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浒传歇后语范文

水浒传歇后语精选(九篇)

第1篇:水浒传歇后语范文

水浒传中的歇后语:

武大郎开豆腐店——人软货不硬

西门庆请武大郎——没安好心

宋江的绰号——及时雨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武大郎打虎——没生成那个拳头

武大郎的扁担——长不了

武大郎放风筝——起手不高

武大郎开店——不容大个儿

一、关于全书

1.官逼民反,不得不反

2.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

二、有关梁山人物

1.梁山兄弟——不打不成交

2.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3.梁山兄弟——越打越亲

三、林冲

1.林冲买宝刀——哪知是计

2.林冲误入白虎堂——上当受骗

3.林冲误入白虎堂——祸从天降

4.林冲误入白虎堂——有口难辩

5.林冲棒打洪教头——看破绽下手

6.林教头发配沧州—— 一路风险

7.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四、鲁智深

1.三拳打死镇关西——痛快

2.鲁智深醉打山门——个个都怕

3.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好大的力气

4.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够义气

五、武松

1.景阳冈上武松遇大虫——不是虎死就是人伤

2.恶狗服粗棍,猛虎怕武松

3.老虎扑食——三股劲

4.武松斗杀西门庆——扔他出去

六、李逵

1.李逵的板斧——逢人就砍

2.李逵升堂判案——乱打一通

3.李逵断案——强者有理

4.李逵开铁匠铺——人强货硬

5.李逵卖煤炭——黑对黑;黑上加黑

6.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7.假李逵碰到真李逵——冤家路窄

七、潘金莲

1.潘金莲熬药——暗地里放毒

2.潘金莲给武松敬酒——不怀好意()

水浒传:

第2篇:水浒传歇后语范文

2、(高俅)当太尉——一步登天。

3、(母夜叉)撒泼——惹不起。

4、(武大郎)看戏——人云亦云。

5、(解珍、解宝)坐班房——难兄难弟。

6、(武大郎)上楼梯——步步高升。

7、(花荣)射箭——百发百中。

8、(张顺)浪里斗李逵—不打不相识。

9、黑旋风李逵——(有勇无谋)。

10、林冲上梁山——(官逼民反)。

11、武大郎开豆腐店——(人软货不硬)

12、武松打虎——(一举成名)。

13、时迁报警——(贼喊捉贼)。

14、时迁进牧场——(顺手牵羊)。

15、时迁照镜子——(贼头贼脑)。

第3篇:水浒传歇后语范文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

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者,一些初中生、高中升哪怕是大学生都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对小学生来讲可能有点过高要求了,但是四大名著作为注音版的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不需要有过多的研究,只需博览,为中学、大学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

二、深入控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

三、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位作品文化的意蕴

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反映领袖事迹的,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传统美德的,有反映革命传统的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等……这取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她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泛着人文素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

我在学校蹲点时,常跟踪高年级班级进行听课,高年级教材《景阳岗》一文讲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学完课文后,学生意犹未尽,结合学生特点,老师确定了“走进水浒”综合性学习系列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研究的主题,下面是一组选题:《水浒传》中人物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传》中人物别名的来源;《水浒传》中武器与人物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然后由个人或分小组研究讨论。有的阅读《水浒传》,有的欣赏《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有的搜索有关《水浒传》的歇后语、人物称号,然后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水浒文化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三国演义》是同学们喜欢看的一部影片,电视中那错综复杂的人物情感,那明争暗斗的唇舌交锋,刀光血影的打斗场面,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每提到三国或水浒,同学们就会兴致勃发。教学《赤壁之战》时,老师就告诉学生,这篇课文让学生自己讲大败曹军赤壁的故事,同学们很感兴趣。课前,老师把一些资料粘贴在学习栏里,把学习目标写在黑板上,特别强调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谁发现的多,谁的思维最敏捷,谁就是本课的值堂老师。

这下,同学们可忙坏了,有的同学查资料圈圈点点,在文中旁注,有的同学借光盘来重温刀光剑影沙场,“能发现多少就说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谁思维敏捷”,具有挑战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争做值堂老师”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加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那一刻,老师真的激动不已,就连我也一起融进了那热烈互动的气氛中。

上课了,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几十双渴求的眼睛看着老师,老师微笑着不吭声,走到最后一排端端正正地坐在位置上。反应敏捷的班长苏浩阳立即跑到讲台上,扶了扶红领巾,模仿老师的口气大声说:“上课”。同学们有礼貌地站起来向教师问好,随后轻微地“嘘”了声,他们知道本课的值堂老师便是苏浩阳了……

第4篇:水浒传歇后语范文

一、预设疑问,确定经典文学的学习主题

《智取生辰纲》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学生都看过相关电视剧,也非常熟悉其中的人物形象。但能够完整读完《水浒传》的原著的学生却很少。这就是教师要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把握的重点。如何通过文本的阅读,让学生对《水浒传》中人物形象有个完整的评价和理解,这才是学习这篇经典文学课目的重要原因所在。

在这篇课文中,主要人物是杨志,他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可以看到他踌躇满志,想要报答梁中书,想要建功立业,可是却遭遇梁山好汉的劫持,杨志的人生遭际到底如何?最终吉凶如何?故事就从这里展开。

对于学生来说,在电视剧中已经看过相关的故事,对于人物也有所了解。但在课堂教学中,要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进行学习,就要让学生把握其学习主题。这不是通过看电视剧单纯了解一个情节故事,而是从文学的角度,从艺术的视角,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人物和情节以及结构、文字刻画等文学元素,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智取生辰纲》具有三大鲜明特点:一是故事情节栩栩如生,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二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比较细腻具体,层次分明,抓住了杨志在遭遇突变时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三是环境描写非常简练,而且对于人物性格的烘托,故事情节的开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中,通过这三方面的探究,让学生在经典文学的欣赏中,提高人文素养。

为了更好地进行文本解读,我首先让学生从自己所看过的电视剧入手,谈谈自己的感觉。有学生认为,《水浒传》中杨志是被逼上梁山的。被谁“逼”?到底是梁山好汉在“逼”他,还是他被当朝政府“逼”上梁山?这是问题的关键。藉此,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文本的深层阅读探究中。

二、抓住人物角色,分析其特点

为了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和把握。我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杨志故事及在《水浒传》中的地位。学生在课前做好了资料储备,能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将杨志的人生经历都挖掘出来:《水浒传》第12回至第17回中有性格的展现,其人生履历较为坎坷:他原为殿司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人生第一次遭遇重创;后来因生活所迫沦落东京,因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无奈之下不得已杀死泼皮牛二,被流配东京大名府充军,这是他的磨难所在;正当人生无望之时,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恩赦杨志,安排他比武,杨志斗武出色,被梁中书提拔做管军提辖使,这是他人生的转折;杨志被重用后,又受梁中书重托,押运生辰纲,却无奈在黄泥冈失陷;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失意。此时走投无路,落草二龙山宝珠寺。

从其人生遭遇可以看到,“失意、得志、幻灭”(茅盾语)是杨志性格发展的三部曲。而学生也理解到,失陷生辰纲是杨志命运的转折点。就在这个转折点里,杨志最终走上了反抗官府的道路。对于《水浒传》而言,《智取生辰纲》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农民起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发生冲突,而这也正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另外,在文本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欣赏,看到杨志这一人物在押、丢生辰纲中表现出的性格。作者用细腻的描写,写出其人之机警干练。表现在:押运时间的选择,“辰牌起身,申时便歇”。深知黄泥冈乃“强人出没之处”,不许军汉在此歇凉;看到形迹可疑之人,“赶人松林”,进行盘查;军汉们要买酒吃,坚持不允。像杨志这样精明强干的人,却一步步陷入吴用预设的圈套,用杨志之“智”来映衬晁盖一行之“智”,正是“水涨船高”之法。如此写,也不至于贬低杨志英雄本色,尽管此时杨志还是梁中书的奴才。

关于故事线索,我让学生自主探索,要求他们进行改写。以晁盖一行“智取”为主线,将末段补叙内容插入叙述之中。并且要在规定时空(六月初四,黄泥冈)范围内叙述故事。字数为500字左右。

我出示故事主线:开端:六月初四,未及晌午,红日当天,十分热。晁盖吴用一行七人潜伏在黄泥冈松林里歇凉。“来也!来也!”眼尖的,早见十五人沿着一条僻路,慢慢走上冈来。内中一个,头戴凉笠,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手持藤条挥舞。众人知道,此人便是江湖上人称“青面兽”的杨志。

发展:十五人上得冈来。晁盖一行隐身松林,听得松林那边一场争说:原来杨志不准在冈上停留,众军士公然抗命。争得不可开交之际,吴用吩咐一人去林边舒头棵脑价望,却故意让杨志瞧见。杨志果然拿了朴刀,赶入松林。七人指着地上排开的七辆江州车儿,称是濠州贩枣商客。杨志去疑,同意众军士在冈上暂息。

高潮:这时,白胜挑着一担酒,唱着山歌走向高冈。天热难当,众军士要买酒止渴。见杨志制止军士买酒,晁盖一行掏出五贯钱,顷刻喝光一桶。刘唐从另一桶兜了一瓢,拿上便吃。白胜赶上制止,追入松林。吴用趁机去松林里取药抖在瓢中,便去桶中兜酒。却被回头的白胜劈手夺过,倾在桶里――此时,蒙汗药已当着杨志之面不知不觉下于酒中。杨志见剩下一桶酒已被吃过,料酒中无药,同意众军士买酒。杨志自也吃了半瓢。

结局:白胜挑着空桶唱着山歌下冈。晁盖、吴用一行指着杨志等十五人喊道:“倒也!倒也!”只见十五人一个个头重脚轻,软倒在地,动弹不得。晁盖一行推出江州车儿,将十一担金银珠宝装上车子,叫声“聒噪”,扬长而去。

让学生根据主线进行改写后,大家一起比较和探究,看看结构、人物、场面方面,都有何不同。经过探究后,学生发现,在悬念上,最后一段补叙文字,使吴用的妙计真相大白。以杨志失陷生辰纲为主线叙写,令读者在阅读紧张曲折的情节时,始终留有不解之谜。最后悬念解除,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另外,小说同时写了两个场面,即押送场面和失陷场面。前者为后者作铺垫。写杨志与都管、虞候的矛盾,不但令晁盖一行有机可趁,而且写出杨志失败之必然。

第5篇:水浒传歇后语范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前言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

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著,一些初中生、高中升哪怕是大学生都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对小学生来讲可能有点过高要求了,但是四大名著作为注音版的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不需要有过多的研究,只需博览,为中学、大学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这类书籍比较感兴趣,在于它的简短幽默。但是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把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

二、深入控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比如《颐和园》使学生观赏到华夏文化的富丽堂皇;《黄河》、《三峡之秋》使学生领略旅游文化的旖旎风光;《清明上河图》、《拉萨古城》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宽厚与仁慈。了解了《汉乐府》、《乡愁》等诗词文化及名人轶事,杜甫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强烈的爱国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让教师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1)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3)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三、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位作品文化的意蕴

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反映领袖事迹的,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传统美德的,有反映革命传统的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等……这取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她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泛着人文素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

《新课标》强调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

在学校时,常跟踪高年级班级进行听课,高年级教材《景阳岗》一文讲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学完课文后,学生意犹未尽,结合学生特点,老师确定了“走进水浒”综合性学习系列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研究的主题,下面是一组选题:《水浒传》中人物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传》中人物别名的来源;《水浒传》中武器与人物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然后由个人或分小组研究讨论。有的阅读《水浒传》,有的欣赏《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有的搜索有关《水浒传》的歇后语、人物称号,然后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水浒文化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三国演义》是同学们喜欢看的一部影片,电视中那错综复杂的人物情感,那明争暗斗的唇舌交锋,刀光血影的打斗场面,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每提到三国或水浒,同学们就会兴致勃发。教学《赤壁之战》时,老师就告诉学生,这篇课文让学生自己讲大败曹军赤壁的故事,同学们很感兴趣。课前,老师把一些资料粘贴在学习栏里,把学习目标写在黑板上,特别强调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谁发现的多,谁的思维最敏捷,谁就是本课的值堂老师。

这下,同学们可忙坏了,有的同学查资料圈圈点点,在文中旁注,有的同学借光盘来重温刀光剑影沙场,“能发现多少就说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谁思维敏捷”,具有挑战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争做值堂老师”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加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那一刻,老师真的激动不已,就连我也一起融进了那热烈互动的气氛中。

上课了,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几十双渴求的眼睛看着老师,老师微笑着不吭声,走到最后一排端端正正地坐在位置上。反应敏捷的班长苏浩阳立即跑到讲台上,扶了扶红领巾,模仿老师的口气大声说:“上课”。同学们有礼貌地站起来向教师问好,随后轻微地“嘘”了声,他们知道本课的值堂老师便是苏浩阳了……

第6篇:水浒传歇后语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课程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培养学习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学科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就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只有这样,“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才会开得更加娇艳。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语文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①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②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有效的交流方式;

③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④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二)这一模式的表现形态有: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心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主题式研读指的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的设想是每学期指定一本名着进行精读,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教师个人主页分别建立了各部名着的研读网页。

如建立《三国演义》研读网页,内容可包括:《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全文,专家研究三国的论文,网上有关三国的精彩帖子,三国军事、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有关三国的壁纸、连环画、动画,相关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

心得体会的论坛。

又如建立《水浒传》研读网站,内容可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水浒连环画、年画、漫画,精选网友关于水浒诸方面的帖子,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水浒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

建立名着研读网站,可极大地增强学习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内容,以案例形式表现出来的专家论文对引导研读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习的心得交流,效果是明显的,也是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为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名着阅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我们相信,“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2000年11月14日)教基[2000]35号]

第7篇:水浒传歇后语范文

[关键词]文本细读 小说教学 人物形象 分析方法

1.何为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

这是一种文学批评语境下的文本细读,而本文所论的是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它是指对文本仔细阅读,细致地揣摩、研究、体会字字句句传递出的内涵、思想和文本的指向,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的准确、透彻的理解,进而把解读转换为课堂设计,带领学生潜进文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熏陶。

小说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详细阅读文本,对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王崧舟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及探究能力e

2.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方法的痼弊。中学小说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几乎无一例外地等同于人物性格的分析。而分析人物性格的操作流程往往是这样的:学生匆匆浏览了作品一教师分门别类给人物定性,贴上“性格标签”一教师旁征博引(或是学生按标签在作品中“挖”论据)。如此操作,只能是把一个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摆弄得支离破碎,学生对小说人物的理解也就局限或禁锢在教师所给的标签,如此解读人物形象,怎能解读出人物性格的丰满生动?怎能让学生体验到再度创造的愉悦?怎能使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小说是写人的,写人的命运遭际,写人的心理和情感,写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笔者以为,要让学生具体感受到人物的经历、情感、性格和命运,首先必须直面文本,让学生进行“原生态阅读”,让学生原汁原味地“亲自”去阅读文本,亲密接触文本,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其次,鼓励学生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性格的魅力从来都在于其独特性。再次,挖掘性格刻画的多层次性,这是一个一步步向人自身挺进、深化对人的本体和人的实践的认识和感受的过程。

3.文本细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1 文本简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第二单元第六课,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在众多的英雄中,林冲在作者笔下占有重要的位置,林冲走向“造反”的独特道路,最有说服力地证实了“逼上粱山”的斗争规律。《水浒传》中叙述描写林冲的故事,共写了五回,描述了林冲由一个安分守己、乐知天命的朝廷武官发展为投奔梁山“落草为‘寇”的起义英雄的全过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其中最精彩的片断,作者置林冲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典型民族风格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林冲性格的决定性转变,终于走上了反叛的道路,因而这一回是整个故事关键性的环节。

3.2 文本细读策略。林冲是被“逼上梁山”的典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一大看点就是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人物性格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水浒传》结构严谨,前后连贯,交代的每一处小细节对事态发展或反映人物品质都起着一定的作用。这样的细节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可能是环境的描写。引导学生抓住细节进行感悟,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让学生的体会更深刻。

那么,面对阅读材料时,文本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点究竟在哪里?教师如何抓住这些关键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呢?

3.2.1 关注动作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注重通过情节来描绘人物,心理描写注重言语、动作的纪实,从来不打断隋节的连贯性,习惯于在动态中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往往通过人物的外部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文中对买酒之前的林冲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背着北风而行。

林冲非常小心地盖上火盆,取毡笠戴上以挡风雪,小心地带上钥匙,把草厅的门拽上,关好,出到大门,再把两扇草场门反拽,再锁了。

作者在此不厌其烦地进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意欲何为?细读这一情节我们可以看出来,林冲是在陪着小心,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很残破、很寒冷,但是林冲仍然很爱护,仍然舍不得。我们好好品味这几个动作,将火炭盖了,为什么要将火炭盖了呢?怕火烧着了,把大军草料场烧了,他很担心这个世界再出意外,他只求这个世界平安,不要再出什么意外了,他已经怕了。然后,林冲拿了钥匙,这个动作耐人寻味,钥匙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物件,身挂钥匙,意味着有一扇门为你而开,意味着有归宿。此处作者专门两次写到钥匙,拿了钥匙,带了钥匙,表明什么?表明林冲还相信这个世界总有一扇门他可以打开,哪怕打开这一扇门之后这里面是破破烂烂,但是总有一扇门为他打开,总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他栖身、让他安歇,他握住了钥匙就好像握住了自己的命运,握住了他和这个世界之间的契约。有这个钥匙,表明还未遭世界的抛弃,所以他特别珍重这个钥匙,把门给锁上,表明他细心地呵护这个世界。门里面也就是一堆破烂啊,但是他就愿意抱残守缺,愿意安于现状,这就是林冲此时的心态,也是他性格转变前的最好写照。

3.2.2 于无疑处存疑。“于未晓处质疑,于无疑处生疑”,是文本细读的最高境界。文本中有些细节,初读觉得并无障碍,但细细品读,却可以读出疑问。

林冲在打酒过程中遇到了一所冷冷清清风雪弥漫的古庙,文中写道: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钱纸。”

从故事发展的情节上看,这是作者埋下的伏笔,既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又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张本。初读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细究起来,则不禁令人生疑。虽然山神庙是重要的场所,但作者未对其环境作描绘,反而“安出一笔”――“神明庇佑,改日来烧钱纸”,此句点出了林冲性格的一大特征,真是“妙绝奇绝”。对山神的恭敬表现林冲是一个存有恭敬之心的人,这一点他不同于《水浒传》中的其他英雄。他有恭敬之心,林冲知道世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恭敬和尊敬。正是这一点使他与《水浒传》中的其他人物截然不同,其他的水浒人物毫无恭敬之心,在他们的眼里好像什么都可以践踏,什么都可以打碎,什么都可以,没有什么值得尊敬的。即使是书中较为完美的人物鲁智深也是这般,他在佛殿的后面撒屎撒尿,酒醉后用木棒将佛像打翻。武松血溅鸳鸯楼杀了十五人,其中包括小孩、马夫、丫鬟、仆人,毫无对生命的敬畏与怜悯。林冲在《水浒传》英雄里绝对是一个另类,是一个难得的有恭敬之心的人。如不细读这一情节,我们很难能深层次地把握林冲的性格。

3.2.3 善于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语言运用的好坏在比较中能得到最直观的展现。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

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更是细读文本、品昧语言的一条简捷的通道。

林冲独自一人在山神庙里面饮酒,他身边共拥有六样物件:花枪、酒葫芦、絮被、毡笠子、白布衫、钥匙(房子已倒,钥匙已无用处)。林冲此时此刻所拥有的这些,就是他全部的家产了,全部的家当了。但就是这样,就是这些破破烂烂,他还愿意守,全无英雄豪杰的洒脱。这再一次验证了林冲的本质―__“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庸人气息的英雄;或者反过来说,他是一个具有大英雄素质的庸人。问题就看命运把他往哪一方面摆,如果命运给他一个平安的生活,他注定终身是一个庸人;如果命运给他很多的磨难,那他有可能变成大英雄。”(鲍鹏山语)林冲“逼上梁山”既是社会外力逼迫的结果,又具有内在的性格依据,他是如何摆脱命运的裹挟,完成性格发展的全过程,且看他在山神庙杀掉三个恶人后的表现:

……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我们不妨拿此处的描写与前文提到的六样物件作比较,此处写了自布衫、毡笠子、葫芦、被子、枪,未写钥匙。写与不写间,别有深意。

被子与葫芦都不要了,为什么?它们象征着安寝和享受,有被子可以安寝,有葫芦有酒就可以自我麻醉,现在林冲已了无牵挂,身外之物当可弃如草芥,他此刻身如飘蓬、心如死灰,他曾经那么小心翼翼,曾经那么委曲求全,最后得来的还不是灰飞烟灭吗?

枪是要的,枪是冲突,枪是绝杀。安寝与享受不要了,冲突与绝杀留下来了。林冲从此以后和这个世界再也不可能和平共处了,从此以后他的花枪上挑的就不再是酒葫芦,而是人头了。

自布衫、毡笠子是林冲进入山神庙时解下来、放下来的,现在重新穿上、戴上。它们与被子和酒葫芦形成对比,被子和酒葫芦代表停歇与安逸,毡笠子和白布衫代表着出门去,出行。此情形颇似汉乐府民歌《东门行》所描述的情景,“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几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一个安分守己的良民已经无法养活自己一家老小,惟有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林冲此时也同样是提着一条花枪,往东去了,做强盗。

文别注明,林冲把葫芦中的冷酒都吃尽了。“冷”不单是饮酒的感受,也是心理感觉,世界是冷的,林冲此时的心也是冷的,把这个吃尽了,酒葫芦一扔,人世间就是这样的寒凉,根本找不到温暖。

第8篇:水浒传歇后语范文

世界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中国人的生意和生活,几乎所有人都在寻找同一个问题的答案——经济萧条时期,什么行业最火?

经济的寒冬,正是娱乐的春天!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给每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精神压力。调查显示:45%的中国人有睡眠障碍,抑郁症患者超过3000万人,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超过癌症,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连天天在央视出镜的名嘴也大说自己抑郁。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也出现增长放缓的局面,从另一个角度看,经济放缓未必是一件坏事,起码中国人可以借机歇息一下了,睡眠障碍可能会有所改善,抑郁症的现状也可能会借此缓解……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经济不景气,反而是娱乐业的机会。好莱坞就是在经济萧条时建立起来的品牌。熟悉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从1929年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先后经历了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周期性通货膨胀、石油危机等危机时期,而好莱坞品牌的真正建立和关键时期正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伴随着美国经济最不景气的时期走向辉煌的。

20世纪40年代起,好莱坞便开始主动向海外扩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电影工业大受伤害,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国营电影企业纷纷倒闭破产,它们在经济窘困面前的退缩给了美国影片乘虚而入的机会,也给了好莱坞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资料显示:在1945年—1949年间,意大利进口美片达2000部,而在中国抗战胜利后,好莱坞电影也第一时间抓住机遇挺进中国,乃至今日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电影品牌。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经济仍然处于不景气状态,但是好莱坞并没有停止前行的步伐,由于之前20年的发展,此时的好莱坞已经在英国及拉美国家占据了垄断地位。

20世纪70年代初的全球石油危机,好莱坞将注意力转向了美国国内市场,大力发展国内的黑人观众群。好莱坞的这一努力并没有白费,目前好莱坞在非洲市场的开发已经形成其另一个长期垄断的领域。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和阿根廷两国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而好莱坞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一举打入这两个非英语语系的电影大国,奠定了自己今天的地位。经济的冬天,反而成就了全球最负盛名的娱乐业品牌。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其实是给了中国影视娱乐业一个塑造品牌的绝佳时机。影视娱乐业的繁荣对刺激经济、尽快度过经济寒冬大有裨益。湖南卫视一直是所有卫视频道中品牌化运作最成功的,究其原因是他们抓住了电视的本质,将定位锁定为娱乐。2009年,湖南卫视品牌价值达到了57.52亿元。

中国影视娱乐业将一路高歌猛进。四大名著的重拍让我们享受到饕餮盛宴:李少红情陷《红楼梦》、张纪中携手《西游记》、高希希再现《三国演义》、吴子牛发力《水浒传》。

一边是四大名著重拍的舆论焦点,一边是网友对四大名著给出的最雷解读:

西游记:俺们天上有人;

红楼梦:俺们朝廷里有人;

水浒传:俺们江湖上有人;

三国演义:俺们有的是人!

经济的寒冬,正是娱乐的春天。

李光斗

第9篇:水浒传歇后语范文

摘 要:对于《水浒传》中“酒”的描写,我们称之为宴饮描写。小说中“宴饮”成为美学特质,它透过人物、情节和环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小说的阳刚之美。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广泛见之于小说、诗歌、散文、戏曲等文艺作品中,构成了中国文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所谓酒文化,一般是指以酒为内容但却又超越了有关酒的具象描写而上升到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也就是说,在涉及酒的文化作品或者艺术作品中,酒本身已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而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那么《水浒传》中关于酒的描写也已经超越了酒的具象描写,而上升到了一种新的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对于《水浒传》中“酒”的描写,我们称之为宴饮描写。小说中如果我们去掉了关于宴饮的描写和酒文化的精神内涵,那么整篇作品不仅人物形象黯然失色,社会内涵会趋于平淡,而且艺术成就也必然要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宴饮”成为《水浒传》的美学特质,它透过人物、情节和环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小说的阳刚之美。

汉代人就曾把酒称之为“天之美禄”,认为这是上天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既可以合欢,又可以浇愁,酒味之美、酒意之浓是其他任何饮料所无法比拟的。在《水浒传》中,酒更多的则是与英雄豪杰相伴。清朝闽人林梅溪认为《水浒传》善于写酒而不善于写茶,他在《武夷茶趣》中说:“酒壮英雄豪气,茶抒闲人性情。‘大雪满天地,古月仗剑游;欲说心中事,同上酒家楼’。若为同上小茶馆,则失去英雄豪气矣,故《水浒传》多酒气而少茶趣。”酒是发散的,饮后使人兴奋,茶是收敛的,品之使人清醒。美酒的力量恰恰在于一种微微麻醉之中唤醒的潜在的自由欲望,人们可以完成平时无法实现的愿望。在《水浒传》中酒使水浒英雄性格内在美得以外现,因而有关酒的描写即宴饮描写也就成了作者刻画英雄性格的手段。金圣叹认为,《水浒传》所以使人百读不厌,根本原因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性格。他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人性格,都写出来。”①这是一个深刻的见解,概括了小说艺术的一条重要美学规律。中外艺术史的实验证明了典型性格确实是构成小说艺术美的主要因素。《水浒传》写了大量英雄宴饮的场面,或一人独酌,或两人对酌,或众人在宴会上群饮,并借助于酒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水浒英雄除王英外多不近女色,但除李云之外多亲近美酒。作者在第三回中说:“常言‘酒能成事,酒能败事’,便是小胆的吃了也胡乱做了大胆,何况性高的人!”②可见酒对“性高”的英雄产生的巨大影响。先说酒胆英雄武松。金圣叹在第四回回前总评中说:“鲁达酒醉打金刚,武松酒醉打大虫”;“鲁达打周通,越醉越有本事,武松打蒋门神,亦越醉越有本事。”“三碗不过冈”的酒招旗,在一般客人眼中是一则普通广告,在武松眼中却极富性,挑动了他的好胜心理。体现了他逞能、自信、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武松是用武力作后盾,用“全场紧逼”的战术,迫使酒家卖给他十八碗好酒的。以好汉自命的武松,正是仗着好汉固有的自豪感的支持,强索那十八碗好酒。这十八碗好酒,映衬出英雄人物不同凡响的作为,无所畏惧、敢作敢为的气概。在第二十八回中“无三不过望,醉打蒋门神”,也表现出了武松绝非凡人可比。在这一回中,“酒”字竟然出现了八十八次之多,居全书之首。王望如在回末总评中说:“其于虎也,先醉后打;其于蒋门神也,先醉后打……皆藉酩酊以佐其神威,酒之动气甚矣哉!”③恰当地说明了酒与武松英雄行为的关系。醉酒象征着情绪的放纵,神经的兴奋,醉酒后的境界是神奇的,无论是打,是骂,是卧,都带有了一种平时无法比拟的豪气与霸气,难怪《水浒传》对此境界钟爱有加。其他像“鲁智深醉打山门”,“吴用智取生辰纲”,“浔阳楼宋江吟反诗”等等,酒在其中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讲到“草蛇灰线法”:“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金圣叹的“草蛇灰线法”,无论从《水浒传》全书还是各章回来看,“宴饮”这一道具都得到了极为成功的运用,使其发挥了推进情节、蝉联场面、连缀事件的重要作用。如第二十二回,宋江在柴进庄上,因喝酒有些醉了,脚步趔趄,踩在火锨柄上,把火锨里的炭火都掀在武松脸上,引出武松这个人物和“武十回”一系列重要的故事情节。诸多英雄由宴饮而相识,相识后又找酒店相拜痛饮。梁山泊朱贵酒店是水浒根据地的交通站和前哨,每一位英雄上了梁山,起义军首领都要摆酒设宴,以示欢迎。宴饮使本来陌生的英雄之间的感情距离缩短了。

在《水浒传》中,宴饮又起到激化情节的作用。小说第四回金圣叹评点鲁智深说:“鲁达凡三事,都是妇女身上起。第一为了金老女儿,做了和尚。第二既做和尚,又为刘老女儿。第三为了林冲娘子,和尚都做不得。然又三处都是酒后,特特写豪杰亲酒远色,感慨世人不少。”④这是说鲁智深三次打抱不平,都是他酒后英雄正气所致。宋江本是一个对皇帝抱有幻想的人物,参加起义态度最不坚决的人物,但他在浔阳楼独自饮酒时,乘着酒兴题了反诗而招灾致祸。作者在这里极尽其能事地用酒把宋江性格中潜藏的反抗的一面急速升化、外现,以推动后续故事情节大起大落。

一般说来,情节发展应有连续性且紧凑。但是,金圣叹却认为,有时也不妨中断一下、停顿一下。他称之为“忽然一闪法”。第八回写林冲在柴进庄上与洪教头比棒,正要开始,柴进却说:“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情节的发展到此突然停顿。后来终于开始比武了,不到四五回合,只见林冲托地跳出圈子来,叫一声“少歇”,情节的发展又一停顿。原来林冲要求取下护身枷。等到开了枷,正要重新开始比武,柴进又叫道:“且住。”这是又一停顿。金圣叹在此三处停顿下批道:“说使棒反吃酒,极力摇曳,使读者心痒无挠处”;“此一回书每用忽然一闪法,闪落读者眼光,真是奇绝”;“奇哉!真所谓极忙极热之文,偏要一断一续而写,令我读之叹绝。”⑤从这些批语看,第一处停顿吃酒及后两处停顿,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焦急心理,引起读者的悬念,而这种焦急心理和悬念,足以增加读者的美感享受。再如,第九回林冲刺配沧州后,管营与潜来的陆虞候设计,差林冲看管大军草料场,为御寒林冲冒雪至附近酒店饮酒并买回一葫芦酒,返回草料场,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只得到古庙暂时栖身。草料场起火,林冲欲开门救火时,听得门外陆虞候、差拨和富安设计谋害其性命的一番言语,使得林冲忍无可忍,怒杀仇人,做出了义无反顾上梁山的人生抉择。酒店饮酒且沽酒的情节,与雪压草厅倒塌的巧合,使林冲的命运和抉择与宴饮又一次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外,一些因宴饮误事而使情节突变的例子,也表现了“宴饮”的戏剧性作用。

意境,历来是文学艺术家惨淡经营而创造的艺术境界。《水浒传》在结构情节,切换场面的同时,也善于运用写境与造境的艺术和同中见异与犯而能避之技法,去创设酒景与酒情浑融、酒意与酒象和谐的“宴饮”的艺术境界。诸如浔阳楼诗情酒意,饮马川醉酒舞剑,欢庆元旦赏雪梦酒,皆为范例。

“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坡题名的浔阳楼,悬挂着一个酒旆。碧阑干,翠帘幕;雕檐映日,画栋飞云。楼外,一派非常江景;楼内,美酒、美食、美器。酒楼内外,真山真水真酒真景物,好一处游览胜地,犹如一幅风光旖旎的山水画图。而人物主体游闲骋目之际,苦闷逝去,欢喜袭来。由景而情而致酒兴,一樽蓝桥风月,更使宋江“感恨伤怀”。情动于中而形于外,酒兴所至,挥毫题词;酒激神经,“大喜大笑”,又饮数杯,“手舞足蹈”;“狂荡起来”,再写下四句诗。情感波澜,皆因酒冲激,一派江景,全凭酒楼装点。名楼与美酒绘画了一幅情与景浑融的艺术境界。这是《水浒传》中人物经常活动的场所——酒店。这些小说经常描写的酒店,是表现人物形象的需要,同时也是展现人物形象的生活平台。各种各样的人物,尤其是梁山中的一些好汉,在这些酒家环境中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个性风采。

就《水浒传》中所写的酒店来看,既有名城大都中的高级大酒店,也有荒山野水旁的低档小酒馆。前者如“名贯河北,号为第一”的大名府翠云楼,“上有三檐滴水,雕梁绣柱,极是造得好;楼上楼下,有百十处阁子,终朝鼓乐喧天,每日笙歌聒耳。”后者如梁山泊附近荷花荡中摆有红油桌凳的水阁酒店,和险峻高山下的卖茅柴白酒的村落小酒肆。各种酒店的经营方式也有所不同。有既卖酒也卖菜、卖饭的“全席酒店”,也有既卖酒、卖菜不卖饭的“快餐酒店”,还有卖酒卖肉包子的“小吃酒店”,另有几位唱着民歌小曲、挑着酒担的“流动售酒员”。这些酒店书中描写也各有特色。第三回中的渭州桥下潘家酒楼,“门前挑出望竿,挂着酒旆,漾在空中飘荡。怎见得好座酒肆?正是:李白点头便饮,渊明招手回来。有诗为证:风拂烟笼锦旆扬,太平时节日初长。能添壮士英雄胆,善解佳人愁闷肠。三尺晓垂杨柳外,一竿斜插杏花旁。男儿未遂平生志,且乐高歌入醉乡。”⑥这里写的是城市中较大酒店。即使乡野间的酒店,也是另有一番风光。鲁智深野猪林救下林冲后看见的一处,但见:“前临驿路,后接溪村。数株槐柳绿阴浓,几处葵榴红影乱。门外森森麻麦,窗前猗猗荷花。轻轻酒旆舞熏风,短短芦帘遮酷日。壁边瓦瓮,白泠泠满贮村醪;架上磁瓶,香喷喷新开社酝。白发田翁亲涤器,红颜村女笑当垆。”⑦而李白、刘伶、陶渊明往往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主角,“刘伶仰卧画床前,李白醉眠描壁上”(第九回);“壁上描刘伶贪饮,窗前画李白传杯。渊明归去,王弘送酒到东篱;佛印山居,苏轼逃禅来北阁”(第二十九回)等等,均可以看作是《水浒传》对酒店的无限赞美。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与情节发生直接关系的酒店计六十多家,几乎每一回都有一个酒店。而书中所写酒的内容也异常广泛,它将读者置身于浓郁扑鼻的酒气之中,为人们真切地展示出:水浒英雄的时代是一个酒的时代,水浒英雄的世界是一个酒的世界。《水浒传》中不仅男子吃酒,连顾大嫂、孙二娘这样的妇女也颇有酒量,即使是十几岁的少年郓哥也开口就找武大郎要三杯酒吃。从男到女,从老到少,从市民到农民、渔夫,从皇帝、官僚到平民百姓,个个喜欢饮酒。这个极富刺激性的宴饮的环境正是水浒英雄进行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现实斗争的硕大舞台。一镟镟、一碗碗、一桶桶、一瓮瓮的酒浆正是书写这部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式英雄史诗的浓烈墨汁。

上面分别谈了宴饮描写与《水浒传》的环境、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关系,其实都是围绕宴饮与《水浒传》的阳刚之美这个美学特质说的。“宴饮”赋予了这部小说一定的美学内容,即英雄史诗式的阳刚之美。

这种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从劫去生辰纲、题反诗,可以看出宴饮与反抗封建统治秩序的关系;从打虎、倒拔垂杨柳,可以看出宴饮与战胜自然的关系;从杀潘金莲、醉骂潘巧云,可以看出宴饮与抵制色情的关系。正是透过宴饮描写中的这些关系,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方式,看到了中国中世纪社会意识的某些进步因素。然而,《水浒传》产生在市民意识初步觉醒的时代,所以这部小说又不免打上市民意识和小农思想的烙印。华夏民族中世纪的美是浑然的、以气为主的史诗式的美;而市民意识高度发展时期的美是细腻的、以情为主的抒情诗的美。但是,尽管作品渗入了不少市民意识,其美学思想的主体还是中世纪式的。这一点,如果拿《水浒传》与真正市民意识很浓的第一部世情小说《金瓶梅》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熟悉和喜爱《水浒传》的读者去读《金瓶梅》,就会感到后者内容琐屑,气氛郁闷,格调低沉,缺乏理想的力量,难以卒读。这实际上反映了读者对《水浒传》那种激励人心的阳刚之美的欣赏。可以说,《水浒传》的阳刚之美,就是与社会和自然进行不妥协抗争的理想的美。⑧

审美意识,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反映。它与审美主体的个人爱好、知识水平、经验体会、思想情趣、道德观念密切相关。这就形成了审美主体的个性差异,就是说,同一客观对象,在不同的作家笔下,表现了不同的审美追求,成为不同的审美意象。同样是酒,不同的作家注入不同的思想内涵,就呈现出不同形态。如陶渊明的“酒”表现了他飘逸、洒脱的隐士风貌。杜甫的“酒”,弥漫着凄凉愁苦的气氛,折射着他的悲剧命运和对人生的感慨。就是功业上有建树的曹操,也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感叹,“酒”中散发出浓郁的悲凉情调。《水浒传》的作者,从层层叠叠的历史高山上找到了表情达意和观念契入的角度,使民族心理和生命情调得以一种历史的延续。所以《水浒传》的英雄人物,人人豪饮、个个海量。“酒”成了“力”和“勇”、“侠”和“义”的象征,所体现出的是一种阳刚之美。这一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审美意象,是作者惨淡经营、刻意追求之所得。

《水浒传》阳刚的审美不仅胜于后代,也胜于前代。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的文人与酒有关的不胜枚举,这时期文人不信宗教的宣传,不祈求生命的长度,而用宴饮来增加生命的密度,提升生命的质量,在这一点上,魏晋文人与水浒英雄是相同的。但决然不同的是,前者宴饮在于对生命的强烈的留恋,以及对死亡突然来临的恐惧;而后者宴饮则在于使生命更有活力,或使死亡变得更加痛快。宴饮对于前者的作用同声色犬马差不多,只是一种享乐和麻醉的工具;而对于后者,则是斗争精神的兴奋剂,越喝酒,对现实的认识越清醒,战斗的意志越坚定,抗争的精神越顽强。通过对宴饮的意义进行时代的比较,《水浒传》阳刚之美的特质则更加鲜明了。

①②③④⑤ 施耐庵著,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页,第112页,第551页,第128页,第197页-第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