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妇产科管理范文

妇产科管理全文(5篇)

妇产科管理

第1篇:妇产科管理范文

【关键词】宫颈异常涂片;妇产科门诊;管理;临床分析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严重威胁妇女的身体健康和生命[1]。实际中及时检出宫颈癌癌前病变对于病情预防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当前妇科产门诊日常检查中存在大量异常宫颈涂片,同时这些异常宫颈涂片没有受到有效管理,进而出现诊断不足或诊断过度的状况。为对异常宫颈涂片进行有效管理,强化对宫颈癌的预防,我院妇产科针对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480例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涂片检查不能确定为不典型鳞状细胞及以上患者开展异常宫颈涂片管理活动,并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显著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480例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涂片检查不能确定为不典型鳞状细胞及以上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包括1220例患者,患者年龄范围34~65岁,平均年龄为(44.6±3.8)岁;观察组包括1260例患者,患者年龄范围34~63岁,平均年龄为(43.6±3.4)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为患者施以液基细胞检测,经过伯塞斯大诊断系统诊断。观察组患者接受我院妇产科门诊异常宫颈涂片的管理流程,对患者一般信息进行记录,具体包括检测结果、姓名、年龄、电话等。针对未及时就诊患者开展随访,充分了解患者情况,同时嘱咐患者及时接受有效治疗。增加妇产科门诊宫颈病变专门门诊出诊次数和时间,并优化和完善患者就诊流程。患者接受相关化验后,护理人员将宫颈病变就诊方式介绍给患者,使得异常宫颈涂片患者获得有效的诊疗服务。运用CIN开展组织病理学分级,依据ASCCP关于异常宫颈涂片护理指南,组织HPV-DNA阳性患者接受阴道镜检查,并为细胞学不能排除的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和不典型鳞状细胞进行组织病理血检查和阴道镜检查。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调查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整合处理,采用(珔x±s)表示计量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运用χ2检验,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对比,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以P<0.05表示。

2结果

观察组1260例患者中,接受阴道镜检查的患者为716例,比例为56.8%,其中450例患者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504例患者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459例患者为高危型HPV-DNA阳性不典型鳞状细胞,20例患者经宫颈活检证实CIN2及以上。对照组1220例患者中接受阴道镜检查的患者为510例,比例为41.8%,其中246例患者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278例患者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238例患者为高危型HPVDNA阳性不典型鳞状细胞,9例患者经宫颈活检证实CIN2及以上。患者阴道镜检查率、检出率均有所提升,观察组患者阴道镜检查率、检出率均比对照组高,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实际中宫颈防癌筛查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妇产科门异常宫颈涂片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2]。当前应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女性宫颈癌机会性筛查,并有效宣传妇产科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广大女性自身健康防护意识的提升,定期去医院接受妇科健康检查,形成对各种妇科疾病的有效预防。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例协会指出高危型HPV-DNA监测分流管理、重复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对完善、规范妇科门诊异常宫颈涂片管理构建,促进宫颈病变筛查的有效开展,促进广大女性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高危型HPV-DNA检测结果为阳性者进一步进行阴道镜检查,针对ASC-US患者采取高危型HPV-DNA检测分流管理,为高危型HVP检测呈阳性者进行宫颈细胞涂片复查。实际中进行妇科门诊异常宫颈涂片管理包括以下步骤。

3.1建立病例管理

为妇科门诊就诊体检患者构建健康管理档案,以便对受检者一般心理和相关检查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为日后疾病筛查提供依据[3]。对宫颈涂片检查异常患者采取特殊监测和观察,叮嘱患者到医院进行定期复查,若为疑似病例则应当接受进一步检查,同时为患者进行健康卫生知识的指导,保证疾病预防措施的有效实施。

3.2优化管理流程

妇科门诊针对宫颈涂片异常情况对管理流程进行完善,并对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正确记录,具体包括检查结果、姓名、年龄、联系方式等,同时进行电子存档[4]。针对未及时就诊患者开展随访,进而了解患者的详细情况,告知患者要及时接受有效治疗。另外还应当提升宫颈疾病专业门诊的出诊次数和时间,并对患者治疗流程进行完善。在患者完成检查化验后,护理人员应当将宫颈病变就诊途径介绍给患者,使异常宫颈涂片患者获取有效治疗服务[5]。

3.3严格筛查管理

依据美国宫颈病理协会制定的异常宫颈涂片处理指南,为无明确意义的非典型细胞改变患者施以HPV-DNA检测,并对HPV-DNA检测呈阳性患者施以阴道镜检查或细胞学追踪。对细胞学检测无法排除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患者施以病理学检查、宫颈活检组织检查、阴道镜检查,促进筛查工作管理的强化。本研究中,开展妇产科异常宫颈涂片管理后患者阴道镜检查率、检出率均有所提升,观察组患者阴道镜检查率、检出率均比对照组高,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通过在妇产科门诊开展异常宫颈涂片管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阴道镜检查率、检出率的提升,进而实现对宫颈癌的有效预防[6]。

参考文献

[1]李健.妇产科门诊异常宫颈涂片的管理及分析研究[J].当代医学,2011,17(35):59-60.

[2]郭艳利,耿力,游珂,等.妇产科门诊异常宫颈涂片的管理及3233例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7,08(06):426-429.

[3]孙淑芳.妇产科门诊异常宫颈涂片的管理与分析[J].现代养生,2015,(09):282.

[4]宗娜.妇产科门诊异常宫颈涂片的管理及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04):183-184.

[5]吴小琼.2546例妇产科门诊异常宫颈片的管理及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09):2054-2055.

第2篇:妇产科管理范文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管理;风险防控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16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48例患者,年龄20~56岁,平均(36.24±3.51)岁;其中妇科20例,产科28例。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48例患者,年龄21~58岁,平均(36.30±3.48)岁;其中妇科21例,产科27例。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方法

此前科室一直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包括基础护理、关注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打造良好病房环境等。我科自2017年6月实施风险防控及细节管理:①成立风险管控小组:由妇产科管理者、护理专家、治疗专家、护士长与责任护士等组建风险管控小组,组员定期举办研讨会,分析目前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护理安全隐患,提出有效解决方法,督促各项制度与政策的落实。②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由管控小组成员共同寻找科室护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制定相应风险管理制度,内容包括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药品及设备应用原则、规范护理操作等,制定制度的目的是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确对各护理人员工作范围及职责明确。③加强风险意识培训: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包括《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④定期展开业务培训,如借助多媒体讲解新设备知识、先进护理方法。通过危险事故案例讲解来寻找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⑤细节管理: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全程,均重视细节管理。入院期间妇产科患者不熟悉住院环境,易产生彷徨、不安等情绪,护士应亲切接待,运用心理学知识消除患者担忧等情绪,使之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对于产妇应强化围产期的细节管理,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动态心理观察、产后母乳喂养指导等。

1.3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展开调查,所用方式为问卷调查方式,总分100分,分值高于90分为非常满意,分值高于70分以上为满意,分值不足70分为不满意。以非常满意、满意者数量之和占比为护理满意度。②每月展开2次护理质量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服务态度、书写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各项分值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x±s)以t检验对比;计数资料以X2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实施前、实施后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3.33%、95.8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护理质量评分

实施后护理质量评价中,服务态度、书写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

3讨论

风险防控和细节管理是控制护理工作中潜在风险的重要措施。护理风险可能在任何一个护理环节中发生,妇产科需要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体系,降低护理差错发生风险。风险防控是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核心,围绕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宗旨,制定一系列风险防控措施,对各项护理操作予以规范化要求[1]。风险管控小组定期组织讨论,及时发现妇产科护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通过集体探讨制定出解决对策,将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为护士加强风险意识展开培训,可帮助护士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其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再加上专业知识培训,可从意识、行动两方面提高其护理水平[2]。此外,细节管理是落实各项风险防控制度的具体措施,是改进妇产科护理中必不可少的行为。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实施风险防控及细节管理后,在护理质量评价中,服务态度、书写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可见风险防控及细节管理确可提高护理质量。此外,实施前、实施后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3.33%、95.8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这一方面是因为护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护患沟通更加频繁所致。综上所述,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防控及细节管理,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向娟,周华艳.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及管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14(b04):166

第3篇:妇产科管理范文

关键词:妇产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效果

抗菌药物在外科手术中被广泛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降低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避免病毒变异带来的干扰。妇产科手术易发生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缓解疾病的关键。抗菌药物常用于妇产科病原菌感染的防治,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对临床治疗和预防感染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会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增加、医疗资源浪费等不良问题。对此,临床应重视加强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2]。本文对近年来妇产科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今后进一步优化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妇产科患者400例。其中2016年3月-2017年3月治疗的患者200例,纳入对照组;年龄23~39岁,平均(28.91±2.58)岁;会阴侧切缝合术142例,宫颈裂伤缝合术99例,剖宫产159例。2017年4月-2019年3月治疗的患者200例,纳入试验组;年龄21~38岁,平均(28.21±2.21)岁;会阴侧切缝合术140例,宫颈裂伤缝合术100例,剖宫产16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1个月之前使用过抗菌药物;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③合并精神疾病。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试验组实施强化合理应用管理:⑴合理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根据原卫生部的《手术部位感染防治指南》,手术分为清洁手术(Ⅰ类)、清洁污染手术(Ⅱ类)、污染手术(Ⅲ类)和感染性手术(Ⅳ类)。不同洁净度的外科切口使用抗菌药物存在差异,已成为临床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重要依据。剖宫产和妇科手术属于无明显污染的生殖系统手术,切口为Ⅱ类。根据指南,手术前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根据卫生部门临床路径要求,在没有特殊感染的情况下,自然分娩一般不需要给予预防性用药。目前,临床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种类繁多。一般来说,抗菌药物通常选择不良反应轻微、价格低廉、广谱抗菌药或一线针对性的药物。妇产科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给药时机:术前0.5h;②剂量:覆盖整个手术过程和术后4h;③预防性疗程:24~48h;④对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出血过多等情况,应适当追加剂量或延长使用时间,必要时应选用治疗性药物。⑵合理使用治疗性抗菌药物:妇产科术后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明确感染症状和体征,微生物培养阳性,抗菌药物治疗指征明确;②尽快鉴定病原菌,根据致病微生物和药敏结果,在病因尚未明确的情况下给予广谱抗菌药物治疗;③根据患者病情、抗菌药物特点、疗效和体内过程给予广谱抗菌药物治疗;④一般感染病程在体温恢复和症状消失后72h内;⑤联合使用抗菌药,除了适应证,还应选择敏感菌不同或药理特性不同的两种药物。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比较:试验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原因: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主要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时机不合理、疗程长、用药次数不合理、用药不合理、非指征用药、联合用药不当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在妇产科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明显降低SSI的发生率。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主要适用于Ⅱ类,即清洁污染的切口和一些污染较轻的切口。①用药指征不明确问题:合理联合用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避免耐药现象的出现[3]。②无指征联合用药:临床上无明确指征,不宜联合应用。不合理的联合不仅不能提高疗效,反而会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和耐药的机会。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普遍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对其药理作用认识不足。速效抗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复配对菌体无促进作用,青霉素与氨苄青霉素复配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与静息杀菌剂联合使用可灭活庆大霉素。理化性质改变引起的配伍不良主要是由于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明显结合所致,如青霉素G钾或钠在pH6.0~6.5范围内稳定,加入碱性药物时(pH>8.0)青霉素分解失活。③药物选择不当:没有根据手术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型和患者的易感因素综合选择抗菌药物。原则上应选择广谱、有效(杀菌不抑菌)、能覆盖大部分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的抗菌药物,并兼顾安全性和价格低廉。头孢菌素符合上述条件。④预防起点高:预防性用药起点过高,过度依赖更先进、更强大的抗菌药得不偿失。⑤用药计划不明确、剂量不规范:在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剂量范围,且剂量过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疗效可适当提高,但毒性反应也随之增加。⑥用药时间:妇产科抗菌药物用药时间提前或长于5d的情况较多,一般情况下,围产期预防用药平均时间4d,抗菌药物应用疗程应控制在3d以内。⑦管理方式不合理:在治疗过程中,Ⅰ类切口用药不宜超过24h,Ⅱ类切口用药不宜超过48h,医生视预防用药为治疗性药物,一般使用3d以上。只要把握好用药时机,短期用药是可以达到预防效果的。疗程过长会杀死大量敏感细菌,但会使耐药菌过度繁殖,长期不良反应非常严重。正确的方法应在手术前0.5~2h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4-5]。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化: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容易发生不合理使用和药物不良反应。要重视药物的药理、药代动力学特点,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药物,目前,非指征用药、选药不当、用药方案不合理、换药频繁等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常见的不合理问题。对此,要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积极优化术前流程,提高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化,促进用药安全,特别是限制和减少缺乏明确指征的抗菌药物治疗和预防性使用[6-7]。总之,合理用药工作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需要临床医生和药师共同努力,不断规范合理用药,杜绝滥用抗菌药物。在推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向纵深发展的同时,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逐步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制度、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由阶段性活动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长效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促进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8-9]。本研究中,对照组接受抗菌药物应用常规流程管理,试验组采取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强化管理。结果显示,试验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妇产科患者实施强化合理用药管理,可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的发生,可更好优化资源应用,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园,史扬,孙梦昕,等.妇产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20,38(1):79-81.

[2]吴水发,吴娜梅,黄晓威,等.PDCA循环干预对妇产科Ⅱ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3):168-170.

[3]景转.妇产科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J].甘肃科技,2020,36(1):168-169.

[4]金经,汤静.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对比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19(12):1503-1507.

[5]王燕科.按病种管理在妇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3):125-126.

[6]詹清花,刘阳.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妇产科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5):5075-5076.

[7]余娜.对2018年度我院门急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2):71-74.

[8]何一琴,刘辉,徐方铭,等.临床药师干预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作用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9,17(11):3-5.

第4篇:妇产科管理范文

【关键词】妇产科;分层管理;护理;价值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并取得极大进步,这也使得对于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由于妇产科当中的急诊数量多,且可预见性相对较差,上述特点也对妇产科内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技能以及基础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护士的科学管理势在必行,分层级管理属于新型的临床护理管理模式,可帮助提升临床护理工作质量[1]。本文将着重分析开展护士分层管理对于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线性资料

以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妇产科工作12名护理人员,根据护士分层管理的开展时间分组,即观察组(2018年1月~2018年12月)、对照组(2017年1月~2017年12月),均为女性,年龄21~43岁,均值为(28.3±0.6)岁,初级护士为7名,中级护士为2名,副高级为3名。分别抽取两组护理期间的妇产科患者100例作为调查对象,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种等线性资料比较中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的护士管理,即严格依据院内妇产科的情况和患者要求制定护理方案并开展各项护理工作;观察组则采取护士分层管理,即将护士分为三个不同层级,明确各个层级的具体职责,具体管理方法如下:(1)明确层级职责:针对初级护士需要对其临床护理技能及护理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和完善,并在中级护师和主管护师的帮助下,使其掌握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明确临床护理工作中感染等问题的处理技巧,并在高年资护士的带领下完成各项临床常规操作。对于中级护士来说,需要全面掌握妇产科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常规应用仪器以及临床护理流程,同时还需要能够独立完成临床护理工作,并掌握急救常识及操作技能,可对急重症患者实施独立处理。对于主管护士来说,需要掌握对各类疑难杂症的正确处理方法,并能够组织处理突发性的事件,并且还需要承担护士的临床带教工作;(2)科学分组:结合院内妇产科病人的具体情况,再进行临床护理期间,将护士分为若干小组,并严格遵循八小时的工作制和12小时的负责制,对护士的排班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各小组均需选择一名具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和一定管理能力的护士作为小组长。同时各组间的组员需要实施合理调配,开展分层级管理,做到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同时需要组织小组成员接受教育培训工作,对日常工作进行积极有效协调,确保为所有的妇产科患者均能够提供全面化的专业化的护理服务;(3)系统培训:对妇产科的临床护理工作特点及需求开展系统化分析,并实施一对一培训,由上级护士针对下级护士开展一对一培训开展随机指导,运用其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对下级护士开展针对性指导,使年轻护士充分发挥出传帮带作用。同时还需针对性的开展妇产科专科知识的培训和讲解,特别是需要训练护士在抢救方面的技能和知识,以及特殊疾病的护理及工作流程。

1.3评估标准

(1)比较两组护士的综合临床能力,包括临床护理能力(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临床带教能力(学生评价与护理部评价),满分均为100分;(2)采用问卷调查法的方式开展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所涉及数据利用SPSS17.0分析,标准差通过(x±s)描述,行t、x2检验,P<0.05表示组间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士综合临床能力比较

观察组护士的各项临床护理能力、临床带教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2.2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9.00%,对照组94.00%(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临床医疗水平的快速提升,也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升,尤其是对于妇产科来说,对于护理工作具有较高要求。主要原因在于妇产科内患者具有一定特殊性,因此要求护士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水平以及护理能力,在开展护士管理期间,需要注重对护士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并培养其工作创新能力和良好的时间操作技能,通过开展护士分层管理,可充分发挥分层管理的积极作用。将妇产科护士进行有效分级并明确各层级职责,采取老带新的策略,发挥各级护士的作用以及传帮带作用,能够更有效地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意识以及护理意识,对于提升护理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综上所述,妇产科护理中开展护士分层管理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宫霞.护士分层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健康大视野,2019,46(1):235-236.

第5篇:妇产科管理范文

关键词:妇产科;以人为本理念;护理管理;效果

0引言

本院的重点科室包括妇产科,妇产科收治的患者为女性,易出现情绪紧张等,因此需要找出合理的护理方式改善妇产科患者的情绪。本文随机选取100例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入本院妇产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以人为本理念为基础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了探讨以人为本理念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选取100例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入本院妇产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以人为本理念为基础的护理管理,对照组50例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2-34岁,平均(26.0±3.0)岁;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3-35岁,平均(28.0±3.4)岁;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以人为本理念为基础的护理管理,主要包括:(1)分娩前护理:让患者熟悉医院的环境、进行产前心理疏导、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常数以及体内胎儿的情况[1,2];(2)分娩期护理:准备好各种药品,时刻关注产妇的情况,决定分娩方式;(3)分娩后护理:对于自然分娩患者应及时使用宫缩剂,并对子宫进行按摩;剖宫产的患者密切关注检测生命体征并记录,对于切口处做好特别护理,保持清洁[3]。患者所在的病房要进行特殊布置,使其能够感受到在家的温馨与舒适,患者需要的物品可在床头柜上摆放,从而能够方便患者拿取。也可为患者发放整理箱,让患者将一些物品有序地放好。在与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掌握好交谈技巧,主动与患者谈心,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与体贴,从而对战胜疾病有更多的信心[4]。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拉近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与患者及家属形成一种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让患者有一个最佳的状态,利于疾病的恢复。另外,还做好了患者的出院指导,并征询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将来院复查的时间向患者讲明[5]。必须时时刻刻都能够让患者体会到护理人员的关怀。

1.3观察指标

以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和并发症为指标,比较两组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所得数据,计量资料的表示采用(±s),并用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的表示采用(%),并用χ2值进行检验。P<0.05,说明结果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根据临床记录情况,对照组住院天数为(11.7±1.4)d,观察组住院天数为(7.3±1.0)d,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发现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2.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妇产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同时也是医院中的重点科室。其收治的患者往往会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而产生不良的心理,对疾病的治疗及恢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该科室的患者应在治疗的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近年来,随着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患者对护理要求的不断提升,常规的护理措施难以满足需求,使得一些新型的护理模式在妇产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应用效果在护理实践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6,7]。本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究以人为本理念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选择了10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的50例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而观察组的50例患者则实施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对其进行护理操作,结果收到的效果令人满意。通过实验结果发现:对照组住院天数为(11.7±1.4)d,观察组住院天数为(7.3±1.0)d,观察组患者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8%,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6%,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发现两种护理方式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对比分析发现,以人为本理念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使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同时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高,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可以为妇产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有效的护理借鉴[8]。

参考文献

[1]杨春英,邓云秀.以人为本理念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9):4812-4813.

[2]鞠建新,陈鸿,隋萍萍,等.以人为本理念在妇产科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8(4):447-448.

[3]莫爱民,林杏芳,谢到弟,等.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健康之路,2014,23(1):265-26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