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智能教学范文

智能教学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智能教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智能教学

第1篇:智能教学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阅读

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当中,人工智能在阅读学习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能够在课前预习、课时教学和课后辅导等各个环节全方位地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与学的效率,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关键一环,阅读素养的培养受到重视。日益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运用AI技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模式等进行关联分析,是促进有效语文阅读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高效方法,同样有利于学习者阅读学习理念现代化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发挥AI技术在学习者阅读学习方面的潜能,可以深层次进入学习者场域,减轻阅读学困者的学习困难。

一、人工智能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分析

人工智能是模拟人类智能的跨领域学科。任友群认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机器系统,具备自主学习及自我进化的能力。在对人类思维过程的模拟及再现的过程中,更容易发挥AI技术在语言阅读学习领域的优势,从而弥补课堂阅读学习过程中的短板。人工智能作为教育变革中不可替代的新的技术支持,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渠道来获取个性化的有效阅读学习信息,其作用于阅读学习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延展阅读平台,丰富阅读资源在“互联网+教育”时代,碎片化的文本阅读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因此学生在掌握阅读学习策略之后,应当进行同类文本的系统阅读。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智能化阅读云平台,整合多方面的阅读资源,使课堂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得到丰富延展,连接学习者的课堂内外的学习生活。教学云平台的发展也将连接更多形式的教学力量,有效整合丰富的学习资源,运用大数据技术将传统有限的数据资源发展转变为相互关联、丰富且多样化的数据资源,让原本独立存在的单一阅读资源整合为有效的学习、教学、数据资源,并为这些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存储平台。另外,阅读云平台可以随时记录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内容等,并将其转化为统计数据,以此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信息,为教师提供阅读教学设计的决策依据,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二)个性测试阅读水平,准确记录教学数据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单程模式”,在阅读课堂中,依旧存在“教师中心”主义,本该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阅读课堂,演变成单纯枯燥的老师讲而学生听,抛弃了教学原则中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无法真正做到对每个学习者进行个性化教学。但人工智能带来了这样的机遇:通过跟踪记录学生的阅读过程,知悉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红区”所在,针对学生的阅读障碍“对症下药”,及时作出反馈,并为学习者打造专属学习计划,使得学习者能够及时调节自身学习过程,化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通过AI技术支持和开发的阅读学习软件,能够在语文阅读教学正式开始之前为学习者测试及确定阅读水平,测试的结果从语言、语法、写作等方面给予反馈,通过对各项阅读环节的测试描述,让学习者清楚了解自己当前的各项阅读水平,为后续学习提供支撑。同时智能化的教学平台可以将教师和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互动结果记录下来,进行统计分析,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相应的教学策略选择,最终实现针对不同学习者阅读的个性化教学。

(三)优化传统课堂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是学习者适应社会的重要技能之一,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一项。AI在语文阅读教学变革中取得一定教学成果的同时也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AI技术在与语文阅读教学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同质化问题,如教学模式大多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或“以课堂为中心”,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人工智能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引导者”和“主动者”,使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激发学习者潜在的自主性和积极主动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阅读材料以媒体化、网络化的形式呈现,同时展现于文本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让学习者做到身临其境式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情境化、过程性的教学评价,以打破单一的评价方式,优化传统课堂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二、人工智能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分析

学者温儒敏认为,培养高尚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除掌握知识、增强能力外更重要的任务,实现终生教育必须培养阅读习惯。人工智能与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已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但是,在融合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带给语文阅读教学互动者的并非都是便利,同样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与风险,触发语文阅读教学深层次的不适感,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辨缺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者理解反思和利用使用书面文章的能力,从而去积累开发个人潜力、参与社会、实现自我。杜威早在20世纪便提出语言同思维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交流思想,这两项基本功能对于思维本身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黄源深曾两次谈及“思辨缺席”,即缺乏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善思明辩等能力所造成的现象。AI技术背景下,阅读学习者借助人工智能学习工具进行阅读,实现人机互动自主探索,因此功利性的阅读学习已经没有必要,这种语言教学会被人工智能逐渐取代。阅读学习一篇文章,更为重要的是掌握文本背后的思维逻辑和写作方式,阅读学习不能一直停留在工具性学习的“旋涡”中,转换为思维性学习才是抵御人工智能时代风险的利器。

(二)“临场感”缺失—课程随着AI被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中,线上学习逐渐成为主流学习方式。在线学习的时空模糊性让阅读学习者获得很大的方便和灵活,但在线教学课程中,学习者会面临着学习“孤独感”和“临场感”缺失的弊端。在实际教学中,学习者同教育者、同伴进行的交际、分享和合作同样也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快速发展的教学媒体虽然为学习者阅读学习中的“临场感”提供了可能,但“线上交互”不能替代学习同伴之间的“面对面”。即使不断发展的AI技术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创新,但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面面交流依然不能够省略及抛弃。

(三)角色定位模糊—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翻转,教师承担的教学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机器将会完成机械性、重复性的教学任务,教师将由传统的课程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指导者、评价者和促进者。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如若不能及时调整思维,掌握技术,势必会出现对其职业定位模糊的现象,更有甚者,会出现职业抑郁感、倦怠感。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要与时俱进,进行思想自身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借助AI技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准点,制定最合适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教师是教学者,更是自主学习者,一线教师应努力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习先进的教学技术并掌控其使用方法,实时关注教育发展动态,需要比学生更加勉励、认真,努力成为“智慧教师”,否则在人工智能时代将无法胜任为学生“解惑”的重任。

三、结语

第2篇:智能教学范文

关键词:智能制造装备;国际化教学标准;意义与原则;分析与研究

1引言

优质量产的机械装备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所有工业技术的发展都无法离开机械制造技术这片土壤。制造业的核心是装备制造,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筹码。在“互联网+”迈向“物联网+”的这一发展过程中,高端装备的制造也实现了智能化的华丽转身。国家也积极给予了政策支持,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向智能化助力。在此背景下,推动高职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教学的国际化有着重要意义,必须积极参与制定国际化教学标准,推动我国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与国际化接轨。

2我国与国际智能制造装备对比分析

2.1国际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从全球视域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制造业已走向智能化,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智能机器之间存在协调运动和彼此竞争,同时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第二,人机一体化的特征不断突出,在智能机器的支撑下,技术人才的潜力被有效放大;第三,虚拟现实技术的深度应用,使得智能制造系统能够更好地完成特定工作,具备一定的自我维护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第四,智能制造的新业态表现在产品追溯和定制化生产方面,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物流管理和生产管理将实现智能化;第五,在远程诊断、云服务以及在线检测等方面,将实现服务的智能化。国际智能制造的总体发展趋势,必然经历一个智能工厂、数字化工厂到自动化工厂的过程。

2.2我国与国际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比

从近些年全球领域的制造业发展趋势来看,制造业在我国属于第一支柱产业,可以形象地将我国称为“世界工厂”。但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中大多从事的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利润不低、效率不高的特点,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推动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是未来转型升级的唯一出路。智能制造装备系统的发展使得生产效率从技术层面得到根本提升,是制造业生产走向智能时代的重要特征。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虽然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制造强国,在技术层面仍然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这一差距所带来的是创新能力的低下、能源的严重消耗以及产业结构的落后。此外,大量的工人只能在低端制造岗位上工作,整体收入并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国家虽然在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但是想要迎头赶上仍然需要多部门、多主体的、长时间的共同奋斗。

2.3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发展现状

从行业分布格局来看,我国智能装备行业主要存在于工业基础高度发达的地区,例如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等地区的智能装备制造业,不仅自身水平较高,还对周边地区的产业有着带动作用。我国经济的转型、工业化的升级以及国防和经济建设,都十分依赖智能化高端装备的支撑。近些年,我国智能化装备所占据的份额不断走高,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整体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尤其是一些先进控制、新型传感器等关键技术依然受到封锁。这就导致了在后续的新品研发和技术换代上,仍然需要向发达国家的企业学习,存在着一定差距;第二,在我国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产业结构组织不完善,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数量并不多,仅有部分企业具备一流的实力;第三,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从整个行业来看配套企业的整体实力不足。即便是一些顶尖企业,所取得的突破也是体现在集成能力和整体技术上,一些核心部件仍然不能实现自给自足。

3智能制造装备行业高职人才需求分析

从目前阶段来看,我国的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人员数量并不充足,在高等教育中与之相关的专业建设并未形成规模。在对一线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后,可以发现现有的智能装备调试安装人员中,“科班出身”并不在多数,很大一部分为其他专业转行而来。从专业分布情况来看,这些一线工作人员主要有自动化、电器、机械等专业。从高校人才的去向来看,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很难直接投入一线工作中,这是因为学校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中的具体工作内容之间的差距,这就需要学生在积累大量社会实践经验后才能适应一线工作。所以,从总体上来看,在该领域依然有着很大的高职人才缺口。

4制定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国际化教学标准的内容

4.1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背景

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促成了我国与多个国家、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在此背景下,我国在引进国外优秀企业的同时,也在不断支持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面对这一趋势,我国政府也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保驾护航。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体量已经居全球首位,必须承担起培育和输出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填补制造业和工程建设领域的缺口。在职业教育领域,国家也提供了配套的政策保障,引导支持职业院校开设能够与国际化接轨的专业,培养能够支撑企业走出去,将技术引进来的现代化人才。例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强调,应当对外进行更多领域、更多层次的交流,坚持促进改革发展,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不断走向国际化。这就要求一线职业院校要加强对国际上先进教育经验和理念的引入,实现我国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和地位。在人才培养落脚点上,要致力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4.2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含义

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是指,以国内现有的、现行的教学标准和规范作为基础,以引导学生熟悉国际通行行业规则、技术要求以及服务规范为目的,并借鉴融合发达国家的专业教学标准,所构建起来的教学标准。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与国内标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这种教学标准以国际前沿水平的职业教育为着眼点,并向国际先进的企业看齐,力求做到争先进、夺一流;第二,这种教学标准具有国际互认的特色,国家之间就人才培养方式和目的有着一致性;第三,这是为了建设一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教学标准系统,具有很强的输出国特色和国情特征。为了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实现职业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新高度,有必要开发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国际化专业标准。从而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整体质量,培养出掌握国际一流技术、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创新型技术人才,最终实现一流职业教育支撑一流企业发展的目的。

5制定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国际化教学标准的原则

5.1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

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先讨论走得正不正,然后才能讨论走得远不远。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标准的制定必须先明确“为谁育人”。因此,必须坚持贯彻党的总体教育方针,以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此外,标准的建设还要做到坚持问题导向,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5.2引入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和模式

在建设教学标准时,需要坚持与国际的先进教学模式和理念相接轨,对于国内外的相关育人方式和经验采取“扬弃”的态度。此外,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点,为学生提供更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训平台,促进学生能够实现理论实践融合,德技兼修。最终帮学生具备能够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以及可持续学习发展的能力。

5.3主动对接国际产业技术发展最新技术标准

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需要积极主动的与国际最新技术标准进行对接,职业院校要在充分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就地区核心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开展与名企的合作。在标准内容上要聚焦新的工艺、材料、装备、技术等方面,将国际上最前沿的职业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在具体教育落实中,要坚持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及学生需要考取的证书的明确。

5.4充分体现鲁班工坊建设经验与成果

鲁班工作坊是天津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和品牌,构建了天津职业教育与世界交流的通道。工程、实践、创新以及项目这4个关键词是鲁班工坊的核心内容,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将学生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锤炼融合。这一教学经验成果,既是以先进国际经验为指导,也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因此,在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工作中,要积极借鉴鲁班工坊的建设经验与成果,以此推动职业教育的建设发展。

6我院制定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国际化教学标准

6.1建设内容

(1)开展广泛调研,明确人才需求。我院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需求,制定设计了详细可行的调研计划,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工作。主要调研考察对象有相关专业的跨国公司、知名的一线企业等;主要调查内容有国际化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包括专业技术、文化素养、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以及所需要的相关证书。这些前期调研工作,为后续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2)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标准。在国家以及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和调研数据的支撑下,我院深入进行校企合作,与一线企业共同制定标准,共同形成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案。在与多家企业的交流中,我院坚持以培养能够服务地区经济发展、适应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的,能够具备国际文化意识的,能够在国际企业中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致力于打造先进的国际化教学标准。(3)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我院坚持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工作中心、将国际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作为导向、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制定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依托,构建了能够与实际生产无缝衔接的课程体系,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课程框架中纳入了“1+X”证书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我院致力于对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开发,出版了中英双语教材、形成了双语教学资源。在教育实践中,我院将创新的教学资源贯彻应用到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强化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国际化专业内容的学习质量。(4)打造师资团队,提升教师水平。我院坚持打造一流的国际化师资力量,通过培训和进修强化一线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外语水平。在多年的努力中,我院形成了一批“双师型”教师,他们有着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的实践经验,熟悉企业的生产研发过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我院与外企开展深入合作,聘请大量技术过硬、师风端正的外籍教师,有力地推动了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国际化教学标准的建设。(5)建设实训环境,开展模拟训练。以促进智能制造专业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为目的,根据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高职实训平台。我院在与地方企业和国际公司的合作下,建设了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有着可操作性强、技术前沿、示范作用强的特征,能够让学生在仿真模拟企业环境中高效开展技能训练。

6.2特色与创新

(1)紧紧围绕我院的优势专业,落实了国际化教学标准、双语教学资源以及课程标准的开发;与海外先进的智能制造业公司开展合作,培养了大批适应国际企业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外中资企业的需求出发针对性培养人才,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走向国际。(2)在借鉴鲁班工坊建设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构建了以EPIP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国际沟通交流中,提升了国际化教学水平;融入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及1+X证书,实现了职业资格培训与职业学历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

7结束语

第3篇:智能教学范文

【关键词】工业4.0;智能制造;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工业4.0”是德国教研部与经济技术部于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为实现制造业强国战略,2015年5月,我国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纲领。教育兴则国兴,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实践教学模式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与时俱进。由此,非常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进行探索与研究,进而不断充实与改进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并不断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的内涵质量建设。

1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政策现状分析

教育部于2006年出台相关文件并明确指出,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2017年,教育部在天津召开的新工科研讨会上指出,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新课改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要厘清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责任边界,更好地发挥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引导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等(不包含技工学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2工业4.0背景下智能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德国“工业”4.0概念的提出,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众所周知,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而工业4.0则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也就是智能化时代,是基于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生产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3D打印及人工智能等热点技术,世界各国的竞争愈加激烈,各发达国家正在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例如,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战略、日本提出“机器人革命”战略、英国提出“工业2050”战略等。实际上,这些战略的核心都是为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关键历史机遇,各国之间也面临巨大竞争与挑战。由于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各国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成为当前的热点,由此,世界各国、各地区迫切需要培养、引入智能制造类人才,从而提升本国、本地区制造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和发挥人才队伍的优势。工业4.0使得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得以实现。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工业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3D打印及云计算等现代热点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感知、人机交互、决策、执行、反馈等,从而使得产品设计、制造、企业管理及企业服务智能化。结合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政策,并考虑到提升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竞争力,智能制造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3智能制造类专业双向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3.1构建“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实践教学模式

德国“双元制”的成功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借鉴,二战后德国经济快速腾飞中,德国的“双元制”教学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所谓“双元制”,就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实际上,校企合作是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在高职学生的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实践教学设备与资源的缺乏、高职教师队伍中大多数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脱节等。针对上述现象,近年来我校在校企合作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构建“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实践教学模式,积极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整合校企合作资源。我校与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苏州科茵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人才培养和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等;与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苏州镒升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菱麦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等智能制造类企业签约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资源优势等,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我校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成立博众凡赛斯自动化学院,在校内建成国内首条自动化生产线,企业资深工程师、企业导师常驻我校,学校、政府与企业联动,多方共同参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与行业协会合作,加强“政行企校”间的合作,协同建立多元育人平台,并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质量建设。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的苏州正在加快推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我校作为苏州地区的市属高职院校,承担着为苏州地区智能制造类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智能制造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就变得非常迫切。近年来,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专业通过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实践教学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实现“产中教”,让学生在具体的生产场景中不断深入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将企业生产当中的鲜活的直观的实践学习活动与书本当中的抽象的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而且在实践教学中获得了一定的实际技术技能,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明显提升,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软件著作权申请、专利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申请以及技能大赛等方面均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此外,“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实践教学模式,尽管有企业资深工程师的深度参与,但是也对高职教师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高职教师不断提升实践能力与丰富实践经验,需具备较强的、丰富的实践能力。

3.2构建“教师-学生”之间的双向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毕业于非师范类高校,教学经验不丰富,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还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现象,教师与学生之间严重缺少互动,一些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没有注重和遵守教学规律。事实上,课堂教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沟通、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长,相互促进。“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是被动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严重地束缚,教师也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要积极构建“教师-学生”之间的双向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回归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组织与引导作用,与学生积极开展互动、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关系与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和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此外,教师要积极改进和探索教学方法,可以采取任务驱动、任务导向、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索、师生互动、学生汇报等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师-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中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将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

3.3构建“线上—线下”的双向实践教学模式

我校一贯重视实践教学,在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我院电气自动化系为例,近三年建成智慧工厂实训平台、机器视觉实训室、智能设备安装与调试实训室、工业网络与通讯实训室、ABB工业机器人实训室等;在实践教学师资方面,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企业导师等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兼职教师。在注重线下实践教学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和顺应教学信息化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我校未雨绸缪,近年来在线上教学平台建设申报、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及教学信息化比赛等方面投入了比较多的人力与物力。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我校实训中心近年来非常注重自主研发与创新,取得了不少成果,自主开发了实训室钥匙管理系统、实训室智能电源管理系统、实训室使用登记管理软件系统等;在线上教学平台建设方面,2018年我校与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联合主持,与全国多所兄弟院校、行业企业机构联合共建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成为国家资源库备选库,并于2019年正式立项。2020年疫情发生后,我校积极地利用国家级智能控制技术资源库、泛雅、爱课程等教学平台开展实践教学,有效地保障了我校教学的顺利进行。线上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诸如疫情等突发事件给教学开展带来的影响,而且随着当代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线上教学平台与线上教学模式不断促进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有些实践教学设备比较贵重,借助于线上教学平台、线上教学资源库可以有效地开展智能制造类专业的一些实践教学项目,利用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仿真手段,不仅能够节约实践教学设备费用,而且也能更好地展现某些系统的内在工作原理。有些实训项目,可以先进行线上教学,线上教学或线上仿真比较灵活、各个模块间的组合、仿真更加方便,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实训效果和效率,然后再结合线下实践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等方面都得到提升。线上实践教学模式不受场地、空间、时间等限制,而且具有可重复学习等特点,非常灵活、方便,该教学模式会在高职实践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结论

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工业4.0背景下,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主要强国之间都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必须提高智能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非常突出,由此,构建和探索改革智能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政策现状做了简要研究,并对智能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做了必要性分析,最后,结合我院近年来在实践教学中所做的一些探索性、积极富有成效的工作,提出了构建“走出去、引进来”“教师-学生”及“线上-线下”等双向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汪琴.“双向引领实践练岗”导游实训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29):101-102.

[2]汤静如,康志强,王葆华,等.“做中学、产中教”双向互通教学法在《构造地质学》教学中实践与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124-125.

[3]陈蓓.基于任务驱动与翻转课堂教学双向融合的"园林花卉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建筑与文化,2020(10):199-200.

第4篇:智能教学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案例教学;策略

人工智能课程作为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在自动化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人工智能课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知识面设计的非常广泛,并且知识内容抽象,理解难度大,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门课程学习难度大是学生所公认的。因此,加强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创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是非常关键的。而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有效学习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是一种促进,案例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促进。因此,教师要重视案例教学法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这种方式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中要能够突出出来。但目前,完善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工作开展的不是很理想,这就影响到案例教学法在人工智能课程中的有效应用,加强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积极探究案例教学的有效策略,是目前急需要做好的工作。

一、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策略

(一)教学案例库建设设计的基本原则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规范性原则,所选择的案例要规范合理,内容选择恰当,案例组合合理,理论分析要准确严谨,案例设置知识体系性要强,通过相关案例学习,学生对人工智能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要有全面的了解,并能够进行综合性的应用。第二,案例内容关联性要强,案例内容要能够结合人工智能课程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能够对教学重难点知识进行全面反映,案例之间要能够依托知识之间的关系,建立内在的联系,这样才能保障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三,案例问题设置的启发性要强。案例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通过案例启发作用,要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第四,案例实用性要强,案例的实用性要强,案例设置要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与学生所熟悉的环境相联系。通过案例学习,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素养,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够转化为能力。第五,案例教学互动性要强。案例设计的互动性要强,通过案例的引入及应用,师生能够对案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能够进行互动,对案例情境进行体验,通过案例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实现充分的互动交流,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这样才能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二)教学案例库建设要依托科学的顺序进行内容建设

人工智能课程的智能性较强,在教学案例数据库建设中要能够依托科学的顺序进行内容建设。在建设中,可以根据人工智能课程特点,把教学案例数库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最底层、抽象层、逻辑层和应用层。最底层设计要能够对人工智能课程的基本理论进行反应。抽象层设计,要能够围绕问题求解对知识进行抽象处理。逻辑层主要是突出学习、规划、推理、挖掘等不同的模型和方法。应用层,主要是构建智能化体系,实现知识技能的智能化应用。教学案例库建设要能够依托科学的顺序进行内容设计选择,进行内容建设,保障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这样,才能保障教学的效果质量。

(三)教学案例库建设要能够基于人工智能知识体系进行建设

教学案例库在建设中要能够基于人工智能知识体系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先确定教学内容,知识重点和难点,能够对知识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突出。要能够基于知识体系的需要,广泛地搜集案例素材,能够从国内外经典教材中,相关科研项目中,相关研发设计中,搜集素材,并要深入到生产活动中,广泛地搜集优质的素材,并能够对相关案例素材进行深度研究,做好素材的优化整合工作。要组织专家和相关专业教师围绕各个知识要点撰写一些教学案例,不断丰富案例内容,丰富案例的种类和数量,这样,才能保障人工智能课程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人工智能课程案例教学实践策略

(一)以案例教学激发学生人工智能课程学习的兴趣

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积极地针对教学相关内容,从案例库中选择合适的案例,以这种方式对传统课程模式进行创新,这样,就能够达到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设置一些情境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地情境中产生问题探究的欲望。这样,在案例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分析,研究,解决案例问题,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就能得到充分调动,这样才能保障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效果。通过引入案例教学法,人工智能课程不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与生活联系相关紧密的案例内容。这样,学生学习人工智能课程相关知识的信心和兴趣就会增加很多,通过案例,对知识进行表示,对知识获取方法进行展示,学生对知识获取的一般规律会有深入的了解,这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人工智能课程的兴趣和自信。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学生人工智能课程学习的兴趣,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借助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调动和激发。

(二)合理选择教学案例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内容抽象性很强,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对案例的合理科学的选择和应用,这样,才能保障课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的作用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案例选择中,教师要能够多选择现实性强的教学案例。教师要选择现实感强的教学案例,最好能够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一些案例,这样,学生才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对案例内容的兴趣,学生也才能凭着自己的经验,对案例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学生才能实现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案例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培养。也只有选择现实感强的案例,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外,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要保障优质的教学效果,在采用案例教学的时候,需要能够选择精练性的案例。所选择的教学案例要能够对教学重难点知识结构进行有效的反应,内容精练,便于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掌握。教师要能够基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对所选择的教学案例进行适当的精简,能够删去一些繁琐的内容,使重点突出出来,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达到优质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的过程中要避开难点内容,对于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内容就要大胆舍弃,否则,学生学不懂,不能理解,还会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因此,精简案例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开展案例教学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三)灵活组织案例材料

要保障案例教学法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需要能够灵活组织案例材料,教师要能够认真研究课程内容,能够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要实现这种效果,教师就需要能够灵活组织案例材料,能够围绕课程重点,依托教学内容主要线索,确定一个主题,依托主题组织案例材料,这样,案例教学才能发挥最大功效。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还需要能够通过案例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网状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多启发学生全方位思考探究问题,认真研究案例材料,发现知识间的内在的联系,以促进学生实现知识技能学习方面的新突破。

(四)留给学生独立探究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人工智能课程借助于案例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在案例引入分析的基础上,必须要能够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人工智能课程教育内容抽象性强,即使借助案例教学法,学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对相关内容进行消化吸收,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索过程,教师要能够留给学生这个思索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体会案例材料,自己分析案例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要能够引导学生总结出案例中所包含的知识技能,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技能进行深入体会,只有学生经历了不断探索思考的体验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案例设置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对案例中所包含的知识技能有充分深入的了解,案例教学的作用也才能发挥出来,学生认识水平也才能在独立分析体验探究中获得有效的发展,学生学习人工智能课程的效果也才能在深入的分析研究中实现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吴永和,刘博文,马晓玲.构筑“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态系统[J].远程教育杂志,2017(05).

第5篇:智能教学范文

关键词:智能时代;《广告前沿》;教学探索

营销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是广告主追求的永恒价值,也是广告产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逻辑[1]。在营销效果最大化这一使命的指引下,广告产业是一个多变的行业,知识常新、技术常革、组织常动、运作常变。广告学是一门操作性极强、以广告产业实践性为导向的应用型专业。然而,受到实用教学人才缺乏、教材难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相较于广告产业实践现状,很多教学资源相对落后的地方高校广告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难免滞后。为了使广告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广告产业的快速变化,众多高校的广告学专业均开设了《广告前沿》课程。麦克卢汉的“外形-背景关系”理论指出,无论外形是一种技术,一个制度,一个传播事件,一个文本或一套理念,如果将外形从其运行的背景或环境中分离出来,其意义就无法确定[2]。2017年,陈刚教授指出,“智能化广告时代正全面到来”[3]。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广告前沿”的意涵有所变化,《广告前沿》课程的目标、教学策略亦需要调整。笔者所在的山东理工大学,广告学专业将《广告前沿》课程设置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开设在第7个学期。本文依据笔者在智能时代语境下《广告前沿》课的探索与实践,就“广告前沿”的内涵、《广告前沿》课程的目标、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其他高校教师《广告前沿》课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智能时代“广告前沿”的内涵界定

“广告前沿”就是广告的最新发展和变化情况。在有限的课时里,笔者将“广告前沿”限定为广告运作和广告产业的最新发展、变化。随着广告服务专业化的提升,现代社会,做广告不仅是制作单一的广告作品,而是开展由广告调查、策划、创意与制作、媒体投放、效果调查等一系列环节构成的广告运作,广告运作是广告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毕业后要进入广告产业谋生和发展,就需要了解广告公司的类型、组织形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广告产业的相关情况。智能时代,作为能够替代和减轻人类脑力劳动的普适性技术人工智能已渗入广告产业。尼尔·波兹曼指出,新技术不仅仅是增加或减少什么东西这么简单,而是会引发全局的变化,当旧有的技术受到新技术攻击时,依附旧技术的机构同时也会受到威胁[4]。人工智能不仅革新了广告运作,还驱动广告产业转型。因此,智能时代语境下,笔者把“广告前沿”的内涵界定为人工智能驱动的广告运作升级和广告产业转型。

二、智能时代《广告前沿》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人工智能驱动

的广告运作和广告产业变革知识智能时代,广告产业发展变化突出体现在人工智能驱动的广告运作升级和广告产业转型上,《广告前沿》课的知识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具体来说,在智能广告升级方面,《广告前沿》课要求学生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及类型,掌握人工智能在广告运作中的具体应用、价值、变革等;在智能广告产业转型方面,《广告前沿》课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驱动的广告公司类型、组织形态、业务内容、业务流程、人才需求、产业链变革等。

(二)能力目标———具备研究创新能力

《广告前沿》课的教学内容是人工智能驱动的广告运作升级和广告产业转型,其涵盖的某些问题还没有答案,通过指导学生研究新问题,使学生具备选取适切的理论视角、研究方法、找到某些新问题答案的研究创新能力。《广告前沿》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广告业领袖所必备的能力,研究创新能力使广告领军人物预判行业发展的趋势、主动引领企业调整广告业务、更新广告运作;另一方面,是因为智能时代,研究创新能力是广告人需具备的、弥补机器劣势的能力,智能时代广告人需要与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互补、并肩作战,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已知答案、机械化的、可重复、程式化的广告工作,紧跟广告产业前沿、并找到最新出现问题答案的研究创新能力是广告人所应具备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具备终身学习的素养

《广告前沿》课通过向学生展现智能时代广告运作和广告产业的最新发展,使其意识到广告产业的快速变化、终身学习的必要性;通过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某些广告前沿问题的相关资料,培养其自学素养。《广告前沿》课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素养不仅是因为广告产业总是快速变化的,还因为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终身学习的便利条件,每个人都能够依据自己的职业发展需求,以较低的费用、在灵活的时间和地点获取行业前沿资讯、进行学习。另外,终身学习是智能时代的就业保障,麦克卢汉就指出了自动化的智能技术使持续学习变得非常重要,“自动化使学习本身成为一种主要的生产和消费。带薪学习正成为主导的就业方式,正在成为我们社会新财富的源泉”[5]。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能够完成的广告工作越来越多,广告人需要与其共生进化,不断学习如何与其合作,调整工作内容,更新工作技能。

三、智能时代《广告前沿》课的教学策略

(一)配置高水平、教学科研型教师

《广告前沿》课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还需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对于智能时代的《广告前沿》课程来说,授课教师要对某些尚未解决的智能广告前沿问题展开研究、形成独到的见解。一般应由广告学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广告前沿》课程的主讲教师。以山东理工大学广告学专业开设的《广告前沿》课为例,作为主讲教师的笔者是广告学专业学术带头人之一,多年来聚焦智能广告研究,密切关注智能技术引发的广告运作和广告产业变革,并在此领域主持教育部、厅级课题各1项,2篇。

(二)精心设计“窄而深”的教学内容

智能时代,广告前沿涉及内容丰富,仅仅是广告应用的新技术就包括人工智能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联网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在有限的课时里,笔者放弃了《广告前沿》课教学内容“宽而浅”的设计方式,而是围绕智能时代广告运作和广告产业变革精心设置“窄而深”的教学内容。因为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大量初级、简单的广告工作,一般型与技能型人力资本的贬值与需求量的大幅下降[6],“窄而深”的教学内容能大大提升广告产业对人才的专业化水平要求。借助互联网,学生能够轻松查询到某个广告前沿问题的零散信息,却难以找到关于此问题系统的知识,而学生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依靠的却是对某些问题深入、系统的认识,这也是人工智能机器难以掌握的。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对《广告前沿》课的兴趣,点燃他们追踪和研究广告前沿的热情,笔者在教学中除了采用讲授法外,还采取了另外两种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法。笔者在讲授《广告前沿》课时引入了大量最新的智能广告案例,不仅引发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还引导他们思考、分析、讨论案例,总结归纳具有普遍规律性的理论,增进其自学和研究发现能力;二是,研究教学法。笔者在《广告前沿》课中实施的研究教学法是问题解决模式,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问题、搜集文献资料、探究研究方法、得出研究结论。

(四)注重培养批判、反思、理论、系统思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