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重型机械论文范文

重型机械论文精选(九篇)

重型机械论文

第1篇:重型机械论文范文

关键词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学术型研究生;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85-03

1 前言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决定从2010年起减少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扩大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因此,对于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研究成为当今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与发展较好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还需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随着近几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原有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对现有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完善已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以美国、英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因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相比起我国发展较为成熟,他们的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成功的教学实践是我国学习的对象。美国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直位于世界前列,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严格的准入制度,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其教育目的就是培养行业需要的高层次专门性的人才,所以英国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重点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日本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虽然起步比英美等国家晚,但是发展较快,效果较为明显。日本研究生院设有研究型学位课程和职业型的专业学位课程,强调把专业学位和职业资格联系起来。所以日本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较好,符合社会各行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学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很多,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完善做出巨大贡献。江慧云[1]从教育实践性的角度,首先分析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然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刘红[2]首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强调课程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改进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王燕萍[3]从职业性的角度,分析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认为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矛盾,揭示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胡玲琳[4]首先比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模式上的不同之处,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论文评价等几个方面分析这两种研究生教育形式的区别,并相应地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较快,学术界对其培养模式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具体专业上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机械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从多方面系统分析我国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

3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生产制造、机械设计、测试与控制、使用和维修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所培养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测试技术及控制工程技术等,培养新成品设计和研发能力、生产工艺设计及实施能力、生产设备管理的能力、生产设备使用及其维修的能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这一点显然与学术性研究生有所不同。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我国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和教育质量方面都取得显著发展,但是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还停留在最初阶段,并没有与招生规模相适应的改观,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相同,培养目标不明确 培养目标直接体现一所学校的培养方案。虽然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目标方面有明显的不同,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机械工程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还是参照学术型研究生的。虽然有的高校提出明确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与操作中,对这一目标的贯彻和落实做得不够好,导师和学生本身都没有真正明确的培养目标。

例如,在毕业要求上,大部分学校对机械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的有严格的要求,不过对于机械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却没有明确的论文要求,甚至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也没有明显的区别,共同存在的问题是毕业论文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与此同时,很多高校把教育重点仍然放在对学术人才培养上,而对于实用性和实践的培养缺乏力度。

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应用性 课程是研究生教育最基础的工作,不同类型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就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我国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突出的特点是专业性和应用性,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要充分突出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应用。但是就我国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来看,对于所开设课程还是偏重于理论研究,完全没有体现出实践应用能力,有个别高校甚至直接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照搬过来,这样不仅没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对其以后的就业产生消极的影响。笔者认为,实践性是专业型研究生的精髓所在,我国高校应该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型研究生的特点来开设生产实践课,没有去车间生产一线更直观地学习产品的工艺流程经历,就体现不出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的特征。

导师队伍实践能力较弱,“双导师”制度形式大于内容 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领路人,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研究方向和培养方式,对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甚至以后的人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导师的作用是特别重要的。但是,我国高校目前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区别没有明确的概念,基本上专业型研究生的导师都是之前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于是自然而然延续着对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方法。

“双导师”制度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实施的一种教育方式,即设置两位导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分别对研究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指导[5]。不过,就目前高校的培养情况来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度落实得并不理想。

一是因为校内导师的工作主要是科研工作,缺乏在一线岗位的实践经验,所以也就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践环节的指导。

二是因为企业导师一般都是企业的中高层领导,本身和学校没有直接联系,工作比较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指导。据了解,身边有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甚至在毕业前都没有见过校外导师,有的学生最多只是在刚开始给校外导师送聘书的时候见过一面,整个研究生生涯没有任何联系,更别说校外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因此,许多高校的“双导师”制度只是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不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研究生教育中,尤其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实践部分是重中之重。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了高校必须保障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条件。但是,经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没有得到校方的真正重视,个别高校甚至将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直接删除,或者只是在培养方案里面规定必须有实习环节,根本没有真正去落实。校企合作方面,虽然学校和企业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模式,但具体实施还是以高校为主,企业只是走个过场,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没有让学生到企业真正实践。高校为了应付培养方案的完成,企业为了宣传自身品牌,所以联合培养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双赢”,并没有真正培养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6]。

学位论文沿用学术型研究生标准,缺乏与实践结合 就目前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位论文仍然是衡量研究生水平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成为评判研究生是否可以顺利拿到学位的重要依据。但是经研究发现,很多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形式单一,没有体现机械专业的应用性。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时,没有考虑实用性特点,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对企业的某些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只是为了更容易完成毕业目标而去选题。因此,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实用性较差。在实际指导过程中,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早已习惯了学术型硕士论文的标准,所以他们也很难做到结合专业型硕士的实践需要,也就无法解决学生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此同时,校外导师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用性得不到保障。

4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几点建议

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量补充各领域的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区别开来,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明确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是到企业工作,社会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要紧随国家的政策导向,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行业角色,其培养目标应着眼于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典型的理工学科,机械工程专业注重培养研究生扎实的机械工程理论功底和杰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本领域的前沿和动态,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探索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有独立开展项目研发和科学探究工作的能力,具备团队协作的精神。学校应着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其积累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职业素养,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就业创业优势。

优化课程体系,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设置,应确立理论学习的中心地位,同时加强实习任务的布置。专业课应重点强调职业性,结合行业需求灵活规划设定课程体系,学以致用。针对专业基础课程,优先聘请拥有丰富工作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针对实践培训课,可结合具体条件组织学生到企业接受现场教学。

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课,每部分课程都设有最低学分要求,学生只有修够了规定的学分才能合格。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严格按照学校培养目标,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适当降低理论学习的学时,代之以相应的应用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5]。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在研究生阶段,导师是和学生联系最密切的人,导师的学术水平和责任意识决定了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甚至以后的人生道路。对于培养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不仅需要理论型导师,还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首先,学校在确定导师时,不仅要对导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进行考察,还要考察导师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在聘用校外导师时,要选定多个候选人,并对每个候选人进行业务水平和实践技能的考核,聘用那些技术水平高、责任意识强的人。

第2篇:重型机械论文范文

关键词:相似理论;机械工程;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O41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44-2

0 引言

相似理论起源于20世纪,它一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是在物理现象当中,每个学者都清楚,在自然界里,存在很多的相似的物理现象,或者现象不同,而其实验本质相同。正因为这些现象或本质的相似性,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注意,于是在20世纪初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相似理论。从它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会出现相似状况的各项必要的因素以及这些现象其中的相似性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似理论及其应用也得到了可观的进步和完善。近些年,也有很多学者根据这些理论知识提出了很多定理,并写出了相应的论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比如上世纪前苏联学者发表了《相似原理》,其中的“相似三定理”是相似理论的理论基础,也是现代应用开展的必要理论定理。除此之外,还有我国发表的《相似工程与成组技术》和《相似工程》两篇论文,这些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被科学界视为新的血液。在我国的现代化机械工程领域当中,相似理论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被广泛地应用到各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机械操作的问题当中,同时作为很多工程开展的基础理论知识,它可以有效较好的解决很多机械工程中的难题。为了促使相似理论能够在机械工程领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和应用,需要各位学者对相似理论的内容进行不断探讨,并切实地把相似理论与工程实际中的技术结合起来,如成组技术、人工智能和模型试验等,以充分实现相似理论的价值。

1 相似理论的特点

如上所说,相似理论是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相似的物理现象和本质进行相应的研究的学科,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模拟和仿真,通过对一些现象的研究,得出其实际原理,然后进行仿照、对比,并运用到各行各业当中。在现代的机械工程领域当中,相似理论大都被应用于指导工程的各项进程的模拟,并对其加以探索,从而确定相关的策略以及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今的社会,计算机科技不断发展,相似理论已经不仅仅止步于对物理现象的研究当中,它不但成为很多机械工程设计方案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广泛的应用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相似理论的概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获得新的进步和扩充,它在不同的领域中也演绎着各式各样的角色,核心内容也越变越广,同时它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使它在各行各业都充分的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理论一般是通过对物理现象发生所需具备的条件出发,对其中的各项内容进行研究,并通过各种数学公式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然后将之应用到很多领域当中。相似理论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很大的抽象性,这个特点源于它对物理现象的研究所采用的方式,其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科学的设计分析与数学理论的规划计算,也就很大方面地导致了它的抽象性太强。其次,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适用范围十分广泛,除了机械工程领域,其他工业领域以及各种电力系统等都结合并运用了其理论内容。相似理论的核心功能在于指导实践方面,很多时候,要对工程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模拟实验和分析,在这其中,相似理论就充当着导火线的作用,连接着整个实验进程。并且,相似理论在很大一方面是用来处理工程当中所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因此,它的价值也很明显的体现在了机械工程的整体进程当中。

2 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当中的应用

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当中又有一个新的名词:相似工程学。它表明了该理论在机械工程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宽广的操作领域。在机械工程当中,它最为显著的应用项目主要包含了工程系统相似设计、相似虚拟制造、成组技术、相似模型技术和机械系统相似设计等。在这些应用当中,目前最受关注的是成组技术,它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广泛应用。最为科学化的应用是相似模型技术,由于在工程当中,其中的某一环节很容易出现问题和缺陷,就需要进行各种模拟、仿真,进而进行分析和对比,因此,该应用的主要操作是相似模拟与系统仿真,做完这两步之后,就可以对工程进行系统有效的规划和分析,并通过相似性来对整体的进程提出相应的方案,同时对工程当中的问题进行解决。由这些可以看出,在机械工程的进展当中,相似理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且,在机械工程当中,相似性分析可以对整体的系统起到良好的分析改善效果,对工程的进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相似系统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显得极为重要。

在机械工程领域的零件设计当中,相似性的系统分析也可以赋予到零件最初的设计当中,把相似理论与各部位零件进行融洽的结合,从而配合整个机械工程的运作,使整体的机械系统变得合理有序。现代的机械工程,越来越看重整体系统的运转,同时要保证各部分机械的稳定运作,一旦出现了某方面或某部位的问题,就要通过相似理论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研究,以获取解决方案。因此,在零件的相似性理论制造方面,也应该加强重视度,只有全面地将相似系统运用到零件的制作过程当中,才可以使整体的机械进程更加稳健顺利。

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当中核心的价值在于对机械工程整体的设计规划分析以及对所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地规整出新的方案和解决办法。在机械工程的开展当中,具体的相似性设计步骤分为三步:首先是对整体机械系统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在这里,首先要收集系统的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合理的整理,再通过相似性理论将各部分进行模拟或仿真,最后进行分析,得出操作的具体流程和方法。对整体的机械系统的相似性分析要从由不同的方面开始,如传动方面、整体控制方面等。每个方面不仅仅是整体的一部分,也有自己独立的整体,需要运用相似性理论对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其次,由于在对整体机械工程的系统分析量太大,导致模型数目众多,因此需要恰当地简化模型。相似性理论要求,对模型中的参数要以具体要求为基准,不能盲目而立,同时要有特定的模型基础,不可以简化掉重要部位。最后要对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对机械工程系统的模型模拟和简化,可以得到很多相关的数据以及记录,我们要对其中的重要结论与现有的或目标当中的进展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着不足,如果确实存在缺陷,则应该立马对系统进行重新的分析,规划更加合适的模型,对其中的各项内容也进行合理的分析,更改不一样的对照参数。

3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基础,它的各项设计与方法在机械工程进程当中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如在基础的零件设计方面、模型设计方面、成组技术以及整体的机械工程系统模拟分析方面。相似理论本身的理论基础也被很多行业所接纳,在这其中,最为主要的还是机械工程领域的成就。随着年代的改革,相似理论不断地得到了充分且有效的发展,它在机械工程领域的价值也越来越突出。但是,目前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整体的运作发展当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我国的机械工程能够不断获得新的进步与发展,相关的学者与科学家要对相似理论这门独特的学科不断进行创新和探讨,实践出其核心理论价值,使它充分地发挥其在机械领域的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姬书得,张利国,刘雪松,方洪渊,于东媛.基于相似理论解决水轮机转轮数值分析困难的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0(08).

[2] 江磊,郭建娟,陈传海.基于相似理论的月球车牵引性能模型试验[J].中国机械工程,2009(23).

[3] 胡冬奎,王平.基于相似理论的双螺杆磨浆机螺杆参数化设计[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9(06).

第3篇:重型机械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措施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的。机械制图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是机械制造专业的专业课程。在人们对机械制造专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实现机械制图的有效教学就成为了高职教师的必然选择。

当前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机械制图的教学理念也在发生着深刻地变化。在今后的发展中高职院校制图教学改革将会发生重要变化。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科学的教学改革,是提升学生机械专业素质的重要措施。

1.机械制图教学模式的改革

机械制图教学改革首先就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一切都是老师说了算,主要是采用灌输式手法来进行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思路来进行改革显然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易发挥。总的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个缺点:一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易发挥;二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一层不变;三是不注重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程度不够。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满足基本的需求,但是归根到底是效率非常低下的。在时代不断变化,人们的理念在不断变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大胆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来进行有效教学。

所谓研究型教学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任务分成多个子任务交由学生来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型教学有三个最为典型的特点:一是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研究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引导协调的作用。研究性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创新,主动探索的精神。对于实现有效教学非常有帮助。二是研究型教学注重实践。研究型教学注重产品的加工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内容与与产品的加工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是研究型教学是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是机械制图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教学模式中评价体系往往是单一的,而研究型教学模式中评价体系是多指标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2.机械制图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的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也理应发生变化。在未来的机械制图教学中要重点加强画法与投影原理教学,同时又要专门设置测绘实践周,来提升实践能力,最后是要开设《工程识图》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机械制图实际上包含三个部分:画法几何;制图基础以及机械制图。针对教学课程的改革必须要结合教学任务来合理布置教学内容。

2.1.画法几何部分。在画法几何部分的调整,根据现实实际的变化情况我们应该舍弃掉立体表面点、线、面的投影分析,增加轴侧投影和画图练习。在画法几何部分由于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不符,例如斜二测画法,此时就可以舍弃掉,还有的内容是没有必要因而可以用简单的内容来予以代替。例如相贯线是在产品加工过程中自动形成的,也就没必要进行讲解此时我们就可以用简化画法来予以代替。画法几何部分的一个教学重点是要提升学生的徒手画法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画法练习。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做好画法练习。

2.2.制图基础部分。在制图基础部分重点是要加强组合体视图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读图画图练习。通过专门练习来让学生充分掌握线面分析法和形体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3.机械制图是这门课程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充分掌握标注,局部放大图,简化画法等标准件,零件图,装配图是机械制图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研究各种零件,通过识别零件图和装配图来提升机械制图能力。

3.机械制图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改革机械制图的教学方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以及直观教学等方法来进行有效教学。

讨论式教学。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鼓励学生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接入学生的讨论。讨论式教学有助于调动课堂氛围。机械制图中“表达方法的应用”这一节就适合讨论式教学。

直观教学。想象能力是机械制图教学的重要目标。空间想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感性认识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模型,实际零件等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例如在讲解基本体切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用胡萝卜,橡皮泥等来制作模型,通过制作模型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设置悬念等方法来进行有效教学。例如在讲解平面投影特性的时候,教师先给出定义,然后可以让学生根据三视图来总结投影特征。

机械制图对于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机械制图教学理应发生变革。本文详细分析了高职院校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机械制图的教学改革主要指的是这三方面的变化,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三方面的改革。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教学模式具有全局性影响,因而我们必须要科学慎重地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改革具有指导意义,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很有帮助,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孔宪庶.机械类工程图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 2000(04).

[2]李妍.高职机械制图教育改革初探[J].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13(1).

第4篇:重型机械论文范文

关键词:机械大类专业 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197-02

在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同时对机械大类专业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根据本院制定的创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位居省内外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地方性、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我院机械大类人才培养的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我院大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针对机械大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特点我院机械大类专业探索出一条科学、完善机械大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子。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等方面构建起了机械大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使我院能培养出具备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1 机械大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科学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起很大的作用。过去机械大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度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过分依赖于教材,着重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传授。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对滞后。对学生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注意死记硬背,拼命忙于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所以,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2 构建机械大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多学科综合交叉构成宽厚的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课程模块所构成。

(1)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文体艺术修养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偏窄、知识结构单一的格局。主要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品德与法律、体育、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演讲与口才、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进入社会后发展需要的通识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政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现代工程逐渐凸显创造性、综合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征,未来工程师在“非工程”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工科大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加强与民族意识、工程意识、经济意识的融合,并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身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因而,必须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即涵盖机、电、液知识、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制造技术与经济管理技术的宽厚的基础课程体系。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计算机接口与应用、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热工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检测技术、汽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旨在加强学科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适应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3)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基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原则,对专业课程学时减少的同时,课程内容进行精炼,突出应用广、水平高、效果好的特点,对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热能工程、模具设计制造、汽车与内燃机、制冷与空调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在每个专业方向均设置特色课程和探索性课程,针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性开设部分的选学课。

(4)高素质的机械大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同时还有具备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因而,构建创新系列课程模块要基于工程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前沿,着眼于整个机械系统。开设课程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产品技术创新、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机电系统动态仿真、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课程,课程涵盖了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夯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工程设计去实践,为以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3 构建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靠理论教学是不能内化成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实训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能力培养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岗位聘任及培训等制度。在此基础上,顺利实现了人事改革,通过竞聘上岗,拥有实验专职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占3人,中级职称占5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仪器设备852台(套),总值达901.36万元。按照工程模式进行实践基地的设计与规划,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省级示范建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来进行规划和设置。整个实践基地分成三大块: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基地、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场地。

(1)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包括金工实习基地和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机械实习工厂基地以数控设备为主,每年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6000人次,除了承担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数控操作的认证培训工作,学生在数控课程、数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可获得资质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动力机械

拆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产品拆装、机电产品拆装、模具拆装、制冷设备拆装、内燃机拆装以及拆装准备间,每年可承担拆装实训教学任务达2000多人次。

(2)动力机械基础实训基地包括工程力学模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传动与控制工程模块(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PLC等)和热工基础实验模块(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测试技术、能源与环境)。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32000人次。并对实践内容的进行重组,实践手段和内容体现了先进性、综合性及设计性。

(3)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创新模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软件实训模块(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虚拟实验模块。以前实验要求给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书,让学生机械地去验证。这样验证性实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供了各种虚拟传动零件、机构及各种仿真软件为学生自行设计和组合创新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向学生具体提出要求,只提出需实现的功能,学生通过各种虚拟实验机构验证创新实践成果,并通过机械工具制作出产品模型。整个实训过程学生独立做出,自己编写和总结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方式以设计为主线,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方案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专业实验场地包括机械工程实验模块、热能工程实验模块、车辆工程实验模块、材料成型实验模块,承担了三个机械大类专业、六个培养方向的专业实验教学任务,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1000人次。

4 创新实践教学成果

根据以上内容构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机械大类专业实践快两年来,成绩显著。到目前为止,我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小型内燃机及先进制造技术被评为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现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湖南省挑战杯竞赛和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大赛取得优异的成绩,2008年获得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08年荣获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中南地区港澳特区第四届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2010年第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铜奖3项。2009年挑战杯比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2009年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主办的第一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术竞赛在我校举行,我校成功地承办了该项大赛,并获得了大赛唯一的特等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地方院校机械大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进而推广所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周仲魁,夏菲,梁丽萍,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49~52

[2]蔡苇,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166

[3]李郁峰,陈念年.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9,10:12~14

第5篇:重型机械论文范文

关键词:机械电子 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33-02

机械电子工程简称机电一体化,表示机械学和电子学两门学科的综合。机械电子工程以机电设备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应用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实现设备功能最佳化[1]。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若要培养优秀的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并且能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和实践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从事生产一线的机电一体化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

1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院校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侧重于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部分实践教学的强化,没能以系统化的角度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3]。结果造成这个新兴专业失去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的预期目标[4]。

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的教育,在培养规格方面,以培养具有一定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工程师基本技术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培养模式方面,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优化能够体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方案,以“工程应用”为特征和主旨构建课程体系,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构建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构建应围绕两个点、四个方向。两个点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四个方向是数控、工业机器人、流控和测控。课程包括机、电、液(气)、控、算等方向的相关课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构建定位在机械工程领域,突出各学科方向的有机融合,主要对机械设计、自动控制、设备故障诊断及状态检测等方面开展研究和设计。

2.1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机为基础。机指机械专业的基础知识,包括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以及与课程相关的实践。学生在学习机械类课程的同时加强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接口技术等课程。合理调整机和电的关系,采用机电并重的培养原则,对原有覆盖较广的课程精简、优化,建立学生能够学好并掌握的课程体系,重点是将机械、控制、电子以及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的技术应用于机电系统和产品制造过程。

2.2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整体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到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还要考虑行业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工电子、流体控制、机械控制和计算机控制六大部分。

机械设计包括机械制图及CAD、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并为机械制造系列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机械制造包括金属工艺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这些课程为学生打下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并通过金工实习和课程设计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实践训练,从而能进行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

电工电子包括电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拖动等课程,强调电工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为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设备设计打下基础。

流体控制包括流体力学、液压(启动)原理、液压控制系统等课程。

机械控制包括机械工程导论、机械振动学、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机械测试技术等课程。

计算机控制包括VB、C语言、VC++等课程。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程能力、技术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课程组中,强调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以使单项技术或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得到强化,减少课程内容上的重复,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在高校培养人才中占的比重较大,教学重点在于理论,这些理论是专业知识体系的根本,内容已经经过实践验证和沉淀,是学好其它专业技术课必需掌握的知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是建立在必备的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因此,在设置专业基础课时,要充分了解人才市场要求的专业知识并考虑学生今后的专业拓展能力。

2.4 加强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

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案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比重,实践教学必修学分约占该专业毕业最低学分要求的35%。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水平,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分类别、分层次、分模块的创新性设计。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占有较大的比重。如产品生产过程机电一化设备设计、数控加工、系统故障分析与排除等。“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进行以启发性和创新性实验的研究性学习,逐步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培养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课程设计、工艺实习、工程教育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作为载体,并尽量选择实际课题,以强化创新能力训练的力度,同时在这一系列的实践环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精神。

3 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加强实验室建设,整合共享实验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在原有硬件设施基础上,分层次、分模块地逐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引进实验室管理系统,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获取实践经验、形成应用能力的基地。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加强校企之间、校与校之间、学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联合,从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兼职教授、高工,定期举办学术报告、讲座以及指导学生实习、指导毕业设计等工作,积极开展合作培养,构建稳定的实习基地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

4 结论

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发展,只有培养出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设计、制造、维护,并且熟悉控制技术、检测及监测技术、编程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高等院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转变观念,不断探索适合于应用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黄筱调,吴玉国.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结构的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1997(4):31-33.

[2] 王亚静,周佑喜,何兆太.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系统化培养模式探讨[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0,6(2):139-141.

第6篇:重型机械论文范文

关键词: 机械教学 现代教学方法 趋势

一、变革传统模型辅助教学的趋势

在传统的机械教学中,教师采用传统的模型进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如传统教学模型管理水平不高,携带不方便,演示存在一些问题,等等。因此,教师变革传统模型辅助教学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修理传统模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那些比较陈旧或已经坏掉的模,教师可以进行二次利用。如演示老旧的V带传动模型,因为传动带已经老旧变形,张紧力明显不够,会出现多次打滑的现象,让学生修理这个模型,老师可以从旁指导。在修理这个陈旧模型时,学生需要用到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学生修理模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也可以由学生自由结合,共同完成修理模型的工作。修理旧模型的过程,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自制模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机械教学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是机械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机械教学中,机械制图方面的学习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因为很多形体表面都存在孔、槽等结构,在内部还可能存在其他一些更复杂的结构,初学者在绘图时要进行空间想象,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绘制出机械图,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材质亲手制作出模型实物,让学生对模型的大致结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模型制作及机械制图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制作模型可以自由结合组建小组,也可以由教师组建小组。模型制作时间既可以选在课堂上,又可以选在课下。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帮助,还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便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耐心地为学生解答,而不要对学生的问题持一种不屑的态度,也不能嘲笑、辱骂学生,而要多关心、鼓励学生,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趋势

在机械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有助于将抽象难懂、不易讲解的机械运动过程和工作原理直观、生动及形象地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观看清晰的图像、视频等更容易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大大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平面连杆结构的相关知识时,虽然可以事先准备好铰链四杆机机构为学生作图、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丝杆机构的运动原理,但是在讲解该机构的变化情况、基本性质和死点位置等知识时,教师感觉比较吃力。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教师就能讲清楚该机构的演变过程、运动特性和导杆机构不同类型杆件的相对运动情况。通过教师展示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铰链四杆机构各个构件的位置、运动速度和整体运动情况,可以更明确地认识到机构的死点位置和极限位置。此外,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充分认识和了解到双曲柄的变速运动的全过程。可见,教师在机械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助于为学生直观、形象地展示机械运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三、机械教学实践教学的趋势

实践教学在机械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能力和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这是机械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建立健全大型的综合性实验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需要学校对校内的机械基础实验室进行相应的整合与重组,在此基础上建立供学生使用的机械基础实验中心,学生可以在此接受机电、数控方面知识的训练,还可以学习和练习机械基础设计方面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演练完整的操作流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机械设计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掌控能力,锻炼学生的技术测量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相关软件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基础课程设计和机械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通过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好的归纳和整理,提高学生的知识归纳和整理能力。(3)提高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实习基地的建设,尤其是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助于为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练习提供便利的条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建设校园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重型机械论文范文

【关键词】微型机械;设计;基础;研究

中图分类号:TH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167-01

微型机械技术是一种新兴的且多科学交叉的高科技领域,它是研究、控制物质结构的分辨能力以及功能尺寸的的一种高端科学。微型机械所涉及的领域十分的广泛,包括电子、机械、制造业、材料、医学、化学、生物、物理等各种工程科学,是当前社会高科技的综合体,备受世人的瞩目,已经被称为二十一世纪人类最关键的技术之首。

一、微型机械的概述

微型机械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呼,在美国它被称为微型电子系统,在欧洲被称为微系统,在日本被称为的是微型机器。微型机械所指的是可以进行批量制作的、微型传感器、集微型机构、微型执行器、信号处理、电源控制以及接口电源等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微型机械从体型上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1至10mm的微小型机械、1m至1mm的微机械以及1nm至1m的纳米机械。微型机械的特点有体积小、重量轻、精准度高、耗能低、稳定性能好、灵敏性强、惯性较小、附加价值较高等。

二、微型机械的设计理论

科学界认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微电子机械系统应该有几个必要的部分组成:1.驱动器;2.传感器;3.信息处理微系统;4.接口。微型机械的设计理论应该将集成设计的理论为基础,考虑集成控制理论的相关内容;并且要考虑运动信号、能量信号等的传递方式和传递规律;还应该考虑系统所涉及的一些关于微运动学、微机构学、微动力学等基础微型科学理论的延伸和扩展;以及关于微型接口和宏观接口的设计问题等。

三、微型机械设计的基础问题

微型机械不是将传统的普通机械进行比例缩小而成的,它是将每个单元的各个功能完全的集中在一个微小的自治单元。因此,微型机械的内部构造十分的复杂,将每个结构都设计的细化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使其集成化和智能化更是难上加难。

(一)微尺寸效应

在物质世界,某一个物质的尺寸如果被缩小到了一定的程度,它的很多的物理现象就与原来其在宏观世界中的有了很大的区别,也可以说表面效应与力的尺寸效应会对微观世界起到非常大的影响。物质的电磁力以及惯性等都是与其特征尺寸的高次方成比例的,在微小尺寸的领域中,这些特征会随之减小;而那些与其尺寸低次方成比例的弹性、静电力以及粘性、表面张力等就会增大。由此可见,微型机械的微尺寸效应问题是其在设计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如何能够在微小的空间之内来使微电机的驱动力矩增大,这是一个影响着微电机实现其实用化的非常关键的因素。

(二)微摩擦

有学者研究发现,以往传统的摩擦力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不适合用来处理微小物体之间超清载荷中的摩擦问题的,所以微摩擦的问题成为了微型机械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微型机械中小的构件质量非常的小,压力也极轻,传统的摩擦是在塑性范围之内的,而它的表面变形则是在弹性范围之内的,表面的摩擦力是两个或者多个表面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并不是因为载荷压力而引起的。因此,微型机械的摩擦应该主要研究的是其表面的分子、原子的性质。同时,微型机械受到尺寸效应的影响,其表面的摩擦力和粘着力比传统机械所有的体积力显现的是十分突出的。所以在设计微型机械时也要注意微摩擦磨损的问题。

(三)寿命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机械来说,微型机械的寿命问题是需要注意的。它不像传统的机械那样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由于其成本比较低廉而且多数为大批量的生产模式,因此没有必要追求其很长的使用寿命,多数都为一次性使用过后便不再维修直接报废。例如,飞行微型机器人,装载红外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在田野上飞翔,察觉到有干旱的农田就可以为其进行灌溉,不必考虑将其回收维修。

(四)能源供给

能源供给的问题也是微型机械设计中的重点问题,可以采用有线式的供给方式、也可以采用无线式的供给方式。有线式指的是用导体将微型系统的主体部分和能源供给系统以及智能控制系统进行连接;无线式的则是将包含微能源供给系统和控制系统在内的所有的单元都集中在一个整体的微机械系统之中,用以实现能量和控制信号等的内部传递目标。这两种方式各优点,需要设计者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考量和采用。

四、总结

微型机械是一种更高科技产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微机械领域所涉及的电、机、光等各种科学会更加的融合在一起,得到更加合理和科学的应用,并带动新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我们应该看到微型机械设计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加以解决和完善,将我国的微机械领域发展成世界的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永玉,李积元,王晓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思考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1):78.

第8篇:重型机械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因子分析,层次聚类分析,农业机械化

 

1.问题及背景

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过程,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不同地区的机械化水平又是不平衡的,以往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对各地农用机械的绝对拥有量的描述上的,《2005年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管理统计分析江苏农机化论文》【1】只给出了绝对的统计数据并简单的编制了一些指数,各地区的差异从中表现的并不很明显。本文拟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对吉林省9个地市2005年和2009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排名分类研究。

表1 吉林省农业机械总量及增长率

 

年份

农用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大中型农用拖拉机(台)

农用小型及手扶拖拉机(台)

大中型机引农具(部)

农用排灌动力机械(台)

粮食加工机械(台)

2005

1471.30

90750

538024

171632

416968

101088

2009

2001

245162

589961

480785

469501

113467

增长率(%)

36.00

170.15

9.65

180.13

第9篇:重型机械论文范文

关键词:机械类;实践能力;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060-03

一、前言

当前,高等教育由原有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开始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化,进而促进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1]。应用型本科院校以社会生产及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其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生产对应用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2]。在应用型本科办学专业中,由于机械类专业应用性较强,其技术人才社会的适应性较广、需求大,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要求较高,如何提高该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研究的热点[3,4]。当前,我国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层次、结构和人才能力上与企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还存在诸多的不适应,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专业素质等方面不能均衡发展,专业实践及应用能力与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相比相差甚远,使得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困难或无法快速适应工作上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加强其实践应用能力,使其在毕业后能直接满足社会生产对其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要求,在当今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显著的。文中结合我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从其现有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入手,探讨如何通过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上还比较薄弱,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机械类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践环节设置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提高[5,6]。以机械制造工艺学为例,当前大多数机械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机械类专业课程基本包括两个方面:理论教学环节及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在于侧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轻视实验、实践环节,或没有从工程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加以融合。对于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学生所掌握的大量专业知识只有在实际工程实践应用中才能充分理解、掌握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例如,机械制造工艺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主要用于指导实际生产中产品的加工,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针对不同结构的零件,能够正确地进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及工序设计;二是针对不同的产品,正确地编制其装配工艺规程。准确、顺利的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在熟练掌握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针对实际生产中产品加工进行反复训练,才能达到课程学习的预期目标。而现有大多数学校在该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存在严重脱节,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独立,实践教学方式大多以金工实习或生产实训为主。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只是学习机床的基本操作及产品零件的加工过程及方法,并不清楚零件加工的具体过程及依据的专业知识,学生实践过程中对于产品加工的整个过程只能直观的加以接受,不能较好地将理论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影响了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因此,如何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是该课程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2.教材内容陈旧,实践性及综合性薄弱,教学方法单一。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教材的选用与实践教学思想不配套,许多课程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基础理论知识较多,实践性知识较少,而适合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公开出版的相对欠缺[7-10]。教材内容的滞后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生产相脱节,更无法了解、掌握到本学科领域内前沿的技术,同时较强的理论性使学生过多关注公式推导为主的理论学习,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与锻炼。此外,教学手段单一,课堂学习偏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较被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难以深入理解。现有部分课程的学习与应用是在许多相关课程知识点的基础上展开的综合应用,只有学生在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的条件下,才能对该课程应用理解、掌握并加以运用。如机械制造工艺学与金工实习、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联系密切,在课程学习中需要学生对已学过的一些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反复综合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3.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必须结合当前社会生产中的具体要求与需要,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训练。高校在现有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大多数课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考核单元,相互间缺乏联系,实验课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实验之间缺少联系,课程设计设置体系上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使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实践。毕业设计是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最后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现阶段许多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实施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该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与管理,其考核目标也较为模糊,设计题目与内容专业性、综合性及应用性均存在一定的问题,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无法真正意义上达到毕业设计的目标。这些都对学生课程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要达到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满足社会生产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的筹划和设计。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机械类人才的培养要求及特点,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为例,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要加强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的建设,课程教学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实施中应着重对如下几点进行建设。

1.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完善综合实践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又分为课程实验、课程实训、课程设计,其中课程实验、实训与理论教学同时进行,相辅相承,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授课结束后单独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要根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课程自身的特点,突出实用化及层次化,可将实际生产中的典型工程案例引入到实验中,并按照学习过程中由浅入难、由单一到综合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实验项目的设计。同时,在时间及空间上加强实践与理论课程间的联系,将实验与实训内容按照理论教学的进度适当地进行安排。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为例,授课过程中可分阶段的安排实验、实训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如讲解机床夹具时,可先进行相关内容的实践,课堂讲解时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接受就比较容易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讲授“零件加工方法的选择”时,组织学生进车间实训,选择一个具有多种工艺方案及加工方案的典型零件作为分析对象,对其加工工艺进行深入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零件加工工艺设计,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实时安排生产实训及课程设计,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去,了解机械产品的生产流程、常规加工设备、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课堂的理论知识。

2.合理选择、安排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及教学资源的建设。在理论教学安排上体现层次化与模块化,按照课程专业知识点的连续性及相关性,安排先后次序,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典型案例及综合应用三部分,并根据课程知识点建立学习模块,循序渐进、依次有步骤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课程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针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专业特点及实际教学条件,合理选择教材或编写部分适合于本校专业人才建设的便于实施的理论教材及实践指导书,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中实际需要编写其他各种形式的教材资源,如计算机辅助实践教学软件、电视录像片、CAI教学课件等。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为例,该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机器产品的加工制造、装配检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工艺分析、夹具设计、装配技术与检测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机械加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本职业素养、操作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11,12]。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先了解本门课程的特点、研究对象,并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通过介绍我国机械工业的现状及国内外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技术方面的现状及我国与国外的差距;再根据课程具体知识点的先后次序安排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并通过相应的实验、实训环节,促进、加深对该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然后通过实际生产中典型案例对相应知识点具体应用进行分析与实施;最后通过综合设计与分析完成对课程知识点的整体把握与应用。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元化,提高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要素。根据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特点,在传统讲授法外,探索使用以下教学方法:(1)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讲授的重点、难点,通过习题及课堂讨论,使学生在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条件下,能够自主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对较为抽象,应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利用专业实验室或工程训练中心现场教学的方式,边教边学边做,从而降低课程难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3)把教学内容与生产、科研中的工程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与手段、本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等有所了解和掌握。(4)针对学习重点及知识的综合性,给学生下达实际生产中相联系的零件工艺编制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化组合,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视屏教学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优化了教学过程,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此外,在理论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关视屏的播放及操作,进行问题的讲解、分析与解决,将抽象的内容较为直观的表达出来,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四、结语

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困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热点问题。基于目前我国高校工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为对象,分析了现有课程教学在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中所存在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际教学情况,从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建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充实理论。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建设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专业知识理解与掌握的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他们专业技能及实践应用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水根.我国高等工程实践教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4.

[2]谢心灵,张承康,姚贵明,徐宋兵.完善工程教育体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探讨[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2):72-75.

[3]徐勇,邢邦圣,王长全.机械基础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4):202-204.

[4]郭建华.重视工程教育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4):124-127.

[5]李建强,陈鹏,黄海洋,刘宏艳.完善工程实践体系促进工程实践回归[J].中国高等教育,2007,(5):50-51.

[6]明兴祖,唐川林,周静,杨子军.机械类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建设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8-22.

[7]姜海,许泽银.机械类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2011,21(1):63-66.

[8]连奎.对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4):74.

[9]晏建武,张丽玲,彭阿芳,等.机械类应用型本科教育立体化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10,31(3):12-14.

[10]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