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在我们这个年龄作文范文

在我们这个年龄作文精选(九篇)

在我们这个年龄作文

第1篇:在我们这个年龄作文范文

在我们这个年龄里有关爱有责任感,给身边每一个人温暖,爱自己爱的人没有空虚没有怨言。我们不再是懵懂的孩子,我们不再是吵着吃糖的孩子我们我们学会了爱自己爱的人,想自己爱做的事。给亲人关爱给自己责任感同样也在享受着亲人给自己的关爱,烦恼有时候多了温暖也多了最爱的最懂的只有自己知道在我们这个年龄了我们收获了好多无私的关爱。

在我们这个年龄里会给自己自信,有自信才会成功不能事事都依靠着别人亲爱的给自己自信自人者智,自知着明。爱一直在心里温暖能给让自己漂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自己的自信。是我们有自信有慢慢长达的过程是我们不能缺少的。最爱自己大爱自己只要自己相信自己。

在我们这个年龄了,多了感动多了心灵的空间。我们是青春期的时候会对每一个对自己好的事情掉下眼泪,是阿也会有好多难过的事情会让自己很痛。我们有了感动有了心灵的空间你我有心你我有情。看到父母为什么做的事情,看到朋友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依然还在那时候我们心里是最爱的时候爱他们爱自己能拥有好美。心灵的空间我们会过着不一样的生活,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朋友有亲人有能度过风雨的人。心是什么颜色,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什么颜色,想想自己对所有人的承诺我们会努力下去。

第2篇:在我们这个年龄作文范文

在我们这个年龄,我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有了自己的鉴赏能力,我们是十二三岁,正值花季,如春天的花朵般绽放。

在我们这个年龄里,我们是为人率真的。我们充满正义感。我们有自己的负担,更加坦诚地处理事和处理人际关系,真诚的面对老师,同学和朋友,使师生,朋友之间的关系更加的融洽。我们已经懂得了怎样我为人处事,学会怎样去理解他人,换位思考。我们已经摆脱小学生的影子了,我们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爱,什么是骗。我们做事不再优柔寡断,不再犹豫。确定了目标就会一直走下去,不会退缩。

在我们这个年龄里,我们是自信的。我们知道自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我们自重,自爱,自尊,自强,自信。尽管在人生路途中谣言多猖狂,我们也不动摇决心,相信自己,努力做好自己。我们会坚定信念,不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只为做好自己。正如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在这漫长的人生长途中,拥有了自信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我们这些中学生。自重,自信,自尊,自强,自爱。有了他们,我们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在我们这个年龄,我们在与亲人,同学,老师的交往中获取知识,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明白,生活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忧伤。我们学会了理解和分享,懂得了感恩和担当……在我们这个年龄中,我们懂得了很多,长大了很多,成熟了很多……

光山县司马光中学初一:何庆海

第3篇:在我们这个年龄作文范文

理解和支持西方记者在华的工作与事业

对于来华的西方记者而言,工作和事业是第一位的。宋庆龄非常理解这一点,也对他们的正当请求提供热情的支持。而许多西方记者正是得到她的帮助后,才得以在中国顺利工作,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同时也正确地传播了中国的形象。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斯诺(1905―1972)是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新闻记者。而促成他这次行程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宋庆龄。1936年春天,他在前往根据地前与董健吾接头用的暗号――半张5英镑的钞票,就是宋庆龄亲自交给斯诺的。1937年10月,斯诺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西行漫记》)一书,打破了政府对中共长达9年的新闻封锁,用可靠的事实告诉全世界正直的人们:“原来还有另外一个中国啊!”这本书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它在英国出版,几周内就销售了10万册。后来,它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出版,享誉全球。斯诺也从此由一个苦苦奋斗几年不引人注意的小青年,一跃成为东西方都瞩目的大记者。斯诺成名以后,一直牢记着是宋庆龄把他引上了一条人生的正确之路、成功之路。斯诺曾将他写的《西行漫记》一书送给宋庆龄,他在该书的扉页用英文写下了如下的题词:“你是中国第一个阅读此书和第一个鼓励我创作此书的人”,这表达了他对宋庆龄的无比崇敬之情。除了斯诺,史沫特莱、爱泼斯坦、小鲍威尔等西方记者在中国的工作都得到了宋庆龄的大力支持。

勉励和赞赏西方记者报道事实与真相

对于来华的西方记者而言,报道事实和真相是他们的职业目标(尽管时常受到意识形态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偏离),熟悉西方文化的宋庆龄对此深有认识。因此,宋庆龄在与西方记者交往中,对于他们报道事实与真相的做法给予勉励和赞赏,这也是她与西方记者交流的一个重要技巧。例如,1943年,美国《时代一生活》杂志记者西奥多・H・怀特(中文又译为白修德)亲眼目睹了河南省的,他想要让知道这些惨状并采取一些行动,但起初没有成功,后来他在著作《寻找历史》中这样记述:“全靠(蒋的)二姨、孙逸仙圣洁的遗孀的帮助,……她坚持要这个独裁者接见我。”宋庆龄还对他的报道计划给予鼓励:“我想对你建议,你再写报道时要像对我谈的时候一样坦率和无所畏惧。如果对此而倒霉受罪,那也不要泄气,否则局面就不可能有丝毫改变。”怀特所写的关于河南饥荒的毫不留情的报道在《生活》杂志刊出后,宋庆龄很快就对这位记者大加赞扬。她在给缅甸前线理查德一杨少校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看这样一来他要再来(中国)会有麻烦,但他如果知道他为中国人民办了一件好事,他会感到欣慰的。”宋庆龄对于事实和真相的尊重赢得了许多西方记者的认可,他们纷纷撰文表达尊重和称赞。例如,美国《时代》杂志1943年2月15日刊载了《中国:黑暗时刻》一文,其中称赞宋庆龄是“小个子、有精神、坚贞不屈的孙夫人……是中国的民主良心”,1946年2月14日该杂志刊载《来自重庆的呼声》一文,说“文雅的孙夫人……为她已故伟大丈夫的自由主义的、民主的纲领仗义执言”,如此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领导我国对外传播刊物《中国建设》,报道事实和真相依然是她对该刊所有中外编辑记者提出的重要原则。例如,在中苏关系破裂后、两国政治论战日趋激烈的时期,她仍坚持要《中国建设》在报道有关苏联的问题时尊重事实。据曾担任该刊主编的爱泼斯坦回忆,1966年第1期《中国建设》的一张图片说明写道:“自力更生: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吉林化工厂正在建设中。”她看后指出,这不是事实,这个工厂是在苏联援助下建设的。爱泼斯坦对此深有感触,他说:“这一点在当时很多人并不总是能做到的。”宋庆龄在1962年1月为《中国建设》创刊10周年而写的《真实报道的传统》一文中说:“我通过《中国建设》,始终不渝地报道祖国的真实情况。我们也同样不遗余力地报道世界人民为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而斗争的真实情况。”

鼓励和促成西方记者服务我国对外传播事业

宋庆龄在我国早期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团结、选用了一批西方记者参与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这些西方记者在掌握本国的情况、了解西方民众的心理以及熟知语言文化方面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他们的参与对于提升我国对外传播的水准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宋庆龄就指导美国人蕾娜・普罗梅主编了《人民论坛报》。当时宋庆龄的许多文章、讲话都发表在该报上,然后由蕾娜以该报的名义用电报给世界各大通讯社发稿。《人民论坛报》也逐渐成为武汉国民政府的重要对外传播阵地。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爱泼斯坦。爱泼斯坦1937年起,担任美国合众国际社记者,后来,由于宋庆龄的推荐,爱泼斯坦到《香港抒刺西报》编辑部工作。1951年,《中国建设》开始筹备,爱泼斯坦是主要创刊人之一,在宋庆龄领导下工作。在当时的情况下,条件十分艰苦,那时北京还不具备良好的外文印刷条件,爱泼斯坦、邱茉莉夫妇不得不坐两天两夜火车,从北京赶到上海看清样和签字付印。1952年1月,《中国建设》出版创刊号,爱泼斯坦担任执行编辑。1957年他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1979年担任《中国建设》总编辑。爱泼斯坦为中国对外新闻传播事业工作了60多年。

注重跨文化交流技巧与西方记者广交朋友

宋庆龄童年时就读于上海的“马克谛耶女子学校”,一所有名的外国学校,受到完全西式的正规教育。1913年她在14岁的时候赴美学习,此后毕业于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正是这种成长和学习经历让宋庆龄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知,也为她日后在与西方记者交往时注重不同文化背景人士之间交流的技巧,她由此具备了与西方记者交流和沟通的高超技巧。例如,在与包括西方记者在内的西方人士相处的时候,她会采用很多西方的工作和社交方式。一位曾在宋庆龄领导下的中国福利会工作过的美国人西尔维娅・坎贝尔曾写道:“这里的会议都很不拘

形式。我们上星期天有一次精彩的野餐……她带来了‘热狗’(红肠面包)和啤酒。并且谈笑风生。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妇女……孙夫人一星期到办公室两次,我们常常进行自由的讨论。”国民政府时期,她有时在自己家里为在华西方年轻人举办圣诞或其他晚会,邀请西方记者、美国士兵等参加。有一次,在一个晚会结束后,当时一位驻重庆的外国记者说,这些美国小伙子认为,“在他们在重庆参加过的所有晚会中,这一次是最棒的”。格雷厄姆・佩克记述她这些小型晚会说:“它们常常使人们度过愉快的夜晚――聚餐、交谈,可能还跳跳舞。她很少谈政治。”

除了她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她的经历和高超的交流技巧,为她赢得了许多终生不渝的外国朋友,其中就包括很多西方记者。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就是其中一位。史沫特莱在1928年以《法兰克福日报》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两家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她比宋庆龄大一岁,她们一见如故,像姐妹一样。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中,她主动担任起保护宋庆龄的工作。史沫特莱后来为宣传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她写了包括的传记――《伟大的道路》、《革命中的中国妇女》、《战争颂歌》、《中国抵抗》和《中国人的命运》等多部著作。此外,自从和宋庆龄结识后,她陆续把自己认为忠诚可靠、对中国人民友好的西方人士介绍给宋庆龄,例如路易・艾黎、白求恩和马海德等。

美国的著名作家和记者,《纽约时报》副总编辑索尔兹伯里是宋庆龄后来新结交的朋友之一,宋庆龄的人格魅力以及与西方记者的交流技巧和能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2年及以后来华时,索尔兹伯里和妻子夏洛特经常是宋庆龄的座上客。索尔兹伯里给宋庆龄寄报纸、刊物,还有他所有的著作,她为此感到高兴。索尔兹伯里曾经评价宋庆龄说:“宋庆龄是美国和中国人民交往的纽带,她是两个伟大国家精华的象征。”

宽容面对和客观评价西方记者是非功过

宋庆龄在与西方记者交往中是非分明、立场明确,也不失大度和宽容。对于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过贡献的西方记者,她敬重有加、终生为友,而对于那些功过兼有的人,她也不乏宽广的胸怀。可以说,正是她的这份宽容和客观,赢得了更多的西方记者和其他人士的信任和敬重。约翰・B・鲍威尔(老鲍威尔)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上海出版英文杂志,担任主编。他早期倾向孙中山及1924―1927年的中国革命,但后来却滑向一边。不过他仍然发表左派的观点,包括宋庆龄的文章,由其担任主编的杂志还是最早发表斯诺关于中国红军及的报道的报刊之一,该杂志还刊登过史沫特莱的文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由于公开反对日本的侵略,被日本人逮捕入狱多年,因坏疽失去了双脚。在以后的中国内战中,他强烈亲蒋,同儿子小鲍威尔采取了不同立场。宋庆龄并不忘记他过去多年中所发挥的进步作用,老鲍威尔去世后。她在给小鲍威尔的唁函中说,“您的父亲的去世对他在中国的许多朋友来说,是一个巨大损失。”另一个例子是美国记者尹罗生。尹罗生191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30年来到中国,在上海两家英文报纸《大美晚报》和《大陆报》担任记者、编辑,经史沫特莱介绍认识了宋庆龄。1932年他担任英文《中国论坛》的主编。当时《中国论坛》凭借在公共租界办理的执照得以公开存在,承担了其他进步报刊难以起到的新闻传播作用。宋庆龄当时充分利用这一英文对外传播的阵地。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后来,尹罗生成为托派极左分子,再后来又向右转,在美国成为替官方服务的教授。但是宋庆龄一直没有忘记他曾经为中国革命和进步事业做出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还鼓励他重访中国。尹罗生后来同妻子维奥拉・鲁宾逊来华时,宋庆龄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此外,还有美国老记者兰德尔・古尔德。他在1927年武汉政府时期曾为宣传宋庆龄及她的政治观点做了许多工作。但后来他改变了政治立场。到了麦卡锡时代,兰德尔・古尔德竟然与当局沆瀣一气。1979年他同妻子都因老病侵寻而双双死去。(他先开枪打死了妻子,然后自杀。)宋庆龄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伤感,并回忆起他曾经对中国革命以及她个人有过的一些善举。她在1980年写给爱泼斯坦的信中说道:“我在莫斯科时(1927―1928年),因为朋友们都忙于公事,所以我非常寂寞,又没有什么英文的读物来消磨时间,他是唯一给我写信的人。”

第4篇:在我们这个年龄作文范文

年龄歧视所指的是根据年龄上的差别对人的能力和地位做出的贬低评价,或者说是以年龄为依据对人做出的负面价值判断,也包括政策上的不公正对待。英语Ageism是专指对老年人或年长者的歧视。[1][2]有西方学者指出,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有相似之处,年龄歧视是对年长者的成见或固执的偏见,是固定化的对某个年龄群体的不公平对待;它夸大了人的某些特点,建立在缺乏事实根据、貌似合理的判断基础上,而将人的好的特点给忽略或者给以轻视。[3]西方社会老年学家对年龄歧视和老年人虐待问题有了较多的研究,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发达国家的法律政策体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平等的内容,例如,美国这方面的研究推动了上个世纪70年代《禁止老年人歧视法》的立法工作。在社会发展中,发达国家的年龄歧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从法律和政策上给以逐步的解决。

研究年龄歧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是解决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社会公平问题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年龄歧视引发出年龄群体之间大量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如在工作机会、职务晋升、项目申请、利益分配等方面,不是从人的能力和对工作有利出发,而是单纯、硬性地以年龄划线,造成大量人才资源的浪费和对人的积极性的挫伤,使人们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使其正常利益受到损害。也应该看到,保证不同年龄人群的社会公平与改革人事制度、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鼓励年轻科技人才成长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需要我们面对的一个实践性的课题。

研究年龄歧视问题是解决老年人社会权益和社会保障问题的需要。年龄歧视是现代社会中代际关系不协调的重要表现之一;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是一种社会不平等,是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受到贬低的表现,也是老年人社会地位下降在观念上的某种反映。作为一种较为普遍的问题,年龄歧视不利于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会权益的保障。要解决我国老年人和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有必要对年龄歧视问题给以深入的研究。

在家庭生活中,年龄歧视发展到极端则表现在行动上极容易出现老年虐待(elderly abuse or eldermis-treatment)。在我国目前阶段,由于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时期,传统孝文化观念逐步淡化,一部分人道德水准有所下降,家庭成员对年长者的身体和精神虐待事件有一定上升趋势,直接对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多方面伤害。针对老年人赡养问题中存在着严重的老年虐待问题,单纯从法律上还不能完全克服,还需要从社会综合治理方面给予研究和解决,对此开展鉴别和预防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2 英美国家年龄歧视的表现

在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的西方社会,年龄歧视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英国年龄关注组织和肯特大学在2004年开展了一次对16周岁以上人群的全国抽样调查,结果发现, 55岁以上的人经历年龄歧视的可能性是经历其他形式歧视可能性的2倍; 30%的人认为,与五年前相比,现在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增多了或者加重了; 1/3的人认为向老龄化社会的人口转变会带来生活水平、保障、健康、就业和教育方面福利的下降; 1/3的人说他们认为7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没什么用了[4]。年龄歧视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2·1 健康服务领域的年龄歧视

在英国,虽然在解决健康服务和社会照护的年龄歧视问题上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老年人仍然报告说因为他们的年龄原因受到了二等对待。例如,医生会因为年龄不给年长者指派顾问医师,或者年长者会被惩罚性地送入不想去的照料院,或者因为年龄被拒绝获得某项服务。

在美国,近年来的证据也表明在各级卫生保健服务中,普遍存在着和老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相矛盾的年龄歧视或者年龄偏见。这种年龄歧视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卫生保健人员没有受到足够的老年医学方面的训练和培论文训,不能正确地诊治老年病人。美国35%的医生错误地认为血压的提高是年龄增长的正常现象。

(2)老年病人接受预防性照料的机会要比年轻人更小。许多疾病干预技术已经成为惯例用于孩子和许多中青年人的身上,但是对于老年人却没能成为一种日常的做法。60%的65岁以上的人群没有接受过推荐性的预防服务, 40%没有接受过流感和肺炎的疫苗,他们也更少地接受高血压和胆固醇的预防[5]。

(3)老年人较少可能地接受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的检查。只有10%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接受过适当的骨质疏松、白内障、前列腺癌和大肠癌的检查,尽管大肠癌患者的平均年龄是70岁, 70%以上的前列腺患者被诊断出的年龄在65岁以上, 65岁以上的人群患白内障的概率是其他人群的6倍[6]。

(4)对老年人被证明有效的医疗干预措施经常被忽视,这导致了他们接受的治疗不适当或者不完整。对于65岁以上的乳腺癌患者,化学治疗这一治疗方式采取的比例比其他年龄的患者要小,尽管对许多人来说,这可能会提高存活机会。

(5)老年人一贯地被排斥在临床试验之外,即使他们是被批准药物的最大使用人群。

(6)心理卫生服务没有充分认识到老年人的需要。20%的65岁以上的美国人存在心理问题,但是心理卫生服务主要关注的是年轻人。一位因为15年前丧失亲人而处于抑郁中的老妇人,已经在多个收留中心呆了五年,在那里她的情况大为改善,但是现在她却被要求离开,因为她65岁了。许多为65岁以上人士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主要是针对有痴呆症的老人。

年龄歧视或偏见导致忽视美国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需求,而给全社会每一个人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专家认为许多美国老年人受到的糟糕的卫生保健服务提高了死亡率和残疾率,还有心理的抑郁和隔绝,最终导致老年人对于家庭或者政府的提早依赖。Drs. JohnW.Rowe和RobertL.Kahn在他们受到高度评价 的《成功老龄化》一书中,指出了几个美国语言中体现年龄歧视的格言,这些格言对于卫生保健问题尤为危险,反映出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消极接受,认为它们不可能被成功地解决(人老就要生病);老年人不能也不愿意给他们的生活制造积极的健康变化(老狗学不了新把戏);时间对于身心的损耗是不可避免的(为时已晚)。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让老年医学领域的卫生保健人员接受更多的训练和教育;对老年人进行适当的疾病检查和采取干预措施;让老年人更多的参与药物的临床试验;赋权和教育老年病人,提高他们的敏感意识并消除他们自身的年龄偏见。

2. 2 市场和工作就业领域中的年龄歧视

因为年龄的关系,老年人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他们办理车辆或者旅游保险的要求遭到拒绝;申请信用卡或者别的服务要求受到限制;房屋贷款受到限制,不愿意为65岁以上的人士提供旅游保险,即使是长期的老顾客,或者虽然不是完全被拒绝,老人不得不因为年龄关系接受利息的提高。

“抗老化”工业产生了这样一种文化,就是把变老和老化过程认为是消极的,令人不快的。美国抗衰老产品和服务市场在2004年上升到了45.5亿美元,年增长率是9.5%,这一市场在2009年将接近72亿美元[7]。2006年欧洲社会基金开展了一项名为《英国老年工作者的雇用情况:英国1991-2001的证据》的研究。该研究表明:老年工作者(50岁以上的人)比50岁以下的人较少可能被雇用,他们工作时间短或从事非全职工作,而且收入较少,他们一旦失业,就要经历更长时间的失业期。在同样因为健康原因使工作类型和时间受到限制的人当中,老年人更有可能不被雇用。加拿大的一项调查也表明,所谓的“灰色屋顶”确实存在,被调查的退休工人中, 50%的人说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经历了年龄歧视。

美国最近的一个全国社会调查表明,在5年内,工人中感觉到年龄歧视的比例从6. 0%上升到了8.4%,而65岁以上的工人中,这一比例从11. 6%上升到了16. 9%。为了提高获得工作的机会, 63%的应征者说他们不会在简历上写出生年月, 18%的人说他们会进行整容手术[8]。经济政策研究所的报告指出,在经济衰退的时候,长期失业工人中45岁以上人群的比例显着偏高,因为他们必须克服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歧视。与此同时,在美国还存在一些政策性的年龄歧视问题,如,2004年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规定:雇主可以不提供65岁退休员工的健康福利,这一做法不违反《反就业歧视法》。即便是在志愿者工作方面,也存在年龄歧视。一位60多的老先生向一个国家慈善机构申请环境保护的工作假期,但是这个慈善机构因为他的年龄拒绝了他的申请,他们说一些假期是为40岁以下的人保留的,因为这一群体不喜欢和老人交往。

克服工作领域内的年龄歧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专门立法,但是在法律的执行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美国1967年颁布的《反就业歧视法》,禁止对40岁以上65岁以下的工人有年龄歧视,雇主仍然可以合法地继续强迫65周岁以上的工人退休;《反就业歧视法》禁止雇主在一切就业范围内的年龄歧视,包括雇用,辞退,提升和赔偿。在1978年的修改中,年龄上限提到了70岁,1986年,该法又被修改,来阻止对所有40岁以上工人的年龄歧视。因此,现在强迫退休对于绝大多数美国工人来说都是非法的。但是由于缺乏联邦政府的有效执行,该法实际效果受到了影响。在2004财政年度,美国平等促进委员会收到了17837件年龄歧视的指控,有15792件归该委员会处理,但是60%的最后被认为没有合理的理由。这一情况只会吓退那些认为自己遭受年龄歧视的人,不敢提出。因为他们或许不知道如何提出诉讼,或者诉讼的程序太繁杂,让人望而止步,或者认为即使,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获得证明自己在就业中遭受年龄歧视的充分证据是相当困难的。这意味着,立法以后,更重要的是对法律的监督和执行。

2. 3 文化和媒体领域的年龄歧视

英国2004年的调查表明,大众媒体对于老年人的刻画加重了对老年人的偏见,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那些负责广告和推销资料的人完全不注意老年人的形象。市场人士在策划中如果用到老年人的话也是迎合了社会固有定式:热情但是有点古怪,要不就是体现传统的代际价值观念。

根据美国的一项研究,电视银屏上大约70%的老年男性和超过80%老年妇女看起来很糟糕,他们被毫不尊敬地加以刻画。尽管40岁以上的美国人占到了42%,但是40岁以下的角色和演员是40岁以上的2倍[9]。

当市场人士开始醒悟到“灰色市场”的可观力量后,一些管理者现在正在意识到老年人的价值。一些公司和它们的广告正在致力于改变以前刻画老年人的方式。多芬公司在“真正的美丽”这一广告策划中,启用了一位95岁的模特,还有一位灰头发的45岁的模特,来替代传统的化妆品代言人,这一策划带来了销售额的明显上升。

为了在这一领域消除年龄歧视,以下两个做法是值得考虑的: (1)对歧视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进行量化; (2)开展全国性的运动,和媒体、基金、商界和政府共同努力,引起人们对于有关老年负面态度、语言和想象的注意,目标在于提高公众对于生活中年龄歧视的认识。

2. 4 紧急服务领域存在的年龄歧视

人为和自然灾害对于老年人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在紧急救援服务中出现的年龄歧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问题。以美国为例,“911”攻击发生以后,居住在灾难区附近的老年人和残疾人被困整整一个星期,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电话,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也没有基本的服务提供,如送餐、上门卫生保健等。

2005年,一份关于在卡特里娜飓风灾难中遗弃老年人的报告震惊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圣瑞塔养老院的老人们尽管发出了求救信息,却未被救援,这导致了60位老人中的32位被飓风引起的洪水淹死。由于没有对老年人的紧急援救计划,卡特里娜飓风遇难者中有60%的是61岁以上的老年人。至少140位养老院的居民死于养老院或是混乱的撤离中。作为灾难的后果之一,路易斯安那州首席检察官 办公室调查了在养老院和医院发生的死亡,来确定在何种程度上,这些死亡是忽视的结果以及谁应该负责。有效的紧急救援计划不仅限于为灾难事件做准备。社会隔离,卧病在家者,有生理和心理疾病的人同样处于高风险。在美国与热浪有关的高温每年都要杀死400人,超过80%以上都是50岁以上的人。1995年在芝加哥热浪中465例死亡中, 51%的死者在75岁以上,平均年龄为72岁。

在当今西方社会,年龄歧视是普遍存在的。虽然对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全社会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和长期的艰苦努力。世界上只有几个国家有全国性的禁止就业领域年龄歧视法律的国家,如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英国。这些法律目前还只涵盖就业、培训和成人教育领域,不会对与产品和服务、健康照护有关的歧视提供保护。年龄歧视的立法以及法律的执行任务尚任重道远。可喜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年龄歧视问题在更高的平等和发展的层次受到重视。在欧洲,2007年被指定为“所有人机会平等的欧洲年”,这一欧洲年的目的是引起欧洲社会多样性价值的讨论,同时也试图让欧盟的人们意识到他们享有平等待遇和不受歧视生活的权利。

3 西方国家关于解决年龄歧视问题的对策及其干预措施

相比较而言,由于西方国家对年龄歧视问题的认识早于我国,在解决年龄歧视对策研究方面积累的成果也较为丰富。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各种不同类型的虐待老年人问题,已拟定了各种对策,包括提高公众认识、新的立法、司法行动、干预及预防方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对年龄歧视问题日益重视,在应对年龄歧视的对策方面也更加广泛而深入。由于年龄歧视渗入西方社会的就业、日常生活、护理院等各个领域,因此,反对年龄歧视所采取的各种对策、措施也体现在不同领域,其中鉴于年龄歧视在就业、媒体、养老设施等方面最为突出,因此针对这些领域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也较为广泛。一些较不发达的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对策,但是由于资源不足,使得各种对策、措施的规模受到了限制[10]。200年美国国际长寿中心(ILC)提交了一份《美国的年龄歧视》报告。该报告对美国年龄歧视的状况、年龄歧视的代价进行了全面描述,并提出了一份反对年龄歧视的行动议程。我们将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反对年龄歧视方面体现的主要特点总结、归纳如下:

(1)在解决年龄歧视问题方面体现出鲜明的以法制为主要手段的特点。如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颁布《美国老年人法》的基础上又通过了《禁止就业中的年龄歧视法案》(ADEA),保护40-65岁的劳动者。到70年代末又进一步把ADEA中的保护对象扩展到70岁,并尽量消除70岁以前的强制性退休。1986年修改后的《禁止就业中的年龄歧视法案》取消了70岁的年龄上限,从而使对象扩展为40岁以上的劳动者,此外,还取消了70岁以下的强制性退休。90年代后,美国对《美国老年人法》进行修改,把防止老年虐待、忽视和剥夺写入其中。进入21世纪,美国又对原有相关法律、条例不断完善和提升,如在诸多方面加强已有法律的执行力度,支持相关法律对老年人的保护,并提出支持各地方建立统一的老年虐待条例等。英国的《反年龄歧视法》2006年10月正式生效,这项新的法律禁止雇主以年龄为由,解雇或拒绝招收雇员。“禁止年龄歧视”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适用于企事业单位的招募、培训、升迁、裁员和退休等各个领域。这一特点表明法律手段始终是保护老年人不受歧视和虐待的有力工具。

在英国《反年龄歧视法》中,有四类歧视被认为是非法的,第一类是直接歧视(如一家公司拒绝招募50岁以上人士);第二类是非直接歧视(招聘限于新近毕业生,年纪大一些的人的机会就少了);第三类是滋扰(如一个老年职员的同事反复就他的年龄开玩笑,而让人恼火);第四类是打击报复(如一个人因抱怨没有接受和年轻同事相同的培训而遭辞退)。雇主(或者训练提供者)如果有某种歧视行为,必须给出合理解释。雇主可以拒绝招聘65岁以上的人士,男女的退休年龄是一致的(65岁),但是这项法律不影响人们自由退休,这意味着法律不能强迫人们在65岁以前退休,除非能给出合法理由。通常,雇主可以强制65岁以上的人退休,只要他们遵循了正确的程序,当然雇员可以提出继续工作的要求,但是雇主可以拒绝。

在立法的基础上,消除就业领域年龄歧视的做法还有: 1)有关机构负责处理工作领域的年龄歧视问题。如美国有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英国有平等和人权委员会,作为一个“非行政单位公共机构”,该委员会旨在反对各种形式的歧视,保证所有人的平等。该委员会使命之一就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全国性组织来处理年龄歧视。2)加强公益律师组织和老年NGO的合作,促进反就业年龄歧视诉讼在个体和群体层面的解决,使促进将年龄平等问题成为一项人权运动。

(2)塑造老年人在媒体中的形象。促进电影和电视中老年人形象的全面性和丰富性,避免固定的、老套的老年人形象的呈现。改变媒体从业人员及其他领域中每个人的年龄歧视。对于那些新闻学校的毕业生进行必要的老龄教育,因为他们能显着得影响公共意见和认识。除此之外,各个领域的持续教育和服务训练项目都应该包括老龄进程和相关问题。

注重老年人正面形象的塑造。通过影视、广告等各种媒体构建积极的老年人形象,改变人们对老年人消极、单一的认识,从而提高老年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从文化、思想意识和态度等领域消除人们对老年人的歧视。相关对策措施体现出年龄歧视问题的产生在根本上来自人们对老年人的一种认识和判断,主要受人们观念、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文化、思想意识领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对待老年人的态度是根本之策。RobertN. Butler(1989)等也曾指出,知识是首要的干预方式[11]。例如2005年在英国曾开展过关注年龄的一项活动。重新聘用前广告经理做了一系列广告,向人们展现对老年人的偏见依然存在,如果不进行干预的话还会继续恶化。在英国的很多大城市播出后,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12]。改变消费市场领域内年龄歧视的办法有: 1)告诉商家,与老龄市场相关的可获得数据正在日益增多,包括如何重新划分老年消费者以及理解他们的价值; 2)利用广告协会的传播能量,开展全国性运动, 来提高公众年龄歧视的意识,如在英国,关注年龄组织在2005发动了一个这样的运动,聘任了一个前任退休广告执行官,设计了一系列包含这样信息的广告:针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仍然存在,而且,如果不加以干预的话,还将恶化。这组广告在全英国展示,而且已经收到了显着媒体覆盖; 3)利用媒体资源来教育老年消费者关于与自然老化进程相伴随的变化,以帮助他们找到自我认同,反对那些利用老年人恐惧心理的年龄歧视性广告。这包括绝大多数“抗衰老”产品的服务包含的谬误。建立一个公共非盈利机构,或者提高现存的机构的能力来反对哪些没有道德商人的欺骗行为。

(3)社会行动和改革也是一个有效的抵制年龄歧视的途径,特别是针对机构尤为有效。这些努力包括:像“灰色美洲虎”有一个监察委员会,来监督和回应那些对老年人的负面媒体形象,同时这一组织在加强代际关系方面也很成功。民间团体和教堂在消除年龄歧视方面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国外很多研究均强调,年龄歧视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态度,个体在改变这种不良的文化环境方面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政府和决策者的角色至关重要。特别是由于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决策者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年龄歧视必须考虑到年龄歧视的影响,并采取积极的行动[13]。RobertN. Butler(1989)提出政府应在各层次上介入,比如长期照料护理优待等措施就是反对年龄歧视的体现。[14]

在老年人和其它年龄群体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是消除年龄偏见和歧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有的实际上把老年群体分离开来的政策(如健康护理、社会照护或住房政策),应重新审视其对年龄歧视造成的潜在影响。因此,有关政策应鼓励不同年龄的群体加强合作,如对一些代际合作进行的项目,应从消除年龄歧视的角度进行评估。[15]这能够有效的防止和减少年龄歧视的发展,特别是对孩子来说。如一些代际互助项目,不仅有利于孩子,也有利于老年人。通过这些活动,老龄的积极方面被强调了,以致孩子会对老年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4)重视对老年歧视带来的经济损失的评估。

如研究年龄歧视的成本、对年龄歧视给社会造成的沉重负担进行量化等。J. Cotton(1988)[16], R. Estes(2005)[17]等也进行过类似的因年龄或性别歧视造成的经济损失研究。如J.Cotton的研究发现,美籍非洲裔妇女所遭受的性别、种族歧视使美国年均国民收入损失十亿美元。长期以来,由于年龄歧视难以量化,其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未能被很多人真正认识,因此开展年龄歧视的经济损失评估能够有效提高人们对年龄歧视消极效益的认识,自觉消除年龄歧视。

(5)强调老年人在消除年龄歧视中的突出作用。

国外很多相关研究指出,老年人是年龄偏见或年龄歧视中的最主要受害者,实证研究表明老年人自身对年龄歧视的认知程度是很低的,这说明在反对年龄歧视方面老年人不能仅仅作为消极的“受害者”,而应该成为积极的参与者。[18]

(6)注重对相关重点人群的培训和教育。如健康和社会服务领域工作人员、护理院居住者和员工、医生等。提高这些人群对年龄歧视的认识是反对年龄歧视的一个重点。如表1反映出美国的相关研究在此方面提出了许多干预措施。但对家庭成员的教育和培训显得不足。

(7)强调消除年龄歧视的资金投入。如提高老年虐待和忽视研究的经费、增加护理院和长期照护设施的经费,支持建立老年病学基金等。经费的保障是消除年龄歧视、处理老年虐待案件等基础,也是对策措施的一个重要特点。

(8)避免在紧急事件和突发事件中老年人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这方面有以下几点具体要求: 1)发展合适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紧急情况管理系统。2)加强执行现存的房屋居住法律(如遵守安全标准,保证供热和热水的可获得),与公益律师联手对那些不遵守的人提出诉讼。3)联邦财政提高对养老院和长期照料机构的资助,以使它们能符合工程结构安全标准。4)告知老年人知晓在遇上紧急情况入热浪和暴风雪时,可以获得哪些公共服务。5)实施区域范围内社区服务的整合。6)实施确认当地老年人和残疾人士的系统。7)发展在紧急情况前后相关公共信息的策略。

4 国外解决年龄歧视的办法对我国的启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的家庭结构、居住方式、养老观念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家庭的养老责任面临严峻的挑战。此外,在全社会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更易成为被歧视和忽略的对象。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如果不能及时对老年歧视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我国的年龄歧视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因此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结合国外在解决年龄歧视方面的经验,提出适合我国的消除年龄歧视的途径。

根据本文上述研究,一方面,我国在消除年龄歧视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任重而道远,国外的一些政策、措施值得我国借鉴;但另一方面,我国年龄歧视问题存在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作用范围等与国外的年龄歧视存在差异,必须在充分考虑这些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对策。因此,本研究提出下几点借鉴启示:

4·1 建立反对年龄歧视方面的法律是当务之急国外在消除年龄歧视方面非常重视法律的重要性,不但建立了相关法律,还不断修改完善。而我国在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支持上,有一部199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各种侵害老年人权益甚至虐待老年人的案例日渐突出,该法在对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等诸多方面,都缺乏具体而有效的法律规定。此外,由于该法的一些规定仅涉及原则方面,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落实,对于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还缺乏有力度的惩治条款,使得对侵犯老年人权益的行为的惩罚流于形式[19]。针对法律上的不足,我国需要借鉴国外的类似法律规定,建立更加有力的保护老年人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在就业、培训、退休、医疗、服务等方面明确对年龄歧视的行为作出惩罚性规定,加大对老年虐待的惩罚力度。

4·2 对相关重点人群进行培训和教育,并应注重对家庭成员行为的干预及社会支持

年龄歧视发生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家庭及日常生活各领域,涉及的重点人群主要是家庭成员、社会服务领域工作人员、朋友、邻里等,国外在提高这些人群对年龄歧视的认识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如针对这些人群的教育、培训,通过开展一些合作项目加强他们与老年人交流等等。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在我国家庭成员仍然是老年人的主要照顾者,家庭成员对于老年人的态度和行为对老年歧视和老年虐待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我国在消除年龄歧视方面应更加注重对家庭成员各种支持,如对家庭照料提供者给予经济上的补助和政策上的各种优惠,同时加强对家庭的社会干预工作。

此外,随着社会上养老机构的增加,对老年人的人身、精神虐待行为也将会随之出现和增加,有必要对养老机构中的管理者、医生、服务人员等开展培训和监督,加强鉴别和预防工作。可以借鉴国外已有的对养老机构服务的标准,制定适合我国各类养老机构的更加细化的标准,避免养老机构中出现的各类老年歧视和虐待行为。

4·3 发扬我国的敬老文化传统,尤其是加强年轻一代对老年人的认识及其责任

从国外的对策中发现,解决年龄歧视的问题单纯从法律上还不能完全解决,还必须重视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我国有以孝文化为基础的尊老、敬老传统,这是我国的突出优势。但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孝文化存在的基础也在逐渐弱化,对此我国在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如通过各种媒体对老年人的形象进行积极 宣传之外,还应重视我国孝文化的独特作用,对年轻一代进行相关教育,加深对老年人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

4·4 积极开展年龄歧视和老年虐待方面的研究,加大消除年龄歧视的经济投入

从研究中还发现,年龄歧视、老年虐待等问题之所以未能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原因之一在于很多人包括决策者和老年人自身对年龄歧视问题都缺乏清醒的认识,而强化人们的认识有赖于科学研究的进展。根据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认为在我国进一步深化年龄歧视方面的研究尤为必要,相关研究包括在理论上加强对年龄歧视标准的认定、年龄歧视引发的社会经济后果的分析、制定消除年龄歧视的公民手册等等。而研究等活动的开展有赖于我国加大相关投入,如提高研究经费、增加各种老年照护设施的经费、建立相应的基金等。

第5篇:在我们这个年龄作文范文

尊敬的各位老领导、老干部、老同志们: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里,我们又迎来了我国传统的敬老节日——“九九”重阳节。在这个幸福的日子里,今天大家欢聚一堂,回顾过去,畅谈未来,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值此机会,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广大老年人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慰问,祝愿老年朋友们身体健康,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时期。过去你们以满腔热血,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为××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建立了光辉的业绩。今天,你们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但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和宝贵经验,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为人民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和快速崛起作出了新的贡献。在此,让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老龄工作,把老龄工作当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列入了日常议事日程,摆在了突出位置,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了我县老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去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积极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县老龄工作得到了稳步推进。一是建立健全了老龄工作机构。24个乡镇全部成立了老龄工作领导小组和老年人协会,259个村落社区也相应成立了老年人协会。二是切实维护了老年人合法权益。涉老部门积极为老年人分忧解愁,做好了老年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老年协会积极参与调解家庭纠纷,培育了一批和谐家庭典型。三是大力开展了一系列积极向上的老年活动,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展示了广大老年人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四是建立了老龄工作议事制度。经常听取老龄成员单位的工作情况汇报,并讨论决定我县老龄工作的重要事项。

去年以来,我县老龄事业的各项工作虽然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任务还相当艰巨,需要我们做大量耐心细致有效的工作。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我县老龄工作同各位老领导、老同志交流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进一步认识做好新时期老龄工作的重要意义

做好新时期老龄工作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一是社会意义。xx同志指出:“老龄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们要予以重视”。据统计,目前我县总人口为70多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81346人,占总人口数的11.5%,这说明我县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了老龄化阶段。老龄人口的增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的重要标志。它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它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牵涉到千千万万个家庭。如果老龄工作做得不好,必然会引起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二是政治意义。我们党是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我们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理所当然地要顺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把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根本利益实行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使他们晚年生活幸福美满,这既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维护社会主义稳定的需要,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三是经济意义。老龄社会的到来,必将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满足老年群体物质和文化消费特殊需求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推进老年人福利事业社会化,既可以为老年人搞好服务,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又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就是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

第6篇:在我们这个年龄作文范文

【关键词】幼儿;混龄教育;同伴;独生子女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1-0009-04

随着近年来学界对混龄教育研究的关注,我国开展混龄教育的幼儿园逐年增多。然而,人们并未充分意识到混龄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通常只是将混龄教育看成是同龄教育的补充或点缀。本文尝试从几个角度阐释混龄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教育实践讨论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的必要性。

一、幼儿异龄交往的必要性

(一)动物学研究的启示

动物学研究者认为,生物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在一起,不同个体之间能够相互交流信息,由此形成的联系对于群体中的个体成长均有益处。在自然界中,没有哪种生物是分年龄段独自生存和发展的。在与不同年龄同类的交往与互动中,年长与年幼的个体都获得了发展。从年幼个体的角度看,年长同类为它们的行动作出了榜样,向它们展示了更高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年长同类是年幼个体成长的动力。

动物行为学家康诺认为,幼儿在其生物结构上或许有一种先决性的安排,必须借着与不同年龄同伴的互动,才能达成身心各层面的健全发展。〔1〕美国动物学家、心理学家哈罗通过“恒河猴剥夺实验”(H.F.Harlow,1958)证明了亲子依恋关系和同伴关系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哈罗发现,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辈之间的群体经验对个体行为的正常发育有关键性作用,这种经验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亲子交往的缺失。反之,如果被剥夺了与同辈相互作用的机会,个体即使营养充足且亲子交往良好,仍然会显示出严重的病态行为。这些个体在成年后会表现出很多不成熟的行为,如过度的攻击性与恐惧以及缺乏合作等;而雌性个体成为母亲后也有异常的表现,她们不理睬、甚至攻击自己的孩子。

康诺、哈罗等动物学家在动物身上所做的实验和观察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包括幼儿的)行为有所启发。好群是人的一种本能,幼儿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与其他动物种群一样,其生长离不开整个种群环境。在心理上,幼儿需要成人或年长儿童协助他们进入社会,需要与有权威的人一起学习、成长。儿童生活的世界越宽广,接触到的异质物和刺激越多,他们获得交流、学习的机会就越多,社会性得到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将单龄幼儿群体与整个儿童群体割裂开,必将影响单龄群体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儿童群体的发展。从尊重人类和儿童生物本性的角度讲,“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个人能够做的最惭愧最不道德的事情之一”〔2〕。

(二)人类学研究的启示

社会由不同年龄的人组成,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他人进行着这样那样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人类历史的必然伴侣,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和日常接触的必然伴侣。从社会群体角度来看,人成长的自然生态就是“大小长幼”之间的交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只有在与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和发展自我。在一定程度上,与异龄同伴交往是个体发展乃至生存所必需的。

幼儿也是如此。交往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本身就具有混龄特征。在街头巷尾,孩子们常常与至少相差1岁的同伴做游戏;在学校的操场上,混龄游戏也很常见。〔3〕蒙台梭利非常反对将儿童按年龄分组。她认为,社会生活的魅力在于一个人可以遇到不同类型的人,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种人为的隔离,它打破了社会的契约,剥夺了生活对儿童的滋养,会阻碍儿童社会意识的发展。

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幼儿天生有一种与非同龄人交往的倾向。这种先天倾向由于社会过分强调年龄差异而受到抑制。尽管这种区分年龄的做法在现代社会非常盛行,并且被看作是“自然”的,但在人类学家看来,对孩子们的人际交往作这样的区分是不正常的。研究者在考察卡拉哈里沙漠昆山族的古老文明时发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混龄游戏非常普遍。人类学家还发现,在世界大多数文化里,孩子们通常都是在混龄群体中玩耍、交往的。例如,在非洲肯尼亚的尼桑古,孩子们的早期伙伴都是由兄弟姐妹以及邻近不同年龄的孩子组成的;在坦桑尼亚的奥可望村庄,孩子们在幼儿园的伙伴是由刚断奶直到6岁的儿童组成的。〔4〕

二、幼儿异龄互动的益处

(一)对幼儿发展的益处

哈特普曾比较了学前儿童与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社会交往(1977)。他的研究证实,在与异龄伙伴的交往中,年幼儿童与年长儿童都能在跨年龄情景中调整自我行为,两者交往策略均与同龄伙伴交往情景不同。〔5〕我国研究者认为,异龄同伴之间的交往是一种“非对称相倚型”的关系。在这种交往中,年长儿童相对于年幼儿童有更大的权利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但这种非对称型关系可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社会性能力。这一交往类型不仅在一般意义上对幼儿的社会认知、情感能力及亲社会行为有发展性作用,而且还对交往不足或交往过度的幼儿有显著的补偿矫正功能。〔6〕

1.对体能发展的益处

在一项对青少年(12~19岁)与年幼儿童(4~11岁)异龄互动的研究中,研究者记录了196个自然状态下发生的青少年―年幼儿童的互动事件。通过对事件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在两者互动时,青少年会调整活动规则,使得这些活动可以挑战每个年幼儿童的体能,不会太超出年幼儿童的能力。同时,青少年还能修正规则、调整目标,使得这些活动具有挑战性,变得有意义。通过这样的互动,青少年不仅增强了自己的体能,同时也增强了与他们一起活动的年幼儿童的体能。〔7〕

尽管这项研究不完全针对异龄幼儿的互动,但研究结果仍给我们以启示。我国的研究者也发现,在混龄幼儿的户外运动中,模仿行为成为年幼者的主要行为,他们在模仿中挑战自己的动作,挑战自己的意志。所以,在户外混龄运动中,我们看到年幼儿童的运动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华爱华,2005)。

2.对认知发展的益处

在接触不同年龄、经验、个性和发展水平的同伴时,幼儿会发生认知冲突。由于互动双方年龄相差不大,认知冲突往往发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因此这种冲突促进了互动双方认知的发展。

年长儿童作出的榜样、展现出的更高的技能、教授的新游戏玩法、提供的解决问题的线索或策略等,对年幼儿童的认知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8〕年长儿童在与年幼儿童互动的过程中,例如在提出建议、教授方法的同时,自然也巩固了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之更加明朗、清晰。此外,年幼儿童通过鼓励年长儿童参与建构性和艺术性的活动(如玩积木或者画蜡笔画),以一种轻松的、相对无竞争的方式促进了年长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9〕

3.对社会性发展的益处

儿童需要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他们可以学习如何成为社会的人。混龄环境为年长儿童提供了一个帮助他人和包容低能力年幼同伴的机会。这给了他们一些成为养育者的早期经验。

此外,年幼儿童还为性格孤僻、社会性不成熟的年长儿童提供发展社交技能的机会。〔10〕也就是说,与异龄同伴的互动对康复、矫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失常具有潜在作用。在与年幼儿童玩耍时,年长儿童还练习了微妙的管理艺术,并通过维护规则、维持秩序和保障安全等活动增强了团体责任感和自控能力。〔11〕

年长儿童可帮助年幼儿童强化规则意识,为解决问题和冲突提出建议,在年幼儿童的活动变得具有破坏性或发生危险时及时介入,〔12〕为年幼儿童创造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年幼儿童社会性和道德的发展。在混龄群体中,年幼儿童的社会性参与程度提高了。与此同时,年长儿童还为年幼儿童作出了助人、宽容的榜样。当那些得到鼓励、安慰和教导的年幼儿童渐渐成长时,他们也能通过模仿最终产生这些亲社会行为。

(二)对社会发展的益处

幼儿异龄互动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

蒙台梭利充分肯定了儿童社会的价值。她认为儿童心中存在一种集体意识,即儿童的“社会内聚力”,这种内聚力是儿童社会的基础。蒙台梭利指出,儿童需要同伴间的友谊,否则他们会感到痛苦。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渗透”,他们因各自不同的价值倾向而产生一种互补的情感,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对同伴产生同情心,并渐渐在同伴群体中形成互相保护和羡慕的氛围,由挚爱凝结成一个以高尚情感为基础的整体。

人类学家阿特丽诗・怀特也指出了异龄友谊的益处。〔13〕她认为,在那些异龄交往较为普遍的社会中,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和需求要少一些,个人主义与好胜倾向也相对少一些,而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却多一些。她相信,异龄间的交往可以增强儿童对公共事务的责任感。只要给予儿童机会,鼓励他们跨越年龄的界限结交朋友,不但可以扩展儿童的社会生活世界,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弥补独生子女成长中同伴群体缺失问题

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将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视为一个层层嵌套的层级化多元系统。这个呈柱状同心结构的系统从里到外分别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对于幼儿来说,环境的每一层次都对他们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往中重要的微观系统,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同伴和同伴群体。

但是,幼儿同伴群体正面临着缺失的危机。在我国,独特的国情和生育政策带来的同伴群体缺失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1979年6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奖励只生一个孩子”。随后,“独生子女”作为一种基本国策在全国推广。这标志着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诞生,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马卡连柯指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互相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可能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相关研究也发现,由于多种因素,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失误,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存在交往缺失,进而导致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异常,如任性、依赖性强、胆小、自私及孤僻等。世界上一些少子化国家(如日本、韩国)的家长普遍认为,其子女存在一些较严重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问题。〔14〕

我国幼儿园通常按年龄编班,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教育体系是相一致的。尽管同龄班级中的幼儿也有交往和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与同伴交往的需要,发挥了同伴群体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但与自然同伴群体相比,同龄同伴群体的交往显得过于单薄,同伴群体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因此,采取合适的措施重建幼儿的自然同伴群体,利用幼儿园教育环境弥补独生子女成长中的同伴缺失是当今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园可利用园内不同年龄幼儿共同生活这一特点和优势编制混龄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混龄活动,为解决独生子女同伴群体缺失问题作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级管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44.

〔2〕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主校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50.

〔3〕贾珀尔・L・鲁普纳林,詹姆斯・E・约翰逊.学前教育课程〔M〕.黄瑾,裴晓倩,柳倩,等,译.3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88.

〔4〕〔13〕齐客・罗宾.童年友谊〔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86,93.

〔5〕〔14〕刘永明.幼儿混合班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2:1,11.

〔6〕张更立.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4.

第7篇:在我们这个年龄作文范文

2009年2月,在青岛市机关建设大会上,青岛市老龄办的“七彩华龄”被正式命名为青岛市机关名牌,成为中国老龄系统中第一个被政府命名表彰的品牌。

诠释人生新理念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抒发了对人生晚景的留恋与感慨,而“老”又是人生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人生如此,社会亦然。青岛市1987年已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20年间老年人口由10%上升为16%;而未来20年青岛将进入快速增长期,由16%猛增到35%,高峰达到38%以上。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对待老年人和老龄社会,成为全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

2005年初,青岛市老龄办主任李雪华带领全体工作人员,开展了一次“创新思维求发展”的大讨论,也就是在这次大讨论中,正式推出了青岛老年人自己的品牌――“七彩华龄”。

李雪华主任这样解读“七彩华龄”品牌:“七彩”借用“七色彩虹”之意,寓意着老年人生命和生活的丰富多彩;“华龄”为“风华正茂的年龄”之意。“七彩华龄”集中体现了我们对老龄社会、对老年人的态度。我们摒弃传统的视老年人为“夕阳”、“晚霞”、“余热”、“包袱”等旧观念,积极倡导“健康向上”、“阳光时尚”、“快乐奉献”、“幸福尊严”等新理念,赋予了“七彩华龄”机关品牌新内涵。

“七彩华龄”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人生60正当年”。人生活过120岁已非空想, 60岁之后应是人生最好的阶段之一,既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积淀,又有充裕时间,只要把心态调整好,把身体锻炼好,不仅可以更好的享受生活和生命,还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第二层含义,“老龄社会不应有年龄歧视”。今天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未来将占到三分之一,应调整思路,形成新的老龄观念。第三层含义是,建设没有代际鸿沟的老龄和谐社会,让老年人共享“七彩华龄”般的美好人生,需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七彩华龄”既体现了老龄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又体现了对老龄社会、对老年人的态度,转变了人们对“老”字的认识,摒弃视老年群体为“夕阳”、“晚霞”等陈旧的社会观念,通过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倡导老年人树立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在积极健康老龄化理念的引导下,追赶时代潮流,时尚自信,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创造出“七彩华龄”般的美好人生。

为培育这一品牌,一方面青岛市老龄办组织引导老年人践行“七彩华龄”理念,另一方面不断在品牌内容上加以丰富。2008年3月,他们面向全国公开征集了“七彩华龄”品牌标识,从来自全国28个省、市167位设计者的214件设计样品中评选出了最佳作品,确定为“七彩华龄”形象标识,并进行了品牌商标注册。10月,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七彩华龄”之歌征集活动,并从百余首作品中评选出“七彩华龄”之歌。

经过四年的精心培育,“七彩华龄”已经成为青岛市老年人心目中的一面旗帜,它正引领着青岛市120万老年人走向健康、阳光、时尚的新生活。

华龄盛放生命光彩

随着“七彩华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品牌理念已融入机关、社会等各个层面,得到普遍认可,形成了各方呼应,上下互动,“七彩华龄”理念遍地开花的局面。

青岛市老龄办面向机关,提出“老龄工作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为官不敬老,不是好领导”;面向社会大众,提出“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注明天的你我他”,“不怕城市变老,但愿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让老年人变得年轻”,“老年人是一座不可忽视的人才富矿”;面向广大老年人,归纳提炼了“且把花甲当花季”,“七十岁的年龄,三十岁的心情”,“好好得活,慢慢得老”,“精彩得活,优雅得老”等等。这些理念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使老年人参与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在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了近十位华龄之星,还选树了一批“七彩华龄”先进典型,有效地促进了老年人思想观念的转变。老年人纷纷汇聚到“七彩华龄”的旗帜下,七彩华龄志愿服务团、七彩华龄艺术团等老年社团成为他们自己热爱的组织。

在“七彩华龄”品牌引领下,青岛市老年人的精神风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变得年轻、时尚、健康、阳光。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走出国门旅游观光已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向往和追求。他们走向社会,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享受生活、开阔眼界、锻炼体魄、丰富人生,使自己显得更加年轻而富有活力,也使我们看到老一代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他们破除陈旧的观念习俗,敢于在相亲会上,面对媒体,大胆表露自己追求晚年幸福生活的心声,体现了他们日益开放的现代意识;他们学法、用法,积极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人们看到了广大老年人法律意识的觉醒和提升;他们竭尽所能,积极参与赈灾捐助、服务奥运、维持治安、关心下一代等社会公益活动,让年轻人看到了老一代博大的胸怀、奉献的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他们充满敬意和感激。

7大平台托起多彩人生

为推动青岛市老年事业不断发展,青岛市老龄办在“七彩华龄”品牌精神引导下,搭建起7大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关爱。

一、搭建老年主动维权的平台

为最大限度地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青岛市老龄办成立了山东省首个市级老年维权中心和老年维权岗,开通了24小时维权热线,加强老龄和法律援助工作。同时每年开展老年维权月活动,举办老年维权大集,多途径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并在主流媒体开办“以案说法”专题栏目,开展老年法律法规征答活动,提高老年人主动维权的意识。另外,青岛市老龄办每年坚持至少两次对全市景点及服务窗口等单位就落实老年人优待规定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推动老年法律法规政策落实。

二、搭建老年精神关爱的平台

青岛市老龄办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关注老年人精神家园,呼唤全社会爱心奉献”活动,发动全社会对空巢、独居老人“日问候、月探望、年走访”。在电台开播了《牵挂》专题节目,组织了“牵挂你的人是我――岛城志愿者与老年人共度元宵佳节”活动,在青岛市掀起了关爱老年人的热潮。依托市老年服务中心,先后开办了旅游、婚介、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十几个服务项目,每年举行14场以上相亲联谊会,几千名独身老人踊跃参加。开展老年旅游活动,引导老年人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走向大自然享受生活和生命。开展了“银屏惠老”关爱老年人活动,发动全社会向五市贫困农村老人捐赠彩电。为深化关爱活动,青岛市老龄办还先后在市南、胶州召开了城区、农村关爱老年人长效机制建设现场会,推广关爱农村老年人的经验做法。

三、搭建老年志愿服务的平台

“七彩华龄”品牌下的志愿服务团,汇聚着一批老领导、老将军、老专家、老学者和各行业退休的普通市民。几年来他们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开展卫生清洁、交通疏导、文明宣传、教育下一代等公益活动,成为青岛的一道人文风景。2008年,230余名“七彩华龄”志愿服务团团员经过严格选拔,成为奥帆赛、残奥帆赛注册志愿者,参与了赛场、城市运行和社会服务工作,在40余次大型活动中,为30多万人提供了高水平、有特色的志愿服务,赢得了各级领导和国内外友人的高度赞赏,被奥帆委领导誉为“一老带两新”的服务模式。20位华龄志愿者被评为优秀志愿者,47人荣获城市奖章,61人被评为先进志愿者。

四、搭建老年文化娱乐的的平台

青岛市老龄办建立健全了四级老年文体队伍,两年一次全市老年运动会,隔年举办“七彩华龄”文化艺术节和全市老年文艺调演。仅2008年“七彩华龄”文化艺术节期间,全市各类老年文体活动就达1600余场,七彩华龄广场赛歌会、文体队伍大展示、社区大联欢、摄影书画展等文体活动精彩纷呈,结集出版的多部摄影、书画集,汇集了全市老年人七彩斑斓、红红火火的艺术人生。拥有650余人、9个分团的“七彩风艺术团”,每年都要深入社区、部队、机关、学校,举办100场以上的文艺演出,并在全国、全省比赛中连年获大奖。连续3年组织的“七彩华龄”社区大舞台更是让基层的老年人过足了文化瘾,并带动了基层老年文化活动的开展。

五、搭建老年社团活动的平台

老年社团是国际NGO组织的一部分,是老龄事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目前,“七彩华龄志愿服务团”已有11个服务队,注册团员200余人。“七彩风”艺术团拥有民族乐团、交响乐团、歌剧团等9支老年文艺团队,成员近千人。青岛市老年文艺协会、老年体育协会、老年书画研究会、老摄影家协会、老年学学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老教育工作者协会、老干部文体协会等老年社团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老龄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搭建老龄工作对外交流的平台

以老年旅游为切入点,按照“旅游为载体,文化交流为纽带”的老年旅游工作思路,每年组织老年人开展国际旅游和文化交流,先后组织老年人游览了韩国、日本、俄罗斯、欧洲等地,并创造了青岛市出国旅游史上一次组团出访人数之最。同时,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到青岛市,开展养老护理专业培训,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另外,与美国IBM公司合作开展了“助老上网”培训,与德国、奥地利、美国、韩国、日本等国有关机构,交流探讨了老龄事业发展合作事宜,对外交流日益增多。

七、搭建老年人才开发的平台

为发挥老年人人生阅历、工作经验方面的优势,实现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发展愿望,青岛市老龄办建立了“七彩华龄”老年人才库,收录了3000余位中高级职称老年人才信息,并向有关企业单位推荐。并在每年都举办数场老年人才专场招聘会,为身怀一技之长的老年人提供一个大展身手的机会,仅在2008年的专场招聘会上,就有1500余位老年人参加应聘,场面非常火爆,其中数百名老年人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老年人才库的建立、专场招聘会的举办,使广大老年人有了丰富完善自己人生价值的崭新机会,为“老有所为”搭建了平台。

In March, 2009, at the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of Qingdao City, the "Seven-colored Flowering Age"-an old people's public welfare service brand of Qingdao Municipal Old People's Welfare Office-was named a famous institution brand of Qingdao City, which was the first brand in China's old people's welfare work to benamed and cited by the government.

In early 2005, directed by Director Li Xuehua of the Old People's Welfare Office of Qingdao City, the entire staff of the office launched a discussion on "innovating thinking to seek development" and formally introduce "Seven-colored Flowering Age" Public Welfare Service by the Aged-a brand of the elderly people in Qingdao City.

"Seven-colored" originates from the "seven-colored rainbow," which implies a rich and colorful life. "Flowering age" means at the height of one's youth and vigor. The institution brand of "seven-colored flowering age" has three meanings: First, there should be no age prejudice in the aging society. Second, at the age of 60, one is at the height of youth and vigor. Third, the fulfillment of "seven-colored flowering age" need concerted efforts from the entire society.

第8篇:在我们这个年龄作文范文

安徽考生

在我们这个年龄,有一点儿放荡不羁;在我们这个年龄,有一点儿想入非非;在我们这个年龄,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开篇虽扣题,但未能引起下文。)

学习篇

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怎么能忘记用知识来给这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时段画龙点睛?教室里的我们正在刻苦努力:A君就是好钻研,成天在各种习题中大战;B君钟爱于诗歌,总爱背李白、杜甫的诗,并且运用到生活之中;C君有点儿“崇洋”,一张口就是“Who、Which、Where”,她似乎成了一个外国人。我们的青春,用知识做载体,用行动来证明,我们是最棒的!(对于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和描写不够准确、细腻,语言不够生动形象。)

梦想篇

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怎会没有崇拜和幻想呢?青春期的梦想,虽没有了小学想当科学家、警察的幼稚,但仍不乏单纯和美好。小义同学说:“我想当一名空军飞行员,因为飞行员有鸟儿一样的自由和军人一般的威武,为此我将努力奋斗!”小虎同学人高马大,他说:“我要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我要让世人知道东方巨人的厉害。”他还发出“国足就靠我来拯救”的誓言。虽然有点儿大言不惭,但毕竟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值得鼓励。在这个年龄,梦想是我们飞翔的翅膀!(人物神情刻画不足,语言描写不简洁,段落中缺少必要的衔接与过渡,使得文意不畅。)

友谊篇

在青春的路上,最珍贵的是友情。一天,我班的阿莲在窗户上挪动着手里的抹布,艰难地擦着玻璃。阿龙和几个男生抬着水桶经过,他们忙放下手里的水桶说:“这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怎么能让一弱女生承担。让我们哥几个略尽绵薄之力,请你去洗洗抹布就可以了。”“恭敬不如从命!”阿莲感激不已。在我们这个年龄,相互关照,让我们更加团结。(此段点面未结合,未能以精美细节展现友情的美好,语言的表现力欠佳。)

在我们这个年龄,我们用知识武装,用梦想修饰,用友谊承载。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未能总收全文,升华文章的中心。)

我们这个年龄

安徽考生

在这个年龄,我们像一团火,光焰万丈;在这个年龄,我们似一道虹,绚丽多彩;在这个年龄,我们如一泓水,澄澈透明。

学习篇

花季的我们,奋斗是我们的主打歌;花季的我们,学习是我们的催化剂。只有奋斗,青春才会美丽;只有学习,青春才会闪光!且看教室这个主战场:A君好钻研,一遇难题便如获至宝,定坐如佛,心无杂念,苦思冥想,沉醉其中;B君爱诗歌,整天诗人般地念叨着,似与白居易、王勃一起炼字赏句,与李商隐、杜牧一起徘徊缠绵,可谓“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C君钟情于英语,一张口就是“Who、Which、Where”,背起单词所向披靡,口语交流畅通无阻,不愧有“英语达人”的封号……在这个年龄,我们努力奋斗,用行动证明——我们是最棒的!

梦想篇

在这个年龄,心中有一盏不灭的灯,照亮我们勇往直前的路。在这个年龄,心中有一个七彩的梦,让我们充满期待。

课堂上,老师以“理想”为话题,让大家各抒己见。小义激情满怀地说:“我想当一名空军飞行员,因为飞行员有鸟儿一样的自由和军人一般的威武,为此我将努力奋斗!”小虎略带感伤地说:“我要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我要让世人知道东方巨人的厉害。”他还发出‘国足就靠我来拯救’的誓言。”他们的话如火一样点燃了同学们的梦,大伙争先恐后地憧憬着自己的未来:“我要当比尔·盖茨。”“我要当科学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未来就像彩虹一样美丽,让我们充满着无限的遐想;未来就如天堂一样美好,让我们充满着无限渴望。

在这个年龄,我们热情似火,激情飞扬,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向碧蓝的天空,去寻找生命中那最绚丽的彩虹!

友谊篇

在我们这个年龄,友谊如水一样纯洁。

曾记得娇羞的阿莲,站在高高的窗台上,小心翼翼地擦玻璃。正巧阿龙和几个男生抬着水桶经过,他们忙放下手中的水桶说:“这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怎么能让弱女子承担,让我们哥几个略尽绵薄之力,请你去洗洗抹布就可以了。”“恭敬不如从命!”阿莲脸上泛起一丝红晕,眼里闪过朦胧的羞涩。突然,教室里传出了我们惊天动地的笑声,友谊的浪花一朵朵地飞溅起来,如七彩阳光一样灿烂。也曾记得生病时,从桌上冒出的药;在失败时,一个鼓励的眼神;伤心时,一个振奋的手势……那些水样纯净的友情,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恬静与美好,有如漫步在那芬芳四溢的春天里。

第9篇:在我们这个年龄作文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老龄事业;老年人幸福感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老龄化的概念包含了两个层次――个体老龄化与人口老龄化。个体老龄化即指个体进入老年期后,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弱化或者个体与社会主导领域脱离。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现象,是指人类群体老化的社会现象,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性的挑战。欧洲发达国家最先受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冲击。其模式是有机老龄化,即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寿命不断延长的同时,自觉自愿地减少生育,形成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少儿越来越少的人口发展态势。这是自然的老龄化过程。我国则是机械老龄化,即在寿命快速延长的同时,迫于人口规模压力,不得不采取计划生育政策,造成老人增多和少儿减少的人口发展态势,导致人口老龄化快速提前到来。那么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如何呢?

早在1999年,我国就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目前,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口,也就是“50后”相继进入老年期,直到2022年以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2022年起到2035年,由于1962年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生育高峰的出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超快发展阶段。从2035年到2053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重度平台,之后一直到21世纪末,进入高位稳态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始终在30%以上。

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着两大背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与个人收入水平密切相关,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情况是“边富边老”,即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而我国则是未富先老,是指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是指在1999~2050年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快于经济社会发展。未富先老体现为我国当前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教育水平比较落后。未备先老,首先指我国人民还没有做好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心理准备;其次在物质上还没有做好准备,这是与未富先老相一致的;再次是在制度安排上还未做好准备,我国从家庭、就业、教育、退休以及养老、医疗和长期照护等相关制度安排来说,要么刚刚起步,要么存在空白;最后是在体制机制上未做好准备,政府、经济、市场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位置依然模糊不清,不能有机结合,形成体系。在这两大背景下,总体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老化速度快。衡量人口老龄化速度,国际社会目前普遍采用老龄化倍增时间进行比较,如果按照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10% 翻一番的标准计算,中国将用25年实现老龄人口倍增,属于较快水平。

少子老龄化。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特殊的人口与社会经济背景。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4-2-1”结构的家庭大量出现,我国的老龄化为少子老龄化,其主要后果有赡养老人负担加重、“失独”家庭老无所依等。

失衡老龄化。从城乡差异上看,大量农村青壮年因打工、求学等原因向城市流动,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和速度都高于城市,从地域差异上看,东部沿海地区最早成为老年型地区,中部地区居于中等水平,西北、西南及边陲地区老龄化较缓慢。

高龄老人、患病老人、失能老人数量显著。与此同时,伴随的是不同老年群体的问题――农村留守老人、城市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候鸟老人等。

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领域的“新常态”,是不可逆转的规律,因此我们必须顺势而为,直面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不仅仅关乎老年人群体,更是与我国的劳动力构成、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本文的论述重点是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知识,探讨在人口老龄化的现实下如何切实保障老年人群体的生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呢?

2.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事业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现实,老龄事业的发展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亦已刻不容缓。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老龄事业。多年来,国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文化传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老龄事业发展模式。2006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2001―2005)计划纲要》,提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做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社会和市场积极介入老龄事业,我国老龄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正如上文所指出的,老龄化现状仍不容乐观。以下将结合老年社会工作的知识,探讨如何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进一步发展老龄事业,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都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老年人群体同样如此,并且由于老年人自身处于衰老阶段以及社会上歧视老年人等现象的存在,老年人的很多需求难以得到保障和满足。老龄事业的发展应当是以服务为导向的,首要的是要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这是其发展的方向。

(1)生理物质需求――完善两个保障,创新养老服务。良好的老年生活,需要物质的保障。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制度,是中国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任务和优先领域。我们需要解决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的困境,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制度安排,进行利益引导,将更多的老年人纳入养老保险,实现“人人有份”;实现养老保险并轨,体制外与体制内并轨、城乡并轨,提高公平程度,尤其在这个过程中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群体、农民工等流动群体切实获利,可以安度晚年;提高养老保险水平,根据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物价变动等因素,实现养老金的合理稳定增长;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鼓励社会、个人的参与,如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建立、补充养老保险,鼓励个人建立储蓄性养老保险;有步骤地逐渐推迟领取养老金,等等。

优质的老年生活,需要健康的体魄。老年人面临着生理上的衰退,如主要器官功能老化、老年期疾病的多发等。加强老年人医疗保障和卫生服务,保护老年人健康,是提高老龄社会全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重要内容。将人口老龄化的理念纳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确保其可以承受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推动老年人健康问题的预防,加大对于老年人健康知识的宣传,推动老年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从源头上减轻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压力;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个人、社会、政府共同承担责任;大力开展老年医疗卫生服务, 将老年医疗保健纳入社区工作的重点。

随着我国家庭结构与传统理念的改变,老年养老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开展老年人社区照顾,发展新型老年养老服务。首先,应当鼓励家庭承担起养老的责任,鼓励有条件的家庭进行家庭养老;其次,需要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最后,在由社区照顾的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日托养老中,社区都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予以协助,通过小型化、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设施,提供更贴近人们正常生活的养老服务。作为社区内照顾的机构养老,应当考虑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层次的机构养老,如高、中、低档的养老服务,但是均需要以老年人的切实利益为基础,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品牌效应,将以房养老作为补充,共同推动老年养老服务的发展。

(2)社交精神需求――激发组织活力,营造有利环境。活动理论指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能够感到生活满意,更能适应社会,老年人于活动中保持或新建社会关系,能满足精神需求,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在满足老年人社交需求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激发组织活力,一方面鼓励老年群体社会组织的发展,发挥老年人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鼓励相关社会组织积极开展老年活动,如社区内开展老年人书法大赛、棋艺比拼等,为老年群体的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精神境界。

政府与社会组织应当齐心合力,发展老年文化教育,完善老年人活动设施,为老年人活动创造条件,如建立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在县(市、区、旗)建立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乡(镇)、街道设立老年活动站(点),基层村(社区)开设老年活动室等。同时,国家应积极提供符合老年人特点的精神文化产品,如老年期刊、影视作品等;重视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权利,加大投入,积极扶持,推动老年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3)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鼓励社会参与,提供发展空间。我国老龄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就是老有所为,即提倡积极老龄化,鼓励老年人继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赢得社会的尊重,即使在人生的暮年,也应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一,要改变传统的歧视老年人的观念,正如社会建构理论指出的,“老年”或“老人”并非不证自明的特定生命阶段或生命个体,而是社会、文化和生理现象交织建构的产物,其意义是社会和文化决定的。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提倡尊老敬老的传统,同时应当解构“老人无用论”的观念,在社会上宣传积极老龄化、老有所为的观念,让老年人树立信心,让整个社会都能够用善意对待老人,鼓励老人发挥余热。

第二,要切实为老人的发展提供空间,应当注意的是此处的发展应为积极生产性老年,而非消极生产性老年(迫于生计而继续参与社会活动)。如在城市,可以以社区为组织,积极鼓励引导老年人参与教育培训、技术咨询、医疗卫生、科技应用开发以及关心教育下一代等活动,方便易行。在农村,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业。

3.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展望

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指出的,通常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积极寻求更高级的需求。对于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当务之急是首先为老年人提供物质保障,满足其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建立养老的基础,尤其是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保障其生活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积极满足老年人的社交精神需求以及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对于不同群体的老人,老龄事业的侧重点不同。比如,对农村贫困老人首先应该解决其生理需求,而对城市退休老人,则应当大力满足其更高级的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但是无论是对哪个老龄群体,都应当兼顾三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

在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中,政府始终处于引导者的地位,为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政府应当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与政策,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加强对养老产业、服务业、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利益。同时,政府应在老年人的生活保障中发挥兜底的作用,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

社会组织是一股非常具有潜力的中坚力量,在政府的引导下,其应当积极介入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其可以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树立市场意识,摒弃急功近利的不良思想,切实打造品牌,满足老年人的物品及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其应当树立社会责任感,促进老年人公益事业的发展,大力开展为老活动与为老服务。

社会工作者应当切实发挥作用,成为推动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专业力量。宏观上,对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进行研究,积极为政府献言献策,积极开展老年社区社会工作;中观上,既作为社会组织的参与者、又作为倡导者,介入我国老龄事业,积极开展老年小组社会工作;微观上,切实解决老年个体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个案工作。

我们应当意识到老年人既是老龄事业发展服务的对象,也是其发展的主体之一,应该积极发挥老年人的作用,鼓励老年人发声、争取自己的权益。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应当要引导社会形成重视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如引导商业资本和优秀劳动力的投入,参与社会风气和道德建设,以弘扬儒家文化中尊老意识等。然而在呼吁社会关爱老年人的同时不应该一味将其塑造成弱势、无能的群体,应多宣传老年人的活跃事迹,公平地看待老年人、让老年人积极看待自身,从而加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和社会融合感。

值得相信的是,在各主体协同作用下,我们定可以直面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新事业,提高老年群体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