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颅脑损伤护理范文

颅脑损伤护理精选(九篇)

颅脑损伤护理

第1篇:颅脑损伤护理范文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中110例患者均为我科自2005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男7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8岁。其中硬脑膜外血肿23例,硬脑膜下血肿17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合并颅骨骨折5例,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患者致伤原因有:交通事故伤86例、摔伤9例、打击伤15例。患者伤后就诊时间在30分钟~3天,平均5.4小时。

方法:采用开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治疗的患者有90例;采用脱水、激素、抗炎、营养神经等非手术治疗的有20例。全部患者均行颅内引流术,用持续颅内高压(ICP)监测:①患者取头部水平卧位,固定压力传杆器与耳尖同一水平,颅内引流管连接1只三通管,侧通道接引流袋,直通管接一次性压力监测套,扣于模式压力传感器接监护仪,彼此紧密连接,持续监测颅内压,直通道连接冲管用生理盐水;②测压时将三通管引流通道关闭,开通测压通道,并将侧口打开调为0后,盖上即可,从监护仪显示屏观察到颅内压波形及压力情况。

评分标准: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标准,3~5分48例,6~8分62例,均<8分或对疼痛丧失定位能力。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果

本组资料110例患者中,治愈64例,中残18例,重残14例,死亡10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4例。有效率为58%。

护理

术前护理:护士要正确连接监测装置,监测前对监护仪进行性能测试,使各部件工作正常。在每次监测前均要校准“0”点,监护时患者保持平卧或头高10°~15°为宜,妥善保护监测装置的接头导线,防止扭曲、折叠或脱出。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每15~30分钟观察并记录1次,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由于颅脑损伤患者极易发生频繁呕吐,因此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必要时置气管插管,吸氧3~5L/分,以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2]。对于急需手术患者,要在30分钟内完成术前准备。及时评估患者伤前原有的慢性疾病。本组病例中,既往有慢性病的患者35例,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加重原有疾病,如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

术后护理:对昏迷较深的患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并严格执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要及时叩背吸痰,操作动作必须轻柔,尽量减少刺激,吸痰时要施行无菌操作,常规行雾化吸入和气道内给药,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3]。当颅内血肿、严重脑水肿、伤口疼痛、缺氧等时,患者可出现躁动不安,医护人员应该及时查找原因,对症处理。必要时使用镇静剂,让患者平静后再测量,以便确保颅内高压监测的准确性。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脱水剂效果更好。由于颅脑损伤患者在急性期发热很常见,我们必须要明白患者发热的原因。一般中枢性高热,主要是由于下丘脑功能障碍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我们可采用物理降温,使患者的体温控制在37℃以下。

一般护理:颅脑损伤患者,要注意室内温湿度适宜,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30~60分钟。要定时为患者翻身叩背,每次翻身后用热毛巾擦洗受压的皮肤和骨突出部位,要保持床铺的清洁与干燥,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对持续置尿管的患者,应加强会的护理,并为患者行早期膀胱训练,缩短导尿时间和降低泌尿系感染率。本组病人置尿管时间在5~10天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应激性溃疡,本组发生率为62%。颅脑损伤后的患者应及时进食,可阻断营养不良与免疫功能低下的恶性循环,对不能进食者要留置胃管,同时做好胃管的护理。危重病人因机体处于强烈应激状态,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使胃黏膜血液供应减少,局部黏膜水肿,因此插胃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反复插管。有学者认为,将插管长度改为从发际到剑突(实测距离)至5cm时,对胃黏膜损伤较轻[4]。适当约束烦躁病人的双手,可防止自行拔管,保持胃管畅通,防止堵塞。避免过频更换胃管,防止造成胃黏膜机械性损伤出血。在鼻饲时应给予半卧式头部抬高30°~45°,并观察胃液性质、颜色,定时测定pH值,使pH值保持4~7。鼻饲时要调整“三度”,即浓度、温度、输液速度。一般温度在35~37℃为宜,过热可导致黏膜烫伤,引起出血;过冷则易致腹泻。发生应激性溃疡的早期,患者常有呃逆,一旦出现应激性溃疡,除遵医嘱应用制酸剂、止血药、扩容药物外,还要严密观察呕血和黑便的变化,并记录其量和性质,并做好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尿量等变化。准确记录引流量及颜色,防止引流管堵塞、扭曲、脱出。

饮食指导:营养支持对脑组织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进食时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吞咽动作及呛咳。若有吞咽而无呛咳,应先喂密度均匀的糊状饮食,如藕粉、鸡蛋糕、流质等;若病人无吞咽动作或呛咳较明显,要尽快进行鼻饲,使患者的鼻饲液更接近于日常饮食习惯,减少了腹胀的发生。本组有6例发生心衰、3例发生肾衰,其中4例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这些患者心功能代偿能力较差,当伤后处于高动力状态时,心脏负荷增大,出现失代偿。大量脱水剂的应用,易加重肾负荷,因此要及早补充和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康复期的护理:颅脑损伤后,患者易引起偏瘫和失语,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达到脑功能区的转移或重组,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因此,生命体征稳定后一般24~48小时即可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运动时应在护士的示范指导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运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要求肢体的每个关节都要运动。我们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恰当的给予肯定,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讨论

颅内高压监测,能准确判断颅内伤情及脑水肿情况,降低了因使用甘露醇不当而引起的肾脏的毒性作用,减少了电解质紊乱、急性肾衰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变了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的盲目性[5]。在监测过程中,要求将预防颅内感染作为护理的重点,必须保持监护及引流装置的全封闭,避免漏液,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因此,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和判断各种异常压力波型,各项操作要严密遵守无菌技术原则,防止颅内感染。监测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要及时准确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做好各项护理,提高抢救患者的成功率及生存率。

论文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压护理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效果。方法:对2005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11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以及临床治疗与护理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极高。本组110例患者,治愈64例,中残18例,重残14例,死亡10例,放弃治疗4例。有效率为58%。结论:提高临床救治和护理水平,加强患者术前和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呼吸道和引流管的护理,早期给予营养支持,可以减少患者肺部并发症,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质量。

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急诊,患者颅脑损伤后直接造成的继发性损害一般都是颅内高压(ICP),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病死率和致残率也在50%以上[1]。因患者自身的生理特点,加上合并损伤多和脑损伤严重,伤后昏迷时间长,因此伤后并发症发生率很高。

参考文献

1周燕,刘英.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68例.中华现代临床医学,2004,(2)7:1039.

2周玉娟.老年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评价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8:34.

3丹金秀,李淑迦,王军.1例颅脑损伤合并多脏器功能受损患者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47-148.

第2篇:颅脑损伤护理范文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损伤,其发生率在30%~50%[1]。本科2006年1月—2008年6月共收治额叶脑挫伤伴精神症状患者106例,经及时诊治及我科护士的精心护理,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6例患者中男84例,女22例,年龄15~75岁,入院时GCS评分3~8分,其中原发性脑干损伤18例,多发性脑挫伤39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36例,脑挫裂伤合并其他部位损伤13例。本组患者有42例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31例去骨瓣减压术,其余患者根据病情行保守治疗,包括脱水、止血、预防感染、营养脑神经药物等。其中气管切开28例。结果106例患者中痊愈97例,死亡9例。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要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意识是判断患者病情轻重及脑功能状态的可靠指标之一,瞳孔是判断颅脑损伤后病情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患者处于昏迷状态,脑疝是病情发展最危险的阶段,出现两慢一高即:脉搏慢而洪大,呼吸慢而深,血压升高的表现,多提示颅内压升高。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说明已形成脑疝,对手术来说已为时较晚。所以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对病情要有预见性,15~30min观察一次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并及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遵医嘱对症处理。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通畅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的关键。由于呕吐,口鼻腔分泌物,无法吸痰,舌根后坠等均是造成呼吸不通畅的原因,易加重脑水肿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的呕吐物、分泌物,解除舌根后坠。对深昏迷或昏迷时间较长,呼吸道不畅以及痰液粘稠不易吸出的患者应及时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后应做好以下护理:(1)气管切开48h内要注意呼吸情况及气管切口有无出血渗血,有无皮下气肿及皮下血肿,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2)保持气管套管通畅,采用一次性硅胶气管套管,每日更换气管切开敷料2次,敷料被痰液或血液渗湿时及时更换,防止切口感染,套管口覆盖双层用生理盐水渗湿的纱布,以保持吸入的空气有一定的湿度,并防止灰尘及异物吸入。(3)随时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操作应轻柔,每次吸痰不超过15s,连续吸痰不超过3min,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以防交叉感染,并准确记录痰的颜色、性质和量,吸痰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4)每日雾化吸入2~4次,定时予气管内滴入湿化液。(5)病室要清洁、安静、舒适,定时开窗和空气消毒,室内温度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在60%~70%。

2.3 头部引流管的护理 有头部引流管的患者回病房后应首先了解引流管的放置部位,引流目的及注意事项。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牵拉、扭曲、受压,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量。患者外出做检查时应夹闭引流管,以防引流液倒流引起逆行性感染。对烦躁的患者要予约束带适当约束(禁止强行约束,避免颅内压增高),以防患者自行拔出引流管。

2.4 饮食护理 在伤后2~3天可遵医嘱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保证营养,促进损伤的修复。必要时予鼻饲流质,鼻饲者一般每次注入流质200~300ml,2~4h 1次,鼻饲食物的温度为38℃~40℃,灌注速度不宜过快,以免造成食管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注食时应抬高床头30°,注食前后分别予30ml温开水冲洗鼻饲管,注意每次喂食前应抽出少许胃液,无异常时方能注食,若出现咖啡色样液,则暂停进食,及时报告医师;若抽出物为未消化食物,则应根据抽出量来调整鼻饲量及间隔时间。

2.5 口腔护理 每日用生理盐水或龙掌口含液棉球口腔护理2次,口腔护理时要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是否完整,舌苔情况以及有无口臭。

2.6 预防泌尿系感染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表现为尿潴溜和尿失禁,应留置导尿管。长期留置导尿管易发生泌尿系感染,应每日用0.05%碘伏会阴消毒2次,每周更换导尿管一次,必要时每日行膀胱冲洗2次,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

2.7 皮肤护理 给予气垫床使用,每2h翻身1次,每日擦浴1次。大小便失禁或汗多的患者,要及时更换浸湿衣被,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用约束带的患者要注意:约束带松紧应适宜,以防勒伤皮肤,并班班交接,记录皮肤情况。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复杂,变化迅速,死亡率高,护士除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外,还要不断的更新知识,总结经验,提高义务素质,充分认识到观察病情的重要性,同时对病情的变化要有预见性,抓住护理要点,在实施治疗护理方案时如细心、周到、全面、准确。尽可能的降低病亡率,减少病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治愈率。

第3篇:颅脑损伤护理范文

如何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愈率,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治疗方案,还需要临床护士的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早期诊断,准确观察,及时处理是病人预后的关键,对降低颅脑外伤死亡率起着极其主要的作用。因此,为阻止神经系统损伤、改善患者预后就要求细心处理重症监护过程中的每个方面的问题。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2月~2008年7月共收治颅脑损伤病人82例,男53例,女29例,年龄8~73岁,平均41±1岁。致伤原因:车祸28例,高处坠伤2例,高血压脑出血30例,电击伤2例。82例病人有30例因合并颅内血肿而行开颅手术,其他为保守治疗。经治疗护理,恢复良好48例,自动出院22例,死亡12例。

病情观察:凡是脑损伤的病人,不论表现轻重,应密切观察。以睁眼、言语和运动反应为基础的Glasgow昏迷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估。其他重要的用以评价脑干功能的最初神经系统检查方法还包括:意识水平、呼吸模式、瞳孔大小、反应性以及眼脑反射、眼前庭反射和咽反射。还应评估眼球运动、肢体运动、感觉功能和语言。一般观察3~5天,严重者每15~30分钟1次,病情稳定后2~4小时1次,如有病情变化应及时报告医生。

意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是判断颅脑病变的重要指征,观察患者神志是否清醒、嗜睡、朦胧、昏睡及昏迷,对于意识有障碍及意识障碍的程度以及意识障碍变化趋向,可提高表明病情轻重和疾病的预后,以便及早处理。

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术后应每30分钟测T、P、R、BP,如血压升高预示颅内压增高,应及时报告医生,通过对T、P、R、BP的观察和记录,可以反映某种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以便于实施抢救护理措施。

瞳孔观察: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应是否灵敏等瞳孔的改变,是神经外科病人观察的重要项目之一,对观察病情变化和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迹象如小脑幕切迹疝是非常重要的。两侧瞳孔缩小如针尖大,伴有高热是原发性脑桥出血的特征,若病人还伴有四肢强直性抽搐则是脑室出血的表现,两侧瞳孔忽大忽小或大小不等,可能是脑疝早期征象。

加强气道管理:由于重型颅脑损伤长期处于昏迷,咳嗽、吞咽反射消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病人常出现呼吸困难,尤其是气管插管更加重了上述症状。为防止呼吸道阻塞加重,脑缺氧,脑水肿及呼吸道并发症,要及时消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建议气管切开手术。

及时控制高热:为维持中枢神经的正常功能,体温超过38.5℃以上均可用冰帽、冰袋24小时不间断降温,以尽快降低脑组织对创伤的反应,减轻脑水肿。

保持口腔清洁:由于病人长期处于昏迷状态,不能进食,创伤修复感染和高热等原因,使机体消耗量增加,以及大量抗生素的应用,易发生口腔炎和口腔霉菌感染。口腔护理2次/日,有效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皮肤及护理:神经外科病人常有肢体活动受限伴意识障碍,应保持皮肤清洁,预防褥疮的发生,每2~3小时翻身拍背1次,必要时在骨突处和长期受压部位用30%~50%红花酒精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预防泌尿道感染:由于病人处于昏迷状态,长期留置导尿管应视尿管堵塞情况更换,每日用0.2%碘伏棉球进行会阴护理2次,防止泌尿系感染,导尿管每4小时开放1次,以训练膀胱功能,尽早自主排尿,同时记录尿量变化。

饮食营养护理:供给足够营养,密切观察病情,注意随时可能发生的应激性消化道出血。伤后3小时内静脉输液给予静脉高营养,可采用鼻饲给予“三高”流质饮食,以提高患者身体素质,促进脑组织恢复。

第4篇:颅脑损伤护理范文

关键词:颅脑损伤;护理;特点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众所周知,对于急危重症脑外伤患者,急症手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但是术后的护理更是抢救成败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计划,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促进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期间收入我科的466例颅脑损伤患者。本组466例,其中男350例,女116例,年龄在16~70岁,平均(32±3.6)岁,其中开颅手术150例,保守治疗316例。

1.2研究方法及步骤 回顾性分析2009年期间收入我科的46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

1.2.1总结所有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大小、神经系统体征、呼吸频率及呼吸音、出入量及并发症等方面并为每位患者建立专门的护理资料。

1.2.2观察护理资料及护理措施对患者的生存率的影响。

1.2.3观察针对术后及康复期患者的病情特点选择的必要的护理手段如:呼唤,语言刺激,肢体功能锻炼等对颅脑损伤患者致残率的影响。

1.3统计学方法 试验结果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的处理,用%或(x±s)计数,应用χ2进行数据资料的检验,t值检验计量资料,P

2结果

本组466例中开颅手术150例,保守治疗316例,治愈330例,占70.8%,好转70例,占15.0%,植物生存12例,占2.6%,死亡54例,占11.6%,生存率为88.4%,致残率为17.6%,见表1。

3讨论

颅脑损伤是一种较常见的损伤,多因头部受到暴力引起,损伤方式有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两种。因交通事故而导致的颅脑损伤病例占绝大多数。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急、重、复杂多变,极易发生并发症。急症手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术后的护理更是抢救成败至关重要的因素[3,4]。颅脑损伤威胁着伤员的生命安全,如能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抢救,则可改善伤情和挽救生命。严重的颅脑损伤病员,由于昏迷、舌向后坠、呕吐物和血块阻塞咽喉部,引起呼吸不畅,以致加重脑组织的缺氧,甚至可窒息死亡。此类病员时,应先清除口腔内呕吐物或血块,拉出舌头,侧卧位防止舌后坠,以保持呼吸道畅通。头部损伤有严重出血时,可用压迫法止血、盖上消毒纱布后加压包扎。有脑膨出者,须用消毒碗碟覆盖后包扎。头皮撕脱伤创口可用消毒纱布加压包扎,并将撕脱的头皮用清洁布包好后一同转送医院。用很短的时间鉴定伤员昏迷程度、瞳孔、脉搏、呼吸及肢体瘫痪情况。如呼吸停止应先做人工呼吸或对口呼吸。心跳停搏应在心内注射肾上腺素1mg同时做胸外心脏按压,直至心跳恢复[5,6]。大出血的伤员应积极进行抗休克处理,迅速进行静脉输液、血型测定、配血、输血。有复合伤的伤员应尽快明确伤情,便于抢救。颅底骨折患者一般不采用手术治疗,有脑脊液耳漏、鼻漏的伤员忌用水冲洗或用棉球填塞,这样反将引起逆行感染而导致颅内感染,一般采用顺位引流,注意保持局部的清洁或头下垫已消毒的敷料,脑脊液耳漏,鼻漏者在2w~1个月后骨痂形成即可自愈。

参考文献:

[1]李静.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J].家庭护士杂志,2006,(6):17-19.

[2]毛秋云.自理理论在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1(2):96.

[3]范慧琴,李建玲.呼唤对卒中昏迷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J].护理研究,2004,18(5):870-871.

[4]刘霞,王向红.重型颅脑外伤83例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9,30(1):70-71.

第5篇:颅脑损伤护理范文

【关键词】颅脑损伤 脑肿胀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24-02

Acute brain swelling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 care

XUE Yi

(Tianqu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Ya’an 625000,Sichuan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cute brain swelling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 care methods and experience. Methods The hospital admitted 2005――2010, 76 cases of brain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brain swelling and take appropriate care. Results cure in 22 cases, accounting for 28.95%; improved in 23 cases, accounting for 30.26%; death in 31 cases, accounting for 40.79%.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acute brain swelling close observation, nutritional support, dehydration therapy care, postural care, symptomatic care, rehabilitation care,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Keywords】brain swelling brain injury care

颅脑损伤是临床上病情复杂而且变化快,死亡率甚高的疾病,医护人员要做到及时抢救,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因此护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护理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及预后。2005―2010年我院共收治颅脑损伤2065例,其中76例发生急性脑肿胀,占3.7%。按国内统一标准分型[1]和格拉斯哥(GCS)评分,针对临床表现进行了观察和护理,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6例均系住院病人,其中男54例,女22例,年龄3~65岁。交通事故59例,高处坠落12例,硬物击伤4例,电击后摔伤1例。深昏迷30例,中昏迷14例,浅昏迷20例,意识朦胧5例,有中间清醒期7例。入院时GCS评分,3分9例,4分11例,5分8例,6分13例,7分12例,8分15例,10-12分8例。双侧瞳孔散大16例,一侧瞳孔散大24例,双侧瞳孔缩小8例,双侧瞳孔大小正常28例。双侧巴彬氏征阳性30例,单侧巴彬氏征阳性32例,双侧巴彬氏征阴性14例。76例均有颅内压增高,诉头痛,头胀67例;躁动不安30例。

1.2 CT检查

18例示两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肿胀,脑室受压变小,四叠体、环池,侧裂池均受压变小或消失,中线以为不明显,28例示两侧弥漫性肿胀伴脑内小血肿,环池无明显变化,30例示单侧脑肿胀合并脑挫裂伤或蛛网膜下脑出血。

1.3 结果

治愈22例,占28.95%;好转23例,占30.26%;死亡31例,占40.79%。

2 护理体会

通过对76例急性脑肿胀病人的护理及分析,笔者认为对急性脑肿胀病人进行严密观察、营养支持、脱水疗法护理、护理、对症护理、康复护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备在早期如能识别、采取正确措施,及时抢救处理,是维护患者身体健康,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

2.1 严密观察意识与瞳孔变化

病人入院后不论有无意识障碍,均应在每30-60min观察病人意识状况1次,若病人意识出现嗜睡或意识朦胧,甚至出现意识障碍加深,呈昏迷状态,提示病人有脑肿胀或脑疝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师作相应处理。

2.2 观察生命体征

伤后4小时内,应每30-60min测量脉搏、呼吸、血压各1次,并作好记录。若血压进行性升高,脉搏慢而有力(<60次/min),呼吸深而缓慢(<16次/min),通常是颅内压升高所致。本组有3例呼吸节律变化,10-12次/min,即进行脱水治疗,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处理,促使病人转危为安。

2.3 观察头痛、呕吐症状

脑肿胀病人由于颅内压升高,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及呕吐。对于头痛剧烈,颈项疼痛强直,呕吐频繁者尤应密切观察其意识及瞳孔变化,并加强脱水治疗,以降低颅内压,防止发生脑疝的可能。本组有7例头痛剧烈,5例呕吐频繁,经脱水、利尿、止吐治疗后,症状减轻。

2.4 呼吸护理

2.4.1 改善肺通气和组织缺氧量

除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呼吸情况外,应注意监测给氧(包括呼吸机给氧的真正效果),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定时作血气分析。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主张降低潮气量,增加呼吸频率,提高呼吸机支持治疗的效果。

2.4.2 降低颅内压

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和呼吸功能不全可以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临床工作中应采取积极措施,如脱水、利尿等降低颅内压。

2.5 护理

病人血压平稳后,头部提高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去骨板减压者,应注意避免骨突处受压,如果是小脑、脑干肿胀和后颅手术者,宜取侧俯卧位,8小时内禁用枕头,防止脑干和枕部受压,导致枕骨大孔疝。

2.6 脱水疗法护理

脱水疗法常用于治疗脑水肿和抢救脑疝,以迅速降低颅内压。常用的药物有:①20%甘露醇,成人每次250ml,静脉注时或快速滴注,间隔4-6小时重复使用,并须观察尿量;②25%山梨醇,其作用及用法与甘露醇相似;③30%尿素溶液,一般常与上述药物混合作用,剂量为4g/kg体重,可一次静脉注入;④复方甘油注射液,具有作用广泛,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的特点;⑤50%葡萄糖液,其脱水作用差而短暂,有摒弃趋势,心功能不良者可使用速尿;严重休克者可用右旋糖酐或浓缩血浆。用大量或长期使用脱水剂时,应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2.7 营养支持的护理[2]

2.7.1 营养与补液

颅脑伤初期由于机体的应激反应,常有不同程度水钠潴留,为减轻脑水肿,一般在伤后1-3日内,应适当限制水钠摄入量,仅供给正常生理需要量即可。若超过3日,仍不能进食者,则依病情酌情增加补充输液量,电解质及营养物质。但静脉补液时仍需谨慎,若滴注过快速或输液过量均可增高颅内压,导致脑水肿或心衰。因此,输液必须要考虑到颅内压和全身情况。

2.7.2 营养支持的途径

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颅脑损伤后,病人采用胃肠道外营养途径更为有效安全。营养支持的原则是高热量、高蛋白质,但不升高血糖的食物。

2.8 冬眠低温疗法护理

①用药前应观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瞳孔。然后按医嘱将冬眠药物加入5%葡萄糖液500ml滴注。②使用冬眠药物半小时后,待病人由躁动转为安静时,方可开始物理降温,一般用水袋或冰帽置于局部。如有寒战反应,可暂停降温设施,并适当增加药物剂量或加用镇静剂后继续降温。③冬眠期间需专人守护,并密切观测生命体征,瞳孔和意识变化。一般每0.5-1小时观测一次,并作记录和对比分析。如发现收缩压低于10.5kpq或心律紊乱者,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同时要求呼吸平稳规则,每分钟不少于12次。降温标准以维持直肠温度32-34℃为宜。体温过低易引起心脏及肺部并发症。④冬眠期间需要补充营养,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防治感染等问题。加强基础护理,防止肺炎、冻伤、褥疮等;定时翻身,以防身体受压,但应避免造成身体的剧烈震动。

2.9 躁动的护理

躁动不安是头伤急性期常见的临床表现症状之一,引起躁动不安有许多因素,首先要考虑脑水肿、肿胀或颅内血肿所致的颅内高压状态;其次是颅外因素,如呼吸道不通畅引起的缺氧;尿潴留引起膀胱过度充盈;大便干结导致强烈的排便反射等。当病人突然由安静转入躁动,或由躁动转为安静深睡时,均应提高警惕,观察是否有病情恶化,须仔细检查躁动原因并逐一加以解除。切勿轻率给予镇静剂,妨碍对病员病情变化的观察;躁动伤员不能强行加以约束,以免过分挣扎,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并消耗能量。床旁护理,可增加床档,以防止病人坠床,加重损伤,必要时可专人守护;注射时需有人相助,防止折断注射针头;病员应勤剪指甲或戴手套防止抓伤;加强卫生处理,保持床被平整,以防皮肤擦伤。

2.10 对症护理

昏迷或气管切开者,均应常规护理。眼睑闭合不全者,应防止发生暴露性角膜炎,除保持局部清洁和涂抗生素眼膏湿润外,尚可使用眼罩或胶布将眼睑暂时贴合。脑脊液耳漏或鼻漏者,应保持外耳道和鼻腔清洁,禁止堵塞,冲洗或滴入药物,并禁忌腰椎穿刺;鼻漏者,严禁经鼻腔安置胃管或吸痰。有尿潴留或尿失禁者,需采取留置导尿,并在无菌条件下作膀胱冲洗。加强口腔护理,可防止并发颅内或肺部感染。注意皮肤的护理,避免发生褥疮。

2.11 手术护理

2.11.1 术前准备 ①向有关人交待病情,争取理解及配合治疗;②头部先剃光头发,清洁头部后用无菌巾包裹;③充分准备术中可能使用的血液制品;④准备头颅X线照片或CT片,以便术中参考;⑤建立输液通道,便于抢救注药或输血等;⑥有脑疝迹象者,需立即注射强力脱水剂,同时行气管切开术。

2.11.2 术后护理

①保持头部伤口敷料干燥,如敷料潮湿,应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处理;②放置于手术区或脑室内的引流,应防止引流管发生扭曲或扯脱,并保持无菌和通畅,每日更换引流瓶,观察引流量、色泽和性状。

2.12 康复期的护理

康复期需加强心理护理,对于轻型伤员应鼓励尽早生活自理,防止过分依赖医务人员。重型伤员在神志恢复、体力逐渐好转时常因头痛、眩晕、耳鸣、复视、记忆力减退等而烦恼;其中有器质性、功能性之分,应区别对待,给予恰当的解释和宽慰。对其因体质差异,颅骨缺损、偏瘫的患者,应热忱地帮助,对出院后康复治疗要提出简易可行的方案。鼓励病员,加强心理疏导,列举过去某些伤员恢复的良好情况,让病员树立起战胜疾病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完全康复的信心和勇气。

参考文献

[1]刘世勤,张国庆,王江泉.实用颅脑急症的救治[M].第1版,第二军医大学出版,2007,235.

[2]徐利民,柳浩然,韩冬,等.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08,48(21):59-60.

第6篇:颅脑损伤护理范文

关键词: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重症监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00-02

重型颅脑损伤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失语及偏盲等。颅底骨折可出现脑脊液耳漏、鼻漏;脑干损伤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循环障碍、去大脑强直,严重时发生脑疝危及生命。重型颅脑损伤以紧急抢救、纠正休克、清创、抗感染及手术为主要治疗原则。为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有序的优质护理,笔者就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特点、容易出现的护理风险做出了回顾与分析,报告如下。

1急救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以紧急抢救、纠正休克、清创、抗感染及手术为主要治疗原则;症状观察及护理首先了解病人受伤时间、原因、病情发展过程等。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特别应注意病人有无休克、颅内出血、脑疝、机体其它部位的合并症。首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对脑疝病人立即静脉滴注脱水药;对疑有颅内血肿的病人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保持呼吸道通畅,颅脑损伤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故应采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舌后坠阻塞呼吸道时应放置导气管或用舌钳将舌拉出,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纠正休克,开放性颅脑损伤时引起失血性休克,应使病人保持平卧、注意保暖、补充血容量。当病人休克得到初步纠正,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方可转送;当合并其它脏器损伤和骨折时,应先初步处理合并症再转送,转送中应准备好急救物品,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肢体活动、伤口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

2围手术期护理

术前术后均应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有脑脊液鼻漏者,需半坐卧位;有脑脊液耳漏者,以头偏向患侧为宜,以便引流,防止脑脊液逆流造成颅内感染。开放性颅脑损伤应及时清创及常规应用抗生素;有脑脊液耳、鼻漏者,要注意保持耳、鼻孔及口腔的清洁,尽可能避免挖鼻孔、打喷噎和咳嗽,严禁阻塞,用水冲洗耳、鼻及经鼻吸痰和插胃管,以免引起逆行感染,每日测体温4次,密切观察有无颅内感染征象。感染或脑干损伤均可引起高热,应查明原因。体温高时应及时给予降温,保持体温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内。可采用药物及物理降温两种方法;对中枢性高热多以物理降温为主。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昏迷病人要注意保暖,定时拍背排痰,清理呼吸道,预防坠积性肺炎,按时给予翻身,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每日按摩骨突部位,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的发生。躁动病人谨慎使用镇静药,应由专人看护,给予适当约束,防止坠床及意外发生。冬眠疗法是采用冬眠药物和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低温状态。广泛脑挫裂伤,脑干、丘脑下部损伤伴有中枢性高热者,采用此疗法,以达到镇静、安眠、降低脑组织新陈代谢,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以保护受伤脑组织,减轻脑水肿。

3制定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管理计划

护理人员在对临床工作中对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要有充分认识,明确风险可能发生的因素、可能发生的环节,有预见性的建立护理风险评估表,将怕出错的意识,积极转变为哪里可能出错,对入住的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有了初步的识别与评估,就应制定相应有效的解决策略,一旦出现相应的风险,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从而避免危害发生,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害。

4建立健全护患沟通制度

颅脑损伤患者大多意外发病,且病情危、重、急、险,入院初期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环境陌生,极度紧张,对医护人员即充分依赖又持怀疑态度,此时他们大多希望得到全体医护人员语言及行动上的重视,此时接诊护士稍不注意就会引发护患纠纷,招致患者投诉态度不好、病情观察不到位、护士操作技术欠缺等。建立健全护患沟通制度,要求护士态度和蔼,礼貌待人,服务热情,换位思考,体验式服务;护士要求自己多听患者或家属说几句,多对患者或家属说几句;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检查结果、治疗情况,掌握患者医疗费用情况;留意患者及家属沟通后的情绪变化,留意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知及医疗期望值,留意学会自我控制;护理人员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和词汇,避免使用对方不易理解的专业词汇,避免刻意改变和压制对方情绪,避免强迫对方接受事实;做好预防性沟通,交换性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统一沟通。在抢救过程中,规定开放静脉通道、准备供氧吸痰装置、准备床单位、剃光头、备血、配送急查头颅CT等需由哪个班次完成以缩短抢救时间,做到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加强与辅检科室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得到患者辅检结果的反馈并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

第7篇:颅脑损伤护理范文

方法:从本院选取2010年1月份至2011年1月份,在我院就诊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原始病历资料作为本次分析活动的依据,共计34例。本次医学实验活动,根据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其中A组患者,共计17例,在术前术后护理重只是采用了常规护理方式。B组患者,共计17例,在术前术后护理重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还采取了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康复护理等全方位护理方式。

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10周至15周临床护理过程,对其恢复情况进行了统计,A组17例患者中,治愈10例,好转3例,死亡4例,治愈率为58.82%,好转率76.47%;B组17例患者中,治愈12例,好转3例,死亡2例,治愈率70.58%,好转率88.23%。

结论:在颅脑损伤术前术后护理过程中,采取全方位的护理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颅脑损伤病症的愈合率,值得在今后护理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颅脑损伤外伤护理方式方法常规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12-02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医学实验活动特从本院选取2010年1月份至2011年1月份,在我院就诊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原始病历资料作为本次分析活动的依据,共计34例。利用回顾分析法对34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对比研究与分析。在这3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9岁至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岁±3.2岁左右;患者的身体体重在49千克至87千克,平均身体体重为64±4.6千克左右。

1.2门诊观察。通过对着34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门诊观察与分析,造成患者颅脑外伤的原因主要有:高空坠落摔伤8例,外物击打受伤18例,交通事故损伤5例,其他方面损伤3例。损伤至就诊时间在23.32分钟至5.23小时,平均间隔时间在1.24小时;主要临床表现的症状为:思想意识模糊、多处骨挫伤及骨折、脑内出现高颅压症状,严重颅脑损伤,导致部分患者出现瞳孔散大、脑组织细胞出现大面积损伤以及脑组织水肿等现象。

1.3身体检查。根据对颅脑损伤患者的门诊观察分析结果,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快速有针对性的身体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颅脑CT扫描检查,B超检查,脑部X光线检查等等,通过检查34例中,得出损伤程度为:二级颅脑损伤患者16例,三级颅脑损伤患者18例。

1.4治疗方法。本次实验活动中对34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主要采用了去骨瓣开颅减压的手术方法诊治。

1.5护理方法。本次医学实验活动,根据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其中A组患者,共计17例,在术前术后护理中只是采用了常规护理方式,主要有:

(1)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思维意识是否正常,瞳孔是否出现散大的症状,生命体征发生如何的改变。

(2)对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进行护理,患者颅脑损伤后,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思维意识的模糊,会引发咳嗽反射或者吞咽功能不能正常进行,无法将咽喉中的分泌物从气道中顺利的排出。因此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没有进行气管插入和切开的患者,进行咽道处理,要求患者以平卧位,头向另一侧,有利于咽道内的分泌物顺利的排出。其次,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定时湿化气道,抽出分泌物,根据需要使用呼吸机。

(3)饮食护理,术后要求患者多摄入一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增强抵抗力,促进伤口的愈合,同时很好的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4)引流管护理,护理人员要对引流管的名称、要求、使用方法以及放置的位置进行妥善的管理。密切观察颅脑损伤患者引流液体的颜色、性质和产生的量度。向家属讲解引流管的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从而可以有利于引流管的顺畅。当患者出现外出检查的现象时,护理人员应将患者的引流管关闭。

(5)输液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还要进行相关抗炎、止血、静脉滴注等方式的治疗,护理人员需要对输液的过程进行严格的梳理,安排患者输液的顺序,及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现药物过敏症状以及药物出现外渗等。

B组患者,共计17例,在术前术后护理中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还采取了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康复护理等全方位护理方式。

(1)心理护理,在颅脑损伤手术治疗中,由于该病症属于紧急突发性事故较多,因此患者以及家属对该种病症存在着一些错误的心理,为了解除患者以及家属对颅脑损伤疾病的恐惧感,需要护理人员要做好术前宣教工作,让患者对手术的整个过程以及注意事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的配合手术的治疗。

(2)并发症护理,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后,可能会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状,需要护理人员进行精心的护理。主要有压疮、发热、肺部感染、消化道感染及出血、废用综合征等等。对于压疮,护理人员需要在1至2个小时对患者进行一次翻身操作,翻身时要特意注意压疮部位,以免二次伤害。对于高热现象,体温普遍在39.5摄氏度以上,需要进行物理和药物的降温护理。肺部感染的患者,要加强对其呼吸道的护理工作,及时将咽道内的分泌物进行排出,防治出现倒吸现象。

1.6统计方法。在手术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IBM公司生产的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系统软件:SPSS10.0,对术中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计量工作,数据的表示形式为X±S,资料的检测方式为T检验。

2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患者进行10周至15周临床护理过程,对其恢复情况进行了统计,A组17例患者中,治愈10例,好转3例,死亡4例,治愈率为58.82%,好转率76.47%;B组17例患者中,治愈12例,好转3例,死亡2例,治愈率70.58%,好转率88.23%。

通过上述实验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颅脑损伤术前术后护理过程中,采取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以及康复护理的全方位的护理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颅脑损伤病症的愈合率,比单靠常规护理的组别,治愈率提高了15%左右,好转率提高了12%左右,希望能够在今后颅脑损伤护理工作中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

参考文献

[1]觉世民.外科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9-249

第8篇:颅脑损伤护理范文

通讯作者:梁俊平

【摘要】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措施与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出院51例,死亡7例。结论 加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有利于患者预后。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护理; 神经外科

颅脑损伤是外力作用于头部所致,其发生率约为全身损伤的10%~20%[1],仅次于四肢损伤,而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居首位,故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在外科护理中占有重要及特殊的地位。笔者所在科室2009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通过有效护理及密切监护,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生活质量,降低了病死率。现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58例,其中男39例,女19例,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7岁,平均39.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9例,坠落伤12例,斗殴伤7例。硬膜外血肿21例,硬膜下血肿9例,脑内血肿9例,复合血肿7例,脑挫裂伤6例,原发性脑干伤6例。

1.2 治疗 均以紧急抢救、纠正休克、清创、抗感染及手术为主要治疗原则[2],整个治疗过程进行精心的护理,手术患者配合围手术期护理。

2 结果

本组病例,由于笔者所在医院外科采用正确治疗方法,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加强呼吸道、口腔、消化道、泌尿道、皮肤护理,促进功能恢复。治愈31例(53.45%),中残和重残20例(34.48%),死亡7例(12.07%)。住院期间发生肺炎2例,颅内感染1例,其他并发症2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颅脑损伤在战时和平时都比较常见,仅次于四肢伤,但颅脑伤所造成的死亡率则居第一位。重型颅脑伤患者死亡率高达30%~60%[3]。及早诊治和加强护理是提高颅脑伤救治效果的关键。

3.1 卧位护理 依患者伤情取不同卧位。低颅压患者适取平卧,如头高位时则头痛加重。颅内压增高时,宜取头高位,以利颈静脉回流,减轻颅内压。脑脊液漏时,取平卧位或头高位。重伤昏迷患者取平卧、侧卧与侧俯卧位,以利口腔与呼吸道分泌物向外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时取平卧或头低卧位,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增加颅内淤血[4]。

3.2 营养的维持与补液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由于创伤修复、感染和高热等原因,机体消耗量增加,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极为重要。伤后2~3 d内一般予以禁食,每日静脉输液量1500~2000 ml[5],不宜过多或过快,以免加重脑水肿与肺水肿。应用脱水剂甘露醇时应快速输入。准确记录出入量。颅脑伤可致消化吸收功能减退,肠鸣音恢复后,可用鼻饲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流质食物,常用混合奶(每1000 ml所含热量约4.6 kJ)或要素饮食用输液泵维持。

3.3 颅内伤情监护 重点是防治继发病理变化,在颅内血肿清除后脑水肿是颅脑损伤后最突出的继发变化,伤后48~72 h达到高峰,采用甘露醇或速尿+白蛋白1次/6 h交替使用。如发现伤员由清醒转为嗜睡或躁动不安,或有进行性意识障碍重时,可考虑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可能有颅内血肿形成,要及时采取措施。应早行CT扫描确定是否颅内血肿。严密观察瞳孔变化,病情变化往往在瞳孔细微变化中发现:如瞳孔对称性缩小并有颈项强直、头剧痛等脑膜刺激征,常为伤后出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6]。如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光反应迟钝,伴有中枢性高热并伴有深昏迷则多为桥脑损害。如瞳孔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伴深昏迷和颈项强直,多为原发性脑干伤。伤后伤侧瞳孔先短暂缩小继之散大,伴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则往往提示伤侧颅内血肿。如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光反射逐渐消失,伴意识障碍加重、生命体征紊乱和对侧肢体瘫痪,是脑疝的典型改变。如瞳孔对称性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则伤员已濒危。

3.4 皮肤护理 昏迷及长期卧床,尤其是衰竭患者易发生褥疮,预防要点:勤翻身,至少1次/2 h翻身,避免皮肤连续受压,采用气垫床、海绵垫床。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整,大小便浸湿后随时更换。交接班时,要检查患者皮肤,如发现皮肤发红,只要避免再受压即可消退。昏迷患者如需应用热水袋,一定按常规温度50 ℃,避免烫伤。

3.5 泌尿系统护理 留置导尿,每天冲洗膀胱1~2次,每周更换导尿管。注意会阴护理,防止泌尿系统感染,观察尿液颜色,重型颅脑伤者每日记尿量。

3.6 伤口观察与护理 开放伤或开颅术后,观察敷料有无渗血情况,如有及时更换敷料,头下垫无菌巾。注意是否有脑脊液漏。避免伤口患侧受压。

总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重,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积极有效的护理,可为患者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可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技巧,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及合并症有着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戴显伟.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5-179.

[2] 宋.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45例临床分析.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0,10(2):171-172.

[3] 高荣花,彭祝宪.护理技术操作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24-125.

[4] 张丽娟.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不同营养支持途径的效果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7):42.

[5] 徐颖.神经外科术后躁动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7):858-861.

第9篇:颅脑损伤护理范文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护理

颅脑损伤是指头颅和脑受到暴力撞击所遭受的外伤。颅骨和脑组织直接受到损伤,并常常发生继发性损伤,即由原发性脑损伤引起的。是在原发性脑损伤后几h或几d出现的神经细胞损伤。重型颅脑损伤的致死率从1980年到现在有所下降,可能原因是通过改善脑灌注和脑氧饱和度来避免继发性脑损伤、对继发性脑损伤机制的认识、院前急救复苏及影像学诊断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关[1]。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急诊护理对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预防相关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现收集2014年4月~2015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中心收治的1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中心收治的1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患者深昏迷、昏迷12 h以上或清醒后出现再昏迷: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2-3]。其中男119例,女71例,年龄7~75岁,平均年龄(35.7±2.4)岁。

1.2脑损伤类型 ①按受伤类型分别为:车祸外伤101例,打击伤53例,高处坠落伤15例,跌伤12例,钝锐器伤9例;②按皮肤、黏膜是否完整分为:开放性损伤36例,闭合性损伤154例;③按脑损伤严重程度分为:重型脑损伤(GCS评分5~8分)98例,特重型脑损伤(GCS评分3~4分)39例,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8分,但伤后病情12~24h内进行性加重且GCS评分≤8分者53例。均经头颅CT检查后提示双侧脑挫裂伤23例,颅骨骨折并发颅内血肿41例,硬膜外血肿40例,硬膜下血肿61例,颅内多发血肿25例。

1.3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交叉性瘫痪、中枢性发热、失语、大小便失禁及意识丧失等,其中去大脑皮质状态22例,占总数的11.58%,深昏迷58例,占总数的30.53%;浅昏迷65例,占总数的34.21%;昏睡32例,占总数的16.84%,昏睡变为嗜睡者13例,占总数的6.84%,意识清醒8例,占总数的8%。

1.3治疗转归 其中147例行气管插管,32例转EICU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对症支持治疗,25例肺部感染,10例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16例压疮。患者在急救中心住院天数1d~3d,平均住院天数1.3d;190例患者经急诊救治并转科实施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143例患者转入神经外科病房继续治疗,死亡30例,放弃抢救等一切相关治疗者17例,抢救成功率97.6%。

2 护理

2.1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性 患者进入抢救室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加重脑缺氧,因为脑细胞缺氧4~6 min即可造成不可逆损害,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整个抢救过程自始至终应该把握的中心环节[4]。迅速解开外伤患者的衣服,立即清除患者口鼻腔呕吐物、血块及分泌物等,牙关紧闭及抽搐的外伤患者放开口器,舌后坠外伤患者放置口咽管,以解除对气道的压迫。及时吸痰,注意选择吸痰管要合适(外径为气管内径的1/2为宜) 吸痰动作要轻柔并严格无菌操作从而预防感染,给予患者吸氧,无自主呼吸者实施气管切开;伤者的处于平卧位,除颈椎外伤所致昏迷外,外伤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因外伤患者呕吐引起窒息。

2.2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重、变化快,特别是特重型脑损伤(GCS评分3~4分)者,重型颅脑损伤的继发性脑损伤导致中枢性呼吸、循环系统衰竭从而呼吸、心跳骤停。与此同时,继发性脑损伤影响脑干使Ⅸ,Ⅹ,Ⅺ对颅神经受压、损伤,较易出现极度的呼吸困难,因脑功能障碍出现中枢性高热。因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掌握生命体征的变化规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掌握抢救的“黄金时刻”是极其重要的。重点观察患者神志和瞳孔变化 如出现呼吸不规则 双侧瞳孔不等大 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及时报告主管医师,因为瞳孔是反映颅脑伤变化的窗户。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的各种反应进行分析:如昏迷―清醒―再昏迷。常为硬膜外血肿的意识变化过程;若伤后昏迷进行性加深,多由于急性颅内压增高或伴有脑疝所致,为了早期发现,应20~30 min观察1次并记录。

2.3心理护理 一般来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绝大多是在去大脑皮质状态或昏迷状态,没办法沟通,此时心理护理的巨大作用体现在与患者家属交流上。安慰家属,适时地向家属详细交代患者病情、此种手术方式的优点及护理要点,尽量消除恐惧心理,使其从心理上和行动上积极配合并支持治疗,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操作。保证患者家属及时判断和掌握患者的预后,以免出现患者病情骤变或在护理上发生错误而家属难以接受的情况。

2.4颅内压增高的危险性 颅内压增高(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是神经外科常见临床病理综合征,正常的脑灌注压为9.3~12kPa (70~90mmHg)。如果颅内压不断增高使脑灌注压低于5.3kPa(40mmHg)时,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失效,脑血流量随之急剧下降,就会造成脑缺血,甚至出现脑死亡,因此对颅内压增高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极其重要。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血压升高(特别是收缩压)。在观察过程中如发现这些先兆症状时要警惕脑疝的发生,及时与医生联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5]。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在15~30min 内快速滴入20%甘露醇250ml(成人:按体重0.25~2g/kg,配制为15%~25%浓度于30~60min内静脉滴注。小儿:按体重1~2g/kg或按体表面积30~60g /m2,以15%~20%浓度溶液于30~60min内静脉滴注)。以迅速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预防脑疯的发生。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6]长期、大剂量应用甘露醇会引起脑水肿,加重肾功能损害。因此,应观察甘露醇使用效果,监测电解质、肾功能变化。与此同时,在使用时防止液体外渗和静脉炎发生。

2.5体温变化的护理 中枢性高热是因为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双侧下丘脑前部病变,特别是视前区体温敏感神经元的病变,引起体温整合功能障碍,使躯体的血管扩张和汗腺分泌等散热机制障碍,从而导致中枢性高热。由于散热机制障碍,所以在发热时不伴有出汗、呼吸快、脉搏增快以及皮肤血管扩张等生理性散热反应。其特点为突然高热,体温可直线上升,达40~41℃、躯干温度高,肢体温度次之,双侧温度可不对称,相差超过0.5℃、不伴发抖、全身皮肤干燥、发汗减少、四肢发凉、脉搏和呼吸增快、白细胞总数虽高,分类无变化、体温易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波动、高热时用抗生素及解热剂一般无效。中枢性高热可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导致脑血管扩张,增加脑部代谢及自由基释放,加重脑水肿和脑细胞损害,危及患者生命。在中枢性高热治疗过程中做好体温检测、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系统的护理同时进行全身物理降温,注意保护皮肤,防止冻伤和压疮。这些可有效地预防及控制中枢性高热,从而降低病死率[7]。

2.6转送 这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颅内血肿和继发性脑水肿患者应手术治疗,一旦确定手术时间,立即通知手术室,同时做好术前备皮、备血、皮试等准备工作后,携带抢救所用物品,将患者安全送至手术室,做好交接工作。

3 结论

颅脑损伤是急诊科常见的急症,病情进展快,变化迅速,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死亡率高达30%~50%[8]。颅脑损伤患者尽快进行手术治疗不仅可以挽救患者生命,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功能恢复水平。为此护理人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做好现场患者病情的准确评估,正确分类、迅速、准确地开展抢救,同时做好预防2次损伤的护理工作;注意加强转运途中的体征观察与护理,争取最佳的急救时机。这提示我们在临床急诊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外伤性昏迷患者的临床急诊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小该疾病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的沉重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Clifton GL,Miller ER,Choi SC,et al. Lack of effect in induction of hypothermia after acute brain injury[J].N Engl J Med.2001,344:556-563.

[2]涂通今.急症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33-234.

[3]高东然.重型颅脑外伤合并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护理[J].航空航天医药,2010,24(2):244-245.

[4]徐湘荣.1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4):25-26.

[5]许燕球.重型颅脑损伤78例的病情观察与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3):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