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

第1篇: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南通;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74-04

生态宜居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元素。南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一化一中心、三城市”的总体构想,其中提出要重点推进国内一流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对于南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城市建设中最直观的反映和要求。

一、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

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宜居城市是指人文、自然环境协调,经济、社会、文化、设施等各方面达到较高水平,适宜人类工作、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狭义的生态宜居城市则突出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功能,是指气候、生态、人文环境等方面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个方面。根据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南通生态宜居城市的本质是生态城市,核心是宜居城市,基础是现代城市,标识是特色城市。现代、宜居、生态、特色四者紧密联系,共同构成生态宜居南通的基本内涵和整体架构。它应具有以下基本要素,经济社会繁荣,人民富裕安康;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安定文明,生活舒适便捷;文化主题突出,南通特色鲜明。它们共同糅合,构成南通生态宜居城市的大致图景。

衡量南通生态宜居程度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城市居民的满意度,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查居民对生态宜居程度的满意度:生态环境质量,城市管理与人文环境,就业与收入情况。其中,生态环境质量包括气候宜居度、城市绿化面积、空气质量、水资源状况以及污染治理情况等因素。污染治理又包括固体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噪音治理和光污染治理等。城市管理与人文环境主要包括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物业管理水平、人际关系、社会治安、交通状况、文化卫生条件、居住密度以及社会风气与文明等。这三个标准正是根据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目标逐条制定的。

二、南通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有利因素

近几年来,南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城市的人口的不断扩容,建设的不断提质、功能布局调整定位及“全国文明城市”的成功创建,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综合实力持续攀升,提供了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坚实物质基础。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处于长三角前列,主要指标均实现翻番,效益多年保持全省领先。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 080.2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 005元,财政总收入951.6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3.3%,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78.36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 981.33亿元,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 199.2亿元,增长29.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7%,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六大新兴产业产值2 002.92亿元,增长29.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2.9%,现代服务业、高效农业加速发展;企业实力不断壮大,百亿级工业企业取得历史性突破,六大“千亿级”产业板块基本形成,成为全国五大修造船基地之一。

2.生态环境建设成绩显著,增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硬件保障。早在2006年底,南通市正式跨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行列之际,市委、市政府就提出,要以此为新起点,迅速全面开展创建生态市活动,加快生态南通建设步伐。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生态市建设目标,把“三基础”(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绿色创建和生态创建思想基础)工作作为生态市建设的突破口,切实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2011年全市生态创建在海安县建成苏中苏北首个部级生态县的基础上,海门市、如皋市通过了环保部考核验收,如东县、启东市、通州区通过了省级考核验收。2011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再次名列全省第一。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11.83万吨,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为6.78万吨。分别比2010年削减2.73%和2.3%,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削减任务。2011年,万元GDP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强度分别为2.9千克、1.66千克,比2010年分别下降了18.99%和18.63%。

3.民生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培育了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软实力。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25 100元和11 5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16%。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 068.1亿元,列全国地级市第六位。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体系基本形成,全年新增就业8.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形成“十大类二十二项”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五大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市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基本实现全覆盖,建立市区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衔接制度,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了9.8%和16.5%。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廉租房租金补贴、实物配租及经济适用房补贴实现应保尽保。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达到55%。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现代技防、基层基础建设等社会管理“南通模式”成为又一城市品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公众安全感多年保持高位。进入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城市行列,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成为江苏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

三、南通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尚存在的问题

南通在2006年就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新时期南通又提出建设“人文、生态、宜居”城市,为实现这一目标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离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1.经济发展质量不高。虽然经济总量和高新技术产业总值位于全省第四,但是人均指标、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科技对经济的贡献在全省处于中游,传统产业的提升、新兴产业的发展与苏南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11年南通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6 005元,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排第七位,低于苏锡常宁镇扬,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南通制造业虽比较发达,但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改造升级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新兴产业正在培育,支柱产业比较单一,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2.资源压力进一步加重。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加快,建成区规模的扩大,导致“城市病”的加剧,水、电、土地等资源供应压力日趋显现。目前南通市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与能源供应矛盾日益突出。2011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2 091.47万吨标准煤,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539吨标准煤。“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预计将继续高于GDP增速,工业能耗占全市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能源瓶颈将进一步突出。

3.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南通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缓慢,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在延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趋势尚未完全遏制,产业结构性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局部环境污染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部分水域未能达到规划水体功能要求,酸雨污染未得到有效缓解,以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为主要污染因子的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市郊结合部、撤并后老乡镇镇区脏乱差还未根治。

4.城乡社会服务尚待改进。尽管南通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在城乡、区域、校际之间还不均衡,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健全。在较好的就业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也不容乐观;南通的老龄化程度居全省首位,也使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尚需加紧探索健全,保障水平亟待提高,特别是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障水平较低,不能起到真正的保障作用,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四、南通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几个原则

根据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结合我市的实际,南通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应充分考虑一是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和出行等;二是要有宜人居住的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三是居民拥有相对宽松的住房,而且住得安全、安静,有适宜创业和发展的环境,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南通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生态优先就是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优先考虑到生态,将生态环境建设,体现落实于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以生态和生态环境的观点来判断、界定城市发展与经济运行的质量;形成一系列关于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纲要;对城市人口与经济的均衡发展、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有机整合、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等问题均提出具体要求与控制性原则;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综合决策中的突出问题予以重点解决。最低的限度是保持生态底线,较高的要求就是保持生态系统结构不断优化和持续更新演替,保持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2.天人和谐原则。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宜居城市追求的目标之一,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一个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其核心就是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过分追求“自然为本”和“以人为本”都是片面的,应该摈弃人类中心主义的陈旧思想,遵循生态主义的发展理念,将人类看作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社会的发展不是人对自然的征服,而是在更高水平上恢复人与自然的同一,自然应成为与人交往、对话、沟通和融合的另一个主体,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宜居。

3.保护和发展相协调原则。我们强调的是保护和发展协调统一,一方面既要保持城市的原有特色、历史遗传,又要促进城市的更新和发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就是要延续历史,体现特色,兼顾发展。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魅力,倡导“有机更新”,在尊重历史文化、因地制宜、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首先要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无论是稳定问题还是社会发展问题,都需要加强发展。从目前来看,在发展的同时,更应该考虑环境问题,使环境保护能起到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4.城市物质和文化建设并重的原则。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良好的物质环境,而且需要良好的城市人际环境和精神文明环境,它不仅仅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社会服务设施、城市园林绿地等硬件投入,它还必须考虑城市文明、社会和谐,营造一个城市各阶层和谐安定、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提高全体市民的素质,形成一种健康、包容、和谐、向上的城市精神。

五、南通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基本途径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合理高效的经济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景观适宜的人居环境,又强调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特色。因此,必须通过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备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现代化都市。

1.以优化城乡布局为核心,塑造和谐的人居环境。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是人类自觉使用生态文明指导人类活动(包括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开始,例如对居住环境的重视、建筑物的环保节能、公共交通的设计规划、生态社区或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等等。生态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的潜在动力将会加速生态宜居社会的进程。构建全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

和谐人居生态环境的塑造,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必须与城市经济、交通、水域、景观、文化等要素有机融合、相互协调,重点在于人居空间布局优化、合理的开发时序、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功能的提升和文明高尚的生态社区建设等。南通生态人居体系建设以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乡社区建设为重点,以生态优先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前提,围绕城市和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探索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首先要按照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合理划分功能分区,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区、居住生活区、商业服务区、公共设施区和生态建设区,实现既总体分开又有机融合。同时要合理设置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各类功能区,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其次要进一步优化城市景观形象。按照“拓展新空间、营造新景观、美化新环境、力显新形象”的城市建设总体思路,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按照“精致、细腻、有序、协调”的要求,引进国际国内一流的设计团队,参与城市各项规划与设计,着重从城市绿地景观、城市亮化工程、建筑外饰材料、环境小品、空调机位、广告牌匾等方面提出新的建设管理思路,美化城市的景观。第三要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以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争取获得高层次人居环境奖为抓手,努力打造和彰显和谐宜居城市形象。

2.以城市交通建设为重点,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的城市综合服务是城市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也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衡量一个城市宜居与否的重要指标。一是形成合理的城市开发体系。主要是做好老城区的保护和建设,保持城市的历史底蕴。老城区建设立足于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新城区建设突出先进理念,努力营造舒适、便捷、有序的居住环境,全面提高居住质量。二是搞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只有向完善化、高质量、高水平方向发展,才能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才能保证城市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行和功能的充分发挥。按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解决垃圾、污水治理等城市要素的短板问题。进一步配套和完善供水设施、城乡交通设施、电力设施和燃气设施建设,通讯与信息设施、环保设施、文体卫生设施、城市减灾体系等七项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地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安全、舒适的生活方式,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三是重视交通畅通建设。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工程,超前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应对道路交通可能面临的爆炸式发展。加快城市的国道、省道以及城市区间道路建设,改善城区道路的路面状况,健全城市公交网络系统,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四是加快公益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在城区各居民小区内添置适当的公益性设施,为居民提供必备的活动场所和休闲娱乐设施,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要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根据城市化发展方向和房地产开发的区域布局,配套城市商贸、医疗、教育等服务设施。

3.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中心,建设生态社会。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南通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以产业升级减少环境污染,以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一要着力搞好产业规划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整合城市有形资源,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引导特色产业相对集中,实现工业、农业、服务业整体推进。二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废弃物排放,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发展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突破性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逐步确立第三产业的主体地位,加速提升城市的功能质量。三要落实农业产业化工程,推动高效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突出规模化经营、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引领、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四要利用南通特有的生态资源开展生态观光,要引导南通的旅游企业按照生态旅游建设的思路,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建设具有生态功能的休闲旅游项目及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创造以绿色休闲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品牌。五要积极推进“低碳南通”建设,大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加快研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形成有利于低碳社会发展的环境。

4.以环境综合整治为关键,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基础,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环节。一是建设清洁家园,推进实施“清水工程”、 “蓝天工程”、“宁静工程”,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继续推进市区生活污水截流等工程,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秸秆禁烧为控制扬尘污染和餐饮业油烟污染,以大气复合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和联防联控机制建设为保障,全面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水平;严格控制工业噪声,对造成严重环境噪声污染和噪声排放超标的单位、设施、场所责令限期整治;加强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特别是医疗废物的安全转移和交换处置。二是坚定不移推进“三重”治污。始终将重点区域流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源环境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强化推进。开展以铅酸蓄电池生产为重点的重金属污染整治;开展以印染、化工行业为重点的工业园区污染整治;开展以污水处理厂为重点的减排项目执法监管;开展以突出环境为重点的热点难点问题整治。三是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升农村“四位一体”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强化畜禽粪便污染防治,推广海安“农户蓄积、专业处理、公司收购、综合利用”处置模式,不断提高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因地制宜推进村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5.以构建民生安全系统为保障,夯实居民安居乐业基础。打造宜居城市,不能只重生产而轻生活,必须把安居乐业放到重要的地位上来考虑,为南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创造稳定和谐的环境。第一,在安居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政府的调控,建立科学的住房调控体系,按照“多群体受益,多功能保障”的原则,建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等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着重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健全完善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机制,合理确定保障对象,加强价格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确定供地规模,保持房价的基本稳定和合理变动。第二,规范市场,加强监管。特别要解决消费者和房地产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取缔虚假宣传、炒作房价、非法超建等行为,培育健康、有序的市场正义秩序。第三,在就业方面,通过制定积极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在以经济手段与市场手段调控就业总量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结构问题。第四,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探索参与社会保障的多种形式,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构建覆盖城乡贫困人口的全市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将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到全体人员。

生态宜居城市要求城市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历史文化丰富厚重,城市景观优美,经济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因此,它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起点规划、高质量、高水平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持之以恒,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南通生态宜居城市的美好蓝图必将一步步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 王东.增强城市实力,建设宜居城市[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

[2] 黄肇义,杨东.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25).

[3] 何永.理解“生态城市”与“宜居城市”[J].北京规划与建设,2005,(2).

[4] 袁锐.试论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J].经济科学,2005,(4).

第2篇: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南通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12-0086-04

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建设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上升为执政党和政府一个重大的战略课题,并被深入研究和探索。当前,南通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迈上了一个崭新台阶。因而,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宜人居住环境,就成为南通市委、市政府乃至每个市民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

一、南通市人居环境建设概况

自然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基础,包含生态、环境等维系人类基本生存的要素。南通滨江临海,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独特。宽阔清澈的濠河静静地穿过城市中心,两岸布满各具特色的博物馆。现代建筑群与历史文化建筑相映成辉,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近年来,南通市坚持“以水凸显城市的灵性、以山展示城市的秀美、以绿提升城市的品位,以人挖掘城市的底蕴”的基本思路,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科学规划,倾力投入,精心建设,力求特色,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00年开始,历经6年的努力,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市区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到41.6%、36.3%、9.3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8平方米,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整个市区基本形成了“全城皆园、园中有园、城园相融、山水相间、绿与城市协调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园林城市格局。同时,南通市多层次推进城市大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投入资金64.87亿元,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固废资源化工程”、“生态工程”、“亮化工程”、“绿化工程”和“文明工程”等环保民心工程,取得了明显效果,构建了城郊一体化的“大生态”环境。

人工建设环境。人工建设环境是城市人居环境的核心内容,是人类聚居环境主体发生的主要场所。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要有舒适的居住条件,还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能力以及适度的人口密度。近年来,南通市政府加大投入,城市建设不断加快。2007年,“一主三副”的大城市格局初步形成,南通正向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家港口城市、国内一流的宜居创业城市迈进。市区“五环十四射”路网正在形成,覆盖面积约为2002年建成区的4倍,主城区功能日趋完善,新城区雏形显现;全市城市化率达49.7%,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连续成功举办系列重大活动,“中国近代第一城”开放、包容、文明的新形象得以充分展示,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高。市区道路网络不断完善,人均道路面积15.5平方米;新增路灯16119盏,城市道路亮化率达到100%;实施公交优先方针,优化市区公交线路18条,新增站点39个,公交出行率得到提高;市区新增日供水能力10万吨,达到90万吨;市区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均达到100%;市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8平方米;130多个老小区和67个新村组实行了集中改造,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人文社会环境。一个科技发达、人才素质高、生活保障体系完善的人文社会环境对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具有极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近代以来,南通科教、文化事业得先发之利。近几年,科教兴市继往开来、成效卓然。通过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科技成果的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呈迅猛发展态势。2008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01.0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7.1%;高新技术企业88家(国家科技部2008年新标准);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99项;全年新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省级工程中心18家。全市有11项科技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全年申请专利量14106件,比上年增长55.6%;专利授权量为4102件,增长9.2%。至年末全市共建成科技孵化器14家。同时,全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2008年末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6所,在校学生8.46万人,约为2002年的2.5倍;成人高校2所,在校学生2.50万人,约为2002年的2.4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3所,在校学生9.34万人,约为2002年的2.5倍;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2.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6.3%。

二、南通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

建立指标体系。参照现有各种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共选取13项指标,从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这三方面横向比较南通市2000~2007年的人居环境质量动态变化,以明确今后发展中需要改善和强化的地方。其中,市区人口密度为逆向指标,其余指标均为正向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00~2007年南通市统计年鉴,具体见表1。

从三大要素PH值的趋势来看,生态环境质量和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最快,最大欧氏贴进度都在2007年。这是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南通市委、市政府比较关注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大力兴建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使关系民生的公共服务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城市的居住条件仍然不容乐观,在选取的三个指标当中,市区的人口密度指标上升明显。这一方面显示了南通正处在城市化大力推进的时期;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在关注生态环境质量、公共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

三、优化南通市人居环境的对策

南通在未来发展中应发挥人工建设环境的优势来进一步带动人居环境改善,并通过大力建设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促进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地编制城市规划。南通的城市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是从目前南通城市规划的实施效果来看,城市规划现行方案与人居环境建设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南通滨江临海的特色不突出,现代城市设计的理念还未有效灌输到城市规划中,有的建筑单体与整体环境、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上处理不协调,建筑单体设计缺乏个性,局部规划与建设相脱节,特别是地下、地面和空中还未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布局,非理性人为干预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现象时有存在等。因此,必须围绕人居环境建设这一主题,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城市规划,使良好人居环境的理念深人到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各个层次的城市规划之中。城市建设要按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期分批开发建设,合理制定近期和中长期建设计划,力求规划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逐步推进城市总体规划,推进南通人居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必须切实重视新区建设与老城保护和改造并重。对于重要地区,要制订可操作性规划以便实施,制定强制性控制指标,依法有效控制影响景观的建设行为。

完善城市配套设施。第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污水、固体废弃物等处理设施的建设,有效治理城市天然水体,改进城市能源结构。其中,水环境整治是南通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之一。今后南通应以城市内河为重点,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同步实施防洪、环保、绿化、道路管网、安居、航运六大工程,解决水源、提升水位、改善水质。第二,加快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特别是文化教育设施建设。今后必须完善并严格实施全市教育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确保老城区的各类学校总面积不减少,并控制中小学周边的建筑高度,为基础教育留下良好的环境。同时,在新区和新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上,要切实提高文化教育设施的配套水平。第三,加强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主城区绿化为中心,城市两环及城郊结合部环城绿化圈为基础的南通绿地总体合理布局,加快沿江防护林、滨江生态绿化带、生态隔离带建设和沿江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形成圈层式、放射状,心、环、网、片相交融的城市绿化新格局。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城市的森林系统,达到现代化城市的绿色水平,使整个市区基本形成“全城皆园、园中有园、城园相融、山水相间、绿与城市协调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生态人居环境。

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第一,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把老城作为南通历史文化保护的重中之重,保护尚存的、努力发掘可现的、多方式提示曾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全面保护和展现南通的古城特色和历史韵味,让南通老城成为一个随处可见历史痕迹、时刻都能体会文化氛围的所在。第二,凸现历史文化资源。必须大力拆除山前、水边、路旁、城边的影响景观的建筑,把优美的山水环境、历史文化资源亮出来,使市民和外地游客能充分感受到南通历史遗存的浓厚文化氛围。第三,构造历史文化通廊。利用南通独特的古城格局和水系把南通散落的历史文化资源串接起来,形成凸现南通古城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通廊。在尊重自然规律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创造自然与人工、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浑然一体的美好环境。第四,发挥文化资源效用。在保护文物主体和风貌的基础上,对文物内部功能进行改造,适应发展现代旅游业的休闲、住宿、展览的需要,实现保护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对有重大历史影响、已不复存在的历史文化资源,可在慎重选择、科学考证的基础上复建。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第一,除政府负担公益性非盈利性设施维护费用外,对可盈利、准公共性的,要逐步实行市场化运作,引入竞争机制。政府则要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机制。这样,在实现城建体制良性循环的同时,不断提高建设和维护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第二,扩大资本市场融资,积极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扩大城建资金的来源。随着国家债券、股票等资本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建项目也可考虑发行债券或股票上市等方式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也可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加城市建设。

创设良好人居环境建设的保障体系。建设良好人居环境需要有相应的保障体系作为支撑,主要包括管理体系、决策体系、法制体系、教育体系、科技体系等。要从人居环境建设的要求出发,将社会、经济、生态紧密结合起来,从总体上对人居环境建设的政策、制度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开展培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等形式,不断提高市民素质,促进公众参与,使广大市民能够积极献计献策,参与人居环境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United States Copyright Office.A brief introduction and History[M]. Library of Congress Copyright Office, Washington D.C.

[2]人民日报驻美国记者李文云.美国文化产业:媒体监督企业,法律监督媒体―访罗伯特.库恩,2006.

[3]Copyright-based Industries in the U.S Economy (The 2003-2007 Report)[M].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lliance(IIPA)

[4]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Copyright-based Industries in U.S.A, 2007.wipo.int/ip-development/en/creative_industry/pdf.

[5]The arts can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in California’s economy.省略.

[6]袁源.不卑不亢领教傲慢的美国文化产业.省略

[7]刘悦笛.对美国文化产业的政治考量[M].宣讲家网站,2006.

[8]韩洁,谭予涵等.美国版权战略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D].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

第3篇: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全面提升社区环境卫生整体质量,塑造社区环境新形象为目标,不断探索社区环境卫生有效管理的新途径,开创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建立社区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组织领导

三、具体要求

1、提高认识

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是办事处长期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各包片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切实沉下身,多做调研,加强与居委会的联系。各居委会也要把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环境卫生工作作为年终评先创优的重要内容,把环境卫生目标考核与居委会干部工作业绩结合,与居委会干部目标管理奖挂钩。

2、强化责任

各包片领导与各支(总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包片组室干部及居委会包片干部为具体责任人。各居委会要制定卫生责任区划分示意图,并在小街小巷入口处悬挂公示牌,公示牌内容包括:挂点单位、办事处负责人、居委会负责人、保洁员姓名、监督员姓名等。各居委会要规划一到两个小区做为卫生示范小区创建点,结合联建共创活动地开展,通过挂点单位扶一点、驻社区单位出一点、社区工商业主捐一点、社区居民筹一点等方法筹集资金,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程、绿化美化工程、楼院清洁工程,并及时将总结做法上报街道领导小组办公室。

3、明确任务

以《市社区环境卫生评比标准》的要求为基础,各居委会必须做到五个到位:(1)垃圾处理到位。全天候清扫保洁,日产日清、逐步实行垃圾袋装化,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2)配套设施到位。每个责任区有垃圾筒、箱等设施;(3)绿化硬化到位。小区内无养禽养畜,无种植蔬菜,花草树木管理养护好。道路硬化,平整无坑洼,无乱石杂物。(4)应急队伍到位。各居委会上报2人、办事处分管领导、后备干部作为应急队员。(5)社区居民测评到位。每年进行一次测评,邀请辖区“两代表一委员”及居民代表,对社区环境卫生工作进行测评。

4、严格考评

每日由督查小组进行巡查,每周由督查小组组织一次常规检查,以实地察看为主;每月由督查小组组织一次综合检查并根据日巡和周查情况对居委会进行排名和通报。检查考评采用百分制(评分细则附后)。

第4篇: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收入增长;排污强度;技术效应;逻辑链条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10-0032-05

一、引言

近20年来,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相关理论研究中,通常将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解成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1]在构建环境效应分解数学模型时,将总产出的变化称为规模效应,污染品所占比重的变化称为结构效应,排污强度(单位产出排污量)的变化称为技术效应。[2][3][4]在相关实证研究中,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的大小通常通过计量分析模型中总产出或人均产出、资本劳动比率和人均收入等解释变量的系数来度量[5][6][7][8][9]。其中,总产出或人均产出的变化直接反映经济活动规模的变化,因而它的系数可以反映规模效应;资本劳动比率的变化,直接体现一国要素禀赋的变化,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一国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将直接引起其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因而它的系数可以反映结构效应。然而,人均收入的变化并不能直接导致环境有益技术发生改变,人均收入变化如何引起排污强度改变,其传导机理、传导力度、传导时滞以及传导的持续性方面在理论上并不清晰,因此利用人均收入变量的系数来度量技术效应或有偏差。现有的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将增加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进而要求政府加强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约束。企业在政府的环境政策管制之下,将改进环境有益技术,从而降低排污强度,形成技术效应,最终达到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也就是说,在收入增长与技术效应之间存在收入增长环境政策强化环境有益技术进步排污强度降低技术效应形成的链式逻辑关系。那么,这条逻辑链条是否存在?各个环节向前传导的力度有多大?传导的时滞和持续时间有多长?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将利用中国1985-2006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这种逻辑链条存在的理论预期得到数据支持,但实证研究中若以人均收入变量的系数来度量技术效应会高估真实的技术效应,从而低估不利的环境总效应,得出有偏差的结论。另外,从中国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环境政策对收入变化作出响应有1年的滞后期,有4年的调整适应期;环境有益技术对环境政策变化作出响应也有1年的滞后期,但受环境政策变化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环境有益技术

的改进可以迅速降低排污强度,但这种作用持续年限较短且到后期作用相反。

二、居民收入、环境政策、环境有益技术和排污强度的演变趋势分析

从总体上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也随之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不断加重,工业“三废”排放大幅增加,严重损害了生态和生活环境。为了遏止环境质量下降,保护人们生命健康安全,中国政府也不断加强环境监管,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环境标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取代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就充分说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监管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企业在政策压力下也不断改进环境有益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增加配备污染治理设施,追加污染治理投资,从而降低排污强度,减少污染排放。居民收入、环境政策、环境有益技术和排污强度的这些演变趋势可以进一步从具体数字得到说明。

首先从居民收入来看,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实际平均劳动报酬由1985年的1 148元增长到2006年的5 804.6元,增长了4.1倍,年均增长8.2%。其次从环境政策来看,中国政府对直接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等污染物的单位征收排污费,排污费实际征收额由1985年的9.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40.1亿元,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7.7%。再从环境有益技术来看,节能技术属于重要的环境有益技术,工业能耗强度的演变过程可以较好地反映节能技术的进步过程,因而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反映环境有益技术的演进过程,中国工业能耗强度由1985年的5.3万t标准煤/亿元逐步降至2006年的1.9万t标准煤/亿元,下降了64%,年均下降4.1%。最后是排污强度,工业“三废”排污强度的变化过程大致相似,工业废气排污强度的演变过程基本上可以反映中国工业“三废”排污强度的演进过程,其由1985年的7.6亿标m3/亿元降至2007年的3.4亿标m3/亿元,下降了53%,年均下降2.1%。图1反映了上述指标1985-2006年的演变趋势,前两类指标呈上升趋势,后两类指标呈下降趋势。

三、实证检验

(一)计量模型

根据上述逻辑链条关系,构建以下三个回归方程:

其中,income为实际人均收入,policy为环境政策,tech为环境有益技术,pollinten为排污强度,所有变量均取(二)变量选取和计算

笔者选取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作为人均收入的变量,排污费征收额作为环境政策的变量,工业能耗强度作为环境有益技术的变量,工业废气排污强度作为排污强度的变量。数据选取1985-2006年数据。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2008年)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85年=100),便得到实际人均收入变量(income)的数据。由于难以获取分类征收的排污费数据,所以选取排污费征收总额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1年)和《中国环境年鉴》(1996年、2001年、2007年))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85年=100),便得到环境政策变量(policy)的数据。工业能耗强度的计算是利用历年工业能源消费总量除以相应年份经过价格调整后的工业总产值得到。其中,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2008年),工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8年),利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985年=100)对工业总产值作调整。工业废气排污强度的计算是利用各年工业废气排放总量除以经过价格调整后的工业总产值得到,其中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数据与排污费数据来源相同。

(三)平稳性检验

由于所选变量均属于时间序列变量,所以需要先进行平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方法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利用Eview5.0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根据时间序列变量各自不同的特征,相应选取含(无)漂移项、含(无)趋势项,最大滞后阶数设定为6,按照SIC准则选择滞后阶数,采用Mackinnon临界值作为判别标准。如果ADF检验的t统计值小于某一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则拒绝存在单位根的虚拟假设,表明被检序列在该显著性水平下为平稳序列(检验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lnincome、lnpolicy、lntech、lnpollinten等四个变量均为单整序列I(1)。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现有理论认为,人均收入变化引起环境政策改变,环境政策变化引起环境有益技术改变,环境有益技术变化引起排污强度改变,这种逻辑关系是否成立可以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到证实。表2是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结果显示,在人均收入与环境政策、环境政策与环境有益技术、环境有益技术与排污强度等三组变量之间均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即人均收入是环境政策的Granger原因,环境政策是环境有益技术的Granger原因,环境有益技术是排污强度的Granger原因,反之则都不成立。可见,上述逻辑链条关系得到数据支持。

(五)协整回归

由于所有变量均属于单整序列,所以可以考虑在lnpolicy与lnincome、lntech与lnpolicy以及lnpollinten与lntech等三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尝试进行OLS回归。同时,对回归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方法采用EG协整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回归的残差序列均属于平稳序列,因此可将这些回归视为协整回归。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利用EG协整检验方法与ADF单位根检验方法相同,但是其t统计量不再服从DF分布,而是服从Engle-Granger分布,临界值应参照EG协整检验临界值表,而非DF分布临界值表。表3是协整回归及协整检验结果。

表3显示,从收入增长与环境政策的关系来看,实际人均收入每增长1%,排污费征收额将增加0.73%;以1985-2006年实际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2%估算,排污费征收额年均将增长6%。从环境政策与环境有益技术的关系来看,排污费每增加1%,工业能耗强度将下降0.68%;依照链式逻辑推算,实际人均收入每增长1%,将通过排污费征收环节的传导带动工业能耗强度下降0.5%;从平均传导效果来看,以排污费年均增长6%计算,排污费增加将导致工业能耗强度年均下降4.1%。从环境有益技术与排污强度的关系来看,工业能耗强度每下降1%,工业废气排污强度将下降0.8%;依照链式逻辑推算,实际人均收入每增长1%,将通过排污费征收和工业能耗强度下降两个环节的传导带动工业废气排污强度下降0.4%;从平均传导效果来看,以工业能耗强度年均下降4.1%推算,工业废气排污强度年均将下降3.3%。总之,从边际传导力度来看,实际人均收入每增长1%将带动排污费征收额增加0.73%,工业能耗强度下降0.5%,工业废气排污强度下降0.4%;从平均传导效果来看,以1985-2006年实际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2%估算,其将带动排污费年均增长6%,工业能耗强度年均下降4.1%,工业废气排污强度年均下降3.3%。

协整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在收入增长与技术效应之间确实存在收入增长环境政策加强环境有益技术改进排污强度降低的链式逻辑关系。不过,由于实际人均收入增长劲度在经过环境政策和环境有益技术两个环节的放小作用之后,1%的增长只能使排污强度下降0.4%,所以实证研究中若以实际人均收入变量的系数来度量技术效应将会高估实际的技术效应,从而低估不利的环境总效应,得出的结论存在偏差。

(六)脉冲响应分析

虽然协整分析可以揭示lnincome与lnpolicy、lnpolicy与lntech以及lntech与lnpollinten等三组变量之间在长期内的一种均衡关系,但并不能揭示它们之间前后传导的时滞长短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要揭示它们之间动态的传导关系可以利用VAR模型进行分析,将各组变量均视为内生变量,构建3个无约束的VAR(2)模型。由于本文着重关注居民收入如何影响环境政策、环境政策如何影响环境有益技术以及环境有益技术如何影响排污强度的变化等三个传导环节,所以仅选取lnpolicy对lnincome、lntech对lnpolicy以及lnpollinten对lntech等三幅脉冲响应函数时序图进行分析(见图2)。从lnpolicy对lnincome的脉冲响应函数时序图来看,环境政策对居民收入变化到第2期才开始作出正向响应,第2期到第6期响应增强,第6期达到最高值,之后响应趋稳,这表明环境政策对居民收入变化作出响应有1年的滞后期,随后有4年的适应调整期,此后才趋于稳定。从lntech对lnpolicy的脉冲响应函数时序图来看,环境有益技术对环境政策变化作出响应也有1年滞后期,到第2期才开始作出负向响应,负向响应持续增强,在前10期内没有衰减迹象,这表明环境政策的实施对促进环境有益技术进步将长期发挥作用。再从lnpollinten对lntech的脉冲响应函数时序图来看,排污强度对环境有益技术的进步会立即作出负向响应,不存在时滞,而且在第2期负向响应幅度迅速达到最大,第3期到第4期衰减,第4期衰减为0,此后又作出正向响应,第4期到第7期正向响应逐步走高,第7期后响应趋稳,表明环境有益技术进步可以迅速产生降低排污强度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持续期较短,前3年可以发挥作用,但3年后就不再具有抑制排污强度的作用,相反排污强度会小幅反弹,这表明环境有益技术必需连续不断地进步,才能持续地降低排污强度。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从静态分析来看,对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排污费、工业能耗强度、工业废气排污强度等指标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和协整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居民收入、环境政策、环境有益技术以及排污强度之间确实存在逻辑链条关系。居民收入增加,会促使环境政策加强;环境政策强化,可促进环境有益技术进步;环境有益技术进步,可降低排污强度,形成技术效应。不过,由于中间两个环节起放小作用,所以实证研究中若以居民收入变量的系数来度量技术效应会高估实际的技术效应,从而低估不利的环境总效应,使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评估出现偏差。

从动态分析来看,脉冲响应函数时序图分析显示,环境政策对居民收入变化作出响应有1年的滞后期,有4年的适应过渡期;环境政策变化对环境有益技术的影响也有1年滞后期,但此后将产生持久且持续加强的负向影响;环境有益技术进步可立即降低排污强度,但这种抑制作用持续时限较短,而且到后期起负面作用。

静态和动态分析的政策启示有:(1)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可以适时加强环境政策,适当缩短环境政策跟随居民收入变化的适应调整期。(2)由于环境有益技术抑制排污强度的作用持续期限较短且到后期起负面作用,所以环境有益技术的进步不可以一劳永逸,必需持续不断地推进。这一方面要求政府不断提升环境监管水准,推动企业努力改进环境有益技术,另一方面又要激励企业积极自主地创新环境有益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持续降低排污强度,减少污染排放。

参考文献

[1][5]Grossman, G. M. and Kruger, A. B., 1991,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3914.

[2][6]Copeland,B.R.and Taylor,M.S.,2003, “Trade,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No.9823.

[3]曲如晓,马建平.中国工业制品出口贸易与环境目标的相容性评估——基于环境效应分解模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4).

[4][7]Grether, J. M., Mathys, N. A. and Melo, J. D., 2007,“Trade, Technique and Composition Effects: What is Behind the Fall in World-Wide SO2 Emissions 1990-2000?”, CEPR Discussion Paper 6522.

[7]Dasgupta, S., Mody, A., Roly, S.and Wheeler, D.,1995,“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 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Analysis”, Working Paper No. 1448, Policy ResearchDepartment, World Bank.

[8]Cole, M. A. and Elliott, R. J. R., 2002, “Determining the Trade-environment Composition Effect: the Role of Capital, Lobor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46(2003), pp. 363-383.

责任编辑:张增强

责任校对:武玲玲

On the Chain-shaped Relationship among

Income Growth, Environmental Policy, Environmental Technique and Pollution Intensity

Ma Jianp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100875, China)

第5篇: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改善;成效

【引言】五里川镇位于河南省卢氏县西南边陲,209国道和331省道在镇区交汇,S59呼北高速,和在建的蒙华铁路从镇区一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翻译家曹靖华先生的故居。境内伏牛山绵延起伏,灌河从镇区蜿蜒盘旋流过,镇域植被茂密,春看满山杜鹃,秋赏遍地红叶,景色宜人。2006年被省建设厅授予“中州名镇”2014年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五里川镇作为豫西南地区的窗口乡镇,镇党委政府一直坚持发展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发展经济同时实施天蓝地绿生态工程,使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一、抓投入,强基础

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五里川镇建设成为豫西后花园是镇党委政府总体思路。农村人居环境要改善,必须搞建设、抓投入,强基础、立长远。为此,我们实施了一系列长、短结合的具体工作。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地,2014年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建起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并已实现公司化运作。二是投入280万元对镇区休闲路进行了绿化、亮化和美化。镇区绿化面积达3.4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00盏景观灯35盏;道路铺装15000余平方米,在灌河两岸安装花岗岩护栏2400米;三是多方筹集资金120万元加大对镇村环卫设施投入。镇区配备啥水车1辆垃圾运输车3辆,配备移动式垃圾池80个,果皮箱及垃圾收集桶200余个,配备保洁人员40名。个行政村均按人口的千分之五配备保洁人员,按每150人配备一个垃圾箱,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台垃圾运输车。这些环卫设施的配备完全满足全镇需要。

二、抓队伍,重管理

镇党委政府在加大全镇基础设施和环卫设施投入的同时更注重抓队伍建设。我们首先抓好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镇政府成立了市政管理所,配备巡逻车,统一配发服装和执法记录仪,每天对镇区经营秩序及镇区基础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取缔了马路市场、店外经营,拆除了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规范了机动车亮的乱停乱放。镇政府还成立了环卫所负责全镇镇村环境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工作。保洁队伍100余人,要想领导和指挥好这支庞大的队伍,打赢每一场战役,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为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镇政府组织镇环卫所人员外出栾川,信阳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镇环卫所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总结,听取社会各界关于改善人居环境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加以改进。第二要抓好保洁队伍建设。镇环卫所不定期对各保洁人员分管的路段片区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现场兑现奖罚,定期召开镇、村保洁人员会议,通报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为下步工作指明方向。对保洁队伍中混日子的人员不管是谁坚决清除出去,这样才能使保洁队伍打赢改善人居环境的持久战。

第6篇: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宜居城市 丽江 可行性 对策

一、宜居城市的概念

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

二、宜居城市的标准

宜居城市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含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良好的城市大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人工建筑设施环境在内,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中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亲切的社区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单体建筑内部良好的居室环境,包括居住面积适宜、房屋结构合理、卫生设施先进,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隔音等功效。 宜居城市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一)经济繁荣。因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中心,是经济要素的高密度聚集地,是各种非农产业活动的载体。城市只有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才能为宜居城市物质设施建设提供保证。

(二)社会和谐稳定。只有在政局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团结、各阶层融洽、社区亲和、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才能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

(三)文化丰富厚重。城市的文化丰富厚重有如下含义: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化设施齐备;文化活动频繁;城市文化氛围浓郁。只有具有文化丰厚度的城市,才能称之为思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环境育人造人的职能,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

(四)生活舒适便捷。生活的舒适便捷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居住舒适,要有配套设施齐备、符合健康要求的住房;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网络发达;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等质量良好,供给充足;生态健康,天蓝水碧,住区安静整洁,人均绿地多,生态平衡。

三、积极构建宜居城市的可行性和对策分析

(一)丽江的经济基本情况分析。2012年丽江市总产值完成212.24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快速增长,随着近年中央到地方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农林牧渔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达到65.6亿元。第二产业工业经济稳中有进,丽江市的企业工业基本都是粗放型的粗加工企业,如煤炭采掘、水泥砖瓦等建材生产和小水电企业等,在全球经济大气候不乐观的情况下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工业总产值完成17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8%。第三产业旅游业发展欣欣向荣,2012年丽江旅游人数达到1599万人,创历史新高,全市的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规模进一步扩大,乡镇企业也跟着受益,实现第三产业总产值211.21亿元,同比增长38.75%。从丽江的经济可以看到,丽江总体经济规模还比较小,主要由旅游业带动,经济结构风险较高,但是最近今年来丽江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丽江要构建宜居城市,必然要大力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

(二)丽江文化和风景基本情况分析。丽江在文化和自然景观上有着独特的优势,神奇、神秘、秀美的丽江,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全国民族文化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不同少数名族各具个性的文化样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使丽江成为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观园。自1997年丽江古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老君山、丽江东巴古籍文献又先后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玉龙雪山成功列入首批国家5A级景区。这些资源和品牌有力地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目前,泸沽湖、摩梭风情、束河茶马古镇及古村落、古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又进一步增强了丽江文化元素的核心竞争力。

(三)丽江气候基本情况分析。丽江年平均气温在12.6℃-19.8℃之间的丽江冬暧夏凉,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为18.1℃-25.7℃之间,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为4℃-11.7℃。从这组数字能够看到,丽江一年中的变化不是很大,但丽江早晚的气温却好像是跨越了春夏两季,从气候来看,丽江非常适合宜居城市的构建。

(四)丽江的社会和谐和公共安全基本情况分析。丽江政局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团结、各阶层融洽、社区亲和、城市城乡协调发展、治安良好,这为丽江构建宜居城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由于丽江地处地震带,另外旅游地区外来人口多,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这是丽江构建宜居城市要加强的方面。

参考文献:

[1]王卅.宜居城市、美好家园建设的规划策略[J].城市建筑. 2013(14)

[2]孟上飞. 宜居城市建设中政府作用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2(27)

[3]姚江春,姚华松.构建大珠江三角洲“阳光海岸”――基于整合滨海文化休闲资源的视角[J]. 热带地理. 2012(04)

[4]严盛虎,李宇,毛琦梁,董锁成.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成就、问题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 2012(05)

作者简介:

第7篇: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城市居民 环境污染 认知

    研究对象概述

    空气污染较严重。临沂市近几年的工业废气排放量总体上呈不断增加的趋势,2003年是864.06×108标m3,2004年是1384.25×108标m3,2005年则增至1961.44×108标m3。山东临沂市近几年so2的排放量也呈现出波动式增长的趋势,1999年so2的排放量是4.53×104t,到2005年so2的排放量又增长到7.24×104t,比往年的排放量都要高。

    噪音污染概况。目前山东省临沂市噪声研究及防治工作还做得不够,城市中很多商业相对繁华或人口集中的区域,其居民反映噪音较大,并干扰了正常的生活起居。另外,山东省临沂市城市噪声研究的手段和工具还相对滞后,预测、评价、防治等方面技术手段较为落后。

    市区地表水体污染比较严重。临沂城有沂河、陷泥河等5条河流流经或贯穿市区,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04年和2005年同期6-12月份淮河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发现,山东临沂市内河流水质大都呈ⅳ水质。

    垃圾污染呈增长趋势。近几年工业废弃物年产生量呈现出波动式增长趋势。除1998年与2001年有些异常外,从1997年到2005年工业废弃物产生量逐年增加,1997年为203.61×104 t,2000年为234.56×104 t,2005年增至437.18×104 t。

    研究方法和基本情况

    2007年10月9日至10月27日,在山东临沂市市区的人民广场、东方红广场、新华书店、人民公园、向阳小区、八一小区、西苑小区、临沂四中、大学城、临沂市人事局、临沂市教育局、临沂市政府、师院北院附近的农贸市场等地,通过随机抽样的办法对临沂市城市居民进行了有关临沂市城市环境污染认知的问卷调查,同时对市民的一些环保行为进行了现场观察,并运用数理统计法与图表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调查过程中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最终收回问卷580份,其中有效问卷565份,问卷有效率约为97.41%。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294人(占52.0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271人(占47.96%);年龄在40岁以下的有403人(占71.33%),40岁及40岁以上有162人(占28.67%)。

    调查结果分析

    (一)临沂市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总体认知

    除了各种城市污染物的排放量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好坏之外,城市居民对其所在城市环境质量的满意程度以及他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评价也可以反映出城市环境质量的好坏状况。通过这次调查,发现临沂市城市居民对临沂市的城市环境质量满意程度总体上不是太高。具体来看,对其城市环境质量表示满意所占的比例为零;15.4%的受调查者表示对城市环境质量比较满意;70.62%的受调查者对城市环境质量不很满意 ;13.98%的受调查者对城市环境质量很不满意。由此说明城市居民对山东临沂市的各级政府相关行政部门的工作的认可程度不是很高,同时临沂市的城市环境与城市居民将其作为居住、工作、学习、娱乐等场所的要求还存有偏差。

    山东临沂市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污染现状的评价结果显示,7.79%的受调查者评价城市环境污染严重;68.67%的受调查者认为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其中59.28%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城市居民;17.52%的受调查者认为城市环境污染严重;6.02%的受调查者则认为城市环境污染不严重,这部分受调查者主要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由此可见,居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对城市环境污染的认识也相对较清楚。在回答临沂市的“主要环境污染现象是哪一种”问题时,受调查者的回答也是因人而异,10.09%的受调查者认为垃圾污染是临沂市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现象;16.99%的受调查者认为大气污染是临沂市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现象 ;32.74%的受调查者选择了水污染;还有40.18%的受调查者认为是噪音污染。可见临沂市的噪音污染和水

污染已经引起了更多市民的关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

    (二)临沂市城市居民对其城市环境污染的反应

    城市居民离不开城市环境,如果城市环境恶化,则必然会对城市居民的心理、生理、行为等产生各种负面影响。虽然每个人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感受不尽相同,但是从这次的调查结果来看,95.58%的受调查者都对城市环境污染影响身体健康存在忧虑,同时发现57.95%的受调查女性承认环境污染已对自己的心情产生了不良影响。当深入问及环境污染给受调查者带来了哪些具体影响时,很多受调查者都提到了烦躁(76.46%)、降低工作效率(56.81%)、心胸郁闷(47.08%)、失眠(29.38%)、神经衰弱(23.54%)等。

    另外,这次调查还发现城市环境对人们的购房、选工作、迁居等行为的影响也比较大。在调查买房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的问题时,发现住房周围的环境状况被选中的比例是63.19%;对于“找工作时考虑哪些因素”的问题,61.06%的受调查者选中了工作单位周围的环境状况这一因素;对于受调查者及其子女的迁居意向时,有一部分人表示希望能去外地寻找发展机会,其原因主要有经济原因(58.23%)、环境原因(53.27%)、社会原因(47.79%)等。可见环境因素对市民买房、择业、迁居等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城市能否留住人才,城市环境的好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三)临沂市城市居民环保态度与行为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临沂市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污染及其危害已经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但对环境污染只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是不够的,还应对环保行为和环保工作持端正、支持的态度,因此这次调查还进行了对临沂市城市居民环境保护态度与环保行为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在是否愿意将垃圾分类以后再投入垃圾箱的问题上,84.25%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将垃圾分类以后再投入垃圾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绝大多数的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是持支持态度的。

    对于“保护环境主要依靠谁”的问题,37.52%认为政府是执法部门理应负主要责任;21.95%表示环境污染多是有企业造成的,企业应负主要责任;但是40.53%则认为环境保护是一件需要全民参与的事情,市民的责任很重要。一般在人们的观念中,环境保护工作更多是政府的事情,与个人关系不大,而临沂市民则表现出了很好的个人对环境的关心和责任意识。同时发现持市民是环保主要责任人观点的受调查者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了85.59%,可见市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对环境的关心和责任意识越强。总体而言,上前劝阻被选中的比例是52.04%;报告执法部门的选中比例是40.18%;但25.49%的受调查者认为这是执法部门的事自己管不了,所以选择了悄悄走开。

    这次调查的结果还显示,临沂市城市居民购物时一般没有自备购物袋的习惯,只有少数受调查者表示自己偶尔记得自备购物袋但并没形成习惯;而且通过现场观察,发现过往行人将手中垃圾投入垃圾箱内的很少,由此可见,市民的环保意识还停留在理论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为上。最后让受调查者对临沂市政府的环保工作进行评价时,有50%以上的人对本市政府在城市环保方面的工作评价不高,这也说明临沂市政府在其城市居民心中还没有树立起环保的良好形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改善在市民心中的不良形象。

    结论

    城市环境污染对其城市居民的生理、心理、工作、学习、休闲及社会活动都产生一定程度影响,通过对山东临沂城市居民的调查发现,虽然不同的居民对其所在环境的质量评价稍有差异,但都表示了环境污染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居所的选择及迁居的意向存在一定的影响,也反映出临沂市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总体上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笔者认为,相关环保部门可以考虑通过以上途径积极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让更多的市民认识到保护好环境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环保行为的表扬、奖励等正确引导、激励市民,让市民们积极地行动起来,将保护环境落实到行动上。

    参考文献:

    1.彭小红,郑泽根,丁文川等.垃圾填埋场的污染与防治[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4)

第8篇: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XXX镇紧紧围绕省市县有关工作的决策部署,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利用三年时间,分批次推进全镇13个行政村人居环境整治,2018年计划建设4个重点村,2019年计划建设4个重点村,2020年再建设5个重点村,确保2020年底,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实现人居环境整治三年目标计划,达到人居环境整治效果。

一、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1.生活垃圾治理。一是垃圾收运体系已显成效。根据交通、人口等因素,在13个村推行“公司收运、政府监管”的第三方托管模式,建立了因地制宜、运行有效的垃圾收运体系,全县农村卫生环境有了较大改观。在垃圾中转上,争取京津对口帮扶项目,建设转运能力为10立/天的垃圾中转站4个,目前正在建设。二是沉积垃圾清理有序推进。结合“三清一拆”“河道垃圾清理百日攻坚”等工作,通过“以行政村及环卫公司为主体、乡镇主管、县检查考核”的工作机制,在全县范围有序推进。截止目前,已开展全面督导检查2次,随机抽查58次,共清理垃圾、杂物20余吨,清理河道20里,拆除私搭乱建5处。

2.农村厕所革命。三年(2018-2020年)计划在全镇13个行政村建设双総式无害化厕所1200个,实现5个一类村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60%以上,8个二类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65%以上。2019年,计划投入100万元,建设双瓮式无害化厕所400个。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采用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站的方式推进,三年计划投资800万元,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站1个,铺设污水管网4000米,实现1个重点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

4.村容村貌提升。三年共投入200万元,完成街道硬化1200平米,村庄绿化60亩,美化整治800万平米,对4个村重点进行美丽庭院和精品庭院建设,对10个村设置标准化地名标志。

二、主要做法

1.强化组织推动。成立了由镇党委委书记任政委,政府镇长任总指挥长,副职班子相关领导任指挥长,镇直有关部门主要责任人为成员的人居环境整治指挥部,办公室设在镇规划办头负责具体工作的推进、协调和调度。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工作推进会议、现场办公会、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及时研究解决难点、问题。

2.明确建设任务。按照“超前谋划、高标规划、职责细化”的工作思路,做实、做细各项前期工作,确保有条不素、顺利推进。

3.完善保障措施。一是实施多元投入。采取本级财政投入、整合涉农资金、争取上级奖补及引入社会资本等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集中用于人居环境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二是严格督导问效。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奖惩制度,采用半月报表、每月巡查、不定期联查的督导机制,对巡查、联查结果全县通报,严格督导问效,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的重要性,同时积极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其中。

4.严控工期质量。一是严把人员聘用关。全部施工方均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具有专业建筑资质、资力雄厚、业绩突出、经验丰富,施工人员有经验、懂技术、负责任,从施工人员和队伍选择上严要求、高标准,确保工期和质量。二是严把建筑用料关。施工方全部用料必须经检测合格,报美丽办审定备案后方可使用。在2-3个村配备一名监理,全程跟进施工进程,发现质量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一旦发现用料质量问题,由施工方负全责,立刻停工整改,并扣除相应工程款。三是严把督导检查关。抽调2名干部成立推进小组,长期下村,检查督导全部建设项目进度、质量,并高效发挥镇、村、工作组作用,协

助抓好各项工作,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按时间节点高效高质推进。

三、下步工作

1.推进施工建设“显成效”。一是加快建设进度。倒排工期、挂图上阵,发挥好美丽办、监理方、施工方等工作人员作用加班加点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二是加强督导检查,采用每日报表、每日巡查、不定期联查、全县通报等多种督导手段,准确掌握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第9篇: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将建设项目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管理主要是从工业建设项目(污染类)开始的,然后逐步扩大到生态方面的建设项目,而对房地产类建设项目一直没有统一的环境管理模式。直至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才在1999年制订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试行)》[2]中,明确将房地产开发项目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并根据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的占地面积或建设面积对其实行分类管理。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针对全国对“试行名录”的执行情况和有关部门的反馈意见,重新修订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第1批)[3].目前,我国对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均是按照“第1名录”的规定进行分类管理的,即建筑面积5万平米(含)以上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建筑面积5000(含)~50000平米的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建筑面积5000平米以下的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

1、评价方法

1.1 评价的技术方法

自1979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确立以来,我国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1993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大气环境、地面水环境),该导则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主要适用于工业类建设项目(污染类)的评价,评价重点是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随着非污染生态类建设项目的日益增多,我国加强了在非污染生态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1997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方法与要求,主要适用于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业、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海洋及海岸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影响评价。

此外,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有关部门还加强了行业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研究,了《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火电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规范》(HJ/T13-1996)、《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J226-97)、《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005-96)等技术规范,用以指导电磁辐射、火电厂、公路等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2 评价的一般方法

1999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试行)》后,我国将房地产类建设项目正式纳入了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但没有相应的评价技术导则和规范。目前,我国房地产类建设项目评价一般沿用工业类建设项目的评价导则,在其评价目的、等级、范围、重点和因子的确定以及《报告书》的章节设置上都将房地产类建设项目视作污染类建设项目。

(1)评价目的的确定。目前,房地产类建设项目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认真贯彻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政策;从整体上综合考虑房地产开发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实现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反馈于设计,为房地产建设项目的建设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评价工作的一般等级和范围的确定。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H/T2.1—2.3-93),结合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的特点与污染物排放强度特征,确定评价工作的等级和范围。

环境空气:由于房地产类建设项目在施工期和营运期一般采用清洁能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少,但施工期的扬尘、施工机械及车辆运输排放的尾气会对局部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因此,确定房地产类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空气一般评价等级为3级,评价范围为项目场界区域内。

地表水:房地产类建设项目排水主要为生活污水,污水水质简单,如果排水进入大中型河流的,地表水一般评价等级为3级,评价范围为污水排口下游2000m;如果排水通过市政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场的,评价中只作简单的交待即可。

环境噪声:房地产建设项目建成后噪声源少,声源声级低,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但施工期噪声声源多而声级高,因此,一般确定施工期评价等级为3级,评价范围为场界100m以内。

(3)评价重点的确定。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的评价目的、等级、范围确定了其评价的重点是,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对施工期的噪声和粉尘以及营运期的污水、噪声等环境影响进行重点评价,对污水、噪声等环境保护措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论证。

(4)评价因子的选取。评价因子一般包括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因子和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两大类,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一般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环境、声环境等方面的评价因子,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包括地表水、声环境、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评价因子,评价时一般选取一些常见的评价因子。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空气评价因子一般选取SO2、NO2和TSP;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一般选取pH、CODcr、BOD5、TP、石油类和氨氮;声环境评价因子一般选取环境噪声。

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一般选取CODcr、BOD5、SS和动植物油;声环境评价因子一般选取等效A声级;固体废弃物评价因子一般选取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

(5)《报告书》章节设置。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总则:主要介绍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编制依据、采用的标准、环境敏感点和保护目标等方面的内容;

建设项目概况:主要是对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及建设性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平面布局、交通组织以及水、电、气供给,通讯、通风空调,雨、污排水与生活污水处置设施位置、规模等公用工程的介绍;

工程分析:这是《报告书》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主要是对施工期、营运期污染物产生情况进行较详细地分析,并对建设项目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进行汇总;

区域自然社会环境概况:对气象、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与项目相关的社会环境现状进行简明扼要的描述;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主要是对拟建工程区域的空气、地表水、声环境进行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对施工期、营运期的环境影响进行定性或定量地分析;

环境保护措施:这也是评价的重点章节,主要是对施工期、营运期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从而对项目提出反馈意见;

项目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设置环境管理机构,拟定环境管理内容和职责以及环境监测计划等;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建议:这是《报告书》最后一个章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章节,通过前面几个章节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在《报告书》的结论中必须要明确项目从环境保护角度建设是否可行,并对项目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2、房地产开发现状及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住宅问题十分突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住宅产业的迅速发展。1998年以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下,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有效地启动了居民住房消费,为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解决社会就业、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全国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2.15m2[4],住房短缺问题基本解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民居住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住房苦乐不均问题还比较普遍。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的增加、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转变,对住房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对居住环境、居住质量的要求将不断提高。未来几年,房地产业仍将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一方面要继续加快房地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挥住宅与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步伐,提高住宅质量,改善人居环境,满足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住质量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

房地产开发业是城市第3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人民的居家、工作、娱乐、商业活动的场所,它丰富了人民生活,让人民安居乐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能够拥有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空间。然而,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和城市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工业废水、废气、汽车尾气、热岛效应、噪音、光污染等使城市居住和工作环境变差了很多,人们也更关注居住环境的健康舒适性和安全性。一些房地产商环意识薄弱,在房地产选址、建设时仅考虑地块的区位、交通、能源及其他公用基础设施等因素,没有重视地块外界环境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内部规划建设及环境管理问题,这样必会暴露出或隐藏着种种环境问题,如交通拥挤、绿地缺乏、人口密集、废物垃圾成山、污水横流、高压线横穿小区、噪声干扰、物业管理混乱等。

这些环境问题对居民的健康与安全、小区的舒适性和生态价值等会产生不利影响。房地产业发展要与人口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利用相协调。要在开发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使房地产业成为城市生态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加强环境意识,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塑造环境优美、和谐的社区。引导我国房地产业走上“绿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3、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对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仍沿用工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式、手段、方法、体系,从其评价因子的选取,评价重点以及报告书的章节设置可以看出这种传统的评价模式将房地产类建设项目视为污染类的建设项目,注重了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对外环境造成的影响,污染物能否达标排放以及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是否可行等,而忽略了外环境及建筑群落布局对房屋使用者造成的影响,没有考虑什么样的环境适宜人居住。这种评价模式没有抓住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特点,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居环境的要求。

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再是为了生存而生存,而是要求享受生活,体验高质量的人生,追求舒适、幸福的生存空间。这就给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更高标准,同时也增加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与内容。房地产类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应当以人为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所具有的与一般环境影响评价不同的特点,如项目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双向性;以危害居民健康的评价指标为主;评价范围小而评价内容更全面更细致;评价过程不仅应当注重物理指标,亦应当注重定性指标等。在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体系上还有大量的诸如评价方法学、评价因子的选取、评价标准及综合评价指数的确定、评价结果的判定和公众参与方式等工作有待研究。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来科学评价居住环境质量及其人居环境适宜性,以便能够准确地反映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状况,更好地保护和提高项目的环境质量。因此,建立具有科学性和规范化的居住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参考文献:

[1]陆雍森。环境评价[M].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史宝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M].修订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3]郦桂芬。环境质量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