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终身教育范文

终身教育精选(九篇)

终身教育

第1篇:终身教育范文

终身教育思想是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正式提出的。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前苏联学者经过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体育思想,即终身体育思想。

比较教育与体育两者的概念,它们为从属关系。教育范畴极广,其中涵盖了体育。在不同人给予教育的定义中,我们均能看到体育的身影。终身体育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和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而提出的。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其承载着特定的、重要的教育使命。可以说,终身教育思想诞生催生了终身体育思想观念的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则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终身教育思想体系。

二、终身体育思想在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中的应用

(一)终身体育思想与家庭体育

家庭体育是家庭生活中的体育生活,是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社区体育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体育不仅对每个家庭成员个人的身体健康、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直接作用,也与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有密切联系。从时间上说,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不同,它是一种终身体育,时间最长。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通过经常性的家庭体育活动,使家庭成员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这就使家庭体育具有长期性与连续性。特别是父母爱好和参加体育活动使得孩子从幼儿、少年乃至青年都生活在良好的家庭体育活动的氛围之中,使孩子的身心留下一定的烙印,对孩子形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从发展角度看,研究终身体育思想下家庭体育存在形式,不但可促进家庭体育活动开展,使得家庭体育变得丰富多彩;也有助于家庭成员的体育意识和习惯养成,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健康和快乐;更有利于增强国民体质,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终身体育思想与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在学校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种思想对学校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组织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学校体育是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任务的最基本途径,因此,体育教学中其终身体育思想贯彻实施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学校体育中的实施情况。在体育教学中既要重视体育教师素质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注意发展学生的体能,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这样就能在体育教学中有效的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更好地与终身体育相结合。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方法和实施教学评价时,都力求把当前的教学活动和终身体育的目标相结合;既要完成该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与任务,又使其教学效果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需要打下基础,为其学校后的体育生活提供体育知识、兴趣和能力准备。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使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进入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终身体育思想与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是社区成员以自发性为原则,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依托,利用人工(设施)或自然环境,在行政的支持下,开展的以发展社区服务,维系社区感情,增进居民身心健康为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社区居民是社区体育的主体。一定的地域是社区体育的活动空间。社区体育是一种系统状态下的组织化活动,中国现阶段社区体育由街道办事处直接管理,涵盖社区内的各单位。

培养社区居民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发展社区体育的一个根本性的对策。终身体育追求的是连续性和一贯性,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健康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和生命质量。而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基点。因此,要向社区居民传授有关体育健身的知识,教会他们选择与自己相适应的、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的技能和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自我健身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满足自我健康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当前人们对体育健身活动给人带来身心上的好处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新形势下的社区体育就应以满足广大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宗旨,为居民开展体育健身锻炼活动服务。培养社区居民终身健身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发展社区体育的根本性对策。

三、终身体育思想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三位一体和谐发展的措施

终身体育思想是以家庭体育是起点;学校体育是基础;社区体育是关键的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学校体育作为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中间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家庭体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或预防祛病、降低医疗费用,还在于增强家庭凝聚力,促进家庭团结、和睦幸福。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国家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社区体育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它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家庭体育、社区体育重在参与,而不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标导向。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之间,除了在时空不能出现断裂外,还必须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如果在基本方向上不能保持高度一致,那么,它们各自的作用会互相抵消。作为一个体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对家庭、学校、社区体育的方向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应当指出,当前学校、家庭、社区体育在方向上不能保持一致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因此,增强社会各方面的社会责任感,统一组织好社区体育的工作,提高家长的体育素养,切实做好家庭、学校、社区体育,在方向上的协调一致工作,在我国应予以高度重视。

学校体育要走向社会化,从而打破人们多年来思想上形成的习惯,就必须实现在目标上的统一。加强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在目标上的融合。增大家庭、社区体育的宣传,强化家庭、社区体育观念,学校可通过学生的作用,带动家庭、社区体育的开展,营造“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p#分页标题#e#

第2篇:终身教育范文

终身教育理念的系统表述,始于法国学者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随后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又将“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推进全球人的视野,从而与终身教育一起,为世界构筑起崭新的教育时空观。贯穿一生,与生活联系,使人的创造性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是终身教育的显著标志;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改造现行学校教育体系,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和战略选择。教育与生活本是紧密联系的,然而现代学校教育受现代科技与现代工业的引导,在学校教育目的、内容和过程中疏离了人的真实生活,而终身教育则从本质上体现出教育对生活的回归。

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参照深入反思:我们的基础教育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从个体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出发,基础教育该为年轻一代奠定什么样的基础?素质教育是无处不在还是归基础教育所专有?走向学习型社会,基础教育究竟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一、从“终身”看“基础”

作为终身教育的起点,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体现在为个体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相应地,“基础”之内涵的变化呈现出从“双基”到“多基”、“软基础”比“硬基础”更重要、从“共同基础”到“类基础”演变的大趋势。

我国近些年来,从终身教育视角考察基础教育改革的并不多,出于误解而有意无意将二者分离的却不少,一些省市在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两套系统,这实际上是将基础教育从终身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了,主观动机是想强调国民教育的重要,客观上却容易造成与终身教育脱节的错觉,如不加以澄清,难免会对实践产生某些误导。

只有基于正确的理解才可能做出正确回应。首先,要深刻理解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是这一思想转化为实践的必然结果,且真正建立新的教育实践体系需要相当时日;其次,要以这种新观念新视角反思以往我们对基础教育性质和功能的理解以及在以往的改革实践中有无误解和偏颇,尤其对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要重新解读;第三是在新的理解之下重建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实践体系,当然这一体系的建立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然而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坚持不懈就有希望。

基础教育之“基础性”的重新解读:

解读之一:从“双基”到“多基”。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小学注重“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渐渐成为公认的传统,这对年轻一代今后形成牢固的知识技能基础、进而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是重要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当中小学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不再是一次接受终身受益的时候,“基础”所包含的内容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变化之一是从基本的“读”、“写”、“算”基础变得“品种多样”,如外语、计算机技术等都渐渐成为基础的“要素”,从而使“双基”变为“多基”;还有的把“能力”也纳入基础。

解读之二:“软基础”比“硬基础”更重要。一些过去不被视为基础的“软性”的品质,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直的人格,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等等,开始引人注目,这些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是终身性的。比如,一位获得了数学奥林匹克奖牌的学生,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这辈子再也不想学数学了!”这意味着尽管他的数学知识很扎实,可他在学会数学的同时“学会”了痛恨数学,失去了继续钻研数学的兴趣,这种参赛活动也难以成为推动他终身发展的动力。相反,许多在“”中失去了继续读书机会的人,由于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高考一恢复,马上就能抓住机遇、改变人生命运。甚至可以说,面对一个变化越来越丰富的未来,兴趣、习惯、人格、志向、责任心等等这些基础性的“软件”,有时显得比知识、技能这些“硬件”更为重要、更为关键。解读之三:从“共同基础”到“有差异的‘类基础’”。过去我们强调“基础”,较多地是在“共同基础”的意义上强调其重要性,所谓共同的基础,是指每个人成为一个成人都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在这个问题上有新的突破,超越了“统一的基础观”,主张为不同类型发展趋向的学生提供有差异的基础。以数学为例,5个必修模块对于今后从事体育艺术的学生是他们的共同基础;5个必修模块加上某两个选修模块则可能是今后从事文科方面专业的学生的共同基础;必修模块加上更多的选修模块,则是为有志于理工科方向发展者今后学习准备的基石。从关注“统一基础”到重视“类基础”,这是观念上的一个重大的进步,是在“一律”与“差异”的两极思维中寻找到的一个富有“中庸”意义的“度”。欧盟最近提出了一个参照性框架,称之为“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这类似于“类基础”的说法,是一种将知识、技能和态度融为一体的新理解,也是拒绝将基础与能力作机械划分的新理解。关键能力之“能力”,是知识、技能与态度的结合;每个人都需要关键能力,以实现个人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获得就业。欧盟提出的8种关键能力是:(1)运用母语交流的能力;(2)运用外国语交流的能力;(3)数学能力与科技基本能力;(4)数字能力;(5)学会学习的能力;(6)社会与公民的能力;(7)主动意识与创业能力;(8)文化意识与表现能力。

论文杨小微:以终身教育反思中国的基础教育来自

因为每种能力都有助于知识社会中的成功生活,所以这些能力同等重要。这些能力相互重叠与锁定,每个领域的基本能力对其他能力具有支撑作用。语言、阅读、数字,以及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技能,是学习、学会学习的基础能力,支持所有学习活动。还有一些能力贯穿于参考性框架的8种能力之中,它们是: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主动性、问题解决、风险评估、决策能力,以及在情感上的建设性控制力。

欧盟提出这一框架的初衷是:由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欧盟面临新的挑战,每个公民需要广泛的关键能力,去灵活地适应急剧变化与紧密联系的世界。具备社会与经济的双重角色的教育,在确保欧洲公民掌握关键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关键能力使他们灵活地适应变化。尤其是,建立于尊重多种不同个体能力观念之上,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应该通过平等和接近那些群体而被满足,那些群体由于个人、社会、文化或经济环境造成教育上的劣势,因而需要特殊的支持,去实现他们的教育潜能。

反省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不是真正面向“每一个公民”?我们努力教他们适应的,究竟是“急剧变化与紧密联系的世界”,还是一场又一场考试?不可否认,近些年来我们的考试本身进行了很多改变,但是,如果这种升学制度不改变,单一的目标、路径得不到纠正的话,仅仅靠考试上的花样翻新,照样不能使中小学教育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让素质教育回归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真的是无处不在吗?其实它是专属于基础教育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本分是实施专业和职业的教育,在特殊条件下,即便需要,也是补课性质的。反思30年来不是“窄化”就是“泛化”的教训,是到了让素质教育回归基础教育的时候了!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指明了教育包括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规定了“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的核心任务,优化了教育改革宏观环境;1993年《纲要》将教育由“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提升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还要求“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随后又有一系列关于基础教育改革、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意见出台,基础教育实践变革及相应的理论探讨,展现出一幅由外延式变革向内涵式发展逐渐推开的绚丽画卷。

正如2005年教育部素质教育调研组在调研总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法律规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在转化为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素质教育在关键环节如德育、课程、招考制度、教师素质提高等方面开始突破,学校教育正在发生一些积极而重要的变化;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大幅度提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仍然存在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偏差。调研表明,学校和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有着较深的误解。例如,将素质教育“窄化”,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课外活动,或者就是经常被忽略的音乐、美术、科技制作、劳动、心理健康等等。这一认识误区导致对课堂内学科教学的忽视,无法改变学科教学的面貌;或认为搞素质教育就是要“减负”、“减考”。另一种误解则是“泛化”,把素质教育不适当地推广到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一切学段,忽视了高等教育是集中进行专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加强高等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或者提倡专业的“宽口径”固然是一种趋势,但这种“基础性”是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基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素质教育”。针对“泛化”问题的应对之策是“回归本位”,即回到基础教育的本分,其职责就是打基础,它向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输送的就只能是“好木材”而非“半成品”,精雕细刻是基础教育之后教育机构的任务。因而,再不能简单地用升学率、重点率等指标来衡量基础教育学校的办学业绩。

针对“窄化”现象,则需要进行基础性素质教育的“价值澄清”,即要进一步明确:什么样的“软基础”是不可或缺的?什么样的“硬基础”是最重要的?在“软基础”中,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德性、兴趣与好奇心、合作意识与交流沟通能力、个体发展的主动愿望以及使自己的专业志向梦想成真的想象力与坚持性等等,是当代人驾驭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掌握自己和国家及民族命运的关键素质。在“硬基础”中,必要的知识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自主学习的关键能力则是必不可少的。

相关的问题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改革在广大中小学尚未出现实质性突破和转型性变化。20多年的改革,较多地体现在学校物质条件改善、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推广与运用、课程改革的逐步扩大和系列化、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和办学经费来源的多渠道,以及对素质教育的广泛宣传上,教师的学历水平和社会地位也在提高。但是,就大多数学校而言,改革尚未在核心领域如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等实现突破,更谈不上转型性的变革。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目标、组织与管理方式、运行机制与动力等等方面基本上还处于传统框架之内,亟待突破性的创新与变革。

三、以学校为核心创建学习型社会

把基础教育改革的注意力集中到学校并以学校法保障其改革与发展的自;在缩小学校之间不适当的发展差距的同时,让每一所学校葆有自己的特色;以结构优化和开放互动的方式,确立学校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无可置疑的核心地位……这些,是我们期待的,也是我们正在践行的。

首先,基础教育的改革应聚焦于学校,并以学校法保障其改革与发展的自。偏离素质教育宗旨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不仅存在着把基础教育之“基础”价值狭窄化的问题,而且存在工作思路上的短期化问题。狭窄化是指把基础理解为“双基”或中考高考必考的科目;短期化是指基础教育对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和评比的满足,如把学科教学的价值定位于考试成绩提高,把德育的成效对准文明评比,把体育、美育的成功归结为参赛得奖等等。这些做法导致学校渐渐丢失了中小学教育更为根本和长远的价值——对社会发展和个体终身发展的奠基性价值,同时也肢解了学校育人的整体性和全程性。为恢复学校育人的整体性和长程性,需要克服从课程、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等某一方面入手搞“素质教育”的偏向,实现学校从价值取向到文化建设、从管理到实践(课堂与班级)的整体性、结构式的变革与重建,从各地各校的实际出发,探索素质教育的多样化的新形态。

聚焦学校变革之后,要保证其深入而有质量地开展,就需要有法律上的保障。然而,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已经强调的“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至今并未真正落实,作为办学自之保障的《学校法》千呼万唤也难出来。学校工作的思路长期停留在层层贯彻和演绎上级指示精神、上传下达行政指令的水平上,缺少从自身实际出发,发现改革空间,探明发展方向,体现办学特色的主动革新意识,千校一面现象比较突出。校长对学校改革方向和原则的决定权、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权等等,都是需要有法律来保障其正确行使的。

其次,缩小差异,保持个性,让每一所学校的发展有自己的特色。在普遍关注教育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同时,不应忽视同一地区同一城市之内学校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据调查,学校之间生均公用经费总支出差距竟然高达439倍。同一片蓝天下,同一体的手心和手背,怎可以这样厚此薄彼?!究其根源,都是不正常的“政绩”观和“效率观”惹的祸。

办学基本条件上的差异,如实验室、图书馆、信息现代化配备、生均经费等等,还只是“外延式”的差异。外延差异会导致诸如好教师进不来、留不住等问题,从而形成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及教育发展观上的“内涵式”差异。然而,解决了物质条件的差异并不意味着能自然而然地提升学校内涵。有了好教师,缺少好的管理与领导,缺少唤起教师内在职业尊严感和幸福感的学校内在凝聚力,优秀教师同样不进来、留不住。例如在上海这样的一些发达地区,外延式差异不再明显,但内涵式差异仍很突出。针对这一问题,闵行地区引进“新基础教育”这一优质资源,持续十年全区域推进学校转型性变革,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三大领域的变革中,激活校级、中层和教师专业团队不同层面变革主体的内动力,进而从整体上增强学校自主发展的内生力。在持续的校内改革与校际互动中,每一所学校都逐渐显露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形成“和乐”、“自育”、“共生”、“自主-合作”等独特学校文化品质,即使特色文化尚未成型的学校,也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可见,在缩小内涵差异时,必须关注学校在品质上、特色上的多样与共存。最后,确立学校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让学校成为引领社会精神文化的旗帜。上个世纪曾有激进的改革者发起了“非学校化”运动,其著名代表人物伊里奇设计了四种学习网络,即:教育媒体的咨询服务,技艺交流,同伴切磋,非专职教育家咨询服务。其根据是:儿童的学习有四种可资利用的资源,即事物、模型、同伴和长辈。这四种资源“要求不同类型的设施以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地获得”。伊里奇用这四种网络构筑了一个令人愉快的“学习型社会”,在那里,教育、闲暇、工作和生活,所有这一切都融为一体了。另一位美国学者保罗·古德曼也对传统教育提出了多方面的批判,还针对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层次的教育提出了使少数班级“不属于任何学校”、“使少数班级脱离校舍”、“使上课成为非强制性的”等六条替代性建议。尽管两人对传统学校都持偏激态度,但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学习型社会的敏感和预见都是令人佩服的,并且,他们批判的锋芒所指向的传统学校“过时”、“机械”和“僵化”等弊端,也是我们今天需要继续反省和批判的,因为我国以应试为取向的中小学教育,已经将这些弊端演绎到极致。然而,学校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核心位置的不可替代性,被他们严重地忽视了。当然,学校教育要成为当之无愧的核心,自身必须进行结构上的更新改造,同时要向社会开放并与之互动。

学校内部的结构优化,需要在时空交织的意义上进行结构重组。横向上,超越传统分科教学将知识箱格化、碎片化的弊端,使学校里的每一个学科,都在“宇宙、地球、生命、人类”这样一个整体背景下确定其位置,以便为下一代“构造得宜的头脑”。纵向上,形成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而有机递进的阶梯:在小学,要把儿童天然的好奇心引向对人类、生命、社会、世界、真理的探询;在中学,强化对文化的体验以及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建立真正融通的意识;到大学,则顺理成章地进入专业化学习与探究。

面向社会的开放互动,是指学校教育要毫不犹豫地向家庭、向社区、向全社会、向网络,以及向每一位学生/学习者成长的未来可能性开放。以开放为前提,在持续有效的互动中实现“双赢”:家庭、社区和社会不仅向学校源源不断地输送资源和人力(如义工)、承担起自己应尽的教育责任,同时藉学校的高端优质文化品性的引领,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品质;学校在向家庭和社会辐射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能充分吸纳地方文化资源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学校与社会持续良性互动的最终图景,是形成精神文化意义上的良好生态系。

如果我们坚定地走下去,就会如《学会生存》报告所预言的那样,一个学习型社会将会出现于人间。而在其过程中,学校教育也就完成了一次壮美的浴火重生。

点评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解读与清思

郑金洲(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主任、教授)

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可以从不同角度做出不同解读和探讨。杨小微教授这篇讲演,以终身教育为视域,在向我们展示中国基础教育过去30年波澜壮阔改革巨幅画卷的同时,剖析了以往对基础教育理解上的一些偏差,并且指出了后续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以学校为核心创建学习型社会,读来颇有启发。

讲演紧紧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如何认识基础教育之“基础性”?如何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含义?应该说,这两个问题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必须要回答的前提性问题,也是事关基础教育改革方向的关键性问题。对这两个问题,讲演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出发,都给出了新的解释。关于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不能仅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应该关注基本态度、基本能力、基本素养;不能仅关注认知基础,还应该关注非认知因素的培养;不能仅关注共同性基础,还应该关注差异性基础。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讲演者主张回归基础教育,不能将其过度宽泛化,主张将“软基础”包括在内,不能仅局限于“硬基础”。所有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清思价值。

讲演提出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思考,比如,基础教育培养“多基”固然必要,但“多基”到底指的是什么,各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到实处;又比如,假如把素质教育限定在基础教育,如何确定这一教育工作主题在其他教育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可以相信,这篇讲演提出但并未完全回答的这些问题,会引起更多更深的思索。

内容摘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需要在终身教育的视域下重新解读,这不仅因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在新的参照系下拓展新的空间,更因为学校教育在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关键词:基础终身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学校素质教育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博雅教育生均经费思维品质

第3篇:终身教育范文

从终身学习的理论开始来说,应该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提出一系列终身教育的理论,也就叫Lifelong Education (终身教育),但是在1976年的时候,戴维先生(R.H.DAVE)从一个非常广义的角度规定了终身教育的概念,他认为:“终身教育是一个在个体的一生中,完成个人、社会和专业发展的过程,从而提升个人和他们所在集体的生活质量。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和基础性的观念,包括正规、不正规和非正规的学习,进而获得和提升心智,以便实现人生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中完全可能的发展。”所以最早提出的终身教育的概念叫Lifelong Education。在我们现在的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人提这样的问题:“那么终身教育,我们到底是应该提Lifelong Education 还是提Lifelong Learning (终身学习)呢?”实际上最早提出来的是Lifelong Education ,在这个基础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些专家,对这样一个终身教育的概念进行了非常充分的讨论,而且达到了一些共识,这些共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这里只是简单地说。第一,它包括了三个很基本的概念,“生活”“终身”“教育”;第二,它强调终身教育并不是结束于正规的学校教育,而是一个正规的过程;第三,终身教育并不限制在成人教育,而是包含了教育的所有阶段,并且将它们统一起来,所以它是强调从整体去看教育;第四,它包括了正规、不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模式,同时也寻求教育过程中纵向的联系和连接以及生活中各个阶段的横向的整合。更重要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组的专家们认为终身教育与精英教育不同,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而且反映了教育的民主化。我们知道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教育的民主化。

另外,终身教育在学习内容、学习工具和技术以及学习时间上具有非常大的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些专家们还指出终身教育具有一种矫正的功能,能够完善现存教育系统的不足。我们知道,由于教育的发展,它总是不可能满足在所有特定时间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后或者高中教育后阶段的学习,正规教育是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终身教育具有矫正的功能,而且它的最终目的是维持和改善生活的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还认为终身教育有三个前提:机会、动机和可教育性。而且把它看成是所有教育的组织原则,反映了教育的总体系统。但是我在这里应该说,最早在戴维先生提出终身教育概念的时候,它更多地是作为教育组织的一个哲学原则提出来的。

那么后期,许多专家也对正规、不正规和非正规三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说明,我在这里就不说了。那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教育概念的同时,OECD组织提出了一个称为Recurrent Education(循环教育)的模式和概念。这个模式和概念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策略,主要强调的是在义务教育以后成人的教育,其特点是教育在个体的一生中以一种循环的经常性的方式来进行分配,进行实施。与终身教育不同的是它更强调成人教育。同时它同终身教育相比较,范围上有一定的限制,而且有很强的功利性。但是它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初期形式,把它看作是一个选择的形态,那么到了后期就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就是Lifelong Learning 这个概念,这些概念作为后期的发展,延续了或者说包含了过去终身教育的概念和经常性教育这样一些内容和特点。但是它把重点放在,或者说它更加强调学习的地位。随着这样一个概念的推广,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得到世界和各个国家的认同。所以我想讲的,就是这三个概念的发展,从Lifelong Education,到Recurrent Education,再到Lifelong Learning这个变化,实际上这种变化应该说也反映了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进程。

下面我简要地根据OECD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研究的意见和国际上通行的一些观点,对终身学习的含义和特征作下面几个方向的概述。关于终身学习的概念的含义,从它的起源上看,应该是全民教育概念的拓展和更新,但是它身上又有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从时间逻辑上的变化,像刚才欧盟教育文化总司司长提到的从摇篮到坟墓;第二,从内涵方面的变化的含义,它包括知识、素质、技能和能力以及所有的学习活动;第三,在形式方面的含义包括正规、非正规和不正规。

后期OECD在总结终身教育学习特征的时候,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提出的概念,概括了几个特征。第一,它系统地看待学习。终身学习的体系将学习机会的需求和提供看成是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这个观念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教育的需求和供给,考虑终身教育。那么,这一系统覆盖人的一生,考虑到个体生活的整体性。第二,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及满足学习者多样的初衷,这是形成终身教育的一个核心,所以标志着以正规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关注点从学习和供给向需求转变,这个特点在很多国家终身学习的政策中已经非常充分地反映出对教育需求的一种调查和一种预测、甚至一种估算。包括对教育资源的一种配置,也更多是从教育需求这样一个角度来考虑,而不是简单地从资源的供给的角度来考虑。第三,它强调学习者的动机,关注自定的速度(就是自己确定自己学习的速度),直指为指导性的学习,同时以学会学习作为终身学习必要的基础。第四,它承认学习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中进行,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各种不同的教育形式。第五,它权衡考虑教育政策的多种目标,这些目标与经济、社会、文化结果有关,与个人发展相联系,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挂钩。我刚才讲的是关于OECD在研究终身教育的时候对终身学习的五个特点的归纳。

第4篇:终身教育范文

关键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继续教育;学习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7-0034-04

随着党的十七大“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标的提出,一些大中型城市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并进行了学习型城市网站的建设。然而通过对一些学习型城市网站的分析发现,大多数网站主要用于相关政策、活动新闻及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宣传上,而缺乏有效的学习资源。尽管上海终身学习网和北京学习型城市网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仍以非学历教育资源为主,因此离“终身教育”的理念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机制,容易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

因此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终身学习平台,不仅能为各年龄层次人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及有效的沟通机制,而且能够有效整合社会各种优质教学资源,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终身学习平台的建设原则

为了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应使终身学习平台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运行稳定性、响应高效性以及资源丰富等特性,因此终身学习平台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总体设计,分步实施

由于终身学习平台将为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的人员提供学习资源,平台的建设应采取总体设计、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即在充分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出平台的基本功能并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对平台功能进行逐步扩充和完善,并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丰富学习资源,以推动整个网站的全面建设,最终建设成为满足全民学习需求的大平台。

2.安全可控,高稳定性

平台应具有安全保障机制,确保能够安全、可靠运行。在平台开发及部署时应做到:

确保学习平台的安全性,包括对平台中关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避免被窃取;合理设置数据库访问权限,加强对数据库访问命令的有效性验证,避免注入非法操作代码;在关键页面中使用验证码技术,以避免网站被恶意访问等。

确保学习平台运行环境的安全性,包括合理设置系统访问策略并及时升级系统补丁包,以提高系统安全性;合理设置防火墙,屏蔽与学习平台运行无关的端口及服务,以禁止对系统的非法访问;安装杀毒程序并及时升级病毒库,实时监控及定时杀毒以避免病毒的入侵;制订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禁止非系统维护人员进入机房及操作服务器等。

合理设置学习平台及数据库信息的备份频率,尽量减少系统故障带来的损失,缩短系统的恢复时间。

3.设计合理,运行高效

为了使学习平台具有较高的响应效率,应采取以下措施:

使用全局缓存技术,将在整个学习平台运行中发挥作用但变化不频繁的信息进行缓存(一旦有变化立即更新),对这些数据的访问将直接从缓存中读取。

使用页面缓存技术,对访问频率高但信息更新不频繁的页面采用页面缓存技术,并在指定时间间隔内进行页面信息的更新。

提高数据库的访问效率,包括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信息存储应遵循规范,减少冗余;合理建立索引,以提高数据的检索效率;对数据库的操作应尽量封装在存储过程中,以减少执行时对SQL语句的编译时间。

4.遵循规范,便于维护

在平台开发过程中,遵循软件开发规范,建立相关的技术文档,编码时应进行合理注释,以便于后期开发与维护。

5.资源丰富,遵循标准

学习资源的建设应符合主流的资源建设标准(如:SCORM、CELTS),以便与其他系统共享或引入其他符合标准的优质教学资源。借助于“长尾理论”的思想,资源的建设应力求涉及面广、全。同时,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应采用不同的资源展现方式,如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以适合其学习特点。

6.界面友好,操作简便

由于终身学习平台面向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的学习者,栏目的设置应尽量醒目、直观,保证界面清晰、操作简便。

二、终身学习平台的建设方案

为了使学习平台便于使用、开发与维护,将采用B/S模式进行开发。从功能上划分,终身学习平台由前台学习界面和后台系统维护界面两部分组成。前台学习界面主要实现与学习有关的各种功能,后台维护界面主要实现对平台中各种信息的维护及各种学习资源的建设。

在前台学习界面中,学习者既可以匿名学习平台中的学习资源,也可以注册成为注册用户学习平台中的学习资源,其区别是:对匿名学习者来说,他只能按照资源分类浏览、学习各种学习资源,而不能参与互动学习与交流,在平台中也不能记录其学习行为。而对注册用户来说,他不仅具有匿名用户的全部功能,而且平台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工具,同时记录了其在平台中的学习行为。为了体现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学习平台将为注册用户建立终身学习档案袋,以记录其在平台上的学习成果。随着对“学分银行”学分认证机制研究的日益成熟,可将学分认证机制引入到终身学习平台中,以将注册用户的学习成果转换为职业技能证书或学历证书,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平台可对注册用户的学习、参与交流情况给予一定的积分,并根据积分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以激发其学习热情。

1.前台学习功能

为了便于学习者查找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将按照教育类型进行分类,可将学习资源分类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专教育、本科教育、本科后教育、职高教育、高职教育、中专教育、技校教育、成人及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特殊教育、社区教育、本专通用教育、不分类型的全体等类型。同时提供高级搜索功能(可按主题、作者、时间、关键词、专业、课程、资源分类等条件进行精确/模糊查询),以便于学习者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资源。

终身学习平台学习界面的功能如图1所示。

各功能实现简述如下:

资源动态:显示学习平台资源更新、使用情况等信息,可分为最新更新、热点资源、推荐资源3个子栏目,各子栏目的功能为:

(1)最新更新

显示由系统自动提取的最新创建资源的名称列表,点击资源名称即弹出窗口显示其内容。显示条数可由管理员进行设置。

(2)热点资源

显示由系统自动提取最近时段内点击率最高的资源名称列表,点击资源名称即弹出窗口显示其内容。显示条数、提取时间段可由管理员进行设置。

(3)推荐资源

显示由资源人员推荐的资源名称列表,鼠标移到资源名称上时将显示推荐的理由,点击资源名称即弹出窗口显示其内容。显示条数可由管理员进行设置。

学前教育:提供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学习资源,按适应对象可将资源分为0~3岁和4~6岁两个子栏目,在每个子栏目中可再按儿歌、故事、识字等进行细分,学习资源应以动画或音视频类型为主;

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在显示这三种类型的学习资源时,首先按年级进行分类,再按科目和教材的主要出版单位进行分类,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应符合学科、学生的特点;

大专教育、本科教育、本科后教育、本专通用教育:在显示这四种类型的学习资源时,应先按专业、再按课程对学习资源进行分类。专业分类根据高等学校本科、专科专业名称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6835-1997)进行。

职高教育、高职教育、中专教育、技校教育、成人及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特殊教育:对于这些职业培训类学习资源的显示,应先按职业、再按资源类型进行分类,并采用理论知识+实践案例(以视频为主)教学的方式进行学习资源的建设,以注重学习者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社区教育:将对学习资源按主题进行分类,以满足不同人群学习的需要,如书法、绘画、音乐欣赏等,可采用视频的方式建立学习资源。对文字资源的显示可由学习者选择字体的大小,以适合不同年龄学习者的需要。

在对以上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显示的页面中,可由学习者对资源进行评价。资源建设者可根据用户的评价情况对资源进行改进。同时系统将提供RSS订阅功能,以便学习者可以及时获知平台中学习资源的更新情况。

调查问卷:可由管理人员或资源人员与系统开发、资源建设有关的调查问卷,收集学习者的反馈信息,以便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服务。

信息反馈:是学习者主动进行反馈、资源需求的一个窗口。学习者的建议、意见、需求等信息可通过此功能提交给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将信息分析汇总后,可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经验分享:显示由注册用户的资源。学习者注册后即可通过“我的学习空间”中的“分享信息”功能将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等经验信息进行供他人分享。可对信息进行分类显示。

在线帮助:可采用视频/动画方式对平台的使用、与学习有关的问题进行讲解,以指导学习者能够快速掌握学习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工具或热线电话为学习者提供实时帮助,以及时解答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的学习空间:是注册用户登录平台后所具有的功能,主要包括个人信息维护、在学课程、学习笔记、我的收藏、学习交流、我的学习记录、分享信息、退出登录等功能。各功能描述如下:

1)个人信息维护

实现对自己注册信息的维护,包括修改基本信息和修改密码。

2)在学课程

在按分类显示课程列表时,注册用户可对感兴趣的课程进行选择,然后显示在“在学课程”课程列表中(同时显示学习进度信息、取消课程功能),在课程列表中点击课程名称即可直接进入课程进行学习,在完成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后,系统将随机生成一份测试题由学习者进行解答,并根据解答情况给予适当的提示或鼓励信息。对于注册用户则将其测验结果记录到系统中,并按照教学要求生成此课程的最终成绩,存入其终身学习档案袋中。

3)学习笔记

为了便于注册用户做学习笔记并与他人分享(由自己设定),平台将提供“博客”功能,这样既便于记录笔记,也便于与他人分享。

4)我的收藏

用户在学习过程中,可随时将感兴趣的资源链接加入到“我的收藏”中,以便能够快速定位所学资源。可对收藏的资源进行分类管理。

5)学习交流

为便于注册用户间的沟通与交流,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消除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学习平台将提供论坛功能,并根据需要设立不同的版块。此栏目可由所有学习者浏览,但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参与讨论。

6)我的学习记录

注册用户登录学习平台后,系统将自动记录其学习行为,包括上线时间、课程学习情况、论坛发帖情况、获得积分情况等。通过此功能注册用户可随时了解其在平台上的学习情况以及取得的学习成果情况。

7)分享信息

注册用户可采用文本、网页、音视频、动画等方式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经验等信息,供与他人分享。后须由管理员审核才能出现在“经验分享”栏目中,审核通过即不允许修改。为了便于管理与浏览,可建立相应的分类信息。

8)退出登录

保存注册用户在系统中的学习记录,并释放其占用的系统资源,然后返回到学习平台的首页。

2.系统维护功能

系统维护功能包含学习平台的系统管理和资源建设两部分,其功能组成如图2所示。

各功能实现简述如下:

个人信息维护:实现个人信息的维护,包括修改基本信息和修改密码。

系统功能管理:实现各个系统功能模块与平台间的无缝集成,以便于系统功能的扩充和系统权限的管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权限管理:实现对系统管理人员和资源人员信息的管理,以及相应操作权限的管理,分为“角色管理”和“权限管理”两个子功能。“角色管理”实现对用户角色的定义与维护,以及建立用户与角色的对应关系(一个用户可属于多个角色),并通过“权限管理”对角色赋权,为了灵活管理,可按用户和角色进行赋权,用户最终权限为个人权限与所属角色权限的并集。

注册用户管理:实现对平台中注册学习者信息的管理。为了避免恶意注册影响平台运行效率,可由系统根据设定条件对无效注册用户信息进行自动筛选删除,也可由管理员手工删除。同时实现对有效注册用户信息的维护,系统将对有效注册用户及其学习记录永久保存,以构成其终身学习档案袋。

学习资源管理:由资源人员实现对学习平台中各种学习资源及相关信息的建设与维护。包括资源分类管理、课程管理、分类及课程关系管理、资源审核、资源导入/导出、资源建设与维护等。

调查问卷管理:实现对调查问卷的与调查结果的分析。调查问卷主要用于一些与资源建设、平台建设有关的调查信息,用于收集用户的反馈。

信息反馈管理:实现对学习者反馈信息的管理与分析,以便及时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学习交流管理:实现对学习交流论坛的管理。论坛主要用于注册用户之间、注册用户与辅导教师之间的交流,可根据需要建立不同的论坛版块。功能包括论坛分类管理、论坛管理(基本信息及版主管理)、过滤字管理、屏蔽用户发帖等。

经验分享管理:用于对注册用户经验分享信息的管理与审核,用户信息后,只有通过审核的信息才能在“经验分享”栏目中出现,审核未通过的信息将给用户以反馈,并允许修改后再次提交。可进行分类管理。

学习情况统计:从多个角度(如在线学习时间、选课情况、论坛发帖情况、课程完成情况等)对注册用户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及时掌握注册用户的学习情况。

资源访问统计:实现对学习资源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如资源点击率、资源评价情况),以便为资源的建设提供参考。

系统备份:实现对学习平台及其各种资源的备份操作,一般包括数据库备份、网站及各种学习资源的备份。备份频率视系统资源的更新情况而定,而且备份应采用异地备份的方式进行,以保证备份资源的可靠性,原则上应使系统出现故障时系统的损失最低。

退出登录:保存用户行为记录,并释放其占用的系统资源,然后返回到学习平台的首页。

三、结束语

面向终身教育的终身学习平台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及多媒体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的一个重要学习平台,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标的具体体现,同时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战略目标的要求。随着对“学分银行”学分认证机制研究的日益成熟,可将学分认证机制引入到学习平台中,并对学习者已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确认,从而可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者职业技能的提升,从而能够为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齐幼菊,龚祥国.终身教育体系构架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0(11).

[2]彭智勇.教育领域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J].理论前沿,2005(10).

[3]陈乃林.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终身教育范文

关键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提高学历、提高思想、更新知识、提高能力 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即终身教育才能获得。新的教育观念认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

中国人很崇尚“终身学习”,很多人都希望“活到老,学到老”。新时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全球性的教育问题,世界各国对此都非常重视。1965年法国着名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思想,迎合了当时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化社会”的观点。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的“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信息化、科技化、知识化时代的到来,标志现代社会已进入“学习型”社会。在我国,同志曾经说过:“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学习做好工作所必须的一切知识。” 未来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更加迅猛,人才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教育会越来越受人类重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是2002年中共“十六大”对发展教育的提出的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新时代的需要,教师永远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终身教育的含义

各国教育专家关于终身教育的论着浩瀚,观点各异。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过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73年,印度教育家达夫在《终身教育与学校课程》中指出:终身教育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包括学校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通过终身教育可以实现个人或社会的适应机能和革新机能。94年“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之后,“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教育的方方面面;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人生,是人自发地、主动的、持续的教育过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涉及人的思想、智能、个性和职业等方面的内容。终身学习观点激励人们从生到死坚持终身学习自己教育自己。三、教师“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师身上。教师教育要“优先发展、适度超前”。新世纪教师必须认清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对教师而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有以下现实意义。 1、提高学历

英国欧文主张“所有的人从初生到成年应该受到当时最好的训练和教育”。正规教育大体经历小学、中学和大学几个阶段,但由于各种原因,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取得高学历。在职教师也没有百分之百学历合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大有提高,基本实现学历达标。即小学教师学历达中师毕业以上,初中大专以上,高中本科以上。发达地区,对学历要求更高,小学教师必须持有大专文凭、初中教师要本科毕业,高中教师要进修研究生课程。美国很重视学历教育,取得大学学士学位上岗的中学教师可以继续念硕士学位,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还可以念博士学位。我国很重视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全国各地都实施继续教育的系统工程。教育部明确要求,中小学教师要按期轮训。教师通过脱产进修、函授、自学考试或网络教育提高学历是适应职业的需要,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很看重文凭,但求知比文凭更重要。即使是学历合格又称职的教师,包括优秀教师也有一个不断提高和精益求精的终身教育过程。终身教育使教师从自然成长状态变为自觉提高过程。 2、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新时代中国教师的神圣职责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和审美素质的新型人才。“一所学校能否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能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教师。” 历来没有一个国家敢忽视学校的德育问题。我国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则会摧残人才。近几年来,在全国一些中小学校,教师思想落后、心理变态、行为扭曲尤其是体罚学生的现象屡有发生。轻者打骂学生,不让学生参加考试,严重的恶行是迫差生喝脏水,喝尿等。这是很不正常的行为,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指南,关系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取和教学模式的创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它不是一种空洞的理念,总体现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质、教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起直接影响作用。大多数的教师政治立场坚定,高风亮节终身不变,但也有少数人在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中迷失方向,腐败堕落,甚至误人子弟。“教书者先强

己,育人者先律己”,教师要终身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学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学为人师,身为世范”,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正确观念,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型人才。 3、更新专业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学校教育使我们获得的知识无疑会让我们终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的教育需要。人在大学获得的知识只占一生所需知识的很少部分,很多知识要在学校后教育中获得。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社会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不断由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中国加入WTO以来,外语、经济、法律、电脑信息技术等专业日益火暴,要求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的人越来越多。“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知识挑战的严峻程度有目共睹,每门学科都是学无止境。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旧知识淘汰很快,我们随时面临知识危机。新世纪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崇尚学习我们不会落伍。迎接知识挑战,不懂就学,没有就补,学习是当代教师补充更新专业知识的最好途径。

4、提高教育能力

第6篇:终身教育范文

关键词:终身教育;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34-01

终身教育思想,古已有之,但只能说是一些思想因素或意识素材。孔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焉",表达了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年龄都要学习,都有东西可以学习。所谓"学无常师"、"活到老,学到老"这些人们所熟稔的口头语,更是表明了终身教育的通俗哲理。但类此思想因素,片言只语,都还只是朴素的素材,还没有形成教育的系统理论。只是到了近现代,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才逐渐形成了终身教育的思想理论,就我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浅谈几点认识。

终身教育,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终身受累。教育实在是人类的沉重负担,以致孩子们不愿长大,也不愿天天背着书包学习,现在要终身接受教育,谁能不望而生畏?因此,仅仅列举知识更新和"信息爆炸"来证明终身教育的必要性是不够的,我们不仅要问,终身教育是不是一种历史必然?它是否符合人的本性和需要?

1.终身教育是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所谓终身教育,是指社会为了自身的进步和每一个个性成员的和谐发展与潜能的充分发辉,而设计和提供的涉及各年龄段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教育的总和。《终身教育引论》对终身教育界定为:"我们所使用的教育,意指一系列非常具体的思想、试验和成就,换句话说,终身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以有意,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一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在记忆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接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有机的内在联系。"另外根据《学会生存》一书中的界定,终身教育即:"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终身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其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因此,现代终身教育更多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进入人的生活,影响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它的责任是"确定能够帮助一个人在其一生不断学习和得到训练的结构和方法";"通过多种自我教育的形式,向每一个人提供在最高、最真实程度上完成和自我发展的目标和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终身学习、自我教育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在人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1世纪时终身教育的时代,是名副其实的"学习化社会",人们要想在当今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赖于终身教育。据专家统计,由于社会劳动者知识的半衰期已缩短5-7年,"一次教育"的概念已经过时,教育已经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要求得到生从和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终身学习。在此,我并不否认许多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人有一定的功利色彩,但想通过这种学习、再学习的这种方式给自己"充电",为自己"换血"的思想肯定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因此,从时展这个角度来讲,终身教育是一种历史必然。

2.终身教育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需求

2.1"真"是指获得了真理,达到了真理的境界,这是人类获得成功的前提。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不断追求真理、把握真理的过程。世界上贵在真理,难在真正。而真知不易获得,真理不可穷尽。人生百年有限,而所学无穷,且个人有异,千差万别。有的人学的多些,掌握真知多一点,有的人则学的浅薄一些,终身教育制度,以其延续性、一贯性、整体性的显著特点,为探究真知、阐明真理搭上不断上进的常梯。在追求人生真理的长途上不断给以加油和充电,富裕其渊源不断的动力,为其达到真知真理创造必要条件。

2.2终身教育还包含一个人的为人处事之道,首先是为善之道,谋求至善之道。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使受教育者达到情操高尚、摆脱庸俗的境界。胸怀宽广,目光远大;与人为善,助人为乐;遵纪守法,克己奉公;百折不挠,为真理而奋斗。说到底,是在于如何对待自己的利益,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问题。上面例数的思想品德表现,难不在于一时一事,而在于坚持,在于有恒,在于贯彻诸事,在于贯穿一生,而终身教育,正是以其最可贵的坚持性、连续性和终身性,百折不挠,为之付出最大努力,做出最大贡献。可以说在这一点上它最具特色,最为难能可贵,最不可能为其他的事所代替。丢掉了终身教育制度,要谋及此,则事半功倍,半途而废,甚至无异议南辕北辙。

2.3终身教育制度,于美育,美的精神,涵义至为深刻。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一句通俗名言"活到老,学到老",它包含着何等崇高又何等审美的精神天地!人生到迟暮夕阳之期,犹能"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不服老"、"老当益壮"、这其中的境界,岂能一笔墨道哉!真可谓"几度夕阳红"!

3.终身教育是一种学习的革命

第7篇:终身教育范文

终身教育道德善恶

终身教育是指对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一生所进行的教育。具体来说,终身教育包含了纵向教育和横向教育的连续和结合。从纵向上看,它指出了人生发展的每个时期受教育的连续性;从横向看,它指出了受教育者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互相结合的。由此可见,终身教育否定了将人生截然分成前一段用于教育,后一段用于劳动的观点,对只注重学历教育忽视学历后继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批判。

1善恶和终身教育

善、恶是伦理学说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范畴,是道德评判中最一般的表示道德价值的概念。善同恶一起,构成区分德行和非德行的最概括的形式。人们通过企求善来反映自己最普通的利益、要求和对未来的希望,同时又借助善来评价他们四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一切社会现象。

从“善”和“恶”的视角看终身教育思想的伦理意蕴,必须首先对准善的实质。那么,什么是善?简而言之,善就是那种既符合人们的要求,又符合外部现实性的实践活动。善恶是教育伦理探究的主要新问题。善恶新问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教育善恶的标准。教育善恶标准一方面要体现教育道德的伦理特性,主要包括对教育活动过程、结果、要素进行合理性、合目的性的检验,以期达到教育伦理规范的要求。教育善恶标准另一方面是要反映教育道德水平,人们对教育的评价是多角度、多层面的,但主要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教学水平的评价、学生质量的评价。对教育的伦理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的维度,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人们对教育的新要求。

20世纪6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新思维。这一和中国古老的教谚“活到老,学到老”不谋而合、殊途同归的提议,从概念的提出到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新思潮的形成,虽然为时不长,各国对其熟悉也不尽一致,但由于这一新思潮顺应了现代社会的改革趋向,满足了当时各国教育现实或教育市场的需要,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起,从西方到东方,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终身教育都被广泛接受,一些国家甚至通过立法等手段为终身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化的保障和护航。终身教育的意义已超越国籍国界、意识形态、社会形态和种族界限等范围。借用北欧福利社会制度“从摇篮到墓地”这句形象广告语作为自己标志性口号的终身教育,引起世界教育界强烈的激荡,成为当代社会最富有影响力和最重要的创新之一。目前,国际教育界对终身教育比较共同的理解是,这几乎是一种无所不包的教育形式或制度。是社会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培训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种种教育,还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

传统教育体系的特征,是以一个学习者或受教育者按线型流程完成小学、中学、大学和探究生教程为标志的,而以终身教育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教育体系,则开始于传统教育体系结束的地方,是传统教育体系的延伸和拓展。以至于国际教育界通常把终身教育是否诞生,看成是衡量教育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按照终身教育思想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是入世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2终身教育的道德伦理精神

终身教育的道德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摘要:

2.1终身教育是道义的事业

我们进行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活动,是道德教育,它是培育理想人格,造就人们内在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道德教育总要同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社会风气状况发生关系。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包括终身教育必须从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和改革开放、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相一致,服务于现实,又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公正状况同广大社会成员的个人和整体目标一致,道德教育才能更有成效。

终身教育中的又一种社会活动是教育人们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和自我培养的功夫。人们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形成,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接受道德教育,努力进行道德修养,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有了公正伦理环境,人们才有可能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才会自觉地进行学习伦理知识,省察克治、内省、思过、积善、慎独、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道德是有关伦理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道德教育需要社会公正的伦理环境。社会公正是人民大众千百年来追求的一种善美的理想社会秩序,是人们个性的培育、相互关系和谐、社会生活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成员相互间应有的伦理关系。社会道德规范的制定需要社会公正,社会道德评价需要社会公正,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都要社会公正。社会越是进步,越是向消灭剥削阶级和阶级对立迈进,越是创造出一个合乎人性的公正的社会生活环境,就越能给人一个适合自身全面健康自由发展的社会,对人们的终身教育就越有利。在本质上它是人民的社会,社会发展目标和实践指向是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人民的民主,自由、社会公正要求,存在于人民争取民主、自由、公正的实践中,人们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各有所创、各有所得、走共同富裕的路,我们所憧憬的社会和个人和谐一致、社会秩序公正、清明、个人自由发展的理想,正以一种历史的脚步稳健地走向现实。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在当前,应当肯定人们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同时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整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欺诈勒索的思想和行为。提倡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在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终身教育。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在广大城乡要积极开展移风易俗的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社会风俗中还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终身教育的基本目标。

2.2终身教育是求真的活动

把道德教育定位在求真知,说真话,做真人,这是终身教育道德的又一具体表现。求真知就是尊重科学事实、追求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成果并积极创造新的成果,反对迷信、落后、愚昧,不弄虚作假;说真话就是要有真情实感的流露,要远离愚弄、麻痹和欺骗,敞开心扉,表里如一;做真人是求真知和说真话的必然结果,真人应该是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人格的人;要做个真正的人,就要摆脱教育中的文化专制,实现文化共享。现代教育所奉行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原则就是要教给学生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和系统的知识,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和最能体现真理价值的思想去影响受教育者。教育假如没有充分的理性的力量,教育所追求的播撒文明火种、造福人类的理念,就会变成一种空想;因为借助于科学精神和理性判定,人们方可辨别真假、声明大义、驱恶扬善。

2.3终身教育,是实现人的自我完成的需要

自古以来,孔孟之道讲求“吾一日三省吾身”、“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刘少奇同志在其名著《论产党员的修养》中,也把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成员的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完成,看成是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

一个人和一个民族在终身学习的自我完成之路上,必然经历三大层次的学习过程。

(1)对于个人,终身教育首先是为高质量的生存境遇而学习。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竞争社会,各行各业,每一个个体,都对生存危机有所体验并有所畏惧。一个人只有保持生存警觉,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通过终身教育的不断学习过程,个人经受竞争的能力不断进行强化,才能在争取高质量生存境遇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对于社会,终身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全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由是观之,社会蕴涵着强大的教育需求。

应运而生的终身教育,则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和空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和世界各国频繁地交流,在全球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战略版图上,中国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假如我国要想在21世纪更为激烈的世界强国或强大民族的多方竞争中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并一直走好,通过终身教育之路以提高全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可以说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必由之路。因为无论是现代社会个人之间的生存竞争,还是当代世界上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生存竞争,究其实质,都是整体文化素质水平的较量。只有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个人、民族或国家,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名列前茅。

(3)对于人生的终极关怀,终身教育是提升道德水准,升华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门。经历过“”十年浩劫的中国,2000多年史不绝书的传统道德规范,曾在一夜之间被打翻在地,摧毁殆尽;改革开放之后正待重建之时,冲决一切的经济大潮又方兴未艾,民间重金轻义,商界诚信缺失,官场失职腐败,人人感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现代文明的潮头在冲决旧的生产关系之时,也对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产生了冲撞,而新的道德规范又尚未产生,自古以来就以“轻生死重大义”的“君子国”形象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面临着一场严重的道德考验。

当此之际,既能使学习者在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终身教育,在道德建设上,同样也能使你学有所得,养有所成。在这种意义上,一个人终身不断学习的过程,不但是知识技能日益精进的过程,更是道德修养日益磨练并日趋完善的过程。一生都处于学习的状态,扩大对未知世界的熟悉,在成为一个知识人的同时,也成为一个更为高级的道德人,正如所指出过的那样,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因此,终身教育既是知识技能教育,也是道德修养教育。

参考文献

1鲍曼.立法者和阐释者[M.上海摘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第8篇:终身教育范文

[论文摘 要]我们正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从一个非竟争性社会走向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公务员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基础的牢固、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国家重要智力资本的开发与储备。跟上时代步伐、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对公务员们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终生教育要贯穿于公务员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一、几个相关概念

(一)终生教育

终身教育是指对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一生所进行的教育。具体来说,终身教育包含了纵向教育和横向教育的连续和结合。从纵向上看,它指出了人生发展的每个时期受教育的连续性;从横向看,它指出了受教育者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互相结合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从西方到东方,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终身教育都被广泛接受,一些国家甚至通过立法等手段为终身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化的保障和护航。

(二)公务员的公务员能力标准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求,国家人事部印发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此举旨在贯彻落实进一步开发公务员人才资源,促进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各地、各部门在公务员培训教育、录用、竞争上岗、考核等工作中,要以标准框架为参考依据,体现通用能力的要求,并根据不同职务公务员的特点制定细化的标准。各地、各部门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

(三)公务员终生学习与终生教育

《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明确提出学习能力,即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有良好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目标明确,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累知识与经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及时更新和掌握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知识、技能;拓宽学习途径,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

二、公务员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崛起,知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面临挑战,需要学习的知识、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日俱增。这一切对于处在各级各类岗位上,从事政府公共部门管理的公务员提出了必须进行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公务员工作的本质要求

公务员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公务员工作的本质要求公务员们要有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思维能力、正确的决策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等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半衰期在缩短,知识的增长与知识的老化形成鲜明的对比,终身教育不再是口号,而是每个人的迫切需要和真实行动。

(三)公务员不断进步的内在条件

一般来讲,公务员的晋升要经历由基层、中层到高层的发展提升过程,表面上看这一过程是官位的提高、权力的增大、责任的加重,实质上是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公务员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公务员只有不断地在工作中学习提高,更新原有知识,补充新知识,力求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站在时代前列的人,才能担负起更高更重的领导责任。

三、公务员终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全面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公务员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在公务员教育培训教育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培训教育观念落后。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对公务员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总认为培训教育是“软任务”,可搞可不搞,把培训教育投入看作是一种消费投资,片面强调日常事务太多,培训教育会影响甚至冲击正常的行政工作。第二,工作与学习矛盾仍较突出。全面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以后,实行“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原则”,参加培训教育学习的时间太多势必会影响日常工作的开展。第三,培训教育内容严重滞后。目前,全国各地公务员培训教育除了学习指定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之外,选修课的开设在地方公务员培训教育中只是小范围的尝试,公务员参加培训教育学习的选择余地较小,难以满足那些素质较高、基础较好、求知欲较强的公务员的需要。第四,培训教育激励机制不完善。尽管《国家公务员培训教育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参加培训教育是国家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公务员培训教育期间的学习成绩和鉴定作为任职、定级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上述规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使得许多公务员参加培训教育学习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被动地接受培训教育。

四、改进公务员终生教育的措施

(一)必须明确终身教育的目的

公务员进行终身学习必须首先端正态度,“正其心”、“诚其意”,弄清楚为什么而学。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工作者,必须牢固地确立为国家、为人民、为党的事业而不断学习进取的使命感,这是公务员摆正自己位置,自觉地进行终身教育的内在动力。一个合格的公务员只有全身心地投人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去学习,力求为人民掌好权、服好务,就具备了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基本素质。

(二)提高思想素质和提高能力素质相结合

对公务员进行终身教育,提高知识能力水平,必须把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摆在首位,摆在“生命线”的位置,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决定着进行日常工作时的立场和方向。公务员进行终身教育切不可只注意能力的提高,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巩固和提高。

(四)提高思维水平和提高工作能力素质相结合

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既是一个思想家,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也是一个实干家,能够全身心地工作。公务员能够看得深 ,看到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能够站得高、看得远,看到现实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未雨绸缎,见事早、决策快。因此,公务员在终身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知识能力水平,就应该在提高思维水平和工作能力上下功夫。

(五)学习理论知识与社会工作实践相结合

公务员在终身教育中为提高综合素贡,首先必须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尤其是要读一些导师的著作,特别是哲学著作,学会哲学地思考问题,提高哲学思维能力。其次要勇于实践,实践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公务员提高综合素质,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只有自觉地投身到领导实践活动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才能更有效地锻炼提高。再次,要勤于总结经验、善于总结经验,尤其是要善于从自己亲身的经验中,从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思想经验,从自己犯错误的痛苦经验中总结提高。最后,要在交流中提高。公务员应善于利用参加各种会议、培训教育班的机会,和别的公务员进行广泛的交流,注意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反思警戒别人失误的教训,勇于在请教学习中查找自己的失误和不足,以利于整体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纳德·科林格勒,约翰·奈尔班迪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赵曼,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第9篇:终身教育范文

关键词 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 问题 对策

一、终身体育的由来

上个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提出终身教育观。随后,日本教育者提出了“生涯体育”的观念,“终身体育”一词便在国际上应运而生。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一辈子都要接受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锻炼,使体育真正成为人生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人们提供了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学校体育当然要为终身体育服务。

二、当前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终身体育的观念还很淡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终身体育都缺乏足够的了解。这一方面是因为对终身体育的宣传与引导不够,更主要的是,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育中只注意了身体方向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锻炼能力、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终身体育意识,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是有益终生的事情。

(2)体育教育的内容不能适应现代的发展要求。我国体育教育的内容是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而现代体育正向着娱乐、休闲、健身(健美)和探险等方面发展。现行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难以适应这种需要,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不太感兴趣。

(3)资金投入不足,场地设施等条件的限制。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了对运动领域的拓宽,场地、设施、器材等到条件限制了更广、更多体育项目的开展。现有的常规项目已很难满足学生广泛的需要,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课下自觉锻炼的自觉性。有限的项目选择,影响了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这种状况,对终身体育运动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三、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的作用

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下处在身体正常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人生道路中最宝贵最有特色的黄金时间,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期,这个时期教师的言传身教起表率作用,适宜的教材、施以科学的体育方法,传统体育项目,良好的场地器材,将对学生的体育观、体育兴趣的形成和锻炼习惯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2)在学校期间又是人的一生中接受传统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体育课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开到大学二年级,共有900多个小时,如果有条件的中小学,每周开设三学时体育课,大学开至三年级,体育课的总课时可达1500小时以上。

(3)学校体育还为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供了实践环境,拥有免费使用的各种设施,有作息制度保证的足够锻炼时间。

四、学校体育应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青少年时期体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民族体质的强弱,也关系到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从终身体育角度来看,学校体育处于中间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终生体育的基础,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体育的战略重点,学校体育应当而且也有可能通过体育课内外结合的办法,打好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1)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校体育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形成正确姿势和掌握立、走、跑、跳等基本活动技能,这不仅是学生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人才就具备的身体条件,而且也是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终身体育的目标是要保持人的终生身心健康,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终身体育的各个环节增强体质。

(2)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在学校期间,应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运动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与运动对自己身体的好处和所取得的增强体质的实效,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喜爱,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坚持终身体育。

(3)体育知识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向导,学生体育实践的实效性和长期性需要有丰富的体育科学知识的指导。因为在校的学生,处在终身体育的中间年龄段,随之而来的中老年阶段所需要的身体锻炼方法和运动技能,应该在学校体育系统传达室授,并经自主地反复实践而掌握,为成年后合理选用运动手段锻炼身体提供条件,以备终身享用。

五、加强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对策

终身体育教育已成为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要加强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为其一生的体育锻炼打好基础。针对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尤其是终身体育教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加强终身体育教育工作。学校要发挥体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宣传与引导。教师要把搞好终身体育教育作为责无旁贷的重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合理确定和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活跃体育课气氛,增强运动的趣味性,健身性和娱乐成分。

(2)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多向学生灌输有关运动常识、营养与保健、卫生与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其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其终身健康的益处所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要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和爱好等情况,在全面锻炼的原则下指导学生培养某一方面的专门技能,作为其坚持一生的基点和支柱,形成保持一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4)加大体育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认真解决体育运动场所、器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加体育项目,拓宽体育活动领域,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尤其不能再拘泥于原有的竞技类项目,要有意识地向休闲、健身(健美)、娱乐类体育运动内容倾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