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花木兰观后感范文

花木兰观后感精选(九篇)

第1篇:花木兰观后感范文

《花木兰》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首先是柔然大军来袭,魏国征集军马时,花木兰恋恋不舍离开家乡,代父从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花木兰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花木兰观后感1由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改编自中国古老的传奇故事。讲述了一个性格直爽、心地善良的好女孩代父从军的故事。北魏时期,北方匈奴来犯,国家大举征兵,花木兰的父亲也被征召上战场。花木兰知道父亲的脚受过伤,不能去打仗,于是半夜剪掉了头发,带上圣旨、黑马和父亲的盔甲偷偷去了军营。后来花家的老祖宗知道了,便派了一只木须龙去保护她,随行的还有它的朋友蟋蟀。在军营,花木兰靠刻苦和毅力练就了一身真功夫。在与匈奴的对决中,军中炮弹不足,花木兰急中生智,以大炮轰炸雪山造成雪崩,消灭了敌人。在与匈奴作战时,花木兰因受伤暴露了女儿身,她与木须龙被抛弃在冰天雪地的边疆,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情势之下,木兰也没有放弃对抗挫折的勇气,在战友都不相信她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消灭了在雪崩中逃脱的单于等敌人,救了皇上。

这部影片幽默、风趣,非常适合儿童观看。影片虽然改编自中国传奇故事,但也添加了一些神话色彩,如老祖宗、木须龙及会说话的蟋蟀。影片语言风趣、行为搞笑,如送信的骑的不是马,而是熊猫,嘴上还说“快递”来了!这些轻松的风格,都易于被儿童理解和接受。

影片通过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曲折故事,宣扬了中国传统的孝顺、坚韧、爱国等美德,树立了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具有较为积极的教育意义。

《花木兰》是一部精彩的动画影片,适合儿童观看,也适合童心未泯的“老儿童”观看。

花木兰观后感2在古代,人人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花木兰却是一个“意外”,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拼杀十年之久,立下赫赫战功。她既是一位平民少女,也是一位巾帼英雄。

今天下午,班主任给我们观看了《花木兰》。电影的开头:正如《木兰诗》说的一样———“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她的弟弟跑过来,淘气地将线头剪断。他把木兰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的。木兰只是宠溺得笑了笑。画面一转,到了夜里,汉帝派人通知花木兰的父亲花将军带兵出征。花将军急急忙忙地赶回家里,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花将军本就年老力衰,经过这一次,更是病情加重,卧床不起。木兰见状,有个想法涌上心头:为什么我不能替父从军呢?我常年接受训练,不比男孩差!想着想着,心里便有了决定要替父从军。她将这个决定告诉她的父母,得到了父母异口同声的拒绝。她不放弃。她最终劝服父母,骑上骏马,迎着朝阳奔向战场。晚上露宿在黄河边,她听不见父母的呼唤,只听见黄河激流澎湃,水花飞溅。早晨她离开黄河,来到黑山,一不小心被强盗绑架了。这时她的师傅似乎出现在她面前,指点她如何逆转。最后木兰打败强盗。同时她认识了一个朋友——刘刚。

当他们抵达战场时,两军已交战多次。他们马上加入了战斗的队伍中,一起上场杀敌。有一次,刘刚不小心被敌军抓住。木兰前去救他。机智的两人逃出敌营。不小心他们听到敌军的计划。回来军营后他们立即上报汉帝。汉帝早已怀疑丞相已是敌军奸细。他便偷偷派木兰与刘刚进一步去查看。果然,他们发现丞相还真已经投降敌方。他们瞒过丞相,做好三天后的战斗准备。最终击破敌军,丞相也受到惩处。

多年的战争将士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刘刚和木兰有幸成为生还的战士。他们归来拜见汉帝,汉帝坐在明堂上,问木兰愿不愿意做官,木兰说她只想骑上千里马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亲人听说木兰回来纷纷开始准备迎接她。木兰脱下军装穿上原先的衣着,出门去看战友们,他们都很吃惊。作战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郎。

木兰是一位传奇人物,既有女子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她既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在国家胜利时又不慕高官厚禄,退出朝堂。她以自己为例子向大家说明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电影中,更是把木兰的形象进一步放大,将一个生动的花木兰仿佛放在面前,她是我们的榜样!

我们能够学习木兰万一吗?我们不要说为国家做什么贡献,即使将来为家庭,为家族做点贡献,都算不错了吧?

我们有这样的责任感吗?我们有这样的能力吗?我没有看到自己身上有什么为家族争光的智慧和力量!

花木兰观后感3《花木兰》这部电影,我非常感动。影片主人公花木兰那神勇的形象不时在我脑海中浮现。当我看到电影最后那一个场景——花木兰与文泰的一番对话,泪水在眼眶中不断积蓄,差点流出来了。花木兰那克制自己的欲望多么强烈啊!

花木兰是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因为父亲多病,上不了战场,花木兰只好偷偷地上战场去了。有一次,花木兰和文泰在温泉里比试,文泰发现花木兰是女的,并答应替她保守秘密。从此以后,他俩一起战斗,一起升官,变得越来越成熟。有一年,文泰上了战场,在战场上,脸被砍了一刀。战争过后,文泰与小虎合计,为使花木兰安心战斗,文泰假死。果然,在小虎的帮助下,花木兰奋勇杀敌,立下了许多战功。

一天,花木兰打算出击,把柔然一举击灭。单于带着柔然的部队来到了魏国的土地上。“呼——”,战争打响了,花木兰利用她的智慧打破柔然的两万大军,可是柔然的部队太多了,花木兰便退至峡谷。这时,“毒龙”来了,魏国大军没有防备,伤亡惨重,军区和药品也都没有了。后来,文泰用自己换来了柔然的军医和药品,给花木兰和战士们疗伤。于是,花木兰下定决心,一定要救出文泰,杀死单于。经过一番计划,花木兰终于成功了。

花木兰是个勇敢的人,与她相比,我觉得自己很渺小。上次,老师让我们竞选班干部,我都没有勇气走上讲台。当同学们在讲台上精彩而激烈地演讲时,而我却只能在座位上呆呆地看着,看着心中“学习委员”的宝座被别的同学竞选走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领悟到:只有具有勇气和智慧才能成功。以后,我一定要变得勇敢起来,做个敢吃螃蟹的人!

花木兰观后感4花木兰代父从军已经是千万人都无故事比熟悉的感人了,而且现在还被拍成了动画片。今天我就上网看了这部电影,它是美国好莱坞制作的,我们看的是原声片,因为网上上传的影片配音效果一向差强人意。

这个电影是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村庄,村里住着花木兰一家人,花木兰的父亲因为在战场上受伤有腿疾,退役在家修养。可是,就在花木兰十几岁的时候,国家发生了**,敌人在长城下准备攻打长城。皇帝只好下征兵诏书,每家都必须有一个男子充当壮丁去前线参加战斗。其中就有花木兰的父亲,花木兰为了她父亲不得不鼓起勇气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诏书发到家里的第二天,花木兰来到军营,战士们谁都不知道她是个女孩儿。就这样她开始了军营生活,日复一日的训练让她跟着战友们练了一身好功夫。一天,长官把箭射在最高的柱子上,但是没有谁能把它取下来,只有花木兰不断努力花了一整夜的功夫,爬到最高处,拿下了那支箭,也让身边其他的士兵对“他”刮目相看。终于要上战场了,他们走啊走,突然前面有很多敌人向他们冲来,原来是中了埋伏。花木兰看到前面的雪山和悬崖,灵机一动,把大炮对准雪山,就是一炮,雪崩的巨大威力使得敌人的千军万马全部被淹没在皑皑白雪里。

长官也被雪崩的力量冲走了,花木兰为了救他,被冰块刮伤,将军请大夫来给她包扎的时候,大家发现原来花木兰竟然是个女的。由于想到花木兰救了自己一命,就没有给杀她,军队抛下了花木兰回都城了。花木兰发现还有敌人没有死于雪崩,单于还活着。花木兰连忙赶回都城,冒着被处死的危险,去通知大家敌人还没死。可是没有人相信她,就因为她是个女孩儿。不幸还是发生了,在皇帝给长官赏赐的时候,单于发动了突袭,皇帝被抓走关在城楼上。大家这才相信了花木兰的话,齐心协力和花木兰一起救下了皇帝。皇帝想让花木兰留在身边当自己的大臣,却她拒绝了,她只想回自己的家乡。皇帝赐予花木兰单于的剣,让所有人都看到这个女孩子为国家做的贡献,人民和皇帝对她的感谢。

我看了这部动画片后,觉得花木兰很勇敢,欺君是大罪,可是她为了自己的父亲不惜一切代价,真的很了不起。

花木兰观后感5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千年,她,是一代巾帼女豪。替父从军20__年,同行的人竟没有一个发现木兰是女儿身。要知道,在刀光剑影中生活,对男儿都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她的事迹无不让我感动——从一个普普通通的织女绣娘,到一位威震四方的魏国大将军,当皇帝赏赐于她“尚书郎”这一称号和千万黄金时,她却拒绝了,她要回家,为父亲尽孝······木兰,千千万万人民的榜样,她的故事,我们可歌可泣!

提起《木兰诗》,几乎是无人不晓,无人不爱。因为木兰那淡泊名利、保家卫国的精神已经渗透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心中!

电视剧中有一个画面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尉迟幢幢主尉迟恭将一支箭插在马上的布袋子中,让木兰从驰骋的马上将那支箭取下来。木兰追了几圈也没有追上,但是她没有放弃,她突然向马迎面跑去,终于取回了那支箭。尉迟恭问木兰为什么要这样做,木兰说:“幢主你说过,面对敌人的,永远是自己的胸膛!”木兰这不怕死的精神,打动了尉迟幢主,成功地进入了尉迟幢。

木兰就不怕死吗?当然,她会怕,不过,我想她更怕的,是不能为保家卫国献出一份力!

银戈铁马下,血雨腥风中,木兰让花字大旗高高地飘扬起来。那本是属于男儿的世界,却多了一位女儿的将军。谁说女子不如男?木兰那股坚韧不拔的劲儿,那要保家卫国的远大志向,那有勇有谋、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那聪明的头脑与练习飞针而练就的好眼力,足以让她成为举世瞩目的巾帼女豪。皇上赦免了木兰以女儿身替父从军的欺君之罪,也许就是看上了花木兰身上所具备的这常人无法具备的几点吧!

女扮男装20__年,这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在看到可汗王庭贴出的招募绣女的告示时,木兰似乎已经忘了自己是女人,似乎已经习惯了女扮男装的生活······

第2篇:花木兰观后感范文

我特别高兴,因为又要去看电影了。妈妈问我是看《豚鼠特工队》,还是《花木兰》。我说用点点羊羊,“点点羊羊,点点羊羊……”结果是看《花木兰》。

《花木兰》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首先是柔然大军来袭,魏国征集军马时,花木兰恋恋不舍离开家乡,代父从军。然后是千军万马大战时,花木兰英勇杀敌。先射定位箭,射得敌人哭爹喊娘……太精彩了!我看得热血沸腾,恨不能冲进屏幕里英勇杀敌。

花木兰本不喜欢战争,但又不得不打仗。她不经意当上了将军。在一次战争中,文泰不幸受伤。木兰以为文泰牺牲了,从此一蹶不振。直到费小虎问木兰:“你到底是为活着的人活,还是为死去的人活”时,花木兰才如梦初醒,反复地训练大家武功,不让更多的兄弟牺牲。她保护自己士兵的举动,真的很让人感动。

我觉得,花木兰代父从军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像花木兰一样,孝顺父母,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让我们的家庭变得更温馨快乐。

史家小学二年级:吴文博

第3篇:花木兰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迪士尼系列动画片《花木兰》;中国化元素;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4.013

1998年迪士尼推出了以中国历史故事人物花木兰为题材的动画片《花木兰》(Mulan),夺得了“全美电影票房排列榜”的冠军;2005 年初,迪士尼又推出了《花木兰Ⅱ》(Mulan 2)。这两部动画片既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意象做了尽可能的保留,又在人物形象、价值观念、情节等方面做了美国式改造,为电影剧本的中国化元素移植与改造提供了一个成功范本。作为一部好莱坞制造的动画电影,《花木兰》《花木兰Ⅱ》从中国历史中汲取故事素材,通过一系列的中国式传统意象的包装与好莱坞式的故事勾兑方法,将一部承载着美式价值观、癫狂的后现代狂欢情怀的中西合璧的文化快餐呈现在观众面前。目前学术界对好莱坞影片如何处理中国化元素表征与美国文化精神内核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全球化、跨文化、后殖民的语境之关系对其进行阐释与分析,本文拟基于后现代的语境,对迪士尼系列动画片《花木兰》的中国化元素移植与美国式的改造进行具体解析,以求教方家。

一、《花木兰》《花木兰Ⅱ》的中国化元素移植

好莱坞制造的嫁接类影视作品,多是在外部形象上与蓝本保持一定的相似度,在故事情节上与蓝本保持基本一致。《花木兰》的中国化元素移植主要体现在其对于蓝本传统思想的保留和传统意象的再现上。

1.传统思想的保留

《花木兰》《花木兰Ⅱ》保留了中国历史故事中花木兰的忠孝和光宗耀祖思想。《花木兰》一开头就为木兰安排相亲,木兰母亲、木兰奶奶和媒婆等人一直都在强调木兰要为花家争光;当接到圣旨命每家出一名男丁出征对战匈奴时,父亲认为“保家卫国是我义不容辞的光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忠孝”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规范要求个人要对家族长辈尽孝、为国家尽忠。[1]当父母亲发现木兰扮男装离开家时,迅速追了出去,母亲说要把木兰追回来,不然就是欺君之罪;父亲也担心女儿万一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是要被杀头的;奶奶则祈求列祖列宗保佑木兰。花木兰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当国家面临危机、年迈体弱的父亲要披甲上战场的时候,她选择了替父从军,穿上父亲的铠甲走上战场。木兰皇城救驾后淡泊名利,不求权贵,毅然决然放弃封赏,只愿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可见,木兰是为孝敬父母、家庭荣誉、保卫国家而去从军的,在其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思想,而迪士尼动画影片《花木兰》对这一传统思想给予了保留。

2.传统意象的再现

基于中国本土的接受主体,动画片《花木兰》《花木兰Ⅱ》将中国文化的意境通过极富中国神韵的传统意象再现出来。

《花木兰》开头出现的龙形香盏,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花木兰Ⅱ》开头则出现了大量由祥云构成的骏马和亭子,以及由毛笔勾勒出的中国国画――云彩和红梅,随后出现了八卦乾坤的图案,为即将到来的婚典而悬挂的灯笼,木质的马厩,木兰父母送给木兰和李翔象征阴阳两极的项链,高贵大气的中国古代皇宫,以及路边饭店里摆设的古朴简单的桌椅、屏风,尤其是护送公主和亲途中出现的错落有致的群峰、像棋盘般整齐的稻田、垂柳群峰间卷起裤腿在稻田里插秧的农妇,使中国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地貌得到了较好呈现。另外,木兰与李翔护送公主途中出现的影影绰绰疏密有致的竹林、与唐三彩马俑极其相似的骏马、乌篷船、民间杂耍、擂台比武、悬挂着串串干辣椒的售货小屋、古代石拱桥、错落有致的民屋、吊桥、石狮,以及传递信息的长城烽火台狼烟等传统意象,无不彰显出北魏时期浓郁的“中国味道”。其他的传统意象,如媒婆的姻缘相牵、和亲联盟、传统的小吃饺子、墙壁上的挂毯、喜气的红灯、红色的护城墙、皇宫风格的建筑、皇服、庆典的礼花及四合院等,从细微之处让人感受到影片中的中国传统意象。除中国传统意象再现外,影片还保留了宗亲文化,如影片中出现的祠堂、供奉祖先的牌位、木须龙的神龛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宗亲文化的具体意象再现。

总之,作为一部“黄皮白心”的动画片,《花木兰》《花木兰Ⅱ》尽管在故事情节、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了美国式的改造,但在包装上首先抓住了中国本土观众对于片中主要人物的外观形象、道具背景、美工等的接受心理。

二、《花木兰》《花木兰Ⅱ》的美国式改造

迪士尼系列动画片《花木兰》在从中国历史故事中汲取素材、保留蓝本传统思想和传统意象的基础上,还采用一系列好莱坞式的故事勾兑方法,对人物外在形象、故事情节和价值观表达进行了美国式改造。

1.对人物形象与价值观的美国式改造

影片《花木兰》一开始映入人们眼帘的是,身着现代吊带背心和齐膝短裤的花木兰从屋里飞奔出来,有别于中国传统审美的大眼睛、双眼皮的美女形象,木兰披肩长发、单眼皮、大嘴巴、厚嘴唇,说话时像典型的欧美人那样耸耸肩膀,这显然是按照美国人眼中中国美女形象的标准来进行打造的。

三、后现代的外在表征和狂欢的精神实质

《花木兰》系列动画片采用现代观众都较为接受的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来呈现,这本身就是美国精神的一种体现。后现代主义是1960年代出现在西方的理论思潮,可用于解构表征、意义与符号。单就《花木兰Ⅱ》的视觉符号而言,观看该片,一系列与历史相悖却又妙趣横生的画面元素不时跳脱出来,如我们看到在木兰生活的中国南北朝时代,闹钟、合影、西餐、浴巾浴帽等现代生活符号一应俱全。由于后现代主义倡导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主张人类思想应彻底解放,在艺术创作中更是天马行空地将想象与拼贴、无逻辑的符号粘合在一起。

1.后现代的外在表征

在《花木兰》系列动画片中,迪士尼制片商为迎合西方大众的猎奇心理,将一系列中国意象通过复制、拼贴与戏拟手法,用后现代改写方式将影片拼凑成一个具有东方异国情调和狂欢化色彩的迪士尼喜剧。

《花木兰Ⅱ》充满了美式笑料,比如丑角人物出丑的桥段安排,媒婆双手被木兰胳膊上的小抄给抹黑,而后被木兰倒的茶烫得到处乱跑,倒下去又坐在了炭火上,这样的情节设计极像《猫和老鼠》里的恶作剧。由此可见,故事中的素材来源都未跳脱好莱坞影片固有的制造模式,以及戏拟经典的制作思路。

在故事发生的南北朝时代,木须竟捧着一张写有“北京科技”字样的报纸在看。木兰初入军营,为防止木兰睡过头,木须竟然把蛐蛐制作成了一只闹钟,第二天早晨竟然还发出了铃铃的闹铃声。“木须做好了有煎蛋和香肠的早餐,士兵们也嚷嚷着要吃葱花炒蛋和宫保虾仁。”[4]另外还有帐篷里出现的相框和合影,军师裹着浴巾带着浴帽,木须拿出牙刷刷牙,以及将军的特快专递等都彰显了影片的后现代表征。好大喜功的木须登上了极像颁奖典礼台的阶梯,它还要洗泡泡浴,除此以外,庆典使用的礼花、强劲的音响、木兰吃的现代化的贝壳点心,熊猫玩偶,极具现代特色的耳钉及西式亲吻等,都印证了影片绝不单纯是动画版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感人故事,也是后现代拼贴痕迹十足的后现代狂欢式商业影片。

影片消解了历史,戏谑了英雄,历史与英雄都成了被消费的对象,影片用商业化的模式把一个中国传统民间传说打造成了娱乐快餐。

2.狂欢的精神实质

虽然《花木兰》系列动画片开篇都是水墨画首先登场,但没过多久,影片就开始显现其处处渗透出的喜剧色彩与狂欢的表达方式。

《花木兰》中出现了大量的笑料和诸多眼熟的喜剧桥段。例如,木兰偷懒让“小白”给自己干活,并在“小白”脖子上系了一袋开了口子的米糠,奔跑的“小白”把米糠洒得满地都是,大鸡、小鸡、母鸡、公鸡成群结队地跟在后面抢着吃,畜栏的牲畜也都被喂好,得意的木兰则站在远处大笑;母亲挽着奶奶满大街找木兰,可木兰却不紧不慢地在胳膊上用毛笔抄写媒婆面试会问到的“三从四德”;士兵们朝河边走来要洗澡,慌忙中木须对木兰说:“连个‘三点式 ’都没有穿 !”紧急时,为防止单于反扑,木须把蛐蛐的尾巴一拉,像擦火柴一般把蛐蛐像火箭一样射向单于;木兰与李翔的护送任务完成后,木兰与李翔再次救驾成功,木须终于完成使命回到花家的宗亲祠堂,在他的号令下,蛐蛐变身为乐队的乐手,打起了架子鼓,已故祖先的灵魂也都全然不顾形象、身份地跳起舞来,甚至蹦起了迪,还说要打电话订包间来庆祝……在这大量浸染着浓郁现代气息的笑料铺陈下,影片充满了狂欢的气息。“后现代主义文化消解了崇高的意义,试图开辟多元的文化境界,但是后现代主义的无信仰、 反传统、 颠覆性也带来了虚无的色彩,淡化了人们对于文化价值的追求与理想信仰的坚守。”[5]

通过分析《花木兰》系列动画片的外在表征和拆解其精神内核不难发现,好莱坞嫁接影片惯用的故事构成方法是:嫁接影片=蓝本的基本外在表达+好莱坞固有价值观念+成熟的商业营销模式。正是基于这种相对成熟固定的操作模式,好莱坞影片才总让观众感到既熟悉,又有新鲜的文化与情感体验。

四、结语

迪士尼系列动画片《花木兰》在保留中国历史故事蓝本中部分中国传统思想和传统意象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改造,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普遍存在于好莱坞大片中的女权意识、个人主义与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更是以标志性的西方视觉符号加以彰显。在好莱坞影片中,花木兰的形象具备了“香蕉人”的特质,虽然是典型的黄种人长相,却是一个外黄内白、具有西方独立自主意识、敢想敢干精神的新时代女性。

[参考文献]

[1]华静.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的创造性价值――兼析动画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误读现象[J].兰州学刊,2010(1):218.

[2]秦志希,翟晶.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J].当代传播,2002(3):24.

[3][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27.

第4篇:花木兰观后感范文

摘要: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中国民间故事与民族文化载体,“花木兰”的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在某种程度上,“花木兰”可以说是已成为一个带有中国印记的鲜明文化符号。从《木兰辞》到《花木兰》,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也不断发生变化。[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花木兰》这一由全球知名的迪士尼影片公司所拍摄的影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部影片上映前就持续受到东西方影迷的关注,影迷们渴望一窥以影像文化为载体的创新与传承、文化差异与共识的一次视觉盛宴。

关键词:《木兰辞》、花木兰、传承与创新、文化差异、商业化

从《木兰辞》到花木兰

《木兰辞》又称《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木兰诗》最早见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入《横吹曲辞·梁鼓角》,其标题为《木兰诗》古辞。从全诗的风格和内容来看,应属于北朝民歌。多数学者以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时期,文辞经过后人的加工润色,逐渐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木兰诗》。[2]在我们的印象中,花木兰是一名勇敢坚强的巾帼英雄,同时还富有人情意味儿。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忠孝两全,既有对父母亲人的孝顺与思念,又有对民族大义的坚守与传承。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本来就属于民间传说,她之所以能够得以流传也应归功于《木兰诗》这一民歌。民间传说是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传说的主人公大都有名有姓,而且不少还是历史上的有名人物。那么花木兰的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是否会与最初的版本发生一些不同的变化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直到今天的21世纪,《木兰辞》从字里行间走向了大荧幕,走向了世界舞台。在这一过程中,木兰的形象也是不断变化的,甚至其中的变化是巨大的。在中国人看来,这一变化与原先的木兰形象是相差甚远的。在《木兰辞》中,花木兰是一个喜欢岁月静好生活的传统女子,她从军也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么喜欢舞刀弄枪,有多么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我看来,原诗中木兰替父从军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她的无奈。这种无奈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一句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从语言情境来看,可以理解为诗文开篇以“唧唧”声音引起读者听觉的关注,然后出现木兰织布的场景,“唧唧”本是织布的声音,但实际上却是叹息声,叹息声与织布声交融,凸显出日常生活中的不平常。[2]为什么会叹息呢?就是因为“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里的木兰代父从军是因为家中没有适合去从军的青壮年男子,这样的决定也是万般无奈之下才做出的。但是电影却把木兰塑造成了一个为家族荣耀而出征的女性,她在影片中变成了一位天赋异禀之人,因为她拥有着强大的“气”,这种“气”的概念与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超能力”是很像的。但这种“气”却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功”,所以说电影中对木兰人物形象的塑造从某种层面来看是一种很生硬的臆造。[3]

《花木兰》中的传承与创新

《花木兰》这部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有诸多还原的。它的原型是《木兰诗》这首民歌,这种还原也体现了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具体来说,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比如说街坊邻里都认为木兰是个假小子,他们觉得女孩子不应该像木兰那样,女孩子就应该仪态端庄、落落大方,嫁一个好人家光宗耀祖,而不是抛头露面,做一些男孩子应该去做的事。再比如,木兰相亲的时候,媒婆告诉木兰摆放茶壶要讲究一个“正”字。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人民几千年来一直奉行的生活准则,世世代代,薪火相传。除了一些实际层面的传承,我认为影片中木兰的一句台词也体现了中国历代贤才的政治追求。木兰的女子身份暴露后就被逐出了军营,途中遇到了“巫女”。“巫女”是柔然人的帮凶,她想拉拢木兰和她一起狼狈为奸,但是木兰拒绝了她的邀请,这其中木兰说了一句“贤臣择主而仕”。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自古以来,多少能人志士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奋斗终身,即使最后结局可能不是很好,但他们心甘情愿。

对于传统文化不仅有传承,还要有创新。我认为在影片中最大的创新便是人物的插入,与原著相比,影片中多了一个人物,这个人物给我的感受是极其复杂的。她便是“巫女”,“巫女”在影片中是一个不被众人所接受最后只能投靠柔然人的略带“落魄”的形象。一方面,她为了给自己报仇残杀我方将士,而且用的手段是比较残忍的。她的造型是一袭黑衣,面部表情大部分时间也是扭曲的,这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恐怖的。同时,传统的巫文化与巫术也给影片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另一方面,“巫女”也是一个可怜的人物。一开始她和我方站在了对立面,最后因为木兰的一番话而动容,不能说是回归了正道,但是她带木兰找到了被困的皇帝,最终死在了柔然君主的箭下。对她而言,即使在最后也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说她也是一个可怜之人。

影像的传播、传承既具传统化,亦具现代化、国际化。相较而言,二维动画版人物形象的平面感、抽象感,与现实有明显差异亦可理解,但真人版中的福建土楼、西北大漠的冰川戈壁等,则是西方对东方带有猎奇感的误读。[4]读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时,我们会产生美好的想象,但迪士尼版的《花木兰》却在女性脸上涂抹着红黄相间的妆容,给人的感觉真的就像是一幅水彩画,这显然是对诗词乃至中国文化的误读;还有一个方面的误读,北魏人甚至住上了宋元时期才出现的土楼,土楼上还贴着“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对联。要知道,这句话可是出自距此数百年后的《西厢记》名句:“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5]从这些方面来看,迪士尼的《花木兰》对中国特色解读得并不是很成功,甚至有的方面令中国观众是难以接受的。

中西文化差异

《花木兰》看似是一个中国故事,但却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失去了中国味道。虽然自其开始筹备以来一直被寄予厚望,但是终因文化差异难与中国观众擦出火花,即使是刘亦菲、甄子丹、巩俐、李连杰等一众知名演员出演电影也无法拯救其中的文化韵味缺失的问题[5]。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没有很好地体现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在原始的传说中,木兰代父从军是因为无奈,其中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她不忍看到年迈体弱的父亲去上战场的孝顺与体谅。但是在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中他们却把这种无奈抛之脑后,把一份诚挚的孝心替换成了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木兰在其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超能力的女性,无所不能。这与西方的个人崇拜主义是分不开的,影片中过于强调花木兰的个人觉醒与个人意识,仿佛什么事情都要靠木兰去解决。战争中遇到雪崩时,木兰凭一己之力骑着马救了所有人,这让我想到了美国大片中的个人英雄以一己之力拯救世界的情节。这种情节让观众看了可能会有一时的爽快,但是后来细细品味的话就会发现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团结精神是大相径庭的。

民间传说的商业化

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作为民众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传说,不仅以它特有的方式保存民众的历史,而且在大力发展经济的今天,民间传说仍然能够发挥它的经济价值。电影编剧往往会为了电影的经济效益而去对原始的传说做一些改动,不是说这种改动是完全不被允许的,而是在改动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大的感情基调是不应该去改变的。《花木兰》这部影片的商业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于强调木兰的个人英雄主义,借用超能力吸引观众眼球;一是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插入了一条模糊的感情线,这条感情线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影的点击量,但是它和电影主题几乎没有关系。

人物动机明确,不仅仅是逻辑问题,更重要的是情感问题——只有得到观众共情的影片才是一部好的影片。所谓共情有很多种,可以是感动、可以是悲伤、可以是看完之后热血沸腾、也可以是在看的过程中被逗得哈哈大笑[6]。但是在观看《花木兰》的过程中,我很难找到那个令人产生情感共鸣的点。所以,一部好的影片应该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浏览量与点击量上,更应该做的是追求一种文化韵味,追求一种与观众的共情。

[1]跨文化视阈_花木兰_传奇故事改编及传播路径反思_王煜

[2]从乐府_木兰诗_到电影_花木兰_梁小南

[3]迪士尼版《花木兰》怎么不香了

[4]_花木兰_有_气_无_心_的迪士尼公主_郦沄

第5篇:花木兰观后感范文

一、从电影学的角度解读影片

1987年的时候,拍摄主旋律电影还处于尴尬的境地,但是在二十一世纪,随着商业化的发展,这个主旋律逐步突出。接受这个正在变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要政治多线,二要表现人和社会接轨的东西。政府希望宣传的是简单的爱国和朴实的大众关怀,《花木兰》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好,宣扬的也好。一个故事能一拍再拍,不论是在中国三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以国家为重的主题思想永远不过时,而影片又在这个大众主题中说出了一个令大家好奇的社会现象"女儿替父从军"就体现出它的与众不同。

1、用丰富的现代艺术形象演绎传统故事

花木兰的选材非常好,很有艺术眼光。为女子"竖碑立传",从《山海经》、《木兰诗》到文学巅峰之作的《红楼梦》,一直是中国文学和艺术最宝贵的传统,是对女性获得同男性一样权利的肯定,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影片以丰富的现代艺术想象,生动演绎了巾帼女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统故事,比起鲁迅先生批评的那些带有"三国气"、"水浒气"的叙事,要更有思想和美学价值。可以说,影片所着力突出的与《红楼梦》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因此,艺术感染力很强,感人至深。笔者认为,木兰主题故事还可以一直创作下去,只要有足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中国艺术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2、对"两性平等"进行深入解读

记得学生时代学习《木兰辞》的时候,除了木兰的家国情怀,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这也是那个年代对男女平等的理解--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也能做。而电影《花木兰》却在阐述另一种解释:女人可以从军,可以进入战场,甚至可以成为将军,但女人不适合战争。首先战争拒绝感情,这是影片一直强调的。先前正因为木兰感情用事,前去营救文泰,导致许多兄弟受到敌军袭击,战死沙场。当时有一场对白很有意思,木兰问文泰,如果换了她被敌人包围,文泰是否会像她救文泰那样来救她,文泰很坚决地摇了摇头。这是男人和女人的不同。相对于男人,女人更是情感动物,当女人割舍不了感情,她就无法适应战争。后来,文泰假死,断了木兰情感的念头,才造就了木兰勇往直前,屡立战功,最终成为真正的将军。其次,在影片最后,木兰拒绝了魏王的加官进爵,她不要当大将军,她要回家侍奉父亲。这也是男人和女人不一样的地方,换了男人可能很难拒绝这种诱惑,但木兰没有丝毫的纠结,我们也感觉不到她是在作秀。相较于名利,女人更难舍的是家园。所以,木兰可以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木兰可以奋勇杀敌成为将军,但木兰无法改变她的女儿身,这正是自然的本质。而社会无法改变,这就注定木兰要回家,要重换女儿装。曾经我们向往男女都一样,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男女平等,事实上,男女不一样,无论是南北朝时的《木兰辞》还是今天的电影《花木兰》,最后都暗示着自然的回归,而不是扭曲,这何尝不是对两性平等的解读?

3、以"平衡功能"彰显故事的成熟

在看影片之前,有点担心这类题材会被简单处理成"正义非正义"的单面教义,现在看来,影片的立面比较广泛,编导在故事外壳下赋予了影片比较丰富的内核,而且这种内核具有普适性,可以成为"国际语言",这是高出一筹的地方。显而易见,导演对《花木兰》故事情节的叙述非常精彩。而影片的成熟主要表现在他的"平衡功能":关于"忠与孝"的平衡,关于"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的平衡等等,处理得比较得体到位。比如说"割舍个人感情"的层面,它不是简单处理成"战争让感情走开",而是始终贯穿着一条若明若暗的爱情线索,让人牵挂。花木兰后来对文泰说的12年来一直因为想着他才有成长动力的台词显得真实可信,强化了爱情这条线索。另外,影片在"投资规模"和"大片气势"的平衡上也做得比较到位:虽然没有像纯商业片那样一掷千金的营造气氛,但对于这部影片战争氛围的营造已经足矣。由于观众更关注人物命运,有时过度追求场面壮观的"大片情结"反而会损伤影片的内涵。还有一个显着的优点,影片在"真实与非真实"、"历史与非历史"的把握尺度上非常成熟,文泰这个角色虽然在历史上并无其人,但他的介入,明显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历史题材容易犯两个方向的错误,一个是"过度戏说"--由于是戏说,观众的心理期待与"正说"不同,难以产生"正剧"所要的艺术震撼力;一个是"过度拘泥于史实",故事容易捉襟见肘,受制于史实而影响艺术感染力。这部影片在正剧的前提下添加了文泰这个虚拟角色,尝试很成功。

4、用精彩的细节给影片增添亮点

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么《花木兰》作为一个让被大多数人称赞不绝的贺岁片当然会有很多精彩的细节,它的细腻、独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木兰在水中洗军牌的细节,那正是她内心的挣扎,她的眼泪流得更是恰如其分,充分表达了女性的特质,这一点当然不得不称赞赵薇的演技又上了一个台阶。

二、从世界文化的共通性解读影片

整体看来,影片除了有中国传统的伦理表达与流露,更具有世界共通性的命题书写。感觉2009年的《花木兰》不是在战场上突出女性的花木兰,而是见证花木兰的成长:从害怕、逃避战争到直面战争;从害怕杀戮到直面杀戮;从犹豫、消沉到勇敢担当;从感情用事到冷静刚强;从敏感多思到剪断情感的羁绊……可见,战争的法则是"反女性的",需要花木兰像一个男人那样去战斗,去压抑甚至扼杀情感因素的流露(无论是面对杀戮的犹豫,对牺牲的同情和伤感,还是对文泰的爱情)。因此,《花木兰》是一部男性化的电影,不是去彰显花木兰身上的女性特征与女性情感,而是去见证这些因素与战场环境的不协调。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影片对于战争的反思也是非常深刻的。正如花木兰的父亲花弧所说,战场上不应该有感情。而且,战场上只有死人和疯子,没有英雄。这是一位征战多年的战士得出的带血启示,呈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功名的虚无:在那个杀戮无时不在的环境里,个体性的同情、悲悯、犹豫、软弱都会影响个体的判断力和行动能力,更不要说爱情的不合时宜;在那个死亡时刻逼近的氛围里,高谈功名、荣誉都是虚无的,只有本着求生的本能才能在战场上获得坚韧的生存,否则就只有成为死人或疯子。这种对战场生活本质的朴素概括非常具有震撼力,令人深思。

第6篇:花木兰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动画电影;花木兰;叙事主题;人物形象;文化内涵

一、引言

花木兰是中国历史文化故事中的巾帼英雄,在中国范围内可谓是家喻户晓。作为文学形象,花木兰最早出现在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在《木兰辞》中,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成为一段关于中国古代女性走出闺阁、实践忠孝的佳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一直沿用着这样的木兰故事和木兰形象。事实上,关于历史上真实的花木兰,中国的研究界一直众说纷纭,包括花木兰所处的具体时代、其籍贯出身乃至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都成为争论的焦点,但无论广为流传的花木兰的故事是否符合史实,她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无疑是深入人心的。[1]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明清两代开始,关于花木兰形象的再塑造就已拉开了大幕,在诗歌、戏剧、小说以及近代以来的影视作品中,花木兰都以忠勇、孝义的形象出现,这些文艺作品甚至被翻译成为多种语言在世界多地流传,这也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花木兰形象的重塑奠定了基础。[2]

1998年,美国迪士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以动画电影的形式展现在大银幕之上,影片《花木兰1》一经上映,便在美国、中国均获得了巨大的反响;2004年,迪士尼公司继续投资拍摄了动画影片《花木兰2》,在这部影片中进一步塑造了一个美国人心中的巾帼英雄形象。通观由《花木兰1》和《花木兰2》构成的“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其中的叙事主题以及人物形象均具有鲜明的一致性,但从故事情节的角度而言,《花木兰1》的故事主线完全遵循了木兰替父从军的中国传统历史故事内容,而《花木兰2》则在上一部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脱离史实的发挥,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出了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无疑是在中国花木兰历史故事框架下的一种再创造。本文将在细致观看动画影片《花木兰1》和《花木兰2》的基础上,自其故事情节本身入手,从影片的叙事主题、人物形象以及文化内涵三个层面,对美国迪士尼公司创作的“花木兰”系列电影进行研究。

二、“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的叙事主题

在影片《花木兰1》中,花木兰成长在一个父慈母爱的家庭之中,作为家中的独女,花木兰自幼便主动承担起了光宗耀祖的重任。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故事背景之下,闺阁之中的女子光宗耀祖只有依靠婚姻,如果能够凭借美丽的外表和贤良淑德的涵养许配到一个家产丰厚、地位崇高的婆家并为婆家开枝散叶,那么女子便完成了其一生最为重要的使命。在影片《花木兰1》的开篇部分,没有优雅姿态和恭顺之心的木兰得罪了媒婆,使花家蒙受耻辱,对此,木兰十分内疚。正在此时,匈奴进犯,皇宫传来了招兵的旨意,无子的花父只能无奈地拖着病腿接受了旨意并准备亲赴沙场。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木兰趁夜偷取了父亲的战服,在花家“守护神”木须龙的陪伴下踏上征途,影片《花木兰1》的主体故事情节也随之呈现。正如花父将木兰比喻为一朵晚开的鲜花一样,在从军过程中,花木兰绽放出了别样的“美”。在从军过程中,花木兰一面要掩藏自己男扮女装的身份,一面要克服女性身体的劣势来参加训练,终于通过不断的努力成为少将军李翔的得力干将,甚至在危急时刻凭借自己的英勇和机智拯救了少将军以及全军将士的性命,并且利用雪崩消灭了进犯的匈奴军队。然而,负伤后的花木兰却暴露了自己的女性身份,不忍将木兰处以极刑的李翔无奈将木兰逐出部队。被逐出部队的木兰并没有就此成为名正言顺的“逃兵”,而是在发现匈奴残余部队的踪迹后,心系家国安危的木兰跨马前行,来到了京城并拯救了皇帝和全城百姓的生命。同时,花木兰替父从军、屡获战功的英勇之举也感动了皇帝,获得了赦免,李翔将军的心也被这位巾帼英雄所俘获,花木兰在为家族挣得荣光的同时收获了真挚的爱情。在影片《花木兰2》中,已成为女将军的花木兰正在筹备与李翔将军的婚事,正在此时,花木兰接到了皇帝的密诏,要求其保护三位公主出塞和亲。出塞和亲并非三位公主的心愿,而是皇帝在外患威胁之中的无奈之举,善良而英勇的花木兰十分同情三位公主的遭遇,开始筹划帮助公主们逃离和亲的悲剧命运,然而却受到了未婚夫,即坚守职责的李翔将军的反对,二人也因此陷入了情感的危机。

纵观“花木兰”系列动画影片,我们不难发现迪士尼公司在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中国传统故事的框架下,构建了一个“美国梦”,而梦想中的主旨就是自我实现和爱的追寻,包含着自我与真爱的“美国梦”也是美国当代动画电影中的主流主题。[3]影片中的花木兰替父从军一方面是出于中国传统的孝道;另一方面是出自对于自我实现的期待,在影片中木兰的自我实现集中体现在“为家族争荣光”之上,而突破封建传统对女子的规制并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木兰确实为花家争得了至上的荣光;同时,敢于表达心中之爱的木兰不仅收获了与李翔将军的爱情,还帮助公主逃出了和亲的困局而找到了挚爱。在追寻真爱的途中,花木兰再次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花木兰”系列影片的主题来说,该系列影片已经将中国历史中的花木兰故事进行了彻底的美国化、现代化的改编,这种改编虽然没有做到尊重原著,却能够很好地被当代观众所接纳,从而实现花木兰故事改编在传播美国核心价值观念和获取商业价值方面的双丰收。

三、“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的人物形象

“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中的主人公花木兰这位大胆追寻自我与真爱的女性人物形象,无疑呈现了其背后的女性主义思想,而这种女性主义思想主要通过影片中花木兰形象的两次转型得以凸显。在影片故事开始之时,花木兰是一个“不文能武”的女子,精心打扮并面见媒婆均是在父母的要求下进行的。不能通过寻常方式为家族争光的木兰虽然心里满怀愧疚,却一直否定这种传统观念下的女性身份。可以说,在木兰从军之前,她所经历的是否定女性身份的阶段。影片中花木兰形象的首次转型,在于她披上战袍替父从军,此时的花木兰形象的塑造开始进入了怀疑自我的阶段,尤其是在其女扮男装的身份被揭穿后,木兰陷入了深思之中,她开始怀疑自己打破传统的行为是否正确,徘徊在女子戍边从军的理想和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之间。这种自我怀疑的阶段在影片中转瞬即逝,得知匈奴残余势力要威胁京城后,花木兰的形象塑造出现了第二次转型,即女性的自我重塑。她不再身披男装,而是以女性的身份冲入京城并拯救了皇帝和百姓,皇帝的赦免和嘉奖标志着花木兰女性身份重塑的成功。

在花木兰否定自我、怀疑自我和重塑自我的过程中,影片中另外两位重要的角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是木兰的战友――少将军李翔,另一位是木兰的“守护神”木须龙。少将军的名字“李翔”可谐音释义为“理想”。李翔这一人物形象正是花木兰的“理想”,从性别角度而言,花木兰极力逃脱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定位,渴望自己拥有和男性一样征战沙场的权利;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说,李翔将军是花木兰心中的偶像,她希望自己能够立下战功,通过成为将军的方式为家族争光;再从追寻真爱的角度来说,英勇与正直的李翔就是花木兰追爱途中的理想人物。在花木兰重塑自我的过程中,少将军李翔无疑发挥了指路明灯的作用。与李翔不同的是,木须龙对重塑自我之路上的花木兰起到的是帮助和鼓舞的作用。众所周知,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但在“花木兰”系列影片中,象征着威严和力量的石龙被轻易摧毁,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因错被贬的小龙木须。这条外表酷似蜥蜴的木须龙,却给予了重塑自我途中的木兰极大的鼓舞。曾有影评人认为,木须龙的形象设置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否定和嘲弄。事实上,细观影片不难发现,木须龙在故事情节布排、凸显影片主题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颠覆传统的龙的形象塑造更多的是出于影片故事本身的需要。在木须龙出发之前,花家祖先给予它的命令是追回木兰,但木须龙为了证明自我反而在途中鼓励木兰继续女扮男装并通过军中立功以实现衣锦还乡、为家争光的理想。在木须龙装神弄鬼的帮助下,木兰所处的李翔军队才能够带兵出征,为塑造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同时,在从军过程中,木须龙是花木兰唯一能够袒露心扉的对象,通过木兰与木须之间的交流,花木兰由怀疑自我到重塑自我的心理世界才得以呈现,同时也使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丰满。更为重要的是,木须龙在关键时刻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匈奴单于临近时,木兰在木须的帮助下才成功点燃炸药并制造了雪崩,这一细节的设置隐喻了小人物的大作用,正如影片中皇帝所言,“一粒米可以改变斤两,一个勇士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败”,花木兰正是这个凭借一己之力决定整个战争胜败的勇士。在“花木兰”系列影片中,无论是主人公花木兰形象的塑造,还是主要配角李翔将军和木须龙的形象塑造,都体现了“美国梦”个体化后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这无疑为整个系列的影片打上了深深的美国文化烙印。

四、“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的文化内涵

纵观美国动画影片中的经典之作,无论是人物类动画影片,还是动物类动画影片,抑或是以机器人、怪兽等夸张形象为主人公的动画影片,均在不同的故事情节和形象设置之下展现着相同的主题,即上文提到的自我实现与追寻真爱,这一主题鲜明地体现出了美国文化之内涵。有评论者认为,美国动画电影是通过可爱幽默的卡通形象来传递大众的梦想,从而形成了稳定的受众群体,而这种梦想的核心就是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4]

在“花木兰”系列影片中,无论是故事情节层面,还是人物塑造层面,都十分鲜明地呈现出了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就整个系列影片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形象塑造而言,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忠义之行被巧妙地替换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连接二者的桥梁就是花木兰“为家族争荣光”的理想。同时,影片中对于“爱”这一主题的阐释也融入了强烈的美式思维与时代感,花木兰不仅大胆追寻与自己出身迥异的李翔将军之间的爱情,还能够与父母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这种关于亲情和爱情的阐释虽然不符合中国古代的人文环境,却书写了美国社会对于“爱”的追求,并迎合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在该系列影片中,木须龙这一重要配角形象不仅具有推动故事情节和完善主人公形象塑造的作用,还承载了美国文化中的幽默观,可爱的造型与诙谐的行为对影片严肃而紧张的故事具有一定的舒缓和调节作用。综上所述,“花木兰”系列影片是美国迪士尼公司将东方故事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成功之作,在引入东方故事的过程中植入美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无疑是一个讨巧之举,异域故事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也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扶持共建项目“黑龙江传统民间美术的现代传承与数字化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5YSE01)。

[参考文献]

[1] 陈韬文.文化转换:中国花木兰传奇的美国化和全球化[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6).

[2] [美]爱德华・C斯图尔特,密尔顿・J贝内特.美国文化模式――跨文化视野中的分析[M].卫景宜,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134.

[3] 尹鸿,李彬.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209.

第7篇:花木兰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花木兰;形象;历史演变

木兰传说千古流传,自《木兰诗》始,到唐宋诗词记载收录,至明清时期形成戏曲和小说,再到近现代话剧、电影等,直至今日热度不减。至今,黄陂木兰山和虞城木兰祠仍香火旺盛,这两地的木兰传说于2008年进入第二批部级非遗名录(I―50)。陕西延安的木兰传说也作为扩展项目进入第三批部级非遗名录。各地木兰传说的核心情节与《木兰诗》一致,但是经过多年的流传演变后发生了较大变异,使得木兰传说演绎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内涵也更为丰富,人物形象发生了演变。

一、忠孝两全的“孝女”形象

北朝民歌《木兰诗》是最早记录木兰形象的作品,它以口头的形式出现,被宋代郭茂倩收录在《乐府诗集》中,这首民歌成为历代木兰故事演变的范本之作,也是木兰故事的初步形成阶段。在这首《木兰诗》中,作者首先写了花木兰的闺中生活,开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告诉人们木兰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姑娘,当“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时,她果敢的一面开始显露:“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一举动既表现了她对爷娘的“孝”,也包含着对国家的“忠”,顷刻间闪出耀眼的光辉。而她投军的经历和从军生涯也是很艰苦的:暮宿黄河边,暮至黑山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在这之后花木兰得胜受赏,但是在面对可汗的奖赏,她表示“不用尚书郎”,只希望能够早日归还家乡。而诗的结尾也给予了对应,“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喻,轻巧智慧,既新奇,又暗合主人公不求封赏爱自在的心境,堪称妙笔。”

《木兰诗》用简洁的叙事话语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凯旋归来不受官爵,重回家庭的完整故事。整个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十二年,从故事的开端――决定从军,到故事的发展――征战沙场,再到故事的结局――光荣归来,整个故事有头有尾,作品情节曲折离奇,极富传奇色彩,而且有声有色,取得了引人入胜的传奇效果。这个时候的木兰是一个忠孝两全、英勇果敢而又不慕名利的女性形象。

而在唐诗和宋记中,又对木兰故事进行了一定的发展,《全唐诗》中一共有五首诗。以韦元甫的《木兰歌》为例,此篇《木兰歌》的主要事件与北朝民歌大体相似,但在继承北朝民歌《木兰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叙事事件,花木兰在从军前的心情变得更为复杂,“木兰抱抒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械械,感激强其颜”,深刻地描写了花木兰替父从军之前矛盾复杂的心理描写,也奠定了高昂的基调。木兰在易装成男儿时红装换武装的刻画也更为细致,更坚定了从军的决心;同时木兰征战疆场的描写也更为具体,这也成为后世文学叙事中的木兰故事的核心情节,使得木兰“忠孝”的女性形象更为突出。

“孝”是封建社会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孝自西周起就被确立为宗法道德规范的核心。”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孝的思想被儒家的代表人物进一步强调。儒学始祖孔子曾经有言:“孝亲要做到养亲、敬亲、爱亲。”历代信仰儒家学说的文人墨客都大力宣扬孝道,孝顺长辈自古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这一行榇哟理家庭关系的准则逐渐发展成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准则。在“忠孝勇烈”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下,木兰作为一个女子,替父从军,更突出的是她“孝女”的形象。

二、由“孝女”向现代“女英雄”的角色转变

《雌木兰》一剧是徐渭的组剧《四声猿》之一,是“文长有感而发焉,皆不得意于时之所为也。”作于明清时期。在《雌木兰》中,作者建构的是一个自我奋斗和牺牲来体现自我价值的女性形象。花木兰由一个不思功名的贤孝女,变成了一名踌躇满志的尚书郎。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木兰从思想转向为对建功立业的那份执着,十分耀眼地闪烁着一种肯定自我、高扬个性的光芒。

剧中的花木兰是作者极力肯定并且欣赏的女子,她身上不但有《木兰诗》中木兰身上那种智勇,而且女性意识开始在她身上萌芽,表现在作品中便是木兰自身的强烈自豪感。这种高度的自豪感使木兰喊出了“休女身拼,缇萦命判,这都是裙钗伴。立地撑天,说什么男子汉!”这种高呼明确宣扬了对女子地位、才能的肯定和认可,喊出了部分人的心声。虽然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男尊女卑”和儒家学说的统治仍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后期沿海一带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市民阶层出现并且壮大,他们代表一种新的力量同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锐,出现了代表市民阶层反封建反传统的新思想。市民中渐起的对儒家思想的怀疑,使得人们在妇女观上也有了新的看法。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李贽批判那种歧视妇女的思想,徐渭也积极响应这种进步思想的呼唤,在《雌木兰》中赞扬女子,提高了木兰的形象和地位。同时赞美的还有清同治十年《黄陂县志》卷七《木兰志》中张希良《孝烈将军传》记“予观自古女子未有如将军之奇者也,堤萦曹娥辈至性激于一往,易耳,身经百战,糜处济伍之中,曾不知其雌雄,此其智勇有过人者,功成而不有居,然大树风哉。”

1956年,由北京电影厂刘国权导演,拍摄了豫剧舞台剧影片《花木兰》。此时的花木兰形象开始多了些女英雄的气概。“花木兰心如慈无心纺织,恨敌寇犯边关侵我乡邻,我曾学就混身武艺,不能够分亲忧为国效力”,她的眼睛流露着坚定和果敢的目光:不能为亲人国家分担忧愁,空有一身武艺不施展出来又有何用?而面对姐姐提出“女子领军打仗有哪几个”的质疑时,她以“女子杀敌自古有之”说之,并一一举例,喊出“巾帼英雄留美名,儿愿替爹爹去从征”的心声。她对自己有着强烈的自信,并且希望可以施展自己的武艺。当父母不同意时,她甚至要与爹爹比试武功,赢了就代父从军,最终以超凡武艺和气魄得到了爹爹“儿,你去得了”的肯定。此时的木兰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更显现出其女英雄的果敢和豪气。她一句“但愿一去旗开得胜,平了贼儿回家再孝双亲”中的“再”字也体现出这时的木兰已不再是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只想早日回家陪伴父母的“孝女”形象,此时的她已经带有了一些现代女子的气质,希望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成为杀敌报国的女英雄。在人们的心目中,木兰不仅是个和男子一样勇敢杀敌的英雄,而且是一个以国家民族危亡为己任的具有崇高责任感的女性,人们赋予木兰更高的精神境界,她的事迹是民族精神的诗化,而这种可贵的民族精神在抗战以至建国初期中国处于外忧内患的困境中最需要提倡的。直至建国后的几十年中,木兰勇于抵抗外族侵略,捍卫自己家园的精神也是一直为广大人民所敬佩和歌颂。

1980年7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常香玉演出本豫剧《花木兰》。这时的木兰能够挺身而出,慷慨陈辞,大声为女子辩护结伴。从军的路上,刘忠一直抱怨“为什么倒霉的事,哎,都叫男人来干?女子们在家中坐享清闲。”“这天下苦事都叫我们男子做了,这女子家成天在家贝青吃坐穿,她们不是占了大便宜吗?”面对刘忠这种偏见,花木兰挺身而出,大声争辩:“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在这里,木兰明确打出了“男女平等”的旗号。

中国社会思想的急剧变革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西方的“民主科学”传入中国后激烈碰撞中国人的思想,新文化运动全面反封建也为妇女解放提供了契机,妇女解放,男女也便一样。但由于全社会尚未解放,这种对封建秩序的冲击也只是局部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有强大的社会制度作保障,妇女们才真正具有了同男性相等的权利,“男女平等”不再是一种梦想。常香玉演出的豫剧《花木兰》便清晰响亮地喊出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口号,它从反面映衬了妇女当家作主的喜悦和自豪,是解放了的妇女的心声。与明清时期妇女身上那种刚刚萌发的女性意识不同,这里的花木兰在社会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下,已经成为女性英雄形象的代表人物,成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女性不仅仅只会织布,同样可以成为巾帼英雄:杀敌人、建功业。花木兰融合着现实与理想、个性与共性的鲜明性格特征,成为追求自身价值的现代“女英雄”。

三、由现代化向西方化的转变

1997年,美国迪士尼公司根据中国古代花木兰男扮女装代父从军的传统民间故事制作了迪斯尼动画电影《MuLan》,2004年,《Mulan》(二)也问世。这部电影以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来置换了原作《木兰诗》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使木兰的形象更为西方化。这部电影借鉴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虚实结合,工笔水墨结合,意境悠远。这部颇富东方韵味的影片使得传唱了千年的女英雄好似穿越历史,并以一种西方式的轻松乐观的方式,呈现在她曾经征战的国土上,带给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民前所未有的关于女性的西方化解读,而这种解读为花木兰提供了展现一个女性掌握命运、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具有划时代的悲壮色彩与影响深远的丰碑级纪念意义。

电影一方面遵照花木兰传说的基本故事框架,在影片《花木兰》中木兰替父从军的桥段,木兰勇敢的担当起重任,男扮女装,替父冲上前线,这体现了中国所弘扬的孝道,但更多地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另一方面,电影中也增添了相亲失败的故事情节,木兰在相亲之前,父亲向祖先祈祷花木兰能够通过婚姻来光耀口庭,经过一系列的滑稽行为后,花木兰的自我价值遭到否定,开始自我怀疑。国难当头之际,花弧年迈有疾病,而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敌人,最终救了李翔和皇上,体现了女性的解放与自由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社会的问题,更是女性自身的问题,女性也需要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而花木兰作为社会的成员,她自觉的拿起武器去保家卫国,正是她作为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主体,自觉的唤醒了意识里自身社会主体地位的行为。奋勇杀敌,凭借女性的智慧与勇敢,最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难发现,这部动画电影是中美两种文化交融的产物。影片的故事原型和主要人物形象取自中国的民歌《木兰诗》,但在木兰这个人物身上,改编者更多地加入了美国文化和女权主义的成分,让木兰的形象更为西方化,更加接近我们当代的女子:我们可能并不是女英雄,但是我们有自由的权利,有自己的想法及追求的理想。

当新的时代到来,社会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史故事的受众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加之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对东方的影响,时代对花木兰形象的塑造自然而然随着这些变化发生了新的变化。21世纪,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社会的主题变成了提倡和平,自由平等、和谐社会才是人民所期望的社会,“杀敌立功”的女英雄花木兰在新的时代也应该具备新的意义。在这个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也有了更多的交集,东西方文化能够在花木兰这一女性形象中得到互动的交流,更是一N跨文化的发散:“各国文化的不断发展逐渐消解了世界文化格局中心化,话语权利势差在不断缩小。”通过花木兰这一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在各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其实都有着相近的道德准则及相似的追求,如尊老爱幼、相互帮助;如渴望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得到周围人群的尊重等。这些文化共藏在文化根源背后,也是跨文化、跨地域群众信息得以顺利交流、文化得以顺利传播的基石。纵观各种文化对花木兰形象的塑造,东西文化在价值观层面也是有很多共同点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从现代化向西方化的转变,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带给世界人民的不仅仅是美好的印象和英勇的典范,更重要的是她也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的和平使者。是时展的需求。

四、结语

综观全文,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中的“花木兰”形象是在慢慢演变的,从忠于国家、孝顺父母相对传统的女性形象慢慢向具有女性意识的形象转变,而西方对于木兰“他者”形象的塑造更是对木兰形象的演变做出重要的突破。木兰的“西方化”赋予了女性主义的思想,肯定了女性的地位,同时也使得东西方文化在花木兰的形象中得到了互动的交流,让我们看到在不同时代背景及思想下,形象的塑造及描述是具有典型性的,而这种典型形象的塑造也相应地向我们反映出了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注释: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版,第1373页。

同上。

同上。

祈连休,程蔷,吕薇:《中国民间文学史》,2008年2月第1版,第465页。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版,第375页。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明)徐渭:《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明)徐渭:《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

鞠贵萍:《女性主义视阈下的花木兰形象演变》.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4月版,第83页。

(清)刘昌绪:《黄陂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806页。

刘国权,张新实导演,河南豫剧院编辑小组《花木兰》(常香玉演出剧本).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1月1日。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陈,王景中:《豫剧花木兰》(常香玉演出本).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同上。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版,第1373页。

任晨:《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6月,第24页。

同上。

参考文献:

[1](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

[2](明)徐渭.四声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清)彭定求等著.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祈连休,程蔷,吕薇.《中国民间文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6]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佚名.忠孝勇烈木兰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第8篇:花木兰观后感范文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广受推崇的女性形象,她的名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宋代文人郭茂倩的笔下,她冒着欺君之罪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征战沙场,很好地诠释了忠孝两全的传统道德内涵。美国好莱坞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漫电影《木兰》,将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女性嵌入了西方女权思想,使得影片中的花木兰更具“欧美范儿”,更加注重对她英雄主义的塑造,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现代女性形象。本文将重点讨论西方电影工业如何对这个东方英雄式女性人物进行加工、融合,展现这个带有浓浓美国“风味”的新女性形象。

二、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下的花木兰

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老少皆知的名字。从古至今,对木兰故事的讲述与歌颂的各种诗词戏曲更是浩如烟海,虽然木兰这个形象与表现形式也在中国与时俱进,但是始终脱离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者思维的桎梏,无论怎样演变,木兰始终都是一个忠孝两全,为国为家的一个大义的女性形象,中国人民赋予了她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下的道德内涵。但迪士尼电影在引进这个资源的时候却没有“照猫画虎”,而是只引进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和主要情节,试图重新构建它在西方人独有的审美框架下的精神内涵。这样,一个崭新的新女性形象就出现了,她带有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和女权主义思想,还有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和对自我的坚守,都使得她这个新女性形象越发丰满起来。

虽然好莱坞动漫电影《木兰》不管是画面风格还是人物场景的布置都极力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接近,尽量表现出古代中国的社会风俗,男儿征战沙场、女儿在家相夫教子,小蛐蛐、传统中国龙、人们对于神灵的敬重等,这些都是地道的中国文化。然而,好莱坞电影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突出人物的个人英雄主义,美国动漫电影也不例外,迪士尼公司拍摄的花木兰也被深深地打下了个人英雄这个烙印。美国观众的道德观念和审美特点就是一个人拯救整个世界,这个理念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发生在1775年开始的独立战争影响,这场战争的成功让美国人民看到了个人对于整个战争的较大作用。因此,动漫电影《木兰》把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的故事融合了美国审美特点,花木兰女扮男装,进入军队以后依靠自身的出色实力成为拯救国家的超级英雄。和其他好莱坞电影模式类似,影片开头由于女儿身的限制,花木兰遇到了重重考验:去代表家族相亲,但是最后却被其他家族羞辱;参加军队的训练,因为身体原因不能适应高强度的负荷。然而,花木兰经过不懈的努力,依靠坚定的意志终于能够在军队中立足,成为军营中受人爱戴的战士。在北方与敌人的战争中,身负重伤的花木兰性别秘密被揭露,而军队里面的众男士害怕受到花木兰欺君之罪的牵连,不敢跟她再在一起战斗,将花木兰抛弃在战场。但是,花木兰并没有因此放弃,她拖着受伤的身体,依靠强大的意志力,为了父亲,也为了家族,只身从边疆到京城将敌人进攻的消息提前带给了朝廷,成为拯救国家的超级英雄。从花木兰从军的整个过程来看,她从开始进入军队克服重重困难,再到依靠自身的强大意志和聪明才智报信拯救国家,电影都在突出花木兰个人的不屈品格,通过自身努力、勇敢、智慧成为西方审美所推崇的超级女英雄。

三、具有西方女权主义特色的花木兰

所谓西方女权主义,在二战时期有所复萌至今,渐渐被美国主流社会所认同,美国的女性们开始强调她们在社会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认为女性也可以像男性一样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能成为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这一思想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就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形象被搬上银屏,作为英雄去拯救世界。木兰就是这些形象中的一个出色的代表。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是中国传统典故,该典故已经被搬上了各种艺术形式的舞台上,其历史也一样源远流长,中国传统的诗词、小说、戏曲、影视、戏曲等都有着对花木兰的歌颂,将花木兰刻画成了一个为了父亲、为了国家,忠孝两全的民族英雄,主要宣扬了她在男权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替父从军的孝心和对国家的衷心。但是好莱坞动漫电影《木兰》则将故事的重点进行了改编,对整个故事的构架和语言都进行了创作和重新整合,并加入了新的内涵,呈现出了一个有别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所体现出来的故事构架。整个故事表达的思想不再是为忠为孝的女性,而是一名勇于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的带有西方女权主义色彩的新女性形象。电影中,花木兰不甘落后于男性同伴,依靠坚强意志力、坚持不懈的奋斗,赢得了军队领导和同伴的信任;她也在战斗中负伤而暴露自己女儿身秘密后,利用自己的机智巧妙地为自己辩护、遮掩;拖着负伤的身体、机智地躲过了敌人的追赶,拯救国家不受敌人的侵犯;她一改传统中国女人的婚姻价值观,婚姻不依赖父母和媒人,而是遇到自己心动的对象勇于表达内心的想法,主动接近、不退缩,这些行为和镜头都符合美国观众对女性的审美习惯,体现了美国女性自由、平等、独立等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明显的西方女权主义特色的花木兰的新女性形象。

四、符合美国价值观的花木兰

对于极力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和崇尚个人价值的美国社会来说,对其他文化题材的故事进行电影制作的时候,都不会简单地照搬原来的剧情,而是要对剧情进行好莱坞式处理,对于人物的塑造也不会使用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要对人物进行改造,满足美国观众的审美要求。所以,电影《木兰》对于花木兰为何去从军的展现就与中国艺术展现的情节不同,传统中国文艺对于这点主要是表现出她为了生病的父亲而不惜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而好莱坞式的剧情经过处理之后,花木兰从军的动机变成了“花木兰对着镜子中的自己说道:我代替父亲去军队,也不完全是为了我的父亲,而是希望将来有一天我可以成为一个女英雄,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因为好莱坞对于美国观众审美观的正确把握和西方价值体系对于电影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花木兰在动漫电影《木兰》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些新包括:她能直截了当地向正处于人生低谷、心情颓丧的心仪对象表达爱意;在受封获赏的时候,她也面无惧色,很大胆地与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深情相拥;她更是一个性情中人,与同阶将领及下属都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她毅然决然地辞官回乡后与阔别重逢的老父亲相见时,取消了传统的叩拜仪式而是深情拥抱;还有她与自己同辈的同伴们的话语交流,无一不显现出她作为新形象女性对传统的颠覆。这些颠覆传统的举动有着明显的西方文化的率直洒脱、奔放不羁的风格,花木兰形象被赋予新的审美观与价值观,虽然偏离了我国传统文化塑造的永恒不变的道德主义形象,但更符合现代人群对感情的表达方式,使人们更易于接受这位有着女性新形象的花木兰。

五、东西方共同观念下的花木兰

虽然西方文化下塑造的花木兰形象鲜活灵动,独具匠心,更有唯美的画面相映衬,她所展现的追求自由,洒脱,前卫,充分地体现出美国女性对于女性地位、女性人权的追求,要求个性解放已成为当时西方文化的主题,但是与东方传统下的产物相同,作为一种标签式的人物存在,她的性别问题依然深陷迷雾,难以解决。

《木兰诗》中写道:“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花木兰代父从军虽是遵从孝道的权宜之计,在任务完成之后,她也想脱下戎装换上红装,与心爱之人执手偕老,深情共白头。但她的这种行为却逾越了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礼仪,破坏了军纪军规,更是犯下了不容饶恕的欺君大罪。更何况花木兰出身寒微,身单力薄,无所依靠,即使身为男子在古代入朝为官依然步履维艰,可想而知身处男权社会的女子木兰该如何生存下去。直到解甲归田之时,她依然逃不出未嫁从父的宿命。而西方动画中的木兰也有着相似的命运,当时木兰由于众人得知其身份面临丧命的危险,即使她有着拯救整支军队和将领的丰功伟绩依然还是不能抵消她是一个女性的过错。在男权主义体系之下,“功过相抵”的特权只是属于男性,女性所面对的只有命丧黄泉的必然后果,这是两个文化体系所共同公然展现出的对女性的蔑视与不平等。但是有一点不同就是西方动画中的皇帝更加宽厚仁爱,思想开放,不拘小节,他不但赦免了花木兰的死罪,还促成其婚事,使得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固然圆满,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在两个价值观体系中女性价值都不被重视这一事实。受到性别问题的桎梏,女性一直被定位于家宅之内,相夫教子成为好女人的代名词,一旦脱离家宅便被认定为逾越,而忽视了其社会价值。欧洲有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说过,“在男性把持的话语体系下女性若想融入其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不言来‘言说’,用异常语言来‘言说’,另一种则是完全认同男性的立场、观点,站在男性的角度考虑问题,用男性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获得主流价值观体系的认可”。正如西方文化中的花木兰一样,她虽然脱离了东方文化中的温婉可人、贤良淑德的女性形象,更是可以如男子一样建功立业、潇洒率直、受人尊敬,但是依旧不能挣脱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与摧毁,不能挣脱男权社会下人们的价值观与社会秩序,只能受人摆布,她也更加不能随心所欲地展现自身价值,主宰自己的命运。

作为一部着意塑造女性的新形象的电影,木兰确实在传统形象下有着诸多的改进,但是还是摆脱不了主流的男权观念对其形象塑造上的束缚。虽然在西方文化所展现的动画《木兰》中我们能感受到浓郁的西方气息,木兰身上所表现的独立、自主、洒脱、坚强、勇敢、不羁等性格以及展现个人英雄主义和女权主义等情节将西方的独立女性形象非常鲜明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有着西方审美体系下的一定的自由和话语权的女性新形象,但是其中也融合了东方传统元素的味道,使得她在男权为主的社会中受到一定的歧视,最终也不能挣脱男权社会的束缚,走出迷雾,主导自己的人生路。但是总的来说,这个新女性形象的塑造还是较为成功的。

六、结 语

第9篇:花木兰观后感范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初中的时候《木兰辞》念的很熟,花木兰是我心中的英雄,代父从军,成全了自己的孝道,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很是惊叹。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花木兰》读后感,请您阅读。

《花木兰》读后感1前段时间我在语文课本上学了《替父从军》这篇课文后,对文中的主人公花木兰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生,又有着怎样的勇气才能做出替父从军这个决定,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找出《花木兰》这本书认真地阅读起来。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匈奴大举进犯中原。皇帝下旨从每户人家中抽一名壮丁充军。木兰没有兄弟,更不忍心看她年迈的父亲应征入伍,于是下决心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花木兰隐瞒着身份,她不仅勇敢还很爱动脑筋,面对凶恶的匈奴丝毫不害怕,和男兵一起同吃同住,出生入死,经过多年的征战,最后取得了赫赫战功。皇帝为了嘉奖她在战场上的英勇杀敌,赏赐官职给她,而她丝毫不贪恋这荣华富贵,毅然辞谢皇帝的好意,衣锦还乡。

花木兰本是个纤弱的女孩,可她为了年老的父亲,为了保护家人,敢于替父从军;她本是个待字闺阁中的织布女子,但为了国家的安危,敢于面对凶恶的匈奴。她向世人证明了——巾帼不让须眉。木兰在遇到困难时毫不退缩勇敢面对的这种精神,深深的启发了我。反观自己,每次在学习上一遇到困难我就想退缩缺乏恒心和毅力总觉得战胜不了这样的困难。读了花木兰后,我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要学习花木兰,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不气馁不放弃,战胜困境。想到木兰的那份孝心,我感到了对父母的那份愧疚,木兰只比我大几岁,却能想父母所想,忧父母所忧。而我呢,当妈妈每天上了一天的班,精疲力竭的回到家,却坚持陪我弹琴、复习功课时,而我却经常因为妈妈让我多写几个字,多弹几遍琴,而朝妈妈发火,想想太不应该了,我以后一定要向花木兰一样孝顺父母,做一个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

现在的社会男女平等了,虽然不再需要女子上战场杀敌了,但是我们女生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刘洋阿姨就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位女航天员; 1已赞过邓亚萍阿姨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将来我也要靠自己的力量,象她们一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圆自己的中国梦!

《花木兰》读后感2我们人人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这反而造成了许多缺点:任性、娇气、依赖着父母不愿自己动手,这点我们承认。当我认真地读完了《花木兰从军》的故事,真正地体会到了这位女孩的孝顺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我的心头布满了问号,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任性、娇气。我决定要改掉这些坏毛病,像花木兰一样做一位孝顺、坚强、勇往直前的女孩子。

一位勇敢的女战士,她自己心甘情愿的冒着生命危险,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去打仗。一路上可谓遭受了千难万险,夜宿黄河边,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更不必说,还得女扮男装,强忍着远离家乡和亲人的痛苦,这一切足以说明木兰有着坚强的心理素质。在战争中,她手持宝剑,威风凛凛走上战场和敌人激烈地拼个你死我活。花木兰在战争中英勇杀敌,当花木兰知道父亲要去当兵打仗时,她毫不犹豫的要求父母让自己代父亲去打仗,保卫国家,她很孝敬父母。更值得一提的是,花木兰在打仗时一马当先,无所畏惧地冲上前去,奋不顾身的和敌人展开了殊死拼搏。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永远的英雄——————花木兰。

这篇课文深深的感动了我。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学习上不怕困难,如此,才能发挥自身的潜力,刻苦学习,等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人。

《花木兰》读后感3记得看完这本书那晚,我忍不住大叫,激动的大喊,啊啊啊结束了,真的结束了。那个给我太多惊喜,带我遨游南北朝那个遥远时代(公元四百多年,不想讨论是不是完全符合历史,个人观点半真半假亦真亦假,更不想说木兰是真是假),起起落落,还是结束了。

木兰无长兄,是的,她没有兄长,所以为了阿爹去了军营,有神力但是怎么克服战场军营的血腥残酷,死了就会被扒光衣服,欺压,兄弟情,理想,家和国,裹挟着前行。

前世的花木兰是越磨越亮的宝剑,忠诚的信任着君主拓跋焘,也得到了同样的信任。穿越后的花木兰是现代思想与一千五百多面前环境及思想的碰撞,撞的火花四溅,撞的头破血流,花木兰第一次上战场就被乱马踩死,尽管她有卓越的武艺,现代的智慧。

我很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长却很有味道,有吸引我看下去的智慧。看了不仅知道那时候是以物换物,拿沉重的布匹换粮食买菜等,你嘲笑它落后不方便,可是拓跋焘是希望这个不安定的国家的子民都能吃上饭,只要会织布只要会织布,还看到进步闪耀在每个历史进程,军中条例有不合理的改变很难,有人在坚持以自己微弱的力量做出改变,有人在军营里不大的职位上操着国家的心,为什么有那么多儿郎心甘情愿的当兵马革裹尸哦不没有尸体的死在战场上,木兰从军亦是因为征兵的不察阿爹已不能从军。

还有太多太多,白狄人,鲜卑人等,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战争的推进,每一次流血的心情,火伴们的轨迹,灭佛的情形,读者也随着木兰一起成长吧。

花木兰,花木托花家,阿单志奇,狄叶飞等九个火伴,拓跋焘兄弟及家人,佛门弟子,鹭鸶官等,军中将领,各族人等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花木兰》读后感4“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读到这里我似乎看到长城外与胡人作战的花木兰。

……黄土飞扬,弥散在杀声震天的战场。突然,在混乱的人群中冲出一匹胡马,上面坐着一位狼狈不堪的胡人将领,身后一匹白色竣马闪电般出现在我的眼前,马背上坐着一位张弓搭箭正瞄准前的年轻人‘嗖’的一声响,一支飞箭闻声射出,重重身穿逃将的心脏——哇!帅呆了,酷毙了!

睁大眼睛,那张白俏的面孔,英勇中透着几分俊逸,旋及,那眼神足够杀死一群帅哥!真令人陶醉不已!回过神,她早已策马扬鞭而去身后的烟尘滚滚而起——真绝!带走一大片云彩!

我随之又想,为啥这么一个虽不倾国,但至少倾城的女子,当时,怎么就没有人认得出呢??我苦恼着,思索着。突然,我的目光投过了‘木兰无长兄’这一句。瞬间,我恍然大悟的为自己的文学大发现喜不自禁,不小心溜出了这么一句“原来我这么伟大啊!”

就在我高兴着的时候,阿鬼那重如死人般的电波投向了我,我吓了一跳,为刚才的不能自已。随后,全班同学那等着看好戏的目光也投向了我,我吓了68心跳,还是为刚才不能自已。我心想:完了,完了,我完了!

“这位同学”老师压抑着比他发型还火爆的脾气:“有什么问题吗?”

我突然灵机一动,想了个招想要他下不了台!

我先放下了百分之一百的心,简单的说是跨越了101。随后从容不迫地说:“老师,我想问你一下你对当时人们为什么认不出花木兰乃是女儿身的看法?”

“我的看法_”阿鬼以一向伟人的语气说:“那是因为当时人们的智商很低,不文明的说法是笨”

等一下我在这里给你们解释一下‘阿鬼’,阿鬼是我们的文科老师,国为他走路既轻又快,正所谓他轻轻地来了,又如他轻轻地走了,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尘土“阿鬼”这个外号是我帮他取的,因为他蛮符合咱们中国人心目中的鬼的形象,当然,他是具备着既让你害怕又让你佩服的本领

“可是,我不认为是这样,相反,我认为当时的人们是拥有有着大大的智慧!”我骄傲地抬了一下下巴。

“从何说起”阿鬼显然一副自以为是的表情。

“从文中的‘木兰无长兄’我们可以看出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何等高明,将木兰的李宇春形象隐藏于其中——“木兰无长兄”=“木兰无长胸”将兄弟的‘兄’通胸膛的‘胸’!”我自信地向海盗抛了一下媚眼,以示我的厉害!

“真哲学!”海盗那副表情让我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

我想我已经取得了最完美的胜利了,已经诡计得呈了,谁知他阿鬼大概惊讶了那么一秒钟之后,若无其事的说:“蛮有创新思维的嘛!”就杀了我全部了神气与锐气!

《花木兰》读后感5沙场之上,尘土飞扬,刀光剑影,万千战马驰骋沈沙场,数樽大炮横飞战地。满地的尸首,满天的呐喊,耳畔是轰轰作响的武器发射,眼前是漫天飞扬的枪林弹雨,天际仿佛也被鲜血染成了大红色。一位英姿飒爽的女将身披盔甲,手握大刀,蹬上骏马飞奔而去,行走于血雨腥风之间,她已经习惯了,就这样习惯了十年……我翻开《花木兰替父从军》这篇文章,逐字逐句地反复咀嚼、品味,痛苦的分离,重逢的喜悦,十年的承诺,统统化成涕泪,千言万语,一切尽在不言中。我微微闭上了又眼,同花木兰一起,奏响她那风华绝代的传奇一生……

这篇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位忠孝两全的女子不平凡的一生,字里行间又再次浮现出那一段凄美的回忆,那与亲人分离数十载的煎熬与痛楚:挽一抹泪藏于心间,吟一句词封锁记忆,笼罩爱与正义的光环、沐浴纯洁白雪的亮丽少女花木兰,越过崇山峻岭,跨过五湖四海,担负着光荣的卫国使命,承载着家人浓浓的思念,走向了不归之路,走向了生死存亡的战场,走向了数十年的艰难险阻。她迫于无奈,替父从军,被卷入硝烟弥漫的漩涡,她牺牲了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幸福,去边关完成突如其来的使命。骑上骏马,飞奔而去,泪洒家乡,把一切的一切都埋在内心深处,独自承受……

花木兰,像一朵盛开在冰山上的雪莲,纯洁而朴实;像一株生命力旺盛的向日葵,勇敢而坚强,她就是一位孝与智,真善美的化身。她本可以挣脱命运的不公,去完成自己所幻想的宿命,但是,她没有,她没有半途而废,没有选择离开,而是毅然决然地替父从军。战场上,她不是一女子,她是一位战士,她必须和男人一样,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奋勇杀敌;她必须忍住思念之情,不能流半滴眼泪;她必须装成男子样,不可以露出马角……这,对于一个年轻少女来说,实在是太难,太难……花木兰的初衷是什么?一个字-----孝。北魏时期,边界不断有部族来搔扰,为了把这些人彻底出国家,每个百姓家里都必须有一个男丁上前线打仗,花林兰看了看成迈体虚的父亲和那纪尚小的弟弟,作出了一个令人惊奇的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花木兰就这样,告别家人,不远万里来到战场。庆幸的是,她活了下来,十年后,花木兰凯旋而归,她不要官位和名利,只求快点见到双亲,一别就是十年,花木兰看着眼前这对鬓发全白的老人,热泪盈眶,紧紧抱着爹娘……花木兰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孝的真谛,演译了巾国英雄的传奇一生,她勇敢孝顺的品质值得每个人学习。岁月流逝,花木兰在沙场上度过了刻骨铭心的十年,我由衷地佩服她这个善良、勇敢、孝顺的女性。孝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如今的社会,孝心之人越来越少。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动不动就恶言相告,事知道一味地要求父母完成自己的心愿,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我们实再不应该这样,而是要向花木兰学习,一心为父母着想,尊敬长辈,做个有孝心之人。

宁静的小山村,花木兰又摇起了那个熟悉的纺车,唧唧复唧唧,一样的声音,一样的动作,一样的纺车,哦!唯一不一样的是那相隔十年后的重逢……

《花木兰》读后感6——看《新花木兰》感发现自己已经好久没有看到过向日葵了。小时候,看到向日葵会高兴好几天,因为觉得它很神奇,可以总是朝着太阳转,像梦幻一般,以为那是真实中的童话。但,发现向日葵已经许久没有出现在我的视线中了,越来越觉得它只是一个传说罢了。然而,当欣赏完《新花木兰》这部影片后,让我相信传说了,它还可以真实地发生在生活中。花木兰,一位无庸质疑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一位名不虚传的女中豪杰。

花木兰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忠孝两全。“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代父从军,这是需要多么大是勇气,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孝心才做得到。影片里让我很有感触的是木兰和爹一起看天上的星星那一幕,也许木兰和爹都陷入了深思,都为了参军而“有所思有所忆”吧。当荧幕上出现那个戴着头盔,穿着盔甲的她,我顿时眼前一亮,不由自主地揉了揉眼睛,穿上盔甲的木兰,让我想起一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