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声乐艺术论文(5篇)

民族声乐艺术论文(5篇)

第一篇: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迄今为止已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十分鲜明,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规律刻画得淋漓尽致。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旨在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学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为声乐艺术美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探究

21世纪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与创新的黄金时期,其美学特征愈加鲜明,一方面凝结着无数声乐艺术作家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集中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智慧与结晶。通过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的研究与探析,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和掌握民族声乐艺术的自然特性和美学特性,有利于传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科学转型和深度创新,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1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阐释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其内涵有所不同。从广义层面而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三类:一是戏曲演唱;二是曲艺说唱;三是民歌演唱。从狭义层面而言,所谓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实质上指的是符合新时期的民族声乐,也就是所谓的富有当代特色的民歌演唱,与传统的民族声乐存在必然关联,均富有民族特色和民歌气息,其艺术审美理念完全一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不但完全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元素,而且融入了西方艺术文化元素,其歌唱形式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稍有差异。可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备两面特性,一方面拥有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气息;另一方面具备西方声乐艺术文化气息,可谓是两者的统一、集合体。

2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研究的重要性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初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其活跃程度并不高。然而,儒家、道家等学派十分重视民族声乐艺术,并将其作为自身道德修养的一部分,由此将民族声乐艺术上升到了美学层面,从美学角度出发,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民族声乐艺术改革和创新的新思路。[1]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逐渐被显现出来,并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特征之一,从美学层面而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显得更加符合时展特性,并且与西方声乐艺术一脉相承,能够有机统一、结合起来。因此,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极其重要,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石和保障。

3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3.1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

美学作为研究人类意识、知觉和情感的一门多元化学科,声乐同样是洞察人类情绪的一门艺术学科,自古以来,二者之间的关联十分紧密,共同丰富着人类的情感世界。《乐记》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记载范本,部分内容阐述了音乐对人类情绪的影响作用,认为音乐是由人类根据自己的情绪所创作,也是反映人类情绪的一种主要工具。[2]音乐作为声乐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与诗词结合起来,实现了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声乐艺术实质上就是对人类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类情感美学特征的重要体现。声乐艺术之所以魅力无限,正是由于其具备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声音;二是情感。前者即就是来自音乐中的声音,通过演唱者口中所传递出来的声音;后者就是音乐、歌曲中涵盖的复杂情感要素,包含了创作者的创作情绪和生活情感等。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同时拥有抒发情感、传递感情的作用,作为创作者抒发情感和传递感情的主要途径之一。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声乐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要素、复杂情绪融入其中,达到艺术美学的高度,观众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创作者此刻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多元化的情感要素。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的深远影响,逐渐形成了声情、词情、曲情等美学特征,这些美学特征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息息相关,极大丰富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手段,凝练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潜在的情感美学要素。

3.2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造性美学特征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除了具备情感美学特征之外,还作为一种具备创造性美学特征的艺术综合体。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声乐艺术在长期的矛盾斗争和方式转型过程中,逐渐积累起了创造性美学特征。也就是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始终处于创造过程。新世纪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承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发挥出了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一方面在学习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另一方面在创造新的民族声乐艺术。与此同时,在传承民族声乐艺术的同时,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声乐艺术,可谓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仅符合传统历史发展规律,而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作为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造性美学特征的主要表现方式。首先,古为今用是当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作词、谱曲、歌唱过程中,完整继承传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固有特点,通过学习和借鉴传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精华思想和创作技巧,来丰富当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突出创造性美学特征;其次,洋为中用是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创作技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特点,将西方国家和地区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中有用的东西拿出来,融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去,以此来丰富中国民族艺术创作手段,突出中国民族艺术创造性美学特征,最终实现与西方声乐艺术相接轨。

3.3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代性美学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走出国门。然而,在走出国门,实现现代性美学特征的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要符合中华民族传统历史风格,符合中国当下基本国情和民族声乐艺术创作理念,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地区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理念与创作技巧,坚持传统与借鉴齐头并进。与此同时,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典范,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发展道路,在不忘本的基础上,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对待西方声乐艺术文化。唯有此,方可取得实质性的艺术创作成效,突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现代性美学特征。21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其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已然成为国际民族声乐艺术领域中的主力军。究其原因,取决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鲜明的美学特征,充分提升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高度,呈现出了情感美学、创造性美学和现代性美学特征,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态势和国际声乐艺术创新轨迹。随着国际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革新,中国民族艺术在传承传统民族艺术创作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声乐艺术创作技巧,丰富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方法,实现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方法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最终有利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美学特征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刘暄.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特征[J].音乐探索,2010(04).

[2]赵燕.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探析[J].作家,2012.

[3]赵金霞.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特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作者:张惟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第二篇: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思路

【内容摘要】常思思的演唱融合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和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将中国声乐作品演绎得委婉动听、真挚感人。文章对常思思的艺术成长道路与演唱风格进行了系统的介绍,重点探究了常思思中西唱法相结合的声乐艺术新理念,以期引发对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常思思;中国民族声乐;声乐艺术;西洋美声唱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民族声乐传统与借鉴国外声乐唱法之间展开了“土洋之争”,争论的结果是促进了我国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和完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金铁霖为代表的声乐教育专家,创建了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声乐教学体系,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家。其中,青年歌手常思思是中西融合的声乐理论的践行者,她屡次将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巧成功融入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形成独特的抒情花腔女高音,一度引起了国内声乐界人士和声乐爱好者的关注。本文通过介绍常思思的艺术成长道路及演唱风格,对常思思中西结合歌唱理念和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以期引发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趋势的思考。

一、常思思的艺术成就与演唱风格

常思思16岁开始师从金铁霖及其助教、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刘畅学习声乐,经过严格的声乐训练,于2005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继续师从金铁霖与刘畅。常思思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学习中,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常思思的音域、音色与其他声乐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指导教师在民族唱法教学的同时,着力开发常思思的美声演唱能力,力求使其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2008年,常思思代表海政文工团参加第13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参赛曲目是由胡廷江改编的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变奏曲》。该曲鲜明的民族风格旋律,巧妙融合了美声唱法的花腔技巧,让常思思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常思思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13届“青歌赛”的铜奖。该曲也成为了常思思的代表作。此外,常思思还荣获第6届、第7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唱法银奖,第8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唱法金奖,第8届文化部全国声乐比赛铜奖,全军文艺汇演表演二等奖等。从2009年开始,常思思连续三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2011年8月,常思思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演唱主题曲《不一样的精彩》。常思思先后录制音乐电视片十部、出版演唱专辑《春天的芭蕾》和《红》。2009年3月,常思思在北京音乐厅举办毕业音乐会“思源,思愿——常思思独唱音乐会”。2011年7月,常思思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举办硕士研究生学习汇报独唱音乐会“春天的芭蕾”。其精湛的演唱、丰富的舞台表现折服了现场的观众,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这两场音乐会上,常思思演绎的曲目风格迥异、跨度很大,将技巧驾驭得恰到好处,赢得了观众的赞扬。有艺术家这样评价常思思:“她的唱法既有女高音的灵巧,也有抒情女高音的秀丽,更有戏剧女高音的张力。”常思思巧妙地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特点相结合,演唱声音位置高,吐字靠前,音域宽广,可以自如地掌控音量和音质的变化。常思思在演唱中非常注重气息的支持,声音连贯、流畅,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嗓音灵活,音色柔美、纯净。其演唱既有美声唱法技巧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又有浓郁的民族韵味,雅俗共赏,个性鲜明。

二、中西结合的声乐艺术新理念

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声乐艺术一直在受西方声乐艺术的影响。在中西方声乐艺术相互排斥、接受、借鉴、融合的过程中,中国声乐艺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事实证明,对西洋美声唱法全盘接受或一概排斥都是不可取的。中国声乐艺术应在继承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经验,以此提高演唱技巧,丰富演唱手段,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和提高。“打破固定的传统模式,不断创造新的音乐”是常思思一直坚持的声乐艺术理念。她在声乐理念上大胆创新,恰到好处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与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使声音刚柔相济、有穿透力,又富有民族韵味。此外,常思思在声乐作品创作上也勇于创新,几度与作曲家胡廷江合作创作的歌曲,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常思思演唱的歌曲从《玛依拉变奏曲》到《秋水长天》《春天的芭蕾》,再到《炫境》,无论是演唱风格还是作品的创作,都体现出中西结合的声乐艺术新理念——既有西洋音乐的演唱技巧和音乐元素,也鲜明地体现出中国民族声乐的特点。《玛依拉变奏曲》是根据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改编而成,常思思在演唱中丰富了原曲的表现力,增加了歌曲的演唱难度,同时体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对于极富民族性的歌曲《秋水长天》,常思思的演唱情感细腻,声音时而舒缓悠扬,时而高亢激情,充满了艺术表现力,展现出一幅气势恢宏、意境苍茫的画面。《炫境》是常思思与胡廷江合作创作的一首既有西洋音乐元素,又有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且有时代特征的声乐作品。这首歌于2011年底推出,被视为中国声乐界年度最具挑战的艺术歌曲。在业内,此曲被当做高难度的花腔练习曲,受到同行的喜爱。现在,《玛依拉变奏曲》《春天的芭蕾》和《炫境》已被各专业院校纳入教学中。常思思中西结合的声乐艺术新理念是在一代代歌唱家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我国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娴熟地掌握了纯粹的民族风格与纯正的西洋美声歌唱方法,在民族声乐作品与外国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之间转换自如,对于完全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也能演绎得游刃有余。其精湛的演唱深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殷秀梅、关牧村、万山红、黄华丽等歌唱家都将中西结合的美妙歌声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乃至走向世界。常思思在此基石上大胆创新,找到了适合自己而又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常思思的演唱风格证明,在声乐教学中应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运用美声的训练体系,以此提高和丰富我国声乐艺术技巧,从而逐步形成科学的、中国声乐演唱艺术流派。运用美声的科学方法训练,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真声成分过多,高音容易挤、卡,音域不宽,声音容易发直,缺少泛音,音色过亮,不够柔美、圆润等问题。将中西唱法相结合的声音,音域宽广,音色圆润柔和,气息平稳持久,声音灵巧,强弱控制自如,再加上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中富有民族韵味的唱腔、婉约细腻的情感表达,将使作品的诠释更加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常思思中西结合的声乐艺术新理念不仅体现在其声乐演唱上,也体现在声乐作品创作中。声乐演唱与声乐作品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高超的演唱技巧能够促进声乐作品的发展,而旋律优美的声乐作品也能促使演唱者加强技能训练。

三、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需要坚持科学的声音理念

中国声乐教学领域关于是否结合美声歌唱方法,见仁见智。有人认为中西结合的声音不伦不类,使中国声乐作品失去了亲切感;有人认为歌者唱得轻松、演唱寿命长就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有人认为老百姓喜欢的就是正确的。然而某些听众有时会因审美习惯而不太乐意接受新的演绎。如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歌者用不同的方式演绎,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值得提倡的。然而某些听众却只认可原唱,对其他人的演唱都持排斥的态度,哪怕比原唱好,也不接受。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第6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我国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也提到这个问题,他翻唱的歌曲,有些听众不接受。笔者认为在声音的审美方向上,应当予以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听众。正因为过度迎合听众的审美习惯,导致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虽然繁荣发展,但很多歌手的演唱缺乏个性,音色辨识度较低。常思思的演唱结合了中西声乐艺术的优点,既有西洋美声唱法的圆润、结实、通畅,也有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声音亲切、随和。常思思在《玛依拉变奏曲》和《春天的芭蕾》两首歌曲中融入花腔唱法,从声音形象到个人表演,整体表现大气、自然、优雅,展现了她扎实的专业功底,气息深厚,声音通畅、自如,表情、眼神亲切,情感表达真挚。然而常思思的演唱风格最开始在声乐艺术界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有人质疑她的唱法到底是民族还是美声;有人认为音乐和演唱方法都太洋气,这样的声音不适合演唱中国作品等。但也有很多专家对常思思的创新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在《我们——天津》访谈节目中,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说:“常思思尝试结合花腔的这种唱法,影响了很多后来的学子。”我国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说:“民歌演唱不太用花腔技巧,在‘青歌赛’上,我们一些从事民族声乐的老同志对她(常思思)的表现觉得特别欣慰,她为我们民族声乐的表现风格又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是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很大贡献。”男高音歌唱家蒋大为说:“作为声乐演员,我认为美声、民族、通俗等唱法都可以尝试,因为这三种唱法,包括原生态唱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魅力,应该互相借鉴,互相取长补短,这样声乐艺术才能得到发展。”常思思在争议中勇敢地坚持了声乐艺术新理念。她用实践证明,坚持科学的声音理念,创造出美好、动听的声乐作品,最终会赢得听众的认可。人们往往纠结于某位歌手的演唱到底采用了哪种唱法。笔者认为,声乐演唱不应该局限于某种唱法,只要歌者唱得舒服、顺畅,强弱控制得当,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作曲家的意图,正确把握歌曲风格,这样的演唱就是科学的。希望未来中国声乐艺术能够按照歌曲的风格来分类,而不是按照唱法分类。

四、结语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应植根于民族,吸取我国戏曲、说唱、传统民歌的精华,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大力提倡中西结合的声乐艺术新理念,不追求某种唱法,而是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出使歌者舒服、听者陶醉的声音。只有不断创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鸿俊.声乐学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2]郭克俭.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3]孟新洋,柯琳.民族声乐理论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4]宋青松.思源思愿人美歌甜——访歌坛新秀常思思[J].歌曲,2009(5).

[5]常思思做客“神州音画”李谷一现场点评[J].音乐大观,2011(5).

[6]张铭媛.无字歌“炫境”唱响民族神韵新时尚[N].音乐生活报,2011(9).

作者:胡芸菲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第三篇: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形成研究

【摘要】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在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淘洗的过程中发展演变而成的,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的一些演唱技巧,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而中国的传统声乐艺术也是具有悠长的历史,在历史的选择与发展下,中国的民族声乐对于世界的声乐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这个对于精神追求有着很高要求的时代,现代人对现代民族声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现代人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需求,作者将在本篇文章中着重介绍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过程与其在此期间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形成过程

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中国的文化也必然需要尝试用更多的方式来展示自己,帮助中国更好地塑造自身的形象。面对这样的情况,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极尝试用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式来实现目标。

一、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文明古国,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各族人民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精神财富。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是广义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其中也包括了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其形式繁多,风格迥异;而狭义的民族声乐艺术,则就是广为人知的“民族唱法”。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也包括戏曲演唱和曲艺演唱),同时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将两者融会贯通。

二、形成所需要的条件

(一)民族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很早就产生了,并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地域的差异。这样的事情就会直接性地发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是由很多个不同的民族所组成。比如中国人数最多,分布地区最广,占地最大的是汉族,而汉族分布又分布在中国各个地区,所以即使是汉族,汉族语言也因地域的差异而不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不同的地区也有具有不同的特色。比如北方以北京话为主,湘西地区则以江西话为方言,广东地区则以粤语为主……即使是汉族,不同的地区的这些语言在语调、语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而就算是一个区域的方言也会因为日积月累而慢慢的产生差异。当然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别就更为明显了,不光是语音,语调的不同,发音的地方和声响也不同。浑厚的蒙古族语具有黏着性,元音则在舌位靠后的位置,如此声音则会表现出蒙古族语的宽广,粗旷的特点。而藏族语则高亢,响亮,是因为蒙古族的声音是从腹部发声,其声音,绵柔,悠扬。幅员辽阔的中国国土养育了具有各个民族,各个地区不同的方言,如此为中国民族声乐提供了宽广的条件。

(二)贯通融合中西方文化

中国是一个宽容开放,兼容并包的国家。对于国外优秀文化,中国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国文化与其文化的精华相结合,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的文化。中国民族声乐也在结合中逐步的发展,进化。西洋声乐与中国民族声乐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乐器方面,西洋乐器和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声的原理也是不同的。而西洋声乐对于中国的声乐的发展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国文化、金融交融现象日趋频繁,在多元文化格局逐步形成的背景下,中西方的声乐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同时中国也开始融合世界的声乐文化,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西方多样的音乐文化,如摇滚、乡村、流行、爵士等。这些音乐中的主要的元素都是中国民族声乐文化中所没有的,而却受到现代大批青年人的追捧和喜爱。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所具有的影响力是中国的民族声乐无法达到的。中国民族声乐也难以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一席之地。如西洋声乐中比较经典的一种——意大利式的美声唱法,被誉为“科学发声法”,声音收放自如,音域宽广,可以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些东西是中国民族声乐值得借鉴的。

三、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及其改革的影响,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之路走的十分曲折。又由于一些特殊的社会时期,因此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和进入21世纪后,具体为:

(一)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阶段

在受到“”影响后,政治上长期动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也经历了动荡不安的十年文化动乱,给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带来了致命打击。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使得我国的经济,文化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使得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之花含苞欲放,紧紧的跟近世界的步伐,不断的融合创新并且挑战新的领悟。在这个转折的关键阶段中,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开始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许多作曲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并且一大批优秀的歌唱家和作曲家也出现在民族声乐艺术舞台上。一些具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至今广为传唱,例如《外婆的澎湖湾》、《紫竹调》、《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这些都是一些优秀的声乐文化的作品。改革开放初期阶段,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一个重要的突破,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

(二)在20世纪90年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下,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现代声乐艺术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在这样一个,稳定,健康,舒适的环境中,“流行唱法”就这样国现代声乐艺术领域中产生了,它以轻松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很快被社会公众熟知与认可,就这样通俗音乐开辟了自己一片新的天地。在这个兼容并包的时期,中国民族声乐不光发挥了自己本来的特点,既与各个民族的特有民歌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又与西方的美声相结合,与世界的潮流相适应。中国民族声乐就这样进去了一个新的,接近于世界潮流的时代。

(三)进入21世纪后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与发展,现代化时代气息与特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基层,这使得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在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的驱动下,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不断增强,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了自己的创新,同时也不断吸收西方声乐艺术的精华,使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变得多元化和多样化。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东方文明古国。尽管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形成与发展中遇到过很多的阻挠与障碍,但是经过数代声乐艺术创作者不断的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使我国现代民族声乐有了一定的发展,并逐步与世界的潮流接近,使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既不同于传统的民歌、说唱和戏曲的演唱,又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民族声乐,借鉴和吸收了西方欧美声乐唱法。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独树一帜的,具有创新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

参考文献:

[1]樊秋玥.民族声乐中歌唱语言的表现特征[J].剧作家,2008(03).

[2]李梦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J].大众文艺,2012(17).

[3]金铁霖,徐天祥.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J].中国音乐,2012,15(4):26.

[4]郑宝华.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中国音乐,2010,18(1):12.

[5]尹萍.试论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4):69.

作者:史建华 刘峥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第四篇:中国声乐艺术民族歌剧发展影响

摘要:歌剧是一种集文学和舞台美学等为一体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艺术形式。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歌剧不断吸收国外歌剧的发展经验,并且通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合,最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与中华民族特性的歌剧派别。本文主要是在介绍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歌剧;中国声乐艺术;影响

民族歌剧作为一种集文学与舞台美学等因素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之一,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多地采用咏叹调、重唱或者序曲等形式来组成的。早在十六世纪末的时候近代歌剧就已经在意大利产生了,并且伴随着文艺复兴潮流的发展趋势传播到了欧洲,逐渐发展为一种拥有璀璨光华的艺术瑰宝。民族歌剧是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的一种重要的组成形式,占据重要的地位。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不断吸收与继承世界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基础上,同时在受到精彩纷呈的音乐文化的熏陶下,我国的民族歌剧得到了巨大的快速发展。由于在民族歌剧表现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戏剧化的冲突或者是人物的内心情感纠葛等的变化大多都是通过用歌唱这一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民族歌剧的不断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使其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一、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

歌剧在我国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历史。我国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就诞生了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到了30年代,很多农村根据地都开展了民歌的搜集和改编等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为民族歌剧的发展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当时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的代表为《白毛女》。它通过将中西音乐的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和借鉴,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树立起了我国歌剧创作的里程碑,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民族歌剧由原来的相互排斥与对立逐渐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趋势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民族歌剧始终坚持和追求民族的导向性,使得民族歌剧的发展出现了辉煌与繁荣的时期,不仅创造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歌剧,如《小二黑结婚》和《红珊瑚》等优秀作品,而且还从国外引进一些富有影响力的作品,如《茶花女》和《蝴蝶夫人》等经典的剧作。改革开放后,民族歌剧从的低谷中走出来,并且不断恢复元气,开始新的征程。这时期的歌剧创作完全拜托了原来思想的禁锢,在陈述规则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使得民族歌剧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代表作有《伤逝》、《归去来》、《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二、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的影响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民族歌剧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最终使其成为当前我国音乐领域里的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艺术形式。此外,在民族歌剧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也对我国的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本文主要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歌剧的发展,滋养了很多声乐艺术家的成长

声乐艺术家的成长是促进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民族歌剧的不断发展,不仅充分地完美地表现出我国表演艺术的精神风貌,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滋养了我国很多声乐艺术家的成长与发展,比如王昆、郭兰英等人。民族歌剧中富有民族韵味的演唱方式和构筑于中国传统戏曲等艺术形式基础上的表演艺术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些声乐艺术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舞台表演和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声乐歌唱水平,为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资源。同时,这种亲切、自然的感人肺腑情真意切的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当代的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并且为声乐艺术的不断繁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民族歌剧的发展不断丰富声乐艺术的演唱方式

我国的民族歌剧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其演唱方式由原来的传统方式逐渐向土洋结合的方向发展。所谓土洋结合,就是指在继承与吸收国内的戏曲与西方的经验,并且坚持本土化的条件与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唱表平衡的民族演唱形式,对咏叹调和重唱等声乐表现形式进行了有效地探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的声乐艺术的演唱形式不断向既包含西方特点又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演唱形式发展。同时歌剧的不断发展,也使得很多声乐艺术家对中西结合的演唱方式进行了探索,比如传统的唱法与西洋美声相结合等,从而使得上下声区和谐统一,高音区的演唱也变得越来越轻松和自如,并且还保持着浓郁的民族风格特色,从而形成了符合中华民族的发声规律的演唱形式,并不断促进我国声乐演唱体系不断完善。从《白毛女》开始,从王昆、万山红到等音乐艺术家,他们的声乐演唱方式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历程在很大程度上几乎就是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过程。

(三)民族歌剧为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好的创作素材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部声乐艺术作品质量的好坏。而民族歌剧的发展为当前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与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民族歌剧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极地开拓题材的范围与表现形式等,使得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能够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与氛围,从而创作出数不胜数的优秀歌剧作品,深受社会各界的喜爱,比如《洪湖赤卫队》、《草原之歌》等。很多歌剧中的经典作品或者唱段,经过声乐艺术家的改编,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家喻户晓的优秀的声乐作品,并且很多都被列入了声乐教材中的教学曲目范围,而且很多民族歌剧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声乐艺术家的创作素材,在很大程度上不断推动声乐艺术的发展。

三、结语

民族歌剧与我国的声乐艺术的发展,二者是息息相关的。前者对后者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后者的发展必定又会为前者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民族歌剧继承和吸收了很多国内的传统文化与国外音乐的精髓,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垫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民族歌剧仍然需要不断探索,从而具有更为鲜明的特色,进而更好地促进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建功.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4(1):148.

[2]杨曙光,金永哲.中国歌剧演唱研究[J].中国音乐,2010(2):134.

作者:张亚辉 单位:河北消防总队政治部文工团

第五篇: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研究

【摘要】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不同的民族声乐艺术突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及审美特征。本文以对“韵味”的追求为出发点,分析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韵味;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声乐艺术文化,也因此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民族声乐艺术顺应各族民族文化的发展,并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一、“韵味”对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性

韵味,体现在民族的风貌特征上,它不仅是美的一种表现,更是美的一种突破与超越。民族声乐艺术对“韵味”的追求,正是其对美的一种追求。从古至今,对于音乐艺术的创作,都讲求意境美,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声乐本身的“韵味”,民族声乐艺术的创作更是不可少了“韵味”的内涵。民族声乐的创作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的“字”、“音”、“情”,都表现出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亦或是对未来的希冀。民族声乐是创作者感情的寄托与心声的表露,是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民族色彩。此外,民族声乐的创作,旨在传达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通过演唱的表现形式,增强创作者与听众的交流,使得民族声乐更具民间色彩,被大众所推崇,进而将民族声乐的“韵味”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透过“韵味”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主要表现在“字”、“音”、“情”上,创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这些韵味中。其中,“字”是创作者情感的客观表现,“音”是其主观展示,而“情”则是将“字”与“音”结合展示给听众。将三者融合,才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此外,听者可以由此获得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声乐艺术的感染力。

(一)从民族声乐中“字”的韵味,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民族声乐的创作讲究练“字”,字是创作者情感的宏观表现,字的“韵味”体现在语句的表达与词句的韵律上,同音不同意的字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有所不同。所以,这就要求创作者在作词的过程中,讲究琢字。正确的“字”,可以很好的表现民族声乐的气势、情景等,因而,具有深厚文字功底的作词者,才会创作出符合声乐旋律的词。中华文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民族声乐中“字”的韵味的体现提供了便利。民族声乐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字”的表现,在进行民族声乐表演时,如果只让听众倾听旋律,不足以传达作者的主旨思想,而“字”的出现,将民族声乐的特点及内涵放大化,将作者的情感通过“字”显示出,让听者在倾听旋律的同时,读取声乐歌曲的文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了解民族声乐的特点,感知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心理变化,更好地表现出民族声乐的“韵味”。

(二)从民族声乐中“音”的韵味,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指的是民族声乐中的音律,音律是民族声乐创作的基本要素,音律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感染力。在字的基础上,音律的变换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气势,一首民族声乐作品如果只具有一种音律,听众会产生无聊的感觉,放弃对作品的深度欣赏,所以,“音”的韵味体现在音律的变换,时而急促磅礴,时而细腻柔软,同时需要具有一定的歌唱技巧,将字通过不同的时长唱出,体现创作者不同的心理,吸引听众,调动其对于歌曲欣赏的冲动与激情。民族声乐的音律表现在即使声音洪亮高亢,却依旧具有优美的特点。民族声乐的音律技巧以把握气息及共鸣腔体来表现,气息的把握对于“音”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气息的调节是音律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民族声乐的唱法中用气讲究“深”、“通”、“活”,运用这三个唱法可以将民族声乐唱活,唱动,使民族声乐具有一定的魅力。对于共鸣腔体的把握,可以将民族声乐的音律表现的铿锵有力,活泼明快。在腔体中,最为重要的是扣腔,头腔与胸腔,头腔的共鸣可以使声音浑厚深沉,增强民族声乐的表现力。而口腔与头腔的结合运用可以美化声音,更好的将“字正腔圆”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字”的韵味与“音”的韵味相得益彰,突出民族声乐中“音”的韵味。

(三)从民族声乐中“情”的韵味,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任何形式文化艺术的创作归根结底是创作者情感的表达,民族声乐的创作也不例外,创作者通过音乐的形式为听众传达自己的思想,所以,思想的投入程度成为听众判定民族声乐作品的一个标准。民族声乐的创作讲究声情并茂,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情感的投入是不可小觑的。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可以更好的传达创作者的情感,通过音律的高低变化,为听众展示创作者的心理变化,此外,民族声乐还可以为听众与创作者的交流建立一个无形的平台。在演唱者表演的同时,将“字”、“音”、“情”结合起来,使听众了解创作者的情感所在,突出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

三、总结

对于”韵味“的追求即是对民族声乐“字”、“音”、“情”韵味的追求,民族声乐具有无限吸引力的原因在于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民族声乐的艺术形式,将自身的情感很好的表露出来,通过演唱的方式,与听众之间建立纽带,进行交流,传达作者思想,从而突破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束缚,增强民族声乐艺术的感染力。使我国民族艺术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提升民族声乐艺术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芸菲.探究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由常思思独特的演唱风格引发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6(02).

[2]吴国玲.文化视野下民族声乐艺术研究——评《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03).

[3]张帆.民族声乐的审美特点及在历史发展中的审美变迁[J].黄河之声.2012(12).

作者:史玉秀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