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给予树教学反思范文

给予树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给予树教学反思

第1篇:给予树教学反思范文

( 贵州省兴仁县百德镇紫泥小学562300)

小学语文课堂练习,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比较熟悉的课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效果呢?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把握好练习的最佳时机

一堂课四十分钟,教师不能一讲到底全部包干。既要安排好讲授的时间,又要考虑到练习的足够时间。一般来说,当其某一内容的某一方面教完后,可设计相关练习予以巩固,做到一练一得;或在学生听课感到疲倦时进行练习,用以调节学生大脑,对低年级来说,还可起到维护课堂秩序的作用。

二、要安排好适中的练习份量

这里的份量是指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心里学认为要掌握好某种知识并使之形成技能,一定数量的重复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定数量的重复练习”是指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那种呆板的毫无意义的重复练习只能对学生笔墨和纸张造成浪费。对于练习份量的确定,一方面可根据我们所教的内容和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合理安排,另一方面有关心理学家提出的“过渡学习论”也可借鉴。

三、要有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

光把适中的练习份量交给学生,任其自然,要达到最好的巩固效果是不够的。因为制约练习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练习的方式方法。方法错误则会“费力不讨好”;方式单调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练习时除了交给正确的方法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如竞赛、抢答、上台演示等等。这样变被动为主动,既使学生乐于练习,又使学生享受到练习的乐趣,达到巩固所教内容的目的。

四、及时处理好练习反馈

反馈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练习结果和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原因,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及时讲解,不能积压拖延。并进行总结,对做得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充分肯定;做得差的,要耐心帮助,给予鼓励,或指定“小老师”课后个别辅导。

五、注重学习语言和发展智力的统一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提出“熟读精思”,并提出了“精思”的公式“无疑——有疑——解疑”,都是这个意思。大家都知道,一切智力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疑”才会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比如,余永正教《白杨》,一开始就引导学生设疑。学生提出了一下问题:(1)白杨树是什么样子?(2)什么地方的白杨树?(3)为什么要写白杨树?(4)只是为了写白杨树吗?教师就引导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学习这篇课文,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学得非常投入,效果自然不言而喻非常好。当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的白杨树特点的

关键词 语是“高大挺秀”时,余老师让学生通过与“高大挺拔”、“高大挺直”比较,去思考白杨树“秀”在何处,课文中的

第2篇:给予树教学反思范文

【论文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种渠道,尽可能多地创设“成功”机遇,树立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把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作为主攻目标,把增强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作为突破口,力求让他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得他们既能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素质,又能努力提高学习成绩。期待与鼓励,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谅解与宽容,增加学习信心;平等竞争,尝试成功喜悦。只要我们能够尽可能多地给学习困难生创设“成功”的机遇,给予他们热切的期望、具体的帮助,就一定会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的。

目前学困生的界定依据和特征,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差。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其思维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不善于区分教材重点,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他们很容易被当作低智商者。实际上,大多数学困生心智商绝无问题,智商平均居于中上,除了学习以外,其他方面并不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差。学困生的外在表现为学习态度消极,作业马虎,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发呆,几乎不参与学习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常常能见到一部分自闭性的学生,他们不愿积极参与讨论,不愿主动发言。知识学习,本是一个人心理内化的过程,而一个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失去自信心的学生,又怎能真正学好语文呢?所以,克服学困生消极学习态度的出发点,是要为学困生提供和创造能够取得成功的情境与机会,使他们通过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兴趣,树立起积极的学习信心,进而对学习有正确的态度。在有了较为端正的学习态度后,关键在于解决学困生内在的原因,克服学困生的思维的缺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种渠道,尽可能多地创设“成功”机遇,树立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把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作为主攻目标,把增强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作为突破口,力求让他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得他们既能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素质,又能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一、期待与鼓励,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

大多学习困难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主动性差,课堂纪律自制力差。而这些学生本身的智力水平并不低。之所以学习成绩不够好,是由于他们缺乏毅力坚持学习。加上教师一贯以来对他们的轻易否定和责怪,使他们一天比一天自暴自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蒙认为,教师的否定行为可能会影响学生,使得学生也用一种否定的方式去评定自己,从而导致他们在一种否定的自我知觉的方式里行动。对他们来说,治本的方法是调动内驱力,增强自信心。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注重鼓励,坚持正面教育。

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也表明,如果教师具有一颗热爱学生之心,对学生有很好的期待,经常在言语中表现出对他们的热爱,那么,学生必然会产生喜悦、乐观、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情绪。在批改作业时,不用高标准去衡量学困生,而是寻找他们的进步点进行鼓励,然后提出高一个层次的希望,在他们的本子上写上几句肯定、宽容以及激励性质的话,像“你的学习成绩进步了,老师好高兴啊!”“今天的作业写的真好,继续努力下去,你会进步更大”事实证明,教师关切的话语,期待的眼神,往往会使学习困难生获得最初的自信,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

二、谅解与宽容,增加学习信心

大量事实证明,学习困难生的进步是个复杂的过程。他们可望成功,但惰性与自卑,使他们徘徊,错误易于反复。因此,我对那些学习困难学生进步过程中的失败给予最大程度的宽容和谅解,允许他们在前进中出现反复,并给予再进步的机会。

转贴于

班里有几个孩子,有时家庭作业书写很好,有时连课堂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了;或是作业虽然完成了,书写特马虎……往往是改正了一个缺点,接着又出现了一个毛病。但他们我总是少批评多鼓励,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表现机会。如朗读比赛、成语接龙、课堂提问等等,激发兴趣,让其体验成功,感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对作业不认真的学生,要么我自己抽中午时间管,让他们重做或补做,要么让班里的优等生协助督促,再就是发动家长监督,要求家长每天在抄回去的回家作业本上签个名,了解孩子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帮助困难生只要做到有信心和耐心,就一定会有实效。

三、平等竞争,尝试成功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渴望。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强大的动力,来源于学生本人智力劳动的成果。要使学生产生稳固持久的学习动力,最有效的途径就地让他们尽快地、不断地获得良好学习结果的反馈。要想使他们一下子看到显著的学习成果是比较困难的。但就他们自己的发展水平,得到相应的某些成果还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对帮助学困生有一种比较传统的做法,就是在他周围安排些好的学生,以起到帮助的作用,但并没有提示如何帮助,常常成了问什么答什么。大多问的是答案,自然地给的也是答案。其实起不了帮助的作用,相反进一步加深了学困生思维的懒惰性和依赖性。我发现这个问题后,采取学困生与学困生坐在一起,既便于老师相对集中地进行辅导,又使他们之间有一种平等竞争的感觉,反而产生一种互不服气的争胜心理。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的艺术。对学困生的要求可以放低一点,作业量,答题的质量水平,完成的速度,都可以另作安排,但必须要求独立完成。甚至允许剩题、错题,但不允许抄袭,争取每天能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难免会产生“月晕心理”,即有的教师对一些作文程度较好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另眼相看,有时明明该学生应付了事,都能得个好分数。相反,一些程度不好的学生,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了他有生以来最好的文章,但是,由于教师先入为主的心理在作怪,或者拿它跟最好的作文比,结果仍然得不到他期望的分数,于是,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此对学困生作文的评价一定尽可能客观公正,尽可能与他自己的前几篇作文比较,并适当对学困生给予鼓励。

第3篇:给予树教学反思范文

期末将至,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认真制定教学计划,使教学有序地进行

依照教学大纲、教材、学生实际和教育教学规律,制定了学期教学计划,规划好阶段计划,课时计划。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每一堂课。

二、认真备课

在备课之前,我对所有内容进行熟悉,参考多方面的资料,认真深入钻研教材,确定重点难点。同时,备课我不仅备教材,而且备教法,备教学手段,因此,本人在自身努力钻研教材和教法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搞好同年级老师的小组集体备课。

三、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上课时,我本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原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有条理、清晰、准确、生动。使每堂课学生有所获,努力使学生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慧,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课堂上,根据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四、虚心请教其他教师

我认真做到时常听其他英语老师的课,做好听课记录,取之所长,克服所短。并常常与其他教师交流,改进教学方法。

五、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时,我坚持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形式多样化。每天布置听写任务,对所学新单词、新短语进行听写,课前做两个连词成句。认真及时地批改作业及听写。并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认真透彻地进行讲评强调,根据其情况不断改进教法。

六、认真反思教学

教学这一活动,没有反思的伴随就不会有进步。坚持每次授课后,认真回想,进行反思。记录其教法、做法及操作不大理想的地方,虚心请教前来听课的领导及教师,及时做改进。并根据班级情况,分组教学,使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学习。

七、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在课后,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从平时的课堂反应,课后交流。抓住他们的特点和个性,有的放矢地与其进行交流,做到按层次、按情况进行辅导。及时给予关怀和关爱。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表扬;积极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八、取得的成绩

第4篇:给予树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科学认识摆正关系、创设环境积极参与探索提高

当前幼教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教师转变观念,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既要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保障幼儿的主体地位已逐渐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幼儿是否能主动发展是促进幼儿全面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本文你就如何发挥幼儿教师的主导性,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

一、科学认识幼儿的发展

作为保教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幼儿是保教活动的中心,是发展的主体。保教工作是幼儿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参与教育过程,以促进幼儿发展的活动,也就是说幼教工作者的教导不能代替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发展也决不是幼儿被动的接受。因此幼教工作者必须对幼儿是发展的主体给予足够的认识,在各项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充分考虑幼儿的主体性。

二、要正确处理幼儿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凡事要以幼儿的学为主,尊重幼儿的选择性、自主性。以幼儿为主,教给幼儿学习的方法。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考方式,要培养幼儿的主要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毕竟,幼儿的年龄小,还处于幼儿期,不必像小学那样有繁重的作业,他们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都是在为了步入小学的课堂所做的准备。如今的教育,不再注重教师的教,注重的是幼儿的学,所以,我们时刻要牢记:“给予鱼不如给予渔”的道理,使幼儿学会学习、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才最重要的。就如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注重人文的情感氛围,注意情感的诱发、投射和融入,而有效的提问则是会引起幼儿的思考,有了这一步的思考,幼儿才会探索,才会因自己找到答案而得到乐趣。

当然,树立幼儿主体性观念并不意味着教师退为二线成了旁观者,幼儿主体性的实现是要以教师的主导性为前提,要根据他们发展的特点引导、组织、安排幼儿科学地开展各种活动的。尽管幼儿教师已经在组织幼儿教育活动之前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等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所组织的教育活动已经考虑了幼儿的个性特点,但是幼儿教师所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内容肯定不能被幼儿全部接受,幼儿会有选择的接受教师所教导的内容。但是没有教师的主导,幼儿的主体性就不能充分发挥和体现,幼儿主体性教育的目的就是纸上谈兵无从着力无法实现。

由于幼儿各自不同的兴趣和不同的发展水平,他们所选择的教育内容甚至可能是教师所组织的教育活动之外的,教师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隐形教育影响。不同的孩子,他们选择或滤掉的那一部分内容是不相同的,这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孩子的选择性也是不一样的。幼儿对不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经验水平和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则不予配合,常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无关语言和动作增加,甚至捣乱或攻击他人等。这种不予配合的表现,要引起我们老师的反思从而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包括改变自己不适宜的教育行为,进而更好地促进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促进幼儿的主体发展。否则教师不适当的反应和行为会阻碍幼儿的个性发展。

三、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幼儿园教师要把教育内容物化为孩子操作的环境和材料,切实从通过准备适当的环境和材料引发孩子的兴趣,要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比如在墙饰的布置上:幼儿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参与区角设置和墙饰制作的积极性,影响着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应尽可能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决定做什么,并把材料放置在方便幼儿取放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便于幼儿不断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并引导孩子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孩子进行活动时不是让孩子自主地、充分地去探索和发现,过于“积极主动”地走到孩子面前去讲解和说明,急于把自己知道的结果早一点告诉孩子,以图让孩子快一点掌握。相当多的幼儿教师还是把供孩子的环境当作自己教的舞台,把供孩子操作的材料当作自己讲的道具。

四、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和幼儿共同成长

幼儿的学习活动,不仅仅需要教师的主导,更多的是需要教师也参与到其中,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以及教师的平易近人而不是神圣不可侵犯。幼儿在游戏中是学习游戏的玩法,锻炼了其自身的能力;教师在游戏中则是一名合作者,很多时候,会体验到不为人知的成长经历。在和幼儿相处的时间里,他们给了很多的启发,让教师可以运用在教学活动中或是再创设出一些可以再引发他们兴趣的区域游戏,其实教师是跟着他们一起成长起来的。

第5篇:给予树教学反思范文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但很多高校仍未实行这一教学模式。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满足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需在未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的高校建立宿舍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是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1]本研究中的高校宿舍导师制是指由专任教师自愿报名并经过学校审批担任本专业某个年级某个宿舍学生的导师,负责对本宿舍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与建议的一种人才培养制度。

一、高校宿舍导师建设的现实诉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很多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也引起了人们对高校教学质量的反思,如何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导师制在我国的出现是基于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以及学生高发的心理问题等多种因素复合情势下共同推进产生的。”[2]部分高校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给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因此,有必要在未实现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实施高校宿舍导师管理模式,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为高校教书育人注入新的活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大学生成长需要更为专业的指导

当前,我国高校正在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转型,社会、高校对教师及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育人,大学生如何成长,这就迫切需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即建立宿舍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生为本,加强沟通,开展民主性协商性的交流,激发双方的主动性,促进导学关系的良性发展。导师为本宿舍学生建立个性化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导师也在交流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高校宿舍导师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学生开展教育和指导的同时,要鼓励本宿舍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宿舍导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培养其对本专业的热爱及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同时,高校宿舍导师可带领自己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会调研,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师生的良性导学模式,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二)学生宿舍各类心理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宿舍导师予以引导

大学教育是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使不同层次、不同阅历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生活。面对同样的学习、生活,他们有不同的承受力、缺乏意志力、独立能力较弱、适应能力差、盲目攀比、依赖性强、自卑、任性等等都使得大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案件、复旦大学毒死舍友案件等等都是由于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通过宿舍导师予以疏导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既可以有效控制宿舍各类冲突的发生,又可以使学生乐观地面对学生及生活。

(三)辅导员配备不足,工作烦杂,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行为举止的内化需求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辅导员与学生的配备比为1:200,但在现实工作中,尤其是西部地区高校很少能达到这个配置,往往在1:300左右。此外,辅导员往往承担着资助、就业、团学、党建及日常事务等多项工作,工作繁杂,他们尽管将学生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但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举止的内化需求。如作为一名一线专职辅导员,每次开会都三令五申强调安全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宿舍火灾隐患的排查工作,但每次走访宿舍还是能看见一些宿舍在使用大功率电器。如果能在宿舍配备导师,通过导师实施全面教育、个别指导,一定可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规范自身不合理行为,防患于未然。

二、高校宿舍导师的角色定位及特点

(一)高校宿舍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角色定位及职责

高校宿舍导师负责对本宿舍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开展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指导,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巩固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加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高校宿舍导师需要与辅导员之间进行角色定位与职责划分。

首先,高校宿舍导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爱学生成长,端正学生行为举止,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学习、课外实践及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及专业技能等应用型人才需具备的各类素质。宿舍导师往往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从学业指导、人生指导来给予所带学生帮助。《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其次,高校宿舍导师与辅导员的配备比例不同。高校宿舍辅导员的配备比例在1:8,而辅导员的配备比例为1:200。第三,高校宿舍导师与辅导员同属于所在院系管理,但归口不一致。高校宿舍导师应由教务处统一管理,辅导员则由学工(部)处管理。

(二)高校宿舍导师的特点

1.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指导,因材施教,教书育人

高校宿舍导师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学业、思想、生活的指导工作,将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了解整个宿舍特点的基础上,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个性化地开展教育引导。在共性方面,针对90后大学生的迷茫与困惑给予专业性的答疑解难;针对男生买电脑玩游戏,女生买电脑看电视与聊天的不良现象给予纠正与引导;针对不文明无视安全的举止予以教育指正。在个性方面,熟悉本宿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思想动态、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业情况等,因材施教,个性化地予以指导,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他们完成学业规划,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立德树人,以生文本,培养应用型人才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立德树人应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宿舍导师的出现顺应了这一任务的要求,导师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以生为本,用关爱排除大学生的心理困扰,用情感支持防治学生的网络沉溺,“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传授学生知识,影响学生的人格”[3]。导师就是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及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与引导学生,进而使学生能够成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出积极贡献。

3.建立良好的导学关系,师生“双赢”

作为宿舍导师,会经常通过宿舍走访、谈心、网聊、微信等形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线上线下的沟通和交流,导师以生为本及民主协商的态度,使得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激发了彼此沟通的主动性,进而形成了良好的导学关系。导师的指导与建议,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规划及人生规划,为学生指明了方向,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高尚的道德品质、较强的心理素质及文明的行为举止。同时,导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加深了对90后大学生的进一步了解,也会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时审视自我,修改教学计划,改变工作方式,弥补不足,完善自我。可见,良好的导学关系,使得师生互助提高,教学相长,获得双赢。

三、构建高校宿舍导师建设的路径

在未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学校,试行高校宿舍导师制,需在小范围探索经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减少失误,积累经验后再大范围推行。

(一)建立选拔准入机制

高校宿舍导师应由教务处组织专门的科室进行归口管理,负责高校宿舍导师的选拔、培训、指导、考察及考核。严把入口关,将思想政治觉悟高、专业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及责任心强等各方面优秀的专任教师选入高校宿舍导师队伍,加强管理,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锻造一支专业化的高校宿舍导师队伍,从大学生的“小家”抓起,从微观入手,深入学生内心,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而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建立考核评估机制

建立高校宿舍导师的考核评估机制,规定导师具体职责,确保宿舍导师建设的良好效果。建立高校宿舍导师考核档案,定期评选优秀导师,举行表彰活动并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将优秀的宿舍导师作为高校教师学习的榜样,将高校宿舍导师的表现作为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及表彰奖励的依据,并在科研、进修、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同时,可将高校宿舍导师与深入宿舍、带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折合成相应的课时量来发放必要的津贴,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以调动导师的工作热情及工作积极性。

(三)建立沟通保障机制

通过教务处制定导师例会制度,使得全校导师能够相互沟通、相互促进。通过各院系搭建高校宿舍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的沟通平台,建立定期例会制度,互通消息,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并可根据会议中涉及的学生事宜进一步商定例会的规格及参加人数。宿舍导师、辅导员、班主任要明确各自的职责。高校宿舍导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端正求学态度,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要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引导学生建立学业规划,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宿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其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

(四)建立监督机制

第6篇:给予树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教学 创造性 理想 兴趣 创造性思维

时间老人的脚步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伟大的祖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新形势要求人们不断地开拓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无论是领导者的决策、艺术家的创作,还是科学家对问题的探索以至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帮助。所以,培养大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及现代化思维头脑的创造性人才,应该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自娱自乐”地讲述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教学方法的危害,远不止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弊端。长此以往,就只教给了学生很多知识,但没有教给学生很多的修养和能力,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导致学生个性受压抑,造成片面发展,而又难以形成主动和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破除陈旧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调、机械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势在必行。

1 提高教师素质,锻造创造型教师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有创造型的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具备如下能力:①善于创设教育的情景,对教育情景、气氛有较强的驾驭能力;②善于启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使学生能举一反三;③不仅具有授予学生知识的能力,而且更要有授予学生探索问题方法的能力;④善于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教育学生。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具备以上能力,适应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需要,必须实现以下转变:①从一成不变、死板的教学方法转变为逐步制定灵活的、有一定余地的方案;②从重视闭合思考过程,变为重视开放思考过程;③从重视全班的一致性,变为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④不仅在艺术课上培养创造性,而且在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上都注重培养创造性;⑤不是把有创造性的学生看成问题学生,而是把他们看成有希望的学生;⑥把教师独自制定学习计划变成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⑦从重视学生外部动机,变成重视学生的内部动机;⑧从支配学生,变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2 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信念

理想是指人的奋斗目标和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它是创造的动力和源泉。信念是指对某人或某事信任、信赖的一种思想状态,它是创造的精神支柱。很难想象,一个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进取精神而又惧怕变革、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人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在深刻理解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道德观,树立远大理想。

3 把握好教学过程中“放”与“收”的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所谓“放”即要扩散学生的思维,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3.1 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改变授课中的“注入式”教学,把学生从教师的“满堂灌”中解脱出来。应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一种教学中的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冲突”,给学生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消化所获得的知识信息。

再者,让学生之间自由讨论、辩论,或利用教师与个别学生交谈,或师生共同对话等方式活跃学生思维。不管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分析到综合,还是从个性到共性,都要鼓励学生有新角度、新构思、新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学生自己归纳的知识结论要“松动”,不要僵化于本本,更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对学生的新观点、新见解或概念的新组合给予充分肯定,并发扬光大。

久而久之,学生不再囿于条条框框的东西,激发了思维灵感,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多起来。

第7篇:给予树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 “后进生” 心理 教育 方法

有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农夫伐倒一棵大树,用笔直的树干盖了一座小木屋。他打量了一番,

心想:把这剩下的树根劈成柴,要费多少功夫哇!于是就将它扔在了野外。一位雕塑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树根,如获至宝,他小心地把根带回家,精心雕刻,终于制成了一件精妙绝伦的根雕艺术品。短小的故事引人深思:农夫厌弃它、瞧不起它,树根就只能是一件废品;而雕塑家喜爱它、关心它、发掘它的潜力,它又变成了一件有价值的东西了。我们的育人工作不正是如此吗?在一个班集体中,那些成绩优异,行为习惯好的“优秀生”,往往被教师们奉为至宝,而那些学习成绩落后、行为散漫、迟到早退、不修边幅、卫生习惯差、甚至经常与老师发生争执的“后进生”,便常常被教师们嗤之以鼻,见而避之。久而久之,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暴自弃,甚至出现有意识的破坏行为。在班主任工作中,笔者始终特别关

爱这支特殊的群体,下面谈谈自己多年来的一点体会。

一、“后进生”行为心理特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受其心理活动制约的,即便是无意识的行为也与潜意识有关。大量的事实证明,后进学生的不良行为就是由于其不良的心理因素而造成的,并在一定客观环境影响下相互发生作用,而呈现与社会要求不相和谐的扭曲性势态。其主要表现为:

1.行为动机的盲目性

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一个半成熟阶段,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会存在偏差,有时甚至是错误的。部分学生的行为过失,正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是非观而引起的。有些学生所犯的错误只是出于好奇、好动、试探等心理,因而带有盲目性。

2.心理意识的逆反性

一般地说,处于心理发展未成熟阶段的中学生由于心理、生理的变化,某种需要或情感得不到满足或受压抑,会产生逆反性心理。这样的学生一般有自己的主见,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因为是非观念模糊,常常是明知故犯,常以有意识地破坏损害集体利益、他人的利益。

3.抗挫能力的薄弱性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好表现自己,自尊心强,从小受到细心的呵护,从未遇到过挫折或困难。稍遇一点困难或挫折,他们就会动摇或失去信心,一批评就泄气,不能勇往直前,甚至自暴自弃。于是,他们就会采取逃避、退缩的态度,久而久之,惰性逐渐占了上风,抑制了上进心。

二、“后进生”可发展的潜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重大创新,它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意蕴。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来重新认识教育的作用,会发现教育的职能已大为拓展。在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体系中,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和核心,全面发展是其重要目的,协调发展是其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其重要体现。

笔者认为,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从以往的管制、训斥学生转变为对学生的尊重、帮助。尊重意味着关怀、理解、接纳,可谓是温暖的化身。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后进生也不例外。教师对后进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教师对后进生的尊重,会令他们产生安全感,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冷漠、歧视、蛮横训斥、惩罚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于事无补,反而适得其反,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只有当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觉悟,才能从心底里痛改前非、积极向上。因此,教师应尽量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课堂表现,采取科学的方法,积极地引导,不能因为一时的学习落后或行为偏差就对学生形成偏见,不予关注,甚至完全放弃不管。

《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生会了自爱。所以教师树立科学发展的教育观念,对促进后进生转变尤为重要。

三、“后进生”的可持续发展

1.鼓励展示其自我价值

有些学生由于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往往会很自卑,从而封闭自己。教师必须挖掘其身上哪怕是一个闪光点,提高对他的赞许度,就会使其有健康的心理,从而消除情绪干扰,并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取得良好的适应。

一些学生常会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而产生过分的焦虑。他们有时会怀疑自己的智力,甚至感到前途无望。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从技能方面获得肯定;另一方面,只要成绩有提高,即使学生成绩在班级仍不理想,也予以全班表扬。学生因此可以放下思想包袱,缓解了紧张情绪,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自我提高。这种自我提高又促进了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解决问题,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平时沉默寡言,因为跟同学打赌,在期中考试时高级营销员科目考了全班第二名。在期中总结会上,我对这位同学努力取得的成绩大加赞扬。事后,他在周记中写到:“从小到大,我很少受到正面的评价,这次老师的表扬给了我信心,我会继续努力,争取获得高级营销员证。徐老师,您看我的吧!”这一件事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积极正确运用赏识的手段,对学生的成就及时给予肯定,优点和长处加以表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同时,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笔者还想方设法尽可能多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提高他们在班级的地位和威信。如把板报等安排给他们完成,任命他们做小组长等,同时经常召开主题班会、辨论会,就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另外,笔者还积极鼓励这些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并参加专业社团负责人的竞选,指导他们对社团工作的日常管理。如此种种,使学生内心中消极的自我意识淡化,并能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期待和要求。

2.目标规范其行为习惯

一个“后进生”的形成,一方面可能是由先天素质影响,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在教育中使用方法不当,使其离教育目标越来越远。教育学上有一句话:跳一跳,摘桃子。意思是说给自己定目标时,一定要比自己的现状稍微高一点,要有一定跳跃的幅度。经过一个跳跃的幅度能够拿到这个桃子,就会有成功的享受。如果一跳二跳三跳,摔几个跟头都得不到桃子,挫败的痛苦就会笼罩着他。从另一个角度说,定目标不能一点难度都没有,一伸手就把树上的桃子摘走,就没有动力,没有,也得不到成功的享受。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笔者发现目标式管理在我们德育工作中非常有用。合理的目标,不但有引导作用,而且具有激励作用。目标的实现会给人带来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为激发“后进生”的动力,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给“后进生”的目标要有针对性、具体性,难易度要适中。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使其对所设置目标乐意接受,并为实现目标而奋斗。如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寝室,连续几天迟到,寝室卫生经常扣分,采取思想教育效果不佳。于是我灵机一动,与他们签订书面协议,保证一个星期迟到次数不超过三天,一个月寝室卫生扣分不超过1.5分,五位同学亲笔签名。以后一个月,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对他们取得的成绩,我及时地给予肯定。渐渐地,他们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做到和别人一样。因此,我认为通过让“后进生”实现一系列较低层次目标后,必定会激发“后进生”向更高的目标冲击,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遵循递进规律,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的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了驱动行为的主要动力。

3.沟通给家长、学生信心

要转变“后进生”,争取家长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只有与家长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当发现学生不良行为或某个问题经多次教育效果不明显或面临棘手问题时,我会及时向家长反映,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同时也请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家里的情况,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增强教师工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遏制不良因素蔓延。我记得曾经有一位学生,经常迟到,对其进行教育却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后来我联系家长了解他迟到的问题。不想他对家长来校一事反应激烈。后来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了解到该学生在小学时因家中遭窃而受到过惊吓,因此,一旦遇到害怕的事情,容易情绪激动,受到惊吓时会大声尖叫。了解了这个情况,以后在对这位学生进行教育时,我就会先与家长联系,一起帮助他卸下心理上的负担,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然后就他所犯的错误进行教育,效果非常好。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及时沟通与联系,有利于教师与家长之间和师生之间,以及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交融,互相支持、配合,为学生创造成长的情感条件。

4.情感来巩固转化成果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教师对后进生冷若冰霜,训斥、责骂,他们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反之,要是教师关心体贴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主动帮助他们,他们就会产生感激之情,并以同样的感情回报老师。我们班有一个住校生,独立性较强,有一定的是非判断力,但从小有点叛逆,与家里关系有点紧张。有一次,他周末去同学那儿玩没有回家,家长非常生气。后来,我没有训斥、批评他,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终于被感动了。从那以后,他和家里的关系有所缓和。即使外出实习,他也会给家里打一个电话,报一声平安。逢年过节,他也会尽量安排好工作,回家和家人团聚。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于老师的教育,只有从心底里感到老师的话是对的,也就是说只有取得了心理认同,才能接受并改正。

教育工作者要真正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实现他们的价值,必须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我们常把学生比作是早晨的太阳,那么,后进生可能就是迟升的朝阳。比起其他学生,他们更需要班主任的细心呵护,关怀体贴,理解尊重,谆谆诱导,我们可以进入其思想领域中去,以他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他的心情去体会他的心情,而且,也以他的思想来推理他的一切。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要依据他们的心理,灵活巧妙地“对症下药”,投入更多的爱心和关怀。采取科学的方法,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后进生”也能够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起来,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葵,曹玉桥.谈谈班主任的“后进生”教育工作.天骄网.

[2]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德育教学方法初探.2005.

第8篇:给予树教学反思范文

王木春老师身为教师的二十年亦如是。痛着,爱着。然后还是痛,依然爱。如此轮回,生生不息。

王老师是幸运的。从他回到母校从教开始,校园里两棵高大的木棉树,成了他思想与感情的依傍,见证了他一路的成长。从混沌、茫然到自我挣扎,两棵木棉树挺拔昂扬的存在,使得他的天空“不被压缩、扭曲、分割,始终敞阔、明亮”,因此,他始终是那个精神明亮干净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一棵大树吧?这棵大树,始终会看着自己,见证着自己,引领着自己。只是,何时感知树的存在,是否感念树的存在,因人而异。

读《身为教师》,不能不震惊于王老师的坦白。王老师毫不避讳自己曾经的茫然、空洞,曾经“诱使”学生说谎,曾经势利地爱将目光洒落在“有希望上大学”的学生身上,曾经对青年教师的评课过于尖锐……就如他在“后记”中所言:其实这是一本关于“错误”之书,书里记录着一连串发生在我身上的“失败”的故事。

当我们读到这些坦白,的确可以让自己释然很多。分享,其实就是共情。当我们知道,工作了二十年的优秀教师其实也经历过无数错误与失败,我们才能更好地宽恕自己的错误与失败。然后,再积极努力反思与调整自己的心态、思想与行为,方有可能拥抱美好的教育生活。

当然,我们万不可误会王老师坦白后面的真情。他的一次次羞愧、感动、难过、落泪,无不是因为关爱学生而起,无不是因为对美好教育的向往与期待而起,无不是因为对自己要求过高、自责过甚而起。

爱之深,责之切。爱学生,爱教育,爱自己“身为教师”,他才会疼痛、才会自责。感谢《身为教师》,当我们身在教育现场疼痛与自责的时候,真的可以开导自己:因为爱,所以痛。

王老师很谦虚。他是省特级教师,还曾经获过“全国优秀教师”这样高规格的官方荣誉。但是,纵观全书,他都对这两点基本不提。相反,在书的封面上,却有这样醒目的一句话:“教书二十年,我一直在努力作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一点都不认为这是他的矫情,相反,深信这是王老师的肺腑之言。

做教师真的很难,尤其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受教育的经历中,好教师的范本太少。而等我们成为教师,教育现场的面貌已不是我们学生时代的模样。怎么做合格的教师,怎么做好教师,的确已经成为难题,甚至是难解的困局。

《身为教师》的可贵,就在于王老师无所不在的反思:教书十九年,他开始认真学习对学生微笑;过去的学生要走上讲台了,他谆谆教诲;毕业的学生踏入大学校园了,他给予精神上的慰藉;充满了“大话”的班会课,让他无比沉重;没有闲暇的教师假期,让他感觉莫名的悲凉;学生作文里的标语,让他无比悲哀;学校旧建筑的拆除,让他感叹精神财富的流逝;学生毕业后的同学会,他为叫不出一个学生的名字而愧疚……这些反思的中心,不是分数的高低,而是“人”的发展。在王老师的反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师。只有精神干净明亮的教师,才会关注学生分数以外的东西吧?

王老师唯一一次提到自己的“光环”,居然也是沉重的反思。他说:(那个)很高的官方荣誉是颁给2004年之前的那个“我”——徘徊于真正教育的门外,骨子里相信成绩能够证明一切,教育就是为了分数。那个“我”,不再仰望不再眺望,也不再寻找不再思考,甚至不再有彷徨和疼痛。那个“我”,几乎“交出了自己的意志,变成了纯粹的工具”。

这样的反思掷地有声——有几个“全国优秀教师”会有一日自省到自己“徘徊于真正教育的门外”?王老师这样的自我反思,本身就是教育现场最好的范本。

感谢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给2005年之后的王老师的教育天空播撒了阳光。从此,他“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贴近教育,如此真切地触摸、体验它涌动不息的苦痛和欢欣,迷茫与希望。这种贴近感和切肤之感,使得原本漂浮着的教育理想”,对于他,教育“无复是壮怀激烈的坚守,从某种角度说,从事教育已成为我人生自我实现的方式,成为一种享受。”

身为教师,我并不觉得“坚守教育现场”是褒奖。但凡“坚守”,总是不得已而为之,无奈的感觉居多;而“享受”才是最曼妙的境界。从事教育,从备受困扰到纵情享受,需要运气,更需要自我成全。祝福王老师,不断磨砺、不断反思之后,终于抵达“享受教育”。

《身为教师》的字里行间,多次提到木棉树,令人不胜遥想南国海岛菁菁校园里高大的木棉树。木棉树慰藉着王老师的心灵,王老师在树下的诵读、呓语也不断滋养着木棉树。树与人,校园与教师,二十年里彼此见证,彼此成全,树长得更丰茂,人也更享受身为教师的感觉。

第9篇:给予树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课堂评价;智慧;反思;机制

课堂评价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便特别注重“实证化”与“定量化”.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通过评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得到的不仅仅是有关知识及技能掌握、形成的反馈信息,还有关于优劣、成功的评判以及随之而来的多种体验.由评价引发的多维体验,不仅影响学生对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加强对课堂评价的研究,努力让课堂评价充满智慧,也就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与价值.

构建温馨和谐的评价环境,是课堂智慧评价的前提

1. 摆正位置

新课改下的课堂评价倡导主体评价的价值理念,课堂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在普通高中推进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巨变,教师是研究者,是服务者,更是激励者. 教师应准确掌握现代教育评析的理念,掌握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与原则以及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等.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具有“爱”学生的真情,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信任感. 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微笑,多给学生赞许,以欣赏的眼光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 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应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当学生回答有偏差时,应及时给予鼓励,尊重、信任学生.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让学生享受获取数学知识后的喜悦与成功感.

(2)教师应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启发学生开始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与解决数学问题的热情,关注学生学会“反省”自身的学习状态,启发学生能主动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自我关照、自我领悟、自我理解、自我评价,进一步超越自我,树立起数学学习的强烈信心.

2. 学会倾听

善于倾听是评价的前提. 高中生朝气蓬勃,具有强烈的表现欲. 教师应耐心倾听高中生对数学问题的独到见解,鼓励学生思考;适时适量的介入评价,以关键性的问题导引学生的思考方向;与学生共同探究数学问题时,允许学生运用不同方法、策略,努力拓展学生的思考领域;尊重学生的独特想法,对学生“标新立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给予积极的评价.

探究多向反思的策略,是课堂智慧评价的关键

“反思”已成为一个“热词”. 反思的价值何在?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没有反思的状态是一个只有一种可能世界的状态(一切“只能这样”而别无选择);而一旦人们进入反思的空间,就会发现无数的可能世界,反思就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可能生活”,也就是说,反思让人类的活动有了“变得更好”的可能.

善于反思、熟练掌握反思策略是实施课堂智慧评价的关键. 因为评价其实质便是一种反思的行为,就是应让学生历练反思、学会反思、探寻反思的最佳方法、途径与策略.

1. 教学前的反思

3. 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也叫追溯性反思,有助于教师反省教学得失,不断扬弃,努力实践,有利于师生获得经验. 它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机智地保护高中学生的自尊,积极调动其上进心与求知欲,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总结前期学习,提出改进意见,逐渐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 在教学中,应做到“堂堂清,课课清”,引领学生梳理学法,梳理思路,在“结课”中学习综合、归纳、类比,逐渐形成总结、反思策略.

实施差异评价方式,是课堂智慧评价的保障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学生间也存在着差异.对学生实施差异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是课堂智慧评价的保障.

1. 灵活取代刻板

单一刻板的评价如同一个固定的模具,将天赋不一、兴趣各异的学生强按其中,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刻板僵化的“标准件”,缺乏个性,更缺乏灵性. 课堂评价的尺度应该摆脱刻板、单一的模式,从而走向灵活,走向智慧. 教师要通过观察、交流测试以及与学生共同探究等实践活动形式,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学习水平,建立有效的学情信息档案. 在此基础上,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势利导、分层推进,作出针对性、差异性评价. 这样有利于整合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集体的辐射功能.

2. 纵向取代横向

横向评价是“学校教育的统一观点论”在课堂评价的具体表现,它忽视了学生的智力组合差异和主观能动性. 这种狭隘的评价直接造就悲观的“大多数”,评来评去,众多的学生只能成为落后者,在学习活动中充当“观众”或“过客”.

纵向评价的“着力点”在于对学生独特个体的有效关注. 纵向评价要求高中学生学习、历练对自我的评价,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采用口头自评、小结阶段性学习成果等形式来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从而强化内在动因,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向着更高层次的个体奋斗目标前进.

3. 延缓即时并举

即时评价反映出评价主体瞬间的判断能力和价值趋向,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 应该说这种评价有着独特的作用,它能训练人的直觉思维和辨别能力,在教学中恰当使用,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 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评价发生了异化,它被过度使用,成了教师评判学生、甄别学生的工具. 这种“一锤定音”、“盖棺定论”式的评价往往缺乏耐心、缺乏激励,容易挫伤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依赖、盲从的心理.

延缓评价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数学问题时,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学习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讨论探究,激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教师只是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适当帮助;在学生议论纷纷、各执一词时,以平等的身份表明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在学生的认识达到某种自我满足的状态时,主动“扔出石子”,激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后续学习中去. 如果说即时评价能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与辨别能力,那延缓评价将促进学生以探究者的热情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之中. 两者的恰当结合,将使评价活动更具活力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