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探究(10篇)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探究(10篇)

第一篇: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

摘要:对于高中历史的教学而言,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强同学们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使同学们民族的自豪感得到增强。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性的课堂却并没有得到实现,同学们对历史学习的热情不高,使课堂的教学效率也难以提升,导致历史教学的目标得不到实现。由此可见,在我国高中历史的教育中,老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教学的效率得到提升。本文我将对新课程变革的环境下,对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方式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前言

在新课程不断改革的影响下,随着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趋势,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同学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当下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有效性并没有得到实现,同学们对历史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不到提升,导致历史教学的目标得不到实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老师应该保证教学的手段的创新,让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有力的提升。

二、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在高中教育中对同学们进行历史学科的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要促进同学们的价值以及人生还有世界三种观念得到全面、正确的发展。由于高中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模式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拘束,致使大部分老师对同学们书面的考试成绩较为重视,且忽视了同学们学习能力的发展。这就阻碍了同学们学习历史自主性的提升,并使理论知识的掌握脱离了生活实践,无法提升同学们的素养。然而,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够使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得到有力的提升,同时使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得到调动,并提升学习历史的质量。此外,对教学模式的创新还能够将知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相融合,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既可以获取理论知识,又能够提升个人素养,推动同学们的全方位发展。

三、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相关对策研究

(一)对教学的思想进行转变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老师的教学思想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拘束,因此,导致其教学的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偏差。有很多历史老师会认为,将传统历史知识讲给同学们,并使其了解和掌握,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就是历史教学的目标。但是不然,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只会使老师在课堂上一味的强调同学们对所学内容的记忆。然而,同学们是否具有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是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没有受到老师的关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同学们应该作为教学的主体,老师应该对教学的效果给予重视,并以同学们作为教学的核心,仔细研究教材上的内容,创新教学的模式。例如,当课程进行到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有关《五四爱国运动》一课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转变传统教学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进行辅助。老师可以先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五四青年节的由来么?”然后让同学们带着疑问,观看有关的相关图片或者视频资料。然后让同学们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讨并总结出答案。

(二)创建问题这种教学方式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创建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同学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得到提升,但是在运用问题教学的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活跃的气氛有助于问题教学的实现,同时可以促使同学们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其次,在课堂上,老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建,并能够灵活地运用教学中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具有超高的专业素质,并且能够透彻地掌握教材上的知识。与此同时,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到,对问题的设定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此类问题可以拓展同学们的思维,且保证同学们的自尊心不会受到打击,使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当课程进行到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有关《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向同学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同学们生活在当时的时代中,希望政府能够做出怎样的变革呢?”然后让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探讨,并总结出自己的想法汇报给老师。

(三)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相融合

实践与理论相互结合的教育方法有两种。首先,老师对教育资料的选择要结合实际出发,多找一些身边的例子加入到教学中。也可以从现实的情景出发,增加同学们知识的代入感。例如,在学习历史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从古建筑、人文文化等进行描述,通过两个时代的建筑与文化的对比,让同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次,同学们的学习要将实践与理论知识进行融合。历史的学习中有很多教育知识都具有代表性,这些教育内容需要同学们结合实际去理解运用,例如,老师在课堂中讲解关于爱国知识的时候时,老师就可以列举一些经典的爱国运动等活动。

(四)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

教育模式的创新是通过教学评论机制进行检验的,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主要以同学们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方法太过于片面且不具体,无法对同学们进行全面具体的评价,不利于同学们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中,历史老师应该多注重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多方面地评价同学们,将笔试考试和课堂表现及每一个阶段学生的变化相结合,更客观、更全面地对同学们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保证同学们的全面发展,也可以让同学们对学习充满动力,提高学习成绩和文化与道德的素养。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不断改革的作用下,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以及教学的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当下社会的需要。由此可见,想要使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得到创新,就需要老师转变自己教学陈旧的理念,创建问题教学的模式,并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融合,构建出较为完善的评价机制,让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曾宪伟.品趣明理活学活用———浅谈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J].才智,2014,(22):136.

[2]陈红卫.回归真实,成就博古通今的有用人才———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5,(25):211.

[3]林丽珍.方法与观念的思考———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点滴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02):15-16.

作者:闫兆民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第三中学

第二篇: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探索实践

摘要:高中历史是详细研究中国历史的开端,也是高考文科必考科目。新课标改革后,高中历史课本与教学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急剧的变化使一些学生和老师很难适应,针对课改后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与解决。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探索实践

高中历史不同于初中历史的泛谈,它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近代史与世界史,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综合评价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学好高中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辩证看待历史,同时,历史教学目标也提升为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从历史中吸收经验教训。因此本文从教师与学生的反应中总结出了一些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法。

一、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

1.教学目的发生变化

传统的历史教学,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内容重点,而不要求学生对内容进行探究思考,考试内容也只是单纯地考学生的记忆能力与听课水平。新课改对学生与老师的要求都提高了。新课改的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学生学会探究式学习,老师学会启发性教学。新课改要求老师起一个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思考,辩证思考。老师不再将重点知识一股脑全部塞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区分重点。此外,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客观评价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与治国经验。高中历史是一个过渡,学生在大学阶段仍然需要接受近现代历史教育,并且在大学阶段老师的讲解会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联系起来,不单纯是讲课本,而是将很多内容联系起来,如果学生没有在高中时期锻炼出这种能力,大学历史学起来将会比较吃力,很难形成完整客观的知识体系。

2.课本内容形式发生变化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本层次不明显,很多内容浅显易懂,结构相对散乱模糊。新课改后的历史课本更加注重学生自学能力与自我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层次清晰凝练。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本内容增加了专题导读、学习目标、知识链接、资料卡片以及课后自我测试等,有助于学生理解及认识历史背景的部分。课本编写目标也更加倾向于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参与到历史中,体验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学会辩证思考。新课标下的历史课本形式比较新颖有趣,文本构架中增加了很多彩图与历史故事,让学生从内心喜欢历史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历史也是鲜活的,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新鲜、灵活,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思维。

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探索

1.改变教学方式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改变以往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灵活性学习。即改变老师机械讲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新课改下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老师要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而不应像喂婴儿一样将知识一股脑塞给学生。此外,老师应该根据特定的教学情景设计教学方式。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成熟的思考方式;对于一些较简单的,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采用合作学习与探究式教学模式。比如重大历史事件,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背景知识,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深入历史,学会换位思考。同时,避免学生对历史泛泛而谈,重大历史事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不要让学生以偏概全,用现代人的思维能力去理解历史。同时,要让学生在历史问题中吸收经验,应用到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中。

2.老师对课本构架进行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本各单元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老师只有熟练掌握课本,才能灵活地将知识串联起来,给学生进行讲解。比如,在讲中国历史时,可以联系世界在同时间段所发生的事情,比如在清朝末期,清政府闭关锁国,做天朝大国美梦之时,西方工业革命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清政府在为搞洋务运动、而闹得人心惶惶时,西方工业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将未来发展目光投向了大清帝国,最终造成了清政府无力抵抗外来入侵者的侵略。这样将历史对比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历史进行思考,同时,对比性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历史是接近生活的,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时,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而是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引发深思。高中历史教师应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改变教学方式,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柳依宁.新课标下对高中历史作业流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作者:刘松榕 单位:福建省南靖县第四中学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摘要:历史这一人文学科在学生整体素养形成中可发挥重要作用,而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加以培养,是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重要措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措施

人文精神直接影响着民族文明程度,同时也影响着每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发展。

1人文精神的概念

人文精神是基于一定历史条件逐步形成的,指的是人们持有的自由观和生活观,是对世界上与人类所遗留精神文化的珍惜感,同时也是人类自我关怀的意识。从表现形式上来看,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命运进行追求、维护并关切。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人本观念、自由观念、个人观念等内容。

2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

2.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属于群居动物,人类生活无法离开社会,无法离开历史,要想更好的适应社会现状,跟上社会的发展并取得一定成就,高中生就必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及近现代史,高中生可对我国的历史脉络、社会变迁有清晰认知;之后借助世界历史发展史加以深化,让学生对整个世界有所认知,在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感知程度,使之更加珍惜历史遗留的产物,肯定自我,勇敢追求。

2.2符合高中生的心理需求

高中生通过小学、中学学习之后,已逐步形成自己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观感,且逐步融入到了社会中。在这个年龄段中,学生渴望对社会、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在关于学校、家庭、社会、国际等新闻中,总想表述自身看法,同时对于历史也深感好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顺兴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的,可有效满足高中生了解社会、探索外界的心理需求。

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措施

3.1创建优良的人文环境

优良的人文环境对高中历史教学和人文精神培养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应重视人文环境的创建。在课堂中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可以自由思考,教师不可限制学生思想,若学生提出独特观念,教师不可批评或打击,而是应该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大胆阐述自身对社会、世界的思考。同时,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应注意和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放松表达自身见解,才能建立师生之间的良性沟通,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打下基础。

3.2充分应用历史资料,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教学期间,高中历史教师应仔细挖掘历史课本中存在的人文精神教育素材,或实施知识拓展,激励学生、感染学生,给予学生心灵上的滋润与震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实事求是的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展开褒扬,肯定他们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如笔者在展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课堂上,笔者为学生讲解百年来不断涌现的英勇奋斗人物的先进事迹,为学生介绍他们“济世图存”主张,并适当播放一些抗战影片经典片段,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感。

3.3组织以人文精神为主题的课堂活动

为进一步突出历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逐步培养学生人文教师,在课堂上教师还可展开人文精神专题教学,专门展开人文教育。如笔者在教学中曾组织学生展开了一场以“高中历史中的法制意识对学生的影响”的辩论会。在实施中,笔者先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由一组阐述法制意识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一组阐述法制意识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并提前一周将辩论主题、组别观念等告知学生,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组织语言。在展开辩论会之后,学生对于高中历史体现的法制意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制意识。

3.4充分应用诗歌名言,让学生获取情感体验

在西方理性主义史学影响下,我国历史研究有明显的公式化、概念化及符号化表现,教师在教学中也经常会运用理性主义的关键词,如“开端”“转折”“高峰”“标志”等,同时教师语言表达也在理性主义影响下,高度凝练且富有概括性。但是学生有时对于这样的用语缺少兴趣,难以有切实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诗歌、名言,获得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在中国古代史学习中,可以从古文献中寻找精彩素材,比如在讲解宋明儒者提倡的“圣贤之乐”时,可以讲解《偶成》(程颗);在挖掘西方航海家如哥伦布的人文精神时,可以引用他们的名言,为学生刻画勇敢、乐观、积极的探险者形象。

3.5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养

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对学生能力培养有直接影响。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首先应不断累自身的人文科学知识储备,加强人文文化建设,对人文精神本质深入理解,以便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历史事件随时展开人文知识宣教。另外,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经验不断总结,经常和优秀教师展开讨论,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便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广大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工作的重点不是应对考试,而是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及需求培养人才。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文精神,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人文精神导向下树立正确三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伟.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教育观察月刊,2015(16):65-66.

[2]刘永山.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之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4):48-48.

[3]聂国兴.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9):58-58.

作者:温真真 单位:张家口市第四中学

第四篇:生活化理念中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

摘要:“加强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额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践行生活化教学理念成为一种常态。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生活化内容

《中华文化大辞海》中对“历史”一词下了明确的定义,指出“历史是指一切事物的过往发生、发展过程的总称。”由此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的实际,加之,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历史知识,常常会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使历史远离学生。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历史内容,采取多样的生活化手段来丰富历史教学,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一、选择生活化教学内容

(一)利用教材中的生活内容

历史教材是教师开展历史教学的主要载体,在陶行知“做学合一”的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材编写人员在编写历史教材的时候增加了一些有关于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这为我们开展生活化教学提供了资源。因此,教师在组织历史教学的时候,需要认真解读现在所阶段所使用的历史教材,深挖教材中所含有的生活内容,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我在讲到宋朝这一历史内容的时候,会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展示两幅画面:一是岳飞的《满江红》的视频资料,一是宋徽宗赵佶的《写生珍禽图》。然后引导学生对比这一动一静的两幅画面,思考这两幅画面中展现了当时宋朝怎样的社会现实。在直观感受中,学生自然而然会触及到政治现状:积贫积弱、重文轻武。学生对经济、文化方面的现状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自然而然会借助教材来学习清楚经济现状。以上两幅作品其实是根据教材的文字资料获得的,只要对其进行合理地应用,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补充生活化内容

我们现阶段所使用的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生活内容还是有限的,此时就需要教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内容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生活内容来补充课堂教学资源,以此拉近学生与历史内容的距离,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我在讲到《清明上河图》这一内容的时候,会利用多媒体将该图放大,从图中的细节入手,如选择一家店铺引导学生观察这家店铺的主人姓什么,从招牌或幌子中发现该店铺在经营何种生意。通过这种方式向学生介绍北宋的商业经营模式,并引导学生探究出现这种模式的原因。如此,以教材为依托,增加生活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在信息搜集中发现新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实现了古代经济与现代经济的联系,沟通了古今。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

在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展现生活化内容之外,还要用生活化的手段来组织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方式。因此,在组织历史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以生活问题为导向来创设极具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客观的情境中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如此推动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我在组织《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内容复习的时候,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向学生展示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李鸿章的四幅人物图像,并提出问题:这四位人物在清末救亡图存中提出了哪些主张?有哪些作为?结果如何?如此,在生动直观的画面中,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引导自主总结不同人物的作为,以此加深他们对清末所有救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的理解———没有触及到清王朝的封建制度。

(二)创设生活情境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某一知识体验的过程中才能唤起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在体验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历史虽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我们可以以艺术化的手段来展现历史,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在体验中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我在组织《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的时候,会鼓励学生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来搜集与王安石变法有关的内容,并以小组的形式对其进行角色扮演,将这一历史事件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可以实现历史的穿越,穿越到特定的时代,以特定的人物身份来看待这个时代,并以自身的实际对时代进行思考,在表演的过程中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如此,不仅可以丰富历史教学的方式,还可以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到分析历史的方法———历史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深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精心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利用生活化的手段来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使学生在生活中对历史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敏.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5.

[2]王洪军.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

作者:赵入中 单位:四川省广安市武胜中心中学校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及情感教育的结合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历史教学逐渐有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老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本文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详细分析,探讨使用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方法的具体方法,从而提高历史课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情感教育

新课改的实施使得原有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落后,难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创新历史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历史课的学习效率。本文就对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展开探究,从而提高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方面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讲解时只注重讲解历史课本上的知识,不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拓展,致使学生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历史学习兴趣不高,与此同时部分历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同学们的接受能力与个体差异性,总是以一个高层次开始讲课,造成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跟不上讲课进度,丧失历史课学习兴趣。

(二)历史情感教育不充足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影响下,教师在历史授课时只注重对历史课本上知识进行讲解,缺少对学生的历史情感教育,造成学生历史观发生错误,历史情感变得淡薄。

(三)历史教学情境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师再进行历史教学情境设置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实际需求以及历史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一味模仿他人进行情境设置,从而导致历史课程学习氛围压抑,学生思考时间受限,严重降低了历史课教学质量。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的方法

现阶段,高中历史在授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不仅降低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历史学习习惯,还进一步导致历史教学质量下降,因此,教师需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将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对高中历史知识进行情感深入挖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在高中历史授课中实现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利用历史教学情境进行情感教学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创造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历史高质量教学,创设情感教学情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历史背景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有一个简单了解,然后教师再进行实物展示,展示与课程相关的历史物件,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学习欲望。其次,教师还需要设置课外教学情境,直观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参观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历史魅力,从而巩固历史知识,增加历史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可以借助音乐对历史教学情境进行渲染,从而激起学生情感共鸣。例如,在讲解到《七七事变》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为学生播放《大刀进行曲》,让学生感受到“七七事变”的历史意义,增加学生们的爱国情怀。

(二)利用历史教学情境熏陶学生情感

要想在历史课上将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教师就需要用生动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师需要在历史课堂上创造历史学习情境,生动形象地讲解历史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历史情感,增加爱国主义情怀。二是教师需要利用语言的艺术进行历史教学,从而起到对学生情感渲染的作用,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深刻感受到历史事件的发生规律,从而不断丰富其历史知识,实现历史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这段历史时,讲解到革命高潮的时候就要需要提高自己的讲课声调,加快讲课语速,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历史革命进行的紧迫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讲解过程中通过肢体语言向学生传达情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鲜明形象,从而产生历史情感,实现历史教学目的。

(三)激发学生历史学习潜能

传统的高中历史授课方法都是由老师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在历史课上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进而丧失历史课学习兴趣。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创新历史授课方法,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突出学生在历史课上的主体地位,积极热情地带动学生进行历史课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历史课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历史课学习潜能,感受历史所带来的魅力。总结总而言之,高中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看待历史,增强其爱国情怀,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地位,增加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高中历史的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永利.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3):173.

[2]王禄德.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东方教育,2015,(5):258.

[3]唐贤美.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学周刊,2016,(1):140.

[4]邹春风.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探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6):53.

作者:丁艳 王学会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一中学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兴趣激发的策略

摘要:高中历史是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热情来源于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了一系列策略,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不再发愁。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促进历史教学的进程,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兴趣;有效激发;方法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从基础开始,调整好课堂气氛,努力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1兴趣是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一把金钥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忱,会使学生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高中历史已经有相对完整的历史记事表,无论是近代、古代、还是现代都有不同程度的介绍,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丰富,而教学的重点,多表现在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上的讲解和背诵。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历史体系,但高中历史缺乏对历史人物、朝代、国家等历史内容的具体分析,也就是说,高中历史的内容,只是对历史浅显的介绍,而对于学生现在学习历史,主要是更好的去挖掘前人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探索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历史,发现历史,记住历史。

2历史教学对学生兴趣的激发策略

2.1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应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尝试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起来,不要让课堂死气沉沉,没有生机活力。历史本来就很枯燥乏味,如果死气沉沉的话,更多的学生就没有兴趣去学习。因此上课时教师不要重点讲授课本,要以风趣幽默的故事把历史内容展示给学生,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历史内容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对这段历史印象深刻,也能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到教师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时间一长就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2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激情

高中历史教学中,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讲授一个历史人物可以让学生自由评价,充分发表见解;或者从演讲的方式,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表达对这个历史人物的自我看法;讲述一个历史事件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提出这个事件的重要内容;还可以让小组成员情景再现,分配角色,每个成员都参加表演,以历史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让历史重现。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

2.3多媒体设施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在这个科技发达,网络发达的社会,教师如果只能拿着课本在课堂上讲课,恐怕不能满足学生对教学的要求。所以要求教师要精心准备历史教学课件,充分利用课件更好的讲述历史内容。课件也不是简单的列上提纲和内容就行。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多附上一些与这节课历史内容的相关图片、视频、解说文字,或者电视剧片段。有了这些直观内容的帮助,学生更容易记住课本的历史内容,更容易理解当时历史发展的过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4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语言

教学也和脱口秀、相声、小品是一个一样,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讲的好,学生会听的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并且自己觉的学习是快乐的。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更需要教师幽默风趣地讲课,不能像传统教育一样,按课本机械的串读,而是需要教师津津有味、张口就来,而且把历史事件讲得栩栩如生,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充满热情,从而进一不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也不能没有色彩地讲述,也应该跟上学生的潮流,多用一些网络语言,这样讲课既能使学生学习快乐,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

2.5教师多给学生总结规律,繁杂问题简单化

高中历史的学习中,有很多需要背诵并要求熟记,这给了很多同学压力,繁忙的学习中,历史的背诵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很多学习负担。这也是很多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总结知识要点,让繁杂问题简单化,比如教师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总结点化,编成一首诗,或者顺口溜,让学生们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一来学生背诵这些历史知识就容易多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兴趣,既节省了时间,更提高了效率。教师何乐不为。

3结束

随着国家教育水平的显著提高,对教育的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中历史的教育对国家进步有一定战略意义。所以要求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时时探究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因材施教,找到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高中学习历史不再枯燥无味,不在头疼,能轻松愉快。要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以后学好历史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人类进步做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宗礼.新课标要求下中学历史教学兴趣培养.《求知导刊》.2015

[2]吴越.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与实践.《陕西师范大学》.2012

[3]姜红.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中华少年》.2015

[4]李晓宁.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亚太教育》.2015.

作者:陈海娅 单位:浙江省磐安县第二中学

第七篇: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文章提出了一些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建议,即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设问题、合理导引。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辨能力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有了较大发展,各类新型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给学生学习历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历史学科涉及到的文化知识较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只是按照教案开展教学,将会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遇到较多困难,不能较好地理解各种历史文化知识,进而影响学习效果。思辨能力的培养则能较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思考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历史教学往往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和复杂性,如果教学环境过于沉闷,就会导致学生不愿进行历史学习,影响教学进度及质量,所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不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只是一味地按照教案开展教学,没有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1]。所以,随着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变,教师也应加强对课堂环境的营造,将思辩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能够较好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有效融入历史学习环境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消除对学生思维上的束缚,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让学生敢于表达自我、敢于创新,愿意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时,由于教学内容较为深刻,涉及到多种历史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显得过于枯燥,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历史知识。所以,教师可先准备一些相关的视频,通过丰富的视觉元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教师便可让学生思考如下三个问题:谁领导了这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哪些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革命究竟是革谁的命?革命何以会发生,因何会成功?教师在讲授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时,要高度重视新史观下的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更要解开学生对问题的疑惑,在学习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时,更要突显历史思辨性,并在班级间展开“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辩论会,这既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知识,又可以使自己的历史思辨能力得到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将难以有效融入历史学习环境,也无法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必要。教师必须认识到历史学科的实用性及社会性,在教学各环节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教学效果。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需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一些社会热点,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唯物主义观进行思考,促进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有效融入历史文化环境,这样不仅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历史[2]。由于很多学生都只愿意接受一些现代化的东西,对一些历史文化没有太大的兴趣,所以,教师需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需求,通过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更好地确保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堂内外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点,及时激发学生对探究问题的热情,审时度势,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一的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逐步削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时,笔者还补充了西汉初年郡县制和封国制的并存的局面,同时也补充了有关南海国的历史,其中史书对南海国历史记载简略,知之者甚少,故成了历史谜案。有的学者认为南海国是虚封,有学者认为南海国并非虚封,其版图在今闽西武平与广东潮梅地区,其都城有可能是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武平。这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气氛异常活跃,笔者审时度势,就南海国故都问题,让学生在课后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之后,班级学生确定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各小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为此,有些学生在课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有些小组的学生还到东留乡的背寨村、万安乡万安村等地进行实地调查、访问考察。最后,在展示成果时,有的学生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展示,有的学生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展式等,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意识到了秦朝与汉初在地方管理上的不同之处,以及郡县制和封国制的不同之处,推行郡县制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与探究,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三、巧设问题、合理导引

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提出疑问,在巧设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历史知识,明确历史文化中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可对问题导引法进行应用,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3]。鼓励学生多提问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愿意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提出相应的问题,能够刺激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促使学习氛围更活跃、和谐,而且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谊,而且也能让学生爱上历史课堂,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从设置情境出发,进行教学。教材中提供的大量丰富的图片、史学争鸣、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都可以用来创设情境,精心设计问题,促使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亚太”中的“步步发展的亚太经合组织”这一知识时,就通过教材第138页的一幅图片(2001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教材中的资料卡片)创设情境,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你认为中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对亚太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有什么重大意义?②你认为亚太经合经济的特点有哪些?它是怎样排除障碍,促进各成员经济发展的?通过教材中提供的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思考,让学生理解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和原则,及中国加入该组织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这样,有利于落实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要求。教师明确了教学的重点知识,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需求制定出相应的教案,并设置多种问题。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短片,让学生大致了解课程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教师再提出一些基本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明确课程重点。最后,教师增加问题的难度,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总之,思辨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元素,如果学生缺乏思辩能力,就难以有效运用各种知识,自身的思维空间就较为狭窄,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出现多种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意义,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历史,深入了解各种历史文化,进而确保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益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4(1):140-141.

[2]许亚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旬),2014(9):13-14.

[3]张彬.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2):49.

作者:连宁丰 单位:福建省武平第一中学

第八篇:高中历史教学人文思辨能力的培养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是一门作为承载人文素质、对古今关系起到承上启下的承接作用的重要学科。其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其散发的魅力无人能挡。本文主要探讨了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人文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培养,这是一个很深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人文思辨能力;探讨

一、引言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求其在知识教育方面有所收获,对于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也越来越重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当前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重点项目。学生的人文思辨能力作为综合素质能力的一部分,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各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工作者的重点教育内容。而高中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重要手段。

二、培养学生人文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作为学生进行人文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重要手段,有其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进行历史教学,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对历史有了充分的了解,提高其知识水平,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做出相应的引导,从而提高了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思辨能力。(2)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摆脱陈旧的学习观念,促进学生自我思辨能力的觉醒与提升,从而促使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升。(3)通过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思辨能力,可以促进其学习态度的改观,运用先进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促使自己学习水平的提高,从而建立健全的学习观,全面提升自己。

三、培养学生人文思辨能力的方式

为了能够培养和促进学生人文思辨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主要方式有:

(一)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培养其人文思辨能力的过程中,对于学习,学生们必须有着充足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会加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师在教授虎门销烟这段历史的时候,可以运用幻灯片,或者放映《虎门销烟》这部电影,用以刺激学生的感官,运用实体影像,不至于在教学的过程中,好似空中楼阁,毫无基础。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们对虎门销烟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才更加不会忘记这段历史,对于促进其人文思辨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

(二)活跃课堂气氛,自由讨论

通过课堂讨论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是促使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课堂交流,可以整合学生们的各种思想,将其进行综合、比较,可以使学生们的知识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得以丰富,从而可以促使学生们综合水平的提高。因此,可以将课堂讨论,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例如:在高中历史中,在二战史的部分,讲述了一次成功的撤退任务———敦刻尔克大撤退。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自由讨论,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说,如何看待这次事件的意义,这次事件对以后的历史发展有何作用。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分成两个小组,一组认为撤退的结果是成功的,另一组则认为是失败的。通过激烈的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讨论结果,进行整合,要让学生们了解到,任何事物,都不能看的太片面,必须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这件事。使得学生们充分了解到,这次撤退,使得英法联军的主力,得以保存,为以后二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而德国法西斯消灭法国的阴谋,则宣告破产,成为了德国法西斯最后导致灭亡的导火索。通过这次课堂讨论,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还让学生们学会了运用多种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帮助了学生们人文思辨能力的提升,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充分运用教学教材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是教师的重要手段。由于历史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历史都是人创造的。因此,教材制定者在制定教材的过程中,不仅严格遵守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还深刻体现着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深入挖掘书本中的内容,进而通过知识拓展,让学生们对于历史内涵,有深刻的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古人所阐述的人文思想,要进行深刻的探讨。尤其是在讲孔子的时候,不仅要对其人进行深刻的“剖析”,对其所作著作,也要与学生们进行充分解读。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其所著著作道理深刻,拥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论语》虽是由其学生代其所著,但是其中对于孔子所阐述的道理,同样十分详尽。其中对于孔子教导人们进行人格品德修养的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详细地阐述于学生们,让其能够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对其人文思辨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帮助。

四、结语

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高中历史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于促进其人文思辨能力的提升,也有帮助。而这些能力的提升,可以应用于高中毕业之后的社会生活中去。这种功能是其他教育学科所无法提供的。因此,教学在这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教育工作,学生也要热情的参与其中,为自身人文思辨能力的提升,做好努力。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3(3):125-126.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5(7):105-106.

[3]陈畅.对历史高考命题的反思[J].历史教学,2012,11(7):118.

作者:魏明秀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六合区实验高级中学

第九篇:高中历史教学中设问艺术探析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人们也逐渐增强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当中的设问的重视度。本文主要立足于我国高中历史的实际教学当中的设问,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期为高中历史实际教学中的设问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历史;实际教学;设问艺术;分析总结

1前言

问题,即要求对其进行回答或者解释的题目,需要对其进行研究与讨论,从而有效将其进行解决。在人类实际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问题可谓是无处不在的,随着问题不断地出现与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整体社会的发展进步,教学也同样如此。设问教学是目前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果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的低效设问,就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设问必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效率性。

2高中历史教学当中设问的维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环节上,一定要明确以下几个重要的设问维度:

2.1问什么

在对于问什么方面,一定要紧扣历史教材的主题,即教师想向学生提问什么样的内容。教师在提出的问题中,一定要充分地将目标进行明确,不能随口所问,随意而为,例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诸如鸦片战争是爆发于哪一年之类的问题,要尽量避免。这主要是因为,只有真正地将整个教学内容主题鲜明地突出在问题上,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才是有效的设问。反过来讲,一些没有紧扣主题的设问,不仅是在浪费课堂的教学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2.2为什么问

教师为什么要提问这个问题,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希望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此外,进行设问提问的过程当中,也是用好教材、研读课程目标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

2.3怎么问

教师打算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发问。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相同的知识内容上,采用完全不同的提问方法,会使学生在相同的知识内容的接受程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教学的效果自然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备课进行问题设计时,一定要充分地进行考虑,最大限度上避免出现想到哪就问到哪的现象。

3高中历史教学当中设问艺术的原则概述

要想使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具有规范性以及合理性,使高中历史课堂的提问更加具有效率,那么高中历史教师就一定要重视设问中的一些原则。具体有以下几点原则:

3.1具有科学性

不管什么样的问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都要严格避免出现知识性方面的错误,在对其所附加的答案上,也不能够让学生产生歧义,即便是针对一些较为开放性的题目,也一定要最大限度明确其整体主题,避免出现天马行空的现象。

3.2具有逻辑性

在高中历史问题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问题自身的逻辑性。并且,使问题相互之间能够很好的关联,切记出现各自独立的现象。

3.3具有趣味性

对高中历史问题进行设计过程当中,要保证问题具有较好的趣味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上吸引学生对问题产生学习的兴趣性,进而进行积极的思考。

3.4具有层次性

这里将问题比作梯度,梯度本身近似台阶,只有逐级而上,才能够占据顶峰,高中历史问题的设计也是如此。一定要保证其具有较强的层次性,既要避免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化,同时还要避免问题设计过于难度化。总的来说,高中历史问题设计时,一定要充分体现出心理学方面的“最近发展区”道理[1]。

3.5具有人文性

高中历史问题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站在高中学生的角度上来看待事物,不能为难学生,充分体现出高中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水平,要帮助学生,找到提升自身信心以及成果的阶梯。

4高中历史教学当中的设问艺术的技巧

4.1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追问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手中的教材的语言是非常精炼的,用词也是十分准确到位的,所以在此基础之上,历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教材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并将其作为设问的核心依据。还要注意的是,对于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还要使问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问题的答案,一定要在教材当中,通过阅读教材是能够将答案进而获得的[2]。

4.2依照于思维顺序进行有效的整合

通常来讲,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主要分成三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而对于历史的事件当中,通常也是具备以上这几点要素的,即:背景、经过、结果。所以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问题设计时,可以依照这三点要素进行精心设计。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从学生所熟知的现象当作切入点进行问题设计,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拉近历史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感[3]。

5结论

只有真正地加强了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当中设问艺术的重视度,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提高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水平。

参考文献:

[1]段伟颖.在艺术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异步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黄丽.教学与艺术——高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J].学周刊,2015,(30):194.

[3]孙海燕.浅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89-90.

作者: 单位: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

第十篇: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思考

摘要:历史作为传承我国五千多年文化的学科,蕴含深厚的底蕴,能很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所处的地位和如何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展开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1引言

古往今来,历史一直作为德育教育的手段被加以利用。人们常说“历史是知识的海洋”,历史涉及的面很广,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各行各业,放眼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处于弱势地位

2.1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处于弱势地位的客观原因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的客观原因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淡化德育的现象,制约了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发展。首先,老师和学生在历史教学中都过分注重分数,淡化德育。面向高考,分数成了唯一的教学目标,占据了整个教育的主导地位。片面追求升学率遮蔽了思想品质、人格等德育目标,历史教育中德育教育特征逐渐被淡化。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偏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完成,忽视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过于偏重,忽视了学生人格、道德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把历史授课转变成单纯的传授历史知识,忽略了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最后,在教学评价上,全面评价被单一的成绩评价所取代。以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得教师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得学生只注重学习成绩。师生如此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导致历史教学偏离了德育教育目标。

2.2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处于弱势地位的主观原因

思想道德教育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知行统一的原则。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全面地看待问题、多角度地考虑问题,才能公正地评价历史,使德育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观、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旧摆脱不了对成绩分数高度重视的外部环境。而现在的高中生,自我意识觉醒,自我主张要求强烈,具备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能够以德育人,以身作则,确立新的德育教育理念,改进以往的单纯道德政治教育层次,让德育教育充分发挥作用,使其更加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而当今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在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并没有整合出德育题材进行德育教育。

3改变高中历史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地位,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3.1重视德育教育的社会实践性

德育教育不是简单的教化功能,要放到实际生活中。在课堂上不只是单单依靠教师就能够完成。因此,要想使德育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现实生活,让学生从了解自己身边的模范人物、模范事迹和生活中的美德开始,将课堂上、书本上理论的道德行为准则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行为。

3.2认清学生是德育教育的主体

教师必须明确德育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这种意识必须彻底贯彻到历史教学全过程中,甚至是各个学科教育中。也必须贯彻到学生个体优良品德行程中,从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到行为整个过程中,教师至始至终都要起启发诱导作用,一切要学生自己体验、践行和总结。

3.3改变教育理念,显示出高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改变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的观念,采用多方面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综合性的评价,用全方面评价考核的方式取代学习成绩考核,这样才能显示出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3.4建立新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来提高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

以创新能力和学生德育的培养为宗旨,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借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历史教育科研的力度,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开放型动态教学模式。初步形成活动体验型、情境创设型、专题研究型和混合式教学型的创新教学;开拓历史现象与社会现实类比反思型、小品表演型的新路子,来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多样化。

4结语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每一个人都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学校要把德育教育摆在首位。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历史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课堂上的渗透,从思想品德、文明素养、行为规范等方面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达到智力教育与德育教育双赢。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段丽娟.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5):18.

[2]邹玉兴.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意义及策略[J].科技风,2010,(18):18.

作者:徐燕 单位:嵊州越剧艺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