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市场化管理范文

市场化管理全文(5篇)

市场化管理

第1篇:市场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市场;内部市场化管理;煤炭企业

我国是世界范围内的产煤大国,储量丰富,矿山众多。在建国后的经济发展史上,煤炭曾经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能源,煤炭行业一度曾经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煤炭企业却一直采用的是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在开拓、采掘、运输等诸多方面较之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很落后的,因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并没有优势。尤其是我国在加入国际关贸总协定后步入了更加开放的市场格局,使我国煤炭企业在国际和国内的市场中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如果煤矿企业在内部市场化管理方面能够取得成效,就将有助于促使企业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摆脱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的束缚,实现企业流程的再造管理,为企业管理创造一个全新的局面。

1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概念、内涵与确定因素

1.1企业内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概念

首先,内部市场是指企业组织体的内部机构和成员之间通过经济活动而形成的市场,它是在企业内部之间按照约定只适用于本企业的规则而从事交易活动所构成的市场;而内部市场化管理则主要指的是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运行原则把市场上的各种功能引入到企业来,企业在管理中利用价格调控、竞争机制和风险预控的因素来协调本企业基层单位之间、基层单位与上级企业之间的关系,借以发掘企业的各种人才资源和物资资源,并建立起各基层单位之间、基层单位与上级企业之间实现等价交换的经济往来关系,从而促进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完善和经营效益的增长。

1.2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内涵

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理论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弗雷斯特(Forrester,1965)教授提出,他在《新公司设计》(ANewCorporateDesign)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构想,勾画出未来理想的管理组织,并强调为了应对技术复杂、高度不确定以及持续迅速变迁的外部环境,企业组织应被设计成更具市场机制的特征。通俗的讲就是在企业内部按照市场体系的要求建立模拟市场,并把价格、风险和竞争等市场机制引入到企业内部来,在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形成市场契约关系,使企业由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自我发展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仅只是企业管理方式上的进步,更是企业管理理念的进步,有力的促进了企业核算主体的细化和运行规则的规范,最终实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加职工收入的愿望。

1.3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确定因素

影响企业内部市场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应该包括:(1)建立企业内部市场主体,实现市场管理;(2)根据内部和外部变化建立价格体系,方便内外部市场的融合;(3)完善测量方法,如果测量不准确就不能保证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效果;(4)建立结算中心,统一各个交易单位之间的结算和考核(比如,煤矿可以建立内部结算中心,负责企业的会计管理)。

1.4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特征

企业进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的目的是转变运行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职工收入。因而这种管理方式所具有的特征是,企业员工必须做到每个生产者都是经营者,每一种生产要素都有其价格,每一天都要知道经营的效果,每一个市场行为都能有效控制,每一项工作都讲求投入产出。

2煤炭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煤炭企业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需要一个渐变的过程,由于受到传统的管理思想束缚,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2.1企业领导层对内部市场化管理重视不够

煤炭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协调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合理分配企业资源。但有些矿山领导层却对此重视不够,仅将劳资、供应、计划等职能部门划入内部市场化管理,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成本意识,推行起来阻力较大。

2.2内部市场价格制定不合理

实施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制定科学的内部市场价格,如果内部市场价格缺乏规范化管理,就会影响到正常结算的进行。但是很多煤矿企业在编制内部价格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通常都是以前一年的消耗情况作为参照来确定煤炭市场的当年价格,这种简单沿用历史成本的方式缺乏对地质条件变化与实际产量的准确衡量,容易致使市场价格和实际情况的脱节,影响了内部市场化管理的运营效果。

2.3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同步性较差

内部市场化管理的特点是以市场模拟,其交易的结算价格是由内部工作人员来完成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会导致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在对接上的不一致。而煤炭交易是能源型的大宗交易,如果不能及时预知外部市场的价格、销售、竞争等方面的情况,销售部门就无法直接、客观的面对外部市场,失去竞争优势。

2.4企业内部市场管理与技术管理缺乏关联性

在煤矿企业中,因为技术原因而导致企业经营成本超出预算的情况比较普遍。抓管理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经营,成本与技术缺乏关联性,不重视从技术角度降低经营成本,成本控制中管理措施多,技术措施少,没能正确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比。

3完善煤炭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政府为了解决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产品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正在寻求对生产设备及产品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方法,以化解产能方面的过剩。煤炭企业作为重化工单位,在国家去产能政策中首当其冲。因此,降耗减排,深化矿山的内部市场化管理对煤炭企业的创新自救具有重要意义。

3.1能够有力推进煤炭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煤炭企业目前正处于困难阶段,通过内部市场化管理可以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企业外部市场的竞争力。当企业努力寻求外部市场时,其内部效益就会出现下降趋势,内外部市场因而会发生脱节,所以外部市场的残酷竞争不容易被内部市场察觉到,内部主体无法感知外部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客户对产品的各种要求也就不能及时传递到内部市场。企业要扭转这种局面,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引入市场机制,这是深化改革、谋求生存的必然要求。

3.2能够大力提升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

实施内部市场化管理可以实现企业的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实现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再造,实现从组织机构上把企业原有的以职能为中心的管理形式转变为以流程为中心的管理形式,节约管理成本,增加企业效益。对于煤矿企业而言,由于其生产经营场所的复杂化和宽泛化,生产作业点遍布井上井下、方圆数十里乃至上百里,因而一直存在着消耗大、管理困难等问题,再加上煤矿井下地质条件的恶劣和自然灾害的威胁等等,都加大了企业在管理成本上的投入。实施内部市场化管理后,由于职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也增强了,因而其整体的经营水平就会得到提升。

3.3能够显著提高煤炭企业的经营效益

煤炭企业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是在遵循市场经济原则的前提下、利用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在企业职工与基层单位、基层单位与上级单位之间的管理关系中融入经济关系的一种有机的管理体制。它可以增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力度,改变原有的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模式,使企业基层单位成为自主经营、自主核算、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相对独立的虚拟经济实体,这恰恰是矿山降低经营成本和扩大经营收入所需要的内在条件。可见,煤炭企业的内部市场化管理能够有效激发企业的活力,显著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靳静波.企业内部市场化运作问题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3,(01).

[2]石学让,王立杰,黄毅.华丰煤矿内部市场化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3]冉燕丽,蒋卫东.煤炭企业内部市场化背景与模式探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0,(08).

第2篇:市场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风险;利率管制

一、研究背景和必要性

利率市场化是指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贷款利率不由中央银行来决定,而交由市场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通过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使得金融市场中的资源效用最大化,以此促进我国经济实力增长,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全球利率管制逐渐显现其弊端,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感以及满意度随着经济状况以及金融服务的完善而不断提高,然而资金配置效率仍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及上升空间,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将使得我国的经济实力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提高。在某一程度上,利率市场化将促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我国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自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的经济影响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等的创新发展。然而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涌入大量的外汇及资金,使得我国固有的经济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货币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

二、利率市场化下各金融主体的风险浅析

(一)利率放开加剧各金融机构的同业竞争风险现阶段我国的经济金融市场体系仍旧不够成熟,形成一种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与多地方性中小银行并存的发展局面。当利率完全市场化以后,四大国有银行通过利率价格竞争加大其市场占有率,必将对金融市场中的地方中小银行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从而造成金融市场中的价格紊乱,也不利于金融市场经济体系平稳健康发展。

(二)利差收窄减少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差将逐渐缩小,银行业等存款类金融机构中利差收入为其盈利能力的主要体现,当利率完全市场化,由于同业竞争的压力,势必会通过利差的收窄对其盈利能力产生影响,部分规模较大银行可能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存款以及贷款,而规模较小的地方性中小银行可能没有这种能力,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自身的竞争力,造成资金周转不畅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反而阻碍金融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利率频繁波动将增加商业银行的管理风险当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市场利率高低将会频繁变动,在频繁变动初始可能会对金融市场相关投资者造成一定的经济恐慌,从而不利于金融市场积极正向的发展。除此之外,市场利率的频繁变动将增加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管理风险,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为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增加了更多的困难,使得风险在其中难以度量,当利率上涨时,会造成债券等频繁违约,扰乱金融市场的秩序,且使得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难以平稳运行,使得商业银行在运营中增加了诸多的管理风险。

(四)利率逆向选择增加金融机构的潜在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由此产生了诸多的潜在信用风险。当利率市场化在进一步实施过程中,利率提高时,一些信用程度较高风险水平较低的贷款人将不太敢进行贷款,反而使得信用水平低风险水平高的贷款人(如经营效益低的不良企业)偏向于进行贷款,这会使得银行等存贷款机构增加更多的信用风险,从而容易造成不良资产以及坏账准备,也在经营过程中加大了银行等存贷款机构的潜在信用风险。

(五)利率变动增加金融机构的客户选择性风险利率的变动使得金融机构面临着诸多的选择性风险。因为当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利率的频繁变动对于存款以及贷款的时机选择尤为重要,只有科学合理地选择存款以及贷款的时机,才可能取得存贷款效益最大化。除此之外,市场利率的频繁变动可能将促使投机者频繁变动存贷款事项,如:当利率低时增加贷款进行投资,利率高时增加存款,阻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也容易给商业银行等存贷款金融机构造成资金的流通不畅,使得商业银行等存贷款金融机构在金融经济市场中处于被动。

三、利率市场化下金融风险控制对策

(一)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在改革中化解风险一是使得利率管理操作尽可能优化简化,进一步减少央行的管控措施,增加金融市场对于利率水平的影响能力。二是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这就要求放松存款管制,降低存款门槛以及期限。三是改善我国的利率水平结构,计息方式向国际看齐。四是加快完善金融市场机制的步伐。特别是完善货币市场相关机制,使得市场化条件下的利率更具代表性以及权威性。五是创新金融市场体系中的衍生品市场,更加有效地分散市场中所存在的金融风险,并增强金融市场的自动调节能力。六是通过健全征信制度,优化市场竞争环境,防止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阻碍了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二)注重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机制建设,提高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一是完善公司整体治理结构。通过完善公司的整体结构,做到各部门分工有序,使得公司运营有条不紊地进行。二是加强企业自身风险管理。通过企业各部门有效分工,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应该使得自身风险最小化,通过加强自身风险管理使得企业持续性发展。三是建立企业的风险评估机制。在风险管理进程中,只有合理科学地对运营中的风险进行科学度量,才会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三)推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其应对市场利率风险的能力一是通过企业结构变革,增强企业应变能力。这就需要各类企业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完善自身结构,增强自身的风险抵控能力,并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最终使得各类企业在市场经济洪流中更有活力。二是改变企业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的方式向直接融资的方式转变,进而优化其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增强吸收资金的能力。三是通过吸纳专业的市场利率风险控制管理人才,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帮助企业自身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规避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风险。

(四)提高外部监管水平和配套的法律规范、行业自律约束能力等利率市场化促使金融监管在监管方式方面做出一定的改变。利率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在运行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审慎监管性原则,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制定自己的资产负债结构,使得自身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更加平稳发展。利率市场化也使得金融监管过程中要扩大其监管范围。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这就要求金融监管当局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以后加大对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范围以及监管力度,出台相应的法律文件,增强自律组织的行业约束力,以促使我国金融市场更加平稳健康地运行与发展。

(五)完善和加强宏观调控机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必须要完善宏观调控机制,这主要体现在控制汇率水平,尽量减少利率受汇率变动的影响程度,并通过税收等财政政策对于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确产生一定的间接影响力,使得利率市场化促使金融市场向着更加平稳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不是造成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恶性循环。此外,加强宏观调控机制也意味着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促使货币传导机制有效性提高,避免造成货币市场中的“货币失踪”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铭尧.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9.

[2]邸磊.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银行风险及其监管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6.

[3]肖芳洁.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6.

[4]拜婷.浅析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全国商情,2016(9):79-80.

[5]王梓力.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

第3篇:市场化管理范文

在利率市场化下,外部环境对银行经营模式形成了持续的、愈益增大的压力,商业银行依靠传统存贷款业务和规模扩张来获取利润增长的粗放式经营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在新形势下,国内商业银行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摆脱以往的“规模情节”与“速度偏好”,走内涵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导向的经营模式。而要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型,就必须提高银行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每个产品、客户是否盈利,到底给银行带来多少利润,只有依托现代化管理会计体系的应用,通过全成本与收入的分摊与归集,满足多维度成本核算与盈利分析的需要,实现对客户、产品的盈利性与价值的科学衡量和有效挖掘。由此可见,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成本管控能力、价值管理水平已成为决定银行盈利能力甚至是生存能力的重要因素,管理会计也就成为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实现优良业绩的重要工具,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国外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及启示

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通俗地理解,管理会计就是为“管理”服务的“会计”,通过为管理者提供定量化的决策依据,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长期价值的实现。具体到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系统,简而言之,就是依托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为银行提供分机构、分条线、分客户、分产品、分行业等多维度成本核算和盈利分析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西方商业银行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以多维度价值衡量为核心内容的管理会计体系,该体系通过对银行所有价值创造节点的识别、计量与分析,实现分机构、业务线、客户、产品甚至员工等多维度的成本核算、盈利分析、价值评估、预算控制和考核评价,为相关业务种类的扩张、维持、收缩或退出等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经过西方商业银行30多年来的经营管理实践,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本身已远远超越传统会计原有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概念和范畴,逐步融入了商业银行众多最前沿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与工具。如:美国花旗银行,专门成立了管理会计部门,首要任务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考核各部门、产品的成本和收益情况,为银行在自身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选择核心业务与产品提供重要依据。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较早地开展了管理会计相关的多维度核算工作,并开发了全面成本管理系统,广泛使用作业成本法将各项成本费用分摊到机构、部门、产品和客户,使管理者可以实时分析和监控每个机构、每项产品、每条分销渠道直至每个客户的情况。英国劳埃德银行,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将其全部业务在宏观面上划分为经营、管理和服务三大类,在考核手段上采用责任会计将机构和部门按业务性质划分为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将各项经营管理指标按业务条线自上而下逐级细化、分解和落实,并定期监测。

(二)国内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管理会计在国内商业银行的探索与应用与国外同业相比晚了大约2O年,如工商银行从2001年、上海浦发银行和光大银行分别从2003年、农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分别从2007年开始启动管理会计系统建设项目,虽目前都已实现了系统功能上线,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受信息技术水平和国内行政管理体制约束,以及总分行利益关系调整可能引发较高转型成本和风险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以管理会计系统为中枢的精细化管理平台,实现全面的决策支持,在组织保障、规范流程、细化费用核算、系统平台建设等方面还是任重而道远。全球次贷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国外大银行展现出极其强大的内在自我修复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其建立了以定量化管理技术为基础的管理会计系统,使其有能力在完全的市场利率化条件下,根据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迅速准确地调整战略,精确地实施市场与客户定位,依托其强有力的价值管理能力进行业务整合及产品创新,从而迅速集聚、恢复实力。目前,国内各银行都在加速推进管理会计系统的实施与应用,面对利率市场化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谁能先人一步,尽早实现精细化的多维度盈利分析,谁就取得了竞争先机;谁能技高一筹,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应用价值,形成前、中、后台管理营销的协同效应,谁就能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国内银行应用管理会计的路径选择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是银行成本管理,借助管理会计,银行可以精准测算产品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以及资本成本等,而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金融产品确定一个合理而有竞争力的价格。因此建立成本科学划分、归集的责任中心体系、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差异化的定价管理体系,无疑是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应用管理会计最为有效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总、分、支行管理体制向事业部体制转型的责任中心体系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应用的前提条件就是建立责任中心,责任中心是指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并承担相应经济责任的内部责任单元。对于银行来讲,一个分行、一家支行、一个部门,甚至一名客户经理都可以是责任中心。划分责任中心的目的在于,使每个组织单元的权责与绩效能够清晰界定,通过责任中心,实施责任单元核算、考核,清楚界定责任单元的责、权、利,强化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意识,有利于银行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理论上,责任中心的划分越精细,越有利于银行对责任主体的核算与管理,也越有利于管理会计对于产品、客户等维度的盈利衡量,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虽然随着商业银行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银行的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大幅提升,为责任中心的精细划分提供了基础条件,但当把责任中心细分后,数据采集和管理等配套系统建设、运营支持等资源投入也会随之大量增加。因此,科学的责任中心划分细度尤为重要,过分的细化既无必要也不经济。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最常见的责任中心包括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在成本中心划分方面,通常以部门为基本单位进行设置;在利润中心划分方面,则根据经营管理体制采用不同的划分方式:在事业部管理体制下,以业务线为主体,将每个对盈利负责的业务条线作为独立的利润中心,形成完整的利润中心体系;在总、分、支行管理体制下,则通常将支行网点划分为基本利润中心。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演变来看,20世纪70年代,无论在欧美,还是在亚洲,几乎无一例外的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导,实行总、分、支行的管理体制。目前,国外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事业部制管理,随着“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逐步深入,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强化了业务主线垂直管理职能,加大了主线资源配置与考核权重,由总、分、支行管理体制向事业部体制转型是经营体制发展的总体方向,这是一个渐进过程。在此过程中,尽管没有实行事业部制,但业务线盈利情况仍是银行经营管理者所关注的核心内容。为明确业务线责任定位,银行在设置以分、支行营业网点为主体利润中心体系的基础上,还需结合总、分、支行机构层次,将不同层面业务线与相应业务部门进行组合,从而把业务线视作利润中心,可称之为“虚拟利润中心”。也就是说,在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国内商业银行应在总、分、支行管理体制下,将支行网点划分为基本利润中心,同时将业务线作为“虚拟利润中心”,形成从上到下业务贯穿统一的利润考核中心,实现管理为经营服务、中后台为前台服务的业务运营格局。

(二)分步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

责任中心的划分为责任单位的独立核算创造了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责任中心的成本管理,就必须解决各个责任中心之间的利益转移问题。商业银行作为资金融通的媒介,责任单位间最频繁的利益转移实际是资金的转移,只有明晰内部资金收入与成本,才能为多维度盈利核算分析提供最基本的内部资金价格,因此,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构建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核心环节。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简称FTP,是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之间或者成本中心与利润中心之间,全面模拟市场运作,全额虚拟有偿转移资金,以核算业务资金成本和效益为目的的一种内部资金管理模式。引入FTP后,商业银行内部也可对“资产”与“负债”进行“买卖”,吸收负债(如存款)“卖”出去会有“转移收入”,投放资产(如贷款)需要先“买”入资金、支付“转移成本”。通过这样市场化的“交易”,收支匹配使其盈利核算成为可能。FTP作为统一、公允的价值尺度,为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中树立成本效益理念、强化利率定价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作为一种全新的定价管理工具,商业银行应广泛试点后再全面推广实施,同时建议在推广阶段实施“双轨运行、分步推进”的审慎策略,即FTP利润和传统账面利润两种内部资金管理模式同运行,并逐步提高FTP利润占利润考核的权重,最终达到全面建立内部资金成本和效益的FTP定价和考核机制的目的,实现以全面的资金效益考核引导业务发展。

(三)建立完善定价管理体系

第4篇:市场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市场化改革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就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加大了对市场机构改革的力度。交通运输行业作为一种基础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良好的交通运输基础能够很好地提高市场经济效益。在目前市场经济的环境背景下,交通运输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保障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两者协调发展的有利因素,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严重阻碍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因此,对交通运输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实行市场化改革,让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模式更加的规范化、合理化,从而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管理水平,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1能够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网络逐渐变得更加健全。同时又给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带了巨大的挑战[1]。为了使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求我国交通运输企业采取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1.2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

从古至今,很多历史实例证明交通运输条件能够影响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对于资源的整合以及我国的产业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大对于运输经济的投入力度。使交通运输行业的交通运输力能够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完善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体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优化升级市场经济下的产业结构,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2.1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是我国商品经济中的一部分,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交通运输行业中的交通运输经济又是我国市场经济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2],是我国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环节,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体制必须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制度相匹配,因此,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2能够促进社会市场化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依靠市场来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生产方式,它的中心是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交通运输行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3]。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市场化改革能够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市场化,从而加快整个社会市场化的发展,让其他相关企业也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市场化发展。由此可见,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市场化改革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市场化。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够加速交通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进程,交通运输行业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推行市场化,才能够实现行业的稳健发展,从而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让消费者获得真正的实惠。

3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

3.1加强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

现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间的市场经济日渐激烈,为了让交通运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对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优化企业的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流动资金的利用率,严格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来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遵守法律法规,使企业充满社会责任感,对企业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培养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做好风险规避,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进而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通过企业各个部门的共同配合,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

3.2严格实行合同运输管理

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依法进行经济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合同法是维护运输市场秩序的主要依据,长期以来,合同法深受运输市场中车主、货主以及管理部门的欢迎,能够有效地提高运输市场的管理水平。交通运输行业应该严格实行合同运输,加大运输市场的法治力度,让运输活动中的各方利益都能够有所保障,提高运输方的责任心,保证货主的利益,而且更加便于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一些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的车主和货主之间的纠纷,保证运输双方的利益。

3.3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主要是指将每一个责任单位权利、责任和利益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建立预算体系,然后通过企业各个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来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实现企业高层对于企业的分层管理,是目前我国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学习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并且将这些理念能够正确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去,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将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在企业管理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让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交通运输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需要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与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结合在一起,由于全面预算管理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收益,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目标成本的管理,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现状,对影响企业经营利润的因素要做到及时发现并及时改善或解决。企业还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手段,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降低成本的方案,在企业内部进行宣传和教育,让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能够意识到降低成本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并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励企业员工来完成企业的利润目标。其次,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控制作为基础,做好企业现金流的控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项目投入资金能够做到及时回收,保证企业其他项目上的资金能够合理的支出。通过对企业现金流的控制,使企业财务核算中心的功能发挥出来,让企业资金运用的权利高度集中,在降低财务风险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资金运用的效率,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以及投资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得到保证。

3.4强化交通运输行业的收入管理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运输市场的经营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交通运输企业必须加强对运输收入的管理,避免出现偷税漏税的情况,减少企业和国家的损失[5]。企业必须设立相应的稽查管理部门,通过稽查管理人员对交通运输中产生的款项进行实地稽查以及会计核算等工作来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对稽查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使他们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提高他们的稽查管理水平,减少其在工作中产生的失误,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运输企业的经济损失。

3.5加强车路综合管理

作为进行交通运输活动的主要场所,道路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没有道路,交通运输行业就失去它的实际意义。各地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车辆和道路的管理力度,使运输市场更规范,同时,还能够使运输市场更具活力。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进行级别划分。不同级别的管理部门管理相应的道路。提高管理部门以及交通运输企业的路车管理意识,就可以保证交通运输行业能够稳健的发展。

3.6应用先进的现代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中同样可以应用先进的现代科技来适应当代市场的变化,使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能够迈向制度化、科学化及现代化。我们可以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中获取的信息更具准确性,从而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对交通运输市场及时作出市场预测,让交通运输企业能够及时的调整经营管理决策。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交通运输行业也在进行市场化改革,这就使我国交通运输市场逐渐规范化,使我国交通运输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历史的实践经验表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交通运输行业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所以,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在面对多变的市场需求时,必须进行市场化改革,完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管理体制,使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晶晶,朱嘉.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24).

[2]段朝辉.现阶段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及效益提升路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8).

[3]闫子华.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J].时代金融,2014(18).

[4]段水云.论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5(07).

第5篇:市场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探讨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资金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由金融机构自主调节利率,可以使市场更加稳定的运行,为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为此需要基于利率市场化这一背景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进行探讨,推动其进一步创新发展。

一、利率市场化背景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通常是在遵守政策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所具有的资金情况,由金融机构自主判断市场动向从而自主调节利率。因此,需要对市场中的一些不合理之处做出规范,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体系来展开管理工作,为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水平的提升。在金融市场中利率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表达出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在这一现状下,国家要合理进行调控,使基准利率处在一定的范围下,并立足于此来对市场上其他的利率做出调整,使其更加适用市场的发展需要。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使商业银行凸显一定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中稳定立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主要工作是为客户提供的存款和贷款业务,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利率市场化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动情况及时进行调控,在掌握市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体系对金融发展进行监管。这样,不但能够使商业银行接受市场的监督管理,还能够借助于商业银行的情况来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势。此外,利率市场化能够使商业银行调整现有的经营管理体系,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第二,使商业银行具备更多的创新思维。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要充分地考虑利率市场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因为利率市场化不仅会使商业银行的运行状态出现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还能够决定商业银行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在利率市场化背景尚未出现之前,商业银行的工作重点是为企业形象较好,信誉度较高的大规模企业办理贷款业务,为中小型企业办理的贷款比较少,而由于利率市场化的出现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各大规模的商业银行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创新了其经营管理模式,并对原有的结构进行转型升级,比如说较大规模的商业银行在为客户办理金额较大的贷款业务时,会降低银行贷款的利息来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中小型规模的商业银行由于规模的限制,和大规模的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在资金上并不具备优势,为了获得发展,将工作的中心放到了贷款资金需求较少的个人和企业以及需要私人定制的企业,从而形成更多的专业化银行,以此来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金融需求,这有效地缓解了目前大规模商业银行所造成的市场垄断局势,使中小型的商业银行在市场中拥有立足之地,完善了我国的信贷结构。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存在的不足

对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商业银行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所提供的业务比较单一等,并且缺乏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再者其经营管理观念已经不再适用于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发展需要,这些均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利率市场化背景,加重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出现风险的概率。分析目前的形势,可以发现银行利率的改变,会受到市场资金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市场的资金情况会导致银行利率出现变化。一旦市场资金变化程度过大,商业银行利率就会出现剧增或者是骤降,如果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银行利率变动的情况,就会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风险增加,使银行的收益受到风险影响而减少。第二,利率市场化造成商业银行的利润出现波动。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利益。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部分客户为了降低亏损,会减少投融资的规模,从而降低了存款和贷款规模,这不利于商业银行经济收入的增长。根据这一现状,我国商业银行借助于债券的发行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相比存款、贷款业务而言,债券需要面对的风险比较小,能够更好地调节市场。但这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入,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期稳定运行。第三,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为客户提供能够满足其需求的服务。在利率化市场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招聘更多的专业工作人员来展开工作。但是,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现实情况,可以发现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都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人员,现有的工作人员对于业务并没有深刻理解,缺乏对于市场的敏锐度,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不足。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并不了解自己的职责,这都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为此,应该在加大力度培养相关人才的同时建成完善的体系进行监督管理,促进商业银行提升进行经营管理水平,为银行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的措施

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应该建立完善的体系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但是由于目前的市场形势并不稳定,导致商业银行所进行的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利于商业银行长期的发展,增加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风险,降低了银行的利润。为此,商业银行应该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积极的对经营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水平,为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第一,创新管理避免利率市场化所造成的风险。对其进行创新,就必须要建立相关的机构开展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并制定方案来加强风险预防控制,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要全面地进行考虑,既要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现状出发,也要充分考虑到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使市场和银行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协调。以此来提高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减少由于风险的发生带给商业银行的经济损失,使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获得更多的利润。第二,对现有的业务进行扩展,开拓新的业务。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这一背景,需要改变以往的业务工作模式,使银行各个业务都能够得到发展,提升银行的整体业务水平。在利率市场化这一背景下,传统业务已经不能满足经营发展需要,为此,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创新新业务、新产品,为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创造新的价值通道。第三,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专业人才的价值,但是受到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人员并不专业这一因素的影响,导致商业银行的发展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应该培养更多的人才,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展开培训工作:一方面,改变工作人员的思想,让其意识到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起责任感,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和客户进行交流,满足客户办理各项业务的需求;另一方面,组织人员进行专业学习,提升其专业知识和能力,形成风险意识,具有一定的能力来抗击风险,减少风险带给商业银行的损失。此外,还应该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对于表现好的员工给予嘉奖,对于犯错的员工给予惩戒,使工作人员能够更加认真主动地工作,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总结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加,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使其拥有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在我国的经济构成中,商业银行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经济水平发展的表现。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由于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应对更多的风险,经营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从而经济收益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为此必须对其进行创新,改变原本的经营管理模式,使其能够适应利率市场化背景[8]的需要,推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使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光彩,左正东.杠杆率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22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1):81-87.

[2]秦洪军,孙龙建,黄波,赵璐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季度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分析[J].贵州商学院学报,2019,32(02):52-58.

[3]舒家先,左正东.高管薪酬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理论机理与实证研究——基于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4):110-115.

[4]中国农业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课题组,姚明德.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变化、影响和实施——基于商业银行、监管者、投资者三个视角[J].金融会计,2018(02):5-11.

[5]杨扬,时丹丹.利率市场化、非利息收入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基于非利息收入门限效应的实证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49-58.

[6]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课题组,王伟,赵志波,王博峰,张召娣.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关系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7(10):35-39.

[7]黄晓薇,郭敏,李莹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业竞争与风险的动态相关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01):7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