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品搞笑台词范文

小品搞笑台词精选(九篇)

小品搞笑台词

第1篇:小品搞笑台词范文

关键词:动画片 搞笑风格 审美要素  

 

经典动画片由于其在内容上的无所不包及形式上的多姿多彩,因此,在影片的风格上,制作商们除了最初的对雄壮与优美、凝重与典雅等等的追求之外,在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速,人们生活压力的日趋沉重。一来为了使动画片看起来更加轻松活泼,幽默诙谐,二来也可能基于一种更大的野心一即在吸引儿童的同时,试图也能像日本和美国在这方面的成功做法一样——潜移默化地也达到占领成人这一庞大的利润市场的目的。制作商们于是不约而同地便把不断搞笑也看成了他们努力追求的一种风格。笔者将广受成年人和孩子们喜欢的或者是新版、或者属于迪士尼大片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雪公主》、《宝莲灯》、《花木兰》等一些动画片中令人捧腹的地方大致做了一下统计。发现越是经典的动画片。其搞笑的场景出现得便越是频繁,与此同时,其搞笑的手法也相应地越是不拘一格。下面笔者就将这些手法作以简要描述: 

 

一、借助台词来搞笑 

 

主要是通过对众多时尚语言、当红方言和名人名言的巧妙调侃来达到搞笑效果的。 

最惹人注目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动画片。在这部以凄美爱情为主线的“现代青春偶像剧”里,把现代气息非常浓厚的时尚语言或大众流行的口头禅作为佐料——不是古为今用,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今为古用,其中说得最多、也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是丑角马文才。马文才一副当今高干子弟(而不是旧日纨绔子弟)的样子——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他一副时尚做派,满嘴现代词汇——这可是那些曾经的纨绔子弟所望尘莫及的。“时髦”是马文才第一次亮相的时候就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影片把他处理成了一个闪亮眩目的舞台形象。旋转的灯光下,踏着动感十足的摇滚乐节拍,这位花花公子扭着潇洒的街头舞、操一口当今乐坛最流行的rap调。他的自我介绍是边说边唱的:“你不能不知道我是谁我是谁”。言语中句句都在炫耀和张扬。处处都充满了“养老津贴”、“花花世界”、“迷倒妹妹”、“帐单我pay”、“蜡笔小新”之类的词语。与梁山伯祝英台第一次见面,他调侃了“见义勇为。这个词被私塾里的老学究训斥,他暗瞎地在喊的是:“搞定、搞定!”除了这位大活宝。《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动画片中其他的人。包括古典美女祝英台,手拿戒尺、声音苍老得都在发抖的私塾老师、或粗俗或捣蛋的私塾学友,他们的嘴里也在时不时在冒着“白马王子”、“女朋友”、“没水准”、“高血压”、“退货”、“小姐不够用了”、“太伤自尊了”、“爹地”、之类的令人哗然的新词,这一点无疑为动画片赢得了此起彼伏的笑声。其次,是《花木兰》中与木兰形影不离的小壁虎木须和已经修炼成佛了的孙悟空,它们的语言也值得一提,什么“宫爆鸡丁”、“三点式”、“小白脸”、“事儿妈”、“臭流氓”、“面巾纸”、“小宝贝”、“不把他打个满脸桃花,他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么红”等等的也是防不胜防,惹得观众动辄捧腹大笑。 

 

二、借助人物的动作与行为来搞笑 

 

动画片为了惹人发笑。同时也可能是为了让观众对剧中的人物过目不忘吧,于是他们不惜对主人公的动作和行为做过份的夸张和渲染,笑是笑过了,但与此同时,却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人物原形及故事原形的有意或无意的颠覆和破坏。比如,在动画片中,祝英台和花木兰这两个在中国历史上极富传统色彩的少女形象,就不幸被戏谑了个面目全非。动画片中她们,其现代做派和西方化行为在使人喷饭的同时也让人不禁目瞪口呆:祝英台大胆而开放,路遇梁山伯前,与丫鬟坐在树下对远处过往的男人逐一品头论足,活像个“不良少女”:学堂里,老师在上面提问,她却在众目睽睽之下盯着同桌梁山伯以至痴情得居然走了神:课间邀梁山伯去后山游玩,对呆鹅一样的师兄一次次地挑逗,问人家有没有女朋友、说她感到好幸福、希望时间凝固、雨最好永远也不要停;借表演之机假戏真做给梁山伯深情献吻……花木兰的许多做法和举动与祝英台一比,笔者以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待字闺中时的木兰满院子喊着小狗。小白!”“小白!”然后让小狗代她负责养鸡的可笑做法、与媒婆恶作剧时木兰身上所表现出的中国女子罕见的调皮和捣蛋、军中暗恋、战胜匈奴后与皇帝拥抱、久别重逢与父亲的拥抱,甚至连木兰的老祖母,她的身上也都是美国人的幽默:“下次招兵我也要去!”——言外之意是羡慕她孙女从战场上带回来了战利品——一个英俊的女婿……如此等等,笑自然是笑了,可笑过之后,观众的心里总是会留下一些挥之不去的怪异感觉,那就是:疙疙瘩瘩、别别扭扭。 

 

三、借助内涵丰富的细节来搞笑 

 

文艺作品中的细节往往具有十分强大的艺术魅力,它们无不是作家们“呕心沥血培育出来的艺术精灵”。 

第2篇:小品搞笑台词范文

那天,听了歌手胡吗个唱的一首《黄娣的新装》的歌,号称“情景悲剧”之一。但是,情景虽在,悲剧的成分却几近于无,更多的像是在演绎舞台上的小品。

歌词的内容大致这样:胡裁缝和老婆黄娣隔三差五在卧室里要共同演出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老婆演皇帝,胡裁缝一人出演骗子、众大臣和那个童言无忌的小孩,每一次,他都要在最后唱道:“可是她下面什么也没穿啊!”特别强调的是“下面”。在这里,他有意将皇帝的他和老婆的她做了置换,不仅是皇帝到平民的位移,同时也是男女的变性。于是,同样是皇帝的新装,剪裁出的意思大不一样,安徒生的童话所要讲述的事实真相的意义,被移花接木开出了性之花。

显然,这首歌有意地逃避了歌词背后的微言大义和宏大叙事,更多的是挠痒痒一般,对现实开一下玩笑,略微有一些无关痛痒的嘲讽,再有便是对经典的解构和戏仿。

这种解构和戏仿,并不是对经典的反叛,由此揭竿而起故意装扮成新一代的英雄,而更多的是融进世俗搞笑的成分,和赵本山演的小品、郭德纲说的相声,或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包括张艺谋去年的贺岁片《三枪拍案惊奇》),一起全方位的占领大众文化的舞台。这真的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娱乐化的时代,大众文化中相声、小品、影视和音乐,仿佛合谋或预谋好了似的,都有了这样以搞笑为宗旨的全方位对接,彼此遥相呼应,道是有情还无情,诘问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与艺术:为什么如此四处开花般需要搞笑,而且是处处离不开这样无厘头的搞笑?

更为荒腔走板的是,前一阵子世界杯前夕,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相亲节目中因语出惊人而走红的马诺,签约某视频网络主播世界杯。之所以选用这位对世界杯和足球一窍不通的年轻女子,不是为了说球,只是为了眼球,目的就是搞笑。搞笑搞到世界杯,似乎世界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搞笑的方式来进行。搞笑真的成为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

美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学者费斯克教授曾说过,浅白性是大众文化的特征之一,是“生产者式文本”的主要特征,而且,它是“创造大众文化的丰富肥沃的土壤”。也许,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明白并理解,为什么在后工业的多媒体时代的如今,轻松幽默浅白性的搞笑小品,可以大行其道,而且特别受到欢迎。

第3篇:小品搞笑台词范文

《剧来风》由当时的山东有线电视中心推出,被誉为山东有线电视中心“四大怪才”之一的徐志强是这档节目的制片人和导演。《剧来风》每期节目约半个小时,全部选用一些经典电影的画面,剧情则由徐志强及配音演员们重新设计,用地道的方言演绎一个个与原影片毫不相干的搞笑故事,而配音演员的状态却与原剧中人物严丝合缝,产生了令人拍手叫绝的“笑果”。

在其中一集对电影《佐罗》的改编中,画面上显示的是一个“英雄救美”的经典桥段,佐罗与女友驾着马车逃避追杀,在被逼上悬崖绝境时选择了把女友先送下马车,自己则连同马车一起跳下悬崖。然而,在《剧来风》对其重新编排配音后,观众听到的则是佐罗在吻别女友后抛下一句:“以后别吃韭菜包子了”,女友也不甘示弱,冲着远去的佐罗喊道,“俺吃的胡萝卜馅的”。这种台词和画面形成的巨大反差,让观者忍俊不禁。

就这样,在没有任何宣传推广,播出时间还处在非黄金时段的情况下,播出不到一周,《剧来风》就已家喻户晓,收视率连破纪录。节目受众更是老少通吃,从小学生到老大妈,从校园里到公共汽车上,《剧来风》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其中很多经典台词也被观众津津乐道地模仿,开播七天之内便迅速爆红的“现象级”记录,恐怕到现在也没有哪档电视节目能够超越。

徐志强在回忆这档节目的创作历程时,将其一夜爆红的原因归结为“无处不包袱”。既然是一档搞笑节目,就要让观众笑得过瘾,“呵呵”跟“哈哈”有显著的区别。为了让观众达到哈哈大笑的效果,徐志强对于台词的出奇和凝练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时尽可能的增加包袱密度,经常搞的观众一笑未收一笑又起。就这样,一句句高密度的包袱成就了这档电视节目史上的经典之作。

经典延续笑傲中国

时过境迁,《剧来风》节目在电视荧屏上早已成为尘封的记忆,但这场搞笑大餐至今让他的粉丝们念念不忘,有关《剧来风》的视频和评论仍然频繁出现在网络世界里,以其独特的幽默文化被其拥趸所追捧。

这档节目的终止也没有阻挡住徐志强追求喜剧的脚步,他把自己沉下心来潜心创作,不仅是为了完成心中未竟的喜剧梦想,更是希望能够把作品呈献给更多的观众。在经历了十年的卧薪尝胆之后,2013年底,徐志强带着自己的首部大银幕作品《U盘》重磅回归。

《U盘》延续了当年《剧来风》成功的法宝,即“无处不包袱”,同时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延伸,增加了多线索的爆笑剧情。据《U盘》点映现场的统计,开场仅17秒观众就开始爆笑,而在一场2分多钟的 “飙车”戏中,就预设了十几个笑点,而全片观众的爆笑更是达到了178次。作为一部96分钟时长的电影来说,所有笑点既要逗观众笑还要符合逻辑,更要起到推动剧情的作用,其难度可想而知,而对于徐志强来说却驾轻就熟,难怪有看过点映场的观众惊呼,“徐导要借《U盘》满血复活”。

第4篇:小品搞笑台词范文

那么,还有什么样的新闻节目可以做?笔者认为最好的选择就是趣味性新闻节目。

为什么新闻要有趣味性?举两个例子:整个辽宁广播电视台最受关注的电视节目是什么?――春节联欢晚会。为什么它收视率最高?有赵家班的小品。他们的小品为什么观众多?是因为它有教育性?有服务性?有权威?都不是,原因只有一个:搞笑。纯粹搞笑。

再问:整个辽宁广播电视台影响力最大的电台节目是什么?――《娱乐二人转》、《娱乐香饽饽》。

到了播出的时间,几乎在每辆车上都能听到它们。这两个节目有什么?有教育性?有服务性?有权威?――只有搞笑。纯粹搞笑。

这说明受众最大需求是什么?趣味性。但是以上所说的几档节目都有其天然局限:好演员可遇不可求,大兵、芗芗更是有其独特的个人风格。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不可延续性:小品好本子难写,一年一个;好笑话就那么多,编得没有播得快。

而在这方面,新闻具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从某种角度上说,现在的中国新闻人是幸运的。因为各种奇闻怪事每天层出不穷,你永远不用担心没有题材。而在创作上,广大网友的无穷智慧与幽默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高手永远在民间。所以,无限的题材和海量、免费的段子、创意保证趣味性新闻的来源。

所以如果做一档趣味性新闻节目是可能而且必须的。与趣味性紧密相连的节目想收视收听率不高也难。那么,如何做一档趣味性新闻节目呢?比如主持人,笔者认为主持人是跟观众平等的,说教、居高临下式的主持人已经不被人们接受了。下面笔者就举例来解释我心目中的趣味性新闻。

《新闻话事人》栏目风格:讽刺与幽默,调侃与搞笑。挖苦的是假丑恶,弘扬的是真善美。

主持人语言和新闻片子的制作,通过另类解读、幽默表达吸引观众。与其他新闻栏目相比,同一条新闻不以常规方式播出,而是用个性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呈现。主持人在播报中加入英语、歌唱、诗词、方言、网络语言以及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新闻片制作要加入相关或不特别相关的视频及评论;随机设计一名或几名编辑出镜,以微剧的形式演绎新闻。形式灵活多变,打破条条框框,突出调侃搞笑的气氛。

栏目宣传语:新闻,不是新闻?笑话?不是笑话。正经新闻,搞笑演绎,新闻脱口秀,尽在新闻话事人。

传统新闻太死板,光听笑话太扯谈,说新闻、听笑话,新闻话事人,不一样的快乐新闻。

栏目结构:5个板块,中间以片花隔开。

1.《新闻大咖秀》:时长:5分钟。

主背景(背景风格:时尚、趣味、卡通):主持人坐高脚酒吧椅上,关注当日热点新闻一条详细展开,找到一个或几个新闻点加以评论。

样片:主持人:正经新闻,搞笑演绎,欢迎收看本期新闻话事人。大家好,我是主持人××。

刚刚过去的长假,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难得的8天休息,可以天天睡到自然醒;但是对于选择出行的朋友来说就非常纠结了。黄金周都快变黄金粥了。

对于很多生活在沈阳这样的大都市的人来说,可能从节前开始就已经感受到了交通带来的烦恼。(配图片)

有诗为证,说:行在途中,千米人流,万米车潮。望大街内外,车行如龟,司机烦躁,一步不动,总是红灯憋出尿。交通如此多焦,引无数大款上公交。惜奥迪A6,慢如蜗牛。奔驰宝马,无处发飙。一代天骄,兰博基尼,泪看电驴儿把车超。俱往矣,还数自行车,边蹬边笑。

(唱)我得意的笑,我得意的笑,笑看路上车如潮……

长假期间,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3424.56万人次。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啊!我这好像不对。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人多。要说人多啊事儿就多,“十一”期间,在某些旅游景点里还发生了一些让人生气的事儿。比如,在华山景区,华山大家都知道,《射雕英雄传》里就提到了华山论剑。洪七公、欧阳锋什么的在那儿对打,看来自古以来就是个武术圣地。

主持人: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事儿,不是华山论剑了,应该叫华山论刀,不耍剑了,论刀,怎么论的呢?咱来看看。

图片新闻:内容提要:李某和妻子等一行5人,来陕西华山游玩。2日深夜23时许,因退票问题与人争执被华山保安殴打,共有9处刀伤,妻子也有两处刀伤。

相关视频:周星驰电影片断:少林功夫好

配音:华山功夫好唉,真是好唉;华山功夫棒唉,真是棒唉;华山功夫够劲,真够劲唉。

2.《新闻大眼儿播》时长:10分钟

场景变换,主持人坐播。主持人眼睛部位放大,类似哈哈镜效果。播出内容为社会新闻四条左右,每条两分钟上下,形式跟第一部分类似。

3.《八卦顺风耳》时长:8分钟。回到主演播背景:播出内容为娱乐新闻四条左右,如果当日体育新闻有热点可加入。每条两分钟上下。

网络视频:LadyGaga演唱会热舞呕吐4次

主持人:美国歌星Lady gaga日前在西班牙举行了一场演唱会。演唱会中,她在热舞的时候忽然背对着观众,半分钟内连吐4次,着实吓坏了台下的观众!

正文:

Lady gaga上周六在西班牙开唱,您听她唱得有气无力,口齿不清,看来是快撑不下去了。

唉,先暂停一下,刚好在吃没事的请回避一会儿,待会儿画面会很恐怖。

同期:(吐)哎呦喂,gaga在舞台上一泻千里,但是吐完之后……

同期(继续跳)哎呦,竟然能将呕吐结合到舞蹈动作中,gaga可谓是舞林高手之最啊!

有人说小贾斯汀上个周末也在演唱会上一泻千里了,看来呕吐也是会传染的。

4.《创意大爆炸》时长:4分钟。

网络上网友上传的创意、搞笑视频,或者生活记录,只要有特点有卖点,都可以为我所用。

样片:主持人:“十一”八天假,国庆撞中秋,今天的创意生活秀我们来看一段网友制作的“十一”双节爆笑演义。

网络视频:恶搞配音:“苦难”黄金周

内容提要:恶搞车票难买、出行爆堵、福利可怜、婚礼扎堆等。

第5篇:小品搞笑台词范文

话剧《报告老板》观后感

昨天下班我一个人用西十区APP上买的优惠票去人民大舞台看搞笑舞台剧《报告老板》。西十区上票面价380卖198,我用优惠券10元抵扣后花了188元。因为是金岩监制所以看看是不是搞笑。另外用京东钱包送的米源优惠券抵扣后花了1.82元买了瓶3块钱的乌龙茶带过去喝。到了剧场碰巧遇到了原始卖家,结果人家告诉我黄牛从她们手里是50元收的,看来黄牛果然很赚钱。外面下着雨,犹如我心血在滴。光棍那么久,其实算算不容易。路上下着雨真不方便,而且自己也不是许仙那么好命,来个白素贞借个伞开始一段情。现在上了年纪有钱的叫大叔没钱的都叫师傅,社交圈窄对象不好找。别以为单身妹子的要求会低,恰恰相反是因为要求高所以才剩下的。有的闷得要死没什么互动,像是马王堆出土的真担心是不是会像大白漏气,估计未来老公叫图坦卡蒙比较合适。要么就是太活泼像打了鸡血一样不说话要死,感觉是得了羊癫疯真想塞根青菜堵住这种人的嘴。这是宛平南路600号放假吗?总结这两种人一句话:静如瘫痪,动如癫痫。还有一些喜欢各种装,真是人在城乡结合部,心在巴黎时装周。这种人像一匹野马,而我家里没有草原。这让我感到非常不合适。至于我呢其实也有点问题,除了社交圈窄还没钱没貌,同时也缺乏找到对象的自信,总觉得这条路越来越黑越来越难走,不知道尽头在何方?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看来是要有点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精神。言归正传说话剧。

《报告老板》这部话剧主要讲述了号称宇宙最强的横行霸道影视策划公司有5个年轻员工,一个实习生小姑娘喜欢打游戏,老板其实是他三叔。一个是从农村来到城里来寻找女友的文艺男,一个是想摆脱父亲阴影的富二代,一个是游历过很多国家的海归,一个是喜欢娱乐圈的坚强的女汉子。五个人一面在办公室里恶搞欢闹,一面接到各种各样的奇葩项目。几个人集思广益以当下热播的电视剧电影和社会焦点为题材,改编了《来自星星的你》《流星花园》等优秀作品,五个人在为了梦想继续维系,努力的生活着的搞笑故事。

此剧是改编自网剧《报告老板》,金岩的戏份很少相当于友情出演。导演和演员们以90后为主,恶搞各种影视剧,夸张搞笑的肢体动作和熟悉但又不同的剧情很有意思。虽然比起品欢俱乐部那种有点污的相声笑果差了一点距离,不过年轻人能编出这种剧已经很不错了,我觉得演员的肢体动作比编的台词更有意思。其中演本尼邱的以前在大观舞台看过他演的《钦差没大臣》,那种贱贱的样子非常惟妙惟肖。很多人其实背后都有自己生活的烦恼,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年轻人都应该怀有信心努力追求梦想,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喜欢这种风格剧目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第6篇:小品搞笑台词范文

小品,是指一种短小的艺术表现形式。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幽默,表现形式清新活泼,能够较为突出地反映某种社会生活现象。最具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小品首先是艺术,而艺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进步的。赵本山的小品从登上春晚舞台开始到今天,从形式到内容,从表演手法到包袱、扣子,都没有大的变化,更不要说质的飞跃了。目前这类小品的主题和内涵更是乏善可陈,不再鲜活生动。而这类小品这么多年仍能稳坐“第一把交椅”,只能说电视台媒体没有发挥应有的引导功能,没有给予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演员应有的尊重。

有人可能说,春节晚会就是要热闹一点,搞笑一点,要那么多感动、主旋律干啥?“赵本山系列小品”受欢迎,主要得益于“二人转”艺术中独特的营造喜剧氛围的技巧的运用,但《不差钱》的情节、包袱,特别是台词缺少这种喜剧因素,大多数观众并不感到好笑。“变成鬼也不放过你”、“八辈祖宗”,是偏远农村的老一辈人骂人的话;把“星光大道”说成“溜光大道”,把“细胞”说成“细菌”,现在连小学生也不会发笑;而“认姥爷”、“春节给人设灵堂”的桥段和非男非女的扮相等,无疑是对观众审美极限的挑战,也看不出有什么搞笑和喜庆。

所谓高票当选,这要看一看主要是哪些人投票。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发祥地,这个地域的人群是它当然的“粉丝”。以发源于东北地区的“二人转”为基础的“赵本山系列小品”也不例外。而一种艺术的受欢迎程度,也不能脱离其受众的年龄、学历等因素。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学历水平、艺术鉴赏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大腕”的作品,普通观众评论得头头是道;专家赞誉的作品,也可能被“网友”批得“体无完肤”……这是可喜的变化。广大文艺工作者、电视工作者要正视这一变化,思想和观念要与时俱进,不能把思维和视野停留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不应把某一地区、某个乡村的个别现象当成普遍现象,把早已消失的陋规、恶习再拣起来当今天的新鲜事。

“二人转”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肯定有其深厚的土壤。“二人转”过去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唱腔,但在今天东北地区的某些剧场里,只剩下台词密集的说口,搞怪耍宝的噱头,“脏口粉词”,动作粗野,作践先人、作践自己,不少内容实在俗不可耐,令人作呕。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能“包打天下”,更不能总是以“一家之言”长期占据主流媒体。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艺术门类何止千万。“黄土地”文化、“黑土地”文化,江南文化、江北文化,汉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每一种文化艺术都是民族文化艺术大家庭中的奇葩,都应在艺术大花园中有一席之地。如果在一年一度的春晚“大餐”中,总是同一道主菜,在主流媒体的“黄金时段”,总是一种腔调、一种模式,至少不利于文化艺术的“百花齐放”。

文艺要有更深远的社会和文化意义。电视媒体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引导、服务、娱乐等功能,既要为各种艺术的展示提供舞台,又要具有前瞻性、引导性。如果不分良莠、不加区分限制,任其“自由生长”,这是非常不正常的。

第7篇:小品搞笑台词范文

王龙雪

“当,当……”八点了,我和爸爸、妈妈兴致勃勃地打开了电视。把饺子摆在了客厅的茶几上,准备一边吃饺子,一边看春晚。爸爸笑眯眯的对我们说:“每年的春节文艺晚会都是全国人民传统节日里的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啊!”

随着一阵欢快的音乐声响起,专业的舞蹈演员跳起了优美 的舞蹈。她们那婀娜 的身姿一会儿转圈,一会儿跳跃,看得我目瞪口呆。我再看爸爸、妈妈 也看得如痴如醉。啊哈!我最喜欢的小品也开始了。《五官新说 》真搞笑,尤其是“我还敢酒后开飞机”的歌词,逗得我们一家三口笑得是人仰马翻 ,我和妈妈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还有赵本山师徒表演的小品《不差钱》那更是一绝。其中有一段台词特逗。小沈阳说:“我的中文名字叫小沈阳。”毕老师问 :“你难道还有外文名字?”小沈阳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中文名字改变了声调“扫笋样”。我听了后差点从沙发上滚下来,爸爸、妈妈也都笑得前仰后合。成龙和几个人合唱的《站起来》也实在是太有趣了!后面的节目一个接一个,精彩更是连续不断。

第8篇:小品搞笑台词范文

关键词:对立 冲突 娱乐化 情境

婚恋类节目在中国开展已经有十多年,如果一定要进行历史追溯,应该是1991年北京电视台推出的《今晚我们相识》,这档节目在1999年进行改版之前一直定位在红娘的位置,凸显服务功能。中国大陆婚恋节目真正开始的标志是1998年东方电视台的《相约星期六》,此类节目达到较高收视率的标志是同年湖南卫视《玫瑰之约》的开播。1999年各省级电视台纷纷跟进,婚恋节目如火如荼。而时隔12年,江苏卫视在今年推出的《非诚勿扰》再度掀起了收视高潮。

可以肯定地说,《非诚勿扰》已经不单单是一档婚恋类节目了,它融入了太多的娱乐化元素。笔者看来这档节目收视率高的原因是它迎合了大众宣泄的情绪,在当下越来越浮躁的社会,为大众搭建起了一个无厘头的舞台。它几乎是在无数的矛盾冲突中寻找着一种娱乐化的搞笑张力,甚至我们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恶搞的倾向。

搞笑VS真诚

《非诚勿扰》占据收视率高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档婚恋类节目一改昔日婚恋节目真情低调的风格,以24个女生组成一个巨大的狂欢舞台,按照巴赫金的狂欢理论,24个女生,每个人都在犹如广场般的舞台上尽情释放宣泄着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绪,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羞涩时而奔放,这一过程以24个女生对一个男生的姿态展开,或者说这是一个女性近乎女权主义式的夸张的舞台,在这一舞台上,充斥着暴力的词汇、尴尬的场景,在语言的碰撞中寻找机智和幽默,而这一机智幽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搞笑。24位女性面对一个刚开始只有被选择权的男性参与者,主持人和参与女性爆出的话题更多的带有辛辣和刺激的味道,男性气场被压在了一方小小的角落,而时代给予女性的开放度在这个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展现。无论是“还是让我坐在宝马里哭吧”还是“我找的不是儿子”,这些暴力的词汇配上动感的音乐,使这个场景火爆而富有冲击力。

这一节目冠名为《非诚勿扰》,其“诚”更主要地表现在节目制作人是诚心博得观众一笑的,而参与的男性朋友也是诚心要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的,至于站在舞台上的24位女性,各自因职业、年龄、性格呈现出不同的人生姿态,她们时而用真诚来拥抱男性参与者,时而又以近乎恶毒的语言对其进行毫不掩饰的攻击,而主持人在其中的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插科打诨,或者正如主持人和评论员二人的光头造型一样,这两盏“灯”在舞台上是始终亮着的,而24位女性面前的灯却随着心情的变化而亮灭无常。这是一个将真诚和搞笑统一在一起的舞台。女性参与者的眼光追随着闪光灯的变化随时变化,她们会因为男性参与者的一个动作而改变决定,会因为男性参与者的一句话而改变初衷,进而会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大胆而近乎放肆地阐述自己灭灯的理由,这其实违背了两个人进行婚恋选择的正常的流程。一个渴望走入婚姻殿堂牵手一生的人,不可能随便因为对方的一句话、一个动作而对对方定性,进而在完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做出选择和决定,所以说,这档婚恋节目应该是建立在真诚出发点之上的搞笑。

庸俗VS品位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其针对的对象是大众。在后工业时代,大众是流行文化的消费者,但是大众却在逐渐失去流行文化制造者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打造大众文化成为一个产业,而产业本身就存在迎合和引导的对立冲突。对于迎合来说,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搞笑”成为娱乐片的核心词汇。我们回顾一下香港娱乐片和大陆的贺岁片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印迹。对于中国的电视节目来说,更多的带有抄袭的痕迹,先是欧美再经过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最后进入中国大陆。我们看台湾的娱乐节目,比如说《康熙来了》这档节目其实是一档典型的八卦节目,其重要特征是隐私揭露和搞笑段子。而这一模式随着中国内地对娱乐节目管制的逐渐放开,其特征也日渐显现。我们看到《非诚勿扰》已经具备了这些特征的雏形,只是体制之内的国家电视台,还在语言的暴力倾向上有所控制和收敛,至少没有引入“下半身”语言。这其中存在着品位和庸俗化的冲突。

电视节目是面向大众,娱乐大众的,但是电视节目在面向大众,娱乐大众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提升大众的品位。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我们看到24位女性穿着打扮都带有时尚的元素,可以说这些女性参与者的着装打扮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同样的,她们的审美标准、价值评判标准和言谈举止也将在无形当中对电视观众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高收视率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保证这档节目是高品位,这一认识同样也表现在《非诚勿扰》当中。

我们通过这个节目看到了一群意欲结婚的女性的择偶标准和生活情趣,可以说这是一个“群魔乱舞”的舞台,带着对男性参与者调戏的味道,使这档节目庸俗化的特征日益显现。在笔者看来,这档节目之所以取得高收视率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它引导并提升了大众的品位,而在于电视观众急于看到又有哪位男士被恶搞,又会出现什么暴力词汇,又有什么尴尬的场景出现,舞台似乎变成了杂耍的现场,观众要看的不是真诚支撑下的珍贵爱情故事的产生,而是节目进行过程中的庸俗化情境,到底女性观众还有多少围绕金钱问题的恶俗搞怪,到底男性在面对这些恶俗问题时是怎样的尴尬表现。

物质VS精神

透过这档节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女性视角下的物质与精神的角逐。通过对之前播出的节目的考察,我们发现女性参与者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围绕着物质直接或间接地展开,这些问题涉及名牌商品,比如LV包、宝马跑车等,而精神层面的角逐围绕着这些问题渐序展开,在物质和精神之间,物质决定着精神,爱需要物质来体现,而物质成了爱最佳的表达。这些抱着谈婚论嫁目的的女性参与者,将各自的物质欲展现得淋漓尽致。柏拉图式的爱情已经被台上的女性放逐到遥远的国度,虽然她们站出来为农民工讲话,为农村出身的人振臂一呼,但是她们个个充斥着强烈的物质欲,表现出明显的作秀倾向,似乎仅仅是为了获得电视机前农民朋友的支持,进而提升收视率。这些女性希望男性具有独立的人格,但却渴望男性对自己俯首帖耳做出改变,她们不希望男性依附于自己的父母,尤其是不希望男性受制于自己的母亲,却希望男性在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这些对立矛盾的心理恰好表现其物质和精神的极大冲突。通过这个节目我们看到,这个时代在诸多女性看来,已经是一个物质决定一切的时代。女性一方面一改中国传统习惯,彻底颠覆自己依附男性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在主张自己独立个性的张扬,意欲在将男人纳入自己的体系中来的同时,希冀得到男人物质和精神双重的照顾和关怀,这是一个悖论。

《非诚勿扰》的舞台似乎刻意在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标准和风格,让这一物质、精神冲撞的事实完整呈现,而这一冲撞从某种意义上说,恰巧使这一节目失去了刻意长久维持下去的灵魂。这档婚恋类节目已经完全跨越了婚恋这一题目本身,进而在一个更大的可行性空间寻找娱乐化的元素,这一元素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恰好是舞台上女性物质欲望和精神渴求严重的对立和冲突。试想在真诚寻找爱情的参与男性眼中,除了传统赋予中国男性的责任感的支撑之外,在面对一群物质和精神冲突的大胆表露的女性面前,这一节目除了搞笑,剩下的没有其他。坦诚使得参与节目的男女之间因为出发点的不同而形成了极大的矛盾冲突。男性坦陈自己有能力承担女性的物质要求,而女性则欣然接受这一状态,进而走到一起。这二者完全不同的坦诚分明传达出一个信息:各取所需。这是一个各取所需的时代还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时代?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本来应带动精神文明的高速提升,但是透过这个舞台,我们发现,精神被物质无情地肢解了。

剧情VS真实

套用《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的话说,这档节目男性是系列剧,女性是连续剧。无论是系列剧还是连续剧,二者一个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都是“剧”。既然是“剧”,就要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非诚勿扰》可以看做是一档由24位女主角演绎的戏剧,戏剧一开始,24位女性一齐亮相登场,然后由选出来的男性来配合女性的戏剧展开,男性毫无疑问在整幕戏剧中充当配角的角色,随着剧情的展开,故事也要一点点推进和发展,而发展的结果是配角要频繁更换,为了避免观众的视觉疲劳,部分女性也要退出舞台由新人替代。只有这样,舞台才不失魅力,戏剧才有看头。我们看到,在故事演绎过程中甚至出现了母女同台选男友的情形,可以说是好戏连台,而那些或成功或失败的男性仅仅是这台戏剧的作料,他们的到来更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为了给舞台上的女性提供更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机会。24位女性各自不同的特点,支撑起一片绚烂多彩的天空,每一位前来参与的男性,上台之前都会有一位心仪的女性,他们会在节目开始的时候按下数字键对此进行确认。而之后所进行的展现,无论是朋友、同事的评价,还是个人才艺的表演,都带有明显的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这些环节进行的同时,我们可以听到夸张的灭灯声音不停地出现,追随着这一声音,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舞台上男女的表情和动作变化,我们甚至在现场观众情绪的推动下,如同置身其中感受到娱乐化效果带给我们的刺激和冲动。

婚恋类节目的本意是为了给有婚姻需求的男女搭建一个认识和交往的平台,是为舞台下真实的交往搭建一座桥梁,但《非诚勿扰》给我们更多的是戏剧性的感触。网友甚至在讨论哪位女性留在台上的时间够久了,应该让一位男性把她带走,而很少有网友讨论哪位女性所具有的气质和内涵是我们所真正渴求和欣赏的。从这个角度看,《非诚勿扰》是在一种剧情化结构和真实往的矛盾冲突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进而在这一轨道上不断拓展自己的领地。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非诚勿扰》在火爆的同时已经面临困境。从电视节目自身的发展来说,这似乎是一种多种元素融合的进步,但从婚恋类节目自身的发展来说,这是一种退步。

平面化。这档节目在收视率这一指挥棒的引导下,几乎放弃了深度追求,毫无迟疑地转向了平面化、庸俗化。生活当中很多无法被人尊重的语言和想法被裸地呈现,其不需要引导人们思考,甚至不需要人们非常正式地专心致志地收看节目,仅仅通过断片式的语言和镜头就能引导观众获取最直接的信息。这就如同大家在网上看到凤姐的照片一样,不需要对凤姐的故事做任何了解,只要看一眼其照片,就知道新闻效果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说这是这档节目的败笔。

娱乐化。婚恋类节目区别于其他文艺节目的重要一点在于,其并不是以娱乐为主要的目的,娱乐化在这类节目当中所占的比重不能太大,这类节目不拒绝娱乐化,但娱乐化要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而绝非搞笑甚至是恶搞。语言在这档节目当中应该充满温情和善意的幽默,而绝非针对对方缺点的大胆批判。

这档节目应该充满对生命真诚的关怀,在问题的预设和引导上,应尽量避免纯娱乐化的倾向,不应该以此为切入点,寻找火爆和刺激的舞台场面,借此拉动收视率。

情境化。婚恋类节目可以呈现社会热点,但不应追求情境化。在这样一个平台上,社会负面的观点允许呈现,但不能成为主流,负面观点呈现的初衷是通过节目话题的预设来帮助人们调整思路,从而走上一条未婚男女一起寻找人性光芒的路,它拒绝情境化的定位。简单粗暴的选秀模式的套用无法将这一类型的节目推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只会使这一节目流于娱乐化的情境化模式中停滞不前进而无法自拔,从而丧失此类节目应有的魅力。

第9篇:小品搞笑台词范文

1.1周星驰之前的“无厘头”表演雏形周星驰走红前,许氏兄弟以及周润发等人在喜剧表演中已经尝试“无厘头”形态。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崛起的“许氏”粵语喜剧中,为吸引观众,所安排的角色言行有违常规、常理,时现戏仿恶搞的情节场景,同时偏狂过火的内容亦大量存在。这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演员的演绎,许冠文的工于心计与奸诈、许冠杰的聪明与技高一筹、许冠英的憨厚老实都令人难忘。《天才与白痴》《卖身契》是突出的代表作品=《天才与白痴》(1975)描写了精神病大夫与精神病患者之间的荒谬闹剧,可谓疯癫到极点,有关场景与对白触及到了“无厘头”的核心精神。如主刀的医生(许冠文饰演)一边手术一边打电话赌马,这个搞怪得有些吓人的场景虽然不可能在现实中真正发生,但在电影中以“厘头”形式嘲讽(也是批判)了人为的荒唐。《卖身契》(1978)—片当中,“白毛”电视台为追求收视率,制作了一档极其荒谬的电视节目,约请薛志文(许冠文饰演)做主持人,薛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引导嘉宾贪财求富而抛弃人伦,将节目的庸俗、过火表现得极为充分,也极为“无厘头”。

    本片搞笑片段很多,如电视台换经理的程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强烈的讽剌性,只是1970、1980年代的“许氏”兄弟电影中的“无厘头”尚未全面发展到1990年代周星驰主演的“无厘头”电影那般天马行空、酣畅淋漓的境地,而且因为内容上的针砭现实、表演上的鬼马风格广为人们欣赏称道,夹杂在其中的“无厘头”部分(与90年代周星驰电影表演风格相似相通)被人们忽略了。香港有影评人士认为,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承袭了“许氏”电影,“同样是粵方言中的俚语、谚语,周星驰只是用了谐音或倒置性的方法,大玩语言游戏,就让人觉得即使是没有来由、不知所云却猛地觉得好笑;明知逻辑不通,却因为他一脸认真地说话让人忍俊不禁。这是周星驰对许冠文电影中小人物、小市民的传承,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而已。”

20世纪80年代后期,周润发在有关喜剧片中也不乏“无厘头”式演绎b《公子多情》(1988)中周润发不同装扮造型和夸张表演戏仿恶搞成分;同年上映的贺岁片U八星报喜》中,周润发饰演带娘娘腔的阿郎,言行逻辑有别于常人,肢体语言极尽夸张,影片前半段,阿郎因泡妞将大哥阿辉(黄百鸣饰演)的车子撞坏,为了转移大哥的情绪以逃避惩罚,制造‘‘电话故障”的台词颇显‘‘无厘头”精神,同时也为影片制造了十分强烈的“笑果”;《纵横四海》开头不久,阿海(周润发饰)用咀嚼过的口香糖为一幅名画加上了一只‘‘耳环”,而在片尾时,阿海身着围裙,将孩子当作家具顺手扔出一段的表演都有着很明显的“无厘头”痕迹;《赌神1》(1989)在高进失去记忆的那段时间,周润发对于弱智的表现模式,也体现了“无厘头”的表演特色,使得这个角色更加丰满与立体。

1.2与周星驰合作演员的“无厘头”表演如果说,许冠文、周润发等人的喜剧表演与周星驰表演存在时间差,难以让观众用“无厘头”去串联的话,与周星驰合作的其他演员的“无厘头”表演让周的表演锦上添花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如罗家英在《大话西游2之大圣娶亲》中演绎的唐僧形象不输于周星驰塑造的至尊宝形象,成为了《大话西游》最吸引人的角色之至今他的那些令人喷饭的台词以及那首经典的《onlyyou》还在大、中学生中传播并被“改编”,没有罗版唐僧的莫名啰嗦,某种程度上难以表现出至尊宝的无奈、痛苦与反叛的内心世界。而吴孟达在“无厘头”电影中的表演(均为配角)很抢眼,仅次于周星驰。他在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片中时常扮演老爸、老师、乞丐等角色,其表演不避粗俗与丑怪,常以怪诞离奇的行为和张扬恣肆的语言,放大人们的食色本性及欲望。如果说周星驰“无厘头”表演被认可、被推崇,我们千万不可忽视吴孟达这位“绿叶”的衬托功劳。其他演员也有尝试“无厘头”表演风格的,如《情圣》中毛舜筠的表演、《食神》中莫文蔚的演绎都带有明显的“无厘头”成分,等等。

1.3周星驰“无厘头”演绎最为深入人心喜剧作品成败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表演,如卓别林电影、英国的“憨豆”系列、冯小刚电影中葛优的冷幽默、香港许氏电影中许氏兄弟的“鬼马”表演、80年代后期“富贵系列”中肥姐骠叔的搭档搞笑等等,表演因素占了很大比例。至于成熟的“无厘头”喜剧,确实因为周星驰的表演使其别具一格,成就了一批经典作品,姐《赌圣》(1990)中阿星因牵挂绮梦无心参赌而显得懵懵懂懂、天真无知;《审死官》(1992)中宋士杰是一个以个人利益为主,以替人伸张正义为次的古代律师,周星驰的表演显得自然、逗趣,如公堂中上窜下跳、振振有词说个不停的一段戏,夸张而不惹人反感;《鹿鼎记》(1992)中周星驰版的韦小宝在妓院长大,勤学苦练匪夷所思的骂人技巧,能够直言不讳拆解陈近南的话,其顽劣的市井形象鲜活生动;《大内密探零零发》(1996)中,周星驰将好莱坞影片《铁金刚》系列中的詹姆斯邦德替换为中国古代的大内禁卫,进行肆无忌惮的戏谑《食神》(1996)既表现得意时的嚣张浮夸,也以神思恍惚的表情、夸张且冷静的举止表现被背叛遭暗算时的境遇;两部《大话西游》中其夸张表演有所收敛,沉稳中带着沧桑,真诚中夹杂着滑稽,等等,不一而足。整体而言,玩世不恭、调侃自嘲、不按正常逻辑思维、言行乖谬特别是颓废中带有神经质的尖笑声且语速奇快是周氏‘‘无厘头”风格的明显特点。应该指出,不喜欢周星驰表演的内地观众可能觉得其所塑造的形象粗鄙低俗,因为影片中人物确实有猥琐垃圾式的言行,特别是王晶执导的作品,这与导演理念及香港商业电影的整体面貌有关。

在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电影中,人物的对白往往是一种语言游戏(故意前言不搭后语和玩世不恭的嘲讽),颠覆规则和逻辑,捉狭权威;有时主角的台词滔滔不绝,表面看起来好“无厘头”,其实正是周星驰的用心,就算是即兴式表演或极度搞笑式对白,也是与他影片中需要的东西吻合。至于神经质(有时耍酷的表情)、夸张连续的尖锐大笑,更是影迷们熟悉的周式表演风格。如此看来不论民间还是学界常将“无厘头电影”与“周星驰主演电影”换用,虽不尽科学合理,但确实证明了周星驰的表演对“无厘头”电影的极大贡献,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王晶、刘镇伟、李力持等人导演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片均被称为“周星驰电影”或“周星驰无厘头电影”,表演起到的作用掩盖了其他因素。至于有人讨论美国的喜剧演员金凯瑞与周星驰的演技之优劣,笔者认为前者虽有夸张癫狂的台词动作、神经质的表情,但缺乏周星驰那种即兴式的不合逻辑的对白,内涵上谈不上对经典文本或主流价值观的颠覆,其形象塑造更多具有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两人表演形态即使有相似点,但整体风格有异,不存在谁抄袭谁的问题。

2.定位;‘无厘头”叙事模式不易复制

作为最早的类型电影之喜剧电影不同于其他类型电影有明确的类型特征或模式可以遵循,其作品丰富,结构手法与基调形态千差万别,令观众眼花缭乱,或许这正是喜剧片的魅力所在。“随着喜剧和各种影片类型为广大观众所熟知,随着广大观众对旧模式、手法、语言的厌烦,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喜剧类型,即自我相关的喜剧,这种喜剧就是通过打破常规和观众的种种习惯性心理期待来造成喜剧效果的。这种与喜剧类型自身或其他电影类型产生关系的喜剧模式有多种手法,最常用的一种是将以前各种类型中大家熟悉的经典性场面改变意味,处理成喜剧场面。”笔者认为,郝建先生这里所说的“新的喜剧类型”或“自我相关的喜剧”其实就是喜剧片种中的“亚类型”(即喜剧片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电影类型的养分,“生长”或“裂变”出带有新元素的喜剧种类,笔者认为这些种类可以用喜剧电影的“亚类型”来表述。)香港喜剧片整体看来模式形态多种多样,但相对而言,依据选材、主旨、情节等标准,可以整合出几大“亚类型”,比较而言,社会生活喜剧类型元素相对单一,选材集中于家庭生活与爱情;功夫喜剧、动作喜剧、警匪喜剧主要将喜剧元素糅合进原先的功夫、动作、警匪片中;而“无厘头”喜剧嫁接的类型元素较为丰富,选材也最为繁杂,属于典型的喜剧片中的亚类型。

不同的喜剧亚类型是喜剧这一大类型的分化,是可以模仿、复制和批量生产的商业片。如香港的功夫喜剧、动作喜剧、喜剧等亚类型喜剧,人物身份与人物关系设置相对模式化,故事发展与走向有一定的套路,其创作是为了赚取更大的票房利润。比较起香港其他喜剧电影中的亚类型“无厘头”喜剧电影显得有点另类,难以在主题表达、题材选择、情节推进等方面归纳出明显或外显的叙事模式可供借鉴或复制;可是1990年开始周星驰主演的“无厘头”电影从创作目的到市场结果确实是商业片,仔细分析有关文本,无疑在诸多方面有着相似性,只是这些“相似性”显得较内在、隐秘,且相互交缠,需要用心探究。

2.1表演风格雷同,喜剧手法与喜剧效果相似

对于20世纪90年代香港典型的“无厘头”电影来说,表演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虽然周星驰在不同喜剧片中的表演因合作者、选材、剧情而有差异,但整体风格存在相通之处:那些有违常理富有嘲讽意味(包括自嘲)的可笑对白、神经质的表情和夸张的大笑声、精灵古怪的举止、异想天开的情境设置,给人“似曾相识”感,让观众特别是星迷陶醉赞赏。

周星驰主演的“无厘头”电影的题材主要有两类是取自中国古典题材加以改造;二是表现香港现代小人物生存状况。两类题材共同的处理手法是:通过恶搞、戏仿,营造荒诞桥段,或解构观众的古典文化情结,或颠覆人们对传统英雄形象的认识。《审死官》消解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清官”情结;《唐伯虎点秋香》终结了故事中的才子佳人童话;《大话西游》解构了为造福世人历经磨难的无畏探索精神。现代题材在夸张的表演与极具想象力的情节中同样解构了约定俗成的价值观,解构了人们对于“英雄’“权威”的认知,如《逃学威龙》、《国产零零漆》、《食神》等,与古装选材的喜剧片在喜剧手法的采用及喜剧效果的达成上很接近。

2.2人物形象相近,故事模式趋同

周星驰主演的喜剧中的角色多为处于社会底层或边缘的卑微人物:《整蛊专家》中古晶是运用各种伎俩整人却受到拥戴的骗子;《破坏之王》中的何金银是经常被人欺负性格懦弱的无名小卒;《喜剧之王》中的尹天仇是一个“跑龙套”的临时演员;《九品芝麻官》中包龙星起初是贪财好色之辈;《审死官》中宋士杰开始时是一个见钱眼开颠倒黑白的古代状!J师;《大话西游》中的至尊宝是一个山贼,等等。这些人物的言行方式玩世不恭、嬉皮笑脸。性格中都有胆小、自私、好色、小气的成分,同时不乏善良乐观,夹杂着调皮、执着;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和不同性格的人物,谈不上高尚,但不乏正气感与道德感。

周星驰“无厘头”电影每部作品的情节构思都不一样,都可以用“标新立异”来形容,但故事发展基本脱不开这一模式:主人公受挫,困顿不堪,或处于弱势被挑衅被欺侮地位,经过艰苦磨练,终于出人头地一惩恶扬善,扬眉吐气。片中的小人物即主角总是通过努力与坚持,并抓住某种幸运或机缘巧合而成就了正义,获得了成功。如咖喱与辣椒最终破了案(《咖喱辣椒》);白面包青天最终正确断了官司(《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零零发也终于保护了皇上(《大内密探零零发》);苏灿当上了武状元(《武状元苏乞儿》);唐伯虎点了秋香(《唐伯虎点秋香》);高进失忆后走出低谷战胜强大对手找回了尊严(《赌神》);至尊宝为了救爱人紫霞以牺牲爱情承担痛苦为代价,同时也成全了大业(《大话西游》。显然,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故事没有脱离传统的伦理道德范畴。

“无厘头电影作为香港商业喜剧的典范之一,似乎全力实践着类型电影‘交互性’的特点要求”,几乎每一部“无厘头”电影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交融结合,可以说不同类型杂糅是“无厘头”喜剧片的特色之一,且不同于功夫喜剧或动作喜剧类型之间的搭配相对固定化,常常兼容古装喜剧、科幻、功夫等等类型元素,或爱情、魔幻、动作等类型元素结合,或其他多种元素结合,这是“无厘头”喜剧难以复制的主要原因:每部影片杂糅的类型元素有差异,不固定。这在某种程度上让“无厘头”不那么具备典型类型片的范儿。作为喜剧电影中的一种特别的亚类型“无厘头”喜剧丰富了喜剧理论,丰富了大众的观影体验。作为倚重于表演因素的喜剧片亚类型,脱离具体的时代氛围以及特定的主演,它能否健康发展,获得市场的青睐仍是一个未知数。

3.影响:“无厘头”影片成为华语地区特有的次文化现象

3.1 “无厘头”影片的内涵与后现代解构思潮有不同程度的“暗合”

“无厘头”电影在上世纪末受到大陆年轻观众的青睐,成为华语地区特有的次文化现象。有生命力的方言不止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粵语即是这样的方言代表=“无厘头”因子藏在粵语语系表达中,其所具有的世俗乐观精神在周星驰主演的电影中得到极大释放,同时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电影已经不是(如“许氏”电影)冷静批判社会现实,而是运用极具个性化表演风格,夸张变形地呈现港人面临“九七”到来时的惶恐、不安、无奈等情绪“在主人公塑造、叙事、语言上都达到一种出位和狂欢化的效果,从而具有了后现代文体夸张、反讽、戏仿、碎片化等特征”,这也使得粵语文化中无厘头因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翻新”与强化,甚至演变为一种“次文化”(即部分人热衷的新兴文化,不涉及宗教信仰,经媒体推介逐渐流行,但一般难以成为主流文化一笔者注)。‘无厘头’文化是香港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以周星驰为代表的次文化,并长期主导香港娱乐文化o‘无厘头’文化透过香港喜剧影视作品的流行而发展,并被华语地区广泛接受,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亦广泛接受其喜剧艺术的表演形式,并逐渐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在周星驰等演员的对话、独白或行为中,有观众会感受到“无厘头”的油滑粗俗、不着边际,也有观众会欣赏“无厘头”的直率大胆、无所顾忌,只是它打破了旧有的生活逻辑、等级制度和价值秩序(比如强调对权威的服从,强调伦理教化,强调理性秩序等)。虽然周星驰主演的“无厘头”电影令人觉得其内涵上反权威、反传统,但并不是自觉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实践,即使两者确实存在着某种内涵上的对接或暗合。周星驰电影传播到大陆后,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某些观念不谋而合,年轻观众于是将自己的“深刻”理解或解读附加于周氏电影,这也充分说明对于文学艺术作品而言,创作者的初衷与受众的接受传播存在着差异。

让“无厘头”电影在理论上攀升至“后现代主义”高度的主要是上世纪末的大陆年轻观众《大话西游》的“反季热”(上映时反响平平,沉寂一段时间后随着碟片传播而大受欢迎,这是影片的主创者们始料未及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证明。大多数的年轻观众都会将至尊宝遭遇中的无奈痛苦与自身所处的社会情境和生活体验相联系,创作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各种“无厘头”改编版本。继之,在文学、电视节目、影视剧、网络“恶搞”文化等方面都出现“无厘头”作品或文本。

3.2 “无厘头”出现于文学及电视节目

新世纪,大陆刮起了一阵“无厘头”风。从2001至2003年,颇有《大话西游》遗风的《悟空传》、《沙僧日记》、《八戒日记》、《华山论贱》等一系列“无厘头”小说相继面世,各有拥趸。2004年3月,由新浪网授权、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新浪无厘头丛书》就包括了《非正常男女》、《搞笑天地》、《冒牌金庸》和《世说新语》,总字数超过百万。这些作品解构四大名著、解构金庸、解构莎士比亚,似乎一切东西方经典均可被解构=“无厘头”文学创作的目的是博人莞尔,以消解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压力,它与传统文学担负起的‘‘经国之大业”重荷无缘,在港台文化影响和网络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年轻作者,亦无意让文学背负使命,仅以搞笑为手段,以解构经典文学为快意。

“无厘头”在香港的诞生离不开电视,在20世纪70年代,香港的各家电视台为了抢夺收视率而制作了一些低俗节目和电影。这些节目与影片中各种笑料让观众应接不暇,剌激性的场面以及爆炸性的噱头和笑料开始充斥其中。这是香港‘‘无厘头”文化土壤的组成部分,“无厘头”与电视文化的关系还可以追朔到周星驰曾经主持少儿节目《四三零穿梭机》,有关内容已现“无厘头”端倪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无厘头”的搞笑方式受到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青睐。笔者认为现在三地的综艺节目常制造“无厘头”式笑料,港台更为明显,个人认为其中睿智幽默的不多,粗俗成分不少。

3. 3“无厘头”渗透进大陆影视剧

继戏仿成分浓重的清宫戏后,大陆出现了一些具有明显无厘头特征的影视作品,如《大电影之数百亿》两部(2006,2007),《高兴》、《十全九美》、《熊猫大侠》、《隋朝来客》、《倔强的萝卜》及影视两版《武林外传》等,多以恶搞、拼贴作为创作手段。到目前为止,最能体现大陆‘‘无厘头”创作水准且不是随意拼贴的当属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剧作将后现代文化戏谑调侃等特征巧妙地转化为喜剧元素,在调笑中消解了传统武侠精神的内核,这种调侃式的消解成为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秘诀”,必须指出,本剧在解构的同时也在建构,往往用剧中人物的言行表现戏仿出一个更贴近当代人心理需求的新的‘‘武林”,正如周星驰主演的“无厘头”电影在消解传统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同时,维护着爱情、亲情、友情,维护着善恶有报的信念。

3.4与网络“恶搞”文化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