值译法又常被称为借用法、代替法或对译法,是将源语谚语翻译成与目的语相似或意思相近的谚语。有一部分的日语谚语与汉语谚语无论在文化内涵、形式还是感彩等方面都很相似,这时若采用等值译法,保留源语的风格和形式,较易为读者所接受。但是采用此方法的话必须慎重考虑,一部分的日语谚语虽看起来和汉语谚语相似,但实际上在语感细微之处可能是存在着差异的。而且在翻译日语谚语时应尽可能的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征。因此,在翻译不太包含有民族特征和历史典故的日语谚语时可以采用等值译法。

二、日语谚语翻译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文化作为社会现象,是一定的人的群体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认为文化可分为表层、中层、深层这三个不同的层面。表层文化,又称器物文化,指的是有形的、可感知的物质及精神的产品,如饮食、服饰、器具等;中层文化又称制度文化,指的是人际关系中的礼仪风俗、行为准则等;深层文化指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由于中日两国文化的不同导致语言的差异,所以在课堂上学生翻译谚语时,译文大都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犯了就词译词的毛病,没有很好的进行文化处理。这也成为学生学习日语的一大盲点。因为翻译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转换过程,它涉及到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负载着社会意识和文化传统。因此,可以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翻译的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翻译的过程。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谚语、流行语就更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

1.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由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的差异,中日两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比如,中日两国对“鬼”的感觉是有所不同的。活跃在日语谚语中的“鬼”与中国的“鬼”是不同的,它不是死人的灵魂,而是一种妖怪,在日本人的心中,鬼有邪恶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神的一面,它在给人类带来灾难,对人类进行惩罚的同时也会保护人类。所以在日语谚语中鬼的寓意虽有负面的成分,但也有富有生活情趣,让人感到温存亲切的成分,它的寓意具有混合性、多元性。

此外,从有关“猫”等有关动物的谚语中,我们还可以窥探出中日两国人民对其价值的评价是不同的。在日语中,有关“猫”的谚语基本上都是贬义的,猫或被当做目不识珠的无能之辈,或被当做馋嘴贪吃的无用之才,或被当做素养不高的庸才,或被当做忘恩负义的不耻之徒。而在汉语中对“猫”的评价并没有如此强烈的负面色彩。

2.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指主体获取、加工、输出信息的方式,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一般说来,“中国人习惯于从宏观上、整体上看待事物,注重抽象、概括能力的应用,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环境。重辩证思维、重意合,表现在语言上,汉语常用大量涵义概括指代笼统的抽象名词去说明事物,阐述道理。而日本人重形合,注重即物性、直观性、实用性,对具体事物较为关心,常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思想。”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谚语中有明显的体现。

另外,中日两国也都擅长形象思维,但中国是以农耕或畜牧为主的大陆国家,而日本是靠海为生的岛国,孕育汉语和日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同一事物在双方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给人的具体形态是不一样的。这在自古流传下来的充满智慧的谚语上有明显的反映。

3.审美情趣的差异

审美情趣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审美倾向,既有个性特征,又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中日两国的民族文化同属东方文化,总体说来,两个民族的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审美情趣方面两国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中国文化的审美心理是宏大取向,而日本特有的岛国风土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情趣,芳贺绥将日本人的审美情趣归纳为:追求小巧细致,崇尚简洁、余韵,爱好残缺美,喜好风流与风雅。日本人钟爱樱花,樱花花期一般只有十天,这种转瞬即逝的美是日本人审美意识最合适的象征,同时它也体现了日本人的无常观。

第5篇:实践出真知的谚语范文

一、导入借用谚语,揭示新课目标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一堂课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谚语语言简练,生动形象,雅而不俗。巧用谚语导入新课的好处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寥寥数语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确立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

我在上《声音》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中国有句谚语‘听话听音,锣鼓听声’。锣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呢?”我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的结论是要经过敲打才能发出声音。于是我引出一个实验:当老师敲锣打鼓时让学生摸一摸锣鼓,然后谈谈感觉。同学们说手感到振动,从而得知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然后让学生寻找能体现声音振动的物体,并用多种实验方法进行了验证。

二、课中运用谚语,激趣兼顾小结

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谚语诱导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联想、探索,有效地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铺下基石。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土壤主要有沙土、黏土和壤土三种,可是为什么说“黄土压上沙,好似孩儿见了妈”、“黄泥配沙田,一年当两年”呢?在谚语的启发下,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他们猜想不同的土各有特点。我顺势提问:这三种土究竟有什么不同,可用哪些方法研究?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提出可用看、闻、摸、涂等方法。在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让他们利用自带的不同的土、矿泉水瓶、自来水、纱布等实验用品,全员参与,分工合作,兴趣盎然地进行实验活动,最后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不同的土壤渗水能力不同。这类有趣味性的实验很多,通过实验,学生们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积极思索的状态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在一起,延长了他们的有意注意,并将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使他们从关心玩的过程发展到关注玩的结果,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最终完成乐趣向智趣的转化。

三、课后活用谚语,拓展深层探究

通过研究,学生认识了三类常见的土壤,了解了土壤的不同特性,掌握了鉴定土壤特性的一般方法,但教学活动并没有结束,我继续引导学生研究自己家乡的土壤,用各种方法调查家乡的土地资源,了解家乡的环境资源以及植物的种类。同学们有的问家长,有的查资料,发现关于土壤的谚语还有不少。四川人说他们的土壤是“刮风满天飞,下雨起堆堆”,因为那里的土壤是松散的灰色土。江西人说他们的土壤是“天晴一把刀,落雨一团糟,日出赛火石,雨后像锅胶”。湖北人说:肥田种棉花,高田种芝麻,瘦田就把黄豆撒。这些谚语是当地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我们所在的广州,其土壤又有什么特点,适于种植哪些作物呢?请同学们好好学习研究。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土壤的认识,了解了更多的关于植物、土壤的知识,这对于生长在城市的孩子们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有益的经历。

四、日常积累谚语,培养科学兴趣

第6篇:实践出真知的谚语范文

【关于读书的谚语大全】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光说不练,枉学百年。

读书需用心,一字值千金。

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古作舟。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节约时间就是延长寿命。

守财奴说金钱是命根,勤奋者看时间是生命。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懒人嘴里明天多。

一日无二晨,时过不再临。

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

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自赞就是自轻。 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克

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

你和时间开玩笑,它却对你很认真。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性。

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

瞄准还不是射中,起跑还不算到达。

没有艰苦的学习,就没有最简单的发明。(南斯拉夫谚语)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 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先学爬,然后学走。

心坚石也穿。

勤勉是成功之母。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

学到知耻处,方知艺不精。

做到老,学到老,活到八十还学巧。

聪明的樵夫,应该是既善于砍柴,也善于磨刀的。

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

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尔谚语)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 不自是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三天不念口干,三天不做手生。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一个不想蹚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

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同时赶两只兔,一只也捉不到。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过来当师傅。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 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问遍千家成一家。

知识就是力量。

学不可以已。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记得少年骑竹马,转身便是白头翁。

有钱难买少年时。

失落光阴无处寻。

针越用越明,脑越用越灵。

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不经过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

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

到处留心皆学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学,误一生的事。

等时间的人,就是浪费时间的人。

打铁才能成为铁匠。(法国谚语)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谁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熟读游泳学,不如下大河

人在山外觉山小,人进山中知山深。

万事莫如亲下手。

荆条编小篮,看着容易做着难。

不见不识,不做不会。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有知识不会运用,如同耕耘而不播种。

闭眼怎看三春井,出水才看两腿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

挥霍金钱是败坏物,虚度年华是败坏人。

珍宝丢失了还可以找到,时间丢失了永远找不到。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读一书,增一智。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亚美尼亚谚语)

知识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麦谚语)

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太阳落山了,人才感到阳光的可贵。

才华是血汗的结晶。

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上如阶尽管费力,却一步比一步高。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培根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弗莱格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骄傲是跌跤的前奏。

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 骄傲是失败的开头,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谦虚是学习的朋友,自满是学习的敌人。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法国谚语)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劳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B.V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笛卡儿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若要精,人前听。

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东非谚语)

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谚语)

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多练多乖,不练就呆。

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

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知识无底,学海无涯。(蒙古谚语)

万川归海海不盈。

山上的石头能背完,河里的流水能舀干,世上的知识学不完。

书囊无底。

生命有限,学问无涯。

聪明来自见多识广。(阿拉伯谚语)

不愿看的人,比瞎子还瞎;不愿听的人,比聋子还聋。(法国谚语)

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的一生还有价值。(阿拉伯谚语)

数不尽的土粒,渡不尽的学海。(蒙古谚语)

不爬崎岖的高山,不知大地的平坦。

天平是轻重的衡量器,实践是是非的试金石。

发一回水,澄一次泥;经一回事,长一回智。

学如驾车登山,不进就退。(日本谚语)

时间是宝贵的财富。

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蒙古谚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读书如果不与实际结合,知识不过是天空的浮云。

站在森林外边,就不能完全了解森林。

闻而不审,不若无闻。

读书不知义,等于嚼树皮。

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读书不想,隔靴挠痒。

刀越磨越利,脑越用越灵。

失败是成功之母。

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 约·贝勒斯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拉丁美洲谚语)

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

欲知对岸事,就要渡过河。

聪明人听到一次,思考十次;看到一次,实践十次。

舞剑是一回事,作战是另一回事。(朝鲜谚语)

听不如看,看不如干。

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强记不如善悟。

思索,就是跟自己争论。(西班牙谚语)

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南斯拉夫谚语)

有钱难买经验多。

经常出门的孩子,比父母知道的多。

读千赋者善赋,观千剑者晓剑。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第7篇:实践出真知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 谚语 英语教学 作用

英语作为历史悠久的语言之一,与其他语言一样包含着大量的谚语。谚语内涵丰富、富于哲理、涉及面广泛。在内容上,谚语涵盖社会、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在风格上,有的严肃深沉,有的轻松幽默。结构形式上,谚语或三言两语,或均衡对称,采用押韵、对偶、反衬等多种修辞方法,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的形式在谚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谚语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增添教学乐趣,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把英语谚语引入课堂,这不仅有助于语言学习,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修养,促进身心健康。

笔者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已有数年,在教学中从个别谚语的引用中逐渐体会到谚语的重要价值。近年来开始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介绍英语谚语,坚持从第一次课开始,尽量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积极向上,利于成长的谚语。这种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总的来说,笔者体会到,谚语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谚语结构紧凑,韵律和谐,借助于头韵、押韵、对仗等多种方式表达思想,这些谚语的补充能使学生体会到语言之美,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诵读和记忆它们,变苦学为乐学,有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例如: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

A fall into a pit,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

More haste,less speed.(欲速则不达。)

教师如果利用这些材料精心组织活动,不仅可以用于语音、语调练习,还可以进行听说写多项能力训练,以提高语言能力,而且可利用谚语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例如进行以谚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

二、巩固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核心是词汇和句子结构。拥有一定量的单词和掌握基本的句子结构是学好语言的前提。除了英语教材外,谚语是扩大词汇、学习句子结构的较好的辅助材料。熟读熟记一些谚语,既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又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英语的句子结构,吸收语法规则,学会地道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学习practice,pride,pour等单词时,我引入以下谚语。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Pride goes before a fall.(骄兵必败。)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通过谚语的使用,学生在句子中更容易掌握单词的运用。

适当的谚语为英语语法教学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工具,在语法教学中适当地引入谚语,能使学生觉得语法学习不再那么枯燥单调。例如,在讲到定语从句时,有些句子不好理解,就可以给学生以下句子。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The one that suffers much knows much.(磨难多,见识广。)

在复习比较级时,下面的谚语就能发挥它们的作用。

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

The higher up,the greater the fall.(爬得高,摔得惨。)

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首先能从心理上解除对学习语法规则的恐惧和排斥情绪,从而能比较好地掌握语法知识,并进行灵活运用。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坚持引入精彩的英语谚语指导学生学习,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英语写作就会大有裨益。

三、了解西方文化

英语谚语集西方各民族文化于一体,是我们了解英语民族社会历史、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钥匙。通过英语谚语,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宗教历史、风土人情、文化典故,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例如:Too much curiosity lost Paradise.(过于好奇就会失去乐园)和Forbidden fruit is the sweetest.(禁果格外香)都源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两人由于好奇心太重,偷吃禁果,结果被逐出伊甸园。再如:在英语谚语中有不少与罗马(Rome)有关的谚语: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了解历史的话,我们就知道,公元43年,英格兰被罗马征服,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于是社会生活随之出现罗马化的倾向。罗马人的占领长达400年之久,因此我们可以从今天的谚语中,发现深深的古罗马文化的印记。

英语谚语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熟悉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学生如果只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对文字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不了解的话,就必然会影响对句子的正确理解。谚语的丰富的背景知识,又能加深对英语语言的学习、理解和领悟。

四、促进品德修养

英语谚语不仅有着较高的艺术性,而且蕴藏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课文的内容有选择地补充相应的谚语,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意思,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起到勉励学生,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例如在讲解话题为“时间”的文章时,可补充谚语: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不我待);Time cannot be won again.(时光一去不复返)。有了这些谚语的补充,学生们就更加明确时间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增强时间观念。再如当课文的主题是围绕“友谊”时,就可引入下面的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A faithful friend is hard to find.(知音难觅),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还能珍惜友谊,建立正确的友谊观。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穿插谚语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又能让学生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丰富英语背景文化知识,体会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第8篇:实践出真知的谚语范文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气象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1、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2、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5、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6、燕子外迁,地旱天干。

农业

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

1、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2、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

3、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

4、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

5、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山西)

6、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7、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8、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9、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

10、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闽南)

11、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北方)

12、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13、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14、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

15、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16、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17、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

18、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19、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

20、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

21、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北方)

22、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北方)

23、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

24、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25、春雷响,万物长。

26、枣芽发,种棉花。

卫生

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1、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2、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3、食能以时,身必无疾。

4、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

5、伤筋动骨一百天

社会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

1、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5、狭路相逢勇者胜。

6、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7、擒贼先擒王。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女人嫁汉,穿衣吃饭。

10、王气垫,气垫王,为卖气垫到处忙。

学习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

1、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2、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结构形式的民间谚语,它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假托语,是比喻;后面是目的语,是说明。分为寓意的和谐音的两种,主要用来表现生活中的某种情景和人们的某种心理状态,如“芝麻掉进针眼里--巧透了”。往往具有幽默讽刺意味,比如“老虎戴数珠--假慈悲”。比喻形象,讽刺尖锐,表现力很强,有人甚至把歇后语比作俗语中的“杂文”。

第9篇:实践出真知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词汇教学 语法教学 书面表达 英汉互译

一、融入词汇教学

英语教学中有意或无意的渗透词汇,对于学生词汇的习得至关重要。教学中可以借助词汇的教学,补充一些谚语,使学生从朗朗上口的诵读中积累一些词汇。 针对单词量大,记忆困难的问题,将谚语融人词汇教学中,为学生们复用单词创造机会。且读来琅琅上口,容易记住。如可以摘抄这些谚语到黑板上:Books and friends should be few but good.译为:读书如交友,应求少而精。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译为:一天一苹果,不用请医生。A mother's love never changes.译为:母爱永恒。这些谚语贴近生活,学生特别感兴趣。既充实了词汇,又学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学生乐此不疲。

二、融入语法教学

新教材出现了许多较复杂的语法现象,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省略句,动词不定式等。虽然老师频繁地讲述语法规则,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它们。有些谚语语言简练,通过谚语可让学生观察句子结构,句型变化。谚语的语法结构正确、规范而严谨,教师可以结合与教材相关的语法知识,每天精选几句谚语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语言知识。通过这样的语法教学,来代替枯燥无味的语法讲解,学生兴趣大大提高,愿意背诵它们。这样,无须多讲,有些语法规则就铭记头脑中了。学生若能每天坚持熟记两三句谚语,长此以往,对于巩固他们的语言基础知识必然大有益处

三、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语言的功能在于交际。交际的两个主要方面是理解(他人)和表达(自己)。表达能力的高低与语言信息的输入量和储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就是这个道理。同样,熟读和记忆大量的英语学习材料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如果能够每天记忆三两句谚语,长期坚持,烂熟于胸,定能由量变上升到质变,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会脱口而出,收到贴切、生动、幽默、风趣等意想不到的语言效果。英语谚语短小精悍、音韵和谐、琅琅上口,非常适合于背诵。坚持学习谚语还利于学生积累大量句型,供他们自己举一反三、模仿、套用和改写。有利于学生对于英语写作的恐惧,胆怯心理。“写”是听、说、读的提升,难度更大。学生往往难以把握文章的句法、章法,语病较多。而谚语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吸收语法,帮助他们积累各种句型,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套用和改写。

四、汉语谚语英译

汉语谚语同样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内容极为丰富,在汉语民间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如果能够熟读中西方语言的谚语,了解其共同点和差异,更有利于英语的学习。例如:Add legs to the snake after you have finished drawing it.译为:画蛇添足;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译为:良药苦口; “He is not a true man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译为:不到长城非好汉”。

五、巧借谚语,塑造心灵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有效地渗透品德教育,才能有助于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也是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之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既成才又成人,我们在努力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同时,要时时处处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很多英语谚语可以引申出更深刻、更普遍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它教人守德、惜时、为善和求真;劝人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和勇于进取,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英语语感

兼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练”的英语谚语,运用了头韵,谐音或半谐音结构紧凑匀称、韵律优美和谐,念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阅读这样易诵易记的谚语,是一种艺术享受,有助于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头韵:Forgive and forget 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 押韵: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Man proposes、Cod disposes;对仗: More haste、less speed;重复:Like attracts like。如果教师能适当地讲授一些英语谚语,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它就会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并且帮助他们感悟人生的哲理。因此,可以说它们是很好的辅助材料。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尝试着把谚语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坚持每日一则谚语,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善于去总结和发现,将千百年来经过大浪淘沙积淀下来的名言谚语或趣句活学活用,必将会使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盎然,深感其妙不可言,并能从优美的语言中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