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教资料论文范文

文教资料论文精选(九篇)

文教资料论文

第1篇:文教资料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教学;案例库

1引言

案例教学方法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与培训中。国内外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加强工商管理案例库建设是有效开展案例教学的重要基础和保证。近年来,随着案例教学方法在国内的普及,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始着手进行工商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并推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国案例教学开展的历史不长,在案例采集和编写方面还缺乏经验,因而工商管理案例库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特别是缺少针对不同教学层次、不同教学类型的案例库。为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思考,探讨促进工商管理案例库建设的有效途径。基于上述观点,本文对工商管理案例库建设的目标、结构、如何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案例库建设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为推进工商管理案例库建设提供参考思路。

2案例库建设要以服务教学为首要目标

形式上案例库是知识与经验的载体,但是案例库和一般的教材相比较,具有其特定的属性与特征,即案例库必须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形成相应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案例库作为教学的配套资料应该与教材的知识系统结构具有一致性,在功能上,案例库应该突出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尽管案例可以有多种用途,但服务于教学是其最根本的目的,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有鉴于此,案例库建设应该将服务教学作为首要目标。由于受教育者的特点不同,案例库的建设应该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而异。

学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其所受教育层次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能力,重在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知识的传授,同时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吸取各种知识。例如,工商管理硕士(MBA)的教学就与工商管理本科生的教学有很大差距,本科教学又与专科层次的教学有所不同。因此,案例库建设应该体现这种层次性,MBA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可以选择相对复杂的案例,而对于本科和其他层次的学生则应选择相对简单些的案例。总之,服务于学历教育的案例库既要考虑专业的完备性,又需兼顾知识水平的层次性。

在非学历教育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受教育者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技能,例如,在职培训、各种资格证书(经济师、会计师、营销师)培训都属于此种类型。这类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应该强调其专业性,以满足学习者应对各种考试和提高技能水平的需要。

3案例选择应坚持系统化、模块化原则

案例库建设可以划分为收集案例素材、确定案例选题、编写案例等阶段。其中确定案例选题是确保案例质量的关键环节。我国企业的实践为案例库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案例库建设首先要解决什么样的案例可以进入案例库的问题。笔者认为,案例的选择应在系统化、模块化原则指导下进行。

所谓的系统化,是指在确定入选案例时一定要从案例库建设的目标出发,精选案例素材,使入选案例之间,案例与教材之间,以及案例与培养目标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更好地服务案例库的总目标。例如,专为全日制在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服务的案例库建设,其涉及的知识结构和层次都应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内容体系方面应该涵盖从生产、研发、市场营销、采购、库存、物流配送等各个环节。

模块化是指入选案例库的案例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组合成不同的案例集合。例如,在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职能管理的教学中,可以在案例库中进行选择组合得到满足教学要求的案例子集。比如可以对流通产业中不同类企业的功能组合为批发类、零售类、商品交易市场类、拍卖行类、典当行类以及网上购物类案例集合。或是按照流通企业经营的产品的类别组合为医药类、家电类、百货类、生活资料类、生产资料类案例集合。也可按照企业规模的大小、成功企业还是失败企业标准组合成不同的案例集合等。

4案例库建设应该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是从法律和临床医学案例教学中借鉴过来的,发源于美国的哈佛商学院,因而受法律和临床医学案例教学的影响较大。法律和医学案例中所描述的“事”具有可重复性,案例的答案也常常是确定性的,所以案例教学侧重经验的传授。但是,工商管理案例中所描述的“事”是特定时空条件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具重复性,通过案例分析得到的答案是不确定的。由于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起源于法律和临床医学案例教学,所以不免带有经验主义色彩。因此,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有所获而又不至于跌入经验主义的陷阱十分重要。正确处理案例库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消除经验主义倾向的有效途径。

4.1应该对教育目的,尤其是学历教育的目的有清醒的认识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追求真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理论指导下举一反三的能力,而绝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经验。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经验的作用正在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创新和开拓,而创新和开拓的基石是理论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对案例的内涵和定义给出更科学的界定。笔者认为,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技术基础,它是根据教学目标,在对现实经济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调查、整理、编写、提炼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产品。一个完整的案例,应该包括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两个层面,只有应用知识而没有理论知识的案例是不完整的。案例决不仅仅是已发生事件的简单描述,而应是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实践经验)相融合的有机整体。

4.2在案例编写中的其他注意事项

一是确定案例选材时既要注重实践性,又应注意案例中蕴涵的相关理论问题;二是要求案例编写人员要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性,善于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实质,能够将案例素材中蕴涵的理论问题加以提炼、升华,写出具有启发性的案例。三是精心设计思考题,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5案例库建设要处理好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

本土化和国际化之争是目前案例库建设中争论较多的话题,笔者认为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在科学、技术、教育联系日趋紧密的条件下。案例库建设应该强化国际化同时兼顾本土化是比较恰当的途径。超级秘书网

5.1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工商管理教育培养的对象都是现在或未来的商界领导人

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加强国际通行商业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竞争策略的研究。从长期看,案例库建设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这是毋庸置疑的。案例库建设的国际化不排除有选择的引进国外案例,但是并不意味着全盘引进国外的案例。笔者认为,不能将国际化和本土化片面的理解为是引进国外案例还是国内自编案例的层面上,而应着眼于案例介绍的内容,涉及的商业规则、经营的方式是否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否具有参考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不乏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素材的例子。同时,国际化也包含外国学者采编中国企业的案例(海尔公司案例集中就有出自外国学者之手的案例),中国学者可以编写在中国的外资企业的案例,也包括国内学者编写中国成功的国际化企业的案例。总之,案例库的国际化,更多的应强调内容的国际化。

5.2兼顾本土化就是要从中国现实情况出发

考虑到中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同时中国人口众多、潜在市场很大这一现实情况,短期内案例库建设应该注意这种现实需要。但是,在本土化方面应该注意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的关系,现实性与长远性的关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完善市场制度,与世界通行的准则接轨,所培养的人才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因此,在案例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哪些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适性,哪些只具有短期价值。

参考文献:

[1][美]小劳伦斯E列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岳修龙,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文教资料论文范文

一、整体播放法

将原资料原封不动地在课堂上播放。如果在讲读之前播放,可起到总览全文,整体感知的作用,容易唤起学生兴趣;如果在讲读后播放,可起到总结全文、加深印象、升华知识的作用,使学生感到回味无穷;如果在讲读中播入,可起到设疑解惑,突破重点、辅助和弥补教师讲解之不足的作用,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资料库》中多数课题都可用此方法,至于播放环节和时机,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恰当安排。

二、分段播放法

将原资料分成几段逐段播放。这种方法灵活多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显示教师驾驭课堂、运用电教媒体的能力。播放目的更明确,具有针对性,可起到巩固知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节奏清晰明快,气氛轻松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使其注意力更集中。如《钱塘江潮》一课,在讲解大潮到来前的内容时,播出观潮的人们熙熙攘攘、翘首以待,以及江面平静如常的电视画面,使学生了解和体会到大潮到来前的情形。在讲大潮来时的内容时,播放水天相接处出现一道白线,横贯江面,闷雷滚动之声,由远及近,白线越来越粗,声音越来越大,直至大潮来到近前,白浪滔天,惊天动地的壮观场景,使学生非常自然地理解了课文这部分内容和描写潮来时的关键词语。再如《黄山奇石》一课,根据课文内容和顺序,逐段播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电视录像,使学生得以逐个观赏、引发联想,之后再播映仙女弹琴等奇石录像时,学生竟然为这些奇石起出各种形象的名字而拍手叫绝了。

三、重点重播法

对于课文中最关键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彻底理解消化知识,可采取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重播的方法。如钱塘江大潮来到近前的场景,虽已播放过了,但专门对大潮如何冲击江岸,激起冲天巨浪,发出惊天动地之声的壮观景像再播一次,学生不但不厌烦,而且更加全神贯注地去观赏倾听,对这一天下奇观惊叹不已。再如《赵州桥》一课,关于赵州桥的建筑特点,虽然学生已经观看了一次,但由于原带节奏较快,有的没有看清,有的记忆不全,有的印象不深。再重播一次,甚至多次,学生也愿带着问题去观看。重点内容重播是非常必要的,《资料库》中多数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静音静像播放法

《资料库》中的电视画面和原声信息,是极为珍贵的教学资料,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听得清楚,观察得更精确,使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料更具感染力,可采取重点画面静像播放法,但要求所使用的放像机必须有此功能。如豹突泉的泉眼、赵州桥全景、长城的垛口、黄山的各种奇石;挺拔高大的白杨,大榕树的支持根,爬山虎的须蔓、树枝上的雾凇、蒲公英的种子等。对于重要的声音信息,可采取静音播放法,即遮住电视屏幕,让学生专门注意听声音,在无视觉干扰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去倾听钱塘江大潮声、庐山瀑布声,虫鸣鸟叫声,风声、雨声、雷声等,我们认为更能引人入境,领略大自然的美,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五、配音配像播放法

《资料库》中有些没有配音乐和课文朗读的电视画面,这种无声资料可留给教师更大的、更灵活的发挥余地。但在整体播放、分段播放或其它播放方法中,为了增加艺术感染力,为了保持与课文讲解同步,可以采用配以合适的音乐和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学生的原声朗读。如《林海》一课中,在对大兴安岭地貌的广而温柔、林海的绿而浩大、花的多而绚丽、资源的广而丰富等特征的描写上,再配上悦耳的音乐及课文解说词,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另外,《资料库》由于在拍摄中受时代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有许多场景无法再现,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对北大荒当年“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情景的描写,用《资料库》提供的画面已经解决不了教学需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其它电视资料中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配合播放,加以补充,就能使学生了解到当年北大荒物产丰富、美丽富饶的情景,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第3篇:文教资料论文范文

关键词:原文 资料 教学模式 英美文学

原文与资料是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所谓原文指作家的作品,包括教科书中的节选。它是作家思想的艺术再现,因此可进一步分为内容与形式,或主题与风格。当原文呈现在读者面前时,它便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学习与研究的客体。它在数量上表现为有限,在有限的空间对人生的艺术浓缩;所谓资料指四个方面:作家生平,背景时代;文学创作理论,文学批评理论;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原文作品梗概。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原文与资料互相依存两者不可或缺。是以资料为主,资料为辅,还是原文为主,资料为辅?不同的选择实际上就是两种基本教学模式。本文称前者为资料模式,后者为原文模式。从表面上看二者并无优劣之分,但实际上却有本质区别。

资料模式也可称为文学史模式,理论模式,评论模式。它有两层含义 : 一是将资料当作学习研究的客体,二是将资料当做阅读原文的前提。资料为主是这一模式的根本特征。资料的作用常常是被夸大,尤其是作家生平,时代背景,文学理论被视为原文意义之所在。文学教学研究往往与“理论”,“历史”等同起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资料的作用被过分夸张与原文地位下降互为因果,共同引发了文学中的许多弊端。

1、由于忽视细读原文,本来充满生机活力的原文变成了荒原。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形象被简单抽象化概念化,成了一个个“流派”、“主义”。

2、资料已经乏味不堪,却一再强调其重要性。课堂气氛沉闷,对文学的兴趣日趋衰落。

3、无边无际的资料令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感到茫然。在没有细读原文,缺乏主见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对资料做出取舍。

4、学生丧失了应有的自信。他们认为没有资料自己就读不懂原文,轻视自己的独立判断,唯恐被指责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5、与丧失自信相反的是另一极端、浮夸式的盲目自信资料模式常常误导学生。他们以为读懂了资料就理解了原文,以为学好了一部英美文学史就把握住了英美文学的精华,几部不同版本不同深度的英美文学史就意味着英美文学的全部。

6、资料模式的最大弊端莫过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既然不必细读原文,独立思考也就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基础。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放弃了自我,无视甚至与蔑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人云亦云,长期滞留在文学殿堂门外。

要想纠正上述弊端,唯一的方法就是重新界定资料与原文的关系。将资料至于“仅供参考”的位置,回复原文作为学习和研究为客体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坚决防止资料取代原文中心地位,取代学生独立思考的现象发生。

原文模式即由原文到资料,再由资料到原文,以原文为主,资料为辅,原文与资料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它重视细读原文,有针对性地合理利用资料。具体说就是把细读原文作为切入点和教学活动的中心。一种教学模式意味着一种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原文模式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并蕴藏着巨大潜力。

1、原文模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力。首先细读原文作为原文模式的前提和出发点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其次,文学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走形式都精读,泛读材料复杂,原文

阅读是一种更高级的阅读。此外,从阅读方式上看,文学作品细度注重细节,布局。学生必须不停地确认词句段章之间的衔接与过度。

2、原文模式注重结论归纳,论证过程,最忌讳下结论和贴标签。结论必须有理有据。有利于培养学生务实的风格。

3、由于原文模式强调并肯定原文意义的独立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增强了信心,排除了疑虑,有勇气得出结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活跃了课堂气氛。

4、原文模式科学地处理了原文与资料的关系。它要求学生再细读原文并独立的作出结论后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确保有效地位细读原文服务。避免了资料泛滥架空原文,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无节制放纵。

5、原文模式不涉及原文内容多少,材料的选择,课时多少。因此具有操作上的灵活性和可行性。

第4篇:文教资料论文范文

/

关键词 人教版教材 资料分析 教学实践 应用研究 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笔者就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谈谈教材中“资料分析”的应用体会(表1)。

1 教材中“资料分析”教学应用的存在问题

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和能力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一直是高中生物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其中高中生物教材中的“资料分析”使用问题一直存在着教学时间紧,教师和学生都忽视的现象。经常听到老师抱怨或感叹:“这么多的资料,教学时间不够,完成不了。”“学生没有耐心看资料。”“学生没兴趣阅读。”……在此情况下,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体系、概念、规律等的教学,而忽略了对“资料分析”的正确使用。

2 教材中“资料分析”的教学应用实践

“资料分析”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先说结论,后举实例的写法,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以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

2.1 教材中“资料分析”的选择与取舍

“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往往是为解决“资料分析”而设计的。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一味照搬“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进行教学。这样不但浪费课堂时间,而且学生也不能从中受到任何启发,反而加重了学习负担。因为有的讨论题的设计是有区域性的,这类讨论题在不同地域的学校的教学中无法进行或如期完成。如果教师硬搬生套照讲不误,学生不仅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长此以往反而会引起学生厌恶,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因此对“资料分析”的讨论题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地取舍,以达到既不多占教学时间又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必修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的讨论题一和题三,山区中学大多数学生是完成不了的。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把它当作阅读资料,提供以下问题:① 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哪些科学家进行了哪些实验,请以时间为顺序罗列出科学家的名字和实验名称,得出怎样的结论?② 哪两位科学家建立了细胞学说?

又如必修一P81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问题讨论进行正确取舍,可把问题讨论改为:① 以时间顺序罗列科学家名字,进行了怎样的实验,得出怎样的结论?② 归纳酶的本质。教师科学地对“资料分析”进行选择取舍,既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2 教材中“文字资料”的教学应用实践

上述“文字资料”还可以粗略分为两大类:① 主要讲述生物科学发展与发现的历程,如“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中心法则的发展”,“促胰液素的发现”等。此类的文字资料主要针对培养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使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模拟、感悟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但是很多时候,学生感到困惑的是面对探究活动却无从下手或不敢下手,因此,最初学生探究意识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领路人可以穿插介绍一些有趣的生物现象及科学家的探究经历,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及其复杂性,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一些伟大成就的获得其实就来源于自己的身边,关键是要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② 关注科技动态和社会热点,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影响”,“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等。学生对于此类关系到生活的实际问题的文字资料分析,兴趣浓厚。教师可以借此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又如“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生物探究课题,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对于自身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在清楚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合理设计好探究学习的流程,争取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使得探究活动生活化,解决问题现实化,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3 教材中“图形与图表资料”的教学应用实践

(1) 让学生认真、快速读题,提取关键信息,弄清设问的意图;

(2) 引导学生联想文章所涉及的教科书知识背景,寻找内在联系,整理思路,大胆作出判断;

(3) 拓展思路,培养学生自主提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正确判断答题。

“图形图表资料”着重考验学生对数据进行发掘和拓展处理,对数据的比较与筛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因此教师应开放课堂,运用学生自评和他评的竞赛的方式,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领悟和学会创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个性和能力的自主发展。

2.4 教材中“图文综合资料”的教学应用实践

此类资料要求学生看懂图片含意和理解文字的意思,能够把图文结合起来理解。这类的资料多与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对图文提出新问题,并促使学生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如:最后一张图片里提到提倡慢跑的原因,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做完体育运动时会感到肌肉酸痛,接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因此而浮现出来,你问我答,不断的互相纠正,不知不觉中就将所学的内容融合运用了。

3 教材中“资料分析”的应用价值

生物考纲总是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关的,教师只有充分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才能正确使用“资料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3.1 通过“资料分析”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教材对部分教学内容编写的思路,是采用以自然界的客观事实或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依据,提供分析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出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如高中生物必修一第2页的资料分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该“资料分析”包括四个实例,如果教师在讲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跳过“资料分析”直接讲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对这个抽象的观点学生根本理解不了。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资料分析,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逐步培养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3.2 通过“资料分析”,倡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作为众多生物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利用探究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如高中生物必修一第52页的资料分析“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该资料分析包括四个资料,如果教师在讲解细胞核功能时,跳过“资料分析”直接讲解细胞核的功能,学生只能成为接受知识的个体,失去了利用探究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所以教师在利用这些资料分析时,应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笔者在授课中可以先把“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资料分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资料一和资料四,是关于细胞核与性状的关系;第二类是细胞核与生命活动的关系。然后分析第一类资料一,抓住美西螈颜色黑色与细胞核的关系,并把文字转化成图形(图1),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对其他三个资料进行同样处理,这样就把枯燥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图形。学生学习起来容易理解,从而找出和归纳生物学知识。教师只有充分领会新课程理念,对教材中的“资料分析”进行恰当的归类,才能充分正确使用“资料分析”来实现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3.3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现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有效地从资料中提取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观点解释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关生物学问题是现代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资料分析”是以素材、资料为载体,呈现相关生物知识,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在“资料分析”中设置了形式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讨论,可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精神,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对图文资料分析的学习,加强了生物知识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锻炼了其阅读、比较、和归纳能力,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提高识图能力。教材进行这样的处理,可提高教材的可读性,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

一个小小的资料分析,教师若能结合新课程标准,多花心思,便可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潜移默化,逐渐形成了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汪忠.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汉光,周淑美.生物学教学论[M].柳州: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第5篇:文教资料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第一部教育史著作当为蒋黼于1905年撰写的《中国教育史资料》,而非通常认为的是“黄绍箕草创、柳诒徵辑补”完成于1910年的《中国教育史》,故此,中国教育史学科诞生的年限将由1910年提前到1905年。论文对《中国教育史资料》的作者蒋黼的生平围绕其教育事业作了简介,并析明《中国教育史资料》非翻译而是原创著作,继而对《中国教育史资料》的版本、内容作了介绍,并认为蒋黼与好友罗振玉共事于晚清时期的教育事业十数年,其《中国教育史资料》的内容受罗振玉有关中国教育史论文的影响至深。

教育史学界一般认为,由“黄绍箕草创、柳治微辑补”完成于1910年的《中国教育史》为我国学者自己撰写的第一部本国教育史专著。如杜成宪等编写的《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中即认为:“中国教育史学科的诞生有两个标志:一是学校中开设中国教育史课程。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实施了‘癸卯学制’,规定经学科大学堂和师范学堂的教育类课程中,均设有中国教育史课程。二是有了对中国教育历史的专门研究,主要是有了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中国教育史著作。中国第一本教育史著作是由‘黄绍箕草创、柳治微辑补’,起撰于20世纪初、完成于1910年的《中国教育史》。类似的研究,忽略了蒋黼于1905年连载于《教育世界》杂志上的10卷本《中国教育史资料》。该书后收人《教育丛书·五集》,并有教育世界社单行本行世。笔者认为,蒋氏《中国教育史资料》乃是由我国学者自主撰写的第一部本国教育史,早于黄、柳合著的《中国教育史》5年。由于是首部,影响中国教育史学创立的起点年限的界定,且该本各大图书馆较少收藏,甚为稀见,本文对之进行简单的介绍。

《中国教育史资料》的作者蒋黼(1866-1911),字伯斧,吴县人,金石学家蒋清朔(字敬臣,著有《纬学源流兴废考》三卷、《洪遵泉志集证》十五卷、《选泉丛说》四卷,曾注《王子安集》)之子,与晚清著名教育家罗振玉相交好,罗氏之孙罗继祖教授在《庭闻忆略》记载其事甚详:“祖父和蒋先生订交也较早,蒋先生初字觑康,后改伯斧,在上述诸人中,祖父和蒋先生的踪迹最密。并提及罗振玉曾为蒋黼撰《墓志铭》,记述相交经过及评价曰:“予交君垂二十年,出处与共,方在淮安寓居,过从无虚日,在上海居比舍,日数见,当时贤达以人才询予者,必首举君以应。故予客粤中、客吴下皆与君偕,出则连较,居则接席。及君来京师,住于吾家者半岁。罗振玉给蒋黼写《墓志铭》时在辛亥革命之后,其时罗氏已甚不愿再提及自己以及同僚好友诸如蒋黼于教育界的贡献。事实上,蒋黼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且其行迹多与教育有关。1896年,蒋黼协助罗振玉创办了农学会,作为该会的骨干,于1897年参与创办了《农学报》,出刊至1904年末,1898年至1900年,以农学会名义参与创办了南洋公学东文学社,培养出了诸如王国维、樊炳清(字少泉、抗甫,古文家、商务印书馆编辑)、沈绒(字伯听,翻译家、巴黎大学法学博士)、萨端(字均坡,翻译家、革命者)、朱锡梁(字梁任,南社诗人、东南大学教授)等一批人才。1901年,罗振玉创办教育世界社,编译出版教科书及我国最早的教育类杂志《教育世界》(刊至1907年末),蒋黼参与其事,且分期刊登《中国教育史资料》于其上。1904年与罗振玉等任职于两广学务处,参与兴办学堂等事宜。1905年至1906年,与罗振玉、王国维、樊炳清等任职于江苏师范学堂。1906年后,任职于晚清学部,与罗振玉同为四品咨议官,后担任京师大学堂教习,至1911年病卒。这样一位深度参与教育活动的学者,蒋黼起意撰写《中国教育史资料》便在情理之中。至于其著述,罗继祖说“著作都未能成书”,现只知在敦煌学方面与罗振玉合辑的《敦煌石室遗书》,内收蒋黼辑《沙洲文录》、《老子化胡经(残卷)》等,此外撰有《摩尼教流行中国考略》等论文以及一些跋文。罗继祖教授因资料所限,所叙蒋氏著述颇有遗漏,据笔者调查,蒋黼名下论著尚有数种:据罗振玉在《国粹报》所言,他还有《中国货币史》(乃中国第一部货币专史,见金品元《历代钱谱目录》著录)等著作。他有关教育学的著述,除《中国教育史资料》之外,有考察日本教育的笔记《东游日记》,另据笔者在国家图书馆查《蝉隐庐新板书目》尚有《蒙学修身书》署蒋黼编撰,《教育世界》1904年第1期(总第69号)上载有《修身教科书编篡略》,与《蒙学读本编篡略》一起只署“两广学务处稿”,应为其所撰写,《蒙学读本》未署名,疑亦为其所撰。另蒋黼在学部任职时,曾在学部图书局出版《中国教育史》,时间当在1908年左右,亦早于黄、柳合著的《中国教育史》,该本仅见著录,依理而推,或为《中国教育史资料》同书异名之作,或为其修订版,总之与《中国教育史资料》不无关系。

在已知的蒋黼署名或者未署名的教育类著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10卷本的《中国教育史资料》了,因其成书于1905年,堪称“中国第一部教育史著作”。但最近出版的纪念柳治微的纪念文集中有论文,否认蒋著《中国教育史资料》为“中国第一部教育史著作”,而认为完成于1910年“黄绍箕草创、柳治微辑补”的《中国教育史》才是“中国第一部教育史著作”,理由是:《教育世界》上的大多数篇目为译稿,依次类推,刊登其上的《中国教育史资料》亦为翻译之作,译自日本,而不是原创的中国教育史著作。至此认为《中国教育史》本系原创,故为第一。那么,《中国教育史资料》是不是有日本原著在的二手的译本呢?经笔者仔细查阅《教育世界》及《中国教育史资料》,认为:第一,《教育世界》杂志上多有译篇,尤其在1901年至1903年所谓“前期《教育世界))’’,但并不能以偏概全以印象代替事实而认为《中国教育史资料》是译稿。其次,《中国教育史资料》连载于1905年,属“后期《教育世界沪,其时编译者比较集中,仅罗振玉、蒋黼、王国维、樊炳清、罗振常等数人,且经多年编辑杂志,《教育世界》杂志上篇目署名的处理还是比较规范,至少有规律可循,即:如果是译本或者节译本,不在题下和目录署原著者及译者,就附《译者识》或《编者识》之类注明;如果是有原著可依的改写本,则不署名;如果仅署中国学者之名的篇目,则一概为其著作而非译本。以上三种署名的处理情况,例子甚多,恕不举例,读者一览1904年至1907年的近100期《教育世界》杂志便知。《中国教育史资料》题下署“吴县蒋黼”,与《红楼梦评论》题下署“海宁王国维”同,又《总目》之《中国教育史资料》署“蒋黼撰”,同目《论近年之学术界》等署“以上王国维撰”,而《叔本华之思索篇》则署“译稿”,整伤如此,可证《中国教育史资料》乃蒋黼所撰而非译稿。第三,从《中国教育史资料》中的一些用词,比如“中国”、“我国”、“国朝”等来看,《教育世界》杂志上的译本中一律保持日文原样为“支那”等字样,故《中国教育史资料》非译稿。再者,蒋黼通不通日文,有无能力进行翻译还是个问题。当然,从逻辑上讲,日本早于国人捷足先登著有中国教育史之类的著作,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蒋黼,蒋黼在多大程度上依之进行改写、资料的搜集等等都是可以存议的;虽然笔者手中并无相应日文中国教育史之类的著作可供参照,但经仔细阅读《中国教育史资料》,从其内容、体例、行文,以及它与罗振玉相关教育史论文的关系(下详)等方面来看,实非翻译之作。

《中国教育史资料》与现在通行的章节编排不同,而是分成十卷,连载于《教育世界》杂志1905年第15至22期,总第107至114号,连载时间农历为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上旬至十一月下旬,相应公历时间为1905年9月至12月,其时蒋黼任职于江苏师范学堂,该学堂开设教育史课程,蒋黼是否讲授中国教育史课程,((中国教育史资料》是否为学堂讲义,由于资料匾乏,我们不得而知,但与之有关则可推想而知。《中国教育史资料》发表于“教育史”栏目,此前《教育世界》杂志并无此栏目,看来是为蒋黼的这个著作特开辟的一个栏目,也说明“中国教育史资料”与“中国教育史”相比多出“资料”二字,实是被当作不打折扣的“教育史”看待的,前述蒋黼有学部图书局版《中国教育史》亦可佐证。笔者所读《中国教育史资料》为《教育丛书·五集》中所辑,页眉署“教育史”字样。事实上,《教育丛书·五集》乃《教育世界》杂志第五年即1905年全年的分类汇编,《中国教育史资料》因篇幅较大单独成册,页码内侧亦保留诸如“第十五期七十一”等字样,即丛书本与原刊杂志版一样,内容一般无二。又据((教育世界》杂志所附《本社(教育世界社)编译及经售书目》及《蝉隐庐新板书目》所载,《中国教育史资料》另有单行本行世。

《中国教育史资料》以典雅的文言书写,如前所说全书10卷,146页,竖排,每页13列,每列不计空格33字,书中多有列表,全书计约6万字。书中认为:“中国教育之兴,距今四五千年前,为世界开化最早之国。’,但其时因文献匾乏,“记载简略,其详不可得闻”,故“今言中国教育,断自周始”。尽管认为从逻辑上讲,中国教育史可分为三个阶段:“自周至今,中国教育约可分为三大时期。周之时,学校偏于乡里,人民莫不就学,是为‘学校时期’;汉重乡举里选,学校虽立,不过选举中之一途,魏晋及南北朝皆因仍汉法,是为‘选举时期’;隋唐以后,专重考试,而选举之制废,历千年以至于今,虽考试之法不同,然大校无甚变易,学校之设不过科举中之一阶级耳,是为‘科举时期’。‘学校时期’考实行,‘选举时期’采名誉,‘科举时期’重文词,此中国教育沿革之概略也。’,但全书分卷没有按逻辑顺序,而是大致以历史朝代为断:卷一为《绪论》与《周》,卷二《秦》,依次为《汉》、《三国至隋》、《唐》、《宋》、《辽金元》、《明》、《国朝》,至卷九,卷十为附录《历代之藏书》,为便于了解《中国教育史资料》体例、内容,特列表说明如下:

第6篇:文教资料论文范文

1. 高校灰色文献资源的内容和管理现状分析

文献是“记录有信息和知识的一切有形载体”。具体地讲,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的结合体[1]。目前,学术界把文献大致分为三类:将公开发行的文献确定为白色文献,将不公开发行的保密文献确定为黑色文献,将介于白黑之间的既不公开发行也不是秘密文献的称为灰色文献(Grey literature)[2]。

高等院校内部拥有大量的灰色文献。但是长期以来,灰色文献资源所拥有的情报价值和对教学、科研的促进作用常被忽视,致使灰色文献资源大量流失。根据《科学引文索引SCI》的论述显示,灰色文献的数量已占社会文献总量的20%,在高校已经成为继期刊、图书之后的第三种重要文献情报资源,某些专业对它的需求程度甚至超过了前两者,在教学、科研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理应也有能力对高校灰色文献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针对高校的特点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灰色文献资源的建设:

① 内部刊物高校出版的内部杂志。其价值是读者可以从中了解教学动态、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课题进展等。

② 会议资料主要指各种研讨会、报告会、学术讲座等会前、会中、会后产生的一系列论文、报告、记录等资料。会议文献一般是作者根据自己教学科研成果的原创,能颇具时效性的反映学科专业的动态进展和发展态势,是教学科研人员需要的重要参考资料。

③ 教学、科研资料教学资料包括教学资料和成果。如自编教材、讲义、学科专业建设资料、精品课程资料、优秀教案课件、教学教案、演讲稿、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评估、考试试题及答案等;科研资料包括课题立项报告、结题报告、科研成果汇编、成果鉴定以及专利申请文件等。这些文献虽然仅限于内部流通,却能最好地反映一个学校的历史沿革的教学信息资源。科技报告是研究课题进展情况的实际记录与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科技报告多属尖端学科的重大课题,内容专深具体,资料准确可靠,情报价值极高;有些科技报告还附有大量的数据、图表和原始记录等资料,是非常重要的情报资源。

④ 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大部分都没有公开发表,是高校最主要的灰色文献之一。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在导师指导下所作的科研总结,选题多为本学科本专业所需要解决的理论前沿问题和应用方面的课题,有着选题广泛,内容丰富,观点独特,思想新颖,见解独到的特点,加之有着大量的图表数据,而且经专家评审后通过,因而颇具学术价值。

⑤ 学生参加的各种竞赛方案、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等。

以上五种类型的文献构成了高校灰色文献的主体,对其进行建设有利于加强学术信息交流,形成高校各自情报文献特色。

但是,由于灰色文献都由非正式出版单位印制,大都没有统一固定的格式,不少文献出版标识不全,无法反映文献的整体特征,不便于书目控制,所以一般没有编制目录,不作书目报道。用户很难对它进行检索查阅,而且绝大多数灰色文献采用印刷型文献作为载体保存在各教学单位,基本采用人工管理和手工检索的方式,利用十分困难。

2. 高校灰色文献数字化建设的步骤、方法和策略

根据高校灰色文献的内容、类型、特点和管理现状,要实现灰色文献的有效开发利用,首先必须全面实现灰色文献的信息化。而实现信息化的关键是对灰色文献进行数字化建设,采取“统一检索平台,分级管理文献”的模式。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携手共建灰色文献信息数据库,搭建统一检索平台;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分别管理收藏不同类型的灰色文献,建立多元检索途径,方便用户通过多种检索渠道获得有关情报信息。

2.1 界定收藏入库的标准灰色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必须讲求效益,讲究收藏价值和科技含量。一般来说,经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立项或评定的灰色文献都应当纳入数字化建设的范围。

整个基本流程如下:

2.2 制定灰色文献资源建设规划主要包括制定采集制度(如呈缴本制度,文摘报道制度等),规定整理加工报道的方法。规定灰色文献的采集范围、采集方式、保管方法及保管年限等;通过协调、征集、复制、登记等手段,把分散的灰色文献集中起来进行科学管理,化无序为有序,提供给用户利用。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对灰色文献进行筛选,把思想性好、科学价值大、实用性高的文献保留下来,以提高灰色文献的利用价值。

2.3 对灰色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

2.3.1 纸质灰色文献利用图书集成管理系统纳入专设的书目数据库对于纸质形式灰色文献,如论著、教材、论文汇编、会议资料汇编等,按照普通图书处理。以汇文系统为例,完成采集后,在采访验收模块中“赠送与交换库”验收,根据学科按照《中图法》进行分类,标引主题词,按《中国文献编目规则》进行著录和标引。以灰色文献篇名、责任者、收藏单位或收藏个人为基础著录。同时,定期进行专题书目通报,吸引更多的读者来利用灰色文献;其次,深入加工、积极编制二、三次文献。例如对灰色文献的重点篇章进行索引、文摘、简讯等加工,也可以加工成内容提要、综述等,让灰色文献中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经验能够得到及时通报,以提高利用率。对各种内部刊物也可以采取比照期刊的方法进行著录;最后,进行典藏并储存于图书馆或院系资料室流通利用。

2.3.2 利用“数字化学位论文集成管理系统”管理学位论文“数字化学位论文集成管理系统”内置强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可高效的进行论文信息检索(文献内、外部特征检索或院系、指导教师方式检索)和方便的论文全文浏览。支持DublinCore 字段检索功能和跨库检索,可以十分方便的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其它数据库进行联检。从而实现本科生大规模网上提交论文、院系安排专人审阅和验收、教务处建档入库备份并按密级、图书馆根据论文范围开展网上检索与利用、文献传递等多方位交流与服务,形成了院系、教务处、图书馆三个层面管理和利用的科学运行模式,可实现对学位论文这种最丰富、可持续性强灰色文献资源的便捷、高效管理和利用的目的[3]。

2.3.3 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对于精品教案、精品课件、光盘或其他流媒体文件等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主要以院系网站为主。图书馆协助院系将这些教学资源按照国家图书馆或CALIS 的电子资源的著录方法编目,或在进行纸质灰色文献编目同时标引856 字段,建立多种检索方式,拓宽检索范围,以方便读者通过多种检索渠道获得有相关价值的情报信息。

2.3.4 及时纳新剔旧,增强灰色文献资源时效性最后,因为灰色文献有其时效强,更新快的特殊性,要求图书馆工作者除了做好日常的分类、排架、目录组织、数据库维护等工作外,要注意及时纳新剔旧,使馆藏灰色文献具有较高的质量,更好地满足读者的要求。

3. 灰色文献资源对教学管理和科研的评价与反馈功能

勿庸置疑,对高校灰色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方便了读者检索利用,发挥了其科技情报价值。同时它也是一种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展示,在教学、科研方面具有重要的评价与反馈功能。

3.1 评价作用因为高校灰色文献具有时效性、独有性的情报价值,学校管理层有关教学建设的决策,可在分析利用灰色文献的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评价。例如:科技报告,研究报告,会议材料,专题调查报告及本、硕学位论文等,都含有一定数量的评价性信息。通过这些评价性信息,决策者可开阔视野,了解事物的客观真实情况,对制定决策和预测结果具有借鉴作用。

另外,对校园灰色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可以有效地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如利用“学士学位数字化论文数据库”,可以很方便的分析研究历年各院系学生提交的学位论文,利用分类号、关键词进行归纳分析,可以看出各院系近年来教学内容演进,学科发展变化;从对论文的选题偏好比率分析各院系的师资构成,师资的学科均衡状况。例如对某系学位论文动态分析,发现信息技术类论文选题呈逐年急剧下降趋势,即可提出要加大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的建议;在分析外语系的学位论文中,发现中图分类法I106.4 和H315.9所占的比例过大,建议注意专业教学多样性、加强双语教学、面向就业市场有针对性开展研究等等。

此外,学校管理层也可以通过查阅灰色文献数据库的相关文献,从而了解各院系教学情况、科研的活跃度、师资结构、培养学生水平等。

3.2 反馈作用灰色文献报道迅速,出版周期短,发行渠道简单,它提供的信息常常走在其他形式文献的前面,能及时反映当前最敏感领域里的最新动态。各种学术研究和预测资料,含有大量的有价值的情报,是学校搜集相关学科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院系可以通过灰色文献资源信息反馈,了解本院系的教学情况,往届生在用人单位的反映,与行业、地区和兄弟院校各项工作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及时调整以便工作中处于主动地位。

4. 结 语

对高校灰色文献进行信息数字化建设,是提高灰色文献利用率的最有效手段,有利于情报信息服务促进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发展。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朱建亮.文献信息学引论[M].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年。

第7篇:文教资料论文范文

关键词:质性方法 汉语教师教育者 示范

一、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运用质性方法进行的研究与量化研究相比,相对有限(陈钰、吴勇毅2012)。该领域已有的质性研究,主要内容多为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对于质性方法在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过程,着墨不多。本文结合研究问题,重点探讨质性方法在研究的不同环节中,具体如何运用。

陈向明(2000)认为,“质性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与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理解性解释的活动”。林小英(2015b)认为,“教育领域的质性研究者经常以人为探究的对象,询问如下问题:他们正在经历的经验为何?他们如何诠释这些经验?他们自身是如何建构所生活的社会世界?研究者总是在与研究对象进行对话或互动。”

结合上述对质性方法的定义及质性研究对于研究者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质性研究中,确定初步的研究问题与设计以后,研究者主要经历并持续完善以下过程:

――经历研究现场,进行资料收集,进一步聚焦与明确研究问题。

――诠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建构基于资料分析的理论。

在上述每一过程中,研究者还应不断与研究对象、与自己、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话或互动,并时刻关注研究的效度与伦理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以拙文《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探析》[1]为例,从经历研究现场与收集资料、诠释资料、建构理论三个方面,分析与反思质性方法在“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是什么?怎样体现?”这一研究问题中的具体运用。

二、经历研究现场,进行资料收集

带着初步的研究问题:“汉语教师教育者是如何指导职前汉语教师进行语言教学的”,笔者走入研究现场:齐老师的“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堂。虽然都是在课堂这一场域,但由于本课程教学环节的设置,不同的环节处于不同的场合。“理论讲解”和“学生观课”环节,场合是齐老师的课堂与被观课教师的语言课堂;“学生授课”和“互评与点评讨论”环节,场合是齐老师的课堂。

出于研究问题的需要,笔者使用了质性方法中的主要资料收集方式:观察、访谈、实物收集。资料收集时间为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收集资料共约21万5千字。资料收集详情请见拙文《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探析》。

(一)资料收集――课堂观察

进入课堂,最大的感受就是各种信息与问题扑面而来,如何选取信息?记录什么?观察者应该坐在什么位置?要不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需要录像或录音?等等。笔者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选择了“局外人”的视角,即在课堂观察时保持沉默,尽量不让师生感受到笔者的存在。第一堂课势必会有一定影响:学生对笔者的身份与出现在课堂的目的表示出好奇。在笔者向学生解释清楚之后,后续观察得以在不影响师生上课的前提之下顺利进行。

观察目的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教师教育者“教教学的过程”,在研究者亲自去观察与体会之后,有更全面的体悟。例如,笔者在观察中发现齐老师的两个授课特点:对留学生汉语偏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模仿;信手拈来大量与所讲内容密切贴合的课堂教学示范案例。笔者也发现在“理论讲解”环节部分学生偶尔的心不在焉。结合上述观察,笔者在教师与学生访谈中,询问了齐老师模仿与举例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学生对此的看法与印象。这是后来笔者形成“课堂教学示范”类属的重要编码来源。对于学生的心不在焉,笔者也在学生访谈中进行了询问,由此了解到他们对于此教学环节的意见和建议。可见,观察有着其它资料收集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发现研究对象不察或不愿言说的现象与问题。在每次观察之后,研究者还应仔细填写“观察接触摘要单”,及时记录典型的观察现象与研究者由此产生的思考或疑问,为后续观察做好准备。

(二)资料收集――面对面访谈

在本研究中,笔者对齐老师共进行两次访谈,时间分别是课程环节的前期(15年4月)与和后期(15年6月),每次访谈1小时。首次访谈时,笔者以“汉语教师教育者教教学的过程”为主题,了解该课程设立以及演变的过程,以及教师教育者希望在教学中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目的。在反复阅读访谈内容后,笔者对齐老师教教学最深刻的感受是:言传身教。齐老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如变革课程设置、寻找利用教学资源),通过自己的方式与展示(如怎样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经历与故事),告诉学生到底应该怎样教学,怎样学习教学,怎样成为一名好老师。这次访谈帮助笔者对初步的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者想教给学生什么内容以及怎样示范”。这为以后的观察与访谈明确了方向。第二次访谈时,课程的全部环节皆已展现,接近尾声。笔者的课堂观察与理论文献阅读阶段也已结束,研究问题已经聚焦,即“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因此本次访谈的问题更加明确与集中,主要有两方面:对首次访谈中一些问题与本土概念的追问与进一步澄清(如学习力、临场感、移场法、实践等等);教师教育者自认为在学生面前应有哪些示范作用?

对全体学生的访谈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每人各一次共9次,每次访谈1小时。选择此时访谈是出于以下考虑:课程环节已全部结束,学生对课程已有全面了解与整体印象;研究问题已经聚焦,此时访谈更有针对性;学生的课程阶段作业已经完成,此时访谈他们比较放得开。按照质性研究的伦理要求,笔者在访谈之前也向他们保证一定会匿名,访谈内容保密,包括任课教师在内的他人不会得到或知道其具体看法。基于上述较为周全的准备与考虑,学生们都比较坦诚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包括对于教师教育者、课程的意见与建议。

总结使用访谈法收集资料的过程,我们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提升访谈质量:

首先,追问的必要性。受访者的很多“本土概念”,如果不及时追问,研究者的理解与受访者的理解很可能会产生偏差。例如,齐老师在第一次访谈中多次提到“学习力”一词,笔者最初理解为“学习的能力”,但经过第二次访谈的追问后笔者发现,齐老师的解读远不止此,她认为“学习力”是指“终生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与了解它们的兴趣”。

其次,访谈者及时对受访者的看法总结或表现出共鸣,是表明访谈者在认真聆听以及与受访者“共情”的重要手段。例如,笔者与学生S8交流其上课前的焦虑时,很自然地提到自己第一次上课前的种种忐忑,笔者一下子从其脸上看到了找到知音的表情;与学生S3交流上课之后的感受时,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比较具体、分散的描述进行了总结,其不断点头,露出赞成的表情,此时双方心情都很愉快,访谈得以更加深入与开放。

再次,访谈之后需及时撰写“访谈接触摘要单”。接触摘要单记录的是研究者访谈时印象最深刻的描述或者问题,可起到检索、提醒研究进度的作用,对于多人多次访谈尤为必要。

最后,对访谈时机与次数的把握。反思本研究中的访谈,若对全体学生的访谈像访谈老师那样,在课程的不同环节,增加访谈次数,则更为理想。有同学表示,之前的“理论讲解环节”与“观课环节”距访谈时间较远(间隔一个半月左右),需要一定时间思考或者经过笔者提示才能回答。这一定程度影响到上述课程环节中,收集资料的真实性。另外,若在课程分数打出之后再对学生进行一次访谈,也许能得到其更真实坦诚的想法。但限于学校规定的期末作业提交时间,这也成为一个不能实现的遗憾。

三、诠释资料

(一)资料的选择与取舍

本研究收集的全部资料总量约为21万5千字。如何取舍资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对资料的综合分析始于对齐老师的首次访谈之后。此次访谈帮助笔者对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者想教给学生什么内容以及怎样示范”。根据访谈的文字资料,笔者对教学内容初步分类,即教学示范、观察示范、科研示范、教师的责任心,形成资料矩阵表1(表1)。后续资料选取,基本围绕上述分类进行。

在进入“学生授课”和“互评与点评”环节后,笔者根据观察资料,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分类:如何反思,并结合已有理论文献,将“教学示范”类之下的内容重新整合,形成“课堂教学示范”;将“观察”并入“教师的责任心”类,形成“品行示范”。最终形成新的资料矩阵表2(表2)。在表2指引下,分析其后收集的资料,并重新对之前的资料归纳整合。

(二)资料解读:微分析

微分析,是指“围绕概念所进行的详细编码,是一种用来拆解资料并寻找词语或短语各种意义的开放编码形式”(林小英2015b)。在微分析时,可以选取资料中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重要片段或段落,逐字逐句详细分析;或将高质量但是具体而零散的资料片段先整合再分析。微分析就像使用高倍显微镜,更加近距离地审视资料。通过微分析,可以找到关键的本土概念,继而通过研究者的意义诠释逐级编码,最终找出编码上位的维度与类属。

以“课堂教学示范”为例,通过对齐老师第二次访谈资料的微分析,笔者确定了“教学示范”的编码(语法流利度、交际流利度、课堂管理、话语管理、话题管理、主动发起预设事件、被动应对非预设事件)、维度(语言技能与交际教学示范、课堂程序示范、课堂应变示范)、类属(课堂教学示范)。详见编码表(表3):

(三)资料归类与深入分析――连续比较法与类属分析

林小英(2015a)对连续比较法的研究路径进行了描述(图1):

由上图可知,连续比较法可以适用于单个案多资料的分析。笔者在本研究中使用的就是连续比较法,在前期课堂观察与对齐老师首次访谈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初分类(上表1),找到原始的维度与类属。后续资料分析皆在与表1的分类进行比较,通过连续比较法不断整合与补充,形成最终的资料分类(上表2),通过微分析界定出确切的维度与类属(上表3),直至形成研究结论(概念理论表,见下表4)。最终形成的理论概念模型图宛若合成照片,是对原始资料的有机整合与理论升华。

通过以上对研究过程的描述,我们可将类属分析的路径归纳为:原始资料分类编码(可与“分类”同时进行;微分析为详细编码)寻找维度寻找类属。

四、建构“理论”

(一)导航的“理论”

在本研究伊始,笔者带着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教育者怎样教教学”进入自然情境――齐老师的课堂,在课堂观察、与老师访谈后,研究问题得以聚焦:“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此时是导航“理论”出现的较为恰当的时机,于是,笔者检索到关于教师教育者示范角色(modeling role)的中英文文献,了解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已有研究对示范角色的分类与分析方法对笔者产生重要启发,于是笔者借鉴已有文献提到的教师教育者示范角色或作用的内涵,将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概括为:教师教育者应向学生展示出可成为规范的如何教学、怎么做教师等的不同方面;学生通过模仿、体会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学习教学、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教师。已有研究显示,教教育者示范作用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示范”“品行示范”。

(二)本研究的“理论”――研究结论

上文提到,在导航的“理论”进入之后,笔者了解到教师教育者示范作用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示范”“品行示范”。在本研究中,笔者扎根于收集资料,将意义建构与效度问题结合,整合补充新的示范作用:“科研示范”“反思示范”。至此,本研究的全部类属已经完整,可以形成研究结论即概念理论表(表4):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是什么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

本文探讨质性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中的具体运用过程,并对运用过程进行反思。从收集资料、诠释资料、构建理论三个方面,探讨质性研究中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过程,尝试分析如何从研究现象入手,聚焦研究问题,发展出理论。

笔者遵循质性方法的含义(陈向明2000),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汉语教师教育者的“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的课堂),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课堂观察、实物收集等),对社会现象(教师教育者教教学的过程)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分类、寻找维度与类属)与形成理论(对外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以访谈、非正式交谈聆听课程师生的倾诉),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最终获得理解性解释(示范作用是什么及其相互关系)。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关于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研究的相关问题与研究角度。

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特点出发,质性方法非常适合应用于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二语习得等研究领域。我们应当继续深入、全面了解质性方法的研究范式与研究路径,合理运用,使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更加多元与深入。

注释:

[1]拙文发表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陈钰,吴勇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趋势分析[J].汉语国际教育,2012,(1).

第8篇:文教资料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教学档案建设日趋完善,但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尚略感不足。为了提高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水平,应该从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科目课程、教学环节、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环境、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与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学生就业、专业特色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专业教学条件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专业实际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判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揭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办学特色,客观反映学校办学资源、条件与利用水平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简而言之,专业剖析着重从“三个符合度”的角度,分析评价专业建设现代,总结成功的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方案,进而形成特色,建成精品专业。为此,高校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的收集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概况(含专业沿变、专业背景、人才培养情况等);(2)专业目录;(3)新增专业、精品专业申报材料;(4)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调研报告等原始材料;(5)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与培养目标调研报告;(6)专业培养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7)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8)专业建设年度计划、中长期建设规划、年度总结;(9)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的收集

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教学计划修订的有关规定;(3)专业培养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计划;(4)专业建设与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5)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含各学期进程表、教学任务书、课程表);(6)课程体系与结构改革情况。

三、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收集

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规定;(2)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考试大纲;(3)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4)实验实训指导书;(5)cai课件;(6)专业课程建设情况(含规划和总结);(7)精品课件建设情况(含规划、总结、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录相等相关资料);(8)专业课程成果及原始资料;(9)课程实践教学情况。

四、教学环节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节方面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2)学校关于授课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3)每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教学日志;(4)每门课程教案及备课笔记;(5)每学期学生考勤表;(6)每学期每门课程教学总结;(7)每学期每门课程期末试卷及试卷分析报告;(8)实验、实训、实习报告及总结;(9)教研室教学研究计划、教研活动记录和工作总结;(10)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目录、选题要求、评分标准、答辩工作安排及记录、成绩分析表;(11)教学检查记录、学生座谈会记录、听课评课记录、专业教师学生测评表等。

五、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的收集

专业素质教育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方案;(2)科技文化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内容、小结);(3)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过程、内容、总结);(4)学生社团活动的原始资料;(5)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始资料;(6)向学生开设的各类学术报告、讲座讲稿及图片等原始资料;(7)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活动,文化活动的通知、获奖情况及证书复印件。

六、教学环境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境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专业可利用教学资料情况(含图书资料、电子图书资料、校园网建设及运行情况、机房、实验室、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等);(3)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规划;(4)专业实训基地利用率、实验开出率情况(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表、实验情况登记表、实习实训情况记录簿、教学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开放实验室情况记录表);(5)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或校企合作协议;(6)教学经费预算及教学经费投入。

七、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的收集

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院系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2)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3)校企合作协议书、合同书;(4)从企业或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学人员名单及证书,聘书复印件;(5)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相关资料;(6)院系教师为企业、行业开展技术培训的通知、计划、讲稿、图片等资料;(7)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及有关技术协作、项目推广的协议书、合同书;(8)为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方面新创造出经济效益的证明材料、技术报告、科研任务书(结题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9)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协议书、聘书及工作情况;(10)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书及资料共享方面的材料;(11)专业教师与企业(或行业)有关人员合作、论著等材料。

八、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工作总结等方面的原始资料;(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的原始资料;(3)院系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文献;(4)学生学分制实施细则;(5)学生学籍异动情况;(6)教学改革方案、实施过程、阶段小结及原始资料。

九、师资队伍方面资料的收集

师资队伍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师资队伍基本状况(含学历、职称、年龄、学缘情况);(2)教师科研、教研活动情况(含参加各类科研、教研学术会议、科研教研课程立项项目及结题报告、、出版专著、主编参编教材、获奖情况);(3)教学效果测评情况;(4)师资队伍建设规划;(5)教师培训进修情况;(6)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培训进修内容、效果和经费投入等);(7)人才引进情况;(8)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管理人员、业绩);(9)省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申报材料及批复;(10)优秀教师申报、评审及批复;(11)教学、科研骨干基本情况。

十、学生素质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素质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毕业论文(设计);(2)学生参加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情况及证书复印件;(3)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过程和总结(含文字材料、图片资料);(4)学生社团活动情况。

十一、学生就业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就业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就业机构及人员情况;(2)就业工作的政策文件;(3)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及原始资料;(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表和学生就业单位一览表;(5)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原始资料。

第9篇:文教资料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校; 图书馆; 双语; 资源; 建设; 管理; 利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7. 054

[中图分类号] G25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7- 0087- 02

新疆教育学院图书馆“双语资料研究室”是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在新疆教育学院正式挂牌成立的产物。在上级领导支持和双语专家的指导下,全面搜集与双语教育有关的书籍、各级各类政策文件、领导讲话、总结报告、要闻、简讯、研究论文、教育教学课件、教案、视频、音像、影像资料,进行专业化、标准化分编整理,同时建立了二次文献。由于双语文献资料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和独特性,其选题新颖,资料具有普遍性和系统性特点,在双语教育、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新的研究成果,对新疆双语教育工作建设与发展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双语资料中心”除发表和出版的书籍和学位论文外,部分没公开发表和出版的相关论文、文献资料只供阅读和复制,因而显得格外珍贵。

1 双语文献资源的建设

新疆开展双语教育还不到20年时间,而且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加强双语教育的理论研究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在新疆目前有很好的用维语授课的教师,为新疆双语教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使新阶段双语教育教学有所提高。双语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是高校双语教学和科研的成果,双语文献资料除正式出版物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非正式出版物,其传播范围较小,在20世纪90年代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未得到合理收藏。进入21世纪后双语文献资料的文献利用价值越来越大,我们正积极进行双语资料馆藏建设工作,努力拓展与本校各学院、重点学科带头人、科研机构以及各地州教育部门的联系,追踪双语教育发展动态。我馆在双语馆藏文献建设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 注重特色馆藏文献的收集、开发与利用,特色馆藏文献的收集是建设特色馆藏资源的前提。首先要确定特色馆藏文献收集的范围与内容,同时重视其完整性、权威性、价值性、准确性,进而通过购置、开发、交换等多种方法,进行系统性的收集。

(2) 加强网络资源的开发与网上资源的利用。网上资源丰富,我院图书馆对丰富的网络双语资源进行分析、研究,搜集最前沿的学科信息资源,并将其与本校的教学、科研紧密联系,把这些极富特色的资源数字化,建成本校特色资源数据库,安装到图书馆服务器上供校内读者利用,方便读者了解其他高校信息资源的相关情况。

(3) 加大采访力度,实施多区域现采工作。针对于出版民语言类的书籍、期刊、电子资源周期长、数量少的问题,我馆加大采访的力度,采取多书店采访的方式,同时也在网络上实施采访工作。除此之外,还加强现场采访工作的力度,抽调各部门、各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由采编负责把关,分期分批,采取多区域采访措施进行现场采访,以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要。

2 双语文献资源的收藏

(1) 建立“双语资料研究室”突出特色馆藏。调整现有藏书结构,充分利用、挖掘馆藏文献,对现有与双语教育相关的库存文献资料、学术论文及工具书进行集中分类。创建了以“双语资料研究室”为中心的双语书库、双语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双语读书角,形成了特色藏书体系,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 侧重双语图书资料、信息情报的馆藏建设,包括纸质印刷、电子数字信息化的各类图书资料及文献信息情报收集服务工作。

3 双语文献资源的管理

图书馆要为双语文献建立专藏,因为双语文献除正规出版物外,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各级各类政策性文件、领导讲话、总结报告、要闻、简讯、教育教学课件、教案,其形式一般都是打印稿,特别是音像资料规格不一,按普通收藏虽可以收到一定的效益,但不及专藏集中查阅方便,能比较迅速地满足特定读者的需要。因此,我馆指定专人负责,对双语文献进行了严格细致的分类统一收藏,由专人负责管理。

3.1 双语文献管理方式

我馆双语文献与其他学科门类的馆藏相同,采取同一种收藏管理方式,即以《中国图书分类法》第四版为分类依据,严格按照《中国文献编目规则》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信息描述,建立专项数据库系统,虚拟馆藏类目清晰、收藏库室检索方便。

3.2 双语文献科学排架

收藏的目的在于利用,科学的管理是利用的基础。为使读者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必须科学排架。科学的排架是管理好双语文献资料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不增加读者选书负担,双语书库与汉语、民语书库排架方法相同,正规出版物以《中国图书分类法》顺序为标准顺序,自上而下、自左而右排架,这样读者不管到哪个书库都能以同样的排架方法去寻找自己想要的文献资料;学位论文按年代排序后集成化管理,视频、音像、影像资料经过二次编辑形成录音、纸质两种文献馆藏形式,同样实行贴防盗磁条、贴条形码、盖馆藏章、贴书标、登录、编目、数据库录入,整个程序完全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最后经过编目系统人员校验准确无误后转入典藏库室通过网络供读者检索与使用,最终实现流通一体化。

3.3 规范双语文献管理

采用现代化设备,提高开架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在书库入口处设置触摸屏电脑导向图,提供馆内各类文献馆藏设置的指导,指导读者进入书库藏书区域,这样既为读者节省了时间,也方便了读者。有些各级各类政策文件、领导讲话、总结报告、要闻、简讯、 “双语” 研究论文、教育教学课件、教案、视频、音像、影像资料不存在复本,因此规定这些文献一律不准外借,书库流通处配备复印机,为读者提供复印业务,满足读者需要。对于双语文献网上电子版,我们在程序功能上做一些限制,原则上不能全部下载,只能在线浏览文献标题或下载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是出于保护珍贵文献资料和知识产权的需要,也是对我馆文献资源的一种保护。

4 双语文献资源的利用措施

图书馆是文献的最大储存库,图书馆藏书的目的不仅是积累保存知识财富,更重要的是方便人们阅读利用文献。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只有被人们开发利用,才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所以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之一。

4.1 成功的管理和完善的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

(1)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高校图书馆正处在一个转型变革时期。为此,应积极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

(2) 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近年来从图书馆信息咨询工作中可以看出,在高校师生信息用户群中,利用网络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有了普遍提高,数据库的使用率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目前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发出不少电子教学参考服务系统并投入服务,读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方便地阅读和下载与双语课程有关的参考资料。

4.2 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意识和能力

随着信息网络的应用和普及,人们对双语文献信息的需求呈多元化、综合化和纵深化特点,要求得到快、准、精、新的信息。作为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基地院校图书馆,面对信息技术和服务手段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双语教育教学的需要,我们应努力开创为读者服务的新思路,以本馆文献资源为依托,根据双语读者需求和教学研究状况,以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原则,重点开发具有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基地院校特色的教学科研成果数据库、优势学科信息数据库,形成特色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开放图书馆文献资源,为新疆双语教育教学提供系统、全面的专题信息服务。

总之,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已经成为评价一所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指标,也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核心。特色馆藏资源是一所图书馆区别于其他图书馆并能独立存在的基础,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讲尤为如此。高校图书馆只有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信息数据库,形成不可替代的特色,在网络资源共享中体现自身优势和竞争力,才具有存在的价值。图出馆在为学校提供优质的教学、科研服务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红英. 学位论文的管理及利用[J]. 图书馆杂志,1995(2).

[2] 周悦珍. 国内特种文献的情报价值与开发利用[J]. 图书情报知识,1996(6).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