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教师节的名言范文

有关教师节的名言精选(九篇)

有关教师节的名言

第1篇:有关教师节的名言范文

一、关注要点面结合

在前不久,由我校教师执教的一节市级观摩课上,教师让学生会推荐一名朗读机会少的同学读课文,在这名平时在班里展示读书比较少的学生读完后,教师问:“你自己和自己比较有进步吗?”学生回答有进步,并对自己的课堂表现感到满意。教师随即说到:“祝贺你有进步。”然后进入了下一环节。这一细节本身很不错,它体现了教师对课堂中弱势群体的关注。但深入一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对答都是一对一的单向评价交流。这使我反思日常的许多课堂中与学生交流的环节,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一名教师不能做到时刻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情况,特别是与学生交流的环节。当你在与一名学生交流时,无法对其他的学生给予关注,那么教师能否尽量通过你的体态、眼神、评价语等多种调控课堂的手段让每一名学生感受到你在同这名学生交流的同时也关注着他?反思上面提到的教学细节,如果教师说“祝贺你,有进步,相信更多的同学和你一样,在今天的课堂中会越来越有进步”,就可以将教师对学生个体一对一的单项关注拓展为对全体学生的整体关注。

二、评价要积极鼓励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都会特别注意以精练、准确来要求自己的教学语言,这也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方面。只是大多数教师只重视自己讲授时的语言,却忽视了对学生回答及操作等学习活动的评价语言的考量。有些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不完整、重复别人的发言,甚至是根本不会,课堂上出现这些情况,有教师会这样去评价:

他说得不完整,谁来帮帮他呢?(潜台词是:否定学生的发言。这样会挫伤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

不对,请坐。(潜台词是:说不对就不要发言。下次学生还愿意举手发言吗?不管对不对,学生会发言,说明他已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能举手回答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也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对于答错、回答不完整、重复别人发言的学生,教师如果能给以鼓励,肯定他们举手的勇气和积极性,让他们有信心继续思考,就会逐渐养成积极的思维和发言习惯。建议这样处理:学生说错时,教师说:说错了没有关系,你能勇敢回答问题,已经很不错了。

仔细动脑筋,再想想,好吗?学生重复别人的答案时,教师说:哦,你肯定认为这个很重要,所以再强调了一下,对吗?(这样带点幽默的口气,既能缓解学生的紧张和尴尬,又给予暗示:以后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学生没有答完整,教师说:你虽然只答对了一部分,但已经很不错了。继续努力哟,老师相信你。

三、引导要耐心有效

让我们走进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吧!第一次,学生把句子读破了,他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第二次,学生又把字读丢了。接下来,一连读了七遍,学生都没读正确。于永正没有失去耐心,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教给方法,终于在第八次,学生读得既正确又流利。那令人感动的“第八次”呀,他给予那孩子的仅仅是一堂课的自信吗?那爱心滋润的细节,带给孩子的也许是一生的精彩。

四、设计要精雕细琢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片段:学生朗读课文二三小节,互相交流后,王老师说:既然“仿佛”就是“好象”的意思,咱们把这句话改一下,改成“行动起来,轻快,灵活,好象一条蛇”,行吗?这是我想请教的第一个问题。还有第二个问题,课文说威尼斯的小艇行动起来“轻快,灵活”。轻快,灵活,两个词连起来可以怎么说?

生1:既轻快又灵活。

生2:又轻快又灵活。

生3:不但轻快而且灵活。

第2篇:有关教师节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朝鲜族;双语教育;延边地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朝鲜族平均学历等均超出我国平均学历水平。而朝鲜族的双语教育也是作为其他少数民族的榜样。但是最近由于朝鲜族人口的大量流失,对朝鲜族自治区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考虑到因社会的变化,朝鲜族社会双语教育环境也会有所变化的情况下,对延边地区朝鲜族双语教育现况进行研究。

一、朝鲜族双语教育机关

朝鲜族双语教育机构可分为朝鲜族学校和民族联合学校两种。朝鲜族学校是以朝鲜语为中心的教育机关,而民族联合学校是同时开设朝鲜族班和汉族班的学校。因此,联合学校一般是在朝鲜族人口少的乡镇及农村地区所存在的。据延边朝朝鲜族自治州教育局统计,2011年的总共有43所,其中18所在城市地区,25所在农村。2015年延边地区总共有26所朝鲜族小学,其中15所在城市地区,8所在县镇地区,还有3所在农村地区。这和2011年延边地区朝鲜族学校相比,四年则减少了17所。并2011年民族联合小学总共有22所,其中1所在县镇地区,21所在农村地区。而2015年民族联合学校共计14所,其中2所在城市地区,5所在县镇地区,7所在农村地区。四年则减少了8所。初中和高中也出现同样的情况。综上所述,城市地区的学校数量变化不大,但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变化较大。其原因是上汉族学校的朝鲜族学生逐渐变多,而且流动到其他大城市或者海外的朝鲜族人口也呈上升趋势。

二、朝鲜族双语教育开设课时

我国朝鲜族的双语教育是指以朝鲜语和汉语为中心的双语教育。学校双语教育现况可以通过朝鲜语文和汉语文开设课时来了解。2003年延边地区朝鲜族学校朝鲜语问课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每周各上5节课,四年级到六年级各上4节课,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每周各上3节课。而2015年朝鲜族学校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各上7节课,三年级每周上6节课,四五六年级每周各上5节课,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每周各上4节课。朝鲜族学校汉语文课2003年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周各上6节课,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每周各上5节课,2015年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各上7节课,小学三年级到初三每周各上5节课。

如上所述,朝鲜语文的课时有所增多,而汉语文课时则在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每周各增加一节课,但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周减少一节课。从此能看得出延边自治州在小学教育上则比较注重民族教育。小学开设朝鲜语文要比汉语文每周多了一节课,但初中的汉语文要比朝鲜语文每周多了三节课。这样的课程安排是比较合理的。正因为这样的课程设置,朝鲜族双语教育才能有现在的成果。但是,这和加拿大早期沉浸式教育模式还是有所区别的。

加拿大是最先开始实施双语教育政策的国家,其得到成功的案例得教育模式为早期沉浸式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是从幼儿阶段到高中阶段实施的早期双语教育模式。首先幼儿阶段分四岁和五岁教育。其针对四岁幼儿用第一语言来授课,而针对五岁幼儿老师用第二语言授课,但学生可用第一语言来回答。在小学一二年级全部用第二语言授课,小学三四年级70%的课用第一语言,30%的课程用第二语言进行。而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50%的课程用第一语言授课,而50%用第二语言授课。高中阶段一年级到四年级所有的课程只用第二语言进行授课。这即是和我国朝鲜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开设模式的最大不同点。加拿大重视的不仅仅是两门语文课程,而在其他课程的授课语言上严格设置用。

三、朝鲜族双语教育语文教师

根据延边自治州教育局统计,2015年朝鲜族小学校语文教师共有368名,其中228名即62%为大学本科学历,而30%的教师为大专学历,还有8名是研究生学历。联合小学的情况是54%为大学本科学历,46%是大专学历。和2011年统计相比,教师人数虽有减少,但是学历有所提高。初中的情况,1475名朝鲜族初中语文教师中1450名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民族联合初中的情况,184名语文教师中183名持有教师资格证。高中的情况,796名语文教师中770名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并且初中教师的最低学历为大专,高中教师最低学历为本科。延边地区民族学校除了汉语文课以外的所有的课都是用朝鲜语讲课。这和加拿大早期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区别。教师们的学历说明大部分教师都可以使用双语,延边州可以利用这些师资,参考加拿大双语教育模式适当地用汉语来进行授课。这将会对提高学生们的汉语水平有所帮助。

四、朝r族双语教育使用教材

第3篇:有关教师节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蒙古族中学;英语课堂;英语教学

一、调查背景

课堂教学媒介语言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合理地选择课堂教学媒介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一系列语言教学的先决条件和必备条件。长久以来,学界对课堂教学媒介语言的研究,尽管对其重要性已得到共识。但当前内蒙古地区民族基础教育也由以往的蒙、汉双语教学逐步扩展为蒙、汉、英三语教学。至于三语教学媒介语言或者说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学生的外语教学媒介语言的研究尚未深入。

二、调查情况

(一)研究的问题

实地调研蒙古族中学初中年级蒙古语授课班英语课堂中英语的具体使用情况。包括使用目的、原因以及师生的态度等问题。

(二)研究对象

以内蒙古地区部分蒙古族学校初中年级蒙古语授课班为例,对蒙古族中学蒙古语授课班英语课堂教学媒介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具体选择较为代表性的12所学校的2050学生和56名英语教师作为受试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三)研究工具

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了参照“王俊菊的调查问卷”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教师问卷”自编的两份问卷,其中一份是《“助跑器”,“绊脚石”――一次有关外语教学中母语使用情况的调查》,另一份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有关教师调查问卷》。

三、调查结果

(一)对课堂教学媒介语言作用的调查反馈

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的结果均表明课堂教学媒介语言会对教师的语言教学及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起到重要影响。根据学生问卷第一题“你认为在英语课堂上教师的授课语种是否会影响你的英语学习效果?”反馈信息我们发现1249名,即62.5%的学生承认课堂教学媒介语言会影响到他们的英语学习与教学效果。而根据教师问卷的反馈信息我们可以发现,55位教师中54名,即98.2%的教师都认为课堂教学媒介语言会影响到他们的英语教学效果。

(二)对课堂教学媒介语言(英语)使用情况的调查反馈

1.对教师的英语使用情况的反馈

根据学生问卷第五题“你的英语老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语吗?”的反馈情况所示:仅有28名,即1.4%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从不使用英语。185名,即9.3%的学生表示教师很少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语。546名,即27.3%的学生表示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有时会使用英语作为课堂教学媒介语言。935名,即46.8%的学生认为教师会经常使用英语。其余还有297名,即14.9%的学生选择教师总会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语。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发现89.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会使用英语。只有10.7%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从不或很少使用英语。这个数据表明,在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师已基本达到用英语作为主要课堂教学媒介语言的水平。

2.学生对自己课堂上英语的使用情况反馈

根据学生问卷第二十题的反馈情况所示:仅有,61名,即3.1%的学生选择自己在英语课堂上总是使用英语。671名,即33.6%的学生选择很少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语。435名,即21.8%的学生表示自己在英语课堂上有时会使用英语。692名,即34.7%的学生会经常使用英语。其余还有137名,即6.9%的学生选择从不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语。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发现808名,即生40.5%的学生在课堂上从不或很少使用英语。1188名,59.2%的学生在课堂上会使用英语。

(三)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不同媒介语言

1.教师使用情况

根据学生问卷第八题“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老师使用英语?”的反馈情况: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讲解语生词和解释语法时英语相对所占的比例最小,仅占33.7%和34.4%。在讲解课文时47.5%的教师使用英语。在讲解课后练习时教师使33.5%的教师会使用英语。在对学生提问,下指示与评价时教师使用英语的比例最大,即53.7%的教师会使用英语。在组织课堂讨论时绝大多数,即36.9%的教师会使用英语。

2.学生使用情况

根据学生问卷第二十三题“你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语?反馈情况: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承认在学习课文、回答问题和课堂讨论环节用英语的比例最大。

(四)教师使用不同媒介语言的原因

将学生问卷第十七题“你觉得老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语的原因是什么?”的反馈情况和教师问卷第六题“你觉得自己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语的原因是什么?”根据两份问卷的数据反馈,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大量使用英语的最大的原因除了是学生英语水平有限以外,教师自身英语专业水平也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在课堂上教师使用英语的机率很高,但我们从教师问卷第十四题“您用纯英语讲课有困难吗?”的反馈结果:有28名,即50.6%的教师认为自己用纯英语授课会有一些困难,4名,即7.3%的教师认为用英语授课有困难。而可以做到用英语授课没有困难的教师为26名,即47.3%。在55名教师中仍有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用英语授课或多或少会有困难。同样根据受试地区的不同,教师问卷第十四题的反馈情况为:在12所受试学校中有七个学校的教师均承认用英语授课会有困难。

(五)对使用哪种语言对你最有帮助的反馈

1.教师使用哪种语言对你最有帮助

根据学生问卷第十四题“如果老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语,有助于你的英语学习吗?”的数据统计结果所示,1392名学生则认为,教师若使用英语会有帮助。其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使用英语会对他们的学习有较大帮助。

2.学生自己使用哪种语言对英语学习最有帮助

通过统计学生对问卷内第29题“如果你自己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语,对你的英语学习会有帮助吗?”的回答结果:有1806名学生认为自己使用英语会对英语学习更有帮助。结果表明,学生们普遍认为若自己在英语课堂上多使用英语会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更有帮助。此外根据学生问卷第十一题“你赞同老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语吗?”的数据结果可以发现学57.5%的学生选择赞成教师使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由此可见目前蒙古族中学学生对英语有较强的学习热情,希望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多使用英语。

四、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师生问卷调查结果一致认可课堂教学媒介语言的重要性

根据最终数据结果,我们可以总结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参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课堂教学媒介语言在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会起到重要作用。

(二)媒介语言的具体选择和使用方面呈现出不同的情况

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选用课堂媒介语言的情况也有所差异。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教师选用蒙古语和英语作为主要媒介语言。在讲解课后练习时教师使用汉语的比例最大,其次为英语。在对学生提问,下指示与评价时教师使用英语的比例最大,其次为蒙古语和汉语。而在组织课堂讨论时绝大多数教师会使用较多的英语。学生数据则表明学生使用频率最低的语言则是英语。

(三)影响教师选择课堂教学媒介语言的不同原因

此次研究表明,可以发现有多种相互影响的因素决定着教师的语言选择。其中包括学生的语言熟练程度、学习英语的目的、教师自身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的教学方式、班级规模、考试模式等等问题。

(四)课堂媒介语言的选择与使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课堂教学媒介语言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但研究同时也揭示出蒙古族中学英语教师英语的使用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教师的教学媒介语言的使用不到位、教师的媒介语言的使用环节主宰着学生的媒介语言的使用环节、教师的英语使用情况呈现出较为随意和盲目化的状态等。

目前内蒙古地区蒙古语授课班外语教学无论从教学方法,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就需要我们去不断发现与解决在实际教学中所存在的多种问题。需要教师仔细权衡学生的需要,教学环境和自己的能力因素,从而慎重决定课堂媒介语言的选择。同时也在提示着今后在相关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教材与教学辅助资料建设、外语教学手段及教育管理部门决策等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及学者进一步重视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Andrew D. Cohen.《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Second Languag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董文兰.《论高职英语教学中母语与目标语的运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3]王俊菊.《助跑器?绊脚石?――次有关外语教学中母语使用情况的调查》[J].《现代外语》,2003.4

[4]熊向阳.《在侗族地区英语教学中构建“三语教育”模式的思考》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编号DBM010870) 2007

[5]吴白音那.《从蒙授英语专业教育实习分析蒙古族学生三语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3

第4篇:有关教师节的名言范文

一、教学语言的特点

1.准确性。

这是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老师必须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言简意赅,把所表达的概念知识传递给学生,老师不准确的语言不但不能使学生获得一个准确的概念,更重要的事使学生的思维严重混乱,读错字音,或讲错意思,就会误导学生,不清楚的概念,拿不准的读音要查资料,找根据,逐一落实,养成认真求实的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2.生动性,形象性。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就会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文本身洋溢的情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一位语言学家就这样说过:“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可以给人一种,干瘪的语言只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压抑,”在教学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多年的教学积累,受学生欢迎的有威望的老师,他得教学语言一定是生动形象的,也一定是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听这样的老师讲课,学生一定会有乐此不彼的感觉,学习这门功课时学生也一定会手不释卷,教师的语言应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存。

“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获得生命化感悟。因此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深刻的语文概念,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运用恰当生动比喻、拟人、夸张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素养,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3.逻辑性

教师的语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教学顺序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符合文体知识的逻辑性,词不达意的语言要坚决摈弃。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来调节自己的语言节奏和朗读语调,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语文课堂是传递情感的场所、老师以情动人、以诚感人、相互之间交汇成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懂得感恩。教学中,我反对“一言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不以情感为教学的纽带,不重视情感的激励作用,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即使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也难以“增益其所不能”。

二、教学语言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于一体。

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说:“教师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的语言,它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淡的语言,平直的语调,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语言应该集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于一体,所谓形象,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有新颖、贴切的比喻,幽默的夸张,生动的描绘,适当穿插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轶事、笑话,恰如其分地引用名言、警句、诗词,这样的教学语言,既能够振奋学生精神,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入知识的殿堂。

“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是纽带,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交流对话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道、授业、解惑,引导、点拨、启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并掌握知识,并构建自己新的知识结构”。

三、教学语言力求抑扬顿挫,有音乐的旋律

著名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学语言节奏生动化的基本条件是要抑扬顿挫,即语言中的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交替变化,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教学语言的语气、语调、力度、速度等,都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主要因素。“无波无澜,平铺直叙,没有变化的语调,容易使学生淡而无味,产生疲倦感,注意力不集中,而语调的高低起伏,语气的轻重缓急,速度的快慢间歇,语言的抑扬顿挫,可以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给人以错落有致的节奏感。根据教学内容安排语言节奏同时语言节奏应该考虑到课堂上学生的反应”。

四、教学语言力求充满情感,激感的共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把真、善、美的种子播到学生的心田。有位教育专家曾经向广大教育者发出‘‘发展智力绝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社会发展的情感为代价’’的呼吁。所以,那种一味强调专心致志,崇尚苦学,只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却轻视乐学,忽视张弛结合以及学生的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发胀的做法,并不科学。共鸣的境界是忘我的境界,学生到了共鸣的时候,就如同演员进入自身扮演的角色。

五、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请,通情达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也就是说,教学语言不仅应做到促使师生情感上产生共鸣,而且应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深度思考,给学生以力量、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不仅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学语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六、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第5篇:有关教师节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 文化意识; 文化背景; 文化氛围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32-02

一、课堂教学渗透文化意识

课堂是英语教与学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应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英语课堂上应进行介绍中西方的日常用语,由于中外两种文化对礼貌称呼的习惯存在着差异,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进行简单的阐述。

1. 打招呼。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您好!)”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How are you doing?”(你最近好吗?)。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有鉴于此,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教师可适时向学生传授英美人谈话的禁忌。

2. 称呼。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Smith、MissAlice等。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g(张老师),”engineer 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而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3. 寒暄。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喧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或“It's raining hard,isn’tit?”或“Your dress is so 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喧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其自觉又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二、教学教材传播文化意识

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也渗透了文化意识。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教材的每一个细节,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一些文化知识,例如介绍国家,人民和职业等,借这个机会,教师可以通过世界地图把学生带到London,New York,Tokyo,Beijing,and Sydney等地。每到一处,就扮作导游说说对当地的了解,向全班介绍这些地区的主要建筑和标志,如:Big Ben(英国的大本钟),the Liberty Statue(美国的自由女神像),Fuji Mountains(日本的富土山),the Great Wall(中国的长城)!Terra Cotta Worries(兵马俑),悉尼的Opera House(歌剧院)等等,这些标志物通常是该国的民族象征和骄傲,这些国家的人民常常引以为豪。通过介绍这个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让学生从了解这些方面中更好地理解英语中常出现的习语。教师也可以从教材中出现的英语习语,介绍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地理相关的习语: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一个用水一个用土,原因是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与历史典故相关的习语:如汉语的“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而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广、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裹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与宗教相关的习语:如中国大多数人信奉佛教就出现“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的习语,而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分寸,适当点拨。

三、节日习俗培养文化意识

现在,过外国人的节成了社会上的一种时尚,学生们受父母和周围同伴的影响,也对各种洋人节津津乐道。我们教师不妨顺水推舟,在庆贺节日的同时,让学生们感受一下中西方的节日文化。比如在学习到Halloween(万圣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的由来,万圣节是纪念教徒的基督教节日,现在成为儿童纵情玩闹的时节,万圣节当天在美国纽约会有大型的游行,人们穿着奇装异服参加游行,小孩子化装后以恶作剧相威胁挨门索要糖果礼品,见面便说“Trick or treat?”(等着瞧还是请客?),邻居便拿出东西来招待他们,还会用南瓜灯笼挖成鬼用灯,用来吓唬人。万圣节到来时教师可以联合几个班一起庆祝,让学生自己设计鬼衣、鬼面具、制造南瓜灯笼等,班与班之间进行互相串门并用上该节日的专门用语进行交流。或者播放相应的美国人庆祝万圣节的片段,让学生感受这个节日的气氛。到了Thanksgiving(感恩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有关感恩节的信息,从而让学生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感恩节是在每年十一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四,这一天是一个欢庆的节日,不同的美国人都在这一天团聚,通常有一顿丰盛的感恩宴,人们见面时互相问候:HappyThanksgiving to you(to your family),火鸡(turkey)是感恩节宴会上最具有传统特色的一道菜,感恩节宴后,一家人一般围坐下来看感恩节橄榄球赛。节日狂欢游行和大学橄榄球赛是感恩节发展到现在的两项主要活动,这使感恩节更加丰富多彩。尔后,再向学生介绍感恩节的由来,而且在感恩节宴前,一般要进行感恩祷告。在圣诞节来临之际,给学生们讲讲圣诞故事和圣诞习俗,制作圣诞卡片、圣诞礼物互相赠送,圣诞前夕,我提前让学生到商场、广场去感受节日气氛。在上课前,我将黑板、玻璃窗、教室的四周分别贴上圣诞老人,圣诞树,铃铛,拉花等,并在教室中央放了一棵大大的圣诞树。课堂上,我用录音机播放悠扬的圣诞歌曲,运用电教手段向学生展示西方圣诞夜人们欢乐的场面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我让学生运用自己查找的资料,上来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及圣诞老人的故事等。通过这样的专题学习,孩子们对圣诞节的有关知识就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不妨再将之与中国的春节比较一下。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得到文化的熏陶。

四、信息渠道收集文化知识

第6篇:有关教师节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教师 言行 兴邦 丧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086-01

论语有: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可以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从政、治国者的“一言兴邦,一言丧国”有史可鉴,而教师呢?

有人也许会认为:教师,一个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职业,何谈兴邦、丧国?而我认为: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在这漫长的教化过程教(jiao)与教(jiao)的结合,教(jiao),传授知识,是一名教师基本技能;而教(jiao),则是教师必备前提,它们真正的结合才能称为拥有了教师的资格。

教育是塑造人的过程。教师是锻造人才,服务社会的工程师。从古人提出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今天的“全社会尊师重教”、“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无不彰显出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对教育的期望,对人才、知识的尊重。对教师的赞美更是琳琅满目,“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等。而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由于身份、位置所在,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周边学生,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爱学是一名教师的能力,而教其如何正确应用,应用正确,做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而不只是为一己私利而学,那才是教师真正含义所在,就其人格培养,教育将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

作为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学生,注意自己的语言细节是老师的一种修养。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之处着手,从细微之处做起。任何大事都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细节的成功是成就大事的基础。学校教育尤其如此。教育学生和风细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正如《期待效应》一样,对于学生期待不同,效应当然不同,对待有了成绩的同学,褒奖的同时劝共戒娇,让其人格随知识共同成长,其知识与能力将来会更上一层楼。而对待不完全的知识,在指导的同时,指出其优点,教其去糟粕,增强自信心,让学生学会扬长避短。也许是几句不经意的话,也许是一个很小的事件,也许仅仅是一个动作一个行为,但正是生活中这些不起眼的细节,决定了学生对学习、对老师的态度,决定了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这样,对不同层次学生给予不同期待,久而久之,成绩出现、道德成长,良者变优,优者更优,成人之后的他们以健康心理,优异成绩,怎不兴邦!

反之,一句刻薄的话语,甚至一个鄙视的眼神,可能使成长的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那种自卑、仇恨就会增长,如果再不给学生辩解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心灵的窗户就会关闭,不再希求老师的理解和欣赏,用怀疑、抵触的眼光审视老师,要么自暴自弃,要么变相发泄,或不写作业、逃学,或调皮捣蛋,伺机给老师出难题,漠视老师的教育,苦口良言如过耳秋风。伤的害的可能是一个阶段,也可能是一生!而扭曲甚至堕落的成长心理,一有机会又何尝不可能丧国。

第7篇:有关教师节的名言范文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对学生阅读名著的培养极其重要,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投入到阅读中去。对于故事会、漫画书等学生可能很容易提起兴趣去阅读,但是名著以经典著称,很多故语言设置学生很难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在名著的阅读中,帮助学生了解名著故事,引领学生走近名著,在激发阅读的兴趣时还要对他们进行鼓励政策,农村学生的学习更需要教师的肯定和关爱。只有在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下,才能让学生保持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选取耳熟能详的名著片断,让学生一起分享,比如通过“美猴王”或者“孙悟空调芭蕉扇”等故事,来调动学生学习《西游记》的兴趣,教师展开讨论,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进行名著的详细解读。对于这些片断选取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帮助教师充分的讲解,达到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的目的,有利于增加农村学生的知识面。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关键,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效率。

一是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做好阅读的引导工作,在阅读前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的发展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名著,有利于疏通知识点和文章大意。

二是养成阅读时做笔记的习惯。阅读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比如读到优美的词句或者精彩的片段时,用笔把它们勾画出来,反复阅读和摘抄,并试着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把这些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进行模仿写作,日积月累,就会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是养成写阅读心得的习惯。很多名著深奥难懂,这就更需要学生去深入体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好名著的思想精髓,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写阅读心得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加强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三、立足课本,阅读名著

随着新课标的改版,名著的选择越来越具代表性,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的局限性,再加上农村的孩子的阅读量大多仅限于教材上的选取,所以,教师就更应该立足课本,通过教材上的名著选集,来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合理的利用教材,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例如,通过《荒岛余生》的学习引入《鲁滨孙漂流记》,通过《智取生辰纲》这篇文章推荐《水浒传》原著,教师可选择性的选取其中的经典故事来讲解。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最大程度地增加农村学生的学习面,提高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指导阅读名著的方法

培根在《论求知》中提到,有的书只需要读其中的一部分,有的书知其中梗概,而有的书则要精读反复的读。阅读名著的方法可分为略读和精读两种。所谓略读,就是简要的浏览式的读,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中心来了解文章大意。在精读时应引导学生采用品读、摘抄等方法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但是精读和略读是相互作用的,两者并不是独立开来的阅读方法。

例如,《骆驼祥子》这本书,常常是先浏览故事情节,通过初步了解祥子拉车的故事情节,再通过感知去发现其中的精髓内容,最后在选择精读的内容,反复推敲,比如当读到某些语言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大启迪时,就可以细细品味,深入体会,如果读到有关祥子失败后仍然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挣钱买新车时,这股冲劲和坚韧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帮助时,就把它摘抄下来背诵,感悟。教师要做好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工作,正确指引学生阅读更多更好的文章。

五、按时按量的阅读计划

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一些严格规定,来约束帮助他们阅读名著。名著阅读贵在坚持,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坚持,阅读时间上的保障是最为重要的。教师在时间的安排上,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思想,进行开设定量的阅读课,来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注重阅读质量。有的学生只喜欢阅读故事情节,把故事看完就算完成任务,而这些远远不够,更达不到阅读的效果。教师在学生阅读名著时,引导学生关注作品里的主要人物性格、学会欣赏、品味、评析等,将人物作为阅读的突破口,来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变化等梳理故事情节以及作品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重视阅读交流。 语文是一个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因此,名著阅读的能力和交流有着重要的联系。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名著,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出更多的阅读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可以展示阅读成果、感受交流的平台。比如,每个月安排一次交流性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讲述自己阅读名著之后的感想。教师可提出推荐环节,让学生为身边的同学推荐自己认为有趣的名著书籍,相互去学习和交流,学生之间相互推荐书籍的方法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教师引导农村学生阅读名著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不断总结和反思,通过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充分调动农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尊重农村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主体地位,多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学习。

第8篇:有关教师节的名言范文

2)理解教材设计意图,是在语境中呈现知识,让学生感知,还是要求学生根据语言结构操练;是听力输入接受信息,训练听力,还是阅读输入信息,加强阅读理解;还是在接受新知的基础上机械操练、意义操练或用语言完成任务

3)分析学生情况,原有认知基础,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和习惯等;

4)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本节课结束时能够达到的标准;

5)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教学环节,以及在教学环节中有递进层次的主要教学活动(可以在教案中写出主要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

6)作业设计

7)板书、教学资源准备

8)可有课后反思,或课后在教案中的活动或教学环节旁注上灵感、启发、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建议等。

1)写出教学流程图,更明确教学环节和主要活动顺序与相互间的关系;

2)考虑教师活动同时,要考虑学生活动,不能只是看、听和重复,要有思考和实践;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活动可以有几种不同的预设;

4)课前考虑好导入的活动、教师所用语言;呈现新知的方式、途径、教师引导的语言;操练过程中学生有哪些体验、感知、理解和学习、运用的活动;

5)要考虑遇到偶发事件如何应对,哪些环节容易引发学生分心、走神或躁动;

6)考虑学习活动的多样性,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具体形式;

7)年轻教师备课易细,避免课上漏掉内容和环节,有经验的教师不必过细,备课时考虑好,细想整个过程、活动和语言,但不要每句话都写出,特别是学生要说、要回答的内容不可能事先知晓,教师应是大致估计,不致使教学完全按教师预设的一字不变地进行。

8)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写卡片、准备实物教具、图片、照片、课间、录音等,不要因缺教具和学具影响教学效果。

1.确定教学效果评价、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几个方面是我以前是忽视的,没有在备课时所考虑的。

尽管老师们备课的方式因人而异,但备课中所需要考虑的一些要素我想都应该是共同的: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需要,确定教学路子,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确定教学效果评价,选择和准备教具,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等。在考虑这些因素时,不同的教师可能在备课的详略上有所差异。但是往往有些老师将确定教学效果评价、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几个方面给忽视了,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课上说的什么,我能在备课中全写出吗,其实你可以预设、或期望在相应情境中,预期、期望学生能说出什么、想说出什么、可能会说出什么,这样在课堂上发现学生输出的语言与所学内容有差异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基础、理解、记忆、想像发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教学环节,以及在教学环节中有递进层次的主要教学活动,这个教学活动包括了主要活动和可选择活动。我以前设计的活动就是以主要活动为主的,很少涉及到可选择的活动。我一直误认为,根据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完成我所设计的主要的活动已经很不错了,上课的时候是没时间再做可选择的活动,这可选择的活动是没有必要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这个可选择性活动可能是我们很多老师没有注意到的吧?只有参赛或者要show的教案才考虑到的吧?这个其实还是很必要哦,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需要好几套方案,就像鸟巢的供电就有4套独立系统,防范意识超强啊。上课的时候,有时候也会没有内容可上了,或者有些太难或者太乏味,需要做调整,要是事先有选择“备案”的话,就不会那么慌张了吧?

3.忽视了教学反思的作用。

做教师时间长了,肯定在教学思路和教学习惯上开始固化,包括教学反思的方式和范围,不想动笔写。我以前还就给自己找来一个有利的借口:没时间。针对这一问题,我觉得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利用外出观摩学习、校内老师们相互听课、评课等方法去开阔思路,但最关键的是事实求是的分析自己每节课的效果,适当放大一个或几个教学环节,没准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呢!坚持写教学反思,多则多言,少则少言。

第9篇:有关教师节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 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语言 评价导向 评价手段 评价形式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节完整的课缺少不了评价,它是师生间情感交流、平等对话的有力促进者。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学生喜爱的学习情境。作为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从来不缺乏各种充满创意、深受学生喜爱的情境,但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疲于评价。先来看笔者听过的一节信息技术课的课堂实录。

案例描述:信息技术公开课,小学四年级上第八课《名片DIY》,上课教师对这堂课的结构作了精心设计,分为三个板块:认识名片,制作名片,展示交流名片。

片段1:师:你认为名片中该包含哪些信息?

生:姓名,住址,电话。

师:你回答得真好,请坐。

生:姓名、班级、电话、QQ。

师:你回答得真棒,很好,请坐。

生:职务。

师:好的,请坐。

片段2:学生上台演示。

师:你真棒,掌声送给他,你们学会了吗?

片段3:教师利用极域电子教室展示学生作品。

师:你觉得他的作品怎么样?

生:好。

师:嗯!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名片。

上述案例中,教师的评价明显缺乏导向、修正和提升的作用,这正是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普遍存在的问题——评价语言匮乏,评价导向缺失,评价手段单调,评价形式单一。课堂评价是升华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组织课堂评价,那么前面诸多教学环节的精彩也会大打折扣,这样的课就算不上是一节好课。如何改善课堂评价?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研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来丰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

一、优化评价语言

评价语言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如果教师没有精心组织评价语言,那么再好的评价手段也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只有教师掌握了精湛的语言技巧,才能灵活评价课堂,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怎样才能优化评价语言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设计激励性评价语。

教师真诚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思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设计激励性评价语时,一些教师只采用单一笼统的评价语言,如为了鼓励学生,滥用“太好了”、“真不错”、“你真棒”等重复性语句。一开始学生还感到新鲜,时间一长,这种评价就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不仅冲淡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浓度,而且冲淡了学生对评价的渴望和珍惜。因此,在课堂上要运用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笔者认为可以学习语文老师的评价语言,比如“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准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比得上播音员了,希望你继续努力!”“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啊!”“真是个金点子!”对于一般的学生则要通过激励,引导他们步入先进的行列,可以这样进行评价:“回答得不错,如果能考虑得再全面一些,就更令人佩服了!”[1]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激励性评价语,却能给学生一种信念,认为老师是关心他的,那么他的学习积极性会持续高涨,学习效果也会逐步增强。

2.赋予评价语真情。

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赞美一定要真诚而亲切。如:“不要紧张,人都会有说错的时候,再试一次。”“你的想法真独特,老师很佩服你。”“你的想法与众不同,能把你的想法体现在你的作品中吗?”[2]对于这样的评价,学生除了接收评价信息之外,更能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个性保护和人文关怀。表情是教师表达情感最好的方式,面带微笑可以带给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的良好感觉。

二、加强评价导向

在评价语言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加强课堂评价的导向性、目的性,简单说就是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价。笔者通过对信息技术课堂的细致研究,认为小学信息技术课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教学过程,传授新知,解决疑问;第二阶段为作品展示阶段,检验这一节课的学习成果。两个阶段所用的评价笔者认为是不同的,第一阶段更注重引导,而第二阶段更注重总结。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对评价进行强化。

1.加强过程评价中的引导。

过程评价类似于过程性评价,着重体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当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预设时,教师应当在评价语中适当地增加一些诱导元素,推动学生的思维向教师预设的方向前进。二是当学生的回答有偏离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应采取适当的评价行为,将教学重心重新引回来。

例1:周老师引领的《我型我秀》

师:现在我们要介绍全方位的我,你想介绍自己的哪些方面呢?

生:学校、班级、爱好、喜欢的颜色、家庭住址。

师:还有吗?

学生苦思。

师:老师的星座是白羊座,白羊座的人富有创新精神,我很乐意把我的星座介绍给大家,你们呢?”

师:除了星座,还有什么想介绍给大家呢?

生:生肖、好朋友、QQ号、家庭成员等。

几乎每节课都需要过程评价中的引导,引导的设计很重要。教师应当在备课时尽量罗列学生想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或话语,强调循循善诱,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只有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才能更加丰富,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2.巧妙处理突况,学会做适当调整。

课堂上的突况永远存在,当课堂上出现意外状况时,教师要学会巧妙处理,适当调整教学预设,否则可能会影响甚至偏离教学目标。

例3:笔者引领《名片DIY》

师:名片的输入完成了,应该如何美化名片呢?

生:字体、颜色、大小等。

沈甘缘:我们可以使用文字效果(在电脑上演示了礼花绽放效果)。

其实文字效果无法打印显示,而且文字效果过于花哨,反而影响名片整体的美观大方,但学生对于这种炫目的效果总是很乐意去尝试,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刹车”,将教学重心重新引回到设计美观大方的名片上来。

师:沈甘缘同学的想法很独特,他认为文字效果很绚丽,可以让名片更好看,但这种效果在名片打印出来时是看不到的,老师建议大家先从文字格式方面出发,美化我们的名片。

教师应当在备课时预计学生可能会有的想法。学生想法独特,他们的实现方式也会与众不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肯定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发散思维,但要把握好方向,时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教师通过一个小小的建议暂时打消了学生采用文字效果的想法,重新将关注点转到文字格式上,突出名片设计思想——美观大方。突况的处理考验了教师灵动的教学机智,更显现出评价的导向作用。

3.加强作品展示中的总结。

作品展示可以说是信息技术课的一大特色,大多数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依托了学生作品,所以如何有效开展作品评价,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作品评价可以采用针对性评价,即将评价的内容进行细分,专门针对某一细分内容进行评价。比如评价一张学生名片,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他的名片信息完整吗?他的名片突出哪些主要信息?你觉得他的名片布局如何?他的名片整体美观大方吗?通过这些针对性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评价,通过问题所包含的信息,学生自然明白一张好名片的要素。

三、丰富评价手段

信息技术学科可以生成与众不同的评价手段。教师运用多媒体、学科资源,利用教师特长创造多样的评价工具,使用这些工具可以很好地起到概括、统计的作用,大大优化评价的效果。

1.借助评价表。

评价表在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中可以经常看到,因为它的针对性强,效果较好,所以深受广大教师喜爱。

例4:笔者引领《名片DIY》

笔者设计了一张自评表,在进行学生名片作品展示时,要求学生用自评表中的标准进行评价,可以打几颗星,为什么,你可以给他哪些建议,有了评价表,学生心中就有了大概的评价标准,可以开展针对性地欣赏和提出意见。如胡朱锐同学所述:“王艺颖同学的名片可以打2颗星,名片信息完整,介绍全面,而且名字很突出,但是她用的颜色太多了,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反而不美观了。”

教师只需要在旁边作适当引导即可,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此外评价表设计难度小,操作简单,几乎适用于每个课题,很值得推广。

2.借助统计图表。

统计图表这一类工具在信息技术课上不多见,因为使用范围不广,而且如何统计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但在某些课上,效果却是非常好。

例5:浙江省优质课《词语接龙》

这一届浙江省优质课,其中的一个课题,三年级《词语接龙》,我看到一个教师采用了一个类似统计网站的网页课件,他用的是网站统计功能,学生使用的是教师制作的学件,在学件中输入词语时,每个小组的输入进度会在后台进行统计,然后体现在大屏幕上老师的统计网页内。

这样的即时评价给人的感觉一目了然,效果非常好,相比较举手统计,效率简直是天与地的差别,真实、高效,更受欢迎。

3.借助学件。

还有一类评价方法值得我们借鉴,那就是利用时下十分流行的学件,将答案直接导在学件里,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后会有答案提示,学生根据答案就能知道自己做的是否正确。这中间省略了教师公布答案和讲评的过程,多了学生自己尝试、反思的过程。

例6: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认识计算机》

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中老师的《认识计算机》采用的学件,教师提问:“我要用播放软件听音乐,那计算机的工作流程是怎么样的?”学生动手实践,在学件中排计算机的工作流程1234,然后提交得到答案,如果错了,继续排,同时反思原因。

这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手段,学生对于这类充满童趣的学件动手欲望非常强,而且学生动手实践得到的印象远比通过教师评价来得深刻,当然这些评价手段都必须依靠教师扎实的专业素养,制作这类评价工具一般比较费时。

四、丰富评价形式

在满足前面的评价要求后,我们还可以在评价的形式上做一番思考,有很多评价方式可以借鉴。

1.以比代评。

这里讲的以比代评并不单单是指课堂内学生间的比较,还包括信息技术课堂的一个独特现象。

例7:沈鑫老师引领的《展示真我风采》

沈老师采用了羊羊运动会的教学情境,当学生在word中插入了文字、图片等资源后,接下来应该是美化文档,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展示了几个学生作品,不点评。

师:老师带来了喜羊羊做好的板报,我们一起来看下。我们来比一比,你能不能做得比喜羊羊更好。

这里的以比代评采用了与教师的范例相比、与优秀范例相比,这种评价方式多用于课堂中间环节过渡之中,侧重于引导,是为了更好地引出下一环节而设计。

2.以赛代评。

这种评价形式在目前的信息技术课上十分常见,通常的组织形式就是小组竞赛,可以是一节课的竞赛,也可以是一节课中某一任务的竞赛。这种评价方式通常伴随实物进行。

例8:海南吴文婷老师引领的《拯救黑暗王国》

海南吴文婷老师引领的《拯救黑暗王国》中,将学生分为四个组,然后在黑板上贴上四个组的标签,每完成一个任务,可以为本小组加上一颗星星,到课的最后计算哪个组获胜。

这种评价方式的好处就是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但也可能引发一些问题,小组比赛要避免某个小组的表扬秀,因此采用这种评价形式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考虑,尤其是分组。

参考文献:

[1]冯剑青.语文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