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操作风险管理范文

操作风险管理全文(5篇)

操作风险管理

第1篇:操作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商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规模持续增加,金融产品种类越来越多,金融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在商业银行飞速发展的同时,其面临的操作风险日益增加,因此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农村商业银行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是支农、支小和支微的金融主力军,是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排头兵,也是我国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系列的历史和自身原因,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商银行的风险意识淡薄,风险识别、防控制度不完善,操作风险较大,因业务操作违规被银保监局处以罚款的案例屡见不鲜。在这样的背景下,农商银行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构建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刻不容缓。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可以分为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并由此分为七种表现形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做法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交割及流程管理。操作风险受到国际银行业界的高度重视,主要是因为银行机构越来越庞大,它们的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银行业务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IT技术的高度依赖,还有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使得一些“操作”上的失误,可能带来很大的甚至是极其严重的后果。

一、农商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制定不完善、更新缓慢。主要表现在:(1)在柜面业务方面,柜面业务的指导文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时调整更新。比如,根据反洗钱要求,对于办理大额存现业务的客户需留存身份证件信息,但对留存身份证件信息的起始金额却没有明确规定。(2)在传票档案管理方面,对会计传票如何装订、如何移交保管没有统一标准。对于已经保存至销毁期限的档案,未及时销毁。(3)对开户信息审查的制度存在缺陷。在办理开立单位及个人结算账户时,没有做到尽职调查。具体表现在:在开立单位存款账户时,只关注所提供的资料是否完整,对证件信息的真实性、企业的存续状况、经营状况没有进行审查。在开立个人结算账户时,有时可能会为了业务发展的需要,放宽了开户审核标准。(4)在贷款业务方面,在对客户进行评定信用级别、确定信用额度时,没有具体的操作细则。在一个特定的信用级别里的用信金额依赖于客户经理的主观判断。此外,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投资消费能力逐渐提升,信贷额度需求越来越大。但农商银行的信贷业务指导文件多是沿用以往年度的,信贷产品种类、担保方式、利率和额度等均无法很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二)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内控环境较差。主要表现在:(1)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农商银行虽已初步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其机制多为照抄照搬其他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未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节化、具体化,内部控制体系并不完整,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落实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漏洞。此外,在农商银行的企业文化中,对内部控制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2)内部控制环境较差。通常情况下,农商银行比较侧重于存贷款业务的发展,对内部控制的关注较少。首先,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多聚焦于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风险意识与内部控制意识较差。其次,对于已有的内控制度,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在农商银行的工资考核机制中,大多侧重于存贷款任务完成情况,一般没有合规经营的考核项目,这就造成一些员工为了完成任务铤而走险,违规办理业务。(3)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制度执行流于形式。农商银行内部监督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内部的稽核部门,监督者和被监督对象均为同一单位员工,容易受到关系亲疏、情感因素等的干扰,影响其监督的独立性。内控监督人员一般从不同岗位抽调而来,未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系统化学习,其专业胜任能力有限。内部监督往往只对事件的结果开展事后监督,对业务办理的全流程关注较少。

(三)基层人员缺乏,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风险意识淡薄。农商银行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由于历史原因,基层综合柜员年龄普遍偏大。年龄较大的员工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业务、新知识速度较慢,对新业务、新产品的认知不全面,不能很好地把握风险点。近几年,农商银行虽不断扩大校园招聘规模,不断录入年轻大学生,但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仍十分明显,年龄断层严重。新员工业务及风险内控培训较少,日常业务的学习只能通过老员工的传、帮、带的方式完成,老员工的不良操作习惯及淡薄的风险意识会随着业务技能一起传递给新员工。新员工由于自身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和风险意识的不健全,操作风险问题频出。农商银行的部分乡镇网点发放粮食补贴、低保和养老保险金等补助资金,业务单一,工作量大。在持续高强度的重复劳动中,会逐渐降低业务要求,淡化风险意识,形成风险点。在信贷业务方面,客户经理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准确把握贷款业务风险,造成发放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最后形成不良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因人员数量不能满足工作需求,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得不到很好的执行。比如,会计档案无专人进行管理,业务办理人员可能也是传票的保管人员,可能会对传票资料进行篡改。对一些相对偏僻的基层网点,没有很好地执行人员轮岗制度。因地处偏远,这些网点的工作人员多为本乡镇居民,他们与当地客户较为熟悉。在日常办理业务过程中,出现替客户保存密码、存折、银行卡的现象,操作风险较大,易发生内外勾结或监守自盗事件,造成银行资金流失。

(四)软硬件设施建设亟待加强。经过若干年的持续升级改造,农商银行的柜面、信贷操作系统不断完善,但在实际业务办理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农商银行柜面操作系统仍然存在较大风险,具体表现在柜面操作系统经常会发生软件系统故障、系统内部网络通讯不稳定和网络防护薄弱等方面。比如在办理定期存款业务时,存款业务已在系统提交,但由于系统故障或者通讯延迟,无法打印定期存单。在办理取款业务时,由于系统延迟,柜员以为没有提交成功,进而重复提交,造成两次扣款现象。新上线的系统适用性、稳定性较差,比如在办理开户业务时需要进行人脸识别,但因系统较为落后,算法不精准,经常出现客户是本人但无法通过人脸识别的现象,柜员只能手动通过后再办理业务,大大提升了操作风险。目前,大型银行的数据存储相对封闭,直接入侵攻击系统难度大,可能性低,但随着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系统被利用在业务的各个流程中,用户的各种信息通过开放的网络IP进行传输,使得大型商业银行不得不面临网络攻击、病毒侵扰、非法窃取账户信息、客户信息泄露等新的信息安全问题。与其他大型银行相比,农商银行的业务系统防护薄弱,更容易成为网络攻击的对象。此外,对淘汰、报废电子设备,没有专业人员及部门负责处置及销毁,极易造成信息泄露,形成操作风险。

二、农商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防范机制。合规建设,制度先行。为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农商银行应首先及时更新、完善有关制度,全面覆盖所开展业务的全流程,做到在办理业务时,有规章制度可依。定期组织员工培训学习,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内控意识,切实将已有规章制度切实落在实处,在办理业务时,做到有制度必依。结合绩效考核及奖惩措施,将是否发生操作风险事件、是否合规经营纳入到绩效考核范围。出台奖惩标准,加大检查力度,对违规办理业务,形成操作风险的员工,要严厉处罚,做到违规必究。对于新开发业务,在上线之前,应由主导开发部门牵头,对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详尽分析,并下发风险手册或组织员工预演预练,做好风险防控的工作。对于改变操作要求、更改流程的老业务,应重新对风险点进行分析,并将风险点变动情况及时告知一线员工,防范操作风险。

(二)完善内部控制架构,建立全覆盖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较为健全,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指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渐颁布,为有效应对外部的刚性监管,防范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切实加以实施。首先,要加大对办理存贷款及其他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力度。尤其是对操作风险较大、风险点较多的业务,实施办理流程全程监督的办法。其次,要重视合规文化建设,改善内部控制环境,营造合规操作有奖,违规操作必究的良好氛围,使不敢为、不想为、不能为的合规经营理念扎根在员工心中,落实在员工工作中。最后,还要加强内部监督的力度和深度,提高检查频次,扩大稽核范围,并将检查结果及时汇总,做好经验总结。同时,要创新检查方法,将内部监督由线下事后监督转变为线上实时监督,减少内部监督的工作量,提高监督效率。

(三)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首先,应按照岗位需求及时增加员工数量,降低基层人员的劳动强度及工作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聚焦于业务办理的合规性,降低操作风险。要及时提高员工的薪资水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肯定高层次人才在农商银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加自身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招纳和留住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要严格落实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制度。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其次,要经常组织员工开展合规学习和新业务的培训,逐渐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合规意识,使合规经营、规避风险的理念深入人心。对新业务的推广,应在开展业务前,对操作人员进行完整化、系统化培训,及时提示新业务办理注意事项的风险点。除合规学习和新业务的培训外,农商银行还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员工的专业胜任能力。如学习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风险提示,使工作人员能把握最新的风险变化趋势,能够更好地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

(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大软硬件系统建设力度。首先,要提升业务办理系统的稳定性。农商银行应加大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力度,建立专业维护运营团队,对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时优化更新,提升业务操作系统的流畅度和稳定性。提高辅助系统及业务监督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如在人证辅助识别系统中加入证件真实性、有效期限自动校验等功能,提高识别效率。其次,要规范淘汰、报废电子设备的处置流程,明确专门部门负责淘汰、报废电子设备的后续处理,将硬盘等存储媒介数据备份、销毁后再进行处理。防止因信息泄露而产生风险。最后,要加大信息科技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支撑作用。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大额资金往来、贷款受托资金支付和使用、异常开销户和收付现金资金量过大等业务实行实时监控。通过风险预警系统,将监控情况及时报送给内部监督部门,由内部监督部门对业务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及时处置产生的操作风险,并定期把产生的操作风险事件进行综合性分析,根据操作风险的出现、变动情况,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实施专项监督。

三、结语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随着农商银行的迅速发展,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也在不断增大,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农商银行应更加重视操作风险的管理。本文以农商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从制度建设、内部控制、人力资源、科技支撑四个层面,分析了农商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为农商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农商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潘恒玉.我国银行内部欺诈风险管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4.

[2]王楠.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控[J].活力,2011(12).

[3]张俊.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网络攻击防控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金融电脑,2019(03).

[4]刘昕.浅谈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及改进措施[J].商讯,2020(23).

第2篇:操作风险管理范文

风险是指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经营活动的运作过程,与银行会计十分密切,几乎每一笔业务都需要银行会计的核算与操作。所以,银行风险也可以理解为银行会计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

1.会计核算风险。银行会计的基础性工作,在于真实、完整、及时地对银行业务进行核算。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会计核算方法不佳、核算程序不规范、核算质量不高,就容易发生风险。因为,会计核算工作的环节非常多,在资产、负债及中介业务中,每日都要进行大量的现金收付、凭证受理审查、科目运用、帐户登录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风险发生联系,很多银行风险是与某个会计核算环节的失控有关。

2.票据结算风险。结算业务是银行一项重要的中介业务,它是通过银行提供各种支付结算的手段与工具,为客户实现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转移。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支付数量的日趋上升,以票据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结算业务也给银行带来了诸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票据当事人看,有其本身票据填写不清带来的风险;第二,从结算中介人看,有操作失误或任意违规而造成的风险;第三,从结算环境看,有票据犯罪日益增多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也有银行、企业以及司法部门对处理票据纠纷依据的法律、规定理解不统一而带来的风险。

3.结算编制风险。从会计工作的程序看,结算编制是最后的环节。在银行业中,结算风险最主要的表现是结算数据的不真实,其中尤其是利润反映不真实。当然,这种情况的存在,有技术或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

4.会计监督风险。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职能是实施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就是对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但是目前银行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软弱,如:商业银行转轨后,效益成本观念得到很大增强,但也有一些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只求存款数量,不讲存款结构,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盲目互相攀比,豪华装潢营业办公用房,费用开支增加。对于这些不合理或不合法的经营,会计部门一般无法起到有力的监督。

5.人员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部分银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在工作中表现出服务态度不佳,操作行为不规范,从而容易发生会计差错;二是还有个别银行会计人员品质恶劣,他们内外勾结,肆意侵害银行利益,从而发生经济案件;三是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互相制约和牵制。目前有些金融机构会计岗位的设置面临两难局面,因业务量上不去,人员配备就不足,这样会计岗位的设置就无法达到科学合理,混岗、兼岗、业务处理“一手清”现象时有发生。有些金融机构从本身的经营成本角度考虑,导致会计人员配备不足;四是金融机构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漏洞,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制定的不完善。制度不完善会影响会计人员经办业务的质量,同时会影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二、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认识上不充分,理解上有偏差

银行会计风险的控制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对风险的控制认识还不充分、不确切、不完整,存在着这样几种倾向:一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整章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对内控是一种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认识不够;二是以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认识;三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认知。上述认识上的不充分、不完整是导致会计风险控制措施难以落实、会计控制难以发挥应有效用的重要原因。

2.未形成完整的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滞后

一是有关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原则性较强,操作性不足;二是有关内控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散见于各种会计制度中,既缺乏完整性,也弱化了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三是制度建设上存在滞后性。从总体来看,银行内控制度对新技术、新问题研究不充分,在会计制度中所体现的内控措施落后,如对电算化条件下如何防范风险,在“柜员制”劳动组合下如何实施有效控制等,尚缺乏完善的制度规定。

3.核算程序未形成刚性约束,存在薄弱环节

多年来,银行会计无论是手工操作还是电算化处理,都遵循“双线核算”的原则,相互联系、相互牵制,有着一套较完善而系统的核算程序。但是,在银行中间业务的不断拓展和新技术手段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内控制度却未及时跟进,现行核算程序中也暴露出了逆向操作“、一手清”等隐患。这就涉及到一个会计制度与操作规程的关系问题,会计制度应是操作规程设计的理论依据,操作规程应是会计制度的具体化,同时又是会计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技术手段与保障。而目前的操作规程未对会计制度的执行形成刚性约束,必须按制度执行的硬性规定变成了凭良心、凭习惯办事。由于技术保障措施的不得力,核算程序本身又留有违规操作的隐患,以至于核算过程中屡有违反会计制度的事件发生。

4.内控机制运行的监督弱化,缺乏评价指标

银行业多年来一直很重视会计监督与银行监管,有专门的监督、稽核、内部审计等部门,应该说机构较健全。但随着新业务、新科技的发展,监督重心已由一般的业务工作差错转变为银行风险防范,现行一些监督方法与控制手段已显得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一是侧重于事后监督,事先与事中的风险防范不够。如前所述,属于事中控制范畴的核算程序其相互牵制弱化,属于事前控制范畴的制度建设滞后等。二是对内控机制运行的监督往往被一般性工作差错的查纠所取代,没有及时适应监督重心的转移,缺乏对内控运行情况的深入考核,未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三是监督手段相对落后,尤其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下的风险防范措施的执行,不仅在监督手段上,而且在监管人员素质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与措施

(一)完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

1.设计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商业银行应按照决策、执行、监督反馈三个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进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组织体系的设置。其中会计内部监督系统应当分层次建立,在基层营业机构应当建立实时控制的事中监督系统,在上级会计管理机构应当建立针对基层柜台业务的事后监督机制,并建立各项会计业务风险评价、会计内控的检查评价与对违规违章行为的处罚制度。

2.明确会计操作风险管理中会计主管人员的责任。首先,董事会、负责操作风险管理的高层管理人员、分支行的会计主管人员应对会计操作风险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董事会、负责操作风险管理高层管理人员、分支行的会计主管人员在会计操作风险管理中应担负的责任。其次,由于银行会计主管人员的所处地位与履行的职责关系到银行会计体系的安全与发展,应对各级会计主管人员的能力、品行及其从业经验,进行评估,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考核其业绩状况,判定其业务控制能力,并决定其职位和岗位的调整。

3.完善会计程序。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其他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制定本行的会计制度,确保整个银行的会计核算制度统一、规范,为会计数据的采集奠定基础。在针对具体业务制定会计操作流程时,应充分关注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商业银行还应建立严密完整的会计分级授权体系,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通过岗位设置、账务核对、监督检查等手段,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确保向管理层提供的会计信息充分、准确、及时。

4.强化会计电算化系统风险控制。会计电算化系统是银行处理会计业务的平台,银行应充分关注会计电算化的建设,建立科学的会计电算化风险控制制度,对电算化系统的建立和实施实行严格管理,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严格划分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权限。同时积极探索运用IT技术管理、控制银行风险。

5.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独立而严格的内部审计工作,能确保各项会计制度得到遵守和执行,并对现有会计程序是否充分、会计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完善进行检查,对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现状进行评估。

(二)增加会计操作风险管理要求,完善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1.改造银行现有的风险管理系统组织结构。银行首先应变革现有的风险管理系统组织结构,扩展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风险管理部门职责,增加关于操作风险方面的管理内容。由于银行会计业务流程是所有银行业务的最基础的平台,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必定对银行其他业务产生影响,所以风险管理部门并不是惟一对会计操作风险负责的部门,会计部门、审计部门以及其他业务部门都应共同参与对会计操作风险的管理。

2.做好会计数据采集工作。我们知道,商业银行要采用更为复杂的操作风险的衡量方法,就会计业务种类的操作风险衡量而言,需要整个银行在会计核算制度统一、规范的前提下采集更多、更广泛、更细化的业务数据和损失数据,为此,商业银行应建立对业务数据和损失数据的采集系统,为下一步的数据挖掘打好基础。

3.做好会计数据的挖掘工作。所谓数据挖掘是从采集的数据资料中发掘有用信息和知识,寻找潜在的规律以及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风险的预测,进而建立会计操作风险衡量系统。在会计操作风险相关数据和信息完备的基础上,按照新协议提供的操作风险衡量方法,对会计操作风险进行模型化的计量。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模型建立方面经验的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借助专业公司的力量,实行风险衡量系统的外包这种更经济更有效的方式。

4.做好会计操作风险报告工作。通过会计操作风险衡量系统测算的风险信息必须及时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层进行报告,以确保管理层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状况,为此,要建立相应的风险报告系统。该系统应能敏感地反映会计操作风险的变动,对会计操作风险信息自动分析、生成有关数据。为避免干扰因素,该系统应当独立于会计部门。

第3篇:操作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内部控制视角

商业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风险一般分为三类: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分险。大部分银行因为操作风险产生的损失小,忽视其重要性,仅仅重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暴露出来,因此,更应该加强对会计操作风险的防范,提出完善的操作风险控制措施。

一、控制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意义

整个运作过程中,会计操作都贯穿其中,是一项基础工作。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是发放贷款、向社会吸收存款,以此来盈利。商业银行的客户繁多,银行又经营货币这种特殊的商品,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细致,才能保证资金安全。银行的操作风险一般会在会计工作中出现。会计操作风险会对银行资金造成损失,还会影响银行在公众的形象与信誉,也会使银行的内部运行不稳定,进而严重影响银行金融系统,因此,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尤为重要[1]。

二、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内控体系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由不同部分负责,各个部门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即使银行设立了风险管理部门,主要的职责也是负责信用风险,对于各个部门的操作风险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现有的规章制度分散在各类文件中,缺少整合性,造成了银行内部缺乏系统的整理,其中有些制度过于原则化、简单化,缺乏操作性,尤其当前银行不断提出新业务,常常出台一项新业务,就补充一项新制度,新制度与旧制度相互矛盾,无形中加大了制度执行难度。

(二)管理职责分散

操作风险由人为、系统、流程、外部事件等因素引起,涉及到了银行的各个部门。人为因素涉及到人力资源部;流程因素涉及个人金融等业务部;系统因素涉及科技部;外部事件涉及安保部门、事务部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管理职责分散,使银行陷入真空状态。

(三)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

很多会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对新业务不熟悉,很难准确进行银行核算。在工作中缺乏发现风险的能力,没有形成正确的操作理念与方法,从而产生操作风险[2]。

三、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与操作风险管理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有效的评估出可能出现的风险。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全面落实风险管理责任,从以下三点做起:首先,各项业务必须遵守规章制度;其次,业务管理部门进行专业的检查;最后进行稽核、监察。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建立一套相互制约、规章健全的管理体系。完善的管理体系应该包括控制流程和组织体系,无论是哪种形式,最终目的都是建立以“风险管理员、风险管理部、风险经理”为主体的责任体系。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需要明确各级管理者与操作人员的权利与责任,并且通过各种渠道评估,反映各方面的意见。

(二)建立风险评估,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迅速,影响的范围也不断加大,对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具有重要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一些错误的信息被误传,也可能会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会计操作系统应关注行业发展的态势,关注舆论的导向,及时的银行的政策调整等相关信息,并控制好内部信息源,避免一些重要财务信息泄露,树立良好的信誉,促进行业的发展。对会计分级授权,根据不同程度的业务进行不同等级的业务授权,对会计的业务处理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会计提供的信息准确;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从职能和工序上,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对各项业务监控;实施委派制,各级分行直接向基层机构委派会计主管,委派会计主管管理,监督会计业务。从根源上防范风险,提高会计业务质量。

(三)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是防范操作风险的关键。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素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法,优化工作人员的知识体系,提高会计人员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强化内控优先的意识,在处理业务时将内控意识贯穿于业务发展中,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3]。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薪酬制度,将合规操作引入绩效考核和竞聘考核,以此引导工作人员在绩效考核之外时刻关注合规操作和风险把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内控体系不完善,管理职责分散,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及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与操作风险管理,建立风险评估,健全信息披露制,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形成,加速银行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唐浩.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及其控制研究[J].时代金融,2014,03:125.

第4篇:操作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风险控制

一、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概述

1.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概念

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主要指的是在银行各条线应用会计操作时发生的风险。由于操作流程的不合规或不正确、及运行系统故障或其他失误引起的损失。银行的操作风险是由于银行会计管理制度的缺陷,或会计系统的错误,潜在的损失疏忽造成的无法避免的会计银行操作风险。

2.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特征

(1)内生性。在已经发生过的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事件中,许多都包含了显著的内生性,这些会计操作风险几乎都是因为工作者专业水准不够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所导致。(2)广泛性。广泛性是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我国商业银行通常都分布广泛,遍布全国,而会计操作风险也遍布银行的各个部门和各个业务项目,不管是总行还是地方支行。(3)人为性。人会受感情的支配和利益的驱动,和机器和程序不一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而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必须通过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因此工作者的专业水平、社会利害关系以及道德素养都会对操作产生影响。(4)危害性。国内外已有许多流血教训不断提醒银行注意会计业务控制的风险,否则损失银行甚至破产,金融风暴危及国家经济稳定。

二、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具体表现

1.人员风险

人员风险有的是管理者的失职,具体表现在他们的风险意识不够强。银行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地点,所以要求银行的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都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放心的把银行工作交到他们手上。所以银行员工的培训投入一定不能省,这是银行业务安全的一个基本保障。可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商业银行投入在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中的费用都是远远不够的,根本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这就是管理者的失职。

2.业务风险

银行与银行的竞争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扩大也正愈渐残酷,很多地方支行被越来越沉重的任务压得难以喘息,许多银行对单项评估指标和任务已经完成。银行版图的扩张是许多新网点负责新客户营销的起源,缺乏对会计风险控制重要性的了解,而且面对许多银行,竞争太大和更多的环境,他们愿意为大客户不遵守制度要求而且忽视会计操作风险来逃避一些的评价压力,这样的情况将成为银行的主要隐患。

3.监察机制风险

监察机制的不完善在实际发生过的会计操作风险事件中是负有很大责任的,监察机制风险主要是事中监督的严重缺乏。商业银行监察会计操作的覆盖面严重不足,对会计操作的监察又常常只是走个过场,所以可以说监督是十分不够的。银行的内部控制部门进行监察时,对支行和总行都有不同程度的包庇和防水。对支行的一些不符合规章制度的行为视若不见,和审查单位的内控部门串通一气。为了银行的面子和未来发展,对总行实施监察时根本完全不敢也不愿意挑毛病。

4.管控结构风险

银行业的风险管控结构一直存在问题,只是随着这个行业的向前发展和不断壮大,这个长久存在的问题才真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从过去到现在,银行的管理结构和模式有了一些发展,可以有些问题一直遗留到了现在仍未解决,比如总行和支行所能得到的信息是相当不对称的。审计本该是对会计操作风险的审查有重要作用的,可是一直都没有派上用场,所以银行就缺少了一个有力的外部监督,于是会计操作违规行为就更加有恃无恐了。管理松弛,内控制度不落实。内部管理的力度不够,未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造成潜在的会计风险。

三、商业银行会计操作的风险控制措施

1.完善风险控制框架和内部控制制度

应该注意到的是,在目前的会计操作风险体系和内控制度下,作为银行,从董事会到分理处乃至各个网点,在会计风险的认识上要做到足够的重视,在职责与权限上要充分保障。另外,对财务部门的日常事务全程的监督和管理要足够重视。为适应日夜变迁的内外部管理环境,要与时俱进而产生不同的有活力的适用的监管方法。

2.风险集中化管理

时至今日,行业内不断更新的信息化数据化浪潮中,商业银行应构建内部业务审核处理平台,在业务全过程的处理流程做到监管,这样做可以事前预警,全程监控风险,同样达到精简行政,精炼内控结构的目的,还改变了彼时的业务处理手段,对风险的把控从过去的事后审核变成在业务处理环节,显而易见能在相当的程度上降低风险。

3.加大监管和执行力度,增加奖惩激励机制

物质回报与精神回报构成了会计人员的回报,物质回报是商业银行提供的薪酬、津贴等物质表达,精神回报是建立在会计人员日常业务本身精神内涵表达,换而言之会计人员发自工作本身抑或工作心理氛围中的得到感。物质回报满足生存的根本需要,是衣食住行之源。精神回报满足精神层面的渴求,也可以看成是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工作积极性的潜在支持。

4.根据外部环境进行风险量化管理

放眼全球金融行业,银行风险管理从技术层面上来看的重要发展趋势是风险量化管理。以实行本外币会计操作风险控制一体化的具体方式,从而达到规范外汇会计管理的目的。以这个角度看,会计部门管理外汇会计,具体负责账务核算的部分,从而让外汇会计的管理范围和职责在各级会计部门的业务线中进一步明确落实,促使外汇会计的管理在实务中得到贯彻落实在合理位置。

参考文献:

[1]夏朗.浅析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09(2):72-73.

[2]张运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性研究[J].财务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3]求夏雨,孔新绒.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特区经济,2010(12):67-69.

第5篇:操作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托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净资本

一、信托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意识与水平是随着一次次行业危机和整顿逐渐成长和完善起来的,可以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信托公司对信托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的动因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保障信托公司的盈利;赢得投资者的信任,不断塑造品牌效应;提升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金融监管对信托公司的必然要求。现如今各家信托公司都已专门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以及业务决策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对信托公司的各类信托业务进行前期尽职调查并进行风险评估。信托项目成立后,风险管理部亦在项目运营管理中全面跟踪,定期和不定期对项目进行检查,实时地根据实际变化来补充完善风险管理措施。通过这样一整套的风险管理体系,信托公司的项目风险管理水准较早期有了显著提升。但纵观整个信托行业,风险管理发展陷入了瓶颈,即各家信托公司对单个信托项目的风险管理已经极尽重视,但对整个信托公司层面的财务风险管理却未能有所突破。信托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绝不单纯是单个信托项目本身,它涉及信托公司从固有业务到信托业务,从项目尽职调查到项目运营管理等方方面面。

二、传统财务风险管理方法的不足

传统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将财务风险从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回收和分配风险三个方面对不同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并就企业如何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提出了几种方法:报表分析法、财务指标分析法、专家分析法和VAR法等。信托公司的业务种类从资金来源上就有固有业务(股东自有资产)和信托业务(受托管理资产)之分,这是与一般企业最显著的区别所在。信托业务虽然是信托公司的表外资产,并不属于信托公司本身所有,但是信托公司在受托管理过程中,由于自身失职所造成的信托项目损失将直接转换为信托公司自有资金的损失,所以并不能简单地看待信托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其次,信托公司开展信托业务,由于其只是表外业务,理论上存在受托规模不受限的可能,信托公司甚至难以估量其受托管理的信托财产所对应的财务风险。再者,由于信托公司存在固有业务和信托业务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业务种类,对其进行财务风险识别和管理的方法必然也是有所区别的,不能一概而论。

三、基于净资本管理的信托公司财务风险管理

对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首先要对该企业面临的各类财务风险进行充分的识别,金融行业的财务风险特性是有别与其他行业的,所以对信托公司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应当借鉴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同时,针对信托行业特殊的信托业务这一表外资产,如何将其有效地纳入到整个信托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中是关键所在。伴随着《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出台,信托公司的固有业务(表内业务)和信托业务(表外业务)都将纳入监管范围,并将作为“风险资本”扣除不同比例的风险系数。这将使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以往信托行业一直难以解决的风险管理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信托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完全可以以此为突破点,基于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的思想,有效地串联起信托公司的固有业务和信托业务,在此基础上对信托公司固有业务和信托业务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充分识别,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四、信托公司财务风险识别

(一)筹资风险的识别

信托公司由于经营模式的特殊性,其筹资风险与一般企业有显著不同。信托公司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并不能直接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挂钩,信托公司筹集到的自有资金最主要的目的是用来支持信托公司开展信托业务的前提保障。基于信托公司的特殊性以及政策要求,应当从如下几点对信托公司的筹资风险进行识别:

1、筹资渠道单一且受限颇多

由于监管政策禁止信托公司开展负债业务,常见的借款融资方式对信托公司均不适用,往往只能通过股东的增资来达到增加净资产的目的。但受制于监管政策的限制,不同性质股东的投资上限又各不相同,潜在的战略投资者有意愿投资或增资的,亦有可能受到政策限制,从而影响信托公司的筹资。

2、筹资不力影响业务开展

金融监管机构为保障信托投资者的利益,对信托公司开展各类业务设置了最低的注册资本要求,尤其是各类创新类业务的准入资格,都与信托公司的净资产直接挂钩。信托公司筹资不力的结果轻则使得信托公司错失创新类业务的经营资格,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缺少了一块业务来源。重则信托公司将面临信托资产规模受限,不得不停止新增信托项目的窘境。

(二)投资风险的识别

由于信托公司的特殊性,分析信托公司面临的投资风险应当根据固有业务和信托业务予以区别化,并考虑到净资本管理的思想,较常规企业面临的投资风险更为复杂化,对信托公司面临的投资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识别:

1、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

信托公司开展贷款业务时,须对借款人进行详尽的调查分析,准确地掌握借款人信息,以便于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从而从源头上控制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

2、抵(质)押物的价值风险

信托公司自有资金开展贷款业务,为保证贷款到期顺利收回贷款本息,增加融资方的违约成本,信托公司通常会要求融资方提供经评估的足够价值的抵(质)押物,以增强贷款项目的安全保障。

3、净资本风险

正如前文所述,信托公司不论其固有业务还是信托业务,受净资本管理的约束,每笔投资都会根据投向和资金运用方式的不同分别消耗净资本和增加风险资本。随着净资本的不断消耗以及风险资本的逐步增加,当两者比例接近100%时,就会触及监管警戒线,信托公司将面临暂停新增业务的风险。所以基于净资本管理下,净资本和风险资本的风险亦是信托公司需要在做出每笔投资决策前充分识别的,净资本和风险资本亦直接与投资报酬产生关联。

(三)操作风险的识别

操作风险是金融企业常见的风险之一,信托公司作为委托人履行受托义务的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就是操作风险。信托公司开展信托业务会面临很多风险,诸如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但其中只有操作风险一项与信托公司的受托职责相关,其余风险皆由信托项目受益人承担,与信托公司无关。这是信托公司开展信托业务的前提,是法律法规对信托公司受托职责的界定。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信托公司开展信托业务过程中,对操作风险的识别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如下几个环节全面充分地识别信托公司面临的操作风险:

1、信托项目的风险揭示

信托两字的核心思想是“信任”和“托付”,即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信托财产托付给受托人,希望通过受托人的专业理财能力给受益人带来收益。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而言,与委托人最初的接触就是对信托项目的尽职调查情况以及相应的风险揭示。所以做好详尽的尽职调查和风险揭示是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履行信托职责的重要组成,是信托公司对委托人的负责体现,也是信托公司自身免责的保护。

2、信托项目的存续管理

信托公司履行受托职责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伴随着信托项目的终止且向受益人完成信托利益分配后方能结束,所以信托项目的存续管理是信托公司日常工作的重点。信托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岗位制约来控制这类风险,试图在向客户提供优质受托服务的同时避免应自身操作风险而引起信托项目损失,从而导致信托公司赔偿信托项目受益人而致使信托公司自身利益受损。

3、信托资金的划付与分配

一个信托项目从成立到终止,自始至终都与资金的流动密不可分。频繁的资金划付以及信托利益的分配计算,都蕴含着操作风险。信托公司应当充分识别其中的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如此才能更好地履行受托职责。

4、向受益人的信息披露

信托公司通过定期向投资者信息披露的方式,一方面是其履行受托职责所在,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免责的行为。如信托项目实际运营与预期出现偏差后,信托公司未及时向委托人和受益人告知,致使受益人造成损失的,信托公司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当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所以由此可见,信托公司须对信息披露环节予以充分的操作风险识别。

参考文献:

[1]刘恩禄,汤谷良.论财务风险管理[N].北京商学院学报,1989(1):50-54

[2]沈亭.我国信托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