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外文研究论文范文

外文研究论文全文(5篇)

外文研究论文

第1篇:外文研究论文范文

现在翻开台湾关于华裔美国文学作品能够清楚地看到其在研究华裔美国文学上呈现出一种过分依赖美国批评动向的路线,过多地采用美国多元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少数族裔文化等研究理论去研究华裔美国文学,偏离了华裔美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理论意义。这样不仅没有形成台湾独特的华裔美国文化的视角,也没能抓住华裔美国文化的核心和主流,无法彰显华裔美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与学者本身的求学经历有关,台湾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学者大部分都曾有美国留学经历,或者在美国完成华裔美国文化的硕士、博士论文,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他们对美国国内的批评动向非常敏感,联系紧密。尽管如此,台湾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也取得了较高的成绩,对大陆研究美国华裔文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台湾学者开创性研究华裔美国文学并取得的诸多成绩和创建的基础框架,为后学者研究华裔美国文学奠定了基础。

二、具有“文化中国”情节的大陆视角

大陆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较晚一些,主要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所了解,到90年代大陆所有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一共不超过5篇。大陆最初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并不是纯粹自己的见解,或多或少地会受到美国本土多元文化和台湾学者对华裔美国文学理解的影响,这一阶段属于大陆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探索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大陆对华裔美国文学研究逐渐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华裔美国文学多元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思想。国内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并不像中国台湾境内的学者那样“步调统一”,在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思考研究方面,出现了两类不同文学背景的研究学者:一类是以中文文学为研究背景主要研究海外文学的中文系学者,另一类则是以英语文学为研究背景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英语系学者。大陆对海外文学的研究开始阶段主要是对一些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小范围的海外华人的中文作品进行研究。随着对海外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除了对港台地区的海外文学感兴趣外,逐渐向世界范围内所有华人文学研究扩展,包括东南亚文学、新加坡、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华人聚集比较密集的国家和地区。相较于以英语系学者为主要研究人员的中文系海外文学研究,研究成员队伍更加庞大,具有非常深厚的中国本土文学的文化内涵。他们在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过程始终以“文化中国”的角度切入,分析、理解华裔美国文学,并且试图将海外华人文学与母语文学紧密联系起来。他们发表的多篇博士论文和文学著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多元化研究。与中文系研究海外文学研究队伍不同,由英语系组成的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队伍最初是以翻译华裔美国文学为主线,侧重于将中国文学与华裔美国文学进行对比。恰逢21世纪初,大陆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进入到了持续升温的时期,大陆境内各个大学、期刊纷纷设立华裔美国文学研究机构或者期刊专栏,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和文学作品已增加到近两百篇。这样,华裔美国文学也渐渐进入到了国内大学英语语言学习的课程,为英语系培养了一批专门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硕士、博士,并且取得了很大成绩。无论是中文系的海外文学研究还是英语系的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都是从华裔文学的属性入手,强调其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分析中国文化对华裔美国文学的引导和向度。从近几年发表的有关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可以看出,其主题已不再仅仅以华裔美国文学为主要方向,一般都要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创作”、“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交融与冲突”等角度一同展开。在大陆,虽然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还在持续升温,但都与国内本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地区,华人对自己故乡的思念和中华文化的深深烙印是不随时间和空间改变的。

三、美国多元文化下华裔美国文化的差异文化政治

人都是一样的,无论到了什么地方始终不变的是自己民族文化的深深影响和思想观念。美国自称是一个自由国家,也是一个移民大国,随着移民而来的是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冲突、融合、创新,这就像一个文化熔炉维系着美国多元文化的发展。但是美国国土无论多么的开放、自由,美国社会各民族的特点、民族的文化价值思想和民族精神是无法完全融合、同化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语言、思想和政治观念,他们对一些主流的美国政治观念并非完全能够接受,因而形成了美国多元文化下的差异文化政治。在一个多元化语境之下,美国文化试图通过同化的方式来消除民族的文化差异和不同的政治观念。如果美国完全丢弃族裔的文化特点,而以白人种族文化作为文化同化的方向,势必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所谓的文化多元主义只不过是一纸空谈。差异文化政治最主要的特点是思想上的多元化,避免单一性和同质性,新时期的差异文化政治要求文化的知识性、文化性和政治性。对华裔美国文学,贯穿整个文化脉络的是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对美国主流的文化来讲,华裔美国文学是少数族裔的文化传统。但是无论文化差异冲突和融合,华裔美国文化应该呈现出一种具有正面、正统中国儒家文化和独特的政治思想。在美国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开创出具有独特地位、背景的自己族裔文化的文学成就,并能够形成影响美国文化,赢得自己生存空间的独树一帜的差异文化政治。

四、中国文化与华裔美国文化

第2篇:外文研究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本组供给52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18岁,最大的为40岁,其中有5例是未婚妇女,3例小于20岁,29例在20~35岁之间,20例患者是大于35岁。

1.2发病时间、部位及发病原因

患者的最长闭经时间为4个月以上,最短的时间为一个半月以上。本组有17例患者的发病部位在输卵管,有15例发病于壶腹部,有4例发病于峡部,有2例发生于伞端,有16例患者发病于右侧的输卵管;52例宫外孕患者中,除了有3例是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而造成的,以及还有3例之前有过卵巢囊肿的手术史,1例具有剖宫史外,其余的45例患者均患有输卵管炎症、盆腔炎症等,盆腔炎症的程度不同,炎症较轻者只是伞端以及周围的组织出现了絮状粘连,输卵管稍微红肿,重症患者则出现输卵管僵硬水肿。周围的组织韧带红肿,炎性组织增大增厚,甚至与周围的肠管、盆腔壁、大网膜等都出现粘连的症状,因炎症组织增厚、粘连,造成妊娠物不容易被破坏。

1.3临床症状

常见的症状为:长时间的闭经、腹痛、不规则的阴道出血、肛门坠胀、恶心、呕吐、昏厥或者是休克、腹泻、里急后重等病症。

1.4诊断的标准

对宫外孕患者的诊断标准为:腹痛、阴道的出血史、闭经史、B超的宫腔内没有发现妊娠囊、血β-HCG相对升高等、附件区可以见到低回声的包块,在其内可见液性暗区或者是妊娠囊,囊内能见到胚芽或者是胎心的搏动等。

2治疗

本组的52例宫外孕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只有5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未见其对侧的输卵管红肿症状,只见游离端出现了絮状的粘连带,因此松懈组织是远端完全型的游离。其他的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增粗,使其管壁变厚,出现伞端的粘连闭锁或者是与周围的组织完全粘连并包裹住。对于症状较轻者行输卵管的分解粘连游离术或者是伞端的开窗复通术,病症较重者切除输卵管。关腹前盆腔这使用0.2%的甲硝唑100mL,静脉滴注,并且在手术后的3d、4d、7d以及次月月经干净4d,对实行了输卵管复通术的病患进行输卵管的通液治疗,并在手术之后给予消炎治疗9d,待拆线之后服用药物继续治疗,与此同时,在手术2d排便正常之后实行药物的灌肠治疗9~15d,在手术之后的三个月后接受复查,盆腔的复查均为正常。9例患者的对侧输卵管正常,4例患者在手术之后复孕,时间短者在术后的三个半月,时间长者为14个月。

3讨论

3.1异位妊娠中最常见发生部位是在输卵管,尤其是以右侧的输卵管最为常见。然而在输卵管的壶腹部出现妊娠的症状约占62%,其次是在峡部、间质部,在漏斗部以及伞部的发病率相对较少。临床上,若盆腔炎症较重会导致病情的复杂化,使妊娠的时间延长,发病之后的病程严重化,加之炎症部位的粘连现象严重,使其手术期间的操作变得相对困难。妊娠的最长时间长达4个多月,并且不会发生流产现象。

第3篇:外文研究论文范文

互联网目前已延伸到世界上的各个领域中,而不单单是文学研究领域,并对人们生活的改变产生了重要作用。互联网的出现使文学创作和研究摆脱了延续数千年的纸张束缚,为文学的普及带来了便利,为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带来了自由,并使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丰富。因此,互联网已成为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外国文学的研究人员不应抵触和排斥互联网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而应积极看待互联网为外国文学研究带来的影响,科学合理使用互联网。

二、互联网与外国文学研究现状

我国互联网起步虽然比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却是十分惊人的,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使我国的文学研究事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目前我国的文学网站已随处可见,除去质量影响,其数量已和欧美国家相差无几。在外国文学研究中,数字化图书馆、网络文学期刊以及专题文学网站的发展建设也日趋完善,虽因为技术和发展时间的短缺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建设步伐相差较大,但更重要的还与人们对网络文学的批判和忽视不无关系。因而当前我们应转变对网络文学的态度,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互联网为人们文学阅读带来的便利,与此同时,也不能否认互联网的不利影响。另外,正是由于互联网上的资料查阅更加方便,使得文学研究人员和创作人员为职称和名利,不顾质量,在缺乏科学合理的思考规划下,仅以考核指标为准,按照互联网上的资料进行再创作,长此以往,形成浮躁风气,只追求数量和表面文章,降低学术要求,缺少自主研究和学者风范,成为没有学术品位的文学研究人员。由于互联网上的期刊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网站以缺乏学术标准的版面进行,使得相关学者在进行文献引用时出现错误结论,严重损害了外国文学研究环境的学术性,成为当前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低水平复制的源头,并且由于一些缺少学术研究素养的人员不能很好地对外国文学使用本国语言准确表达,将外国文学研究带入了恶性循环的不良境地。虽然我国每年均有大量外国文学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上进行发表,但在这些作品中依然存在不少滥竽充数的作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课题作者自身水平有限,在没有进行详细严谨的学术考察情况下,仅从其他参考文献中剽窃摘录,使得课题内容肤浅、重复太多;二是在课题选取方面不注重贴合实际,忽视学术逻辑性,主题不够深入,在立题立论上出现偏差;三是缺乏国际视野,体现在论文具体格式上不够规范,在论证中不能保持严密性,没有与研究对象保持足够的思维距离,出现带有感情的印象式研究,无法保证文章说服力。

三、互联网与外国文学研究革新

外国文学研究的主要流程是对文献进行检索后,对其加以阅读分析,并与专业人士沟通咨询后,综合形成观点,将其写作发表。过去由于信息交流不方便,往往一项研究工作耗时较长,而借助互联网,能有效提高研究工作效率。我国目前建立的数据库系统已广泛运用于国外文学研究中,取代了过去的手工检索方式,通过搜索引擎对信息进行在线查询,极大地方便了文献资料的查阅。当前,外国文学研究者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电子期刊和网络BBS论坛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外国文学研究越来越依靠现代科学,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多媒体数据库。

(一)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结合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的系统,它采用规范标准,将海量资料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以资源数据库为核心,通过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库内信息的存储、管理、检索和查阅。数字化图书馆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我国数字图书馆中存储了比较完整的外国文学作品和相关论著,这为查找资料较为困难的研究人员提供了较大便利,使其能够获取在图书馆中无法借阅的详细资料,研究出更为优秀的作品。而数字图书馆的缺点在于,因为涉及作品版权问题使得图书馆可供查阅的新书较少,对于不适应屏幕阅读的研究人员而言稍显不便。但总体来说,数字图书馆为外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二)电子期刊

我国的中文文学电子期刊一般是以刊登作品为主,学术性期刊相对较少,尤其是外国文学研究期刊更是凤毛麟角,与外国文学电子期刊相比存在着不少差距。

(三)网络BBS论坛

第4篇:外文研究论文范文

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国家就把工伤保险的立足点放在预防上面,通过法律、规章制度等强化预防工作,强调把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职业康复相结合,甚至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强调康复和重返工作岗位。到20世纪末,工伤社会保险不仅从人道主义出发,而且以保障公民人权为原则,形成了包括工伤预防、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三大环节在内的职业伤害社会保险体系。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早就形成了一套极为健全并且执行得很好的工伤保险制度,无论从立法原则、具体内容与精神理念上还是执法力度、管理细节与技术措施上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之处。

在工伤保险立法上,曾经长期存在有制度而没有法制的时代,大量的行政性红头文件取代了法律法规。从工伤保险法规本身来说,2003年4月7日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里面没有关于工伤事故与职业病预防的规定,存在着制度漏洞。我们很多人还习惯上把“工伤”理解为工作中的人身伤害这种不规范、不准确的片面看法,缺乏工伤保险方面的常识性知识。这些法规对当今涉及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威胁与生存危机问题避重就轻,因为工伤不但是一种职业伤害,而且还是一种负外部效应极强的社会风险和社会问题。回避现实生活中民众的生存问题,从长远来看这种现象并不是学术界的福音。

学术论文关于工伤保险研究的国际比较

我国目前对国外工伤保险的情况介绍与研究,从数量上看极为稀少,从地域与国别分布上看,涉及的国家与地区极为有限与集中,主要限于欧美等极少数几个国家,其中德国相对突出一些。对这几个国家以外的其他100多个国家工伤保险介绍完全是空白。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关于国外情况的介绍与分析比较起来,工伤保险的国外情况介绍与研究是最薄弱的、最落后、最为忽略的。这种极为落后的状况反映了对工伤保险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史以及先进经验的极端漠视,而且对于发达国家完善的工伤保险制度经验的漠视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当今矿难频发及其引起的严重社会问题也许可以从这里窥见一些社会思想与文化矛盾根源。

从时间上看,我国对工伤保险的探讨起步非常晚,从实质上说,是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并且有明显的时间分界点,特别是2003年是工伤保险研究的一个突出分水岭,即在2003年以前研究从文献数量上都非常稀少,在2003年以后有较为显著的增加。从内容上看,2003年以前在研究质量上处于极为低级的初始状态,在研究范围上比较狭窄,根本无系统性、整体性可言,这种状况在2003年以后有比较明显的改观。从时间变化过程来看,2003年以前变化不明显,或者说简直没什么变化,在2003年以后变化显著,而且这种变化的趋势很可能还会延续下去。从学位论文方面来看,博士论文很少。在硕士论文方面,在数量上几乎没什么差别,数量都很少。从时间上看,都是2003年以后的毕业学位论文,说明这方面的研究时间非常晚。从内容上看,关于工伤保险法律制度、赔偿等方面的内容稍多,探讨的范围都很狭窄,研究水平基本上处于较低层次,缺乏系统性与理论深度。从专业分布角度看,法学、社会保障专业稍多一点。在学校分布上,都比较零散,这方面研究没有非常突出的高校,其中武汉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稍多一点。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工伤保险研究的落后状况。

从文献主要内容来看,属于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占据的比例太大,而研究性、理论性方面的内容太少。在这部分文献数量比较少的制度性、理论性研究方面,没有像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研究那样具体明显的不平衡性特点,没有特别突出的方面,即没有出现畸轻畸重的现象。对国外工伤保险情况的介绍与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对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对于他们注重工伤事故预防,强调把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职业康复相结合等目前为我国极为缺失的方面介绍得极为不够。对于本国的工伤保险研究处于边缘化状态,特别是对于事故受害者的权益维护、储备金问题、风险防范、意识培育等基础性、迫切性问题几乎没有述及,不管这种现状是研究者的一种主观上的故意回避还是思想意识上的原初缺失,这种现状与工伤事故成为当前中国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亟待解决的迫切要求极不相称,远远落后于当今的社会现实,更谈不上为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先导性思想指导了。

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第5篇:外文研究论文范文

韩国传教几可说是一种全球行为,是文化软实力的彰显,宗教作为韩国国际形象的建构要素,有助于树立韩国的国际形象,为其外交、政治、经济贡献自身力量。宗教传教热情之高涨非其他传教国所能相提并论。2007年7月发生了阿富汗人质危机,韩国政府不惜代价,动用各种外交资源和管道,力图营救本国传教人士。宗教既可能是和平的缔造者,又可能是冲突的肇始者,是有形力量和无形力量的集合体。在中韩关系中,宗教是政治和经济因素之外影响两国关系的“第三种力量”。根据韩国教会在中国东北与沿海地区进行传教抑或宗教渗透的严峻现实,韩国在很大程度上在宗教领域对中国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和挑战,而“强国弱宗教”的中国则不可能在宗教领域对韩国国家安全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宗教问题给中韩关系设置了障碍,亦为中韩加强安全战略合作留下了空间。因此如何在中国的外交考量中,妥善处理中韩之间的宗教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学界对韩国宗教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特别是历史学界和宗教学界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出版了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关系学界从国际政治层面就宗教与韩国对外关系进行的深入研究则不多见,相关论著较少,迄今尚未取得好的成绩。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分析尝试对该课题的研究状况作一述析,以求为自已研究及后来者提供清晰的思路。

国外学术界的研究状况

在学术著作方面,以韩国学者的研究较为典型,美国亦有学者对韩国的宗教问题著书立说,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如下:韩国学者朴荣臣、郑在永的《现代韩国社会和基督教——韩国社会变化中的教会作用》一书阐述了基督教在韩国社会中的地位、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积极的入世态度,认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发展中,基督教与韩国社会是同步前行的。(1)韩国学者金知邦的《政治教会——痴迷于权力的韩国基督教内部探察》一书考察了韩国基督教与政治的密切关联,认为韩国的教会在一定意义上是政治范畴的教会,宗教与政治的结合导致了政治教会的形成。(2)韩国学者金景载等的《无礼的福音——韩国基督教的传教问题和省察方案》一书就韩国基督教的传教史进行了梳理,对其海外传教行为、传教的方式、传教人员的选拔等问题作了分析和阐述,认为福音的传播问题值得探讨。(3)韩国学者柳在信(Chai-ShinYu)所著的《基督教与韩国》一书从历史的视角阐释了基督教在韩国出现、发展、壮大的历史流变。(4)

韩国学者朴忠信(Chung-shinPark)所著的《基督新教与韩国政治》一书对李承晚、朴正熙时期基督教内部的发展、基督教与政府的互动进行了深入探讨和阐释。(5)韩国学者张炯澈(HyungChullJang)所著的《宗教与全球化:全球化时代韩国新教的文化融合研究》一书从宗教文化的视角详尽阐述了韩国新教不拘一格,与异质文化共存共融,以开放的胸襟拥抱全球化时代。(6)韩国学者金得榥的著作《韩国宗教史》作为一部韩国宗教信仰史,比较详尽地阐述了韩国宗教发展的历史轨迹,充分地反映了中韩两国的宗教关系,对于我们认识韩国的历史面貌帮助甚大。(7)美国学者塞缪尔•墨菲特(SamuelMoffet)在《韩国基督徒》一书中比较了韩国的基督教与儒教、佛教、萨满教的相通之处。(8)他认为,韩国的基督教在传播社会公正,尊重科学和教育方面与儒教有相似之处,在寻求心灵的安宁和许诺来世方面与佛教有相似之处,强调祈祷能够得到回应以及现世愿望实现方面像萨满教。美国学者詹姆斯•格雷森(JamesGrayson)在《韩国:一部宗教史》一书中认为,韩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宗教的变迁史,宗教在韩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较大影响,基督教的作用与地位尤为明显。(9)

在学术论文方面,亦以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韩国学者的文章较为典型:韩国学者朴承元(Seong-WonPark)的《韩国教会传教纵览》一文就境外传教概况、传教工作的类别等进行了较简要的介绍。(10)韩国学者李韩久的《权力化的宗教是对自由的威胁》一文阐述了宗教在韩国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影响力与日俱增,呈现渐不可控的态势,认为宗教的权力化于自由而言不是福音,是现实的威胁。(1)韩国学者崔爰俊的《焦点与分析:阿富汗劫持事件与韩国教会海外传教》一文考察了2007年7月的阿富汗人质危机,认为韩国教会海外传教的狂热行为与传教对象国的矛盾与冲突是导致此次危机的根源。韩国教会如不认真考虑传教对象的民族特性、宗教渊源,类似的危机不排除再次发生的可能。(2)韩国学者大西哲光(NorimitsuOnishi)的《播撒福音的韩国传教士》一文重点阐述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基督教境外传教的情况,包括境外传教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以及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等。(3)韩国学者金正韩(JungHanKim)的《基督教和韩国传统——基督教在韩国获得成功的原因》一文对韩国的传统宗教——巫教与基督教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了分析,认为宗教传统的影响导致韩国人比其他的亚洲国家更容易接受基督教。(4)韩国学者朴俊施(Joon-SiPark)的《基督教在韩国》一文对于基督教和韩国传统的结合以及对韩国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以及近代以来基督教在韩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侧重点在基督教对现代化的作用方面。(5)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崔俊植的文章《从韩国宗教的现实及透镜观察到的韩国文化》对韩国社会流行的几种宗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由于他是从韩国的视角来观察韩国宗教的情况,因此更加接近事实真相。(6)韩国学者文相哲(SteveSang-CheolMoon)的《当代韩国的新教传教活动的发展》一文对韩国的基督新教传教活动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并指出了这种活动发展的规律。(7)上述论著的研究内容包括韩国宗教的历史变迁与韩国基督教传教的历史流变、传教特点、未来走向、境外传教的局限和不足等等方面,对韩国基督徒传教狂热性根源、传教动机、传教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条件略有涉及。在时间方面多集中于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境外传教展开研究。

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状况

学术著作主要集中在韩国教会的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有这样几部著作:中国大陆学者王春来的《基督教在近代韩国》一书将基督教传韩置于韩国近代化历程之中予以考察,勾勒了基督教传韩的缘起与发展及其动因,对伴随基督教传韩而兴起的基督教教育等文化活动做了审视。(8)中国大陆学者金勋的《韩国新宗教的源流与嬗变》以现代韩国社会为背景,对新宗教概念的界定、新宗教产生的原因、特征、功能、新宗教与传统宗教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系统研究。(9)

中国大陆学者卓新平的《当代基督宗教教会发展》一书对当代教会发展既有整体、宏观的把握,又注重细节描述和微观剖析,详细论述评析了基督教思想在韩国等国家的发展,并运用大量图表和统计数字来分析、勾勒当代世界基督教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0)中国台湾学者卢凤麟编著的《韩国教会增长面面观》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专门论述韩国基督教境外传教的论文集,该书主要是一些神职人员从教会自身的视角出发对韩国基督教境外传教进行的阐述。(1)自改革开放至今,在韩国宗教的传播、宗教的政治参与、海外传教等研究方面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体现在学术论文方面的如下所示:复旦大学张广智的《论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的现代命运》一文认为基督教传道事业在现代韩国取得成功主要在于基督教内在的革新传统与普世主义精神,以及它诞生时的原生态特征,而中韩两国基督教本色化的问题也是探求中韩两国基督教现代命运差异的深层原因。(2)复旦大学朴英姬的《论韩国基督教会在“三一”运动中的作用》论述了三一运动在韩国独立运动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和地位。由于韩民族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韩国基督教会在这次运动的各个阶段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朴钟锦的《韩国宗教的多元共存与韩国的宗教政策》一文述析了韩国宗教呈多元共存的发展态势,阐明了韩国作为传统宗教与新兴宗教、外来宗教与民族宗教、一神教与多神教等同时并存的多宗教国家的特质,并简略提出了对韩国现行宗教政策的思考。(4)

四川大学崔仙任的《韩国宗教现状简述》一文主要根据调查统计资料,简述了韩国宗教现状,企望学者能对当代韩国宗教作更多的了解和更深入的研究。(5)中国社会科学院黄奎的文章《韩国基督新教鸟瞰》概述了韩国基督新教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沧桑情境中的曲折表现,揭示了韩国基督新教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融特质及其固有困境。(6)东北师范大学张晓华、丁昊的《战后韩国基督教政治的政治参与》一文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韩国成为世界级的传教大国。提高教会入世作用的政府行为,也有可能导致政教双方相互利用和相互依赖的后果,从而背离政教分离的原则。(7)辽宁社会科学院满岩的《基督教对韩国各社会领域的影响》认为,自19世纪初基督教传入朝鲜半岛,在短短两百年的时间里,韩国由对基督教一无所知,发展为令世人瞩目的世界主要传教国家。究其原因,这与基督教对韩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8)东北师范大学张晓华等人的《韩国基督教境外传教活动盛行原因探析》一文揭示了韩国教会异军突起,引起世界关注的原因,认为它既来自韩国教会的传教使命感,也源于特有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意识,还受益于良好的国内外政治和社会环境。(9)另有张晓华教授的调研报告《关于韩国对我国东北地区宗教渗透问题的调查及其对策》通过对韩国基督教在中国东北地区传教的实地调查,深入剖析了韩国基督教势力在中国东北地区传教的动机,是目前大陆学界关于韩国基督教境外传教问题研究的亮点。在学位论文方面,有关韩国宗教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历史学科,且地域特征鲜明,国际政治学领域的较少。有代表性的学位论文如下:

延边大学金松兰的硕士论文《论韩国基督教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社会影响》(2003年)指出基督教是韩国唯一来自西方的宗教,以基督教为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媒介,理解和把握韩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非常必要的。(10)东北师范大学翁士华的硕士论文《基督教在中韩传播之比较——试从传播学角度分析》(2006年)以明清至近代为时间断限,比较基督教在中韩传播的异同。中韩文化就其类型而言同属于东亚儒家文化,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相异质。历史上基督教先后进入中韩社会与两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接触、碰撞、冲突和交融。然而,基督教在与中韩本土文化融合中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1)东北师范大学丁昊的硕士论文《韩国基督教与韩国政治间互动的历史考察》(2007年)认为基督教在韩国的活动情况与韩国政治进程休戚相关,通过对韩国基督教与韩国政治间互动的历史考察,明确揭示了基督教在韩国政治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韩国社会和政体的影响。(2)东北师范大学张晶的硕士论文《韩国社会基督教认同研究——对近现代韩国基督教作用与贡献的考察》(2007年)基督教作为一种西来文化载体传入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的韩国,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与冲突在所难免。异地传播令基督教直接面对并承受来自韩国本土的压力与抑制,但它仍突破重重阻力,在韩国日益壮大起来,其中韩国对基督教的认同有效地支撑了这种局面的产生与发展。(3)

东北师范大学曹爽的硕士论文《20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基督教境外传教历史条件解析》(2008年)从主客观视角考察了韩国基督教境外传教在这段时期迅速发展的原因,揭示了其传教狂热性的根源。(4)北京大学陈梦遥的硕士论文《韩国基督教盛行的原因》(2008年)将韩国基督教盛行的原因归结为基督教不同时期都有与韩国民族主义的契合点。从西学自强的民族主义、反抗日本的民族主义、反抗传统的民族主义、教会的本土化与扩张机制四个方面对问题做出了阐释和论述。(5)复旦大学苏恩仙的硕士论文《韩国基督教海外传教对韩国对外关系的影响——以阿富汗人质事件为例》(2009年)探讨了阿富汗人质事件发生的原因。认为经过此次事件,韩国基督教海外传教运动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韩国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将重新调整并作出重大改变。(6)

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