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网通信论文范文

电网通信论文精选(九篇)

电网通信论文

第1篇:电网通信论文范文

(1)调度电话和行政电话是一项较为中欧要的信息业务,从其本质上来看属于传统的语音业务的一种,是完善电力调度以及行政工作的关键,因此要保证其安全性和可靠性。(2)变电站视频监控信息。为了对传统的监控模式的改进和完善,需要对变电站视频监控信息进行调节,网口连接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3)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对日常的业务进行查询,计算机信息联网业务都要依靠电力信息通信专网来进行,这样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4)电网调度自动化实时数据可以为电力系统的运行提供一定的依据,因此对于其可靠性要求相对较高,在工作中也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5)继电保护信号是保证电网系统运行安全性的重要方面,通过相应的设备可以使得接口接入相应的SDH平台,实现继电保护。

2信息技术体制分析

从我国目前信息技术发展上来看,国家电网的改造项目相对较为复杂,而且基层的电力企业也出具规模,电力专用通信网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无论是电力企业的规模还是基本的设备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除此之外,竞争越来越积累,数据信息和业务等都在不断增加,业务类型相对较为单一,需要多种技术作为支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链状网络。对于链状网络来说,其可靠性相对较低,在电力通信网络技术的运行过程中主要依靠电线的走向来进行。主要呈现出星形的状态。从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程度上看,无法做到对电力系统进行环形的保护。

2.2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IP业务的形式还不支持,为了保证实现这一业务的需要,需要通过传统的语音或者是文字的方式来促进电力系统的长足发展。

3技术体制的选择与发展

为了迎合电网系统的发展和需要,同时能够更好对日益增长的IP业务进行支持,地方的电力系统也需要进行升级和拓展,要具有长远的目光,完善电力系统运行的体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电网系统加强重视。一些SDH网络覆盖的地区,需要对已有的设备和技术等进行分析和探讨,从投资的角度出发,对技术体制加强重视。当务之急就是找到能够有效承载IP业务的网络。如果为了满足业务的需要,应该从静态的复用模式转换到动态的网络模式。相反,对于一些还没有建立健全通信网路体系的地区,也要做好技术的传输和运用工作,要及时解决数据业务处理工作的基本矛盾,对网络进行优化处理,其中包括正在开发的语音业务等等。

4信息网络发展在智能化电网建设中的重要性

信息网络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做好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以及信息的模式改革等以及步骤。进而推动电网建设工作的进行。从信息网络发展的智能化电网建设的重要性方面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一,可以进一步提升电网自身的控制能力,提高这一功能的最主要途径就是应用大量的网络信息技术,对管理系统进行优化设置。第二,要对电网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完善。信息网络的应用和发展为电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和平台,企业在创造价值的同时还致力于智能电网的开发和建设,对已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如果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电网的建设中,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种崭新的模式。第三,提升智能化电网输电组织的管理能力。从现如今电网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输电企业、发电企业以及用电企业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联盟的关系,对于新能源的利用以及电网企业的管理工作等都是工作人员注意的方面。企业之间协调合作促进了电网企业的互动,进而提高了电网企业的管理能力,做好管控工作的高校进行。

5结束语

第2篇:电网通信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未来的三峡区域电力通信网应充分运用一体化概念。采用一体化网络平台,设立网络管理中心,形成交换与传输一体化;调度网与行政网两网合一;电话、数据、视像综合的用户接入网;多环重叠的光纤自念网;多种业务、多种带宽的一体化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络。 论文关键词:电力通信网 用户接入 网络平台 综合业务 未来的三峡电站,主体工程设计装机18200MW,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之一。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 后,三峡电站将与华中、华东及四川电网联网,供电范围半径为1000余km;继而促成以三峡电站为中心,以华中电网为依托的全国大电网的形成。伴随三峡电 力的外送,使得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重要文撑网络——电力专用通信网的合理构成及可靠性,便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针对三峡电站通信网的设计,结合葛洲坝电站通信网形成的历史经验,及当前通信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谈几点看法。 1 长江委初设中的三峡区域通信网 三峡工程是一个集发电、防洪、航运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枢纽,三峡电站是其中的主体部分。在长江委的初设方案中:分别服务于发电、防洪、航运的各个部门,都通过各自的程控交换机,以中继线的形式相互连通,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通信网络——三峡区域电力通信网。 1.1 布局 从左岸生活办公区域起,依次有永久船闸、升船机、左岸500kV交直流换流站、左岸电站、泄洪闸、右岸电站、右岸500kV交直流换流站等。各区域通过横贯 三峡大坝和西陵大桥的两条光缆,形成一个环状路的传输网络,连接着若干用于生产调度的调度交换机,和用于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的行政交换机。 由于三峡与葛洲坝水利枢纽之间紧密的梯级联调关系,三峡左岸经高速公路至葛洲坝、和自葛洲坝大江500kV开关站沿输电线至三峡右岸的两条路由的光缆将两个枢纽紧密相连。 1.2 网络结构 传输上是以光缆为主干路由的同步数字传输系列(SDH)将各个区域连接而成为两个互联的环状网络。网络容量为STM-1,传输速率为155Mb/s。按区域 可分为内环和外环,内环为三峡坝区内各通信站点连接形成的环路,外环为三峡坝区与葛洲坝之间连成的环路。两环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连接,亦具备自愈能力。 交换上是以各生产区域的调度程控交换机组成的生产调度交换网,和办公生活区域的行政程控交换机组成的办公行政交换网,通过SDH网交叉连接而形成。按功能可分为调度用。 分设有左岸办公生活区、左岸通信中心、右岸通信中心与葛洲坝大江500kV开关站通信中心等4个设备中心,放置传输与交换的主设备。传输网与交换网、调度网 与行政网均在中心内互连汇接。其中左岸通信中心为三峡区域的汇接中心。承担着与公用通信网、电力专用通信网、和卫星通信网的连接。 1.3 结构特点 由光缆和SDH设备构成的双环自愈传输网;由数台调度程控交换机构成的调度通信网;由若干行政程控交换机构成的行政通信网;在结构、功能、业务和设备管理等诸方面,均能独立生存和清晰分割。 这种交换与传输在设备上分离;调度通信与行政通信在网络上独立并存的通信网结构,有可能出现设备种类、型号过多,信令接口繁杂、通信网络监控管理困难、设备 维护不便等问题。尤其是当信息的主体变为高速数据、活动图像后,将会导致网络无法平滑升级、新的业务不能迅速开展、设备可靠性不一致、通道利用率低下等弊 端。当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到2009年工程竣工后,一些发电初期投运的通信设备,将会跟不上技术进步及生产使用需求而面临更新换代。在葛洲坝电站就出 现通信设备多次更新淘汰的局面。 2 三峡区域电力通信网的构想 在未来三峡电力通信网的方案设计中,宜本着通信网络的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长期受益的原则。充分吸收新技术、新观念,以灵活可靠的网络结构,先进完善的设备配置,构造一个能以最佳状态,满足三峡电力调度短期和长远需求的现代通信网。 2.1 一体化网络平台 一体化网络平台,是一种通用的适应各种通信业务的需要,并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网络核心设备。是在数字程控交换机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满足多方需求的,多种业务的数字交换平台。 (1)传输与交换的一体

第3篇:电网通信论文范文

1.1电力通信专网支撑智能电网信息传送信息通信、智能管理、采集控制是发展智能电网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电力通信专网中传输了大量的电网信息,生产自动化、电力营销业务、调度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等电网业务都需要依靠高速、实时、双向的信息通信,为电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工艺引进、智能设备应用创建出最优环境。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三集五大”体系目标的提出,为了提升电网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与决策水平,信息与通信服务也逐渐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与智能化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相配合,为电网提供更加智能化的移动式服务。

1.2对传统电网的智能化改造需要信息技术智能电网发展本质就是新型能源的大量接入以及大量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在对传统电网的智能化改造中,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智能电网、物联网、三网融合、数字家庭、智慧城市等概念,无一不与电力通信有着密切关系。传统的高频通信、电力载波通信已经逐渐被电力光纤通信所替代,电力通信向着数据实时性更高、网络更加稳定、体系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电网数据将为更多领域提供支撑作用,形成规模效益。

1.3智能电网各项业务需要发展信息技术在智能电网发展中,包括电力生产部门、调度通信部门、行政部门、信息部门、电力营销部门在内的各个业务应用部门,都是由各类信息技术构架的电力信息通信网来进行信息传输,以光缆为代表的智能电网数据传输方式,经过PDH/SDH同步数字序列和同步技术,经过数据包交换后上送网络,最终进入应用业务层,为继电保护自动化系统、视频监控、行政电话、电网管理业务、电力ERP系统、电力营销自动化、远程抄表、负荷控制等业务服务。

2电力信息和通信技术推动智能电网建设

2.1电力一次网与通信网的两网融合电力一次网与通信网密不可分,随着智能电网推进,电力一次设备也在逐步智能化,大量智能断路器、智能开关等一次设备投入使用,数字化变电站的蓬勃发展,在简化了电力二次接线的同时,也使得变电站对通信系统的依赖性更加增强。大量的合并单元和级联装置的使用,以及IEC61850标准的推行,使得数字化变电站的信息化、自动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市场信息、电网信息、用户信息、网络通信在通信系统中传递,电网设备的数据获取、继电保护、电网控制业务都需要通信网络的支撑,进一步促进了电力一次网与通信网的两网融合。

2.2电网相关的增值业务随着各种特种光电复合缆技术的发展,电力光纤到户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智能电网下的光纤技术与电力线路相结合,有利于促进电力的业务网与信息网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一旦实现电力光纤到户,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能够融合发展,为电网提供多种增值服务,构建更加开放和共享的信息交互平台。通过电力光纤技术,实现智能电网与用户的实时双向互动,为用户的精细化用电、智能小区发展、阶梯电价定价、智能充电桩提供信息平台数据库,并可以更好的实现电力营销、电费征缴、用电信息通知、商业信息推广等、用电安全知识等服务,实现电网业务与电信、交通、物流、金融等信息的全面融合,以及“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互动。

2.3电力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2.3.1发电领域在发电领域,智能电网的重要特征就是新能源的接入和消纳,清洁能源接入电网后,必然对电网的电能质量、潮流计算、谐波成分等运行特性产生影响,必须要通过电力通信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实时传送遥测、遥控、遥调、遥信等信号。此外,新能源并网后,与传统电网的协同工作需要电力通信提供支撑作用,实现两网的无缝对接,新能源电站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调度自动化系统等关键电网安全管理业务必须具备两条相互独立的通信信道,以提高信息传送的安全性,同时有效的平抑并网波动,为新能源接入后电网的监测、运行、控制提供高速、稳定、可靠的通信平台。

2.3.2输电领域智能电网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交直流混联、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为了确保电能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的电能传送,我国提出西电东送、建设“三华”同步电网等战略规划,我国的特高压交直流输电获得了大规模发展,特高压再造中国能源大动脉,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特高压输电电压等级最高的国家。在特高压输电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新设备和新元件投入使用,电网的控制特性更加复杂,以电力电子元器件为例,为了提升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灵活性,大量的晶闸管、无功控制、补偿器等元件投入使用,这些元件的接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对电网通信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成为电网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建立双向、实时、高速的通信系统,为智能电网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3.3变电领域在变电领域,智能电网的特征集中体现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随着对传统电网的改造不断深入,我国新建的220kV及以上变电站均为数字化变电站,而数字化变电站的三个关键特征就是数字化一次设备、数字化二次设备和统一的IEC61850规约通讯平台,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对变电站的电气设备状态分析、电网调度管理、电能质量控制、精细用电管理。在数字化变电站中,所有的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都通过通信网络来完成,以光纤通信取代了复杂的二次电缆接线,提升了信号传输效率,减少了二次接线工作量;通过合并单元和级联设备实现信号的高速传送,减少了通信误码率,并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稳定可靠的通信传输为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统一的IEC61850通信平台解决了电力设备间通信规约不一致、设备兼容性差等问题,实现了设备间统一的信息模型和通讯接口,提高了设备的互操作性。

2.3.4配电领域在配电领域,国家电网公司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配电网的升级和改造。智能配电网发展对通信技术的可靠性、可扩展性等都有着较高要求,由于配电网运行环境较为恶劣,运行设备和通信信道相对老旧,且电力通信网的组网方案相对缺乏,还面对规划不统一、信道不稳定、标准不规范等问题,通信环节已经成为智能配电网发展的瓶颈。目前采取多种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智能配电网的通信,通过光纤传输来实现配电网关键数据的传输,结合载波通信实现调度电话、远动信息、配电自动化、调度继电保护信息等。

2.3.5用电领域在用电领域,由于用电环节直接接入客户端,与用户用电舒适度密切相关,通信技术的使用主要体现在智能用电信息采集和智能小区用电等方面。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发展规划,要实现电力客户用电信息采集的“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结合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智能量测技术、高速通信技术,实现用电环节的智能化。智能用电采集系统使用智能电能表完成对用电信息的实时采集与更新,结合高速通信技术上送电网企业,为阶梯电价制定、营销策略选择提供支撑,提升电网企业的线损分析水平,方便电网的电费统计、税费征缴、与电力用户的双向互动。智能小区是未来智能电网发展的趋势之一,智能小区支持新能源接入、电动汽车充电,还能够实现电力用户与电网的双向互动,参与电力营销策略制定,电力用户还能够主动参与电能的使用,根据浮动电价来自主选择削峰降耗,实现“分时电价、阶梯电价、全面预付费”的构想。

3结束语

第4篇:电网通信论文范文

针对我国电力资源,多数集中在中东部地域,智能电网的运用实现脱离工业发展轨道,在通信分配上缺乏平衡,智能电网实际运用中,在其传送网络信息之时,由于当前智能电网缺乏统一标准及配置规则,导致无法确定定位网络通信中的信息路径,则可能会导致数据的包丢失。在智能电网之中,智能电网系统设备覆盖范围广泛,信息和通信体系类型不同,不能确保协调运作。对此,实现电网智能化,提供客户的大范围信息服务,有效解决电网信息通信关键问题。

二、优化当前智能电网信息和通信技术

1完善信息管理技术

在智能电网中,其智能电网信息技术管理之中,主要是包括针对电网信息的采集、分析,以及针对电网信息的显示、管理,可以有效确保信息采集的高准确性。在管理中,可以通过分析智能电网信息客观系统,提升智能电网管理者的分析决策,从而有效提升信息管理水平。同时,对于智能电网信息的显示方面,也应该要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以便能够及时满足对于各种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确保管理安全性。

2确保智能电网的安全运行

应用无线局域网技术,提供身份验证,将无线局域网技术和智能化的电网通信交融,确保电网通信安全,避免电网用户遭受安全问题。智能电网中,在其通信方,应构建专业的网络安全防护队伍,使工作人员可以积极的监督管理网络通信安全;并且,针对智能电网通信中,构建智能化的网络防控体系,可以提早扫除智能电网的安全侵略,确保当前国家智能电网的运行安全。

3完善电网的标准体系

能够在智能电网中,利用无线技术,确立统一标准体系,传输电网信息。规划智能电网,首先,应该它根据智能电网信息的模块功能以及特点,细分国家电网的信息操作以及电网构成特征,将所得信息数据均用于智能电网的通信模块中,有效发挥电网智能化中的信息技术优势。

4优化电网智能通信模块

第5篇:电网通信论文范文

关键词:单片机电话主叫信息识别FSK数据通信

电话主叫识别信息发送及接收(俗称来电显示),简称CID(CallingIdentifyDelivery),是电信局向被叫电话用户提供的一种服务项目,是指在被叫用户终端设备上显示主叫电话号码、主叫用户姓名、呼叫日期和时间等主叫识别信息并进行存储,以供用户查阅的服务项目。被叫用户根据显示的主叫识别信息而决定是否接听电话,可以避开一些不愿接听或不友好的电话。利用这个功能可以进行FSK信息解码的电话网数据通信,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1电话主叫识别原理和传送协议

实现电话主叫信息识别业务的基本方法是,发端程序交换机将主叫电话号码等信息通过局间指令系统传磅给终端交换机,终端交换机再将主叫识别信息以移频键控FSK(Frequency-ShiftKeying)或双音多频DTMF(DualToneMulti-Frequency)方式,在第一次振铃或第二次振铃间隔期前传送给被叫用户终端设备。我国的通信行业标准明确规定,统一采用FSK方式提供主叫电话来显示服务。在一次呼叫中,若被叫用户申请了CID业务,则电信局的终端交换机就会向该被叫用户传送主叫识别信息数据。传送流程与时序如图1所示。

其中A、B、C、D、E为数据传送时的状态持续时间,各段时间值如表1所列。在数据传送前或传送过程中,如果用户摘机,则传送停止,但呼叫处理正常进行。

表1CID信号传送各段时间值

符号时间值说明

tA1s第一次铃流信号

tB0.5s<tB<1.5s第一次振铃结束与数据传送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

tC≤2.9s传送数据的时间,包括信道占用信号和标志信号

tD≥200ms数据传送结束与第二次振铃开始的时间间隔

tE1s第二次铃流信号

tB+C+D≤3.6s各时段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主叫识别信息数据格式

FSK主叫识别信息数据的传输格式有两种:单数据消息格式SDMF(SingleDataMessageFormat)和复合数据消息格式MDMF(MultipleDataMessageFormat)。前者的结构简单,可容纳的信息内容较少,如主叫号码、日期和时间;后者的结构比较复杂,可容纳的信息长度较长,除单数据格式内容以外还可以主叫用户的姓名等。本文主要介绍FSK主叫信息数据格式的接收。

单数据消息格式由消息头和消息体组合,消息头由消息类型和消息长度组成,它们均为8位字。消息类型的值来识别消息的特征;消息长度指明后面所跟消息字的长度。消息体包括交换机需传给终端用户的消息。消息体可容纳1~255个8位的消息字。每个字用8位带校验位的7位ASCII编码字符集表示。

一个完事的消息帧由信道占用信号、标志信号、数据信息和校验字组成。信道占用信号和标志信号用来提示电话终端准备接收数据;校验字用来作差错检查,如图2所示。

①信道占用信号。这是发送主叫信息时要首先发出的头标志,由一组300个连续的“0”和“1”交替地组成。其第一个位为“0”,最后一个位为“1”。在通话状态下,此信号不发送。

②标志信号。在挂机状态下,程控交换机向用户发送主叫信息时要先发送的第二个标志信号,由180个标志位(逻辑“1”)组成。在通话状态下,此信号不发送。

③标志位。程控交换机根据线路使用情况随机插入的标志位,由0~10个逻辑“1”组成。

④数据字。主叫信息,每个数据字之前先行一次“0”作起始位,在最后加一位“1”作结束位,每个数字的最低位先发送。这样,实际每个字为10位,即1PXXXXXXX0,其中P为奇偶校验位。

电话主叫信息数据传送时,信道占用信号首先发送,后接标志信号,最后连续发送数据字。根据数据传送情况,间隔地插入一些标志位。一般标志位会加在如下字的传送之间:

a.消息类型字与消息长度之间;

b.消息长度字与第一个参考数字或消息字之间;

c.参数类型字与相应的参数长度字之间;

d.参考长度字与第一个参考字之间;

e.最后一个参数字与下一个参数类型字之间;

f.最后一个参考字或消息字与校验字之间。

单数据消息格式数据传送按消息类型(04H)、消息长度、消息字、月、日、时、分、主叫号码(或“O”或“P”)的顺序排列组成消息进行传送。所有的消息字和参数字都有奇数偶校验位,采用奇偶校验的方式传送。

3电话FSK信息通信电路设计

本文以FSK信息解调器SM8220P芯片与单片机及外电路接口为例,介绍FSK信息的通信接收方法。SM8220P解调器是日本NPC公司生产的双列直插、低功耗CMOS集成电路FSK解调芯片,其解调器的引脚功能如表2所列。

表2SM8220P引脚功能

符号引脚功能

TIP-RING1,2电话信号输入端。信号输入必须隔直流

AGND3模拟地,要通过一个电容接地

RDIN4振铃检测输入。要把振铃信号经衰减后连接到此引脚

RDRC5振铃检测RC延时电路,低电平有效

RDET6振铃检测输出,内部接施密特触发电路。当为低电平时,表明检测到振铃信号输入;不用时应接地

PWDN7掉电控制,平时应保持为低电平。若为高电平,进入掉电工作模式,COSCOUT、CDET和DOUT自动被设置成高电平,AGND、FOUT被设置成高阻抗状态

GND8器件地

OSCIN/CLKIN9振荡放大器输入,外部振荡放入器信号经此引脚输入

OSCOUT10振荡放大器输出,使用外部振荡信号时必须开路

CDET11载波检测输出端,低电平有效。为低电平时,表明此时有FSK载波信号输入

NC12空脚

DOUT13数据输出,平时为高电平。当CDET=0时,表明此时电话经上有一个有效的FSK信号输入,经解调后由该脚输出

DMIN14解调器输入端

FOUT15FSK带通滤波器输出端,通过一个电容耦合连接到DMIN

VDD16电源正极(3~5.5V)

SM8220P遵循Bell202和ITU-TV.23协议标准,以连续二进制脉冲频移键控信号的方式传输,传输速率为1200bps。支持FSK号码显示和姓名显示等多种功能;芯片内部包含电源掉电检测电路、振铃检测电路和载波检测电路;信号输入检测灵敏度高,电源工作电压较宽(3~5.5V),是进行电话FSK信息解码通信的较好的集成芯片。

为实现电话FSK信息的接收,采用P87LPC764单片机控制SM8220P电路,以完成电话FSK信息解码通信的工作。电话FK信息通信具体电路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知,对于从电话线上传输来的FSK信号,信号传送在第一次振铃和第二次振铃之间。振铃信号经过整流、分压,加到TIL113光电耦合器件的发射管上,使发射管有电流通过而发光,照射到光敏三极管的基极,臻使光敏三极管饱和导通。在R6上得到大于1V的脉冲信号,输入到单片机外部中断0,唤醒单片机准备接收。0.5s后FSK信号经过C3、C4、R1、C2的隔直和衰减,输入到FSK接收器SM8220P的差分输入端TIP和RING脚,将FSK信号读取解调后从DOUT脚输出ASCII码的串行序列,由P87LPC764单片机接收处理,提取出相应的电话FSK信息,发到多功能LED显示模块MAX7219驱动数码显示和24C64保存。

4FSK信息接收通信软件设计

单片机对SM8220P输出的ASCII码串行序列的识别过程,由接收和数据整合两部分组成。由于FSK信号波特率为1200bps,每发1位的时间是833us,因此,可以设定定时器每833us接收1位,每10位提取出1个数字。如此反复循环,直到接收完全FSK信息。当有电话来时,在第一声振铃后,单片机开始准备检测接收信号,SM8220P开始接收300个由0、1组成的频率为1200Hz的信道占用信号和180个“1”标志信号,紧接着接收主叫号码和时间。每收到1个数字,SM8220P都把它变换成10位(1PXXXXXXXX0)的串行序列,由13脚输出传送给P87LPC764单片机,P87LPC764经过精确的定时编程将其检测整合出相应的FSK号码、时间等数据,完成FSK信息解码、接收通信、接收到的电话号码可以保存在24C64串行E2PROM中,也可以输出到LCD上显示。SM8220P的11脚用来提示电话线上是否有新的FSK信息的输入。若有新的FSK信息输入,此引脚将产生低电平。单片机接收FSK主叫信息可以采用定时中断方式,也可以采用延时查询的办法进行。电话FSK信息接收通信程序流程如图4所示。

第6篇:电网通信论文范文

关键词:变电所设备电力通信

1市区电力综合通信网的全面解决方案

随着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电力行业迫切需要实现调度和管理的现代化,当前正在组建的电力通信网做到了集中资金、统一规划,建设一种高起点的、宽带的、综合的通信平台,能完成以下业务的综合接入、高速可靠传输和统一管理:

*行政/调度话音业务

*实时数据(调度自动化数据、用户抄表数据等)业务

*计算机管理信息业务

*图像监控业务

*继电保护业务

(1)通信方式的选取。

在电力系统网络中常用的通信方式有光纤通信、电力线载波、音频电缆、扩频微波和无线电数传电台等多种传输方式。

“综合信息网”通信方式的选取必须具有高可靠性、经济性、寻址量大、双向通信、容易操作与维护等特点。

从国内外电网通信建设的趋势来看,基本都在向光纤通信发展,而且目前的光缆在技术和性能上已经非常稳定,采用光纤传输在技术上已经成熟,是建立大容量、高质量、高速的电力信息网的最佳选择。结合本局实际情况,选取了光纤通信方式,并使光缆尽可能沿着10kV线路同杆架设,以减少工程投资。

(2)网络拓扑结构及系统配置。

根据临海市区在地理位置分布、远动厂所数量、城市配电网自动化发展的需要,以及主要信息流量呈星状的特点,结合杆路分布等具体情况。在市区范围内采用以临海供电局为中心,简单的环状加射线拓扑结构。该结构满足网络可靠性前提下,网络建设费用最低。网络拓扑结构图见图1。

根据这一网络拓扑结构,目前可以把花街变、灵江山变、巾山变、祟和门变与本局主站联成光纤主环。花园变作为此35kV终端变,且距离较远,采用在灵江山变通过光支路接人方式,由于本局与台州局通信业务较多,且水洋变、红光变落在台州局光纤网上,以通过光支路方式与台州局主站联接最为经济、简单。环上各接点采用155MSDH分插复用设备(ADM)与台州局连接。花园变通过155光分支路连接。

光传输设备配置为:临海局为STM—4(622M)光平台,巾山、祟和门、花街、灵江山、水洋、配置STM—1ADM设备,花园、红光配置STM—1TM设备;可以选用与台州局所用的设备为同一厂家产品,彼此之间的通信联系采用光支路对接即可完成。

网络保护:临海局、巾山、祟和门、花街,组成自愈环通道保护方式,最大传输容量业务合计63个2M。另外,临海局对水洋和花街对灵江山这几个地方均可采用光支路完成。

(3)组网方案。

网络应适应调度及行政电话、自动化信息、电力信息传输的需求,业务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其传输速率范围十分宽广,从几Kb/S到几百Mb/S。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业务量呈指数增加,而数据业务量则以更高的速度增长,电力通信专网所传输的IP协议会占越来越大的比例,IPoverATM、IPoverSDH、IPoverWDM等技术的出现为目前和未来信息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目前IP技术发展及应用情况,结合本局在未来几年的实际应用,市区光纤通信网采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暨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IBA5综合宽带接入设备。这是一种具有IPoverSDH功能的SDH设备。是一种在SDH传输制式下实现宽带接入和窄带接入真正综合的设备。它具有很高的性能价格优势,完全能够满足县级电网各种业务增长的要求。

(4)各站点到临海局的各种业务接口与数量:

各类远动可视电工业图调度计

站名信息网

电话通道话会议像监控算机网

台州局19门17路2M2M

巾山变14门2路2M2M100M100M

祟和门14门2路2M2M100M100M

花街变14门2路2M2M100M100M

灵江山14门2路2M2M100M100M

花园变14门2路2M2M100M100M

水洋变14门2路2M2M100M100M

红光变14门2路2M2M100M100M

(5)变电所设备组合模型。

(6)网管系统。

本网管系统采用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的SEMS2.0网元管理系统,硬件为PC机,内置数据库,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提供全中文图形界面;具有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综合管理、网管系统自身管理等几大管理功能。还能够实现远程异地监控,可以及时帮助用户解决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等特点。

第7篇:电网通信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力通信 一体化协议栈 通信架构

一、引言

随着电力通信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愈加复杂,网络层次和种类增多,逐渐发展为国网、区域网、省网、地区网及县级网的分层次组网的格局[1]。设备种类、数量、光缆公里数、带宽、电路等通信资源都在迅速增加[2],网络运行、维护与管理难题也随之出现,故障定位、故障处理、资源调度等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影响到电力通信网的运行质量与效率。

只有实现电网一体化通信才能实现对这些资源的绩优管理,才能及时反映设备和系统的动态变化,才能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更新[3]。电网一体化通信的研究与分析,关键在于电力业务特点分析及其对应通信需求分析,以保障电网通信提供可靠、实时和安全,保障整个电力系统的有效、安全、稳定运行和运营管理。论文主要对电网一体化通信体系涉及的通信环节中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研究。

二、一体化通信实现方案研究

电网一体化通信主要完成各个不同通信协议的映射,完成信息模型与信息交换模型的建立,以此完成不同体系之间的一体化通信。

如图1所示,协议栈分为4层:底层通信协议、协议映射、信息与信息交换模型、应用层。

底层通信协议:即OSI环境,用于在不同网络中传输报文与数据流;

协议映射:将信息与信息交换模型适配入不同的电力通信网络中,如WSN、PLC、以太网等;

信息与信息交换模型:构建统一的电力信息模型与信息交换方式;

应用层:为不同电力应用,如:运行、需求响应、营销等,提供相应的服务。

三、电网一体化通信架构研究

体系架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到对旧系统的兼容、功能、信息通信、安全等因素。

图2为论文提出的架构,电网侧系统包括配网能量管理系统、输电网能量管理系统、高级量测系统主站等;用户侧主要包括各种智能设备和用户侧能源管理系统。

其中GS为电网侧系统(Grid side System),包括服务提供商系统、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能源提供商系统、ESCO,高级计量体系架构、其他操作系统等相关电网侧所使用的系统。

US:用户侧智能系统,主要包括能源管理系统、分布式发电系统、用户进程等其他系统。

UE:用户侧智能设备,包括太阳能发电控制设备、网关设备、分布式电源、恒温器、简单负荷控制设备、能源存储设备、家庭商业自动化设备、智能电表、可调光源等。

电网侧网络:电网侧网络由有线或无线网络组成,所有电网侧网络智能设备都能够通过电网侧网络连入核心网中。无线网络可能是CDMA,GSM,GPRS,iDEN,WIMAX,LTE等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网络、多播网络,甚至是卫星网络。

电网一用户网络:电网一用户网络用于连接电网测与用户测网络,可能是公网也可能是私网。用户侧网络也可能是有线的或是无线的,主要提供电网侧与用户侧网络的互联。

用户侧网络:用户侧网络指的是连接电网用户设备任何的网络,可以是有线的无线的,主要是公网。

这种架构的特点如下:

(1)电网可以通过智能电表(采用AMI网络,包括电表直接控制部分用电设备),或者通信网关(采用英特网等公网),或者通过专用网关(采用专网但不通过智能电表的情况下)三种主要形式和用户交互。

(2)考虑到工业、商业、居民各种用户。本标准支持三种用户侧智能设备控制模式:设备本地自主控制;通过用户能源管理集中协调再与电网交互;受电网侧直接控制。

(3)图2中中间部分是电网和用户交互的关键,仅需要对中间部分进行重新设计实现就能够完成电网一体化通信。

四、结束语

智能电网背景下的全控制对电力通信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实现电力系统通信的一体化,统一化才能够保障电网通信提供可靠、实时和安全,保障整个电力系统的有效、安全、稳定运行和运营管理。

第8篇:电网通信论文范文

这可不是一场书生之争。《战略》作者“电讯产业课题组”,不但 研究 人员阵容强大,而且明确标明“本课题 由中国国际 金融 有限公司提出,与高盛公司(亚洲)联合资助”。众所周知,这两家提出课题并给予资助的单位,正是“中国电 信”( China Telecom )在境外上市的全球融资协调人。《再论》课题组(“有线电视多媒体业务接入模式研究课题组”)由什么人组成不得 而知,但报告的题注说明方宏一为 “广电部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网络部主任”。所以,尽管 5 月份的美地亚会议强调“每位代表都以个人身份参加这次非官方会议 ”,这场大论争从一开始就不是书斋里学者们纯粹逻辑推演的结果。

这场论争的题目非同小可。《战略》讨论的“电讯产业”,不但包括以电话业务为中心的传统电信,而且包括 有线电视、 计算 机、多媒体在内的广义电讯产业。《再论》则干脆以“中国信息产业”为题。按照国际 文献 ,双方讨论的电讯或 电信 问题 事关 “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 IT )产业”如何在中国发展的宏大背景。根据国际电讯联盟的资料,世界 IT 产业不但是全球成长最快的产业部 门之一,而且更重要的是, IT 的发展将关系到整个国民 经济 技术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因此,无论从经济增长的速度还是质量, IT 产业都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 影响 。这场论争提出的问题是:给定“三网复合”(电信、有线电视和计算机网络复合为一 个平台)的技术经济前景已经明朗,给定中国与发达国家发展三网的巨大差距,给定跨国公司决不会轻易放过巨大的中国电信市 场,中国究竟应该遵循哪一种路线和策略来达到建设中国的“三网复合”?

论争双方的回答截然不同。《战略》的主张是:开放电讯服务的 企业 化和市场化经营,但把我国已经形成规模 的电信基础网和有线电视基础网从经营性企业中独立出来,成为由政府控制的国家基础信息网,最后依托公共信息网中的电视技 术平台,直扑电信、电视和计算机“三网结合”的产业前沿。《再论》则主张:开放电信的竞争性经营,保持电信和广播电视两 网并存,并通过两网的良性竞争,在广电的有线电视网上发展新一代计算机因特网,最终达到“三网合一”。

本文评论上述两种思路的主要根据,并对这两种对立意见共享的“思维模块”提出批评。在评论和批评中,本 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虽然信息技术颇为特别,但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所需要的政策环境并不特别。发达国家通过对外开放电讯市 场、对内打破独家垄断来发展电信产业的成功经验,同样适用于中国和所有发展中国家。本文具体的政策主张是:在长途电话、 市话、无线通话、有线电视、数据传输网络和服务分立竞争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全面的市场竞争,允许并鼓励中国有线电视办 因特网、允许并鼓励中国有线电视与中国联通结盟办电信、允许并鼓励中国电信办因特网和有线电视、允许并鼓励民间自办电视 节目和“网站”竞争上网。简言之,中国需要一场电信管制的重大改革。“三网聚合”的技术前景,只有在允许并保护“数网竞 争”的政策环境中才可能顺利实现。

“国家基础信息网”?

《战略》的核心主张是电信基础网与电信服务的分离。一方面,开放电信服务和有线电视台服务,实行 企业 化 经营,允许市场竞争;另一方面,由政府直接控制基础信息网,包括全国电信网和全国有线电视传输网,使之成为由具有行政性 独家垄断的、“不准入的”非市场竞争领域。按照《战略》自己的比喻,就是国家基础信息网如同飞机场或高速公路,由政府按 照公共资源管理;电信服务和有线电视服务,如同航空公司或运输公司,开放市场竞争和公司化经营。

关于开放电信服务和有线电视服务的市场化竞争,笔者与《战略》一样,希望通过有关立法改革加快实施,早 日结束 中国 电信和有线电视的部门行政性垄断经营。至于“国家基础信息网”,这一被《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称为“颇具新意的 建议”,我们则有必要先来看看依据究竟何在。

根据《战略》,第一,基础网具有天然垄断的性质,只有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直接加以控制,才可能做到面向竞 争性的电信服务公平开放、公平接入、合理收费。这一结论,是《战略》仔细 研究 了芬兰、德国、英国、美国和中国联通在电讯 开放(或部分开放)的实践经验后得出的。他们的基本发现是:只要基础网掌握在经营性公司手中,那些无网竞争者终究避免不 了在进入条件和收费标准方面被“揉搓”的命运。所以,《战略》的推论是,“从逻辑上说,只要电信与基础网不分开,根本解 决 问题 ,只能靠重复建设”。但是,重复建设似乎只有在英国这样国土面积小的地方才可能成为一个解决办法。在美国,即使是 A T&T 和 MCI 这样的长话巨兽,化几十亿美金的代价,还是无法战胜掌握着地方市话 网络 的“小贝尔”的揉搓,以致于最终只好 “正式宣布放弃进入地方(市话)市场的企图”。至于中国这样一个 发展 中的大国,《战略》认定,绝没有可能“承担重复建设 的后果”。

第二,基础网公共化,将有利于邮电基础网和广电有线电视网络的结合,因为“基础网络的公共化和政府机构 的统一管理、标准收费,不仅有助于联通的公平接入,而且有助于有线电视的公平接入”。这一点,对《战略》的主张具有决定 意义。因为,中国邮电电信网络的“传输能力剩余,光靠放号通电话,远远吃不饱,还不了巨额负债”,而拥有 7700 万用户的我 国有线电视,正好可以“成为充分发挥电信网络剩余能力的现成市场”。不过,当《战略》阐述这一精明“算计”的时候,其 “电信本位”立场也就表露无疑。因为虽然这份报告“公平地”主张,要把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都从经营性领域里划到由政府直 接管理的公共网的范围内,但他们可丝毫没有让有线电视网来经营电信业务的意思。这一点,在《战略》对一些研究者提倡把中 国有线电视建成第二个通讯基础网的激烈批评中,清楚地表达了出来。《战略》质问,邮电部门已经建成“八横八纵”光缆网, 只要利用邮电光缆就“很快可以实现有线电视的全国联网”,在此条件下,建第二通讯网的“必要性何在?”更进一步,《战略 》援引国际经验后提出,“迄今为止,还没有听说过那个国家要把有线电视自成体系地改造成与电信基础网分庭抗礼的又一通讯 网”。既然全球皆无,中国的有线电视要完成全国范围的独立联网,就不能不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推论”。

第三,政府统一管理基础网,有助于保持中国电讯基础网的完整性。《战略》论证,电信业的企业化改革,势 必引起权力分散,而中国的电讯市场一旦对外开放,“分散的基础网将有可能随着分散的电信企业一道,被不同跨国公司,各个 击破,鲸吞蚕食”;反之,“只要覆盖全国的基础网始终掌握在政府手里,…我们也可以…象英国不列颠电信‘揉搓’ AT&T 一样,限制跨国公司的发展速度和业务纵深,保护民族 工业 ”。换言之,政府控 制基础网,在《战略》看来是中国要在电信开放后能够“与狼共午”的安身立命之法宝。

第四,基础网“本身具有更显著的公共实施性质”,不能仅仅追求经营盈利,例如对那些边远地区的电信网的 巨额投资,因此只好由政府而不是由竞争性的 企业 来担当。不过,这一道理在《战略》中似乎并不是一个主要的论据。因为正是 同一份报告,对追求电话普及率(“村村通电话”)有过严厉的批评。而在我看来,“村村通电话”与“边远地区电信投资”, 在 经济 上其实是同一类 问题 :你要坚持全国性的信息公共网,你就既不可能把一部分地区(边远地区)、也不可能把一部分公民 (村村)享受全国性公共设施的权利,排除到政府工作目标之外。如果基础网是公共实施、而最合适的管理主体是政府,那么追 求电话普及率如同建立普及 教育 一样,恰恰是从政府必须维护全体公民平等权利的责任中内生出来的目标。看来《战略》对这一 点并没有完全想清楚。

电信、广电两网并存?

因此,《再论》用了绝大部分的篇幅诉诸反垄断,要求开放中国的电信竞争。他的正面口号是继续有线电视网 的扩容改造、保持有线电视网的整体性、允许广电网适当经营信息业务。简言之,就是电信和有线电视两网竞争和两网并存。他 的具体方略是,在有线电视网扩容改造的基础上, 发展 新一代高速因特网,进而发展网上通讯,并最终以光纤入户替代现有广电 系统的 HFC 网,以有线电视平台进一步完全取代旧的电信网。非常清楚的是,实现方宏一主张的全部关键,就是完成在《战略》看 来“匪夷所思”的有线电视独立的全国联网计划。

但是,当我们试图看到《再论》是如何论证其主张的时候,却发现其包含的“思维模块”,居然与《战略》十 分相象。(一)《再论》虽然明确提出“既然立法不能完全解决(公平接入)问题,那就再建一个电信网与之竞争”,但同时却 在不断指控中国电信“重复建设”,正如同《战略》在不断指控独立建全国有线电视网是“重复建设”一样。这里,“重复建设 ”成为双方可以共同使用的罪名,分歧只是需要裁定:究竟广电自行全国联网是在重复建设呢,还是电信自建有线电视接入网和 因特网是重复建设。(二)《再论》同《战略》一样,认定“外国大电信集团对中国信息产业抢滩登陆”是中国电讯业的最大危 险。双方的分歧仅仅在于,究竟分散经营的广电网被跨国公司各个击破和肢解是主要危险,还是中国电信的巨额电信债权将是引 狼入室的罪魁祸首?(三)《再论》虽然主张广电、电信两网竞争并存,但同样没有半点意思要允许电信来插手有线电视。相反 ,《再论》严守“广电本位”的立场。一个颇令人吃惊的“证据”是,《再论》居然很正式地把中国电信建立有线电视接入网和 重建全国有线电视网的活动,上升到对方“是让外商插手党的宣传事业”的 政治 高度!从正面的意思看,《再论》显然坚信不容 他人染指广电,是办好我国有线电视事业的必要条件。如果这样,《再论》与认定不容他人染指电信基础网才可能发展中国电讯 事业的《战略》,究竟还有什么原则分歧呢?

本来,借助不同主张之间的分歧和辩论,是了解 发展 我国电讯产业症结 问题 何在的一条捷径。上文引用的两种 战略之间的论争,已经产生了这种捷径效果。但是,由于两份报告使用了一些共同的、在笔者看来是错误的关键概念和推理逻辑 ,又模糊了循着论争提出的问题继续前进的方向。因此,本文以下部分的评论,采取借助这场论争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而对其中 双方共享的逻辑推理加以批评和讨论的策略。不容违言,本文的思维模块也可能在别人看来错得离谱,那就欢迎王、方诸君和其 他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评论和论争。

市场没有无解的题: AT&T 购并 TCI 的启示

《战略》关于 “国家基础信息网”构想的根据,是认定即便开放电信经营,市场也无法解决那些无网电信服务与基础网的合理接入难题。对此 ,《再论》接招:既然无法,干脆以广电为基础,再建一个电信基础网与之竞争。《战略》还手:“匪夷所思”,因为“迄今为 止,还没有听说过那个国家要把有线电视自成体系地改造成与电信基础网分庭抗礼的又一通讯网”。由于《再论》同样视“重复 建设”为大错,《战略》在这一回合中显然占了上风。试想既不可能做到公平接入,又不能重复建网,剩下的,可不就只能让政 府管理基础网了吗?

政府管理基础网能不能做到“公平接入、合理收费”,下文另作讨论。这里先引一条市场并购的消息,说明《 战略》实在把市场潜能看低了。 6 月 24 日,差不多业就是《战略》提问的语音刚落, AT&T 就在美国宣布以 480 亿美元收购 TCI ( Tele-Communications, Inc. )。这个 TCI 不是别人,正是在各地拥有 1400 万有线电视客户的全美第二大有线电视公司。 AT&T 的收购意图,首先就是 开通自 1996 年美国新的电信法以来志在必得的开发市话市场的新战略通道,并且实现“通过一家公司的一条连线提供全方位电信 服务的组合”。一般认为, AT&T 与 TCI 的结盟,不但将合成一个电讯的超级巨人(两家公司 1997 年的总收入近 590 亿美元) ,而且代表长话和有线电视两种 网络 资产的结盟。 AT&T 通过 TCI 的宽带电视传输网络,不但可以很方便地把它的长话业务做 到 1400 万户 TCI 的客户(以及潜在的总数为 3300 万户美国家庭)家中,而且可以通过发展 Telephony (网络电话)和其他 Interne t 服务,两面作战:一面“希望能找到一种能够与各家小贝尔进行与会作战,以便能够通过有线网络提供地方电话服务的 方法 ”, 一面与 WORLDCom 和 MCI 争夺因特网长途市场。为此, AT&T 准备与 TCI 一起在未来 4 年投资 50 亿美元改造原有的有线电视网。其实真正重要的是 , AT&T 构造了一个可竞争的架构,向对手发出了一个可置信的威胁。

对市场潜能估计不足,就一定高估政府威权的能耐。“国家基础信息网”的设计,以政府管理为前提,假设由 政府直接管理,就可以做到公平接入、合理收费。但是从经验上看, 中国 的电信机构,难道不从来就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吗?如果 不是政府部门所拥有政企不分的垄断权,中国电信能够让消费者和 社会 舆论如此垢病其收费昂贵、服务低劣而又拿它没有一点办 法吗?对此,《战略》只是轻描淡写为我国电信部门“劳动生产率低和服务质量差”,并且模棱两可地说“劳动生产率低和服务 质量差是电信业务量低的结果,也是电信业务量低的原因”。

撇开如何评价我国电信部门不谈,真正要回答的 问题 是,当中国按照《战略》的构想,把基础信息网从经营部 门划出来交由政府直接管理之后,所有电信服务的接入价格究竟可望在一个什么水平?更重要的,究竟有何种机制可以保证基础 网在政府手中的营运,可以象在竞争的市场上一样,有不断降低成本和收费的动力?遗憾的是,作为一项专门 研究 ,《战略》既 没有测算构想中的“国家基础网”的收费水平,更没有讨论何种机制可以保证国家基础网的接入费下降。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 ,“国家基础信息网”方案,是否真正能够解决我国电信取费高、服务差和业务不足等根本性问题。

还要指出, AT&T 收购 TCI 的案例,不但挑战“有线电视不准办电信”的戒条,而且同时挑战“电信不准办 有线电视”的戒条。 AT&T 本身是长话公司,收购 TCI 后,介入有线电视业务,显示的是长话、市话和有线电视三位一体的前 景。这件事,对 发展 我国有线电视事业,同样具有意义。我国的有线电视 网络 和有线电视台,固然有《再论》中褒扬的种种优点 。但是,这个部门一些与生俱来的弱点,比如远离市场,缺乏契约观念和经营理念,以及整个系统以“局域网为本”,整合性差 ,很可能妨碍其更积极地参与我国信息产业化的 历史 进程。如同电信部门一样,有线电视系统的“毛病”,难以单靠部门自律可 以校正。近来各地广电部门在生存危机的压力下,纷纷改革图存,倒是显示了外部压力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正如后文要指 出的,方宏一方案关于开放电信竞争的结论,对于广电有线电视网也是正确的。允许和鼓励电信办有限电视,如同允许和鼓励广 电办因特网和电信一样,对于两大电讯部门的转轨和转型,都是必要的。

垄断成本与重复建设成本:两害相权取其轻

提出电信对广电开放、广电对电信开放,马上会遇到的一个“重复建设”的问题。在技术层面上,广电要完成 有线电视的全省、全国联网,只有两条路线可走:要么向已经全国联网的电信租借连接线路,要么另起炉灶,自投自建主干光缆 和相关设备。一般而言,如果广电放着现成的电信网(而且有剩余能力)不去租用,而要自建自投,那么,对于社会而言,一方 面电信的传输能力闲置,另一方面广电还要投入一定资源自建网络,扣上一顶“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帽子是没有跑的。反过 来,电信要办有线电视,如果不是租用广电现成网络,而要自建自投,那么同样也就是重复建设的浪费了。

人们要问,为什么要这样浪费资源呢?由政府下个命令,在现成的传输能力没有充分利用之前,谁家也不准重 复建设,不就合理了吗?由于合理化的程序如此简单,所以大家都一股脑参加对“重复建设”的讨伐,或者一边骂别人重复建设 ,一边自己重复建设。例如本文评论的王、方之作,就分别把广电建电信网、电信建有限网称为“匪夷所思”的不理性行为。

我对这种思维模式的主要批评,就是只看到重复建设会产生一个社会的成本,而没有看到如果不支付一个重复 建设的成本,社会可能要发生另一种成本,即因为不准重复建设(即不准进入)而导致的独家垄断给 经济 活动带来的成本。容我 举个实例加以说明。几年前,上海广电在决策发展有线电视网络的时候,曾经非常理性地决定租用上海电信的光缆干线,以便免 除重复建设。但是,由于上海广电没有自己的主干光缆,它在向电信租缆时就居于不利的谈判地位。上海电信后来果然逐年提高 租费,以致广电不得不得出“租不如建”的结论。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上海广电在花费了共 6000 万元的租金以后,最后还是投资 建设了“自己的”主干光缆网。这就是说,电信垄断带来的服务收费太贵,大大超过了广电重复建设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增 加重复建设就成为一个正确的策略。因此,我们绝不能孤立地讨论重复建设,而应该比较重复建设成本与垄断成本这两者孰高孰 低。用一句中国的老话来说,就是在垄断成本和重复建设成本之间,两害相权取其轻。

开放竞争、通话成本和电信业务扩展

开放电信竞争的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通信费用下降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而消费者单位通信成本的下降,又 刺激市场对电信需求的上升;最后,不断扩展着的电信市场将“摊薄”因为增加竞争而导致的“重复建设成本”。这就是说,动 态来看,增加电信竞争带来的重复建设,其固定成本可能随着电信业务的扩展而更容易地被分担。

“分立”是走向竞争体制的重要准备,虽然它本身还不等同于开放竞争体制。例如, 1984 年美国国会的《有 线通讯法案》一方面减少了对有线通讯业的管制(即允许更多的“分立”),另一方面还是禁止地区性市话公司染指有线通讯业 务。 80 年代中叶以后,美国电信业进入“打破独家垄断、鼓励分立”的 发展 阶段,形成了长话、市话、有线电视、电信设备制造 和信息服务多家分立、但各家之间的竞争受到限制。更准确地说,处于“分立”阶段的美国电信消费者可以在不同的长话公司、 设备公司、有线电视和信息服务公司之间“流动”,选择自己满意的对象,但长话、市话、有线和信息服务的业务却由法例管制 ,井水不得进犯河水。

出人意料的是,当有限的竞争因素引进电信业之后,引起的竟然是一场也许自 工业 革命以来最伟大的产业变革 。从 1984 年到 1996 年, 电子 和数字传输技术革命席卷美国和世界。其结果,一方面几乎所有电信服务的成本都显著地下降;另一 方面,各个“分立”的电信 网络 复合、特别是电话、有线电视和 计算 机三网合一的技术前景,清楚地显示了出来。 1996 年美国通 过的新的电信法,最主要特色就是超越“分立”管制的立场,允许各个分立的长话、市话、有线电视和其他信息服务公司的互相 进入、交叉经营。。这就是说,美国面对电信技术三网复合机会的制度选择,是全面开放电信竞争。 1996 年以来, 长话公司重新“进攻”地方和市话市场的努力,一直没有间断过。上文提到 AT&T 并购 TCI 的消息,不过是美国的长话巨无霸 在收购地方小贝尔屡不得手之后,转向“长话与有线电视结盟”策略的一个新动向而已。

电信重复建设:成本和预期收益

中国电信产业要全面持续振兴,只有沿着开放竞争的方向走。具体的步骤和路径可以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但 基本逻辑却不因为“国情特别”而有什么不同。美国如果不从 60 年代末就开始逐步开放电信竞争,其电信产业不会如此之强大。 香港电信业如果不从 80 年代早期分步开放,其电信业也达不到今天的水平。比来比去,基本的道理天下通用:独家垄断带来的低 效率和高收费,一定阻止电信市场的扩展,而在一个狭窄的电信市场上,即使所有投资无一重复,全部 “单一建设”,其投资也将“贵”得无从回收。中国电信的业务量不足,关键不是别的,就是垄断收费太贵。“政府管理的国家 基础电信网”之所以行不通,要害就是统一的政府垄断经营没有、也不可能内生一个竞争降价机制。为了打破垄断,就要鼓励分 立和竞争,就不可避免地要来一点重复建设。本文的论点是,只要重复建设的“成本”低于预期的竞争降价效果的“收益”,对 社会 而言就是合算的。

产权与重复建设

实际上,社会并没有办法 计算 开放竞争以后总的“预期收益”。上文讲的“来一点重复建设”,或者方宏一讲 的保持“适度的重复建设”,严格推敲,含义都有模糊之处。在开放竞争的体制下,重复建设的成本由各个投资主体分别做出, 未来收益也由这些投资主体分别预期。因此,至少在 理论 上,加总以后的预期收益完全可能抵不上加总的重复建设成本。我相信 ,这就是人们大谈特谈的“过度竞争”。这种过度竞争,或者严格地说,预期收益低于竞争型重复建设成本,难道不是社会资源 的极大浪费,应该由政府严加管制吗?或者有人会问:你既然主张开放电信业的市场竞争,那么你怎么解决电信业昂贵无比的基 础设施投资中因为过度竞争而造成的巨大浪费呢?

我的回答是:要害在于产权制度。如果投资主体的产权边界是清楚的,投资主体就必须承担投资行为的全部后 果。投对了,实现的预期收益大于投资成本,投资者就得到正的投资回报;投错了,血本无归,还要由债权人执行清算。这套产 权制度,就是用来约束分权投资体制下重复建设“无度” 问题 的。就是说,分权投资体制虽然不能完全消灭“错误的重复建设” ,但它通过产权的责任约束着投资冲动:预期错了要承担错误后果。这套产权体制,加上 学习 机制,分权投资的“失误”就是收 敛的,就可以控制在一个 社会 可以接受的水平上。中央计划体制的办法是消灭产权,集中统一“ 计算 ”,集中投资和管理,但是 由于“统一计算社会总收益”的“不可能性”,所以中央计划体制造成的投资失误远比在市场体制下要严重。

让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以上论点。根据统计资料,我国城市家庭洗衣机普及率在 90 %左右。站在一个 “合理的中央计划主义者”的立场上,每家拥有一台洗衣机是不必要的,完全可以每个单元、或每个楼层的数户人家,合用一台 洗衣机,以减少洗衣机的闲置时间,从而减少重复建设和投资。但是,好象没有人批评每家买一台洗衣机而任其在大多数时间里 闲置是一种不可容忍的重复建设。道理很简单,这里的购买主体都是产权清楚的私人家庭,他们用自己的钱在拥有洗衣机的便利 和闲置使用的机会成本之间寻求平衡点。无论对错,他们承担财务后果,与他人无关。什么是方宏一的“适度重复建设”,没有 人可以统一知道,但分散的购买主体在他们各自的家庭预算约束下知道。假设改一改游戏规则:每个家庭可以无偿用他们邻居的 钱为自己购置家电,我们可以设想在此约束下我国家电的“普及率”吗?

第9篇:电网通信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框架结构;层次;新模型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62-02

“电子商务框架结构模型”理论是电子商务有关课程的重要内容。但现行的高职电子商务教材中,关于“电子商务框架结构模型”理论的结构、层次、内容等方面的论述却过于简单,分析不够透彻,不利于高职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以笔者几年来使用的高教版高职教材《电子商务概论》[1]为例,虽然该书以其实用性、科学性、新颖性、可读性颇受师生的欢迎,笔者也因此延用了多年,且受益颇丰,但从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该书编写上存在一些问题。现就该书第二章中“电子商务框架结构模型”内容提出商榷。

笔者认为,电子商务从技术到商务应用必须具备四个层面的基础设施:网络基础层,多媒体内容和网络宣传层,消息、信息的传播层以及业务服务层;还应具备两项支柱条件:各种技术标准支柱和政策、法律、法规支柱。四个层次依次代表电子商务顺利实施的各级技术及应用层面,两项支柱则是电子商务顺利应用的坚实基础。这几个方面因素组合起来才能共同构筑电子商务的应用环境,才能为全面电子商务应用提供有利条件。

但是,大多现行的高职教材《电子商务概论》所涉及的电子商务框架结构模型,无论从层次结构或者是支撑支柱等方面的知识表述都过于简化,理论内容阐述不够全面。

一、高教版高职教材《电子商务概论》[1]中电子商务框架结构模型的概述

该教材提出的电子商务框架结构模型由三个层次和两个支柱构成。其中,三个层次包括网络层、消息和信息的层、电子商务的应用层;两个支柱包括社会人文性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和自然科技性的技术标准和网络协议[1]。

结构模型三个层次中,网络层作为电子商务的最底层基础设施被称为信息基础设施,是实现电子商务最基本的保证。消息和信息层主要解决如何在网络上传输信息和传输何种信息的问题。电子商务应用层是为实现网上的电子商务,如网上广告、网上零售、电子市场、网上拍卖等。

该商务框架结构模型中有一套政策、法律、法规,使电子商务活动能有序地进行。此外,技术标准、网络协议支柱是信息和传递的基础,是网络上信息一致性的保障。[1]

二、电子商务框架结构新模型

在综合参考各方面专业书籍、文献,并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的提炼总结,笔者以为,全面的电子商务应用必须具备四个层面的基础设施,因此其框架结构模型也应由四个层次和两个支柱构成。为此,笔者提出“电子商务框架结构新模型”。

(一)全面的电子商务应用必须具备四个层面的基础设施

1、网络基础层

该层提供了商务信息传输的基本线路设施。数据信息整合压缩后能通过电话线、无线电缆与有线电缆进行传送,非同步传输ATM技术使声音和数据得以结合,而ADSL、Cable Modem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宽带高速接入Internet,轻松快捷地获取世界范围内的各类信息[2]。网络基础层是电子商务框架的最底层,是一切内容出版、信息传输、业务服务和各项电子商务应用的物质前提。

2、多媒体内容与网络宣传层

最常见的网络信息表述工具包括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Java语言和全球信息网WWW等。HTML可以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项目集中于一体予以发表,Java语言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网络编程语言,WWW则是信息内容的展示平台,是制作产品并将其出版的一个配发中心[3]。

3、信息、消息与传播层

具备了基本的传输网络和出版的环境,信息便可以进行无障碍的传输。在商务实践应用中,有信息、消息的与传播。基础工具包括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Email与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等多种形式。开展电子商务是为了完成商务目的,商务活动会提出原始性、真实性、及时性等要求,因此不仅要求信息及时传递到达目的地,同时还必须保证信息没有被截留、修改或复制,信息、消息必须在各种通讯设备、介质和网络间畅行无阻并精确流通。

4、业务服务层

业务服务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安全、认证、电子付款、商品目录等。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环境,由于开放,扩大选择集合,也因此增加受干扰的几率。为保证商务活动的持续、正常进行,必须保证交易安全有效,保证传递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付款服务的安全准确性。所以该设施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认证体系,运用具有加密及身份鉴别的技术方法,为安全电子商务提供服务。

(二)全面的电子商务应具备的外部支撑条件

我们知道,要进行商务活动,必须有一整套有形的法律和无形的道德规范进行约束和管理,使其能有序地进行。这规范主要包括税制、知识产权保护、隐私权等。技术标准是信息和传递的基础,是网络上信息一致性的保障。如果电子商务没有完整、统一的国际标准,势必将对发展全球电子商务形成阻碍。

1、政策、法律、法规支柱

该支柱指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公共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内容,电子商务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法律、税收、隐私、国家政策及人才等方面。电子商务目前着重要解决基本政策和法律问题。世界各国对信息领域尤其是电子商务方面的立法工作非常重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并制定《电子签名统一规则》。中国政府在电子商务方面立法也早已有所行动,2004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草案)正式交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这些政策、法律、法规明确地确定了电子商务活动的边界,确保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地运行。

2、技术标准、网络协议支柱

技术标准指的是对信息出版工具、用户界面和信息传输的具体规定。整个社会电子商务大系统必须采用同样的标准,应具有兼容性。制定全球统一的标准也是必要、紧迫的。目前,EDI标准、TCP/IP协议、HTTP协议、SSL协议等不断涌现并逐步发展完善,为电子商务得到全面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电子商务的全面应用

“电子商务框架结构新模型”中所包括的四个层次,依次代表电子商务顺利实施的各级技术及应用层面;两大必备的外部支撑条件则是电子商务顺利应用的坚实基础。这几个方面因素组合起来共同构筑成电子商务的应用环境,共同构成电子商务应用的运行环境平台,为全面电子商务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4]。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放心、顺畅地开展电子商务的各类应用活动。

电子商务应用是企业利用电子手段开展商务活动的核心,也是电子商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如在线营销广告、电子采购、远程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企业宣传、拍卖和视频点播、有偿信息服务以及其他应用等。

三、对比分析“电子商务框架结构新模型”与现行的高教版高职教材中的“电子商务框架结构模型”

(一)电子商务框架结构模型的核心层次数量增加

参考了有关资料,从教学和实践中笔者提出的“电子商务框架结构新模型”增添了原教材模型中第二层的内容——多媒体内容与网络宣传层。目前的电子商务实际活动中,在网络上信息是以HTML、Java的形式。应用HTML,可将多媒体内容组织得易于检索和富有表现力;应用Java,能够更方便地使信息传播适用于各种网络、各种设备、各种操作系统以及各种界面。

在“电子商务框架结构新模型”中,笔者提出电子商务第四个层次——业务服务层。这主要从教学中认识到应该给学生电子商务整体化概念的认知。在电子商务的流程中,比较频繁的需要使用到一些通用性的服务,如:安全、认证、电子支付和目录服务等。这些服务内容均是为方便贸易所提供的通用性的业务服务,是所有企业、个人进行商务活动时必须使用到的服务。

(二)“电子商务框架结构新模型”各层次的内容更加充实

对比可知,在新模型中适当的充实第一层——电子商务网络基础层,以及第四层——业务服务层的构成内容。网络基础层是信息流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网络环境、硬件环境、软件及软件开发环境。网络环境是电子商务的通信基础。一般而言,电子商务的开展利用电信网络资源(就我国而言,电信部门专营的公共数据通信网络体系大体包括:China PAC、China DDN和China NET等),同时也利用无线网络和原有的行业性数据通信网络,例如:铁路、石油和有线广播网等。各种服务器和大量的外部设备构成电子商务系统的硬件环境。软件及软件开发环境包括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Unix,网络通信协议软件(TCP/IP、HTTP和开发工具等)。

目前电子商务活动的缺点还是存在的,如目录不足、在线支付工具不足和信息安全不足等,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电子商务业务服务层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消除或减少这些缺陷。它为电子商务活动定的商务应用软件如网络零售业、制造业应用软件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为电子商务系统提供软件平台支持。它的内容包括安全、支付、认证、目标服务、负载均衡和流量控制等。

(三)“电子商务框架结构新模型”将应用层升级为独立的,整个电子商务活动的最高层

电子商务应用是企业利用电子手段开展商务活动的核心,也是电子商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在新模型中,电子商务的应用层被视为独立于四大基础设施层和两大必备的外部支撑条件以外的全面的电子商务应用的最高层次。

四大基础设施层中,网络基础层为信息的传递提供通道;多媒体内容和网络宣传层为如何传递信息和传递何种信息提供具体的做法;消息/信息与传播层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具体的交流方式,即信息传播格式的界定;业务服务层则提供电子商务各环节中所涉及的各项通用性的服务内容。两大外部必备的支柱分别提供技术标准定义的用户接口、传输协议和信息标准的技术细节,以及电子商务贸易中所涉及的政策、法律、法规等约束人们行为的条款。四个层次依次代表电子商务顺利实施的各级技术及应用层面,而两大必备的外部支撑条件则是电子商务顺利应用的坚实基础。这几个方面因素组合起来共同构筑电子商务的应用环境,共同构成电子商务应用的运行环境平台,为全面电子商务应用提供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开展电子商务的各类应用活动。

四、结束语

笔者通过多年电子商务教学积累以及对电子商务多年的探究学习,根据电子商务活动的本身的结构,在参考多方面专业文献资料、书籍资料的基础上,提出“电子商务框架结构新模型”。希望该模型理论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对于电子商务的整体化理解和掌握,也希望同行专家、同仁给予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费名瑜.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万守付,邓之宏,纪幼玲.电子商务基础(第三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