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精选(九篇)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第1篇: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际货币制度,流动资产池,原罪,铸币税,货币错配,期限错配

人民币的国际化主要指允许人民币在境外流通,国内贸易机构可以接受出口货物的人民币支付以及以人民币支付进口货物。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经济体的竞争也在逐渐加剧。人民币的国际化对于提升我国的竞争力,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美元、欧元、日元三大货币的国际化而言,人民币国际化只有依托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来逐步实现。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人民币的国际化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伴随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整合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四种货币可以融合为单一货币的进程而实现的。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壮大,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要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联系,客观上要求人民币走向国际。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贸易影响力的提高,人民币币值的持续稳定,还有中国政局的稳定等,这些都使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周边国家居民逐渐认可并接受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清算货币,用来媒介其国内国际贸易流通。然而,尽管人民币已在周边国家广泛使用,但其使用范围同中国经济整体规模的比例是不相称的;为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规律,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一、国际货币的功能和特征

国际货币和国内货币一样执行着交易中介、记账单位和价值贮存的功能。对应于每种功能,国际货币都有它的官方用途和私人用途,(见表1)。

表1国际货币的用途

用途私人用途官方用途

交易中介交易货币干预货币

记账单位开据发票盯住的名义锚

价值贮存外汇资产储备

资料来源:Krugman(1984年)

一般而言,国际货币及其发行国的特征主要有:在全球产出和贸易中占较大份额,历史惯性,高度发达的自由的金融市场和对货币价值的信心。

首先,如果一国在全球产出、贸易和金融中占较大份额,那么其货币自然而然就具有优势。同样,对于那些具有较深化的、范围较宽的市场的经济体而言,由于它的货币会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这样它就可以利用货币(作为公共物品)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除此之外,单一货币的区域越大,该货币就更可能充当冲击的缓冲器。所以关键货币总是由强国提供的。

其次,人们更倾向于运用已经被广泛运用的货币(历史惯性)。由于市场参与者(出口商、进口商、借款人、贷款人和货币交易商)在他们的交易中很可能会追随其他人的选择,这样该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运用就强化了它的用途。所以这一规模经济对于国际货币的中介和记账单位功能是特别重要的。

第三,对于关键货币提供国而言,它应该具有范围较宽、层次较深的自由金融市场。而这种关键货币的基础设施通常由国际金融中心(例如纽约和伦敦)提供。由于具有多种金融交易工具并且具有范围较宽的市场,这样投资家可以在以同种货币表示的各种有价证券(例如依据期限)间进行选择。层次较深的金融市场所拥有的高度流动性应该归功于网络的外部性,能够使参与者以较低的成本进行买卖。不受控制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控制)也使得居民和非居民很容易参与其中。

最后,对货币价值的信心还取决于发行政府维持货币的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能力。当货币作为本币使用时,波动大而且程度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会使汇率产生贬值和不确定性,并且还会减少它作为国际货币在所有主要功能方面的吸引力。反过来,维持货币价值的主要先决条件则是:不受政治压力约束的独立的中央银行、健全的国际收支状况和政治上的稳定。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必将扩大,毫无疑问,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降低国际贸易的外汇风险,增加我国铸币税收入,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等等。

第一,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和货币话语权

由于不存在世界政府和世界中央银行,一些国家的货币同时担当着国际货币的角色。建立在一国或几国“国内货币国际化”基础上的国际货币本位制度,内在地规定了国际汇率制度的不平等性。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由美元、日元、欧元组成,是一种不对称的货币体系,发达国家由于掌握了货币话语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相反,发展中国家,由于具体历史的原因,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人民币的国际化减少国际货币体制的不完善对我国的影响,一旦人民币完全国际化后,中国就拥有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发言权也将随之增加;一旦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也会做出重要的贡献。

第二,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避免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的风险

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和程度的加深,对外经济往来,特别是对外贸易和对外金融活动步入空前的发展时期。由于发展中国家“原罪”(originalsin)的存在,发展中国家无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上错款以及无法(甚至在国内市场上)获得长期借款。(Eichengreen和Hausmann,1999年)。具体而言,无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上借款是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货币错配(currencymismatch)和期限错配(maturitymismatch)的主要原因。对那些持有外币债务的国家来说,他们无法从总水平上降低货币敞口风险,因而大多数国内借款者将不得不面对资产负债表上的货币不匹配问题。而汇率变动始终是困扰和制约开放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越高,在外贸、乃至在其他经济往来中所占的比重越是显著,我国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就越小;一旦人民币完全实现国际化,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第三,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增加铸币税收入

铸币税,指货币当局因发行货币而获得的收入。国家发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都是借助货币垄断发行权向持有者筹集资金的一种行为。在本国发行纸币,取之于本国用之于本国,而发行世界货币则相当于无偿从别国征收铸币税(seigniorage)。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达4033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这对一个急需资金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相当于对外国政府的巨额无偿贷款,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税,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流失。而人民币国际化以后,我国不仅可以在国际交换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币,从而减少外汇储备,而且相当于间接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发行人民币,获得铸币税收入。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储备中的比例不断加大,其收益也会逐渐增加。

第四,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已逐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金融全球化本身就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由于我国经济脱胎于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脆弱性。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由于货币国际化过程中所具有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强化的动态特性,人民币的国际化,必然要求我国金融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反过来,金融体制

的改革,又将进一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第五,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实际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央行被动入市,外汇占款一度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人民币的国际化意味着,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我国的政策的变化将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广泛影响,但是我国国内经济通过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所受到的影响相对很小。其次,我国作为关键货币国不仅可以获得铸币税,同时还享有执行本国经济目标的高度自。一方面铸币税可以在外国居民持有人民币时获得,实际上也就是我国获得了零利率的贷款。另一方面我国在执行本国经济目标时,可拥有较多自。事实上,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我国摆脱困扰发展中国家的“米德困境”问题,即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外部均衡,必然牺牲内部均衡,如国内充分就业率,通胀率等。

当然,人民币的国际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维持本币稳定的成本提高;管理、协调成本增加;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的增大可能会引起伪币的增加,使我国经济遭受损失。但就收益与成本对比而言,收益是主要方面。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可能性

近年我国发展情况也表明,实行全方位开放以来,与周边国家、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发展很快,人民币在边贸中实际已被广泛用作计价、结算和支付手段并受到普遍的欢迎。我国政治平稳,人民币币值稳定,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在全球产出和贸易中占较大份额。这些都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人民币价值相对稳定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靠的信誉保障

从1994年1月1日起,改变原来的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94年以来,人民币价值基本稳定下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基准汇率基本保持1美元兑换8.3元人民币水准(见表2)。由于94年一次性大幅度贬值50%,使得人民币在中长期内都有升值的压力,由于中央政府的干预,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其结果就是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人民币一直保持坚挺势头。人民币可借助美元走向国际化,这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是非常有利的。从这些情况分析,人民币价值相对稳定,其汇率基本符合IMF对货币可自由兑换的要求。

表2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外汇储备水平、GDP数据及其增长率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人民币/美元8.288.288.288.288.288.28

外汇储备(亿美元)1449.591546.751655.742121.652864.074032.51

GDP(10亿人民币)7955.308205.408940.409593.3010239.811669.4

GDP增长率7.87.18.07.389.1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第二,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强劲,据有关资料表明,1994-2003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8.88%,相比同期美、日、德三国GDP年均增长率指标高很多。同期商品进出口大幅度增长,并保持顺差,外汇储备迅速增加(见表2),名列世界第二。就进出口贸易而言,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形形势喜人,200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815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7.1%,其中,出口额为438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4.6%,进口额为41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9%(见表3)。从外商对外直接投资而言,近年来国外对华直接投资力度不断增强,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就2003年来说,全年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1081个,比上年增长20.2%;合同金额1151亿美元,增长39.0%;实际使用金额535亿美元,增长1.4%。此外,中国在海外兴办企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对外贸易、物业投资、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企业经营也由单一贸易性逐步向多样化发展,目前,中国在海外的企业遍及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总资产达2万亿人民币。由于有了这样迅速增加的经济基础,尤其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多年顺差,使人民币长期处于硬通货地位。根据现有情况预测今后10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这使人民币成为让各国放心的货币,可以大大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

表3:我国1999-2003年各季度商品贸易进出口额及其与上年同期相比的增幅单位:亿美元

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

出口额19492492266132564384

出口增速(%)6.127.86.822.334.6

进口额16572251243629524128

进口增速(%)18.235.88.221.239.9

资料来源:《对外贸易月度统计快报》,中国商务部。

第三,经济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使人民币向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的实施,消除了对经常项目的非贸易、非经常性贸易的汇兑限制;之后国家外汇管理局《境内居民因私兑换外汇办法》,解除了因私用汇限制,扩大了供汇范围;央行颁布《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将外商投资企业纳入银行结售汇体制,消除了人民币走向经常项目完全自由兑换的障碍;至1996年中国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完全可自由兑换,这是中国在历史性变革和果断融入世界市场进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将进一步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光明前景的信心。更有意义的是,我国正式引入了QFII(国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机制,即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s)制度,当前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处于规范化市场化调整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通过实施QFII制度,其重要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为境内居民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也不仅仅在于为国内市场引入了多少资金,而在于由此可能引发的市场化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制度创新。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制度的演进讲求互补性和协调性,一个局部性的制度变迁要有效发挥作用,需要与之相关的制度作出适应性的调整。从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状况看,QFII制度就具有这种促进资本市场制度创新的作用。显然,QFII制度要顺利和平稳地运行,,就必然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许多基本制度建设提出调整和改革的要求,如要求与QFII制度相关的制度要充分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这主要包括市场监管制度、法律制度、会计标准和信息披露标准、证券市场文化、自律制度等。QFII制度的实施本身就是人民币资本项目走向自由兑换的一个重要阶段,从而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第四,中国金融市场逐渐成熟、金融制度日益完善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形成在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以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国家相继制定颁布实施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金融法规,为金融机构运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规范和保障,国家外汇管理制度逐步从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实行经常项目外汇结售汇制,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经常项目人民币可兑换,汇率并轨,人民币汇率进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外汇经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实现由中国银行独家经营外汇向大部分银行平等参与经营转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系统正式联网运作,QFII制度的推出等等,标志着我国外汇市场进入了统一规范和稳健发展的新时期,随后,又相继开办了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港币等主要外币的即期交易,进入全国统一金融市场宣告成立,央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及时推出了人民币远期外汇买卖,以上措施表明,中国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正朝着有利于人民币自由兑换乃至于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日渐成熟,然而一些障碍性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尚未实现,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太成熟,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问题[,金融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等。

四、人民币国际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国际化是人民币的必然选择,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自然发展和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根据我国的国情及货币国际化的一般规律,粗略地来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思路。

第一,努力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

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前提,一种无法自由兑换的货币,其国际接受范围将十分有限,也将成为一种具有高度风险的货币。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还不具备完全开放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我国应在进一步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基础上,选择在适当的时机加快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为人民币最终走向国际化做好必要的准备

第二,双边协议为手段,以边境贸易和投资为突破口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日元、马克国际化进程的研究和对国际贸易报价方式的研究发现:一国货币在世界上的地位,与该国出口在世界贸易和投资中所占的份额有直接关系,强有力的出口和国际投资地位,可以直接推动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广泛使用。因此,要加强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和贸易,这是带动人民币区域国际化的最重要力量。从近中期看,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国际化应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主要阶段性目标,这就需要中国货币当局和周边经济体缔结人民币境外流通的双边协议。鉴于人民币在这些经济体的流通和储藏已经是既成事实,因此双边协议的难点可能并不在于让周边经济体接受人民币及相应资产的输出,而是中国货币当局如何容忍和开放这些境外人民币向境内的回流渠道,以及人民币境外持有和流动可能产生的巨大风险。对于周边国家经济体对人民币的需求,货币当局宜采取默认态度,这可以保证自己在货币政策决策与实施方面的主动地位,换句话说,可使自己避免在再一次可能来临的全球性金融经济济波动中陷入货币政策决策和实施的被动局面。但默认不等于置之不理,必须处理好国内潜在问题,防范人民币国际化的逆转风险。在国际经济对人民币具有强烈需求时,默认等同于鼓励。

第三,启动“金融强国”战略

金融资产质量是一国货币国际竞争力的函数,而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高效率金融市场则因为能够迅速转换金融资产而给货币持有者提供一个规避货币持有风险的通道。二者综合起来可增强货币持有者对所持有货币的信心和乐观预期。金融强国战略具体包括:①消除国内金融业中存在的隐患,诸如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形成机制隐患和证券市场机能错位问题。②加快国内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形成调节人民币需求与供给的“流动资产池(liquidityassetpool)(钟伟,2002)”,以维持人民币币值和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③加快金融市场和国际化金融中心的建设,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将使一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和枢纽,它不仅是一个国家货币进行国际兑换和调节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同时也是一国货币转换成国际清偿力的重要机制。④要加快全球化银行体系建设步伐,具有发达的、遍布世界各国的银行机构不仅是保证人民币在海外存放、流通和转换的经营主体,而且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境外投资具有十分积极作用。⑤适时推出QDII(境内合格投资者制度,即Qualifieddomesticinstitutionalinvestors),QDII有利于推动内地券商走向国际市场,有利于引导国内居民通过正常渠道参与境外证券投资,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形象,有利于引导国内证券市场逐步缩小泡沫。

第四,保持人民币的长期稳定,积极参与和推动亚洲货币金融合作

尽管维持人民币的稳定,无论是升值压力下还是贬值压力下维持其稳定,都需要成本,但货币稳定的长期收益大于成本(R.A.Mundel,2002)。一方面,人民币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花费了巨大成本树立起来的信誉,不应该在周边国家经济复兴过程中遭受削弱;另一方面,要让周边国家经济体认识到,尽管中国目前在亚洲经济运行中的角色只是平衡力量,但在国际经济关系上,中国与东南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如果放弃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必然给自己带来不利。对中国来讲,一方面可以从人民币“强势”中获得货币发行收益作为人民币稳定的成本补偿,另一方面,亚洲经济的稳定反过来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因为东南亚是中国的主要贸易合作伙伴。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我们首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与我国经济联系紧密的东南亚国家。中国应继续承担起亚洲经济复兴的责任,由此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威望,积极参与和推动亚洲货币金融合作。

第2篇: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货币一体化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初,国际货币领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欧元的诞生,把以美元为主宰地位的国际货币格局,改变成以美元和欧元并列称雄的格局。另一件是人民币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国际上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有人预言,人民币会成为继美元、欧元和日元之后的又一种世界货币。联想到现如今我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似乎有理由使人们相信,人民币终将成为一种硬通货。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经济强盛的内在要求,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行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货币一体化(包括货币国际化和共同货币选择)是经济发展、贸易深化及信用扩张的必然趋势,货币经济的逐步发展要求货币具有统一的形制和统一的价值,但哪种货币能够成为国际一体化货币则是多元货币竞争的结果。中华民族之崛起,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撑,而强大的经济实力的获得必须依靠国民经济的竞争力。这不仅需要我国的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而且也需要人民币走向世界,到国际舞台上发挥国际货币的职能,争取更大的效力空间,即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二、现实与理论上的逻辑冲突

就目前中国经济基础而言,还不足以支撑国际化人民币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具备优势竞争力,其境外流通存在着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背离。所以,人民币要真正成为亚洲金融经济的支点货币乃至世界货币,首先要强化其体现横向交易契约关系的一般等价物内质,并在此基础上达成现实和理论逻辑的统一。2003年,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694亿元,增长速度9.1%,以进出口贸易总额计算,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国,2003进出口贸易总额达8512亿美元,同比增长37.1%,已相当于美国贸易总额的41.9%,从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来看,已进入经济大国行列,但就中国金融发展而言,无论是金融发展广度,还是金融发展深度,均未达到足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境外持有者对长期持有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心存顾虑的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我国金融发展的滞后,这降低了人民币实际交易的国际比较价值,制约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层次拓展。人民币国际化是否可行、何时可行还要看其要实现国际化的支撑条件,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国际化的人民币“资产池”作为支撑(钟伟,2002)。

现实条件的不具备,并不妨碍我们的理论上的分析。因为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是确定的,因而,对货币国际化的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吸取其它国家本币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减少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有助于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货币国际化发展模式,使人民币国际化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三、美元国际化的路径考察

1.美元国际化的现状。美元无疑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货币,在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活动中普遍使用。在各国国际储备中所占份量超过60%;在国际票据市场、债券市场上美国发行债券数额占全球总量的26%(由表1计算所得);在外汇交易市场中,美元作为主导货币居支配地位,占全球外汇交易的87%(1998年);在各国银行的对外资产中,美元占47%(1998);在国际银行贷款币种构成为35.2%(1999年),美元无疑是当今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货币计量单位。在国际汇率体制中,采用盯住汇率制的国家其国别货币绝大部分盯住的是美元。同时,美元的国际霸主地位与美国经济实力并不对称,2002年美国的GDP占世界份额约五分之一,但是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元却是霸主,而这与美元国际地位的取得是密切相关的。

2.美元国际化的进程。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史,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新兴的美国经济高速成长,统一市场正在形成,成为当时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和项目投资源。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暴露出欧洲政局的不稳定,大量的闲置资金持有者对本国经济不抱有信心,因而将目光转向美国。从而使美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急需资金和技术,美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远离欧洲战场的美国不仅经济上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相反却通过“租供法案”向英、法等同盟国提供价值470多亿美元的军火大发战争横财,也乘机占领了西欧各国及其附属国的广大市场。半个世纪的时间,美国在经济上将欧洲各国远远的甩在背后,同时在政治、军事上也建立起自己的霸主地位。这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创造了特殊的历史背景,美国也树立了自己“老大”的地位。1943年7月立足于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限制的“怀特计划”提出,该计划以设立国际金融机构、稳定汇率、扩大国际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为目的,通过基金货币单位“尤尼它”初步提出美元与黄金挂钩(10美元=1“尤尼它”=137格令黄金)。1944年7月1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洲的布雷顿森林举行有44国代表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经过讨论,会议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顺理成章的获得了国际货币的地位。

3.美元国际化的特点。由以上的考察分析我们知道,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有其特殊的国际背景,其国际化的过程依赖的是一个全球性的汇率制度安排,即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支持这一体系的基础是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美元国际化的模式特点可概括为:依托全球性汇率制度安排成为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和与黄金地位相同的国际储备货币;与黄金脱钩失去制度基础后,依赖先入为主的存量优势在世界信用货币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国际政治经济实力的强大巩固和发展了这种优势,继续充当国际货币。

表一:国际债券市场净发行的主要特征单位:亿美元

200220032004存量(截止到2004.6)

年年一季度二季度

净发行总量商业票据公债发达国家美国欧元区日本离岸中心新兴市场国家金融机构公司发行政府国际组织1011423.71009.7945.5330.7479.1-22.78.136.9833.255.3102.020.91472483.31397.41365.9275.6768.8-1.016.366.91168.6113.3147.323.2521.09.0486.0488.0129.4232.76.30.924.1417.37.486.210.0347.5-3.4344.7316.76.9214.811.05.018.7282.110.847.67.012332.0414.911736.011002.03200.3536.0283.1137.4676.29062.41495.91237.2516.5

1.不包括国内费居民发行的债券。2.2004年二季度部分数据为估计所得。

资料来源:BISQuarterlyReview,September2004-BankforSettlements四、欧元国际化的模式考察

1.欧元国际化的现状。欧元国际化是基于区域一体化的基础上展开的,即有策略有计划地成立统一经济区,建立货币联盟,各国放弃货币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创建区域货币——欧元。欧盟在经济规模上与美国不相上下,贸易和资本输出方面则都大大超过了美国,1999年国际债券市场上,以欧元标价发行的占44.5%,甚至超过美国1个百分点。据统计,仅东欧和西非地区就有约30个国家把欧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

2.欧元国际化的历程。欧盟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政府政策有意推动的结果,欧元的诞生是区内各国协调与合作的结果,这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是货币国际化的一种独特模式。欧元路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前期铺垫及建议提出阶段。1950年9月1日欧洲16国为解决相互之间的货币结算和实现各国货币自由兑换问题,建立欧洲支付联盟。1969年12月召开的欧共体海牙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建议,即《维尔纳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从稳定汇率到实现统一货币。(2)法律制度准备阶段。在1978年4月召开的欧共体海牙会议上,法、德两国总理提出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建议,同年12月欧共体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决定正式建立有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对、卢森堡、丹麦和爱尔兰等17国参加的欧洲货币体系(后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建立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将欧共体内部的汇率相对稳定下来,并使各成员国家降低了因美国宏观经济失调引起的美元危机对金融体系的冲击。(3)欧元一体化的初级阶段。1988年6月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向欧共体12国财长提交了《欧共体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报告,提出货币自由兑换、资本自由流动、金融一体化和固定成员国汇率等重要内容。1991年欧共体12国达成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协议——《马约》,规定最迟在1997年1月成立欧洲央行,并在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元。1997年6月欧盟15国通过《阿姆斯特丹条约》,确定了分阶段正式启动欧元的日程安排,欧洲货币联盟也如期启动。(4)欧元国际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阶段。2002年1月1日,欧元成为有形货币,迅速取代了区域内流通的12种货币,成为区域内唯一合法货币,欧元以合法身份成为国际货币,依靠货币联邦制的强制力,通过取代原12国货币,欧元在10年内完成了国际化进程。

3.欧元国际化的特点。欧元则作为信用货币其国际化进程是最短的,给世界各国货币国际化的启示是:让渡货币,放弃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采用趋同的财政政策,形成区域共同体,单一货币必须以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基础,以相近的文化背景为纽带,单一货币区内各成员国须满足最佳货币区理论构建条件,区域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区域货币生成过程中,有核心货币(ERM中马克)起主导作用。

五、日元国际化的路径考察

1.日元国际化的现状。日本是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日元的国际地位却远远不比日本的经济实力强盛,其原因之一就是日元国际化的战略起步较晚。尽管日元国际化早在7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但它正式成为日本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或日本经济国际化、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却是在80年代中期前后。自那时起,政府开始积极推进日元的国际化。到了90年代,日元经济开始停滞和倒退,由此日元国际化处于了明显落后的状态。但总体上由于日本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以及政府的积极推进,日元国际化还是相对成功的,现如今已成为和美元、欧元一样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一种重要的国际货币。

2.日元国际化进程。自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通货体制由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以来,因日元升值,对外贸易按美元结算就使日本企业产生了汇率风险的问题。把出口贸易由美元结算改为日元结算,就成了日元国际化的最初动因。(1)日元国际化的起步。1970-1980年,在日本的出、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分别由0.9%和0.3%,提高到了29.4%和2.4%。70年代后期,由于日元升值和美元危机的发生,世界各国开始出现了日元需求。面临日元国际化的发展,1978年12月,大藏省提出了“正视日元国际化,使日元和西德马克一起发挥国际通货部分补充机能”的方针,并采取了“大幅度缓和欧洲日元债发行方面的限制”和“促进日元在太平洋地区流通”等政策措施。(2)日元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到了80年代,日本在金融自由化和资本项目自由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政策报告的提出,正式拉开了日元国际化战略的序幕。1990年,在日本出、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37.5%和14.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也升至8.0%,超过了英镑3.0%的1倍以上。由此,世界就出现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开始发展的趋势。(3)日元国际化的最新进展。进入90年代,由于日元经济的停滞和倒退,日元国际化已处于了明显落后的状态。国际贸易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国外汇储备中日元比重和银行对外资产中日元资产的比重均不同幅度下降。针对这些问题,1996年11月,桥本政府提出了标新立异的“金融大爆炸”,意在彻底改革金融。1998年4月,按“自由、公正、全球化”的原则,日本政府全面推进了金融改革,其重点是改变传统的金融保护行政,在金融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实现金融机构的改革和重组。这样一来,既为日元国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又对日元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3.日元国际化的特点。日元的国际化在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是在美国的压力下,从1980年开始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日元国际化和金融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同步迅速发展,欧洲日元市场的放开和东京离岸市场的建立是日元国际化的关键步骤;在其经济鼎盛时期,世界贸易中对日元的需求大量增加,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是自然发展的。但是在日本经济出现衰退后,日本政府开始积极地推动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借助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带动国内金融改革,改变了日本经济二重结构的特点,从而提高金融业的效率。

六、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美元的国际化路径主要是依赖全球性汇率制度安排来,欧元国际化路径依赖的是货币联邦制的区域性制度安排,日元国际化路径依赖的是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深化政策。美元国际化的模式具有历史的特殊性,历史赋予了美元许多先天优势,这是其它任何货币都无以比拟的,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成就了美元经济超级大国的梦想,同时也奠定了美元国际化的政治经济基础。今天,任何其它货币想通过国际制度安排实现国际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均衡中,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来说,美元路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必须立足于现实,目前存在的一个情况是“一个国家四种货币”,即大陆、港澳台两岸四地有统一的国家,而没有统一的货币。VonFurstenberg,GeorgeM.Geneva(2002)研究指出,回溯18世纪和19世纪,北美殖民地和意大利城邦内部货币统一的历史表明,单一国家复本位货币最终是不可维持的。因此,整合“一国四币”可以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初始选择。但是这个整合过程在最初阶段很难包括台湾地区,因为两岸巨大的政治分歧是货币一体化不可逾越的巨大障碍。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的分歧并不能成为阻碍经济合作的条件,并以欧盟为例,指出欧盟内部有的国家政治分歧很大,但并没有阻碍欧元的一体化进程,因为这是经济规律的使然。但是通过历史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欧元一体化的成功恰恰是因为欧盟各国在政治上就货币合作问题首先形成了共同的理念,并达成了高度统一,从而即使存在其它的政治分歧,也不足以影响到货币一体化的进展,最终才确保了欧元的诞生。目前我国两岸虽有密切的经济交往,却缺乏基本的政治对话,更别说就货币合作问题达成一致了。因为政治上存在的障碍,使我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首先在大陆和港澳地区实现货币的统一。这种情况下,欧元的模式无疑是我们最优的选择,即实现货币的统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各个国家的货币即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其目的都是为了确保本国经济的竞争力,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因此人民币的领域不仅限于中国区域范围内,而必须与我国的经济扩张相适应,积极“走出去”,这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战略。在这个层次上,日元的国际化路径值得我们借鉴,同时这种模式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总体上,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的作用有限,人民币的国际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能是区域的国际化。参照日元国际化的路径,一方面发展国民经济,并确保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从根本上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另一方面,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来实现金融改革的深化。人民币国际化首先应该是区域范围内的国际化,在东盟101的经济合作框架内逐步谋求货币合作,可以固定各自的汇率,对外联合浮动,时机成熟后,可以用强势的人民币替代其他的货币或以人民币为主导创造单一货币实现货币统一。其次可以在东盟101的基础上拓展到东盟103,联合日韩。届时,人民币将真正成长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国际货币,就如同欧元对于欧洲、美元对与美洲一样。

上述人民币国际化的两种路径是兼容的。对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路径选择,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在一国统一的情况下,整合“一国三币”实现货币一体化,应具有比欧盟各国更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来说,决不可能仅仅限于一国区域内的货币整合,人民币的舞台是世界的。因而在区域范围内走“日元模式”,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最终实现以强势货币支撑我国强势经济的发展战略。“一国三币”整合的成功,将增强人民币自身的整体实力,必将有力推动其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发挥作用,加快实现国际化的进程。当人民币在东南亚、东亚、整个亚洲等范围内成为一种关键货币,并发挥主导作用时,这时可以很轻松的整合一直以来游离于人民币势力范围的台币。

参考文献:

1.钟伟,《略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世界经济,2002.3

2.李建军,田光宁,《三大货币国际化的路径比较与启示》,上海金融,2003.9

3.刘洋,张丕强,《欧元顺利流通亚元是否可期》,上海金融,2002.7

4.孙晓青,《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的稳定》,国际资料信息,2000.7

5.张瑞德,查胜举,《日元国际化和东亚货币格局》,世界经济文汇,2000.6

6.刘昌黎,《日元国际化的发展及其政策课题》,世界经济研究,2002.4

7.田渊节也,《日元的国际化问题》,国际政治研究,2000.1

第3篇: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

随着人民币大规模输出,境外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人民币资金池,成为人民币流回国内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人民币回流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合力下产生的,并且在这个合力中内生出了一套供求作用机制,即通过市场力量形成了对人民币回流的有效需求,同时政府出台政策为人民币回流提供了有效供给。因此,人民币回流所具备的扎实基础正是这两种合力的结果。

(一)境外沉淀的人民币对回流形成了有效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演绎,中国与世界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2013年中国的进出口规模高达4.16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3.91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规模贸易国。如此庞大的贸易规模,为人民币借道进入全球市场创造了机会。2009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开闸以来,通过进出口贸易结算形成的海外人民币已经积累到一定规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2013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4.6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7.5%。截至2014年9月末,境外人民币离岸存款规模达到16352.7亿元,如此庞大的海外人民币资金规模在逐利性的驱动下内生出对人民币投资渠道和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的需求。境外离岸金融市场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的种类和规模较小,截至2013年12月末香港累计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仅为4291亿元,人民币公募基金6只和人民币股票2只,并且基金产品70%—80%都配置在人民币存款上,无法满足人民币资金池的需求。尽管中国正处于从“三期叠加”向“新常态”转变的战略窗口期,GDP增速已换成中低档,但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依然表现良好,GDP的年增长率仍然保持在7%以上,投资仍然处于高位徘徊,使得海外人民币资金有动力流回国内转化为实体资本。另外,尽管部分资本与金融项目仍然存在管制,但是大部分已经放开,可以为海外人民币的回流提供增值保值的场所,境内在岸市场因金融产品规模较大和种类较多,可以充分发挥体量大的优势,为境外人民币回流提供了金融投资渠道。

(二)政府为人民币回流提供了有效供给

随着境外人民币资金池规模的增加,中国政府站在历史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高度,因势利导,逐步出台了相关的引导人民币回流的政策。这一方面为境外的人民币回流提供政策供给,另一方面避免因人民币大规模无序回流冲击国内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维护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2007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出台了《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管理暂行办法》,成为首个人民币回流政策供给,使得境外人民币回流有了明确的投资渠道。随后2009年7月1日六部委联合出台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在提高贸易便利化的同时打通了人民币通过贸易结算的渠道回流国内,是首个基于实体经济层面的回流渠道。2010年8月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开放了境内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与2007年赴港发行债券相比更进一步,因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属于批发市场,在我国债券市场中发展较为完善,能有效吸纳较大规模的市场流动性,并化解因此而产生的输入性风险。201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商务部基于投资便利化的原则分别公布了《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管理办法》与《商务部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人民币FDI的开闸,也意味着人民币首次以资本项目下的渠道回流。此外,2011年8月,时任国家副总理的在香港出席论坛时表示,要建立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投资对象为境内证券市场,其后证监会宣布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标志着回流的人民币可以投资于国内的股票市场。2012年12月《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首批15家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香港银行为前海地区开发建设投放贷款,形成了人民币通过股票、债券和贷款三种渠道回流的格局。通过上述政策供给及演进可以看出,政府对人民币回流机制的政策支持遵循了先经常项目后资本项目、先直接金融渠道后间接金融渠道、先债券再股票后信贷的路径,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币回流的有效需求。政府除提供政策供给外,还通过货币互换方式增加境外人民币,为人民币回流增加境外流动性供给。截至201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已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者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超过3万亿元,分布在亚洲、拉美地区、欧洲、东盟、中亚等地区,空间布局结构渐趋合理。货币互换的签订,大力推动了人民币在无贸易和投资背景下的输出,继而也夯实了人民币回流的基础。

二、当前人民币回流的非均衡性分析

在政府和市场合力下,境外人民币回流虽已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但人民币回流存在非均衡特征,表现在大部分回流的人民币以经常项目渠道为主,并且经常项目中以出口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为主;资本项目虽然存在部分管制,但已经开放的渠道中人民币回流规模远没有达到合理规模。

(一)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回流的非均衡性

(1)跨境贸易结算是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回流的主要渠道。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为4.63万亿元,远高于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规模,其中出口结算与进口结算的比例为1∶1.46,因此可知出口结算渠道中人民币回流规模高达1.88万亿元。此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地域结构上布局不合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全球生产分工和贸易价值链上具有主导权,倾向于使用本币进行贸易结算,使得人民币的输出与回流难以推进。对于中国与东盟等发展中国家来说,进出口支付主要以人民币为主。反观美元国际化的历史,可以看出美国境外美元的回流不存在地理结构上的失衡,可以从各个国家畅通回流。

(2)经常项目下其他人民币回流渠道。随着中国进出口贸易规模越来越大,贸易融资业务也在蓬勃发展中,比如中行“协议融资”、工行“海外代付”以及建行的“存贷一卡通”等为境外人民币的回流提供了渠道。此外,入境旅游以及相关消费也成为人民币回流的重要渠道。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国际旅游创收为516.64亿美元,大约有超过40%的收入来自于港澳台地区,这些旅客大部分是以人民币进行支付结算的。经常项目下人民回流规模较大,并且以贸易结算为主,一方面是由于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另一方面可能与离岸市场的深度发展不够和经常项目已经实现了人民币可兑换有关,由此也形成了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回流非均衡的格局。

(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回流的非均衡性

(1)人民币存款回流。人民币存款回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人民币清算行或者行,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之间的存款利率存在很大的差异,利差形成一种重力势能,吸引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国内获取更高收益。2014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时隔两年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以来,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至2.75%。而香港离岸市场一年期存款利率为0.59%,如此高位的利差推动了境外人民币重回国内,远高于美国银行1%的存款差。根据SWIFT显示,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在5个国家设立了人民币清算行,成为人民币存款回流国内的重要载体。另一种是通过人民币RNA账户渠道回流。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出台,使得境外机构可以在国内金融机构开立人民币NRA账户,也成为存款回流的一种渠道。

(2)外商人民币直接投资(RFDI)。自2011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以来,RFDI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境外人民币进入国内实体经济提供了一种“双赢”的回流渠道。一方面它为这类人民币找到了保值增值的场所和领域,另一方面通过国内投资促进了资本形成,为国内经济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根据商务部要求,规模在3亿元以上的人民币资金投资于宏观调控的行业需要审批,为人民币通过该渠道回流设置了门槛。

(3)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或小QFII)。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12月30日,RQFII的总规模达到2997亿元人民币,共有118家获得RQFII资格,初期试点额度为200亿元人民币,筹集到的人民币资金中不低于20%的部分可以投资内地的股票、股票类基金,因此目前通过此渠道回流的人民币规模不超过40亿元人民币。

(4)人民币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RQFLP)。2012年12月SBI集团作为首家公司获得QFLP试点资格,第一笔RQFLP境内投资业务在上海成功“落地”,成为人民币回流的又一重要渠道。RQFLP可能会以外汇管理局审批资本结售汇的额度作为上限,其中首家中资券商海通国际获得1亿美元的试点额度。RQFLP的投资范围较RQFII广,可以投资未上市企业、上市企业的非公开交易股权、可转换债券、产业基金。

(5)现钞调运。自2014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首次完成1000万人民币调出以来,中国银行厦门分行步其后尘推出两岸人民币现钞调运业务,使得现钞调运成为一种回流渠道。此外,富滇银行成为全国第一家具有外币现钞调运资格的城市商业银行,负责边境东盟国家的人民币回流云南境内。

(6)人民币债券。一种是在境内机构境外发行债券,如香港“点心债”、台湾“宝岛债”、新加坡“狮城债”的发行规模分别为2300多亿元、106亿元和40亿元。另一种是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投资于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为境外人民币重要的投资场所。

(7)人民币跨境贷款。跨境人民币贷款渠道的开通,为境外人民币开辟了一条实体投资的渠道。2013年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的首批额度为20亿元,所筹划的资金全部用于前海建设。2009年横琴新区的投资建设正式启动,因此可以借鉴前海模式从澳门进行融资,原因在于横琴距离澳门较近以及澳门拥有500亿元人民币存款,融资成本低于国内。由此可见,资本项目虽然存在管制,但是已经放开的回流渠道中规模相对有限,没有达到应有的合理区间,同时主要以存款和债券为主,致使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回流出现非均衡性的特征。根据国际国币基金组织IFS数据可知,在美国、日本、英国、欧元区等发达国家中,境外资本回流主要以债券市场和直接投资为主。因此,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回流渠道不仅存在规模上的短板,而且存在结构上的扭曲。

三、非均衡的人民币回流机制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人民币回流机制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纵深推进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以出口贸易中人民币结算为主要回流渠道容易形成路径依赖。考虑到我国的产业结构是以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贸易结构低端化,出口这些低附加值产品是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而进口结构主要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是以美元等硬通货进行结算的。长久下去,会造成人民币国际化走向畸形的发展路径,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度健康发展。

(2)造成国际结算职能、投资职能和储备职能之间的失衡。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是这三种职能的国际化,且这三种职能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当前以经常项目为主的人民币回流使得货币国际化被锁定在贸易结算职能上,不利于货币职能向投资职能和储备职能的转变,使得三种职能的发展出现失衡。根据历史经验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准确含义可知,人民币在金融交易中的交易结算比例应不低于10%,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应不低于5%,而当前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资产不足1%。因此,货币国际化各职能的失衡预示着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曲折艰难。

(3)人民币回流渠道的非均衡不利于离岸市场的深度发展。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建立一个由人民币输出渠道、回流渠道、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相连接的闭合环路,构建人民币在境内外的有效循环,以此形成完善的经济拓扑结构。因此,离岸市场的深度发展是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民币回流渠道作为联结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的重要枢纽,回流渠道的非均衡发展影响境外离岸市场上人民币资产池结构扭曲,进而对离岸市场发展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产生了阻滞效应,使得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处于较低层次。

(4)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回流规模有限,对资本项目逐步放开管制的倒逼效应减弱,同时导致了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了网络负外部性。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回流规模有限,相比美元的网络正外部性而言,容易造成境外持有主体对人民币的价值缺乏持续性的市场信心和积极预期,对人民币外在价值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阻滞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5)对人民币输出机制产生负反馈效应,不利于人民币的正常输出。人民币输出与回流成为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的互联互通渠道,两者之间是相互反馈的,并且人民币输出表明人民币作为一种负债走出国门,而人民币回流表明人民币具备资产价值。人民币国际化的起点是人民币的输出,当输出的人民币在境外形成一定资金池规模的时候,需要建立相配套的均衡回流机制以便与人民币输出形成空间上的对等,而非均衡的回流管道意味着后续人民币的输出在离岸市场发展深度不够的情况下异化为一种空转,即仅仅成为中国的一种负债,而不能使人民币成为一种境外持有人的投资工具,从而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发展。

(6)人民币回流渠道的非均衡性意味着人民币价值在全球范围内的扭曲。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是要在全世界范围建立稳定和均衡的货币价值机制,回流机制的非均衡性意味着人民币相对价值在生产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的极端不对称。具体体现在出口贸易结算中的相对价值与体现在金融体系中人民币计价和投资的相对价值不匹配,造成了人民币货币价值的根基不稳定和不牢固,影响境外持有者对人民币价值的正确评估。反观美元货币化进程中,可以看出美元在全球范围内各个职能的均衡发展,使得美元的价值和相对价值得到了统一,进而使得美元可以畅通地利用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渠道构筑美元国际化的环流。另外需要借鉴的是,尽管日元国际化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日元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将货币各个职能的国际化均衡推进,为日元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能因为它最终的失败而对日元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和国际储备的职能协同发展全盘否定。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依然要推动货币各职能的均衡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建立均衡的人民币回流机制。

四、建立均衡的人民币回流机制

为了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必要建立更加均衡的人民币回流机制,以满足境外人民币对投资渠道多元化和资产组合分散配置的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一步深化发展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提高境外参加行以人民币投资债券市场的额度,增加品种多元化的债券产品,适度推出引入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国债期货的金融业务。根据数据显示,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规模约为1.2万亿元,不及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的5%,即使全部的境外人民币存款回流债券市场,也不会带来巨大的波动和风险。同时,应进一步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国际化,与国际发达的债券市场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将上海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有效对接起来,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发行品种多元化债券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民币的国际化在更大范围得到发展。

(2)在地理位置上形成辐射全球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和清算行/行体系,强化境外人民币通过“离岸市场+清算行/行”这一渠道回流国内的重要功能。随着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CIPS)的推出,解决了之前报文翻译存在无效信息的问题,大大减少清算行或行与在岸市场对接的交易成本,因此,应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新设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和清算行/行,使得人民币回流渠道覆盖面积更广。

(3)抓住上海自由贸易区和“沪港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可以基于“点心债”“宝岛债”的经验和借鉴美国国际银行设施(IBF)顺势推出境内离岸人民币债券,一方面扩大当前人民币回流规模,另一方面为后续境内离岸人民币计价金融衍生品的推出试水,从而完善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回流渠道。

(4)在资本项目仍然存在管制的背景下,可以创新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一业务,具体方式在国内选择符合资产证券化条件的发起人(比如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和特殊目的机构SPV,发行面向香港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持有者的人民币计价证券,盘活已经开放的资本项目人民币回流渠道存量,扩大回流规模。

第4篇: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

请允许我着眼于几个我认为将会有利于人民币在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道路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诸如英镑和美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历史,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路径提供了一些线索。我必须明确地表示,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人民币一定会遵循其它主要国际货币一样的路径。但是,这样的设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对人民币所面临的前景和挑战做出真实评价。至少存在五个关键因素:1.成为主导的货币往往是在国际贸易中占主导的国家所发行的货币。2.货币国际化往往是因为其所在国家是主要的资本输出国。3.每一种成功的货币背后都有官方政府支持。4.只有具有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支持的货币才能在国际上占主导地位。5.需要人们对其货币和经济保有信心。中国在这些方面做得如何呢?我认为做到了五分之三。就贸易主导地位而言,中国在2013年已经超越了美国成为最大的商品贸易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虽然谨慎,但也受到了许多官方支持——不仅仅是来自中国的决策者,还来自其它国家的决策者。至于人们对货币和经济的信心,如果说人们对人民币的信心缺失的话,那么也不会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具有如此大的热忱。许多国家排着队在其境内用人民币交易,或者想方设法进入中国国内金融市场,这些事实都表明了这些国家具有强烈的欲望参与到这个他们认为具有持续强劲增长潜力的经济体中。国际上对中国的消费者、中国的出口、中国的资产,当然还有中国的货币都具有很大的需求。美元曾经受到黄金的支持,而今天的人民币受到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的支持。对中国国情会继续支持强势货币的乐观预测也增强了人们对人民币的信心。这些先决条件中中国做得相对较差的是金融系统和政策框架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所做的准备。这些挑战并非不能克服,但是它们也促使中国的决策者们不得不采取渐进有序的政策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这些挑战足够大,因此过早的开放可能会给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很大的风险。中国决策者面临的挑战是将国内的金融系统发展成一个能与国际金融系统接轨且不会造成严重缺陷的系统。因此,金融系统的状态将会是决定决策者在多大程度上开放这个系统的关键因素,从而也会是决定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和速度的关键因素。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金融系统的国际地位密切相关。积极地进行金融改革将会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在成为全球资本输出国这个问题上,中国无疑已经做到了。然而,绝大部分的输出都是官方的输出,并且不是用人民币交易。实际上这涉及到了我们所知道的特里芬难题的核心。由于经常项目盈余和FDI流入导致大量美元流入,中国一直想将这些美元流出。在将来的某个时间,中国可能会形成结构性经常项目赤字,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我难以看到这一事件的发生。向非居民投资者开放资本项目和国内金融系统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外币流入。由于这两个原因,中国不仅会继续输出美元资本,而且会发现,由于对人民币高度的需求导致人民币面临持续升值压力。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推广人民币贸易结算的道路便不能走得更远了。如果更多的中国贸易是用人民币结算,那么美元流入会减少,中国政府的干预也会减少,需要流出的美元也会减少。但是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通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会有更多的人民币流入,那如何在中国之外获得更多的人民币?实际上,中国有无数的可能性可以在没有经常账目盈余的情况下,在境外建立人民币流动的资金池。这包括,人民币通过官方援助流出,中国的银行进行国际贷款,外国银行在中国市场发行债务,对外直接投资,公司间贷款,企业利润汇回国内,居民在外国消费等等。其中一些已经在进行。举个例子,从2013年末到2014年初,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离岸人民币余额已经增长了40%,达到1.4万亿元。这些数字实在振奋人心,除了一件事:当人民币在境外时,它可能思乡心切,而且极其严重。它渴望回到家乡,回到它出生的地方。即使允许它回家的合法途径有限,它也会拼命地寻找其他途径。随着海外人民币资金池规模增大,人民币回流的压力也会增大。合格投资者计划(RQF),人民币清算行,以及最终引入的中国跨境支付系统(CIPS)会不会缓解离岸人民币的这种情况呢?会,但不能完全解决。在目前的形势下,尽管与人民币有关的贸易和投资交易急剧上涨,我所看到的数据仍然显示,人民币的使用非常不平衡,而且偏向于流入而不是流出中国。绝大部分中国的出口是用人民币支付的,然后才是进口。同样地,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中有63%是用人民币交易,只有16%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用人民币交易。所有的这些告诉我们:仅仅依靠经常项目可兑换,一种货币是无法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的,还需要在资本项目上可兑换。然而,大幅度开放资本项目是中国进行人民币国际化的深水区。人民币就像是从一个平静的港湾驶向一个波涛汹涌的宽大海域。只有得到我之前所提的五个基本因素的支持,人民币才能更好地驶过这片汹涌的海域。要确保人民币国际化的可持续性,需要具有耐心、恒心、细心——不仅是对中国的决策者来说,对中国以外的决策者来说也同样如此。

二、人民币国际化后会如何影响世界格局?

现在,我们简要探究一下国际化的人民币将如何影响世界货币体系格局。在今天的全球货币体系中,无可否认,当谈到世界货币时,我们的选择少之又少。这种情形是非常危险的。在发达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时,我们看到了金融市场是如何骤然停止的,全球货币金融系统是如何濒临坍塌的。一个更多元的货币体系将更有利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如果全球的流通手段包含更多的货币,那么任何一种货币主导全球流通手段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一种货币大量盈余却仍然升值的情况就是国际货币种类过少造成的不寻常产物。由于种类过少,当少量几种主要国际货币的国内经济政策偏激并且有悖其国际货币的地位时,整个世界都将承受灾难。许多主要发达经济体制定的货币政策并不顾全大局,就像是封闭的经济体和金融系统一样。货币政策制定的结果就是,它创造了一种对致力于国内经济的极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虚假信心,以及无法充分理解其对全球的影响。在一体化的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内,政策的影响被泄露。获得较差收益的投资者和储户并没有放弃并说到:“既然我获得的收益如此少,那么我就把它用出去或者少存一些。”不,他们开始寻找其他手段为他们的存款保值,包括在境外投机搜寻更好的回报。结果就是,这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远远低于那些主要经济体的决策者们的预期,同时资本流入的接收国也面临很大的政策难题。人民币的崛起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但希望它能使得世界货币体系不那么扭曲,也能减少我们现在所遇到的阻力,而且,能作为一种国际货币分担责任和享受益处。

三、马来西亚与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怎样影响马来西亚呢?对马来西亚来说,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而无害。中国是我们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之一,任何有利于两个经济体之间贸易和投资流动都是好的。我们知道,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面临以及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我们也知道,中国需要采取渐进的措施,为自己解决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问题提供一些空间。但是,我们也知道,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和政策框架的发展,其金融系统和经济开放程度也会更高,从而人民币更加国际化。马来西亚的决策者们在经济与金融方面不遗余力地加强与中国的联系。至于将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和投资,我们也已经落实了基本的基础设施,并且会继续改进,使其更便宜,更方便。然而,私营部门才是决定人民币用于国际收支情况的关键因素。像汇丰银行这样的机构具有向马来西亚的客户或更广泛的商业群体普及人民币,以及给决策者提供反馈信息,并方便其为人民币的贸易增长建立一个更有利的环境的潜力。

四、结论

第5篇: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 人民币 国际化 利弊 实证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日渐暴露出不足和问题,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日益强烈。本文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国际金融危机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为人民币国际化寻求理论和实证支持。

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

(一)理论分析

1.获得铸币税的收入和计价结算等金融性收益。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可获得铸币税收入。铸币税收入在国内是通过立法强制执行的,利润归国家所有,是央行发行货币的利益。国际铸币税的来源与分配因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同而有异。二是计价及结算等金融性收益。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为国外的央行持有成为境外储备资产,且主要以存款形式和国债形式存在。这意味着一方面,作为货币发行国必须向境外央行支付存款利息和国债利息,这部分成本减少了发行国的国际铸币税收入;另一方面,也为国际货币发行国的银行体系和政府提供了巨额资金来源。

2.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带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更多的外资银行与外资金融机构会不断进入我国金融领域,这对我国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和应对这种激烈的竞争,我国金融体制必须在资金、业务范围、服务和风险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以便适应市场的要求及加快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3.减少汇率风险有利于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能减少汇率风险,有利于中国对外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国际金融竞争力。人民币国际化后,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被广泛接受,我国企业、投资者和居民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可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其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所面临的汇率波动风险和货币交易成本也随之降低,而这种双重收益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而降低外汇储备规模。人民币国际化后,由于贸易结算都使用本国货币,不需要过多的外汇储备,而且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是本国制定,更减少了需要应对贸易赤字、货币投机所需要的外汇储备。

5.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我国就掌握了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将使那些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我国经济的一定依赖性,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政策变化也将对那些国家产生影响,从而促使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二)实证分析

当前文献对人民币国际化收益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为了能具体量化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收益,本文将货币国际化的收益粗略地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可以量化的经济收益,包括国际铸币税收入和计价及结算等金融性收益;二是不能量化的经济收益以及其他收益。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着重考察一国货币国际化所能带来的可量化的经济收益。

本文认为2011-2020年人民币将实现区域化,2021-2030年人民币将实现国际化。因此,分两个部分计算国际铸币税收入。

1.2011-2020年人民币区域化的国际铸币税收入。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把已经使用人民币的21个国家和地区大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经济体是我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鉴于香港特区从内地的进口中相当部分为转口贸易,因此暂且估计其贸易额中仅需5%的人民币作为储备保证。

第二类经济体是指在边境贸易中广泛使用人民币或者人民币已经在全境或局部通用的经济体。由于此类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对我国的依附较大,对人民币的储备需求也相对较大,可用相当于双边贸易额的20%来估计此类经济体对人民币的储备需求。

第三类经济体是指已经接受人民币存款或在将来10年有希望接受人民币的经济体。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需求来自于边境贸易、旅游、投资等多方面,对我国的依存度相对较小,因此可以用相当于双边贸易额的10%来估计此类经济体对人民币的储备需求。

第二步,估算两类国家和地区从我国进口的年均递增率,这个数据可以用前五年进口的平均递增率替代。

第三步,根据前两个步骤得出的数据,计算出未来某年两类国家和地区所需持有的美元储备总额,并折算成人民币储备需求。在此基础上,计算出这些境外储备资产的净收益。即得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计量的收益。

本文进一步预测一下人民币区域国际化可产生的经济利益。

假设:人民币于2010年在上述两类地区正式担当起区域国际货币的职能,成为其官方储备货币之一;2008年以后上述各地区从我国进口的增长率等于其2004-2008年的平均增长率;人民币存贷款年利率取2004-2008的平均年利率,存款年利率为3.15%,贷款年利率为6.68%;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在7元人民币/美元的水平。

2001年以来,我国对三类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逐年递增,2004-2008年间,我国对三类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8.67%、39.01%和33.8%。至2008年底我国可获得的铸币税收入约为471亿美元,按照汇率折的增长率各自等于其2004-2008年进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则2010年这三类国家的人民币储备额将达到5995亿元。若2010年实现人民币在亚洲的区域化,则十年间(2011-2020年)我国可获得的人民币国际铸币税收入大致为12.5万亿元人民币。

2.运用境外人民币储备资产投资的金融性净收益(2011-2020年)。我国运用境外人民币储备资产进行投资的净收益等于这部分资金的投资收益和成本之差。成本(C)主要由需要对外支付的存款利息(C1)和国债利息(C2)构成,投资收益(R)主要来源于贷款利息收入。理论上,要计算运用境外储备进行投资的净收益,必须了解每一笔存款和国债的期限和利率。在实际操作中,本文为了计算的方便,用年利率来代替不同期限、不同品种利率的加权值。假设存款年利率为r1,国债年利率为r2,贷款年利率为r3,则成本等于存款利息和国债利息之和,即:

C=C1+C2=r1×D+r2×T (4)

其中,D为存款,T为国债,由于无法对未来人民币作为境外储备资产以存款形式和国债形式存在的比重做出具体的估计(即无法对D、T的数值做出具体的估计),进一步假设人民币的国债年利率等于存款年利率,即r1=r2,则式(4)可改写为:

C=C1+C2=r1×D+r1×T=r1×(D+T)=r1×M (5)

由此,式(2)可进一步写成:

FN=R-C=r3×M-r1×M=(r3-r1)×M (6)

即运用境外人民币储备资产投资的金融性净收益等于境外人民币储备资产(M)乘以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之差(r3-r1)。由以上推算可知,至2020年,我国十年间可获得的国际铸币税收入大约为125414亿元,运用这些境外人民币储备资产投资所获得的金融性净收益约为16002亿元。根据公式,人民币亚洲区域化在十年间带给我国的可计量的经济收益约为14万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经济收益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进程中是不可忽视的。

3.2021-2030年人民币国际化后的国际铸币税收入。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实力的不断增强,现假定在2030年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在推算2030年我国获得国际铸币税前,要说明以下几个假设:

假设1:人民币于2030年在世界各地区充当国际货币。

假设2:按国际金融公认的理论和通行的做法,一国官方必须储存占年进口额20%-30%的外汇储备以便应付支付需要。本文假设世界各地区按从中国进口额的20%保留人民币储备。

假设3:2008年以后世界各地区从我国进口的年平均发展速度为2004-2008年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假设4:人民币贷款年利率和存款年利率取2004-2008年的平均数据,分别为6.68%和3.15%。

假设5:203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1。

由此可以大致推算出人民币国际化后,在世界范围内征收的国际铸币税。通过计算,到2030年我国将向全世界征收的国际铸币税大约为347.3千亿元人民币。截至2008年,美元国际货币本位币的地位使美国获得的铸币税收入超过18.4万亿美元,此数字是美国2007年GDP总额的1.31倍,而我国为其贡献了1/10。这些数字清楚地说明了人民币应该实现国际化,这就从国际铸币税角度提醒我国需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使人民币也能参与国际铸币税的分配。

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

(一)汇率风险成本

人民币汇率风险。一国货币国际化后,其国内金融市场必定是自由开放的,由于货币壁垒的消失,游资流出与流入畅通无阻,这会对本国货币供给造成影响,货币供给的冲击又会对汇率乃至整个国内经济造成影响,投机冲击成本也就在所难免。

(二)利率自由化成本

利率自由化后,国内大多数企业丧失了长期以来国家实行的低利率政策的收益,在浮动利率情况下,一旦利率上升,国内企业和经营者成本上升,最终影响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和增长。利率自由浮动在资本项目开放条件下,国际资本移动规模、速度扩大和提高,从而扩大交易成本,增加风险因素。

(三)调控成本

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意味着其流通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上的人民币存量巨增,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大打折扣,稳定汇率将不得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利率手段,从而使本国经济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外部环境。

(四)信心成本

信心成本主要表现为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增强持有信心的“升值成本”和维持持有信心的“承诺成本”。一国在货币国际化过程中一般地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货币对外升值。对于货币发行国来说,持续地、大幅度地处于升值状态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首先是使对外贸易收支潜伏着失衡的可能,同时,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和取得国际货币地位后要维持国外货币待有者对本国货币的信心,货币发行国必然要根据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调整政策使其服从于可兑换性的要求。

(五)政策偏离成本

货币国际化使得国内和国外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溢出效应使得一国国内的货币政策没有或者只有很小一部分作用于国内经济变量,货币政策达不到预定的最终目标;而国外的回馈效应又使得国外政策会波及到国内。两种效应同时起作用致使货币政策偏离预期目标甚至失效。

结论

综上所述,人民币国际化既有收益,也有成本,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要大于成本。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经济强劲增长和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的大势所趋。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以其带来较小的经济成本为前提,不断地进行成本与收益比较,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利条件,逐步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李稻葵.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8(11)

2.李稻葵,刘霖林.双轨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J].中国金融,2008(10)

3.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课题组.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途径及其策略[J].中国金融,2006(5)

第6篇: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均衡汇率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人民币国际化

一、引言

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至今,人民币汇率走势大致分如下几个阶段:1、1985—1994年,人民币汇率不断调高;2、1994年到1995年,实行新双轨制;3、1995至2003年,人民币稳定在$1=¥8.27。4、2003年至今,宏观当局实行更加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基本呈现在宽幅震荡中升值的趋势。

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现在的均衡汇率水平应该是怎样都需要深入研究。最早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分析的是美国的克拉维斯教授(1981),他认为197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0.46人民币。Frankel(2004)认为 2000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44.8%。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卜永祥(2001)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前人民币汇率低估的范围在5%一12%之间。

而在经济危机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发关注,讨论的焦点是国际化给中国带来的好处以及国际化的路径。人民币国际化必然要求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巨大需求会带来更大的升值压力,因而现阶段我国是否有实力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分析了人民币当前均衡汇率,并结合当下的汇率水平分析国际化的可行性。

二、基于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所探寻的人民币均衡汇率

(一)基期的设定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中隐含了基期汇率是均衡汇率的假定,因而选择合适的基期汇率对形成当期汇率至关重要,本文选择过去年份的长期平均数值作为基准。

第7篇: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

内容摘要:美国采取各种措施迫使人民币升值,引起社会各界关于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激烈讨论。本文利用Elbadawi和Montiel均衡汇率模型估算人民币均衡汇率,与实际汇率比较得出:人民币仍存在升值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如下建议:要抓住人民币升值的契机,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步伐,推进企业不断提升其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均衡汇率 人民币升值 效应分析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其基本根据就是我国经常项目长期顺差的存在及人民币币值低估对其本国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衰退的冲击。近期,美国众议员集体对我国汇率政策发难,提议动用一切可用资源,促使我国结束汇率操纵,不再利用被低估的汇率来促进出口,并对我国输美产品征收反补贴税。这一事件,使得人民币升值不再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我国国内的观点主要是不支持人民币升值,认为美国逼人民币升值另有图谋:一是配合美国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结构调整,通过迫使人民币升值削弱我国产品竞争力;二是我国拥有庞大美债,人民币升值将稀释债务;三是通过干预人民币汇率影响我国崛起。张陶伟明确表明人民币不应当升值。他认为,人民币其实对内在贬值,对外在升值,不过这种升值是一种虚象。本文均衡汇率模型估算人民币均衡汇率,与实际汇率比较判断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并基于此分析其影响。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最早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分析的是美国的克拉维斯教授(1981),他根据购买力平价估计197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0.46人民币。Frankel(2004)依据修正的购买力平价理论,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选择118个国家2000年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以对数形式和绝对形式得出2000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44.8%和36.1%。

Jeong和MaZier(2003)根据基本均衡汇率理论,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2000年我国实际汇率进行分析,得出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相对于名义汇率低估60%,相对于实际有效汇率低估33%的结论。Goldstein(2004)依据简化的基本均衡汇率理论,按照我国经济动态特征估计方法对2003年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进行测算,得出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相比低估15%-30%。

Virginie Coudert and Ccile Couharde(2005)采用扩展的购买力平价方法对145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国家2003年的双边实际汇率、相对人均收入进行分析,得出当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41%-49%的结论;并采用行为均衡汇率方法,以21个新兴国家1980年第1季度到2002年第4季度的数据为样本,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实证研究,得到2002年人民币双边实际汇率低估17.8%的结论;采用基本要素均衡汇率方法分析出口占进口比率、进口占GDP比率、经常账户余额、净外国直接投资、净外国资产、贸易开放度等因素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得到2002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27%,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低估49%,2003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23%,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低估44%。

(二)国内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始对均衡汇率进行研究。在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的相关文献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卜永祥(2001)根据DLR三商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1987-1998年之间的样本数据,得出亚洲金融危机前人民币汇率低估的范围在5%-12%之间的结论。

林伯强(2003)也是根据行为均衡汇率理论分析1955-2002年之间的样本数据,得出1997、1998、2000年实际汇率均高估,但高估幅度呈下降趋势。

郭荣华(2006)对“B-S效应”模型进行简单的扩展,得出生产力与实际汇率正相关的关系,证明了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必要性等。

赵志君和陈增敬(2009)认为我国应该根据自身新兴大国经济的特点建立了一个包括实际汇率、实际利率和经济增长率在内的一般均衡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当前人民币是否高估的问题。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估算

本文根据Elbadawi和Montiel均衡实际汇率模型并结合人民币汇率自身的特点作为建立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实证模型的基础,选择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开放度、净国外资产实际基本经济核心要素变量为主要依据,通过估计一个简约方程来确定均衡汇率水平。

(一)建立模型

1.变量。具体表现为:

一是劳动生产率TNT。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额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本文用贸易品部门的相对生产率进步作为劳动生产率的变量。

TNT=(CPI/PPI)/(CPIf /PPIf)

其中,CPI、PPI代表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CPIf、PPIf代表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

根据著名的Balassa-Samuelson效应(简称“B-S”效应)可知:如果一国的相对劳动力持续上升,则该国货币将出现实际升值。

二是贸易条件TOT。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综合考虑贸易条件三种不同的形式: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我国贸易条件可以近似的转化为我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比。

TOT=出口总额/进口总额

对汇率的影响机制是:当贸易条件改善时,经常项目收支随之改善,这将要求实际汇率升值以维持经常项目的长期均衡;当贸易条件恶化时,将通过实际汇率的贬值来维持外部经济的长期均衡。

三是经济开放度OPEN。经济开放度是多维的,本文主要考虑贸易开放度,用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来表示。

OPEN=进出口总额/GDP

对汇率的影响机制是:当开放度较低时,大量限制自由贸易的政策会增加一国进口产品的价格,同时也会导致非贸易品价格上涨,从而使一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

四是净国外资产NFA。国外净资产是国外资产与国外负债相抵后的净额,主要包括一国的外汇储备、黄金等。本文主要考虑占比较大的外汇储备,用外汇储备额与GDP的比例来表示。

NFA=外汇储备额/GDP

对汇率的影响机制是:当本国的净国外资产增加时,其国外收益也增加,经常项目收支改善,会促进本国货币的升值。

五是实际有效汇率REER。

REER=名义汇率*(CPIf/CPI)

2.数据。鉴于2005年7月1日我国确定新的汇率制度―钉住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本文选取2005年第三季度到2010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数据为样本数据。本文只考虑我国主要贸易国―美国,因为花旗中国的经济学家黄益平、德利佳华公司外汇策略师贾可柏、瑞士联合银行等估算人民币汇率一篮子参考货币中,美元占比达百分之七十以上。数据来源主要有:美国劳动统计局、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3.模型。本文通过协整分析,得出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为:

dln(reer)=-0.1232+1.0490ln(tnt)-

0.8363dln(tot)+0.6058dln(open)+

0.3048din(nfa)

对汇率的变化率影响的正项因素主要有ln(tnt)、ln(open)和ln(nfa)的变化率ln(open),对汇率变化率影响的负向因素主要有 的变化率。

(二)汇率估算

以2010年第二季度的数据为依据估算人民币均衡汇率为7.820272,而实际汇率为7.526256。这说明了人民币汇率处于低谷状态,人民币仍存在着升值的空间。

人民币汇率调节的效应分析

为了实现国内外经济均衡,依据以上结论,人民币应该进一步升值。人民币升值短期内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取决于升值的速度和我们对机会的把握。人民币稳步升值的效应分析如下:

(一)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依赖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只有出、进口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时,才能有效地减少我国的贸易顺差。

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还要考虑行业的不同。进口方面,对于生产要素进口行业(如航空业、钢铁业),升值带来的正效应被能源、原材料国际价格的大幅上涨抵消了;出口方面,对于加工贸易行业,升值带来的负效应被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抵消了。而且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在出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可抵消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

(二)对引进外资和资本流出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既增加外商投资的成本,又提高其利润的外汇收益,所以对外资的负效益是不确定的。随着投资结构的优化和投资质量的提高,外资的投入会有一定的增加。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在国外市场的投资能力,特别是减少企业的并购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的国外直接投资,进入国外技术壁垒高的行业。

(三)对国际储备和外债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会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缩水,但也增强了我国偿还外债的能力。

(四)对国内通货的影响

由于进口产品的低价进入、原本出口产品的转回和过剩的产能,国内有效商品供给量大幅增加,使物价水平下降;但是央行为降低升值预期,一般会增加货币供给量,而且外资大量进入股市、房市,造成资本价格的上涨,导致一定的通货膨胀。

(五)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根据蒙代尔和弗莱明的“三元悖论”可知,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扩大货币政策的发展空间,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强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同时升值的压力会迫使央行大量购进外汇,增加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而增发的货币主要流入无投资意向或无生产性投资意愿而持有外汇的机构和个人手中,导致有项目和投资愿望的一些民间投资者缺乏资金支持,这就与经济发展对资金运用有所需求而相背离,影响了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力度。

结论

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研究发现,Elbadawi和Montiel均衡实际汇率模型最为有效而且被广泛应用,所以本文选取该模型作为建立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实证模型的基础。同时发现,影响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因素很多,但以往实证分析的结论表示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开放度、净国外资产四个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利用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模型估算人民币的均衡汇率,与实际汇率比较发现,人民币汇率仍有升值的空间,但不是很大,这说明了我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管理的成分较大,浮动的成分较小,汇率制度也有可以完善的空间。

至于人民币升值,我们不必抱以悲观的态度,不能只看到了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短期冲击等不利影响,要以长远的眼光多角度地分析人民币升值的经济效应。本文从对外贸易、资本流动等五个方面分析,发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经济而言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我国要保证人民币稳步升值,并采取措施趋利避害,如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生产和出口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产业,将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转为产业内部消费等。

参考文献:

1.MacDonald. Exchange Rates and Economic Fundamentals: A Methodological Comparison of BEERs and FEERs[S].MS Working Paper,1998

2.Jerome L Stein,Polly Reynolds Allen.Fundamental Determinants ofExchange Rate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Jeong S-E, J. MaZier. Exchange Rate Regimes and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in East Asia[J].Revue economique,2003,5

4.卜永祥.中国均衡实际有效汇率:一个总量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研究,2001

第8篇: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货币体系;最优货币区;货币替代;亚元

作者简介:苏治,男,经济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从事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研究;李进,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从事金融市场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跨期条件下资产定价主流偏差时变机理”,项目编号:7110115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的全球经济分析模型”,项目编号:10YJC790220;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

中图分类号:F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4-0068-08

引 言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改变,可以用“两个75%,一个80%,一个90%”来概括,即美元和欧元占全球外汇交易总量的75%,占全球债券发行总量的75%,占特备提款权的80%,占中央银行外汇储备总量的90%(美元64%,欧元26%),可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欧元特别是美元仍然处于霸权地位。危机后,美国、欧洲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行量化宽松政策,不仅带来全球流动性泛滥、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发展中国家出现输入型通胀以及外汇储备价值减少等问题,更导致全球经济与金融秩序混乱。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使全球货币结构与全球经济结构出现脱节并且导致新兴市场国家在拯救经济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问题。因此,改革现有的以美元本位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逐步推进“去美元化”进程,摆脱美元陷阱,既有利于遏制美元的霸权地位,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的相对稳定,也符合新兴市场国家的利益。

针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东亚货币合作,不少学者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论,如“人民币国际化”、在亚洲组建“亚元”充当亚洲“平行货币”等。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早期主要侧重于对“人民币国际化”成本与收益的研究,2008年以后转为对“人民币国际化”策略的研究,周元元(2008)通过对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的收益-成本分析,阐述了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策略。[1]李稻葵和刘霖林(2008)认为,可以采取一种双轨制的步骤,充分发挥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的作用,包括在境内实行有步骤、渐进式的资本账户下可兑换,逐步改善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同时在境外充分运用香港的优势,尽快扩大人民币证券市场规模,从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2]而对于亚元则侧重于对亚元可行性以及如何构建的研究。其中,忠和董新辉(2010)认为区域货币合作是一个由易到难的动态过程;渐进性地盯住共同货币篮制度缺乏长期可持续性,只是一种“次优”选择,东亚货币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单一“亚元区”。[3]Eichengreen(2006)提出亚洲地区应该以平行货币理论为基础进行货币合作,创建一种亚洲货币单位(ACU),该货币单位的价值是亚洲国家货币币值的加权平均值,并允许该ACU与各个国家的货币一起在本国市场中进行流通。[4]这些构想都有助于打破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本位制的局面,并促进东亚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但在实际操作中则难易不同。本文基于对货币替代和最优货币区(OCA)理论的梳理归纳,从现实可操作性、改革成本与利益普惠性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较之“亚元”更具备可行性,同时基于货币替论的视角,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一、货币替代:“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

参考现实中出现的拉美国家美元化及其他美元替代现象,学术界围绕货币的不同职能论述了开放经济下的货币需求理论,进而阐明了货币替代的形成机制1,概括来看,大致分为货币CES生产服务函数(Miles,1978)[5]、货币需求边际效用理论(Bordo & Choudhri,1982)[6]、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Cuddington,1983[7]、Thomas,1985[8])、货币的预防性需求理论(Poloz,1986)[9]四种模型。Miles等(1978)通过建立货币持有余额和货币CES生产服务函数两个模型,分别对货币替代现象的成因和程度进行了解释和测度。[5]在货币持有余额模型中,Miles将利率作为货币持有的唯一机会成本,在资本完全流动的假设下,认为当一国一次性增加货币供给时,会引起该国利率下降,并导致该国资本流向外国,从而发生该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替代行为。进一步地,Miles等建立了货币CES生产服务函数来检验加元与美元之间的货币替代程度。该模型假定货币持有者追求货币生产服务最大化,建立以两国货币供给、利率水平、汇率与价格水平为约束的资产约束方程和货币生产服务函数,通过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加元与美元之间存在替代性(达5.43,在99%的置信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更为深入地,部分学者对生产函数进行了细化,例如Saurman(1986)探讨了“Shipping-the-bad-money-in”效应,提出本币的贬值率会导致实际利率的上升,从而引发货币替代现象。[10]Zou(1993)的研究则证明当本外币无法配合提供流动时,美国和拉美国家政府合作的结果是降低通胀率的同时引发拉美国家的“美元化”现象。[11]Sturzenegger(1994)采用前苏联与阿根廷的数据表明,在一国经济处于高通胀时期引入新的货币,从长期看,该经济主体将更多地使用这种新的货币[12],Freitas(2004)也认为短期高通胀会引发长期货币替代现象。[13]以Bordo和Choudhri(1982)为代表的货币需求边际效用理论认为,货币CES生产服务函数没有考虑预期汇率变化、实际收入等变量对机会成本的影响。[6]该理论从货币需求角度出发,通过对货币需求(用M1、M2来表示)与远期汇率建立双对数模型,得出了与Miles等的货币CES生产服务函数模型完全相反的结论。进一步地, Bordo 和Choudhri在假设不存在不确定性、市场无套利、货币持有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情况下,建立关于货币和商品的效用函数以及包含来自金融的实际收入和来自其他资源的实际收入的预算约束方程,从而建立了货币需求的边际效用理论。他们指出,货币CES生产服务函数没有考虑实际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并且忽略了货币和商品之间的可替代性,因此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针对两种模型不同的看法,Thomas运用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进行了总结和解释,即第三种主流模型。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由King, Putnam 和 Wilford 于1978年首次提出,Cuddington(1983)[7],Thomas[8](1985)[8]对其进行了发展而形成较有影响力的理论。该理论从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出发,将不生息的货币余额看作是个人所持有的一种资产形式,出于保值和规避风险的目的,人们根据不同资产的收益率均值和方差调整所持有的本外币资产比例,进而导致资本流动的出现。当这种本外币资产持有比例的调整体现为货币余额的调整时,就表现为货币替代的发生。[8]Thomas认为,这一模型可以解释上述两种模型的分歧:当资本流动更多地表现为非货币资产的调整时,实证检验得出的货币替代程度会很小;反之亦然。Poloz(1982)则认为,之前的理论学说都没有考虑到获得货币资产所需支付的流动易成本以及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而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是基于交易成本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在这两者的约束下,经济行为人出于个人资产真实收益的最大化从而改变其持有的本外币余额,进而导致了货币替代现象的发生。[9]概括来看,货币替代的四种主流理论模型均侧重于对货币替代的产生原因进行研究,认为通胀、货币供给、预期利率变动、汇率波动、实际收入等因素均可对货币替代产生推动作用,通胀率高的国家以及汇率波动较大的国家都易产生货币替代现象。另外,Miles等(1978)认为政治因素和历史因素也是引起货币替代的原因。[5]Fielding和Shortland(2005)通过建立埃及的实证分析,证实了货币替代进程中政治因素的作用,认为政治暴力冲突也是引起货币替代的因素之一。[14]同时Dowd和Greenaway(1993)还从网络外部性的角度对货币替代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认为网络外部性是导致人们改变本外币需求的主要动因,从而导致了货币替代。[15]进一步地,Stix(2011)通过建立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的实证分析,证实了货币替代进程中历史因素和网络外部性的作用。[16]

基于以上四种理论学说,学术界进一步讨论了货币替代的影响。一般来说,对发生货币替代的国家,影响主要体现在实际汇率、通胀税或铸币税及福利水平三方面:(1)当外币替代本币执行价值储藏功能时,本国居民为了更多地获得外币资产必须通过经常账户的盈余来实现,而经常账户的盈余需要通过本币的贬值来获得。因此,货币替代现象会伴随有实际汇率的波动。(2)货币替代程度越高,政府就越难通过发行货币进而引发高通胀来为其赤字融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本币的货币需求对通胀的敏感度是很高的。因此,政府所能获得的通胀税与没有货币替代时相比更小一些。(3)政府通胀税的减少会带来居民福利的增加,然而Ozbilgin(2012)通过建立福利成本函数发现,只有当一国通胀率高于44%时,本国居民才能从货币替代中获利。[17]货币替生时,居民会更多地选择外币存款减少本币储蓄,本国银行由于储蓄减少不得不减少贷款收回投资,进而导致本国投资减少、国民收入下降、福利水平下降。对替代货币发行国而言,Effiom和Samuel(2010)认为货币替代会带来该国货币铸币税的增加,同时也会削弱该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18]Miles等[5](1978)和Thomas(1985)[8]认为,由于货币替代的存在,当一国进行货币扩张导致持有该国货币的机会成本下降时,两国居民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引起该国货币流向外国,进而削弱了该国货币政策的效果。

二、最优货币区(OCA)理论:亚元的理论基石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由于各国货币与美元之间保持固定汇率制,汇率政策很难在调节国际收支中发挥作用,周期性的国际收支危机经常爆发。西欧地区试图建设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的实践进一步使Mundell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构想并探讨了怎样的地区适合组成“最优货币区”。Mundell(1961)认为如果生产要素能够在货币同盟区内自由流动,即使工资与价格呈刚性,当遇到非对称冲击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也可以通过劳动力与资本的流动来抵消,即所谓的“生产要素流动性标准”。符合这一标准的国家可以组成一个“最优货币区”,在货币区内实行固定汇率制,而与最优货币区外的国家保持浮动汇率制以保证区内国家的内外均衡。[19]Mckinnon(1963)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开放度”标准,认为若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即可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的比例非常高,那么可贸易商品价格的变化带来的汇率的改变将意味着国内物价水平的大波动,而对国内生产的实际影响却很小,所以贸易往来频繁的区域可以组成最优货币区。[20]Ingram(1973)提出了“金融市场一体化”标准,他发现金融市场一体化有助于减少汇率调整的需求。因为只要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利率发生小幅波动,就会引起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促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从而可以减少汇率调整的需要,进而减少汇率的波动。[21]Kenen(1969)提出“生产多样化”标准,认为生产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国家,越能抵御外部冲击对经济总产出水平的影响,因为产品多样化意味着可以分散商品受外界市场冲击的风险。具备这样条件的国家之间适合于实行固定汇率制,组成共同货币区,一方面可以稳定国内经济,另一方面可与其他成员国一起追求货币统一后带来的货币效率。此外,Kenen还提出“财政政策统一”标准,他认为在货币联盟里一定要建立超国家的财政体系,这样才能在联盟内部发生非对称冲击时,将资金财政转移到受到冲击的国家,而不用调整汇率政策来缓解失衡。然而,这个标准意味着参加联盟的各国要有一定程度上的政治统一,从而同意这样的财政安排,欧元区的危机也进一步证明了共同货币区内财政政策统一并加强财政监管的必要性。[22]Fleming(1971)提出了“通胀偏好相似性”标准,他认为各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通过影响汇率、利率来影响短期资本流动,从而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因此组成最优货币区的国家必须具有通胀偏好相似性。此外,若加入货币联盟国家之间对通胀偏好不一致,将会影响超国家中央银行政策的制定,从而对中央银行政策的可信度产生怀疑。[23]

20世纪70年代后,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新进展推动了OCA理论的发展,“合理预期”假定的提出使得人们对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看法发生了改变,进而意识到组成共同货币区后,失去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成本从长期来看是很小的,这使得对于OCA理论的研究转移到成本收益的分析上来。Krugman(1990)以欧盟和芬兰为例,分析了芬兰加入欧盟的成本-收益曲线,得出了著名的GG-LL模型。[24]GG-LL模型可以判断一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其加入货币区的选择的。但是Krugman的GG曲线和LL曲线只是理论上的一个抽象概念,部分成本与收益的不可量化性使得一国不可能描绘出加入货币联盟的GG曲线和LL曲线的准确位置,也就不可能准确判断其加入货币联盟的临界点。Dowd与Greenaway(2003)联合提出了“网络外形与转换成本”理论。他们从货币转换成本的角度阐述了实行单一货币的成本与收益。他们认为,货币为它的使用者提供了一个“网络外形”,一个具体货币的价值取决于“网络”内有多少用户在使用该货币,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使用这种货币的人均利益就会上升。至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国家的货币存在,他们认为,主要是受历史环境及不确定性(用户数量及其潜在好处大小不确定)的影响,特别是向新货币过渡的“转换成本”(如政府发行新货币的成本),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们在新货币使用上存在一种“惰性”。因此,由自主发行货币到加入货币联盟是一次货币制度的重大变迁,变迁动力来自成本与收益的对比,以及对政治因素的考虑。[15]

Mundell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时,外部冲击主要表现为单一产品需求变化的冲击,而现代经济的区域化、多样化又使外部冲击呈现新特征,出现对称性与非对称性冲击的差别。如果区域内国家面临的冲击是对称性的,则区域内国家就更不需要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因此也就更适合组成最优货币区;相反,如果是非对称性的,则前述对组成货币区的标准和成本收益的研究便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探讨,并不具备现实意义。Poloz(1990)等学者通过考察实际汇率变动、股票价格变动、劳动力流动性、财政转移支付等指标判断经济冲击的对称性。[25]Blanchard和Quah(1989)提出SVAR方法,将经济冲击分解为供给冲击与需求冲击。[26]Bayoumi和Eichengreen(1992)在SVAR方法的基础上提出VAR方法,他们的研究发现奥地利、德国、丹麦、法国、比利时和瑞士的冲击有一个正向的关系,而且这些国家之间冲击的相关性比南部欧洲城市要高,但仍低于把美国分为8个经济地区之间冲击的相关性。[27]针对货币一体化对加入货币区的经济体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事前”不满足OCA的货币区能否在“事后”满足,学术界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专业化观点与OCA内生性观点。OCA内生性观点认为国家之间的收入相关性与贸易一体化是正相关的。因为货币一体化降低了由汇率变化产生的交易费用,有利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从而同盟国之间会结成长期的经贸关系,进而会促进某种程度的政治一体化。政治一体化反过来会推动双边贸易、经济与金融一体化、国家之间商业周期的同步性。与OCA内生性相对应的克鲁格曼专业化观点,认为随着单一货币的实现会促进贸易的发展与规模经济的产生,国家会集中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会变得单一化从而易于受到非对称性冲击,进而促使联盟国家间收入的相关性降低。

OCA理论为货币合作提供了一种思路,不仅可以用于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合作行为,也可以用于分析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情况。组成最优货币区后,各经济体之间通过维持固定汇率制,对外实行浮动汇率制,不仅可以促进货币区内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发展,还可以利用汇率政策抵抗货币区外的经济体带来的冲击。同时平行货币作为一种向OCA过渡的手段,可以尽量减小对各经济体的冲击。然而这一理论研究的拓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待完善的地方,在实践中,组成共同货币区对各国财政政策、通胀偏好的要求较高,需要各国在政治、经济上的高度协调性,这一点在实践中是很难做到的,这次危机中欧元区的表现便是一个例证,构建“亚元”区也须以此为鉴。

三、人民币还是亚元:可操作性、改革成本与利益普惠性

货币替论与最优货币区理论都可以作为区域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在货币替论中,一体化货币是区域内某一国家的货币;在最优货币区理论中,一体化货币是包含各经济体货币的权重货币。人民币充当东亚货币合作的主导货币,其本质是人民币在东亚地区内实现对其他货币的替代,而亚元则是建立在OCA理论的基础上,旨在促进东亚地区货币、金融与经济的一体化,两者对于打破现在以美元本位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均有战略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两者在可操作性、改革成本与利益普惠性上的差别,决定了采用人民币作为东亚货币合作的主导货币更具有现实意义。第一,区域货币合作的推进需要各个经济体的合作,不仅要求各国通胀偏好的一致性,更是对财政政策的一致性提出要求,需要各国经济、政治上的高度协调性。由于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这种协调在实践中很难做到,极有可能出现一国债务由其他国家一起负担的现象(例如欧元区的希腊与德国)。此外,在推进区域货币合作的过程中会存在各国之间的博弈,这不仅耗费巨大的博弈成本,而且由于博弈各方收益矩阵的难以量化性,使得博弈的结果很难预测和把握,对于博弈进入类似于囚徒困境这样的非合作博弈结果很难避免。与之相反的是,人民币国际化行为不需要各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统一,对于各国经济政治的协调程度要求不高,因此更具有可操作性,并且中国可以顺应市场选择,通过做好“homework”进行人为推动。例如2012年6月开启的人民币日元直接兑换被认为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正在推进的允许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也可以为人民币在外投资创造机会,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

第二,鉴于目前亚元的构想还没有付诸实施,因此与采用亚元相比,采用人民币作为东亚货币合作的主导货币,不仅可以获得同样的规模经济效应以及货币一体化带来的贸易成本减少等优势,而且可以减少时间成本。此外,人民币区域化避免了多国博弈,消除了博弈成本,并且由于不需要各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统一,进而不需要设立区域央行及其他组织,因此消除了机构设立成本及运行成本。概括来看,与使用亚元相比,采用人民币作为东亚货币合作的主导货币可以降低时间成本,消除博弈成本与机构设立成本及运行成本,进而减少改革成本。

第三,由于亚元的构建和维护需要多国共同努力维持其政治和经济上的高度协调性,人民币的维护则只需要中国一国维持其政治的稳定性,经济金融的开放性、稳定性及发展性,因此与亚元相比人民币更具有稳定性,更有助于实现东亚共赢。中国在东亚地区占有重要的贸易地位,2011年东亚地区向美国出口的贸易总额中,中国占比高达50.77%,进口总额中占比为34.51%。2010年东亚地区向欧盟出口的贸易总额中,中国占比达33.47%,进口总额中占比为49.34%。若采用亚元作为结算货币,东亚地区的贸易企业整体会受到很大影响,而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保证东亚向美国出口的贸易总额中的一半以及向欧盟出口的贸易总额中的1/3不受影响或少受影响,从而降低货币一体化过程对东亚经济带来的震荡,实现东亚共赢。此外,与采用亚元相比,选择人民币作为东亚货币合作的主导货币,也可以为中国带来更多收益。这种额外的收益主要体现为铸币税收入的增加,一方面来源于基础货币量增加带来的货币铸币税,另一方面来源于对其他国家央行负债的抵偿使用。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可以缓解中国外汇储备过多问题,进而减少中国外汇资产的价值流失。因此,与亚元相比,采用人民币作为东亚货币合作的主导货币更具稳定性,可以减少东亚地区改革成本、降低货币一体化对东亚经济的震荡并且为中国带来更多收益,具有利益普惠性,有助于东亚地区实现共赢。

四、东亚地区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路径选择

人民币国际化在空间上必然表现为一个从人民币区域化到国际化的过程。在释放渠道上,一方面由于我国是制造品出口大国并且目前出口占GDP的比重仍然很大,不可能通过人民币的迅速升值来降低出口,因此短期内依靠经常账户逆差来输出人民币的可能性极小。但是从2011年四个季度的数据来看,我国进口一直保持稳步增长。加之我国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与欧盟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出口遇冷情况,长期来看,通过经常账户逆差输出人民币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然而,与此同时必须创造更多可供投资的人民币资产以建立合理的人民币回流机制。另一方面,我国资本账户并未完全开放,大量国内投资通过非正常渠道流向国外,且国内仍有大量储蓄没有得到相应的投资机会,因此顺应资本流向,尽早开放资本账户,实现资本账户的完全可兑换,进而通过资本账户渠道来释放人民币才是一条可行路径。

从货币替代的理论来看,人民币在国际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汇率的稳定或逐渐升值以及较低的通胀水平以保证人民币的货币价值。刘爱文(2005)在《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一文中也分析到由于人民币信誉的存在以及亚洲经济稳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正反馈作用,人民币币值稳定的长期收益要大于其成本。[28]资本账户的完全开放使得人民币汇率变得更加难以控制,根据汇率决定理论中的货币分析法和货币数量理论,人民币的稳步升值和维持低通胀水平可以通过我国国民收入的稳步上升来实现,这就要求我国必须推进经济转型,更多地依靠消费和投资而非出口拉动经济,使得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GDP不会硬着陆。此外,在Miles等的货币余额模型中虽然提及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带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货币的替代,然而这种分析是建立在两国资本完全流动的基础上的,并不适用于我国现在的情况。况且,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带来本国货币对他国货币的替代也是因为本国货币会被其他国家所接受,如果没有这一前提,本国货币供给的增加带来的只能是本国通胀率的迅速上升和本国货币的迅速贬值。另外, Dowd与Greenaway(2003)提出的“网络外形与转换成本”理论认为,由于历史因素和不确定性的影响,使得人们在新货币使用上存在惰性,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对目前国际货币的使用惯性进行考量也是必要的。[15]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金融危机以后,以美元本位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美元仍处于霸权地位,并且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将国内的危机矛盾向国外进行转嫁,使得新兴市场国家面临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外汇储备流失以及输入型通胀等问题。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从货币替代与OCA理论出发,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与政策建议:

1. 货币替代与“最优货币区(OCA)”理论均可作为区域货币合作理论的一部分,本质区别在于在货币合作中选择的是一国的货币还是由各货币组成的权重货币。两者都可以为区域内国家带来交易成本减少的好处,但在促进区域货币一体化的过程中,最优货币区的组成需要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协调合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保持一致,而货币替代则是一国可以操作和推动的,且对于各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没有一致性要求。

2. 将人民币作为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选择,不需要各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统一,而且对各国协调合作的能力要求较低,因此更具可操作性。同时采用人民币而非亚元作为东亚货币合作的主导货币更具稳定性,可以降低改革成本、减少对东亚整体出口的影响,实现东亚地区的共赢,实现货币区域合作的普惠性目标。因此与亚元相比,“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更具有现实意义。

3. 对于人民币区域化而言,在人民币释放渠道方面,短期内建议通过开放资本账户,尽早实现资本账户的完全可兑换来输出人民币,长期来看可以通过经常账户逆差和资本账户两种渠道来释放人民币,但需要尽早建立合理的人民币回流机制。

4. 在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为了输出人民币的同时保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需要保证国内的低通胀水平,同时尽早实现GDP增长方式的转型,更多地依靠投资和消费来拉动GDP,以保证人民币的货币价值。此外,根据“网络外形与转换成本”理论,由于历史因素和不确定性的影响,使得人们在新货币使用上存在惰性,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对目前国际货币的使用惯性进行考量也是必要的。

参 考 文 献

[1] 周元元. 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区域化研究[J].金融研究,2008,(5).

[2] 李稻葵,刘霖林. 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8,(11).

[3] 忠,董新辉. 基于Cournot模型的东亚货币合作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0,(6).

[4] Eichengreen B. The Parallel-Currency Approach to Asian Monetary Integr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

[5] Miles&Marc A. Currency Substitution,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and Monetary Independe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8,(6).

[6] Bordo Michael D. & Choudhri Ehsan U. Currency Substitution and the Demand for Money: Some Evidence for Canada[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82,(14).

[7] Cuddington John. Currency Substitution, Capital Mobility and Money Demand[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83,(2).

[8] Thomas Lee R. Portfolio Theory and Currency Substitution[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85,(17).

[9] Poloz S.S. Currency Substitution and the Precautionary Demand for Mone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82,(5).

[10] Saurman D.S. Currency Substitution, the Exchange Rate and the Real Interest Rate (Non) differential[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6,(18).

[11] Zou Hengfu. Dollarization and Inflation in a Two-country Optimization Model[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93,(12).

[12] Sturzenegger F.A. Hyperinflation with Currency Substitution[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94,(26).

[13] M. Lebre de Freitas. The Dynamics of Inflation and Currency Substitution in a Small Open Econom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4,(23).

[14] Fielding David & Shortland Anja. How Does Political Violence Affect Confidence in a Local Currency? Evidence from Egyp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5,(17).

[15] Dowd Kevin & Greenaway David. Currency Competition, 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Switching Costs: Towards an Alternative View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J]. The Economic Journal,2003,(103).

[16] Helmut Stix. Euroization: What Factors Drive Its Persistence? Household Data Evidence for Croatia, Slovenia and Slovakia[J]. Applied Economics,2011,(43).

[17] Rat Ozbilgin. Currency Substitution, Inflation, and Welfar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2,(4).

[18] Lionel Effiom & Ubi Peter Samuel. The Currency Substitution Phenomenon: Is the Nigerian Economy Immune?[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10,(4).

[19] Mundell Robert A. 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

[20] Mckinnon Ronald I. Optimum Currency Are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53).

[21] Ingram James C. The Case for the European Monetary Integration[D].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Princeton University,1973.

[22] Kenen Peter B. 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n Eclectic View[M]. Monetary Problems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

[23] Fleming J. Marcus. On Exchange Rate Unification[J]. The Economic Journal,1971,(81).

[24] Krugman Paul. Policy Problems of a Monetary Union[Z]. The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in the 1990s,New York:Longman.

[25] Poloz S.S. Real Exchange Rate Adjustment between Regions in a Common Currency Area[Z]. Bank of Canada,1990.

[26] Blanchard O. & Quah D. Dynamic Effects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Supply Disturbanc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

第9篇: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 国际化 国际贸易 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促进了全球经济贸易快速的增长,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使得各国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大的增加,但是由于当前的社会局势不稳定,这就使大部分的国际货币价值不稳定,阻碍了全球经济的增长。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的增强,经济不断的增长,使得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人民币国际化将会对国际贸易及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受到国内外金融界的广泛关注。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通俗的将就是人民币能够自由的在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兑换,交易与流通,这样人民币就实现了国际化,成为国际货币。那么什么是国际货币呢?著名的学着蒙代尔曾经说过,当一国的货币流通范围擦后除了其货币发行国国界或者是法定的流通区域的时候,这一国的货币就是国际货币。

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同贸易规模不断的增长与扩大,使得我国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世界上主要的国际货币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与影响,但是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的经济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趋势,这就进一步的促使人民币将迈入国际化的轨道中。

二、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当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势必会对本国以其他国家的经济以及贸易等方面生产一定的影响,下面将对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影响展开相关的论述。

(一)人民币国际化对本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人民币国家化对本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有关的论述:首先,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了我国经济稳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来说,多变的汇率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稳定的发展。但是当人民币国际化后,就能使我国对外贸易多变的汇率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同时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除此之外,人民币国际化后就会使得我国周边国家在进行交互贸易,例如:买卖物品,旅游等方面的结算资金问题得到缓解,避免了资金结算的不足,也避免了货币之间兑换的程序,大大的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其次,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一定的提升。我国属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财富的积累,当人民币国际化后,不仅能够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增加,还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国际影响力。虽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的经济总量却在世界名列前茅,人民币的国际化给我带来的不仅是影响力的提升,还能够促使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树立信心,并不是只有发达的国家的国币可以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家稳定的经济发展同样会使得本国的国币走向国际化的道路。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除了会使我国自身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与发展,还能够吸引其他国家优秀的企业在华投资,有利于促进国际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帮助与对我国的关注。总而言之,人民币的国际化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二)人民币国际化对其他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

从上述可知,人民币对我国对外贸易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那么人民币国际化对其他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是怎样的呢?下面将从以下两点展开有关的论述。第一,人民币国际化会促使其他国家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不断的提升,而本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相对的减弱。由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势必会使得国际社会的经济往来中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多,这样就会使得人民币的价值得到提升。但是人民币的价值提升势必会导致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减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经济起到了削弱的作用,相反就会促进其他国家之间的对外贸易竞争力不断的提升,对其他国家的经济的不断增长起到促进的作用。第二,人民币国际化使得本国对其他国家的投资中的障碍减少。人民币国际化后会使得国人对其他国家之间的投资障碍减少,因为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得本国机构可以利用本国货币进行自由的投资,减少了货币兑换的程序,这样不仅有助于本国的国币得到有效的疏导,使得国内的投资减少,国外的投资增加,促进了国际收支逆差的产生,还有助于其他国家对外贸易资本的增加,有利于其他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总之,人民币国际化对其他国家对外贸易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的,无论是本国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还是其他国家经济与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促使人民币朝着国际化的方向不断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国际经济贸易不断稳定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问题,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时展的需求,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现实选择.[]经济研究参考,2008,(64)

[2]黄济生.当代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