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太阳教案范文

太阳教案精选(九篇)

太阳教案

第1篇:太阳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冀教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童心放歌《种太阳》。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纯净、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种太阳》,表达少年儿童创造理想未来的天真美好的愿望。

2、通过听赏歌曲,进一步了解演唱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表演歌曲《种太阳》。

教学难点:歌曲中抒情部分和活泼部分的表现要准确。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打一物)劳动英雄红面孔,天一亮来就出工,从东到西忙不停,直到傍晚才收工。

   2、学生回答。(老师做简单评价,表扬学生)

   3、师:你知道太阳在我们的生活中代表什么吗?(温暖和光明)

二、新课教授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太阳有关的歌曲。

播放课件(音乐视频《种太阳》)

师:1、听完这首歌,你们知道这个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吗?(种太阳)

2、种出这么多的太阳有什么用处?(学生回答:送给南极、送给北冰洋、挂在冬天、挂在晚上)

3、师:出示整首歌的歌词。(学生自己朗读歌词,指名朗读歌词)

(一)学习第一乐段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将这段歌曲来演唱一遍。(出示第一段歌词)(学生认真看歌词,认真听老师唱。)

 教师教唱这一部分。

 (师生共同演唱)

4、师:这个小朋友把种下的太阳送往了有需要的地方,这是多么美好的愿

望,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唱这首歌曲呢?(充满希望、带着美好憧憬)

师:让我们加上这样的感情来唱一下吧。

(二)学习第三乐段

过渡:太阳,送往了南极,北冰洋,甚至挂在冬天和晚上?那么,当太阳送过去以后那些地方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同学们在歌词中寻找答案。

哪些地方有了变化呢?(学生回答: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说的不错,到那个时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把这美好的希望来唱一下吧!(师生一起唱)

   师:这时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变得温暖又明亮。我想我们内心深处也一定充满了感叹!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叹之情的话,你会说什么呢?(学生回答:啊!世界真美好啊!太好啦!……)

 (三)学习第二乐段(过渡句)

(1)师:原来太阳的作用这么重要。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种太阳吧!

(2)师范唱。

(3)和老师一起来种太阳吧。(师生共唱)

(四)完整演唱歌曲

师:通过对歌曲的了解,我们知道这个小朋友希望把太阳送往有需要的地方,因为能送来温暖和光明,那你说如果是你你的心情怎么样?(高兴……)用什么样的歌声来表达这样的心情呢?(明亮、动听的、活泼……)

学生跟视频唱,跟伴奏带唱, 分组演唱,提示情绪!

三、创意课堂

  师:发挥想象,你能做一个小小词作家吗?

 歌曲中的小朋友非常有爱心,把太阳送给需要光明和温暖的地方,你觉得哪些地方还需要光明和温暖呢?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发挥想象,改编一下歌词?

  例如:一颗送给送给——(残疾人),一颗送给送给(敬老院),一颗挂在挂在(教室里),一颗挂在挂在(每个人心里)。

四、情感延伸

师:同学们,世界上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关注的人和事,我们的国家近几年发展很快,但在我国的偏远地区和山区仍然有一些人,他们的生活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看那些瘦弱无助的孩子,为了帮助家里解决生计,在寒冷的冬天还要上山拣柴;一个个孩子在冰冷的教室里,小脸蛋冻得通红;孩子们没有像样的教室,只能在外面,或者在充满泥水的教室里上课。还有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的孩子们......

师:看到这些图片,大家会萌发出什么样的愿望呢?(学生自由畅谈。如:我想有一支马良的神笔,给贫困山区的人们画许多粮食,给灾区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画一间房子,再画一间教室,让他们有家回,有书读,过上幸福生活……)

师:同学们都有着这么美好的愿望,那么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愿望把歌曲再来唱一遍吧!

(师带着学生演唱歌曲)       

第2篇:太阳教案范文

太阳从方升起?这是某地区2003年一年级期末考试试卷上的一道题目。

太阳从东方升起,这本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课文中明确讲到过,各种课外读物上经常提到,答案几乎是不容置疑的。抽样调查的结果却出乎人的意料,有近21%的小学生写的是:太阳从西方升起。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太阳从东方升起,这是教科书中明确的句子,老师也在课堂上教了:“你们早上来上学的时候,太阳也正好从东方升起呢!”同学们记住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有的同学就会忘记,因为他们不懂什么是自然规律,自然现象。

太阳从西方升起。我们平时不难听到这样的话:“今儿是怎么啦,太阳打西边出来了!”爸爸帮妈妈洗个碗,妈妈会说:“不得了,太阳从西边出来了!”默默唧唧的孩子有一天准时交上了作业,老师也会说:“今儿怎么这么好?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呀!”就连《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石光荣给褚琴让了碗面条,褚琴都扒着窗帘看看太阳是不是打西边出来了……而孩子们接触的不仅仅是这些,在他们迷惑的同时,也记住了这样一句话:“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太阳从东方升起”。这是可以用物理知识解释的不可改变的自然现象,是完全正确的。

而太阳打西边出来,这作为一句略带讽刺的俗语,或是反语的修辞方法也是可以说得通的。为什么孩子们写“太阳从西方升起”就被很肯定地判错呢?!

难怪语文老师抱怨说:“语文知识这么灵活,答案却这么专制,真是自相矛盾!”

是啊,几年前,专家们就针对类似的问题提出了“标准答案”和“可接受答案”这种说法。“标准答案”是指有关方面对试题所做出的对应答案,而“可接受答案”是指凡是情理之中能解释得通的答案。这两种答案都应该得分。只不过这种提法主要是高等教育人群斗争的结果,也理所当然地针对他们适用,而毫无辩驳能力的小学生还是要受标准答案的专制。

看着孩子们那无辜的眼神,敢问,这种霸权到时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

第3篇:太阳教案范文

一、 课堂教学知识生活化

地理课堂要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与体验,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在充分把握课标精神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应大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一方面将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引入课堂,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如我在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时,首先指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会导致日出、日落及正午时太阳位置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回忆从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6月22日至12月22日正午时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变化、日出与日落的位置变化的特点。其中6月22日至12月22日太阳日出、日落及正午时位置均向南移动,由此可以得出太阳直射点南移的规律。这样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可以有效的解决难点。还如在讲解混合农业时,结合我们学校是一所位于农村且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民家庭的实际状况,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① 我们的父母在家既种庄稼又养一些鸡、猪等牲畜,是混合农业吗?为什么?② 目前这种生产方式对家庭的经济收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③ 如果想稳定地提高家庭收入,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④ 经你采取措施后的农业生产还会产生哪些好处?试举例说明。这样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既弄明白了混合农业的含义,又明确了本地区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同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得到了培养,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又比如在讲解时差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组,引导学生探究:我国于北京时间08年8月8日晚8时举行奥运会开幕式,在伦敦、华盛顿、悉尼的华人分别在当地什么时间观看实况转播?计算的方法是什么? 2010年世界杯足球总决赛于北京时间7月12日2点30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进行,请问当地时间又是多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时间差异?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并感兴趣的问题研究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实现了地理教学的目标。

二、 课堂教学情境生活化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但长期以来地理课堂教学忽视了这一点,教师把地理课堂当成了灌输地理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所学知识也不能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课堂效率非常低下。地理课堂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习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地理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进而实现国家的课改理念与目标。所谓课堂教学情境生活化就是一方面要使地理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地理课堂上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

我在讲解气候资源中太阳光能资源利用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去了解身边生活、关注生产过程中太阳光能的利用方式及效果,并思考: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利用才能使效果达到最大化?然后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进入课堂,结合理论知识去讨论、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利用该方案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位学生观察了家中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发现夏季太阳能资源利用效果好,冬季利用效果很差,晚上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温度会下降,同时阴天时基本无法使用等。通过课堂讨论、探究,学生明白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应与太阳光线垂直,而家中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支架与地面的夹角是固定的,不能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利用效果较差。学生经研究拿出解决方案:① 采用活动支架,支架与地面的夹角随季节而改变,② 研制新材料,加强太阳能热水箱的保温,③ 与太阳热水器配套一个电热水器,在阴天或夜晚时使用,弥补太阳能热水器的不足。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断关心、留意身边的问题,并尝试用地理课堂中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得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一方面系统的学习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中提取材料作为教学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联系实际,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益于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并更好的融入社会中。如我在讲解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时,就以学校所在地有众多残疾人就业的晨光化工厂作为教学情境来展开。我首先展示晨光化工厂的位置、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曹甸镇范围的演变及曹甸镇的气象与水文等资料,然后设置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① 20世纪80年代晨光化工厂的位置是否合理?为什么?② 就目前来看,晨光化工厂的位置是显然不合理的,你是否能说明不合理的因素有哪些?③ 既然化工厂的位置不合理,为何化工厂一直没有搬迁?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既明确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又明确了政府、工厂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与决策的复杂性,加深了对社会的理解。

三、 教学案例的生活化

地理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案例教学,从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生活实际中提取素材作为教学案例,既具有客观真实性、突出实践性和深刻的启发性,又较好的体现了国家课程理念,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使学生学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我在讲解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强度关系的时候,引用了《两小儿辩日》这个素材,让学生帮助孔夫子解难,这个问题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结论:早晨太阳高度角小,穿透的大气路程长,被大气削弱的多,且光热比较分散,所以早晨得到的太阳热量少温度低,中午则相反,这样就有效的解决了教学难点。又如我在讲解商业中心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以学校所在地曹甸镇商业中心的变迁为案例来进行。我首先通过投影显示了曹甸镇20世纪60年代以来曹甸镇范围及商业中心的演变资料,然后给出了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原因。① 曹甸镇商业中心的位置及其变化有何特点?其形成原因是什么?② 依据现在曹甸镇的发展规划与方向,你认为曹甸镇的商业中心位置将会怎样演化?由此,你得出商业中心的一般分布规律与原理是什么?由于这部分资料与问题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探究时就更多了些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味道,学生讨论、分析的非常认真与投入,发言也很踊跃。最终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4篇:太阳教案范文

反观近年来关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众多研究,不难发现在理念层次呼吁较多,具有操作性的实践研究依然很少;对课程标准解读全面,但和具体的教材结合较少;对生活化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有所研究,具体实施路径研究相对缺乏。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通过阅读、活动、双语教学等环节将诸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资料展示给学生。但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教材中的正文内容,忽视对教材中的阅读、活动等环节的开发,这些绝佳的生活化教学资源“潜伏”在教材中,亟待教师去发现、挖掘。

一、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潜在生活化资源分析

就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而言,“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三册必修教材共有潜在生活化教学资源近三百处。其中有大量与生活相关的实景图片、示意图,还有近百篇文字材料、近二十个表格、近百个活动课题设计,教材正文部分亦有很多与生活相关的内容介绍。以上种种均可以成为高中地理教师可着手开发的潜在生活化教学资源,亟待教师对其加以归类,通过指向性较为明确的教学设计加以巧妙运用,使其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现象、分析其中隐含的原理、总结出相关规律,培养学生聚合和发散思维能力,以指导学生今后的生活。

二、基于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潜在生活化资源教学案例

(1)案例1。新课标湘教版“地理Ⅰ”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中设置有关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利弊的讨论活动。教师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结合所学分析太阳能特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有利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可能不利影响、太阳活动的主要不利影响、太阳活动的可能有利影响。同时,配套判断题让学生思考:我们所使用的煤炭资源与太阳能无关;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占据太阳辐射的主要部分;太阳活动会使得全球产生极光现象;太阳活动会增强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这些和学生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问题难度相对较低,可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预设的导学案引导学生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借助配套训练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2)案例2。在教学新课标湘教版“地理Ⅰ”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教师就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设计教学:首先,回顾常见天气系统、气压带风带相关知识,了解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其次,分析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联系前面所学季风气候形成原因和特点等知识理解我国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最后,结合阅读和活动内容思考我国淮河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造成影响(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及视频)、解决的措施。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们会为自己能将新学知识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欣喜万分,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3)案例3。在教学湘教版必修“地理Ⅱ”中心地理论前,教师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参照教材中的活动要求进行社会调查:对其居住地的店铺销售物品的种类加以统计,找出其中的规律;调查居住地附近商店的类型、数量;统计周围较大的商业点的类型、数量及与其居住地的距离;调查家乡所在地城市商业中心销售商品的类型。学生们可通过制作简报、展示相关照片及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调查报告等方式将学习小组研究所得分享出来。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人教版教材对这一知识点对应的活动适当改编,让学生思考居民选择某服务所选择的城市级别。教师还要对小组研究成果加以表扬,并可以通过网络加以展示。

三、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潜在生活化资源开发实践后的反思

首先,不应拘泥于教材,要有效结合实际,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如在教授农业地域类型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分析家乡所在地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原因,而无须使用教材中相对固化的资源。其次,在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中,教师可在课程标准大背景下结合多个版本的教材加以整合,选择最适合学情的教学资源。再次,教师可借助备课组、教研组力量,在参与集体备课交流活动中汲取他人之长,不断完善教师的教材开发能力。最后,教师要建立生活化教学资源?欤?关注生活中各种现象,遴选出其中最能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参与度、便于理解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库。

第5篇:太阳教案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细节艺术 应用案例

案例一:

教学内容:《捞铁牛》(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教者甲]

师:那么为什么要捞铁牛?怀丙又是怎样捞铁牛的?

板书:为什么?怎样?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全文,边读边圈注。

[教者乙]

师:扣住“捞”这个词,我们可以提出好多问题。但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应该是什么呢?

生:(静静的思考之后,纷纷举手,提出了两个与课文紧密联系的问题:1、为什么要捞铁牛?2、怀丙又是怎样捞铁牛的?)

师:(边板书边评价)同学们真会读书,这两个问题正是课文所要重点叙述的!就让我们一起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习、理解课文吧!

[评点]

这两个教学环节看似一样――都是破题后再揭示教学目标,但揭示目标的过程中,却反映出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理念。教者甲是自己揭示教学目标,把问题捧给学生;教者乙是让学生先思考再质疑,在筛选出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最具有价值的问题。教者甲是“授之以鱼”,而教者乙是“授之以渔”。显然,教者乙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学会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朝着“不用教”自己能读书的境界前行。

案例二:

教学内容:《太阳》第2自然段(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教者甲]

师: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你感受到太阳的什么特点?

生:热。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太阳热的特点。

生:我从“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我能感受到感受到太阳热的特点。生:我从“大火球,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这些内容也能感受到太阳的热。

师:作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热。

[教者乙]

师:课文第2段介绍了太阳热的特点,作者写得很详细。大家读一读,想一想,在感受深的地方随时做上批注。(学生读书)

生:太阳真热呀!“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中心温度大约要一千八百多度呢!

生:太阳像个大火球,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

生:我从“估计”这个词能体会到太阳的热,因为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你们能读出太阳的热吗?

生:能。(朗读这一段)

[评点]

教者甲从中心词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围绕中心词选择、组织材料的。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并不能真正地投入学习中,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也就很浅表了,削弱了语文教学应有的活力。

教者乙由教师激发兴趣、学生自读入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到了自己许多独特的见解,迸射出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体现了学生本人的思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使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到了充分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案例二: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天路》中“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教者甲]

师:“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中的“那”字隐藏在诗句中,极其普通,但它与“天路”的意境密切相关:它描绘着铁路绵延高远,直上云天的情景,如果将“那”换成“这”,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生:“那”是“远”指,“这”是“近”指。说明诗人是举目远眺,也说明“天路”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地方去了,就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样。如果换成“这”字,就失去了“天路”的绵延高远与神奇。

[教者乙]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的那个成语用得最好?为什么?

生:我觉得“那”字用得最好。因为,“那”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说明天路是望不到头的,很神奇。

[评点]

教者甲关注的细节直接指向富有神奇之感的“那”字。正如教者所言,“那”字字隐藏在诗句中,极其普通,不提示的话,不易被学生深刻领悟,一点拨,学生会豁然开朗,感到“那”字的艺术魅力。

第6篇:太阳教案范文

春天来了!春心荡漾,春色恼人!春色怎么不恼人呢?少年维特尚且知道恼人。何况他望帝是个风流帝王、情场种子呢?叹只叹,皇城内后宫三千佳丽。一个个拉出来比赛,其得分的总数,竞远远低于一个她!她,正是望帝手下的丞相鳖灵的妻子。她,青春四溢、容貌姣好。她,白皙细嫩、魔鬼身材。她,胸部丰满,腰细臀肥。她那双水汪汪、润滋滋、灵动深邃的会说话的明亮的大眼睛,不失时机地向我发送出一浪高一浪无尽的秋波。这秋波,不知淹昏过多少男人,多少壮实的或嬴弱的男人,多少个老、中、青、少的男人。这秋波有如电波,高压电波,强有力地冲击着望帝的脸颊、耳朵、躯体和大脑。她那微启的性感的轻唇吹出的气息,害得望帝目不敢视、心跳加速。咚咚的心跳声,使他感到浑身激动,热血沸腾!鳖灵呀,鳖灵!你为何要带上她来参加国宴,让几千佳丽黯然失色?你为何不将她深藏相府,秘不示人?你为何忍心让我在她那媚眼射出的秋波中,被淹、沉溺、呛水、挣扎,回头也游不到岸边?纵然是我吃饱了山珍海味,穿暖了锦绣轻裘,哪里比得上将天下美女搂在怀中亲热?春色恼人啊,春阳令我心碎!我为她写的诗,都装满了几十匣子,不知哪一首能博得她的芳心!在这春花怒放的春天,春风多么温暖,春阳多么骄艳。春阳啊,帮帮我吧!为了美女,我宁愿不坐江山,我宁愿化为杜鹃。

杜鹃,本名鹃鸟,后因杜宇(望帝)之名,改称杜鹃。杜鹃,又名太阳鸟,又名阳雀,又名子规,又名布谷鸟,又名“归归阳”。这是一个叫人心尖尖都发疼的名字,这是古蜀人民乃至天下人民都钟情、钟爱、崇拜、心仪的一种叫人爱得发痛的鸟。诚如李白诗人所说,从四万八千年前的古蜀国开山鼻祖蚕从帝时代起,蜀人就崇拜太阳,崇拜太阳鸟。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神树上,不正有太阳鸟吗?成都金沙文明古遗址出土的金饰太阳鸟图案上,不正有太阳鸟的生动形象吗?2005年8月15日,中国国家文物局正式决定,用古蜀国文明的象征物——金箔太阳鸟图案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图案。这件事的深刻意义在于,灭亡于暴秦的古蜀国文明的的确确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夏禹王的故乡——都江堰一带的古代文明,正在恢复她应有的重要地位。而后羿射日(金乌,太阳鸟)故事的起源也当发端于古蜀国。

古蜀国的君臣百姓,为何要崇拜太阳、崇拜太阳鸟呢?这与古代蜀国的气候气象与生产生活方式有关。中国古称丝绸之国,丝绸来自桑蚕。而古蜀国正是桑蚕的发源地。据《史记》记载,黄帝娶蜀山西陵氏之女为妻,是为嫘祖。嫘祖发明蚕桑丝织,后将蚕桑由蜀国推广到天下。古蜀国是农业国,农业生产靠什么?靠太阳,靠水利。古蜀国对太阳的崇拜、向往与追求,集中体现在古蜀国的民间传说——“二郎神担山赶太阳”之中。这是“夸父逐日”精神的民间故事,是《山海经》中大量反映的古蜀国历史,得到基层群众认可与传承的结果。今都江堰市天马镇二郎村一带,尚存二郎担山赶太阳留下的痕迹。二郎神就是古蜀国的开山鼻祖、纵目人蚕从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古蜀国祭坛的纵目青铜人面具,就是二郎神的化身,亦即蚕丛的化身。蜀字就是一个夸张了的眼睛(目)的蚕虫形象。古蜀国自古崇蚕、爱蚕、养蚕、缫丝、织帛,当然以蚕虫为图腾。蚕丛王经营成都平原村,为了使“海盆”化为“陆盆”,需要排水与蒸发,蒸发的热能来自何方?当然来自太阳。故二郎神蚕丛奋力追求太阳、追求太阳鸟(金乌)。元人杂剧《二郎斩蛟》中二郎神出场唱道:“某(我)高担五岳逐金乌!”高担五岳,负担重,很劳累,奔至今都江堰市天马镇二郎村时,二郎神放下担子歇气,掉下了几小块土圪垃,形成了今天的童子山、横山子、走石山。这些山,植被葱笼、物产丰厚。

这一则古蜀国的民间传说,反映了自古蜀人对太阳、对光明的追求。紧跟二郎神形影不离的是一只哮天蜀犬,执着地不断用“蜀犬吠日”的行动来呼唤太阳,期望太阳。这些,都是由盆地内阴雨多、日光少的气候造成蜀人对太阳的向往。四川民歌唱道:“太阳出来哟罗,喜洋洋罗哟喂!”也正是蜀人追求太阳、追求金乌的反映。蜀人把二郎神视为太阳菩萨、视为阿波罗,加以崇敬。二郎神终于成为道教神仙系统中最伟大、最威武、最正直、最爱民的护法神。广泛流传于《西游记》、《封神榜》、《宝莲灯》、《聊斋》、《警世通言》、《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二郎搜山图》……及民间传说中,至宋代,二郎神几乎割据了两川,全国各地,都以灌口(今都江堰市)二郎(二王)庙中主神二郎神为母本,修建了二郎神庙,加以崇祀。今天青城后山味江村山崖尚存清同治元年(1862)摹崖石刻二郎神像及其哮天神犬像。二郎神由蜀地都江堰诞生。发展成了全国级别的神。蜀人对二郎神的崇拜是跟对太阳神鸟的崇拜一脉相承、互为表里的。与太阳神鸟同时出土的成都金沙古文物中,还有几件玉璋,其独特的造型,与二郎神独特的兵器三尖两刃刀(此刀曾擒获齐天大圣孙猴子)极其相似。同时,广汉三星堆古蜀遗址中的玉璋,其造型也与二郎神的独特兵器相似。东汉末年张陵在蜀西青城山创立道教时,将二郎神纳入道教尊神,正是利用了蜀人对二郎神的崇拜。北宋王小波、李顺义,李顺化妆成二郎神,也正是利用了蜀人对二郎神的崇拜。

第7篇:太阳教案范文

(江苏省姜堰中学,225500)

摘要:通过“新型太阳能热水器防冻排空系统”的设计与制作案例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设计的一般过程,能就具体的设计任务进行设计分析,确定问题解决方案,并感受从图纸到实物模型的创作乐趣。

关键词 :创新设计 排空控制 空吸现象

通用技术实践教学是通用技术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技术实践教学中设计具有原创的便于学生参与探究的教学实践案例,是教师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通用技术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案例,同一实践活动案例在不同场合也会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可以将班级授课与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笔者在“技术与设计2”模块教学中引入“新型太阳能热水器防冻排空节水系统”设计与制作案例,穿插在班级授课中,确定设计方案后,由兴趣小组制作完成样品,并参加了第25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一、制订设计方案

在“技术与设计1”模块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教学中,笔者提出问题:“太阳能热水器在我国使用广泛,同学们在使用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有哪些不合理的设计呢?”经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两个问题:(1)每次使用的时候,开始总要放很多冷水。(2)冬天上下管道容易被冻坏。分析得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从热水器储水箱到用水龙头间的管道内始终存有水,于是启发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创新设计。

(一)方案分析

为解决问题,学生初步拟出了两种方案:(1)加强管道保温,确保上下水管道中的热水不至很快冷却,同时冬天不被冻坏。(2)设计一种装置,每次使用完或上完水,关闭水箱的出口,并将这段管道内的水排出,等再用的时候打开水箱出水口,流出来的就是热水。

(二)信息收集

教师提出问题:目前市场上有没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产品?它们又采取了哪些方法?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调查了本市热水器经销商,找到一种热水器,其关键部件是一个排空电磁阀门和控制器,排空过程是先将太阳能上水阀关闭,再通过控制器将排空电磁阀门拨到排空档,最后打开热水龙头排出上下管道中的水。整个过程操作繁琐,大都是手动操控,且需要容器将排出的水收集另用,易造成水资源浪费。所以,如何处理太阳能热水器管道排空及综合利用排空排出的水成了创新设计的关键。

(三)明确设计要求

经讨论,设想以带排空装置的热水器为基础进行改进,实现如下目标:(1)完成自动控制排空过程(用单片机继电器电路控制)。(2)排空的水流入特定的容器中,在用热水时这部分冷水能自动回流到管道中当冷水使用。

二、方案可行性探究

(一)存在的问题

管道排空排出的水如何处理成为创新关键,从收集到的信息看,有的通过加压回流到自来水管道中,有的通过特定容器给家庭卫生间使用,学生在综合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后,提出将排空排出的水储存于特容器中,在使用热水时,通过“空吸原理”将这部分冷水吸走,调节水温。

随后,教师又提出问题:从太阳能水箱中自然流出的水能利用“空吸原理”将容器中的水吸走吗?这是本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在忽略流体粘性损失的流动中,流线上任意两点的压力势能、动能与位势能之和保持不变。即:

在水平管中,液体流速越大对管壁的压强越小。如图1所示:因为V1<V2,P1>P2,所以,C段中的液体会上升。很显然,要使用水槽中的水经C管倒吸入水平横管,只有当v2足够大时才能发生,而v2不仅与管道直径有关,还与水平管道中的水进出速度v1与V3有关,对自来水管道而言与该点水压有关。

众所周知,一般太阳能热水器距离用户水龙头的垂直高度有几层楼房高,矮的也有一层高,如此高的水压及流速产生的压强差能将容器中的水吸走吗?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

(二)试验探究

我们用水管,将水箱中的水从教学楼6楼引下,出水口接一简易淋浴器(如图2),检验出水口温度。检测结果:当水流落差在3米左右(一层楼房高)时,就能将热水瓶中热水吸走,出水温度明显升高;当落差达9米时,出水温度感觉较烫。

三、设计原理

(一)作品设计原理

如图3所示,本作品由三部分组成:(1)太阳能热水器模拟系统(含上下水管道、电动阀、水箱、支架等)。(2)电动阀门控制系统(以单片机电路为基础,通过继电电路控制电动阀)。(3)以“空吸现象”为基础的排空储水及无动力使用系统。

(二)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1.本控制系统的执行器由排空阀1与电动换向阀2构成,其工作电压均为12V,通过给阀门电机提供不同方向的电流(即电机的正负电流对调)使阀门转向不同的方向。

2.太阳能水箱水位点设有三个点,并在电子控制器上用不同颜色的LED灯显示。

3.当控制器检测到水箱中水位较低时,控制器先将排空阀1打开(进水挡),动作完成后控制电动换向阀2连通上下水管道与冷水进口,太阳能处于上水状态。

4.当控制器检测到水箱水满时,控制电动换向阀2,处于上下水管道与热水挡,排空阀1处于排空挡(关闭水箱,指向出气口),太阳能处于排空状态,上下水管道中的水被排人储水瓶。

5.在一般情况下,控制器使系统处于排空状态。淋浴时,电动换向阀2处于热水状态,手动控制打开排空阀1与水箱相连,热水流下,不打开冷水龙头,在热水流的作用下,经过储水瓶特殊装置,将储存的冷水空吸进热水中。当储水瓶中的冷水用完,可打开冷水龙头补充(注意:要先打开热水龙头,再按下手动控制按钮,否则,热水会通过储水瓶溢出)。

6.淋浴完,按下控制器按钮,排空阀关闭水箱,系统处于排空状态。

7.在淋浴过程中,即使水箱水位低于低水位传感器,阀门2也不会转向上水。

8.本控制系统有手动、自动两个上水选择,在用水峰期,水位处于1/3,没有下降到低位,可手动选择上水,上满自动排空,也可以不上水。

(三)模型制作

1.制作框架。我们以PVC绝缘管做支架,用饮水桶做储水箱,用PPR水管做上下水路,控制阀采用电机转动式电磁阀门,实物如图4所示。

第8篇:太阳教案范文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改进实验;推导;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6-0075-03[作者简介]刘田喜(1977―),男,广西桂林人,本科,南宁市第四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重过程”,即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实施一年多,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重过程”是当前课程改革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物理教学中,重视“过程与方法”,外在的方面,如观察、实验、探讨等;内在的方面,如分析、推导、概括等。这些活动能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体验、形成意识、掌握方法,进而提高物理综合能力。

一、改进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将实验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进行简单记忆,表面上似乎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对学生而言,因缺乏对物理知识真正地理解,只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难以提高物理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实验的过程,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尤其是探究性实验,应为学生创设物理情境,提出相关的课题,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大胆设想、对实验提出改进的方案等。这样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历经探究过程,既能提高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同时还能培养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中关于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其中的一种方案是将小车放在倾斜的长木板上,小车因受到砂桶的拉力作用而加速下滑。如图1示,实验中用砂桶的总质量直接作为小车的拉力,要求所挂砂桶的总质量要远小于小车的质量,另外,在平衡摩擦力方面,调节的难度也较大。笔者针对实验中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围绕着如何才能更直接、准确的测出小车下滑时的合外力进行大胆设计。

图1图2学生经过探究后对实验提出了这样的设计:让小车在长木板上加速下滑(如图2所示),再以弹簧秤拉着小车静止在木板上,根据平衡知识,认为弹簧秤所受到的拉力可作为小车的下滑时的合外力。此方法操作简单,不需再平衡摩擦力。然而,当学生以此方案进行多次实验时,发现误差较大。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当小车静止时受到的是静摩擦力,与其在下滑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管是大小或方向都不尽相同,因此弹簧秤测得的拉力并非小车沿斜面下滑时受到的合外力。尽管此方案不完美,却也让学生经历了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通过尝试改进,开拓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实践能力。

针对本探究实验的关键――测出小车在加速下滑时的合外力大小。在改进原方案的基础上,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弹簧秤测出小车在动态中受到的合力大小。师生共同努力后,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

在使用透明胶时,当有胶水的两面粘在一起,想再撕开时,我们会发现用力稍大点或稍小点,透明胶总是缓慢撕开的。受到这一现象的启发,师生利用透明胶自制一条用于连接弹簧秤和小车之间的延时胶带,通过它来测定小车在加速下滑时受到的合外力。撕下一段约20cm长的透明胶,将其对折后合拢,使有胶水的两面粘在一起并压紧,然后在胶带的两端装上小钩即可。(如图3所示)将长木板放在水平桌上,一端用物体垫起形成一定倾角,将弹簧秤固定好,用弹簧秤通过延时胶带拉住小车,调整弹簧秤拉力的方向,使其与斜面平行。(如图4所示)小车在延时胶带作用下缓慢匀速下滑,由平衡知识可知,弹簧秤的拉力F等于小车所受重力G、支持力N及滑动摩擦力f三力的合力。因此,当撤去弹簧后,小车在木板上加速下滑时的合力大小即为小车匀速时弹簧秤的读数。师生共同改进实验方案,学生切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用不同探究的方法验证物理规律,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图3图4二、注重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内在思维

“过程”可以理解为内在和外在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实验、动手操作、相互探讨等是外在的过程。而让学生思考、推导等注重内在思维的参与过程也很重要。学生对学习物理常有这样的感慨:“听老师分析解题时明明白白,但自己面对问题时就束手无策。”这说明学生虽然记住了物理公式、概念、定理等知识,却不能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中对概念的理解及公式的推导不容忽视。以下是笔者在执教高中物理(必修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一节时,关于推导F=GMm1r2的课堂实录(节选)。

(一)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

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由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则有:F=mv21r。

教师:牛顿所处的年代所拥有的条件,行星绕太阳公转的线速度易测量吗?哪个物理量容易测量?

学生已有地球公转太阳的周期为一年的知识,因此回答是周期T。

教师:根据F=mv21r 及v=2πr1T推导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的表达式。

学生推导出F=4π2mr1T2。

教师:因为不同行星的公转周期T是不同的,引力F跟太阳与行星间的距离r关系的表达式中不应出现周期T,要设法消掉T,怎么消掉T?

学生: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r31T2=k代入F=4π2mr1T2得F=4π2km1r2。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为何要消掉T?而不是m和r?(不同行星的质量m和轨道半径r也不同)

学生思考。

教师:F=4π2mr1T2是否已经可以表达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因为没有出现太阳质量M,因此还不能表达。如果将太阳对行星的引力类比于磁铁之间的力,容易理解,此时力F与运动状态无关,这样看来可以把T消掉。(让学生理解消掉T的真正含义)

教师(小结):由 F=4π2km1r2 可知 F∝m1r2 因为表达式中没有太阳质量M,因此还需继续推导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

(二)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

F′=4π2k′M1r2(M为太阳质量,k′是与行星有关的常数)

可知:F′∝M1r2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由F∝m1r2,F'∝M1r2可知F与Mm成正比,与r2成反比,为何F不是与r4成正比?

教师:F与为F'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F′,可知:4π2km1r2=4π2k′M1r2,则有km=k1M令k1M=m1=C,所以 k=cM k1=cm。将k=cM代入F=4π2km1r2 或将k1=cm代入F′=4π2k′M1r2。

可得:F=4π2cmM1r2。

教师:4π2C是个常数,令G=4π2C,结论可以写成:F=GMm1r2。

因此,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大小与太阳的质量和行星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两者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消除学生认为F与r4成正比的误解)

这一系列的推导,过程虽繁琐,却环环相扣,中间有质疑,也有推理验证,让学生真正明白表达式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感知到每个公式定理的来之不易。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创新,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历经探索,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激发他们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培养他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其内容来源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评价的方向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交流与合作、动手能力等。在教学中,适当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记录研究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分析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并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价。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更重视对“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不应仅局限于将结果告知学生,更应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多年之后仍能记住自己曾探究过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还能回忆起亲自推导过的某个公式,能清楚地表达出某个物理定律的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9篇:太阳教案范文

一、呈现多样化作品

1.主题集中展示法。主题集中展示即让学生把自己创作出来的相同作品按照规定的主题进行展示。

在“美丽的盘子”的教学中,教师以“我是小小盘子设计师”为主题情境,让学生进行画盘子比赛。在比赛中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构思巧妙,各种盘子图案很快诞生。为了激发学生设计出更好、更有个性的盘子,教师明确提出要把好的作品进行展览。为了让主题集中式的展示能够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教师的事先要精心准备。展示板块要尽量精致,才能吸引低年级学生。如用学生平时制作的小花来装点角落,用鲜艳的色笔描摹背景板块。这样不仅仅为学生展示主题式提供了美妙的铺垫,还教会学生如何构思、布置展板,创作的盘子也能比较集中的展示,学生创作的激情得以延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分散式汇总展示。被肯定也是学生成长中一种正能量。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活泼爱表现,喜欢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长处。教师应该给予低年级学生展示自己机会,培养学生乐于向他人展示作品的自信。

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展示作品的机会呢?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教师为低年级学生量身定做了“成长记录册”。每个学期将要结束时,让学生把平时搜集的作品进行归类,并把它们安排到教师设计的班级记录册中。经过了师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作品重新分类组合、布置,一页页鲜活的画面得以呈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我们班的自画像”部分。在教学“我的自画像”时,教师让学生学会画出人物的鲜明特点。每个学生都要为自己画一张自我画像。单个的稚嫩创作不足以撑起记录册,因此,我把每个人的自画像都剪下来,拼贴在一起,合成了一张“班级自画像”。为了让学生在作品展示中学到绘画技巧,教师让学生观察“班级自画像”:你能认出自画像中哪些朋友呢?学生互相点评的过程中,自然领悟到画人物必须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二、呈现个性化作品

1.展示个性。美术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我们可以为儿歌童谣、童话故事的表演制作饰物,这也是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一年级有“新花布、新衣服”内容,教师让学生为剧情中的角色用彩纸来画、拼、粘成“花布衣服”。完成得好的作品将被选中做小演员的服饰登台表演。当看到自己创作的“花布衣服”被演员们展示出来,学生得到无与伦比的创作快乐。

学生独特的创作个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细心呵护。因此,教师应提供让个性化作品展示机会,提供多样化的展示平台,张扬学生的艺术个性,发挥创作才能。

2.突显风格。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明确如何展示才能激发学生热爱美术的热情。不但要了解其性格喜好,更要了解创作的思路,只有全面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展示他们的作品。

如教学“太阳月亮你们好”时,大多数学生想到的是太阳月亮的好处。可是有一个学生却说太阳不好。这位学生补充说,夏天的太阳晒得人们睁不开眼睛,所以太阳不好。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辨析教育让学生知道每个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在美术创作中也可以表现事物的这种两面性。正是受这位学生的启发,学生在创作的作品中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太阳和月亮。有乐呵呵的太阳,有被乌云遮蔽的太阳,有弯弯的像眉毛样的月亮,有像被啃过一口的西瓜样的月亮。如果不了解到学生的想法,那么学生创作的空间就没有那么广阔,学生的个性将得不到发展。

三、呈现不完美的作品

低年级的学生的绘画创作常常不会那么精致完美,教师应尽量呵护学生的创作灵感。

1.添枝加叶增光彩。如教堂“水墨游戏”时,胆小的学生不敢用墨汁来画画,觉得会弄脏画纸。交作业时,有的学生就迟迟不肯拿出作品来。教师这时可建议这位学生:“我们一起来完成作品好吗?”教师用墨笔在画纸上略添几笔,立刻一条条栩栩如生的小蝌蚪就诞生了,其他学生惊呼神奇。这个学生也因得到老师的帮助,眼睛里熠熠生辉。

2.移花接木生创意。教师要做美术教学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学生,倾听学生的心灵,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能够捕捉到学生别具匠心的创意,并辅助学生把别出心裁地创意转化为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