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竞争分析范文

市场竞争分析精选(九篇)

市场竞争分析

第1篇:市场竞争分析范文

传统经济学将市场分为四种类型,后来又有可竞争市场理论,但是,经济学最经典的市场仍然是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理论以此为基础,只有经济或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才能得到一般均衡和资源有效配置的结果。然而,一般均衡理论的缔造者瓦尔拉斯却没有使用一个精确的完全竞争定义。根据施蒂格勒的总结,完全竞争概念是在亚当•斯密提出的观点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和完善成现在的含义。也只有使用现在的含义,才能构造出一般均衡理论。亚当•斯密和马歇尔等早期经济学家都认为竞争既包括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也包括消费者之间为获取有限供给商品而展开的竞争。但科尔奈在《反均衡》一书中将市场状态分为买方市场、卖方市场和均衡,科尔奈将前两者分别称为压力状态和吸力状态,两者都是非均衡,前者存在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后者存在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在均衡状态下没有竞争。科尔奈出身于社会主义国家,曾亲眼目睹短缺,所以,将卖方市场列为市场常态的一种,而市场经济的常态主要是买方市场。其他论者也有这类划分。为了简化起见,本文只关注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对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发展是最有意义的。要实现资源有效配置,首先需要完全竞争市场是均衡的。为了使用瓦尔拉斯均衡或马歇尔均衡的概念,完全竞争市场为厂商规定了几个严格的“制度”要求厂商遵守,它们体现在阿罗—德布鲁模型的假定中。该模型假定众多,我们只关心与企业的自由选择权相关的部分,或者说与企业竞争相关的部分。

1.同一市场的所有厂商必须生产相同质量的商品,这质量包括商品的物质特性、获得时间和地点,一旦这三个因素中的一个发生不同,就将产生不同的商品。按照这个逻辑推断,如果有售后服务,售后服务的不同也属于不同商品。同质商品的假定实际上是为了同一个市场内形成一个统一的价格,其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商品使用一个价格,这在均衡时有意义。

2.所有厂商都不能单独定价,只能被动接受市场决定的价格。这是剥夺厂商的定价和调价权,是为形成统一的均衡价格所做的进一步限制。

3.厂商必须使用凸性技术。凸性技术排除了规模收益递增,保证主体的最优化得以实现,进而保证供求函数、超额需求函数、价格调整函数几者之间从前向后传递的连续性。连续的价格调整函数可以满足不动点定理。这几个制度性假定基本上排除了厂商竞争的可能,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包括技术创新是厂商最基本的竞争手段,因此,很早以前就有众多知名经济学家批评一般均衡中的完全竞争根本不存在竞争。自诩为竞争的最高形式的完全竞争市场居然没有任何竞争。排除了厂商之间的竞争并且做了一系列必要的假定后,一般均衡理论得到了完全竞争经济的一般均衡存在的结论。其中的价格调整函数是一个从价格单纯形到自身的连续函数,它是瓦尔拉斯假想的拍卖人使用的:在超额需求时提高相对价格,超额供给时降低相对价格,直至形成均衡价格。使用不动点定理证明,可以找到一个不动点作为均衡价格。在此基础上,经济学证明,每个竞争性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一般均衡理论使用公理化方法在逻辑上演绎出均衡和资源有效配置结果的同时,并未对市场机制作出完全的说明,主要是如何协调主体间的决策和市场机制中的利益争夺。这是排除企业的竞争手段造成的。一般均衡理论只给出了有效配置的结果,却没有说明配置效率的来源。一般均衡理论与市场机制存在着根本的冲突:一般均衡理论是确定性的静态均衡分析,而市场机制则需要一个动态非均衡的过程才能体现出来。对于市场机制中的协调问题,即使是新古典理论给出的价格协调机制,一般均衡理论也没有给予实证性的解释。一般均衡理论也叫价格理论,它认为是价格调整引导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一般均衡和配置效率。因此,价格调整在资源有效配置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完全竞争的市场假定强行排除了企业的定价和调价权,这导致它所分析的市场经济缺少价格调整机制。连完成一般均衡存在性证明的肯尼斯•阿罗也意识到一般均衡的价格调整与完全竞争假定的冲突。一般均衡理论的处理办法是坚持完全竞争假定,同时用一个假想的拍卖人来调整价格,它实际上也是均衡的实现过程。价格调整和均衡的实现是资源有效配置中最重要的过程,但一般均衡理论却将它置于一个假想的过程中。对完全竞争最初的一个理解是单个厂商的产量相对于整个市场的产量微不足道,没有能力影响价格,古诺称之为“竞争或竞争效果的极限”。然而,这个含义到了一般均衡理论中就变成了单个厂商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没有影响价格的能力”与“没有定价权”含义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说单个厂商相对于市场总量而言非常渺小,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不足,即使它改变自己的价格,市场价格也不会因此被改变一点。而后者则是说单个厂商没有决定自己价格的权力,这是从制度的角度排除了厂商的定价或调价的权力。熊彼特注意到了这两种竞争含义的不同,他在评论古诺的竞争理论时谈到了这一点。如果没有一般均衡及其效率分析,完全竞争可以使用“单个企业无力影响价格”这个含义,但一般均衡的概念和资源配置效率要求必须剥夺企业的定价权,这可以保证一个市场实现统一的均衡价格。资源配置与利益争夺或竞争的冲突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亚当•斯密之前,人们就担心每个主体都只顾自己利益会导致社会的混乱,亚当•斯密以其力作《国富论》表明,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资源会达到有效配置。但是,在亚当•斯密那里,他没有剥夺厂商之间竞争的权力,相反,他把个体的自由选择权包括厂商价格竞争、质量竞争的权力作为经济与市场发展的动力。对于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而言,价格竞争是竞争过程的本质。一般均衡理论在致力于资源有效配置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利益问题,但它只关注利益最大化选择,以此代表对利益问题的处理。单个主体争取自身利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与其他主体争夺利益,这在市场中就是竞争,二是让自身利益实现最大化。亚当•斯密的理论中包含了这两方面的含义,这两方面自然也是斯密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应有之义。厂商之间竞争令价格降低到等于成本,且各厂商的利润率相等;每个厂商都实现最优选择是经济整体上最优配置的前提。一般均衡理论所用的静态均衡不可能将这两个含义都包括在内,它只是片面地用最优化来处理利益问题。不仅如此,现在全部新古典经济理论都在用最优化,并产生了三个组合的分析工具:静态最优化与静态一般均衡、动态最优化与动态一般均衡、随机动态最优化与随机动态一般均衡。这些分析工具几乎囊括了主流经济学所有的理论与模型。以一般均衡理论为代表和基础的新古典经济理论所用的最优化是画地为牢式的,基本上是给定外界环境下的最优化,不存在任何与其他主体利益争夺的意思。这令一般均衡理论彻底放弃了真正的竞争。

二、模型技术成就了一般均衡和配置效率

任何科学都是在寻找其研究对象的有关规律,就连研究随机现象的概率论也希望得到随机现象的规律,概率论的创始人之一俄罗斯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说过,概率论的认识论价值在于对偶然现象集体性大规模考察的基础上研究出一种非随机的规律性。寻找规律就是寻找确定性或确定性的规律。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规律的,而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则试图建立高度确定性的规律,它比其他社会科学的确定性要高,因为,它所得到的规律是用稳定的函数表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精确定量。而鉴于现实世界的经济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及经济主体行为纷繁复杂,经济学模型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全面确定化的过程:只要遇到不确定性或引起不确定性的因素就将其转变为确定性,然后进行逻辑演绎,构建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因此,全面确定化再加上逻辑演绎,这就是经济学的模型技术。崔殿超指出了针对新古典金融模型所进行的确定化,不过,这个内容需要完善。经济学模型所做的全面确定化大体上包括五个方面。

1.主体的行为模式确定化,都做最优化选择。人的行为模式多种多样,有理性的、非理性的。在非理中,行为经济学就揭示并区分了多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属于认知上偏差的有代表性启发式、获得便利性、锚定效应、后悔厌恶、过度自信、过度乐观,属于偏好上差异的有框架偏差、损失厌恶。理与非理几乎肯定会做出不同选择,非理中的不同模式也会做出不同选择,而众多微观主体不同的选择必将对总体上的均衡产生影响。为了排除行为模式不确定的影响,新古典理论假定所有的主体都是理者。这也是做均衡模型所必需的。理假定连带着主体决策所掌握的信息确定化,即信息是完全的。

2.主体最优决策的依据确定化。如消费者选择的是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在给定偏好结构的情况下,本来饱和需求量(如吃两个面包就饱了,不再需要了)和预算约束(即收入)都可以决定消费量,但一般均衡理论假定偏好是非餍足的,连带着假定消费集有下界无上界,实际上就是假定不存在饱和需求量,这样,消费量就由预算约束决定,在价格给定情况下,消费量由收入决定。从这个角度考虑,一般均衡不过是一个收入恒等式。消费量都由预算约束决定,可以保证总量上供求均衡的实现。事实上,在现实中,这种消费由收入决定是穷人的状态,本来还想吃,但兜里没钱了。以饱和需求量决定需求,也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如果承认饱和需求量或餍足点的存在,消费者可能存在剩余收入,从总量上存在需求不足的非均衡可能,一般均衡的实现就面临不确定性。经济学在每一种最优行为上都避免行为依据的不确定性,以保证得到确定性的结果。

3.目标单一化、选择变量确定化。生产者唯一确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消费者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并因此假定偏好是稳定的。主体用于最优化计算的目标函数必须是明确和稳定的。如果允许生产者在价格、质量、数量、创新、广告、营销策略上都可以进行选择,生产者在那个变量上进行选择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很难说,选择变量的不确定性将产生很大的市场不确定性。

4.经济系统中,主体的角色和数量确定化,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亚当•斯密所说的行业的进出在这里事实上不存在了。对于用数学方法精确地描述主体行为的模型来说,主体角色和数量的确定都是必须的。甚至还在主体间做同质性假定,然后分析代表性主体行为。

5.主体间决策协调结果确定化,为此必须做均衡假定。如果微观主体做了最优化假定,则总体上必须有均衡假定与之匹配。奥利弗•法夫罗认为最优化和均衡是联系在一起的,最优化和均衡的强主张相互暗示着对方:在完全竞争模型中,对个体最优化来说,均衡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均衡价格是个体最优化的基本参数,如果不存在均衡或均衡价格不能确定,个体的最优化计算没有意义;对均衡来说,个体的最优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果个体的选择不是最优选择,他随时可能改变自己的选择,当个体改变自己的选择后,市场的均衡就会改变,此时的均衡不是稳定的均衡。为了实现主体间协调结果确定化,还要求主体在其他方面整齐划一,如厂商间实行统一的价格、统一的质量,并且在拍卖者调整出均衡的价格后才能贯彻生产和消费决策。上述五点本身未必属于不确定性,但它们是从根基上消除了市场中的不确定性。经济学模型技术的另一方面是逻辑演绎。逻辑演绎本在科学方法论之内,一门科学不仅需要逻辑严谨,而且需要内生地解释一些现象和问题。经济学现在使用的数学公理化方法更是以逻辑演绎著称。数学上的公理化方法就是指从尽可能少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原始命题(即公理)出发,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其他命题,建立起一个演绎系统的方法。供给函数、需求函数、劳动供给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及其他要素供求函数等都是最优化的结果,但是,在早期古诺和卡塞尔都直接使用过需求函数。德布鲁系统阐释一般均衡理论的《价值理论》是完整使用公理化方法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严格的逻辑演绎需要现象或事物间有确定的因果关系,因此,逻辑演绎进一步增强和巩固了前面的确定化。理论经济学崔殿超递增的竞争程度对市场机制及效率分析的冲击追求普适性或逻辑演绎曾经导致一些经济学理论出现偏差,凯恩斯、马克思都曾发生这种情况。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进行确定性地逻辑演绎,得到确定性的结论或命题。对于一般均衡来说,就是肯定能得到一般均衡的结果,万无一失。或然性这种情况都被排除在外。一切多元的、不确定性的都被单一化、确定化,在逻辑上得到一个确定性的结论并不令人意外。经济学能如愿以偿地得到所要的结论还得益于逆向构思过程:先确定结论,该结论需要什么假定就做什么假定。凸性假定就是由逆向构思“推导”出来的:为了能够使用不动点定理,要求相关函数连续,相关函数连续则要求消费者、厂商行为的最优化解存在,后者则需要偏好和技术是凸的。排除众多不确定性依赖的就是非现实假定,这令经济学模型中非现实假定充斥。公理化方法产生于数学,公理本来的含义是天经地义、不言自明的道理,后来,到了形式公理化阶段,公理不再是不言自明之理,仅仅是理论的假设。经济学研究的都是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使用公理化演绎得到的命题一定会被人用现实的经验进行检验。公理化方法逻辑严谨的演绎得到的命题并不可靠,也就是说,逻辑严谨的演绎并不能保证经济理论的科学性。考什克•巴苏指出,经济学中最站不住脚的假设是那些不属于公理但却被深深植入这门学科的假设,经济学模型大多都有这种假设。尽管可以做大量非现实假定,但经济学模型仍不是无所不能的。它擅长的分析只是静态均衡,在静态均衡的范畴内,只要做非现实假定,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结果,因此正如许多学者都已意识到的,经济学模型的全部结果都已经蕴含在模型的假定中了。这就是经济学的本质主义,我们得到的乃是我们预设的,是循环论证的结果以非现实假定为基础所做的全面确定化,令经济学模型几乎已经从根本上排除了不确定性,这导致经济学的多数模型都是确定性模型,尤其是早期。因此,经济学模型无法刻画市场经济中的真实存在的竞争就可想而知了。现实中的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最终产生非均衡结局的可能性很高,竞争起码对竞争者来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成败皆在未定之天。哈耶克认为,结果不可预测正是竞争的价值所在。经济学模型所用的静态分析、最优化分析、均衡分析都不利于对竞争的完整准确的描述,即使使用其中的一个也足以扭曲对竞争的分析。经济学的模型技术不适合用于竞争,但由于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几乎无处不在,经济学不容易彻底回避,所以,经济学勉强构造了一些竞争模型,结果效果极差。一般均衡理论所用的完全竞争模型根本没有竞争。

三、实力竞争的市场

实力竞争的市场是一个统一的市场,有统一的货币,市场的各部分之间不存在市场和贸易壁垒。单个主体有常规的自由选择权:厂商有定价权,同一行业的厂商可以生产异质产品,可以创新。显然,市场不再是完全竞争市场。当同一个市场不再实行统一的价格,进而得不到统一的均衡价格,主体最优化以及完全信息的假定都没有必要,因为,放弃了统一的价格和相同的质量,几乎已经不可能从严谨的数理逻辑上得到整个经济的一般均衡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结论,最优化和信息完全都是为这一“市场有效”的结论服务。因此,这类市场可能比较接近奥地利学派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自然也比较接近现实的市场经济。本节的分析将或多或少具有奥地利学派的风格。在这种市场上,厂商恢复了常规的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这是市场经济中企业本来就应该拥有的竞争手段。与完全竞争市场的无竞争相比,这种市场赋予厂商很多竞争手段,这已经表明后者的竞争程度大于前者。对企业来说,将价格作为竞争手段就是行使定价权以争取自身利益,古诺就让企业选择价格而不是产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具有一般意义的价格竞争是通过降价扩大市场销量,在市场上排挤竞争对手。这种竞争是消除亚当•斯密所说的额外收益的手段,后者也就是所说的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零利润状态,这被看成是资源有效配置的一个标志。这意味着在实力竞争市场上,竞争有与资源优化配置一致的一面,实际上在亚当•斯密那里,竞争就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这是厂商决定的内生的价格所产生的竞争作用。对企业而言外生的价格具有引导企业资源配置或改变资源配置的作用,如市场的价格。市场价格升高,企业可能增加生产或追加投资。由于各企业的价格不再统一,市场价格可以理解为市场均价。企业根据市场价格决定产量水平。我们看到,只要赋予企业应有的权力,市场中就可以看到企业间的竞争,也可以得到市场机制。质量竞争是企业在实力竞争市场的另一种基本的竞争手段,很多情况下它意味着创新。创新是指厂商发现或开发出一种完全新的东西,一种新的投入品来源,或是一种新的组织生产的方法、一种新产品、一个新市场等。厂商会因创新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且常常是巨大的利润。除了价格竞争与质量竞争外,厂商还可以采用广告等其他一切竞争手段。实力竞争市场不再限制企业的自由选择权,这主要是因为它已经无法进行严格的逻辑演绎,从而理论变成开放性的。竞争的另一面是,它对资源配置有破坏作用:

1.竞争导致市场内生的不确定性,其中的主体很难知道行为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比如一项投资是盈是亏,销售是多是少,企业的未来前景如何等。但哈耶克将其看成是竞争的价值所在。

2.与第一点相联系,企业在不确定性下决策就会有盲目性,于是很容易产生过度竞争。过度竞争在经济学界很早就受到关注,它是指产业中企业数量过多、产能过剩、企业利润过低甚至亏损等现象。过度竞争是供过于求,属于典型的非均衡状态。迈克尔•佩罗曼甚至认为竞争容易导致不稳定性和萧条,如果没有市场的法律、习俗创造出的惯性,市场将更加不稳定。

3.当允许企业进行价格和质量竞争的时候,竞争性行业容易走向垄断或集中,而垄断和集中被认为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这就形成了经济学中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之间的“马歇尔冲突”,这已经成为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主题。这些是竞争与资源有效配置冲突的一面:竞争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市场中引入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包括其他竞争,厂商的变量选择进而厂商行为就有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是恢复了市场经济固有的不确定性,这样做就把做模型的路给堵死了。在逻辑上就无法得到一般均衡和资源有效配置的结论。这就是一般均衡理论排斥两种实力竞争的原因。只要同一个商品不再实行统一的价格,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连定义都得不到,更无法从逻辑上严格演绎出来,能得到的只是奥地利学派所说的均衡趋势。这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率分析是一个致命打击。要从逻辑上严格地演绎出市场经济能够实现一般均衡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使用瓦尔拉斯均衡的概念。在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中,知识的分工特性、企业家的发现和动态竞争等因素都决定了均衡基本上不可能实现。一般均衡理论最耀眼的成就就是得到了完全竞争经济的静态一般均衡,但是,如果考虑众多可能的外生冲击如偏好变化、资源禀赋变化、技术水平提高、主体信息水平变化等,这个静态均衡即使真的实现了也没有多少价值,因为在上述冲击下它会转瞬即逝。尽管静态均衡状态没有多少价值,但市场均衡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它几乎是任何经济分析都无法回避的。有市场就有供求,而供求的关系就是均衡问题,即使均衡不存在,但均衡问题一定存在。市场或是均衡的或是非均衡的,它总会表现出供求关系的某种形态。奥地利学派承认市场经济存在均衡趋势。这个均衡是供求均衡,供求之间的协调是在“市场过程”中通过“企业家发现”和“动态竞争”实现的,但这不意味着均衡一定能实现。在奥地利学派的均衡理论中,价格依然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它为市场主体将分散的消费者的偏好信息和生产者的生产能力信息集中反映在价格上,该学派研究了价格机制和价格形成过程。如果像新古典经济学那样,将价格看成是市场供求的协调者,那么价格必须是弹性的。但是,就协调供求关系来说,价格只是一个间接信号,直接信号则是供求本身,即供给直接对需求变化做出反应,而不是经过价格;需求直接对供给变化做出反应。经验研究表明,供给与需求会直接发生相互影响)而不是像新古典理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凯恩斯、新凯恩斯主义者都关注到价格刚性的倾向,后者令价格协调供求的能力打了一个折扣。因此,本文使用一个新的均衡概念:凯恩斯均衡。前面所说的市场存在均衡趋势也是凯恩斯意义上的。凯恩斯均衡是指忽略价格水平的供求均衡。凯恩斯在《通论》中使用的均衡概念就是指忽略价格水平的供求均衡,当然它是总量层面的。同一个市场已经没有统一的价格,这样,价格与供求之间很难建立起精确稳定的函数关系。本文承认价格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但它是间接的信号,且不是唯一的信号。实际上,只有相对价格变化才有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凯恩斯在《通论》中并没有说价格是不变的,相反,凯恩斯明确谈到增发货币和成本上升都会导致价格上升。价格刚性是后来的经济学家在构造IS-LM模型和推导总需求曲线时强加给凯恩斯的,是逻辑演绎的需要。只有价格是刚性的,总需求才完全等于国民收入。在IS-LM模型和总需求曲线中,总需求等同于国民收入。

四、实力竞争与非实力竞争并用的市场

本节分析的市场有以下特征:

1.不存在真正统一的市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存在统一的货币,二是各主体(即各国)之间存在贸易壁垒,这个市场主要是指国际市场。

2.这种市场的利益单位和主体是各个国家,而不是单个企业,后者常常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用单个企业代表整个国家。

3.既然不存在真正统一的市场,这种市场上主体(单个国家)的自由度很大,也就是说,它有很多手段争取自己的利益。它甚至可以选择是否参加国际市场。现代国际经济包括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等多个方面,全面分析一国在整个国际经济中的得失是非常复杂的。本节的分析局限在国际贸易领域。将整个国家视为一个单一主体会遇到一些质疑,因为一国国内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有众多不同的利益集团,它们在利益上存在差异甚至直接对立,在政策主张上存在差异或博弈,各利益集团都试图影响政府的贸易政策,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中存在着对后者的理论分析。新贸易理论以寡头厂商的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基础,它所用的就是以一个企业来代表整个国家,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缺陷。这个问题反映的是在国际经济方面理论分析的困境和两难选择:无论选择厂商还是国家作为主体进行分析都不是完美的。将整个国家作为一个主体来看,其基础是出口企业的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基本一致的,进一步则是出口企业包括国内企业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也有一致性的一面,出口增加和国内企业增产可以创造就业和国民收入。在国际市场上,一个国家在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都可以与外国竞争,因此,其竞争手段也比较多,它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反映竞争实力的竞争手段,它们的主体是国家,但具体就是该国的出口企业的实力竞争手段,假定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都可以使用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等实力竞争手段,它们将国内市场中的竞争手段用于国际市场。

1.价格竞争。同国内市场的价格竞争一样,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也是以低价争取市场份额为目的。以低价进行竞争会牺牲当前的利润,因此,这种做法是着眼于长远利益,其目标低则保持市场份额,高则是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与国内价格竞争不同的是,国际间的价格竞争力会受到汇率、国内货币政策等非实力因素的影响,或者说,国际间的价格竞争力可以人为创造出来。

2.质量竞争。包括产品质量的创新。第二类是非实力竞争手段,它是国家层面的。它可以影响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可以有效保护本国企业的市场份额。

1.汇率政策。一般而言,低估本国货币可以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着眼点在于促进出口。

2.贸易壁垒。贸易壁垒包括关税、配额、反倾销税、反补贴税、合理评定程序、政府采购、政府补贴、产品检验标准等。政府这类政策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将其留给国内企业,从而也保护国内的就业、利润、税收。凭实力进行的竞争有利于改进资源配置效率,价格竞争令经济利润为零,要素的收入等于要素对生产的贡献。质量竞争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然而,在国际市场,实力型的竞争会受到非实力竞争手段的干扰,令实力型的竞争手段不能再反映真正的实力。人为地低估汇率以提高本国商品的竞争力,此时本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与外国的同样商品价格相比就不是实力的竞争。各国使用汇率和贸易壁垒等非实力因素是一个主动的行为,它可以使用这些手段,也可以不使用,如当一国出口产品价格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竞争力时,该国政府就不会动用汇率政策。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有竞争力的时候,也没有必要用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市场。在国际市场,一国商品的价格竞争力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这个商品的价格本身,它是由该国国内的供求状况、成本水平和国际市场的供求决定,另一个因素是汇率,因此,只有汇率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时,价格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才是真正的实力竞争。汇率水平合理的前提条件是不存在出于自身利益而进行人为的干预,但是,即使这个前提成立,汇率也很难确定是否合理。首先,我们假定两国的价格是合理的,它能够反映成本和该产品的稀缺程度,这样,只有汇率与两国价格之比是一致的,汇率才不会影响两国的价格实力对比,这也正是汇率合理性的定义。根据两国货币购买力平价决定的汇率与两国价格之比是一致的,从表面上看,用实际汇率公式计算的实际汇率等于1。但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表明对于CPI这样总体的价格指数购买力平价不成立,而且,经验分析显示对于贸易品购买力平价也不成立。后者意味着购买力平价无法解释短期汇率水平,市场均衡汇率并不必然符合购买力平价。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人为的汇率操纵,市场汇率也可能对价格实际水平产生扭曲。如果人为地操纵汇率,对两国相对价格的扭曲更严重。一般而言,国际竞争力较弱或由强转弱的国家会使用汇率和贸易壁垒。前者可以人为地提高本国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增加自己的出口。后者则可以保护本国市场和产业。经济形势越是不好,各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激烈,各国越容易使用非实力手段维护自己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如果国际市场显示出需求小于供给能力的常态,各国动用非实力手段进行竞争也会常态化。在国际市场上,主体间的利益争夺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操纵汇率和贸易壁垒极易引起国际摩擦。一国的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该国的国内经常收支和增加就业,但在增加本国就业的同时,会导致其他国家的就业相应减少。因此,对方国家会进行报复,从而引发贸易战和汇率战,而贸易战和汇率战可能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各国走向封闭,或几个国家成立封闭的小集团;二是各国普遍认识到国际经济关系破裂的危害,建立一个国际制度和机制抑制非实力竞争手段的使用,当年关贸总协定(GATT)和今天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就具有这种作用。贝格威尔和思泰格尔(2005)认为世界贸易体制的理论基础不是自由贸易理论,世界贸易体制不是为了走向贸易自由化而是为了避免各国政府在单方面改善贸易条件过程中所出现的囚徒困境。当各国间已经建立起较为深入的经济联系后就产生了相互依存,废止彼此间的经济联系,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可能引发经济衰退。然而,世界贸易体制及其规则并不能有效阻止汇率操纵和贸易壁垒。其原因在于:

1.尽管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商品包括其他要素在国际间广泛流动,但人口和劳动力在国际间转移与此不相匹配,只有极为有限的流动,也就是说,各国的利益主体没有改变,当国际贸易竞争令一国生产转移到另一国时,劳动力并不能转移出去,这是各国普遍将本国市场保护起来尽量留给本国企业的深层原因,也是贸易保护的内在动力。劳动力转移滞后不仅拖国际贸易后腿,而且拖整个全球化后腿。

2.各国参与了国际贸易和世界贸易体制,但是各国的还在,并得到世界贸易体制的承认。汇率操纵的具体做法和贸易壁垒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安全原则等都是各国直接衍生出来的,世界贸易组织对此也无可奈何。各国的在国际贸易中的最高体现就是可以决定是否加入国际市场,即使加入了WTO也有退出的权力。自由贸易理论试图告诉民族国家参与自由贸易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但是,它所依据的贸易利益计算存在很大缺陷:它计算的是静态或短期的利益,而且没有考虑保护本国产业所保住的国民收入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依据这样的利益计算,自由贸易理论指责实行贸易保护的国家为傻瓜。现实中,多数国家都选择与其他国家进行非实力的竞争并没有引起自由贸易理论的反省。本节的市场中,我们已经假定企业有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的权力,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得到生产可能性曲线,后者是生产的效率曲线转化来的,其基础是国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此,不能使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在国际贸易中,如果制度允许或无力阻止单个国家采取某种竞争手段,那么,该国在必要的时候就会使用这种竞争手段。在一般均衡理论中,微观主体的最优选择与市场总体上的均衡是连在一起的。同样,在非均衡的条件下,市场的非均衡对单个主体的选择也有影响。如果假定国际市场是非均衡的,则可以得到各国之间存在激烈竞争的确定性结论。在经济危机中,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加强就是这个道理。强有力的非实力竞争手段的广泛使用令国际市场只有很弱的市场机制。表现出来的价格不能反映真正的竞争实力,市场选择的不是最强的生产者,无实力的生产者可能受到保护,这样的市场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消费不能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但市场机制还在,高工资国家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无法与低工资国家竞争。如果高工资国家试图以汇率政策强行提高自己的价格竞争力,国内的金融领域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都可以使用价格竞争与质量竞争,这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明显不同,后者假定国内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只是在国际市场才允许有价格和质量差异,但它将这些纳入到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等范畴,最终演绎出形成国际分工的均衡结果。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都引入实力竞争,这是本文界定不同程度的竞争时使用的,对本文来说,这是必须的,这是本文分析的逻辑起点。同上一节的实力竞争市场一样,这样做也将做模型的路堵死了,因而,无法从逻辑上演绎出均衡和效率。拉尔夫•戈莫里与威廉•鲍莫尔在承认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竞争的同时,依然使用均衡分析,其均衡多种多样。然而,如果能肯定或假定各国都在使用非实力手段进行竞争,那么,世界范围内(或两国模型中的两国)整体上的资源有效配置已经无从谈起,此时即使实现了均衡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此时的均衡只是在国际间进行交易部分的供求关系。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两国模型也只能分别考察贸易对两国福利的影响,以此来计算整体的福利所得。原因很简单,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没有一体化的利益格局。当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资源优化配置不存在时,剩下的就只有各国之间的竞争了。不考虑非实力竞争,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也是一种竞争关系,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对一国来说最佳的结果往往对它的贸易伙伴不利。允许贸易伙伴与本国产业竞争,并以此来提高生产能力有可能使本国全面受损,而不是造福全体公众。这正是非实力竞争兴起的原因。身处其中的民族国家最优选择就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好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轻信自由贸易理论的谎言。非实力竞争手段常有陷入囚徒困境进而令国际关系破裂的危险,这凸显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必要性。

五、总结和结论

本文讨论的市场分为三种类型,这三个市场的竞争程度是递增的。完全竞争市场的没有任何竞争,企业两种最基本的竞争手段价格竞争与质量竞争包括其他竞争手段都被禁止。为了从逻辑上肯定地得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结论,企业的上述竞争手段必须被假定掉。这样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般均衡和资源有效配置的结论。其代价是市场机制在该理论中没有得到完整的表达,市场机制包括以价格调整协调主体决策和利益争夺,前者由虚拟的拍卖人操作,后者被排挤掉了,令完全竞争市场及其均衡非常像虚构的神话。实力竞争市场引入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由于偏离了完全竞争假定,企业有了竞争手段,市场中有了竞争。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它的竞争程度高了一个层次。但是,企业有了定价权,一个市场不再实行统一的价格,自然无法从逻辑上得到传统意义上的静态均衡及其配置效率。能得到的只是存在着均衡或资源优化配置的趋势,但是,该市场中的市场机制被复活了。实力竞争与非实力竞争并用的市场指的是国际市场。由于没有统一的货币等原因,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一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的国家都保留着自己的,这是它可以使用非实力竞争手段的根源。它是和完备市场对应的另一个极端。该市场在实力竞争的基础上,还有非实力型的竞争,自然它的竞争程度比实力竞争市场要高。该市场的非实力竞争破坏了贸易双方的竞争实力对比,这导致国际市场对生产者的选择不再符合效率标准,国际间的资源配置不具有优化的意义。在国际贸易的互通有无的两国间不存在竞争,但对其中的进口国的出口可能存在几个国家竞争。至于产业内贸易部分则纯粹是竞争关系。非实力竞争手段对资源有效配置的破坏具有一般意义。其他非实力竞争手段如寻租、关系、钱权交易等也破坏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市场中胜出的不是最具实力的生产者;凭关系就可以做生意,生产者不具有创新的动力。从几个市场的比较中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市场经济不能没有真正的市场机制或竞争。市场经济不能没有真正的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靠竞争。通过竞争或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本质特征,也是它最突出的优势。因此,市场经济不可以像完全竞争市场那样为了从逻辑上肯定得到一般均衡和最优配置结论而令市场无竞争。这样看来,一般均衡模型已经歪曲了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经济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推动创新和经济增长,后者在一般均衡模型中也没有体现出来,相反,由于静态均衡的需要,在短期创新是被禁止的。

2.市场制度只能允许实力型的竞争。实力型的竞争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经济增长。非实力竞争或许可以带来经济增长,但它以破坏资源配置效率和阻止创新为代价。那些成功地使用了非实力竞争手段的主体会得到暴利,但对整体的资源配置没有任何好处,竞争的失败者则是非实力竞争的受害者。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加强市场制度建设,市场要统一,不能搞行政割据;要严格法制,禁止使用非实力手段竞争。

第2篇:市场竞争分析范文

关键词:移动运营市场;情景分析法;预测;3G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117-03

自从中国联通1994年成立并进入移动市场以来,中国的移动运营市场一直是中国移动(2000年前为中国电信)和联通两家的双寡头竞争格局。截至2006年末,中国移动拥有3亿左右的移动用户人数,市场占有率达到68%左右;联通的移动用户人数为1.42亿左右(GSM用户数1.05亿,CDMA用户数0.37亿),市场占有率为32%。根据2006年的公司年报,中国联通的营业收入是中国移动营业收入的27%,其税前利润却连中国移动的1/8都不到。显然,中国移动在市场上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目前的中国移动运营市场远远没有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格局,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两大移动运营商的种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但影响了公司的形象,削弱了公司的竞争力,而且还会降低服务水平,最终将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从而对我国移动运营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极大的危害。

由于中国领导人对世界承诺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提供3G服务,所以今年将是我国进入3G(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时代的关键之年,政府最终将对3G牌照的发放做出决策。到时我国的移动运营市场将重新洗牌,不论是竞争者数量、结构,还是市场份额可能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正是因为具有如此多的不确定因素,未来的发展走势也不明朗,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以便拟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保证我国的移动运营市场能够真正市场化,获得健康蓬勃地发展。由于当前移动市场面临的形势是崭新的,不能根据以往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趋势预测,所以需要采用新的预测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鉴于情景分析法的特点和移动运营市场面临的形势,对移动运营市场后3G时代的竞争格局分析适宜采用情景分析法。

一、情景分析法简介

情景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亦称前景描述法、情景描述法等,是决胜于未来的一种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它是在对经济、产业或技术的重大演变提出各种关键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对未来详细地、严密地推理和描述来构想未来各种可能的方案。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情景分析法的操作步骤有各种不同的版本。现在大多数国际组织和公司常用的是斯坦福研究院(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RI)拟定的六项步骤法:a.明确决策焦点。明确所要决策的主要内容项目,以凝聚情景发展的焦点。决策焦点应当具备两个特点:重要性和不确定性。b.识别关键因素。即确认直接影响决策的外在环境因素。c.分析外在驱动力量。包括社会、技术、经济、环境、政治等层面,以决定关键决策因素的未来状态。d.选择不确定的轴向。在重要性和不确定性水平高的驱动力量群组中,选出二到三个不同组合,称之为不确定轴面,作为情景内容的主体架构,进而发展出情景逻辑。e.发展情景逻辑。根据以上的不确定轴面,得出情景。并对各个情景进行细节描绘,完善为完整的情景剧本。f.分析情景的内容。管理者对以上的情景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可以制定相关的管理决策,以确保预定目标的实现。

二、利用情景分析法分析中国移动运营市场的竞争格局

1.确认主题,即决策焦点以及考虑的时间长度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移动运营市场成长迅速,移动用户数以及营业收入每年都是以双位数的增长速度在成长。以2006年的数据为例,移动运营市场两家企业的营业收入为3 758亿左右,比2005年同期增长16.4%左右,远远超过了2006年GDP的增长速度10.4%。但是我们应看到,之所以取得如此迅速的增长,是和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以及政府行政管制下的垄断地位分不开的。在整个市场高速增长的背后,仍然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模式:如竞争者的力量对比悬殊、竞争不充分、单纯依靠价格战,等等。这种与现实经济状况脱节的行政垄断行为使得中国移动市场的运营发生了扭曲,已经造成了不良后果。所以,本文确定的决策焦点是如何使中国移动运营市场形成良性的竞争格局。

我们考虑的时间长度为3~4年,即预测到2010年左右中国移动运营市场的情况。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跨度,是因为中国承诺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提供3G技术服务,这也就意味着在此之前政府必然要发放3G牌照。牌照发放以后,移动市场上竞争者的重新确立也会随之发生。3G牌照发放以及产业重组以后,再经过2~3年的3G网络建设和2G/2.5G老用户的升级,移动市场将基本进入3G时代,趋于相对的稳定。

2.识别关键因素

影响近期中国移动运营市场竞争格局的关键因素有电信重组方案、3G服务的普及、3G技术和替代产品等,其中电信重组方案是由政府主导,将直接划分出初步的竞争格局,它包括重组后移动运营商的数量以及各运营商的实力状况等因素。3G服务的普及方面包括普及的用户数量以及普及的速度等因素,3G技术方面包括3G技术形式的选择以及在各运营商之间的划分等因素,替代产品方面包括替代产品的种类、数量以及其相对优势等因素。

3.分析外在驱动力量

本文采用宏观环境分析法(STEEP分析法)来分析影响上述关键因素的驱动力量。

(1)影响电信重组方案的驱动力量。影响电信重组方案的驱动力量主要包括:a.国家培养本土移动运营商的竞争优势的需要。由于中国对WTO的承诺,外国的移动运营商很可能不久即将获批在中国移动市场独立开展业务。为了保持本土移动产业的竞争力,中国政府有必要成立一家乃至几家真正经得起市场考验的移动航母。b.各运营商目前的实力对比状况。各运营商的实力对比情况也是重组需要考虑的因素。既要避免重组后仍然是某个运营商一家独大的局面,也要保证各运营商之间的良性竞争。c.已有网络投资的合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为了避免重复投资,政府在重组时必然要考虑现有的2G网络在各个新运营商之间的分配。

(2)影响3G服务普及的驱动力量。影响3G普及的驱动力量主要包括:a.移动用户对3G业务的偏好程度。相对于2G,3G的最大卖点是其带宽和数据业务。由于其带宽,它能够方便、快捷地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很明显,用户对3G新业务的接受程度将对3G的普及产生很大的影响。b.3G技术的全面商用是否成熟。3G全面导入后,其流速是否能够得以保证,以及各网之间的互联问题。c.3G手机和服务的费用。由于3G不同于所有的现在国内使用的CDMA、GPRS等标准,所以必须使用3G手机。手机的价格还有3G服务基本收费的水平都将影响用户的选择。d.3G手机的辐射。据国外研究机构的测试,现有3G手机的辐射量远远大于2G手机。e.国家政策对3G的倾斜。

(3)影响3G技术选择的驱动力量。目前,3G就是指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的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WCDMA(宽频分码多重存取)、CDMA2000(多载波分复用扩频调制)和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影响我国导入3G技术选择的驱动力量主要包括:a.国家对民族产业的支持。TD-SCDMA是中国电信百年来第一个提出的、完整的通信技术标准,标志着中国从跟踪向创新转变的历史性的一步。所以政府必然会对TD-SCDMA的建设给予一定的支持。b.三种技术标准的成熟度。目前,WCDMA和CDMA2000已经在欧美以及日韩市场得到广泛的应用,已相对成熟。其中WCDMA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而TD-SCDMA只有我国在用,而且还处于商用测试阶段。c.导入风险。对于导入风险的考虑,使政府不可能采取单一的技术标准。d.政府在国际上的承诺。由于政府已承诺在3G技术上保持中立态度,所以必然也将采用WCDMA和CDMA2000标准,以便避免相关的贸易纠纷。

(4)影响替代产品竞争的驱动力量。目前移动运营市场的替代产品主要是指小灵通。影响小灵通竞争力的驱动力量主要包括:a.农村市场的需求。小灵通业务在中小城市和农村有一定的市场。b.技术已过时。小灵通运用的PHS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早已过时。c.收费标准。小灵通的资费标准是采用月租形式,单项收费,资费较便宜。d.国家对小灵通的政策导向。由于小灵通技术早已过时,所以国家对其采取的是既不鼓励也不干涉的政策。

4.选择不确定的轴向

该步骤可分为两个小步骤:a.选择重要性和不确定性都较高的驱动力量。b.在选择出的重要驱动力量群组中选出2~3个不同的组合,作为下一步发展情景逻辑的依据。重要性和不确定性的高低视具体情况用定性方法或定量方法加以确定。本文是采用定性的方法。

(1)影响电信重组方案的重要驱动力量有国家培养本土移动运营商竞争优势的需要和保证投资的平衡,避免重复浪费两项。由此预测出可能出现的两种重组方案:a.中国移动获批经营固网业务但移动业务不变,中国联通把CDMA出售给中国电信,联通与网通合并后经营GSM网业务。b.和第一种方案一样,中国移动的移动业务不变,中国联通把GSM网出售给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联通经营CDMA业务。

(2)影响3G业务普及的重要驱动力量有用户对3G新业务的偏好程度和3G手机业务的服务费用。由此可预测出3G普及的三种不同情景:a.3G在比较短的时间内(2~3年)成为中国移动运营市场的主体业务。b.3G业务长时间内处于低普及的状态而难以成为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主流。c.介于以上两种极端情况之间,3G业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达不到预期效果,只在时尚青年和少数商务人士为代表的部分人群中得到普及。

(3)影响3G技术选择的重要驱动力量有政府对民族产业的扶持和各种技术的成熟度。由此预测出两种不同的选择情景:a.中国移动得到TD-SCDMA牌照;中国电信购买联通的CDMA后得到CDMA2000牌照;联通和网通合并后得到WCDMA牌照。b.中国移动得到TD-SCDMA和WCDMA牌照;中国电信和网通合并购买联通的GSM网后得到TD-SCDMA和WCDMA牌照;联通C网得到CDMA2000的牌照。

(4)影响替代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量有农村市场的需求和政府对其采取的政策。可能会有两种情景:a.政府并未强行限制,小灵通在农村还有一定的市场。b.政府发文限制小灵通业务,原有用户将成为3G的潜在用户群。

(5)发展情景逻辑。把以上各因素的情景进行组合,构想出各种不同的情景。选择其中三种情景进行细节的描绘和丰富。据国际权威组织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手机用户将达到6.17亿左右。到时我国的移动市场的三种可能竞争格局如下:

a.电信重组完成,中国移动得到TD-SCDMA牌照,中国电信购买联通的C网后得到CDMA2000牌照,联通和网通合并得到WCDMA牌照。3G业务已经成为中国移动市场上的主体业务。由于WCDMA在国际上的优势以及政府对TD-SCDMA的扶持,联通和网通的市场份额将达到45%左右,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将从现在的70%左右下降为40%左右,中国电信的移动份额将达到15%左右。

b.中国移动得到TD-SCDMA牌照和WCDMA牌照,中国电信和网通合并购买联通的GSM网后也得到TD-SCDMA和WCDMA两张牌照,而经营C网的联通得到CDMA2000牌照。3G业务已经成为移动市场的主体业务。根据以上因素分析,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将下降到50%左右,中国电信和网通的市场份额将达到35%左右,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为15%。

c.中国移动得到TD-SCDMA牌照和WCDMA牌照,中国电信和网通合并购买联通的GSM网后也得到TD-SCDMA和WCDMA两张牌照,而经营C网的联通得到CDMA2000牌照。3G业务并没有全面普及,其普及率只有35%左右。由于中国移动原有客户数量的优势,其市场份额将不会下降太多,将保持在55%左右,继承了联通G网的中国电信和网通的市场份额将达到35%左右,而联通的市场份额为10%左右。

以上是笔者认为发生可能性比较大的三种竞争格局。当然还有其他多种的可能,由于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篇幅的限制,本文就不再逐一论述了。

(6)分析情景的内容。通过对以上三种可能的竞争格局情景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在竞争格局的初步形成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3G牌照的发放还是产业重组的具体方案,都将由政府来主导。而等到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以后,则将是市场的主体,即运营商和用户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政府在初期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方案时,一定要从多方面考虑,以形成一个尽可能公平合理的初级竞争格局,为移动运营市场后续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论

以上的情景分析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移动运营市场未来的竞争格局,由于将来各运营商采取的市场战略以及竞争手段很难估计,所以没有加以分析。希望本文能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宗蓓华.战略预测中的情景分析法[J].预测,1994,(2).

[2] 曾忠禄,张冬梅.不确定环境下解读未来的方法:情景分析法[J].情报杂志,2005,(5).

[3] 岳珍,赖茂生.国外“情景分析”方法的进展[J].情报杂志,2006,(7).

[4] 巩慧君.中国电信业竞争格局及趋势分析[J].通讯世界,2000,(1).

[5] 孔淑红.中国电信业市场竞争格局、竞争策略及发展对策[J].经济评论,2004,(3).

[6] [加]克雷格・弗莱舍,[澳]芭贝特・本苏桑.战略与竞争分析――商业竞争分析的方法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省略ii.省略

[8] 省略

[9] 省略

[10] 省略/it/

第3篇:市场竞争分析范文

【关键词】竞争者 战略假设 竞争的反应

通常情况下,企业看好的顾客,竞争者也会看好。当某一部分顾客对某种产品和服务产生需求的时候,市场就产生了。与此相对应,欲以生产经营类似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这个市场需要的竞争者所组成的行业也就应运而生。企业在确定业

务领域时还必须对行业进行深入的分析,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 竞争者的界定

理解行业的影响力量非常重要,但还不够。“同行是怨家”,这只是泛泛之谈,任何一个企业都难以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也没有必要与行业内企业全面为敌、四面出击,它必须处理好主要的竞争关系,即与直接竞争对手的关系。直接竞争对手是指那些向相同的顾客销售基本相同的产品或提供基本相同的服务的竞争者。竞争的激烈程度是指:为了谋求竞争优势各方采取的竞争手段的激烈程度。

与市场细分相类似,行业也可以细分为不同的战略群组。战略群组(亦称战略集团)就是一个行业中沿着相同的战略方向,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战略的企业群。只有处于同一战略群组的企业才是真正的竞争对手。因为他们通常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生产相同或相似的产品,提供相同或相似的服务,采用相互竞争性的定价方法,因而其间的竞争要比与战略群组外的企业的竞争更直接、更激烈。

二、分析竞争对手

在确立了重要的竞争对手以后,就需要对每一个竞争对手做出尽可能深入、详细的分析,揭示出每个竞争对手的长远目标、基本假设、现行战略和能力,并判断其行动的基本轮廓,特别是竞争对手对行业变化,以及当受到竞争对手威胁时可能做出的反应。

1、竞争对手的长远目标。对竞争对手长远目标的分析可以预测竞争对手对目前的位置是否满意,由此判断竞争对手会如何改变战略,以及他对外部事件会采取什么样的反应。日本摩托车企业在20世纪70一80年代的战略目标很明显,就是要全面占领美国这块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市场。因此,像本田公司,在遇到关税壁垒时就可能采取到美国直接建厂的办法绕过美国关税壁垒的限制。

2、竞争对手的战略假设。每个企业所确立的战略目标,其根本是基于他们的假设之上的。这些假设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竞争对手所信奉的理论假设。例如许多美国公司所奉行的理论是短期利润,因为只有利润,才能支持发展。而日本企业信奉的是市场占有率和规模经济理论,他们认为,只要能占领市场,扩大生产销售规模,单位成本就会下降,利润自然滚滚而来,然后才有秋天的黄金收获。

其二,竞争对手对自己企业的假设。有些企业认为自己在功能和质量上高人一筹,有些企业则认为自己在成本和价格上具有优势。名牌产品企业对低档产品的渗透可能不屑一顾,而以价格取胜的企业对其他企业的削价则会迎头痛击。

其三,竞争对手对行业及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假设。哈雷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不仅对摩托车行业充满信心,而且对日本企业过于掉以轻心,认为他们不过是在起步学习阶段,对自己构不成威胁。然而,日本人一边低头哈腰地表示:“我们是小学生。”一边却对美国人小觑自己刻骨铭心:看谁笑到最后。经过20年的修炼,日本摩托车终于在美国修成正果。

实际上,对战略假设,无论是对竞争对手,还是对自己,都要仔细检验,这可以帮助管理者识别对所处环境的偏见和盲点。可怕的是,许多假设是尚未清楚意识到或根本没有意识到的,甚至是错误的;也有的假设过去正确,但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得不那么正确了,但企业仍在沿循着过去的假设。

3、竞争对手的战略途径与方法。战略途径与方法是具体的多方面的,应从企业的各个方面去分析。从营销战略的角度看,本田的营销战略途径与方法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在产品策略上,以小型车切人美国市场,提供尽可能多的小型车产品型号,提高产品吸引力;在小型车市场站稳脚跟后再向大型车市场渗透;在价格上,通过规模优势和管理改进降低产品成本,低价销售;在促销上,建立摩托车新形象,使其与哈雷的粗犷风格相区别。事实证明,这些战略途径行之有效,大获成功。相对而言,哈雷公司却没有明确的战略途径与方法。哈雷公司的母公司AMF公司虽然也为哈雷公司注入资本提高产量,也曾一度进行小型车的生产,结果由于多方面因素的不协同而以失败告终。

4、竞争对手的战略能力。目标也好,途径也好,都要以能力为基础。在分析研究了竞争对手的目标与途径之后,还要深入研究竞争对手是否具有能力采用其他途径实现其目标。这就涉及到企业如何规划自己的战略以应对竞争。如果较之竞争对手本企业具有全面的竞争优势,那么则不必担心在何时何地发生冲突。如果竞争对手具有全面的竞争优势,那么只有两种办法:或是不要触怒竞争对手,甘心做一个跟随者,或是避而远之。如果不具有全面的竞争优势,而是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具有差别优势,则可以在自己具有的差别优势的方面或领域把文章做足,但要避免以己之短碰彼之长。

三、竞争对手对竞争的反应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战略管理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一是要选择我们的对手,二是要判断对手的棋路,并根据“对手会对我们这一着怎样反应”来决定我们的策略。

概括起来,竞争对手对竞争的反应无非有三种情况:不采取反击行动、防御性反击和进攻性反击。这取决于竞争对手对目前位置是否满意,它是否处在战略转变之中,以及竞争对手对他的刺激程度。具体说来,可以分为6种反击模式。

1、坐观事变者,不立即采取反击行动。其原因可能是深信顾客的忠诚度,也可能是没有反击所必需的资源,还可能是并未达到应予反击的程度。所以,对于这类竞争对手就要格外慎重。

2、全面防御者,会对外在的威胁和挑战做出全面反应,以确保其地位不被侵犯。但是全面防御也会把战线拉长,对付一个竞争者还可以,若是同时要对付几个竞争者的攻击,则会力不从心。

3、死守阵地型反击。因为其反击范围集中,而且又有背水一战拼死一搏的信念,所以反应强度相当高。这类反击行动是比较有效的。又因为是集中在较小范围内的反击,所以其持久力也较强。

4、凶暴型反击者。这一类型的企业对其所有领域发动的进攻都会做出迅速而强烈的反击。例如:宝洁公司决不会听任竞争者的一种洗涤剂轻易投放市场。凶暴型反击者向竞争对手表明,最好不要碰他,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5、选择型反击者。可能只对某些类型的攻击做出反应,而对其他类型的攻击则不然。因此,必须了解这种类型反击者的敏感部位,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第4篇:市场竞争分析范文

关键词:网络市场 竞争 垄断 形态特征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把产品市场分为四类: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其中,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在现实的市场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绝大部分市场要么是垄断竞争市场,要么是寡头垄断市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许多行业处于寡头垄断,其余大多数市场或特定市场属于垄断竞争市场。它们的一般特征见表1:

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聚集了超过6.8亿网民、几百万个各类企业和中介服务商及政府机构、交易规模超过3万亿美元〔联合国,2003/11/20〕的全球性的巨大的虚拟交易场所,而且正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交易主体正迅速的进入这一新兴的全球网络市场。那么,这一全新的全球网络市场的形成和呈指数形式的发展对各传统产品市场的影响如何,对于现代企业的现实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将是至关重要的。

网络市场中的产品市场的形态特征

更多的企业数量和更低的进入壁垒

传统的地理分割的产品市场,由于企业的规模和能力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参与所有的地理市场的竞争,因此,产品的竞争限制于局部的地理市场,而在局部的地理市场中的企业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因而竞争是极不充分的。但是,由互联网连接起来的全球化的庞大的网络市场虽然并不能直接增加现实中的企业数量,可是由于这一交易平台对于一般的企业是开放的,它们进入这一网络市场的成本较低:一部电脑、一根电话线和一笔不大的投入就可以参与全球性的竞争。因此,在网络产品市场上同类企业的数量远多于传统的局部的地理市场,大大小小的企业将在网络交易市场中参与同样的竞争。

商业和产品信息更加透明

由于网络技术的特性,网络市场中的信息交流的交互性、直接性和即时性远高于传统的地理限制的市场。又由于参与交易的企业和可选产品的数量的众多,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信息和企业信息,这极大的改变了传统市场中的企业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等性,使得网络市场上商业和产品信息更加透明、更加完全。

更多不同质的产品

对于绝大多数行业而言,由于网络市场中的消费者数量极其众多,消费者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了更好的竞争,企业大大加强了消费者对产品定制的能力。因此,企业间甚至同一企业的产品绝大多数是有差异的,不完全同质的,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产品选择。

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对产品市场结构的划分原则,由以上网络市场中产品市场的形态特征的分析可知,对于网络市场中的绝大部分产品市场来说,是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即使对于传统市场中更接近于寡头垄断市场的行业来说,网络市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也大大促进了它们向垄断竞争市场的进一步转变或趋进。

网络市场中的竞争分析

但是,网络市场这一垄断竞争市场又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市场,是一个行业总体平均利润逐步降低的市场,产品间价格差异减小,因此它是一个存在着一定的完全竞争市场特征和有着垄断减弱趋势的市场,相对于地理分割的传统市场,网络市场中的产品市场的同业竞争大大加剧了。网络市场的这些特征从根本上说是由互联网的特点带来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众多的竞争企业数量

由于网络市场是全球化市场,参与同类产品竞争的企业数量特别巨大,与传统地理市场中的企业数量不是一个数量级,许多行业甚至要高出两三个数量级。由于规模、利润、研发投入、原材料等种种因素,这些企业间的成本差别巨大;因此,企业仅靠成本优势和价格策略很难在竞争中奏效。

消费者的主导地位的提高

由于企业能力的种种限制,进入传统地理分割的市场的企业数量很少,因而同类产品的可选种类也很少,对于有需求的消费者来说,接受这个较小的可选产品种类集合是不得已的事情,消费者的地位相对来说是非常被动的,这些企业间的竞争相对较小,甚至它们还可以相互构成一定程度上的供应商联盟,以索取更高的市场利润。而对大多数行业来说,网络市场是一个同类企业数量巨大,同类产品种类和相应信息极其丰富的交易集市,消费者可以非常容易的寻找到大量的同类产品,加以详细比较,甚至还可以很方便的得到大量的关于此产品的众多评价信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机会增加,选择产品的能力增强,选择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导致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有所降低;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在供求双方的交易过程中的地位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从而为争夺消费者,企业间的竞争加剧,建立价格联盟的可能性下降,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降低。

产品的可替代性增强

虽然网络市场中同类产品绝大多数都是不同质的,但由于产品极为丰富,因此,同类产品的差异度减小,从低端到高端产品分布的连续性增强,故同类产品的可替代性大为增强。

网络空间中交易的虚拟性

网络市场中的交易是电子化交易,它具有直接性、响应速度快、交易成本低等特点,交易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和交易速度的提高,可以使得众多无力承担巨大的客户寻找成本(包括巨额的广告费用)、谈判与订约成本、筹建和控制庞大的营销网络、分销商网络的成本的中小企业能够与大型企业展开直接的竞争,直接面对数量众多的消费者。

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

网络市场中产品的易模仿性,企业设计、生产和营销等技术扩散的速率加快,促使企业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研发和创新能力,迅速的推出适应客户需求新产品,这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又导致了市场产品的不断更替和产品市场的不稳定。

由以上网络市场竞争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随着网络市场进一步的成熟和发展,它越来越要面对数量众多的企业的更加有效、更加全面的激烈竞争,一个企业想要保持长久的垄断地位将越来越困难,这充分体现了网络市场中竞争加剧的事实,也充分展示了网络市场中的垄断相对于传统市场的弱化趋势。

网络市场中的垄断分析

通常讲来,经济行为上的垄断,可以包括所有单一的个人、组织或集团排他性地控制某种经济资源、产品、技术或市场。在网络市场这一全球规模、竞争加剧的虚拟空间中的交易市场中,虽然有着垄断弱化的趋势,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垄断行为和垄断厂商。网络市场中的垄断和传统市场中的垄断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保持较长期的市场地位或者较高的市场利润,但是两者在垄断的行为特征和作用影响上有一定的不同,详见表2:

网络市场的兴起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市场中垄断行为和垄断厂商出现的根源。相反,网络市场的成熟和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内生的垄断加剧和集中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垄断的产生根源未变

只有在市场进入壁垒足够高,从而使潜在竞争者难以进入市场情况下,生产集中才导致垄断。而进入壁垒的三个主要成因是独有的自然资源、领先的科学技术水平、较强的规模经济性(含范围经济性)。网络市场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竞争者的进入门槛,但也主要只是直接降低了市场营销的成本,并没有使竞争性企业在上述三个方面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网络市场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

网络市场带来的全球范围的消费者和丰富而近乎连续的产品线需求,使得垄断企业不需要对组织管理及生产流程做大的改造和资金投入,就可以得到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带来的低成本和竞争优势,这进一步提升了原有的垄断企业的垄断能力和垄断程度。

客户定制和消费者的主导地位

消费者越来越多的个性化的需求使得客户定制这一新兴的生产驱动模式逐渐成为企业生产模式的主流,它对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资金、配送能力等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这些适应能力恰恰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弱点。

产品信息的透明性和易得性:在网络市场中,同类产品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也是非常容易直接得到的,因此,消费者可以很方便的对不同企业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这将使他们的选择比较容易的集中到最能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产品上来,从而可以使生产此产品的企业获得一个优势地位,如果这个优势地位能够得到保持和增强,则就会导致产品的网络效应和客户锁定,进而形成垄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网络市场上的垄断行为同时存在着弱化和强化的倾向,其根本原因在于网络市场的规模、交易特征和消费者地位相对于传统市场的巨大变化,也是网络市场中竞争加剧的直接体现。

总之,在这一个接近于垄断竞争的全球网络市场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企业的高成长与高风险并存,这个市场是变化迅速、极不稳定的,也是竞争更加充分的,想取得垄断地位和长期保持垄断地位都是非常困难的,风险是相当高的;同时,获得竞争优势的机会也是相当大的。企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将客户的需求放到首要位置,加强研发与创新,提供优质的服务,努力提高自己适应网络化市场环境的能力。

参考资料

1. 姜春海、李怀,自然垄断理论述评,《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

2. 黄松玲,西方竞争垄断理论评析,《天津师大学报》,1997年第2期

3. 黄孝林,互联网能创造完全竞争市场吗?《南方经济》,1998年第6期

4. 张俊文,反垄断法中的市场界定,《现代法学》,2001年6月第23卷第3期

5. 黄燕,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研究述评,《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9月第23卷第113期

第5篇:市场竞争分析范文

Abstract: The necessity of structuring competitive market in freeway industry is analyzed from the entry barriers, externality of trade and the attributes of the industry. Competitive market in freeway industry can be established by loosing the entry regulations, decreasing sunk cost and implementing discrepant control to the current and potential enterprises. And effects such as producing maintainable price, improving efficiency and fixing the principal status can come into play.

关键词: 高速公路产业;可竞争市场;可竞争性规制

Key words: freeway industry;competitive market;regulations for competition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105-02

1高速公路产业引入可竞争性规制的必要性分析

1.1 阻碍易的存在投资高速公路建设形成的固定资本专用性较强,有其特定用途,一旦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转产或退出时,专业性很强的资本很难改作他用或转卖给生产和销售其他产品的行业或企业,这种不可收回的资本损失就是一种沉没资本[1]。此外,我国高速公路产业推行特许经营制度,企业缺乏在技术经济上达到更高的效率的驱动力。

1.2 缺乏完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备交易条件高速公路的网络性特点是由其经济特性和技术特性共同决定的。由于网络型基础产业的沉淀成本高,资产专用性强,这就要求高速公路必须连接成网状结构,形成干线通道和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高速公路的网络效益和辐射吸引力,发挥高速公路产业的整体优势[2]。因此,高速公路从路网设计、路线选择到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政府的统一计划与安排,以避免重复浪费,确保资源的有效使用。

1.3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显著在达到最优运量之前,每增加一个使用者就会降低其他使用者的平均成本。随着使用者人数的增加,每个使用者平均成本降低幅度在逐渐减少,直到由于增加拥挤而带来的边际成本刚好等于其他使用者用于把固定成本分摊到再多一个使用者身上而带来的负担的下降额,此时达到规模经济。在高速公路产业中引入可竞争性规制,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节点在区域内的经济辐射作用,扩大高速公路网的规模,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2促进市场可竞争性的规制方法

2.1 放松进入规制政府在收费公路产业实行特许经营制度。特许经营制度作为一种进入规制产生的间接效应是运营的低效率和非价格竞争的泛滥。在我国高速公路产业,政府应适度放松进入规制,尽量消除进入壁垒,使市场变得更加具有可竞争性,使潜在进入者能够有效约束在位经营者的行为,并促进在位经营者提高其经营效率。尤其是在对民间资本引入时,应一视同仁,消除特别的进入市场成本,并通过财政担保、土地补贴、政策补助等多种方式减少民间资本的投资风险,增加民间资本投资者的信心。

2.2 利用有关规制政策消除沉没成本的影响我国政府规制机构在收费公路产业降低沉没成本的影响时,可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即在高速公路经营权市场开辟二级交易市场。在二级交易市场上,公路经营公司退出行业的选择途径有两种,一是把剩余年限的公路经营权有偿转让给其他有经营意向的公司,二是把剩余年限的公路经营权有偿转让给国家。二级交易市场的开辟,为公路经营企业的兼并、收购、重组、退出等业务提供了市场条件,为因经营管理不善而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企业创造了退出条件[3]。

2.3 对原有企业和新企业实行不对称规制以实现对称竞争在我国收费公路行业,政府规制机构可给予新进入的公路经营企业相对灵活的价格政策,使其可以用价格优势吸引更多通行者以开拓市场业务,以此吸引潜在的行业进入者。另外,在成本补偿方面,政府可通过设置和调整税目、税率及公路建设专项基金制,通过公路成本补偿体系的动态调整与完善及成本补偿资金的结构变化吸引潜在的行业进入者,促进市场的可竞争性[4]。

3构建可竞争市场的效应

3.1 可维持价格的产生高速公路产业构建可竞争性市场,促使在位经营企业制定可维持价格,即制定能使在位经营企业获得合理的利润,又不鼓励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市场均衡价格。可竞争性规制的引入在公路市场上产生了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在位经营企业一方面通过制定可维持价格保持收支平衡,另一方面可使潜在进入者的进入无利可图,通行者利益得到保护,最终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2 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运营低效率政府特许经营制度下的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由于不存在明显的外部竞争,企业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低效率的趋势。显然,可竞争性市场的构建,使得这种运营和管理上的效率劣势会吸引潜在企业进入,而在位公路经营企业必然会在竞争压力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消除这种劣势以排挤潜在竞争者。

3.3 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根据政府规制理论,政府应对受规制单位进行规划、组织、激励、监督和指导;高速公路特许经营企业应独立承担高速公路的建设筹资、投资、以及建成后的收费经营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往往过度干预收费公路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政企不分的状况长期存在[5]。可竞争性市场的构建可使政府的规制限于纠正市场失灵,有助于确立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其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高速公路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4结语

我国政府通过可竞争性规制,有效引入竞争机制,在高速公路产业构建可竞争性市场,竞争性市场格局的形成能有效促进在位经营企业提高运营效率,以排斥潜在进入者。可竞争性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由于潜在的竞争压力迫使在位经营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即在存在自然垄断属性的高集中度市场结构下实现竞争;而后者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结构下,资源可自由流动,产品同质,买卖双方拥有完全的信息。显然,在我国的高速公路市场上构建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实际的,而构建可竞争性市场则有利于特许经营制度下的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提高自身运营效率和总体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徐晓慧,王云霞.规制经济学[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6):203-204.

[2]樊建强,徐海成.高速公路产业化经营及政府规制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3):93-98.

[3]金花.开辟公路经营权二级交易市场的思考[M].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4):62-63.

第6篇:市场竞争分析范文

关键词:基础电信竞争策略趋势

随着电信业的重组,我国电信业将形成新的市场格局,市场竞争会出现新的特点。这次电信行业的整合,结果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预期效果及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显然现在还不能做出断论。基于此,对我国基础电信市场以往的竞争状况进行分析,能够为重组后的电信市场竞争提供借鉴,对于我国电信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基础电信市场竞争的特点

(一)同质化竞争为主

我国基础电信市场竞争特征是同质化,主要表现在:服务对象同质化,都是面对电信整体市场;竞争手段同质化,价格战是主要的竞争手段。

基础电信业务市场由于历史原因,除通信法规的限制外(不同通信公司,业务种类有所限制),电信运营商在服务对象、服务种类、竞争手段等方面大同小异。由于经营许可的限制所造成的通信技术差异,被相互进入和替代所模糊,比如,移动通信运营商,利用2.5G、3G技术进入互联网市场;其他电信运营商,通过IP电话进入固定长途通信市场。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价格竞争激烈

各种通信业务市场以同质竞争为主,各电信运营商的营销重点是以资费下降的方式,争夺市场份额,特别是争夺低端用户市场,主要集中在价格战上。在电信业务领域,一直以来都以价格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并没有形成电信市场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不正当竞争

任何市场竞争应当遵守规则,但现在的电信市场竞争夹杂着许多不正当竞争内容。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在广告宣传上,内容虚假或含有诋毁竞争对手的内容;在业务推广上,采用不正当手段挖走竞争对手的用户;在互联互通上,人为设置技术障碍;在通信建设上,阻挠竞争对手的工程;在通信资费上,大打违规的价格战。

电信市场竞争主体的变化

电信技术的进步促进电信业务全球化,这又促进形成国际电信市场的竞争。随着电信市场参与竞争的主体日益增多,市场竞争主体范围越来越广泛,趋于全球竞争。

首先,除了传统的电信运营商,铁路、能源、电力等部门也加入电信市场竞争。其次,以前许多运营商一直希望能提供集固定、互联网和有线电视于一身的“三合一”业务,如今“四合一”服务(即在“三合一”的基础上加上无线服务)也具有了现实的发展基础。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更多领域的运营商开始参与到融合服务的队伍中,其中包括固网运营商、无线运营商、有线电视运营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尽管其间有管制的因素,同时,不是每个地区、每个领域的运营商都有机会开展这种“四合一”的服务,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白热化以及用户需求的多样化,融合类服务将为运营商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已经成为全球通信业发展趋势,这将促使更多的行业有机会参与电信业务市场竞争。随着我国电信行业的逐步开放,欧美、日韩等国家的电信企业利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也将进入我国通信市场,参与通信市场竞争。

电信市场竞争趋势

近年来,我国电信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引起了运营商、消费者、监管部门和国外投资者的共同关注。运营商们一方面痛恨价格战,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以降低价格为手段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电信收入结构表明,新增利润主要来自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企业成本的降低。过量的价格战,导致通信企业增量不增收,每客户的ARPU(AverageRevenuePerUser,每客户平均收入)值迅速下降。ARPU注重的是一个时间段内,运营商从每个用户所得到的利润。很明显,高端用户越多,ARPU越高。在这个时间段,从运营商的运营情况来看,ARPU值高,说明利润高,这段时间效益好。投资者不仅看企业现在的盈利能力,更关注企业的发展能力。ARPU值高,则企业的目前利润值较高,发展前景好,有更好的投资价值。

恶性价格战,不符合国家通信发展规划,随着3G时代到来,未来的电信市场竞争将由目前的价格竞争,转化为差异化服务、产品竞争、品牌竞争和渠道竞争。

(一)通信差异化服务和产品竞争

当今时代是一个物质产品丰富、消费需求多元的时代,消费决策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由从众型向个性化发展。电信市场竞争重点将转向细分市场,要求实施产品和服务差异化战略,以此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同时,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各电信运营商的产品,其核心价值相同,所不同的是性能和质量的优劣,市场竞争重点体现在差异化的产品上。对于电信行业来说,目前移动和固定通话业务发展相对成熟,运营商们为了提高ARPU值,纷纷致力于开发电信增值业务,使其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各运营商试图不断开发新的电信增值业务,从而使产品差异化竞争,成为电信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如韩国SK电讯公司,在进行市场细分时,以5岁为一个客户群进行业务设计,从18岁以下到60岁的客户都有专属的业务。其中Nemo项目可以通过手机支付地铁票,也可在指定餐厅、百货公司刷卡消费,费用与手机账单合并计算。SK电讯公司在推出此业务的一年时间内,客户就发展到300万,占韩国移动客户总数的近10%。可见,通信业的竞争已开始由网络技术、价格竞争,逐步演变为差异化服务竞争,这是通信市场竞争发展趋势。

(二)通信市场品牌竞争

品牌要完全摆脱价格战的阴影。目前电信运营商在品牌战略方面,还是以资费要素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新的品牌就是一个新的资费套餐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品牌不会产生溢价,反而成了价格竞争的精美包装,目前,公认比较成功的“动感地带”品牌,也没有脱离价格的影子。未来电信市场的品牌竞争,就是要通过建立强势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摆脱价格战影子,让通信品牌给企业带来品牌溢价。如韩国SKT是品牌经营的典型,SKT的资费在韩国三大运营商中最高,但是,其用户流失率很低,这得益于强大的品牌竞争力。

品牌运作要处于战略层面,而非战术层面。电信企业的品牌分为企业品牌、客户品牌和业务品牌。运营商的品牌运作,目前更多放在战术层面上,宣传的重点主要放在业务品牌上,目的在于扩大市场占有率。运营商的品牌运作应当着眼于长期的品牌建设,重点是企业品牌建设。战略意义上的品牌,不是推出多少种业务品牌,因为业务品牌会随着业务的升级换代消失,而企业品牌可以长存。

品牌要体现独特个性。在市场品牌竞争中,各个运营商的客户品牌,其目标用户群应该互相避开。业务品牌内涵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加强产品的竞争力。“品牌名称”和“品牌内涵”两手抓。运营商打造品牌,进行新业务宣传,既要强调品牌名称,还要增加用户体验传达品牌内涵。如中国联通公司品牌图标是中国结,其品牌内涵是情感沟通。

可见,品牌战略是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通信运营商要提升品牌竞争力,实现品牌领先战略,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但是,电信市场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向品牌竞争,这是通信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通信渠道竞争

渠道是宣传业务、发展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渠道的优劣关系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电信运营商渠道竞争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改造自有营业厅。电信运营商的自有营业厅承担了对全部渠道体系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我国现有主要运营商均有自有营业厅体系,这些营业厅除销售之外,还承担了客户服务功能,在视觉信息传播、市场信息采集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如对现有营业厅进行VMD(可视化营销策略)的改造。我国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业务种类多,结构复杂,因此运营商需要付出大量的营销努力以构建品牌忠诚。业务设计和资费吸引,只是用户造访店面的必要条件,而VMD则是促成这一行为的关键。VMD不仅仅是华丽的橱窗与装修,更重要的,它是渠道,是促销体系,是差异化营销战略体系,能够提高营业厅和产品形象,营造令人愉快的店内气氛,并能提高销售效率。

体系改造。体系渠道占据了目前销售体系的最大比重,它们数目众多,且在形式、规模、紧密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渠道的所有权不在通信运营商。商和运营商之间是一种供销合作关系,经济利益决定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运营商需要通过这一类渠道,增强渠道竞争力。商通过业务获取销售收入。商行为是否规范取决于商的素质。素质较差的商,甚至不惜在电信业务上降低价格,其目的促进终端销售业务增长,这样可能导致通信价格体系混乱,损害电信运营商的声誉。

另外,数据业务种类繁多,变化速度快,结构和功能复杂,不易被用户理解,用户要求提供服务咨询活动,这是产品延伸价值,即服务价值。为此,要求对以销售为主的渠道进行管理体系的改造,并转化到销售和服务并重的经营形式。

增值合作商渠道。体系仅仅在业务下游与运营商合作,而增值合作商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更加紧密,其范围不仅包括销售和用户服务领域,还包括业务设计、内容提供、网络运营、市场运作等。最早的移动通信业务主要针对行业用户和公众用户,通信公司为他们提供无差别的服务,此后通信公司逐渐与其他行业联合,共同开发新业务。如中国移动在动感地带业务上与麦当劳合作,中国联通在BREW上与建设银行合作,这些是品牌和业务设计上的联合。在未来大融合时代,各个行业实际上是趋同的,针对用户需求,广电、传媒、金融、电力、汽车等行业的企业,完全可以提供相同的用户解决方案。借助于信息系统,用户可以在电信运营商处办理银行业务,也可以在银行办理电信业务,目前的手机钱包业务已经表现出这一趋势。这种渠道类型实际上更是一种战略资源,适合所有的电信运营商。

直复营销渠道。所谓直复营销,就是消费者通过非人员的媒体接触商品或服务后,通过电话、邮件、电视、互联网,以及其他媒体来完成订货和购买的销售方式。直复营销的形式有数据库营销、一对一营销、个性化营销、关系营销等,其共性是利用多种途径,针对个体沟通进行非店面式的销售。目前的电信运营商均具有成熟的客户服务热线体系,客服热线作为渠道,既方便了用户,又为现有的渠道体系做了有效的补充。

未来市场渠道竞争中,直复营销渠道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其中,互联网将起重要的作用。用户强调电信需求的个性化,企业为用户所选择的业务组合千差万别。不同的业务对手机终端的配置提出了不同的需求,互联网较好地支撑了这一销售目的,同时,很多数据业务依赖于互联网来实现。互联网渠道由于对现有渠道体系冲击较大,因此更适合具有创新意识新进入者加入。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电信企业垄断经营局面被打破,电信竞争机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电信市场陆续对外开放,电信业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为我国通信事业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电信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电信实践经验需要总结,并上升到理论。这就需要人们观察分析电信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探讨新的问题,促进电信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安俨.试论分销渠道策略成为企业主要竞争策略的原因[J].现代商业,2008(3)

第7篇:市场竞争分析范文

【关键词】奢侈品 五力模型 行业竞争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富裕人群快速涌现,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市场的主力军。而中国的宏观环境必然对奢侈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所以首先便对此进行一个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1、政治环境分析

政治和法律因素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在一个稳定的法制环境中,企业才能够通过公平竞争,获取自己的正当权益,并得以长期稳定的发展。

(1)税收政策影响。我国政治环境方面对奢侈品产业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对奢侈品征收消费税。政府为了实现社会公平而提高奢侈品的消费税率,把向富人征来的税收转移给穷人。

(2)对自主品牌发展的支持。商务部采取了树立自主品牌典型、提供政策支持等六大措施,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将对我国培养自主奢侈品牌起到积极意义。

(3)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了地方行政分权式的改革,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不断增强,各级地方政府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也在日益强化。

(4)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相关法律对维护品牌权益的影响。要发展奢侈品产业,首先要保证奢侈品品牌的权益,所以一国的品牌权益保护力度和有效性将直接影响该国奢侈品产业的发展。

2、经济环境分析

(1)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据统计,中国己成为亿万富豪人数排名第二的国家,仅次于美国。此外,资产超10亿美元的中国富豪己达146名,一年前为85名。所以从长远来看,我国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也必将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而不断扩大。

(2)金融危机下的强势发展。根据法国奢侈品集团LVMH的2008年度报告,该集团2008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额仍然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并且在主打品牌路易威登(LV)的带领下,中国区业务非常有“活力”。当全球的买家在出手购买高价的瓶装葡萄酒已有所收敛时,轩尼诗干邑在中国的销量仍然高得“惊人”,中国是其2008年高档酒的最大市场②。

即使在全球范围内奢侈品消费并不景气,但是中国对奢侈品的需求却一直呈现出强劲势头。

(3)世界经济融合带来的人们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人们生活方式也随之在不断变化。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给中国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人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体验,同时西方的生活观念也在逐渐影响着他们。

3、社会环境分析

(1)公众价值观念。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美德,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公众对于物质生活追求的不断提升,勤俭节约逐渐被人们忽视。尤其是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人们的观念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很大差距,我国公众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都呈现出了较丰富的形态。

(2)社会教育体制及公众文化素质。社会教育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人口的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等,也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③。

4、技术环境分析

跨国公司进入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和主要来源,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其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让行为对东道国会带来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④。跨国公司对外技术溢出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①当地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前向后向关联得到技术。②通过人力资源的流动产生溢出效应。③通过示范与模仿来产生溢出效应。奢侈品在中国销售,主要是引进西方优秀的营销服务技术,有助于我国整体营销服务环境的提升。

二、奢侈品行业主要竞争因素分析――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

1、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1)国外奢侈品牌在中国迅速发展。随着欧洲奢侈品市场的逐渐低落,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奢侈品市场却在逐渐兴盛,越来越多的世界顶级奢侈品集团将旗下品牌打入中国市场。从而导致了中国市场上,主要的奢侈品牌几乎都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世界奢侈品巨头正以远远高于在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在中国快速扩张着。

(2)国内品牌无差异化恶性竞争。虽然随着我国经营者品牌意识的不断完善,再加上我国本身就有一些独具民族地域特色的高档产品制造经验,但中国的消费者却对这些品牌知之甚少,能够成为世界知名奢侈品的更是凤毛麟角。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奢侈品经营者缺乏对于产品和品牌差异化的打造经验,消费者很难区分品牌间的差别,更不要说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了。

在这种没有差异化的竞争环境中,就容易产生各种形式的恶性竞争,价格战就是其中之一。各种同质化的产品品牌由于没有品牌知名度,不能获得很好的市场定价权,最终在价格战中变成一般消费品,失去了打造奢侈品牌的机会⑤。

2、新进入者的威胁

在中国,不同的奢侈品领域有不同的竞争态势。但总体而言,除了传统行业以外,中国的奢侈品市场都是被国外品牌占据的。此外,各奢侈品牌还要面临新进入者的强势入侵。

3、替代品的威胁

以较低的价位、超强的模仿能力和推广速度而出现的新兴品牌使现有的奢侈品产生了很大压力。据预测,在2004至2014年间,新兴的Zara和H&M每股收益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将远远超过Bulgari、Burberry、Hermes、Richemont和Swatch这五大奢侈品集团,达到10%以上。可见,新兴品牌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虽无法在短期内赶超一线品牌,但对其绝对是一大威胁。而对于中国本土品牌来说,这些新进入者则极有可能成为本土奢侈品牌的直接竞争者。

4、顾客的议价能力

中国奢侈品消费的顾客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消费心理上,虚荣大于品位;二是消费支出上,死要面子活受罪;三是消费人群的年龄明显年轻化。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集中于20至40岁之间,但在西方国家,40岁至70岁的中老年人才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四是消费人群结构多元化,主要由三大人群构成,即位高权重者、富人阶层、外企白领。单位购物则是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另一大特色;五是消费内容上,中国的奢侈品大部分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目前,私人度假酒店、顶级家私、艺术品投资、顶级保健品等也在逐渐受到中国买家的关注。这些变化显示出中国消费者已经开始由消费奢侈品向消费奢侈生活力转变;六是以小“奢”代大“奢”。一些收人水平并没有达到奢侈水准的人会购买配件寻找感觉,比如领带、皮包等,从而暗示自己也是顶级消费阶层中的一员。

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奢侈品消费本身并不是理性消费,因此顾客对于价格并不敏感,议价能力弱。甚至为了炫耀心理,奢侈品的昂贵价格也是他们购买的因素之一。

5、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奢侈品都有着非凡的品质,不仅有精致工艺,而且一般都是经过了上百年历史发展的品牌,有着完美的服务。因此,奢侈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十分强。

三、结论及发展策略

1、结论

通过分析奢侈品在中国市场的宏观环境和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其竞争环境的分析,可以看出,奢侈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2、奢侈品在中国的发展策略

中国是奢侈品消费的巨大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奢侈品来了就能销售。奢侈品消费作为一种符号消费,与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中国消费者有两个特征尤其值得关注⑥:

其一,中国消费者重视拥有和展示。

其二,中国消费者看重品牌,但品牌知晓度低。

基于这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特征,在现阶段的中国市场上,国际奢侈品品牌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培养品牌知晓度、树立品牌形象、为客户创造愉悦的零售体验,并在广阔的市场上把握渠道的布局,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效管理客户关系。

(1)抢占优势地段,培育品牌知晓度。西方国家,在时尚杂志上做广告是培育品牌知晓度的主要手段。而在中国,这些时尚类杂志普及率有限,因此地段成为提高知晓度的首要驱动因素。

(2)通过公关活动传递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打造品牌形象。由于很多中国消费者是崇尚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有些甚至认为那是一种奢侈的象征。顶级奢侈品品牌可以借助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举办大型公共活动,PARTY,或是奢华的时装秀,公司不仅可以借此宣扬品牌,还可以获得广泛的媒体注意和宣传。

(3)终端销售服务,创造品牌体验。奢侈品为了更好的传递其高价值,在服务上也应体现出它的细致和与众不同。要精心设计向顾客提供的服务,从而更好地体现品牌价值。

(4)建立顾客档案,形成亲密关系。在中国真正买得起奢侈品,并有持续购买力的消费群体仍只占极少数。奢侈品品牌公司必须针对这个群体提供细致贴心的服务。高效和整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既能够帮助奢侈品公司了解市场,又能够和顾客建立起亲密关系。

参考文献

①汤普森.斯特里克兰,段盛华,王智慧,于凤霞译:《战略管理》(第13版),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②《金融危机难挡奢侈品牌在中国强劲势头》,

③约翰逊・斯科尔斯 著,王军等 译:《战略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④李春顶,《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与我国技术创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5:16-18

⑤.

⑥《国际奢侈品的中国攻略》,

第8篇:市场竞争分析范文

掌上电脑在国内只有不到三年的发展时间,在国外也只不过六、七年的历史。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掌上电脑竞争激烈. 一跨入2001年,各厂家就争先恐后地推出新产品,新的市场战略,他们都在积极寻找最佳卖点及宣传点,以期在这个市场上占据主动位置。上海目前也已经成为各掌上电脑厂家的必争市场之一。但是上海的掌上电脑市场目前的现状如何?各竞争对手之间推出的各种品牌之间的关联度如何? 掌上电脑市场的机会到底如何? 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上海掌上电脑行业分析为前提,推断我国现阶段掌上电脑行业情况, 分析营销机会。 二 调查综述

1.掌上电脑的定义:

自掌上电脑进入国内以来,其名分之争一直未断。去年3月,国家信息标准委员会和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为“掌上电脑”作出了明确定义,认为只要具备电子记事、计算、上网的功能之一的手持电子设备,都可以定义为掌上电脑。目前市场上的掌上电脑主要有三类即根据掌上电脑操作系统的有无,把掌上电脑分为高、中和低端三个类型。这三类电脑的分类以及涉及到的国内生产厂家如下图: 类别特点厂商代表高端掌上电脑Win CE或Palm OS系统 联想、惠普、方正、掌上通、海信、金长城,以及Palm和Handspring低端掌上电脑自主开发的、封闭的操作系统恒基伟业、名人、快译通、好易通、桑夏民生、联想、方正、震旦无线掌上电脑除了一般掌上电脑的功能,还具有手机和呼机的功能摩托罗拉宝典、蓝火、传讯王、联想

2.掌上电脑的价格

掌上电脑的价格由于操作系统,功能配置等的不同有教大的差别,同一个生产厂家也推出了不同类型的系列产品。

从上面的柱状图我们可以发现:商务通是低端机,走的是低价促销策略,联想既有高端机,也有低端机,采取全市场覆盖.

3.掌上电脑消费者调查

《软件世界》杂志最近进行了一次消费者对掌上电脑的认同度调查。在用户对于掌上电脑是否能成为主流产品的意见方面,有55.56%的用户认为掌上电脑前景看好。比例虽然过半,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不同意的也接近一半,表明掌上电脑的市场仍需拓展。

在用户购买掌上电脑产品时的考虑因素方面,问卷共设计了5个选项:价格、通讯功能、彩色屏幕、支援中文、外观设计,比例分别为38.89%、22.22%、16.67%、11.11%、11.11%,表明消费者在选择掌上电脑时最在乎价格。

在操作系统方面,受微软PC操作系统名气的影响,用户选择视窗CE为操作系统的百分比最高,为55.56%,PalmOS则为34.23%,未填、没有概念的有10%左右。认为视窗CE比PalmOS好的百分比为55.56%,相反认为PalmOS比视窗CE好的只有22.32%。

在掌上电脑的用途方面,将掌上电脑作为随身的电子记事本的比例为55.54%,认为主要用来收发邮件的比例为34.35%,用作电子词典的比例为10.11%。输入方式以手写输入最受欢迎,达88.89%,喜欢键盘输入的只有11.11%。

掌上电脑会取记本电脑吗?有65.97%的消费者认为笔记本电脑不是掌上电脑发展的威胁。如果是在笔记本电脑和掌上电脑之间作出选择的话,选择掌上电脑的比例为49%,略高于笔记本电脑的38.66%。 三 掌上电脑领先者、挑战者细分

掌上电脑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虽然时间不久,但是竞争也相当激烈。根据操作系统和功能的不同,目前已经分为高端,中端,低端三种产品。我们在分析市场领先者和挑战者时也需按此分类。

第一,高端掌上电脑

1.高端掌上电脑的领先者是联想。

进入2000年以来,联想产品全线飘红,在雄居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头把交椅之后,联想又占据了中国掌上电脑市场第一的宝座。无独有偶,近日另一个专业媒体——国内发行量第一的硬件杂志《微型计算机》的读者调查结果也表明:联想天玑以遥遥领先的票数,成为消费者首选的掌上电脑品牌。联想掌上电脑以将近3成的拥有率,名列国内外众多品牌第一位,属于当然的领先者。

联想成为行业老大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联想作为我国电脑业的老大,多年来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分销网络.借助原先的网络优势来分销产品。

(2)IT制造业,多半采取OEM贴牌,核心技术Win CE在国内只有联想和胜利两家签约厂商。因为大部分厂商销量没有达到一定规模,达不到Microsoft销量的要求,于是各厂商转而向联想和胜利购买Win CE使用权,算是间接降低成本的一种方法。

(3)看靠掌上电脑的远景,很早就投资进行开发。

2.高端掌上电脑的挑战者是3COM 和IBM ,他们的操作系统是Palm。

(1)Palm操作系统领先。据有关调查机构的统计,从全球范围来看,3Com的Palm手持电 脑占掌上电脑总销售量的55.5%左右;而采用 WinCE系统的掌上电脑,包括Sharp、HP和其他公司的所有产品在内,总销量也不过100 多万部。

(2)这种操作系统占的内存小,应用软件多,特别适用于掌上电脑。运算速度快。

(3)椐业内人士估计,今年夏天进入中国市场,到年底会占高端机市场的30%份额。

但是对于拥有Palm操作系统的公司来说,是否能成功地解决汉化方案才是是否能真正进入中国市场的关键。

第二,中端掌上电脑(无线掌上电脑)

1.中端掌上电脑的领先者是摩托罗拉的宝典。

摩托罗拉宝典上市,作为无线掌上电脑的先驱者,摩托罗拉宝典似乎圆了真正的掌上信息处理终端这个梦想。目前占市场40%。

2.无线掌上电脑的挑战者是蓝火随身e

虽然掌上电脑市场在中国刚刚起步,但是市场竞争还是相当激烈的.一个新进入的公司,有时扮演的角色是挑战者.挑战者的战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蓝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蓝火随身e,避开直接指向敌方现行领域的交战行动,推出无线掌上电脑, 大容量信息和个性化服务, 真正做到信息源、服务终端和传输网络三位一体。

蓝火e,接连出击,先与广发证券达成战略联盟,利用广发证券的专业网站和200多名分析师为蓝火e的用户提供贴身财经信息和股票分析个性化服务。 并且,5月他们将与搜狐合作,由搜狐提供改进的电子邮件和内容服务。广发证券计划给开户资金10万元以上的用户每人送一台蓝火e,蓝火e希望这一计划可销出5万台。

此次蓝火随身e和广发证券合作推出“e对壹”服务,则标志着蓝火随身e在PDA行业第一个将无线掌上电脑的实际应用拓展到行业动态信息服务上。蓝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刚认为,传统PDA 市场已经没有真正的增长,正是移动信息服务让PDA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PDA应该成为移动信息服务终端服务商,根据不同的行业需求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第三,低端掌上电脑

1.低端掌上电脑的领先者是商务通和名人。

商务通占有市场的39%,名人占有市场的41%.我们看看市场是如何做的?

(1) 恒基伟业的策略是两个.

大打价格战

去年10月,恒基伟业电子产品有限公司宣布实施“商务通A计划”,将其主流产品“商务通连笔王602”的价格从原来的1980元降至1280元,“商务通801”的价格则跌破千元大关,降价幅度高达35%。恒基伟业公司称,要通过此举对国内越来越拥挤的掌上电脑市场进行“第二次洗牌”。

通过广告形象的品牌策划.

策划结果: 99年销售60万台,2000年销量达120万台

(2)名人的策略

概念领先,强调手写输入

品牌策划:形象代言人,李亚鹏

2.低端掌上电脑的挑战者联想.

联想的策略是全市场覆盖.

联想以前是做高端机的,看到低端机的市场, 联想针对用户的实际需求,细分市场,不断推陈出新,目前已经拥有了从高端到低端共10个型号、国内最齐全的掌上电脑产品线。 四 掌上电脑战略集群

掌上电脑作为一种新兴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他的结构环境为: 技术不确定性,战略不确定性,先期买者,高初始成本但急剧下降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市场竞争活动的特殊性,因此在制定竞争策略时,应根据产业特点和具体情况对传统的竞争策略组合作出适当的调整,并加以创新。

竞争策略:

1.经理人员应培养正确的直觉判断力和展望能力。。《大趋势》作者奈斯比特认为,数字在商务活动中的统治时间已经太长,直觉判断力应当在该领域重新得到重视。成功的经理人员通常是一位全面的、富于直觉判断力的思想家,他不断地依靠对市场环境和未来发展的敏感性以及由此获得的预感和填觉去处理那些对于理性分析来说太复杂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市场发展远景的展望,可以更加坚定信心,并朝着这个远景目标不断努力。正确地运用直觉判断力和展望能力有助于经理人员克服高新技术产业市场不确定性较大的缺陷,做出合理的市场需求预测。

2.致力于开发新的细分市场,创造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大潮。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这样的特点:技术发展呈波浪式前进,高新技术企业的长期获利能力取决于它能否预见到下一次技术变革浪潮的到来,以及如何在技术、生产、营销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在这个行业中,没有一种产品能够长期立足于市场而不被淘汰,因此从长期来看,所有产品都是过眼烟云,无法为企业带来长期的利益。所以,只有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才可获得竞争优势,顽固地死守旧产品和旧市场终将被抛弃。技术演进过程中表现出的自增强机制也说明了高新技术产品抢先一步进入和占领新市场的重要性。因此,高新技术产品之间的竞争应高度重视第一回合的较量,即"抢滩"的胜利,因为一开始占得小小的先机,自增强机制的作用便会使之演变为将来无法超越的优势地位。联想之所以在国内掌上电脑市场成为领先者,与他在1998年就在国内推出第一台自主开发的掌上电脑不无关系。

以下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第一, 掌上电脑的技术战略——操作系统平台

目前,掌上电脑采用的操作系统主要有三类:一是3Com公司的Palm,主要厂商有3Com和IBM;一是微软公司的WinCE,采用的厂家比较多,有大名鼎鼎的Sharp、HP、Philips、Compaq等;另外一个操作系统是Psion公司的EPOC,目前采用的厂商好像还只有Psion一家。但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在市场上取得最佳销售业绩的不是有众多拥趸、基于WinCE的掌上设备,而是3Com的Palm掌上电脑。

安装在Palm系列掌上电脑上的Palm OS包括预装的几个基本应用程序,包括通讯录、日程表、记事本、任务安排(简单的配置程序)等,整个系统界面简洁明快,显示方式一目了然,特别适合在移动的环境中使用,正是Palm系列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WinCE优点是内容丰富、功能全面、整体性强。

从资源来看, Palm OS小巧、精简,整个OS加上几个预装的应用程序只占用了100KB左右的空间,而WinCE显然是继承了Windows的程序设计思想,程序一般都较大, 像 WinCE 2.11 简体中文版就已经要求掌上电脑的内存一般要达到8MB了。Palm OS系统在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方面经验老到,非常吸引用户,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掌上电脑特色。

在专门为掌上电脑开发的操作系统中,WinCE有最突出的优势。与台式机上的Windows 系统相比,WinCE不仅具有与Windows相类似的图形用户界面GUI,而且还具有相类似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因此,WinCE应用程序开发所使用的编程工具、接口函数和界面风格与Win95基本上相同,很多Win95或Win3.2上的应用程序只需作简单的修改,就可移植到WinCE上去。这也是很多国内掌上电脑品牌采用WinCE操作系统的重要原因。联想作为Win CE在国内的仅有两家签约厂商之一,占尽分销优势。

掌上电脑的技术核心像PC一样是操作系统,并不是许多企业都有资格挑起技术战,对于国内来说,拥有嵌入式操作系统技术的厂商并不多,比较出名的就是承担国家863计划的深圳桑夏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推出的桑夏2000操作系统和中科院推出的“女娲”。 据精品购物指南报道,嵌入式操作系统最早由3Com公司开发,在看到它的发展空间以后,微软有点迫不及待地推出Windows CE。Windows CE由于内存过大、模块化功能不强等,并不被业界所看好,而3Com的Palm OS还没有进入中国大陆,这样桑夏自主开发的“桑夏2000”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深圳市达特电子科技所推出的一指禅自有操作系统———1ZEN-OS是目前国内强大的中文内核掌上电脑操作系统,内核极小巧,在反应速度,提供外部接口等方面都有着英文化改制系统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软件编制方面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限升级的自有操作系统;240×320点阵高清晰度超大显示屏;基于自有操作平台的每天增加的应用软件。所有这些标志着掌上电脑从当初满足某些特定的商务或生活需求的数字化工具,向人性化、个性化的多功能便携, 一指禅凭借其产品的技术优势迅速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在面市后不到半年时间里,在深圳市场占有了86%的份额。

但是,产品的技术优势并不是导致其商业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管理者不能只看见自己的产品质量好,看不见市场需要在变化,最终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从而并发"市场营销近视症", 甚至极端地认为拥有技术优势的产品根本不需要任何营销努力就可获得可观的销售额。这种对营销策略的漠视主要源于高新技术产业过度轻信技术导向策略,以及对其产品所获得的巨大成功沾沾自喜。

第二,掌上电脑市场细分——无线掌上电脑 (市场补缺者进入市场)

无线掌上电脑是在掌上电脑的基础上,加上强大的通讯功能和互联网功能。其功能主要包括金融股票信息、报刊新闻、网站新闻、综合实用信息、无线接收E-mail、或E-mail到达通知和智能寻呼等。简而言之,无线PDA就是电子记事本+电子辞典+汉字寻呼机+E-mail浏览器。

例如,首先进入无线市场的宝典除了手写掌上电脑功能之外,还具有接收股票以及个人和公共信息的功能,可称得上是一个真正具有信息服务功能的掌上产品。

再拿另外一家产品———蓝火随身e来说,他们手里攥着三张牌:硬件产品,信息平台和价格。蓝火的科技人员说,随身e首先是一款手写掌上电脑,其次是具有简便操作界面和强大功能的移动信息服务终端。与中北通信的合作使这一产品具有了信息联网漫游服务功能,集股票机、无线互联网信息服务、公共信息与个人传呼于一体,服务费却便宜到每月30元。硬件产品价格定在2180元。这三张牌可谓是随身 e为无线掌上电脑构筑的壁垒。而其与广发证券合作开展:广发“e对壹服务”,在广大股民中激起不少波澜。蓝火随身e 设计出了简单且实用的界面,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一个硬件提供商、一个全国联网的系统运营商、数十家ICP供应商的共同合作,更使随身e变成了一个移动的网上“便利店”,实现了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服务的梦想。随身e里的每一条信息的后面都有数百人在为消费者服务。

第三, 掌上电脑的价格战略

2000年9月中山名人公司率先降价,恒基伟业10月份宣布实施"A计划",引发了掌上电脑市场的全面大降价。此次降价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份额之争、解决产品积压、推出新产品。 五 行业竞争和产业分析

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爆炸式的增长,使得四处奔波的商务人士拥有一种灵活、快捷、有效的工具来管理个人信息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掌上电脑的出现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掌上电脑包含种类多,适用领域广,它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近两年,拥有掌上电脑品牌的企业从十多家迅速增长到一百多家,未来两年将超过800家,成为3C一体化趋势中最活跃的领域。

1.竞争竞争厂商数量增加,竞争加剧. 低端掌上电脑间的竞争将是我国掌上电脑市场最主要的竞争,这一领域内的厂商最多,产品型号最多,价格最混乱,竞争也最激烈。经分析中国2000年掌上电脑的产品市场结构(如下表),可知,随着价格战的打响,低端产品的利润空间已经变得较小, 低端掌上电脑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居主导地位。

2.产品更新速度加快,技术上向无线发展.

随着上网需求的增加,高端和无线掌上电脑今后会有增长。但考虑到后两种掌上电脑(3000元以上)的价格,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掌上电脑目前的主要用途,现阶段高端掌上电脑在我国将仍然处于前期开拓阶段,难以进入大众市场。 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很明显的,大部分厂商没有自己的技术,所谓自我品牌的掌上电脑仍是PC领域OEM的延续,而WinCE和液晶屏的成本都是很高的。 从国外同类产品的功能来看,由于掌上电脑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可移动性,所以多数软件是基于互联网的,譬如旅行者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当地的地理、人文信息,方便自己的出行。中国的互联网应用水平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软件开发商自然不会大力投入。另外,由于不具备无线接入功能,所谓随时随地收发邮件的功能也大打折扣。所有这些现实都使得高端掌上电脑在市场上难以推广。也希望随着中国互联网应用水平的提高,销售势头获得大幅度增长。 2000年中国PDA产品市场结构 产品类别销售量(万台)销售额(亿元)低端产品辞典类产品 3369.6中高端产品个人信息类产品 92 23.5  通信类产品224.6 总计 550 37.7

目前,产生了新开发的无线掌上电脑,包括摩托罗拉宝典、蓝火、传讯王、联想等。它的出现对这个市场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它实现了掌上电脑的信息开放化,使人在户外、在移动中实现了简洁快速的信息需求,这对传统掌上电脑是致命的一击。

传统掌上电脑的确做得风风火火,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渴望获得更多可更新的及时的信息。因此,在传统掌上电脑所创造的良好市场的基础之上,无线掌上电脑有着广阔的前景。掌上电脑的发展方向是无线。

掌上电脑市场目前还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市场,它的市场状况与台式PC市场大相径庭,既没有出现台式PC众雄争霸的局面,也没有PC市场的固定格局。据不完全统计的数据,2000年我国掌上电脑产品总销量达到500多万台;高低端市场份额的比率大约是1∶7;而业内人士预测,2001年的掌上电脑市场和产品将呈现两头(高端和低端)旺,价格继续下跌的趋势。掌上电脑的市场将再度扩容,总销量可望增长50%~100%。高低端产品市场份额比率有可能上升到2∶7左右。 六 4P分析

第一,产品分析

产品作为买方市场,产品层次清晰,产品更加个性化.

1、高端掌上电脑的竞争

在我国大陆销售的高端掌上电脑的竞争主要是Win CE产品的竞争,在这一领域内的厂商有联想、惠普、方正、海信、金长城、掌上通、胜利、国众等品牌,高端产品的价格约在4000元左右.由于Win CE操作复杂、产品价格高,各厂商的销量不理想,这个领域的竞争正在逐渐弱化。 从消费者调查来看,消费者在选择掌上电脑时更重视价格,作为随身电子记事本的比例占55.56%,这也是目前高端产品不如低端好销的一个主要原因。

2、低端掌上电脑的竞争

低端掌上电脑的竞争是具有专用操作系统的产品的竞争,也是我国掌上电脑市场最主要的竞争,这一领域内的厂商最多,产品型号最多,价格最混乱,竞争也最激烈, 涉及的厂商有恒基伟业、名人、快译通、好易通、桑夏民生、联想、方正、震旦,一指禅等。联想在北京、广州、西安、沈阳、成都召开新闻会,隆重推出了主攻低端市场的天玑800、810,其中的应用程序也是固化在硬件中,大大降低了成本,这似乎是向业界表明,联想已经改变了原先专注于相对高端的掌上电脑产品的思路,开始借鉴商务通的经验,力图通过低端市场打开掌上电脑产品的销路。低端机市场份额集中在少数品牌手中。

3、无线掌上电脑的竞争

无线掌上电脑不仅具有传统掌上电脑的所有功能,更有强大的通讯功能和互联网功能,简而言之,无线掌上电脑就是电子记事本+电子辞典+可更新信息库+信息点播+无线E-mail+无线浏览器。无线掌上电脑市场的竞争较小,市场主要被较早进入的摩托罗拉和传讯王占据,后进入的联想、恒基伟业、快译通、蓝火等市场份额较小。

第二, 渠道

目前我国掌上电脑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三种形式:商场、电子市场和IT渠道,另外在电信营业厅、通讯器材店也有销售。商场已经逐渐摆脱了只能提高产品形象的尴尬局面,2000年通过商场销售的掌上电脑占到总销量的三分之一。电子市场:主要以电子产品专卖店的形式进行销售,曾经是掌上电脑的主要销售渠道。厂商正在寻找更加适合掌上电脑的消费品渠道来代替IT渠道。国内IT行业的领头羊---联想的销售渠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针对行业应用的产品,联想采取了原有的IT渠道以及行业渠道;二是针对办公和消费领域的产品,联想采用了商场渠道和网上销售。方正的渠道建设是"垂直渠道总制",表现为四种形式:传统IT渠道总;音像总;商场制;网上直销。目前来看,渠道仍是各厂商探索的一个重点。

第三,价格   长期以来,掌上电脑的价格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价位上,由于消费者在购买这类产品时主要考虑价格因素,因此掌上电脑的普及率并不高,用户范围主要是礼品市场和高级白领阶层。2000年的9、10月份,名人、商务通相继降价,引发掌上电脑市场全面降价,其中恒基伟业的一款产品降幅超过35%,是各品牌降幅最大的。专攻低端市场的商务通在过去的一年里获得了人所共知的成功,采用固化在机器内部的应用程序并采取较低的价位,在巨额广告的配合下,商务通打开了其他掌上电脑厂商渴望已久的市场。随着降价战的升级,低端掌上电脑将走向普及,市场份额将集中在少数品牌手中。

第四,促销

2000年掌上电脑市场的广告投入比1999年增加8185万元,增长率达到41.2%。主要原因是:1、厂商数量增加;2、厂商的广告投放力度加大。2000年广告投放的显著特点是:高端掌上电脑厂商的广告投放少;媒体选择主要是大众媒体;广告类别以产品广告为主。但是各家品牌的广告策略又有不同。 七 结论

1、根据目前的消费水平, 低端机经几番价格战,已经让PDA中低端利润整体缩水,从而降低了可发展空间, 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新进入者的壁垒变高了.如果要进入低端,考虑自身有特别的竞争优势。

2、高端机的关键还在其操作系统.如果操作系统无法自主开发,势必造成命脉掌握在别人手中的局面.为了与国外品牌抗衡, 桑夏民生公司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个嵌入式操作系统——桑夏2000,其强大的二次开发技术,为行业应用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技术平台,更方便加载应用模块和行业资料。因此,在高端机尚处于开发期时,新进入者要多考虑自身的技术实力. 中讯营销老总覃嘉失望的说:“中国品牌的掌上电脑不掌握核心技术,做不过外国品牌,尤其是PDA向高端发展之后。”

3、市场定位要准.行业应用将是掌上电脑最大的卖点,也将是掌上电脑市场焦点。

在个人消费市场得以迅速启动的情况下,针对某类特定的行业用户进行二次开发就成了掌上电脑一条重要的生命线。国内的哪些行业真正需要这种功能。总结来讲,应当是中等规模以上、内部计算机较多,尤其是经常需要移动作业的行业。这些行业可以包括国家机关、保险、金融、证券、水利勘探、野外勘察、军队、新闻机构等(这也是国外购买量最大的行业)。

深圳市桑夏民生科技有限公司,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研发,推出一系列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已经成功应用于商务、教育、法律、保险、石油、航空、钣金、化工、企业等诸多领域,在产业化、规模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形成国内技术力量最强、品种最多、规模较大的中文掌上电脑开发、生产、销售基地。

4、无线掌上电脑是趋势。

作为无线掌上电脑重要功能的信息服务还不理想,具体表现在:支持掌上电脑的网站内容单一不足、速度慢等。 这势必影响到无线掌上电脑的普及。但随着各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它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的产品。

蓝火随身e建立起全国性发射平台,与广发证券合作进行" e对壹"行动, 在PDA行业第一个将无线掌上电脑的实际应用拓展到行业动态信息服务上。 八 附录: 参考文献

参考了以下网站中关于掌上电脑市场,技术,价格,趋势的分析数据

hi-pda.com, 网上证券服务等待升级换代

sohu.com.cn

it.sinobnet.com 掌上电脑市场分析

home.enet.com.cn/index.shtml 联想掌上电脑国内市场占有率居首,上电脑热销背后有隐忧

第9篇:市场竞争分析范文

关键词:品牌竞争;品牌营销;餐饮市场

1实施品牌营销的必要性

餐饮企业之所以要实施品牌营销,缘于餐饮产品及其消费群体的特殊性和实施品牌营销能为餐饮企业带来包括培养忠诚顾客在内的诸多优势。

1.1餐饮产品的特殊性

1.1.1餐饮产品的产销同步性

与工业产品不同,餐饮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时进行的。这意味着顾客在进餐之前,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将会吃到何种质量的饭菜,享受到何种质量的服务。顾客选择餐厅的依据只能是他对该餐厅的信赖程度。

1.1.2餐饮产品的非专利性

从总体上看,餐饮产品不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餐饮产品因而很难申请专利。正因为如此,在信息传递异常迅速的今天,菜肴制作的工艺和过程很容易在短时间为人所知并被仿制,这导致绝大多数餐饮企业出售的菜点大同小异。同样一道菜,在许多酒楼都可以吃到。在这种情况下,餐饮企业的品牌就取代具体的菜点产品,成为招揽顾客最有效的工具。

1.1.3餐饮产品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如果以消费者的认同作为评价名牌产品的最终标准,则餐饮产品遇到的重要问题是“众口难调”。餐饮产品可以有统一的卫生标准,统一的计量标准和统一的质量标准,但对餐饮产品制订统一的评价标准却几乎不可能。

1.2餐饮消费的复杂性

1.2.1消费者趋向感性消费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餐饮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渐渐由理性消费向感性消费转变。在感性消费时代,绝大多数消费者在消费时往往采用的是心理上的感性标准,其消费行为是建立在感觉逻辑之上的,以感性、抽象的价值或心理感受作为消费行为的依据。具体在餐饮消费上,感性消费者是“吃文化、品情结”,追求的是一种不可言传的消费氛围。他们不仅要满足基本的“胃觉需求”,更讲究“味觉、嗅觉、视觉乃至精神的全方位满足”,即要吃得饱、吃得美、吃得香、吃得好、又要吃出文化、吃出品位、吃出感觉。

1.2.2消费者面临的时间压力

现代社会,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商品和品牌选择上,花费额外的时间就相当于货币的额外支出,因此,消费者总是尽可能的节省时间。但时间的节省和信息的搜寻却是相互矛盾的,要想广泛的掌握信息,花费时间是不可避免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是形成品牌忠诚。一旦形成品牌忠诚,消费者既无需花很多时间去搜寻信息,也无需在每次购买前反复考虑和斟酌,而会因为形成习惯购买,事先知道购买地点,驾轻就熟,可大量节省购买时间。

1.2.3消费者的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是指消费者基于价值标准、价值判断、个性特征、理想和追求等对自己形成的一种自身评估和象形塑造。餐饮市场上的消费者都有各自的自我形象。当餐饮品牌形象与消费者的自我形象一致时,他就会做出选择这种品牌的餐饮产品的决策。

1.2.4消费流行化

消费流行化是现代消费的又一个主要特征。流行是指特定的产品、概念、特征等被广泛接受和采用。在餐饮行业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消费流行化的各种表现。例如,上麦当劳和肯德基进餐在年轻人心目中就是一种流行的时尚,而这种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两大连锁餐厅刻意营造的品牌内涵所促成的。

1.3品牌营销的优势

在餐饮市场上,餐饮企业依靠品牌营销战略获得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一般品牌营销的竞争优势突出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3.1提高市场占有率

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越高,其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就越高,这是任何行业的规律。例如,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调查表明,著名品牌在整个产品品牌中所占的比例不足3%,但是著名品牌产品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则高达40%以上,销售额更超过50%。

1.3.2形成竞争防线

品牌的差别是竞争对手难以仿效的,它融多种差别化利益于一体,是企业综合实力和素质的反映。强势品牌能够使企业长期保持市场竞争的优势。对来自竞争对手的正面进攻,品牌资产筑起森严的壁垒;对于未进入市场者,品牌资产代表的品质以及消费者对它的推崇往往会使竞争者放弃进入市场的念头。

1.3.3获得更高的边际收益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领导品牌平均获利率是位居第二品牌的4倍,而在英国更高达6倍。消费者在许多情况下乐意为购买名牌而支付更高的金额。一方面,价格被作为质量的暗示认知,品牌资产所体现的品质支持更高的定价;另一方面,追求拥有名牌的满足与优越感使消费者不介意支付更多。

1.3.4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

品牌所形成的资产增强了企业与品牌面临恶劣环境的适应性与应变性。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著名品牌往往能比小品牌更从容地渡过难关。例如,曾经在武汉发生的麦当劳废油外流到小餐馆的事件,麦当劳凭借其在中国多年建立起来的品牌影响力,较成功地化解了这件事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品牌竞争现状分析

当前,国内品牌营销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缺乏品牌营销意识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但在餐饮企业中却没有诞生出多少民族品牌,特别是缺少具有全国知名度的民族品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量老字号餐饮企业由于观念、机制、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原因,纷纷湮没于市场大潮,有的改弦易辙,有的惨淡经营,有的卖号求财,有的苦苦挣扎……一大批优秀的老字号品牌流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而一些新型餐饮企业,又因为缺乏历史文化的沉淀而无法大振名声,由此造成了目前餐饮品牌少之又少的情形。

2.2品牌资产管理滞后

知名品牌是餐饮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而我国一直忽略企业知名品牌的评估工作,使得我国绝大部分知名品牌都没有表现出相应的经济价值。一些传统名牌的资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缺乏创新和特色,远远没有发挥出作为传统名牌应该具有的乘数效应和扩张效应,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不断下降。这对知名品牌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成为我国知名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一大障碍。

2.3忽略品牌建设的整体性

餐饮品牌由服务品牌、环境品牌、菜点品牌和企业品牌四大部分构成,由内隐的文化要素和外显的符号要素构成。因此,餐饮品牌的发展取决与这四大品牌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内隐要素和外显要素的协调发展。而目前,餐饮企业在发展餐饮品牌上缺乏足够的整体意识,许多企业在品牌建设上重外轻内,影响了餐饮品牌的饱满性和整体性。气功界的行话倒是很能说明问题: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2.4缺乏文化内涵支持

品牌应是某一企业文化或者产品文化、服务文化的象征,创建优秀品牌的关键在于文化的深化和升华。目前一些企业在创建餐饮品牌时,热衷于追求华丽的外表和浅显的做作,这不能不影响到品牌的健康成长。

2.5品牌推广力度不够

“麦当劳”、“肯德基”占领全球市场,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跨国公司,而我国餐饮企业的民族品牌走出国门者却难得一见。很多具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字号”餐饮店,至今仍无法突破地域界限。全国除了“全聚德”等极少数餐饮企业注意品牌的推广和跨地域、跨国界的连锁经营之外,很多“老字号”餐饮企业实际上仅仅是一个“地方特色”店而已。“小富即安”,“好酒不怕巷子深”等落后观念根深蒂固,决定了我国餐饮业的一些传统品牌不可能得到推广,而且有些“国”字号餐饮企业缺乏竞争意识,品牌观念淡薄,没有进行品牌推广的动力,更有些“老字号”餐饮企业实际上是在吃无形资产的老本。

3品牌竞争实施步骤

面对餐饮市场上多种多样的餐饮消费需求,餐饮企业要想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赢得市场竞争,餐饮企业必须打造出强势的餐饮品牌,发挥品牌的效用。餐饮企业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来实施品牌竞争:

3.1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消费群体

餐饮企业对市场进行细分可以根据下面的两个主要指标来进行:一个是收入,收入是一个餐饮企业区分消费者的重要指标,即该餐饮企业的目标消费群体是高收入消费群体、中等收入消费者还是低收入消费者;另一个是消费动机,是定位于提供以商务消费为动机的消费者还是为上班族解决就餐问题。完成市场细分,在选择目标市场的时候,餐饮企业可以综合考虑前期调研成果、资金实力和战略定位等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细分市场。

3.2完成品牌定位,提炼品牌核心价值

完成市场细分,选定目标市场后,下一步就是进行品牌定位。餐饮企业在进行品牌定位的时候,主要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1)酒店档次定位:不同档次的品牌能带给消费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体验,高档次的品牌传达了产品高品质的信息,往往通过高价位来体现其价值。高档酒店和大排挡提供的饭菜差别也许不大,但是高档酒店让人产生生活有档次的感觉。

(2)消费群体定位:该定位直接以产品的消费群体为诉求对象,突出产品专为该类消费群体服务,来获得目标消费群的认同。把品牌与消费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增进消费者的归属感,使其产生“我自己的品牌”的感觉。

(3)情感诉求定位:该定位将人类情感中的怀念、思念等情感融入品牌中,使消费者在享受产品的时候获得这些情感体验,唤起内心的认同和共鸣。在传播推广中,消费者很难记住品牌的各种特点,企业需要对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核心价值应该是能够充分表现出企业的优势,同时最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一个最佳的企业优势组合,它可以是企业的多个优势中的一个,也可以是能够把所有的优势都涵盖的一个价值。

3.3进行低成本、聚集式的品牌整合传播

整合营销传播主张把企业的一切营销和传播活动,如广告、促销、公关、新闻、直销、CI、包装、产品开发进行一元化的整合重组让消费者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对某一品牌的一致信息,以增强品牌诉求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它具有大市场、小企业的特点,消费人群广,却相对分散,广告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品牌传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显然,粗放式广告传播方式已经不适合餐饮企业塑造品牌的需求,餐饮企业必须围绕自己的主题战略,通过品牌的整合传播,将海报、报刊、户外等营销和传播活动合理组合起来,用有限的成本打造最大收益。

参考文献

[1]周本存.文化与市场营销[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