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颅脑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颅脑外科医生论文精选(九篇)

颅脑外科医生论文

第1篇:颅脑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PBL;教学改革;颅脑损伤;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20)07-0105-04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而进行一系列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首先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PBL主要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题,自学与教学相结合,通过几人或多人建立小组讨论而对具体病例进行研讨的方法,用此方式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1].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在大班课堂上的讲授及课间实习等方式向学生进行传授,其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也是被动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大量的节约教师资源,能够系统性、准确性和连贯性知识,但对学生的基本功要求低,在传授中主要注重知识的记忆,缺乏临床医学综合知识的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差,不能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对于日后工作的培养效果不理想.因此PBL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医学院的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合理的PBL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使医学院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是很重要的,最终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医生.而PBL教学法可以将相关医学知识与专业技术有效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基础到临床的一个过渡.

目前临床医学是医疗领域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对于该阶段的专业学生将实际学习与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的相结合的难度较大,而目前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仍采用传统的基础性的教育方式,无法正确指导学生参与到操作活动中,严重影响教学水平.因此我们需结合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及PBL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现对目前我们预实行过程中的体会有以下几方面.

1PBL教学法兴起的必然性

(1)PBL教学法符合目前要求的新教学观念、创新意识以及改革的要求.在目前高等医学教育形势下,医学院校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促进医学教育教学的水平和新一代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PBL教学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改变了学生的死记硬背,临近考试的突击学习的学习模式,而是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学习技巧,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扩散了学生的临床思路.

(2)PBL是在西方较为成熟教学模式,现逐渐被我国所接受[2],现代医学科学知识的快速发展,新的亚专业医学领域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大容量,多层次,快速更新的知识体系,因此,改革医学教学模式和新教学方法就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性.PBL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及地区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医学教育观念.

2PBL教学法在医学临床教育的优势

2.1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PBL的教学方式让教师脱离讲台,但教师却赋予了更多的教学任务,教师不能只是常规的做课件、备课、讲课就行了,他成为课堂上一名指导者、组织者,虽然话语少了但要在恰当的时候引导学生由案例问题切入课堂,虽然叫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但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所提供反馈,需进一步帮助学生所探讨的问题过程进行整合、协调基本知识,在讨论时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互动,把握讨论的主流,避免过渡偏离主题.PBL教学也是对新时期的临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需要临床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在设置的学习案例中发挥出更大的教学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创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对教师的能力提升的一种益助,使学生与教师共同进步,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2.2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在PBL的课堂上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主动的去接受;传统讲授的内容是一样的,而在PBL的课堂上每一组的讨论人群不一,因此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所了解的知识也有不同,但最终通过各方面的分析及学习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从而对那些理解力强,知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对于有些学生思维跟不上,知识一知半解,在PBL课堂上所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准确地做出解答,从而达到最终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在发现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更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于能力较高的学生在PBL教学模式下更能充分涉猎到此领域.PBL教学模式也很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达及团队合作,学生是通过小组讨论将自己所学医学知识表达出来,如何让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更有效地被别的同学所理解吸收,也是一项技能的体现,在讨论学习过程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及思维逻辑能力,从而更有利的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3PBL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加重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一个好的案例成功地达到教学目的需要学生们主动配合,课前准备资料,结合病例查阅检索相关文献资料,有可能一个案例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整理及梳理,需要时间较长,远远超出普通课堂上的学习时间.现在医学的课业负担仍然是其他专业无法匹敌的,该模式教学可能会占据很多医学生的课余时间,从而会使學生产生抵触的情绪及心理,逐渐出现抵抗情绪而出现准备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学生基础知识欠扎实.PBL教学法是围绕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基础理论及相关学科的整合教学模式学习,课程内容较少.较传统式教学法,使学生们的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到问题的解决方面,从而就在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方面有一定程度上的忽略,导致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对相关病例以外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从实际操作中会发现在PBL教学模式学习后很多学生根本不能回忆起相关的理论知识.

(3)对不同性格学生们会出现相反态度.因在教学中学生的性格、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上的差异,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对于PBL教学法效果的评价及反馈.现在的大学之前的教学模式还主要以传统的授课模式为主,对于自学能力较差、性格内向、适应力差的和不喜欢PBL教学模式的学生们,还愿意接受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而对性格外向、适应力强、善于表达、自学能力较好的学生会更喜欢PBL教学法,更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模式.

4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名神经外科老师,在临床工作中颅脑损伤是临床中常见的外科损伤,它可以单独的发生,也可以與其他专业学科损伤性疾病合并发生[3](如骨科、普外科、泌尿外科、颌面外科等).临床工作中接诊的颅脑损伤患者由外向内地划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脑损伤及复杂的颅脑损伤等多种表现类型[4].不管是临床应用还是临床教学,颅脑损伤都是高等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学环节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神经外科教学中择取和运用适当教学方法,对于确保临床医学专业对于神经外科中颅脑损伤带教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5].因此我从工作中总结了部分教学办法进行分析.

4.1资料与方法

4.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实习医师40名,在神经外科专业实习1个月.俊文颅脑损伤的带教临床医学专业,将学生随机等分为两组,年龄在20-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2±0.8)岁.研究组学生与参照组学生,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1.2考核方法

将对照放置于神经外科一病区运用常规方法进行临床带教,对于研究组放置于神经外科二病区运用PBL教学法展开临床带教,将实习学生均由两个病区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高年资主治医师担任带教老师,带教老师需结合本身参与临床工作中所获取的经验,对学生进行讲解颅脑损伤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分析以及治疗原则等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更为系统地了解关于颅脑损伤患者在临床处置干预训练环节.对于临床带教老师的要求是要结合自身在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所面对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布置相应场景的临床实践问题,督促学生,使学生更加直观且深入地认识及理解颅脑损伤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临床操作技能的实际应用,从而达到对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处置及技能的掌握.从而对照两组学生对学习结果满意度指标、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指标,以及操作及技能考试成绩的指标.

4.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版本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2结果

4.2.1两组学生的满意度情况

研究组的学生满意度指标远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4.2.2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指标及操作技能考试成绩指标比较

研究组的实际技能操作成绩及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4.3讨论

临床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学科.随着先进的技术发展以及患者群体对基础医学的理解及获取途径的提高,从而使目前的传统医学教育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的需要.因此医学教育改革已经是长久以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医学教育专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6].

现就基础知识学习而言,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PBL教学都是单纯以记忆为主,因此研究两种教学法应无明显的差异.但在本研究实验研究中显示实验组平均分略高于参照组,可能为PBL教学中学生在查找时更加倾注于课本有关.我们在此次研究中可以体会到传统教学法讲解中的优越性为效率高、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快的特点,但目前的中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已经习惯了静坐听讲.因此我们不能否定医学教育体系中传统教学所起到的作用.但根据此次研究结果表明,PBL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强记灵活应用中获得的基础知识.所达到的效果更加明显不管是课堂上的讨论还是在实际操作中的病例研究均能对基础知识起到巩固作用,因此传统的教学与PBL教学在实际中综合运用更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对于此次研究的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占我院神经外科病房的三分之一,最常见的因素为交通事故、坠落,以及意外跌倒作用而引致的脑部组织损伤.在过去多年间,随着神经外科的不断发展及医院实行绿色通道的救治,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抢救及治疗获取了一系列进展,但在现实中颅脑损伤的致死率及致残率仍为较高的水平[7].

从外科学的基础理论角度展开阐释,通常分为直接性颅脑损伤和间接性颅脑损伤的表现类型.直接性颅脑损伤指的是外界暴力直接作用于人体头部而引致的颅脑损伤;间接性颅脑损伤指的是在外界暴力作用其他部位,因传导作用而导致的颅脑损伤[8].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及治疗是体现一名神经外科水平的重要表现之一,在临床医生第一时间接收治颅脑损伤患者时,应当做好患者的入院查体和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受力机制及受伤时间,通过查体明确患者的受伤程度,对于常规的辅助检查中如X线平片影像学检查、CT影像学检查及MRI影像学检查,我们一般首选头颅CT检查,头颅CT的优势为时间,对于颅骨及脑实质均有明确的诊断,而X线检查随对颅骨检查效果明显但对脑组织的损伤情况不能明确,而MRI影像学检查对脑组织检查更加精细,多种条件下对脑组织的损伤进行评估,但对颅骨的条件不如头颅CT及放射线,再加MRI检查时间较长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无法更好的配合,因此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首选为头颅CT检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受伤机制、受伤时间及辅助检查的表现来制定科学的救治方案,确保患者能够顺利获取到最佳临床治疗处置结果[9,10].

第2篇:颅脑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多学科联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多发伤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a)-0050-02

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SCCI)是由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造成颅脑组织损伤的一种严重外伤,是造成患者死亡或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病死率远高于单纯的颅脑损伤患者[1]。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病情复杂,致死、致残率高,缩短患者在事故现场转移到医院,及医院接受患者后采取针对性治疗的时间,是提高患者生存概率,降低患者致死、致残率的关键,因此需要多学科协助救治[2]。本院自2010年采取相应措施,整合多学科,建立联合治疗小组治疗重型颅脑合并多发伤患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6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男75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4~72岁,平均37.5岁;其中,交通事故伤62例,高空坠落伤13例,重物砸伤11例,暴力击伤5例,挤压伤3例,跌伤2例;受伤至就诊时间为1~9 h,患者入院时符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重型分级标准(≤8分);患者合并伤:四肢、锁骨、骨盆骨折43例,肺挫伤、血气胸、肋骨骨折29例,上、下颌骨骨折15例,脊柱、脊髓损伤12例,腹腔脏器损伤5例,眼球破裂或损伤3例。

按照患者入院顺序,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进行常规治疗的48例患者为对照组,2010年1月~2012年12月实施多学科联合治疗的48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实施多学科联合治疗,组建多学科联合治疗小组,在科主任统一领导下以神经外科为主,多学科协作;患者入院后,各专业小组采取协作处理,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制定相对合理的治疗计划。①伤情评估:由于颅脑伤与合并伤同时发生,患者伤情复杂,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平稳;通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瞳孔、面色、呼吸节律,检查伤口、脊柱、四肢、胸腹部等情况,了解伤者呼吸、循环功能,快速判断出病情的紧急与危重程度。②确定进一步检查、抢救或手术顺序:在优先解决影响伤者生命的紧急情况(如呼吸道梗阻、开放性气胸、活动性出血等)的同时,治疗组按轻重缓急安排必要而有重点的辅助检查;以尽快明确最应优先处理的危及生命的问题;如腹腔穿刺、头颅CT、床边B超等;然后合理安排手术。③综合治疗:多发伤由于伤情重,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发生率高,以及出现低氧血症、感染、消化道出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治疗难度大,课题组各专业医师协同采取积极合理的综合治疗措施,努力控制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治疗方式综合处理,无统一指挥,无多科室密切协作。

1.3 观察指标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共10个评定项目,主要包括:大便、小便、修饰、用厕、吃饭、转移、活动(步行)、穿衣、上楼梯、洗澡。意识障碍程度采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进行评定,13~14分为轻度昏迷,9~12分为中度昏迷,3~8分为重度昏迷。分别于入院第1、2、3、4周末以及出院时进行上述指标评分。治疗效果以出院时为观察终端。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ADL、GCS评分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ADL、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ADL、GCS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死亡率为12.5%,对照组死亡率为22.9%,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病情危重且十分复杂,直接影响患者呼吸循环系统功能,胸腹腔脏器出血,盆骨、四肢多发骨折是导致休克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血气胸挤压肺部,使患者呼吸功能降低,机体缺氧,肺水肿加重,颅压升高[4-7]。目前我国各医院颅脑损伤救治水平差距较大,且治疗方法也不够科学合理,因此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治疗需要一个统一的、有效的治疗规范,以便于统一临床操作。

多学科联合治疗强调提高急性期救治成功率的同时,更注重院前救治及患者治疗后的康复情况,尽量保证颅脑损伤患者恢复正常的神经功能及独立的生活能力,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多学科合作治疗可充分整合现有医疗资源,按照最适合的顺序安排,形成一整套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诊断、评价、治疗、康复的标准流程。多学科协作治疗方式是一个多元医疗模式,将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ICU等多学科进行整合,形成专业的治疗小组,整合多种治疗手段,强调多学科合作[8],对患者早期进行及时评估、诊断,制订合理救治方案,将多学科诊疗观点充分融合,制订医疗流程与治疗指导,形成一套完整的综合诊疗体系。所有的医疗成员进行分工协作,在统一的安排下,联合查房,会诊讨论,评价患者情况并制订可行性治疗方案,能够在第一时间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提供有效的抢救处理、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致死、致残率。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由于失血、脏器损伤、骨折等,病情变化快,休克、胸腹腔脏器损伤、血气胸、脊髓损伤、四肢骨盆骨折是影响颅脑损伤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早期、准确发现合并伤以及快速、确切地救治特别重要。本文观察组患者采用多学科联合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ADL、GCS评分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预后情况良好。

综上所述,多学科协作治疗可以缩短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诊治时间,优化治疗方案、流程,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降低患者致死、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Stawicki SP,Brooks A,Bilski T.The concept of damage control:extending the paradigm to emergency general surgery[J].Injury,2008,39(1):93-101.

[2] 李次发,温德树,马莉琴,等.多学科组织化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研究[J].广西医学, 2011,33(8):959-963.

[3] 谭浩,何奇元,姚元章,等.32例以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体会[J].创伤外科杂志,2010,12(1):19-21.

[4] 黄志盛.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65-66.

[5] 刘常权,黄金格,朱金华,等.通窍利水醒脑汤结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25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4):143-144.

[6] Timofeev I,Dahyot Fizelier C,Keong N.Ventriculostomy for control of raised ICP in acut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Acta Neurochir,2008,102(2):99-104.

[7] 王东玉.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63-64.

第3篇:颅脑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颅脑外伤 重症监护 方式方法

【引言】在神经外科颅脑外伤是常见的病种,大多数的症状是脑出血、颅内血肿等。重型患者的病情凶险,同时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死亡率及致残率都非常高。面对患有颅脑外伤的患者,首先需要做的是清除血肿,然后再进行开颅止血等手术。因此,颅脑外伤患者重症监护护理的方式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根据笔者所在医院的临床资料来看,在2008 年6 月~ 2011 年12 月之间收治的42 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总结出了重症监护护理的方式方法。结果表明在本组42 例颅脑外伤患者中,27例治愈,好转13 例,死亡2例。手术之后仅有1 例出现了肺部感染,并没有其他并发症出现。这42例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均经过CT检查确诊,其中严重脑挫裂伤10例,颅骨骨折5例,硬膜外血肿6例,颅骨骨折合并硬膜外血肿4例,硬膜下血肿6例,脑内血肿4例,脑挫伤伴各种颅内血肿12例。本组42名患者中,共同的症状为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近事遗忘等。

1.2治疗方法

1.2.1病情观察

对于颅脑外伤患者来说,治疗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症状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病情进行观察,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患者进行适合的治疗方法。对刚入院的颅脑外伤患者,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其次在通过对血压的测量记录血压的变化,从而来反映颅内压的改变。当血压不断地呈现出升高的状态,脉搏就会逐渐缓慢,使得呼吸深大,这就预示着颅内压将升高。当患者呼吸次数明显减慢时,并伴有鼾声、叹息声、抽泣,则预示着病情危重,应及时采取紧急的处理措施。

对于患有颅脑外伤的患者,瞳孔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医生应当通过对患者瞳孔变化的观察来反映患者的病情。还处于急性期的患者,大约在15~30min观察1次瞳孔,并及时做好记录。脑疝发生后瞳孔的变化主要是:两侧的瞳孔大小不一,若一侧瞳孔散大,而另一侧瞳孔缩小,并对光反射的反映消失。当出现类似情况就需要立即向医生进行汇报,并通知护士做好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对患者病情的详细记录。

1.2.1重症监护护理的方式方法

颅脑外伤患者重症监护护理的方式方法,是医生、护士、家属、都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于医生来说,首先应当注意的是对患者呼吸道的管理,颅脑外伤患者的症状主要是:呼吸功能减退,呼吸较为困难、出现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针对这列症状医生就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时刻畅通,这样做既可减轻脑的继发性损伤,同时还可以避免呼吸道的感染。其次是高热的护理,主要方法有冷疗法,来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或是控制炎症的扩散,减轻疼痛,还可以改善患者脑部的缺氧状态,有利于受伤脑细胞的恢复。

对于护士和家人来说,主要需要做的是对患者的护理和饮食护理。由于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昏迷的时间较长,因此要时刻保持患者床单的干燥、平整、透气。护士要有规律的帮助患者及时翻身、拍背等辅助治疗,大致每2h就需要为患者翻一次身,并按摩受压的部位。对患者的家属来说,重要的是对患者进行饮食的护理。对于颅脑外伤患者可能会出现昏迷的情况,这样一来就需要为患者采取鼻饲的近视方法,由于鼻饲可能会进食较少,所以鼻饲流食应该保持在每两小时一次。其次,对于病症较轻的患者,家属则需要为患者提供营养成分丰富,并提供一些清淡的、容易消化的食物,做到有专人负责照顾患者。

2. 结果

通过对42例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我们发现科学的观察和正确的监护护理方法,对保证患者的抢救、减少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在这42例颅脑外伤患者中,其中有大部分选择做开颅手术,少部分则选择保守治疗。治愈率也比较高,大约占了所有患者的75%,好转的患者大约占14%,而死亡率最低,占了11%。

3. 讨论

虽然,从目前来看,对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已经有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和进步,但是对于颅脑外伤患者重症监护护理的方式方法还在不断地创新研究当中。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发展的过程是坎坷的,前途是光明的,颅脑外伤患者重症的监护护理也是如此,虽然,在对其的治疗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坎坷,但是,我们还会不断地努力创新,研究更加先进的治疗和护理的方法,减少颅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

4. 结论

通过对42例颅脑外伤患者重症监护护理的方式方法的研究探讨,我们总结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对于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应当给予他们细致、全面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面对颅脑外伤患者,医生需要认真仔细地去观察患者的状态、病症,并制定出一个适合患者治疗的方式,同时还要清楚牢固地掌握患者的病情,并能够有预见性地观察到患者病情变化的转折点,这样才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病情,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护士和家属来说,对患者的护理和饮食护理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去做,不能擅自缩减甚至不去做,例如:为患者按摩、准备有营养的食物等,这些辅助治疗对患者缓解病情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这些结论对于患者的康复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挽救一个患者的生命,同时也能够挽救一个家庭的幸福。

【参考文献】

(1)王芳英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肢体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价》 当代护士,2006,17(8):110

第4篇:颅脑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针刺出血;开脑出虫;眼科;中医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11-0111-09

唐永淳二年(683),秦鸣鹤为高宗刺头出血,成功缓解了高宗“目不能视”的症状。秦鸣鹤,这个生卒年月不详,来去不明的微小人物,连同他神奇的医术一起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人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学术界对唐代中外文明交流认识的不断深入,秦鸣鹤及其医术再次成为热门问题,人们为此争议不断。

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秦鸣鹤其人及其为高宗治病所使用的医术,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秦鸣鹤为大秦人。早在1926年,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在《隋唐r代来往中国之西域人》一书中,根据秦鸣鹤之医术近乎外国“穿头术”而推测其可能为大秦人。这个论断得到了国内大部分学者的支持。由于唐代景教源自大秦,一些学者如方豪等人则进而推测其为景教徒。虽然国际知名医史学者马伯英先生对这一观点有疑问,但因无法用中医解释“刺百会”治眼,所以只好将信将疑的将秦氏采用之法归结为大秦医术,进而认为秦鸣鹤可能是从大秦来的医生。其二,秦鸣鹤之医术与印度医学有紧密关系。其三,与前面两种观点不同的是,近年来有学者指出,秦鸣鹤的医术属于中医针灸范围,非域外放血疗法,与景教医术无关。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笔者想就永淳二年秦鸣鹤为高宗诊疗一事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看法,为中古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这一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一、引言

唐高宗在唐代历史中往往是以赢弱的形象出现的,这种赢弱不仅反映在政治上,还反映在他的身体上。从现有史料记载来看,高宗李治还是皇太子时,在太宗皇帝驾崩时便“哀毁染疾”。从显庆五年(660)以后的20多年间,他一直被风疾困扰,“风眩头重,目不能视”,虽经多方诊治,然终究效果不佳。

在为高宗治疗风疾的众多医人中,秦鸣鹤及其医术尤为引人注目,引起了中外学者的诸多争议。永淳二年(683),高宗突然头风发作,御医秦鸣鹤为其诊治。“帝头眩不能视,侍医张文仲、秦鸣鹤曰:‘风上逆,砭头血可愈。’后内幸帝殆,得自专,怒曰:‘是可斩,帝体宁刺血处邪?’医顿首请命。帝曰:‘医议疾,乌可罪?且吾眩不可堪,听为之!’医一再刺,帝曰:‘吾目明矣!’言未毕,后帘中再拜谢,曰:‘天赐我师!’身负缯宝以赐。”类似的记载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及《大唐新语》中都有,虽然各书的记载在文字上略有出人,但基本意思是一致的。

二、刺颅出血还是开脑出虫

从上引史料来看,秦鸣鹤为高宗实施的治疗方法应是针刺出血法,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医学技术。但现代学者中却有人将此技术与域外医学联系起来,得出其为域外医术的结论。

现代学者认为秦鸣鹤之方法近似西方开颅法的,多是因为受到桑原氏的影响,桑原氏认为秦氏所采用之医术近乎外国“穿头术”,虽然桑原氏并没有完全肯定外国之穿颅术与秦鸣鹤之法相同,但由于他将两者联系起来,因此使得一大批学者将秦鸣鹤之医术乃至其人进一步与域外联系了起来,得出了秦鸣鹤乃异国奇医的结论。

“开脑出虫”疑即钻颅术,或称环钻术,主要是为了减轻因头骨骨折发生脑水肿或脑溢血症状产生的颅内压力。许多施行过穿颅术的头骨在其施术部位或其邻近部位,存在骨折现象。此法在新石器时代已流行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等地,世界各地几乎都有考古发现。近来年,随着中国考古活动的深入,带有病理治疗色彩的开颅术案例在中国也有不少发现,特别是2001年在山东广饶傅家村大汶口文化遗址392号墓发现的一个颅骨将我国开颅手术历史上推到5000年前,该颅骨右侧顶骨有31×25mm的椭圆形缺损,“根据体质人类学和医学X光片、CT检查结果,392号墓墓主颅骨的近圆形缺损系开颅手术所致。此缺损边缘的断面呈光滑均匀的圆弧状,应是手术后墓主长期存活、骨组织修复的结果。这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开颅手术成功的实例。”

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精通钻颅术,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有这样的记载:“这几种形式的骨折和挫伤,不管能否看见及有无骨裂伤,都需要进行环钻术探查。若多刃器还留在骨头上,无论有无骨折或挫伤,同样需要环钻治疗。但是凹陷性骨折只有范围不大时才用环钻术。若单纯多刃器损伤而无骨折及挫伤,可不必实行环钻术。骨裂伤严重时,亦不用环钻术。”这种开颅术在唐代的医书中并无明确记载,也不清楚其是否真实使用过。

中国学者将唐代秦鸣鹤之疗法与域外医术联系起来的主要文献依据是,曾在大食等国呆过十多年的杜环在《经行纪》中提到:“大秦善医目及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在《新唐书・拂蒜传》中也有相似记载:“有善医能开脑出虫以愈目眚。”据此可见,唐人对域外之开颅术已有所了解,但这里的开颅主要指开脑出虫,似与因头骨骨折而实施钻颅术仍有不同。

“脑中有虫”之观念在中国传统的道教文献中早有记载。道教中有三尸诸虫说,“虫有三名,伐人三命,亦号三尸。一名青姑,号上尸,伐人眼,空人泥丸。眼暗面皱,口臭齿落,鼻塞耳聋,发秃眉薄。皆青姑之作也。”上尸虫在人头中,使人头部器官发病。针对人身中潜藏的尸虫,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已有相应治疗方法,他曾传授弟子漆叶青黏散,此药“久服去三虫,利五藏,轻体,使人头不白。”隋唐时期,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更指出大风病因就是由体内尸虫造成的,“凡人身中,有八万尸虫,共成人身。若无八万尸虫,人身不成不立。复有诸恶横病,诸风生害于人身,所谓五种风生五种虫,能害于人。”

这种人身体中有虫的观念在印度的佛经中亦有记载,如《佛说・木加奈女耆域因缘经》中记载了印度神医耆域具有的神奇医术,其曾为一名因长年头痛而垂死的女子治愈了头痛。“耆域便进以药王照视头中,见有刺虫,大小相生乃数百枚,钻食其脑,脑尽故死,便以金刀披破其头,悉出诸虫,封着罂中,以三种神膏涂疮。……七日晨明,女便吐气而寐,如从卧觉。”耆域用金刀为患者破头出虫,从而使患者起生回死,并解除了她长期以来难以治愈的头痛,这与开脑出虫法极其相似。

虽然人身体中有虫这一观念在古代中国和印度都有,但从治疗方法来看,两者并不一样,中国在唐代以前对于三尸诸虫往往采用服药、符咒或针刺等方法,没有开脑之说。到了唐代后期,类似祗域的“开脑出虫”疗法才在文献记载中有了一例:高骈出镇维扬时,广招名士,有一术士因家里着火,被牵连焚烧者数千家,高骈欲按律将其处以死刑,术士说自己“善医大风”,请求将这门特殊技艺传授与人,以解救后人。高骈要求术士验证,术士遂从福田院中选了一位病情最重的进行试验。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乃置患者于密室中,饮以乳香酒数升,则懵然无知。以利刀开其脑缝,挑出虫可盈掬,长仅二寸。然以膏药封其疮,别与服之,而更节其饮食动息之候。旬余,疮尽愈,才一月,眉发已生,肌肉光净,如不患者。骈礼术士为上客。”

上述“大风”即麻风,麻风病是麻风杆菌侵犯人体皮肤、神经等引起的如眉毛脱落、塌鼻、狮面相等具有传染性的疾病。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卷2“恶风候”中曾提到:“凡风病,有四百四种,总而言之,不出五种,即是五风所摄。一日黄风,二日青风,三日赤风,四日白风,五日黑风。凡人身中,有八万尸虫。共成人身,若无八万尸虫,人身不成不立,复有诸恶横病,诸风生害于人身,所谓五种风,生五种虫,能害于人。”但实际上据现代医学研究,麻风病病源并不在脑部,也不会真的挑出虫子,所以此病名可能只是一个假借。但“以利刀开其脑缝,挑出虫可盈掬”确与“开脑出虫”之术相合。

考察上述两则事例,发现祗域与维扬术士为人开脑医病之方法惊人的相似。一是两者都是在患者失去知觉的情况下施行手术。虽然祗域施治时,其患者已因头痛而死,但不排除是因头痛过甚而暂时昏厥,而维扬术士则采用了药酒麻醉法,令患者暂时失去知觉。二是两者都曾开脑出虫。三是开脑后都使用药膏涂抹创口,以促进创口早日愈合。四是治疗结束后需静养。五是治疗效果相当好,两位患者都迅速痊愈,且没有留下后遗症。据此可见,虽然中国自古也有身体有虫之观念,但开脑出虫可能是域外传人中国之医术。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这是两个非常成功的医疗案例,但从其施治情况来看,这种医术不论在印度,还是在唐朝,应该都是为人所不熟悉,并很难接受的。其所以最终成功实施,是有特殊原因的。从施治对象来看,祗域所治女子长年头痛,想必各种治疗方法都曾试过,但结果是女子终因剧烈头疼而死亡,病人家属才让祗域施治。而维扬术士的施治对象是福田院中的病重者,福田院是唐代寺院创办的慈善组织,用以收养贫穷孤独患病之人,这些人生命卑微,没人会在意他们的死活。福田院虽然能给他们提供简单的生活和生存条件,但很难为其进行完备的治疗。所以术士所选择的那位病情最为危重者,当已承受了无尽的病痛之苦,因此甘愿一试。而术士此举,不过是为保命,此后虽高骈待其为座上客,但并未见到其再治愈其他病人的例子。所以开脑出虫也许并非十拿九稳。

开脑所出之“虫”到底为何物呢,迄今为止没有人给出准确答案。季羡林先生认为“出虫”,可能是幻想,甚至连“开脑”这件事,他也以为可能是针刺的夸大,不可尽信。

“出虫”到底是否幻想呢?笔者联系另一则迄今为止在民间都颇有影响的治疗方法,试大胆推测一下。譬如龋齿,又称虫牙,过去一直认为是因为牙齿被虫子啃咬而损坏了牙齿,进而导致牙疼。《诸病源候论》中记载:“齿虫是虫食于齿,齿根有孔,虫在其间,亦令齿疼痛。食一齿尽,又度食余齿。”即牙齿疼是因为有牙虫在牙齿根部吃牙,当一个牙吃光后,又会去吃其他牙齿。《验方新编》中说,当有虫牙时,“五倍子,煎浓汁,含漱数次,其虫立死,其患永除。”除此之外,民间还流传了一种用韭菜籽或大葱籽加热后通过耳朵或直接薰烤病牙的方法,据说此法可以薰出数量不等的小小牙虫,并能成功治愈牙疼。

但现代医学已经证实龋齿的产生并不是因为牙虫蛀坏了牙齿,而是牙齿被细菌及酸性物质腐蚀所致。龋齿发病开始在牙冠,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就会形成龋洞,最终导致牙齿完全丧失。牙疼则是因为牙齿被腐蚀,引发牙髓病变,导致牙神经剧痛。而那些坚持采用古老的烟薰法并信誓旦旦地认为真的有虫子被薰出的人,他们所看到的那些长二三毫米,形似虫子的不明物体,不过是被加热的韭菜籽或大葱籽膨胀后炸裂而形成的新芽。既然牙虫是根本没有的,那这种治疗方法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

此处的牙齿之虫虽然不存在,但确实是会出现一些类似物体,才造成了人们的错误判断,所以这种现象或许可以用来推测开脑出虫的情况。上文中提到的西方之开颅术,开颅后会取出骨折的颅骨,以及在《希波克拉底文集》第九卷所记载的治疗眼睛失明的一种方法:“当眼睛毫无显著病症并失明时,可以在头顶部切开,把柔软的几部分分开,穿过头骨,使液体全部流出。这是一种疗法,用此法病人便能治愈。”这种方法也可称为开颅术,只不过是开颅引流。这两种开颅方法在实施后。均有物体被取出或流出,虽然所取所流之物并非虫子。推想在古代医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开颅乃是大手术,旁观者一定不多,且开颅之术,头破血流,即使近旁有人相助,也实难直视,所以很有可能不加细究,而是通过外形来粗略判断取出之物,再加上古代印度和中国深入人心的脑中有虫之观念。将取出之物视为虫子就不难理解了。可谓心中有虫,则眼中有虫。

另外,明确记载西方开颅术的《希波克拉底文集》是被西方尊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亲自编写的,他医术精湛,医学理论先进,其著作中的一些古老治疗技术与心得都来自他的实践经验,作为专业人士,他更清楚开颅之后所出之物到底是什么,所以他的记载是相对真实可靠的。而不论古印度还是唐朝,关于开颅术的记载却都来自非专业人士,这些人可能是佛教徒,也可能是文人,他们可能并没有亲自到医疗现场,只是靠道听途说,再加上心中固有的一些医疗观念,才形成了开脑出虫之说,可谓以讹传讹。

虽然季羡林先生认为“‘开脑’这件事,可能是针刺的夸大,不尽可信”,但实际上根据文献的记载,印度古典医学中,外科已经较为发达,其外科主要治疗外部器官,特别是颈部以上鼻、耳、目等首部诸病。其外科鼻祖苏斯拉他,能切除肿瘤,还能穿刺囊肿及腹水等,并擅长白内障术、鼻成形术和整复骨折术、开腹术、剖腹产等。

佛教自秦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印度医学亦随之传人中国,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佛经中有大量关于外科医术的记载,如上引《佛说・木奈女耆域因缘经》中记载的神医耆域,就具有神奇的医术,他除了能用金刀披破人头,取出脑中之虫,使人迅速痊愈外。还能用利刃破肠,为人治病。

由上可知。古代印度和西方可能都实行过开颅术,并且可能曾在唐代传人中国,才有了维扬术士的开脑出虫之例。这是中外医学在唐朝交汇的一个很好例证。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断定秦鸣鹤为高宗治疗所用之术却绝非开颅术。理由如下:

首先,开颅术施行前必须要麻醉,否则剧烈的疼痛使病人无法保持安静,影响医生的准确下刀。从上述“开脑出虫”的事例中已看到,术士为病人开颅前,先让其饮乳香酒数升,达到麻醉的效果。据马伯英研究,乳香酒有阿拉伯、波斯特点,可能是中国医生运用外来药物后改良的。

其次,像开颅这种造成大面积创伤的外科手术。术后必须有缝合或采用其他方式来弥合创口,否则不容易痊愈。所以上述两则事例中都有开颅后以膏药弥封病人创口,再加上服药、静养,使病人创口很快结疤,最终达到痊愈。

纵观所有记载秦鸣鹤为高宗诊疗事件的文献,都没有发现有以上术前准备和术后收尾工作。如果说是文献记载对这些细节有所忽略的话,那在秦鸣鹤结束治疗后,高宗能很快回答“吾目明矣!”显然说明此次治疗没有实施麻醉,否则高宗无法立刻清醒的说出治疗效果。且秦鸣鹤的治疗工具明确记载为针,并非使用利刀。且刺入部位为百会、脑户两处穴位,而非脑缝。

此外,开颅必然会大量出血,而文献中多次提到秦鸣鹤为高宗刺头只是“微出血”或“出少血”;最后,开颅之后,都会从脑中取出一些物质,不论是碎骨或不明液体还是所谓的虫子,但高宗头上并没有取出这些东西。综合以上可以看出,秦鸣鹤之疗法并非开脑出虫。

三、针刺与眼疾

秦鸣鹤为高宗实施之疗法是否与外来眼科医术密切相关呢?

季羡林先生认为古代中国医学受印度影响很大,而印度眼科尤为发达,且其眼疾治疗方法在当时之中国广为流传,高宗之病虽在头部,但兼及眼睛,所以秦鸣鹤为高宗治病之医术当与印度眼科关系密切。陈明以为需要进一步了解当时波斯、大秦眼科技术的确切内容之后,才可能对秦鸣的身份和医术做出清楚、准确的判断。

根据文献记载,针刺疗疾在印度有悠久的传统。这一点在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介绍的非常清楚。《南海寄归内法传》介绍了印度医术的一般情况:“言八医者,一论所有诸疮,二论针刺首疾,三论身患,四论鬼瘴,五论恶揭陀药,六论童子病,七论长年方,八论足身力。”在“针刺首疾”后面,义净还加了一句:“首疾但自在头。”这就将头疾和针刺联系起来。但印度以针刺治疗头疾的方法在唐代文献中未见有明确使用的记载,而其眼科治疗方法在唐代的知名度倒是相当高的。

唐代许多名人如白居易、刘禹锡、鉴真等都曾采用外来的医学方法治疗眼疾。如白居易有诗:“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捻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白居易被眼病严重困扰,不得不在服用治疗眼病的药物决明丸时。还翻阅医书《龙树眼论》,希望能从中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在遍试诸方无效的情况下,白居易还透露出了打算用金篦术试刮眼膜,治疗眼病。这里提到的《龙树眼论》和金篦术都是来自古印度治疗眼疾的方法,其中金篦术在治疗白内障上更有独特疗效。

金篦术是指用金针刺入眼球,拨断已经成熟的混浊晶体系带,使其贴于角膜下方眼球壁内,不再阻挡光线进入。从而恢复光明。刘禹锡就曾做过这个手术。他请一位擅长治疗眼睛的婆罗门僧人为自己施行金篦术。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这种幸运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鉴真在扬州逗留时,患了严重的眼疾,他也请了一位胡人治疗,结果没有成功,“眼遂失明”。

第5篇:颅脑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低温保存;小儿自体颅骨修补术;颅骨缺损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5.089

颅骨缺损是神经外科常见病,颅骨修补可终止或逆转颅骨缺损而造成的继发性颅脑损害,但小儿颅骨缺损修补受颅骨发育影响,应用人工修补材料需等到颅骨发育定型后,再行修补术,往往时间较长[1]。2008-2011年笔者所在医院应用低温保存小儿自体颅骨,术后1个月行颅骨缺损修补1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2011笔者所在医院应用低温保存小儿自体颅骨骨瓣修复颅骨缺损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5~15岁。疾病种类:颅脑外伤15例(硬膜下血肿伴脑挫伤者9例,硬膜外血肿6例),均为闭合性颅脑损伤;自发性脑出血5例(脑血管畸形3例,烟雾病1例,基底节区血肿1例)。颅骨缺损部位:额部6例,颞顶部10例,枕顶部2例。缺损面积:4.0 cm×5.0 cm~6.0 cm×8.0 cm。颅骨保存方法:去除颅骨骨瓣保存在无菌状态下,及时清除骨瓣上的骨膜及血块,用配制的含庆大霉素盐水冲洗干净,置入碘伏浸泡30 min后,用医用酒精快速脱碘后放入含颅骨营养液(主要成分有:庆大霉素、复合氨基酸、生理盐水等)中,封存于双层无菌塑料袋内,术后贴上患者姓名、年龄、部位及时间等标签,并存放低温冰箱中。

1.2手术方法术后3~6个月,患儿颅骨缺损区凹陷,局部皮肤无感染,患儿入院后完善术前常规检查,确定无禁忌证后安排手术。手术采用全身麻醉,麻醉后沿原切口逐层切开头皮各层(在分离皮瓣和颞肌瓣时,要仔细锐性分离,不可钝性或使用电刀分离,必要时在皮瓣、颞肌瓣与硬脑膜之间注射适量生理盐水后进行分离,避免损伤脑组织),暴露颅骨缺损完整创缘,用磨钻磨成新鲜骨创面。用混有80万U青霉素(皮试阴性)的骨蜡做骨窗彻底止血,硬脑膜及皮瓣、颞肌瓣电凝仔细止血后,局部喷洒1 kU立止血注射液5 ml防治出血。取自体颅骨,颅骨瓣上分别于3、6、9、12点钟位置上钻1孔(孔径3~4 mm),并在颅骨瓣边缘处等距离咬除3~4个直径约2 cm的半圆形缺损区,自体颅骨原位回纳,并仔细用7号丝线悬吊固定硬脑膜上(于骨瓣钻孔处相对应处),置入骨瓣与骨窗切口相吻合,将丝线打结固定,术后硬膜外常规置带三通阀硅胶管引流24~48 h,缝合头皮,头皮适当加压包扎。

2结果

18例患儿术后头皮切口Ⅰ期愈合,无感染。临床随访2年,置入骨瓣无活力感、无异常响声、无凹陷,硬度如同正常颅骨,外形美观如初。复查头颅CT,骨瓣已与骨窗愈合,骨瓣骨质密度如同正常颅骨密度,无骨质溶解及吸收现象。

3讨论

目前,小儿去骨瓣减压术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手术,去骨瓣减压手术仍然是目前神经外科缓解高颅内压、挽救患者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2]。无论对于重度颅脑损伤中或者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或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高颅压症状者,绝大多数情况下神经外科医生需要在手术的时候,去除患儿的骨瓣作为减压窗口,缓解患者的颅内压力,在病情稳定后需要对患儿缺损的颅骨进行修补[3]。颅骨修补的目的是恢复颅骨与颅腔的完整性,避免意外伤害,消除头痛头昏、局部不适等颅骨缺损综合征,达到整形美容的效果,让患儿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安全感。颅骨缺损直径>5 cm即是颅骨修补指征[4]。笔者认为,闭合性颅脑损伤及脑血管意外,脑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的时间应早期进行,术后1个月即可。此方法既不需要可吸收钛夹,又避免了自体颅骨包埋皮下的痛苦与不便,适合广大基层医院采用。颅骨修补的材料可分为自体骨与人工材料,包括自体颅骨、自体髂骨、有机玻璃、人造颅骨、钛板、绦纶硅胶网片和骨水泥等,但小儿头颅受发育影响,不能应用人工材料。理想的颅骨缺损修复材料应为自体颅骨,其具有存活能力、隔热、性质稳定,且有抗腐蚀能力,生物性与颅骨一致,不用塑形,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颅骨缺损能早期进行,并能大大降低医疗费用。

小儿自体颅骨修补后并发症有:(1)颅骨溶解坏死及软化现象。为其预防此现象的发生,笔者的经验是:①去骨瓣减压术时,应设计足够大的骨瓣,避免再次扩大骨窗,造成修补时骨瓣与骨窗对合不良;②颅骨修补时应将骨窗边缘中的软组织剔除,充分暴露骨窗边缘,并将颅骨边缘磨出新的骨创面,以促进骨瓣与骨窗融合;③用丝线固定牢固,防止骨瓣移位;④骨瓣与骨窗间隙过大时,可取附近颅骨或自体髂骨,将其粉碎成小骨片或骨沫,填入骨缝中,起到支架作用,促进骨愈合。(2)积液(血)。主要出现在硬膜外和头皮下,积液(血)的原因为:植入物刺激反应性渗出;创面止血不彻底;局部炎性渗出;硬脑膜破损,脑脊液漏;颅骨缺损时间长,硬脑膜凹陷,死腔形成,加之术后引流不畅。笔者认为,应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仔细止血,积极防止硬脑膜破损;术中、术后积极预防感染,同时结合静脉使用抗生素;加强营养支持;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尾端接三通阀,必要时适当抽吸、冲洗),加强引流。植入骨瓣每1~2 cm钻1孔(孔径3~4 mm),可将硬膜外积液(血)充分引流,同时新生肉芽从小孔贯穿骨瓣,并固定骨瓣,加之自体髂骨松质骨植入,利于术后愈合和康复,故可有效地防止颅内感染和硬膜外积液(血)的发生。(3)外伤后癫痫。与颅骨缺损及缺损修补术无直接相关性,但通常的观点是分离皮瓣和颞肌瓣时,尤其是去骨瓣减压术时未行硬脑膜扩大修补[5]。避免损伤脑组织是减少修补术后癫痫的有效途径,同时避免修补时因骨窗过度饱满,修补材料压迫脑组织,引起脑组织异常放电诱发癫痫。本方案术后常规口服抗癫痫药物1~3个月,有效地预防了癫痫的发生,既减轻了患儿不必要的痛苦,又防止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孙鹏,孟庆海,杨新生,等.自体颅骨深低温保存再植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5):458-460.

[2] 朱毅,李杰,朱瑞.小儿冷藏自体颅骨再植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10(1):55-56.

[3] 王运杰.关于颅骨修补材料现状的思考[J].中华创伤杂志,2010,26(2):581-584.

[4] 李强,张建生,王维平,等.保存自体颅骨骨瓣修补颅骨缺损的26例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4,9(6):459.

第6篇:颅脑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脑立体定向微创穿刺诊疗技术,就是这样一种“工具”。它缘于临床医疗的需求,以减少患者医源性损害为目的,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脑神经组织,从而为术后的神经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以精确定位为前提,抛开柳叶刀、抛开输血准备,不用切开患者颅腔剖开脑髓,只需通过直径为3毫米的脑针经皮穿刺便可直达病灶区域,为脑深部微小病灶的诊断治疗提供了颇受患者及家属欢迎的技术手段;它以细长器械代替手指操作,使医生拥有了“透视眼”、“机械手”,能够“看”得更清晰,“触摸”得更深入、精准。

无需开颅,脑部疾病得诊疗

据了解,传统方法中,脑神经科医师在实行颅脑手术时,通常必须先配备数百毫升血液待用,患者全身麻醉,经过切开头皮、用直径为10毫米左右的钻头在电钻驱动下钻开颅骨并扩大创口、继而剖开正常脑髓等过程,才能到达病变区域,故医师及家属都常被手术可能给患者造成严重的额外损伤而困扰。

如果病变很小,位置又非常深,则开颅手术将是难上加难甚至不能进行,医师只能望“脑”兴叹;若病变位于重要功能区,开颅手术难以避免造成损害,放弃治疗家属于心不忍,积极手术治疗则可能导致患者成为活的“废物”;如果探查的靶点没有脑组织结构的破坏,这种病灶则为不可视病灶,无论是在影像上还是肉眼直视下,都无法加以区别……脑立体定向微创穿刺技术则可顺利解决以上难题。

贵阳医学院伍国锋教授在接受本刊电话采访时,戏称自己是“脑医师”。他详细介绍了自身所专注的研究领域—脑立体定向微创穿刺技术。

伍国锋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攻读硕士研究生时便开始研究脑立体定向微创穿刺技术,当时师从西安医科大学神经生理学家陈婉梅教授及现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兼医学中心主任(原西安医科大学校长)闫剑群教授,开展脑立体定向损毁神经核团进行镇痛治疗的实验研究。进入新世纪后,又师从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洪震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开展立体定向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研究。如今,这些技术已经广泛用于临床诊疗,很多患者从中受益。

简单来讲,脑立体定向微创穿刺技术就是利用数学上的三维坐标原理结合电子计算机对神经影像的图像处理技术,预先对脑内病灶的位置进行准确计算,然后通过特制的定向头架固定患者头部,经过引导装置指挥医生透过头皮准确“看到”病变并进行诊断或手术处理。这一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创伤性小,患者不必再受开颅之苦,能够以最佳路径、最小创伤,在最大程度上解除颅内病变,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神经功能,避免功能区损伤。此种技术定位精确,彻底改变了传统手术中通过肉眼和经验寻找颅内深部病变的方法。

脑立体定向手术的雏形出现于100多年前,真正用于患者的治疗不过6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受到科学技术的限制,发展极其缓慢,当时的装备笨重而复杂。大约30年前Brown发明了将定位框架与CT扫描结合用于神经系统非功能性疾病的方法,是为脑立体定向学历史上第二次突破。

我国的脑立体定向技术起步较晚,发展滞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始零星的研究。1993年,我国自行研制的能与头颅CT或MR连接的高精度脑立体定向仪投入临床使用,极大地推动了临床立体定向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和推广。

伴随影像学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有框架到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技术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成熟、完善,现在已经成为脑科微创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用于不明原因的颅内病变的诊断,以及脑出血、癫痫、帕金森等疾病的治疗。

巧妙思维,临床难题得解决

伍国锋教授长期从事神经疑难疾病诊疗及重症抢救监护,尤其擅长脑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及对癫痫病病灶进行定位,在从事脑出血微创治疗研究的国内外同行中享有极高声誉。

脑出血即人们常说的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之一。伍国锋教授介绍,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危重病急救医学的重要病种,是神经系统急诊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脑出血的治疗困难之处在于血肿压迫脑组织导致神经纤维移位或断裂,血肿周围产生神经毒性物质破坏正常脑组织,上述因素协同作用,导致患者死亡或严重致残。药物治疗难以发挥作用,需积极清除血肿,但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正常脑组织损伤严重,术后并发症多,即便患者幸免于难也是生存质量很差。”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创伤小、疗效高且便于推广的治疗方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技术的日益成熟,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逐渐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患者及家属也易于接受。

伍国锋教授介绍,目前,全国很多医院都能开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但基本都是在经过头颅CT简易定位后进行徒手穿刺,对于表浅的颅内血肿问题不大,但对于深部血肿则容易靶心偏移,损伤重要神经组织。如何做到精确定位而创伤又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经典立体定向手术可以解决定位问题,但仍然需要经过传统方式的切开头皮、钻开颅骨、用探针探查到血肿后,再置入软管进行冲洗引流。不足之处在于术前准备复杂(需要配血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等),术中多重损害(切开头皮、钻开颅骨、扩大骨窗、反复烧灼血管止血、剖开脑髓等),术后软管移位、引流不畅等。”

伍国锋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悉心研究,提出了简化传统立体定向微创手术环节的思想。在医疗器械研究工程师的帮助下,通过对立体定向仪的引导装置进行改造,特别创立了经典脑立体定向仪与微创穿刺针巧妙结合的手术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患者无需进行全身麻醉、无需切开头皮、钻开颅骨并扩大骨窗,而是计算好病灶靶点后,将微创穿刺针在立体定向仪器引导装置指引下经过头皮直接到达病灶区域,成功解决了定位不准、固定不稳、重复损伤、引流不畅、冲洗不便等问题,克服了传统立体定向微创穿刺手术的不足。该手术方法创伤更小、操作更简单、定位更准确,临床效果更显著。医源性损伤出血从传统手术的数百毫升减少为0~1毫升;手术过程从120~180分钟减少为10~30分钟。

到目前为止,伍国锋教授的团队已经进行了1000多例立体定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既降低了死亡率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打破界限,培养复合型脑科医生

伍国锋教授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认为学科分得过细对科研有利,但将严重局限医师的临床思维,进而影响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因此他在构建研究团队时将其分为了脑出血微创治疗研究组及癫痫病研究组,而组建临床医疗团队时则打破了传统的内科、外科界限,精心打造了一支理论坚实、技术精湛的队伍。

他在研究过程中,尤其注重培养每一个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无论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还是沟通交流能力,他都非常在意。他把自己的团队核心成员分别送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清华大学玉泉医院、中国人民总医院等进修学习,选派业务骨干到复旦大学、中南大学等攻读博士学位。

伍国锋强调,每个个体,都是组建优秀团队必不可少的一分子。他说,“一个优秀的团队要有卓越的带头人,有明确的方向、共同的追求、一致的步调,全体成员应同心同行、同心同德、同心同向。”

如今,在他的带领下,一个包含20名医生及18名护士在内,人才结构合理、团结向上的团队已经形成,正逐渐成长为国内临床神经科学领域的一支精干力量。

勇于攀登,科学研究结硕果

多年来,除了兢兢业业地完成临床上的工作之外,伍国锋教授还肩负着繁重的科研任务,他主要开展颅内出血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研究及癫痫病神经调控研究,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科学技术基金、卫生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

伍国锋指出,目前立体定向微创治疗脑出血呈现出尽可能精确定位、尽可能减少人为损伤、尽可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需求趋势,实现这三个“尽可能”是这一领域广大医学研究者的共同目标。近期,伍国锋团队侧重于微创治疗对病灶周围脑组织的影响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探讨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的病理生理学时间窗问题。

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手术时机的选择是影响疾病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因颅内血肿的凝固状态随时间变化,所以手术时间窗的选择,在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选择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不仅能够达到手术治疗的最佳效果,而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利于患者尽快康复。为此,伍国锋带领团队参加了卫生部协作课题“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最佳时间窗研究”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等。他们采用大动物家犬或家兔成功制作了颅内出血微创治疗模型,开展了立体定向微创治疗对病灶周围脑组织损伤的系列研究,通过比对不同时间点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选择最佳手术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

近年来,伍国锋教授的学术团队在国际SCI收录杂志、中华系列核心期刊等发表脑出血微创治疗相关论文30余篇,成果颇丰;还受国外专业期刊之邀为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的同行审稿。

医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攀登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激励着无数医学研究工作者前进的脚步。伍国锋教授更深深懂得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医学知识及医疗技术在不断进步,要随时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时时想着把先进的技术用于临床实践中,让患者从中受益。”伍国锋和他的伙伴们,始终奔跑在脑立体定向技术“最小创口、最佳路径、最少创伤、最恰当时间、最大化疗效”的求索之路上。

伍国锋

第7篇:颅脑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双侧平衡去骨瓣;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b)-0070-02

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的颅内高压是导致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如何防治颅内高压,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致死或致残率是神经外科医生关注的重要课题。去骨瓣减压术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是预见性一次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用于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效果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本科近年开展了预见性一次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07年8月~2012年8月的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且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者220例,分为两组,A组120例行预见性一次双侧去骨瓣减压,其中,男94例,女26例,年龄7~63岁,平均35岁;B组100例分次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男85例,女15例,年龄8~72岁,平均38岁。CT显示:急性硬膜外血肿125例,对冲部位急性硬膜下血肿130例,多发颅内血肿90例,脑内血肿40例,中线结构移位220例,脑疝175例,双侧广泛性脑肿胀67例;颅骨骨折192例。患者自受伤后到手术时间1~7 h,平均4 h;入院GCS评分3~8分,平均6.4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A组首先在脑疝侧或血肿侧行额颞顶部标准大骨瓣切口开颅,从颧弓上耳屏前1 cm开始行切口,从耳廓上方向后上方延伸至顶结节,向前至前额部发际下,中线部位留2 cm,游离双侧骨瓣,常规咬除蝶骨嵴[1],骨窗大小一般为12 cm×10 cm,结束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后,进行对侧去骨瓣减压,骨瓣大小约为6 cm×5 cm,完成后应用颞肌筋膜减张缝合硬脑膜;术后复查CT无一例迟发性颅内血肿或重度脑肿胀患者。B组同样行额颞顶部标准大骨瓣切口开颅,进行颅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后复查CT提示有迟发性颅内血肿或脑肿胀的患者, 第二次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骨瓣一般稍小于对侧。

术后患者均入住ICU,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常规给予脱水、激素、止血、防感染以及预防并发症等治疗,视情况予以冬眠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12周,A组术后恢复良好率为30.0%,优于B组的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中残率、重残率以及植物状态率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1)。

3 讨论

颅脑损伤病情比较重、变化迅速、致死致残率高。手术治疗一直以来是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患者出现严重的脑挫裂伤、脑水肿或颅内出血引起明显的脑受压、脑疝及继发性脑干损伤时,第一选择便是紧急手术。严重的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及脑肿胀可以导致高颅压。脑供血、供氧随着颅内压的升高而减少,导致脑无氧代谢增加,能量耗竭,代谢产物及毒性物质聚集,加剧脑水肿,导致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2]。而开颅手术的目的是降颅内压、保护脑功能。去大骨瓣减压术能显著降低颅内压,改善局部脑组织供氧并出现高灌注,降低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已经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3],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对于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来说,时间十分重要,脑疝以及脑干的受压越早解除,疗效越好,临床医务人员在救治过程中应注意争分夺秒。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治疗的优点在于“预见性”和“平衡”两个特点[4]。能短时间内一次达到颅内压平衡,避免了中线结构的急性移位,大大降低呼吸以及心跳骤停等不良后果的发生率;其主要机制为单侧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导致该侧的颅内压急剧下降,使得脑向减压窗膨出,从而可能出现中线结构的急性移位;双侧预见性一次去大骨瓣减压后实现双侧同时减压,双侧的颅内压均有下降使得脑组织可向双侧膨出,达到双侧颅内压力的平衡,避免了脑组织的摆动与移位[5],降低了二次脑损伤的发生率。另外,对于特重型颅脑损患者,手术时要注意缓慢降颅压,两侧平衡逐次打开硬膜,避免压力的突然变化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脑水肿的加重和脑组织的突然移位[6]。

需要注意的是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手术创伤比较大,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对于有严重合并伤、生命体征不稳定或老年伤员应慎重使用,一般来说,出现以下情况可行单次双侧预见性平衡减压手术:明显对冲伤倾向,入院时已有一侧脑疝;对冲部位的脑挫裂伤合并硬脑下血肿,且导致此侧脑疝;受力部位的颅内血肿且脑疝,对侧有脑挫裂伤;双侧明显脑水肿或脑肿胀;仅一侧受力部位硬脑膜外血肿,出现双侧脑疝,持续时间较长;自主呼吸尚存且较规律,但出现脑干功能衰竭[7]。因为术中出血多,术前需要准备充足的血源,开颅及术中要注意严密止血,术中与麻醉师配合尽量保证血压的平稳,以保证脑灌注压的正常,保证脑血流。关颅时,可用人工硬脑膜腱膜或其他组织修补缝合,预防术后大脑皮质与皮下组织粘连,降低术后癫痫的发生率,其术后要注意行监测颅内压,冬眠亚低温治疗,用脱水剂消除脑水肿,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紊乱、预防感染、应用神经营养药物以及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治疗[8]。

[参考文献]

[1] 卫德来. 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4):510-512.

[2] 张景龙,许小兵. 改良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31例临床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10(3):302-303.

[3] 陈隆益,黄光富,李志立,等. 重型脑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效果评价[J]. 四川医学,2001,22(5):453-454.

[4] 冯裕修,高沃光,黄丽梅,等. 预见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体会[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10):617-618.

[5] 冯卫权,何碧强,明建军,等. 双侧去骨瓣减压救治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2(5):527.

[6] 李耀泽,许新强,张斌,等. 特重型颅脑损伤双侧一次平衡去骨瓣减压术[J]. 中国实用医刊,2011,38(3):106.

[7] 李建亭,李天栋. 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6,11(2):65-67.

第8篇:颅脑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颅脑创伤;护理能力;胜任特征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206-1

1颅脑创伤护理能力的相关研究

1.1研究目的

对颅脑创伤护理能力的相关材料进行规范的扎根理论研究,分析和界定颅脑创伤护理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探讨颅脑创伤护理能力的理论模型,进一步验证前期理论思辨的结果,为颅脑创伤护理人员的能力培训和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了探索分析颅脑创伤护理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根据研究目的编制了“颅脑创伤护理能力概念及内容”开放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概念、内容与结构、特点、行为等4个层次的6个开放式问题;将调查问卷以信函的形式发放给从事相关工作15年以上的颅脑创伤医疗和护理专家20人,17位专家反馈问卷信息,问卷回收率85.0%;同时,调查普通颅脑创伤救护人员22人,反馈信息20人,问卷回收率90.9%。

反馈问卷的专家中,颅脑创伤护理专家8人,颅脑创伤医疗专家9人,主要分布于各大医院的神经外科和重症监护室;反馈问卷的普通颅脑创伤救护人员中,颅脑创伤护理人员12人,医疗人员8人。

1.3研究结果

颅脑创伤护理能力的概念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颅脑创伤护理能力即颅脑创伤临床护理能力,包括:护理经验、临床思维、护理处置能力、技能操作、健康教育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评估能力、并发症预知能力等。广义的颅脑创伤护理能力除了上述的临床能力之外,还包括以下内容:

①一般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认知能力、判断能力等。

②高级能力。如研究能力、决策能力、干预能力、沟通能力等。

③心理特征要求。如自信、镇定、主动、独立等。

④素质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灵活、耐心、细心等。

⑤良好的职业态度。如热情、冷静、严谨、责任心等。

2颅脑创伤护理人员胜任特征的相关研究

2.1研究目的

分析颅脑创伤护理人员胜任特征成分,为发展颅脑创伤护理人员胜任特征测量工具奠定理论基础。

2.2研究方法

①拟定开放式调查问卷,选择国内从事颅脑创伤护理工作的护理专家10名、神经外科护士71名,以及急诊科、ICU护士各22名,共计125名护理工作者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10名专家全部作答,79名护士反馈了问卷,问卷总回收率为71.20%。

②根据开放式问卷结果,结合文献分析,组成2人编码小组对文字资料进行编码;初步拟定颅脑创伤护理人员胜任特征的80个阐述,编制半开放式调查问卷,包括对80个胜任特征的重要性判断、优秀颅脑创伤护理人员的基本条件、填表人员的情况、判断依据等的调查。

③对150名从事颅脑创伤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22份,回收率81.33%。

2.3研究结果

122名护理人员反馈了问卷,受试者对于颅脑创伤护理人员胜任特征词的勾选频数显示,36个胜任特征被60%以上的护理人员勾选,其中,“细心、冷静、责任心、敏锐观察力、判断能力、良好临床思维和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赞成率≥90%,成为相对最为重要的7个颅脑创伤护理人员胜任特征。

综合统计结果,组织由1名护理心理学专家和2名颅脑创伤护理专家组成的小组进行讨论,根据调查结果修订特征词的解释,为访谈编码做准备。

3讨论

3.1颅脑创伤护理能力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从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专家对颅脑创伤护理人员培训内容的认识差异较大。在颅脑创伤护理人员培训内容选择方面,由于本项研究只进行了培训内容一级指标的筛选,每一项指标下面的二级指标或许更为实用,可操作性更强。而且不同情况下的培训重点需要进行加权处理,但是不同情况下(如平时、战时)的加权该如何计算,没有一个通用的指标,需要更多的人力投入到后续的研究工作。

3.2对护理教育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随着胜任特征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对医学专业领域胜任特征的研究亦逐渐增加,如舒丽芯等对药学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能力结构的研究,研究发现,药学生的核心素质与胜任特征不同于医学生。

在护理教育培训方面,由于护士胜任特征与业绩表现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护理人员胜任特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帮助测量自身胜任特点、设置在职培训内容、安排学习计划、评价学习进程等,促进护士和医院的共同发展。

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研究与不同岗位、不同专科的护理人员相适应的工作胜任特征模型,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配置、选拔和任用的质量,降低管理成本。

由此可见,护理胜任特征的专项化和具体化将是今后研究的趋势,在护理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中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泉开.关注颅脑创伤[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8,19(4):193-197.

第9篇:颅脑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颅脑外伤; 急诊; 护理; 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7-0075-02

doi:10.14033/ki.cfmr.2016.7.040

颅脑外损伤是外力作用于颅脑引起的损伤,患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嗜睡、浅昏迷、昏迷、深度昏迷)、头痛呕吐、瞳孔散大、血压下降等[1],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流行病学统计,每年在10万人口中有200~300人发生颅脑损伤,大约10%的受伤者在送往医院前死亡,60%的患者为轻度颅脑损伤,20%为中度,10%为重度损伤[2]。颅脑外伤病情复杂,进展迅速,病程长,死亡率高,救治难度大。在临床急救中要求对颅脑外伤患者及时降低颅内压、纠正脑缺氧、制止脑出血[3]。急救过程中,护理措施的得当与否也将影响到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外科2013年1月-2014年

7月收治的部分颅脑外伤患者提供了优质的综合性护理服务,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外科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78例颅脑外伤患者,按急诊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27例,女12例;年龄19~71岁,平均(48.38±11.28)岁;其中车祸伤21例,打架斗殴7例,摔伤10例,坠落伤1例;根据Glasgow 评分,轻度脑损伤12例,中度脑损伤20例,重度脑损伤7例。观察组男31例,女8例;年龄27~69岁,平均(44.61±11.01)岁;其中车祸伤17例,打架斗殴8例,摔伤11例,坠落伤3例。根据Glasgow 评分,轻度脑损伤10例,中度脑损伤24例,重度脑损伤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颅脑损伤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伤者被送达急诊抢救室,急诊护士立即建立心电监护,遵医嘱开通静脉通道,快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及时留取血液标本检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变化情况,并完善病情评估(Glasgow评分)。根据伤者病情情况,协助医生清创,包扎止血,遵医嘱予抗感染、降低颅内压、营养神经治疗。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护士全程陪同完善相关检查。患者病情需行急诊手术的,急诊护士应做好术前准备,尽快为手术争取时间。同时要加强宣教,限制人员探视,减少感染概率,并嘱患者家属做好安全防范,避免坠床和摔伤。如患者卧床时间较长,护士应指导家属每2 h帮助患者翻身一次,避免褥疮的发生;按摩腹部2~3次/d,预防便秘;及时清洗会阴和尿道口消毒,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2.1 呼吸道管理 脑细胞缺氧6 min即可造成不可逆损害,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整个抢救过程自始至终应该把握的中心环节[4]。抢救前,应备好吸引器,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彻底清除口腔、呼吸道内的呕吐物、分泌物等,防止窒息。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时要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吸痰时间过长损伤黏膜,造成感染。同时给患者吸氧,一般氧流量为3~5 L/min,对深昏迷或伴有严重胸部创伤的患者,以及动脉血PaO26 kPa者,应及时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5]。

1.2.2.2 颅内高压护理 脑疝是造成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常因脑水肿或颅内血肿造成[6]。护士应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遵医嘱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 ml,在30 min内滴完,减轻颅内高压,避免脑疝发生。使用20%甘露醇脱水治疗会影响到电解质。有文献[7]报道,可应用3%高渗盐水进行脱水治疗,对电解质和血循环影响较小。

1.2.2.3 病情观察 患者受伤后可出现持续的生命体征紊乱,监测时,先测呼吸、脉搏,再测血压,最后测意识,以免患者躁动影响准确性[8]。密切监测的同时做好记录,为医生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监测时发现患者脉搏缓慢,呼吸深慢,舒张压升高,考虑颅内压升高;血压下降,则有脑疝形成的可能。意识是颅脑损伤最重要的观察指标之一,意识障碍程度越深,表示颅脑损伤越重,意识的观察常通过询问、交谈及检查痛觉、吞咽反射等进行[9]。通过观察发现患者昏迷程度加深,可考虑脑水肿加重或形成迟发性颅内血肿,应持续给予甘露醇静脉滴注,减轻脑水肿;患者苏醒后有剧烈头痛、烦躁不安,伴频繁呕吐的症状,应考虑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逐渐清醒,则认为病情逐渐好转。同时要注意观察瞳孔变化,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危象,避免脑疝形成。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可以因机体产热平衡紊乱致体温升高,应及时给予冰袋、冰帽冷敷或用温水擦拭措施等行物理降温。

1.2.2.4 心理护理 颅脑外伤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常表现为情绪的失控、紧张、担心和恐惧,对自己的病情产生不必要的过分忧虑,这种强大的心理压力会使患者产生神经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10]。因此,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十分重要。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护士要主动关心患者,做好病情告知,耐心聆听患者的诉说,对患者出现的头痛、呕吐、呼吸急促等症状做好解释。沟通中言语要亲切诚恳,态度温和,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争取他们的信任和配合。对于病情危重、意识不清的患者,家属对突如其来的伤病往往缺乏心理应对,常表现为惊慌失措、紧张。一方面护士要安抚家属的情绪,劝导家属理性的面对;另一方面要将患者的病情、处理方案、治疗的预期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等详细告知,尊重、理解家属的选择,鼓励他们多给予患者帮助,化解患者悲观失望的情绪,激发患者积极治疗的决心。在救治过程中,护士应沉着冷静,遵从医嘱,熟练操作,忙而不乱,坚定患者及其家属治疗的决心和信心。

1.2.2.5 营养支持 颅脑外伤患者营养需求大,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利于其康复。对不能自主进食的昏迷患者,可选择肠外营养,通过微量泵从静脉供应患者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包括丰富的热量、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供应能量的物质主要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11]。其余患者可采用鼻饲营养支持。鼻饲宜选用温度在38 ℃左右的高营养、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食物,每2~3小时1次,每次不超过200 ml。灌注速度不宜过快,灌注完毕后用温水将胃管内残余食物冲净,同时做好口腔护理。餐后30 min内不宜搬动患者,以免食物返流引起窒息。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干预后的疗效评定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治愈:患者神志清醒,临床症状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或者死亡[12]。救治成功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经医疗救治和综合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救治成功率为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19,P

3 讨论

颅脑外伤患者临床上因病情危重、变化快及死亡率高等因素,一直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3]。有研究显示,颅脑外伤的患者若在伤后5 min内给予救治性措施,伤后30 min给予有效的医疗救治,可提高25%的生命抢救率[14]。因此,急诊救治必须争分夺秒。这就要求急诊外科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同时,要善于沟通,重视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情绪进行干预。本研究中,急诊科护士接诊后通过询问病史,判断病情的轻重并快速分诊。急诊外科护士迅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详细记录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大小以及生命体征等变化,遵医嘱及时给予降低颅内压、吸氧、营养支持等综合性护理措施,并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通过及时的急诊救治和有效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治愈10例,有效27例,2例死亡,救治成功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杨晓莉.轻型颅脑外伤患者的焦虑情绪分析及其心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7):128-131.

[2]王凤娟,X燕燕,王志娟.优质护理对6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0):246-247.

[3]邓风清,欧阳素琴,苏意心,等.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2):25-27.

[4]高东然.重型颅脑外伤合并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护理[J].航空航天医药,2010,24(2):244-245.

[5]陈绮坚,吴秀娟,唐君.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措施[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3):129-131.

[6]朱蕾.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要点[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5):317-318.

[7]赵英志,张兴春,李凤强,等.微创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J].吉林医学,2006,27(3):281-282.

[8]孙玉梅.重症颅脑损伤颅内血肿的观察及护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5):1914-1915.

[9]彭秀丽.87例颅脑外伤患者急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39-40.

[10]伍虹云,文艳梅,褚小丽.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128-129.

[11]姜惠敏.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脑外伤昏迷患者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3):126-127.

[12]金小花.综合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急诊救治中应用的临床意义研究[J].北方药学,2014,11(10):191.

[13]过月萍.循证护理在颅脑外伤急诊急救中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