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社会体育管理范文

社会体育管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社会体育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社会体育管理

第1篇:社会体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人文理念;高等教育;体育管理;立德树人

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为高校体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同时也提出了很多的挑战。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格形成、技能储备等等的变化,都给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实施提出了新的命题。而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的高校体育,也明显感受到了这些变化带来的冲击和压力。为了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应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素质教育改革的决策,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与时俱进,高校体育管理逐渐走向科学化、人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要“立德树人”,党的也再次强化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具体做法。这是显见的人文理念下的发展要求,也应该成为一以贯之的行动指南。为了更好地契合这一发展趋势,进一步丰富体育在育人体系中方法和途径,提升体育的价值和地位,我们需要树立和实现人文理念下的高校体育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落实和质量的提高,并依此来实现高校体育的“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价值。当前,高校体育管理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困惑和不足。高校体育管理的涉及面比较狭隘,高校体育管理的内容比较单一,高校体育管理的有效方法比较缺乏,高校体育管理的专业人才比较稀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管理的发展,也影响了高校体育在育人过程中积极作用的发挥。基于此,我们试图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体育管理方法,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结合人文理念,提出适用于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措施和方法,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的不断发展。

1国内外体育管理历史溯源与发展概况

1.1体育管理的雏形及其演变。根据相关记载可以探寻,从体育产生的开始,就有了与之相关的体育管理活动。例如,早期的希腊,就存在角斗士与野兽之间的搏斗吸引了群众的眼球,紧接着就是有趣的田径比赛,这样的体育活动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乐趣。最初的体育活动都具有自发管理的因素,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由于近代的体育活动需要实现体育、经济、政治及军事等多方面要求,人们就对体育活动开始了自觉地管理,这应该就是体育管理的雏形。国外对体育管理有着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对此开始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是在20世纪初期。最早的体育管理领域起始于北美,在发展开始,我们称体育管理领域为体育教育的行政组织。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维护体育设施、购买体育设备、组织体育活动等。随着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校内体育及财政费用的管理等就显示出体育管理的重要性,并由此开始,各个大学都开始设置相关的体育管理机构,来解决体育发展、体育管理、体育教学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试图促进体育发展的效益最大化。自20世纪后,大量以经营体育产品和体育活动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体育管理促进了各个国家体育服务的产生,进而出现了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的专门组织,这种经营不同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需要有效的体育管理,因此就出现了体育管理学,这也是体育管理的重要作用。随着现代体育的不断发展,体育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体育管理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体育活动商业化给体育产业带来了商机,更为体育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机遇。1.2国外对体育管理人才培养的概况。由于国外体育教学的发展已经处于较为成熟阶段,在此过程中,逐步发现培养体育管理人才的需要。最早为学生开设专业性体育管理人员培训课程的是美国俄亥俄大学,俄亥俄大学是当时美国唯一一家颁发体育管理硕士学位的大学,因此俄亥俄大学也被誉为全球体育管理学科的发源地;其次,除了专业性体育管理人员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出现了一批体育管理理论的研究者,而俄亥俄大学的Dr.EarleF.Zeigler博士以及他的学生正是研究体育管理理论的先锋者和开拓者。同时,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赛事的一些组织部门对其工作人员有了一定的要求。为了满足现代体育的发展要求,体育管理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逐渐被人们接受,体育管理学科因此产生。2000年的一项调查研究指出,美国已有200多家大学具有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的体育管理课程,一度成为当时美国大学发展最为迅猛的研究领域。1.3我国体育管理发展的因由及机遇。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体育产业的现代化、社会化发展,一些体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及经营问题也相继出现,因此,我们就需要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体育管理人才依据体育理论知识和客观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知,培养体育管理干部和体育管理人才成为了体育管理发展的首要任务。1982年体育管理学科成为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并由武汉体育学院编著了我国第一本体育管理教材,与此同时举办的两期全国体育管理学习演讲会,成功地发展和培训了百余名优秀的体育管理专业的教师,这就标志着我国体育管理的发展开始。1984年后,随着各大体育院校的相继建立,以及体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颁发,表明了我国体育管理教学迈进了稳定发展的良性轨迹。随着体育管理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体育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高端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体育MBA、体育经营管理硕士等相继出现。我国多个体育院校依据自身的实力,采用国际联合办学的方式进行体育管理硕士的培养。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其他各大体育院校及师范院校的体育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设置也随之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也逐步确立了体育人文专业下体育管理的培养目标和体系。培养方案对体育管理者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也是实施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及进行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才规格的形成。但随着体育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为了区别人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武汉体院、上海体院都依据其相关特点制定了适合于硕士研究生的体育管理培养方案,设定合适的培养目标,更好地推进了培养方案的实施和完成。

2人文理念下高校体育管理的目标路径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强化体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这种良好的发展条件下,体育管理就成为了高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体育管理的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高素质能力强的管理人才有助于高校体育管理的质量提高,因此,加强对高级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关键。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人才市场上仍缺乏这种高级体育管理人才,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着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和国外的体育比赛、俱乐部及体育文化公司运营相比,我国无论在知识结构上,还是经营管理上,都缺乏一定的经验基础和理论知识,对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我国的体育事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高校体育管理仍属于具有较强应用性的专业性教育,主要任务是对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2.1人文理念与高校体育管理的契合。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不断顺应时代的需要。所以从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都可以明确地看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提出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更好地去适应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具体落实到实践层面,就是要更加关注人的自身的存在,人的精神的培养,从学生这一群体出发,看到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不同,以学生为本,“强调对学生个体的价值多元化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弘扬”,[1]这是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存在,体现了人文理念。321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一直提倡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从整体观来看,“德、智、体”是学生的一体三面,是不可分割的,不可偏颇的。同时,关于学生的“体”又正是体育的语言和指代。“体育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文化世界中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2]体育关乎人的整体发展,从体育教育的人文关怀来看,体育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体,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习惯,同时,还在运动过程中,促进学生社会规范的养成,积极情感的锻炼,不断地去塑造学生的荣誉感、使命感、成功感,还能锤炼学生的挫败感,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精神意志、社会信仰,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体育的人文情怀和理念。高等教育阶段,面对的是人格机制逐渐养成的大学生,他们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去实施和沟通教育的理念和意图,另一方面,因为存在着他们独自的体系,也给教育理念和意图的实施带来了一些困难和阻碍。更何况,高校体育还要关注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和养成,还要在学生踏入社会之前的最后阶段,让他们学会1~2项锻炼的技能和手段,让他们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培养他们对体育锻炼稳定的情感和持续的态度。这些对人的终极关怀,人文理念的落实,其实也给高校体育的实施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高校体育管理的推进指明了方面。即在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高校体育管理理念和实施。2.2高校体育管理的目标路径。实施高校体育管理,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育人途径的落实和育人价值的体现,丰富学校育人的方法和内容,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从体育的视角来看,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就是要“将身体和心理都趋于成熟和稳定的学生培养成身体素质过硬的准社会人”,[3]这也就是高校体育管理的目的和意义。但是,当前无论是从社会的外部环境还是从体育的内部环境,都存在着对体育的偏见、轻视甚至抵制的现象,例如,对体育课堂的放纵,对学生体测的敷衍,对体育教学的漠视,从根本上说,都是体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所以,我们要立足人文理念,从服务学生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体育的育人价值,实施高校体育管理。2.2.1提高高校体育管理科学化。随着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明确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有助于有效地管理高校体育。目前,高校体育管理应当树立新型体育教学观念,加强对体育管理的深入认识,重视高校体育管理的重要作用。依据高校体育管理的实际情况,包括体育管理特点、体育设施及学生人数等。建立健全体育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加强有关体育教学管理的科学研究水平,有利于高校体育管理发展科学化。注重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不断促进体育发展。建立完善的理论基础,保证及时解决高校体育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确定体育发展方向,更新管理教学理念,勇于实践,不断完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促使高校体育管理科学化发展。高校体育应当以管理为教学重点,做好时间、物质上的保障。在管理中,还要树立一种公共性理念。人类社会目前处在一个“共在”与“共生”的时代,体育管理需要关注人类“公共世界”的图景,更多地提倡体育所能提供的“参与、合作、交往、互利、共享”,[4]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体现体育这一身体活动的价值与意义。从社会的“公共哲学”树立高校体育管理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也是高校体育管理科学化的一种重要体现。2.2.2改革体育课程,为学生健身服务。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指导学生正确健身的重要课程。因此,高校体育应当充分结合人体科学、体质测定、体育基础知识与方法,一点一点传授给学生,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体育教学需要依据教学目标,针对性地组织相关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锻炼意识。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与学生实际能力相当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创造,培养学生较强的体育能力。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因材施教,注重体育教学、品德教学及心理教学的有机结合。作为体育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全心全意投入到高校体育管理改革中。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分享运动”的人文价值观,让身体运动回归到公平公正的原点。[5]这是在管理过程中,细化到对每一学生的关注,突出体育关怀的普惠价值,让学生参与运动,分享运动,养成人人参与、持久运动、共享健康的良好氛围,更好地做到改革体育课程,为学生服务。2.2.3加强师德建设和学术作风建设。道德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教育事业是进行道德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发展方式,积极发展高校体育事业,建设师资力量。师德建设是建设师资力量的重要部分,充分体现在教师的思想作风上。教师是有别于其他职业的专业领域。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学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道德建设的主体,教师应当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自身素质。教师不仅要传授学问给学生,更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我们应该摒弃“工具主义”的不良影响,不能把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简单地看成是一种知识的传播和继承,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还应该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与传递,体育管理中,应该推动师生共同在场,共同参与锻炼活动和运动技能练习,而不是一再出现的“放羊式”的旁观,或者是“军事化”的训诫。提醒教师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从运动技能、身体形态、语言风格,都应该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同时还要加强对自身的不断学习,提高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以真实的学术素养去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契合大学生这一“准社会人”群体的需求。2.2.4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应用正确的价值规律发展高校体育管理。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消费性娱乐行业的繁荣,促进了体育方式的变化,预示着体育有偿服务的出现。有效地增加了经费的来源,有助于高校自身体育的发展。采用统计学的处理方式,对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进行检验,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优势。娱乐运动与体育锻炼不能混为一谈,娱乐运动具有自己独立的管理体系,依照自身规律进行发展。它可以是学生会与俱乐部共同联合组织举办体育活动,凡是有意愿的学生都可以加入其中。高校领导和教师为其做出正确的指导,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管理能力和个性发展。

3总结

第2篇:社会体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竞技体育;体育训练;人性化管理;策略

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发达,新的行业不断涌现,行业分工也越来越细,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的进步与否,都与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一种对良好环境的保持,让人们在特定的群体环境中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不断建设“体育强国”,以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而竞争体育是最能突显一个国家运动员体育水平的项目。纵观我国的竞争体育训练工作,其管理体制滞后,即使响应了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是竞争体育训练管理并没有完全体现出人性化的内容,背离了“以体育人”的宗旨。鉴于此,本文着重探究如何实现竞技体育训练的人性化管理,以便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1、人性化体育教学的内涵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人们谈论最热门的话题就是人性化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关注人的发展,注重人的需求,集中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所谓“人性”,就一个人本身所具有的“本性”,而“人性化”则是让“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协调、一致,不是强迫人去适应技术,而是让“技术”的进步紧紧地围绕着“人”的需求来开展。体育强,则国强,加强体育教学的人性化管理也是当前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帮助所有学生提升身体素质。对于“人性化体育教学”而言,它就是采用人本思想来进行教学,不管是体育内容、体育训练方法、体育育人理念、体育教育管理模式等,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教师,在人性化体育教学中,就是要为学生的创设良好的体育学习条件,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不断增强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2、人本管理在竞技体育训练中的作用

“人本管理”是现代社会倡导的根本管理理念,也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人才培育的基本要求,只有加强人本管理,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当今社会,竞技体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只有把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提上去,才能在国际体坛上获得荣誉,为国争光。所以,加强竞技体育训练的管理也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对其进行人本管理也是关键,再加上人本管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扎根于国民的潜意识之中,已经成了我国各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柱。在西方,其人性管理理论也趋同于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二者可以相互渗透,互补不足,共同为竞技体育训练服务。可以说,人本管理在竞技体育训练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比如,给予运动员更多的关怀,帮助其选择最适合个人的训练方式进行竞技体育运动,同时融入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其兴趣,让运动员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参与竞技体育训练,才能在该领域内成为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不断推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

3、当前我国学校竞技体育训练的特点

3.1、课外训练为主

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竞技体育代表队的运动员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一个由学生到运动员的逐渐转变过程,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竞技体育训练存在“业余性”的特点。因为学生一开始要学习,只有完成相应的学业,才能成为运动员,所以学校竞技体育运动员与专业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扮演角色完全不同,只有一样相同,就是通过竞技体育训练来创造佳绩。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学校竞技体育的运动员基本上都是通过业余训练来实现的,学校对他们所采取的措施也是“宽进严出”,同时也能够延长学生的学制来管理其学籍。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大量的业余训练,学校竞技体育运动员才能让自己越来越深入地学习竞技体育知识,增强竞技体育项目的各种技能,“业余性”是运动员在学校进行竞技体育训练的显著特点之一,教练员要根据这方面的特点来合理安排竞技体育训练内容。

3.2、文化氛围较强

对于学校竞技体育运动而来说,他们的文化水平往往都比较高,也是决定了其竞技体育训练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性,即“文化性”特点也十分明显。因为学生运动员都不是随意挑远的,而是要经过严格的文化考试,只有通过考试,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顺利入学,这也是学校在确保运动员文化素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实际上,不管是普通学生,还是“特招”的学生,都一样要经过文化课程的考试,否则不予以录取。如此一来,学校的学生竞技运动员都能在训练中发挥个人的文化才华,尤其是智力潜能都可以让学生在竞技体育运动中脱颖而出,成为优秀运动员的后备人选。竞技体育运动看起来与文化无关,实际上却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智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文化素养越高的学生,在竞技体育训练中的表现越出色,越能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

3.3、课时的间断性

学校教育都有一定的规则可循,不管是训练时间,还是训练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可无休止地训练竞技体育项目。由于在学校,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并不多,既有鲜明的时限性,也有一定的阶段性,且阶段性特点极其明显。例如,学生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训练时间都被安排到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中,而且每一位竞技体育运动员在学校的时间仅有四年。同时,由于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队经常更替运动员,这就使得加大了学校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流动性,不管是竞技体育训练管理,还是竞技体育资源管理,都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这一切都体现了当前我国学校竞技体育训练的“阶段性”特点。

4、实现竞技体育训练人性化管理的途径

4.1、实施竞技体育训练的宽容管理

竞技体育一般都是团体作战,且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的交往极其密切,无论是语言沟通,还是运动战场上的默契配合,都要求人员之间的和睦相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当然,在正式的竞技体育活动中,运动员之间不可出现任何的摩擦,更不能各顾各自己的事情,一旦出现配合不力,将会影响整个比赛的战局。所以,加强竞技体育训练的人性化管理至关重要,尤其是要实施竞技体育训练的宽容管理,同时又涉及到“模糊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做到“大事清醒,小事糊涂”,不能因鸡毛算皮之事而争执不休,即不做影响比赛失利的事情。作为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人员,要宽容对待每个运动员,理解他们的做事风格,不能以某个优秀运动员的个性和兴趣来衡量其他运动员的行为,而要切合运动员的成长过程和实际情况合理地对其评价,确保运动员心情愉悦,让整个竞技体育训练永葆活力。

4.2、实施竞技体育训练的情感管理

在管理方面,情感管理也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就是只是上级领导关心下属,给予仁爱之心,帮助其解决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相应地,当员工得到了关心,自然会视整个单位为自己的家,并在此基础上兢兢业业、以极大的责任心去工作,不断创富更大财富,从而形成巨大的团体凝聚力。一方面,由于竞技体育领域也存在一些诱惑,比如,信誉、地位、金钱等,以不同的方式来吸引着一些有想法的运动员,可以说竞技体育训练队内部往往会产生许多不平衡的心态,需要人性化管理来消除这些不良影响曰另一方面,竞技体育训练队都有专门管理的人员,这些人在实施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加强竞技体育训练的情感管理,特别是要平衡教练员的心态,给予他们精神安慰和物质帮助,以“情感管理”的方式来满足教练员的需求。同时,管理者还要经常与教练员进行交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之间充满友宜,任何时候都能坦荡地相待,毫不保留地说出自己的心理话,从而使教练员热情地训练竞技体育运动员。

4.3、加大建设场馆及器材等硬件设施

竞技体育训练的人性化管理,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还要从实际行动上为师生提供必要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才能满足竞技体育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加大建设场馆,完善体育设施,一定要求增加学校的体育经费,有足够的经济支撑这些硬件设施,保证所有器材和场地始终处于安全的状态之下。其一,在寒暑假,高校可以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开放形式属于有偿开放,可以为竞技体育训练赚取额外的场地维护费和器材更新费用曰其二,学校竞技体育还要与社会各界进行商务往来,以与其合作的方式赢得“外界投资”,从而为备齐竞技体育训练所需有各类设施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全面落实“人性化管理”。

4.4、成立高校学生竞技体育管理组织

实现竞技体育训练的人性化管理,尽量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锻炼他们的自主参与能力,这就要求成立高校学生竞技体育管理组织。当该组织创建成功后,还可以定期邀请竞技体育专业来校亲自指导,规范学生的竞技体育动作,让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相结合,以完美的竞技动作吸引学生的训练热情。同时,高校应当引入一些体育课外俱乐部,但是不能直接让管理员来管理,而是由学生自己来管理和组织,让他们为竞技体育训练创设个性化十足的竞技性体育运动,由此增强学生的各方面管理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体育素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采用多元化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满足不同学生参与竞技体育运动的不同需求,增强锻炼效果,人性化管理在竞技体育训练中随处可现。

5、结束语

第3篇:社会体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校园体育;社会体育;关系;研究

前言

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持续不断向前发展,逐渐形成一种以高校体育为主,间接形成一种社会体育发展形势。这种模式不仅使原本带有封闭性的校园体育,逐渐走向了相社会开放的路径。而且还能够把校园的资源优势发挥出来,进而还能够使得社会体育资源得到最佳的补充。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可以让社会体育迈向更加快速的发展道路上。一旦社会体育活动膨胀起来,那么,将会带动社会上更多的人士加入到健身运动当中。校园体育与社会体育综合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并且还能够把校园体育功能运用到社会体育当中,社会体育功能又能够反哺校园体育。两者的有效结合可以给整个社会带来和谐稳定,除此之外,还能够满足更多人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

1校园体育和社会体育协同发展状况

校园体育是社会体育发展的根基,社会体育在校园体育基础上发展起来。校园体育协同社会体育共同发展,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先说一下校园体育的相关含义: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对增强民族体质和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也是社会体育发展的最初要求,从大的方向上来讲,一个民族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其中,民族体质的强弱,关系到国力强弱和民族兴衰。民众体制其实和社会体育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生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校园体育可以有效推动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体育锻炼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最积极的因素[1]。

2校园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

通过校园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可以把社会体育资源与校园资源进行重复的转化。提升社会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把校园相关物资资源、大量的人才资源以及各种文化知识资源发挥到最大价值。针对社会的持续不断发展,社会上各种新兴事物的出现,可以快速转入到校园体育中。使得校园体育由以往神秘、封闭的状态,逐渐投入巨大的社会怀抱当中。不仅校园体育走向社会化,而且,校园体育将受到社会体育的影响,使得校园更加具有活力,校园文化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多彩。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寻求知识的乐趣,转变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让他们看待问题不再从一个角度出发,而是灵活性的综合各个方面与角度。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2]。

3积极发展校园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保障相关机制

3.1创建校园社会一体化发展模式

在校园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融合发展的过程当中,校园相关领导方应该充分挖掘校园自身各种资源,并且,科学、有效的使用这些资源。把这些资源发挥到最大价值。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严格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可以加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对抗性,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学校体育还为学生的道德行为的表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体育运动这样一种特殊环境中,学生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努力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从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打下基础。校园体育拥有众多优势资源,例如,校园管理方可以组织相关人员管理校园各种体育设施,并且为社会体育相关人士提供运动场地。对他们开放校园的各种体育场馆,可以组织相关志愿者,作为兼职,作为指导作用。为社会相关解答各种场馆设施的用途,最好是校园相关体育运动爱好者,只要他们同意参加这样的活动。组织相关体育教师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

3.2校园体育相关安全保护机制

3.2.1完善校园体育场馆设施安全机制

在有关校园体育管理部门的要求下,校园体育在为社会体育民众提供体育设施服务的情况下,必须在一定条件下的法律条例下进行。这就要求校园体育管理部门领导一定要健全像体育服务规范流程机制,让校园体育更加开放、相关校园资源得到更好的使用,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稳定。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校园走向开放,服务更多的社会体育民众。必要时可以设置相关校园体育开放部门,直接对校园开放负责。这样能够有效管理各种校园开放相关的问题,加速推进校园体育走向开放化。使得校园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让有关校园开放部门专业管理校园的体育场馆租借时间、场馆使用注意规则以及相关场馆安全保护。针对不同群体设置详细、严谨的校园出入相关条例准则。并提醒广大社会体育民众在进入校园进行体育活动时,先到校园开放管理部门办理进出入校园卡,让社会体育民众登记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方便校园对社会体育相关民众进行管理。并且,在使用校园相关体育设施时一定要遵循相关校园体育设施条例准则。正确按照校园体育设施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发现相关校园体育设施没有操作说明的要及时安排相关体育设施管理人员。去完善、补充相关说明,为广大社会体育民众提供方便[3]。

3.2.2设置科学规范的设施使用相关机制

对于一些容易损坏的体育设施,可以着重进行关注。例如,可以设置带有人性化的警告牌,让广大社会体育民众在进行运动时注意相关安全操作。尤其,那些带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相关疾病的运动者在使用相关体育设备时,更加要特别着重提醒。针对这些特殊的社会民众群体,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安排专业巡查人员,对他们运动的区域进行不间断的巡查。在对相关社会体育运动民众进行体育运动指导时,还可以照顾他们的人身安全。对于,这些患有疾病的社会体育民众免不了要出现些问题。因此,相关体育设施使用管理人员应该设置应急预案,开始相关绿色应急通道。设置相关应急负责小组,对于在校园发生的不良事情,为了防止有些报道人员扭曲事实,给校园带来社会不利影响。可以组织有关业内人士制订完善的校园保护条例机制,以此,预防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条件的校园体育场馆内,可以装置摄像监控设备,尤其,那些特殊的社会体育民众。这样不仅能够保护社会体育民众的安全,而且,也方便校园管理。给双方都提供了一种保障[4]。

4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体育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很多社会物质资源、人才相关资源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使用,这些问题抑制了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校园体育资源丰富可以有效弥补各种社会体育的很多不足之处,像图书资料、人才资源、体育设施。只有社会体育资源与校园体育资源进行有效的对接,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进步。带动更多的社会民众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健身运动当中,进一步提升整个国民身体健康素质。为社会和谐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1]田广,郭敏.我国体育用品进口与体育用品出口互动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7,32(2):112-116.

[2]马丽君.体育产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25):111-112.

[3]吴玉珊,许月云.福建省体育场地建设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29(3):196-201.

第4篇:社会体育管理范文

(一)充实、完善体育场馆人才培养方案

河北体育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于2013年已申请成功,在其培养方案方面还欠成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本项目以专业型体育场馆物业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为本校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的成熟化、系统化提供有益借鉴。

(二)满足市场需求

根据全国体育场馆的普查显示,到2003年底,全国各类体育场地超过85万个,其中64种标准体育场地547,178个,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1914.5亿元。与1995年第四次普查数据相比,场地面积增加了11.8亿平方米。2013年末开始的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的河北省的数据中,体育场馆有6万个左右,其中非标场地1万个左右,这些场地从业人数7万人,体育场馆的专门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二、体育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探索

(一)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要求

在国家政策方针允许以及育人的条件下,强调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向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加强理论基础,突出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物业管理(体育场馆方向)实务和专业管理基本技能,有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强调就业方向为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策划、维护。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包括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政治、心理和身体素质是前提和基础,同时强调需掌握的内容,包括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方向前沿知识,并且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

(二)课程教学

物业管理专业是根据体育场馆物业管理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物业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为实现岗位从业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1.学期课程安排。按照“专业招生,分段教学,院企联合,分流培养”的基本思路,前二年(1~4)学期课程设置按照专业统一开设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第三年(5~6)开设专业课程,从第七学期开始分流,同时院企联合培养,将学生分配到与学校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学习。

2.主要课程设置。主要课程应当有针对性地设置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正常毕业会取得“管理学”学位,但同时方向为体育场馆物业管理专业方向,因此要进行两方面的合理侧重,开设财会基础、统计学、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运筹学、经济法、体育产业概论、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以及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育场馆赛事筹办、体育场馆建造、体育设施的维修与维护、体育营销、体育赞助与广告、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消费者行为学、体育商务策划与文案写作、物业管理信息系统、体育经济学等课程。为了拓宽学生就业适应面,配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而设置的选修课程。这部分的课程应当是对学生、人才市场、高校一线教师以及相关专家进行充分的调研,充分补充物业管理专业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方向的主干课程,同时满足社会对学生知识的要求而进行,还要考虑学生的需求。主要包括:体育文化、服务营销、体育公共关系、体育经济实务、体育市场调查与分析、企业伦理学、ERP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等。

3.实践教学。河北体育学院的实践教学合作单位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全国的主流高尔夫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户外拓展基地以及正在协商的体育器械公司、奥体中心等体育场馆,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本专业特点,熟悉实习单位(部门)的基本概况、工作流程等,通过顶岗实习、教师深入基地进行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技能。

三、结语

第5篇:社会体育管理范文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此来破解中国发展中的难题,顺利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观念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期望和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的实质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关键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目标是实现中国社会全面和谐发展。高校体育文化是高等院校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各种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在特定条件下由学校广大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体育观念、体育体制、运动形式等方面内容。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治理国家,发展各项事业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就体育事业而言,绿色发展对于更新我国体育文化基本观念,调整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目标,规范我国体育文化体制,丰富我国体育文化运动形式等都有重大意义。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没有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观念守旧、制度僵化、形式呆板甚至陷入停顿。这些高校在体育文化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挑战,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创新原有的体育文化体系,在改革中进一步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用新的思路、新的制度以及新的方式方法来开展更合乎高校内外部环境的现代体育文化活动。

2形成绿色价值取向端正高校体育文化指导思想

坚持绿色发展,需要我们形成绿色价值取向,正确处理体育事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保护改善体育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及有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中更加自觉地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生态体育等新形式,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多种功能得以实现。坚持绿色发展,需要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中西结合,注重体育文化建设的内生与长远社会价值。绿色发展是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将为人类发展史开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道路,体现了科学发展的主旨和内涵。遵循绿色发展观,我国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要注重塑造个体身体形态、提高身体素质等外在表现,更需要重视体育活动中个体心理体验或团队精神分享等内涵的丰富;不仅要注重人通过体育活动去征服和改造自然,更需要注重人与自然的融洽相处,达到所谓“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做为教育组织的高等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应将追求超越的体育运动价值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态体育文化精神相契合,将“更快、更高、更强”与“和平、团结、友谊、公平竞争”等大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综合考量。

3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建设体育制度文化

绿色发展观做为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需要来自科技、资本、制度等各方面的支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科学健全的体育文化体系,制度支撑尤为重要。只有科学合理的制度,才能保障体育文化活动的规范性,才能满足绿色与发展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要求。体育制度文化的全面建设包括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

3.1领导体制

制度文化中,领导体制影响着组织结构的设置,制约着体育文化活动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领导体制是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体育文化领导体制是领导方式、领导结构、领导制度的总称,其中主要是领导制度。各高校体育文化领导制度的设计受高校整体实力及其它各种因素的制约,差异性和个性客观存在。但是与其它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设计一样,必须把绿色发展观做为设计的基本因素和重要考量依据。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体育文化领导体制,一般需要高校的党政主要领导负责才能保证制度文化的系统建设和顺利实施。在领导核心坚强领导下各高校还应合理设计领导层次和领导跨度。领导层次与领导跨度的选择设计可以参照各高校现有工会和学生管理系统的管理层次和幅度来进行,然后根据具体的体育文化活动对此进行科学调整,让决策、咨询、执行、监督与信息反馈等五大功能在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既系统又能相对独立的正常运行。各高校的体育文化领导体制的建立是各项体育文化活动遵循明确的管理层次、等级序列、指挥链条和沟通渠道等顺利展开的前提,而规范化、常态化的实施落实仍然需要科学的组织结构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支持。

3.2组织结构

高校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体育制度文化必须成立专门的部门或组织来开展体育文化相关活动,并且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高校体育文化组织结构是指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方式。它包括两种基本关系:一是纵向的关系,即隶属的领导关系;二是横向的关系,即平行的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高校体育文化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这两种关系,建立职权明晰高效率运转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需要在利用原有的体育教学,工会事务,学生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在每个领导层次都设立专门负责的体育文化职能部门或者将拟定的具体决策、计划与方案等管理任务落实到个人。职能部门或者承担任务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重视绿色发展观在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在常态化的日常工作中正确、科学、合理地开展高校体育文化活动,要在组织的每一个环节中渗透绿色发展理念,以其做为工作的主导,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能够顺应时势。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效运转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机制,让体育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有条不紊的展开。

3.3管理制度

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是指为实现管理目标所采取的组织,控制,协调,反馈等活动所依据的规范形式的总和,是管理规范的制度化成果。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文化管理必须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人才、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制度建设方面有科学合理和充满实效的安排。具体来说需要在充分考虑校园环境、学校发展目标及师生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等重要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体育竞赛制度,体育测评制度,体育优秀奖励制度,校园体育活动规范等综合条例。这些条例必须反映绿色发展与生态体育的内涵,综合考虑学生利益、学校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高效、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

4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升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水平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许多高校近年以来在政府支持下纷纷建成了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也加强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力度,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目前很多高校师生对体育场馆的设计风格和便捷性满意度一般,校园体育宣传设施与宣传方法仍然较为传统不能与时俱进,体育教材版本陈旧形式落后不能很好的满足新一代大学生的需要等。

4.1注重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和谐性

弘扬绿色发展价值观,结合各高校个性化的校园环境,注重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和谐性,加强体育场馆建设的生态性可以让校园体育活动开展得更好。高校在具体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应遵循绿色思维方式,更新体育文化的目标内容与形式,在体育文化传播和宣传上引入新的理念与内容,不仅发挥体育活动的强身健体功能,还要发挥直接或间接的育人功能。例如在体育教学方面,教学理念上强调生物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教学设施方面现代性与差异性相结合,教学内容上群体活动与竞技活动相结合,让教学功能的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这样就能让各项体育物质文化活动在绿色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实现其教育性、竞争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等多种功能的同时得以综合发展。

4.2丰富体育物质文化载体

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离不开多元化的体育文化载体。体育文化建设的领导部门在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首先可以遵循绿色发展观引入生态体育等先进理念,百花齐放,博采众长,为丰富体育文化提供思想土壤;其次采取社团化组织、项目化组织等创新举措,这些新的活动主体会增强体育物质文化活动的教育性和社会性,也会成为体育物质文化载体的创新主体;最后在体育文化活动的传播上注重网络化和专业性,网络化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尤其可以让个人移动终端成为新的体育物质文化载体,这会让校园体育活动与广大师生员工的生活结合得更密切。专业性传播方面可以利用学生会或各种体育社团组织一些体育知识讲座、体育艺术展览、体育文化交流,创新出更多的体育物质文化载体,营造出多姿多采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结合绿色发展内涵,既要利用好传统的诸如体育馆、运动场等设施,还需要开发出新型的多样的生态体育运动项目,更要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等各种现代化工具来丰富体育物质文化载体,以便提升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水平,为各高校的师生员工提供更好的体育文化体验。

总之,在新时期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在观念上应该更新旧的体育价值观,以人为本大力倡导生态体育观念,在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同时和谐发展;健全高校体育制度文化,认真领导组织各项体育活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的同时促进体育文化管理的科学性;在绿色思维与绿色生活方式指引下,与时俱进开展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让校园环境更美好,让师生员工更健康,让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更有社会长远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4-20.

[2]路佳,郝丽娜.体育强国视角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J].运动,2016,12:34-35.

[3]何斌,罗湘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6):522-5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