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干部交流方式范文

干部交流方式精选(九篇)

干部交流方式

第1篇:干部交流方式范文

干部交流轮岗工作,在局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干部的培养、锻炼结合起来;通过交流轮岗,优化班子结构,提高干部素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建设现代化城市、加快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干部轮岗交流工作带来的新变化

干部轮岗交流注重市干部的综合执政能力培养。以前的干部工作是不需要轮岗的,有的干部甚至在一个部门干10年以上,使得许多干部只精于自身本职工作,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此次轮岗,就是要打破这种一尘不变的工作方式,让干部在各个岗位上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在决策和办事上更加体现纵观全局的能力和预见发展趋势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这也充分表现出来组织工作中更加注重培养干部的综合执政能力。

干部轮岗交流模式,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必定会为我们大家营造一个纯净的政治环境和和谐的干群关系。

干部轮岗交流模式,杜绝干部在一个地方长期工作,以防日久会产生厌倦和懈怠情绪,轮岗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同时重视和培养年轻干部,提倡40岁以下干部轮岗,以期与年轻干部交流、传授其经验,多岗位轮岗可培养多元化、多层次现代化执法管理人才和执政新锐。

干部轮岗交流给全市大范围的单位带来了清新的夏日劲风,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有利于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其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充满激励和竞争的现代执法部门用人机制。

二、干部轮岗交流的心灵感悟

执法干部大规模地轮岗交流,使得干部经历了全新的角色转换,也带来了许多不一般的微妙心态。

参加轮岗交流的干部,最初经历了“一开始睡不着”的焦虑。在制定轮岗交流方案时收集内部意见,部分干部表示“担心不适应”、“在原部门更熟悉情况”,或干脆直言“希望暂时不交流”,甚至有人还有抵触情绪。

这种情形在预料之内,事实上它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轮岗交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针对处级干部启动大规模的轮岗交流。旨在用制度来完善这批干部的多岗位适应性,进而全面提升其能力素质和主动性。

许多轮岗交流干部,回忆起刚接到通知时的情景,觉得太突然了,而且马上要求上岗。随即而来的,还有种种挫败感。大部分干部,在原部门工作了许多年,各个环节驾轻就熟,许多基础数据都能够信手拈来。到新的职位后,大量专业知识要补课,领导询问某个数据,还得回去查询。加上还需和部门新同事协调磨合,轮岗干部大部分表示,手忙脚乱,当时很是郁闷了一阵。

第2篇:干部交流方式范文

【关键词】轮岗 交流 培养 锻炼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257-02

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干部轮岗交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着眼于锻炼和培养干部,使干部更多了解与掌握各职能科室工作的基本特点、规律,提高干部的服务意识与服务本领的有效途径。首先,在思想上对干部轮岗交流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轮岗是有意识地自我锻炼,每个人体内都有一种神秘的潜能,闻名于世的哈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教授曾估计一个普通人仅使用了这种潜能的10%~20%。轮岗交流就是调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人的潜能调动起来。其次,要树立全局观念,自觉服从安排,增强协调意识,在工作中不断凝聚合力,凡事要从有利于工作,科室之间、同事之间都应团结协作积极配合。再次,要增强争先创优意识,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潜能,不仅要完成工作任务,还要创出更多的工作特色。

2 分析干部队伍现状

医院党委对干部队伍进行了分析,认为一名干部什么时候最想干一番大事?那就是刚当干部的时候;一名干部什么时候最能自律?那就是在刚到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一名干部什么时候最不易犯错误?那就是在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在一个部门、一个岗位待的时间长了,其工作的一些“堕性”就会显露出来,工作上就容易出现疲沓;其心理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同时难免会受到各种干扰,工作打不开局面,思维容易形成定式,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动力,也不利于干部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磨炼自己,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所以,干部轮岗交流可以保持干部以下几种能力,一是“再创造能力”,新的工作岗位必将激励他们有新的作为,二是“继续自律”,新的工作岗位与环境一般会使干部自律做人,三是“相互监督能力”,新的人事关系必然使大家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谁都会在这种“大家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环境中”努力工作,四是“发现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容易发现自己的错误,同时也容易被纠正,工作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医院党委充分认识做好干部轮岗交流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从培养高素质卫生管理队伍出发,并以此作为培养与锻炼干部,增强队伍活力的一项措施。

3 建章立制完善轮岗

3.1 根据《党政领导班子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和《国家公务员职位轮换(轮岗)暂行办法》精神,结合医院干部轮岗交流工作实践,认真研究制定医院管理人员轮岗工作规划,明确管理人员轮岗交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程序、方法要求、组织纪律等,使干部轮岗交流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明确要求干部轮岗交流工作与平时考核、年终考评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干部轮岗交流工作中,我们认真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充分研究酝酿,对轮岗干部的思想状况、能力特长、工作实绩等进行全面考察,综合比较权衡,力求取得最佳效果。二是严格规范程序。在制定方案、确定人选、征求意见、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我们按照《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和《国家公务员职位轮换(轮岗)暂行办法》的规定,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在轮岗的实施过程中,始终把握三条原则: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凡是轮岗问题,特别是确定轮岗人选,要集体讨论决定,不搞一人说了算,要公道正派地对待每一位干部。二是坚持适才适用的原则,轮岗工作不能简单的为轮岗而轮岗,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等多种因素,坚持适才适用,在轮岗中既要考虑轮岗的需要,又要根据每个干部的才能和特长,把其安排在比较合适的岗位上。三是坚持个人服从组织的原则,一旦组织做出轮岗决定,轮岗部门和轮岗人员必须执行。

3.2 医院从2004年着手推行干部轮岗交流工作,这种干部轮岗交流局限于专业技术岗位,一是三级岗,二是总务护士。由于受到专业技术的限制,干部轮岗交流局限在专业技术人员与病区之间相互流动。三级岗与总务护士是培养科主任与护士长的人才梯队,他们都是在全院公开竞聘上岗的,其自身素质较好,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我们坚持把干部轮岗交流与培养锻炼干部相结合,与加强队伍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实践干部轮岗交流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于2006年9月份全面推动干部轮岗交流,干部轮岗交流工作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要立足长远,着眼当前,制定规范的、操作性强的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对干部轮岗交流的目的意义、对象条件、范围形式、程序纪律等各个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减少随意性,使干部交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考察、干部任期制、干部试用期、后备干部培养教育管理和专业技术职位任职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妥善处理好干部轮岗交流与干部发展方向的关系,防止出现交流而交流的现象。加强考察,全面了解掌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特长、脾气性格等,根据各人的不同特点和工作需求,分别制定培养计划。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轮岗交流,人尽其才,更好地调动积极性。对工作能力强、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要抓紧培养,尽快放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去任职。对经历单一的年轻干部,通过轮岗交流,把他们放在最合适、最能发挥特长的岗位上去,不断增长才干。

4 轮岗提升个人素质

4.1 轮岗交流改变干部精神风貌,逐步形成良好和谐关系。干部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尽管有利于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但另一方面,知识和经验受到限制,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容易形成定式,容易形成“坐井观天”的模式,视野狭窄,创新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在工作中难以开拓创新。缺乏全局观念,科室之间沟通协调不够主动,往往强调本科室的重要性,工作中仍有扯皮和碰撞现象,不利于问题与矛盾的解决。轮岗交流,随着工作环境及岗位的改变,原有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被激发出来,从被动沟通协调为主动沟通协调,较好地克服了经验主义和工作中的惰性。在新的岗位上,要适应岗位需要,自身必须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习是不断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不断充实与提高自我,才能驾驭新的工作环境。

第3篇:干部交流方式范文

建立健全干部交流制度,积极稳妥地开展干部交流工作,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干部素质,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干部交流对培养锻炼干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激活人力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使干部交流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制度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对交流工作的政策规定都比较原则,有的地方在执行中有一定的随意性。在交流干部的管理、征求调出调入单位意见的形式、与交流对象谈话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还有不够规范的方面。

2、对交流干部的考核监督和管理教育机制不够健全,缺少经常性的严格督查和行之有效的约束措施,一定程度上存在重选派交流轻管理教育的现象。个别交流干部在原单位很优秀,但在交流后,组织上跟踪培养的措施没有跟上,影响了交流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影响干部的成长进步。对挂职干部的管理比较薄弱,有的挂职干部原单位管不了,现单位很少管,放任自流,形象欠佳。

3、干部交流面比较窄。领导干部交流的多,专业干部交流的少;副职和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的多,主要领导干部交流的少。

4、干部交流保障措施比较滞后。由于各种保障措施跟不上,出现了从落后地区交流到发达地区、从经济效益差的单位交流到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容易,反之则比较难的现象。

5、交流干部家庭生活中的困难影响困扰着交流干部安心工作。干部交流自然涉及到家属就业、子女升学、老人赡养等实际问题。目前,交流干部家属随调的不到四分之一,交流干部的父母不愿离开故土,有的还无人照顾,既给交流干部又给家属带来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这些情况,造成交流干部一方面有尽快熟悉新环境、新情况、干好工作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又时常因家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承受着感情和道义上的心理压力。

6、交流干部的住房问题比较突出。工作交流调动后,在新单位一时安排不到房子,不少交流干部长期住招待所或住办公室,既不利于干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又加大了干部交流成本。

二、加强和改进干部交流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做好新形势下的干部交流管理工作,既要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又要面对现实解决问题;既要使政策措施有约束力和严肃性,符合时代要求,又要使政策措施有人性化,符合“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的精神;既要继承传统,积极稳妥地做好交流工作,又要开拓创新,使干部交流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1、加大政策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优化干部交流的社会舆论环境。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是搞好干部交流工作的基础。要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干部交流的重要意义,在领导干部中开展服从大局、服从组织决定和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精神的教育,使干部交流政策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系统形成共识,为交流干部施展才华、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各级要树立一批先进典型群体,发挥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激励交流干部安心工作,教育其他干部理解和支持交流干部的工作。

2、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一是要明确交流的对象及条件,减少随意性,实现领导干部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有序交流。交流的重点对象应当是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和管人、管钱、管物的领导干部,以及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10年的领导干部。在地域范围上,县局城乡之间的交流,应充分考虑住宿和上下班交通条件。并科学确定交流比例。为避免因交流造成某个部门新手急剧增多而影响工作的现象,应根据干部的不同职务和工作性质确定交流的比例。科(分局长)级领导干部每年交流人员不少于符合交流、轮岗条件的25%;掌握“实权”部门的人员不少于50%;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不少于30%。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交流导向,不搞照顾流,使有限的岗位资源和宝贵的人才资源实现最佳结合。三是要加大年轻干部交流力度,注重选拔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到艰苦的地方和岗位去磨炼,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

3、完善奖惩措施,激励交流干部勤奋工作。要对交流干部跟踪考察,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工作表现。制定以实绩考核为主的干部考评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提高考核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坚持以党性看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用适当的待遇激励干部。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交流、提拔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通过鼓励和压担子,促使交流干部充分发挥潜能,创造佳绩。一是在干部交流的职称评定、住房分配、经济收入上要拿出政策,减少干部交流的阻力。二是把推进干部交流与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公务员制度的实行、干部的升降、奖惩、回避等结合起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要严肃纪律,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执行组织交流决定的要给予免职或降职处分。

4、加强宏观管理,形成有效的干部交流调控机制。一是要增强干部交流工作的计划性。防止干部交流时紧时松或连续性不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二是要严格干部交流工作的程序,确定交流对象要防止由少数人说了算和不按干部交流政策办事的问题,要根据考察情况,集体讨论决定。多方位、多方面地了解干部,要把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特长、年龄性情考察清楚,在此基础上把干部交流到合适岗位、合适班子,使人尽其才,更好地调动积极性,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三是要建立交流干部跟踪培养制度,严格对交流干部的监督。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及时将干部交流的时间、学习和工作情况、职务变动情况以及交流后的现实表现记入档案,使被交流干部的情况明了,便于组织上了解掌握。当工作取得成绩时要予以鼓励,当工作出现失误时,要及时打招呼,促使交流干部在实践中健康成长。

第4篇:干部交流方式范文

【关键词】语言民族事务干群关系

【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44-02

据现有资料统计,“我国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有80多种,使用的文字也有好几十种”,[注1]在基层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由于语言交流而产生的问题,特别是民族事务中由语言交流不畅引起的干群关系问题,已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地方稳定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语言在民族事务中的关键作用

1.语言是民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交流工具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语言作为一个交际工具决不等同于人作用于自然的工具,它适用于人与人之间,在这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起着沟通情感、交流思想的作用,深入到民族精神生活之中,成为民族同一性的符号和民族仪式、民族成员资格以及民族团结一致的象征,因而获得了一种高度抽象的意义。换言之,本民族的语言除了族内交流外还承载着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因此少数民族自身语言必须得到足够重视和保护。

2.语言在民族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民族间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交流,都离不开作为基本手段的语言。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关系,因而决定了我国的民族语言及民族文化关系呈现多向互动式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使一些原本相对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迎来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与外界、与其它民族更广泛的交流成为大势所趋。因此,语言在民族交往、甚至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都更加凸现出来。

3.语言在民族事务干群关系中的重要性

民族事务干部的特殊身份要求其能充分地了解所辖区域各民族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意愿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民族事务干部要能够发扬基层民主的精神,深入到各民族群众当中。而真正做到参与式民主,平等的语言交流是互信、深入沟通的基础。这也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事务干部提出了更高、更有难度的命题。

二、民族事务干群关系中语言交流现状

1.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只通晓本族语言,无法更广泛地与外界接触。

建国以来,我国实行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政策,但由于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仍比较偏远、落后,导致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缺乏现代教育的老人仍然不掌握汉语,主动地对外交流有困难。而这些老人又是族群中权威的象征,是至关重要的群体,本应是与包括政府干部在内的与外族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主力军。这就造成了一些最能代表少数民族群众利益、最有话语权的群众无法直接与当地非本民族干部交流的这样一个严峻问题。

2.内地干部促进当地发展,却较难融入当地语言环境。

随着中央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政策上的倾斜,大批的内地干部被补充到这些地区。但这些来自内地的干部很少有人通晓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在几年的任期内也很难再学习一门语言。因此这就使他们无法近距离的和一些不通汉语的基层群众交流,成为干群之间沟通交往的一道障碍。

3.民族交往日益密切,但有时会因为语言问题引起一些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在人口频繁的交往中,由于不同民族间在文化、风俗习惯、,特别是语言上的差异,往往发生矛盾冲突,甚至有可能演化为。如少数民族到汉族人口多的城镇后,他们对当地情况不熟悉,对政策法规不了解、风俗习惯和有所差异,容易引起各类纠纷,严重影响当地的安定团结。

三、民族事务干群关系中语言交流障碍的原因

1.少数民族语言种类繁多,很难规范统一。

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由于自身和外在客观原因,虽然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自身在逐渐消亡,或者弱化,但我国56个民族中目前使用的语言仍有129种。在一些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可能同时流通着数种语言,即使是某一少数民族干部也很难掌握全部当地流通的其它民族语言。因此,在一些相对闭塞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存在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给当地干部,特别是汉族干部和外地吸纳干部系统性地学习他们的语言带来了困难。

2.部分干部依赖翻译,对与少数民族群众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干部自身来看,一方面,很多前往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干部在初入所辖区时会配有翻译,加之他们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一般是暂时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汉族干部对翻译的依赖,使得缺乏学习当地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个别干部不够深入群众,或对与少数民族群众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他们把工作的重心更多倾向了和民族语言关系不大的事务上,对语言学习的动力减少。

3.部分地区对干部的双语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少数民族地区在政策上一般都是鼓励汉族干部学习当地民族语言,但一些地方对此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有效的系统制度和外部监督机制来保证各民族干部学习当地其它民族语言。

四、对于改善民族事务中语言交流问题的应对措施

1.增进双语教学力度,尤其注重对干部的语言培训。

当今,双语教育是语言保护最好的途径。截止到2008年,仅新疆在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就有236万多人,其中接受双语教学的有60多万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25.4%。可以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干部每日一句话、每周一课、民汉干部“一帮一结对子”“一帮多”、“多帮一”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干部的“双语”效果。例如,新疆额敏县长期开设双语培训主体班次,汉族干部学习哈萨克语言、少数民族干部学习汉语言,培训方式以实行脱产集中学习与到村队挂职工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达到实践促学习,学习促工作的效果。

2.完善组织、加强培训,尤其是加强对汉族干部的学习要求。

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健全的少数民族语言学习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力争不留死角,不应只满足于会说“你好”、“再见”等极为简单的用语。因此,要编印好适合汉族干部学习的教材,同时录制配套音像设备,免费发放到汉族干部手中,丰富培训的内容、灵活学习的方式方法,使语言学习不成为干部的负担,突出培训质量;举办学说竞赛活动,建立考核制度,与干部的政绩挂钩,评选表彰语言活动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激发学习热情。

3.鼓励内地干部与基层群众交流,更好地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鼓励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交流,国家应该出台相应规定,建立汉族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考核标准,对于能流利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汉族干部给予相应的津贴和政策性倾斜。

第5篇:干部交流方式范文

[关键词]干部交流;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016 — 02

党政领导干部规定所称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是指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通过调任、 转任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整。所谓干部交流制度就是对干部实施的不同岗位或不同单位的调动和轮换规程。旨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改进领导工作作风,培养锻炼干部,使其在更广阔的领域内获得领导经验,增长才干,全面提高其素质〔1〕。

1.当前我国干部交流难的表现

推行干部交流制度,对于激发广大干部的竞争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尽快培养、锻炼复合型干部,建立高素质干部队伍,促进机关廉政勤政建设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实践看,交流工作的成效远没有达到要求,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收入好的调到收入差的部门难

某些部门除了额外收入工资发给外,所有政策开口子的各种补助可以全部到位,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额外收入。要想将这些单位的干部交流出来,的确有一定难度,这里的领导干部宁愿就地免职也死活不肯交流去外部门。而外面的干部又千方百计往里钻。

1.2有权部门调到无权单位难

在上层领导眼中,关键部门不能频繁轮换,即使在本岗位无创新精神,甚至在其岗位退休,也不愿交流出去。这些部门的主要干部乃至一般干部都死活不肯离开“宝地”,因为离开了那里,一是身价陡降,二是远离了“皇上”,落差太大。其他的一些有权单位同时又有钱,也绝不愿意调到其他部门,即使是提升职务难度也十分大。

1.3在市区工作的干部交流到偏远地区难

有的同志一提到交流便忧上心头,像很多高校有本部和其他校区,这些同志不愿意到偏远的校区工作。他们在市区安了家,工作顺手,生活安逸。白天上班,晚上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而其他校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远不如城市,因而他们图安逸,不愿离开“安乐窝”。

1.4资历深,基础薄弱的干部交流难

有些同志自己认为资格老,阅历深,为单位“贡献大”,加之对有些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学历基础薄弱的历史原因,造成交流难度大。

2.导致干部交流难的主要原因

当前,导致干部交流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小团体意识和认识误区,导致干部交流难

我们知道,一个组织一个部门的工作不是游戏,社会化的活动绝不是搞搞临时组合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环境,任何工作都需要团体的配合来完成,而决定结果的优劣,“默契”至关重要。小团体意识使得各部门都不愿意交流优秀、年轻、有潜力、用得顺手的干部,生怕一旦交流出去就会影响到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再从社会公众心理来看,由于目前社会上仍存在“交流的干部不是好干部”的偏见,特别是那些从机关向基层、从“热门”岗位向“冷门”岗位、从比较“安逸”的部门到矛盾复杂困难重重部门接受锻炼的平职交流干部,往往被狭隘地误认为是犯了错误、能力水平低,或在原单位表现不好、“混”不下去了才被组织“发落”的,从而影响干部交流的积极性。

2.2待遇、专业要求上的差异,导致干部交流难

我们都很清楚,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单位、部门之间的职能差异,造成事实上的分配差异。即便是一模一样的岗位,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环境下,对从业者的“回报”像收入或是升职的机会也是不一样的,干部交流必然涉及干部的切身利益,有的担心交流后,收入水平会降低,晋级晋职会受到影响,导致中层干部向收入高的单位交流易,向收入低的单位交流难。这是其一,再者象干部岗位一般专业性都比较强,对政策把握、业务要求都比较高,然而有些领导人为了应付上级的指令,或者仅凭主观想法随性地就把干部给交流了出去,完全不顾被交流的干部的专业素质,个人才能〔2〕。

2.3制度不完善,导致干部交流难

我们都知道一个完善的制度对政策运行的重要性。交流之所以“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这方面还不够成熟。没有保障自然就缺乏吸引力,要一个人放弃现有固定的人脉关系,固定的工作环境,去到一个陌生的部门,在行政岗位与事业岗位之间如何实现双向流动,不同的职称与职位设置之间如何实现互评互聘,不同的岗位之间如何实现职级、职称、待遇的有效调节等等一系列都是实际需要考虑的问题。

2.4上级领导长官意识导致干部交流难

将个人对干部的看法取代组织对干部的考核评价,由此促长了属下趋炎附势的恶习。就利益而言,群众问题就无足轻重了,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与上级领导的“友好”关系,一些下级在占据“好码头”,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之后,慷单位之慨,对上级主要领导大肆进行“感情投资”,从而获得“护身符”,稳坐钓鱼船,在好单位长期岿然不动,高枕无忧。

3.促进干部交流的相关对策

当下虽然还没有彻底解决干部交流难的方法,但是针对原因我们可以寻求到一些有效的对策:

3.1改变传统思维模式,为干部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般来说,每一个分管领导都希望自己手下有精兵强将。分管的下属干部岗位变动,会使分管领导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新人。但从长远和全局来看,不进行岗位交流不利于整体工作,也不利于分管领导下属干部的全面进步,会压抑有能力干部潜在素质的提高。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是搞好干部交流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改变人们以往认为被交流者就是那些办事能力低下,犯过错误的干部的观念,改变部门的小团体意识,不能只顾及自身部门的业绩,抓着优秀人才,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放手,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力支持干部迎接新岗位的挑战,认真负责地指导帮助尚不成熟的干部早日成才,为岗位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

3.2从实际出发,保障被交流干部的切身利益

干部交流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岗位的职员有着不同的技术知识要求,所以在交流的时候必须考虑对口问题,如果脱离了实际而仅仅凭主观判断或单纯为了形象工程,完成任务那只能说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了。再说待遇问题,很多人回避但却是一个最直接最现实急需面对的问题,有什么理由让人放弃相对安逸的环境去到一个陌生又相对不利于自身前途发展的地方呢,只有在他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我们才有可能做到有效率的交流。

3.3健全配套制度,杜绝干部岗位交流的短期行为

要系统地建立干部交流的各项配套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干部交流,确保交流工作科学、规范、合理、顺畅。一要强化目标管理。应采取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对干部在任期内两个文明建设情况、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职责做出规范要求,增强北交流干部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二要加强考核,要把日常业绩考核与年度、任期考核结合起来,把实绩和任期目标的实现情况作为干部交流、任期奖惩的首要依据。三要增强计划性,“小幅度、低频率”地交流。要根据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年轻干部选拔培养的需要,制定具体工作实施计划,交流前要摸清各方面情况,方案周密细致,慎重考虑,每次调整干部要有针对性,干部交流要“小步低频”,讲究质量和效果,力求避免不利因素产生。同一部门的党政管理干部不宜同时向外交流,否则,不利于领导班子的交替和衔接,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要有利于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保证班子的顺利交替,保证部门工作的连续性〔3〕。

3.4丰富交流形式

根据各类领导班子建设、年轻干部选拔培养的需要,制定详细的、操作性强的交流规划和具体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划定对象范围,确立原则要求,规范程序方法,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与科学性,保证整个干部交流工作形成制度,并严格按照规定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根据各个后备干部自身的特点、能力状况和岗位需要,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通过置换的办法,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职位上〔4〕。

要区别干部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方式对干部进行交流。对于能力较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实行提拔交流;对于政治素质欠佳、事业心不强、自身要求不严、甚至影响团结的干部,实行降职交流;对年纪轻、水平高、潜力大的干部,实行培养流;对年龄偏大或身体不好,不宜在班子中工作的干部,实行非领导岗位的安置流;对同一岗位履职较长的干部,实行换岗流;对任职需要“避亲避籍避熟”的干部,实施回避型交流 〔5〕。

科学合理的交流不但能够提高部门效率,而且有利于人才的有效使用,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用的开发。我们有必要明确干部交流是为了实现干部资源的优化利用,帮助干部积累更多的经验,开阔眼界,锻炼干部的工作能力,实现先进管理经验交流,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总之,只有解决好干部交流这一难题,形成一个吸收进来、交流出去、再吸收进来、交流出去的循环往复的良性动态模式,才能使干部队伍活起来,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Z〕2006-08-06

〔2〕朱平生.干部交流难的原因及对策〔J〕.继续教育与人事. 2002,(02).

〔3〕杨春生.推行管理干部岗位交流时间与思考〔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3,(03)

第6篇:干部交流方式范文

一、认识先行,让干部服从交流。

容易使人滋长懒惰情绪,多年待在同一岗位。变得僵化保守、不思进取,不利于干部的工作创新,不利于干部的成长”而实行交流,为干部提供了多岗位锻炼的平台,搭起了成长成熟的梯子。二是有利于医治“班子病”通过交流,能调整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及时解决散懒、老化、内部不团结等“班子病”实现领导班子成员在性别、年龄、性格、专业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激活干部队伍的活力,优化班子结构。三是有利于冲破“关系网”长期在一个岗位上任职的科级领导干部,容易形成“关系网”被人情关系缠绕,助长腐败。加强科级干部交流有利于领导干部摆脱人情关系的干扰,做到秉公办事,净化党内风气,改善干群关系。

必须解决好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要在干部交流工作上取得新突破。充分认识其意义。有利于解决干部“成长难”实践出真知,经历长才干。

二、完善制度,让干部规范交流。一是增强干部交流的科学性。根据全县科级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制定好干部交流计划,制定科级干部交流实施细则,明确交流条件,做到交流预先有谋划、操作有标准。对交流干部的基本条件、什么时间进行交流、交流多长时间、交流的比例、交流到期后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都有一个硬性规定,让每一个干部对交流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交流工作真正走上经常化轨道。二是健全跟踪培养机制。对跨部门、跨行业交流的干部,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做好跟踪考察和培养。制定以实绩考核为主的干部考评指标体系,凭实绩用干部,用适当的待遇激励干部。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交流、提拔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三是实行交流任期工作目标责任制。交流干部在任期内工作目标任务完成好,业绩突出,特别是在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绩,且群众公认的,可优先提拔使用。对在任期内工作目标任务完成较差,经考核不称职,造成不同程度损失或影响的干部,要视具体情况作降职、撤职等处理。尽可能采取提拔方式交流干部,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交流的地方、部门和职位,这种方式易于干部接受。四要健全组织关怀激励机制。县委组织部对每位交流的科级干部,要进行任前谈话。谈话中对干部要既肯定以往工作成绩,也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同时对新岗位工作提出要求和期望,鼓励创造新的业绩。谈话中还要了解交流干部的实际困难,如职称问题、子女入学问题、工资待遇差异问题等,组织上要创造条件,尽量帮助解决,以免除交流干部的后顾之忧。

三、创新方法,让干部有序交流。一是点面结合。既抓好“一把手”和管人、管钱、管物的领导干部,以及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10年的科级领导干部的交流,又兼顾领导班子建设,广泛调动班子成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根据干部的不同条件,领导班子的实际情况,对那些素质较好,并经过关键岗位锻炼和需要在关键岗位上锻炼,并已基本成熟的干部采用提拔交流的方式,让他们在较高层次的岗位上任职锻炼。二是以岗选人。根据制定的交流计划和拟交流干部的能力特点,进行统筹安排,在实现内部人才合理流动的基础上,尽量使被交流干部能够学有所用,发挥其所长,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同时干部交流要抓住重点、有所侧重,交流岗位应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重点单位或部门关键岗位上的干部要加大交流力度。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根据干部的年龄、气质和专业知识类型,将其安排到相应岗位工作,不“乱点鸳鸯谱”,不搞论资排辈和平衡照顾,避免大才小用、小才大用、庸才重用。三是幅度适中。为保持干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般来说,新干部上任要有二到三年的时间,才能看出一任干部的工作成效。一方面要避免因交流造成某个地方和部门新手急剧增多而影响工作的现象,应合理确定交流的比例。

第7篇:干部交流方式范文

今年3月,访问俄罗斯时曾指出:“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持续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新时期领导干部必备能力之一。实践证明,领导干部跨文化交流能力强,就能在对外交流中妥善应对,起到促进交流和增进友谊的作用,起到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的作用。因此,提升领导干部跨文化交流能力非常重要。那么,领导干部应如何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呢?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五个方面。

尊重文化差异,增强多元文化意识

提升领导干部跨文化交流能力,应增进领导干部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增强多元文化意识。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受政治、经济、历史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即使是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当代,文化的多样性也依然存在。因此,领导干部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要学会尊重和适应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宗教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语言表达等方面差异。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方面,在不同社会习俗中贯穿着该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处事原则,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流。比如,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西方价值观崇尚自由与民主,西方文化强调个性,主张自我实现,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而中国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群体意识,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中国人的文化信仰表现在“和”的精神中,表现在“仁义礼智信”的信条里。因此。领导干部在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时,应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尊重其宗教习惯。切忌一味用本文化的价值观去理解和评判对方的思维习惯,保持积极沟通心态,减少文化偏见和文化冲突,减少交流沟通中的壁垒,提高交流效率。

运用“求同存异”思想,实现文化认同

任何文化都承载着这种文化的民族本身独特的精神,任何国家都有其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当不同文化相互碰撞时,需要运用提出的“求同存异”思想,实现文化认同。一方面,任何文化都包含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宽容。基督教文明崇尚“博爱”;中国儒家则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见,不同文化在深层次结构中存在着共性,所以,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达成完全共识虽不现实,但形成有限共识是可以追求的。另一方面,要正确看待各种差异的存在,努力适应差异。任何文化都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地方。正如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即便是来自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也会因地位、受教育程度、年龄差距等因素产生观点分歧。更何况来自不同国家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呢?但是,可以通过沟通与交流,就某些问题分享各自的经验和体会。因此,领导干部应充分地认识到差异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存异应了解“异”在何处。两种文化之间不同的部分,不仅应尊重和包容,而且还应当注重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学习,相互吸收彼此文化的精华和长处,形成不同文化间的互补,真正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重视跨文化交流学习与实践,培养文化理解力

一方面,加强文化学习。通过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培养文化的理解力,增强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适应性,增进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在跨文化学习过程中,尽量加大真实语言材料的输入,进行有组织的模拟训练,积极使用现代化的学习手段,如观看相关原版的影视节目、互联网等,多参加一些相关的专题讲座,文化讲座、主题论坛以及在一些国家举行的“中国文化年”或“中国文化周”等各种活动,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和跨文化交流技巧。另一方面,加强文化交流实践。比如,今年5月20日,作为总理首次出访过程中,与印度总理辛格握手道别时,用英语对要求补拍镜头的印度记者说“It Will be a Headline of Your Newspaper(这会上明天你们报纸的头条吗)?”当听到记者肯定的回答后,一边说“Once Again”,一边面向记者再次与辛格握手。总理用英语进行直接沟通,这不仅体现总理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而且让交流更加顺畅,给各国媒体留下了积极的、深刻的印象。因此,领导干部在参加出国考察、国内外事活动时,不妨向总理学习。

善用国际表达,依据事实说话

减少文化差异需要表达方式上的国际化。所谓表达方式上的国际化就是依据事实说话,用有依据的、生动的语言来表述,反映现实,触动人内心的情感。简而言之,就是用西方能理解的、听得懂的方式讲话,这样才会有说服力。比如,前不久,作为总理首次出访中,多次强调了中国在发展中对世界的需要。在瑞士,坦言让国民“吃上安全食品,喝上干净水,呼吸新鲜空气”对于中国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他愿意把问题都摆到桌面上,他知道如何向欧洲国家的民众、向世界发出声音。赵启正在《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一书中提到,中国领导干部在对外宣传中国的国情、政策、经济时,通常会提到“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如不解释,西方人是会不明白的。这句话用国际上能理解的方式,可以表述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中国经济状况和中国价值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这样的表述才能达到西方人理解的效果。总之,领导干部应知道如何用西方人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讲好中国的故事。

重视非语言交流

非语言交流是指用以传播语言交流之外的所有行为,主要包括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非语言符号能够表达复杂的、无法言表的感情和信息,可以起到补充、重复、强调、调整语言符号的信息。Samovar认为,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语言行为信息的社交内容只占35%,其余都是通过非语言形式传递。语言学家Abercrombie曾说:“你用发音器官说话,但你用整个身体交谈。”由此可见,非语言交流伴随整个交流过程的始终,它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头部动作、人的眼神、面部表情、握手、微笑、身势、衣着、化妆、气味以及个人用品都会不经意地流露出许多信息,有些信息是人们真实意思的表达,但是有些不经意间的举动,可能会使交流对象产生误解。因此,领导干部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应高度重视非语言交流。虽然不同文化中非语言交流有很大的差异,使人们的把握和理解出现困难和歧义。但是,非语言行为都具有普遍性和多元性,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仅应重视非语言交流中存在的差异性,而且应重视在不同文化非语言交流中存在的共性和普遍意义。

第8篇:干部交流方式范文

1、明确交流的对象及条件,实现领导干部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有序交流。市、县级领导干部交流的重点是:需培养锻炼和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干部,在同一市、县级任职时间较长和按规定需要回避的领导干部。原则上市、县级主要领导干部任职满二届应实施交流。中层干部交流的重点对象应当是部门主要领导以及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5年的领导干部。

2、树立正确的交流导向,不搞照顾流,使有限的岗位资源和宝贵的人才资源实现最佳结合。

3、加大年轻干部交流力度,注重选拔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到艰苦的地方和岗位去磨练,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加强宏观管理,形成有效的干部交流调控机制

一是建议省、市组织和人事部门增强干部交流工作的计划性。防止干部交流时紧时松或连续性不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二是建议省、市组织和人事部门正确处理整体稳定与有序流动的关系。干部交流工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进行,既要使应该交流的人员及时得到交流,又要注意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适当控制交流的范围和人数,不搞运动式的在一个短时期内,从一个单位、一个班子中交流过多干部,影响工作的正常运行,班子交流面一次性不超过1/3,以“适度”保稳定,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三是建议省、市组织和人事部门建立交流干部跟踪培养制度,严格对交流干部的监督。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及时将干部交流的时间、学习和工作情况、职务变动情况以及交流后的现实表现记入档案,使被交流干部的情况明了,便于组织上了解掌握。当工作取得成绩时要予以鼓励,当工作出现失误时,要及时打招呼,促使交流干部在实践中健康成长。

三、完善奖惩考核机制,激励交流干部勤奋工作

1、建立完善科学评价干部业绩的机制。具体做到两点:一是显性业绩与隐性业绩相结合,有效遏制一些干部追求虚假政绩现象。二是联系本地的历史基础,联系干部的现实努力程度,对不同的基础条件采取不同的评判标准,从而提高考核的准确度,防止挫伤在艰苦环境下干部工作积极性

2、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考核机制。一是明确一个的考核原则。就是以分工定考核,以考核论业绩,以业绩论奖罚。考核的全过程实行自上而下目标管理,自下而上民主评议几个回合,真正反映实事求是、注重实绩、体现导向、不打“和牌”的精神。在考核中,将“议”、“看”紧密结合,通过“议”、“看”结合,给干部增添了压力和动力,促使他们改进工作,真抓实干,每年都力争使自己的工作跨一个大台阶。二是实行一个科学考核体系。强化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市、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必须有明确的任期岗位责任目标,制定以实绩考核为主的干部考评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对不思进取,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的,要及时给以警示,直至建议或责成有关单位罢免或解聘所任领导职务。在考核中对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和考核,广泛听取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最后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并与干部本人见面。省、市组织和人事部门也须对照干部管理条例的考核要求,制定和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把目标层层分解,任务件件落实,形成职责清楚、赏罚分明的激励体制,提高考核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对交流干部跟踪考察,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工作表现,坚持以党性看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用适当的待遇激励干部。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交流、提拔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促使交流干部充分发挥潜能,创造佳绩。

三是建立一个完整的业绩档案。建立干部政绩考核制度,由市、县纪检部门负责对全市领导干部进行勤政、廉政、业绩的考核,并为每个干部建立起政绩和廉政档案。通过实行干部政绩考核制度,避免凭印象任用、交流干部的现象,使一批政治强、业务精、公论好的干部得到了及时交流和重用。

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异地任职干部管理

对交流干部实行定期督查与不定期抽查,对不执行制度且教育不改者要严肃处理,对交流后不能认真履行职责的干部,依照法定程序,提请罢免。要建立交流干部生活地与工作地监督部门的联系制度,形成良好的交流干部监督网络。

五、推进交流力度,造就复合人才

通过对市、县级主要领导干部在市内、外跨地区之间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交流,达到发挥干部特长,丰富领导经验,提高领导水平的目的。

1、开展跨系统交流。根据中组部和省委关于干部异地交流管理办法的精神,市县可以立足自有人才的培养开发,在依法合规组织和加大市、县级主要领导之间交流同时,尤其要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培养复合性干部,促进人才成长进步。

2、充实后备力量。建立全市人才库,健全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管理等工作制度和办法,坚持注重发展潜力、重视培养提高的原则,加大优秀年轻干部跨部门、跨岗位交流力度,强化多岗位的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通过交流或轮岗锻炼以丰富领导经验、提高领导水平;开展有计划的苏南、苏北后备干部交流,使干部在不同环境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同时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考察调整一次,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适应中、远期干部队伍建设需要的后备干部队伍,为怀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3、推进南北交流。迅速启动交流互动工程,多层次、大力度积极开展苏南、苏北等地区领导干部的异地交流,将南方的全新经营理念、别具一格的市场拓展模式以及新观念、新思路、新信息引入北方地区,将北方不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工作方法融入南方地区发展,在南北交流互动中既使交流的高级管理人员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推动怀化市开拓进取,打开工作局面,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9篇:干部交流方式范文

一、实践与探索

1、突出交流重点。一是抓好市级机关和乡镇党政一把手的异地交流。市直机关部门交流了26个党政正职,乡镇党政正职交流面达到71%;二是抓好执法部门、热点岗位的换岗交流。对法院、检察院、建设局、交通局等单位副职组织了交流,同时有3名同志因亲属关系安排了换岗;三是抓好年轻干部的培养交流。从市级机关选派26名年轻同志到乡镇任职,其中15人先后走上正职领导岗位,占乡镇党政正职总数的37%。选派6名同志到经济开发区专职驻外招商,2名同志到局见习工作;四是抓好乡镇之间的干部工作交流。选调7名熟悉基层农村工作的同志到经济薄弱的乡镇担当重任,对36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调整了岗位或工作分工。

2、拓宽交流渠道。市委在加快干部交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干部交流的途径。一是结合干部提拔使用交流干部。去年以来,交流提拔干部占提拔干部总数的32%,有意识地把年轻干部放到乡镇和招商引资第一线加强实践锻炼;二是结合班子换届和机构改革交流干部。在市级机关机构改革和乡镇党委换届、人大例会过程中,抓住完善班子结构等契机,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三是结合公开选拔交流干部。先后两次组织局级干部公开选拔,交流提拔干部占录用干部数的54%。

3、完善相关制度。市委针对干部交流工作存在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在市委形成决定后,及时开展谈心、谈话活动,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交流干部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正确对待交流,增强他们开展工作的信心。同时建立跟踪走访和考察制度,掌握思想动态,了解工作情况;二是严肃干部纪律。市委八届四次全委会议专门形成《决议》,重申交流任职干部,应在市委决定见面谈话后三天内做好工作交接,并到新的岗位报到。无特殊情况15天内不到岗的就地免职。在任职文件下发后一个月内主动办好行政、工资、组织关系转移手续,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将工资关系留在原单位。当然在拟定交流方案时,市委会尽量照顾和考虑干部的实际困难。但一经决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不执行干部交流的决定,必须无条件服从;三是制定激励措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解决交流干部后顾之忧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对在乡镇担任党委书记、乡镇长达到一定年限的,实行购房奖励性补助、子女入学补贴和岗位补贴,同时对交流干部发放生活补贴,较有效地激励交流干部扎根基层第一线。

二、问题与原因

我市在推进干部交流工作中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遇到一些难题或是影响干部交流工作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思想观念的局限性,淡化了交流的目的。除提拔流或向热点部门、重要岗位流动外,人们对其它一般性的干部交流认识不足。有些单位主要领导怕影响稳定、怕影响工作连续性、怕得罪人,不愿组织干部交流,或以求工作“顺手”,积极推荐个性强、能力弱、不相融的同志向外交流,而不求如何改进工作方法,团结同志,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给干部交流造成“平调就是受贬”的错觉和误解。有的同志满足于熟悉的工作环境、现有的工作条件、岗位,不愿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挑战,怕放弃自己的业务,影响自己的前途。

2、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限制了交流的渠道。客观上,不同单位的工作性质、内容,收入分配、福利待遇、人际环境等各不相同。到困难部位、复杂环境工作,有的同志心理不够平衡,甚至有抵触情绪和临时观念,寻找借口,请求组织照顾,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务方面阻力较大。女干部在乡镇交流也受到生活、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干部交流只能在情况相近的单位来回转。

3、干部管理体制的制约性,减弱了交流的力度。“三支队伍”之间干部交流不太通畅,主要集中在同性质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关、事业、企业之间流动比较困难。机关中层干部也为部门所有,推进中层干部的换岗交流,缺乏有力、有效的调控手段。

4、对交流干部的排他性,降低了交流的效果。有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不愿输出干部,也不愿接收干部,怕造成本地干部提拔受到限制,影响到其他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的进取心和积极性。交流干部到新的岗位后,如担任党政一把手,工作环境会好些,如担任一般的副职,个别班子成员配合意识不强、互不相融、甚至相互拆台,造成交流干部对新的环境了解难,一时难以放手开展工作。

三、建议与对策

干部交流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整体筹划,稳步推进,配套实施,精心操作。

1、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认真学习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总结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通过交流干部的成长典型和先进事迹的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和认识干部交流的目的、意义、形式和作用,提高社会心理接受程度,排除人们对交流工作的思想障碍。

2、正确把握干部交流的原则:

一是适度交流的原则。在对干部队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并制定干部交流的规划和计划。要在保持领导班子和社会稳定、保持工作连续性的前提下,掌握恰当的时间和适当的比例,逐步实施。在任期内的干部不宜频繁调动和交流。组织交流时,应采取集中交流的形式,增强社会效果和交流干部的接受程度。

二是合理流动的原则。交流干部要注意扬长避短,有利于调动干部的积极性,真正使领导班子结构得到优化,功能得到增强,干部个人素质得到提高。要尽量考虑到地域靠近、部门相近、专业接近。

三是依法办事的原则。干部任免有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规定。在组织干部交流时,要注意履行工作程序,应征求协管方意见的要事先征求意见,应通过选举任命的职务,要事先组织选举等。

3、科学确定交流对象和形式。注意根据班子运转状况、队伍结构、干部个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部门工作性质等研究确定交流的对象和形式。要把交流的重点放在党政一把手,缺乏基层锻炼、知识面不宽的年轻干部,热点、关键岗位干部的交流上。要把熟悉经济工作的同志充实到基层一线,提高乡镇班子含经量。班子成员交流要结合民主测评和组织考察,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在一个地方或班子中已形成偏见、成见,而又确有能力、有争议的干部,要及时组织异地交流,让他们轻装上阵、放手工作。要有计划地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选调政治素质好、会管理的干部到企业挂职或任职,企事业单位特别优秀的可直接调任到领导岗位。通过公开选拔、双向兼职、挂职锻炼、配备助理、调任等形式,逐步建立组织调配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干部交流工作新机制。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