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

社会体育管理全文(5篇)

社会体育管理

第1篇:社会体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PDCA;全过程

一、引言

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2018年9月国家提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所谓预算管理全覆盖,即将四本预算全部纳入绩效管理。2019年3月7日,首次分中央和地方列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四本预算全部实现分中央、地方和全国三个层面报告。作为全方位中的“一方”,地方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五类,其预算绩效管理关系到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运作效率和运营安全,直接影响到参保人员的福祉。

二、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现状

1.预算管理作用有待发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目的是统一安排和合理规划各项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活动,从而实现基金收支平衡。但是,这一初衷在落实过程中的结果却差强人意。随着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小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空间和不断提高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都让地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如何达到平衡的问题日渐凸显。就以养老保险为例,因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渐严重,且较难逆转,同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又担负着过去的债务,而以省级统筹为主的调剂方式使得基本养老基金在全国层面的调剂有难度,加上人们对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的期待,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额越来越大。《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9)No.10》指出,2015年全国有6个省份养老基金入不敷出,到2022年,入不敷出的省份将达到半数。再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为例,随着医疗费用的逐年增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样,面临的支付压力也越来越大,支出的增幅超出收入的增幅,当期收不抵支的情况在某些省份已出现,医疗基金或会“穿底”的风险逐步显现。

2.预算编制有待完善社保经办机构各部门之间必须相互协作才能共同完成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以编制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来说,财务、稽核、养老、退休管理等各个部门的基础数据都是编制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依据。特别是当期收入和支出的预算数,更是要综合考虑在职职工基数增减、离休和退休人员的基数增减,离退休金的增长幅度、缴费收入的基数等众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测量都要社保经办机构的相关部门遵照相应的岗位职责来安排和进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是财务部门单独做完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来自相关部门基础数据的支持严重缺乏。

3.预算执行力有待加强首先,对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执行理念不够。有些经办机构“重预算轻执行”,预算编制完成之后并未对落实预算进行监控,没有形成完整的预算执行体系。其次,单位执行力不强,没有形成科学的预算操作规程来保障预算落实,经办人员能力、经费也不匹配,存在着人员少、工作压力大、工作经费紧张等问题。最后,预算指标也缺乏约束力,预算起不到指导作用,导致预算和执行两张皮。

4.预算监管制度有待健全根据《预算法》的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是编制具体预算的责任主体。但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是由省级社保机构统一负责,财政部门不直接负责编制。但各级财政部门又必须了解预算编制,因为财政负责对社会保险兜底,主要体现在养老保险基金上,如当地的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时候,地方政府要补上缺口。所以,财政部门在社保资金征收、筹集、投资运营、预算编制、决算、专户、发放过程中,都要适当参与,严格监督。但目前,两部门的合理分工和监管制度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同时,《预算法》还规定人大对政府预算具有全方位的审查监督权。对于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而言,也应接受本级人大机构的审查和监督。但实际上,本级人大机构仅行使了人代会审议,对地方社保基金预算各个环节的监管还存在一定缺失。

三、基于PDCA循环的地方社会保险基金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最早提出PDCA循环,戴明采纳、宣传了PDCA循环。PDCA循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本文就是在PDCA循环的基础上,打造基于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活动的闭环链条,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环节的全过程,做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其具体内容如下:

1.绩效目标绩效目标贯穿编制、执行、调整、决算、监督的各个环节,在整个预算绩效管理中是首屈一指的地位。绩效目标的设定是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绩效目标就是保险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产出和效果,确保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完整和安全,防止贬值、实现保值、争取增值,并满足参保人员的给付需要。编制预算时,在明确经办机构职能职责的基础上,根据绩效目标,细化分解,具体落实到各经办机构人员配备、社会保险征缴管理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等专项资金预算,如某市确定的年度绩效目标为争取中央养老保险基金一般转移性支付资金和养老保险省级补助资金,保证全年收支平衡。

2.事前评估与审核优化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资源配置和合理使用,落实主体责任,提高社保基金的使用效率,都是建立在事前绩效评估基础之上的。事前绩效评估结果可使用于预算编制,直接作用于预算资金的分配。因此,把握住关键环节,并加强顶层设计,把“预事”与“预钱”有机融合起来,可以有效促进事前绩效评估工作发挥作用;建立合理的分工机制,以明确责任,财政部门承担管理责任,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经办机构承担编制执行责任等;必要时引入专业第三方,支持推动与完善事前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

3.绩效运行监控在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经办机构和财政部门等都要跟踪监控绩效的运行情况,包括持续监控各项活动和项目,并定期收集社保基金绩效信息,及时汇总并加以分析。例如保险基金征缴的情况、专项资金的运用情况等,预算运行实际情况和原定绩效目标有出入时,要分析目标偏离原因。对于偏离严重的,要进行整改。对预算执行进度也要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对后续预算安排的合理性、业务实施的可行性、评估绩效目标完成的情况都实现了执行过程的全程监控,可有效减少预算资金的损失。

4.绩效评价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经办机构可根据完成情况、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解决资金使用完成后的责任落实问题。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预决算编制组织、基金预算编报、基金预算执行和决算管理、基金预算监督管理等内容。如就专项资金的资金到位、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就专项资金项目经济性、效益性进行分析等。对部分专项资金、支出政策等重点项目或有疑义的项目组织绩效再评价。

5.绩效的反馈和应用地方社会保障基金的绩效反馈,就是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反馈给人社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部门,这个过程会对被评估对象的行为形成约束。绩效反馈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绩效评估的目的达成与否,就依赖于绩效反馈的应用。从结果应用的具体方式来看,包括支持预算安排、管理整改、报送人大、信息公开以及纳入政府考核、实施绩效结果问责等。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绩效管理结果,将由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卫生计生委等联合予以公告,并与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分配挂钩,强化绩效考核工作的导向作用,不断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地方社会保险基金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技术保障

1.社会保险经办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对绩效管理工作日益迫切,为了满足此要求,部门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迫在眉睫。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系统建设内容可包括:经办机构整体绩效管理模块(含部门绩效目标管理子模块、事前评估子模块、绩效运行监控子模块、绩效评价子模块和结果应用子模块),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模块(含专项资金申报与入库子模块、专项资金跟踪与监控子模块、专项资金验收与评价子模块、专项资金查询分析子模块),转移支付绩效管理模块,基础信息管理模块(含绩效指标库、专家库、中介库、政策制度资料库、问卷库、模板库、标准库、案例库等内容),综合查询与绩效分析模块等。通过建立社会保险经办部门绩效管理体系与操作规范,全面提升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与质量。

2.智能化监控与分析系统在社会保险经办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流程管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效绩效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与社会保险经办部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内控管理信息系统等的互联互通,就可以建议智能化统计、监控与分析体系。这样不仅可以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还可以借助高效的数据治理,将数据价值充分挖掘并释放,全方位支持各社会保险经办部门的日常管理与决策。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努力:一是通过整合社会保险经办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与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国库支付系统、财务核算等系统的有效衔接,打通内生数据通道,并连接互联网外生数据,储存多维度、有深度的3D数据,构建绩效大数据库;二是基于社会保险经办部门预算绩效大数据,将政务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充分挖掘,通过综合测算优化资金分配,搭建查询统计和预警监控体系,该体系能覆盖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并逐步实现绩效大数据的智能化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涛.山东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探析.东岳论丛,2014(03).

2.李文思.部门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内容研究.财政监督,2019(19).

第2篇:社会体育管理范文

根据当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与本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关系的员工,企业应该按社会保险法律规定为其办理并缴纳社会保险。这就赋予了企业在社会保险管理系统中的一定的法律责任:

(一)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相关手续。

《社会保险法》中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成立之日起三十日内,带着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书及单位印章等相关证件,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如未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权按核定金额要求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可见,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企业在取得营业执照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当地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手续,建立社会保险关系。这是企业在社会保险管理系统中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按时及时申报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企业应根据在职职工人数、缴费基数变化情况,在规定期限内为本企业职工申报社会保险缴费申报表、代扣代缴明细表、社会保险费变动申报表等相关资料,并为企业职工及时缴纳相关社会保险费用,如果企业没有依法履行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职责,社保机构应向该企业发出《社会保险费催缴通知书》,同时应向企业加收滞纳金或给予其他处罚。

二、当前我国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中的难题

(一)企业领导对社会保险问题不够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社会保险是连接企业与职工的桥梁,社会保险的运作和开展当然也离不开企业与职工的相互理解、协调和配合。然而,在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领导对社会保险问题不够重视,对于社会保险的执行工作没有给予有效的支持,或者为了节省企业开支,对于社会保险问题不愿重视,故意推脱责任,不愿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还有部分企业领导不与职工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或者利用部分职工的社保意识不强的特点闭口不提应缴纳社会保险的问题。如此,企业职工难以享受到社会保险成果,职工的合法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最终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企业中缺乏社会保险管理专业人才。

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工作越来越专业化,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人员不仅是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执行者,更是企业员工的服务者。因此,现代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解答企业员工所提出的问题,而且应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工作的逐渐完善和发展,我国企业社会保险工作也向着更加专业化和细致化方向发展,而对于社会保险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当前,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岗位所需人员既要求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要求能够懂得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以适应日益信息化的现代工作方式。

(三)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手段比较落后。

随着社会保险业务的不断拓展,企业内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也呈现出日益复杂的态势,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中,对外要按照社会保险机构的要求完成各项申报任务,对内也要完成信息采集、信息核定等数据处理工作,而不同险种需要的信息不同,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数据采集、整理、分析、汇总以及分类等,传统的人工采集信息的方式显然是难以完成的,必须争取强有力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而现阶段,我国多数企业并没有建立起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符的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社会保险日常管理业务的自动化与程序化管理还只是停留在理想层面,社会保险管理水平总体较低,管理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工作效率低下。

三、加强我国社会保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能够帮助职工抵御和降低风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好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在当前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我国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大社会保险的宣传力度,增强企业领导的社保意识。

对于企业而言,社会保险工作不仅是企业职工的福利,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社会保险加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员工对企业的理解力与凝聚力,进而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企业领导不应将其看作是企业负担,而更应看到社保工作对企业向心力的凝聚,应大力支持社保工作。

(二)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训,提高企业社保人员的素质。

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社保人员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加强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提高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质量,就要高度重视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训,提高企业社会保险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社保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可以通过组织专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业务培训,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讲解社会保险的计算、基金管理办法、“五险一金”网络平台的应用等,从多方面提高企业社保人员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的服务意识。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服务型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主动帮助职工了解社会保险的相关知识,帮助职工解答社会保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因此,我们要强化社保人员的服务意识,学会换位思考问题,并通过文明规章制度制定文明规范和文明用语,确保社保人员耐心、细心、诚心的为企业职工服务。

(三)完善企业社保管理制度建设,确保企业社保落到实处。

完善的企业社保管理制度建设对于确保社保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完善企业社保管理制度建设,首先要明确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确保社会保险公开、公平、公正,要理顺企业社会保险各项工作程序,积极拓宽工作渠道,做好社会保险管理基础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其次要完善企业社会保险的内容。要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调剂力度,不仅要注重在职员工的社会保险管理,更要解决部分职工负担过重以及退休职工的养老待遇等问题。

四、结束语

第3篇:社会体育管理范文

一、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难题

1.企业管理者不够重视。

首先,企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相关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自身的营业利润,这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利润的宗旨相悖;其次,企业的管理领导者将大部分的精力用于开拓业务和技术的研发,自然会对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可观利润的社会保险工作重视程度不高。这两个因素直接导致了管理领导人员吝于在企业社会保险方面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致使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难度加大,影响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效果。

2.企业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受到企业内部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社会保险制度存在诸多漏洞和缺陷。而随着养老、医疗、生育、失业等多种保险险种的相继启动,不健全、不完善的企业社会保险制度会影响多种险种在本企业内部的落实效果,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不能为参保职工带去更好的社会保障,影响企业社会保险管理的效果。在企业社会保险制度的缺陷当中,尤以不公平为最重要的阻力。公众对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强烈要求下,企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意愿降低,影响企业社会保险正常管理。

3.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手段陈旧落后。

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随着社会保险业务的不断拓展和完善,日趋复杂多样。在管理工作中,要求对外完成各项申报任务,完成社保机构的要求;对内还要做好信息采集、相关待遇核定等数据处理工作。这两项工作无疑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但是目前来看,在我国的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实践中,仍沿用着落后的、陈旧的管理手段,大多数的企业没有重视社会保险信息体系建设,而符合本企业单位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是实现社会保险日常管理业务自动化、程序化的必由之路。陈旧的、不能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有大量的缺陷需要被弥补、更新。

4.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目前,在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实践中,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险种不断增加,社会保险工作对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程序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再仅仅只是社会保险工作的执行者,还要承担起促进社会保险事业在企业内的内涵式发展。因此,对于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需要有扎实牢靠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为员工社会保险业务提供服务的良好意识。但是,目前的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实践中,仍存在不少企业的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匮乏,职业道德意识缺乏,不能为企业员工提供优质的社会保险业务服务。

二、企业加强社会保险管理的策略

针对以上诸多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难题,企业只有加强对企业社会保险的管理力度,积极探索、创新社会保险管理方式,才能实现企业社会保险管理能力的提升。措施包括企业领导提高对企业社会保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完善健全社会保险管理制度;加大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力度,实现社会保险管理手段更新等。

1.企业领导提高对企业社会保险管理的重视程度。

要做好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就必须使企业的高层领导、决策者意识到社会保险工作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期和企业变革期在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协调性要求高,操作执行难度大,只有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才能为这项工作起到资金技术支持。首先,相关的企业领导人员要加大对社会保险知识的学习,充分理解我国的社会保险政策和保险内容体系,提高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其次,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着重加强对过程的管理,善于总结概括,全面落实基础工作,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积极解决暴露出的历史遗留问题,争取不断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努力消除我国社会保险工作存在的弊端,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最后,企业领导也要创新思维方式,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力度,加强政策体系建设,设定科学合理的相关考量标准,全面落实国家的社会保险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科学组织人员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势,争取企业内部员工统一目标,协调一致,做好对本企业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正常开展。

2.完善健全社会保险管理制度。

首先,要大力建设社会保险管理队伍力度,实现管理机构高效运作,理顺各项业务制度和工作程序,努力做到社会保险的公开、公正、公平,提高办事效率,准确高效落实政策。其次,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的内容,为了实现稳定职工队伍,增强企业活力,要切实保障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为了降低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风险,减轻企业内部的财政压力,要着力解决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低、覆盖面窄等问题;为了减轻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企业负担过重、离退休人员养老苦难等困扰,要重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管理和调剂工作;为了健全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机制,并且切实增强企业员工的医保意识,要在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坚持积极稳妥、配套推进。为了实现由公费和劳保医疗到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的顺利过渡,要提高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在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夯实坚实的群众基础,争取向政策公平性的工作目标逐渐靠近;为了促进新的医疗保险体系逐渐建立健全,为单位改善劳动条件、保护职工身体健康提供制度上的驱动力,从制度上消除影响企业和谐稳定的隐患,要建立各种事故发生率和保险费用挂钩的预防机制;为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提高办事效率,充分发挥社保部门的宣传服务作用,要实施政务公开制、岗位责任制等科学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程序。

3.加大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力度,实现社会保险管理手段更新。

为了实现企业社保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在企业的社保管理工作实践中,企业要逐步更新传统、陈旧的管理手段,着力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争取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企业开展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更加有利于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以此适应现代社会对企业社会保险管理管理工作提出的不断增高的要求。首先,要在遵守国家有关行政部门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根据具体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化系统的更新和升级。其次,为了做好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要着力增强信息化系统的稳定性,切实保证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拨付充足的资金来进行系统的完善和更新。最后,要科学优化工作方式,为员工提供社保服务的各个方面实现大范围的信息化,利用好信息系统能够监督社会保险基金的功能,以此有效降低基金管理风险,并逐步实现社保业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

三、结语

第4篇:社会体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企业员工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设备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这为企业职工的生活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企业员工没有了后顾之忧,因此工作的积极性会更高,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但是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企业保险制度还有不够完善之处,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员工。

1完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为居民的生活水平提供进一步的保障,而社会保险是其中的核心之处,这和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也和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紧密相连。在我国,社会保险有五大种,分别是:(1)基本医疗保险;(2)基本养老保险;(3)事业保险;(4)生育保险;(5)工伤保险。在我国社会保险体系里,涉及到很多的人员、资金,而且有着广泛的覆盖范围,关系很复杂,因此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来管理。社会保险的运行不仅会影响到我国财政的分配,而且会影响到公共资金利用的效率。在保险费用的缴纳方面,包含个人承担以及企业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的利税。另外,由于社会保险是政府管辖的范围,因此假如保险有了缺口,那么政府就会补上。总的来说,逐渐的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将会对我国财政资金的利用非常有利。对设备保险管理体制进一步的完善,将会有利于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在这之中,不但包含了原来政府的预算收支科目中三种预算,具体是:预算收支、基金预算、一般预算,并且还加入了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以及财政专户管理。

2企业社会保险管理的难题

2.1领导重视不够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领导重视不足的现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非常重要,这不仅和企业员工的自身利益有关,而且还可以帮助员工分担、抵御各种风险,有效地解决企业员工的忧虑,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但是,在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很强的协调性,并且操作的难度比较大,因此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另外,由于很多企业的领导都没有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支持力度不够,使得社保工作的难度较大,这也就保证不了员工的利益。

2.2社会保险制度的不完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各种保险制度都在慢慢的完善和实施,这为企业的员工提供了有效的保证。但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在管理社会保险的过程中,要顺利的进行社保工作就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但是事实情况是,在企业的发展中,还会存在很多的遗留问题,从而对现阶段的工作造成了困扰,因为完善社保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2.3社会保险管理手段的滞后

随着企业的各个保险工作的落实,很多险种都有了一定的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很多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里,社会保险工作需要专门的人员和完善的机制才能正常的运行。另外,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中,员工数量多,工作量也很大,对外方面,也要和相关的社保对接,从而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以及精确性。同时,在内部,需要采集员工的信息,不同的险种所需的信息不同,这就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从而确保社保工作的正常运行。如果要顺利的完成企业的社保工作,就要有一个先进的管理手段,这样才能有效开展。但是,在目前这个阶段,有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很低,使得效率相当的低下,这就严重的阻碍了社保工作的正常运转。因此,在目前时代不断进步的背景下,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提升社保工作管理水平,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

2.4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社会保险工作不断的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与此同时,保险工作区域专业化、细致化,对于人员分工有很大的要求,这就要求管理层要有更为专业的水平,这样才能完善知识结构,完成相应的任务。因为,以前险种较少,因此在管理方面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对人员的要求也不高,社保管理人员在面对如今如此庞大的工作量以及现代化管理,就有了很大的压力。社保工作的进行,需要很高的管理水平,这样才能促进保险事业的进步,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

3企业社会保险管理的对策

3.1领导重视

对于广大职工来说,社会保险工作很重要,这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改革,进一步的深化。在企业的发展初期,要尽量做好社会保险的管理。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要有很强的协调性,在执行的过程中,难度有点大,因此这就需要领导层的重视。第一,领导要对社会保险的相关知识非常熟悉,还应该充分的了解我国社会保险的各种政策和内容,进一步的明确保险工作的重要性。第二,企业领导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慢慢的形成一把手当组长,有关职能负责人是成员的小组。还应该组织企业内部的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科学的改革。还应该组织有关的人员,用科学的眼光来审定改革的方案或者方法,严格把控社会保险基金,形成一个统一的,高度协调的工作态度,从而保证保险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第三,进一步的提高工作的效率,持续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我国,有关社会保险的工作有很多的弊端。因此,企业的社保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务实基础的工作,加强过程的管理,精于总结,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3.2建立健全而又完善的社保管理制度

首要的便是搭建高效的工作队伍以及工作机制,实现公正、公开而又公平的社会保险,应当把相关工作所对应的程序理清并理顺,推动工作渠道的拓展,切实达到准、全、快、细且实,也就是说:准确落实相应政策,全面掌握相关历史知识,严格执行基础工作,扎实推进各项管理工作,快速而又高效的完成各项工作。其次是推动社会保险相关内容的完善,对离退休人员生活加以统筹并提供保障,维护职工队伍的稳定,让企业更具活力;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上应当加强管理并且加大调剂力度,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各项问题妥善予以解决,如企业负担太重,又如离退休人员如何养老。对于养老保险基金出现的缴费比率低以及覆盖面太过狭窄等问题予以解决,切实把控管理风险,当期财政压力也能得到极大地减缓;在分步实施、积极稳妥、配套推进的原则下,推动管理机制的健全,切实提高居民的医保意识,对各职责权限加以明确,保证医改能够稳妥地推进;规范并且健全制度管理,推动其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的解决;朝着业务素质的提升以及政策公平的维护前进,确保公费医疗、医保医疗能够平稳的过渡到基本医疗保险统筹,搭建全新的医保体系;工伤保险费用应当和工伤发生率联系在一起,让单位能够致力于工伤事故的减少、劳动条件的改善以及职工身体健康的保障,在制度层面上消除有可能对企业和谐稳定带来影响的各种因素;建立健全的生育保险制度,让女职工处于特殊时期如孕产时因为生理特点发生的变化所带来的特殊困难能够得到减少以至于得到妥善解决,让她们能够尽快地恢复劳动能力并且更好地返回工作岗位。

3.3强化社保管理信息化建设

现在的社保管理工作已经日渐繁杂,企事业单位很有必要强化信息化建设工作,以前所利用的落后而又传统的管理手段应当一步步地摈弃并更新,让社保管理能够更加科学、更具规范并且更现代。社会保险处应当充实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所提出的要求,和全国推行的“金保工程”紧密衔接,推动信息平台的完善以及优化,搭建软件、政策、标准以及流程等四方面统一并且能够高效而又安全运行的社保计算机系统,推动业务处理以及管理等双重模式的优化,让社保事务的办理、管理以及服务等整个业务链条能够更加信息化,实现科学化的业务办理、公共服务以及基金监督,并让其更具规范性。

3.4切实推升社保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来讲,企业社保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便是“人”。所以,要想让企业社保管理工作更为优质,就应当在以人为本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重视并且强化业务队伍的建设工作。第一,强化培训工作,将相关工作人员组织起来,针对性的开展业务培训,针对不同的业务开展相应的培训班,比如如何使用计算机、如何应用“五险合一”网络平台等,从各方各面推动工作人员理论知识及其业务素养的提升,让他们能够跟得上社保工作快速发展所提出的需要。第二,多多开展宣传工作,推动服务意识的提升。社保管理工作本质上来说还是服务性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自然也就需要有较好的服务意识,对于职工存在的一些知识盲点应当主动帮忙解答,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耐心梳理并妥善解决。社保工作人员应当树立社保工作无小事的意识,不能带感情干社保,日常工作中应当多多换位思考并注意文明用语,让社保服务工作能够成为一项让人民放心、舒心的满意工程。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保体系也在日渐完善,作为基础保障之一,社保的进步为我国社会以及企业能够稳定而又快速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也让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成为了可能。对企业来讲,开展社保实际上就是保障全体员工的基本利益,社保工作做好了员工才会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企业自然也就能得到更大的发展。企业社保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管理工作自然也就面临了一定的挑战,因而随着社保体系的发展,应当细致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切实推动社保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为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董青梅,冯章龙.浅淡工矿企业社会保险档案管理[J].煤炭工程,2008(10).

[2]姜涛,赵锦添,金万录.浅谈甘肃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0(1).

[3]骈文琰.对加强铁路企业社会保险资金管理的粗浅认识[J].内蒙古统计,2006(3).

第5篇:社会体育管理范文

1.1从本质上讲,是休闲文化的具体

质的休闲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潮流,而“农家乐”旅游的蓬勃发展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其内在使命与功能特色就是为城乡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休闲文化服务。例如,品农家美食、赏田园风光、阅民族文化等都是休闲文化的真实写照。对于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而言,其是对传统“农家乐”旅游的升级优化,是指在“农家乐”载体中融入体育健身元素,以此为城乡游客打造一个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有效平台,并通过积极的参与体验达到舒缓筋骨、释放情怀、修身养性的多元效果。故从本质上讲,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是对社会休闲文化的具体呈现。

1.2从需求上讲,是功能供给的实践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大众在物质层面丰盈的同时,其思维观念、意志水平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休闲、健康文化等精神层面的憧憬与向往。因此,如何满足城乡群众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物质追求也成为当前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社会各行业聚集的焦点。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大胆设想与尝试性构建为这一社会矛盾的解决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其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泛化定位,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通过社会空间的实施建设,发挥出实实在在的体育健身功能使命,最大限度满足广大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精神文化需求。

1.3从发展上讲,是功能建设的必然

众所周知,“定位不准、特色不明、脸孔相似、单调乏味”等问题当前困扰“农家乐”旅游发展不争的事实。究其缘由,那就是“农家乐”自身服务功能缺乏拓展延伸,对未来缺乏高瞻远瞩的认识。对于本研究所提及的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而言,它为当前“农家乐”的旅游发展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其旨在通过“农家乐”载体融入体育健身元素,为城乡游客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能够实现娱乐身心、强健健体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农家乐”载体所突出打造的体育健身功能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农家乐”的功能需求,实现了“农家乐”服务功能的优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2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的意义

2.1农村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价值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方针。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党和政府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航标”,特别是对于原本就薄弱和落后的农村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谈及的体育健身功能依托“农家乐”载体平台,以此打造体育健身服务特色,其某种意义上是对农村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有效补充与拓展,创新和延伸了传统农村产业经营模式,实现农村产业经济链条的重新整合,这对农村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2.2乡村休闲体育发展价值

“三农”问题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农村体育也不例外。特别是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政策方针,为我国乡村休闲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本研究所尝试性构建的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新型产业模式,能够有效挖掘闲置在乡村地域的休闲体育元素,进一步盘活了乡村休闲体育文化资源,使蕴藏在乡村的休闲体育文化事业迸发出更大的能量。这不仅是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战略方针的有效践行,更为乡村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丰富了实践发展的理论体系。

2.3体育健康意识促进价值

要想提升人民大众的体质健康水平,强化体育健身意识首当其冲。当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发展积极转变后,认识到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时,就会将认知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力量,积极主动的投身于体育健身锻炼之中。本研究所提出的在“农家乐”载体中赋予体育健身的功能能够拓宽城乡群众体育健身的渠道,使更多的都市人们积极主动的来到这里进行休闲健身,享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快乐体验,进而无形之中强化与提升了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观念,这是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创新建设的内在使命,也是终极目标。

2.4城乡体育互动发展价值

当前眼下,城乡体育事业发展失衡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核心问题,而由其衍射出的资源供给不足和配置不均衡是其重要表现内容。体育健身性“农家乐”的创新建设,能够吸引更多的城乡游客参与其中,潜意识中实现了彼此间体育文化、常识、技术的沟通交流。同时,也调动了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政策、民族文化等社会公共资源在不同区域的横向流动(主要指城乡之间),这不仅是城乡体育资源的互补互给,更是体育事业的互融互动,是对“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部署的社会践行。

3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的结构特征

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不仅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理论概念,更是一项具有满足城乡居民体育文化需求,强化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盘活乡村休闲体育资源以及实现城乡体育事业互动发展等社会价值的民生工程。因此,它是由诸多不同属性、不同内涵、不同特质的单元要素按照一定的组织排列形式构成的,并尝试性的勾勒出了理想化的整体结构脉络图。

3.1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的理论结构

3.1.1定位

定位是指提前划定目标、界定范围,要体现出超前性和预见性。研究认为,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典型代表,即生产、生活服务行业,决定了其自身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也确立了相关政府部门在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和引领地位;体育健身功能依托“农家乐”载体而存在,因此其经济支撑更多的是来自“农家乐”业主的自主出资,即使有少量的外部援助,其更多的是以政府或社会的优惠、导向、扶持、赞助等形式出现。

3.1.2政策

政策是任何社会行动和实践操作的“指南针”,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事物未来发展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取向。同样,科学、规范、赋有针对性的政策方针是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必不可少的。需要强调的是,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政策的制定与采纳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充分结合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地貌、乡土人文资源以及少数民族的民俗特色,有针对性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针,使其能够在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实施构建中发挥出应有指导和引领功能,真正的为其所服务。

3.1.3模式

对于模式的理解,其一是指将某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总结概括为高度的方法论;其二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化形式,以使人可参照模仿[5]。本研究对于模式的理解更倾向于后者,即依据社会的现实需求和事物的客观情况,将传统“农家乐”打造为能够为城乡游客提供体育健身服务的经营实体,并使这种模式与理念得到区域化的推广发展。本研究对于模式的研究主要围绕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等硬性资源的供给渠道来进行探讨分析。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硬件模式不同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这是因为本研究的体育健身元素以依托“农家乐”载体而出现,并非孤立存在的。因此,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供给主体是包括“农家乐”业主自给、政府购买在内的多元供给模式。

3.1.4管理

管理是指在社会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正如“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所言:“管理就是确切的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根据管理主体所属层次的不同,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管理主体划分为总体管理层(相关国家政府总署机构)、各级下属部门管理层(省、市(直辖市)、区、县、镇的相关管理部门)、具体管理层(主要指“农家乐”业主)等三个层面。

3.2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的实践结构

经田野调查得知,当前我国尚无成熟完善或初具规模的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经营实体。因此,在对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对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实践结构作进一步的探讨分析,为该民生工程的实施构建理清具体操作的环节脉络。经分析梳理,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实践结构划分为规划系统、融资系统、操作系统、管理系统、监督系统、绩效评估系统等七个层面。

3.2.1规划系统

规划是指为实现某项事物的长远全面发展,对该项事务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考量以及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研究认为,一个完善的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应囊括五个部分:第一,对建设目标、理念的规划。即对未来发展的目标做出明确的指向,使实施建设的各环节都服务于未来的理想目标;第二,主体规划。在目标、理念规划的基础上,要确认由谁来承担建设活动的任务,其中包括资金的投入与输出、建设的监管与评价等责任;第三,具体操作方案的规划。即指建设主体如何具体实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任务活动;第四,监督管理规划。是指对建设过程中每一阶段服务质量、建设效果的督察和审核,保障各项事务的顺利推进;第五,效果反馈规划。即对建设与服务过程问题的及时反馈与评测。

3.2.2融资系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足的财力支撑与供给是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顺利实施构建的前提和保障。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中的营利性单位和非营利性组织逐渐成为体育财力资源供给的重要补充,并呈现出占有份额逐渐扩大的趋势,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政府体育职能转变的有力佐证。因此,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融资系统是由政府部门、社会企事业单位、乡村组织、体育、社会公益金以及“农家乐”业主等多渠道构成的,并通过直接的资金输入或间接的体育器材、设施投放,实现该经营实体的资金供给。

3.2.3操作系统

在本研究中,操作系统是指管理和调控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各项实施内容的程序。构成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任何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都必须融入操作系统,并在该系统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推进和掌控下,实现该载体建设各项事务的顺利建设实施。根据不同阶段所建设内容和完成目标的不同,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操作系统尝试性的划分为场地器材建设阶段、活动项目设计阶段、新闻广告宣传阶段、休闲健身体验阶段、健身技术指导阶段、功能效果评价阶段等七个阶段。

3.2.4管理系统

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来组织安排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使其能够沿着预期目标顺利前进。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文化。要想实现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科学、合理、人性化的管理,就要将管理的文化精髓贯穿与整个实践活动中。对于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而言,为使其不再出现类似于传统“农家乐”旅游的困境问题,应当不断创新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其管理服务体系,在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内容的全面化、管理质量的高效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对象的针对化等方面做文章。

3.2.5监督系统

就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而言,其监督的内容与形式不仅包括行政监督,也包含舆论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质量监督、权利监督等在内,并通过法制化与道德化、政府化与自律化相结合的渠道来实现。根据监督主体的不同,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监督系统划分为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农家乐”业主监督。政府监督是指相关政府部门对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整个实施建设过程进行依法督视、依法监察;社会监督是指依靠社会群体的力量对“农家乐”体育健身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的随时监视和督察;“农家乐”业主监督是指承担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建设的第一当事人———“农家乐”业主,对整体项目流程的全程督察和审视,使其能够按照规划目标顺利推进。

3.2.6绩效考评系统

绩效考评系统不仅是对工作效果与质量的评价审核,更是对前期规划理念的再次检验,对于不断完善和细化理论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遵循一致性、客观性、公平性及公平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评价主体划分为自我评估(即“农家乐”业主自评)、消费者评估(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和政府评估(旅游局、体育局等)等三级评级体系。不同评估主体所承担的职责与考察的范围不尽相同,其主要内容包括:目标、理念、思路、原则的科学性,体育器材、设施投放的合理性,活动内容选择的可行性,休闲健身过程的有效性,体育健身指导的专业性以及监督管理的全面性等内容。

4小结

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不仅是理论机制的创新,更是社会实践的探索。它融合了“体育”与“农家乐”两个不同的社会要素,促成二者的互动融合、共生共荣。通过该新型产业模式的实践探索、社会推广,使处于社会不同层面的组织单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保留和发挥原有价值功能的同时,也通过良好的“化学反应”产生了额外、积极的社会效应。经分析研究得知:

(1)体育健身功能融入“农家乐”载体建设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此举,在创新“农家乐”经营模式,实现体育健身文化元素传播的同时,也在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盘活乡村休闲体育发展、强化城乡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实现城乡体育互动融合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影响作用。

(2)就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理论结构而言,研究认为应当充分立足科学发展、实事求是的发展理念,在其定位准确化、政策针对化、模式可行化、管理严格化等方面下功夫,并在具体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优化与升级理论体系,使理论构念更好的服务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