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探索实践

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探索实践

摘要:党的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能力的培养,加强和完善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是高校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在不断的探索与改进中,得出一套集“校企合作+专业创新”“校地合作+资源互补”“走进基层+专项带动”于一体的多方共育社会实践新模式。最后,经过不断的实践检验取得一定的成效,以提供给其他高校作为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育人工作;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实践是高校落实做好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动手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广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创新社会实践形式,探索新的实践培养模式,拓宽社会实践载体,在实践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了实践育人的积极作用,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1社会实践育人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之一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1]。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强调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高校要在教学计划中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广泛组织师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见,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对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对大学生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1)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过程能让大学生直接接触参与社会活动,促进大学生以亲身经历的形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优秀品质,并用以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面对复杂而现实的问题,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实操能力,这也是开发和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协同合作能力的过程。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团委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相关文件精神,加强和完善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正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阔视野,充实社会体验,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大学生社会实践多方共育模式探索

2.1大学生社会实践多方共育模式的内涵

大学生社会实践多方共育主要是通过高校、地方政府、企业和基层社区等多方配合、多方合作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地方、走入企业、走进基层社区,在服务地方、企业、社区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提高他们的问题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促进他们树立社会主义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多方共同育人的效果。多方共育是高校适应时展、依托校地、校企合作,实现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多方共育模式与高校传统的社会实践模式相比,更加强调各种资源的整合与多方的配合,进而达到服务地方、企业、基层社区的发展和高校实践育人的双赢效果。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方针和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要求,一直坚持实践育人工作。2000年,在校党委的指导下,团委成立了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以下简称“青志中心”),以“立足学校,服务社区”为宗旨,以“不求私利与报酬”为理念,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学院拥有4个一级志愿服务队和12个二级学院志愿服务队,近1万名注册学生志愿者,组织志愿活动6000余次,每年受益近1万人。青志中心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并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其中,品牌活动有暑假“三下乡”、三月雷锋月活动和志愿者文化月等,系列活动有垃圾分类宣传、义教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和爱在“四点三刻”行动等。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成效明显,不但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还收获属地相关部门和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学校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与地方政府、企业、基层社区紧密互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方共育促进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多方共育社会实践模式。

2.2大学生社会实践多方共育模式的构建

大学生社会实践以专业实习、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为主,是大学生走出校园增加社会实践经验、磨砺自身精神品格的有效途径。学校团委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在结合自身特色和区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大力推动校企协同创新、校地资源共享,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学院的社会实践组织工作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由校团委组织示范团队;二是二级学院团组织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组队,在团委确定的社会实践主题和服务内容范围内,自由选择服务地区、服务形式等[2]。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逐步探索出具有本校特色的、集“校企合作+专业创新”“校地合作+资源互补”“走进基层+专项带动”于一体的多方共育社会实践新模式。(1)校企合作+专业创新。党的报告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校企合作,着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这对高校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指明了需要加强校企合作,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向。“校企合作+专业创新”主要是指学校和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让大学生在专业对口的企业岗位上实践锻炼,把在学校里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岗位的实践中,为企业提供专业性的实践服务,有效地协助企业解决一些专业相关问题。另外,大学生在企业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通过积极思考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开阔眼界,扩展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校企合作+专业创新”是校企协同创新、共同合作,进而达到专业知识的运用创新以及实践育人的双赢局面。校企合作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包括前期准备、实践过程和思考创新三个环节。首先,大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学校相关负责部门根据大学生的专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组建社会实践实习团队和进行一些必要的岗前培训准备;其次,搭建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到专业对口有实习岗位的企业提供专业性实践服务;最后,实习实践服务结束后,对实践活动过程进行思考,对一些未能及时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校企互动,共同促进专业知识的应用创新,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合力开展专业人才培养。(2)校地合作+资源互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快慢关系着高校的长远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永恒的主题。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要加强校地合作,充分考虑地方发展的需求,因地制宜,开展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地方发展的形势,为地方发展提供实践服务,同时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校地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良性运行是建立在双方目标、合作管理和保障的互动上。在目标上,双方相互协作支持,共同促进地方发展和高校人才的培养;在合作管理上,双方积极探索,协同创新,建立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合作关系;在保障上,双方优势互补,人才、物资、场地等资源有效利用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3]。学校团委加强校地合作,积极整合资源,在与地方互助合作、优势互补中实现互利共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与地方合作中担任连接点的角色。通过校地合作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地方可以为学校社会实践提供实践平台和物质支持,这样双方可以在资源利用上实现互补,既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又能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促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例如,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加强合作,作为省内唯一一所参与“两会”的高职院校,把组织学生参加广东“两会”当作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自2015年起,学校“青志中心”累计派出6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于广东省政协会议,这不仅协助地方政府做好会务工作,还培养了大学生志愿者的责任担当意识。(3)走进基层+专项带动。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掌握了知识,要懂得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实践中历练自己成为担当重任的栋梁之材。高校应与基层社区加强合作,了解基层的需求,针对性地确定专项社会实践活动,以专项活动协助解决基层社区的需求,带动基层社区的发展,同时也让大学生走进基层,走近群众,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实践、去建设,培养刻苦耐劳精神,为基层贡献一分力量。学校深入了解偏远基层缺乏生活必需用品和义教的需求,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策划专项志愿帮扶活动带动基层地区发展,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连续多年组织学生志愿者深入贫困地区一线,为偏远地区的人们带去生活用品、爱心物资和为当地学生进行暑期义教。近年来,学校积极筹划社会实践专项活动,累计组建了20支红色实践队伍、19支理论队伍、30支师教队伍、40支乡村振兴队伍等共11210人次奔赴各基层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服务范围覆盖华南、西南等偏远山区,最远深入云南曲靖,为基层建设添砖加瓦,同时强化社会实践育人的工作。

3大学生社会实践多方共育模式实践成效

3.1完善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运行体系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并将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在校党委的指导下,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多个部门组织分工协作,与二级学院共同落实社会实践育人工作。量化社会实践考核,以社会实践为主体,统筹校园文化、科技创新、思想引领等内容,制定出台《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学分学时和课程大纲,纳入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提升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学校团委坚持社会实践与育人工作、志愿服务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原则,积极拓展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拓宽办学资源,着力校企合作办学,积极参与行业和企业大型会议与赛事志愿服务工作,已与广东省政协、广东省公安厅、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广州市天河区凤凰街道办事处、广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广州市青少年宫等单位建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提供志愿服务并形成常态化机制发展。先后完成第二届世界警察手枪射击大赛、广州市“天青杯”暨天英汇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广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换届,广州市天河区垃圾分类进社区宣讲活动、广州市天河区凤凰街治水工作等。同时,积极探索志愿服务项目化、社会化、品牌化的“三化”活动模式,大力推进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三关爱”志愿服务体系,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取得丰硕的实践育人成果。也先后荣获广东省志愿服务银奖、优秀志愿者组织奖等多项奖励。

3.2提升了大学生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

社会实践是高校与企业、地方、基层多方联合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载体,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培养。大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社会和对口企业的认识,将专业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社会现实,并在老师或者前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探索研究和创新,促进实践成果的转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学校团委与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广州市大湾区数字娱乐产业园、广州荔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荔枝FM)深度合作,成立“广州就业创业服务U工作站”“新时代大学生文创工作室”“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社会实践基地”,创作青年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产品,建立线上集中发声机制,扩大宣传效果,打造学校团学思想引领高地,构建“网上共青团”,切实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共同育人能促进大学生的专业创新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为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

3.3打造了服务地方与实践育人双赢局面

学校团委构建共青团主导的青年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格局,关注社情民情,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号召,与天河区团委合作开展“青清巡河行动”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每周定期在天河区辖内的13条河涌进行“污染随时拍”和“垃圾随手捡”的行动,利用无人机等设备辅助对河涌及其周边的污染状况进行记录,并且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协助地方部门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大学生在各社区开展宣传垃圾分类,张贴宣传海报,摆设污水治理处理知识展、图片展及标语展,引导居民爱护环境,自觉保护河涌,建设美丽天河。此外,还联合属地检察院,共同开展社区“公益诉讼”宣传活动,能够有效弥补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发现上的短板,其内在价值与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的职能不谋而合,共同做好公共利益保护、实践育人等,助力地方社会发展。与天河区凤凰街合作开展的爱在“四点三刻”行动,自2010年开始实施以来,近10年间不断提高和改进志愿服务,累计参与志愿服务的工程学子6000人次,受惠来穗务工家庭1500多个,不仅缓解了来穗务工家庭的后顾之忧,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和学习。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爱在“四点三刻”行动现已成为广州市天河区凤凰街道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成为社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创建文明校园的有效载体。作为集区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及闲暇教育等为一体的新的大教育模式,爱在“四点三刻”行动是响应广东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行动即“灯塔工程”的重大举措,进一步发挥了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功能,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成为校地合作发展的典范。学校团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实践活动,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达到了育人的目的。例如,积极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长达10年的珠江新城志愿驿站;2010年广州亚运会,学院组织2000多名青年志愿者参与服务,为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奉献一份力量;学院选派了120名志愿者参与2018年第二届世界警察手枪射击比赛志愿服务实践工作,并荣获“先进个人集体”荣誉称号;学院组织多支实践队伍深入基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多次荣获广东省大中专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学院志愿者团队通过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专业化运作、品牌化管理、志愿者队伍日益发展壮大,志愿者人数近万名,组织参加各类志愿活动6000余次,志愿服务小时总量超过20000小时。“青清巡河行动”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和服务社区的爱在“四点三刻”志愿服务行动等受到人民网、环球网、《广州日报》等媒体关注并作专题报道。在纪念“”100周年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20周年之际,学院吸引了新华网、南方网、《信息时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与此同时,学院志愿者服务广泛的参与度和强烈的社会认同度已成为传递时代正能量、引领道德新风尚的公益工程名片。

4结束语

社会实践是高校教学工作计划中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加以重视,结合当地发展需求,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科学规划,组织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育人模式。同时,坚持课内与课外相互协调,利用专业知识指导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此外,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考核机制,对考核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嘉奖和鼓励,进而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表现进行跟踪,挖掘学生的能力和潜能,在往后的社会工作中有着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白岩.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模式的优化[J].华夏教师,2016(5):82.

[2]张军粮.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对策——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交际,2020(10):92.

[3]李茂平,陈瑜.大学生社会实践校地共育模式创新与实践——基于丽水学院“青春丽行”专项实践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36):24-26.

作者:李冠文 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