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文化论文范文

微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微文化论文

第1篇:微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红色文化;微传播;爱国主义;微时代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3-0139-006

红色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传播方式的创新。“微媒体”的兴起,创建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载体、新手段、新平台,楹焐文化的“微传播”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它不仅有利于红色文化在信息时代的流动与传承,而且有利于红色文化在现代性境遇下的重建与创新。本文旨在探索和促进红色文化“微传播”,不断增强红色文化在“微时代”的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一、红色文化微传播的现实意义

“微时代”境遇下,红色文化传播者要主动“识微”,积极“学微”,善于“用微”,实现红色文化与微传播的“无缝对接”,借助微博、微信等微平台,通过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等形式,展现、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开拓红色文化传播的新领域与新途径。

1.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所创造的以革命精神为核心,以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文艺、红色遗存等为载体的革命文化。它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价值追求和献身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传承优良革命传统的红色基因,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载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文化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受到特定媒介的支配,每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技术的兴起都毫无例外的引起文化的变革”。[1]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产生和“微时代”到来,社会信息交流、人际交往、利益表达、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革。因此,在“微时代”境遇下,红色文化要传承其基因、弘扬其精神、彰显其价值,就必须利用好微传播带来的重要契机,创新和推进“移动互联网+红色文化”的微传播方式。

红色文化作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使之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风向标,在微传播领域发挥着传承优良传统、塑造精神信念、引领价值追求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然而,当前红色文化微传播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正面临着重重阻力。这种压力表现在,一是承载着红色基因的红色文化大量游离于现代微传播领域之外。二是进入微传播领域的红色文化缺乏系统性、组织性和深刻性。面对海量化、碎片化的微信息和交互性、主体性极强的微平台,不能抓住眼球、引起关注的红色文化信息很快就会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使得红色文化英雄形象立不牢、红色事迹记不住、红色精神传不开。

2.克服

是与红色革命文化根本对立的一种社会思潮。“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把微传播领域作为宣扬重要平台,往往以“戏说”、“恶搞”、“考证”、“揭秘”、“还原”历史为基本手法,主要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抹黑革命历史英雄人物,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对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历史进行任意的歪曲、诋毁,对已被历史盖棺定论的中华民族的败类极力进行翻案、美化,而对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牺牲的英烈却百般地挑刺、丑化。他们常年利用高度开放、自由的微平台,向微博、微信用户推送“笑喷了,数学帝分析雷锋同志拣粪”、“经不起推敲的”、“的碉堡上有双面胶”、“焦裕禄的事迹是两个人拼凑起来的”等极具迷惑性和煽动性的信息。这些看似哗众取宠的信息,实则是有意通过抹黑英雄、扭曲经典来虚无历史,削弱民族认同。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否定革命和建设历史实践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否定革命和建设历史实践中产生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搞乱和蛊惑人心,打击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达到质疑执政党的合法性、动摇甚至颠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险恶目的。

因此,微传播领域,日益成为红色革命文化与激烈交锋的重要战场。“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2]微传播领域更是这样,这一领域和阵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就会去占领;红色文化不去占领,就必然会去占领。正是因为如此,增强红色文化微传播,克服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更加凸显。

3.增强红色文化育人实效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日渐成熟,“微传播”已不仅具有工具属性,其庞大的使用人群和越发人性化的应用软件正日益显现其社会属性、教育属性和文化属性。在微时代,要增强红色文化育人实效,就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三个转换”:

一是实现由平面到立体呈现的转换。传统的红色文化展示方式主要通过一张床、几副桌椅、一个橱窗、数张图片等简单的平面静态方式来实现。但这些物件本身并不具有直观叙事功能,又因画面平实、可视性差、时空限制大,难以生动、深入地传达出内蕴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思想。“微传播”是集图文声像等多手段于一体的综合化、立体式传播,可通过现代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制作手段,让场景“动”起来,让故事“活”起来,让眼睛“亮”起来,从而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现代感和吸引力。二是实现由宏大叙事到见微知著的转换。从红色文化的形成来看,“它是有关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宏大叙事,包含着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得以确立的历史认知和记忆”[3]。但这种宏大叙事经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易让人觉感觉灌输性太强,或遥不可及,或空洞无物。而微传播利用微故事、微小说、微视频等形式,把这种宏大叙事落实到具体的人、事、物,还原、再现、浓缩、放大典型的画面、人物和细节,从而把“高大上”的理论说教转变为一个个“接地气”的微故事、微情境、微画面,增强了红色文化的体验性和启发性。三是实现由“中心式架构”到“参与式架构”的转换。微传播变革了信息传递自上而下的“中心式架构”,转为交互作用的“参与式架构”。这种转变让红色文化的传播不再是“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度传播,而是通过平等基础上的双向度的交流与互动,让人乐于接触和接受红色文化,激发受众在微平台上畅快地抒发自己关于红色文化的认知、感悟和情感,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的知、情、意、信、行,让受众在红色文化的微传播中拥有更多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

二、红色文化微传播的基本内容

1.传承红色革命历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红色革命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抗压迫、寻求解放、抗敌御辱、救亡图存的革命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创造新生活的奋斗史。它记录和见证了实行国共合作,推动北伐战争,消除军阀混战,封建皇朝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时期;实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的抗日战争时期;打倒,解放全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解放战争时期。不同历史时期构成的红色革命历史,是红色文化得以形成、积淀和凝炼的基础和“根脉”。可以说,一部中国红色革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为“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实现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历史;是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救亡图存、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不畏强权、浴血奋战的历史;是牢固确立和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历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经常回望历史,才能不忘初心,认清历史使命,唤醒民族精神,厚植文化根基。把革命历史作为红色文化微传播的基本内容,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微直播等全方位、多视角、立体性地展现红色革命历史,尤其是革命历史中的重大、经典的事件、情景和画面。一方面,它不仅能够满足和平时期的人们对战争年代的好奇心理和对战争史的探寻心理,正面解答当前人们对红色文化存在的困惑和疑虑;另一方面更能清晰明了地阐释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和历史必然性,深化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科学性的认识。

2.传播红色革命人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4]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5]正如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红色革命历史就是一部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奋斗史,红色文化也融汇着无数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他们有的在民族危机紧要关头鞠躬尽瘁、力挽狂澜,如新中国的缔造者、人民的好总理,以及立下赫赫战功的元帅、将军等;有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如用生命谱写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年仅9岁却在牢房之间传递信息和情报的最小革命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为了使部队主力摆脱敌人攻击而主动吸引日军火力的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这些革命人物作为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呕心沥血、前孵、前仆后继,了“旧世界”,建立了新中国,创造了新世界,他们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脊梁。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红色文化正是由这些前仆后继的革命人物用自己的艰辛、心血甚至生命谱写而成,这是留给今人和后人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然而,当前微传播领域出现了大量恶搞、抹黑英雄人物及其代表的红色文化的言论,这无疑是对英雄人物的亵渎,是对红色文化生存环境的破坏,是对公众心灵的污染和戕害。因此,更需要正面传播革命人物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大力弘扬他们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7]凝聚而成的红色精神,使之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

3.发掘红色革命遗存

红色革命遗存是指与这一时期革命先辈生活、工作和战斗密切相关的重要遗址、场域、物品和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它既包括其本身存在于革命实践过程中的有形物,也包括经后人根据革命历史有意识加工而保留下来存在物。诸如,井冈山、延安等革命斗争根据地和红色政权所在地,遵义会议、古田会议等重大事件发生地,飞夺泸定桥、平型关大捷等重大战役发生地,渣滓洞、白公馆等革命烈士英勇不屈事迹发生地,革命历史人物的著作、书信、讲话稿等文字资料,记载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文件、电报、信函、图书、刊物、音像等历史文献资料,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与这一时期密切相关的各类纪念馆、烈士陵园、展览馆等纪念设施。近年来,“全国共登记了近 5 万个革命遗址(与中国共产党有关)和 5000 多个同时期相关联的其他遗址”[8],其中许多被开发成红色旅游景点。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9]。

这些弥足珍贵红色革命遗存勾勒了中国革命的红色格局和发展脉络,承载着惊心动魄的红色记忆,是固化了的历史,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把红色革命遗存作为红色文化微传播的基本内容,是因为,一是遗址遗迹的确认有利于人们从意识上明确这些革命遗存的重要性,并对此加以保护和珍视;二是通过微传播的手段和技术,使红色遗存突破时空界限,让淡忘的记忆变得清晰起来;三是利用微媒介应用平台推广和宣传这些红色遗存,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之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首选,让人们身临其境,重温历史,缅怀先烈,启迪思想,陶冶心灵,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4.再现红色革命文艺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0]为适应和推动革命实践和发展,党领导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经典红色文艺作品,如歌曲《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小说《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电影《红色娘子军》、《烈火中永生》,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京剧《平原作战》、《杜鹃山》等等。这些经典文艺之所以能在滚滚时代浪潮中经久不衰甚至历久新,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优秀红色文艺作品运用典型化创造方法,塑造了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具有鲜明特征的红色艺术形象,展现了战火纷飞的历史年代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如何为了生存、理想苦苦探索解放道路的斗争精神,揭示了中华民族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核心价值的殷切向往和献身气概,体现了这些红色经典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5.弘扬红色革命精神

红色革命精神是相对于红色文化的具体载体(如革命遗存、制度、传统等)而言的,它是共产党人革命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红色文化形成、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承和弘扬始终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红色精神包括: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为核心特征的“红船精神”,以敢闯新路为核心特征的“井冈山精神”,以求真务实、一心为民等为核心特征的“苏区精神”,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核心特征的“长征精神”,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为核心特征的“延安精神”,以“两个务必”、“两个善于”为核心特征的“西柏坡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特征的“抗战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是历史的坐标,在不同时期把被揉碎、打散的人民重新凝聚、整合、团结起来,汇集成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成为建立和发展新中国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这些红色文化精神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创造并保存的深厚历史存在,又是作为一种革命文化基因在活生生的现实中的创新和发展。这种创新和发展,体现为,红色精神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的脉搏和灵魂,贯穿于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扬光大,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强大精神动力。尤其是在高度开放、自由互动的微传播领域,红色精神日益成为引领政治方向的“导航仪”和塑造高尚精神的“指路灯”。因此,红色文化微传播要始终把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作为重中之重。

三、红色文化微传播的有效推进

1.树立“微思维”,提升传播队伍的“战斗力”

做好红色文化微传播,关键是以传播队伍建设为根本,引导传播人员牢固树立起红色文化传播的“微思维”,遵循和把握“微传播”的基本规律,跳出红色文化传播的传统方式,针对微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新特点,创新传播理念、思路和方法,着力实现“两个转换”:

要实现由灌输式视角向平民化视角的转换。在灌输式传播视域下,红色文化的内容宏大、手段单一、说教色彩浓厚、语言生动化鲜活化不足,有时甚至脱离实际、拔高主题,容易让受众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实质上是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人际传播,平民视角更突出,人情味道更重,生活色彩更浓。这就要求红色文化传播者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思维,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出发,选取平民化视角,多用受众喜爱的“微言微语”,制作和传播短小精悍、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红色文化微信息,以更好地适应大众快餐化、实时化、形象化的阅读习惯。例如,由新华社别出心裁推出的8分钟红色网络直播真人秀――《红色追寻――三个年轻人的长征路》,通过三个普通的年轻人追寻红军的足迹,穿越了五个省区,行走14000公里,感受长征精神,获得了大量的关注、收看、点赞和转发。

要实现红色文化由单向度传播思维向交互式传播思维的转换。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渠道单一、互动不足,难以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以交互式为特征的微传播实现了信息交流的双向互动,在互动交流中打通了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这一方面有利于网民在“微互动”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与参与度,获得体验性与启发性;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传播者通过转发量、阅读量、点赞量等数据,能快速、直观地对推送信息关注人数的多少、传播效果的好坏以及受众的兴趣点和疑虑点作出量化分析,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推送传播内容,改进传播方式,增强正面效应,扩大微传播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凝炼红色精神,增强红色文化的思想震撼力

深刻的思想内涵是红色文化传播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传播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红色文化是关于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宏大叙事,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集中彰显和代表了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在微传播视域下,这些宏大的主题和厚重的思想要通过短小、灵活、精练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深入凝炼红色精神,深刻解读红色文化,不断创新叙事手法和表现视角。譬如,由新华社打造的献礼建党95周年的9分钟微电影――《红色气质》,以革命烈士瞿秋白独女瞿独伊的故事作为切入口,由、瞿秋白、赵一曼等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为轴线,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光辉道路,揭示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大主题。这种小切口、大主题的表现手法和以具体人物形象为载体的叙事方式,不仅思想深邃、内容精悍,且人物饱满、生动形象,既有思想又有情怀,既让人乐于接受又让人易受感染、深受启迪。

因此,要使红色文化有效地以“微媒体”的形式和视角进行传播,就必须立足于革命历史,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微言大义、见微知著。值得注意的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既需要面对既有史实,又不能把这些史实看成是僵化、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对这既有史实的钻研深思中,把握其律动的脉搏和灵魂,使其精神内涵与实际需要、时代特征相结合,关照当前实践所提出的新问题和新困惑,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价值。

3.塑造典型形象,形成红色文化的形象感召力

典型形象,即在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性、标识性的人物或群体。这些典型形象,既有生动鲜明的个性特征,又有普遍深刻的共同本质,是共性与个性的高度统一。推广红色文化中的典型形象,就是要运用微媒介的制作手段和信息平台,立足红色革命历史,宣传和推广红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革命人物和英雄群体,以更好地阐释、传播和弘扬红色革命精神。

这些红色的典型形象既包括受尽酷刑宁死不屈的江姐、烈火焚身纹丝不动的、奋不顾身勇堵枪眼的、一柱擎天炸碎敌堡的等典型的个体形象,也包括如“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这样典型的群体形象;既包括战争年代真实生活中的英雄形象,也包括文艺作品中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这些典型形象,每一都有自身的成长轨迹、战斗经历、英勇事迹和高尚精神。红色文化微传播者要最大限度挖掘这些典型形象,在人物选择、事件选取、细节描述、情景再现上下功夫,寓共性于个性之中,用个性表达共性,依据微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在采、编、发各道程序形成有效的筛选、融合机制,形成生动、真实、具象化和富有质感的高质量微媒介产品,进而增强红色形象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4.把握重要契机,加强红色文化的议题设置力

红色文化的微传播,不仅要求思想内容有震撼力、典型形象有感召力,还必须善于捕捉和选择特殊时机,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建党纪念日、建立新中国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巧妙设置议题。传播者要善于抓住这些特殊时间节点,利用微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优势,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主动设置议题。同时,还要善于o扣设置的议题,广泛开展讨论,形成热门话题、热门推荐、热门转发、热门评论,积极引导舆论。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一些微媒体以弘扬新时期长征精神为主题,以重要战役、事件、人物为焦点,以纪念长征80周年为议题,通过微故事的形式讲述“七根火柴”、“丰碑”、“半截皮带”等经典长征故事,以微视频的形式设计“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主题模拟景观,以微相册的形式展示充满艺术感染力的油画《血战湘江》、雕塑《最后一次党费》、手稿《可爱的中国》,在微客户端推出“我心中的长征纪念地”投票评选活动等。这种主导议题下的具体化呈现方式,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英雄史诗和豪迈气概,很好地引导、主导和深化了新时期弘扬长征精神的主题。

“议题设置功能”理论认为,“虽然大众传播媒介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样思考,但是它可以为人们确定哪些问题是最重要的。因此,当大众传播媒介大量、集中报道某个问题或事件,受众也就会关注、谈论这些问题或事件”[11],进而影响社会的舆论走向、思想动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向。因此,红色文化微传播要善于根据受众在红色文化上的兴趣点、疑难点、敏感点设置议题,吸引受众,形成热点,引发思考,启迪思想。

5.善用推送技术,强化红色文化的辐射影响力

信息推送,“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标准或协议,在Internet上通过定期传送用户需要的信息来减少信息过载的一项新技术。”[12]从技术而言,信息推送是一项以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为支撑,通过分析用户网络行为的兴趣、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过滤信息并进行有效匹配后,将合适的信息自动推送给合适的人,以此来减少用于网络信息搜索的时间。

把信息推送服务运用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红色文化信息的传播效率。微媒体的信息推送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信息过载技术,在微媒介根据用户的需求向其推送红色文化的信息内容。如在朋友圈、公众号、微博、QQ空间等媒介上推送红色影像视频、红色文艺作品、红色经典故事、英雄形象和事迹、红色革命遗迹、红色经典话语等红色信息。这些信息被推送出去后,其微媒体裂变式多级传播模式会使信息不断被进行二次传播、多次传播,提高信息传播率和覆盖面。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受众的红色文化信息获取率。红色文化微传播主动推送服务是相对于红色文化微传播被动服务而言的,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实现红色文化的分众式传播和精准化传播。因此,红色文化传播者可以在微平台上申请专门传播红色文化及其相关信息的账户,如“红色文化网”等公众号和“官微”,使受众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特定主题来浏览信息和展开对话。这种分众式和精准化的红色文化微信息推送,实现了红色文化微传播方式由传统的“点餐式”向“送餐式”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红色文化信息获取的效率和效能。

参考文献:

[1]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9.

[2]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3]马静.红色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7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5].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2).

[6]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7].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9-3(2).

[8]李忠杰.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丛书[M].山西: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总序.

[9]鲁元珍.长征精神,为红色旅游带来什么[N].光明日报,2016-10-6(8).

[10].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第2篇:微文化论文范文

众筹融资(Crowdfunding)是一种创新型的科技融资新方式,是2009年发展起来的网络商业模式,它是指一群人通过互联网众筹融资平台为某个项目或者创意提供资金支持,项目发起者在融资平台上展示项目,项目支持者根据相关信息选择项目进行投资,投资者从融资者那里获得实物或者股权等回报方式[5]。美国的Kickstarter网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众筹融资平台,也是众筹模式的起源,至今已发展成为包含艺术、电影、戏剧、出版等13类项目的融资平台。Kickstarter网站自2009年4月成立以来,截至2014年4月底,短短5年时间,成功募集到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6,7]。根据美国研究机构Massolu-tion的调查报告,2013年全球共有众筹平台超过800个,价值总额已接近51亿美元,并且增长迅速,预计到2015年,全球的可用投资将达到930亿美元[8]。国内的众筹模式也发展较快,近年来已出现了包括“点名时间”、“追梦网”、“天使汇”等多个股权和非股权众筹网络平台。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都是众筹商业平台起步的主要内容。作为美国众筹平台的第一巨头的Kickstarter,目前仍是以音乐、电影漫画等与文艺相关的项目为主。据统计,2012年,Kickstarter近30%筹资成功的项目都属于音乐类[9]。国内情况也是如此,例如,截至2012年8月,在点名时间网站成功实施的项目当中,设计类有94个,影视类32个,音乐类18个,而科技类只有13个,从绝对数量来看,60%~70%的项目都可以归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范畴[9]。HalVarian(2011)认为,众筹非常适合于那些创造知识产权的行业[6]。作为创新型的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众筹融资在支持初创文化创意产业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激发创新,促进创意转化成生产力众筹与文化具有渊源关系。众筹的雏形最早可追溯至18世纪,当时很多文艺作品都是依靠一种叫做订购(subscription)的方法完成的。例如,莫扎特、贝多芬采取这种方式来筹集资金,他们去找订购者,这些订购者给他们提供资金,当作品完成时,订购者会获得一本写有他们名字的书,或是协奏曲的乐谱副本,或者可以成为音乐会的首批听众。互联网的技术特征和商业民主化进程决定了“草根”创新时代的到来,每个人(文艺科技人才等)都可以发挥自身的创新与研发能力,并借助社会资源把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产品。众筹鼓励创意和创新,旨在为创业者提供资金资助。在众筹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创业构想发给网站,经网站审核后,网友自愿给予资金支持,回报则是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众筹网站从成功项目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报酬。在海外,众筹模式都是以物品众筹的方式为主。每一位参与者并不是以获得经济回报为最终目的,其实质还是在于支持创意、创新,同时也包括了捐赠、互帮互助的思想。众筹融资的实质内涵使得众筹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催生了无数的创意,是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行之有效的孵化器。在众筹融资中,文化创意类项目占据了半壁江山。例如,成立于2011年的追梦网是我国最早一批成立的众筹网站之一,目前追梦网的项目中像电影、音乐、动漫这样的文化类项目占到70%左右,其中影像、设计、出版等文化类项目的筹资额度最为突出。

(二)门槛低,方便小微企业融资众筹这一融资模式之所以在美国迅速盛行,其中有一原因为后危机时代美国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不断加剧。众筹融资的发展历程都与支持个人或小微企业创新性项目密切联系,专注于解决个人或小微企业投资、贷款、创业。众筹平台打破了传统融资模式和投融资对象的限制,项目发起人可以在众筹网站上发起融资项目,融资需求从几百元到几百万元不等,并设置不同的支持额度,供投资者选择。从全球范围内看,众筹模式正在成为个人或小微企业通过网络渠道进行低成本融资的草根渠道。这在当前小微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通、融资成本高的情况下为创业者提供了获取资金更便捷的可能性,可以很好地解决融资难问题。

(三)灵活开放,迅速获得大众关注文化创意产品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具有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等特征。小微文化创意企业缺乏的不只是资金,还有大众的关注、口碑和展示平台。作为大众化的融资模式,众筹还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能够促进小微企业的创意项目更加接近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使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更快打开市场。从项目产品上线融资的那一刻起,营销就开始了,无论成功与否,都能够得到重要的市场反馈。依托于互联网的开放性,投资者可以为好的创意项目集思广益、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双方的互动拉近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种注重用户交流和体验的行为类似于大规模定制行为,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的市场风险。众筹融资的平台效应是金融机构、风险投资等其他融资渠道难以达到的。

(四)融资数量有限,吻合资金需求融资数量要与资源需求相吻合,融资的效率才高。小微文化创意企业的资金需求量一般不大。以北京为例,四分之三的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需求少于500万元,50%的企业融资需求集中在100万—200万元[11]。上市融资、债券融资等成熟企业适用的融资方式对于它们来讲,并不合适,也不实际。众筹融资的规模往往很有限,这一特点与小微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需求相吻合。目前,国内各个众筹网站的融资数额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有的到几百万元。综上,众筹融资模式对支持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具有独特优势,也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由于众筹融资自身在中国的发展尚不成熟,众筹融资平台的定位过于多元化,既有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也有非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既有数额比较大的支持中型企业的融资,也有数额较小的支持小微企业的融资。在涉及支持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上,存在支持手段单一,平台效应发挥不充分,产业链的资源整合效应不明显等缺点,对整个小微文化创意企业的整体带动效果不理想。

二、众筹融资支持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思路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融资需求和模式有区别。大中型的处于成熟期的文化创意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大,投资风险较低,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融资等是可行的方式;中小型的处于发展阶段的文化创意企业,资金需求量较大,投资风险较高,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文化创意基金是有效的融资方式;小微文化创意企业,资金需求量不大,投资风险很高,众筹融资能为其带来原始资金、大众关注和市场对接。

(一)政府层面———推动众筹和小微创意企业融合发展从2011年7月中国第一家众筹网站———点名时间成立起,众筹融资模式进入中国不到5年左右的时间,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一度出现蓬勃发展之势,但很快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出现监管漏洞。众筹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整顿规范和适度监管。文化创意产业高风险性的特征使得其融资受限,发展受限,难以发挥创意产业的经济功能。对此,政府可以适当的介入,推进众筹融资和小微创意企业融合发展,以推动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为契机,规范众筹融资的发展;在规范引导众筹融资发展的同时,激发创新氛围,促进文化创意转化为生产力。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2014年8月19日联合发文《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要支持债券融资、小额贷款、股权投资、金融中介等为小微文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拓宽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12]。众筹融资平台属于金融中介的范畴,基于其在支持小微文化创意企业上的独特优势,可以把小微文化创意企业的金融服务确定为众筹融资的经营范围,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借助创意产业博览会、交易会、投资洽谈会等平台,宣传创意产业众筹融资模式,促进创意项目与众筹融资的对接。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创意性众筹融资平台,作为众筹行业发展的典型,给予政策资金、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通过优质创意项目的打造、活动宣传、媒体广告、讲座研讨等方式,让大众了解熟悉众筹运作模式和潜在风险,引导更多的文化创意人理智借助众筹平台展示项目,筹集资金。

(二)平台层面———明确创意孵化平台的定位众筹融资、风险投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融资渠道各有特色、各具风险,适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目前,众筹融资在法律上和行业监管上,仍然有诸多不确定性,未来的政策走向扑朔迷离。但作为一种被国外实践成功的可行的商业模式,在结合中国国情,不脱离众筹精髓和实质精神的前提下,终会得到法律的保护而获得规范发展。有学者建议我国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引导民间资本通过众筹方式为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融资,同时,他还提出,根据众筹融资模式的特点,这种试点最适合在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领域进行[7]。基于创新创意的本质,众筹融资的发展应立足众筹模式特征,在法律框架、行业监管、风险控制的范畴内,孵化创意,激活创意,促进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小微创意企业的起步提供初步的金融支持和新产品推广服务。Kickstarter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众筹融资平台,该平台在收到创意项目的简要说明后,工作人员按指南对项目是否适合该平台进行评估,如果创意通过评估,工作人员将要求项目发起人对项目介绍进一步修改以适应市场的需求[7]。众筹融资平台提供的不是单纯的筹资业务,还有其他的金融增值服务。可以组建专业性的文化创意项目辅导团队,鉴别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新颖性,提出市场化的修改建议,协助创意项目寻找资金、人才、市场等运作要素。鉴于一些网络非法集资引起的公众对众筹的不信任,众筹平台要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控制风险。可以委托信誉较高的银行等第三方收取和管理筹资款,降低支持者的信用风险。探索投资担保的模式,鼓励大型企业、知名企业家等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誉担保,降低投资风险。

第3篇:微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微博 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 企业形象

一、引言

微博也被形象的昵称为“围脖”。人们开始习惯在机场、在公交车上、在餐厅随时随地通过微博这个信息平台,记录自己的心情,记录发生在自己身边并且感兴趣的事情,同时,即时传递出去。电子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微博已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据统计,在新浪注册的微博用户已经超过3亿人,而在腾讯注册的微博用户也已超过2亿人。随着微博的流行,不少企业也开始申请企业微博账号。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微博时代。

在生活中,微博成为了人们抒发自己感情的一个平台,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企业中,微博也成了员工展示自己的新舞台,员工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对企业的个人感受。微博,无形之中成为了员工宣传企业文化理念的窗口,同时也是宣传企业形象的窗口,利用得好,以前不为外界所熟悉的企业会因为其人性化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而被广泛了解。微博的兴起给企业的人力资源者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利用好微博这个平台管理员工和企业,通过员工这个窗口建设和传播一个和谐、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微博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

微博的时效性和快速性使得任何问题都能快速传播到网上,加上粉丝的转发,粉丝的粉丝再转发,这样循环,任何事情都会很快被放大。微博,无形之中成为了员工宣传企业文化理念的窗口,同时也是宣传企业形象的窗口,利用得好,以前不为外界所熟悉的企业会因为其人性化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而被广泛了解。微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微博最常用的功能就是个人消息,用户之间可以互相关注加为粉丝,然后就可以看见对方的消息。在微博时代,管理者可以用个人微博添加员工的微博,和员工互粉,也可以利用企业微博消息。一般都是员工关注企业,在互粉的同时,企业也关注了员工,这会使员工觉得自己对企业来说是重要的,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利用这个新媒体及时有效的信息,可以让员工提前知道企业的未来动态,增加员工对企业的了解,有助于建立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信任。让员工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新动态会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员工觉得自己和企业是分不开的一家人。

2.微活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传统的活动可能因为时间、地点等众多因素而受到限制,而微活动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不受人数的限制,上到企业领导者下到企业一线工人都能一起参加微活动。企业可以定期在微博上进行互动来丰富员工的生活,增添工作的乐趣以及增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例如:春节期间,企业可以开展以春节为主题的微活动,员工可以转发各地的春节习俗,也可以自己的春节见闻、趣事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新年愿望等,大家一起一起评论,营造一个领导和员工在一起,广大员工春节也不离不弃、欢欢喜喜一起过大年的气氛。或者企业还可以以技术为主题的微活动,吸引广大员工表达各自对自己专业技术的见解,或者进行一次设计大赛展示自己的作品,对获奖优秀的作品给以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活动都可以加强员工与企业的交流,构建和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形成企业关怀员工、信任员工的以人为本的优秀企业文化。

三、微博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的特定的价值观,是由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它体现的是全体员工的工作态度、精神风貌貌和经营业绩,从而反映出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特点。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1.精神文化也是企业的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信条和经营理念、企业形象和企业目标等;2.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组织环境、员工成长环境以及奖惩机制等;3.制度文化包括组织结构、战略、规章制度、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员工行为规范等。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成员共同信守的价值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它能够引导和约束员工的行为规范、强化员工职业道德意识、凝聚员工团结奋进,激励员工积极进取,它的根本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而微博的兴起为企业和员工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更是企业展示企业形象、传播企业理念、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有力工具。如何利用这一工具,充分发挥微博的放大效应,建设以人为本的优秀企业文化,笔者从招聘、培训、薪酬绩效、组织沟通、员工关系五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第4篇:微文化论文范文

摘要:在实施科学化微机管理的今天,对计生档案进行合理地细化操作,是现今档案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文章结合当前的现状,从职责明化,制度细化,管理强化等方面入手,希望能同大家做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计生档案;档案管理;细化;法制意识;约束

计生档案,纵挂横联,牵扯到千家万户。在实施科学化微机管理的今天,加强计生档案的细化管理工作,对于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与微观操作,处理好工作中的突发问题与遗留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与依据作用。

计生档案的管理工作,也经历了由手工档簿到微机管理的过程,即由原始的粗劣而简单的手工报表到先进的具有科学化的电脑操作,这期间的些许酸楚与艰辛、迷惘与探索,笔者曾于二十世纪末期《中国人口报》上以《走科学化微机管理的道路》为题阐述过自己的拙见。而今,实施微机管理档案的工作已有十个年头,人们从茫然中走出迷惘,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逐渐地由不熟知、不适应变为认识到位、得心应手。各级部门领导,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也从思想的根本上认知了计生档案工作在计划生育中的重要性,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明确专人,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实现了计生档案工作管理系统网络化,有效地保证明人了工作的正常运转。

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到,目前的计生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诸如,在职责明化,制度细化,管理强化等方面还有不少值得探讨的东西,下面就本人在几年来的管理工作中所持的一些做法归纳几点不成熟的见解,以与同行共同商榷与探索。

一、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与任务。

确保档案的及时性完整性与安全性,是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与任务,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在这方面我重点抓住了“四不”“三联”“二要”“一保证”等逐一加以落实。“四不”即确保档案不损坏,不丢失,不零散,不混乱;“三联”即联络其他乡镇,联络其他行业,联络村级基层组织,以防漏统漏报;“二要”即要工作经常化,持之以恒,要规范计生网络的基本体系;“一保证”即保证计生档案万无一失。

二、完善工作制度,加强规范约束。

档案管理工作,是人口计生工作的枢纽,建档不易,管档也十分繁杂。这就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加以规范约束。

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要保证镇处计生档案的准确无误,就要首先抓好包片计生干部与村级计生统计员等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起月考季评年累积的奖惩制度,坚持常抓不懈,紧而不松,从计生档案的收集、上报、整理、入档存档都要做到统一要求,统一标准,操作规范,准确及时。同时,还要建立联络服务制度,畅通反馈渠道,镇村级的计生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与计生服务对象沟通,以取得准确的第一手计生状况资料。另外,建立收集整理建档卡的时间制度,确保每个单位当日的资料不漏收,月报之前统计好,做到上报及时,统计准确,只有这样,计生档案才能完整安全。

三、树立法制意识,强化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人员须有“档案重于泰山”、责任大于天的思想,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个别抽档、改档乃至毁档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人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根底入手,明察暗访,真抓实干,不徇情枉法,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以保持计生档案工作的纯洁性,以达到档案入档、存档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安全性。

总而言之,计生档案的管理工作,不是件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好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草率马虎,只有将工作方向细而又细,认真对待每一点,每一步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微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

微信不仅是一种聊天工具,也是一个传播文化的媒介。进入新时代以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开展群众文化宣传活动,提高全面的文化意识修养。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更重要的是能更好的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便利,达到全民认可的文化学习方式。群众文化已经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建立“群众文化宣传”微信公众平台以后,文化工作者能及时在公众平台上文化学习资讯和群众活动内容,让每一个群众都能够参与到其中,了解到微信公众平台在群众中宣传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来说,将市民的群众文化积极性提高成为了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首先,从本地的群众文化宣传的基础来说,让大部分的市民微信用户添加了这个微信公众平台以后,主要的管理员可以定期的对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和思想方面的内容进行上传和更新,这样能够做到提高群众的凝聚力和文化修养,更加有助于全民的正能量传播。在这个微信公众平台中更新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对一些优质、正能量、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作品进行宣传。

在当地,大部分人不一定都知道本地特色文化,但是,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例如合唱艺术节、灯彩艺术节、龙腾狮跃闹元宵、元宵灯会、傩舞踩街、网络春晚、流动图书进集镇、农家书屋服务返乡农民工等这些方面的文化宣传活动,能积极鼓励当地全民能够加入到这些活动当中,这时微信公众平台的宣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那么在微信公众平台当中,如何对本地区的文化进行宣传才能够达到深入群众内心呢?要围绕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功能和效率、创新和特色、娱乐和精彩等方面吸引每一个萍乡市民都可以加入到这样的文化建设中来。

一、群众文化公众平台的意义

(一)发动萍乡全民添加公众号,大力号召群众文化学习

一般情况下,如果在微信公众平台中纯粹就是宣传群众文化,可能带来的关注度还是会比较低的。要善于结合多方面的群众喜好和便民服务,这样的话才有可能提高在这方面的关注度。所以说,在运用创新的思维意识、本地的特色文化发展、本地美好乡村建设点、网络宣传海报、积极学习的视频、远程教学模式等这些优势,就会吸引更多的微信用户主动添加公众平台,那么关注度就会慢慢的提升。因此,群众文化宣传是一个长远的发展历程,所以说一定要拿出特色的方面,吸引更多人群来进行关注。这对于群众文化传播效率上有着大大的提高,带来的影响力也会不断扩大。

(二)设置多种兴趣板块,让文化学习更有创意

兴趣爱好,是群众文化宣传过程中重点的方式。其实地区文化活动种类是非常多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让每一个市民都对这些活动感兴趣呢?那就是在公众平台当中设置板块的时候,要通过群众心理的方式来设计,要以图文并茂和创意视频的特点来吸引群众参与到其中。无论是哪个板块当中,都应该有着不一样的特点。这才是让群众参与到其中以后有着兴趣性、娱乐性、意识性的效果。结合了在这一点上来说,就是需要在微信公众平台设置的时候达到多元化的创新效果,符合了群众的喜好。

(三)图文并茂的海报宣传和推广,促进了群众注册微信关注公众平台

想必我们都知道,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运用微信的人群还是比较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对微信和公众平台的宣传工作。大量的海报张贴、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交流、微信使用培训会、基本操作流程等方面,让更多的人群都知道如何来使用微信。这样的话,对地区群众文化宣传就做到了最好的保障。

(四)微信公众添加有奖品赠送,优惠服务受关注

小恩小惠,是广大农民最想要的。所以说,只需要通过在自己手机微信上添加了群众文化的公众平台以后就可以获得很多小奖品。这些小奖品都必须有着实用性,这样的话才能够受到群众的认可和需求。结合了在优惠服务方面的特点来说,其奖品的赠送方式多种多样。甚至在添加以后,关注多少次或者点击多少频率依然还有更多的回馈。这在公众平台当中带来的群众文化宣传还是会有着很大的提高。在这样的正规平台中,以这样的优惠服务来感动每一个群众,能够使他们加入到群众文化活动当中来。

(五)资讯更新及时高效,内容丰富多彩

首先,对大部分的群众对看文字方面的兴趣性还是不大的。因此,有了图文并茂加上这些语音视频就可以达到了很好的关注效果。通过在很多地区的群众文化宣传来看确实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每一条资讯的更新都需要围绕萍乡地区的文化发展和文化活动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每一个市民在学习过程中有着更多的心得和体会。

(六)定期定时学习计划,积极引导群众关注动态

一般情况下,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用户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可以通过定期定时的远程学习视频来让群众参与到其中。同时也要有着相关的发表意见平台。尤其是群众对文化宣传方面的建议和意见都是可以提出来的。对收到的留言和建议,相关的文化工作者一定要进行处理和回复,这样才能够做到走进群众中,促进了群众积极性的提高和正能量的传播。

通过从上述六点的分析和总结来看,要明确群众文化宣传和学习的重要性,对萍乡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作用。这样的话对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以后,带来的全面性、系统性、权威性等方面都一定要不断的完善。那么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以后,如何才能够真正的吸引大量群众的关注呢?

二、提高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度

(一)丰富板块内容,注重宣传效果

“建设美好乡村,倡导群众文化生活”。这是在地区未来群众文化宣传的关键所在。通过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设计多元化的内容,提高了民众的兴趣性和关注度。尤其是可以将萍乡地区的田园风光、古村古镇、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等编集成美观、通俗、幽默、诙谐的图文内容,以增加微信公众平台的多样性、实用性和趣味性。那么就会吸引更多群众的关注,提高了在这方面的宣传效果。能够将地区文化特色深入人心,达到了群众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二)提高稿件质量,打造微信公众品牌

地区群众文化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宣传建设,需要有着专门的工作人员每天对公众平台上的稿件、资讯或者信息进行更新,而且需要大大的提高稿件的质量。这样在群众阅读的时候才会觉得其中的特点所在。甚至将经过专人的采访或者录像上传到公众平台后,形成公众品牌的优势,也使这些内容受到群众的欢迎。

(三)公众交流平台要健全,促进群众之间的互动

对本地政府的工作人员与群众之间关于群众文化建设就可以在公众平台上来M行互动。因此对平台上的互动交流平台一定要建立完善,这样促进了人人之间的零距离交流。作为一名合格的文化工作者来说,公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意见就是宣传活动改进的关键所在,大大的提高了民众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最好的群众文化宣传。

三、微信公众平台群众文化的建设总结

第6篇:微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微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3939/ki.zgsc.2016.32.202

微文化对社会大众的交际、生活以及学习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微文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紧随时代与科技的发展,通过适应微文化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提升。

1 网络微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微文化是以微博、微信、微公益、微电影、微支付等新概念媒介为代表的文化,在这些文化的发展中,网络技术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些文化的发展对社会大众获取信息、信息的方式以及速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高校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很大一部分人,他们的生活都体现出了快节奏、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征,这种特征又导致他们生活中的时间体现出了碎片化和零散化的特点,而微文化则体现出了与这些特征和特点的契合性。从广义上来看,微文化可以理解为互联网时代特有的精神文化形态,从狭义上来看,微文化则是处于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大众更重视个体和微观的精神文化现象。

微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微文化中的信息内容更加简洁。以微博为例,微博中所呈现出的信息内容具有着碎片化的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为字数限制为140字符,视频时间限制为30~300秒。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这种特点使微文化具有着更强的适应性和可接受性;二是微文化中的信息获取活动具有着更加明显的自主化特征。在网络微文化环境中,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地位与发言权,同时人们也更看重自身权利的行使与价值的实现;三是微文化中具有意见领袖这一特殊的群体。意见领袖在微文化背景下具有很大的言论影响力,他们不仅得到了大批网络用户的支持,并且他们所传播的信息能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意见领袖所具有的微文化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2 利用网络微文化,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

2.1 优化网络微文化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传播,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只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够从教师向学生传递,而这种信息优势决定了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所具有的这种优势是十分明显的,然而在微文化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媒介来获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旦教师所具有的微文化素养低于学生,教师所具有的信息优势就会得到弱化。因此,在微文化背景下,教师需要重视自身微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同时还应当与时俱进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出优化。

首先,微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实现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结合与平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具有的现实性特征主要体现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现状的反映与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具有的理想性则体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应当具备的前瞻性,这种前瞻性是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必然要求,同时也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趋势做出反映。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虽然整体上体现出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结合,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存在对现实性内容产生忽略的问题,这种问题主要体现为对社会价值的过分强调和对个人价值的忽略,显然,对社会价值的强调是正确的,但是对个人价值的忽略却是值得考量与探讨的问题。

在微文化环境下,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强调,高校大学生群体也越来越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失衡必定难以适应当代教育的要求。高校大学生通过微文化传播媒介所接触的信息内容中有很多是对社会阴暗面的反映,需要承认的是,这些内容大部分为虚假信息,但是却不排除具有一些真实的内容,对于这种现象,教师需要做出辩证的看待,同时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到理想信念的引导与阴暗面产生原因的解释,如果教师仅仅强调理想信念的引导,则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而如果教师过度强调社会阴暗面,则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因此,在微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结合与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微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实现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与平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其中阶级性与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特征,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性是世界各国为了维护阶级统治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需求。但是需要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是高校大学生,而作为社会个体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社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政治性与社会性的失衡,会忽略人的价值与需求。也因为这种失衡,我国曾经出现过左倾思想,因此,忽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性,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微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群体不仅重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和谐,同时也重视自身个人权利的行使,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实现政治性内容与社会性内容的统一,其中政治性内容主要体现为社会主义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教育等,而社会性内容则倾向于推动高校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如人格健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人文精神教育等。

最后,微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实现信息素养培养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平衡。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最明显影响在于使高校大学生群体具有了更多的信息来源渠道,并且能够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同时扮演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在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群体所接触到的信息具有良莠不齐的特征,这些信息不仅不会让大学生受益,而且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乃至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而大学生群体对这些信息的分辨与抵制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共同发挥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不仅要重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内容,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让学生具备自主分辨与抵制微文化背景下负面信息的能力。

2.2 充分利用网络微文化背景下的思政教育传播手段

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遵循微文化的传播规律与网络社会中的种种准则,同时需要对微文化背景下的信息传播手段做出充分的应用,这不仅是提高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需求,同时也是推动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扮演“意见领袖”角色来对大学生思想进行引领。在微文化背景下,虽然每个网络参与个体都具有平等的发言权,但是在发言权威性方面却存在不平等的情况。在网络言论中,意见领袖发挥着舆论引导作用,这些人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发出的言论能够对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成为网络参与者乐于关注和推广的内容。当然,意见领袖所发出的言论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因为意见领袖态度和立场的差异也会导致他们的言论产生不同的引导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通过自我提升与对微媒介的有效利用,在微文化背景下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同时,高校也需要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培养,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微媒介中的号召力。当然,成为微媒介中的意见领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而这些素质的提升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当前许多高校中的优秀教师已经发展成为微媒介中的意见领袖,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另外,高校应当尝试对社会以及大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进行引导,从而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当前社会各界都存在许多意见领袖,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具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乐于传播正能量,因此,他们能够通过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对于这些意见领袖,高校应当引导学生利用微媒介进行接触,而对于一些传播负面信息的意见领袖,则需要引导学生对其思想和言论进行反驳。如果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存在优秀的意见领袖,则应当对其进行引导,从而确保这些大学生能够通过微媒介向其他大学生传播正面信息。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对微媒介的利用,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微文化背景下各类媒介的发展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优化提供便利,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利用微媒介来提升自身工作成效。当前微博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利用微博进行信息的传播能够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微博与学生交流,不仅能够克服时空限制,同时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学生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来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同时需要重视微博的维护以及微博信息的及时更新,从而激发大学生对教师微博的兴趣并开展转发,以便促进微博中正能量信息的传播。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公益、微电影、微小说等形式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载体。微公益、微电影以及微小说都可以通过语言、画面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带来震撼,并且由于这些形式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所以高校可以利用这些形式,通过自主组织人员开展微公益、微电影以及微小说的制作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优化而言可以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

3 结 论

综上所述,微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微文化背景下,高校不仅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出革新,同时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载体作出创新,只有如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够适应微文化环境的发展与要求,也才能够实现与时俱进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赛,余雪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隐性教育[J].铜陵学院学报,2012(4).

[2]王敬红.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5).

第7篇:微文化论文范文

选精英重培养,组建“给力”团队。我们优中选优,挑选素质好、能力强、热爱写作的人,组建段网络信息队伍。我们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根据信息员日常表现及时优化调整,使团队始终处于有活力、争上游的状态。我们定期组织信息员进行总结交流,提升写作质量,每月召开一次信息员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我们编写了《网络信息员工作手册》,并配以网评信息汇总表、标准截图样式,让手册成为老队员的工作帮手、新队员的入门教程。为调动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我们段每月补助网络信息员部分手机流量费用,根据信息采用情况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求新意展风采,打造“星级”官微。我们运用网络微博载体,坚持“低调、平和、据实、主动发声”的原则,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我们提前策划,挖掘身边亮点,确定活动主题,全面展示新时期铁路职工的精神风貌。如“劳动最光荣——‘五一’同车一线职工风采展”微博活动,展示了铁路一线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面貌;“女客运值班员的七夕节”微博活动,讲述天镇站客运值班员魏文华与丈夫聚少离多,但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服务旅客的故事。我们开设的政务微博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除日常及时铁路最新资讯外,还开辟了《同车微百科》栏目,普及铁路知识、乘车注意事项,做到图文并茂、好看实用。我们注重网络互动,扩大影响范围,发挥微博新媒体平台传播面广、互动性强的优势,组织开展优秀微博评选活动,进一步提升微博的影响力。如2014年4月份我们开展的“初春微出行”系列活动,受到网友一致好评,多个官方微博也进行了实时转播。搭平台建家园,用好“掌上”资源。我们构建全覆盖、专业化的微信群,实现信息共享、情况互通目标。

以网为桥,搭建沟通平台。我们在新浪网、腾讯网开通了大同车务段官方微博,建立了信息员QQ群。我们根据不同的管理范围和专业特点,分别成立了“和谐正能量”“客货运营销”等12个微信群,不仅拓展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空间,也为干部职工搭建了双向交流的平台。规范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我们制定了《大同车务段微信工作群管理办法》,规定了微信群的管理职责、内容、程序、纪律要求,明确了安全防范措施,促进了微信工作群健康、畅通、有序、高效地运行。互动交流,共享信息资源。我们利用微信群,及时业务知识、安全重要信息、工作提示等内容,并将好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拍成照片上传,起到了交流鞭策、指导现场的作用。遇有突发事件,职工及时将现场情况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发送到微信群里,不仅方便段领导和管理干部准确了解情况,更为调度指挥中心决策提供最直观、最便捷的第一手资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千里眼”。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做法,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好做法,让网络微平台在确保安全生产、培育企业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贺欧滨单位:大同车务段

第8篇:微文化论文范文

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水平远远不如世界的平均水平。总结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会计电算化市场的法律法规。会计电算化市场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规范会计电算化的市场环境,反而制约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实施。这不仅仅是因为法律的严苛,更是因为我国有关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法律不够完善,使会计电算化无法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发展。同时,在现在的法律体系中,没有针对会计电算化的维护做出统一的要求,也没有对其领域的犯罪行为做出规定。第二点是会计电算化的法律。总体来讲,会计电算化的法律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会计制度仍是以人工核算为根本,但不管是账号的登录方法、会计电算化的系统控制,还是会计账本的保存,都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会计电算化发展需求了。

二、对微观因素进行的分析

对微观因素的分析也是研究制约会计电算化实施因素的方法之一。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微观因素主要有关于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方面的因素以及会计电算化的风险因素。

1.微观因素之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

会计电算化所做的基础管理工作关乎着会计电算化功能在企业中的良好表现,也就意味着它会对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因此,只有保证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的做好,才能为实施会计电算化提供帮助。同样重要的是: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和健全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依据财政部的会计电算化规范中的内容,健全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需要将从事会计电算化的人员、岗位及职责、操作规范、管理体制、硬件设备及日常的档案管理制度等包括在内。但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依旧是采用以往的手工会计管理制度,使得在进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制度中常常会有与会计电算化规范相背离的标准,不仅与会计电算化规范产生了偏差,且大多是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对问题进行考虑和处理,忽视了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有些制度虽然重视了会计制度,但是对会计制度的理解过于死板;更有一些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存在大量的漏洞。

2.微观因素之会计电算化风险

在会计电算化的许多工作进行当中,伴随着很多风险,这也是阻碍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微观因素之一。具体风险因素有以下几种:

2.1风险因素之人为因素。虽然会计电算化使得原有的手工会计融入了计算机设备和会计电算化系统,但是却没有对主体产生丝毫的影响,具体执行操作和控制工作的仍然是人。因此操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操作流程及相关的道德问题会影响会计电算化的实施。

2.2风险因素之制度因素。会计从业人员的职责与权限的划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流程、软硬件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等都离不开制度,一旦制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人员分配杂乱无章、操作缺乏规范、软硬件出现故障得不到及时处理等,这将大大阻扰会计电算化的实施。

2.3风险因素之信息因素。所谓信息,指的是存储在磁性介质中的会计信息。因为磁性介质是有可能损坏的,所以财务数据的安全无法保障。数据丢失造成的问题会对企业产生很大影响,会使得企业的重要信息对外泄漏。

2.险因素之病毒与黑客因素。病毒和黑客专门攻击计算机系统,他们会使系统瘫痪,甚至会将重要数据盗走,并有可能篡改数据,这不仅仅是企业疏于防范的问题,更是会一直存在的风险,企业也会因此而放弃实施会计电算化。

三、结语

第9篇:微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党建;微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6-0251-01

中央办公厅印发的《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提出:创新载体手段,提高党员教育培训现代化水平。要组织党员上网学习、在线培训,鼓励党员参与网上论坛、QQ群、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互动交流,因地制宜推动党员教育,不断探索基层党员喜闻乐见、简便实用的教育培训新手段。笔者认为,立足现代信息技术,适应自媒体时代特点,高校“微学习”型党支部应运而生。如何开展“微学习”型党支部建设,“微学习”型党支部该如何评价,本人拟就此做以讨论。

1 “微学习”型党支部构建

1.1 “微学习”的组织架构

2004年,奥地利学者林德纳提出微学习的概念,将微学习界定为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并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的新型学习。在国内,祝智庭等认为,微学习通过学习组块实现,学习组块通过轻便的学习设备轻易地获取、存储、生产和流通,微学习过程会让学习者在心理上获得一种轻快的、娱乐性的体验。笔者认为,高校党支部开展“微学习”是指党员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以手机、电脑等载体为媒介,有组织地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组、博客等载体进行的以政治理论教育为主题的泛在学习。

“微学习”的基本组织架构:每位党员建立微信号、QQ号、博客主页,由支部宣传委员担任“微学习”管理员,负责整合个人资源,建立支部整体微信公众号、QQ群组等。也可以党小组为单位,由党小组组长担任“微学习”管理员,负责整合个人资源,建立党小组整体微信公众号、QQ群组等。在“微学习”组织中每个人都是信息者也是学习者,体现出共建共享理念。集中学习和上级要求的学习内容由管理员负责推送信息。

1.2 “微学习”的形式与内容

“微学习”的重要形式是通过微信公众号群组开展学习。微信已经成为党员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平台。微信是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中组部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平台每日了解党建要闻等图文信息。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在本支部群组设立栏目,如开设“微文章”、“微视频”、“微摄影”、“微图解”、“微讨论”、“微动漫”、“微电影”和“微h课”等。上级文件精神、党建要闻动态、政治理论等内容。我们还结合本地特色,深入调研考察当地辽沈战役红色文化资源,整理编辑地方红色文化“微”系列图文等资源,推出精彩“微视频”、“微摄影”、“微文章”,并与本校其他支部共享,以增强足够的文化自信。另外,支部党员也可以加入本校宣传部门组建的理论宣传微信群组,进行学习。“微学习”也可以通过学校组织的网络在线培训实现。总之,“微学习”的形式、载体是多样的,满足党员学习的差别化需要。“微学习”的内容是海量、丰富多彩的,在内容选取上要精挑细选,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高雅与通俗统一,趣味性与哲理性统一,时政热点与一般信息统一,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统一,必选与自选统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通过传播正能量的内容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热情,为高校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1.3 “微学习”的互动

“微学习”与传统理论学习的差别和优势在于即时互动性,不受传统理论学习的时间、地点场所限制,可以自由通过学习媒介发言、讨论。“微学习”的互动主要QQ群组群聊、微信群聊。支部“微学习”除自由讨论外,群组管理员要设置议程议题,引导舆论,组织集中研讨。群聊主题与学校政治学习、党日活动紧密结合,通过群公告主题话题,话题讨论做到每日1题,每周1个重点问题,每月1个核心问题,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

2 高校“微学习”型党支部评价

2.1 定量评价

制定“微学习”型党支部工作量化考核表,包括支部整体工作量化表和党员个人量化考核表。主要考核版块是:学习板块和讨论互动版块。学习板块主要考核“微文章”写作、转载、与学习,“微视频”“微党课”制作、转载情况。讨论互动版块主要考核每周、每月主题讨论回应、发帖、撰写体会文章情况。量化考核坚持滚动式推进,每周1次考核,每月1次汇报考核,每学期1次总结式考核,每年1次年终考核。结合学校制定的党支部总体考核工作标准及量化表将“微学习”型党支部建设情况记入专项考核并赋分。

2.2 定性评价

“微学习”型党支部建设与每周政治学习日、党日活动情况结合,采取实体评介与虚拟空间评介双重并进的方式,考核党支部及党员的“微学习”质量与效果。“微学习”型党支部建设与“两先两优”评选、民主评议党员等结合,将“微学习”型党支部建设纳入考核评先体系。

2.3 考核激励

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采取“微学习”型党支部积分制和党员积分制的方法进行考核激励,开展“微学习”竞赛,将积分制换算成等级制,对优秀者予以精神鼓励和适当物质鼓励。

3 高校“微学习”型党支部存在问题与展望

“微学习”型党支部顺应了“互联网+”时代党建工作信息化的要求,高校党员高学历、中青年教师占较大比例的学历和年龄构成特点促进了“微学习”型党支部建设工作开展,得到大多数党员认同和积极参与。通过“微学习”型党支部建设基本达到了提高理论素养、增强组织凝聚力、培育组织创新力的目的。尽管“微学习”型党支部建设提高了党员的“微素养”,但也存在学习内容系统化设计不够,学习时间的碎片化与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形成了碎片效应,知识记得不牢,容易遗忘,年龄大的党员不愿意参加“微学习”、知识无法迁移应用、“微学习”与见面集中学习结合不紧密等问题。这些问题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微学习”的形式与内容。“微学习”作为拇指尖上的党建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基层党员“微”出一片新的红色文化空间,提供争先创优的新平台,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超越,为高校发展繁荣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金艳红.“微时代”背景下党员干部教育工作的思考.科教导刊,2015(4).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