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腊八节有哪些风俗范文

腊八节有哪些风俗精选(九篇)

腊八节有哪些风俗

第1篇:腊八节有哪些风俗范文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个十分寒冷的节气,而在小寒也有着一些传统的习俗,那么小寒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小寒节气习俗有哪些,以供大家参考!

小寒节气习俗有哪些(一)冰戏

我国北方各省,人冬之后天寒地诉,冰期十分长久,动辄从十一月起,直到次年四月。春冬之间,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皆用爬犁。爬犁或由马拉,或由狗牵,或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杆如撑船般划动,推动前行。冰面特厚的地区,大多设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竞走的,古代称为冰戏。《宋史》有:“故事斋宿,幸后苑,作冰戏。”《钦定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有:“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倚晴阁杂抄》中关于北平旧时风俗,写有:“明时,积水潭尝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篮酒具,铺截锐其上,轰饮冰凌中,亦足乐也。”

(二)腊祭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由于古人会在十二月份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因此把腊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腊月。腊的木义是“接”,取新旧交接之意。腊祭为我国古代祭祀习俗之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汉应劭《风俗通义》云:“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祀其祖先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腊祭”含意取其有三,一是表示不忘记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二是祭百神,感谢他们一年来为农业所作出的贡献。三是人们终岁劳苦,此时农事己息,借此游乐一番。自周代以后,“腊祭”之俗历代沿习,从天子、诸侯到平民百姓,人人都不例外。

(三)吃腊八粥

小寒节气中另有一项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古籍记载,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作点染,这些食品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四)吃黄芽菜

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使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而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担忧。

(五)画图数九

小寒节气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养生。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九字每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

(六)吃糯米饭

广东民谚“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饭驱寒是传统习俗。民间传统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认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

小寒饮食养胃的讲究进食要规律

现代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不少人忙起来就忘了吃饭,或者是无法抽空去吃饭。长此以往,对胃部大有不利。尤其在冬季,胃部本身就容易发病,要是再不能饮食规律的话,就更容易引起胃酸分泌异常,加重胃部负担。

因此,每天按时有规律吃饭是最佳的保胃措施。要是不能一天三顿正点进食的话,可改为一天5—6次,分次进食,一次少量,保证每天有规律即可,这样对肠胃是一种保护。

忌食生冷辛辣

冬天天气本身就很寒冷,一些生冷的食物寒性更大。在这个时候吃多了生冷食物,容易直接刺激胃部,使其不能正常收缩,轻则引起食欲不振,重则可能会导致呕吐、抵抗力降低等等。同理,辛辣食物一样是具有强刺激性的,大量食用容易导致急性胃炎发生。

“保胃”吃软不吃硬

胃部敏感的时候,如果吃了一些“硬菜”,比如大鱼大肉等,就会觉得很不舒服。健康专家建议,寒冬保护肠胃应该采取“软兵”政策,面条、粥、热牛奶等都是不错的食物选择,此外在饮食制作过程中,也应该尽量选择蒸、烩、煮、炖等烹饪方法,以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

兼顾锻炼和保暖

生命在于运动,小寒期间天气寒冷,但人们依然可以在室内进行一些较为舒缓的运动,坚持锻炼可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防范疾病的侵袭。另外,胃部保暖很重要,温度过低会使腹部容易受凉,导致胃肠不适,因此小寒时节该添衣加被就要及时做,不应“为了风度不要温度”。

食物的选择

冬季胃寒的人比较多,因此,应该适当选择一些能够暖胃的食物,如小米,糯米、狗肉、羊肉、老姜、黑豆、大枣等。因胃酸而引起胃部不适的,要少吃玉米面、土豆、韭菜、豆类等容易引起胃部胀痛的食物,同时也应禁食浓缩肉汤以及酸性食物,如乳类,淀粉等,并控制食盐的食用量。

小寒节气谚语大全1.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2.小寒大寒,准备过年。

3.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4.腊七腊八,出门冻煞。

5.腊七腊八,冻死旱鸭。

6.腊七腊八,冻裂脚丫。

7.三九、四九,冻破碓臼。

8.三九、四九,冰上走。

9.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10.三九、四九不下雪,五九、六九旱还接。

11.腊月三场白,来年收小麦。

12.腊月三场白,家家都有麦。

13.腊月三白,适宜麦菜。

14.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15.九里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16.九里的雪,硬似铁。

17.腊月三场雾,河底踏成路。

18.三九不封河,来年雹子多。

19.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

20.小寒节,十五天,七八天处三九天。

21.天寒人不寒,改变冬闲旧习惯。

22.一早一晚勤动手,管它地冻九尺九。

23.不怕家里少,就怕不去找。

24.草木灰,单积攒,上地壮棵又增产。

25.干灰喂,增一倍。

25.腊月栽桑桑不知。

26.麦苗被啃,产量受损。

27.避免畜啃青,认真订奖惩。

28.牛喂三九,马喂三伏。

29.薯菜窖,牲口棚,堵封严密来防冻。

第2篇:腊八节有哪些风俗范文

2.思念的路,漫漫无边;雨后的虹,斑斓瞬间;地面的云,随风飘散,心中的舟,以爱为帆;无星的夜,有灯为伴;没见到你,只有思念!腊八节想你!

3.一日一月一新年,旧的过去新的接;一朝一夕迷人眼,忙里偷闲清粥甜;今月昨昔是何年,腊八节来祝福年。亲爱的朋友,腊八节快乐!新年快乐!

4.我用平安,健康,祝福,爱心,快乐,吉祥,思念和好运,熬了一锅浓浓的腊八粥。送给所有的朋友。祝:腊八节快乐。

5.送你\"幸福\"腊八粥,用\"快乐\"之碗盛装,\"真心、顺心、开心、舒心、欢心、诚心、可心、爱心\"做八宝,送你,愿你身体健康,心想事成,祝腊八快乐!

6.其实我很早就注意到你了,只是人太多了,不敢靠近你,好想单独跟你在一起,然后捂住你的嘴说:要钱还是要命?!祝腊八节快乐!

7.腊八节习俗,腊八粥又叫七宝五味粥,古时用红豆糯米煮成,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居民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链子百合等煮成,也有加入龙眼桂圆蜜饯之类的同煮。

8.我忘不了那碗腊八粥,那是一碗妈妈亲手熬的腊八粥,有大米、小米、花生、大豆……。那是一碗极其普通又让我终身难忘的一碗腊八粥,那一年是1958年,妈妈已经一天没有吃饭了,她亲手熬了那碗腊八粥硬让我喝,我不知愁滋味的给喝了。现在喝一碗腊八粥祝你全家幸福,明年发发发。

9.腊八节送你八到:耳聪目明,听到看到;心有灵犀,梦到心到;谦谦君子,说到做到;百事如愿,想到得到!祝腊八节快乐,美梦成真,做梦也笑。

10.香粥哪里有,把碗腊八天。已知腊八粥里,福禄寿齐全,我欲送给挚友,又恐运输不便,地冻天又寒。不如发短信,简洁又方便。但愿快乐长久,幸福一万年!

11.腊八节到了,送你\"八才\":祝你早日成为干才、将才、天才、奇才、全才、通才、大才、贤才。才气冲天,尽展风采,造福社会,名扬后代!

12.思念的路,漫漫无边;雨后的虹,美丽瞬间;空中的云,随风飘散,心中的舟,以爱为帆;无星的夜,有灯为伴;没见到你,只有思念!腊八节想你

13.中原地区有用腊八粥喂枣树的风俗,用刀或斧看破树皮,将腊八粥倒在砍痕处叫做喂枣树。这样来年枣树就会多长果实,民谣曰:砍一斧,结石五,砍一刀,结十稍。

14.腊八节到了,送你“八财八气”;祝大财小财、正财偏财、金财银财、艳财喜财,聚你亿万家财;志气才气、正气英气、骨气勇气、和气虎气,换你一生福气!

15.红红的粥汁映吉祥,辣辣的粥饭身体康。香香的味道飘四溢,圆圆的梦想来实现。满满的辣粥耀幸福,美美的腊节喜笑颜。愿你腊节好身体,威风凛然度节日!

16.一个腊八节,酝酿种种好心情;一碗腊八粥,传递几分温暖意;一家可爱人,彼此珍惜好窝心;一份新祈愿,带来来年好光景。腊八节快乐!

17.腊八节到要喝粥,五谷杂粮样样有。红豆红枣补血气,豆类坚果营养丰。栗子莲子可保健,小米黑米能量足。腊八粥送来健康绕,生活幸福无尽头。祝腊八节快乐!

18.以节为引,以文字喻情,以幸福为愿,以笑容为礼,在腊八到来之际,送你一份真诚的祝福:希望你的人生如腊八粥般甜甜蜜蜜![20XX]腊八节快乐!

第3篇:腊八节有哪些风俗范文

腊月,是农历一年中最后一个月。古时人们把一年辛勤劳动所获得的果实全部收到家,为了与祖先共享丰收的欢乐,就在腊八这天举行祭祀。家家户户都做些丰盛菜肴,尽情欢宴一番。在这天吃的饭,俗称“腊八饭”或“腊八粥”。宋代最盛行喝腊八粥,无论宫廷、官府,还是寺院、百姓家,都争相做腊八粥。

吃腊八粥演变成一种民俗,是随着佛教的流传而形成的。《荆梦岁时记》有描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一牧女送他乳糜,他食罢于十二月八日悟道成佛。古代各寺院在“腊日”这天用些干果、蔬菜放到米里熬,供奉神佛。撤供之后,把这粥分施给贫民,而被尊为“佛粥”。

腊八粥究竟是用哪些东西煮成的呢?过去是用核桃仁、杏仁、栗仁、香谷等熬制;后来多用赤豆、莲子、红枣、栗子、糯米等煮成。各地根据出产而选定,有南成北甜的特点。在南方以青菜、芋艿、菱米、白果、苡仁、莲子、荸荠、蚕豆等七八种干果蔬菜同大米煮成,再加入桂皮、茴香等调味品,因此便有“五香七宝粥”的别名。而北方多以粳米和杂豆凑成五种或八种,一般选用红云豆、金黄豆、花脸豆、大黄米、高粱米、小米、玉米等煮成。如上述米、豆不足,可用小黄米、赤小豆、绿豆、花生等凑足。但是,许多地方也并不拘泥于此,而多多益善,随各地不同口味自由选取。

当今,腊八的风俗虽不像以往那样兴盛,但冬令时节,中老年人尤其是患病期间或病后脾胃虚弱的人,多喝一些粥具有药疗和食疗相结合的优点,不仅能祛寒暖胃,而且还能促进食欲,滋补身体,防治疾病。

下面特介绍几种常见的冬令药粥供你参考:

生姜粥 取鲜生姜9克,切为薄片或细粒,粳米或糯米150克,大枣3枚,同煮为粥。。可温肺暖胃,驱散风寒。

枸杞羊肉粥 取羊肉250克、枸杞250克,同梗米适量煮粥。可补肾填精。

肉苁蓉粥 取肉苁蓉30克入砂锅,先煮烂后去渣,加粳米100克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葱姜少许,再煮一、二沸即可。可益肝肾、补精血、润肠。

黄芪粥 取生黄芪30~60克,浓煎取汁。用粳米100克、红糖少量同煮,待粥将成时。调入陈皮末少许,稍沸即可。可强心、护肝、健脾、补肺、益肾。

人参杞子莲心粥 取人参5克或党参30克、杞子15克、莲心10克,加入适量粳米煮粥。《曲池妇科》说:“后服之,则生生无穷,精血易复,阳萎者尤当食之。”

飞扬粥 取芡实15克、桂圆肉7枚、糯米30克煮成极稠粥作点心服。有“焕发容光精气壮,粥香食进思飞扬”之誉。

韭菜粥 先把粥熬熟,再把适量韭菜切碎投入,稍煮片刻可食用。熟韭甘而补中,可助阳暖下,补中通络。

茴香粥 取小茴香15克,粳米100克,先煎小茴香取汁去渣,同粳米煮为粥。可行气止痛、健脾开胃。

桂浆粥 取肉桂3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将肉桂煎取浓汁去渣,另将粳米煮粥,待熟调入桂汁,加红糖稍煮即可。可补阳气,暖脾胃、散寒止痛。

第4篇:腊八节有哪些风俗范文

习俗1:吃五豆

妈咪说:

到了农历腊月初五那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五豆”,这个习惯已经流传几千年了。吃“五豆”就是吃用五种豆子熬成的粥,古人觉得这样可以寓意来年丰收。

好玩方案:

腊月初四晚上,妈妈事先取出五种豆子,比如黄豆、绿豆、红豆、豌豆、黑豆等,洗净。再跟宝宝一起将这些豆子放进一个碗里,加上清水,泡一夜。第二天早晨起床后,带着宝宝一起来观察这些“变胖”了的豆豆。然后,将已泡好的五种豆子放到锅内,加适量清水熬煮,熬成一锅香喷喷的五豆粥。泡好的豆子也可以加上燕麦、薏米、大米,这样熬出的粥口感会更软嫩香甜。

腊月初五早晨,喝上一碗由宝宝直接参与熬制的五豆粥,“年”的触手已经开始悄悄地伸进了宝宝的心里。

习俗2:冻冰冰

妈咪说:

腊月初七的晚上,有些地方的习俗是,大人要给家里的孩子们做“冻冰冰”。待到第二天早晨,如果碗里的水冻成了冰,便觉得是美好的征兆,预示明年会是个丰收年。

好玩方案:

买一棵白萝卜,雕刻成各种花朵的样子,用香菜叶子当绿叶,放在一个加了清水的碗里。做好后,把碗摆在室外的窗台上。第二天早晨,清水就会连带着花朵冻成一棵晶莹剔透的“冰花”。如果妈咪心灵手巧,不妨打破传统,还可以试试雕刻小动物等等,给宝宝创造一个微型的冰雪世界。想想就觉得无比兴奋。

习俗3:腊八节

妈咪说:

在我国古代,人们每年都会在春、夏、秋、冬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天祭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举行冬祭这一天便被称为“腊日”。后来,人们将农历腊月初八确定为“腊八节”。腊八节最普遍的风俗就是喝腊八粥。

好玩方案:

妈咪跟宝宝一起去超市挑选腊八粥的食材,可以提前列张纸条,写上:白米、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传统的老北京腊八粥原料不下二十种)……在选择时,宝宝也顺道认识了这些五颜六色、形态不一的食材。

腊八前一天的晚上,妈咪可以带着宝宝一起洗米、泡果子、拨皮、去核,这么多食材放在面前,宝宝一定兴致十足。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把这些食材加水放入锅内用慢火熬煮,第二天清晨,软糯香甜的腊八粥就可以入口了。平时熬煮的粥内难以有这么丰富的食材,宝宝一定会在新奇的驱使下吃得津津有味。

更有趣的是,以前有些精细讲究的人家,还会事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朵等样子。如果您是个巧手妈妈,不妨也跟宝宝一起试试哦。或者再古香古色一点,给宝宝的腊八粥碗里也放上可爱的“果狮”――用剔去核并烤干的脆枣作狮身,半个核桃仁作狮头,桃仁作狮脚,甜杏仁作狮尾,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到粥碗里。

不过,要提醒妈咪的是:红枣等食材内有核,一定要仔细去除,以免宝宝误吞。

习俗4:扫尘

妈咪说:

春节前扫尘,即年终大扫除,这也是中国人过年的一项传统习俗,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春节前,每一家都要打扫,用长长的掸子清扫墙面的灰尘、蜘蛛网,清洗家里的各种器具,拆洗被褥床单窗帘,清除顽固的污垢,打扫平时做卫生不会触及的床底、沙发底下等死角……春节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意思,也就是将旧的一年中所有的不开心、晦气统统扫出门,迎接顺利、充满希望的新年。再加上中国人很好客,春节期间都会走亲访友,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也能体现中国人的待客之道。

好玩方案:

妈咪在扫尘时,也给宝宝准备一套工具:小抹布、小笤帚、小簸箕,可以给宝宝划分清扫的责任范围,也可以让宝宝跟着妈妈一起打扫。打扫时,不必苛求宝宝的完成质量哦。

打扫过程还可以变成寻宝活动,宝宝平时弄丢的玩具,有可能就在我们挪开沙发或者茶几时被发现,失而复得的惊喜会让宝宝和妈咪开心很久。不用担心整个过程或许会一无所获,因为谁家的沙发底下、床底下、茶几下都会躺上几样平时不小心丢失的“小宝贝”,何况还有宝宝这个藏物高手的帮忙呢!

习俗5:贴春联

妈咪说:

春联,俗称“门对子”、“对联”,是过年时最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春节之前,家家户户都要贴上新的大红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抒发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让春节变得更加喜气洋洋。贴春联的时间并没有统一规定,有的人家喜欢腊月二十几日就开始贴,有的人家则等到大年三十才贴。

好玩方案:

跟着大人一起贴春联,是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们很爱干的一件事。在农村,孩子们还会贴完自家的,又热心地到邻居家帮忙。贴春联时,顺道告诉宝宝贴的顺序,一般是先贴正门,每道门再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春联很多都是富有诗意的佳句,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春节期间,带着宝宝走亲访友时,跟宝宝一起诵读见到的春联,可以陶冶情操。

习俗6:贴窗花、年画

妈咪说:

除了贴春联,中国人过年还有贴窗花和年画的习俗。窗花就是用红纸剪出各种图案,比如:花鸟鱼虫、生肖动物、神话人物、传说故事等等,春节时贴在窗户上,将节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喜庆。

以前春节,不少人家还会贴年画,年画都是一些喜庆、美好的内容,比如:丰收、长寿、兴旺、赐福等。在中国,有三个地方出产的年画特别有名,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山东的潍坊。

好玩方案:

妈咪可以提前找一些较为简单的剪纸学习视频,跟宝宝一起学习,拿别的纸来练习,熟练后再用喜庆的大张红纸剪。剪窗花就像做剪纸手工,宝宝会很喜欢。剪好后贴在窗户上,宝宝会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家里来了客人时,宝宝可能会迫不及待向别人介绍自己剪的窗花。如果实在不会剪,买现成的窗花贴上,贴的时候,可以让宝宝选择哪个窗户贴哪张、负责递窗花,等等。对宝宝来说,能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劳动,本身就是一件开心自豪的事。

妈咪还可以带着宝宝去卖年画的店里,实地观赏、挑选年画。家在天津等年画产地的宝宝,父母还可以在周末或节假日带宝宝观看年画制作的流程,对宝宝来说,也是关于春节的一个美好新奇的记忆。

习俗7:吃年夜饭

妈咪说:

吃年夜饭是中国人过年的一件头等大事,也是一年中家家户户最热闹最愉快的时刻。除夕夜,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既享受满桌的美味,更享受团圆的快乐。吃年夜饭一般少不了鱼,象征“吉庆有余”、“年年有余”。

好玩方案:

虽然现在的人们大多都能做到吃喝不愁,大鱼大肉已经不再是馋人的诱惑,但是,看到大人精心准备的年夜饭,这份异常丰盛和用心就足以让宝宝印象深刻了。如果妈咪再用点心思,可以选取几样宝宝爱吃的菜肴,在造型上做出花样,一定会引来宝宝一阵欣喜。

做年夜饭时,妈咪也可以请宝宝当助理,帮助妈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除夕夜,很多地方都有吃饺子的习俗。包饺子时,还会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谁先吃着了,寓意来年就有财运。妈咪可以改变一下,包饺子时,包几个馅儿不同的饺子,或者在饺子里暗藏其他玄机,看看谁能吃到“幸运饺子”。

习俗8:守岁

妈咪说:

除夕夜,中国人有守岁的习惯,俗名叫“熬年”。以前,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一家人慢慢吃,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表达人们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并对新的一年寄予美好的希望。

好玩方案: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在除夕夜熬个通宵,家有宝宝更是不能如此。但是,在这个喜庆沸腾的日子里,我们也可以允许宝宝稍微晚睡,一两个晚上并不会对宝宝的睡眠习惯造成多大的破坏。一家人在一起,可以欣赏绚丽的烟花,玩玩游戏、聊聊天。跟宝宝聊聊过年的习俗,如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烟花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早晨,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需要提醒的是,守岁时虽然不用像往常那样严格限制宝宝吃零食,但也别让宝宝吃得太多,以免造成不适。记得给宝宝补充白开水,别睡得过晚。

习俗9:放鞭炮

妈咪说:

过年放鞭炮是中国的传统。除夕,大人忙着做年夜饭,孩子们开心地在屋外放鞭炮。吃年夜饭时,每家都会燃起震天的鞭炮,表示辞旧迎新、吉祥喜庆。晚上,大家还会燃放五颜六色的烟花。

好玩方案:

提前跟宝宝说说春节放鞭炮的习俗,以免宝宝不解而害怕。如果宝宝较小,妈咪要防止突然响起的鞭炮声吓着宝宝,有人放鞭炮时,妈咪可抱起宝宝安慰他,待习惯后,宝宝就不会害怕了。几岁的宝宝,妈咪可以带着他下楼,远远地看着爸爸放鞭炮。晚上,吃过年夜饭,收拾妥当,一家人可以一起下楼欣赏美丽的烟火,漫天绽放的烟花一定会让宝宝兴奋得手舞足蹈。

习俗10:压岁钱

妈咪说:

压岁钱又叫红包。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岁”与“祟”谐音,寓意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给,也可在除夕夜宝宝睡着时,大人悄悄地放在宝宝的枕头下。红包里的钱,只是表示好运和开心,没有多少之分。宝宝不要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哦,这是不礼貌的做法。

好玩方案:

宝宝收到红包后,可以先由妈咪统一保管,等到春节结束后,再和宝宝一起取出里面的压岁钱。如果数额较多,建议宝宝交给妈咪管理,也可以趁机给宝宝灌输一些理财知识,比如,给宝宝单独开个账户,用来储蓄每年收到的压岁钱,积少成多,并从中收获利息。当然,妈咪也可以从宝宝的压岁钱中拿出一部分,让宝宝自由支配,买些玩具、零食、学习用品等。

习俗11:拜年

妈咪说:

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要到亲朋好友和邻里家祝贺新春。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给家中长辈拜完年后,邻里间要相互登门拜年,外出相遇时都要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

好玩方案:

随着时代的不同,现在拜年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邻里间已经较少登门拜年,朋友间也大多是短信或者电话拜年。不过,至亲的长辈还是要上门拜年,人们相遇时依然要互道“新年快乐”。把这些习俗告诉宝宝,电话拜年时也可以让宝宝说几句祝福的话,走亲访友时也不妨带上宝宝,增进宝宝的社交能力。

习俗12:说吉祥话、讨口彩

妈咪说:

春节期间,各地都有说吉祥话、讨口彩的习俗,虽然如今已经没那么严格了,但是节日期间谁也不想听到不好听的话语。以前,春节期间很多不好的话语都要避讳,比如,死,倒霉,破,坏,碎,散,等等。过年前,家里的大人都要提前教宝宝哪些话不能说。

第5篇:腊八节有哪些风俗范文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餐,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炖白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你还记得这首旧时的童谣吗?过去,我们总能在忙碌又热闹的活动中享受浓浓的年味,如今却很难找回这种感受。是时候回归传统了,让我们勿孩子一起,从年前开始,一路不停,尽享原味中国年!

中国农历年的第一天称为春节,过去叫做元旦,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某一天,黄帝的八重孙――舜登基为王,带领着众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新年的开始,并有了庆祝的习惯。

不过,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到了汉朝,汉武帝刘彻命大臣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年之首,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1913年,当时的北京政府确定将正月初一作为过年之日,称之为“春节”,并且例行放假。

早在周代,不管是做官的还是平民百姓,每逢年底都会举行一次盛大隆重的祭祀,祭拜祖先和诸神,这种活动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也叫做“腊月”,是迎接春节的前奏。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岁末寒冬,人们结束了一年的劳作,开始热热闹闹地准备过年。等腊月初八喝完腊八粥,过年的准备活动就正式开始了。

进入腊月后的集市变得分外繁荣,到处都是买卖年货的人,这也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赶集。年货的品种有香蜡、鞭炮、年画、红纸、烟茶、糖果、佐料等。针对不同时段的活动,集市上盛行的货物也不同。比如“腊八”前多卖腊肉和粥果,祭灶前多卖糖瓜、糖饼等。北京的年货种类最多,价格也比平时涨了不少,故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

如今的商场、超市一年四季货品齐全,基本上没有买不到的东西。不过每到春节,精明的商家都会开辟年货专区,把具有传统年味的干果、腌腊、酒水饮料等食品摆放在一起,再用红色、金色的装饰物把卖场布置得红红火火,喜气洋洋。在这种氛围下购物,就好像回到了过去热闹的集市一样。

家长采办年货时,可以和宝宝一起去。让逛惯了玩具、零食柜台的宝宝领略一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魅力。告诉宝宝每件商品的名字,能做什么菜,在过年时分别有着哪些特殊的含义,让年味深深渗入宝宝的记忆。

新年里家长总会带着宝宝到处作客,也会接待不少客人。亲朋好友见面时,大人们会相互赠送礼物,那宝宝该怎样表达新年祝福呢?家长可以让宝宝自己制作新年礼物,比如画一张贺卡,做一件手工等,让宝宝也有准备过年的感觉。到时候让宝宝亲手送出礼物,用最纯粹的方式教会他什么是真诚和感恩。

本周传统之

祭灶:中国的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这一天被称为“小年”。过去的人们有供奉灶神的习惯。灶神不但掌管各家的饮食,赐予生活上的便利,还受玉皇大帝的派遣考察人们的善恶。腊月二十三那天,灶神离开人间,向玉皇大帝禀报自己所观察到的事情。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在这一天祭拜灶神,请他在玉帝面前替自己多说些好话。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人们在祭灶时,把糖瓜糊在灶神像的嘴上,一来让他“甜甜嘴”,只能说好话;二来粘住他的嘴,让他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口。祭拜结束后,孩子们就会抢着吃剩下的糖瓜,整个形式热闹又风趣,因此也有了“二十三,糖瓜粘”的歌谣。鲁迅先生在《送灶日漫笔》中也描绘了人们祭灶时吃糖瓜的情景。

举行过祭灶后,人们便正式开始准备迎接过年。首先要做的是扫尘,也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掸尘”。中国从尧舜时代起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家家户户都会洒扫房间庭院,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根据民间的说法,“尘”和“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含义,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

根据扫尘的传统,家长可以制定一个大扫除计划。告诉宝宝:“我们即将告别旧年,迎来新年。一切都要是干净、崭新的,就像宝宝新年要穿新衣服一样。”然后郑重地向宝宝宣布,这次的打扫行动宝宝也要参与,甚至可以让他担任总司令,指挥爸爸妈妈,相信一定能够增加宝宝劳动的兴趣。

家长最好给宝宝安排一些简单、轻松、没有危险的工作,比如看看哪些玩具是不再需要的,然后把剩下的玩具分类,放在固定的地方,约定每次玩好就放回去,这样就不会找不着了。又比如把脏衣服放到专门的篮子里,帮妈妈叠洗干净的毛巾、袜子等等,这些都能锻炼宝宝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感觉自己是家里的小主人。

传统民俗中,人们要在腊月二十七、二十八两天集中洗澡,还有句老话叫做“有钱没钱,剃头过年”,都是为了抛开一年中不愉快的事,迎接新的一年。如今的人们不再刻意把这两件事放到年前进行,但清爽、漂亮地过年,心情也会好起来。所以家长可以在这段时间给宝宝洗个澡、理个发,告诉宝宝新年要有新气象。富有仪式感的行为能加深宝宝对过年的理解。

今日传统之

守岁 “守岁”是指在除夕那天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也叫“熬年”。相传在远古有一种叫“年”的凶恶怪兽,每到大年三十就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人们为了躲避年兽,只能早早关紧大门,坐等天亮。等到大年初一年兽不再出来时,人们才走出房门,相互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

有一次,年兽窜到江南一个村子里,正要闯进一户人家。院子里有几个孩子点着了一堆竹子玩耍,竹子燃烧后“啪啪”爆响,火光通红,年兽看到后吓得掉头逃窜。人们知道年兽怕红光、怕响声后,每年除夕都会贴上红对联,燃放爆竹,烛火通明直到天亮。

守岁一般从吃年夜饭开始,通常会持续很长时间,有的人家会一直吃到深夜。然后全家围坐在一起,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这一习俗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念之情,又有对来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作“祟”的小妖怪,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去摸睡熟孩子的头,孩子被摸头后就会变成傻子。有一对夫妇怕“祟”伤害自己的孩子,就在年三十的晚上拿出八枚铜钱逗孩子玩。孩子睡着后,夫妇俩用红纸包着铜钱放在他枕头下边。半夜,

“祟”闯进了屋子,正要去摸孩子的头,却被红纸包发出的亮光吓跑了。

于是,家长们纷纷把包着铜板的红纸包压在孩子的枕头下,以保佑不受“祟”的伤害。因为“祟”和“岁”谐音,这一习俗就逐渐演变为了“压岁钱”。压岁钱包合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以及希望晚辈健康成长的祝愿。

年夜饭无疑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也是最能体现团圆传统的过年活动。或许宝宝还没法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所以让宝宝更多地参与年夜饭的全过程,能让他切身感受到欢乐的气氛。

如果选择在家中吃年夜饭,家长可以让宝宝帮助做饭前准备工作。比如摆放碗碟,配上成对的筷子。如果在饭店吃年夜饭,可以任命宝宝做“引导员”,把亲戚朋友带

到他们的座位上去,培养宝宝的交际能力。

吃完年夜饭,大家就该坐下来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了,这也是亲子交流的好时间。播放歌曲和舞蹈节目时,家长可以鼓励宝宝模仿电视中的表演唱唱跳跳。播放相声、小品时,宝宝可能不太能坐得住,可以让他表演节目,把自己当作小明星。

本月传统之

放鞭炮 农历一月份称为正月,是新一年的开始。民间也有将“正月初一”称为“大年初一”,意思是新的一年里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大年初一,人们习惯早起,新的一年里就不会萎靡不振。新年第一天,开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民间有很多关于开门的规矩,比如开门要有特定的吉时,要先放“开门炮”再开门,开门时先开大门,再开小门等。很多习俗已经不再沿用,但是门放鞭炮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正月里,家家户户洋溢着过节的气氛,平时不太走动的亲戚朋友们,都趁这个时间互相拜访,这就是拜年。拜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家人的拜年,比如小辈向长辈叩头恭贺新禧,说一些吉祥话让长辈开心;长辈们则将准备好的压岁钱送给小辈们,希望他们一年里顺顺利利。

另一种拜年是家族以外的邻居和朋友之间的拜年,平时比较要好的邻居和朋友之间互赠新年礼物,增进感情。但要注意,新年里,凡事都求一个吉利,因此很多忌讳的话不能说,有些忌讳的事情不能做。比如不能说“死、病、掉了”等词;不能打碎物品;不能扫地,否则会把家里扫穷的。但每个地方风俗禁忌各不相同,甚至有可能完全相反。

正月里拜新年

有了宝宝以后,拜年说吉祥话的任务就可以交给宝宝了。带着宝宝去给长辈和亲朋好友们拜年,教他双手作揖,学说“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恭喜发财”等吉祥话。乖巧的宝宝总是更能激起大人的怜爱,能够增加宝宝的胆量,学会跟他人相处,提升社交能力。

十二生肖大聚会

新年是宝宝跟同龄人娱乐的大好时机,与其让他们毫无章法地在家里大吵大闹,不如想几个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一起玩。平时玩惯的游戏太没有新意了,跟新年有关的游戏,才又好玩又有涵义。

比如孩子们可以玩十二生肖的游戏。十二生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用十二个动物来记年,依次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给孩子们讲讲关于十二生肖的故事,准备一些十二生肖的图片让孩子们认识动物。如果孩子人数多,还可以准备十二生肖的帽子或者头饰,让孩子们扮演十二生肖里的动物,学动物叫、模仿动物走路,并讲述一下关于这个动物的故事。不知不觉间,孩子们学会了关于十二生肖Aged识,增长了见识。

今日传统之

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为“宵”,而十五日又是月圆之夜,因此就称为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逛庙会,欢庆元宵节。

吃元宵 元宵最早被称为“浮元子”,后来改叫元宵,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汤圆”。每个家庭都会自己做元宵:用糯米粉包成圆团,再加入各种食材为馅,有豆沙馅、芝麻馅、核桃馅、枣泥馅等等,口味繁多,寓意团团圆圆。

赏花灯 赏花灯也是元宵节的重要节目之一。各地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灯会,全城张灯结彩,挂满各式各样的灯笼。吃完晚饭,人们就会成群结队地一起去赏花灯、猜灯谜,一片热闹的场景。

除了吃元宵和赏花灯以外,各个地方还有一些不同的庆祝节目,比如耍狮子、舞巨龙、划旱船、扭秧歌等。中国人一般将元宵节当作过年最后一天,过完元宵节,新年就结束了,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会尽情欢乐,然后开始新一年的工作。

猜灯谜

带宝宝赏花灯的时候,可以和他一起猜猜灯谜。如果觉得灯谜太过复杂,那么可以找一些比较简单的谜语跟宝宝一起猜。还可以跟宝宝一起自编谜语,将一些日常用品编成谜语考考对方。每猜中一个谜语,就能得到一份小礼物,增加宝宝猜谜的兴趣。

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谜底:手指)

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谜底:荷花)

白嫩小宝宝,洗澡吹泡泡,洗洗身体小,再洗不见了。(谜底:肥皂)

第6篇:腊八节有哪些风俗范文

沈从文 腊八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们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他们评]

冯骥才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在世界遗产的申请上,建议春节应放在首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节,全民都是传承者。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和传统的软实力。无论其文化规模与价值,还是精神内涵与意义,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作为非遗受到政府和各界的重视,如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假期前调、春晚、取消除夕禁放烟花爆竹等,春节已摆脱淡化的威胁。

[他们说]

冰心 漫谈过年

我这一辈子,经过几个朝代,也已经过了八十几个“年”了!时代在前进。这过年的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和进步。从我四五岁记事起到十一岁(那是在前清时代)过的是小家庭生活。那时,我父亲是山东烟台海军学校的校长,每逢年假,都有好几个堂哥哥,表哥哥回家来住。父亲就给他们买些乐器:锣、鼓、二胡、洞箫之类,让他们演奏,也买些鞭炮烟火。我不会演奏,也怕放炮,只捡几根“滴滴金”来放。那是一个小纸捻,里面卷一点火药,拿在手里抡起来,就放出一点点四散的金星。既没有大声音,又很好看。

那时代的风俗。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禁止屠宰的。因此,母亲在过年前,就买些肘子、猪蹄、鸡、鸭之类煮好,用酱油、红糟和许多作料,腌起来塞在大坛子里,还磨好多糯米水粉,做红白年糕。这些十分好吃的东西,我们都一直吃到元宵节!

除夕夜,我们点起蜡烛烧起香。办一桌很丰盛的酒菜来供祖宗,我们依次磕了头,这两次的供菜撤下来,就是我们的年夜饭了。初一,我们一早就穿起新衣,对父母亲和长辈磕头拜年,也拿到了包着红纸的压岁钱,里面是锃亮的一块墨西哥“站人”银元!

既不会演奏,又不敢放炮的我,这一天最关心的就是附近几个村落“耍花会”的到来了。这些“花会”都是村里人办的,有跑旱船的,有扮“王大娘锔大缸”的,扮女人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擦粉描,很标致的!锣鼓前导,后面跟着许多小孩子,闹闹嚷嚷的。到了我家门口,自然会围上一大圈人,他们就停下来演唱,唱词很滑稽,四围笑声不断。这时,我们赶紧拿出烟酒点心,来慰劳他们,这一个花会走了,那一个花会又来了。最先来的总是金钩寨的花会。

到了一九一一年,我们回到福建福州去(那时已是中华民国时代了)和祖父、伯叔父母同住在一起。大家庭里的过年是十分热闹的。从祭灶那天起,大家就都忙乎起来。最先是叠“元宝”,那是用金银纸箔,叠成元宝的样子,然后用绳子穿成一串一串的,准备在供神供祖的时候烧;然后就忙扫房,用很长的掸子将屋角的蛛网和尘土,都扫除干净,又擦亮一切铜器,如蜡台、香炉,以及柜子箱子上的铜锁等。大门上贴上新的鲜红的春联。祖父还用红纸在书桌旁边贴上“元旦开笔,新春大吉”等等的吉利话。这些当然都是大人们的事,我们小孩子只准备穿新衣服,放花炮,拜年,拿压岁钱。因为大家庭里兄弟姐妹多,祖父的红纸包里,只是一两角的新银币,但因为长辈也多,加上各人外婆家给的压岁钱,我们每人几乎都得到好几块!

新年过后,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福州的风俗,元宵节小孩子玩的灯,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灯”与“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话,因此,外婆家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是五盏灯!我的弟弟们比我小得多,他们还不大会玩,我这时就占了便宜,我墙上挂的是“三英战吕布”的走马灯,一手提着一盏眼睛能动的金鱼灯,一手拉着会在地上走的兔儿灯,觉得自己神气得很。但最好玩的还是跟着哥哥姐姐们到大门口去看灯。有许多亲友到我家街上来看灯的,我们都高兴地点起用篾片编成的火把,把他们送走。

[他们评]

王蒙 春节勿忘慈善救济勿忘昕昕地方戏曲

一次在国外某城市过感恩节,碰巧看到有慈善机构在街上为无家可归的人们免费发放成盒的火鸡。如果我们在过年的时候,给需要的人们送去蒸饺,相信一定会让他们也感到温暖。春节期间唱大戏,既是古老的传统,又是新的传统。

把春节变成中国的一个传统戏曲节。

包括昆剧、京剧,也包括各个地方戏曲,全国的老百姓除去最小的和最老的、病重的,都去听戏。如果春节再不听戏,还什么时候听戏?春节听戏多有滋味啊!

[他们说]

老舍 北京的春节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一一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象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象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作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一一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他们评]

第7篇:腊八节有哪些风俗范文

大寒,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22日,太阳位于黄经300°时是大寒节气,它意味着四时的终结,也预兆着新春的开始。那我们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大寒节气吃什么食物_大寒有什么习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大寒节气吃什么食物八宝粥

古时在北方,大寒天气虽寒冷,但因已近春天,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迎接中国人最重要的新春佳节。大寒这天,还会制做传统的八宝粥食材,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八宝饭

民间有大寒节气吃糯米的说法,因为糯米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养胃、滋补的作用。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宝饭。糯米蒸熟,拌以糖、猪油、桂花,倒入装有红枣、薏米、莲子、桂圆肉等果料的器具内,蒸熟后再浇上糖卤汁即成。味道甜美,是节日和待客佳品。

关于八宝饭的由来各有说法,一说是周王伐纣后的庆功美食,所谓“八宝”指的是辅佐周王的八位贤士。不过更加靠谱的解释是八宝饭源自于江浙一带,经由江南师傅进京做御厨才传到北方。如今宁波、嵊州、嘉兴也都保留着过年吃八宝饭的习俗。

糯米饭

古语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饭驱寒是传统习俗。民间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认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加之糯米饭寓意温暖,从年头到年尾“暖笠笠”,更是有吉祥之意。

糯米味甘,性温,具有御寒滋补的功效,人们可以蒸煮糯米饭,也可以用糯米、大米、赤小豆、薏米、莲子、枸杞子、桂圆肉、大枣等一起用旺火蒸熟,然后加点白糖,可健脾益气、养血安神,适用于身体虚弱、倦怠乏力等气血两虚的人群。

鸡汤

到了大寒寒冬季节,南京人的日常饮食多了炖汤和羹。大寒已是农历四九前后,传统的一九一只鸡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选择的多为老母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寒冬里喝鸡汤真是一种享受。

炖汤不宜使用高压锅,因为营养物质在小火慢炖的过程中才能慢慢释放出来。使用高压锅尽管可以缩短煮熟肉的时间,却达不到煲汤的效果。因此,熬制鸡汤时应该选用砂锅,先开大火烧煮10分钟,后调小火慢炖。此外,在熬汤时,尽量不要揭锅盖,不然容易“跑气”影响鸡汤的滋味。

年糕

吃“消寒糕”的习俗在北京由来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有温散风寒、润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选择在“大寒”这天吃年糕,还有“年高”之意,带着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头。所以老北京的习俗中大寒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带着吉祥味,也能驱散身上寒意,所以称为“消寒糕”。

大寒节气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是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的时候,这段时间,天气寒冷到了极点,所以也被称为大寒。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大寒的由来大寒是24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含义。《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大寒,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这个时候寒潮南下的非常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的时期,而且在这段期间之内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现象。

大寒有什么习俗1、糊窗:就是用新纸裱糊窗户,“糊窗户,换吉祥。

”为了美观,有的人家会剪一些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故又称“贴窗花”,一般放在腊月二十五进行。

2、蒸供:准备祭祀用的供品,过去供奉用的糕点、饽饽、馒头都是用面蒸制的。

3、赶婚:迷信说腊月底诸神上天“汇报一年工作情况”去了,这时的人间百无禁忌,赶在这时婚娶不用挑日子,又是农闲,所以旧时民间景象是“岁晏乡村嫁娶忙”。

4、赶集:传统的赶年集,购买腊祭用品,置办年货。

大寒什么时候修坟好按照传统的风水角度来看,大寒节气是最适合迁墓下葬的日子,俗称“干燥葬”。除了这个一天,我们再看看下面不同情况之下的最佳下葬日吧。

一、下葬吉日的选择中,最常见的就是在已故者死后的七七49天内入土为安,俗称“热灰葬”。

二、另外一个是日子是在已故者死后的一百天下葬为佳期,俗称“百日葬”。

第8篇:腊八节有哪些风俗范文

腊月意味着旧的一年即将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老百姓通过祈福、祭祀等表达心情。在民间有“送信的八宝粥”的说法,实际上是说吃了腊月的腊八粥,就该准备过年了。所以,民间把腊八作为新年到来的信号,以至于民间都说要把家里的陈粮收拾收拾,准备新的粮食。

虽然这一说法没有得到考证,但有资料记载从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喝腊八粥的传统。实际上腊八粥是送信的,到了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上至皇家,下至平民,满城皆喝八宝粥,腊八粥在这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送来了春天的第一缕信息,从腊月初八这一天开始,年的氛围渐渐稠密起来 。

老北京人熬腊八粥非常的讲究,早在清代《燕京岁时记・腊八粥》里记载:“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仁、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

现在一些老北京家庭,在腊八粥的制作方面就非常讲究,谷物通常用蕙仁米、大米或者糯米,豆类常用芸豆,如果用核桃肉,会把外面的皮去掉,这样熬制出来的粥是纯白色的。讲究点儿的更把果脯、红枣、桂圆等剁碎,按照块的形状放到粥上。腊八当天除了喝粥,还会配一些小菜,比如酱甘露、辣油丝、熟疙瘩等。

近些年来,随着养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腊八粥的熬制有了新的认识。一些家庭会根据食用的人群,有针对性地加入一些食材,比如老年人喝会放一些具有补气功效的黄芪,给年轻人喝会加入果酱或者其他原料,增加视觉冲击力,而随着像美国大杏仁、腰果等干果种类的日渐繁多,腊八粥在品种上也比过去更加丰富。

过“腊八”的另一项重大节目就是泡制腊八蒜,放到大年三十就着饺子吃,碧绿爽口,别提多有滋味了。不少超市借此大推成品腊八蒜,但问津者并不算多。 大人祭灶小孩吃糖

旧京腊月里一次较隆重的祭祀活动就是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张桌,两边配上两碟糖。黑土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赞祝,赞祝那灶王爷降了吉祥。”这首名为《门神灶》的北京俗曲吟唱的就是老北京祭灶王的情景。

老北京祭灶王用的糖,老百姓称为“灶糖”,有糖瓜、关东糖等多种。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的粘性很大的糖,如制成扁圆形像甜瓜样的叫做糖瓜,如把它拉成长条约三四寸成棍形的就成为关东糖。糖瓜,皮厚脆、粘、甜。关东糖之所以称为关东糖,据传最初是来自关外的商贩自东北运来,并曾在朝阳门外东岳庙的关东店批发出售,一些商贩趸来沿街叫卖;“赛白玉的关东糖哟”,“好甜的关东糖糖瓜哟”。这些糖如今的少儿们可能根本看不上眼,而旧京时可是孩童们很不错的糖果。如今早已破除了迷信,人们已忘却了那个灶王爷,在城乡都已使用上液化气灶、电炉等厨灶具的百姓人家,谁也不会再去“祭灶王”啦。 年货里的文化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之一,无论是在哪一个年代,每个人都希望春节能过得热闹又喜庆。时光飞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年货上的花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年关临近,关于过年时的“年货记忆”也纷至沓来。70年代是鱼、肉,80年代增加了干果与水果,90年代电器走入了年货的行列,21世纪的新中国随着零售业与网络电商的发达,买年货已再不用特意去准备了。但一些只有春节才用得上的老物件还是要仔细留意一下。

作为装饰环境的重要因素,各种春联、门神、年画、剪纸、灯笼等都是不可少的。尤其是春联,有贴街门上的,门框上的,抱柱的;还有贴于室内的各种春条、挂笺等。说到“福”字,主要是斗方形式,门上、柜箱上、水缸上、粮囤上等都要贴。“福”有五种,含义“长寿、康宁、高贵、德厚、寿终命。”

春联的颜色也有讲究。有人说不就是红纸黑字吗?这只是一种说法。在宫里则是要用白纸,外面是红框镶边。还有一种春联,用于家里有白事的人,至于寺庙,春联则多为黄色。春联反映出旧时各阶层的社会地位、愿望。

门神、年画、窗花儿、挂笺儿等属于过年的吉祥物,也是年前必备的。门神用于看家护院,有驱鬼的作用。老北京人一般在院门上贴武门神――秦叔宝、尉迟恭;堂屋隔扇门贴文门神――魏征;卧室门贴文武钟馗。不能乱。

年画的种类很多,有神话故事,山水风景,花鸟虫鱼,反正都有美好的寓意。当年的崇文门外打磨厂东口有家戴廉增画店,是杨柳青在京的分店,小贩们纷纷来此批发年画。以后,打磨厂几乎成了年画一条街。年画的形式有中堂、条幅、屏条、横批、方子、斗方、窗顶、桌圈、灶画、缸画、月份牌等几十种。

窗花又叫剪纸,因贴于窗户上而得名,是过年时的重要装饰品。剪好的窗花贴于新糊的窗户上,白天在阳光照耀下映入室内,留下千姿百态的影子,煞是好看。

老北京的窗花一般都是老太太或家庭妇女冬季里坐在自家的炕头上剪出来的,张张风格样式都不同,饱含着自己的人生阅历与对家庭的爱。现在的剪纸往往都是商家出售的了,有大有小还有成套出售的。图案有人物、动物、吉祥纹样、吉祥话。但最多的主题就是“福”字,有元宝上的福(富中有福),有倒了的福(福到了),有蝙蝠围绕着的福(福中有福),有大苹果上的福(平安是福)等等等等,充满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还有一类是与新年的生肖有关的剪纸,如蛇年的金蛇狂舞,虎年的虎虎生威,猪年的肥猪拱门,今年的农历新年是乙未年,当然少不了羊这个主题,三羊(阳)开泰一定是剪纸中最热门的图案。

第9篇:腊八节有哪些风俗范文

如今到达神堂湾可以先坐缆车,天气好的时候可以乘坐景区的环保车,当地人告诉我,以前下趟山是要顺着河流往下走,一般人要两天,经常走的也需要一天。我们的目的地是神堂湾李家,他们十代人几百年都生活在那里。据明朝万历年间编写的《慈利县志》记载,这里原名叫“神堂寨”,坐落在索溪峪的西部,是一块充满神秘感的半圆形深峪洼地。

在当地流传这样一个传说,当雷电交加的时候,山谷里有时会传出一些奇怪的声音,时而是金鼓齐鸣,时而是兵士呐喊,间中还能听到战马嘶鸣等,甚是奇怪,书上说,对这一现象科学家还没能给出明确答案,但当时有两种说法较为流传,一种解释说:神堂湾的山谷很深,而且四面都是高山,风在穿过山谷里的奇特山洞和茂密树林时发出巨响,并在山谷里回旋,久久不散,混和着天上的风雨雷电声就形成了怪音;另外一种说法就比较有意思了,在明洪武十八年间,也应该是在一个雷雨的天气,当地曾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事,山谷的独特地形和岩石构造,在雷电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个瞬间的天然录音器,记录了当时发生的一些响声,在其后的时间里,当外界的条件满足时,山谷就会自动“播放”这些声音。

生活在神堂湾的李大妈更相信第二个传说,说起传说,土家人过赶年的传说也和战争有关。李大爷说起来一改刚见面时的平静,绘声绘色地说起在祖辈那里听来的传说。为了抗击异族,当时正处于战争频繁时期,土家族人过年前探得敌人要乘过年时来偷袭,而土家人认为,如果一个人连年都没过,那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来年会不顺利。为了打击来犯之敌,也让大家过上一个团圆年,头领也就让大家提前一天过了年,以便有充足的精力来痛击来犯之敌。提前过年后的第二天,敌人果然来了,敌人不知道土家人已做好了充分准备,在斗志旺盛的土家人的痛击下,来犯之敌被打得落花流水,土家人在抗击来犯之敌的战斗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因为这个胜利的是源于提前过年作了准备,为了纪念这个节日,从此之后也就提前一天过年,并一代代沿袭下来,成为了土家族人的一种过年习俗。

还有一种抗击倭寇说。传说在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中国,土家人正热热闹闹地准备着过年的一切事宜,突然朝廷给土司下了一道圣旨,调集土家族士兵赶赴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寇,根据行程计算要按时到达指定的地点,也就无法过年了,为了让这些马上就要出发的官兵也过上一个年,土司决定提前过年。待官兵们与家人团年后,土司带着这些官兵即刻奔赴了抗倭前线,按时赶到了指定的地点参加了抗倭战斗,并一举大败倭寇,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为了纪念这次征战胜利,同时也为表达广大民众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每逢过年土家族人都要提前一天,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土家族人的一种过年习俗。还有一种当地人的说法,就是土家人为了图吉利,不想被别人打扰,所以赶着过年。

其实过了冬至,李大妈就已经开始忙活过年了,因为现在很多房子都改成了石灰房,不适合做腊肉,她自己家和4个儿女家的腊肉都要在她的木头房子里制作。刚过了农历十一月,李大妈就选好了日子,在当地,土家族有逢“四”“六”或逢“亥”日不能杀猪的说法。据说在不能杀年猪的

日子里宰杀了年猪,以后喂养的牲畜(主要是猪)就长势不好。把日子选好后,接着就是请屠夫了,屠夫便要安排杀猪的时间,同时要主户家烧一大锅滚烫的开水准备着。李大妈家一次要杀5头猪,是个大工程。屠夫进门后,迅速准备好大木凳、大木盆、刀、刨、钌环等器具,再把要杀的年猪赶出猪栏,男人们将年猪捉住按倒在木凳上,屠夫用清水洗净年猪的颈子。据说,有经验的屠夫可以根据杀年猪的血状来断定来年主户家的祸福吉凶、财运年成等,如宰杀的年猪血很少或无血,则预示着主户家来年的财运差,甚至要破财;如猪血喷射较远且成火焰状,则预示着来年主户家应防火灾或血光之灾;如猪血畅旺且很有规律,血色鲜艳且多,无异状,则预示着来年主户家财运好,收成好无灾难。李大妈说她不相信这些,她要忙着怎么处理这些猪肉,5头猪都从头到脚被分成小块。用盐、辣椒、花椒腌制好,一周左右的时间,就要挂起来,李大妈家挂了满天花板的腊肉、腊肠、腊鱼,很是壮观。正聊着天,李大妈的大儿子来取腊肉,李大妈清楚地记得哪块肉是大儿子家的,也清楚地记得哪块肉是大女儿家的。“当然要记清楚,女儿儿子都不能亏待,都放在这儿,就都得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