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终身体育论文范文

终身体育论文精选(九篇)

终身体育论文

第1篇:终身体育论文范文

终身体育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都要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与指导。终身体育是依据人体发展变化的规律,身体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对人提出的要求。人体活动规律要求身体锻炼必须持之以恒才能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终身体育的含义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结束,一生中学习和参加身体锻炼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真正成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以体育的系统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考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1]

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

2.1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到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到大脑,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水平就高,情绪就会高涨。反之,肌肉愈放松,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少,大脑的兴奋性就降低,情绪就不会高涨,所以采用合适的体育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2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健康是体育的目标,体育是促进健康的最佳途径,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工作效率取决于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及相互协调,人体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运动对身体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这种适应能力。终身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强身、健心、益智、逸情与延年益寿。国民的健康是民族素质最基本、最具体的表现。终身健康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生命的每一段旅程中,我们每一个人对健康都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2]

2.3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体质,而每周有限的体育课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以及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日积月累,才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完善人体的形态结构,达到强身键体的目的。在高校教学中只有培养好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才能达到体育教学最终的目的。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学生在学校阶段进行锻炼,而且是步入社会后,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都能自觉独立地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3]

3.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

3.2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

学校体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这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我体育意识,就是从自身需要出发,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认识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特征、运动技术和与他人的联系。总之,自我体育意识就是对于自己身心状态的认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就是一种有明确目的,存在种种困难和障碍,需要意志参与的行动,因此教师应提高学生的认识,以指导其意识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支持他们的积极认识,这样可使意识对学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意识培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学生要自觉地去克服困难。意识培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强烈的自我命令、自我动员的过程。所以,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培养自我能力的前提。

3.2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体育课程与专业课无关,所以不重视体育,忽略了体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甚至出现厌学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用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改变学生对体育的错误认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行动和未来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3.3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的德、智、体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环节。[6]要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必须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多样化的体育运动,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习惯。

营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体育教学环境,突破传统思维创造新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才会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学会发现式的试探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认识问题情境或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内容进行考虑,从而产生不同的方法,利用方法的多样性,更好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4.结论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校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也就是说不仅要把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有利时机,锻炼学生的身体,更应充分利用在校的宝贵时间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学生毕业就业后,离开了教师,能否继续经常进行有益的体育活动,虽然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影响,但其中自身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与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5.建议

体育课堂教学应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会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为主;课外体育活动应以学生的身体锻炼为主。两者既有侧重,又有机结合。在终身体育及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体育教师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应成为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教育者和指导者,要努力做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和顺畅沟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终身体育的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保证终身体育在学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吴兆祥.现代学校体育科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56-60.

[2]成明祥.保健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44-46.

[3]刘采豫,刘光荣.关于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16-18.

第2篇:终身体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天津,终身教育,体系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促进天津经济社会与滨海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天津的重要条件,是天津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前列,一个排头兵”重要任务的迫切需要。

一、终身教育的普遍潮流和中央要求

1.终身教育是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

二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战后六十年所产生的新知识几乎超过了战前人类知识的总量。这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学校教育中知识扩充的速度,致使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无法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终身教育这一理念应运而生。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首先提出终身教育,1970年他又发表了著作《终身教育引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系统阐述了终身教育理论,对终身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思潮,20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21世纪开始成为各国普遍的政策选择。当前远程教育论文,许多国家都把终身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把对终身教育看作是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基础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2.终身教育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习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提出终身教育。1995年,“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终身教育的地位作用和目标要求。

中国是一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距离发达国家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无论是其条件指标、结构指标,还是过程指标、目标指标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学习型个人成长指标中,15岁-64岁人口中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2年,而我国仅有8.7年。还比如,体现终身学习的教育人口分布指标中要求50%退休者要接受有组织的学习,而我国还仅有5%左右。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把“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作为新的奋斗目标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把用远程继续教育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途径选择。这说明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不能仅仅依靠原有的、传统的国民教育体系,更需要终身教育体系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二、先进地区终身教育经验

我国东部上海、福建、北京等先进地区终身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创新运作也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其主要经验做法有:

1.以法律或政府文件的形式确立终身教育的中心工作地位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福建于2005出台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是全国第一个终身教育地方立法。《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已列入上海市人大“十一五”立法规划。上海、北京、重庆均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出台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将加快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列为市政府重点工作。

2.成立相关领导机构。上海、北京都成立了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导机构,负责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规划制定、统筹决策、指导督察等工作。上海市教委还组建终身教育处,对外作为市政府的一个职能机构,称为“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市学习办”),负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宏观管理,制订规划方案和统筹协调人财物等。

3. 组建相关业务指导和实施机构。如上海市教委和市文明办委托上海电大,成立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全市终身教育项目的具体实施、服务、评估和资源建设等。同时构建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学校为骨干、学习中心为基础的区县终身学习实施体系。

3.将终身教育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如上海所有区县社区教育经费都达到人均2元的标准,有些区达人均4到6元远程教育论文,部分街道乡镇还配套落实了社区教育经费。上海市教委逐步加大对终身教育投入力度,2006年投入1500万,2007年、2008年每年增加1000万,主要用于开展各项大型活动、建设终身教育资源和示范研究项目等。除上述投入外,劳动、人事、宣传、民政、文化和体育等部门也分别对学习型社会建设有各自的投入。

4.构建终身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如上海依托上海电视大学建设上海教育资源库,构建起覆盖全市城乡的市民学习平台。北京也依托北京电大建立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开通北京学习型城市网站。

5.把探索“学分银行”作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突破点。上海、福建均在探索建设市民学习“学分银行”,开展“市民终身学习班卡”试点,促进高等教育学分认证与互认,实现成人高校、中等和高等教育、社会培训与学历教育沟通。

6.开展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指标评价。如上海建立了《上海市创建学习型组织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相关评估评价工作,推进全市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企事业单位、学习型家庭创建。

三、天津终身教育需求

当前,天津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经济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居民生活步入小康水平。天津有比较完善的传统意义上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四大毛入学率,学前、小学、中学、大学的毛入学率分别为90%、99%、96%和52%。天津于1965年普及小学教育,1993年普及9年义务教育,2001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5年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06年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应该说,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已经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同时也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当前,天津终身教育的任务相当繁重而艰巨。2006年全国人口经济普查结果表明,天津从事第二、三产业的392万劳动者中还有73%的人不具大专水平,80余万农业劳动者中还有90%以上不具大专水平,而全市成人高等教育2006-2007年度在校生也不过10万人。此外,还有100多万老年人(天津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超过10%)、200万流动人口的学习和教育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与解决。这几年天津教育快速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0年,但是面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走在前列”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的要求远程教育论文,天津的终身教育还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民终身学习的需求。因此,近年,天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四、对策建议

制约天津终身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体制”;二是“平台”,其核心是“组织管理”与“公共服务”。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必须通过一种强有力的终身教育模式,从体制和格局上对天津终身教育现状进行创新性的重大调整与改革,统一规划,协同发展,整体推进终身教育。根据兄弟省市的经验,结合天津实际情况,现提出天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若干建议。

一是构建终身教育的管理体系。成立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牵头,由各有关委局参加的“天津市终身教育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终身教育的统筹规划和指导督察工作。市教委增设终身教育处,作为天津市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具体工作机构(天津市终身教育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解决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重大问题;管理和指导继续教育、企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各区县建立健全相应的指导和工作机构,负责推进本地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作。

二是构建终身教育的服务体系。由市教委和市文明办委托天津电大,组建成立“天津市终身教育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充分利用电大系统优势和网络资源,对区县社区学院进行业务指导、协调、服务;对全市终身教育资源的建设与整合;学习成果认定和学分互认工作探索;终身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在各区县社区学院设立区县终身教育指导中心,负责本区域终身教育项目的实施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三是构建终身教育的实施体系。在区县层面,在整合本区县职工大学、电视大学分校、成人教育中心、成人中等教育机构以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等基础上,推广组建新型社区学院,面向本区域举办正规非正规、学历非学历教育,组织、统筹、指导区域内各层面开展终身教育,作为区域内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场所、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在街道,依托社区文化中心建立社区学校,充分共享市民学校、家长学校、老年学校等文化教育资源。在乡镇,乡镇成人学校逐步延伸出社区学校和老年学校的功能。在居民小区层面,设社区学校分校及学习点。

四是构建终身教育的信息平台。落实天津市科教兴市行动计划,依托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和天津市远程教育中心远程教育论文,实施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统筹建设本市终身教育教学平台、管理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平台,提供终身学习各类资源和管理、技术、学习支持服务等。推广“天津市数字化学习超市与学习城市建设示范”项目,每个区县创办30-40个社区和村镇型数字化学习中心,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终身学习网络。

五是构建终身教育法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修订天津市终身教育地方性法规,推进终身学习法制建设。有关部门加快制定支持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出台天津终身教育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实施方案,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在整合本市各类终身教育资源、建立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各类教育与培训、探索学分互认和“学分银行”、鼓励社会各界共建共享等方面,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六是构建终身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完善投入机制,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稳定投入。由市、区县财政分别安排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人均额度要实现逐年增长,从2008年每人每年1元,逐年递增1元,到2015年达到每人每年5元,纳入教育经费基数。鼓励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一般企业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技术要求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2.5%的比例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企业培训经费的三分之二要直接用于一线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保证各级财政对公务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的经费。教育、劳动、人事、宣传、民政、文化、体育等部门加大对终身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资助终身教育,鼓励家庭和个人增加教育和培训投入,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的投入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郝克明.周满生.终身教育经典文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郝克明.促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美]迈克尔·穆尔.格雷格·基尔斯利著.王一兵译.远程教育系统观[M].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

第3篇:终身体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郝克明;终身学习;学校教育;终身教育(学习)体系

学校教育系统的改造,是我国推进终身学习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既然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包括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教育与学习,学校教育系统就不能置身于外,而是其中重要的基本部分。没有学校教育,就不能谈真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体系;没有按照终身学习思想、原则,对现行学校教育系统进行变革和改造,终身学习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终身学习在理论上产生的偏差和混乱,在实践中出现的疏离都更多地集中于对现存学校教育系统的认识上。客观上讲,一种组织或制度体系一经形成,就会同时带上其自成一体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经过长时期历史发展的学校系统,其与生俱来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因长时间系统运行的加固而愈加坚固。[1]表现在对传统教育的强大惯性依赖,对外界变化反应的极度迟缓,以及人们认知的盲区和滞障上。例如,人们对终身学习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关系的认识偏差,将学校系统超然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之外,都是学校系统长期的封闭与保守阻滞人们正确认识的突出表现,也表明了学校系统实现变革和超越的艰巨性之所在。郝克明以“大教育”观念,坚持终身学习体系的完整性,准确回答了学校教育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为我国终身学习理论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这一思想对推进新时期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同样意义重大。当前理论界应当深入学习、研究把握其思想精髓,特撰写此文,以求教于方家。

一、郝克明学校教育系统变革思想的观点主张

(一)准确把握终身学习的本质内涵,为学校教育系统定位

1.终身学习的本质内涵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是在新的时代和发展阶段,传统学校教育系统已经不能适应人类社会变革需要的情形下提出并不断发展的,既是时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反映。终身学习的本质要义是学习已经从谋生手段变为与人的生命同在的体验和需要。其特点主要有:(1)学习的终生性。学习伴随人的一生,并包括人的一生中所有的学习———一切正规的与非正规的学习;(2)学习对象的全民性和平等性。学习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也不再是某一年龄阶段的专利,它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场所应有的权利;(3)学习和教育内容的全面丰富性。不再局限于传统教育观念中的知识和能力,而是包括广泛多元的内容和生命体验;(4)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便捷性。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任何场所、任何形式,正规与非正规、学历与非学历渠道都可以进行,具有更为弹性、更为开放、更为多元的特点。[2]20-27终身学习的本质内涵和特点,突显了包容、开放、友好的教育新需要,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关联性和持久性的教育体系与之相适应。2.现行学校教育系统的弊端现行学校教育系统与终身学习理念严重不相适应,其弊端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制度的阶段性、体系的封闭性与内容方法的狭窄性。首先制度的阶段性,带来教育管理上的诸多僵化和呆板,人们接受教育的渠道单一,时间和条件受到很多限制。一个人错过了学校教育,就很难再有机会重返现有的学校教育序列接受教育,或者很难再有其他机会接受同等的教育。需要突破这种阶段性的限制,向终身性转变,使受教育的机会更加多元灵活。其次体系的封闭性,使得学校教育系统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相互不融通,甚至排斥,造成大量教育资源的浪费,系统内部壁垒重重,也缺少活力。最后内容方法的狭窄性,只注重正规教育、普通教育和一次性的青少年教育,对其他类型的继续教育、回归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内容形成歧视。需要从以单纯传授知识和能力为主,向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定全方位基础转变,并将学习内涵从单纯的学历教育和正规教育,向接纳其他各类学习内涵于一体的方向转变。郝克明基于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原则,对现行学校教育系统的种种弊端提出批评,认为“在相当程度上,束缚甚至扼杀了不少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603。她指出:“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各类教育特别是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之间、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尚未建立起合理和有效的相互沟通与衔接的关系,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3]602“我国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3]122“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还不适应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不仅应该加强,而且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教学制度等,都需要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3]6033.终身学习视野下,现存学校教育系统何去何从如果将现存学校教育系统置身于终身学习视野之外,与其他校外教育系统各行其是,学校教育系统就会被认为是游离于终身教育体系之外的教育,或者说终身教育便只是学校教育之外的其他部分。这会造成终身教育体系内涵的不完整和缺失,还会由于传统学校教育系统种种弊端的存在,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产生更大的阻力。国内对终身教育理论的认识误区中,将终身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并列为两个体系的情况,就是这种片面性认识的具体表现。针对于此,郝克明据理力证,坚持捍卫终身教育(学习)体系的完整性。她在很多场合、多篇研究和讲话中始终强调:终身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不是两个并列的系统,终身教育体系涵盖了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是对现存传统教育系统进行新的改造和升级。而将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进行简单叠加,同样偏离了终身学习理论的准确内涵,难以达成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应达致的各类教育间融合沟通的目标。以上两种情形,并列或简单叠加都是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解的偏差和误区。郝克明强调指出,不扭转上述片面认识,“会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不利的影响:一是容易使学校教育置身于终身学习体系之外,把推进终身学习只看作是学校外其他教育的职责,忽视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学校在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二是不利于促进各级各类教育衔接、沟通和资源整合,特别是建立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渠道都能成才的立交桥”[3]600。对存在的这两种偏差的症结,她认为根源在于对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本质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不清,“终身学习和现行教育的关系是什么?是现行学校教育体系的延伸,还是按照终身学习的需要,整合一切教育形式和资源”。“终身教育体系不是传统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非正式教育等各类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关联性和持续性,使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以及广大学习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开发的新的教育体系,实现各种教育类型、各种教育形式和各类教育资源之间的相互沟通、衔接和共享,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终身学习的多种需求。”[3]236-237在纠正片面性认识的同时,指明学校教育系统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总之,没有学校教育系统的终身教育是不完整的,学校教育系统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和基础部分,但又不是简单相加关系。需要将学校教育纳入终身学习视野之内,在终身学习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对学校教育全面系统地进行改造和超越,使之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郝克明终身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

(二)学校教育系统的变革方向

郝克明对学校教育变革的重要理论主张,不仅纠正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的认识偏差,为正确的变革导向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变革实践提供了路径,指明了方向。她用“革命性”“人类教育的飞跃”来概括终身学习思想引领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主要突破点和基本内涵,指出:“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时空上教育的拓展,而是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教育发展史上一场极其深刻的变革,是继奴隶社会的古代学校、工业革命的近代学校之后人类教育的第三次飞跃。”“必将带来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许多领域的新变革,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3]236-2371.实现观念上的革命性转变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的权利:走向全民终身教育》的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教育要从全民基础教育走向全民终身教育。与社会发展进程相类似,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对象少数到全民、从阶段到终身的发展过程。当今,教育正日益与人的生命亲近并融为一体,教育功能开始归位于教育本真。人才观也随之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从少数精英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经济服务人才观到社会服务人才观,再到人的发展本身。在这个变化下,学习的意义发生根本变化。“学习不仅是谋生的需要,而且正在拓展成为人的发展的要求,成为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和乐生的需要”;“对于广大社会成员来说,学习(教育)也正在成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230这是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形成的基础和精髓。终身学习不应仅仅从经济的角度,把终身学习只看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开发人力资源的途径,而应更加注重促进社会的进步和融合,关注学习者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和学习乐趣。正如有国外学者指出的:“要视终身学习为一场对现有的学习文化、教育文化的革命,它在所有的层面(无论是概念、组织层面还是教学法层面)都会带来根本性的变化。”[3]290因此,仅提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已经不够,真正的灵魂之意在学习观的转变及新的学习价值观的形成上。这才是引发方方面面革命性变化的驱动器。2.以新学习观为引领对现行学校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改造(1)纵向上,将人的学习从青少年阶段转向整个一生,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传授知识的同时,着力扩展至为人终其一生的学习打基础。首先,强调保护和不断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决定学校教育能否成为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动力的重大问题是,“究竟什么样的观念和做法妨碍了学生热爱学习,什么样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最佳学习效果。这是学校教育教学创新必须思考与实践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决定学校教育能否成为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动力的重大问题”[3]603。其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摒除当前学校教育的狭隘性,提倡多方面、多层次、多规格、多阶段的成长观和学习理念。在学习内容上,特别值得注意的主张还有,不仅强调知识和能力,更包括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和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特别强调了对人与自然的责任感。[3]78即终身学习所提倡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发展,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校和课堂已经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也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跨越时空限制,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网络,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各种知识。因此,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和帮助提高正确选择、辨别、分析和应用各种信息知识的能力,懂得学什么和怎样学。同时,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3]78-79(2)横向上:从教育类型、教育资源、学习场所和学习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横向拓展,加强各类学历教育、正规与非正规教育间的相互沟通与衔接。首先,要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沟通。在盘活校内外教育资源,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同时,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加方便、灵活和多样的学习机会。其次,要拓宽学习场所与渠道。除了加强与社会各类教育资源整合和横向联系外,要注意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加强学习空间和途径的实体与虚拟的融通,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个性化。最后,要推进国际沟通。加强地区和国家间学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也是郝克明特别强调的一点。在高度开放的学习型社会里,必须把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置于世界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视野中,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在全球大视野下,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学生国际交往能力,同时,把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的视野扩展到全球,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创新和提高。[3]823.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的开放性在制度设计上,郝克明提出了具有破冰意义的革命性设想,即学校教育系统,通过实施弹性教育教学制度,向社会成员开放。如,为离开学校的人重返学校继续学习开辟途径,建议从非义务教育阶段入手逐步实行弹性的教学制度,学生既可以集中时间学习,也可分阶段完成学业。在农村还应发展以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为基础的非正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相当数量的没有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农民与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文化补偿教育的机会。“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应逐步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进一步健全在职攻读申请学位的制度。”[3]51在学校教育内部,为了消除校内班级制的封闭和弊端,她在主张“小班制”的同时,提出大胆的“走班制”设想。这一设想的重要价值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权利的实现和学习资源的公平、自主选择,同时激活校内的教育资源活水,带来了曙光。与此同时,主张学校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潜力,特别是大学,要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要强化其为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多样继续教育服务的功能。与学校教育系统的制度设计相配合,在继续教育部分,郝克明提出继续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远程教育的途径创新,设计了继续教育学习的成果认证思路,提出“学分银行”这种新型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议和主张。综上可见,郝克明终身学习理论体系下的传统学校教育系统的改造与超越,是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教学制度等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学校教育系统的变革必须克服将学校教育系统独行于终身教育(学习)体系之外的片面认识,而承认其是终身教育(学习)体系的一部分和重要基础;必须克服学校教育系统与其他教育类型简单相加的片面认识,而认识到终身教育体系中各类教育类型的有机整合、融通衔接;必须认识到学校教育系统实现这种变革与超越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

二、郝克明学校教育系统变革思想观点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郝克明对学校教育系统变革的思想创见不是空穴来风,其理论的先进性和可行性来源于其高尚的学术研究品格,是全球视野、本土情怀、科学架构、以公为大的使命担当集于一体的结晶。

1.全球视野

强调全球视野是郝克明学术研究的一贯原则。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研究终身学习思想,她更是身体力行。她多次到国外进行终身教育实地考察,始终关注国际终身学习研究的最前沿,非常重视基础性的国际比较研究,仅就“跨进学习社会”课题,她带领课题组与世界银行发展学院进行合作,举办学习型社会国际论坛,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OECD组织以及世行等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与课题组及国内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研究成果交流与讨论。在文献研究方面,不仅对国内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已有成果进行比较全面的文献研究,了解已有的基础、存在的局限及未解决的问题,还收集翻译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共计9个国家有关终身教育理论的1195篇相关文献,编辑出版了《世界终身教育研究文献汇编》《终身教育国际论坛报告集萃》等。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源以及会议与交流报告,是郝克明理论前沿性、先进性的来源之所在,她的问题研究、观点主张站在了时代的最前沿、世界的最前沿。如在关于学校终身教育论述中,她就列举了英国中小学提供开放的终身学习服务的例子,赞赏其在正规教学时间之外提供系列的教育服务和活动,以满足学生、家长和社区的需要之做法;列举了欧洲大学协会为促进大学提升服务终身学习的能力,于2008年发表《欧洲大学终身学习》的实例等。

2.本土情怀

本土行动是根,无论多么前沿的国际理论思想,如果不与本土实际结合,必将是无土之木,难以存活。郝克明力主要认真学习研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终身学习的论述和实践,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丰富和发展我国终身学习的理论宝库[3]237;从我国人口多、发展不平衡,以及中国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这“不仅是适应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对世界终身教育发展应做出的贡献”[3]204。她带领团队多次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参与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研讨,决策咨询报告;她考察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之所以提出了许多带有破冰意义的可行性建议,源自她对中国终身教育发展的责任情怀,对中国教育国情的全面把握和深刻洞察。例如,为了改变各类学校特别是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相互缺乏沟通和衔接的状况,扩大学习者对教育的选择机会,她在《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中,对不同类型学校的相互沟通和联系提出了新的重要的框架构想和建议。[2]56-57

3.科学架构

郝克明终身学习理论历经十余年,不断丰富和丰满,其基本思想、理论主张贯穿于她的全部研究中。这种理论自信,源自于她对国际前沿和本国国情都有总体把握下的严谨的科研态度、求实精神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可以说,她的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现在每个研究环节上,从文献基础研究的全面扎实,理论体系确立的完备系统,到研究方法范式的规范严谨等,时时处处表现出她深厚的学术修养和科学精神。在具体的研究中,她注重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例如,仅学习型社会一项研究,就发放并回收行业与企业调查问卷两万余份,研究和分析处理相关数据数百万个。正是基于大量的数据搜集和分析,科学地得出了“文化程度愈高,他的学习参与性越高”的结论,因此,“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和基础”[3]218。再如,在另一项调查中,她率领课题组对全国7个省市17个区10个县的334个中小学近10万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这些数据成为国内相关研究的宝贵资料。此外,研究中采用可视化分析法,如人的生命周期与科技发展、社会变革的周期比较示意图,都使人印象深刻。可见,郝克明对学校教育系统变革问题的研判,每一点都不是凭空而言。从郝克明终身学习理论体系中,我们能够深切地领悟她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完整性的阐释和强调,坚持以终身学习理念、原则,改革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增强学校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灵活性,使学校系统真正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但事实上,至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研究者仍然集中于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本质内涵和特点的认识偏差和误区还普遍存在。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终身学习推进的健康发展,前提是理论上的清醒和正确把握。郝克明终身学习理论体系,尤其是对学校教育系统变革的观点主张,将为全面深化学校教育改革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是为了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M].王静,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23-26.

[2]郝克明.让学习伴随终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第4篇:终身体育论文范文

纵观近年来国外终身教育的研究,不难发现,以发达国家为首,世界各国的终身教育大致是从理论研究、实践发展和制度保证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 终身教育 发展 综述

一、理论的研究

20年代,英国诺丁汉大学设立了成人教育系,担负对成人学习特性的理论研究以及培训成人教育师资的任务,奠定了大学成人教育的专业学术地位,而且英国的大学普遍设有成人教育的学术单位,包括硕士、博士学科点,进行成人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及师资的专业培训工作。同时,英国的成人继续教育协会也在为英国教育的理论研究积极地做着贡献①。

60年代,美国学者霍尔提出了成人学习动机倾向的定向理论,对成人参与学习和学习动机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70年代,马尔科姆・诺尔斯提出充分认识和重视成人学习者的个性与优势并要按其特点施以相应教学的观点,对成人教育研究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美国为数众多的民间组织等都积极参与终身教育的理论研究当中,为本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设施②。

日本建立了一系列政府有关部局、省厅所属的终身教育内部研修、研究设施。同时,日本的许多企业设有内部研究设施、终身教育研修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日本教育界的理论工作者几十年来出版了几千种有关终身教育的文献与专著,并积极加入政府教育审议会,参与政府制定终身教育政策。日本学术界还扮演着终身教育理论的咨询者、质问者、甚至批评者的角色③。

1970年,法国成人教育家郎格朗在其《终身教育导论》一书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由此,终身教育理论正式提出。

二、实践的发展

英国的终身教育载体包括:产业大学、开放大学、住宿制学院、社区学院、各类教育培训中心及学习与技能委员会等。英国的产业大学与一般的全日制大学不同,它是一个开放式的远程学习与教育组织,在学习者与学习产品之间扮演着中介服务的角色,主要面向成人和职业群体,提供各种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管理等广泛内容的学习。住宿制学院分为长期住宿制学院和短期住宿制学院两种,其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化、艺术、工艺、文学、政治和经济等领域④。

美国有着多种多样的终身教育机构。社区学院以其独特的办学特色成为美国终身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十分广泛,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如大学预备教育、职业教育、补偿教育、成人及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此外还有许多独立的成人教育机构,如各种非营利性的社区成人学校提供的非职业性休闲教育、具有营利性的私立学校提供的函授教育、商业和技能教育、还有各类自由大学。许多社会机构也参与到终身教育的推广运动中,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企业内教育机构、政府机构、学校劳工组织等T。

公民馆是日本社区教育的主要团体,主要是为居民结合其实际生活进行教育学术及文化方面的活动,以提高居民的教养,增进健康、振兴文化、增进社会福利为目的。公民馆除了将学习室、集会室等提供给居民学习、集会外,还举办各种讲座、学习班和文化娱乐、信息交流活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及终身学习中心等,历来是日本全国各城市开展终身教育和学习的场所。近年来出现的文化会馆、音乐馆、体育训练中心等文化体育设施及由民间经营的文化中心,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U。

德国的民众高等学校历史悠久,它主要以社会成人为主要对象,提供的课程丰富多样,根据学生的需要弹性地设置课程的时间。寄宿制国民高等学校相对民众高等学校来说规模较小但非常活跃,它主要为民众提供社会政治继续教育。还有农村成人教育组织、教会、家庭教育设施、福利机构、研究机构、函授大学、通讯教育机构等众多机构和组织为民众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V。

谈到瑞典的终身教育的特色载体,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学习圈”。所谓学习圈是指由朋友或熟人组成的团体,他们为共同的目标而组织在一起,进行预定科目或问题的有计划的学习⑧。市立成人教育机构与民间中学在瑞典的成人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瑞典还通过教育协会、劳动力市场的教育与培训方式为成人提供教育机会。

澳大利亚的终身教育的典型是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以国家职业教育领导部门所提供的培训大纲及工业部门、行业协会等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实用性人才。同时,澳大利亚的大学都办有继续教育学院,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教育的多种需求,同时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短期培训项目。此外,澳大利亚还有985所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中心,300多所把工作实践与有组织的培训结合起来的学徒制培训中心,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学习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教育和培训服务⑨。

三、制度的保证

英国的《1994年教育法》确定了从初等教育到继续教育相衔接的公立教育体系。二战后又颁布了近20个教育法和涉及教育的其他议会修正法。2000年,英政府颁布了《学习与技能法》,旨在积极推进终身学习。与之相关的还有两个报告:一个是“1919年报告书”,对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着重提出;1973年又提出《拉塞尔报告书――成人教育振兴计划》。两份文件:1998年《学习的时代》绿皮书,强调了面向所有人的终身学习体系的迫切性;1999年《学会成功》白皮书,提出建立一个全国和地方的计划、组织和投资体制,设立全国学习技能委员会Y。

美国的终身教育的政策和法案从不同领域和侧面对公民终身教育的权利、义务、保障做出规范。1966年的《成人教育法》,该法案对成人教育的机会、概念、经费、教育实施等进行具体规定。1976年《终身学习法案》对终身教育提出了极为宽泛的定义。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重要宗旨在于“为成人教育提供更多学习机会,达到改进成人的技能,拓展其潜力的最终目的”。1997年美国教育的《四大目标》与“十大目标”是对《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进一步规定。

日本宣扬终身学习理念入手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的政策与法律框架。1971年,中央审议会发表了《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整备的基本政策》,指出从终身教育观点出发,全面调整教育体制。同年,社会教育审议会也发表《关于适应社会结构变化的社会教育》的咨询报告,提出为实施终身教育,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Z。198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关于终身教育的报告》,标志日本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政策框架的建立。1988年文教白皮书《我国的文教政策――终身学习的新发展》明确指出日本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终身学习的社会。1990年6月,日本内阁通过了文部省提出的《终身学习振兴法案》,终身学习成为日本政府一项基本国策[。

20世纪70年代起,德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终身教育政策。1971年制定了《联邦教育训练促进法》,规定了个人实施继续教育方法。并实行“带薪教育休假制度”,每年给予劳动者10天左右教育假。为鼓励民众个人参与继续教育、终身学习,1990年,德联邦议会研究委员会发表了以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为主题的《未来教育政策:教育2000》总结报告。1997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在联邦议会中作题为《终身学习:职业继续教育的情况与展望》报告,该报告指出终身学习无论个人、组织或社会而言都十分必要。1966年通过了《晋升进修教育促进法》,激励在职人员终身学习\。

瑞典创建终身学习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政府建立了一整套旨在推动成人教育和回归教育立法保障机制。20世纪60年代以来,瑞典通过了《民众教育法》《学习小组法》《市立成人教育法》等]。1975年建立了成人教育假制度。1984年通过的立法建立了成人学习特别津贴制度。

注释

周西安.发达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4):99-102.

T李玉芳.美国终身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5,(6):20-22.

王华轲.发达国家终身教育发展的特征及其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4):52-56.

胡海云.英国终身教育发展概论.外国教育研究,2003,(111):51-55.

王传永,鞠波.发达国家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讲演及启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2):84-91.

\]张建平.德国终身教育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3,(2):21-24.

瑞典的终身学习发展策略.安徽教育,2002,(21):22-23.

郝克明,王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化社会.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105-112.

黄日强,张霞.英国职业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外国教育研究,2005,(4):77-80.

第5篇:终身体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 改革措施

受终身教育思想影响以及人们对体育运动需求的增强,"终身体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被正式提出。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提出终身教育观,70年代日本在终身教育发展中提出了"生涯体育"观念,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第二条规定:"体育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身教育因素""必须有一项全球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活动和运动实践得以贯彻于每个人的一生",从而进一步从制度上明确了体育不仅是终生教育的因素,而且还需要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锻炼,通过从事体育锻炼逐渐形成的一种体育运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并且这种习惯是可以持续一生的。学校体育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由此可以看出,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体育的入门期和社会的衔接点,也为成人体育奠定基础。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相背离的状况,忽视了培养终身体育观念。

一、学校体育的现状

1.对终身体育观念认识不足。目前,学校体育只重视学生的体育成绩、运动队建设、校外运动竞赛成绩,不重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和质量。对终身体育缺乏深刻理解和忽视对终身体育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导致一大部分学生没有从体育锻炼中形成体育运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甚至出现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现象,忽略了体育锻炼的终身受益性。

2.体育教学观念相对滞后。传统的学校体育是只重视技术传授而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培养,仍然是以体育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由于长期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阻碍了终身体育习惯、兴趣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陈旧,脱离现实生活。现行的教学模式比较僵硬,教学内容死板和高度重复,只追求近期效益,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锻炼的能力的培养。理论部分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实践部分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难度太大,大多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意义。现代体育正向着娱乐、休闲、健身(健美)和探险、极限的方面发展,现行的学校体育难以适应这种需要。因此,课堂教学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缺乏对完满、健康生活的构建。

4.考试评价体系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课程学习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竞技运动成绩,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课外自觉锻炼习惯得不到反映。缺乏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方式,而是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性评价,即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

二、学校体育改革的措施

1.树立终身体育观念,转变体育教学观念。积极改变学校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只重视技术传授而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培养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该明确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环境及从事终身体育的观念、兴趣、习惯、能力的主要阶段,是通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进而拓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要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把终身体育视为不可缺的一种教育。

2.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与项目。现在学生对体育的要求是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确定教学内容和选编教材时应结合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使教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注重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终身效应。应重视和增加体育理论教学,通过理论教学来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提高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着重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的原则、内容、方法、效果评定以及体育卫生知识、养生保健方法等。教学内容要从面向健康生活、终身受益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把个体的、可控的、简便的、学生乐意长期坚持的体育活动作为"终身项目"。教学方法上确立个性化、多样化、开放化、无形化等原则。比如,开设健身跑、游泳、网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兴趣选项班和休闲体育项目,向学生传授多种体育锻炼方式,使学生从中选择自己爱好的项目进行学习。

3.建立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体育课之外的时间里,采用身体练习的方式,从事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娱乐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一起,成为增强体质、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个人体育爱好的重要途径。总之,应该发挥学生个性倾向对于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真正认定一两项今后能长期从事锻炼的项目,并掌握必要的锻炼知识,"学会锻炼"并科学地进行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使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才是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

4.学校体育应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改革的重要方面。应该在运动技能教学内容中融入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5.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终身体育的角度来看,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应以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终身体育意识、是否具有良好终身体育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终身体育习惯作为评价标准,进而整体、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方式上教师可采用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方法为指导,既注重终结性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与技能的评价,又要将技术评价和理论评价有机结合。在评价过程中应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次的进步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与喜悦。合理的教学评价对于调节、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发挥教学效能,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保障与基础,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必须以"终身体育"思想为主导思想,立足学校体育的阶段效应和长远效应相结合。将"终身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依据和大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和社会紧密联系、注重社会功能,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全民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中要起到有效的衔接作用,学校、社会和家庭一体化缺一不可,只有实行体育的社会化,发挥社会各层面的优势才能最终实施终身体育,真正实现学校体育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曾纪荣,肖锋,黎冬梅.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6(26).

[2] 张龙栓,阳红林.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与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

第6篇:终身体育论文范文

一、终身学习发展进程与成人教育变革意蕴

风生水起的终身学习潮流,对成人教育提出了一个严肃的时代命题,即成人教育在终身学习发展中有无必要性和重要性?理由和根据何在?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其根本依据是“成人教育使命的客观性’、“成人教育目标的现实性”和“成人教育责任的普遍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人教育就是促进终身学习发展的主导力量,而成人教育变革则是这种力量产生的泉源。

1.完善终身学习理论是成人教育变革要义

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教育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然而“终身学习”作为一种理论体系还处于初构阶段,尽管终身学习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在对社会教育理论反复选择基础上的吸纳,并在吸纳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个性意志、思维理念的理论结构,进而生成不同一般的诸如理想化、集约化的相对稳定和批判性的教育特征,但这些特征表现还不充分,特别是与此相关的终身学习体系与机制、规律与特征、结构与层次、路径与方式等关键性要素还存在种种瑕疵。终身学习的学术研究急盼引导、表象与骤发,理论脉络和未来趋势需要梳理与廓清;发展价值和成功经验要求昭示与推广、学习精神和良好学风亟待弘扬与塑造、学习层次与运行结构更待优化与调整,新的学习思维和理念诉求萌芽与涌动,进而生成具有鲜活特征和自身特色的终身学习理论彳本系。

从认识论角度讲,任何理性认识的飞跃离都不开实践的土壤,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与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密切相关,更与成人教育发展实践不可分离。作为终身学习的基本平台和主要动力,相关成人教育概念、成人教育精神、成人教育制度、成人教育人文、成人教育文化等等学术研究,只有通过实践的历练才可能成为终身学习理论的认识本源。从上述意义上看,成人教育变革就是要为终身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学术探索提供实践平台,通过这个超时空平台的引领与导向,使之紧贴世界终身学习的学术潮头,有效提升理论层次和学术水平,不断健全与完善理论体系和运行机制。

成人教育变革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双轨同合”的谙达形态,使之对完善终身学习理论的作用与影响显得既突出又持久。就本质而言,成人教育变革是一次既无现成理论作为指导又无成功实践经验可供借鉴的社会化教育创新运动“敢为人先”是其意识支撑“在摸索中前进”和“在试验中发展”是其基本路径,也正是在此曲折与艰辛、失败与挫折交替的变革实践过程中,使终身学习理论发展与成人教育变革实践相契合,追踪与紧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流文化趋势,以超越的视野中密切关注国内外终身学习理论发展的新前沿和新动态,前瞻性引导有关终身学习理论的发展方向,并通过选择成功的实践经验和学术成果,为终身学习理论发展提供新信息、新意识、新元素,填补乃至丰满终身学习的理论体系、张扬终身学习的学术成果,使之成为当代终身学习理论建设的沃土。

2.提升终身学习能力是成人教育变革目标

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需求和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的必然结果。因此,要真正推进终身学习发展,就不但要求广大学习者在终身学习实践中历练自己,更需要汲取成功经验和丰富的理论营养,使自己树立坚定的终身学习理念,把握终身学习的规律与特点,提升终身学习认识的层次与水平,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与方式,寻找出一条最为适合自己实现状况的终身学习之路。而要达到上述目标,不仅需要学习者个人不懈的努力,更需要有社会力量的帮助与支持。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我国推进终身学习发展的呼声很高,而终身学习实践却发展迟缓的重要因果。

提升社会和学习者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进程中,成人教育始终是重要力量。当代成人教育变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有效提升社会整体和学习者个体的终身学习能力,特别是一些与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相关的成人教育类型,都大量举办涉及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服务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充分发挥成人教育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从两个方面引导终身学习能力提升: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种公益性的终身学习服务活动,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兴趣、要求,引导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因势利导培养学习者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使学习者有明确学习目的和端正学习态度,形成刻苦钻研与积极进取的好学风。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终身学习成就的展示与评价,促进学习者在成人教育学习中获得终身学习心得、亲身体验和独到见解,增强社会和学习者个体的终身学习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两个方面同存互动轨迹的重合,无论是提升社会整体终身学习能力抑或学习者个体终身学习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推进终身学习发展过程中,成人教育变革目标都与终身学习发展要求和终身学习市场需求相联系,通过社会、市场等平台和路径,成人教育与它们之间建立起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又相互矛盾的某种或强或弱的联系。这种联系必然要求成人教育既能与外部终身学习相关板块进行信息交流与交换,更要与终身学习的社会、市场、学校等诸板块之间进行各类物质资源的交流与互动,并从中确定自身的社会定位与社会责任,从根本上解决过去成人教育那种对外交流与交换过程低效、不能在一定的时空内对终身学习发展产生相应的效应与信誉的弊端。

3.导引终身学习行为是成人教育变革要务

目前,我国还处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初级阶段,社会和学习者个人的终身学习行为还呈现出许多问题,例如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式相差异、学习取向与学习手段相悖离、学习行为与学习要求相错位等等,上述种种问题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一个终身学习行为问题。社会实践表明,终身学习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方式,其学习行为就必然受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的制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进行,无论社会力量或学习者个人的相关终身学习行为的政策方针或行为方式,都必须遵循社会教育和社会学习规律,否则终身学习就会流于形式。从理论的高度上看,要使终身学习行为符合规律性要求,离不开教育理论和实践指导,特别是与之相关密切的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点拨。

成人教育变革正是要通过对传统“教与学”“导与疏’“授与解”方式的创新,充分张扬其“明道引路”的增效功能来指导社会或学习者个人的终身学习行为:即不仅注重成人教育“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进步、经济贡献,以及对育人质量的追求,而且在扩展功能上下气力。一方面,致力于对现有成人教育办学势态和价值取向的社会定位,触及本然地调整成人教育原有发展导向与主体结构,革新成人教育以往的内容架构和层次形成,不断彰显成人教育社会影响和树立优良学术品牌。另一方面,倾力于现有成人教育成就的增效,从成人教育的视角关注终身学习形式发展和学习行为的推进,创新终身学习的时空分布与方式选择,疏通各种渠道和路径,及时把有影响、有实效的终身学习经验和成果推向社会或广泛传递,使之能对社会终身教育行为发展起导向性作用。

长期以来,成人教育正是顺应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时代潮流,致力于从成人教育的视野对终身学习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尤其偏重关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行为的实践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成人教育举办了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军人教育、妇女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教育等等诸多教育形式,其中与终身学习行为相关联的占有很大比例。这些教育形式或是根据当时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行为还存在的统筹性缺失、协调性缺乏、规划性缺位等现象,或是针对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行为实施过程中的学习行为范式缺失、学习行为进程滞后、学习行为管理队伍匮乏、学习行为动机功利、学习行为手段陈旧等情况,或是有感于终身学习行为在整体上呈现为“地摊式”或“自发式”的松散态势。从成人教育视阈下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与引导,尽管有些教育形式只是对终身学习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行为的校正与导引,但从近年来我国终身学习行为发展整体行进脉络上考察,可以断言,正是这些相关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行为的成人教育形式,对当时社会整体和学习者个人的终身学习行为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对推进社会或学习者个人终身学习行为的调整是起了大作用的。

二、终身学习发展问题与成人教育变革缺失

近年来,成人教育在变革中为推进终身学习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也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缺失”需要我们进行很好地梳理与反思。

1.变迁认识缺憾影响终身学习和谐发展

成人教育变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随着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而变化。然而,成人教育作为一种介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社会体系,它的社会价值不是持续不变或呈正向发展的,而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和市场需求变化而显示为波状走向,且这种波状形态在某一时期表现还可能十分明显。而现阶段成人教育正处于这个波状态势的底部,从而使许多人对成人教育现实社会价值判断迷惘,尤其是对在推进终身学习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认识模糊,直接影响终身学习的和谐发展。

具体表现为二:一是对共同发展认识不足。一个时期内,成人教育不能充分认识到终身学习的发展是人类整体发展的重要表现,要通过人与社会、终身学习与其他社会体系相互关系的发展来实现。因而,对终身学习共同发展的本质认知缺失,片面地把自由发展当做终身学习的主流。由此,在变革过程中,成人教育与终身学习联系不紧密,缺乏一种以推进终身学习为己任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对成人教育在终身学习发展中的地位不明、作用不清,不能使成人教育变革与终身学习发展形成一个和谐生态。二是对共生发展认识不足。在一个阶段内,成人教育对终身学习不可能离开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辩证关系理解不足,对终身学习与其他社会事物、特别成人教育的共生和自生机制的把握甚浅。以偏概全地把自生机制作为终身学习的主要生态,而忽略了成人教育是终身学习发展主要载体的本质联系。因而,在变革过程中,缺失推进终身学习的主动性,未能建立起一种资源共享、适时协同、两相合一、和谐共荣的生态关系。

以上两种状况迭合在一起,使成人教育变革在某些方面时常处于一种实用主义状态,时而与“终身学习”过从甚密,时而又与“终身学习”似形同陌路,始终不能把成人教育变革与终身学习发展本能地融合起来,形成“和衷共济”的变革意识和变革行为,这对终身学习和谐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变革理论缺陷制约终身学习协调发展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即终身学习是学习者个人的深层次地思维活动和一种自主性学习行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学习活动。其主旨有三:一是强调终身教育主体的转换,要求充分发挥学习者个体的潜能;二是强调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权,重视学习者个体的参与意识;三是强调对学习内容、过程和方法的选择,注重自我设计和自我完善。终身学习并不否认传统“听说读写”的学习活动中存有的自主性因素,但要求学习者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导引下,从那些表层或简单的自主学习桎梏中突围出来,不断消解和清除被动式或灌输式学习的烙印,自觉养成终身学习中所倡导的主动探究式学习行为。

从上得知,成人教育变革要对终身学习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就必须在指导学习者探究式学习方面有所突破。这就意味着成人教育变革必须持有丰满厚重的学术成果与笃实沉稳的理论积淀,而目前成人教育变革是否有此理论功力和学术滋养,则是一个需要分析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在有关成人教育变革理论成果量上看。据相关统计,近10年来,我国有关成人教育变革的学术论文有2万余篇,但其中以研究终身学习为主题的文献则委实不多,大多文献都是就成人教育质量、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结构等等环节的变革问题进行探讨与阐释,只是在谈到终身教育的某些问题时,才有所涉猎,很难说是积淀敦厚。另一方面,从相关成人教育变革理论成果的质上看。在数以万计的学术成果中,尽管不乏原创性与实证性意义的文献,可多与终身学习研究失之交臂,以终身学习研究为题材,且质高声远的经典文献,凤毛麟角却是不争的事实,很难说是文脉绵长。

令人不安的是,以上两方面的问题往往凑在一起,搅得研风西渐。从某种方向上说,也正是由于理论缺失问题的交织缠绕,不但大大折扣成人教育变革对推进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引发社会和学界对成人教育在终身学习持续发展中作用有效性问题的质疑。甚至还影响到政府职能部门相关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大政方针的制定,导致终身学习发展水平与层次长期徘徊。

3.变革实践缺失终身学习持续发展

当前,在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下,时空条件、资源整合、环境塑造以及学习成本等要素的变化推动了终身学习的发展,终身学习呈现出的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以及自主性等诸多特点,表现出教与学的全覆盖、共同体、全景式以及经济性的优势。因而,终身学习的作用又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者对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使人聪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使人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终身学习才会成为一个时代主题。同时,人们对“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哲理认识渐行深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会发展无止境,学习也无止境,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这是一种世界观的转变,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创新。以此视角伸延,终身学习作为理论发展和实践精进的时代风潮,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主旋律。

从成人教育责任上说,推进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责无旁贷,至少有两项任务在肩。一是对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既对终身学习创新的体系与机制、战略与取向、层次与架构等事关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科学设计,使之“得路遵道”。二是对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进行底部分析,即对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本要素进行量的分析与质的研究,为之添砖加瓦。这实质上又是一个社会功能问题。从发展历程上考察,在一个长时期内,我国成人教育社会功能虽说林林总总,但在具体运行中,基本上就是单一的办学功能,局促于“招生办学”循环往复过程之中。尽管这种现象产生有多种因素作用,但深入透析,成人教育社会功能虚悬应是主要因果。正是由于现阶段成人教育的学历补偿任务基本完成后国家责任的长期不明,致使成人教育变革主体晦暗,变革路径不明,致使变革实践“路漫途远”,难以把变革重心和力量聚焦到在那些牵动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上,而只能以泛化的形式改进成人教育办学形式和社会服务活动,甚至搞一些名不符实的“大杂烩”式的教育改造活动。诚然,这种办学形式与服务方式的泛化式变身,在一定层面上扩大了成人教育社会影响,张扬了成人教育社会职能,但由于变革主体对象少有终身学习身影,不仅使成人教育变革实践缺乏感性与理性,客观上也迟缓了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在社会转型的强力作用下成人教育功能变迁实践,不单是成人教育一家之事,更是社会和政府的职能与责任,但成人教育是否也要思考一下,自己在变革过程中是否为推进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倾尽了全力。

三、终身学习发展趋势与成人教育变革构想

在推进终身学习发展过程中,成人教育变革始终是一个事关全局又必须把握的战略性问题。它不仅是解决成人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与矛盾的根本方略,更是推进终身学习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因而,成人教育变革要以“三个推进”为路标,为终身学习发展引流导向。

1.变迁学术取向推进终身学习理论发展

终身学习理念实质上是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在社会领域,其提出的“人人学、时时学、处处学”的教育理念,实质上是对以往传统教育发展过程中“重教轻学”观念的批判与反思,希冀改革传统教育中“应试教育、灌输教育”等不良倾向,强调人的学习与教育具有同等重要性,进而把人的学习作为推动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力量,并以此作为未来国民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这种理念上的突破,不仅在理论上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到我国教育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而且在实践上更是把教育的功能与国家的需要和大众的诉求统一起来,为解决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提供基本导向。

与此相符,既然终身学习理念表明“教育与学习并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那么“健全终身教育理论体系”无疑是成人教育变革的学术取向。关键有二:

一是锻造队伍。成人教育在变革中要注重凝聚人气、形成人脉,打造一支具有个性鲜明、质量上乘的终身学习理论研究群体。一方面成人教育要积极与国内外从事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的研究人员,特别是知名专家学者保持密切关系,建立详尽的学者与科研人员档案,了解和掌握科研者个人的学术方向、理论专长,甚至于个人爱好与特色,在进行定期联络与联系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科研群体进行层级整合,形成有不同学术侧重的科研团队。另一方面,从事成人教育或终身教育的科研人员,包括知名专家学者、各层次专业科研人员以及广大成人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在终身学习理论研究方面下气力,积极回应和热心研究相关终身学习的焦点或热点问题,采用重点把握和对点连接的方式,把自己研究重点和着力点适时转移到终身学习基本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上来,集全行业之力塑造一支关于终身学习理论研究的高端学术队伍。

二是学术互动。成人教育要把终身学习相关的学术互动作为变革的重要方面,这种学术互动包涵两层意思,第要求成人教育领域内的不同层次科研团队或个体进行高层协作式的学术互动,促进行业内有关终身学习理论研究质量与结构的有效融合,生成内部支柱型终身学习的学术架构。其次,要求成人教育与外部相关终身学习理论研究进行无缝对接,把成人教育相关终身学习的学习成果与国外终身教育研究前沿及国内相关研究状况进行比较,在纵向比较中发现问题,在横向比较中找到差距、取长补短,使成人教育成为国内外有关终身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要高地。毋容置疑,只要上述两项互动轨迹高度迭合,成人教育变革必然成为推进我国终身学习理论研究的主动力。

2.变革价值取向推进终身学习科学发展

1994年“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在罗马隆重举行,终身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终身教育已经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概念而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从上述意义上说,终身学习无所不在。即学习的空间极广,不仅发生在学术领域里,也发生在非学术领域、社区、工作场所和家庭里。大范围的研究表明: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对获取进一步的学习机会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学习理论都认为,要鼓励人们终身学习特征的发展,就必须有意识地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因为终身学习不仅仅涉及一个自我导向的问题,还需要一种更强有力的有关终身学习的社会环境。

然而,终身学习作为一种世界性教育思潮,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还为时尚短,所需要的社会环境还处在规划与设计阶段,特别是终身教育社会服务机构的建设更是滞后于终身学习实践。成人教育作为与终身学习联系最为紧密的社会团体,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社会服务中心责无旁贷。由是,创新办刊格局则刻不容缓。创新办刊格局的要害是确定“顶架与底层共存”的基本格局,即一方面要关注对终身学习发展的整体性、趋势性研究,以自上而下的社会视角,把终身学习看做一种价值观、一个过程和一个结果,包括设计符合社会进步和群众需求的终身学习发展策略和战略性终身学习改革宏观框架,探索中国特色的终身学习规律和发展趋势等,为社会终身学习整体发展提供战略参考与理论支持。另一方面,要重视终身学习的微观与具体性研究,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对终身学习中的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态度、学习价值和学习精神等具体问题进行入微分析,尽一切努力发展人们的终身学习品质,帮助每一个人成为终身学习者。

其中树立两个基本原则至关紧要:一是“成人”为本。成人是终身学习的主体推进力量,要在解读“成人”关心“成人”的基础上,探究成人学习规律、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心理,切实解决如何满足“成人”学习需要问题,把推进终身学习发展、服务终身学习落在实处。二是教育惟真。终身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底蕴的教育活动,要以终身教育发展与趋势为行进空间,以探究终身学习的真理、真知、真相为切口,对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进行真实、真切的实证研究。

3.变迁行为取向推进终身学习实践发展

从终身教育理论认知,终身学习并不是人的个体行为,而是由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集合学习行为,是一种社会化学习的理论表述与实践行进。终身学习概念在理论上重新界定了人的学习本质属性,廓清了人的学习基本原则与行进基点。在实践上,明确了人的学习目标、学习需求与学习方式。我们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发现,即是对终身学习的理性阐释,又是对终身学习的实践要求,这也表明,人的终身学习是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进行。从我国人口素质现状上看,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因素,我国人口中能具有较好掌握终身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互动要求者委实不多,许多人由于自身素质、工作环境或认识意识等等问题,在终身学习过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迫切要求和需要有一个社会化的教育体系给予实践指导。

以往成人教育在终身学习指导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社会终身学习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距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是指导缺乏主动性,是一种被动性的指导行为。二是指导缺乏系统性,对终身学习的显得力度不足。三是指导缺乏层次性,对终身学习的指导显得深度不够。细下分析,这种差距产生的主要原由应出在行为取向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人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以社会服务为表象的经济活动,许多办学机构都是自负盈亏,办学行为与经济环境切切相联,没有经济利益回拫“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就失去了所依存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因此,在行为取向方面存在着功利性、边缘性、应变性问题也在情理之中,但这些问题对终身学习实践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第7篇:终身体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终生体育;策略

体育新课标明确指出,中学体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宗旨,强调以学生为本。中学的体育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和体育技能,还要以学生现有的身体素质为基础,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目标,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体育的兴趣,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一、终身体育的内涵

(一)终身体育的含义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受到体育教育,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快、终身受益。学校体育教育融入终身体育观念,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终身体育有两层含义:广义上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结束的一生中,都不断地学习、参加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狭义上是指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体系化、整体化、科学化为目标和手段,在人的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二)中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意义

中学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强体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一方面,学生通过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参与体育实践活动,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并将这一运动作为终身的运动,为自己终生健康服务;另一方面,终身体育与学校教育相融,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能够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

体育教学从体育的竞技性、激励性、竞争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出发,满足中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内在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参加体育运动对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一)创新体育观念,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以运动技术教育为主,忽视了学生体育兴趣、体育能力的培养及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而要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就需要创新体育教学观念,将锻炼学生体质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机融合,增强学生对终身体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教师只有具备与时俱进的现代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把终身体育理论应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全面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创设体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体育课程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教师应根据课程实际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片段等方式,把抽象的体育理论知识以及体育技能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我国在2008年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把奥运会中一些精彩的竞技画面带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竞技体育带来的乐趣,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情感体验的方式,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同时又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组织多样的体育活动

学生是体育教育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实际组织丰富的、有趣的体育活动,指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要从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选择难度小、强度低的体育活动项目。同时,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勤锻炼、多参与的习惯,积极鼓励学生、认可学生,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在满足学生身心与文化需要的基础上,达到终身受益的效果。

(四)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离不开一个优良的学校体育环境。因此,学校应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加强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增强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增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把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参与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晓飞.浅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价值工程,2010,(16)

[2]于志忠.略议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博览(研究版),2011,(2)

第8篇:终身体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师继续教育 理论

重视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是发达国家的一大特色,在这方面国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至今还在因循其他教育经验而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审视我国中职教师继续教育走过的历程,借鉴国外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教训,加强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探索,对促进新时期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终身思想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根据

1965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科教文组织成人教育局的负责人法国人郎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的永恒要求。

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其标志是郎格郎1970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它从现代人面临的各种挑战入手,分析了促使教育变革的种种因素,特别分析总结了成人教育的经验,批判了传统教育的影响,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对终身教育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等问题作了理论分析,可谓是系统地阐述终身教育理论的第一本著作。

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该报告特别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的概念与关系,指出终身教育的思想是学习社会的基石,无论终身学习论还是学习社会论,都是着力于更明确地、更本质地表达终身教育的理念,把终身教

育从理论到实践具体化了。

进入21世纪,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再次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建议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并把它看作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大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力和行动的过程,对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直接影响了教师教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统一起来的趋势。

197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5届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教育作用的变化及其对于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的影响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教师培养与进修相统一的必要性。终身教育的思想确立了教师教育的一系列新原则,它也是国内已付诸实施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原则。

譬如,连续性原则,把教师教育的视野扩展到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要打破职前、在职教育各自为政,互相割裂的局面,通盘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教师一生都能连贯的一致的教育;一体化原则,终身教育要求把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的各种教育机构相互联系起来,对教师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进行全程规划,教师各个阶段相互衔接及各有侧重的一体化体系;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师继续教育具有自觉、综合的更新能力,教师教育要把教师态度、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专业发展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知识、技能、情感一体化教育,并使教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社会期望原则,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教师提出各种期望,继续教育要根据对教师的期望确定相应的继续教育内容,使教师通过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达到或接近社会期望值。这些原则的提出,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中职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

职业生涯发展,是指为达到职业生涯计划所列出的各种职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活动。其中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内容包括自我洞察、判断机会、认识限制因素、做出选择、思虑后果、确定职业生涯。

代表性的是费斯勒 ( Fessl er , R. )提出的教师职业周期动态模式。该研究把教师职业周期放在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之中来考察,将教师职业周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职前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特定角色的准备期,是在师范学院或大学初始培养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与发现自己的才干、知识与能力,接受教育和培训,并开发与学习教师职业所需要的习惯与技能。第二阶段是入职阶段,是教师工作的最初几年。在这期间,教师要实现教师角色的社会化, 要适应学校的运作系统,并学会做教学日常工作。第三阶段是能力建立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和教育综合能力,并积极寻找新材料、新方法和策略,渴望参加各种交流和培训活动,学习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调整态度和价值观。第四阶段是热心和成长阶段,处于热心和成长阶段的教师,对所任教的科目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料,不仅能愉快地胜任教学,而且能准确地认识与分析学生,班级管理也比较自如。第五阶段是职业退缩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教师教学的高期望遭受挫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热情明显下降。第六阶段是更新阶段,此阶段教师发现自己已有退缩阶段的征兆,于是设法采取积极的反应方式。虽然他们不追求特别的优秀,但也不只是满足做到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某些方法可能进行新的尝试,许多专家型教师就是在此阶段实现的。第七个阶段是生涯低落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离开教学岗位前的状态,一部分教师对自己有过辉煌的成就而自豪,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离开教学岗位有失落感。第八个阶段是退休阶段,这是教师退出教学岗位之后的时期。

诸如此类的研究还很多,如休伯曼 ( Huber m an , M. )等人提出的教师职业周期主题模式、利思伍德 ( Le ith w ood , K. )提出的职业周期、心理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多维模式等等。从以上这些研究可明显地看到了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每一个教师成长所经历的时间, 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任务,阶段之间的关联性,各阶段对下一个阶段的影响。

从继续教育培训理论来说,职业生涯发展是人才成长理论中的一种新的观念,在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期,职业生涯发展对人的成长举足轻重。职业生涯的普遍规律,对于教师的成长同样具有指导作用。对理性地分析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阶段性,尤其是对中职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结语

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建构和探索,是教师教育中一项研究专题,并成为一个发展蓬勃的研究领域。在教师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变的事实,这就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是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教育思想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根据,教师终身学习比其他人群更为重要。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积累的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中职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 是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视角。

参考文献:

第9篇:终身体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终身体育 历史与现状 意义 措施

一、终身体育的起源

终身体育是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后逐渐发展成为整套的理论,是当代国际上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潮。一些体育界的学者根据体育锻炼作用和人体的发展规律,以及现在社会的需要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终身体育一方面指人终身具有明确的目的从生命开始到结束不断学习和参加体育锻炼;一方面指以体育的体系化和整体化为目的,在终身体育理念指引下,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生活领域里为人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的实践过程。

二、终身体育思想历史与现状

终身体育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社会的发展与体育需要密切相关,依据现代教育论观点学校体育应该是终身教育。学校教育意义是培养学生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独立学习和独立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在新技术革命影响之下学校体育表现出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把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终身体育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思想、能力和习惯,是指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进行体育锻炼。

目前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束缚,存在许多内容、方式以及理念等方面问题,这不仅有悖于终身体育的思想而且还严重制约和影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因此应积极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来推进高校体育发展。

三、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意义

高校体育教育是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最佳时期,也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以及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大学生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趋于成熟和完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品德修养得到有效发展,使他们能有效接受新型的理念和知识的传授,而且这些理念和知识一旦形成了体系就会对他们一生的生活工作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对于学生理解终身体育深刻的内涵,理解终身体育的实质,认识到其对一生发展的积极意义,自觉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意识,切实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措施

1、建立新型教学模式,重视培养体育兴趣

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热情,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关键是要建立合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对一些枯燥单调的体育项目很难产生自觉练习积极性,相反对于那些趣味性强或者生活化的体育项目就会产生浓厚兴趣。单一的和传统的体育课程类型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学习愿望,所以应建立多种体育课程类型。如基础课、专项课、选修课、以及保健课等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能充分发挥特长,自觉产生体育学习兴趣,从而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另外,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目标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确立学习目标,自己掌握学习的进度,使得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体育创造能力。教师可依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帮助其制定计划,确立目标,提供便利条件使得学生们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才华。组织管理能力指按照一定的目的把同学们组建成为具有系统性的整体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不仅能促使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而且对学生毕业以后参加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具有积极的影响。体育创造能力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创造性地运用已经掌握的体育基本知识和技术,技能以及本领,在实践中创造性进行发挥,要培养学生的主动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信心和勇气在以后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3、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教师不但要注重课内教学,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从新闻报道、报纸以及书籍中了解有关体育的各种报道,建立课内外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新运行体系,在体育锻炼得到延续同时能够创造与一个合适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们对体育的爱好和认识,从而强化和培养正在形成的终身体育思想意识。

4、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

体育知识的传授是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提高体育素质、增强体育意识和启发学生自我锻炼的自觉性。掌握体育理论和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理论基础。讲授理论知识首先要保证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教学理论体系,来适应教学改革深化发展以及终身体育思想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其次要细致深入研究教材,定期举办示范课,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再次,课程讲授要和实践教学以及学生锻炼的实际相结合,使得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最后要不定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知识讲座,或进行体育知识竞赛和体育征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

参考文献:

[1]杜春杰.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J].滨州师专学报,2000(3):88-89.

[2]赵子建.现代生存理念一终身体育[J].中国人民大学体育月刊,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