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人居环境设计范文

人居环境设计全文(5篇)

人居环境设计

第1篇:人居环境设计范文

1现代人居环境分析

1.1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

从人类发展历史上来说人类的聚居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出现了专业从事个别劳动的人群在人群中开始出现了细致的分工合作,人类的聚居意识开始逐渐的形成。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人类的定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逐渐的开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人居环境。所以说人居环境就是指人类与自然的一种发展关系,在人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1]。

1.2人居环境的认识与改造

1.2.1建筑观念的认识与发展建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进步发展,由于建筑本身是一门极为综合性的学科,建筑学中既有技术性也有艺术性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说建筑学是个极为复杂的产物。在建筑学发展之初还是侧重于技术上的,那个时候还没有相关的美学研究初期的建筑就是人们生存的工具。之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形成自身的艺术质感,在工业化时期将建筑视为机器,之后以赛维为代表认为建筑是一种空间的艺术,在一定的空间上进行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创造。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在建筑上也开始逐渐的融合进一些生态要素,在1993年的19次国际建筑师协会会议中发表了《芝加哥宣言》中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建筑,自此开始往生态建筑上逐渐的靠拢,中国的风水学说也开始逐渐的得到了认可。

1.2.2人居环境的要求人居环境是一种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相融合的一种过程,在实现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对于自然与人文方面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在自然方面要对于建筑的周边生态环境进行勘察与保护,这一点与中国的风水学说较为相似。在建筑过程中要对于所建筑的地域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到所在地域的整体环境之后再进行详细的方案设定。在建造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而不是见树就砍,见山就挖要根据当地的地势地貌进行具体的设计,适应于当地的整体环境融入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让人愉悦的人居环境。之后就是在人文方面现如今的建筑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美感,所谓的衣食住行是人的最为基本的需求,所以住就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在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之后也要满足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建筑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一种独特的空间构造来进行一种精神的传播。一个真正完善的建筑形式与内容是结合在一起的,两者是不能分开的通过形式去展现内容通过内容去表现形式,两者之间相互依存。而且建筑本身最为基本的意义就是其自身的实用价值,失去了实用价值的建筑也就失去了其自身的本质价值,所以在建筑过程中要根据需求来进行设计,根据生产生活中的不同需求来进行空间与外形的组织实现建筑自身的价值[2]。

2风水概念

2.1传统风水概述

我国的传统风水是一门玄术,风是指元气与场能,水是指流动和变化。风水其本身来说是一种相地之术简单的来说就是一种临场勘察整体环境的一种方法。在现如今的教育中,很多的人认为风水之说是一种迷信,实则不然。风水是一种研究人与自然的学说,不仅仅是对于自然的研究,还有对于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的研究。在研究宇宙自然的过程中,人作为自然的一种组成部分自然而然的可以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相传风水是九天玄女创造的起源于战国时期,在古代风水学说主要是用于住宅、墓穴、宫殿等等方位的选择上提供方法原则,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摈除了一些迷信糟粕的部分,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方法来解释具体的风水现象。

2.2风水与中国文化

风水有着极为明显的中国文化象征,其中蕴含着很多独属于中国一种美学审美。在中国古代的很多的建筑建造与方位选择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的房屋建造还有就是一种强烈的美学意识,不仅仅是注重建筑的实用性还要注重建筑本身的美观性。在中国文化之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说法,在建筑过程中也是对于环境进行最大程度上的利用。在风水中有着极为明显的美学特征,古代文人志士喜欢寄情于山水之中,在很多的诗词之中也是表现出了对于山水的向往。所以在很多的住宅的设计中利用风水学说对于整体环境的勘察,将山水融入到了建筑之中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之感,将环境与人文建筑恰当的融合在了一起,深刻的体现出了中国的文化内蕴,也表现了中国古代对于风水之说的推崇。

2.3风水的实践情况

随着近年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的重视起来,风水的学说也开始逐步的运用到了现代的建筑之中。很多的建筑公司在修建之前会专门的请一些风水专家进行勘察以此来确保建筑的整体质量。风水学说开始逐渐的影响到了现代建筑的选址走向甚至于室内的设计等等,风水学说开始从地下活动转为半公开的活动,在很多的建筑领域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实践活动。但是在风水学说开始广泛实践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识别不能给一些江湖术士传播的一些迷信内容骗取了钱财得不偿失。

3风水与人居环境改善

3.1风水理论与人居环境

风水理论之中包含着很多的科学依据,在现代化的人居环境中风水学有着与现代化建筑学说的很多相似之处,人居环境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崭新而又古老的命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从最开始的遮风避雨到之后象征性的建筑,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建筑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古老的中国的风水学说与近年来很多的西方科学家所提出的一些建筑观念有着不谋而合的相同之处,至此风水学说就绝对不仅仅是一种封建学说的产物,在披着封建学说的外皮之下有着其自身长期实践的精髓所在。风水学说对于自然环境的勘察与对于自然与人关系的理解实则是一种极为领先的意识,在风水学说的影响之下中国古代的很多建筑都在方位选择与住宅建设过程中有着自身的和谐意识,做到了真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共同发展相互依存这在风水学说中有着较为明显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现代化的生态建筑是中国风水学说的另外一种升华,但是其本质还是一样的没有太大的区分[3]。

3.2传统生态学说对于改善人居环境的启发

在我国传统的生态学说中一直在追求着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儒家道家佛家这三大家的思想中也是一直在贯穿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依照着这样的规律来不断的调整自身而不是去破坏整体的规律。所以依据这样的生态学说可以在人居环境的设计中进行改善,贯彻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在设计的时候遵循自然的整体规律让建筑设计的形态与内容适应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城市的建设上也可以根据城市规模的大小,地势的整体走势与河流的走向进行地势选择,不仅仅是要对于自然景观做出要求还有对于地域本身的人文价值做出要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效果。

4传统风水在现代人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新中国的建设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逐渐的提高,对于自身的房屋建设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因为房屋的建设与自身的健康息息相关所以自古以来住宅都是人们极为重视的部分。我国一直崇尚儒家思想,儒家之中一直强调着修身齐家平天下,住宅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极为重要的。从风水学的角度上来看住宅有“形法”与“理法”两大系统,住宅的形式范围有着以下几点的注意点。住宅的室外环境比如住宅附近是否有山峰依托,是否有河流经过住宅左右是否有维护,大门正对是否有山尖等等,在住宅外部环境的选择上有着较多的讲究。还有就是住宅的外部形态,这是有关于建筑的外观设计与空间设计,比如有一些住宅就是前高后低的设计,在一些平面设计中设计成矩形或者是工形外部形态的设计也可以根据四周的自然环境进行相适应的调整[4]。住宅的内部形态,在住宅的室内空间设计上就要注重卧房、厕所、厨房的各种位置分布还有就是一些室内的采光情况,墙面的一些装饰布置形成的一种空间感,还有就是一些空间的合理化分布。住宅建筑设计的尺度与比例,在住宅建筑设计中比例尺度的设计也是极为重要的,比如上一层楼不能高于下一层,还有在同一层中门窗比例大小要相似不能有太大的差距。或者是门梁的放置位置或是家具的长度摆放,样式与尺度等等都有着相应的要求。这些房屋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对于实用性的一种追求,还有对于美观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追求,将这种建筑和谐运用到现代化的建筑之中服务于现代化社会。

5结语

第2篇:人居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设城市生态;居住环境;美学艺术

虽然目前环境景观的设计和组合很难体现生态与美学的融合,但我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天人合一”,独特的人类视觉,已经融入到景观中。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和自然都有着崇拜的心理,老子对于生态的解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更是表达了崇敬的心理,使人们对于自然的本质有了更简单的理解[1]。

1建设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第一是反应国家的政策。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国家重点关注的是建设城市环境。书记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设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其中之一的任务。中国目前正在通过向企业提供政治支持来加强环境保护,这些企业可以改善生态文明的建设,另一方面,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建设生态文明的工作做的更好了。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促进了环境设计部门的进一步发展,还降低了建筑成本,提高了建筑企业的企业竞争力。除此以外,绿色建筑可以公平分配资源,增加资源的使用,节约了资源的使用,避免了环境资源的浪费,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安装成本。环境设计的方案要符合各地区的生存条件,环境生境生态设计的概念适合于各个地区和气候变化。最后,城市的人性化方面有所改善。同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但是也强化了城市生活中的负面因素,使其永久性地存在人们的生活环境里。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城市建设的规划协调了城市环境与文化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所以现代城市生活是未来提高现代城市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2城市生态建设中所设计的人文思想

2.1发展创新型生态水景观建设。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环境的退化导致了水资源、防洪和洪水等问题的出现。城市中水资源愈加匮乏。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人们对生产和使用生计用水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导致了生态建设环境中的可用水资源被利用。然而,由于人口增长等问题,对水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城市发展普遍追求速度而忽略了绿色建设,导致地下水逐渐减少和地面的位置不断下降,而许多低地湿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可再生水资源也越来越少,这些情况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危急的。城市可再生水供应系统面对水灾的能力有限,而预防水灾的问题日益严重。鉴于这些城市环境问题,城市水资源变得极其宝贵,而城市水资源的浪费往往是由于对水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对水建筑技术的建设认识不足。不过近些年国家不断加大人们对于水资源使用的意识,人们在认识到水资源的相关性和实用价值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为城市环境创造创新景观的关键(例如。增加利用城市洪水、修建桥梁和人工湿地),改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并且积极参与保护城市环境的队伍中,所以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一定是城市水景观设计[2]。2.2凝聚力。城市化发展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所有重要阶段里,人类文明的保存和传播、融合和创造财富,甚至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信息和权力都是如此。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的发展证明了城市在文化集合和交流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步伐加快,许多偏远地区的人口被城市生活所吸引,很多偏远地区搬迁到城市生活。城市就像一个融合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熔炉,产生了新的种族和社会形式,在融合的过程里,其中城市文化传统和新的城市文化在冲突后建立了强大的凝聚力,并使不同的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这种凝聚力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和城市图景,使市民在城市内部形成独特的文化团结。融合后产生的新的文化模式和形象代表着新的城市,代表着新的城市的信仰和精神,也代表着一种新的凝聚力。正是因为这种凝聚力,城市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举个例子,我国的大多沿海城市,比如武汉,武汉的地理位置突出并且交通位置聚集,所以武汉的交通、生产、信息等系统与人类生态形成复杂的关系,不仅使城市得以统一,而且成为文化交流的媒介[3]。2.3生态环境建设里的人文精神。城市生态的设计应考虑到当代人类的美学需要,满足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和要求,同时考虑到人口的需要和行为、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差异性。现代环境信息化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被信息化所占据,信息化的发展也将会占据未来的一个主体地位。并充分界定人与环境、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以及双向交流的至关重要性,并强调以人为本的目标、思想和艺术方式的具体表现。不仅如此,还要把人文精神具体落实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这是委员会第一次能够制定一项关于成员国法律大致概括的指令。上海城市旅游的历史和文化特征。这是一条现代休闲街道,由上海市石门老区改造。它把古老的历史和新的发展情况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上海市石门古老街道和现代城市空间,让我们能够在怀旧和根深蒂固的气氛中感受到上海的精神和历史文化[4]。2.4多样化的亲水空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的亲水是本质属性、水的灵活性、孕育生命、情感的培养、心境的陶冶,人类的智慧因为亲水得到发展。而亲水不仅仅是一般的临水概念而是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更密切相关。因为他们渴望水,沿着河流或湖泊静静地散步或旅行,在水边休息以欣赏声音和风景,或跨越河流,这些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人们心理上的一种本能,场地的设计应该满足人们对水向往。海岸形态设计是创造亲水空间的重要工具,创造亲水空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解决安全与亲水之间的冲突。设施设计必须首先满足防洪的要求,在规划洪水资料前,要认真审查洪水资料。除了海岸线的设计可以给人们独特的体验,海岸的项目比如,水上设施和活动的举行也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例如在水位较低处布置跳石,在更深更大的水域设计桥梁,隧道等。韩国的清溪川灾后重建工程是这方面的好工程,它用于钓鱼、戏剧、游泳、漂流等活动。通过逐步独特的水处理,创造出相对的休闲空间,利用丰富的亲水性形式满足了人们对水的需求[5]。

3结束语

在现代城市生态学中人们的居住环境的设计中加入了人类思维的火花完美的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相结合,此外还有以城市发展为支撑的环境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该文件阐述了环境设计的内容、设计意义、人文艺术内容和实践理念。通过人居环境无害化设计,大力促进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发展的社会效益,而且还可以创造一个现代城市环境,其特点是独特的,值得我们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周秀梅.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2]董赤.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3]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4]刘晓晖.诗境规划设计思想刍论[D].重庆:重庆大学,2010.

第3篇:人居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人居建筑;环境;“精准性”

建设行业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往往没能够重视建筑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就导致了现阶段的建筑工程难以满足人们对生存质量的要求。而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过分缺乏对于环境的考虑,就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环境破坏以及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这也就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的设计工作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环境这一因素,并且进一步的提升人居建筑以及环境的精准性设计,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实现人、建筑与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存,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其经济效益。

1人居建筑与精准性的概述

1.1精准性的内涵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保持精准性的设计,指的是在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对各种有着决定性的因素进行精准的确定,并进一步的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互动程度,并在这一基础上通过恰当的调节,来进行合适的方案与目标的确定。从而在建筑建设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防止建筑资源的浪费,并更好的打造出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而对于人居建筑与环境的精准性设计,则值得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作都进行严格精准的管理,并进行建筑总量的有效控制,从而给整个人居建筑的施工工作提供足够多的指导与依据。这也就需要相关的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将实际的建设环境作为出发点,来进行施工过程中各个因素的综合性考虑,并且充分的结合地理、人文、自然环境等影响工程施工的因素,来进行精准的施工方案的制定,从而为整个人居建筑的顺利建设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1.2人工建筑与环境精准化设计所应具备的要求

整体性:精准化是高于标准化的一种设计要求,它不仅仅局限于对于尺寸的调节,还充分的表现在对标准化以及集成化的高度要求。而精准性的设计要求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统一以及产品与整体的协调化要求,这也就表明了精准化具有着整体性的属性。灵活性:精准性一般需要对影响建筑施工的各项因素都进行综合的考虑与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优施工方案的构建工作,并借此形成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案。这也就使得精准性的设计过程中具有着较高的集成性,并且还有着灵活性这一属性。可控制性:精准性需要对所有的决定性目标都有着适当的控制能力,来更好的为总体目标的实现而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就使得精准性中具备着可控制性这一属性。可度量性:在进行精准性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保持该产品指标的透明程度,并使得相关的人员能够对该建筑产品进行评价购买以及租用,这也就要求其具备有可度量性的特性。

2进行人居建筑与环境精准化设计的策略

随着人们对建筑质量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使得在进行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的重视人居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精准性设计,从而保证该人居建筑能够与自然环境进行协调的发展。而通过下述的几点策略,句能够很好的实现人居建筑与环境的精准化设计。

2.1整合影响建筑施工的各种因素

建筑的施工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流程,并需要在这一施工过程中充分的进行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而通过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因素之间的不同特性来进行精巧的整合工作,从而达到优势互补以及最佳因素匹配的效果,来为一个全面合理的设计方案打下良好的设计基础。而在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的整合工作时,必须保持其过程足够的全面与精准,从而实现整个人居建筑与环境两者的有机结合以及协调发展。

2.2做好充分的准备措施

在进行人居建筑与环境的精准性设计过程中,往往需要利用到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比如说GPS系统、数据处理系统以及信息技术等,同时还需要设计人员能够拥有着充足的建筑与环境创造的理论以及实践经验。而只有充分的做好设计之前的各项工作,才能够为整个人居建筑与环境的精准化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保证。因此在进行精准化的设计之前,相关的建筑设计人员应当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并为精准化设计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一个与自然良好共存的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一个优越的基础。

2.3充分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人居建筑的建设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具体的设计流程往往也涉及到了多个学科之中,因此在进行人居建筑与环境精准化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各个不同的部门进行有效的配合,并且需要利用不同学科与专业中的学者们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讨论,来更好的完成该项设计工作。而只有充分的利用不同专业学者们的智慧,并在合理科学的领导下将这些建议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够使得整个精准化的设计方案水平不断的得以提升。而只有在人居建筑与环境精准化的设计过程中充分的融入各个专业的知识,才能够有效的满足人居建筑设计施工这一工作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够充分的确保建设完成后人居环境能够很好的与自然环境进行共存。

2.4坚持将环境的保护作为主导

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不仅仅表现在对建筑功能的有效提升上面,还需要充分的满足人们生活的实际需求,并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有效的加强对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能力。因此在进行精准化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将各种环境因素充分的考虑进去,并避免在人居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实现人居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进行人居建筑与环境精准化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建筑自身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有效的把握整个建筑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做好科学合理的控制与规划,并在以人为本的根本观念下,进行精准化设计的进一步提升与进步。这就需要相关的建筑设计者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并且在充分的分析了建筑特点以及所在自然环境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来进行精准性设计目标的有效实现。

3进行人居建筑与环境精准化设计的意义

对人居建筑与环境进行精准化的设计,能够有效的提升人们的居住质量,并达到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这三者之间的有效统一。而精准性的设计能够让各项环境指标得到很好的互动,并能为整个人居建筑的设计提供一个更加精准的设计指标,而精准化设计中,会借助于最小化的生态资源的消耗来获得最大程度的效益回报,并且可以利用各种建筑因素的有效控制,来有效的加强在建筑过程中对各种消费资源的控制效果,从而大大的降低了整个建筑的成本。除此之外,精准化设计还能够对人居建筑所在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检测与监督,并能够很好的进行环境的保护,并进一步的创造出一个适宜人们居住的自然环境。而通过这种良好生态环境的建立,也可以有效的保证所有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也能够彰显出精准化设计中对于人文的关怀程度。而且借助于精准化的设计,还能够将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这两者之间的物流以及信息流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循环环境,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形成一个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循环利用的生态环境。

4结语

人居建筑与环境的精准化设计是现在建筑发展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相关的设计师充分的加强对精准性设计的重视程度,并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环境等自然因素,从而实现建筑与环境这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磊.人居建筑与环境设计需要“精准性”的设计[J].城市建筑.2013(7):41.

第4篇:人居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校园规划;人居环境;建筑改造;新老建筑

1.高校校园生态人居环境建筑改造的内涵

高校从历史中走来,并孕育着未来。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园普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新建。在高校校园发展建设过程中,设计者也在逐步摸索,设计水平良莠不齐。在这个背景下,研究高校校园建筑形态变化,推导其发展规律,总结其思想根源,变得相当重要。西方有句名言:“罗马不是一日造成”。高校校园也不是一日造成。一所高校的历史愈是悠久,其传统愈是逐渐凝结于物化的校园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曾经把高校当作传统意识形态传承的主要媒介,宋代以后中国儒生也把书院作为儒家价值传承的基本媒介。而高校建筑作为高校校园实施教育的物质基础,也以各种形式参与了这类文化传统承接的过程。高校校园建筑比之其他的建筑类型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内涵的转变。人居环境所研究的环境是指围绕人类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或要素的总体。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HumanSettle-ment)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1]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仅仅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某个侧面。加强区域、城乡发展的整体协调,维持区域范围的生态完整性等原则是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之一。人居环境的建设也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与可能,积极运用新兴技术的同时,融汇多层次技术,推进涉及理念、方法和形象的创造;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套符号意义系统,人居环境也应当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传统,发挥城市规划理念一与人居文化的创造性,建设文化氛围浓厚,富有健康、活力的居住地域。人居环境在内容上包括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系统。可以再分为人工建筑物系统、生态绿地景观系统两部分。人居环境是人居住的,也是人管理的,更是为居民服务的,构成人居环境的三大要素:人类社会、人工环境、地域环境,即人、物、地(空间),人居于首要地位。人居环境建设包括五大原则: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2]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注重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着重体现与人类居住和活动有关的要素,反映居民对住所及环境的主客观感受和需求。城市人居环境系统是一个在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人工环境系统,由城市居民以及与居住生活有关的各种基本要素构成,包括宏观方面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微观方面的住区环境等四大要素,共同构成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在城市人居环境系统构成中,人处于核心地位,是人居环境系统发展的主体,人居环境要围绕人的需求,根据人类的活动特点和生活方式进行优化,自然生态环境成为人居环境系统的基础。[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是人居环境系统的强大依托。社会文化环境是人居环境系统的内在本质属性。住区环境是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关键部分,深刻影响人类的情感和活动。旧建筑人居环境的改造与利用可以实现城市人居环境历史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建筑人居环境本身是一种保护与传承,赋予新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实现建筑人居环境的生命循环,高效利用,满足不断变化的城市人居环境空间、功能、景观的要求,并随着城镇人居环境的发展得以传承与延续。高校校园人居环境的本质在于继承过去、创造未来。有生命力的文脉都是存在于发展中。高校校园建筑因其受用群体的特殊性—代表社会最高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它不仅体现特定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等方面,[4]而且还反映出特有的学术氛围,并直接影响着国家人才的培养。古今中外的高校校园都力图通过高校建筑的造型、空间布局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如高校校园建筑中最富表现力的图书馆、教学大楼与行政大楼,它们往往位于开阔而显眼的地方,凝重而从容,象征着权力与威严,表现出学术的崇高地位。这些隐性的信息,不知不觉地为学生所接受,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并通过一定方式表现出来。高校校园建筑对师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校园人居环境中的硬质特色主要包括:体现在为高校校园人居环境建筑及其群落中的规划结构、建筑设计、建筑形态、建筑意蕴与风格、建筑价值等“硬件”的集合;高校校园人居环境中的软质特色主要内容为:隐匿于校园建筑形态之后的一种制约与影响建筑形态生成发展的方式方法、设计思想理念以及创作观念、价值观念、对建筑的评价、欣赏、情感依附等软件的集合。对高校校园人居环境硬质特色的传承,主要针对校园内部的发展变化、扩大及更新等,包括对高校校园人居环境建筑形式、体量、细部、建筑符号及可见的空间关系、建筑布局模式等方面的传承。但这种传承并非照搬照抄原有形式,而是有选择地提取原有建筑语汇,[5]并加以提炼、引申和变异,以达到高校校园人居环境新老关系和谐共生之目的。从高校校园人居环境有形建筑要素中的实体、空间与组群形态来看,高校校园人居环境设计中的硬质特色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微观的建筑实体、中观的建筑空间、宏观的组群结构。

2.高校校园人居环境建筑的加建扩建

高校校园人居环境在发展,其规模在壮大,设施在完善。一些校园在发展建设中,有些建筑单体已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功能需求,那么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扩建加建,不失为既能继承与尊重历史又能协调高校校园人居环境发展的良好举措。有很多高校校园人居环境建筑通过对老高校校园人居环境建筑的扩建加建等改造,取得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良好效果,不同时期、时代建起的建筑,生动地见证了高校校园人居环境的发展过程与延续了高校校园人居环境的历史文脉。

2.1平面上的加建或嵌接

(1)空间围合:扩建以及加建建筑采取空间围合的手段,是使新旧建筑和谐统一的有效手段。新老校园人居环境建筑通过空间的围合及庭院的营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织,有效地整合了室内外空间和区域小环境。如多伦多大学伍兹沃斯学院,随着学院的发展,[6]原有高校校园人居环境内大量相邻的维多利亚式的房屋已不再适合,扩建方案在修缮利用那些老房子基础上,将新建的学术空间与之连接在一起。项目包括教室、办公室、报告厅等,通过一个“L”形设计把新的建筑与基地现存的训练厅和一个日托所连成整体,并在中心围合了一个开放的庭院,环绕庭院的拱廊使这些入口得到统一。新建筑与原建筑亲密自然地集合起来;(2)形体均衡:建筑水平方向的扩建加建要注意建筑整体的体态均衡,尤其是扩建建设量较大,甚至超越原有建筑体量时,应合理组织和调整新老之间的布局关系,避免造成尺度失衡、布局不均等状况。清华大学图书馆历经多次加建扩建,却能在历史的变迁中充分展示其不朽的艺术魅力。除外观造型方面能够对历史建筑尊从回应,也在很大方面得益于体量控制和空间布局上的成功。第一次扩建由杨廷宝先生将20世20年代建造的图书馆,由原来的2114m2扩充至7934m2,建筑平面由原来的“T”形增建后大体呈“L”形,使老建筑成为新建筑的一个侧翼,并使建筑中部抬至4层,成为主要入口,左右两翼(均为两层)外观对称。扩建后,新老建筑浑然一体,衔接得天衣无缝,并且更加壮观和优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老馆1—1920年代墨菲设计、2—1930年代杨廷宝设计、3—1990年代关肇邺设计的基地上进行第二次扩建,再扩20000m2,其体量则远远超过了前两次老馆建设的规模。关肇邺先生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环境”的规划设计理念,[7]其平面体量不仅考虑与原馆的协调与配合,而且平面上新、老馆共同形成对大礼堂的围合状,体量高度控制在低于礼堂5m左右,以4层为主,将5层的中庭后退,对大礼堂形成众星捧月之势。以大礼堂为轴线,左右体量均衡协调。并且为了体现对老馆的尊重,新馆的主入口向后退至从内院进入,既避免了与原图书馆主入口争夺形象,体现出谦让之情,同时体现出非对称布局富于变化却讲求协调的园林式意境。

2.2向地下发展

向地下方向发展的扩建与加建建筑,尽可能地减少对原有建筑环境的破坏和改变,亦不会影响原有建筑体的彩光通风等问题,是更加有效地尊重与保护原有建筑措施手段。扩建建筑的地下部分可使建筑功能得以延伸,也可以是连接两个相邻建筑的交通枢纽。[8]可以有效整合和组织整体空间。美国爱克斯学院初建于1902年,1914年在旁侧独立建立一栋新的中心,均属有历史意义的建筑,1930年和1952年的两次扩建均为水平贴建。第五次扩建置于1902年与1914年建的两栋建筑之间。设计者将新扩建部分沉入地下,充分保护早期建筑的历史原貌,并从功能上将原来分离的两幢建筑有机地联系起来,又使原有建筑保持良好的自然采光与通风。新扩建部分则采用顶部采光形式。各期建筑连成整体,同时在形象处理上,既有相似的母题,又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2.3向高空发展

在功能合理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高空发展可以节约土地使用面积,提高高校校园人居环境密度等。同济大学老图书馆的扩建是同时向水平、地下和高空方向发展的建设实例,而其向高空发展的高校校园人居环境建筑形态,尊重与契合了原有的建筑形体,并形成了鲜明的高校建筑特色。表达了设计者对高校校园人居环境建筑特有的理解。[9]同济大学图书馆早期建于1960年代,第二次是1980年代在老图书馆内院扩建地下2层、地上8层钢结构双塔式阅览室。1990年代又在后面扩建了新阅览室,并与旧阅览室以长条形天井相隔。[9]并在2004年在长方形内院中改建了椭圆形的阳光大厅(见图5a)。图书馆向高空的拓展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它以内院为依托向上形成双塔悬挑式结构,并形成45角扭转。新的扩建完善了图书馆的使用功能,整合了其内外空间环境,并丰富了它的整体形象,使其具有标志性形象特征。

3.高校校园人居环境建筑的改造保护

高等学校是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源之地,高校校园人居环境里往往都保留有一些历史建筑人居环境。这些旧校园人居环境建筑具有深刻的美学、文化与历史价值,有的不仅仍在日常教学和科研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0]而且在高校校园人居环境的文脉特色形成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已经成为高校校园人居环境形象与文化精神的象征。高校校园人居环境中的传统建筑是高校建筑形象文脉最直接的表征。它们往往是高校人居环境发展历史的见证,对于这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高校校园人居环境建筑进行保护与更新,是高校校园人居环境建筑形象文脉的一种传承方式。这些高校校园人居环境建筑往往年代久远,有些已经不能满足功能需求以及年久失修,甚至损坏严重。[11]对于这类建筑若采用拆除重建的办法,势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会给高校校园人居环境的文脉带来极大的破坏。要尽一切可能完整地保存下去,可以通过修复、加固等措施,使其焕发不朽的生命力。

3.1加固修复

清华西区建筑群被公认为是清华精神的体现,代表了清华校园的历史。西区中的清华学堂、大礼堂等建筑大多是采取了保护与修复的做法保留其原貌(见图6),加固其结构,完善其功能。

3.2改造修复

对损坏较严重建筑可采取改造修复的措施,对历史建筑我们尽量保留其外观形象,对其内部进行改造修复。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原为1921年俄国办学建校原址,属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人居环境,[12]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后作为学生教室使用。由于其内部木质装修,加上管理不善,一次意外遭遇火灾,损毁严重。在其整顿修缮中,主要是对其内部结构的改造与重建,重新规划作为小博物馆使用,以及对外立面的修复复原。

3.3复原再建

高校校园人居环境中有的建筑曾经在高校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精神文化内涵对于弘扬高校校园人居环境优秀传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以致无法修复,对于这类建筑可用传统的材料和结构依原貌重建。如清华大学的二校门,本已失去了实际功能,中被拆毁。1991年又有校友捐款复原,[13]作为清华的精神象征被一直保存下来。复原设计的建筑人居环境,其原汁原味常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任何考虑不周和对原有建筑人居环境改动或创新举措都会面临极大风险。

4.结论建议

第5篇:人居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人居环境;住宅建筑;规划设计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除了最基本的居住要求,同时还需要满足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在开展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时,建筑开发者不仅要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开展建筑规划设计工作,同时也应当高度重视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人居环境的合理性,严格遵守并全面落实“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理念,在确保住宅建筑舒适安全的基础之上,充分展现出住宅建筑美观、绿色、环保节能以及现代化等优良特征,从而为人们构建一个舒适宜居的环境,为促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发挥重要作用[1]。本文重点分析了人居环境的内涵与特征,总结归纳了基于人居环境的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提出了人居环境视域下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法,为进一步丰富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理论提供帮助。

1人居环境内涵与特征

人居环境包含了较多方面因素,主要有居住条件、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三个方面[2]。人是构建人居环境的主体,适宜的人居环境能够有效提高人们居住的舒适性与愉悦性。当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在获得基本居住满足之后,更加希望能够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3]。要构建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建筑内部空间规划、建筑外部绿化、建筑整体布局以及自然风俗等。依托于人居环境开展住宅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根据该区域的建筑条件,结合本城市的风俗习性与传统文化,重视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另外,在进行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时,还应当全面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该区域的气候特征,尽量实现能源的循环往复运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环境[4]。例如,当在较为寒冷的区域建设住宅建筑时,应科学合理规划住宅建筑的朝向与方位,以最大程度地增加日照时间。在寒冷地区建设的住宅建筑要尽可能地紧凑,非特殊情况不建议使用点状或者点状拼接的方式,并且确保符合日照间距的标准要求。

2基于人居环境的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原则

2.1生态性原则

当下经济发展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区域都存在生态危机问题。基于此背景,许多行业领域都开始逐步重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防护。住宅建筑作为人们生存的重要场所,在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也应当建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根据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开展宜居环境规划设计,使设计完成的建筑结构拥有良好的生态属性[5]。在实际进行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时,还需要贯彻落实生态性原则,根据各个区域特征,科学地开展绿色建筑规划工作,进行绿色植物的差异化种植,重视对本地景观植被的保护,防止外来人员对该区域绿色生态产生较大影响。借助绿色栽培进一步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宜居性,加强对植被生存温度的管控,同时还应当重视防范病虫害,确保植被能够健康持续地生长,充分展现住宅建筑生态价值性。依托于构建绿色生态环境,让人们可以更好地贴近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断净化人们的心灵,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6]。

2.2宜居性原则

在依托于人居环境开展住宅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当贯彻落实宜居性原则,即将人当成是建筑规划设计的主体,为人们构建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是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在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中,应当科学规划,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基于巧妙的景观设计,以缓解人们的压力,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要想让人们生活在环境宜人的空间中,一方面要构建良好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尽量亲近大自然,全面彰显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中的自然艺术,在加强艺术创造的基础之上,实现对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双重保护的目的。

3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现状与问题

住宅是人们重要的生活空间,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当随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与生活质量的提升而做出相应地改变。现阶段,在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求建筑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要求,同时还需要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的需求,真正意识到构建人居环境的重要性。然而,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发展时间较短,同时没有构建健全的理论体系,使得当下依托于人居环境的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中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住宅建筑规划设计过于看重眼前利益,没有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当下城市规划思维来看,通常以短时间内展现城市建筑成就,达到利益最大化为主导,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太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对生态环境保护缺乏重视。此外,一些建筑工程从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开始,就没有真正将城市生态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建筑不能够达到绿色建筑要求,对该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影响。(2)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注重形象而忽略应用。许多城市住宅建筑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均采用了较为相似的设计方法,设计风格有着十分明显的套路化现象。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将重点放在建筑形象设计上,而没有注重实际应用效果。仅仅是单一地学习与借鉴较为成熟的设计案例,而未对其中的各个应用措施进行深入理解,造成设计完成的住宅建筑部分应用功能与人们生活习惯不匹配,和人居环境设计理念相违背。

4人居环境视域下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方法

4.1合理规划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住宅建筑规划设计过程涵盖了多方面要素,为此,建筑设计人员应当科学妥善地处理好建筑本身和周围环境的关系[7]。例如在开展公共设施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周边的生态要素。根据因地制宜的设计规划思想,进一步体现建筑的人文景观特性,让人们可以更好地观赏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满足人们的多样化生活需求,同时设计出各种形式、规模以及布局的建筑住宅,充分体现建筑住宅的宜居性以及实用性,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大限度地降低噪声、空气等产生的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此外,通过加强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创新以及改善建筑设计总体水平等,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建筑设计的满意度。值得注意的是,要实现人居环境和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紧密结合,需要建筑设计人员积极学习与借鉴成熟经验,加强自身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最后,住宅建筑设计人员应充分意识到设计方案与流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紧随时展步伐做出相应的改变,进而更好地契合现代人们的居住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的居住舒适度以及满意度。

4.2科学规划住宅建筑内部居住环境

在住宅建筑内部居住环境设计过程中,一般需要建立在居住人员饮食起居等基础功能之上,落实因地适宜的设计原则,全面分析与整合住宅建筑内部空间日照、采光、遮阳、通风与噪声等各项因素,从而为居住人员构建出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空间[8]。科学合理规划厨房、卫生间以及卧室的空间布局,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阳台在住宅建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单单是建筑室内空间与外界环境相连接的关键载体,同时也是实现居住人员和自然生态互动的主要途径,所以阳台的设计应当确保其拥有较高的便利性,为居住人员带来更好的居住体验。在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还需要遵循节能环保的理念,建筑围护方式在调节室内环境温度、节约能源消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筑设计以及研发人员应当积极探索新型的围护结构。最后,在住宅建筑内部居住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当结合居住人员的生活习性、家庭成员构成以及收入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在满足住宅建筑基本应用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住宅建筑空间设计的专属性。

4.3合理规划住宅建筑室外环境

住宅建筑室外环境的关键作用是为居住人员提供良好的服务,主要有居住人员的实际生活需求、交往与休闲需求等。在进行住宅建筑室外环境规划时,应当要建立在全面了解及掌握该区域气候特征、风土人情以及文化等基础之上,保证设计完成的建筑室外环境与该区域特色能有效契合,比如在进行室外植物种植时,应当确保选择的植物生长需求与该区域的气候特征相匹配。另外,住宅建筑外部环境还需设计安装安全防伪系统、便民服务基础设施、物业管理体系等,为居住人员构建一个安全性高、舒适性好的活动场所。为了进一步提高住宅建筑的环保性,室外环境规划中还需要充分体现节能降耗的理念,尽可能选用能耗低或者无能耗的设施,为居住人员提供舒适环境。

5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