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

光影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光影技术论文

第1篇:光影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摄影技术;教学实践;公共选修课;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139―04

一 现状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摄影教育作为一种学习美、感知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其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在我国,摄影教育主要沿着两条主线进行,一是专业摄影教育;二是跳出专业的、纯艺术的限制,旨在培养全民文化素质、提高创造力等基本素质层面的大众摄影教育。在大中专院校及高等院校,大众摄影教育的主要实现途径是开设摄影技术公共选修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高等学校陆续开办了摄影专业或设置了针对非专业学生的公共摄影选修课,高校摄影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并保持着进一步发展的强劲势头,这对于普及摄影艺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因受公选课课程性质和学时的限制而引起的教学内容“广”与“专”的矛盾及实验教学的缺失;教学中往往将拍摄技术和拍摄技巧的讲授与训练作为课程的重点,而忽视了摄影公选课应有的美育和素质教育功能。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和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革命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面对数码时代的挑战,摄影艺术类选修课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

二 行动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笔者于2007年9月开始担任所在高校本科生艺术素养类公共选修课《摄影技术》的教学工作,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这四个环节分别是方案设计(计划)、教学实验(行动)、过程记录(观察)、阶段总结(反思)[2]。

在基于《摄影技术》公选课的行动研究中,我们共进行了三轮实践。行动研究的总目标为:探求信息化环境下适宜时代特色和学生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

1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设计(2007年9月―2008年1月)

(1) 计划

根据高校《摄影技术》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初步设计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

(2) 行动

教学内容。理论30学时,实验6学时,共36学时。理论教学包括摄影技术和摄影艺术两大块内容。(一)摄影技术(14学时):照相机与镜头的构造、功能及使用,各种胶卷的性能及选用,曝光与测光,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二)摄影艺术(16学时):摄影艺术学概论,摄影构图,摄影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体育摄影、广告摄影等。实验教学包括:黑白摄影(2学时),彩色摄影(2学时),黑白暗房制作实验(2学时)。

教学模式见图1。

评价及考核方式。总结性评价,即以学生期末课程论文和作品为主要考核依据,具体考核方式为:考勤10%+期末课程论文50%+期末作品40%。

(3) 观察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教师教学日志;期末学生网络评教结果;学生作业、作品质量分析;学生个别访谈。

(4) 反思

见图2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环节示意图。

2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设计(2008年3月―2008年7月)

(1) 计划

根据第一轮的研究结果与学生的意见反馈,修改与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并结合我校天空教室网络平台的使用,探讨多媒体教室环境与网络平台相结合进行教学的模式与相应的评价方式。

(2) 行动

教学内容。理论 28学时,实验8学时,共36学时。理论教学包括:(一)基础篇(4学时):摄影概论,胶卷照相机,数码相机。(二)技巧篇(6学时):摄影构图,摄影用光,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三)数码摄影篇(10学时):数码相机参数设置,数码相机使用技巧(色温控制,ISO概念以及调节等),数码相机设备使用(滤色镜、数码伴侣、闪光灯、其他输入及输出设备等),数码曝光与测光。(四)应用篇(8学时):人像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新闻摄影等。实验教学包括:光学相机的使用与拍摄(2学时),数码相机的使用与拍摄(4学时),黑白暗房制作(2学时)。

教学模式。在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下,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情境、任务或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将天空教室网络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提供资源及交流的平台。具体模式见图3。

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具体考核方式为:平时15%+期末课程论文40%+期末作品45%。其中,对学生平时学习行为的考核包括其课堂行为表现与课外参与网路课程的行为表现。

(3) 观察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教师教学日志;期末学生网络评教结果;学生作业、作品质量分析;学生参与网络平台的学习行为表现。

(4) 反思

见图2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环节示意图。

3第三轮行动研究的设计(2008年9月―2009年1月)

(1) 计划

进一步修改与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探讨多媒体课堂教学与课外网络平台教学相结合进行公选课教学的应用形式、应用策略及评价方式。

(2) 行动

教学内容。理论 26学时,实验10学时,共36学时。理论教学包括:(一)基础篇(6学时):摄影概论,光学相机使用,数码相机使用,数码相机选购、保养以及使用技巧,数码相机设备的使用。(二)艺术美化篇(8学时):摄影构图,摄影用光,数码曝光与测光。(三)专题摄影篇(8学时):风光摄影,静物摄影,人像摄影,新闻摄影,体育摄影,广告摄影。(四)照片后期制作篇(4学时):传统暗房技术与技巧,利用专业软件对数码照片进行后期处理。实验教学包括:光学相机的使用与拍摄(2学时),数码相机的使用与拍摄(4学时),黑白暗房制作(2学时),数码照片后期处理(2学时)。

教学模式。在课前,教师依据教学任务与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概述性内容、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等)、核心内容与重难点(如光圈、快门的使用,黑白暗室操作等)两大部分,并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模块的内容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天空教室网络平台及其他网络辅助交流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及指导帮助。教师综合学生基于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结合教学中需解决的核心内容与重难点,进行课堂多媒体教学及相应的实践教学。具体模式见图4。

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具体见表1。

过程性评价 课堂行为表现与实验教学环节 积极发言,能清晰、准确地阐明观点;能准确、熟练地完成实验操作任务;在小组合作实践中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并起到积极作用,能与组内其他同学友好合作。 2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资源利用与共享 能利用提供的资源有效完成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能利用搜索引擎找到更多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并与他人共享。 10%

讨论与交流 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交流,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提出较新颖、有创意的观点;能在讨论交流中充当“主持人”或“学习榜样”的角色。 10%

总结性评价 论文撰写 素材丰富,语言流畅,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且能较为充分地表达独特、富有新意的观点。 20%

数码作品 选题典型、主题突出;曝光准确、布光合理;构图和谐、能很好地表达主题;整体具有创意与表现力。 40%

(3) 观察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教师教学日志;期末学生网络评教结果;学生作业、作品质量分析;学生参与网络平台的学习行为表现。

(4) 反思

见图2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环节示意图。

三 结论与反思

经过三轮实践,我们初步探讨了信息化背景下适合时代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摄影公选课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同时,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大大改观了公选课教学中学生只求修得学分、而自身知识技能等没有得到提升的状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该课程深受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综观研究过程,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探讨与分析,主要有如下体会;

1 对于公选课而言,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策略:(1)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相关资源,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数,如专题摄影中的人像摄影、风光摄影等。(2)增加实验教学的学时数。(3)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任务等激发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发挥。(4)注重过程性评价,增大其在学生整体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比例。

2 作为艺术类公选课,除了传授知识与技能,《摄影技术》还承载着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功能,此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贯穿始终、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图片拍摄技法与主题思想的分析、小组拍摄实践中协作精神的培养等。

3 专题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符合公选课的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

4 天空教室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扩充了教学容量,发挥了提供资源和互动交流的优势,解决了公选课面广量大、学时少、辅导力度弱等问题。

5 应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网络平台学习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6 关注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与促进作用,注重对学生深层次学习行为(如思维的创造性等)的评价与培养。

四 结束语

第2篇:光影技术论文范文

9月8日11:25 来自新浪微博 | 举报 转发|收藏|评论

@善良街角祝福

/u/1922234537

猫猫好有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感觉哦~

@ 设计东西

/312579998

魔幻,唯美,给力!

@风生水起Hadiz

/hadiz

最炫魔幻风。

有美术、设计功底的摄影师,总是擅长在后期调整这个环节作精美文章。功底就是功底,长期熏陶、专门修炼,不是偷师就可以实现的。正所谓艺多不压身,打通各个相关领域,才有望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于是,想到那个流行已久的词“宅”,有人把生活中的“宅”当做一种精神,但摄影万万不可,既不能“宅”在家,也不能“宅”在摄影圈。错把“宅”当境界,就把自己送进死胡同了。或许只有门外风景才能成就我们。

新书简介

《Nikon D800数码单反摄影从新手到高手》

《视·非——与摄影理论家、摄影艺术家面对面》《单反摄影宝典》

《玩转单反——摄影光影实用手册》

《Nikon D800数码单反摄影

从新手到高手》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作者:PHOTO365定价:59.00元

页码:212页

这是一本特别为尼康D800用户量身打造的摄影工具书。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尼康 D800的强大功能、操作设置及各类摄影题材的实战技法,将说明书中抽象、不易阅读的部分,通过具体的示意图、对比图等形象地展现出来。

作为尼康品牌中的重磅产品,尼康D800到底有哪些技术上的革新?读者可在本书的“十大亮点”中找到答案。对于刚刚购买了新机,还不熟悉操作和设置的朋友,本书的“快速操作指南”和“拍摄模式选择”会给我们最贴心的指导;当相机操作已经不成为障碍时,我们需要对摄影艺术方面有一些要求了,本书的构图用光章节,将告诉大家,这样构图、这样用光将会让作品更上一层楼;准备工作做好了,开始进入实战阶段了,在摄影实战技术方面,本书通过大量精美的摄影作品,深入剖析了使用尼康D800拍摄人像、风光、静物、花卉、运动等常见题材的技巧,让我们能够灵活应对不同摄影题材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之后的视频章节,告诉我们如何利用尼康D800相机拍摄出高品质的动态视频。

最后是镜头与附件章节,本书针对多款高品质镜头进行了详细介绍,以便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相关镜头、附件,与尼康D800 进行完美配合,拍摄出更精美的作品。

《视·非——与摄影理论家、摄影艺术家面对面》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学成果丛书》之一,书中的采访对象包括顾铮、曾璜、王庆松、解海龙、江融等著名摄影师,资深批评家、理论家和杂志编辑。采访时间从10年前首次采访到10年后的回访。例如对顾铮的两次采访,从摄影实践、摄影理论到摄影文化、以及他现在创作重心的变化。书中访谈内容具体、详实,很多是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基本问题。其中有摄影师的创作经历,也有资深专家对摄影历史的梳理、对摄影艺术与社会学关系的分析。在梳理原有采访内容,并回访的同时,还加入了新的采访对象。这套丛书还包括《视·真》、《观·念》《新·锐》等其他5本。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作者:宿志刚 林黎

页码:273页

定价:200.00元(全套)

《单反摄影宝典》

为了让更多数码单反摄影爱好者可以系统地进行学习,作者通过萃取目前国内外创新的拍摄技法,整合出一套最适合影友需求的摄影技法宝典。内容包括:操作技术——菜单、曝光模式、白平衡、感光度、光圈、快门等操作控制;拍摄技法——水平线构图、对角线构图、曲线构图、三角形构图、突破性构图等构图方法,以及色彩搭配和用光法则;主题拍摄——风光、人像、建筑和园林、花卉、夜景、体育、动物、静物、美食、展场和舞台等实战拍摄技巧;镜头与附件——人像镜头、风光镜头、微距镜头等性价比最高的镜头推荐,以及必备的滤镜、摄影包、三脚架、闪光灯等附件的推荐;后期技术——照片色彩优化、曝光调整、对比度调整、曲线应用等。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作者:雷依里 郑毅

页码:320页

定价:89.00元

《玩转单反——摄影光影实用手册》

摄影是运用光线作“画”的过程,光不仅让照片明亮起来,更让被摄对象呈现出真实的质地、有层次的结构。摄影的基本功之一,就是如何准确而正确地曝光,在掌握曝光方法之后,再训练自己捕捉光影的敏感度。本书从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摄影用光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光线的分类、特性,相机的曝光和测光技巧以及控制光线的附件,光线的作用等。第二部分介绍了光线在专题摄影中的作用,主要针对风光、建筑、生态、夜景、人像等不同的摄影题材讲解光线的运用以及拍摄技巧。通过系统地学习这些内容,可以让摄影爱好者更加系统和全面地掌握摄影用光的知识,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摄影实践中。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作者:曹春海 赵广龙

第3篇:光影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渲染;光影追踪;光能传递;全局光照明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89-01

现如今的渲染技术在设计或游戏实时渲染、快速跟踪光线、人机互动方面都会产生非常逼真与有趣特殊的效果。这种逼真与特殊的效果是通过计算机应用光影追踪、光能传递、全局照明渲染等技术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而又特殊的效果。光影追踪是用于3D渲染的光线处理方法,对硬件要求极高,因此处理过程很慢,但能产生高品质的图像,获得逼真的反射、阴影、透视等效果,可以让合成电影或3D游戏中的画面得到质的飞跃。此外计算机应用光影追踪、光能传递技术实现了反射与折射和全局光照的模拟。后来分布式光影跟踪与双向光影跟踪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先进的有限元采样算法得到发展后,光影跟踪也被应用于漫反射面的光能传递求解。如今应用渲染技术方便地用光影追踪、光能传递技术取代了原有的Scan liner扫描线技术,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作为计算机渲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渲染光照算法的发展过程是和计算机硬件、数码图形设计软件等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渲染技术运用光线追踪、光能传递、全局照明渲染等技术艺术地再现了对象。它应用于室内外建筑设计、影视游戏、工业设计等行业。以下分别列举多种三维渲染器在图形图像中的应用特点:

1、光能传递(Radiocity):它基于物理学理论,其渲染效果真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码渲染制作技术已在室内外建筑设计、影视游戏、工业设计等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先进的渲染技术使得像3DS Max等这样的大型三维软件渲染效果更为出色。在3DS Max早期版本中只具有单一的扫描线渲染器,渲染图像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使得它在同Maya、Softimage等大型三维软件相比都无法抗衡。

2、Lightscape:1996年由德塞公司引进中国,它是一款资质很老的渲染器。更方便地用光线追踪、光能传递技术取代了原有的Scan liner扫描线技术,速度更快、效果更好。Lightscape3.2的光能传递、光影跟踪技术被融入到3DMAX软件之中。融合了光能传递技术、光影跟踪技术,再配合系统扫描线技术强化了3dsmax的渲染功能。

3、mental ray:2003年7月,Discreet了著名的3D软件3ds max的新版本3ds max 6 ,主要是集成了mental ray渲染器。渲染系统使用了编程的技术来渲染场景,而Mental Ray一般来说只需要在程序中设定好参数,然后“智能”地对需要渲染的场景自动计算。

4、Brazil:2001年,SplutterFish了3ds Max的渲染插件Brazil。在公开测试版的时候,其渲染效果是非常惊人的,但渲染速度相对比较慢。经过一系列测试,Brazil于2002年7月正式推出了Brazil r/s1.0版本。算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最被大家批评的速度问题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2.0版本不但在GI的速度上有了进步,并且增加了3D动态模糊、表面散射、渲染时间置换等重要功能,向全能渲染器方向发展。

5、Vray:这款渲染器刚推出就以快速高效的全局光照明、高质量的视觉效果,操作简便灵活等优势成为我们在CG中的首选渲染器之一。其质量和速度使设计师能轻松应对客户的各种要求。VRay渲染器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些大的设计工作室的首选,庞大的工程效果都将信任投给了VRay。一些著名的工业公司已经将VRay成功地应用到了他们的产品中。

6、FinalRender:3ds Max平台下著名的渲染器之一。由于材质精度相对不够,其渲染效果略逊色Brazil,但由于其缘于Cinema 4D内嵌的优秀GI算法,速度非常快。FinalRender运用了Cinema 4D内嵌渲染算法,同时集成了原来的Luma、Bov插件,使得FinalRender渲染器不但在速度上实现了大幅度的领先。在功能上也达到前所未有的全面功能。相对别的渲染器来说,FinalRender的第一个版本就提供了次表面散射的功能,用与卡通渲染的功能和HDR光照的支持。新的版本更增加了3D动态模糊等高级渲染技术,是目前3ds Max平台最全面的渲染器。由于其独特的效果,国外很多设计公司以此为第一的渲染器。

技术的更新为更好的完成渲染艺术表现和多种技术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本文通过对渲染技术的比较,了解新渲染技术算法及其异同点,从新渲染技术与常规渲染技术中了解其光照算法及功能差异从而形成光照渲染方法的理论依据。这对于了解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方向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光影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应用创新;摄影;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122-03

引言

摄影是教育技术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影视艺术创造的基础,是社会与人之间信息传播最直接的纽带。它是一种利用摄影造型手段来展现有关社会信息的传播媒介。它常用于宣传海报、大型图片展示、新闻传播、纪事性资料收藏、艺术鉴赏等,具有广泛进入传播通道的功能。学习并掌握好摄影的拍摄思路与技法,使学生了解摄影的发展历史及特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影视艺术观,拓展其艺术思维空间,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本课程的宗旨。该课为7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6学时2学分,实践环节36学时1学分。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数码相机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特别是数字图片经过图像处理技术加工处理后,再经彩色激光打印机或彩色喷墨打印机输出高质量的图片,使得摄影课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摄影》课程的教学已经步入正轨,特别是《摄影》实践教学已初显成效,使该课真正成为《网页制作》、《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电视节目制作》、《3D动画》等众多课程的学科基础课,为这些课在教学实践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笔者将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与同行学者共享。

一、教学目标再定位

摄影首先是一种技术,一种机械学、光学、化学、电子学和数字技术合成出来的技术手段,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技术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如何通过摄影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素养是本课在教学实践中重点思考的问题。摄影课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时要重点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以往的教学目标只注重基本理论的学习,实践教学还停留在相机的使用、曝光的控制、暗房冲卷、洗片上,多数学生只能拍出图像清楚的照片,而对摄影的构图、光线的运用、色彩的搭配以及如何进行摄影作品的艺术加工与创作还不够深入细致,而随着数码相机的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相机的操作越来越简单,教学的重心就应放在摄影的艺术创作上。因此,要让学生多拍、多看、多想、多总结,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目前该课的培养目标定位如下:

(1)使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理论;

(2)掌握摄影构图的基本理论及构图技巧;

(3)掌握摄影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拍摄技巧;

(4)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摄影艺术鉴赏能力,懂得什么是美,培养学生的视觉审美观。

二、更新教材调整教学重心

针对新的目标定位,对摄影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实践教学得到了很好的加强,为了强化实践教学几次更换教材、调整教学的重心。将过去的暗房冲卷、洗片、胶片摄影创作等调整为选学内容。

2000年使用徐国兴著,《摄影技术教程》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该教材主要侧重摄影的基础理论及摄影暗房技术。2004年使用徐国兴著,《摄影技术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数码相机技术及使用。2008年使用杨恩璞著,《摄影基础――新编实用摄影教程》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上册是摄影基础,下册是摄影实践。杨恩璞所著教材在徐国兴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摄影构图、摄影布光、摄影图片的后期制作技术以及摄影专题片的创作。2010年至今,又将《摄影》课程教学分为摄影基础理论教学部分和摄影实践教学部分。参考书有:颜志刚编著《摄影技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刘滁民编著《摄影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宗寿等编《大学生摄影基础教程》浙江摄影出版社,刘书亮著《影视摄影的艺术境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三、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学时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数码相机的运用,依据教材的更换,教学内容也有了很大调整,过去的胶片摄影、暗房洗片所占课时比重较大,现如今把教学重点调整到数码相机的使用以及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艺术人像摄影、艺术创意摄影以及数字图片的加工处理上,胶片摄影和暗房洗片则作为选修内容。该课程的总学时为72学时,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36,具体实践教学内容如表1实践教学学时分配表。

四、完善数字设计加强实验室建设

《摄影》课程虽说是学科基础课,但其实践性很强,因此,实验完成的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前的摄影教学只有几台用胶片记录影像的传统机械相机和一个摄影暗房实验室。现如今,根据以上实验项目的设置以及数字技术的普及,实验设备必须更新、配套及完善。对传统的胶片照相机和暗房冲洗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

在实验室建设上,以摄影摄像灯光实验室为主,分别建有一个热光源的摄影棚和一个冷光源的摄影棚,同时为图片的后期加工处理建有一个平面设计动画机房。在设备配置上,以佳能数码相机为主,分别配备了佳能SX20IS相机4台、佳能350D相机3台、佳能450D相机4台、佳能50D相机l台。为数字图片的输出配备了爱普生7880C大幅面彩色喷墨打印机2台、HP2020彩色激光打印机2台、色彩管理校色仪2台,并配有计算机。灯光实验室配备背景幕、调光台,同时配备了各种测光表、闪光灯、滤色镜等,完全能满足以上所列实验项目的要求。

通过对摄影实验室的改造升级,大大改善了实验教学环境,使该实验室能进行摄影光学实验、胶片相机和数码相机的摄影创作实验、数字图片的后期处理等三大类实验,能完成相机的使用、摄影光学、摄影布光、曝光控制、光圈与景深控制、人像摄影、风光摄影、图片修整、图片打印输出以及摄影暗房洗片等一系列实验项目。

五、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适应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应具备综合能力的需要,以应用创新为本,加强学生在校内外的创新意识,提高在当今社会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也能适应新时期高校新的完全学分制改革,也为《摄影》精品课建设更加完善,所以,当前改革的重点是加大对校外摄影课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

目前该课程在赤峰市叮咚数码影像工作室、赤峰市海马影像制作公司建立了实训基地,同时校内还成立了学生摄影协会社团。学生利用寒暑假、周六周日以及业余时间分期分批到摄影社团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见习或实训。主要见习婚礼摄影、户外采风、室内人像摄影、参与照片的数字处理、翻拍老照片以及制作电子相册等。

学生通过见习,零距离接触社会,增长了摄影的实践能力,积累了社会经验。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大实训基地建设

的投入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主动融入社会,为学生设计开发出更切实际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满足社会对摄影人才的需求。

六、改革实践教学评价手段

2004年以前教育技术学专科阶段,摄影课教学评价主要依据考试卷面成绩为主,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没有评价。2004年以后教育技术学本科阶段,对学生的摄影实践教学有了评价。2004至2008年,当时的评价只是考试卷面成绩占70%,实践教学占20%,平时作业、出勤占10%,实践教学主要是依据学生完成的8个实验给出成绩,平时作业主要依据学生提交的摄影作品。2008年以后到2010年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评价比例加大,提高到30%,考试卷面成绩占60%,学生出勤占10%。2010年以后至今,为进一步加大摄影的实践教学力度,将摄影课实践教学部分单独开课为36学时,1学分。

独立开课后,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相机的使用实践、焦距光圈与景深的关系实践、滤色镜的使用实践、室内灯光摄影实践、室外胶片摄影实践、室内人像摄影实践、室外风光摄影实践、数字照片加工处理实践、暗房冲卷洗片实践、专题图片(夜景、雪景、花卉、新闻、广告)摄影实践等。通过以上实践教学并要求学生完成8个实验报告。评价手段主要有:实践教学依据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参与度占10%;学生提交的实践作品占50%,如人像摄影作品、风光摄影作品、图片加工处理的摄影作品和暗房洗片作品等;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后所提交的实验报告成绩占40%。

七、改革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摄影》课程实践部分虽然独立开课,单独进行评价,但在教学时一定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在积极参加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以便巩固所学到的基本知识;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的艺术创造性,同时要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作用,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去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课的讲授上要以学生的自学学习为主,教师是引导者和帮助者,采取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更多发挥网络平台的互动作用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作品的作用。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多进行创作、反思,教师更多时间去评价学生所提交的摄影作品,分享协作学习成果。

教师要推荐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大众摄影》杂志、《人像摄影》杂志、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http://省略),中国摄影家网站(http://省略),中国摄影网站(http://省略)等。

第5篇:光影技术论文范文

垂条 刘半农摄

刘半农生于1891年,江苏江阴人,1912年任《中国新报》、《中华书局》编辑。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教授。后赴英、法留学。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语言学家。

刘半农还是当年新文化革命运动的一员勇将。鲁迅先生称赞他在向封建文化冲击中“活泼,勇敢,很打了几个大仗”。

从十七、八岁起,他就喜爱摄影。1923年在巴黎他又进一步研习摄影。1926年加入《北京光社》后,他的摄影创作热情更为高涨。这一时期,曾参展、发表过多幅摄影艺术作品。《夕照》《垂条》(见图),便是选自由他编辑、1928年出版的《北京光社年鉴》第一集。透过历史尘封,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光影构图章法的讲究和对作品内涵意蕴的追求。

夕照 刘半农摄

刘半农以他的学识和成就,赢得了摄影同人的信任,于1928年、1929年分别编辑出版了《北京光社年鉴》第一、二集。这是我国最早发行的摄影年鉴,主要印发光社同人的作品,同时也记载了光社的活动情况,还刊登了社员的论文、译文,为研究中国摄影发展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他十分重视摄影理论研究。1927年,他将自己多年研习、探索摄影创作规律的体会,以及摄影同仁――二、三十年代我国摄影艺术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们的创作经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论述,写成了《半农谈影》一书,同年十月,交由北京摄影社出版,翌年上海开明书店再版发行。这是我国第一本摄影理论专著。

第6篇:光影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字 信息时代;网络通信;三值光纤;通信原理

【中图分类号】TN929.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25-02

对于三值光纤通信是现代通信技术中一中新的通信技术,其主要是采用了线偏光的两个互相垂直的稳定的偏振趋向和零光强来完成光的三值编码调制出三值码元进行网络信息传输,这项新的技术进一步的提高了传统光纤的通信容量,同时这项技术实现了先偏光等通信手段的实用化,进一步加强了光纤的通信能力,极大的发展了通信技术,而且光的多值码元的编码还能提高光数字网络的信息传输率和频带的利用率。

1线偏振光的波动理论和在光纤中的传输原理

1.1三值光纤通信是一种新的通信技术,其理论基础主要是线偏振光在光纤中的波动理论。光纤通信中采用了电磁波频谱近红外光区的1300nm和1500nm两个低损耗的波段,但在光纤的通信中一般都是用经典的电磁波理论作为光纤通信的理论基础。光波属于横波,是由垂直于传播方向的,也是由其中相互正交的电场矢量和磁场矢量的简谐振动交替变换而产生的一种矢量波。当光波在物质间相互作用时,电场对物质的电场力要远大于磁场对电子的作用力,所以一般使用电场强度的振动来作为光波的振动,同时用电场强度的矢量端点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来表示光波的偏振状态,由于矢量的振动方向在空间中的取向是不对称性的,这样就使光波具有了偏振性。

1.2在研究线偏振光的波动中,光束中的光线的偏振状态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变化是相同的,所以光束都完全是偏振光。同时光波的偏振形态一般分为完全偏振光、非偏振光、部分偏振光、有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有自然光、有部分线偏振光、部分圆偏振光、部分椭圆偏振光等七种,由于是在不同的媒质中对光波进行形态的描述,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米勒矩阵法、复平面法、琼斯矩阵法等表述方法对光波在传输过程中的偏振形态进行表示。

1.3在光纤的波动理论中,一般采用Maxwell的方程作为理论基础来研究电磁波在光纤波动中光纤的波动,来解释光纤理论和波动原理。同时由于存在不同的光纤材料和某些环境的因素对光波的线偏振态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光纤的纤芯在光纤的横截面上的折射率的分布造成了影响,致使折射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使其变成沿轴向不均匀的分布,对光波的偏振形态造成了影响。

2三值光纤通信原理

2.1三值光纤通信是采用了束线偏振光承载信息的方式,利用水平线偏振态、垂直线偏振态和零光强来表示不同的信息值,形成了三值的光信号,通过有关的通信元器件,来完成信息的加工和三值光纤通信,一起组合成了完整的三值光纤通信技术。由于存在光纤的材料、通信元器件和外界环境等因素,光信号的线偏振态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需要使用偏振控制器才能获得稳定的光信号,所以三值光纤实现了可以直接利用卫星激光进行通信,同时还能提高通信容量。

2.2对于三值光纤通信的系统原理,其主要是由三值光信号编码器、光信号解码器、偏振补偿器、电信号转换电路等组成。(如图1所示)。

图中所表示的是在发射端输入电信号输入变换器,转换成控制信号通过控制三值光纤信号编码器,其中在光源处再输出线偏光调制成三值光脉冲序列,配合前面的步骤就输出三值光信号进入光纤网络传输到接收端口,然后利用偏置电压控制器来控制偏振补偿器对接收的三值光信号进行有关调整,再传输进入三值光信号解码器输出有关的电信号来反馈一定的信号传输进入偏置电压控制器,偏置电压控制器就会根据电信号进行相应的调整来再次对偏振补偿器进行相应的调整,当得到稳定的电信号后传入电信号输出变化器中,最后接收电信号。其中三值光信号的编码器是在电信号的控制下,利用旋光器中电控旋光效应等来调整光源所发出的线偏光来获取三值光脉冲序列。而三值光信号解码器是把接收的三值光信号使用偏振分光棱镜,沿两个不同的光路对光信号进行解码并传输。同时偏振补偿器是接收的三值光的同步码序列,分两个不同的线路的固定的相位差来补偿电信号,通过识别同步码的信号,是否启动偏振补偿器,并不断地调整偏置电压控制器,促使零光强脉冲宽度达到设计的标准宽度,通过控制接收的光信号来使输出光时设计的偏振光。

2.3在三值光纤通信过程中会使用到到光学元器件(包括偏振分光镜、旋光器和偏振片等),其中旋光器是利用SLM通过对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90°来获得互相垂直的线偏振光。而三值光缆的通信系统的主要是由三值光发送机、三值光接收器和再生器等组成,其中基本上是通过对两值光缆网对三值光纤通信进行纵向编码来实现三值光纤通信的信息传输量和频带的利用率。同时三值光信号的发送机原理是通过直接调制或间接调制三值光发送机,来使机器不间断的输入光信号,以达到对三值光信号的发送。其次是三值光信号的接收机是通过直接检波的原理来完成对三值光信号的接收工作。在整个三值光纤通信过程中,衔接的都比较紧密,而且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进行,这样才能保证获取稳定的三值光信号,以保证整个三值光信号的传输通信。

总结:本文主要对三值光纤通信原理进行了浅要地论述和探讨,进一步研究和了解了三值光纤的通信技术。在对进行网络通信技术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光纤通信技术,进一步对光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科技和光纤通信技术等进行研究,认真分析研究三值光纤的通信原理,加强对三值光纤的利用,使我国在光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徐坤,谢世钟.《高速光纤通信中的偏振模色散及其补偿技术》[J],半导体光电,2000年01期

[2]金翊.《三值光计算机原理和结构》[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3]张华清.《通信网时钟同步方案》[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第7篇:光影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在西方绘画观传承、沿袭与变革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往往扮演了决定性角色,很大程度上科技发展导致西方绘画观不断嬗变。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科技发展,人文主义复苏,艺术家创造了最高成就的形体写实主义绘画;19世纪后半期。由于科学光学理论出现等原因,印象派画家找到了新的写实绘画突破口;l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工业社会多种矛盾尖锐化、摄影术冲击、现代物理学等新科学观确立等.现代画家将注意力转入绘画本体。实验和反叛成了现代画家探索的动力和口号。

西方绘画传人我国约近百年的历史.尽管西方各主要画种在我国均普及开来并拥有大批忠实的追随者.但我们对西方绘画观念的理解和吸收还有待深入,比如对西方现代主义阶段艺术观念方面的研究不足就有碍于我们对西方当代各类艺术形式的正确理解和吸收。为了找出西方绘画观形成、发展乃至嬗变的真正原因以深化对西方绘画观念的理解和认识,笔者把西方绘画观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古典主义时期、印象主义时期、现当代时期三个明显的阶段来分别剖析其后的科技动因。

一、古典写实模仿观的形成与科技动因

在远古社会,为了生存和掌控自然.出于巫术目的,原始人创造了最早的洞窟壁画.这是绘画领域模仿意识出现的萌芽;从古希腊开始,“艺术模仿自然”理论已经出现,正如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言“绘画、音乐、诗等艺术。都用各自的媒介和方式来模仿自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从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古希腊罗马艺术的传统……所以,除了中世纪这一特殊时期。文艺复兴以前的西方早期艺术家一直企图找到能逼真模仿客观现实的艺术造型手段。就绘画而言,用线条来模仿自然物象的造型手段是古人类对艺术的一大贡献。古人用线条来模仿自然物象、绘出逼真的形象起初只是为了对假想的猎物实施巫术。主要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由于古人类还没有掌握明暗方面及透视方面的知识,因此原始绘画也必然以线造型为主,倾向平面.即使后来精于造成景深感的西方希腊化时期的画家也并不懂得焦点透视所遵循的数学法则,依然不能准确地模仿真实空间。而中世纪,很大程度上,绘画是以形象解说宗教教义的工具.因此绘画也是平面化的,不需要也没必要造成深度的空问感。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着人对自然的不断认识,对知识的探求与把握。人们越来越自觉地认可自己、认可生活。人们开始思考周围的世界、环境、个别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对空间的追求变得非常强烈。”E2]文艺复兴早期的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阿尔贝蒂提出:“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绘画艺术。这种新的绘画艺术该是这样的:自然是艺术的源泉。数学是认识自然的钥匙,而透视学则是绘画的数学基础。因为几何学上的盲人.是难以理解绘画的原则的。15世纪,在科学理性精神的影响下.随着绘画领域数学般精确的透视法则的提出.艺术家对一具具尸体的深入解剖研究以及与写实绘画密切相关的明曙光影知识系统的日趋完善,艺术家们发现:“艺术不仅可以用来动人地叙述宗教故事,还可以用来逼真地反映出现实世界的一个侧面。这一伟大成就给了艺术家极大鼓舞,各地艺术家纷纷投入绘画试验并在画面中追求新颖、逼真的惊人效果。这一时期艺术开始和中世纪艺术真正决裂。得益于科学的解剖、精确的透视和完善的明暗光影知识的文艺复兴写实艺术也发展到了高峰。就西方最主要的画种“油画”而言。总体来说,印象派之前的油画作品还是强调固有色,以问接画法为主,采用层层罩染的技法。这种技法特点是:艺术家先绘制好严谨的素描底稿,再层层地用颜色罩染。作品一般在室内完成。所以印象派之前的艺术大师都有惊人的素描造型能力。出于对素描的重视.安格尔甚至说:“如果要我在自己门上挂一块匾额,我将写上‘素描学派’4个字,因为我坚信,一位画家是靠什么来造就的”。笔者认为,这时期的画家之所以偏重素描并坚持用“固有色的色彩系统”作画,并非当时画家的色彩感觉不好.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画家得到的颜料种类是很有限的.科技提供的媒介材料影响了画家的观看方式,画家只得用这种固有色的观察方式开启自己的视觉思维。

二、印象派画家的写实模仿观与科技动因

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的持续快速发展引发了经济、技术和科学领域的一系列革命.也带来了崭新的视觉体验和革命:蒸汽机、火车、照相机等新机器、器材的应用触发传统绘画光与影观察和表现的巨大革新;新出现的科学光学理论为印象派进行光和色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来源;科技工业快速发展使画家能轻易得到一应俱全的颜料种类.为艺术家采取直接画法作画提供了可能。这样.作为古希腊以来西方模仿再现艺术的延续.继承了柯罗、库尔贝等画家现实主义精神的印象派画家开始以更加真切地逼近自然的有力口号来反对古典主义和学院派。他们走出画室.以光与色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画法”进行户外写生.捕捉自然界一瞬间的光色印象。这种画法实际属于“环境色、光源色、固有色相互作用的条件色系统”的直接作画方式。

三、现当代绘画观的形成与科技动因

19世纪末.由于摄影艺术引发的危机.越来越多的人为绘画的前景感到担忧.一些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画家开始反对印象主义客观的自然描绘。他们不满足于光色的瞬间效果.在绘画中强调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开始自觉运用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进行绘画实践,提倡带有主观因素的和摄影所无法代替的绘画艺术.后印象派由此诞生。其中.塞尚更被尊为现代艺术之父。尽管产生后印象派的原因要复杂得多,摄影艺术的出现却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以后的现代派绘画脱胎于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绘画,塞尚、凡·高、高更成了现代主义画家崇拜的先驱;马蒂斯、康定斯基等现代画家也对印象派绘画情有独钟,并从中找到所需的精神。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现代绘画观念的决定作用集中体现在:

首先。现代派艺术的产生是欧洲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旧有的社会结构和生活秩序在持续的资本主义工业科技革命中被摧毁.运动和变迁成为现实世界的主要特征.人们对这种工业社会的质疑、不满和逃避导致了近代哲学和美学思潮的产生。丹尼尔·贝尔认为“这种运动感和变化感在人的精神世界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危机,即对空虚的恐惧”。对现代工业社会的逃避侵艺术家走向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理论等新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为现代派画家表达内心世界和独特艺术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作为对现有生存环境的一种逃避和回应,现代艺术家在绘画中用平面感来打破传统绘画倡导的三维空间的真实,画面呈现的形象与真实物象的背离阻止我们进人其画中的内容,正如马蒂斯对造访他画室的一位挑剔的夫人所说:“夫人,您错了,这不是一个女人,这一是幅画”。而古典绘画所营造的逼真情境是一种可居可游之境.人类的灵魂是可以栖息其中的。现代绘画的平面化旨在抑制我们对真实空间的遐想或恐惧。它创造的是人类精神形式自身。

其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激起了艺术家强烈的创新意识。经典物理学理论被击垮和超越,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学观念得以确立;一些玄奥和不可思议的事情纷纷成了现实。受其影响,实验成了艺术家进行绘画创造的动力——现代艺术出现了艺术家争先恐后否定已有艺术、创造新形式的格局。火车和汽车、飞机和热气球、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出现使现代艺术家全面整体地观看世界成为可能;“动力宇宙观取缔静力宇宙观”等新的时空观念.为西方现代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写实艺术的没落及抽象艺术的出现是现代物理学超越古典物理学的产物,中国艺术研究院王端廷教授先生也说:“从本质上看.西方写实艺术和抽象艺术都是理性的产物.两者的区别是牛顿的古典物理学与爱因斯坦的现代物理学的区别。写实艺术描绘的是看得见的外在的真实,而抽象艺术揭示的是看不见的内在的真实。”正是出于对古典物理学的质疑和对现代物理学的崇敬,许多艺术家的注意力转人了人类肉眼看不见的宇宙的宏观或微观世界,企图揭示一种看不见的内在的真实。源自于塞尚理论与实践的立体派画家便受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破除了惯常的时空观念.对自然形体进行多体面的分解和重构,以展现出人眼难以企及的事物的内在结构和时空意识,从而引发了绘画语言的一次革命。

再次.摄影技术的日臻完善成了西方写实艺术的劲敌;现代派艺术产生.是艺术家力图在艺术上摆脱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束缚的结果。照相术出现后.随着摄影器材质量的提高和摄影技术的完善,照相机等摄影器材迅速普及开来。画家们预料“就逼真、精细地再现物象而言,人们的绘画能力早晚敌不过光学机器”,而在过去绘画艺术大多旨在记录真人面容、风景或某个事件等,往往与实用功利性联系在一起,所以摄像器材引发的危机迫使现代艺术家不得不跳出“现实主义”等写实性艺术的形式栅栏去思索艺术的真谛所在。正如贡布里希所言:“在摄影术发明之前.几乎每一个自尊的人一生都至少坐下来请人画一次肖像。在摄影术出现后。人们就很少再去受那份罪了,除非他们想加惠和帮助一位画家朋友。于是艺术家就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不得不去探索摄影术无法企及的领域。事实上,如果没有这项发明的冲击,现代艺术很难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第8篇:光影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影放映技术;数字化电影;3D放映技术;创新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9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07-02

目前,看电影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我国电影业的发展带来契机。我国电影放映技术处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相比于发达国家,整体的技术水平明显落后。目前,我国电影院大多采用的是3D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其观看效果比较理想,但随着人们的观影需求日益增高,对电影放映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推动电影业的快速前进。

一、我国电影业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电影业发展起步较晚,跟国外的一些电影大国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不管是对电影文化的理解程度还是关于电影的各项技术均存在较大的差距。然而,随着国内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电影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很大的机遇,人们对电影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电影的内容和放映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促进了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

1951年,随着松花江牌电影放映机的投入使用,代表着我国电影技术的正式起步。该电影放映设备是仿制苏联的,所采用的是电子管扩音机,声音是单声道,电影胶片为黑白。到了60-70年代,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水平不断提高,已经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影放映机,其代表机型有井冈山、长江、甘光、新曙光等,尤其是8.75mm电影放映机,质量轻、操作便捷,直接解决了电影下乡、帮助农民群众观看电影的重大问题。此时采用的晶体管扩音机,电影胶片是彩色的,开始运用电影光源新技术。在这个阶段,我国电影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在我国电影市场上,放映机基本形成三大品牌,即主将、东风、松花江等,且都有了很大程度的自主创新。基本普及了新光源技术,还引进了杜比4-2-4模拟立体声还音技术,在国内的很多电影院中都纷纷引入国外先进的电影放映设备。同时,国产的还音设备、SR型解码器、杜比4-2-4A型也已经投入生产,使得影院的观影效果得到较大改善。90年代后期,逐渐开始运用数字式电影放映技术,使得声音更加真实、立体感更强,有些影院还引入了国外先进的双红光还音组件、声读出头组件,大大提高了功放和音响的效果。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极大地给观众更加真实的视觉听觉感受,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新发展,数字电影放映技术从视觉听觉上刺激消费者,使其感受如身临其境。

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电影放映技术也得到跨越式发展,红光还音技术、数字后环技术、亮度高增益技术、处理器自动化控制技术等都有了很高程度的升级,并且在放映方式上有多种技术实现了自主创新,也可以称作为电影技术的一次革命。

二、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电影业中的3D数字放映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数字3D立体电影基本在全国各地的影院得到普及,它是以原先的2D放映技术为基础进行升级与创新。数字3D电影放映技术是我国电影放映技术发展中的重大创新,它将电影内容更真实、生动地展现出来,给观众带来无尽的视觉听觉享受。数字3D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圆偏振分光技术。该技术是采用圆偏振光原理。在电影放映过程中,采用圆偏振分光技术并不只是增加一个圆偏振滤光器就可以,还要求所承载的介质必须满足相关的要求,例如目前较为普遍的Reald3D电影放映系统。这个电影放映系统所要求的银幕介质是金属材质的,也就是在银幕的表面撒上一层金属粉末,通过这些粉末能够把投射在银幕上的光按照反射原理反射出不同的颜色。假设仅仅只运用圆偏振分光技术,所形成的偏振光将会影响到反射光,降低其反射率,就会导致电影画面非常模糊。此时若采用的银幕是金属材质的,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附着在银幕上的金属粉末可以增强银幕的反射效果,提高反射率,使画面更清晰明亮,给观众呈现最佳的画面效果。

(二)光谱滤波分色技术。从本质上而言,光谱滤波分色技术与传统的红蓝滤波技术的差别非常大。在Dolby3D电影放映系统中,在光学镜头前增加滤光轮,从而抛去了原先的对左右眼图像进行着色的技术方法,其放映效果更好。所添置的滤光轮可以对不同波长的光谱实行分割,且遵循蓝色-绿色-红色的排列顺序把左右眼的画面内容展现在观众眼前。在电影院观看数字3D立体电影时,都会佩戴一副3D眼镜,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明显的立体效果。然而,滤光轮本身是不具备分色功能的,所以一般都在滤光轮上涂有多层镀膜,可以起到较好的分色效果。采用光谱滤波分色技术的Dolby3d电影放映系统可以直接在白色银幕上放映,相比于采用圆偏振分光技术的Reald3D电影放映系统有着非常明显的实用性和经济性的优势。

(三)交替传送光技术。单机主动式立体放映系统所采用的是交替传送光技术,例如XpanD电影放映系统中采用的就是这种原理。该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为信号转换器、信号发射器、电子液晶眼镜等,其工作流程包括:放映机通过转换器发射同步信号,传播到电影院前方的信号发射器,再转化成红外信号,最后通过眼镜就能够观赏电影画面。眼镜上装有红外信号接收器,且可以有选择性地关闭快门。如果接收器所接收的信号是左眼的画面内容,那么眼镜内部的自动控制系统会立即关闭右眼快门,让观众的两只眼睛分别接收不同的画面,形成良好的立体效果。

三、电影放映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电影放映技术将会进一步向着数字化电影的方向发展,也会应用到更多的数字化技术,使得电影放映的功能更丰富多样,也更具内涵。在未来的发展中,整个电影系统都会实现数字化升级,而不仅仅停留于播放系统的数字化升级。数字化设备与数字化技术是未来电影业发展中重点研究的问题,包括电影制作也将实现数字化,大大提升制作效率。数字特技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合成、制作立体影视、建模技术等都将广泛应用到数字电影中,使数字电影更丰富多彩。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观影质量要求更高,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电影放映技术将会融合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并且在不断摸索中创造更为先进的传输技术。目前,数字3D电影放映技术已经出现裸眼3D技术,但还未全面普及,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此外,立体感更强、视觉效果更好的5D技术也已经面世,但还不成熟,未得到广泛应用。运用更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提升电影放映效果,给观众带来极强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电影业的发展前景十分良好,它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只有不断加强电影放映技术的研究,提高电影放映效果,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最佳的观影体验,从而推动电影产业经济发展。数字电影是电影业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虽然现有的数字化电影放映技术已经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观影需求,但是仍需要进行不断研究与创新,能够与消费者的观影需求实现同步增长,并不断推动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拉近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黄建功.论电影放映技术发展趋势与更新[J].大众文艺,2015(10).

[2]郭英朝.论电影放映技术更新与发展趋势[J].科技风,2012(12).

[3]楼伯林.浅谈数字电影中的流动放映技术[J].科技展望,2016(06).

第9篇:光影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绘画传统;影像素养 反思

[作者简介]陶安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讲师,从事中国画创作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电影艺术的“基因性缺陷”

近年火爆上演的《夜宴》、《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国产大片,标志着以“大投资、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为特征的中国电影工业的“大片模式”在运作机制上正逐渐与好莱坞接轨,但上述大片在叫座的同时却并没有赢得相应的叫好声,反而在影片的原创性、叙事力、影像造型等方面多受诟病。《无极》被指责“故事单调,内容太空”,《十面埋伏》被认为“只是一幅又一幅内容空洞的风景名信片”,《夜宴》则“显出中国导演对电影语言审美感悟及表现力的贫乏”,以致有人认为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具有叙事上的基因性缺陷”。那么,我们的影视文化是否真的存在“基因性缺陷”呢?在视觉素养日渐受到关注的今天,我们不能不从一些基础性问题上展开对我们视觉文化传统的思考和审视。

由于视觉艺术的相通性,作为影像精神具体体现的机械复制技术――正如本雅明所言――“与绘画作一下比较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的视觉艺术形式,它与影像艺术都是在二维空间创造三维形象,关系密切。我们认为在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中,可以挖掘到一些本源性的元素,从中寻绎到影响国人影像素养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二、对东西方传统视觉观念的反思

电影作为诞生在西方的机械复制艺术,虽正式诞生于1895年,但完美复制现实的思想却由来已久,可以说是西方两千多年来视觉艺术中一以贯之的影像精神的自然归宿。影像似乎更接近西方视觉艺术“再现物象的意愿”(will-to-represent)的写实传统。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开始,西方古典绘画在色彩、透视、明暗等方面始终追求对真实的摹写。从十三世纪到巴罗克时期,追求形似的技艺稳定发展。电影学者安・马尔罗认为,“巴罗克艺术拼命追求的,不是改变画面本身,而是一种连环画。一门艺术如此迷恋于剧场性效果并求助于表情动作和情绪,它最后以电影为归宿是毫不足怪的”。到文艺复兴初期西方美术家写实之风渐盛,达芬奇 “拜镜子为师”的观念则集中体现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写实主义思想。到17世纪、18世纪,荷兰、意大利画家设计“暗箱”作为绘画辅助工具。这一时期西方古典绘画所积淀的深厚的写实精神和精湛的写实技巧为旨在“再现物质世界”的影像艺术作了精神和物质上的铺垫。

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绘画史从未出现过高度写实的时期。从画论上看,南朝画家谢赫的“六法论”几千年来一直被作为中国画之审美标准,其中“气韵生动”居六法首位,而“应物象形”处于较次要位置。到了北宋苏轼已是“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了。宋以后中国绘画的三大传统形式:文人画、工匠画、宫廷画当中,“文人写意画广泛流行并最终蔚为画学‘正宗’”,在传统绘画中对写意的独尊一方面成就了中国画独特的风格但同时也掩盖并导致了写实造型能力的弱势。写实观念及写实技能的缺陷与追求真实的影像艺术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而本文篇首列举的种种诟病即是这一矛盾的充分体现。

绘画艺术与影像艺术并不是一回事,从总体上来看,电影和电视是一种视听传播媒介,影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听语言系统。光、声、时空、运动构成了视听语言的几大基本元素。但是,“始终贴切的活语言仍然把电影叫做‘活动图画’,或者简称为‘图画’。影像元素与绘画元素仍然具有某种精神一致性”。从以下一些基本元素的解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绘画艺术对影像文化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焦点透视

西方人精于在平面上以焦点透视的方式创造三维空间。相比之下,“中国画不注重从固定角度刻画空间幻景”,而是采用与焦点透视相异的散点透视的方式达到创作的自由。当西方绘画与摄影这两种视觉艺术形式进入中国的时候,东西方视觉观念便发生了冲突。清人邹一桂说:“西洋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铢。”“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这种“令人几欲走进”的高度写实的再造立体空间效果,的确让中国画师大感殊异。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不仅是两种不同的造景手段,同时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艺术空间观。西画纵深构图所带来的空间感同现实世界更接近,同时景深镜头使单个镜头的信息量更大,含义也更丰富。相形之下,中国影像在空间表现上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单一、平面化等不足,不能不说与中国绘画几千年来追求平面效果所形成的单一的空间意识与技能有着渊源关系。

(二)光影造型

在摄影造型规律和表现方法中,光影成为最重要的成像因素,直接导致了影像的生产。光线丰富的艺术表现潜力,成为影像思维的一个重要元素。我们从西方经典的影视作品中可以欣赏到创作者对光影这一艺术语言运用的娴熟与精彩。美国导演西席・地密尔就坦言曾师法伦勃朗绘画的用光方式,创造了新的影视风格。

黑格尔说,“如果要问绘画所用的究竟是哪一种物理因素,回答就是光。”光不仅仅是一种照明的技术指标,更是一种艺术手段和艺术风格。与西画相比,中国传统绘画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笔墨。古人云:“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 “笔墨之妙”造就了传统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这种追求笔墨韵味,平面、无光影变化的审美风格也深深地影响了国人的影像观念。当摄影刚刚进入中国之时,中国人很不适应。在摄影用光上,一般中国照相师只用平光照明,明显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为避免过高的反差,拍摄多应用散射光,照片类似国画效果。1906年摄影家施德之提出:“顾士人论像,贵白而不贵黑。不知白为光,黑为阴。非阴不起白,非黑不浮。骨骼高耸,精神外露,必籍黑以施其巧,倘白太多,则像与纸平,焉能浮凸。”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人光感的缺乏。

(三)色彩表现

色彩作为一种重要造型因素,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古典主义的写实到印象主义的表现,西方人以科学的精神将色彩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研究,可以说西方对于色彩的认识与运用在绘画领域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但是在深受老庄哲学影响的中国传统绘画观念里,五色令人目盲,更习惯从黑白浓淡中寻找心与物的体验。“理论上对绘画色彩的研究也基本以‘黑色’为主”。如果说南朝时宗炳《画山水序》中尚注意色彩作为一种造型语言的作用和它与自然物象的关系,认为“画家布色,构兹云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到了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则变为弃色求墨,称赞“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翠”。这种墨可胜色的实践与理论,最终演化为中国绘画“意足不求颜色似”的审美追求与批评标准。即便是青绿山水与工笔花鸟,仍然是在有限简约的色彩中表现大千万象。所以,有批评者认为,“魏晋以降关于色彩的讨论,实际上是一个淡化色彩意义的过程”。 翻开中国绘画史,色彩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对色彩的系统研究几为空白,这不仅是绘画艺术的缺失,也成为日后影视艺术发展的隐患。

(四)影像叙事

绘画的叙事性包含了写实技巧与时空安排等方面的元素,这与影像叙事性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西方绘画具有强烈的叙事性。西方中世纪的宗教绘画,多讲述圣经故事,中世纪晚期的乔托更被称为“伟大的讲故事者”,因为他是用图画来讲故事。在中国画史上绘画的宗旨不是叙述而是写意,南北朝王微在《叙画》中指出,绘画“非以案城域,辩方州,标镇埠,划侵流”,对绘画叙事性予以了否定。在宋以后的传统中国画中,文人画成为绘画主流,画家普遍将绘画作为逃避现实抒情写意的工具,画面情节的刻画,时空的转换与连接不再是画家所观注并致力要解决的问题。

影像艺术与绘画都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部分,影像生产受到绘画的深刻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原苏联电影美学家B・日丹认为,书籍、插图与戏剧都是电影形象的先驱。影像与绘画作为一种表意符号,在时间上有时序性,文化特征上更具有承传性,基本元素更具有内在的相通性。从以上基本构成元素与基本特点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像生产与西方古典绘画在精神内核上更具有与生俱来的一致性。

三、影像素养――从何处入手?

从上述视觉历史回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像文化遗产的先天不足,成为影响中国影像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使我们的影像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种影响既在技术层面,同时也涉及到民族的影像审美心理,其间的种种要素我们将之概括为民族的影像素养。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电影的种种问题,说到底还有赖于国人影像素养的提高。

目前,在媒介素养、视觉素养、影像素养日益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在视觉素养尤其是影像素养教育逐渐进入中国的过程中,照单全收肯定是不可取的。而要使我们的影像素养教育卓有成效,首要工作是找准问题,认真对民族影像优缺点做一些全面的清理,尤其是一些基因性的问题,更要有清醒的认知,进而才能对症下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影像教育体系,并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地基。由绘画看影像的真正含义在于从一个更接近本源的角度来寻求国人影像素养提高的可能性与方法。我们不得不承认,影像生产与西方古典绘画在精神内核上更具有与生俱来的同源性,影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注重视觉艺术本身的规律,强化绘画基本元素的学习和了解,尤其加强在中西绘画相比较的基础上对西方绘画知识的消化吸收,从技法及观念上的深入领悟,这无疑会对当今乃至未来的中国影视人才培育和影视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看过首映 我们忍不住对《无极》指指点点.载《东方早报》 2005年12月16日

[2]表江.从叙事方式看张艺谋爱情观的分裂.载《新京报》2004年7月19日

[3]赵学勇.中国大片的集体走火.载《深圳商报》,2007年1月16日.

[4 ]朱大可.一个话语馒头引发的文化奇案.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月3日.

[5](德)华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前引书,中国城市出版社,第52页.

[6](法)安・马尔罗.电影心理学概说.邵牧君译.前引书,第104-105页.

[7]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

[8]李伟铭.引进西方写实绘画的初衷 ―― 以国粹学派为中心.载《二十一世纪》2000年6月号第59期.

[9](美)欧・帕诺夫斯基.电影的风格与表现手段.见《电影理论文选》,第41页.

[10]宗白华.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载《文艺论丛》1979年第6期,上海文艺出版社.

[11]邹一桂.小山画谱.

[12]颜纯钧.电影的解读.第四章第201页.

[13]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前引书,第234页.

[14]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用笔得失.

[15]施德之.耀华照相说.见《时报》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九日.

[16]周青.功能与图式――古代色彩研究的一个视角.载《美术》198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