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植树节的诗句范文

植树节的诗句精选(九篇)

植树节的诗句

第1篇:植树节的诗句范文

一、新课伊始引入――激发学趣

在不少教师眼中,生物是一门枯燥单调、乏味无趣的学科,概念繁多难懂,叙述纷繁复杂,要想在新课伊始就引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不亚于登珠峰。其实不然,问题很可能出在教者没有很好地利用旧知唤起学生对新知的追求,导致学生学趣淡化,提不起学劲。例如,学习新课“生态系统类型”伊始,我对学生说:“今天学习新课前,老师恭请各位同学复习曾经学习过的一首古诗,然后告诉老师这首古诗中蕴含着什么样的生物知识?”接着播放有声课件,大屏幕依次出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字幕和一幅硕大的蓝天、草原、牛羊图。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旋律和美轮美奂的草原画面,学生笑了,被曾经学过的古诗吸引住了,想急于说出古诗中蕴含的知识,却又扬言欲止,说不出所以然,急得挠耳抓头。我见学生窘态状,莞尔一笑,亲切地对学生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生物知识就蕴含在古诗中,让我们一起踏上愉快学习之旅吧!”然后迅速在大屏幕上抛出问题:1.古诗中描写了哪种生态系统?2.这种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特征?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欣然批文入境,孜孜追求答案,整堂课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下课后,学生团团围着我就古诗中透露出来的点点滴滴生物知识信息侃侃而谈,不愿散去。

二、学习过程引入――加深理解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解读领会掌握运用的程度因人而异,不尽相同。为解决学生个体差异问题,我借用古诗帮助学生理解,弥补学生对生活中呈现出来的生物知识的不足,教给学生获取生物新知的金钥匙。例如,在讲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为使大多数学生较好地走进文本、对话文本、理解文本、运用文本,我引入了诸多学生倒背如流的古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来耐心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从古诗中寻找蕴含的大量生物知识内容。通过反复诵读思考,学生恍然大悟,终于“嗅”出了这些古诗句其实从另一侧面告诉后人们,不管是春天梨花的开放,还是山寺桃花四月才绽放,或是鸭知春水暖,其实都形象科学地都揭示了温度、光照、水分、气候、地域等非生物因素差异对动植物的生长、分布、开花的联系与影响,进一步使学生懂得了要辩证地看待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科学道理。

三、结课环节引入――巩固知识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生物课堂教学亦然。教者重视利用学生熟悉的古诗句设计生物课结课,有利于学生梳理小结本堂课内容,理清知识脉络,巩固新知,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例如,学习完“植物茎的向光性”,我引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来结束:红杏之所以出墙,是因为单侧阳光照射引发了植物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了红杏的根茎具有向光性。又如,讲完“细胞的结构”后,我引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告诉学生:被秋霜打过的枫叶之所以比二月春花还艳丽耐看,夏天的荷叶荷花之所以碧绿粉红好看,皆是因为这两种植物的液泡中的花青素含量增加导致的。随着夏秋交替、春夏更迭,气候气温发生了变化,而植物的花青素也随之变化,导致了植物的花或叶的色彩也随着改变。实践证明,在生物课结课环节引入古诗,能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学生的生物知识,较好地落实义务教育生物课标倡导的新理念。

四、复习阶段引入――培养能力

第2篇:植树节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景观植物 感官 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158-03

植物在四季中各有不同的风姿妙趣,可以形成一年之中不同季节的美感,并配以气候景象的辅助。比如日光的移动,阴影的变化等,赋予植物多变的动态美。同时,有些植物的自然属性,比如外在的形态常常会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从而形成了植物的风韵美,体现出植物的风格、神态和气质。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景观植物表现出特别的美感,这种美蕴含着植物的形体、色彩、香味等,展示着一种文化的独特魅力。以下我们从感官的四个方面来分析植物的审美特征:

一 视觉审美

1色彩美

自然界中花草树木的色彩变化是丰富多彩的,四季的色彩变化也是不同的。不同的色彩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太过单一的色调也会给人产生疲劳感,合理的色彩组合与搭配可以刺激人的视觉神经,潜意识地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然而自然界提供给我们每个季节不同的颜色组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自然资源,来丰富我们的生活环境。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章烈采先生曾经这样描述过春夏秋冬的景色:初春时节,万象更新,枝翠叶绿,偶尔还有些红色,就可以动人心弦;暮春时节,微风扫过地上的花瓣,一片片绿树间飘舞着漫天的柳絮,真是“树枝残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别有一种雅静的感觉;夏季绿树成荫,仲夏是黄绿色和明亮的艳绿的世界,檐前芭蕉成林,密树浓荫,风不来时也自凉;秋天是暖色统治的季节,一片片枫叶,一丛丛黄菊,由绿而变为淡黄的树叶和一些常绿树交相辉映,这样细微的色彩变化迎来了入冬前的最后的繁荣;到了冬季,尽管大部分的植物都已进入冬眠状态,花寂叶静,却依然有青竹傲雪,红菊斗霜,腊梅花开的傲然冬景。盛衰枯荣的生命规律为创造四季演变的时序景观提供了条件。将不同季相的植物进行搭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具备不同的景观变化效果,一年四季皆有花可观,有色可赏,创造出各种诗情画意的氛围。

色彩也可以引起人们不同情绪和情感的反映。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往往带有很大主观性,不同民族、地域及个人由于性别、年龄、职业、个性、气质不同,而对色彩爱憎有着明显的差异性。由于长期的文化历史积淀,又往往使人们对色彩的情感反应具有某种共同性。与色彩表情相联系,通过联想作用,可使色彩获得一定象征意义,使得植物赋予一定的文化寓意。比如,在西方红玫瑰象征着冲动、欲望与肉感之美,白玫瑰代表清白、纯洁和童贞,是完美无瑕的象征;红色的代表着热爱之情,而黄色则预示着脆弱的心灵。这些同种类花在不同色彩上的微妙区别,也带来了多姿多彩的花文化,从而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感受。

2姿态美

花木有着千姿百态的形象,细细品味和观赏植物的枝干、树冠的形态、纹理等微妙的自然变化,就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神奇的魅力。比如一些大树,以其高大的身躯遮掩了天空的一角,使园林的天际深浅莫测,小空间似乎也是无止境似的,如狮子林的古银杏和留园中银杏,香樟等大树,都起着丰富园林山林天际线的功能,加强了立体效果,也增添了一份画意。一些普通乔木树种成长后,颇具有画意,他们可以以姿取胜。比如江南山野间,城市隙地上有一种极易繁殖,成长的朴树,成长后枝丫虬曲,干皮灰褐,五六十年生即古意盎然。寒山寺钟楼旁一株近五百年生的朴树,给该寺平添了几许古意。怡园临水山崖上的白皮松,也是姿态可人的典例,只是都需较长的年代才能有这样如画的树姿。(图1)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藤本植物,大多数景观中的紫藤,都随棚架的形状而发挥其气势,而苏州网师园殿春m前的紫藤,却别具一格,不攀附于棚架之上,而是在连年强修建后如同灌木,每年抽生之新梢如游龙曲枝似的斜倚在山石之上,绰约多姿自成一景。(图2)

除了植物本身固有的姿态美外,以某些叶片萌发力强的植物,进行人工特定的栽培与管理,如摘心、牵引、缠绕、压附、编制等整枝技术,将植物修剪成几何图形,如方块、圆锥、球形等;或者是剪成某些动物的造型,作为绿色雕塑,烘托环境的趣味性和主体性;可以利用植物围合成拱门、廊道之类的建筑形式,赋予其一定的实用性,或是修剪成各种高度的绿篱形成景墙。

植物本身有它的生长规律,其形态也是相对稳定的,通过外部力量改变它原来的形态,并使其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这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征服,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3光影美

光与影是形影不离的天生一对。在生活中,光将生活中的美景传递给人们,让人们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景象,影则随着光线角度的变化,将物体的影像投射在界面上,物体和其倒影的组合也可以成为一幅美丽的动态画面。这些画面在一天中会有浓淡、疏密的变化,画面时刻不停地运动着,可以达到极好的艺术效果,有无穷的魅力。

影是形的映像。比如梅旁的疏影、石边的怪影、花下的碎影、水中的倒影等,都能体现出意与景相统一,虚与实相结合。在各种影中,美学情趣最为浓厚,应用最为广泛的要属水中倒影和粉墙剪影。粉墙是一种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它可以作为立体空间中的画布背景,将山石水体置于墙前,在自然光的作用下,无景的白墙便可形成表情达意的“景”。粉墙前面常栽种芭蕉,“芭蕉丛从生,月照参差影”,描绘了芭蕉的月影之美。粉墙前常栽种竹子,“几竿清影映窗纱,筛月疏风带雨斜”,竹可以说最能获得“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的光影美效果。至于植物在景观水体中倒影,如池塘中荷的花叶的倒影,河岸旁柳树的倒影,水岸畔灌木的倒影,都能获得纯美的诗趣画意。(图3-4)

一种花木的美丽姿态,一旦与日光、月光、烛光、水面、冰面、镜面等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各色各样的光影美,如诗若画,妙不可言。杨万里“梅花寒雀不须摩,日影描窗作画图”,陆游的“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餐只自如”,朱之蕃的“斗帐香浮月欲斜,纵横疏密遍窗纱”都是描写梅花光影之美,而带月弄影,瘦影横窗,比起光照光影美来,更富诗情画意。再如吴龙翰的“会被清池写疏影,一枝分作两枝妍”是描写梅花水面倒影美,意外地获得虚景与实景相得益彰的双重美艺术效果。

“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虚景中的光影美,则集形美,意美于一身。只有将“感悟睹形”与“捕风捉影”两者相结合,方能全面领略花木光影美的意涵。

二 嗅觉审美

据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的情绪会随着花木气味的不同而变化,一些刺鼻浓艳的香味会使人急躁、沮丧;一些芬芳的气味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心平气和。这些对花木气味的研究在医学界已是医疗手段之一。目前,俄罗斯,美国,日本正在兴起的“香花医院”,在院内种植四季开放的鲜花,让病人吸入一定剂量的活的香气,而不是依赖于设备和药物来进行医疗。日本心理学家曾做实验表明,芳香花木能消除人的疲劳,减少失误,提高工作效率。总之,花木的香气,可以使人心情愉悦,浑身舒畅,身心健康。因此,在选择花木时,凡在特定的场合可以适当考虑之。

在我国,早就注意到香味的价值。春秋时代,齐桓公在迎归管仲时用的“三熏三浴之”,以表其诚意。一些古代的诗人对各类花木的香味美,除了对它尽情欣赏外,还用美好的语言进行描绘和歌颂。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说“梅花优于香,桃花优于色”就表明梅花的特点在于香。还有很多赞赏牡丹、栀子、茉莉、蔷薇、玫瑰花、荷花、桂花,兰花等香味的诗句。可见,文人通过诗句将花香对人的情感影响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花镜》中写道,“水仙、瓯兰之品逸,宜磁斗绮石,置之卧室幽窗,可以朝夕领其芳馥。”可以看出在古典园林中常常应用芳香植物营造环境,而现代景观中则难寻清雅之处。

三 听觉审美

声音,又称音响,是由人的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时间性的美。不同的树叶在风、雨、雪的作用下,经过相互碰撞摩擦,会产生不同节奏的声响。这类声响,有的萧瑟优美,有的汹涌澎湃,具有不同的韵味,从而产生音乐感。使欣赏者在观其形、色的同时兼获听觉享受,使得植物美更富感染力,从而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

当有意识地要去营造这种自然声响的效果时,就需要人为选择一些容易产生较佳声响效果的树种,栽植合理数量的树木,从而达到最佳的声响效果,利用好自然产生的天籁之音。从现今的一些园林景观中,就可以发现在古代文人造园时就开始重视音乐效果的植物景观营造。比较经典的就是在亭台楼阁旁种植叶片较大的芭蕉、荷花、大片的竹林等,可以在雨滴的作用下产生音乐声响。还有不少诗句,来描写刻画这些景点的声响美。比如在描述怡园玉延亭外的景观中,有“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这一诗句来表述这样的景象,也就是说怡园外通过栽植竹子引来了秋风,从而产生了“清风时一过,交戛响呜玉”的音乐效果。(图5)坐落在河南颊县茨巴乡的三苏陵园,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及其父苏洵,弟弟苏辙的墓地,历来有“苏坟夜夜有雨声”之说,即使皓月当空之夜也不例外。(图6)究其原因,原来此处古柏参天,至今有三百多株,遮天蔽日,山风袭来,萧然作响,如同“哗哗”下雨声,人在深夜之时,感受尤甚。这些都是描述了花木景观利用风吹花木之夜,借听天籁清音。

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就是以欣赏荷叶受风吹雨打,发声清雅这种绿叶音乐为其特色,所谓“干点荷声先报雨”。刘颁也有类似的诗句:“东风忽起垂杨舞,更得荷心万点声”这是多么高尚雅致的情调和意趣,引得众多游人前来观赏。芭蕉,它的叶片宽大而长,颜色秀美,雨点击打叶扇,像是山上泉水倾泻,酣畅淋漓,让人心胸畅快。杜牧,白居易,杨万里等诗人都有对雨打芭蕉淅沥沥的诗句描写,从细雨到暴雨,再到屋檐滴雨,这一系列的微妙变化形成了一组交响乐。这种来自植物与风雨自然现象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音乐节奏,不可与人工奏乐相媲美,难怪很受人们的喜爱。

四 意境审美

通常容易为人们注意的是前面各节所叙述的植物的形体美和色彩美,以及嗅觉感知的芳香美,听觉感知的声音美等。除此之外,植物尚具有―种比较抽象的,但却是极其赋予思想感情的美,即意境美。

植物的意境美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它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教育水平、社会的历史发展等有关,是多方面的因素相结合,其中包括植物本身的形态特征所体现出来的品性、主人的文化修养、人格审美观念等,这些因素综合的影响景观的最终效果,使之成为景观体系中最有生气的,最能反映天地自然与园主内心世界的一种景境。以哲理为命脉的精美的文化环境,意在给人以无穷的联想,达到“忘其美之所在,复又与美同在”的文化环境。因而在总体上,意是含蕴无尽,理趣横生的。比如,承德避暑山庄有名的景点之一――“万壑松风”,这里栽植了从片的松树,当微风吹过,这些细长如针的叶子便会振动产生声音,一丛一丛松海中,坚挺的叶子相互碰撞,犹如万马奔腾之势。还有一些园林景点中常常会运用“竹径通幽”、“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雅致的配置方式,将光影、声响、姿态等综合诗画意境于一体,以白墙为背景、植物为画景,再配以漏窗为画框的意象,让游人可以在亭台楼阁中听松涛、观疏影等美景,这些都淋漓精致地表达了园林花卉的色、形、姿、香、韵及声的美学特征所产生的意境。

追求植物意境美又是隐逸文化中,士人们求逸、求乐的表现。而城市之地面积有限,难以广拓园地,只能在造园技巧上作艺术上的需要,要兼顾这两个方面,就必须把文化的精华贯穿在植物景境配置的“意”中,重在突出文化意趣,从而达到以少胜多、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如下图四川乐山竹溪文化公园,竹筒景墙、镂空花窗、文人诗词、下沉亲水空间等手法结合于一体,尽显文化韵味。

五 结语

第3篇:植树节的诗句范文

1.1天人合一理念,体现自然美

1.1.1植物造景尊重自然。

避暑山庄山地森林覆盖,平地榆柳成荫,康熙提出“庄园勿动树勿发”的思想,保留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原始美。山庄西北多山而东南多水。设计者顺应自然,借峰岭的自然地势划分景区,形成各具特色,层次丰富的景观。在西北山区,注意保护天然植被,保留原始的成片松林,人工植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形成针阔叶混交,以油松为主调的山林景观。在北部平原区,是以杨、柳、榆、槐为主的阔叶林,古木参天,人工造景时宜松则松、宜柳则柳,不破坏自然景致。在东南湖区,种植低矮灌木或小乔木,造就水面漂浮落花的美景。由此可见,避署山庄保持了大自然原始、粗旷的风貌,将自然风景巧妙融汇于园林景观之中。

1.1.2植物造景法天象地。

避暑山庄拟仿自然之形态,利用植物的花期和叶色变化,使园林景观具有绚丽的季相之美。春天梨花竞相开放,轻纱素裹,“微云淡月时情景尤绝”;夏天水滨青萍涌翠,亭亭玉立,荷花朵朵,摇曳生姿,犹如置身于江南水乡;秋天枫叶,温彩流丹,霞升满山;冬天以青松、白雪为主题,“批把垒玉、蜡瓣舒香”。避暑山庄推崇天人合一理念,使植物与风霜雨雪雾霭云露交相辉映,利用植物的自然属性建立众多景观,创造一年四季景色,引起品评者“喜怒哀乐,感于吾心”的体会。

1.1.3植物造景人造自然。

避暑山庄北部是占地近66.7hm2的平原。开阔的草地,奔驰的骏马,嬉戏的麋鹿,配上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空灵与辽阔、恢弘和畅远的草原画卷。为了搞好民族关系,在万树园北部的草坪上散落着数10座精心搭建的蒙古包,使到此会盟的蒙古上层贵族宾至如归。这些蒙古包如白玉镶嵌在碧绿的草坪上,“宛自天开”。乾隆帝赞叹到“绿毯试云何处,最维避暑此山庄。却非西旅织裘物,本是北人牧马场。”

1.2传统文化理念,体现社会人文美

1.2.1按寓意配置植物。

避署山庄借植物寓志,立意高远。如曲水荷香主要以荷花为主,取义洁净无暇,“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水系堤岸种植柳树,柳树象征吉祥,又被文学家赋予了“离情别意”的韵味;静寄山房种植槐树,象征高贵、文化,《全唐诗话》中有“槐花开,举子忙”的诗句;水流云在种植丁香,被佛门称为“西海菩提树”,象征爱情和幸福;松云峡和如意洲种植桃树,象征辟邪、逃凶,此外与爱情相关联,有“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誉;文园狮子林种植竹,象征清高脱俗、虚心坚韧、高风亮节;松鹤斋遍植油松,饲养仙鹤,松涛声声,鹤鸣阵阵,寓意松鹤延年。拟人化的植物寄托着山庄主人淡雅的情怀、崇高的理想,含意深邃。

1.2.2按诗情配置植物。

避暑山庄配置植物景观时“栽花种草全凭诗格取裁”,构筑“诗意”空间。如曲水荷香是一座大型重檐攒尖方亭,亭内有流水潺潺,弯环曲折的石渠,亭外有摇曳生姿的荷花,“荷气参差远益清,兰亭曲水亦虚名”。又如梨花伴月一景,春意黯然时节,皎洁无暇的月光下,簇簇梨花争相开放,散发阵阵清香,沁人心脾。一眼望去,洁白的梨花仿佛隆冬时节的皑皑白雪,飘落枝头,异常圣洁清凉。植物景观与古典诗词相互渗透,文因景就,情景交融,为后人留下了追思往昔繁盛之景的凭借。

1.2.3按画理配置植物。

避暑山庄根据画理安排风景构图。“松不烦新种,石皆入古图”;“山庄也自寻常看,写入画图故合诗”。这些诗歌说明避暑山庄的植物景观因画成景,景作画观。

2.结语

第4篇:植树节的诗句范文

张振民的诗集《我的黑夜比你长》,我认真地读了两遍。其中有些诗篇吸引我反复阅读。总的印象是,他的诗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激情澎湃,想象丰富,充满豪气,魅力独具。首先打动我的是,他以赤子情怀写出的那些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现实的诗篇。

先看诗集开篇的第一首诗《植物园》:“遍地杂草/竹子与树,丁香花的夜语/池塘的露宿,千万双眼睛居然扑捉不到/一缕来自民间的风俗”,“园内有建筑/草木苍生,落地为户/拍一拍胸膛,敢问八面来风/这众多生长的楼舍/算不算植物/又有几块闲田被美丽罩住”。字字句句凝结着诗人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担忧。面对公共灾难,诗人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去主动担当,用诗歌去呐喊去动员去警示,这在当今这个诗人越来越关注内心关注自我的时代,在当今诗歌界形式主义盛行的氛围中,十分难能可贵。诗集中像这样的诗篇还有《怀念,麻雀》、《急》、《枯泉》、《沙尘暴来了》、《失事》等。《怀念麻雀》,写“麻雀没有了”对“风和日丽走远了”的遗憾,《急》,写天旱无雨对雨的期盼,《枯泉》,写泉千无水对水的眷恋;《沙尘暴来了》。写风暴肆虐对小草的挂牵。《失事》写飞行灾难对生命脆弱的慨叹……令人震撼最大的,是那篇名为《生长》的诗,“所有的风不一定都能指示方向/每一阵雨不一定都能共享/望远镜看到的并非全是风光/被枪口瞄准的不一定都是死亡/有一个地方/爱情正在生长”。“还有一个地方/爱情不可以生长/贫穷和饥饿,恐惧与惊慌/而且,我的黑夜比你长”。诗人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入与人的悬殊,写在贫穷和饥饿的土壤上,爱情不可以生长。这与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所传递的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有了飞跃的发展,然而,诗人用心关注着现实,关注着发展中的不协调,关注着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他把眼光聚焦于弱势群体,以对社会性苦难的终极追问和人道关怀,用诗的形式记述自己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思索,倾诉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生存焦虑与公共关切,使人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心灵和着时代脉搏的律动,诗也由此获得了厚重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新鲜的感觉和联想,是张振民诗集留给我的第二个突出印象。诗中有很多新鲜的诗句;“把山挪挪/把水挪挪/在枯萎的草地上踱一踱”(《民间烟火》)。“一阵风来/我的脸和水一起耸动”(《一滴水掉进水桶》)。“风把诗歌吹进黄河/诗歌/一碗水半碗泥地流着”(《风吹诗歌》)。“那是很大的一片/来自春天的森林,青山、草原/她凹凸的缎面像皱褶的毛毯/阳光下,一挂就是一天”(《绿野》)。“黎明后/太阳提着遗物/像一艘驶入生活的航母/带着风和日丽行走”(《经典》)。这些取象新颖,构思奇特,意趣盎然的诗句,个性独具,意味悠远,其实,诗人与诗人作品之间的差别首先在于对事物的注意和捕捉的不同,也许这个诗人所注意的正是那个诗人所忽略的。再是产生的联想不同,第三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种种,便有了不同的个性与特色,张振民诗中那些新鲜的感觉和联想,多是和大自然的山、水、树相关联。诗人习惯于渗入社会现实的内容,突出山、水、树的崇高感、神圣感,正像诗集中那首《植树》诗中说的那样:“我的心全靠满天的绿阴支撑/就像我的生命全靠青山和水支撑”。诗人的诗也同样是靠山、水、树等形象支撑。诗人把山、水、树写得有血有肉,把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作为写实的诗,能写出如此境界,真是不可多得。

诗风豪迈大气,是张振民诗集留给我的第三个突出印象。“雷说/再唱一段/把天空唱响些/把小路唱弯”,速首《雷说》钢气硬朗。“收割机闪进麦地/头发说短就断了”,这首《刈麦》诙谐风趣。十年结一颗酸果/十年结一颗涩果/十年的苦果,十年/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就像钢轨展开的两条长长的胳膊’。这首(《辛店十年》)激情奔放。节奏铿锵,……,骨力的豪健不仅来自于语言的豪放,更来自于诗思的开阔和境界的邃远,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张振民的诗正如谢明洲先生所评论的:“着实深印了他生命的影子”。

著名学者唐先生曾说:“一个文学家可以不写小说,不写剧本,甚至也可以不大懂得理论,却不应该不懂诗。”“诗是艺术的同义语,它是文学中的文学”。我对此也抱有同样的见解。因此,对于诗人我是由衷地敬重的,特别是在无论从外国还是中国的角度看,人类的诗的时代,诗作为文学主要体裁的时代,都已经过去了的现实条件下,张振民却依然在执着地追寻和坚守着这片精神家园,特别是他依然以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在商品经济大潮的一片喧嚣中,沉下心来,把眼光聚焦于最普通、最弱势的人群,将诗植根现实的土壤,认真写出心灵深处的东西,真是难能可贵了。《我的黑夜比你长》已是他的第七本诗集,他正值盛年,未来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第5篇:植树节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唐诗宋词 园林空间 诗词意境 融合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园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帝王所建并专用的皇家苑囿;另一种是有钱人家独自修建的供家人游赏的私家园林。虽然因为经济、身份等的差异,两种园林在大小方面有所差异,但都是以山石、池水、建筑、草木植物灯为内容,较为贴近自然。

早在游牧时代(公元前10世纪前后)野生植物遍地皆是,人们对其不屑一顾。以后渐入人工选栽的农牧社会,数千年的变化时至今日——“品集五洲种,林齐四海材料”这些成果转变了我们对植物的情感和利用,从古至今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视若无睹阶段

古代野生数目郁郁苍苍,视线翳闭,帝王非造高台不足以远望。另外“披荆斩棘”可能厌弃四周的野生植物,所以秦汉以前的文献,有关宫苑的如《阿房宫赋》等对植物景观只字不提。并非不存在植物,而是不在可用、可咏的情意之中。

(2)色香引情阶段

心理学中认为色彩动人先于气味的感觉,即视觉触动脑神经比嗅觉稍先一步。野生植物遍地皆是的时代,色艳形美或芬芳袭人的植物容易发现。

(3)使用引导观赏阶段

桃、杏、梅、李、海棠之类的植物,果实供食用在先,后来才发现既好吃又好看。千多年前晋代人做《桃花源记》中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并有“落英缤纷”的描述,似是花期前后花色吸引陶渊明,然后才展开全篇故事的楔子。

人们发现植物的实用价值之后,逐渐感到它的没姿没色可以娱人。经过漫长的岁月,即使毫无实用价值,如碧桃、重瓣梅花等纯属观赏植物范畴,在市场经济中也进入另一种抽象的精神价值,同样广受欢迎。这种转变在我国最早起于唐代,至今已足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4)植物种类增多,观赏与实用并重阶段

宋代继唐代对植物的繁增之后,不少文献将园艺与园林结合,写出不少名作。

二、唐诗宋词中的园林植物

中国古诗词浩如烟海,号称唐朝文学以诗为盛,宋代以词著称,所以“唐诗宋词”早已脍炙人口,唐诗中佳句流入文学甚至言谈中的成语很多。如“每逢佳节倍思亲”,“山雨愈来风满楼”,“儿童相见不相识”等等,举不胜举。

1、唐诗的探索

清康熙年间整理编刊的《全唐诗》有4万9千多首,出自2300多位诗人之手,其中涉及到植物及植物景观的很多。但由于诗人不谙植物名称,大部分语焉不详,统而言之大多为松、柏、竹、草、木等,如今整理起来还有一部分古代名称与今名相距甚远。

从有限的资料中不难发现一些研究古诗词中花卉种类的问题:

(1)诗人的情怀各异,植物在诗人心中只是一个抒绪的契机,并不对植物进行认真的描述,如王维写的《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四句中只用一个“柳”字,加上“青青”正为了点明初春时节,好像柳与送别并无太多相关之处,其实不然,在《唐诗三百首》中就有23首提到柳,古诗中出现“柳”的诗句与“松”几乎同居前列。

(2)植物自发的气味或风雨引发的音响,往往受诗人的听闻而写出美丽的诗句。

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有两句:“荷风迭香气,竹露滴清响。”;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中两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白居易《夜雨》两句:“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等等。

2、宋词的挖掘

收录在《全宋词》的词作近两万首,是宋代(包括南唐、北宋和南宋)1330多为词人的佳作。其中300首中提到植物的占216首,占72%。不过植物的季节变化、色相变化、姿态变化等,词人以不同的词汇称谓,其实都是来自同一种植物。

草本、木本、野生、栽培的植物,被词人看在眼中或闻到香气而抒感,写在词中,从园林景观的角度,从唐诗宋词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以下问题:

北宋期间咏入词类的植物类为见显著的增加,有3/4都是唐诗中已出现的植物,如:柳、梅、荷、桃等,野生植物反而相对减少。尤其词人对自然界的植物认识,采取漠然无知的咏叹,最多见是词内的“草”,用芳草、衰草、暮草、岸草瑶草、霜草等出现杂字里行间。由于许多诗人兼词人,他们在“诗”中能细腻地吟咏很多野生植物,而在“词”界中却比较少见,原因何在?估计是“诗境”与“词境”的差异。

宋词三百首中涉及植物的共122首,占40.6%。所咏的植物约39种,不过咏花又咏果或四季的变化等均归在一种之中,以利于园林布景的参考。

三.小结

唐宋两代园林植物受到诗人词人吟咏的种类,统计结果宋代比唐代多出18.5%。原因推测:一方面南宋迁都浙江临安(今杭州),有些植物在北宋的开封并不多见,如橘、橙之类。另一方面诗人被贬南方各地后,所见植物比较多样,如木芙蓉、芭蕉之类,偶然咏入诗词,种类比唐代自然会增加。(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武忠.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张叙生 纪光碧 选注古代小诗选读[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

[3]苏州园林设计院.苏州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第6篇:植树节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诗品;谢灵运;渊源;楚辞

钟嵘《诗品》是有关诗歌品评的文学批评专著,通过研究他对书中人物作品的评价,我们可得出他“诗”“骚”并举的文学观念。而位居上品的曹植与谢灵运的诗歌均符合这一文学追求。但曹植诗歌源头倾向《诗经》,而谢诗却更好地保持了诗骚的平衡。除行云流水地使用《诗经》内容外,谢诗还大量引用楚辞作品中的字词句、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

一、《诗品》中“诗”“骚”并举的审美理想

《诗品》“定品第”将诗人诗歌分上、中、下三品,“致流别”则将诗歌创作流别分为《国风》、《小雅》和《楚辞》三类,也就是《诗经》和《楚辞》两大源头。“上品”12人(包括《古诗》在内)中,4人属于《国风》,1人属于《小雅》,5人属于《楚辞》,曹植、谢灵运二人的诗歌源流则共属《诗经》、《楚辞》两派。

《诗品》对曹植的评价为:

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上》“魏陈思王植诗”)①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五言诗滥觞于《楚辞》,论《楚辞》系诗人时将“怨情”作为《楚辞》创作的一大特点。综合曹植生活背景、情感变化、诗歌创作来看,曹植并非单属于《国风》“怨情”一派,其诗歌还包含有《楚辞》“情兼雅怨”的特点,再加之他继承《离骚》“发愤抒情”的传统,表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故曹植诗歌达到了钟嵘“诗骚并举”的要求。

钟嵘提出谢诗“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源出于陈思”,一是因为谢灵运对曹植“情兼雅怨”的继承,二人都受执政者的排挤,仕途坎坷,且诗中常抒发建功立业的渴望;二是因为对曹植“词彩华茂”的继承,二人都是文采斐然、天资聪颖的才子。

而对张景阳诗歌源头的认识则必须溯源到王粲和李陵:

其源出于王粲。文体华净,少病累……(《诗品上》“晋黄门郎张协诗”)②

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诗品上》“魏侍中王粲诗”)③

其源出于《楚辞》。文多⑩耄怨者之流……(《诗品上》“汉都尉李陵诗”)④

可见张景阳的诗歌派系最终归属《楚辞》,那么谢诗的渊源无论从曹植还是从张协方面上溯,均与《诗经》《楚辞》不可分割。从钟嵘对曹植以及谢灵运的推崇,足见他“诗”、“骚”并举的审美理想。

二、谢诗对于《楚辞》的接受

文学史有关谢诗的探讨常会涉及到用典状况,如方东树《昭昧詹言》称“谢公全用《小雅》《离骚》意境字句,而气格紧健沈郁”⑤;黄节《谢康乐诗注序》称“康乐之诗,合《诗》、《易》、聃、周、《骚》、《辩》、仙、释以成之。”⑥谢灵运“学多才博,寓目辄书”,诗歌语言“繁富”,诗文中大量用典。从其作品来看,《楚辞》的影响仅次于《诗经》。白崇在论文《鲍照与“楚辞”》中提出谢灵运“只是吸取了楚辞优美的语句与意境为山水诗造境服务,并没有达到如鲍照一样的对楚辞艺术精神的接受”⑦,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谢诗并非只是单纯停留在简单的造境方面。谢灵运对楚辞的接受包括:

1、因身世、处境相似而产生情感共鸣

谢灵运的家族背景、生活遭际与屈原有很大相似之处。屈原是“帝高阳之苗裔”(《离骚》),谢灵运的家族是“诞俊华宗”(《赠安成》)⑧、“肇自有姜”(《赠从弟弘元时为中军功曹住京》)。生活遭际上,谢灵运“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却受统治者猜忌和排斥,降公爵为侯、外放异地,最终被小人罗织造反证据而处死;性格耿介的屈原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朝廷奸臣当道,君主不明是非,受小人排挤而落得流放异地,最终自杀。相似的身世处境使得二人作品中都饱含了愤懑不平之气。

虽谢灵运在诗作中对屈原语涉不多,但《道路忆山中》“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以及《初发石首城》“钦圣若旦暮,怀贤亦凄其”都表现出谢灵运对屈原的怀念、同情。

2、字词句的化用

依黄节《谢康乐诗注》一书,我们可看到许多化用《楚辞》的诗句:

谢灵运诗歌《楚辞》

《善哉行》“晚西薄”《九辩》“白日晚其将入兮”,《大招》“西薄羊肠,东穷海只”

《悲哉行》“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悲哉行》“髻哑裢饺弧薄独肷А贰饔粢赜髻奄猓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君子有所思行》“总驾越钟陵”王褒《九怀》“陶嘉月兮总驾”

《会吟行》“轻云暧松杞”王逸《楚辞》注曰:暧,暗昧貌也。

《会吟行》“层台指中天”宋玉《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

《会吟行》“路曜便娟子”《大招》“丰肉微骨,体便娟只”。便娟,好貌也。(《楚辞补注》)

《折杨柳行二首》“舍我故乡客,将适万里道”《惜誓》“不如反余之故乡”

《折杨柳行二首》“骚屑出穴风”刘向《九叹》“屑以摇木兮”

《缓歌行》“凌空萃丹丘”《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缓歌行》“宛宛连螭辔”《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缓歌行》“裔裔振龙c”《九歌・东君》“驾龙c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

《豫章行》“坐观落崦嵫”《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燕歌行》“辟窗开幌弄秦筝”《九叹》“破伯牙之号钟兮,挟人筝而弹纬”,《文选》注引“挟秦筝而弹徵”(洪兴祖《楚辞补注》)

《燕歌行》“遥夜明月鉴帷屏”《九辩》“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而有哀”

《泰山吟》“触石辄千眠”《九怀》“远望兮千眠”

《泰山吟》“石闾何蔼”《离骚》“扬云霓之蔼兮”

《述祖德诗二首》“临组乍不”《离骚》“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马”(洪兴祖《楚辞补注》)

《述祖德诗二首》“苕苕历千载,遥遥播清尘。清尘竟谁嗣,明哲垂经纶”《远游》“闻赤松之清尘”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良辰感圣心”《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良辰”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云旗兴暮节”《远游》“载云旗兮逶迤”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弭棹薄枉渚”《九章・涉江》“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彭城宫中直感岁暮》“鸣歇春兰”《离骚》“恐Y`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游子值n暮”《九章・悲回风》“岁忽忽其若n”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如何怀土心,持此谢远度”《远游》“远度世以忘归”

《过始宁墅》“束发怀耿介”《九辩》“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

《富春渚》“赤亭无淹薄”王逸《楚辞》注曰:泊,止也。薄与泊同。

《富春渚》“万事俱零落”《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晚出西射堂》“青翠杳深沉”王逸《楚辞》注曰:杳,深冥也。

《晚出西射堂》“夕曛岚气阴”《九章・思美人》“与曛黄而为期”

《登池上楼》“薄霄愧云浮”王逸《楚辞》注曰:泊,止也。薄与泊同,古字通。

《登池上楼》“初景革绪风”《九章・涉江》“G秋冬之绪风”

《登池上楼》“萋萋感楚吟”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游南亭》“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离骚》“芙蓉始发离芰荷”

《游南亭》“未厌青春好”《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

《游南亭》“戚戚感物叹”《九章・悲回风》“愁郁郁之无快,居戚戚而不解”

《白石岩下径行田》“无x积n龄”《离骚》“哀众芳之无x”

《过瞿溪山饭僧》“籍田资宿莽”《离骚》“夕揽洲之宿莽”

《过白岸亭》“春心自相属”《招魂》“极目千里兮伤春心”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依稀采菱歌”《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登上戍石鼓山》“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九章・哀郢》“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引自黄漫《谢灵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

《登上戍石鼓山》“汩汩莫与娱”《招魂》“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

《登上戍石鼓山》“白芷竞新苕,绿O齐初叶”《招魂》“绿O齐叶兮白芷生”

《登上戍石鼓山》“骋望谁云惬”《九歌・湘夫人》“登白O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游赤石进帆海》“芳草亦未歇”《九歌・悲回风》“芳以歇而不比”

《游赤石进帆海》“川后时安流”《九歌・湘君》“使江水兮安流”

《游赤石进帆海》“终然谢夭伐”王逸《楚辞》注曰:歇,去也。

《登江中孤屿》“想像昆山姿”《楚辞》曰:“思旧故而想像”(《谢康乐诗注》)。《远游》“思旧故吕想像兮,长太息而掩涕”(《楚辞补注》)。

《郡东山望溟海》“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九章・思美人》“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郡东山望溟海》“策马步兰皋,控息椒丘”《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郡东山望溟海》“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长洲”《九章・思美人》“揽大薄之芳兮,搴长洲之宿莽”,《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郡东山望溟海》“寂寞终可求”宋玉《九辩》“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其焉得?欲寂漠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

《游岭门山》“渔商岂安流,樵拾谢西芘”《九歌・湘君》“令沅湘兮安流”

《种桑》“前修为谁故”《离骚》“謇吾法夫前修兮”

《种桑》“浮阳骛嘉月”《九怀》“陶嘉月兮总驾,搴玉英兮自修”

《初去郡》“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黄漫《谢灵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

《初去郡》“攀林搴落英”王逸《楚辞》注曰:搴,采取也。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秋风过,萋萋春草繁”《九歌・湘夫人》“兮秋风”,淮南小山《招隐士》“春草生兮萋萋”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繇敦”《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九歌・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芳尘凝瑶席”《九歌・东皇太一》“瑶席兮玉”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洞庭空波澜,桂枝徒攀翻”《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淮南小山《招隐士》“攀桂枝兮聊淹留”与《九歌・大司命》“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晚见朝日暾”《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远游》“载营魂而升霞”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清晖能娱人,游子忘归”《九歌・东君》“羌声色兮娱人,观者兮忘归”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入舟阳已微”《远游》“阳杲杲其朱光”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寄言摄生客”《九叹》“愿寄言于三鸟兮,去飘疾而不可得”(《楚辞补注》)

《南楼中望所迟客》“杳杳日西n,漫漫长路迫”《九叹・远逝》“日杳杳以西n兮,路长远而窘迫”

《南楼中望所迟客》“登楼为谁思”《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迟犹思也。

《南楼中望所迟客》“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兮若岁”

《南楼中望所迟客》“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此句并无引用,故统计数据时不算在内)

《南楼中望所迟客》“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九章・思美人》“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庐陵王墓下作》“洒泪眺连冈”《九叹・思古》“还顾高丘,泣如洒兮”(《谢康乐诗注》)

《入东道路诗》“荣华感和韶”《离骚》“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石林岂为艰”《天问》“焉有石林”

《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感深操不固”《七谏・谬谏》“怨灵修之浩荡兮,夫何执操之不固”(引自文渊阁四库全书)

《登石门最高顶》“夜猿啼”()《九叹・惜贤》“声以寂寥”

《石门岩上宿》“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离骚》“朝搴o之木兰兮”,《九歌・悲回风》“芳以歇而不比”

《石门岩上宿》“暝还云际宿”暗用《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待)兮云之际”(孙乐琪《《诗品》“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条疏证》)

《石门岩上宿》“美人竟不来,阳阿徒发”《九歌・少司命》“与汝沐兮咸池,汝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仰聆大壑淙”东方朔《七谏・自悲》“听大壑之波声”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川渚屡径汀薄墩谢辍贰按ü染陡戳麂”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企石挹飞泉”《远游》“吸飞泉之微液兮”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酬从弟惠连》“朝忌曛日驰”《九章・思美人》“与曛黄而为期”,王逸《楚辞》注曰:曛,黄昏时也。(参考谢诗《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陈琳》)

《酬从弟惠连》“共陶暮春时”王褒《九怀・危俊》“陶嘉月兮总驾,搴玉英兮自修”

《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杪秋寻远山”宋玉《九辩》“靓杪秋之遥夜兮”

《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忆尔共淹留”淮南小山《招隐士》“攀桂枝兮聊淹留”

《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况乃协悲端”《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旦发清溪阴,暝投剡中宿”刘向《九叹・逢纷》“平明发兮苍梧,夕投宿于石城”,《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于悬圃”(因与谢诗句式联系不大紧密,故统计时忽略不计)

《初发石首城》“寸心若不亮,微命察如丝”《天问》“蜂蛾微命”

《初发石首城》“晨装抟曾t”《离骚》“溢t风兮上征”

《道路忆山中》“采菱调易急”《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王逸曰:楚人歌曲也。

《道路忆山中》“存乡尔思积,忆山我愤懑”王逸《楚辞》注曰:言己情愤懑也。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南州实炎德,桂树陵寒山”《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羽人绝仿佛,丹丘徒空筌”《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七里濑》“石浅水潺”《九歌・湘夫人》“观流水兮潺”

《七里濑》“岂屑末代诮”王逸《楚辞》注曰:屑,顾也,先结切。

《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阳乌尚倾瀚,幽篁未为”《楚辞・九歌》“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湘君》“吾道兮洞庭”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魏太子》“遥裔起长津”王逸《离骚》注:天津,东极箕斗之间,汉津也。长津犹汉津也。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陈琳》“朝游穷曛黑”《九章・思美人》“与曛黄而为期”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阮r》“庆云惠优渥”王褒《九怀・思忠》“贞枝柳兮枯槁,枉车登兮庆云”(《楚辞补注》),王逸《楚辞》注曰:庆云,犹尊显也。(《谢康乐诗注》)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平原侯植》“徒倚穷骋望,目极尽所讨”《九歌・湘夫人》“登白O兮骋望”,《招魂》“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或《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岁暮》“苦此夜难n”《九章・悲回风》“岁髌淙纛n兮,时亦冉冉而将至”

《斋中读书》“心迹双寂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引自洪兴祖《楚辞补注》)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皋”《九歌・湘君》曰“朝骋骛兮江皋”

表一、除特别注释的出处如《四库全书文渊阁》、洪兴祖《楚辞补注》以及其它论文外,谢诗引用《楚辞》出处多参考黄节《谢康乐诗注》。

黄节《谢康乐诗注》共入选谢灵运16首乐府和62首杂诗,其中引用《楚辞》词句的就有9首乐府和41首杂诗(《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看做一首),足见谢灵运用典来源之广泛。据上表统计,《楚辞》中篇章内容引用次数约为:《大招》3次,《招隐士》6次,《离骚》17次,《九怀》6次,《招魂》8次,《惜誓》1次,《九叹》7次,《远游》11次,《九歌》28次,《九辩》6次,《九章》13次,《天问》2次,《七谏》2次。《九歌》11章中引用篇幅达8章,《九章》9章中引用篇幅达6章。这些统计数据反映了谢灵运本人对《楚辞》的喜爱和熟悉,所以他才能在诗歌创作中对佳词丽句做到信手拈来。

①字词的引用

即在诗歌中引用《楚辞》作品中的字词来表达特殊的意义和情感。首先是原文字、词的直接套用,谢诗里“崦嵫”、“髻选薄“宿莽”、“骚屑”、“便娟”等均来源于《楚辞》。例如,《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溪石濑茂林修竹》“晚见朝日暾”中的“暾”就来自《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其次是词语的新变,包括增字、减字、省略助词、同义字替换、同音字替换等手段。增字的诗句,如《登上戍石鼓山》“汩汩莫与娱”中的“汩汩”来自《招魂》“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将原文“汩”拓展为“汩汩”;减字的诗句,如《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中的“折麻”来自《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将原文“折疏麻”改为“折麻”;省略助词的诗句,如《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南州实炎德”中的“南州”、“炎德”均来自《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但省略结构助词“之”与文言助词“兮”;同义词替换,如《南楼中望所迟客》“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中的“孟夏”、“晦明”均来自《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兮若岁”,且“非长夜”与“短夜”义同,“如岁”与“若岁”义同;同音字替换,如《郡东山望溟海》“寂寞终可求”中的“寂漠”来自宋玉《九辩》“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其焉得?欲寂漠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但将原文的“漠”字换为“寞”。

②句子的引用

包括两种情况。其一为择词成句型,即选取一句或多句中的词语,然后再压缩或扩展成句。如《善哉行》“晚西薄”中的“晚”与“西薄”分别来自《九辩》“白日晚其将入兮”以及《大招》“西薄羊肠,东穷海只”;其二为语序变动型。如《悲哉行》“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中的“萋萋”、“春草”、“王孙”均来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虽句子与词语的顺序有所变动,但仍保持原意。

③句意的引用

句意的引用随词语语序变动而生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字词语序变动后语义不变,如《南楼中望所迟客》“杳杳日西n,漫漫长路迫”与《九叹・远逝》“日杳杳以西n兮,路长远而窘迫”,尽管词语顺序不同,但都表达了盼望某人的急切心情。其二是引用句式后语义不变。谢灵运不但引用《楚辞》语言,且常把原意与形式移入自己的诗中。如《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旦发清溪阴,暝投剡中宿”中的“旦发……+暝投……宿”的句型来自刘向《九叹・逢纷》“平明发兮苍梧,夕投宿于石城”,“旦”与“平明”相近,“暝”与“夕”相近,二者意义相近。其三是通过句意反用增强情感。如《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阳乌尚倾翰,幽篁未为”中的“幽篁”与“”出自《楚辞・九歌》“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和《九歌・湘君》“吾道兮洞庭”,“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是悲观消极的屈原对于眼前困境与前路的彷徨;“阳乌尚倾翰,幽篁未为”则表露出谢灵运虽身处困境却对前景充满希望的昂扬斗志。

④意象的代入

《楚辞》中独特的“香草美人”意象在谢灵运作品中占据着很大比重。部分神话传说意象,如《缓歌行》“凌空萃丹丘”和《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羽人绝仿佛,丹丘徒空筌”中的“丹丘”、“羽人”均出自《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羽人”指神仙,“丹丘”指神仙所居之地。

谢诗与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内涵存在差异。谢诗中“香草”意象如兰、椒、蕙、若、萍等均象征高尚品德;但屈原作品中的“香草”除品德之意外,还指代政治斗争双方。谢诗中两次提到“美人”意象,其“美人”是“赏心人”,如《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懒茂林修竹》“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美人”是诗人远游在外的朋友;但屈原的美人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⑨。

3、艺术表现的承继

谢诗参考《楚辞》的艺术手段很多,突出的是“繁富”的特点。以谢诗在《楚辞》中引用次数最多的《九歌》为例,单就谢诗涉及到的8个篇章“东君”、“东皇太一”、“湘夫人”、“湘君”、“悲回风”、“少司命”、“大司命”、“山鬼”都是通过描写神灵的细腻情感表达思念及求而不得的伤感,行文物品繁多、场面浩大、色彩鲜艳。谢诗受其影响也含有“绮靡”的特色,引用意象包括“龙舟”、“瑶席”、“薜荔”等都是上层社会高雅人士接触的,因此限制了诗歌内容的范围,但却并非如钟嵘所描述的那样“逸荡过之”,实是“高情、丽辞、远韵”⑩的。

同时,《楚辞》尤其是屈原作品对谢诗最大的影响还在于“物我合一”。谢灵运在孤立无援的境况下,只能将情感赋予山水中,给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婉转的表述自己复杂的心情,与屈原作品委婉表述情感的方式尤为相近,可见谢灵运不仅极为熟悉《楚辞》内容,同时与《楚辞》达到了心意投合的“神交”。

结论

同处于楚地而深受楚文化浸染,谢灵运与楚辞作者因身世处境类似而产生情感共鸣,这是后者影响前者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谢灵运做到了对《楚辞》字、词、句、意象等语言习惯的继承和发扬,自是水到渠成;而在艺术表现方式上的承继革新,最终使谢灵运自成一家、开创了六朝文学的新局面,并最终成为六朝诗史的标志。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解:

①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魏陈思王植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7―118.

②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晋黄门郎张协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85-186.

③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魏侍中王粲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2.

④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汉都尉李陵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06.

⑤方东树.昭昧詹言[M].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5:129.

⑥黄节.谢康乐诗注序[M].北京:中华书局,2008:3.

⑦白崇.鲍照与《楚辞》[J].中国楚辞学,2009,(2):119―120.

⑧本文谢灵运诗作均出自:黄节.谢康乐诗注 鲍参军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第7篇:植树节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古典诗词 植物景观 文化内涵 昆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62-02

在园林景观中,植物表现出的风韵美和文化内涵是很深奥和丰富的。昆明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其园林也利用了这些得天独厚的植物资源来营造园林,为园林艺术的塑造提供了无限变化。因此,本文选择描写昆明植物景观的典型诗词,从时令美、风韵美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得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植物景观园林艺术营造手法。

1 植物的时令美

春夏秋冬,风雪雨晴,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给昆明植物以不同的形态。“春则花柳争妍,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梅花破玉”。花草树木这种四季景色变化使得昆明园林随季换新装,意境层出不穷,给人的感觉也不同。

初春鲜艳的百花衬映出翠绿的垂柳,引人心情舒畅。“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入夏盛开的荷花,红白相间,翠叶红莲,以其出污泥而不染的本性为佛家所崇尚,不但广植于寺观园林之中,还奉为圣物雕为莲花座等。深秋,昆明园林又是银杏、枫相映成辉,“深秋霜老,丹黄朱翠,幻色炫彩,朝旭初射,夕阳反照,绮撷不足拟其丽,巧匠设色不能穷其功”。此时节的昆明园林富有色彩美。严冬萧瑟虽经千年风霜,松柏依旧苍劲、梅花进修绽放、冬樱花秀满枝头。

如描写昆明黑龙潭的《咏梅诗》:

千岁梅花千尺潭,春风先到彩云南。

香吹蒙凤龟兹笛,影伴天龙石佛盒。

玉斧曾遭图外划,骊珠常向水中探。

只磋李杜无题句,不与通仙季迪谈[1]。

诗中以描绘了唐梅蜿蜒横陈的形态,以及跟潭水相互借景的空间关系。昆明季节区别不明显,自然中原就存在一年四季不同的观赏花木,园林景域中自然也延续了这一特色。可以说,在“植物王国”的资源支撑下,昆明园林最有特色的当是一年四季的植物景观,这是其他园林类型难以企及的特点。

2 植物的风韵美

植物的风韵美主要表现为植物的色彩美和姿态美。

2.1色彩美

在园林景观中,色彩能唤起人的视觉美感,直接影响着园林场景和空间的气氛和情感表达,尤其是植物的色彩美。植物的色彩是人们情感的象征,不同的植物色彩表达的情感不同,就植物的绿色来说,深绿色使空间显得恬静、祥和,在园林空间上常作为背景;浅绿色植物能使空间产生明亮、轻快美感,在园林景观中常作为前景。同时,植物色彩可通过干、枝、叶、花、果等表现。昆明四季如春,植物种类多样,在色彩上体现为以绿色为主色调,红花硕果丰富植物景观。

如杨慎的《山茶花》)一诗就咏出山茶这种昆明特色植物的风韵美:

绿叶红英斗雪开,黄峰粉碟不曾来。

海边珠树无颜色,羞把琼枝照玉台[2]。

这首诗短短几句,用“绿色”和“红色”道出了山茶花的色彩美;这种色彩美是通过植物的叶和花来进行表达的,这种美感是通过人的视觉感知的。又从“黄蜂”、“彩蝶”动物色彩上突出山茶花的美和艳。由“绿色、红色、黄色和粉色”共同构成一组艳丽多姿的群体美,给人营造一种优美欢快的意境。

2.2姿态美

云南素有“植物王国”美称,植物种类丰富,景观独特。饱经沧桑,蕴含很多历史和文化的古树名木,由于受该地域中自然环境的地质和地形以及气候的影响,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植物风格。这些植物景观有的姿态优美;有的苍劲挺拔;有的柔和流畅;有的艳丽多姿,这些植物有着独特的风韵美和群体的和谐美以及与建筑、山水结合的意境美[3]。

对植物风韵美描写的诗词有明代范运吉的《咏白菊》和清代徐崇岳的《唐梅》,它们所描写的诗词中不但写出了植物的风韵美,同时还用拟人的手法咏物言志。

假如园中没有在春风中飘舞的杨柳、夏季盛开的芙蓉、秋季飘香的山茶、冬季绽放的梅花,那么园林中的山就少了生机,园中的水,也就是一片沉寂,园中的建筑,就会显得很单调。正是因为有了柳枝、花开、香气才使得整个园林多姿多彩,增添几分生机和活力。由此可见,植物在园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植物的风韵美以及姿态美也影响着园林意境的营造。

3 植物的文化内涵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园林文化里,许多拟人化的植物象征人们对崇高的理想和向往的追求,进而产生情景交融的深刻含义和意境。先秦时期古人对树木的崇敬,也就印证了现在人们对自然界花木的热爱,“花木比德”——人们把花木人格化,将植物作为“比德”对象的文化渊源,中国文化由于赋予花木的品格不同,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情感表达。

3.1茶花

茶花是昆明市市花,被誉为春天的象征,在昆明地区自古以来都深受人们喜爱,是具有昆明特色的园林植物。历代诗人都对昆明茶花情有独钟,出现了不少咏茶花是诗词。

如清代杨慎在其诗词《咏茶花》中表达出对山茶的喜爱。

正月滇南春色早,山茶树树齐开了。

艳李夭桃都压倒。妆点好,园林处处红云岛。

诗词中描写了一个由山茶树连成一片漫天茶花的大场面,就仿佛大片红云漂浮林间。这种美是惊人的,不要说桃李,百花都失去了竞争的资格。这样如霞似云、红紫如火、美不胜收的茶花给人一种欢快热情的场面。

他还在《山茶花》中表达了山茶花在众多植物的突出地位:

绿叶红英斗雪开,黄峰粉蝶不曾来。

海边珠树无颜色,羞把琼枝照玉台[2]。

作者提笔第一句就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浓艳的茶花盛开图。红颜如火似霞的片片山茶花为我们烘托出了浓得化不开的春意,在全国大部分地方仍是雪飘霜冷的时节,茶花就迎势而开了,其坚韧的气势胜过了其它植物。由此可见昆明园林植物的特色和精彩。

咏茶花的诗文还有:“花树高于屋,江霞夜照人”[2],“山茶竞开如火燃”[2],“焰紫燃红君马前[2]”。《太华寺》中“红桃绽蕊山茶艳,取次花丛小径归。”形容茶花的茂盛和锦簇,给人营造一种春暖花开的画面,是希望的象征。

3.2梅花

梅花苍劲挺秀,暗香清幽,是花木中的珍品,素有“花魁”之称。梅的苍劲姿色,清淡神韵、刚毅精神和崇高品质受到人们所喜爱。昆明园林中有大量的梅花种植,尤其以黑龙潭公园祖师殿前的唐代梅树为最。在以梅为景的园林局部空间中,充满了“韵美”、“格高”的梅情。

历来咏梅的昆明名家作品不在少数,明代的戴家政在《白梅》中写出了梅的刚毅精神和崇高品质:

一点春光认玉胎,月明清影自徘徊。

逢人不肯作青眼,谁是冰霜玉骨来。

诗词咏物为志,以白梅自比,比喻自己高洁。观赏梅花不仅看其形态,品其芬芳,更重要的是欣赏梅花的品质和风格。

3.3莲花

莲花是佛教之花,是圣洁的象征。用莲花比喻人性的至善、纯净和不染,作为理想的圣人之性的象征。“东风吹破碧芙蓉,满地崩星争作峰。因石为宫居古佛,连云化石见寒松”[4]。(清.孙鹏《初春再游圆通寺》)。

从以上描写可以看出,昆明园林植物在这一特殊的环境条件写形成了具有地方风格的植物景观,表现为:“多样性、文化性和艺术性”。

4 结语

昆明园林中的植物景观形成了本土的地方风格。具有种类多样、姿态和韵味丰富、馨香感强、植物色系分布广等特点,其组景手法和文化内涵也极为丰富。观赏特征常常是花、果、茎、枝干、叶形等风韵美,欣赏植物的拟人化风景。因此昆明园林艺术的植物配置,在满足绿化的基础上达到了“入画”的境界。展现植物的风韵美和姿态美的同时,凸显植物的文化内涵,创造丰富的园林意境。

参考文献:

[1]王文才.杨慎词曲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杨慎.《升庵遗集》卷7[M].天地出版社,2003.

第8篇:植树节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曹植 游宴诗 艺术特征 影响

曹植这位谢灵运盛赞的“八斗之才”[1],一生创作诗歌九十多首,其早期“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2],写下了大量的游宴诗,代表作有:《名都篇》、《斗鸡诗》、《箜篌引》、《公宴诗》、《侍太子坐》、《送应氏》、《赠丁翼》、《赠王粲》、《赠徐干》等十余首。这些游宴诗为中国中古史诗增色的同时,也为我们解读那个时代的种种提供了最为真实的依据。

一.游宴诗的艺术特征

1.体制开拓

前人认为今存最早的游宴诗为曹丕的《芙蓉池作》,而本人认为曹植的《公宴诗》和曹丕《芙蓉池作》一诗所描写的景物十分相似:在一个明月高照的夏夜,一群友朋乘坐辇车同游西园,诗中涉及到的景物皆有月、渠、鸟、鱼。两首诗都写得十分华丽,格调轻快,诗歌结尾表达的感情也十分相似:“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曹植《公宴诗》)、“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曹丕《芙蓉池作》),由此推测,这几首诗很有可能是同时之作。余冠英先生在注曹植《公宴诗》时也说:“这篇是作者随曹丕在铜雀园宴会时所赋的诗。同时的作家如王粲、刘桢、阮瑀、应玚等人都有《公宴》诗,都是在邺城唱和之作。”[3]可见,曹植的《公宴诗》与曹丕的《芙蓉池作》同为今存最早的游宴诗。因此,曹植在诗歌的体制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开拓之功。

2.题材丰富

建安诗歌的普遍特征便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4],“遭乱流寓,自伤情多”[5],抒情性大为增强。曹操诗气力雄浑,情悲意壮,但所抒之情偏于粗豪悲壮,且不少诗作沿袭古乐府“缘事而发”的路子,叙事性明显,如《薤露行》、《苦寒行》。曹丕虽“工于抒情”,但其作狭于男女之情。“建安七子”中王粲、刘桢多有抒情之作,然在质和量上都不能与曹植并提。只有曹植真正以其创作实践确立了中国诗歌以情为本的方向,其游宴诗也不例外。曹植的游宴诗不仅有对主人的热心款待表示真诚感谢的赞美之语,更多的是情真意切的内心抒发。在他的游宴诗中,除了继续关注社会现实,他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抒发自己对于外界的感受,主动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聚会时的欢乐场面还是乐极哀来的感受;无论是珍惜深厚的友情,还是心中的抑郁不得志;也无论是对主人的赞美和感激,还是功业未建的悲哀在他的诗中都有所表现。如《箜篌引》中对宇宙与个人、生命与死亡的永恒难题的思索,悲哀如烟似雾,“知命复何忧”的之语更深刻地透露出诗人之忧无法排遣;又如《赠丁翼》云:“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中希望友人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寓作者对朋友的器重、珍惜,以及寓“明珠暗投”的痛惜之情于鼓励与鞭策的话语中。曹植以其“真切情深”,言尽了世间可抒之情可达之意。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五:“陈思王诗‘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每于羁旅淹留之后,乍还乡井,讽咏此言,不自觉其酸风贯眸子也。”[6]可见,曹植游宴诗抒情意味浓厚,这不仅确立了抒情诗在中国诗坛的正宗地位,另外,这种对自身情感的抒发,无疑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3.词采华茂

不仅如此,曹植的游宴诗还具有“词采华茂”的特色,是文与质的统一。他用华丽的语言、绚丽的辞藻结合自己丰富细腻的情感来创造修饰自己的作品,使人读起来极具音乐之美。在他的游宴诗中,他的遣词造句的功夫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一股力透纸背的动人力量。明人胡应麟云:“子建《名都》、《白马》、《美女》诸篇辞极赡丽,然句颇尚工,语多致饰。”[7]清人沈德潜亦云:“《名都》、《白马》二篇,敷陈藻彩,所谓修辞之章也。”[8]皆言曹植诗词采华美、色泽绚丽,其中以《公宴诗》为代表: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神飚接丹毂,轻辇随风移。

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

后世学者对“朱华冒绿池”一句激赏不已,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曾云“如陆士衡云:‘飞阁缨虹带,层台冒云冠。’潘安仁云:‘山气冒山岭,惊湍激岩阿’。颜延年云:‘松风遵路急,山烟冒垅生’。江文通云:‘凉叶照沙屿,秋华冒水浔’。谢灵运云:‘苹藻泛沉深,菰蒲冒清浅’。皆祖子建。”[9]盖此句之妙,首在一个“冒”字,化静为动,绘出了那些荷花的争妍竞杳的神韵,而秋兰、绿池、鱼跃、鸟鸣更是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全诗达到了人与景的完美融合,营造出了一种“情在景中漾,人在画中游”的氛围。本人最为欣赏的是“朱”、“绿”两种色彩的运用,“朱”字给人一种艳丽感,而“绿”字则给人一种清新感,用金黄色的月光下墨绿的池水来衬托娇艳动人的荷花,显出了荷花的高贵,这与曹植的人格是如此的相像啊!

二.曹植游宴诗的影响

受曹植游宴诗影响最大的无过于山水诗的出现。由于诗人于怜风月、狎池苑,叙荣述宴之际,对于池苑园林多有描摹,尤其是游宴诗中那些反映诗人出游生活、表现美丽自然风光的诗作,不但反映出诗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和热爱、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欣赏,而且摹山范水细致逼真、生动形象、文辞富丽,这对于后来山水诗的产生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古代山水诗兴于晋,成于宋,大盛于齐梁。这主要是由池苑园林风景诗内容扩大而及山川,因而形成山水诗;两晋之后的山水诗的源头,应追溯到建安的游宴之作。其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声色大开

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谈到谢灵运、鲍照为代表的宋诗时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10]这就是说,山水诗发展至谢客时代,已大张旗鼓地描绘客观景物的声色。山水诗的这种声色大开的传统,可以说直踪邺下诗人。建安诗人懂得“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11]的奥妙,因而他们写诗“叙景已多,日甚一日”[12],从不同角度加强文学的抒情气氛,渲染建安时代动荡不安而又生机勃勃的时代精神。在曹植那浸润着浓郁感彩的景物描写中,萌发着有其自身独立价值的声色并茂、形貌逼真的写景诗句,为晋宋诗的声色大开、极貌巧似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如上引曹植的《公宴》,其意境刻画自然景物的声色形貌别开生面,新奇独特,仰察、俯视、耳听、嗅闻,从不同方位展现西园美景,尤其是“神飙”二句,写景之妙非画工之笔所能摹状。他的游宴诗写景状物,色彩鲜明,语言骈丽,注意炼字之功,富有声色之美,而且具有多层次结构和立体感,明显地表现出由社会向大自然开拓,由情语向景语发展,由略貌向形似挺进,把山水景物描写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两晋以下的巧构形似、声色大开的写景名家,无不受到曹植的沾溉。晋宋山水诗在游宴诗的启迪下,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已扩展到各类诗歌中去了,并且注意声色描绘,骈偶的景句大大增多,炼字更为注重,甚而通篇都用偶句绘声绘色,以至晋宋之际,形成了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派。钟嵘说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13],的确如此。

2.清雅情趣

晋宋人吟咏山水,追求清雅情趣。在谢灵运诸多山水诗中,明显地表现出对清景的喜爱,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十分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种审美情趣:“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可以说追求清趣是晋宋诗人模山范水的一个突出现象。建安诗人已开其端,在西园、南皮之游中已透露出山水清雅之趣萌生的讯息。曹子建《公宴》诗是曹植随曹丕夜游西园时所作。中间六句写景很值得注意。清景如画:月光皎洁明澈,繁星布满夜空;秋天的兰草长满坡地,红色的荷花覆盖着绿色的池塘,游鱼在清波中腾跃,鸟儿在高枝上悦耳地啼鸣。这是一幅多么清幽秀美的景致啊!清光澄彻,星宿疏落,气韵可谓清微。是这一时期诗歌史在写景之中最早表现出一种清雅情趣的诗句。清趣自晋代开始,特别是在南朝,逐渐弥漫成为一种遍及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子建的诗,正是这种审美情趣开始萌发的端倪。邺下文士的贵游意识与活动,促进了建安诗歌的繁荣与发展,催化了山水文学的兴起,不断地积聚成功的艺术经验,为晋宋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曹植游宴诗开晋宋山水诗之先路,功不可没。此外,游宴诗中对美色的描写又开了六朝宫体诗的先河。“建安文人们不废声色之乐,追求物质上的享受,突出地表现为喜好美色。”[14]在曹植的游宴诗中处处可见其对美色的生动描写“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山岑高无极,泾渭扬浊清。”“春鸠鸣飞栋,流猋激棂轩”“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这些游宴诗中曹植对美色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创作心态对六朝宫体诗的形成无疑是有重大影响的。

曹植早期“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共创作游宴诗13首。这些游宴诗中对艺术形式的探讨和追求,为他在后期的作品中熟练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奠定了基础。他的游宴诗开拓了诗歌的体制,丰富了诗歌的题材,具有词采华茂的特色。它们为晋宋诗的声色大开、极貌巧似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从而,催化了山水文学的兴起,为晋宋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游宴诗中曹植对美色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创作心态对六朝宫体诗的形成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曹植的游宴诗时要努力做到深入、细致、全面,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注 解:

[1]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5页。

[2][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明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1页。

[3]余冠英选注:《三曹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8月,第100页。

[4]刘勰著:《文心雕龙·时序》《文心雕龙·明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5]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萧统:《文选》(卷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6]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3页。

[7][明]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9页。

[8][清]沈德潜选:《古诗源》[M].中华书局出版,1963年。

[9]聂文郁:《曹植诗解译》[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8页。

[10][清]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3页。

[11][清]王夫之著,舒芜校点:《姜斋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12][清]王夫之:《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3页。

[13]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0页。

[14]周勋初:《文史探微·魏氏“三世立贱”的分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参考文献:

[1][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魏]曹植著,黄节注,叶菊生校订:曹子建诗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3]余冠英:三曹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4]陈庆元:三曹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孙明君:三曹诗选[M].中华书局,2005年版。

[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1983年版。

[7]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0年版。

第9篇:植树节的诗句范文

有一首诗叫做: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进,春风吹又生。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的时候写的,赞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共有八句我节选了前四句,后四句的诗是: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前四句诗写的是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的,而后四句却是描写送别时的依依不舍。

野草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只要不把它连根拔起的话,无论你把它怎么玩,怎么弄,怎么剪,它都没有事情(不会死的).因为只要有它的根在的话,无论怎么样它都是不会死的。今天是星期六,我带着一种欢乐的心情来到了楼下。那里有成千上万株青草和小花们。我真想问你一个问题:谁是春天的报信者?你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道:是燕子或者是柳树。但是我准确的告诉你,你说错。不是燕子和柳树,而是野草,野草才是真正春天的报信者。因为野草比柳树长的快;比燕子来的早,所以野草才是真正春天的报信者。

野草有着非人能比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是一个岩石,还是一块砖头,只要有着那一点点的泥土,它就能够生存下来,这都是它生长的宝地。是谁给予给了我们绿色的铺地?是谁给予给了我们美好的环境?又是谁给予给了我们新鲜的空气?是野草。是野草给了我们干净的地球,美好的家园,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而不是去伤害它们。

野草就和人一样,只要你有着深厚的实力,在强大,凶猛的敌人你也可以把它们给打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