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智能财税管理范文

智能财税管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智能财税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智能财税管理

第1篇:智能财税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业企业;财税共享体系;运行困境;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企业也应当积极探索转型,传统的财税管理工作并不能够满足企业财务监督的需求,现代企业应当对财税管理工作进行转型,通过建立财税共享体系完成基础管理,充分发挥财税分析、管理以及监督的作用。同时,财税共享体系除了能够实现财税共享之外,也可以避免公司在会计监督过程中产生的失误。从多个职能多个维度出发,实现财税共享体系的应用价值,最终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1现代农业企业财税共享体系运行意义

当下电子发票、人工智能等科技产品陆续落地,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会计生态也逐渐形成,在会计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实施性、共享性以及智能化是主要特点,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财税共享中心,以智能云平台作为载体,通过确保业务流程的模块化以及标准化,将不同地区的业务集中到同一个核算组织中,这样不仅仅能够降低运行的成本同时也能够全方位展开财务监控,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成本是尤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企业实现自我优化的重点工作。对于企业发展而言,财税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往往通过支付管理人员较高的薪酬水平,从而确保工作人员对于企业的忠诚度。通过建立财税共享服务模式能够减少重复性以及基础性的工作,最终实现财务税收工作的合并,一方面能够解放工作人员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从事一些管理性较高的工作,同时也能够减少上报层级,缩短时间降低管理成本。在时代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之下,财税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以此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在信息化时代中作为现代农业企业应当推动财税共享体系的有效运行,在顺应经济市场变化的同时,推动企业财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现代农业企业财税共享体系运行困境

2.1体系不健全

现代农业企业财税共享体系运行直接影响企业的财税管理质量,同时对于资产的使用以及管理有着十分决定的作用。一旦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财税问题,那么管理层会将目光集中到财税管理之中,通过相对应的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农业企业财税共享体系的有效运行。然而,当下由于财税管理体系不健全,因此财税共享体系缺乏整体性以及协调性,导致农业企业财税共享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责任模糊以及管理平台的缺失,最终影响了企业财税经济管理工作,因此作为农业企业在运行财税共享体系的过程中应当不断进行优化。

2.2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在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之下,农业企业的运行财税共享体系时应当应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提高财税共享信息的应用效率,很多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没有将信息化技术深入应用到体系建设之中,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也直接影响营改增政策背景下企业财税管理的经济水平,如果企业不能够对财税信息进行有效的共享,就会阻碍企业内部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观念落后

企业在展开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将经济效益作为重点发展目标,针对财税管理这一模块的观念十分落后,企业的发展决策例如投资以及运营等都是以可获得的利益作为中心,因此财税管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十分渺小,这也会导致管理人员在企业决策的过程中依赖管理者,提高了管理失误存在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是注重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企业财税共享体系的建设,那么会忽略财务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局限了企业的发展规模。此外,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财税管理的工作量以及内容都在不断增长,作为财税管理人员应当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避免与企业发展脱节。

3现代农业企业财税共享体系运行对策

3.1观念建设

财税共享体系在农业企业中的应用是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它不同于原有子公司掌握财税大权的工作模式,同时也有别于农业企业资金结算中心的运行模式,在这一全新的管理模式之下,作为公司应当将财税数据进行上报,并且根据自身的运营情况展开相对应的调整,同时总部也会全权掌握子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根据子公司的经营,对权力进行削弱。与此同时,会计监督人员也应当将自身的财税会计职能逐渐转变为管理会计职能,满足财税部门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了能够适应着大幅度的变动,首先工作人员应当在思想上认同财税共享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够使得财税工作顺利开展。在财税共享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观念建设,通过对制度规范进行宣传,并且展开相应的培训工作,能够使工作人员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了解财税共享体系在农业企业中应用的必要性以及有效性,通过创新传统观念,并且接受新的理念逐渐将农业企业会计监督过程中的工作重心由原有的核算逐渐转变成管理。

3.2人才建设

在将财税共享体系应用于农业企业集团工作过程中,会计监督人员是重要的实践者,同时也是模式执行的主要影响者,因此作为会计监督人员应当在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人才建设应当从能力范畴出发,对会计监督人员的综合素养进行武装。由于财税共享模式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因此会计监督人员不能够沿用原有的工作方式,因此工作能力也应当进行提升和创新。如果不能够培养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那么即使财税共享体系能够顺利建成,也难以发挥其真正的效果。因此作为农业企业应当加强人才建设,通过使得工作岗位要求与会计监督人员的个人能力相匹配,从而实现农业企业的财税转型。同时,在农业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技能,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技能,通过在财税数据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农业企业会计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使得农业企业管理能够满足农业企业未来发展趋势。

3.3平台建设

在财税共享体系建成之后,应当依托相应的信息化系统,由于财税共享体系的一个典型特征即为数据共享,因此在对数据进行上报以及核算反馈的过程中,都需要通过信息系统来完成,加强数据共享力度离不开信息化平台的支持,如果财税共享平台不够稳定,会导致信息对接不完全,出现财税信息泄漏等情况,给农业企业发展造成难以预估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对财税共享平台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农业企业应当根据财税模块划分选择契合度更高的信息系统,或是在引进原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根据农业企业未来发展需求对其进行优化改造,使得系统更加适用于农业企业未来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对农业企业财税共享体系的安全稳定性进行改造,通过建立防御措施,提高财税共享体系的安全保障力度。

3.4流程建设

在现代农业企业财税共享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从企业的内部到外部都应当建立十分标准的业务流程,在业务推进的过程中,明确分工,清晰责任,最终实现智能化协同作业。以账务处理业务为例,工作人员可以将收起来的原始凭证或是电子发票进行上传至共享系统,经理可以针对客户的特点和要求展开统一协调,分配任务,而财务工作人员在接收到任务之后,可以根据企业的会计制度进行智能填表并且展开全过程监控,会计信息提交至经理进行审核,再交由财务工作人员完成申报工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很多农业企业的财税共享系统已经存在较大程度的融合。随着财税工作的不断推进,其工作内容也会朝着更有价值的方向延伸,因此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参考的信息量也会不断增多,例如法律规范、人力资源等等。通过将财税共享体系应用于农业企业发展之中,能够实现财税工作的独立,最终提高农业企业运营的专业性。

参考文献:

[1]李惠芹,钟群.疫情背景下对中小微企业实施财税政策的影响探析[J].商业经济,2020,(10):140-142.

第2篇:智能财税管理范文

一、建设目标

1.提升公司税务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通过业财税融合,加强业务、财务、税务三方联系,加强信息互通,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保障,降低因掌握信息不全、信息失真所带来的损失。特别是财务部门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出客户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计划,并进行预算判断,有利于企业以最低的成本与风险获取更好的利润。

2.规范业务流程,实现公司税务管理流程化、标准化、智能化。依托“互联网+信息化手段”,贯通公司业财税全业务、全流程,点对点解析税务政策法规,将税务管理标准化、风险点固化到业务流程,实现税务自动化处理、风险点在线监控预警依法合规节税智能化。

3.与税务局“金三”申报系统对接,解决公司税务申报信息化需求。大企业集团公司分支机构众多,涉及各级税务机关众多,无法全面实现税务局要求的信息化申报。系统建成后,公司每月在税务信息系统完成申报表汇总、分析后,以“点对点”的方式,直接将数据传输至税务局“金三”系统,真正实现电子申报。

4.建设“以发票为源头,业财信息为支撑”的税务管理系统,固化公司税务管理体系。在现有的税务信息系统下,仅能确保发票的真实性,仍存在发票认证不及时,计税基础与财务账面存在差异,导致出现少交、漏缴、多缴税款的风险。系统建成后,通过账票表自动核对,进项税额账面与认证差异实现可控、可管,杜绝少缴、漏缴风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税务管理专业人员。业财税融合中需要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而是掌握管理运营、预算控制、税务管理、法律风险评估等专业技能的管理会计人员。目前多数企业的财税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分隔与界限明显,财务是财务,业务是业务、税务是税务,财税人员不了解业务的本质,业务人员不愿意去掌握一些基本的财务思维和税务知识。财税部门和业务部门工作交集不多,缺乏沟通的共同语言与基础,容易产生隔阂,导致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无法正常协作。

2.业务部门和财税部门关注目标不同,参与积极性不高。大多数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过程中,业务部门和财税部门的考核指标各自独立,侧重点也不相同。业务部门重点关注销售订单量、货款回笼率、市场占有率、新客户的开发等指标;财务部门则关注资产负债率、投资收益率、预算完成率、税收缴纳等企业整体性的经营指标。如果部门关注目标出现差异,会导致相互配合协作的不平衡。

3.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足,影响业财税融合实施的进程与效果。目前,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都已经上线了ERP等系统,甚至各部门都有各自的管理软件,分别产生各种数据及报表,但是由于企业整体的信息系统没有做长远的规划和安排,不同系统之间未能有效衔接,数据口径不统一,相关数据难以兼容,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数据的深层价值未能挖掘。比如有些企业已经用财务信息系统代替了传统的手工记账,但财务信息系统仅仅局限在会计核算、存货、固定资产、会计报表等模块中,没有与业务部门的合同管理系统、项目预算管理系统及OA办公系统等进行有机整合。这些都会造成企业获取信息的及时性较差,准确性不高,且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相关性较弱。而这些可能失真或误读的信息,最终会对企业的经营决策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业财税融合的实施进程及效果。

三、企业实现业财税融合功能体系建设的建议

围绕财务专业化、财税一体化、共享服务集中化,提升企业的财税管理能力。要确保企业财务部门与财务人员的高绩效,必须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财务服务的高效率和有效性,实现财务基础信息管理、发票管理、税基管理、纳税申报管理、税费缴纳管理、税费汇算管理、报表管理、税收优惠管理、税收风险管控以及税收政策等管理功能的实现。

1.加强基础信息管理,构建业财税融合的基础环境。管理与技术深度融合、信息集成共享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追求的目标,业财税融合系统利用信息、财务、税务管理工具,以业务价值链为基础,将财务与业务有机融合,构建以大数据与系统平台的业务运营联通,建设企业信息化的互联网化。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和互联网化的融通,要打造企业业务、财务、税务的生态环境,实现科技赋能,通过税务管理系统,实现“点对点”申报,构建业财税融合的基础应用环境。

2.重视业财税融合复合人材的培养,实现人才定期交流机制。业财税融合是现代企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因此,财务、税务、信息专业复合性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积极鼓励部门之间的信息、人才互通、互流,实现业财税融合复合人材的培养,企业财务人员从“账房先生”向“管理军师”转变,财税管理从核算型向创造型进阶,管理特性从共享化向人人化、金融化发展,定期实施人才交流机制,建立跨专业、跨职能业财税融合建设团队。

3.思维更新、确定业财税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思维升级带动管理升级。从线性思维更新到跨界思维、生态思维,实现跨界交融,数据互通,打通经济数据之间的数据、经济数据与非经济数据之间的数据篱、企业内各组织之间的数据篱、企业与产业链、生态圈之间的数据篱。

第3篇:智能财税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智能财税;课程建设

0引言

“大智云物移”时代引领企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与质量水平上需相适应,2019年9月,“1+X”智能财税证书作为第二批试点证书在部分高职院校开始推行。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对智能财税人才的需求特征,智能财税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培养智能财税人才方面进行探讨。

1智能财税发展状况

1.1企业财税信息化建设需求强劲,财税发展空间广阔

1.1.1企业财税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当前,领先的财税服务企业,借助财税信息化工具提高客户工作效率,全面提升客户的经营管理水平与盈利能力。财税智能化和综合服务将成为企业财税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1.1.2我国企业财税信息化的市场状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数量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19年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12,339.50万户,其中企业3,858.30万户,个体工商户8,261.00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20.10万户。我国市场主体数量众多,财税信息化市场广阔,且未来潜力较大。

1.2智能财税是财税业发展趋势

智能财税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财税领域,以核算流程与管理行为智能化为业务基础,以共享化、智能化、专业化为运行特征,以职能升级与管理创新为功能特征的现代财税业态。相较于昂贵的人工成本,智能化设备的投入低于财税工作人员,且其效率更高。以电子发票为基础单元的“信息化+财税”创新应用已经在企业财税管理、社会诚信管理,提升经济发展效能等方面显现出重要作用。伴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在财税领域中推广应用,智能财税将成为财税行业的发展趋势。

2智能财税人才需求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智能财税新业态催生新兴岗位,新兴岗位急需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1智能财税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对会计岗位职能重新定位,会计人员应具备基本业务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沟通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会计、税务、审计等领域,财务标准化、流程化的工作将不可避免地被机器替代,仅掌握传统的财税软件以及会计电算化应用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趋势。

2.2目前财务队伍严重断层,智能财税人才需求缺口

大根据2019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会计信息调查中心关于财务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最容易被财务机器人替代的两项工作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其人数占比最多。因此,财务人员转型迫在眉睫;有些管理型岗位在一定时期内都将是紧缺需求。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全国专业从事财税工作人员有2000多万人,但能适应智能财税新业态的人才缺口巨大。初步测算,全国智能财税人才缺口100万人;此外,500多万财税人员需要进行在岗培训,实现由传统财税向智能财税的转型升级。

3智能财税课程建设现状

3.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产业需求不一致

目前,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够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学院”)2019年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进行分析研究,该专业学生职业面向如表2所示。数字经济时代市场对会计人员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拥有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应具备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等综合能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未能体现“大智云物移”时代会计行业发展趋势,未体现以财务共享服务为起点,注重智能化、数字化的智能财税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职业面向以会计核算、税务员、审计助理等传统型会计工作岗位为主,不能满足数字经济背景下会计市场对复合型智能财税人才的需求。

3.2课程体系设置不能满足财税相关岗位能力需要

从学院2019年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可知,该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经济法、税法、出纳与实务等。实践性教学项目包括:会计手工做账实训、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会计软件应用实训等。(1)现有课程体系设置更偏向传统型会计人才培养。财税课程沿用财务类与税法传统教材,没有开设智能财税相关课程,且能体现数字化、智能化应用的课程内容少,教学学时比例低。(2)现有专业课程内容相对独立。会计核算、税法与财务管理课程之间缺乏关联融合,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滞后,重核算技能,轻复合型管理能力培养。(3)现行课程实施方式落后。目前,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传统的“基础手工操作+电算化凭证录入”的操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财税信息化时代智能财税新业态的要求。

3.3教师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不能适应智能财税人才培养需要

目前,多数会计专业教师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与信息化发展不同步,智能财税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经验不足,教学场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和知识应用场景(学生实习与就业)存在短板,不能适应智能财税人才培养需要。

3.4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满足智能财税新业态人才培养要求

实践体系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高职教育中的关键部分。(1)会计电算化、Excel财务软件应用及纳税申报实训是独立业务模块操作,业务发生、开具发票程序、业务核算、纳税申报程序未整体衔接,无法适应数字化时代业财融合发展需要。(2)实训内容、实训方法与手段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和“智能财务”发展要求,不利于智能财税新业态会计人才的培养。(3)校企合作不深入,实训基地与实训平台建设不完善。学校实训目标与市场需求导向存在一定的失真和滞后现象,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智能财税人才市场发展需要。综上所述,当前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趋势,不能满足数字经济时代智能财税技能人才市场需要。

4智能财税课程建设

4.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给会计行业带来的新挑战,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行业发展趋势,以“1+X”智能财税证书试点工作为抓手,主动与行业龙头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适时动态调整,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智能财税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会计智能化新技术、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由过去侧重培养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需求、面向智能财税等新业态岗位群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对现有专业课程进行加、减、整合。对经济法与税法,中级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会计软件应用实训与会计电算化等课程或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整合与更新。结合财税智能化应用增加智能财税等相关课程及实训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处理能力。增加有关业财融合的课程或内容,助力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4.2积极推进“1+X”

智能财税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现课证融通,深化“三教”改革《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强调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立足于“1+X”职业教育制度设计这一根本,着力围绕数字经济时代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和学习者就业能力提升,以中联教育等行业龙头企业和典型平台、典型业态为背景,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书证”融合、课证融合、场景融合、教培融合、产教融合,并服务于会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改革是核心,组织开发《智能财税》课程标准和教案,使课程教学标准与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合,实现专业知识、能力与素养同产业、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对接。组织会计教师参加合作企业开设的“1+X”智能财税培训学习,补充新知识和新技能,提升财税智能化教学质量。校企合作编写智能财税课程教材,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衔接融通,与职业岗位职能要求融通。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例如,在“1+X”智能财税课程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

4.3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在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指引下,高职院校与行业龙头加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供给模式。利用智能财税共享服务平台开展财税业务综合实训,对接智能财税技能等级标准,精准对接数字经济背景下新业态、新技能及紧缺岗位,共同促进新型智能财税人才培养模式推广,提升学生技能和素养,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助力中国经济产业升级。

4.4改进学生考核评价方法

加强考核评价的过程化和多样化,构建校企联合的评价方式,利用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的方式,通过参加考证和比赛的手段对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评价,强化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提高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对智能财税等级标准、教材、培训考核评价平台、考核大纲等培训资源一体化开发,把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率纳入考核体系。健全知识、技能、素养多方位,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及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5结语

第4篇:智能财税管理范文

关键词:智能报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1智能报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必要性

智能财税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技术赋能财税领域而综合形成的智慧财经新业态,是传统财税升级转型的方向。在财税服务被智能技术赋能之后,智能财税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法制环境的日益完善和“互联网+税务”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已能够熟练使用税务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发现企业存在的涉税风险,具备良好的纳税筹划和税务风险管理能力。虽然高校的财税专业安排了专门的实习实践环节,也努力追求校企联合,但专业的特殊性使学生很难接触到真实的涉税业务,税务风险的管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而智能报税虚拟仿真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企业真实的报税业务来进行线上模拟实习,推进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处理涉税业务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1.2可行性

依据教育部有关专业教学标准,精准对接全国各院校财税会计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安排,有组织、有计划、有协同性地开放智能财税线上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实训平台和考试平台,大大提高了高校财会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水平。目前,众多试点高校表示,要进一步将“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加入高校一体化教学,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之路,加速培养符合智能财税新业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科技人才。平台提高的是效率,服务才是根本。在智能财税形势下,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服务,都需要财会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这样的人才才是未来财税市场需求的核心人才。

2智能报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构建

2.1实验目的

针对财税专业学生开设税收等课程,通过模拟多行业、多税种、多系统结合的办税业务以及开票系统、认证系统、电子发票系统、报税系统来把企业报税案例和真实的报税系统融为一体,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贴近现实的教学实践模拟课程体系,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辅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和税务管理岗位的无缝连接。

2.2实验原理

智能报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一是财天下。可提供基础设置、票据、出纳、凭证、账簿、报表、月末结转等功能。二是票天下。可提供云开票、查询统计、基础设置、税控管理、理票等功能。三是金税师。可提供数据导入、纳税申报、纳税工作台、纳税统计、纳税计算器、申报日志等功能。

2.3实验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可以将从税收理论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实现与财税科技应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数据的互联互通。软硬件一体化能够让学生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具体方法如下:一是任务驱动法。使学生了解智能报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总体架构,将所有财税内容融为一个实战任务,然后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二是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熟悉企业所处的税收环境与真实的涉税业务。三是情境教学法。构建生动逼真的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够胜任不同企业的涉税业务处理工作。

2.4实验步骤设计

第一步,认知企业并熟悉企业财务制度。通过模拟仿真企业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在实验前充分感知企业财务结构,了解适用的财税政策,为进行企业财税管理做好准备。第二步,与税务有关的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处理。进入票天下系统,根据业务需要通过基础设置管理云平台来增加商品服务档案和客户信息,并进行领取发票和开具发票等内容。第三步,会计分录处理。可练习增值税会计、消费税会计、关税会计、出口货物免退税会计、资源税会计、企业所得税会计等实训内容。第四步,与税务有关的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处理。进入财天下系统,通过票据管理云平台为企业进行发票行程单等单据的采集、识别、整理和查验,并根据相关单据单独或合并生成记账凭证。第五步,税务登记账簿。这是与税务有关的经济业务的登记账簿处理,包括烟、酒、汽车等制造行业大型公司的案例,还包含房地产、旅游、物流、商贸、电子、快递、工程设计、矿产品等行业的实训内容。第六步,生成报表。进入财天下系统,根据企业发生的业务进行对账、结账,生成财务报表。第七步,数据导入与计算。财天下系统的信息会自动导入到金税师系统,然后在金税师系统中进行数据导入,并通过纳税计算器计算各税种的税额。第八步,编制纳税申报表。需进入金税师系统来编制各类纳税申报表。在案例导入上,系统不但设计了同一企业涉及多种税的综合案例,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税、房产税,等等。同时,还针对某一种税设计了不同企业的税种案例。第九步,纳税申报。进入金税师系统中的纳税工作台进行纳税申报。其中包括城建税申报表、教育费附加税申报表、地方教育附加税(费)申报表、个人所得税申报表,等等。第十步,实验结果评价。针对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实验情况进行智能评分,全面反馈学生的财税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做完实验可撰写实验报告上交给教师,实验报告可写实验经过和体会,教师收到之后可写教师评语。

2.5实验考核

根据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的完成情况来进行测评,其中包括个人成绩、实践能力训练情况等方面内容。实验考核中,课前预习占总分的15%。做虚拟实验之前,学生需了解案例公司所处的税收法律环境。案例公司涉税业务的完成质量占总分的60%,要求学生能够按照税收法律制度的规定完成与发票相关的涉税业务,要按期完成税款的申报与缴纳。总结与反思占总分的15%,主要通过分组汇报、教师点评、精华分享等形式来完成对实验的总结与反思。素质素养测试占总分的10%,主要包括德育教育、创新素质和心理素质三方面内容。

3智能报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实施意义

3.1对传统教学的延伸与拓展

智能报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进一步推动了线上线下教学的互补融合,使智能财税的价值更加彰显,还凭借可操作性、交互性等优势对传统教学起到了延伸、拓展的作用。

3.2强化职业教育,加强专业建设

该实验可作为培训基地用来进行税收实训教学、师资培训、主办学科建设研讨会、共建学科竞赛等活动,重点针对“福斯特杯”、“新道杯”等财税技能大赛以及初级会计师、“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进而提高学生的实务技能,拓宽学生视野。

3.3深化高校创新,促进校企合作

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和校外培训教育改革,该实验以企税系统中小企业庞大的财账大数据为基础,并借助智慧财税实验室来提高财税专业学生的记账报税能力。此举有利于打造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使双方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参考文献:

[1]陈舒,薛铃琦,李卫霞.以就业为导向的税务课程仿真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企业纳税申报模拟实训课程为例[J].商业会计,2019,(09):118-120.

第5篇:智能财税管理范文

关键词:业财法税融合;企业管理模式;发展策略

一、业财法税融合新模式的形成过程

(一)从“业财融合”到“业财税融合”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提出“业财融合”。“业财融合”要求财务要与业务相融合,把财务原来的进行事后监督变为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考核;同时业务也要与财务协调融合,业务活动在进行规划和运行时要与财务部门进行事前沟通协调,以求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目标。“业财税融合”是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环境下进行财务信息共享、财税信息融合的高级管理模式,它的目标是要实现企业的业务财务税务三大流程的有机结合。

(二)从“业财税融合”到“业财法税融合”从最初的“业财融合”发展到“业财税融合”,是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行为法制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将法律融入企业业财税活动成为一种必然,“业财法税融合”是一种新趋势。“业财法税融合”指企业依据国家法律和税务管理要求,通过数据挖掘、信息传播、信息共享的科技手段,将企业的业务活动、财务活动、法务活动和税务活动进行有机融合。“业财法税融合”目标是企业在合法经营的基础上,综合利用财务税收法律等手段和工具,从企业活动开始的规划、之后的决策、过程中的组织和控制以及事后评价等方面全面降低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业财法税融合”追求一种基于风险控制导向的场景融合与部门协同管理。

二、业财法税融合模式对企业业务活动的要求

(一)企业开展业务活动应注重证据链思维实现“业财法税融合”,需要有证据链的思维。在业务活动中的合同签订以及节点控制和凭证获取环节,在财务活动中的账务处理和信息披露环节、以及在税务活动中的纳税筹划环节都要有证据链思维,实现合法经营。在后疫情时代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企业进行合法的纳税筹划非常必要,在纳税筹划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证据链思维。企业要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合理地规划交易结构和商务活动,在符合商业逻辑的情况下运用经济合同的事先安排,实现合法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和涉税风险的目标。

(二)企业开展业务活动应注重“四流一致”“四流一致”指企业的业务流、合同流、资金流、票据流保持统一性,否则可能会出现票款不一致,有虚开增值税发票问题的嫌疑,可能要面临税务稽查,有承担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的法律风险。面临税务稽查,有承担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的法律风险。

三、目前企业业财融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业财目标一致性问题业财融合需要管理者首先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传统思维模式重视市场和生产环节,认为市场和生产是第一位,认为财务只是账目和税收管理,不能充分发挥财务控制职能。由于思想不能统一,业务人员片面追求市场局部利益,不能兼顾成本、资金、应收、税务等财务风险,依靠财务部门事后处理,会产生经营风险。同时,财务人员的工作计划和目的不够清晰,造成财务监督和控制职能不能有效发挥,也会对企业业财融合模式的发展造成阻碍。

(二)业财融合模式问题业务和财务专业角度不同,关注重点不同。若要达到业财融合一致,需要借助先进的管理体系和信息化支持,使业务在财务框架内合规操作。目前,业财融合比较成熟的管控模式是预算管理体系及对应的考核体系,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引领,制定各业务目标,确保整体目标实现。面对复杂的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预算的执行过程需要提高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实现财务引领。而现实中企业对于财务部门的地位重视程度不够,很难实现财务引领。在企业经营计划完成过程中,需要财务全过程参与业务,通过财税政策的应用,准确的财务核算和分析等,确保业务规范,对产生差异的业务及时作出调整,确保预算指标实现,需要各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创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业财融合模式。

(三)业财融合技术保障问题在企业实际经营中,多数企业业务和财务都实现信息化管理,但存在信息系统独立的情况,形成信息孤岛,各项数据的提取和应用需要人工整理,给工作带来不便。财务分析核算中需要的外挂资金结算系统、资金支付审批流程等管理风险防控重点环节还需要系统融合,但由于人员素质和系统功能多样等原因,系统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业财融合流于形式。

(四)业财融合制度保障问题目前,多数企业绩效考核机制主要以利润、收入为重点绩效评价指标,这些考核指标主要反映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的考核以资金占用、应收以及税收筹划为主,在指标上业财分离。在实际操作中,业财各自侧重点不同,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物流企业土地使用税减半优惠政策对仓储品种做出明确规定。而业务部门在仓储合同签订时更多关注的是价格而不去考虑税收优惠,如果签订的合同是不能减税的仓储标的物,就会失去土地税减半的优惠政策,给公司整体利益带来损失。

(五)业财人员素质问题业财融合要求财务人员做到比业务人员更懂业务,业务人员要具备基础的税务和成本核算知识。目前,企业财务人员侧重于对业务成果的核算和分析,由于不参与业务全过程,不能结合数据产生的业务背景进行分析,对业务不具有指导性,对公司的决策不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很难实现有效的业财融合。

四、基于业财法税融合模式的企业发展策略

(一)培养合法“证据链”思维首先要准确把握法律界限,符合商业逻辑地合理规划交易结构和商务活动、有效地进行财务规划和税务安排;其次要保证交易结构和商务活动、财务规划和税务安排具有完整的内在逻辑一致性,而且要有充分的证据材料。

(二)保持“四流一致”应遵守的规则首先要求业务流、合同流、票据流保持一致。其中业务流是基础,必须要有真实的业务活动,同时符合商业逻辑的合同流是业务流的证据支撑。二者缺一有可能构成合同欺诈;如果企业还开具增值税发票,就有虚开增值税发票嫌疑。“四流一致”强调维持业务合规性与灵活性的平衡关系。业务合规性,只要业务真实,资金流与其他三流并不要求保持整齐划一的完全一致,而是允许通过委托收付款方式实现资金流与其他三流间接一致。灵活性体现在资金流与业务流在特殊情况下并不必然强求一致。“四流一致”强调维持两者的平衡关系。

(三)重视目标一致性和业财法税融合模式企业要重视业务、财务、法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财务部门要积极与税务部门联系,协调处理税务事项,必要时法务部门协助财务部门处理税务部门意见。在企业最高负责人的引导下定期召开会议讨论三部门之间目标一致性问题和业务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需要协调的问题。业财融合:企业不同的业务活动经过财务会计的记录形成会计信息,经过税务信息系统完成纳税。财务将财税信息提供给企业管理层,他们再运用获知的财税信息考虑是否需要调整经营方向以及是否改变业务模式最终进行合法有效的经营决策,从而实现业财的统筹规划。业财税融合:企业业务活动形成的会计信息为税务决策提供依据。作为税务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获知的纳税信息为企业业务活动提供财税政策支持。企业也可以综合考虑税收优惠政策,通过调整经营活动和业务模式使企业实现综合税负最小化或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业财法税融合:企业内外部活动需要开具发票,发票形成的是比会计记录效力更强的业务操作证据。这些内外部证据构成的证据链可为法务部门提升业务的合规性提供支撑。合同被法务部门审核,一方面指导具体的业务活动,另一方面指导理财、税务规划等相关财税管理活动。与此同时,财务数据和税务规划方案也成为企业经营合规性的佐证。

(四)注重技术保障和制度保障业财法税融合:企业内外部活动离不开发票,发票可以形成比会计记录效力更强的业务操作证据。除了发票,还存在合同、发货单、运输单、付款凭据等内外部证据形成的证据链可以为法务部门提升业务的合规性提供支撑。合同等业务活动的证据被法务部门审核,一方面可以指导企业具体的业务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指导企业理财和税务规划等相关财税管理活动。

(五)注重技术保障和制度保障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加速普及,一些原本倚重人力的工作被机器取代,智能财税系统也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智能财税软件处理企业的业务、财务、税务问题,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可以规避很多财税风险。因此企业应及时更新财税系统。企业也应注重提供业财法税融合的制度保障。比如绩效考核机制方面,在考虑各部门原有考核机制基础上综合考虑业务财务法务部门综合绩效。

(六)培养和聘用适应业财法税融合的财税人才随着产业发展需求变化、税务变革的加速、法制化的推进,财税融合更需要向业财法税融合迈进。业财法税创新型人才培养唯有同步改革,才能跟进财税行业的快速发展趋势。

五、结语

业财法税融合是法制化时代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拥抱“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全新理念和模式。随着企业业财融合模式的改进,业财税一体化的财务共享平台的建设不断完善,法务纳入其中的业财法税融合必将成为最新趋势,企业越早布局越早受益。

参考文献

[1]蔡昌,王道庆.业财法税融合:理论框架与行动指南[J].税务研究,2020(12).

[2]杨淑洁.关于企业实现业财税融合的研究[J].当代经济,202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