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

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精选(九篇)

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

第1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职院校;综掘类专业;煤矿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06-02

中职院校的教育主要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课程的设计就应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应对现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部分学校需根据社会需要及自身情进行相应的调整,选择企业所需人才方向对在校生进行课程的设置和培训,以达到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因此,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就成为了教学的重点之一。

一 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对于综掘类专业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由气动技术、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学科的强烈互相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机电一体化设备和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大量应用,这必然需要大量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技能型人才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修、检测和管理工作。为了适应煤矿生产中机电一体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的需求,中职院校在综掘类专业就得开设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进行项目实训课程的教学探索。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最大限度的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同时,也是学生完成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变、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转变的重要过程,并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综合实训的重要性

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应用、营销和技术服务工作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即毕业生要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职业技能。

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缺乏机电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系统性培训。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只经过机械或电气技术的专项实训,无法满足一些需要机电综合技能的设备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岗位的工作要求;还有一些学生缺乏职业素养,缺乏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跳槽频繁。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机电一体化综合职业能力,令很多高职院校十分头疼。原因在于部分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行业的职业要求.缺乏良好的行之有效的机电综合实训模式。因此,随着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深化,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有必要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强化机电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实训的效果。

三 实训课程的目标和建设理念

综掘类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集气压技术、液压技术、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等于一体的专业技能综合训练课程。课程必须紧扣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技术环节,即检测、控制与执行三大技术环节展开,同时引入最新的网络控制技术。训练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和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实训,使学生既能掌握煤矿机电一体化专业理论知识,也能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调试、维修、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中职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之一,要想实现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是中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应该通过素质教育体系中的显性实践环节和隐形实践环节完成,具体的建设理念是:①培养职业兴趣;②强化职业能力。因为要想做好工作,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训练时既要强调相关的专业知识,又要强化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④引导学生掌握职业情绪。在工作岗位上应当以热情的、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⑤强化现代企业所要求的企业管理。

四 综合实训课程的模式及目标

1.采取类似真实工作氛围的实训教学模式

如本次实训采用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项目。这就相当于给一个班组一个工作任务,让其按照安装图纸和工作要求完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实训结果就是一台真实的设备。由于具备一定的工作量,组与组之间有竞争,相当于形成了劳动竞赛。工作的压力要求本组同学进行分工,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便形成了紧张、进取、互助、团结的工作氛围,让同学们在实训中既锻炼了机电综合职业技能,也切身体会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2.实训课程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集气压技术、液压技术、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自动检测技术、PLC及其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的专业技能综合训练课程 课程紧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技术环节,即检测、控制与执行三大技术环节展开.同时引入最新的网络控制技术。训练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和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实训,使学生既能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理论知识,义能从事机电设备或自动化生产线操作、安装、调试、维修、维护以及设计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对于我们中职院校的综掘类专业而言,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这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知识性、应用型的技能人才能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今后,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中职院校应不断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总之,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是一项整体性、长期性、必要性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学校以及社会、企业等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更需要我们的师生共同关注、努力和打造,想法设法的提高综掘类专业机电一体化的实训效果,把培养学生的技能落到实处,为我们的煤矿生产企业输送优秀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2] 葛雅新.技校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必要性[J].中国教师与教学,2007

[3] 杨用成.高职学生学习动力初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8〕:7-8

[4] 孙艳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J].科技信息,2008〔32〕:288,343

第2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

关键词:维修人员 培训 系统化培训方法(SAT)

系统化培训SAT(Systematic Approach to Training)方法是制定人员培训大纲的有效方法,制定出满足电厂安全运行的人员培训大纲。能够培养出具有全面工作能力的人员,并且可以使得这种全面工作能力和资格得以保持。

一、培训需求的系统化分析方法介绍

在SAT方法的定义中,将培训管理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岗位任务和能力需求分析、培训大纲设计、培训教材编制、培训活动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价。SAT方法针对的是整个培训体系的建立。

二、高压电气维修人员培训大纲的编制过程

高压电气维修人员在核电站维修活动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电气专业所管辖的设备范围包括所有6KV以上电气设备部分及公共电源部分,同时还包括了核电厂最根本的发电输出的最后几环:发电机-变压器-送出线等等。

1.高压电气专业主要职责。主发电机维修;全厂电力大型油浸式变压器及干式变及其附属冷却设备的维修;柴油机发电机组的电气部分维修;220KV 升压站维修;6KV 厂用高压配电装置维修;厂区生产用的高压电力线路维修;厂区生产用的电力电缆及其电缆支架、电缆护套管、电缆沟、电气贯穿件等的维修;全厂电气设备的高压试验维修;电气设备和各种互感器、隔离变压器、逆变调压器、避雷器、消弧线圈维修。

2.初始培训目标。初始培训应为维修人员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安全、可靠和有效地完成分配的任务。初始培训还应帮助维修人员达到核行业管理团队的标准,包括工作表现、专业能力、人员安全和电厂可靠性。

3.继续培训目标。继续培训是为了保持合格的维修人员能够高水准地完成维修任务。

4.培训途径。维修人员各岗位相关培训需求提出了维修学员为达到初始培训目标和再培训目标所需进行培训的要求。上岗前维修部门负责人可组织对拟上岗人员进行资格考评,可根据该人员的工作经验等,对部分培训科目实施等效处理,然后按以下培训途径进行培训:辅助检修工(初级),具有执行检修工作的辅助任务资格;检修工(中级),具有执行检修工作的一般任务资格;主检修工(高级),具有执行检修工作的所有任务资格。

5.培训内容。根据以上分析,秦山核电厂高压电气维修人员的岗位大纲及课程设计可从授权专项培训、基础理论培训、专业理论培训、电厂系统培训、技能培训、管理培训、专项培训等几个模块来实现。这些模块描述了维修人员岗位相关培训需求中应包括的主要范围,这些内容来源于行业工作任务分析或运行经验,范围很广。

三、高压电气维修人员培训方式框架设计及实施

1.培训方式的构成。在核电厂内,一般培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课堂培训;岗位培训;实验室、模拟体和车间培训;计算机辅助培训(CBT);自学。

2.培训方式框架设计。本文根据针对所培训人员的需求及所要达到的培训目标,编制了秦山核电厂维修人员培训方式的设想。在整个培训体系中,根据高压电气维修人员的经验,设置了培训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使用课堂培训的方式,对维修人员进行基础理论及核电厂维修员工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培训。第二阶段,使用课堂培训、岗位培训及实验室、模拟体培训几种方式搭配的办法,使维修员工能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根据维修人员的需求进行专业技能、系统知识、设备知识、岗位管理、实际操作等相关的培训。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培训方式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辅助教学、核特有工种培训等方式,培养专业的、核电站的相关专业检修人员。

3.培训的实施。第一,基础理论模块。对于这部分书本知识,应该以课堂培训为主。在地点上,可以采用厂内课堂培训的方式。同时也可以与厂外专业单位合作,进行相关基础理论的培训。第二,安全授权模块,主要也是以课堂学习为主,同时还有一些实体操作。第三,公共课程培训模块,主要也是以课堂培训为主。第四,管理课程培训模块,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同时还有在岗培训的部分内容。第五,电站系统和设备培训模块,以课堂学习为主,同时采用一些实验室/模拟体的培训。第六,技能培训模块,主要以岗位培训,实验室/模拟体为主。

专业的维修人员有效保证了电站安全稳定运行。近年来,随着SAT分析方法在核电站的普遍运用,电厂各处室的岗位培训大纲分析和编制工作正在逐步进行当中。随着培训大纲编制和培训方式的正规化,相信核电人才队伍的建设会越来越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核电厂人员培训及其评价(IAEA-TECDEC-380)

[2]HAD103-05核电厂人员的配备、招聘、培训和授权(1996年修订)

第3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太仓215411)

摘要: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数据可以看出,电类专业实训课程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DINVDE标准是电类专业实训课程实施的基础。本文基于“双元制”模式,结合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要求,论证了DINVDE标准引入到电类专业实训课程的必要性,研究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DINVDE标准,并对如何将DINVDE标准引入电类专业实训课程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双元制”模式;电类专业;实训;DINVDE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8-0063-03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是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型、劳动型的人才。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的关键。

“双元制”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课程设置体现工学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设计为工作任务、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为职业行动,重在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因此,课程设置内容要紧密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而对于“双元制”中德合作班级,课程设置要依据德资企业的岗位需求,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德资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课程的实施要按照德资企业的标准。因此,对于“双元制”模式下,电类专业实训课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引入DINVDE标准,以实现与企业的“零对接”。

一、DINVDE标准相关内容

VDE(VerbandDeutscherElektrotechniker,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是世界上著名的电气工程与科学技术专业机构,是德国电工领域的重要学术团体。VDE是世界权威认证机构,能安全标准,且其的标准常常被采纳为德国国家标准。VDE0100是德国第一个电工安全规程,即《强电设备安全规程》,也是目前的DINVDE0100系列标准。DIN是德国国家标准的代码,类似于中国国家标准号码前会有“GB”字样一样。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的DINVDE标准如下页表1所示。

二、“双元制”模式下电类专业课程引入DINVDE标准的必要性

(一)“双元制”模式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到企业人事部门访谈、典型任务分析等调研方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对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程度、急需的人才类别、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等方面,并了解企业对电类专业课程的需求,为以后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设置、电类专业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图1的调查数据显示,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主要从事的工作是机电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和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而电类专业实训课程则是强化学生对复杂设备的维修与维护方面的能力。

调查显示,企业认为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的五个专业技能分别是:常用电工工具或仪器的使用、简单控制系统的故障排查、电气接线能力、机械图纸的识别与绘制、简单机械系统的装配能力。可以看出,排在前三位的均是电类专业实训课程中的训练技能。

企业认为需要基本了解的排在前三位的专业技能依次是:电气控制图的识读与绘制、PLC程序的编制、变频器的常用参数设置。可以看出,排名第一的电气图的绘制也是维修电工综合实训课程训练的技能。

图2显示,企业认为学生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是最关键的,而操作的关键是标准,操作的基础是规范。这也是维修电工综合实训引入标准的重要原因。企业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按照标准进行规范操作。

(二)引入DINVDE标准的必要性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中综合类电类专业课程占有主导地位,而电类专业实训课程又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意识,因此,在课堂中引入DINVDE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我院“双元制”模式的中德合作办学班的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由德国工商行会举行,并按照德国标准进行设计、绘图、装配、接线、调试等。

此外,我院中德合作班的学生间断地进入德资企业实习,毕业后100%的学生进入德资企业工作,其中60%的人从事电气维修工作,因此,将职业能力培养引入实训课程中,将DINVDE标准引入电类专业实训课程中是非常必要的。

三、电类专业实训课程引入DINVDE标准的建议

DINVDE标准是一个系列文件,引入标准时,我院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特点、依据德国机电一体化工培养的相关手册,针对电类专业实训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将标准引入到电类专业实训课程中。

针对课程中安全用电方面,拟引入DINVDE0100-410(关于防护设备的标准)、DINVDE0100-410-1997(关于额定电压不超过1kV的电力设备安装的标准)、DINVDE0100Part410(关于保护措施和防触电保护的标准)等细则,将低压接地保护系统的相关规定在标准DINVDE0100-100中详细阐述。

针对课程中低压电气控制系统部分,拟引入DINVDE0100-200不超过1000V的低压电气系统、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一般参数规定在标准DIN42673-1中描述,电机的工作模式及规定在DINEN60034-1中规定。

(一)将DINVDE标准引入实训课程的项目考核中

“双元制”模式下,学生的“双身份”强调与企业的紧密对接,那么要求在“双主体(学校和企业)中,学校的作用就是传授与企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技能知识、技能标准。在课程的项目考核中,将职业能力、职业标准引入到课堂中是有效的途径。将DINVDE标准渗透到每个项目考核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规范职业行为,将DINVDE标准渗透到学生的行为能力中。

(二)将DINVDE标准引入课堂

我院“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的“4-6-4-6”双元教学,成功地吸收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与精髓,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所谓“4-6-4-6”,是第二、三学年,在学校的“中德工程训练中心”和德资企业两个场所交叉轮换分阶段进行教学,每学期前4周在“中德工程训练中心”接受“理实一体化”的学习或项目训练,后6周到相关德资企业中实践训练,再后4周回到“中德工程训练中心”,再后6周到德资企业中实践训练,寒暑假学生不休息。这种工学交替循环的范式要求学生在学校“4周”的学习与企业标准紧密结合。企业项目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入,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岗位能力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师慧丽,徐超.德国“自主学习和能力导向”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19):84-88.

[2]刘红燕,汪治.从就业质量状况论高职院校教学运行组织体系的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7):11-16.

[3]荆瑞红.以项目为导向的高职电工电子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8):84-85.

[4]吕栋腾.高职机电专业岗位能力分析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3):54-55.

第4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核心课程群;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77-02

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工程性很强,其目的是培养在与工业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检测与自动化仪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管理与决策等工作,或从事各种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以及使用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培养的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

一、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电气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运动控制系统”、“电气系统及继电保护原理”、“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遵循的是先基础后专业,即首先学习“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然后学习“运动控制系统”、“电气系统及继电保护原理”、“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主要为分离的认识验证型和简单设计型实验,在开设时间上受限于理论课,且实验各课程间系统性不强,极易形成理论和实验实训脱节。对电气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缺乏必要的工程训练体系支撑,平时的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往往是独立开设且前后联系不紧密,这样,学生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很难形成逐步深化提高的工程训练实践技能,无法实现电气工程类专业实践实训能力的系统化,更无法保障综合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对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对于提高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完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方法及体系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操作为前提,以工程技术为主,以工程能力为培训的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操作、工程技术和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和自主式的实践模式。因此,我们对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立体化建设体系。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训练包括基础训练、综合训练、提高与创新训练三大层次。

(一)基础训练层次

基础训练层次包括基础的工程实验实训内容,主要涵盖“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等基础课程的知识,有的课程依托信息学科进行实验实训,为学生后续利用信息技术打下基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基础理论相关的工程基本技能,加深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入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一方面,使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的测试、控制元件与系统,在传感器、电力电子器件、电机、简单控制系统等方面受到具体的感性认识与初步训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例如要求学生掌握基于MATLAB、Labview的控制、信号处理、电力系统分析的建模与仿真等,为实际的工程设计与研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综合训练层次

综合训练层次包括一般综合训练和专业综合训练,涉及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训练两大类型,都强调训练的开放性和系统性。一般综合训练要求能将基础课程与“运动控制系统”、“供配电技术”、“电气系统及继电保护原理”、“电气测控与仪表”等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融合应用。专业综合训练主要涵盖上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对多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实践,独立完成训练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设计型和应用型的实践操作训练,具有与电气工程理论相对应的基本操作能力和专业性的工程技术能力,加强对电气工程基础操作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为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训练提供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三)创新与提高训练

创新与提高训练包括一般创新训练和研究提高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电气工程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领域问题的实践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已学的电气工程理论知识和仪器仪表的使用知识,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优化,让学生能完成研究分析,自己动手设计训练方案、实验电路、编写程序,并在学习实际应用系统、了解工艺结构、运行调试、分析与排除故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为学生竞赛提供支撑。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实践

1.建立有层次的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实践训练体系,以更好地优化工程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为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电气工程学科的知识,并具备实践应用的能力,分阶段、分层次地重点对电力电子、运动控制系统、电力系统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实验实训,并将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融合进来形成实验实训体系。

2.为使学生形象化、立体化的理解电气工程学科的主要知识点及各课程间的关系,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设计和研究能力,教师设计和开发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核心课程群中紧密结合课程知识点的仿真题目和设计题目,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和实际应用课题的印象。

3.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对于毕业设计选题,需要合理分配方向,提高工程应用型题目所占的比例。在相关开发项目题或者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利用项目驱动的设计方法,使设计内容尽可能地符合工程实际。同时教师也应该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来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另外,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具备产业研发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4.构建“分层次,课内外结合,创新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式,逐步整合电气工程实践训练课程,探索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开放创新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新方法和新体系,以及多学科基础知识交叉渗透的工程训练教学大平台。

5.分层次采取实践教学方式。基础训练层次,往往是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的认知训练。综合训练层次,是教师设计初步方案,再由学生选择实验设备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验内容进行具体分工,在共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创新研究层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行设计、自编工艺、自己制作、小组组装等程序,完成从理论设计到产品雏形开发的全开放学习过程。

6.从低年级开始,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与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研究。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学生可以对电力行业相关项目开发过程和各项开发管理规程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电气工程专业知识与实际工程规范,在较高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产品进行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的能力。

7.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相关课程教师间的交流,组织教师对同一课程及前后衔接紧密的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进行交流探讨,尽量让每一个教师在几年时间内对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都能够讲解一遍,使得每一个教师对整个课程群有透彻的了解。坚持“以科研促教学”,鼓励教师参加电气工程学科的相关科研活动,了解该学科的最新前沿动态,教师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入,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四、结语

构建了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体系,并对基本涵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主要内容的,融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工程训练方法及其实践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在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工程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高校教育工程,2010,(3):71-72.

[2]吕念玲,苏图,殷瑞祥.独立开展实验教学竞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20-22.

[3]桑新民,谢阳斌.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中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J].高等教育研究,2012,(5):64-69.

[4]赵枝娥,苏小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152-153.

[5]高燕,郑文,刘文洲.强化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47-148.

[6]徐滤非,胡学芝,吴鸿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24(1):57-64.

第5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

电子政务建设和实施的前提是电子政务培训,有效及时地开展电子政务培训,是确保电子政务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基础工作之一。

一、电子政务培训的机构建设应予重视

由于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出现的涉及多学科的新事物,一些地方的教育培训单位,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还没有专门的电子政务研究培训机构,而是把电子政务培训任务挂靠在现有部门,如管理教研部、计算机教研部等。由于机构的缺位或不到位,不能有专门人员研究、策划电子政务培训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使电子政务培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由于现有教研部门工作职责、职权范围所限,教学人员与当地政府信息化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直接往来,教学单位对于当地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前沿性政策及技术问题等缺乏有效、及时的了解沟通,信息不灵。因此,各省、市级电子政务教学培训主管单位组建相应的专门机构,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及技术前沿课题,适当参与相关的科研及建设实施实践,对于提高培训质量、效益以及有效组织各级扩散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来看,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给予了重视,各地大都完善、建立了电子政务培训硬件设施,如设备完善的计算机房和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为电子政务培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各地电子政务教学主管单位应加强和完善培训单位的机构建设,从机构设置上为电子政务培训提供保障,以便有专门培训机构承担各省、市级电子政务培训的具体实施工作,如了解并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技术条件进行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扩散培训的指导;参与科研和技术攻关,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协调培训与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实施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关系等。

二、首先要加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

电子政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政务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电子政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电子政务培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多学科综合知识以及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技术,但是目前现有师资队伍尚不足以胜任电子政务培训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单一,很难将电子政务的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加以概括和领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电子政务实践经验,对相关政策把握不足,对建设的宏观规划和具体步骤了解不够,在教学和技术上均无经验可言。依现有师资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效性。要使教师尽快掌握电子政务学科理论以及培训必备知识,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培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家权威性培训大多针对较高层次和级别的领导干部,尚未扩展到师资培训。而对于地方广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来说,则主要依靠地方培训教师进行。因此各地必须抓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并将培训与资格确认统一协调起来,参与电子政务扩散培训的教师应当首先取得电子政务培训教师资格,师资资格培训是各地电子政务培训的当务之急。

三、电子政务培训必须标准化、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范有赖于电子政务培训的标准化。目前电子政务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培训机构的不完备,师资力量不足,当前电子政务培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规范的问题,有些地方尚不能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有侧重地进行课程设置。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从内容和形式上应区别于普通公务员培训,课程设置应有区别。随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领导干部将担负起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工作,他们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实施的决策者,对于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侧重在电子政务理念以及电子政务的系统规划与管理上,通过培训使广大干部加深对推进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明确责任,理清建设思路,提高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专业技术管理干部还应通过培训,使其具有评估和鉴别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电子政务的新的应用发展和实践效果,以便辨识新技术给政府现代化带来的新的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适应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而对于普通公务员则应把重点放在电子政务办公能力培训上,主要培训桌面系统应用、OA办公自动化应用、网络平台应用等操作技能。目前,一些地方培训课程的设置不够理想,比如,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与普通公务员的培训选用同样的教材;将大部分学时分配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将电子政务培训仅作为一种烘托。这显然偏离了国家培训要求和实际需要,如此往复将会形成以计算机培训代替电子政务培训的局面,达不到应有效果,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其次,由于培训师资紧缺、实验环境和条件的局限,培训课程受到影响,比如,培训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人(教师)设课问题。设置培训课程的时候一般按照现有教师可以胜任的课程(如计算机课程等)安排。在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实验环节的设计上,由于目前没有电子政务模拟系统,所以培训的实验环节只好安排为计算机基本操作: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等,使电子政务的培训变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第三,目前的电子政务培训尚未实现与全国统一考试同步实施,因此电子政务培训,从内容、标准和效果上不能得以确认。

四、重视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的统一性

教学——科研——建设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三者在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缺一不可,通过科研这个中间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建设实践联系在一起。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电子政务培训为电子政务建设实践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对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也将促进电子政务人才培训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办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施工作。参与科研攻关、了解当地电子政务建设实践进程对于培训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培训师资不参与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就像医学院的教师不临床一样,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如何可以搞好电子政务培训呢?因此,为深入了解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建设规划、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和框架体系等,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管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以便更加贴近实际地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编写比较权威、实用的培训教材和课件,使培训更好地配合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确保电子政务培训的有效性,为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实践提供人才保障。

五、利用模拟环境提高电子政务培训质量和效果

电子政务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同时电子政务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电子政务的培训应该在一个模拟环境下进行。模拟环境的主要意义有两个:

第一个,这个模拟环境可以开发为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模式,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基本处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基础信息建设尚未完成,机构调整问题、电子政务的立法问题;电子政务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还无法做到成熟的水平。因此人们无法看到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形态,从而对电子政务有一个完整的、形象的认识。但是电子政务在模拟环境的建立中可以屏蔽许多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比如:基础信息平台尚未建成,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机构改革问题,数字鸿沟问题等)。建立虚拟的基础信息环境(如政府信息平台,即:电子支付、电子纪录、电子文件以及电子签名;国家基础信息系统:如人口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理想的政府机构的结构和政府运行方式,建立模拟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等。这个模拟环境的建立可以将最成熟的电子政务理念、最成熟的电子政务技术、最完善的电子政务方法集成到一起,力求使培训者通过这个环境深入理解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产生的影响;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模式带来的变化;电子政务成熟阶段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等。政府角色及与公众关系的改变;政府管理的有限虚拟和虚实并举的新型态;信息时代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最终了解成熟的电子政务的整体模式、实施过程,掌握电子政务这门新兴学科。

第二,模拟环境可以对电子政务中一些典型应用系统进行模拟和分解,按照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不同业务流程和角色(政府、企业、公众)进行设计,使培训者以各种不同的角色进行电子政务模拟系统的实际操作,从而学习和掌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操作方法,进行电子政务流程的模拟操作和电子政务运行的模拟化组织和管理,掌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实际操作。

由上可见电子政务培训在模拟环境下进行,是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电子政务 领导干部读本》 王位光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电子政务基础知识读本》汪玉凯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政务知识技能与应用》 天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 天津人民出版社

《电子政府导论》罗元镜 焦宝文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电子政务行政与社会管理》陈庆云 王明杰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政务知识读本》周宏仁 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第6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

随着集约化、标准化电网模式的推进,许多电力公司在逐步的调整各项电力工作。此外,一些一级培训机构为了协调发展步伐,也在顺应集约化管理趋势的潮流,全面推进集约化管理。采用集约化管理模式可以降低电力企业的内部消耗,以此来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从而来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需求。本文就电力企业建立电力培训的集约化管理模式进行探析。

【关键词】

电力培训;集约化;管理;模式;建设

集约化管理具体是指企业提高效益和效率的基本取向。其中,集约化中的“集”指的是将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在一起进行管理的过程,实施生产要素的配置,集约化管理的“约”指的是对生产物质的节约,做到高效管理,以此降低生产成本,确保企业达到更好的竞争优势。

1 电力培训中分散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许多电力公司在进行电力培训的过程中虽然有其自身的管理模式,但是由于业务分工不同形成了分散的业务管理模式。公司为了进一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一些培训中心为了考核相关工作的业绩,专门制定经济指标,采用这种管理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取得效果,但是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分散管理使得公司的人员分布不够均匀,一些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使得经营部门的活动难以正常开展。部分掌握较少资源的经营部门在工作上的难度相对较大。电力公司的分散管理使得公司中的各个部门身背不同的经营指标,增强了公司的内部竞争力度,使得公司各个部门内部的凝聚力相对较强,但是不同的部门之间在合作上和工作上进行协调的过程中有较大的难度,一些部门之间为了争权夺利使得整体工作不够协调。

电力公司在进行分散化管理的过程中还实施精益化的管理模式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虽然使得公司在整体上的质量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教育培训工作方面,需要及时将培训内容和师资安排方面的内容反映出来,以确保公司的基础信息和管理口径比较一致,而采用这种方法的工作流程不符合公司集约化管理的要求。

2 集约化管理模式在电力培训中的建设

2.1 集约化管理的内容

2.1.1 教学目标的集约化

在电力工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电力机构出现了重新组合,电力原有岗位和工种出现了新的组合,由于这些新岗位的建立使得原有的教育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施集约化的管理,将其作为电力培训的基础,实行统一的目标和规划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电力行业的市场需求。

2.1.2 教材建设的集约化

电力科技的发展推进了生产工艺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在电力部门得到应用,对原有的教材设备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使得陈旧的教材设备难以适应电力工业的发展。如果培训部门依靠自身的力量自行安排课程不仅会和市场的发展不相适应,也使得课程开发的工程难以正常开展,所以需要依靠教育研发部门的相关力量,将学校和专业的专家集中到一起,综合性的进行研究和开发,不仅能够达到课程的最优化,还能够使得教学管理达到集约化的程度。

2.1.3 教学设备和信息的集约化

电力行业的生产工艺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和电力的生产流程有机结合,但是较多的电力部门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现场的不一致,所以培训机构需要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建立合适的制度从而实现管理资源的共享。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教学内容显得更为盲目,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来源也不够快捷,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实施集约化的教学管理要确保信息交流的畅通性,使得信息反馈和信息交流更为便捷。

2.1.4 师资管理的集约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各个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健全,一些专业课程的讲解都是由非专业的老师进行讲解,由于专业性的老师相对较少,非专业老师改行对学生的专业课程进行培训造成教学效果相对较低。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需要实施师资知识的考核和技能竞赛,增强不同工种的专业性,对于各专业和工种的考核需要统一要求,规定统一的标准。为了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需要对教学部门进行综合性的检查,对教师实施评价和考核,但是在较多的学校中教学管理的激励性不大,学校管理的水平不高,通过教学评价取长补短,可以使得集约化管理的目的逐渐提高。

2.2 集约化管理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教学目标集约化的具体方法首先是根据电力企业建设终身化的教育模式,建立学习型的企业,对公司目前的电力情况进行整体的规划建设。此外,人才培养应该以市场为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加大教育研究部门对公司行业培训的影响,确定行业教育培训部门的培养目标,对于学习过程中所要求的教育计划应该给出指导性或者是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确保整个行业的教育培训在方向上能够达到具体的实施目标。教材建设集约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课程和教材的最优化。

随着电力格局的重新组合,新的电力体制也逐渐开始建立起来。一些电力工业的机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电力工业的机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新型的电力岗位和工种,也使得电力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出现了更多新的课程,需要采用符合这种课程的教材实现教育课程的变革,依靠培训部门的力量实现教育课程的变革一定程度上就会具有局限性。所以需要集中骨干学校的权威性专家对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进行推广和使用,不断将课程的内容进行完善,使之形成一种新型的课程体系,这样就可以达到教学集约化的具体目的。对于教学设备应该实现集约化管理,主要方法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以此来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例如,在实现教学资料的共享和教学设备共享过程中,一些电力专业的学生可以向自己同专业的学生借阅各种专业资料;部分电力培训机构的教学设备还不够齐全,可以在学校培训机构的约束下进行解决。除此之外,还有教师资源的共享,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不够完善,对于专业的课程都是使用非专业性的教师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专业性,培训机构可以互相协商,将自己机构的教师和其他机构的教师进行相互补充,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教师集中起来对学生的教学进行讲解,这样就可以解决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

教学信息的集约化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对教学信息进行传达,让不同的机构之间互通信息,使得他们的信息沟通随时都能畅通无阻,还可以通过简报或者是报刊的形式形成资料的交流,使得培训机构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可以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将信息快速的传递给每个部门和单位。最后的集约化管理方法就是实现培训管理的监督,对教学评估过程进行集约化管理,培训机构应该根据培训建立行业监督检查机构,制定教育培训的具体法规和制度,在对教学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应该将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结合在一起,对行业培训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在电力公司设立督导员,让他们对培训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然后将检查的结果汇集起来向上级报告。电力行业的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对培训点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和评估,总结教育培训的具体经验并和培训机构分享。

2.3 集约化管理的具体优势分析

在电力培训的过程中建立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具有较多的优势,总的来说,集约化管理是解决培训中心内部问题的首要途径,虽然培训中心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是随着培训人员的老化和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培训中心出现严重的内耗问题。大多数电力培训中心的职工平均年龄达到48岁以上,一些年老的职工占据的比例相对较大,虽然这些职工在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精力和体力上还不能适应现代化职工的工作需求,外加职工退休使得师资问题缺乏情况严重突出,制约着培训机构的发展。采取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将电力机构的重心内部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有效优化各部门人员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自身的素质,对于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够迅速的加强,减少了部门工作时存在的矛盾,提高了电力部门的工作效力。

3 结束语

建立节约化管理模式使得电力公司的发展顺应了市场发展的需求,对于培训服务和培训机构的价值贡献也能够更好的得到提高,这种管理模式是促进电力部门人力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培训中心应该在工作的过程中继续挖掘集约化管理的优势,促进电力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俊丽,李淑霞.北京市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全面推行集约化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27,39.

[2]赵雪.关于电力行业培训特点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9,(4):109-110.

[3]马瑞涛.基于集约化管理的电网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规划项目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13.

[4]许飞,周田.人力资源集约化背景下精品培训项目的构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23-125.

第7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

一、电子政务培训的机构建设应予重视

由于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出现的涉及多学科的新事物,一些地方的教育培训单位,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还没有专门的电子政务研究培训机构,而是把电子政务培训任务挂靠在现有部门,如管理教研部、计算机教研部等。由于机构的缺位或不到位,不能有专门人员研究、策划电子政务培训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使电子政务培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由于现有教研部门工作职责、职权范围所限,教学人员与当地政府信息化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直接往来,教学单位对于当地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前沿性政策及技术问题等缺乏有效、及时的了解沟通,信息不灵。因此,各省、市级电子政务教学培训主管单位组建相应的专门机构,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及技术前沿课题,适当参与相关的科研及建设实施实践,对于提高培训质量、效益以及有效组织各级扩散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来看,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给予了重视,各地大都完善、建立了电子政务培训硬件设施,如设备完善的计算机房和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为电子政务培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各地电子政务教学主管单位应加强和完善培训单位的机构建设,从机构设置上为电子政务培训提供保障,以便有专门培训机构承担各省、市级电子政务培训的具体实施工作,如了解并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技术条件进行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扩散培训的指导;参与科研和技术攻关,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协调培训与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实施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关系等。

二、首先要加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

电子政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政务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电子政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电子商务资料库!1;5+*96*)15%)"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电子政务培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多学科综合知识以及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技术,但是目前现有师资队伍尚不足以胜任电子政务培训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单一,很难将电子政务的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加以概括和领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电子政务实践经验,对相关政策把握不足,对建设的宏观规划和具体步骤了解不够,在教学和技术上均无经验可言。依现有师资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效性。要使教师尽快掌握电子政务学科理论以及培训必备知识,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培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家权威性培训大多针对较高层次和级别的领导干部,尚未扩展到师资培训。而对于地方广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来说,则主要依靠地方培训教师进行。因此各地必须抓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并将培训与资格确认统一协调起来,参与电子政务扩散培训的教师应当首先取得电子政务培训教师资格,师资资格培训是各地电子政务培训的当务之急.

三、电子政务培训必须标准化、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范有赖于电子政务培训的标准化。目前电子政务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培训机构的不完备,师资力量不足,当前电子政务培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规范的问题,有些地方尚不能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有侧重地进行课程设置。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从内容和形式上应区别于普通公务员培训,课程设置应有区别。随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领导干部将担负起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工作,他们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实施的决策者,对于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侧重在电子政务理念以及电子政务的系统规划与管理上,通过培训使广大干部加深对推进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明确责任,理清建设思路,提高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专业技术管理干部还应通过培训,使其具有评估和鉴别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电子政务的新的应用发展和实践效果,以便辨识新技术给政府现代化带来的新的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适应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而对于普通公务员则应把重点放在电子政务办公能力培训上,主要培训桌面系统应用、OA办公自动化应用、网络平台应用等操作技能。

目前,一些地方培训课程的设置不够理想,比如,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与普通公务员的培训选用同样的教材;将大部分学时分配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将电子政务培训仅作为一种烘托。这显然偏离了国家培训要求和实际需要,如此往复将会形成以计算机培训代替电子政务培训的局面,达不到应有效果,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其次,由于培训师资紧缺、实验环境和条件的局限,培训课程受到影响,比如,培训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人(教师)设课问题。设置培训课程的时候一般按照现有教师可以胜任的课程(如计算机课程等)安排。在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实验环节的设计上,由于目前没有电子政务模拟系统,所以培训的实验环节只好安排为计算机基本操作: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等,使电子政务的培训变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目前的电子政务培训尚未实现与全国统一考试同步实施,因此电子政务培训,从内容、标准和效果上不能得以确认。

四、重视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的统一性

教学——科研——建设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三者在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缺一不可,通过科研这个中间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建设实践联系在一起。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电子政务培训为电子政务建设实践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对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也将促进电子政务人才培训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办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施工作。参与科研攻关、了解当地电子政务建设实践进程对于培训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培训师资不参与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就像医学院的教师不临床一样,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如何可以搞好电子政务培训呢?因此,为深入了解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建设规划、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和框架体系等,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管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以便更加贴近实际地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编写比较权威、实用的培训教材和课件,使培训更好地配合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确保电子政务培训的有效性,为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实践提供人才保障。

五、利用模拟环境提高电子政务培训质量和效果

电子政务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同时电子政务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电子政务的培训应该在一个模拟环境下进行。模拟环境的主要意义有两个:

第一,这个模拟环境可以开发为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电子商务资料库(.44,1+06&1".-(的模式,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基本处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基础信息建设尚未完成,机构调整问题、电子政务的立法问题;电子政务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还无法做到成熟的水平。因此人们无法看到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形态,从而对电子政务有一个完整的、形象的认识。但是电子政务在模拟环境的建立中可以屏蔽许多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比如:基础信息平台尚未建成,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机构改革问题,数字鸿沟问题等)。建立虚拟的基础信息环境(如政府信息平台,即:电子支付、电子纪录、电子文件以及电子签名;国家基础信息系统:如人口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理想的政府机构的结构和政府运行方式,建立模拟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等。这个模拟环境的建立可以将最成熟的电子政务理念、最成熟的电子政务技术、最完善的电子政务方法集成到一起,力求使培训者通过这个环境深入理解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产生的影响;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模式带来的变化;电子政务成熟阶段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等。政府角色及与公众关系的改变;政府管理的有限虚拟和虚实并举的新型态;信息时代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最终了解成熟的电子政务的整体模式、实施过程,掌握电子政务这门新兴学科。

第8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

1.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创新模式

笔者作为一名教学管理者,有幸参与并观摩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课程。根据教学质量统计表的结果,其中课堂效果最好、最为学员广泛推崇的就是听证会、讨论会等以学员交流为主的课程形式,成为传统多媒体教学的良好示范。在这种教学方式中,通过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角色扮演,学员可以在陈述观点的讨论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在相互的观点博弈中获得对问题深入本质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聆听学员的观点获得多角度的问题分析建议,更加了解学员对问题存在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这样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找到切入点来为他们解决问题。学员在这堂课中学到的也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是对技能应用的体验。其实,这种模式在电视的法制、论坛等节目中最为常见,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认同,正是这种新颖、有意义的形式在电视平台上取得了成功,才得以在教学领域中尝试着运用并推广。从现在的教学发展程度来说,在社会技能理论培训中,此种模式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只是在数量上还没有达到完全推广的要求。的确,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教师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更要有控制全场氛围的气势。这就需要教师培训体系的规范和人才录用标准的完善,避免人才断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好处就是在运用既有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基础上,对多媒体资源重新配置,为每一位学员配备话筒和书写建议的设备,以便于自由表达,处于和教师表达形式的同等地位。这样改变的只是教学形式,促进了教师和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一些电子商业公司可以抓住这个契机打造独立的多媒体教室,配备全套的可移动桌椅、电子投影仪、移动话筒、局域网服务器和笔记本电脑等,并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不仅能为培训机构解决技术难题,还为自身带来利益,取得双赢。

2.为社会技能理论培训量身打造

多城市覆盖的网络课程项目在高等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领域,随着有线和无线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课程因有着随时随地观看的便捷、多次重复观看的满足、课程管理的私人定制化、价格相对优惠等优点而受到广泛推崇。但是在社会技能的理论培训中,网络课程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各省市在社会技能理论培训中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标准,形成不了规模化的课程包。众所周知,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视频网络的流畅化播放,需要在全国每个地区投放大型数据储备处理服务器等设备,成本极其昂贵。因此,一个普通的小型企业要想完成视频的全国化播放,只有一个选择,就是租用一些已形成规模的公司的服务器资源,如新浪、搜狐等上市公司。以现有的高等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为例,其课程包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教材,即使教师的讲授风格不同、侧重点不同,但内容不会脱离材的范围。因此,教育机构的课程包一旦做好,只要有市场需求,便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市场机制的导向下,培训机构只需要支付一次性课程包的制作费用、长期的网络后台维护费用和租用服务器的资源占用费,只要在社会宣传中形成一定的影响,赢得学员的信任,一旦获得广告商的赞助支持,那么将是三赢的结果。培训机构获得利益,广告商获得关注,学员获得物美价廉的知识商品。相比之下,各省市的社会技能理论培训偏重传统教学,在中央政策的基准下,各省市都有着具有自身特色的规定和导向,理论课程自然就会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如果一个地区做出课程包打算形成网络推广,必须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本地推广还有可能,但是要做到全国推广就会由于政策不同、地域不同等原因遇到阻碍。而在本地推广的话受众会非常有限,难以形成广告商赞助的商业链。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解决课程包的特色化,培训机构应就中央政策的大方向和技术市场导向制定解读型课程,还要花大力气针对不同的地区分设各地的特色课程。最重要的是与各省市沟通协作,打造出有质量、上水平的课程包,并且课程内容一定要随着政策的变动及时更新。为了适应市场化,保证培训机构和广告商选择上的多样化,要制定和完善培训机构的准入机制,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只有这样,社会技能理论培训才能形成规模,课程质量才能求得保证,理论市场才能得以良性循环。

3.搭建多功能数字电视平台,为社会技能理论培训服务

如果说搭建全国覆盖的网络平台是走完万里长征的长远计划,那么搭建多功能电视平台就是一段短途旅行的短期计划。让长远计划和短期计划并行,为社会技能的理论培训增添更多的选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品质不断升级的电视在更新换代中从黑白到彩色,从平板到液晶,走进了千家万户。随后,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问世打破了电视的单一选择,各种节目类型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自主选择,这为社会技能的理论培训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也为数字电视公司提供了商业契机。虽然在区域范围上,数字电视平台难以实现全国覆盖,但是在本辖区内开展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这种本辖区内小范围的社会技能理论培训推广为网络的全国覆盖走出了坚实而勇敢的第一步。一方面,数字电视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为培训机构做好适应本辖区特色的理论课程包的录制工作和后期的后台维护工作。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做好自身工作,打造优质的课程内容,吸引各级企业和技术需求者购买课程,以吸引广告商投入降低制作成本。如何使得数字电视的社会技能理论培训的课程种类具有吸引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培训素材。除了教师的视频课程外,我们还应该寻找更有突破性的素材。比如,我们关注到中央电视台近几年播放了很多自制精良或者海外引进的专题片、纪录片和写实电影,类型繁多,涉及各个领域,包括经济、历史、地理、科技、文化、政治等社会各个层面。根据电视台的调查研究显示,这些节目的大多数受众是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群。这些素材其实都是我们现在的技术人员所需要了解的,如果错过当天的播放时间,那么只有通过网上重播来学习。但是由于央视频道面向的是全社会公众,不可能只做某一方面的专题,而网络视频也只是根据频道的设置分类观看,这样就导致金融界的技术人员要通过大量的搜索和筛选才能在每一档节目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金融知识,降低了学习效率。如果培训机构可以和数字电视公司合作,将各类型的专题片或者纪录片分门别类地做成文件夹,就可以大大提升社会技能理论培训的效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做成两种类别体系:一种是按照社会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分成政治、经济、文化等下设的金融、历史、地理、科教、文艺等细节分类;另一种是按照技术职称分类,如实习生、助理员、副高级人员、正高级人员等。这样,学员在家就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工作性质的需要选择观看,这样的内容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这对于数字电视公司来说有很大的盈利空间,它付出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后台维护管理上,要实时对客户的观看记录做好存档和视频更新,只要吸引到广告商的关注,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建立视频会议式的多媒体支撑,畅通不同地域的交流渠道

在一些国际化高科企业中,视频会议往往是众多身处不同地域的高管相互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通常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但是在培训领域鲜有使用。因为在人们的思维意识中,培训是长期的周而复始的知识的灌输,这类培训通常被定位为应试教育。然而,社会技能理论培训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的培训群体是社会技术人员。对于他们来说,参加培训的目的并不是为参加考试来获得资格证书,而是通过培训加深对技术理论的工作应用。对于社会技术人员的培训,要清楚他们需要的不单单是知识的灌输,更多的还是不同领域的交流沟通,这与高科企业的交流模式有相同之处,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尝试引入视频会议式的多媒体模式来为社会技能理论培训服务。电子技术公司可以找准这一市场缺口,为培训机构打造视频会议式多媒体教室,只需要提供投影仪、屏幕和安装视频软件等即可。一些高质量受欢迎的课程可以通过视频会议式多媒体设备实现异地共享,甚至还可以实现现场的异地交流和实时参与。试想,如果这种方式在视频连接中不存在技术障碍,那么对一个地区来讲,它的社会技能理论培训可以共享多区域的课程资源,这对于学员来讲是一笔用金钱无法买到的知识财富。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开阔学员的眼界,还可以促进学员的跨区域交流合作。尤其在现在中央加快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相同领域不同区域的社会技术人员之间对于政策制定、企业发展规划的实时交流和理解对于京津冀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每一次视频会议都是一次形式简单化的跨区域研讨会,为各地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培训机构应该打破自我约束的传统讲授模式,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多借助外来的力量来强大自己。既不敝帚自珍,也不妄自菲薄,积极融入与电子技术公司的合作,打造现代化的视频会议式多媒体教室。

二、创新型社会技能理论培训多媒体教学的成果

第9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

一、企业培训工作的意义

培训是由组织提供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与学习,旨在改进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行为,从而使其发挥更大的潜力以提高工作绩效,最终实现提高组织绩效的活动。

对企业而言,培训的意义体现在:提高员工技能、态度和综合素质;满足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培养后备梯队力量;加强人员的灵活性;促进沟通,增强凝聚力,加强竞争能力;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声誉。对员工来说,培训的意义体现在:提高个人岗位工作能力;加强对工作的理解;加强个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作为种激励手段,使员工感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了认可。可见,培训是促进企业和员工双方收益的有效途径。

二、供电公司培训工作的必要性

(一)外部发展环境的需要

伴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的垄断局面打破,电力市场的竞争开始变得日益激烈,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对于电力市场的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入研究,建立市场服务的理念,提升电力企业管理水平,都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可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科学的培训和教育,这对电力企业人才培养的学科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而作为电力企业的员工,由于外部竞争的加剧,岗位工作需求的提高,很多员工都萌当了比较强的学习欲望,这也需要电力企业提供系统规范、完善的教育培训服务。

(二)电力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就目前而言,在国家电网的科学领导下,我国电力企业正逐步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过渡,这也是导致电力企业相关管理工作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其中人才队伍建设也不例外,也应积极顺应企业战略发展的要求予以合理调整。因此电力公司的培训教育工作应当在深入分析现有的工作种类的基础上,发挥优势,结合具体的公司发展计划和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扩宽人力资源渠道,为电力企业大力全面的推进精细化、标准化、精益化管理理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供电公司培训工作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

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进行统筹安排和推进。电力企业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实施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完善“需求导向”的课程生成机制

坚持把需求调研作为培训课程生成的首要环节,充分运用专家设计和员工推荐两种途径,准确把握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员工需求。一方面“沉下去”,岁末年初组织经验丰富的课程开发人员担当“催化师”,主动参与业务部门的形势任务研究,在业务分析、能力现状和需求分析、培养方式研讨等环节,与员工所在单位、上级部门进行面对面的探讨,提出课程方案。另一方面“浮上来”,利用企业全年各类大型会议、集中培训等机会,组织开展调研问卷,由员工自行推荐课程,做到“大家的课程大家议”,形成培训计划。

(二)建立完善“常态调整”的课程优化机制

课程形成后,不可能一成不变。要择优确定一流的师资来源,对教师采取评分制,实行班主任跟班听课、反馈改进建议,推动课程的内容和层次不断提高。建立重点培训课程项目库,由企业专业主管部门评选年度培训重点课程,培训经费向重点课程倾斜,并定期对重点项目库实行滚动修订,确保库内课程符合企业发展核心需求。对重点课程实施跟踪监控,针对培训质量进行多重测评,形成重点培训课程质量评估分析报告,根据评估情况不断改进课程设计。

(三)建立完善“内外兼修”的课程运行机制

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构建起系统完备的高质量课程体系。除企业自身特色课程外,多数公共通用课程尤其是政治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应充分利用外部优质资源,保证课程先进水平。

(四)建立完善“形式多样”的课程授课机制

教育培训不同于一般培训,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要针对员工工作经验丰富,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强等特点,尽量减少传统讲授式授课方式,综合运用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方式进行教学。电力企业应将自己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国际化业务等方面的典型案例搬进课堂,充分利用声、光、电等技术,积极开发新型仿真训练设施,使学员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