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分子材料论文范文

高分子材料论文精选(九篇)

高分子材料论文

第1篇:高分子材料论文范文

一、从天然树脂到合成树脂

一些树木的分泌物常会形成树脂,不过琥珀却是树脂的化石,虫胶虽然也被看成树脂,但却是紫胶虫分泌在树上的沉积物。由虫胶制成的虫胶漆,最初只用作木材的防腐剂,但随着电机的发明又成为最早使用的绝缘漆。然而进入20世纪后,天然产物已无法满足电气化的需要,促使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代用品。

早在1872年德国化学家拜耳(A.Bayer)首先发现苯酚与甲醛在酸性条件下加热时能迅速结成红褐色硬块或粘稠物,但因它们无法用经典方法纯化而停止实验。20世纪以后,苯酚已经能从煤焦油中大量获得,甲醛也作为防腐剂大量生产,因此二者的反应产物更加引人关注,希望开发出有用的产品,尽管先后有许多人为之花费了巨大劳动,但都没有达到预期结果。1904年,贝克兰和他的助手也开展这项研究,最初目的只是希望能制成代替天然树脂的绝缘漆,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07年的夏天,不仅制出了绝缘漆,而且还制出了真正的合成可塑性材料——Bakelite,它就是人们熟知的“电木”、“胶木”或酚醛树脂。

Bakelite一经问世,很快厂商发现,它不但可以制造多种电绝缘品,而且还能制日用品,爱迪生(T.Edison)用于制造唱片,不久又在广告中宣称:已经用Bakelite制出上千种产品,于是一时间把贝克兰的发明誉为20世纪的“炼金术”。

以煤焦油为原粒的酚醛树脂,在1940年以前一直居各种合成树脂产量之首,每年达20多万吨,但此后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聚合型的合成树脂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以及聚苯乙烯的产量也不断扩大,随着众多年产这类产品10万吨以上大型厂的建立,它们已成当今产量最多的四类合成树脂。合成树脂再加上添加剂,通过各种成型方法即得到塑料制品,到今天塑料的品种有几十种,世界年产量在1.2亿吨左右,我国也在500万吨以上,它们已经成为生产、生活及国防建设的基础材料。

二、从天然纤维到合成纤维

人类使用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但由于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对纺织品质量的更高要求,从19世纪起,人们就为寻求新的纺织品原料而努力。

1846年制成硝化纤维;1857年制成铜氨纤维;1865年制成醋酸纤维;1891年制成粘胶纤维。由于粘胶纤维的原料是来源丰富的木材浆粕、棉短绒及棉纱下脚料等,再加上制成的纤维性能好,以至它的产量到20世纪50年代已经超过羊毛。

尽管上述几种称为“纤维素纤维”或“人造纤维”的出现是继纺织机械发明之后的又一次纺织革命,但它仍意味着人只是用化学方法,对天然植物纤维的再加工,而通过化学方法,制取全合成的、性能更为优异的纺织纤维阶段,才迎来了第三次纺织革命。

1928年32岁的美国化学家卡罗塞斯(W.H.Carothers)博士从大学岗位上应聘到杜邦公司,负责对不久前才兴起的高分子化学的基础研究,他们研究了多种脂肪族二元酸与二醇或二元胺的缩合反应,由于保证了反应物料的严格配比,从而获得分子量很高的缩聚物,但大多数产物的熔点偏低、不耐水,虽然有的可以抽丝,但不适于用做纺织纤维。反复不断地失败使卡罗塞斯在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以至身上经常携带着一小瓶准备自杀的氰化钾。一直到工作6年后的1934年,终于在合成的数百种产品中,找到有希望成为优良纺织纤维的聚酰胺-66,尼龙(Nylon)是它在投产时公司使用的商品名。

杜邦公司为了使它工业化,动员了230多名各方面专家,花费2200万美元,到1939年始正式投产。这一成功不仅是合成纤维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也是高分子科学的重要进展。

尼龙投产后,杜邦公司马上宣布他们生产了比蜘蛛丝还细,比钢还结实的全新有机纤维。尽管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仍然引起各方面关注。用它织成的女丝袜,销售第一天就卖出400万双,报纸上还报道了当时许多销售店曾引起“尼龙骚动”的场面,可惜的是卡罗塞斯本人却没有看到这种情况。41岁的他,虽然知道尼龙的研究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却总感到心力交瘁地被失败所缠绕,终于在1937年服毒自杀,留下深深的遗憾。

1938年德国研制出聚酰胺-6,即聚己内酰胺;1941年英国制出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商品名Dacron、“的确凉”、或涤纶;1939年德国人又研制出聚丙烯腈纤维,但到1949年才在美国投产,商品名Orlon,我国称腈纶,此又出现多种新型合成纤维,满足了多种需要,但从应用范围和技术成熟等方面看,仍以上述几种为主,其产量约占总量的90%。

三、从天然橡胶到合成橡胶

自然界中虽然含有橡胶的植物很多,但能大量采胶的主要是生长在热带雨区的巴西橡胶树。从树中流出的胶乳,经过凝胶等工艺制成的生橡胶,最初只用于制造一些防水织物、手套、水壶等,但它受温度的影响很大,热时变粘,冷时变硬、变脆,因而用途很少。

1839年美国一家小型橡胶厂的厂主古德易(Goodyear)经过反复摸索,发现生橡胶与硫黄混合加热后能成为一种弹性好、不发粘的弹性体,这一发现推进了橡胶工业迅速发展。在这之前,橡胶的年产量只有388吨,但到1937年已增加到100万吨,即100年间增加了2000倍,这在天然物质利用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尤其是1920年以后,由于汽车工业兴起,进一步扩大需求,以致世界各国开始把天然橡胶作为军用战略物资加以控制,这就迫使美、德等汽车大国,但却是天然橡胶的穷国开展合成橡胶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制造与天然橡胶相同物质为目的开始的,因为人们已知它是由多个异戊二烯分子通过顺式加成形成的聚合体。

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由于受到海上封锁,开展了强制性的合成橡胶研制和生产,终于实现了以电石为原料合成甲基橡胶的工作,到终战的1918年,共生产出2350吨。

战后,由于暂时性天然橡胶过剩,使合成橡胶的生产也告中止,但其研究工作仍在进行。先后研制成聚硫橡胶(1931年投产)、氯丁橡胶(1932年)、丁苯橡胶(1934年)、丁腈橡胶(1937年)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尤其是日本偷袭珍珠港、占领东南亚后,美国开始扩大合成橡胶生产,并纳入国防计划,1942年产量达84.5万吨,其中丁苯橡胶为70.5万吨。1950年以后,由于出现了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在这种催化剂的作用下,生产出三种新型的定向聚合橡胶,其中的顺丁橡胶,由于它的优异性能,到20世纪80年代产量已上升到仅次于丁苯橡胶的第二位。此后又有热塑性橡胶、粉末橡胶和液体橡胶等问世,进一步满足了尖端科技发展的需要。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新世纪里新技术将更加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作为技术革命物质基础的,以合成高分子为代表的新材料的研制和开发,也将越来越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高分子材料论文范文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第一性原理方法,在广义梯度近似计算条件下获得了多种典型超硬材料晶体的晶体结构和弹性参数,以A.Šimůnek理论小组的硬度计算模型基础,着重分析了晶体硬度与体弹模量B和剪切模量G之间的关系,澄清了难压缩与超硬之间的关系;通过晶体的键密度和键布居等信息,提出了理论硬度计算模型中的一个改进,并定性预测了化合物成为超硬材料的基本特征,为今后新型超硬材料的理论预测和实验合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和依据。

关键词:硬度;键合性质;电子结构;力学性质

中图分类号:TB39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超硬材料被定义为维氏硬度测量值大于40GPa的材料[1]。超硬材料因其具有高硬度、耐磨、热稳定性好以及化学性质稳定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工业及相关应用领域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作为理论研究和硬度预测也就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捷克A.Šimůnek理论小组提出的材料硬度理论计算方法[7]成为当前材料硬度预测的代表之一,将帮助人们从原子和电子层次上去研究和认识材料硬度的本质,为探索新型超硬材料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Šimůnek理论小组的理论硬度计算模型

在2006~2008年,Šimůnek小组结合半经验公式推出和完善了晶体材料的硬度与成键强度之间的计算关系式[2]:

(1)

,, (2)

其中,代表晶体键的种类数,代表晶体中某一类键的数目,而和分别代表原子和的配位数,能量,和分别是原子的价电子数和原子半径值,表示键体积。是原子和间的键长,常数和由实验获得。

3.化合物的键合性质和硬度之间的关系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具有不依赖任何经验参数,又能提供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等参数的特点,为分析材料硬度与键合性质的联系提供了便利。本文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的获取采用著名的CASTEP第一性原理软件包计算完成。计算采用周期性边界条件,用广义梯度近似(GGA)的交换相关函数(PW91)来处理电子间的交换关联能,而电子波函数则通过平面波基矢组扩展,并且采用超软赝势(USP)来描述离子实与价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势。平面波的展开截断能量值设为, Brillouin区点的取值采用Monkhorst-Pack形式的特殊K点方法,倒空间的间隔小于0.04Å-1,自洽计算的收敛精度设为。对多种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的计算结果如表1,并结合Šimůnek小组的理论硬度计算模型获得了相应的理论硬度值。表中,理论硬度的数值与实验数值基本是吻合的,表明Šimůnek理论小组的理论硬度计算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3.1 Šimůnek理论小组的理论硬度计算模型的一个改进

Mulliken重叠布居值可表明原子在成键过程中转移 (或产生偏移) 的电子数目情况,据此可用来确定成键原子的化合价态。这相对于Šimůnek理论小组用估算的方法来确定元素化合价要更加合理和准确。如文献[2]中,计算ReB2晶体的理论硬度时,Re的Mulliken重叠布居计算值为,就可以清楚知道Re原子在与B原子形成Re-B键的过程中转移走了0.66个电子,成键化合价就为6.34。因而采用Mulliken布居值表征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将使计算结果更加可信。

3.2 材料的弹性参数与硬度之间的关系

将表1中各晶体的弹性参数与实验硬度作图,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各晶体的硬度与剪切模量或者弹性模量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如WC具有比C-BN更高或体弹模量B及相当剪切模量G值,但其硬度却仅为后者的一半左右。故具有高体弹模量和剪切模量特征的材料不一定是高硬度材料。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具有较高硬度的材料却大多具有高体弹模量和剪切模量特征;低硬度材料的体弹模量和剪切模量也都较低,因而可以将高体弹模量和剪切模量特征作为高硬度材料筛选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而最后能否成为超硬材料则可以通过实验验证或者用Šimůnek理论小组的理论硬度计算模型作进一步的推证。

4.结论

从以上分析表明,Šimůnek理论小组的理论硬度计算模型是一种可靠的理论硬度计算模型,借助于第一性原理的晶体结构参数计算结果可以快速地获取到晶体的理论硬度值。从本模型的计算结构表明,晶体的高体弹模量和剪切模量特征是成为一种超硬材料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J.Hanies, J. M. Léger, and G. Bocquillon. Synthesis and Design of Superhard Materials. Annu. Rev. Mater. Res., 2001, 31:1-23.

[2]Šimůnek A. . How to estimate Hardness of crystal on a pocket calculator. Phys. Rev. B. 2007, 75: 172108-4

[3]A. Szymanski and J. M. Szymanski, Hardness Estimation of Minerals Rocks and Ceramic Materials. Elsevier, Amsterdam,1989.

[4]D. M. Teter, MRS Bull. 1998, 23:22

[5]V. V. Brazhkin et al., Philos. Mag. A. 2002, (82):231

[6]C. A. Perottoni and J. A. H. da Jornada, Phys. Rev. B. 2002, 65: 224208

[7]J. Dong et al., Phys. Rev. B.2003, 67: 094104

第3篇:高分子材料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考议论文论据 选材 析例 符合论点

写议论文离不开论证,而论证又离不开论据。无论是引用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论证论点服务的。在高考作文阅卷和平时作文训练中,看到过很多“非驴非马”、论点与论据不符的议论文,在论证中出现很多失分点。

一、选材陈旧,老调重弹

选例俗滥是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常见毛病。有些学生谈奉献、助人为乐就是雷锋;谈身残志坚必是张海迪;说到逆境挫折就写司马迁;写爱国忠贞就是屈原;至于不慕权贵,向往自然一定是陶渊明……这些材料即使符合论证的要求,用到泛滥、俗滥的地步,又怎能吸引阅卷者的眼球呢?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不但要求“材料丰富”,还要求“材料新鲜”。“新”可以从旧材料中挖出新意,再就要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不选大家都能想到的例子,不选众人耳熟能详的例子,采用别人没有或很少用到的材料,为文章注入“活水”。

使自己的材料升格,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积累新材料,自觉关注社会。如年度国际国内十大新闻,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年度十大关键词,年度十大热点焦点,文化交流活动(如大学生“蚁族”生存状态、“毒奶粉”重现,拷问食品安全、曲折前进的中美关系、名人代言、志愿者服务、网上争议等)。

2.分类组合材料,按“理论材料+事实材料+观点”整合。

3.横向嫁接材料。将历史、政治、语文课本及历次考试作文引导性的“小、少、特”材料移花接木。

二、以叙代议,不会析例

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议论文写作的主体部分,只将两三个事实简单罗列,不作分析论证,喜欢犯“以叙代议,例而不议”的毛病。论点仍然是论点,材料仍然是材料,油水分离。由于缺少必要的分析论证,文章常常没有说服力。有人形象地说: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

下段就是一个失败的文段:

古人云:自古英才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是一笔财富。

如果在叙述事实论据之后,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证,表达效果就大大不同。现在,在“可见”之前补充几句分析的话:

他们都是幼时贫困而后成才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正是这贫瘠的土壤使他们顽强生长,坚忍不拔,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成功之花。由此看来,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困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向上,可见,贫困是一笔财富。

比较效果,稍加事例分析后,说服力大大加强。要突破“观点+论据”这种简单的论证模式,我们可以尝试以下3种方法:

论点:懒惰打败自己

论据:《狮子与狐狸》。一只雄狮逮着一只狐狸,但没有吃它。因为狐狸答应每天逮几只小动物贡奉给狮子。于是,在很长时间里,狮子足不出户,天天享受着狐狸送来的食品,舒适得很。可是有一天,狐狸什么也没有带来,狮子正要责问狐狸时,狐狸扑向它,将其咬死。

1.例后评价法。狮子整天过着“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的生活,已使它失去了往日百兽之王雄风。它不去训练自己滚扑撕咬的力,健壮的肌肉松弛下来,变成了满身的肥肉,动作由矫健变成了“蹒跚”身体由“力拔山兮”变成了“弱不禁风”,可以说害死它的不是狐狸,正是它自己的“懒惰”。

2.正反对比法。身为百兽之王的狮子长时间养尊处优,肥胖、笨拙已使它丧失了跳跃、格斗的能力,而它以前的“手下败将”――一只小小的狐狸却勤于“练武”,每天都去逮几只小动物贡奉给狮子。最后,狮子竟然被小小的狐狸咬死了,可见,害死狮子的不是狐狸,正是它自身的“懒惰”。

3.反向假设法。如果不是这样,假如这只狮子有自知之明,不是像那足不出户的娇小姐那样养尊处优,依然每天“巡视”着属于自己的领地,就能保持肌肉的健壮和良好的跳跃、格斗能力,狐狸怎能伤害自己。狮死狐口,可以说害死它的不是小小的狐狸,正是懒惰这把匕首杀死了自己。

以上说的是几种常见的议例方法。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告诉学生:议的目的,是为了使事例更好地证明论点,使论点更突出,更具说服力。因此,议,必须紧紧围绕论点,决不能偏离论点。

三、不合论点,强行嫁接

过去,高考作文阅卷强调速度,阅卷老师往往只侧重于文章的整体,重点关注开头、结尾及各层次的中心句,而没有时间去推敲论据与论点是否匹配,论据之间逻辑是否严密等。而近年,高考作文阅卷开始限制阅卷者的阅读时长,否则不能提交试卷,这使得一大批材料与论点并不匹配,强行嫁接的文章现出了原形。比如,下面一段: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叛军即将攻入长安,唐玄宗听从了杨国忠的建议,逃往蜀地。逃亡途中,随行将士越想越气,好好的长安呆不住,弄得到处流亡,受尽辛苦。于是,他们杀死了杨国忠并要处死杨贵妃。这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但是众怒难犯,唐玄宗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好狠了狠心,作出了痛苦的选择,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别的地方,用带子勒死了她。于是,才出现了马嵬坡上那一幕:杨贵妃泪眼涟涟,唐玄宗掩面不救,一群大雁在空中低飞……

第4篇:高分子材料论文范文

问题总是一体两面的,材料的多向性给予学生更大的写作空间却也产生了一定的误导性。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作文只能是限定范围、即场发挥。学生过分信新材料作文的多角度,则可能忽视其限制性,一不小心就超出了材料的延伸范围。在写作实践中,新材料作文常常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学生感觉良好的作文最终被判偏(离)题,百般辩解不得其果;另一方面,教师在评阅新材料作文也时有疑惑,难有衡定标尺,对一些观点似是而非的作文难以定夺。自然,加强作文审题教学和训练是必要的,以保证作文的观点在材料的辐射范围内;但有些学生即便立意谨慎,牵引材料和分析道理的过程中仍然可能“走”得太远。可见,延伸过远的偏题行为不仅发生在审题时,也发生在行文过程中。

作文教学中,师生都渴望为新材料作文的延伸范围划定一个边界。只是思维延伸往往具有不可控性:当时觉得可行,过后又发现不可取;不同人有不同标准,边界模糊难达成一致。也就是说,作文写作并兀确凿边界。尽管如此,考生写新材料作文时为保证立意准确,分数可观,却应有一种勿跨过边界的警惕感。树立这种“边界”意识,要求处理作文材料有更清晰、更规范的方法和原则。

结合以上实际情况,我们有必要循着新材料作文延伸、延展的这个线索来斟酌如下问题:如何分析材料阐述的内容,怎样探究材料背后的深意,怎么牵引佐证观点的论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有据地指导学生准确立意,谨慎行文。

一、紧扣材料就事论事,易而较泛

不论是原来的材料作文,还是现在的新材料作文,都具有“缘事而发”的特点。要保证符合题意,最简易的做法便是尽可能针对材料本身就事论事,自然减少了过度引申造成偏题的风险。

那么,就事论事的写法是否符合新材料作文要求呢?细数2014年17道全国高考作文题,其中9道作文题的要求明确提出不脱离(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内容”实际上就是材料的表层意思,“含意”才是需要进一步延伸的深层理解。分析这句话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作文可以紧扣材料表层“内容”来写,也可以围绕材料深层“含意”来写,鼓励向材料深处挖掘的同时也并未完全否定讨论材料本身内容。就事论事的写法正是侧重材料的表层内容。

就事论事,顾名思义是剖析事件本身。具体到材料作文,是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白己的看法,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例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材料为“高中阶段同学关系”调查数据和分析,考生就此发表看法,这恰恰是当年评分标准中所认定的“切合题意”要求;2013年江西卷作文题,以评析材料中所示的“中学生三怕”为主体的作文自然是稳妥切题、不偏不倚;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作文的主要内容同样可以停留在讨论“游客喂食动物”这一行为;2014年湖南卷,材料讲述“最美乡镇干部”心系人民创造最美风景的故事,作文亦可就此发表看法。应该说,作文的内容聚焦材料本身,这是一种简易的行文方式。

就材料论材料的方式虽然简易,但不能以一制万。这种写法比较适合于以现象、事件、调查数据等为材料的作文题目。就事论事重在一事一议,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做出价值判断、表达自己立场、分析问题事理、理清道理逻辑的能力。就事论事就是指考生的写作对象必须是试题材料所展示的内容,可有不少作文还是应由实到虚、以小见大,探究材料的深层指向。例如,寓意型和观点型材料本无“事”可言,自然不能就事论事。也就是说,就事论事确实没有普适性。除此之外,就事论事毕竟多是泛泛而谈,停留在对材料的浅层次论述,缺乏对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内容单薄,思想不深。对于部分缺乏思维锻炼的学生不失为一种求稳的行文方式。对于要求更高的学生,则应明确把就事论事的写法作为针对特定材料的短期做法或是考场“头脑短路”时救场的无奈之举。

就事论事作为一种写作方式,同时也是处理新材料作文时慎熏保守的表现。尽管这种写法分值不可能高,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与之相对,推广、鼓励这种写法也不足取,毕竟从材料到观点所呈现的思想广度和深度也是考场作文考量的重要指标。

二、抽象概括上位概念,拒绝笼统

新材料作文不是随意从某处引用一些文字就可以命题的,其材料一般有较强的指向性,常蕴藏着特定的人生道理和社会话题。相较于可能浮于表面的就事论事,命题人和阅卷者更愿意看到学生能够从材料出发,找到这些有价值的道理和话题,书写有深度的文章。

文章无高下之分,考场作文则有分值之别。考场作文立意见真章、辨高下也不是什么秘密。于是,写好新材料作文必须拓宽、扩展、延伸材料以找到更好的观点:从纷繁的论述中理清主线,从实在的现象中抽取从属话题,从单一的表象中挖掘深意。这是重点也是难点,作文离题的乱象大抵发生在这个环节中。

众多审题方法、延伸路径都在探寻材料的特定指向和作文立意的范围。厘清这些纷繁的审题方法和延伸路径,大抵也是在“抵达”材料的上位概念的过程。所谓上位概念,就是把具体材料的“这一个”推演出的上层“这一类”。具体而言,就是事件属于什么性质,事实属于什么现象,讨论内容属于什么话题等。抽象概括出上位概念,相当于找到了材料讨论的外延,明确了承载的空间,将材料放同了讨论的坐标系。广东省2014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张玉金教授在分析当年高考作文时就明确指出:“‘含意’可以指上位概念或同一上位概念下的其他同一层次的相似事物。”

其实,我们通俗说的“写到点子上了”中的“点子”指的正是材料的上位概念。学生需把握好这个上位概念,才能获得进一步联系现实或者自身阅历的自。2013年重庆卷作文材料是:大豆难以引起食欲,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将其变为豆腐,易于吸收,可供烹饪多种美食。材料内容简单而模糊,不少学生难以下笔。其实,只需抓住大豆成为豆腐这一过程的上位概念即可,那就是变(变化、变形、转化)。当然,近几年的作文题日也凸显出对思辨性的考查。于是,不少材料的上层概念就不那么单一纯粹,而是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2014年广东卷描述了这样的困境:黑白胶片时代照片少却常引起人们深情同忆,数码时代照片多却稀释了感情。这也直指“科技与生活方式”或“科技发展与人的情感体验”的纠葛。上位概念并非玄而又玄的说法。有时为了减轻审题难度和引导学生思维,上位概念就直接出现在材料中,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关键词。

概括出材料的上位概念,自然就不是流于表层,而是有深挖意识,应该是一种谨慎规范的延伸。至于怎样围绕上位概念来写,自然还要看功力。从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学生即便具备了由实到虚、由个到类、由表层到深层的延伸意识,却仍然会出现失误。特别是从概括材料得到一个普遍的道理后笼统论述,不着边际。合理延伸新材料作文,是要在上位概念统摄下,不任意拔高,不笼统论述。总结起来,还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同归材料,不宜转移。材料的上位概念囊括了材料,但毕竟包括了其他内涵。如果没有精确把握,则可能在论述中发生偏差。例如一则讲述“古村落消失和保护”的材料,可以从“保护古村落”这种行动推向“保护传统文化”这类现象。只是有些学生从我们应该保护民族的根本――传统文化,转向论述“人不能忘本”,这其实就是概念把握不准,存在偷换概念或视点转移。二是谨防空泛,不宜扩大。从材料中得出观点,行文围绕观点展开,这是一般的做法。问题在于,有些观点和话题过于宽泛,不接地气,不免丢失了材料的个性。2013年广东作文题就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富翁捐助自然是帮助的一种体现,但立意不能扩大到“帮助”层面,例如扶老人过马路,帮爸妈做家务,借同学一支笔等帮助举动,离材料就很远了。三是避免空泛,莫写话题式。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所以不同,就在于材料不仅是一个引子,还是作文的隐线。在写新材料作文时,还采用话题作文的贴标签式写法,是忽略了材料的整体内容,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以“禁止喂食野生动物”的禁令为起点讨论“规则”这一话题,基本上是符合题意的,但就“禁令”论“规则”,没有触及材料所描述的人因喜欢而喂食这种“情(喜欢)与理(规则)”的两难,多少有些遗憾。

三、类比迁移同层事物,追求神似

对材料进行延伸,就是在“含意”层面进行加工。延伸时,可以纵向深挖,抽象概括上位概念,那么,也可以横向拓展,类比迁移同类事物。所谓类比迁移,是指在审题时恰当地推理、引申,得出合理的立意方向;也指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生成丰富素材支撑观点,充实文章内容。类比迁移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物到人,由单一到丰富,由简单到充分,由材料到现实,实现了材料平面剑立体的塑造。原材料的“所指”意图不能改变,考生只能在此基础上延伸…能纳入总轨道的“能指”联想,追求神似的类比迁移就是其中的关键一步。

将类比放在审题环节,就是将材料生活化、现实化,自然而然地得出观点。可以筛选、概括主要人物主要事件,适当类比延伸,迅速构造作文的框架。仍以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为例,材料中的一个角度是“喂食动物会使动物丧失觅食能力”,可以直接对应现实中“过分呵护孩子会使其难以成才”;材料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接受喂食的动物丧失了觅食能力”,则可以类比到“依赖父母难以适应社会”,也就是说“自立,才能更好地成长”。材料中的观点有时语焉不详,为将其明确化、清晰化,就需要这样进一步类比延伸。

第5篇:高分子材料论文范文

关键词:课程建设;通识选修课;教与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126-03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尽可能综合的(comprehensive)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在学生接受特殊的、专业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个综合性的了解。[1,2]1999年李曼丽等人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中提到:“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2]为了推进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苏州大学从2014年起正式启动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计划,课程建设基本要求为:适合所有学生学习的非专业课程;注重学科交叉和学科前沿;提倡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经典原著阅读;建设有地域特色和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包括五大模块:文学与艺术、历史与哲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科技与发展。通过跨学科的体系设计,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跨领域、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包容性理解能力。2014年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申报数量达93门,经过专家组两轮评审,隶属于科技与发展模块的《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课程成为立项建设中的一门通识选修课程,并于2015―2016学年开始对全校学生开放选修。

在认真开展本课程的项目建设工作过程中,笔者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选择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在几轮教学实践中对教与学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改进,希望能够与相关老师一起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探讨如何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来开设全校性工程技术类通识选修课。

一、《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课程的体系建设

1.课程的建设目标。《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课程是面向于全校所有学生学习的非专业课程,建设目标是普及生活高分子材料常识、推广不同专业的学生去了解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高分子材料;科学认知高分子材料性能特点、合理健康使用各种高分子材料;从而提出新问题和新思想,推动我们国家高分子材料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

2.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从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出发,给学生介绍典型的高分子材料组成、特性及使用注意事项。主要安排如下:

第一章 绪论(2课时)。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新型高分子材料及其研究进展。

第二章 “衣用”高分子材料(8课时)。介绍纺织行业纤维材料(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高分子材料),了解一些服饰用涂层高分子材料和皮革高分子材料。

第三章 “食品”相关高分子材料(8课时)。介绍食品行业用塑料(塑料薄膜、塑料瓶、塑料餐具)高分子材料,了解天然高分子(淀粉、膳食纤维、蛋白质)和合成高分子(食品添加剂)等食用高分子材料。

第四章 “家装”高分子材料(10课时)。介绍塑料家具(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了解涂料(墙饰涂料、木器漆、家电粉末涂料)和粘合剂。

第五章 “户外运动”相关高分子材料(8课时)。介绍橡胶(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和橡胶制品(轮胎、篮球、运动鞋),了解高分子基复合材料(运动自行车、复合材料赛车)。

3.多元成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开设《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这门课程是希望通过学习来加深学生对周围高分子材料的了解,知道其利弊及正确使用方法,让高分子材料更好、更安全地为己所用;激发学生对高分子材料世界进一步探索的激情,创造高分子材料与人的和谐环境。对学生一学期学习的考核不是一张试卷来决定,而是建立多元成绩评价体系。在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高分子材料,教学成绩的最终评价体现出全面性和激励性。指标包括课堂表现(20%)、平时作业(40%)和期末小论文(40%)三大方面。(1)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会明显地体现在课堂表现中。(2)针对“衣食住行”中可能碰到的高分子材料设定一些开放性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有兴趣的高分子材料去学习,找其优缺点、使用注意事项及这类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史,然后分组讨论汇报,其余同学和老师一起给予评分作为平时作业的成绩。(3)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期末让每一个同学对某一大类高分子材料进行综述,引用实例,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去分析其利弊和发展潜力,写出自己对材料改进的需求和建议方案,按照科技小文的格式编排、撰写和打印。

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第6篇:高分子材料论文范文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材料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我国高等学校材料专业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沿袭前苏联模式近50年, 目前,需要对这门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在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共识后,该校调整了专业课程体系、增设多门专业课。其中《电子信息材料》(48学时)为其中之一。电子信息材料不仅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国防尖端领域,还广泛用于民用工业和日常生活。作为材料学科与产业中一只蓬勃的生力军,电子信息材料在当今信息和知识的年代已成为世界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点[1-2]。因此增设这门专业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了解一些材料科学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增加兴趣, 热爱专业, 为以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3]。

1 目前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存在的问题

国内院校《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历来多是为材料专业学生而开设,已形成适合其专业特点的、较完备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研究方面业已取得许多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电子信息材料本身具有:(1)内容多,涉及面广。(2)内容更新快。(3)实践性强等特点,许多院校只把其作为选修课,课程内容大多只是具有普及知识的作用,学生学后并无多大印象。而且很多学校在课程教学上存在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没有实验课等这些不利于《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发展的弊端。

2 电子信息材料教学改革的内容

结合本校材料专业特点,并考虑天津市电子材料行业的工业特色,研究适用于材料专业的《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内容体系,希望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

2.1 整体设计教学内容

结合材料学院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特点,对国内外参考教材及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并广泛收集材料科学领域的参考文献及最新信息,选用合适的教材制定出新的《电子信息材料》教学内容,力争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以下特色:根据材料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材料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需求, 坚持简化理论、增加应用、拓宽知识面、更新内容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到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 在内容安排、表述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同时充分考虑到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之间的合理配置和支持,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兼顾各种电子材料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渗透。在课程内容上,我们将对材料科学的五要素模型进行讨论, 试图在材料的组成、制备、结构、性能与应用之间建立一个整体和全貌的关系;对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制造工艺与方法等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力求彰显材料的共性。然而材料是具体品种组成的, 不同的材料具有其鲜明的个性, 所以在材料的应用、材料的比较与选择等内容中又比较兼顾个性, 以利于学生在学习具体材料的基础上, 能做到举一反三, 更深刻地了解材料的共同之处。

2.2 更新教学手段

材料科学博大精深、变化无穷, 神奇而又充满魅力。电子信息材料这门课只是其中一个分支。为此在授课过程中切实做到动之以情, 导之以趣, 制作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在讲授中把传统的导电材料、电阻材料,磁性材料,神奇的超导材料、激光材料, 异军突起的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等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另外,可以购置相关的电子音像资料,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的一些情况。

2.3 改善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教学建设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向同学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和讨论。同时注意启发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些章节讲完之后还要提出后续和推广问题,为学生留下思考和研究的空间。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2)实物教学。《电子信息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性如何体现,也是使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的关键之一。我们采用把科研、生产中的典型材料带到讲台上,如:导电材料中的导电银浆、半导体材料中的单晶硅片、介电材料中的钛酸钡电容器、光电材料中的荧光粉、敏感电子材料中的压电器件等。让学生观看实物,并参观实验室观看某些实验的制备过程,把一些抽象的理论通过实物展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撰写小论文。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材料领域的知识外,在课外还要求学生自己查阅国内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献资料,了解有关材料的发展情况,并写出学习论文。这样不仅拓宽知识面,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还培养他们从多方面摄取知识营养的习惯,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参与科研。介绍本专业教师正在从事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项目,如,半导体发光方面、铁电材料方面、铁磁体方面等。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撰写科研论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很快验证和应用。

2.4 加强实验教学

电子信息材料课程是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应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这对于学生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结语

《电子信息材料》是一门简化理论、侧重介绍材料特点及应用的专业课,其先修课程是在材料学专业中理论性较强的《材料科学基础》和《材料性能学》,因此如何将一些复杂的理论应用在课程中并与材料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将是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之一。根据专业要求开设实验课并采用实物教学是本项目的又一特色,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宗旨。这要求教师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电子材料的专业背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实现学习、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上课时能游刃有余,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也会增加

兴趣。

参考文献

[1] 李言荣,恽正中.电子信息材料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高分子材料论文范文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的理论『生与实践性较强,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高分子材料相关专业知识,为高分子材料结构、性能及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现代社会产业I央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在科技信息、航天空城、生物化学等领域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更好的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满足社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探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1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

在现代教育环境下,为了明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发展方向,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应结合专业教学需求出发,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人手,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在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和探索,以丰富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内容,更好的满足专业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成效。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1精简知识体系,凸显教学重点内容

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探索的过程中,应就当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整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各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并明确不同课程在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资源加以优化整合,精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凸显教学重点内容,置换重复教学内容,在保证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的实用性的同时,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效率,预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便于教师就专业课程中的难点进行有针对陛的讲解,从而切实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1.2把握前沿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材料行业相关信息及资源的更新速度也较快,因此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过程中,要把握高分子材料专业与工程前沿,及时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更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促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结构的纵深化发展,丰富专业课程教学素材,将高分子材料最新行业状态及研究成果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探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拓宽学生视野,从而切实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

2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2.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的理论『生较强,应用范围广,为营造和谐、轻松且生动的教学氛围,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生活中与高分子材料相关的产品引入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推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比如在讲解聚苯乙烯材料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想一想,并说一说生活中聚苯乙烯有哪些用途,比如泡沫,包装盒等。通过生活化问题的创设,促使学生纷纷展开思考,在生活化情境下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高分子材料的理解更为深入,对高分子材料的探索欲望也更加浓厚。在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后,教师可引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就聚苯乙烯的内部结构、特点及不足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挖掘该材料的深层次思考。可以说,生活化教学睛境的创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l青感体验,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社会发展新时期,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在丰富专业课程信息的同时,改善了教学效率。针对传统教学方式下文字量较大的l青况,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基于多媒体教学技术出发,将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中,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创设轻松、和谐且充分趣味性的教学氛围,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展现出来,增强学生的视听感受,有侧重点的开展专业课程教学,从而促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比如在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聚酰胺树脂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向学生简单介绍尼龙名字的由来,合成纤维材料是由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团队研制出来的,为纪念这一研究成果,以两国首都城市英文首字母来名为,即NewYork和London,Nylon由此得名。通过这一故事的讲解,学生对高分子材料课程的兴趣被激发,参与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明显提升。

2.3实现院校专业与企业联合培养

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过程中,院校专业与企业联合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之一,便于学生将高分子材料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强化其实践应用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更好的发挥个人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全面把握社会发展形势及行业竞争状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就业方向,并通过实地参观来增强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实际生产的体验,提高学生表达交际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第8篇:高分子材料论文范文

一般来说,论述类文本侧重于客观地向人们传授新知识,展示新成果,通报新发现等。由于论述文很少有个人情感成分,且用语明了,句意追求唯一性,因此,采集、辨别、筛选信息就成了命题的着眼点。具体来说,命题人往往把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几个方面。⑴夸大或缩小事实(范围)。⑵无中生有,捏造事实。⑶暗中更改,偷换概念。⑷以偏概全,超前肯定(都、一概、绝对等)。⑸违背认知,混淆或然、已然和未然。⑹错位嫁接,颠倒关系。要知道,这一板块的试题考查,着眼点不在能力水平上,而在细心程度上。所以要先整体阅读,边读边勾画,感知全文;再结合试题逐段精读,锁定范围。做到“千淘万漉”,“脚踏手指”。要相信,无论是判断还是推断,答案肯定在文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板块:熟读深思子自知

作这一板块的试题必须建立在真正读懂的基础上,而要真正读懂,必须熟读深思。就诗词而言,若真能弄清背景,把握内容,领会主旨,体会感情,那么分析形象,领悟意境,品味特色,评判作者就顺理成章了;就古文而言,若真能理解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并能通达完美地翻译文句,那么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就水到渠成了。读懂是第一要务,诗词鉴赏要利用题目、标题、作者和注释去帮助理解作品,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去挖掘隐含的信息,还要调动以往的知识储备去作联想生发。作题时,一定要序号化、要点化,先概括要点后作分析,请注意,千万不要忘了分析。在回答艺术手法时,一定要先大的方面、主要的方面,后小的方面、次要的方面。要使用专业术语,如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对比、反衬、用典、烘托等,还要从修辞的角度去考虑。一定要注意“情景”(正衬——借景抒情,反衬——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与“意境”(主观之意——情,客观之境——景)这两个概念及其关系。由于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方向总会落到“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这两点上,因此,答题时都必须同时要注意内容(主旨)和形式(手法)两个方面,采用“双管齐下”的作答方法。即在回答内容的有关问题时不忘点到相关手法,回答有关手法的问题时不忘联系内容。宁可多答了不得分,也不能因少答漏答而扣分。古文阅读在疏通文意遇到困难的时候,可结合文后第6题设置的试题选项来尽快扫除文字或文意障碍。翻译时首先要保证译出句子大意,要稳拿这一分。译出句子大意并不难,只要结合上下文便能译出。在对句子的理解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再逐一译出主要的赋分点,如关键的实词、特殊的句式、词类的活用、古今同形异义的词语等,一定要注意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这一特点。翻译以直译、对译为主,在直译不通不顺甚至出现语病的情况下才考虑意译。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要保证64篇古诗文篇篇过关,不能心存侥幸。不但要口诵其声,更要心知其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避免写错别字。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板块:豪华落尽见真淳

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其考查具体表现在:㈠分析综合的能力。㈡鉴赏评价的能力。㈢探究评价的能力。探究的考查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一是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类试题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见解,立足文本,结合文中的事例、细节加以评价和探究。也就是要立足文本找答案。6分的筛选整合信息题,一般至少要答出3个要点,8分的探究评价题一般至少要答出4个要点。答题一定要序号化、要点化。

四、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处处留心皆学问

成语命题往往会从感彩的角度、适用对象的角度、语法规范的角度、望文生义的角度去考查。语病题不外乎六大病句类型,其中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属于最为常见的结构性语病;而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则相对比较抽象,命题较少涉及。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一定要看看前后主语是否一致,然后判断关联词语的位置是否恰当;关联词语如果是表递进关系的,要看看关联词语所关联的前后句子的顺序是否恰当;句首有“由于”“根据”等介词的,要看看它们的存在是否造成了句子缺主语;并列词语充当的句子成分和一个词语作为句子成分发生关系的时候,要看看是否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即搭配上的问题;还要注意一面两面的问题、主客体颠倒的问题等。作连贯题需把握句子结构的相同性、叙述主体的一致性、上下前后句的照应性、语境风格的协调性等。仿写题要把握三个“一致”,即修辞一致,结构一致,情调一致。一定要看清楚显性要求(题干要求)和隐性要求(示例隐含的要求),特别要注意是要求另选话题还是要求陈述主体保持一致。

五、写作板块:人情练达即文章

作文是高考的重头戏,半壁江山,举足轻重,切不可等闲视之。要关注生活,关注人性,关注道德层面,关注主流价值取向。作文应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审题,看清要求

是命题作文要注意限制性词语,是话题作文要紧紧围绕话题构思,是材料作文要看清材料类型。材料作文中所给的材料分为隐喻型(引申型)材料和评述型(阐释型)材料两种。不同的材料性质决定着不同的写作样式,如果不加区分,混淆了两种材料类型,就会偏离文章的写作核心与重点,造成脱题或扣题不严。隐喻型(引申型)材料是指借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诗歌短章、漫画作品等来暗示某些社会问题与生活现象的材料。隐喻型(引申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由材料提炼出观点,再进行联想,生发自己的看法。这类作文在辨析材料的含义、确定文章的构思时,要引申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材料的主旨。写作时要跳出所给的材料,由此及彼,借材料之寓意对某种社会现象发自己之灼见,文章的重心是要引申到对相似的社会现实的阐述论证上。这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考生个性化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漫画类作文可看作是隐喻型材料作文,它是一种讽刺性、批评性或幽默性的图画,漫画材料一般都属于比喻型,在表达主旨的方式方法上类似于寓言,漫画的主题贬斥意义居多。漫画作文与隐喻型材料作文在写作思路与行文结构上基本一致,不能一味纠缠于所供漫画材料而就事论事,而是要由此生发开去。评述型(阐释型)材料是指直接选取具体的生活现象、社会焦点和思想问题的材料。评述型(阐释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对材料本身进行深入地评论阐述,文章的重心放在就事论事的评述上,话题集中,谈深说透,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这类材料作文要关注的是材料本身。不是顺水推舟,而是原地踏步;不是言此意彼,而是“非此而谁”。考生可就材料中的某一观点、某一现象、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内心感悟和个人体验;有感受而不作论证,有思辨而不求严密。它有效地避免了宿构和套作,给考生提供了一个发表看法、阐述观点的交流平台。是命题作文就要依题而写,千万不要另起炉灶;是话题作文要自拟题目,不要拿话题当题目。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出题,都不要紧张。要知道,高考不会在审题上设置大的障碍,不会刻意地为难 学生,只要做到认真仔细的审题,切题而写就可以了。

2、用心经营,打造亮点

①拟题要亮 ②立意要准 ③入题要快 ④观点要明

⑤层次要清 ⑥材料要丰 ⑦内容要实 ⑧首尾要应

⑨笔迹要工 ⑩字数要足

3、结构严谨,讲究章法

写议论文,标题一定要做到观点化、主旨化,关键词要在标题中显现出来,拟题不要求美,而要求准;不要求含蓄,而要求直白。要熟练掌握“并列辐射式”和“正反对照式”的结构模式。在“并列辐射式”结构模式中,“五段三分四环节”要了然于心,学会对标题或话题连问三个“为什么”(根据结论析原因。如:要因材施教,是因为先天条件不同……)或“怎么办”( 根据问题找办法。如:要正确进行角色转换,需要有充分的自信……)或“会怎样”( 根据前提推结果。如:兼听能让我们洞悉忠奸,明辨是非……),以派生出三个分论点。要打造好“引申”部分,灵活运用反面假设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来明理言志,做到深入议论,真挚抒情。在“正反对照式”结构模式中,要经营好“过渡”部分,做到承上启下,浑然一体。材料作文要做到:开头点材料——接着议材料——中间联材料——结尾扣材料。让人觉得扣题严密,处处照应,天衣无缝。所给材料是立论之本,所以材料作文在开头一定要提及材料。当然,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只是作为一个引子引出话题,它可以作为一个例子帮助考生理解话题,开篇可以不用,但中间可以引用。请注意,第一段要小巧且能快速入题,百字以内。接着是议材料,即对材料进行分析评议,并由此得出自己的观点,它是原材料和主体论证部分的必要过渡,可避免观点提出的突兀和生硬。中间联材料,指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在举例论证的时候,可将所给材料与所举事例进行类比或对比,这样既增加了文章的容量,又贴紧了文题。结尾扣材料,主要是在文章的主体部分摆事实,讲道理之后,在收束全文的时候,再次提及材料,反扣文题,起到首尾呼应,“善始善终”的作用。

4、用例精当,言之有序

议论文的用例要做到古和今、中和外的搭配,按照由古及今、由中到外的顺序安排。用例要典型,要兼顾多方面,避免用例重复而出现“扎堆”现象。比如“感动中国人物”,人人皆知,已不新鲜,援用时就不宜过多,以免累瓦结绳,叠床架屋。

第9篇:高分子材料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将量子化学原理及方法引入材料 科学 、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领域中无疑将从更高的理论起点来认识微观尺度上的各种参数、性能和 规律 ,这将对材料科学、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体系的 发展 有着重要的意义。

量子化学是将量子力学的原理应用到化学中而产生的一门学科,经过化学家们的努力,量子化学理论和 计算 方法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定性和定量地阐明许多分子、原子和 电子 尺度级问题上已经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量子化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的各个分支以及生物、医药、材料、环境、能源、军事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并对实际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仅对量子化学原理及方法在材料、能源和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领域做一简要介绍。

一、 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一)在建筑材料方面的应用

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1993年,计算量子化学开始广泛地应用于许多水泥熟料矿物和水化产物体系的研究中,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钙矾石相是许多水泥品种的主要水化产物相之一,它对水泥石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程新等[1 ,2]在假设材料的力学强度决定于化学键强度的前提下,研究了几种钙矾石相力学强度的大小差异。计算发现,含ca 钙矾石、含ba 钙矾石和含sr 钙矾石的al -o键级基本一致,而含sr 钙矾石、含ba 钙矾石中的sr,ba 原子键级与sr-o,ba -o共价键级都分别大于含ca 钙矾石中的ca 原子键级和ca -o共价键级,由此认为,含sr 、ba 硫铝酸盐的胶凝强度高于硫铝酸钙的胶凝强度[3]。

将量子化学理论与方法引入水泥化学领域,是一门前景广阔的研究课题,它将有助于人们直接将分子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联系起来,也为水泥材料的设计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3]。

(二) 在金属及合金材料方面的应用

过渡金属(fe 、co、ni)中氢杂质的超精细场和电子结构,通过量子化学计算表明,含有杂质石原子的磁矩要降低,这与实验结果非常一致。闵新民等[4]通过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镧系三氟化物。结果表明,在lnf3中ln原子轨道参与成键的次序是:d>f>p>s,其结合能计算值与实验值定性趋势一致。此方法还广泛用于金属氧化物固体的电子结构及光谱的计算[5]。再比如说,nbo2是一个在810℃具有相变的物质(由金红石型变成四方体心),其高温相的nbo2的电子结构和光谱也是通过量子化学方法进行的计算和讨论,并通过计算指出它和低温nbo2及其等电子化合物vo2在性质方面存在的差异[6]。

量子化学方法因其精确度高,计算机时少而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中,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随着量子化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同时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量子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范围将不断得到拓展,将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供一条非常有意义的途径[5]。

二、在能源研究中的应用

(一)在煤裂解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性质方面的应用

煤是重要的能源之一。近年来随着量子化学理论的发展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技术的进步,量子化学方法对于深入探索煤的结构和反应性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

量子化学计算在研究煤的模型分子裂解反应机理和预测反应方向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如低级芳香烃作为碳/ 碳复合材料碳前驱体热解机理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明确的研究结果。由化学知识对所研究的低级芳香烃设想可能的自由基裂解路径,由guassian 98 程序中的半经验方法uam1 、在uhf/ 3-21g*水平的从头计算方法和考虑了电子相关效应的密度泛函ub3l yp/ 3-21g*方法对设计路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了计算。由理论计算方法所得到的主反应路径、热力学变量和表观活化能等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有较好的一致性,对煤热解的量子化学基础的研究有重要意义[7]。

(二)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锂离子二次电池因为具有电容量大、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安全可靠、无记忆效应、重量轻等优点,被人们称之为“最有前途的化学电源”,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器等小型设备,并已开始向电动汽车、军用潜水艇、飞机、航空等领域 发展 。

锂离子电池又称摇椅型电池,电池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li + 离子在正负两电极之间来回嵌入和脱嵌的过程。因此,深入锂的嵌入-脱嵌机理对进一步改善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至关重要。ago 等[8] 用半经验分子轨道法以c32 h14作为模型碳结构研究了锂原子在碳层间的插入反应。认为锂最有可能掺杂在碳环中心的上方位置。ago 等[9 ] 用abinitio 分子轨道法对掺锂的芳香族碳化合物的研究表明,随着锂含量的增加,锂的离子性减少,预示在较高的掺锂状态下有可能存在一种li - c 和具有共价性的li - li 的混合物。satoru 等[10] 用分子轨道 计算 法,对低结晶度的炭素材料的掺锂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锂优先插入到石墨层间反应,然后掺杂在石墨层中不同部位里[11]。

随着人们对材料晶体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和计算机水平的更高发展,相信量子化学原理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领域会更广泛、更深入、更具指导性。

三、 在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大分子体系的量子化学计算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尤其是生物大分子体系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量子化学可以在分子、 电子 水平上对体系进行精细的理论研究,是其它理论研究方法所难以替代的。因此要深入理解有关酶的催化作用、基因的复制与突变、药物与受体之间的识别与结合过程及作用方式等,都很有必要运用量子化学的方法对这些生物大分子体系进行研究。毫无疑问,这种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有目的地调控酶的催化作用,甚至可以有目的地修饰酶的结构、设计并合成人工酶;可以揭示遗传与变异的奥秘, 进而调控基因的复制与突变,使之造福于人类;可以根据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过程和作用特点设计高效低毒的新药等等,可见运用量子化学的手段来研究生命现象是十分有意义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材料、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中,量子化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近十几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量子化学计算变得更加迅速和方便。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量子化学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 文献 :

[1]程新. [ 学位 论文 ] .武汉:武汉 工业 大学材料 科学 与工程学院,1994

[2]程新,冯修吉.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5,17 (4) :12

[3]李北星,程新.建筑材料学报,1999,2(2):147

[4]闵新民,沈尔忠, 江元生等.化学学报,1990,48(10): 973

[5]程新,陈亚明.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94,8(2):1

[6]闵新民.化学学报,1992,50(5):449

[7]王宝俊,张玉贵,秦育红等.煤炭转化,2003,26(1):1

[8]ago h ,nagata k, yoshizaw a k, et al. bull.chem. soc. jpn.,1997,70:1717

[9]ago h ,kato m,yahara a k. et al.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999, 146(4):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