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

社会工作管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社会工作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社会工作管理

第1篇:社会工作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

随着医改政策的逐步落地,医学诊疗服务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的关注需求在不断提高,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18年11月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中,将医务社工制度列为医疗服务一级考核指标,对医务社工岗位设置和服务时长都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特别是在2020年的“疫情大考”期间,医务社会工作逐渐成为社会需求强烈、发展速度极快的领域,社会影响力在逐步扩大。

1开展公立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研究的意义

国家卫健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河南省卫健委《关于印发河南省医疗系统实施“患者满意提升工程”工作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豫卫医〔2018〕3号)等文件中明确指出,“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提高我省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工作实务技能和专业服务水平。”目前,部分公立医院会通过联合社会慈善机构或公益服务部门,开展有专业属性行业特色和针对性强的医务社工服务,这些服务可以有效舒缓住院患者的精神压力,而且可以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而重视建立完善的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对相关工作进行及时、完整、翔实的记录,也可以从以下方面促进医院管理工作的发展。

1.1助推医务社会工作建立长效机制

深度挖掘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功能定位,在社工登记档案制度信息化,服务工作归档痕迹化,建立新型档案载体等方面为医院管理者提供者更多的决策参考。特别是在当前医疗改革大环境下,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职能的现代化和服务机制创新,能够使医院管理者对医务社会工作给予认可,丰富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成果,为其他医疗服务工作提供路径借鉴和参考。

1.2丰富公立医院的档案资源和内涵

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行业化,有效推动了医疗卫生领域社会工作的发展,也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制度空间。特别是电子政务的革命性发展,对公立医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提供了创新发展平台。公立医院以往的医务社会工作随机性较强,在活动组织方式与考评机制方面也存在较大随意性,导致相关记录资料的不详细不完整,利用好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将促进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1.3完善医务社会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

现阶段的医务社会工作主要包括医院、公共卫生和精神健康三个领域的内容,通过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的有效整合衔接,从医院、病人和医患关系三个方面开展服务工作。这就需要多部门的合作实现工作项目的落地实施,各部门产生的文书档案材料包括实施方案、参与人员信息、服务模式架构等成为支撑下一步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档案信息的有效整合,可以在医务社会工作遇到瓶颈时给予指导和支持。档案管理制度的明晰能够有效真实反映医务社会工作的社会评价,但是评价机制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医院和专业医务社工提供机构沟通协作完成。

2公立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现状

现阶段,医护人员是公立医院中参与医务社会工作的活动主体,他们分布在医院的各个职能综合协调部门,许多从业人员在承担着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与医务社会服务工作交叉开展活动。这种工作开展形式可以充分把握医务社会工作开展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还能通过各自隶属部门工作属性不断丰富医务社会工作的载体。公立医院在现阶段的医务社会工作中,主要围绕参与服务工作者的招募、注册、管理、培训、考核和奖励等各项基础工作,通过具体个案项目筹划,为有需求的患者进行社工服务。同时为保证服务的延续性,还会将服务延伸到下级医疗机构或者社区,开展随访工作、惠民医疗救助等辅助工作。部分医院通过病友协会或沙龙平台开展服务工作,同时为医护人员提供精神疏导或解压工作等。在医务社会工作档案内容的架构与相关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中,相关档案管理工作者以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对象为切入点,力求提高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的利用率,掌握相关档案提供利用工作的途径与方式,提升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的档案服务水平,满足公立医院发展的需要。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因为医务社会工作人员参与者往往身兼数职,主动参与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识性还不够高,造成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2.1缺乏顶层设计

作为医院整体管理工作的基础,档案的分类与收集管理更多是围绕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即便开展了医务社会工作这项内容,也是围绕各自行政职能部门的档案进行归纳整理,由一些承担工作的职能部门来负责信息采集和档案管理,并没有纳入到医院整体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来。另外,有的医院对医务社会工作的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的整体环境和发展空间把控不够,甚至将此项工作边缘化。

2.2缺乏系统前瞻性

医务社会工作作为医院医疗发展的新兴职能,还存在一定的制度空白,这会导致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与医院其他的档案工作缺乏一定的契合度,衔接性和连贯性做的不好。同时各项档案管理制度之间的协调性不够,制度之间存在内容交叉等问题,也导致档案管理的一致性变差。此外,该项工作的档案管理制度在工作组织、原则要求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服务工作还有不一致的地方,同一类档案制度之间也存在着归口整理、收集时效和卷宗设置不一致的问题。

2.3缺乏动态管理

具体表现在实际工作中,虽然编制了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制度目录,但没有明确档案体系的有效期限和修订周期,没有处理好稳定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忽略了档案工作制度体系的动态管理。

3促进构建公立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模式是一种指导,优良的设计方案有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录医务社会工作的档案内容涉及医院发展建设的多个方面,应该视为与医院同步发展的无形资产,在医院医疗管理服务中积极发挥作用。建立一套适应公立医院发展特点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可以为其他各项医疗服务、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也可以为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服务活动起到基础性作用。

3.1医务社会工作档案制度范围与流程

医务社会工作档案要根据服务对象和活动运转模式,对档案实体进行界定和管理。通过档案分类管理、档案调阅管理、档案归档管理、档案销毁管理等工作,达到档案信息得到保存或利用的效果。流程节点对应包括档案审核、销核、归档关键流程。

3.2医务社会工作档案执行权限划分(图1)

3.3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分类

医务社会工作档案工作体系应包含工作规章、管理制度和业务规范这三个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制度构成。对应医务社会工作模式,我们可以得出档案管理大致分类,见图2。互联网医院建设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和办公自动化的成熟和普遍运用,助推了各类档案信息从原始的记录凭证模式向资源管理模式转变。信息技术的介入,已经包罗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公立医院,应开展有效的系统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好数据清理、信息管理规范建设,借助信息自动化管理平台,设计合理的档案记录管理模式和流程,全面实现医务社会工作的人员招募、活动记录、培训交流等信息的有效记录,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注重档案管理的连续性和科学性,将档案管理的事后模式,转变为医院医务社会工作项目信息资源培植与管理的即时模式,充分实现医务社会工作在医院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应有的作用。课题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9年度调研课题,项目编号:SKL-2019-946。

参考文献:

[1]王枞枞,陈岱云.医院志愿者组织建设与管理[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04—109.

第2篇:社会工作管理范文

了解社会工作的人目前仅限于相关的学者和接受专门教育的学生及有限的社会人员。而在台湾和香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词汇。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就是社区管理还需要专业的人员,这从我国大多城市的社区管理人员都是大妈大叔这样的鲜有具备社会工作方法和理念的人就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有学者调查表明,居委会组成人员大多是退居二线的原政府、街道办工作人员和企业的下岗再就业人员。新兴的物业管理公司中工作的人员也主要负责社区硬件系统的设施维护和管理费用的收付,多是一些技术工人。居委会传统上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基层单位,被人称为政府的嘴和腿,这种管理实质上是控制。在某些新型社区,服务性的物业管理公司填补了居委会的空缺,但管理较为混乱,服务不到位,近年出现了许多物业侵犯业主权利的事情。Teicher认为,一个社会工作行政者比其他的行政工作者更能胜任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工作。他说,一个社会行政工作者的成就在于运用知识和信息做出判断的能力,这种为了针对人们的服务,富有智慧地履行职责和领导机构的能力,必须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和经验以及我们一直坚持的社会工作价值和理论的结合才能实现。既然是服务,社区管理机构可以是社会福利机构,管理者的任务是实践、贯彻社会福利机构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探询、发掘社区的社会福利需要,确定服务目标,获取各种资源,指定详细的服务计划,组织协调工作人员,评价服务的效果等。

二、学校接受社会工作行政教育的人懂得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技巧

只是可能缺乏管理学的知识和社会工作的理念。所以,如果专业的社会工作行政人员如果多一些实践经验,基层社区管理人员多一些专业知识,则相得益彰。而且,我国更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行政者,这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管理体制所决定的。传统上,我国社区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政府对社区有自上而下的监控能力,虽然198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居委会的自治性一直没能得到落实。目前,居委会实际上仍然是街道办事处的一个执行机构。从居民看来,他们缺乏民主意识,很少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管理和建设中来。儒家文化圈内的新加坡和日本的社区管理都具有类似的特征。所以说,我们现在迫切的任务是需要有更多的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一方面,我国很多的大中专院校(有近两百所)开设了(尤其是近几年)社会工作专业,其中都会有社会工作行政课程。另一方面,我们很多城市社区的管理人员接受了长短期社工培训。

三、存在的一个问题是

很多大中专院校毕业的社会工作的学生不愿意去社区工作,在我国,这种工作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还不够理想。再者,根据笔者带学生去社区实习的经验,学生并不认为社区的很多工作是“值得”他们做的。学生在社区的工作大多是琐碎的杂活,比如录入、整理资料、写黑板报,甚至是打扫卫生。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有可能的话,提高社区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金水平;其次,鼓励学生从基层干起;第三,让学生尽快地上手其本职工作。从国外经验来看,很多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看好,薪酬较高。密歇根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在1968-1972年进行了一次跟踪调查,专攻社会行政领域的毕业生未就业率低于3.3%,薪水较高,40%以上的人每年的工资超过14000美元。全美社会工作协会的调查表明,全职的社会工作行政者的年薪超过其他种类的社会工作者,1958年,超过50%的社会工作硕士已经或要申请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的职位。问题是,社工行政专业教育这种培养目标是长期的,不能在短期内解决我国目前社区管理专业人才短缺的局面。所以,现在最有效的办法是:一是对现在的社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位于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培训社区管理的干部上面做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这些社区管理者有了理论并进行反思之后,可以成为非常有能力的人。二是推广社会工作职业认证资格考试,使之发动和吸引社会的智力资源。

四、结语

第3篇:社会工作管理范文

关键词:社会工作;高校;学生管理;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都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难题。“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增强使得关注学生特性、满足学生需求、关爱学生全面成长成为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引入专业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共性决定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学生管理是学生管理路径创新的必然选择。

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为顺应高校教育新形势发展,各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列创新,观念上更加注重学生诉求,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均有很大提升。但由于探索时间不长、思路局限、方法创新困难的原因,现今高校学生管理还面临不少问题,亟须方法创新。

(一)重管理轻服务部分高校在学生管理上一直延续原有的理念,将学生管理细化为各种硬性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评价过分依赖量化考核,导致学生管理工作为追求“成绩”而将过度的精力放在日常繁杂的事务中,从而使得学生管理变革要求“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迟迟得不到很好地落实,学生服务范围和内容大多停留在狭窄的领域。学生管理重管理轻服务、缺少人文关怀,会降低学生参与校园生活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学校荣誉感的培养,偏离学生管理的目的。

(二)管理方法缺乏创新时代的进步带动高校教育的发展,学生管理也出现了新问题、新形势,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顺应新形势的变化、立足当前学校教育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满足当下学生管理的需要。不少高校由于沿用陈旧的管理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导致学生与学校间关系不融洽,各类学生管理问题不断出现,学生管理效率和质量引发质疑。

(三)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度不足时代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高校注重学生全方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好质量人才。但不少高校仍旧将学生看成客观的主体,一味强调管理输出,各类规章制度更加强化了学生的同一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成绩考量学生的现状仍在许多高校持续,过分强调学生的整体化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特的成长发展需求。这不利于培养满足社会各类需求的学生,使得学生在就业中面临压力。

(四)管理团队缺乏专业性在以往的学生管理中,许多人都认为人生阅历越丰富越能带好学生,并轻松处理各类学生问题,这使得学管队伍中存在许多老教师,同时,高校教育改革辅导员专职聘任,又有许多应届毕业生加入学生管理团队,两种情况都使得专业性极强的学生管理工作由并不对口的人员负责,降低工作质量。老少成员不同的工作方法、习惯,也使得学生管理中存在混乱的状况。学生管理中配备、培养专业对口的专职工作人员应该成为各大高校工作的重点内容。

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

社会工作专业与学生管理在工作理念、工作重点内容及工作目标上高度契合,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

(一)“以人为本”与“以生为本”相契合社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强调尊重、接纳、案主自决的原则,一切工作以服务对象为出发点,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面临的问题,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高校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坚持教育为了学生,积极回应学生需求。两者工作观念一致,均注重工作对象的主体性。

(二)“潜能激发”与“全面发展”相契合社会工作始终坚信每个服务对象都是独特的,是具有无限潜能的,坚持以发展的视角看待服务对象,在服务过程中注重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增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助人自助”,目的在于促进服务对象的发展。高校教育贵在通过多种教育内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学生管理方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因此,社会工作与学生管理的工作目标及其相似,以工作对象的实际发展成果为考量。

(三)“自我决定”与“自我管理”相契合社会工作在工作方法上强调服务对象自决,不能以管理者的角色开展服务工作,而是以引导者的身份讲清各种选择的不同结果,最终由服务对象自行选择服务内容或方法。现代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强调学校的服务功能,鼓励学生事务的自我管理、自我决定,而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学生管理为学生提供的应该是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工作方法的一致性也决定了社会工作融入学生管理的可能性。

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学生管理的路径

社会工作专业广泛的适用性为其融入学生管理提供了可能,学校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为社会工作融入学生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及方法选择,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能够弥补传统学生管理方面的不足,两者结合必能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变革。

(一)系统视角的运用打开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格局1、注重系统分析,找寻学生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社会工作的系统观反对将服务对象看做互不相连的独立个体,而是与周围他人存在于同一系统当中,而学生问题的产生也并不只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的,要综合看待问题,从相关系统,例如微观系统中的家庭、学校、朋辈等方面进行综合探究,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对症下药,促进问题的彻底解决。中观系统、宏观系统的互动能够为学生问题解决,以及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盘活系统资源,寻求学生自身成长的支持力量学生成长具有无限潜能,资源的有效链接、使用则会提升学生发展的速度。社会工作系统观点重视学生所在各系统的现有资源,强调发挥资源链接者的功能,最大限度整理、盘活学生所在系统当中的优势资源,相互融合,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合力。例如家校、学社共建,各要素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相对专业的教育,相较于学校独立教育而言,联合共育的教育模式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个案工作融入谈心谈话,聚焦学生个性化发展1、聚焦个体,化解学生问题个案工作的“一对一”是进行不良行为纠正的有效方法。个案工作聚焦学生的单一问题,对其进行专业化的有效评估,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调整具体的介入方式,在谈话中发掘学生的矛盾点,引导学生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共情、同理心等谈话技巧,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纠正不良思想或不良行为,以免错误加剧引发更严重的问题。个案管理聚焦学生自身整体发展,运用专业手段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个人成长方案,并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关注学生问题解决,更关注学生的动态成长,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2、自信培养,激发学生潜能良好的访谈环境的营造、舒适的关系的打造能够吸引学生接受个案服务,以服务对象为主的视角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增强问题处理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个案工作针对学生特性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指导,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从而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3、倾听心声,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个案工作坚持保密原则,更易被学生信任。个案访谈中,学生能够毫无包袱地表达自己,工作者能够成为学生成长烦恼的倾诉者,倾听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成长道路上的小烦恼,同时,通过沟通向学生传达正确表达自己的途径,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法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预防因负面情绪积压导致的暴力性行为的出现。

(三)小组工作融入学生群体发展,关注综合素质提升每位社会成员在社会中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角色冲突易引发各种问题,小组工作以同质性强的群体为对象,帮助面临相同问题的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更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小组内角色扮演能够使学生尝试不同的角色,在学习、生活中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素质。学生通过小组内角色扮演或适应拓展到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帮助学生增强社会适应性。同时,小组工作能够引导学生在小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点,学习小组其他成员的长处,相互融合,使之助力自身成长。小组互动能够放大学生的优点,弱化学生的缺点,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四)社区工作融入实践、就业教育,促进学生学社转化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现代高校教育在传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的实践教育和就业教育上。社区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能够实现学生本身、学校、社区/社会的有效互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间的相互转化,以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以实践成果巩固、扩充理论,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养成利用专业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习惯;实习就业教育作为学习、工作间的过渡,能够调试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帮助学生查找自身的不足,并及时弥补,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及抗压能力,使之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就业状态,已实现顺利就业。四、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困境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能够融合两者优势,扩大学生管理的内涵与外延,提升高校育人实效,具有未来发展潜力,值得各高校探索、运用。但是,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也必须认识到现实的一些客观条件阻碍了两者融合的速度和效果。

(一)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有待提升1、高校领导层面不注重学生管理的专业化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至今已有不短的时间,但并没有成为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传统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的选择、科层制管理模式的运用都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处于常规运行阶段,求稳而不求变,专业化运用的观念不能在高层决策中占有有效地位,这直接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介入。2、学生层面对自身问题认知不足由于阶段性发展特点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没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存在行为偏差的学生,过分强调自身的感受,回避自身的问题,不能积极与工作者进行有效沟通,对专业介入存在反感情绪,也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化介入缺乏群众基础。3、社会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有待加强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影响明显增强,社会工作方法已在社区工作中得到具体运用,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相比较于社区这一相对较小的范围来说,社会上很多人还是对社会工作相对陌生,这影响了学生管理中社会工作链接多方资源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的实现,影响了社会工作介入的力度和强度。

(二)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稳定性不足学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频繁的工作调动,以及学生管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导致各高校普遍存在学生管理队伍不稳定的现象。新成员的不断加入虽然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但有损工作的连续性,也不利于专业性的保持和发展。因此,从目前来看,要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学生管理的融合,还需要社会工作专业、学校、政府形成合力。社会工作专业不断提升专业化应用水平,提升社会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层面客观认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功能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为社会工作融入学生管理提供机会;政府从宏观层面出发,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引导社会成员提升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为工作开展提供有利条件。三方合力作用的发挥必能减少社会工作与学生管理之间的融合阻碍,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时代的早日到来。总之,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创新已刻不容缓。社会工作与学生管理在工作理念、目标、重点内容等诸多方面的高度契合,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能性。社会工作理论视角的运用,个案、小组、社区三大方法从个体、群体、社会的不同层面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介入都将促进学生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及学校的发展。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及社会各界都应以实现高效学生管理专业化为目标,合力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玉香.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7).

[2]戴彩云.关于社会工作融入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总第930期.

[3]李亮.社会工作介入民办高校学生管理路径初探[J].理论研究,2019(12).

第4篇:社会工作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社会工作;员工关系管理;心理咨询辅导;EAP方法

企业为了有效应对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往往会将员工关系的构建和管理作为企业社会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企业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会促进员工关系良好、和谐发展,也会促进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关系和谐发展,是企业完成组织目标,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企业外部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员工普遍工作压力加大,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这对员工关系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社会工作的引入对员工关系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企业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化解企业员工关系中存在的一些矛盾,为维护和谐积极的员工关系环境提供了帮助。

一、企业社会工作概述

社会工作源于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兴起于19世纪末,是指在助人自助、利他主义原则指导下开展的一系列科学助人服务活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工作已经构建了一套科学的研究体系,对维持社会稳定以及企业成长起到了显著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现代管理机制的构建,我国企业也开始逐渐探索社会工作的构建策略[1]。企业社会工作主要是针对组织与员工而言的。通过开展良好社会工作,以及通过提供咨询服务的方式,企业可以帮助员工解除工作困惑和心理障碍;能够有效组织员工、化解员工之间的矛盾;能够有效消除企业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当前,我国的企业社会工作形成了工会模式、企业外模式、企业内模式三种主要的发展模式[2]。

二、企业社会工作在企业内部关系管理中存在的原因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员工关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业界普遍认为,企业管理应当“以员工为主体、以员工为出发点”,以达到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员工关系主要表现为员工之间、员工与上级之间以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当前,企业员工关系构成层面具有多元化特征。在企业组织发展中,不同成员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均可能出现一定的矛盾,因此,如何有效协调不同成员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矛盾成了企业组织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3]。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随着上岗竞争的加剧,员工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尽管员工在工作中希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希望能够与同事以及领导和谐相处,但是,在工作中往往存在与其他员工间不和谐的现象。如有的员工工作任务较为繁重,考核压力较大;有的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困惑,导致工作积极性低;有的员工在工作中未能够合理处理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相处也存在一定问题。员工关系管理引入企业社会工作,有着其内在的必然性。企业需要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以此有效协调员工之间、员工与家庭、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关系;有效改善生产环境,构建良好的生产关系;构建专业处理机制,以此有效消减员工关系构建中的不和谐因素[4]。在企业内部关系管理过程中,通过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有效协调与沟通、妥协互惠等方式,可以促进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共赢,特别是通过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努力,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这一目标[5]。

三、员工关系管理引入企业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企业社会工作引入的基本条件

企业社会工作的引入,要求企业为其构建基本的发展条件。第一,企业应为其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人力资源支持以及技术层面支持等;第二,应当建立员工管理数据库,具备具有心理层面的专业测量工具,条件允许情况下应成立社会工作室。同时,企业内部领导人员应充分认可社会工作的积极作用,在企业内部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的良好氛围,成立相关的管理部门;向企业员工宣传社会工作的重要性,鼓励员工积极配合社会工作的开展[6]。

(二)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方式

在企业管理中,社会工作常见的介入方式有个案工作、团体工作以及社区工作。在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应为企业员工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辅导、经济援助与救济服务,对具体个案提供必要的转介和评估服务。其中,组建小组是为员工服务的常用组织形式。社会工作者应积极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鼓励其分享自身工作与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良好互助机制[7],从而达到良好的团队建设效果。从社区的角度进行企业管理,是社区管理方法开展企业社会工作的方式。其方法要求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企业运营相关资源,深度理解与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如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有效分析,以此帮助企业组织协调与整合员工资源,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员工服务计划。另外,在企业社会工作推进中还可以运用员工援助计划(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EAP),以此更好地宣传企业社会工作,实现对企业员工资源的有效整合,在企业内部更好地发挥员工资源的价值[8]。

四、员工关系管理中引入企业社会工作的实施策略

(一)树立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于内部员工关系的理念

为了有效促进社会工作在企业中的实施与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要树立“服务于内部员工关系”的社会工作理念。据统计,企业社会工作服务自在世界各地实施以来,均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促进了员工间的和谐,提升了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凝聚力。我国企业应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下,构建对企业社会工作的有效认知,促进社会工作在企业员工关系处理中的有效开展,为企业员工关系处理提供有效的发展之策,促进企业内部构建良好和谐的员工关系,促进员工创造力的发挥[9]。

(二)建立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于内部员工关系管理的制度

当前,在我国企业管理过程中逐步引入并重视社会工作的开展,这为企业社会工作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外部支持环境,对提升企业社会工作影响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企业引入社会工作机制,不仅为企业运营引进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而且构建了相应配套机制。企业要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工作模式,例如:在条件不足,企业难以设立专门社工部门时,可以由人力部门、行政部门联合开展企业社会工作;在企业社会机构工作方面,不断加强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宣传,发挥对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的协调作用;要求工会组织积极发挥自身相应的优势,对员工管理工作起到良好的组织协调作用;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为员工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以及心理辅导;在与企业社工的合作之下,共同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以及专业辅导服务[10]。

(三)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企业在推进社会工作进行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能够运用先进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技能,为企业内部员工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在对员工关系的处理中,社会工作者应能够综合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提升企业员工关系处理的系统性。同时,社会工作者要注重“员工关系处理”和“企业具体经营业务”相结合,在综合分析员工工作业务的基础上,为其提供相应的工作管理方式。企业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多个领域中均要形成自身发展优势,能够有效应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各种情况[11]。企业应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开展树立信心,秉持发展理念,不断推进企业社会工作。第一,企业在探索企业员工管理的有效运用方式时,应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开展保持乐观心态,主动出击,构建长期良好的发展对策。第二,在遇到新问题时,企业要适时、主动地作出相应的调整方案,主动进行员工关系调整,保持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不断推进企业社会关系在员工关系构建中的有效运用,营造企业社会工作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结语

第5篇:社会工作管理范文

关键词: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嵌入性模式;发展路径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各领域对于专业社会工作者需求量远超预期。以上海市为例,具有社会工作职业水平的社会工作者达到7384人(2015年3月上海市民政局统计数据),上海市取得各类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人数比例仅为0.6‰,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者一般占总人口2‰以上的比例还有较大差距。但目前又面临专业人才总量少、综合素质不高、职业能力不强、缺乏专业认同感与职业认同感、薪酬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这不仅造成供不应求的现状,同时,职业人才流失严重,使得社会工作职业发展处于瓶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方针,2015年,发展专业社会工作首次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就普通高校而言,多数本科和硕士毕业生流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教育机构,而从事一线社会工作者的人数不到总人数的10%。但无论是在妇女、青少年、养老、医疗、禁毒,还是在社区矫正等特殊社会工作领域都需要一线社会工作者。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期望值相对偏低,从事一线社会工作能基本满足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因此,开放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承担这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一、得以生存:职业分化与专业选择的偏好

上海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在全国都处于较领先地位。上海开放大学是一所优质的开放大学,下设30所分校。尽管不同分校专业开设不同,但笔者所选取的两所具有代表性的静安分校(核心城区)和崇明分校(郊区)均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同时尽管两所分校的运行机制不同,教学质量不同,但却遇到了相同的困境,社会工作专业招生人数呈现“断崖式”递减。在宏观社会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需求下,这种递减不符合常理。因此极为有必要对该专业的生存与发展进行详尽的探索与分析。就上海开放大学而言,总体生源在不断下降,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一些分校已处于停招阶段,部分分校还在以小班化教学支撑专业发展。所以在谈“质量”的同时,也应看到“数量”。目前开放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正在处于生存边缘期。此外,频繁的跳槽以及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学生职业要求,这些问题也在不断考验开放教育的专业设置能力。上海开放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是小专业,各分校平均每届人数不超过20人,甚至部分分校实行小班化教学,人数在12人左右。而与之相比,行政管理专业人数颇多,崇明分校平均每届人数在100人以上。此外,市中心部分分校社会工作专业处于停招状态,崇明分校也是每一年或者两年招一届学生,不能实现长效化。这样的专业人数悬殊,不得让人思考是什么因素造成专业之间人数差异如此巨大,是市场需求的原因,还是宣传力度不够,或是其他的因素。开放教育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具有较大的差异。而在专业选择方面,更多地表现出学生的职业背景和职业倾向性。笔者在对行政管理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新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开放教育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最大差异在于开放教育学生多数具有职业背景,在专业选择方面具有职业的倾向性;而普通高校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学生本身的职业对于专业选择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中国正面临快速的社会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提出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中国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化,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化”[1]。异质的多样性社会结构也带来了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职业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据调查统计,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中已从事社会工作岗位的人员占到了近90%,大专非社会工作专业就读本科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数只占到10%。对于已从事社会工作岗位的人员而言,选择本科社会工作专业,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职业的延续,也是职业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大专非社会工作专业就读本科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往往处于社会“中下层”,通过学历教育,拿到相应的文凭,他们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期望值并不高,认为即使以后对口从事社会工作,也只是职业的一种过渡。一方面,如果从职业到专业完全对口,那么社会工作专业的生源极为有限,这就大大降低了社会工作专业生源的广度,将面临专业生存困难;另一方面,如果只为了单纯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就读率,将一些盲目选择专业的学生吸纳进来,又使得以后的教学和就业进入窘境。社会工作专业在开放教育中生存并蓬勃发展起来,就必须摆脱“职后培训”、“剩余专业”的色彩,需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专业,让社会人员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广度和包容度,改变落后、陈旧的观念。英克尔斯在其名著《社会学是什么》中指出,学术界并不是一艘防水船,不是整整齐齐地分为几个单独的知识防水舱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是开放性的,社会工作应跳出狭隘的专业范畴,树立大专业的思想。当代的社会工作学者应是多学科复合型结构人才,其知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医学、经济学、信息科学等。社会工作专业化不是要排除其他学科的知识,相反,越是专业的,就越是知识多样的[2]。从社会工作专业本身而言,就需要各类相关学科的融入,如果把其他专业拒之门外,势必会限制社会工作专业发展。

二、尊重与理解:广泛回应多元化的求学诉求

目前开放教育学生的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概括为三种诉求:利益诉求、心理诉求、价值诉求,这三种诉求有时会相互交叉。李景鹏教授认为,利益表达(即利益诉求)是人们对待利益问题的一系列态度和行为的总和[3]。笔者认为开放教育学生的利益诉求主要包括在处理自身与社会关系之间所体现出的对自身利益的实际感受及对外部组织(学校和社会)的表达。开放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利益诉求,必须关心学生的权利表达的需求、职业发展的需求。比如说:开放教育专门设立学生处,将学生权利表达的需求放在首位,规范他们的表达途径和表达方式,并将其需求予以满足,形成良性的行为主体间的互动。而调查发现,职业发展的需求尤为重要。自从有了社会分工,职业的发展更趋向于多样化,人们对于职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各有不同。开放教育学生更多表现出的是物质性职业需求。希望通过在较短的时期内提升专业能力和学历,这一利益诉求表现得特别强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多数已从事社会工作,如上所述,学生在开放教育就读是一种职业的延续,或者说是在职业方面进行继续社会化,学生们更多倾向于“培训式教育”。学历式教育与培训式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是整个教学体系都有明显的差别。社会工作专业的学历式教育更强调系统性和基础性,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这两个特征,所以,课程之间存在重复和交叉现象。学生们所倾向的“培训式教育”,其特点在于时间短,具有针对性。希望能用有限的时间将授课时间大大缩短,并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比如说:中级社会工作师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社会工作实务相关课程的授课。中级社会工作师的考核直接与学生物质性职业需求相挂钩。如果无法满足学生们这一方面的利益诉求,那么开放教育的学历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开放教育学生的心理诉求表现出在心理上对某事的渴望和要求。比如说:被他人关注的心理需求,以及个体互动的需求。在非参与观察中发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出勤具有一定的规律。他们将在学校进行学习作为一种社会参与的行为,而且表现出一种集体的行动。频繁的个体间互动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同时也会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比如说,一方面能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另一方面又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教学环境。这种“联动作用”在开放教育教学中表现得极为明显。此外,开放教育的部分学生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没有很好地进行社会化,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通过良性的个体间互动能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另一种求学诉求常常被忽略,即是价值诉求。“无论专业初生时其慈善的使命宣称和科学的使命宣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张力,现今通过一个表述两者似乎达到了均可接受甚至尽皆满意的局面,这个表述就是‘助人自助’[4]。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能认知到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助人为职业的专业,部分学生带有“利他主义”精神和职业追求选择社会工作专业。这种精神应该在开放教育教学中予以重视,并积极予以引导和强化于职业工作者的产生。罗伯特•K•默顿指出,专门职业必须具备三重性价值:求知(knowing)价值,即专门职业获取系统化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价值;实践(doing)价值,即专门职业具有的获取训练有素的能力和技术技巧的价值;第三重价值也是默顿所特别强调的是援助(helping)的价值,这是将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以服务他人为取向的职业价值。对这种援助价值的支持和确认就是利他主义规范的确立,默顿称之为“制度化的利他主义”[5]。社会工作专业的这种价值取向贯穿于学习和职业的始终,开放教育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关键在于专业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如何去重视和整合学生们这三种求学诉求,如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求学诉求,这是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服务制度、完整的内在组织结构、专业的教师队伍以及具有服务意识的合作团队。将利益诉求、心理诉求、价值诉求有机整合起来,有针对性的予以满足,才是开放教育社会工作生存发展的“命脉”。

三、本土化渗透:嵌入性模式的实践运用

开放教育之所以是培育成长社会工作专业的土壤,不外乎两个原因:第一,已有职业背景,即现已从事相关社会工作的学生急需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第二,已从事社会工作和将要从事社会工作的学生组成小群体,学校作为他们重要的社交场所,他们在情感方面的支持以及其他求学诉求得以满足。但是,在实际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也面临着这样一系列的问题。“社会工作”一词的宽泛应用,早已失去原有的社会工作专业化色彩,过度的本土化,使得社会工作者包括了专业类社会工作者之外,其他行政类的工作者比如社区工作者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下也被认可为社会工作者,这在人才培养和学生职业发展中存在着冲突与矛盾。2011年,王思斌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一文中,在社会工作发展结构的意义上引入经济学中的“嵌入”概念。他认为本土社会工作实践是原生的,并且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专业社会工作只是弱小的后来者,所以就二者的基本关系来说,专业社会工作实际上是进入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原有领地,前者嵌入后者之中[6]。这实质就是在说明原有行政性社会工作与外来专业性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已有职业背景已从事行政社会工作的学生在接受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理论的同时,难免会产生一些排斥和反应。这种反应是一种结构性的、群体性的。他们在长期固化的体制框架下,很难摆脱行政化和官僚化的思维模式,更在短期内无法从管理手段转化为服务活动,甚至他们认为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是建立在没有经验和没有特定情境之下的,这给开放教育社会工作发展带来瓶颈。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实际社会服务具有明显的“物理性”———这是一种外来物的进入。一种外来物要进入庞大的强势体系,需要亲和,这就是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努力[7]。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发展需要进行这种本土化的努力,在教学和管理模式方面发生巨大转变。一方面,不排斥行政社会工作者参加专业学习,与之相反,而是通过专业宣传将他们吸引到社会工作专业学习中来;另一方面,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再过分强调“专业化”,一味地被专业化所替代,而是一种有机融合。笔者认为嵌入性模式就是两者相互融合的初始阶段。但与此同时,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嵌入性模式的优势在过去的几年的实践中已凸显出来,但弊端也在不断地暴露,这种本土化的努力在一定情况下显得没有张力,想要将行政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进一步的实现双向融合,还需要将最为核心的内容贯彻在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之中。

四、专业与职业:嵌入性模式格局的突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