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精选(九篇)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第1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

那一年,一个名叫斯特拉丝的人到这里旅游,不知为什么身上起了好多好多红疙瘩。疙瘩上又长出了好多好多水泡泡,疼痛难忍。他住进了小镇医院,医生说他感染了一种不治之症的病毒,看样子是没救了。一天深夜,斯特拉丝躺在病床上正胡思乱想,忽然一只蚊子在他的头上飞来飞去,搅得他难以休息。斯特拉丝吃力地伸手打它,它却很机灵地飞到了别的地方,等斯特拉丝停了手,它又飞了回来。看着它不停地在屋里转悠,斯特拉丝决心把它收拾掉。斯特拉丝看到它爬在自己的伤口处一动也不动地叮咬,冷不防用手将它按住了,斯特拉丝用手指将它提了起来,正要将它置于死地,忽然它发出了一种奇怪的声音。斯特拉丝吓了一跳:这是一种动物着急的时候发出的一种求救的声音,声音不但急迫而且很有音乐感。

这只蚊子不同于其他的蚊子,它长得非常大,看上去像一只小蜻蜒似的。绿色的身子,透明的羽翅,长长的针头似的嘴巴,叫起来就像鸟儿唱歌一样。

斯特拉丝一时有些惊诧,他意识到这肯定是一只不同寻常的蚊子,没顾得再多想,就急忙把它放了。看着它从门缝里飞了出去,斯特拉丝心满意足地闭上了眼睛休息,可是,在斯特拉丝睡熟的时候,这只蚊子不知为什么又偷偷地飞了回来,爬在他的伤口上不停地叮咬,奇怪的是经过它叮咬的伤口却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斯特拉丝干脆不再赶它走,由它在自己的伤口处肆意叮咬。斯特拉丝万万没有想到,只过了3天的时间,经过这只蚊子叮咬的地方竟奇迹般地好了,又过了10来天,斯特拉丝的病竟然全好了,他当时的高兴劲真是一言难表,医生们也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从此,这只蚊子真的就成了斯特拉丝的好朋友,平时,不知道它躲在了哪里,每当吃饭或者睡觉的时候,它就“嗡嗡”叫着飞到斯特拉丝的面前,或是在饭桌旁边飞来飞去,或是在电灯底下不停地叫唤,斯特拉丝真有些舍不下它。后来可能是看到斯特拉丝的情况变好了,那只心爱的蚊子就再也没有回到他的身边。

一晃5年过去了,斯特拉丝再也没有见到那只蚊子,后来他又到了撒哈拉沙漠从事石油勘探。一天夜里,勘探人员做完第一条石油地震测线,沙漠里就起了风。夏天的夜里,尽管刮着阵阵大风,仍然叫人燥热难熬,人们像往常一样都躲在车底下席地而睡了,这是沙漠石油勘探人员的习惯。

斯特拉丝只穿了一条三角裤衩,把车上的一条蓝色床单铺在地上,由于大风总是刮起阵阵沙粒,打在身上有些疼痛,他便躲在沙漠车的背风处,这样就避免了风沙的吹扰。沙漠车是一种大型越野车辆,轮胎直径就有两米多,整个车体重达四五十吨。斯特拉丝紧紧地靠在高大的轮胎下面,让轮胎与车体挡着北面吹来的风沙,很快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在斯特拉丝他们休息的地方,有一片矮矮的芦苇,因而这一带夜间总是有蚊子叮咬。这里的蚊子特别大,咬起人来一叮就是一个大红疙瘩,叫人疼痛难忍。夜里11点,斯特拉丝被蚊子咬醒,就再也睡不着了。

“嗡嗡……”几只蚊子不停地在他耳边飞来飞去。靳特拉丝把头蒙在床单里,热得叫人喘不过气来,头伸在外面蚊子不是在耳朵边上叫,就是趴在脸上咬,真是叫人活受罪!

沙漠里的风依然不停地刮着。斯特拉丝刚刚睡着,又一阵蚊子在耳旁的骚扰把他惊醒了,赶又赶不走它们,打又打不住,真气人!怎么办?干脆挪个地方睡吧,避风处虽然不吃沙子,但有蚊子的骚扰,到沙漠车的另一面睡,有风吹的地方就没有蚊子了。斯特拉丝打定主意,把床单铺在了沙漠车的迎风处,阵阵夜风吹来,便把蚊子吹跑了。后半夜他睡得特别香,可是早晨醒来却不见了高大的沙漠车,斯特拉丝惊得出了一身冷汗。他急忙揉揉眼睛一看,沙漠车披风刮倒了,就倒向了他前半夜睡觉的地方。原来,斯特拉丝的沙漠车就停在―个细软的流沙包旁边,夜里大风造成了翻车。多么危险呀!要不是夜里有蚊子几次把斯特拉丝“叫醒”,让他挪了窝儿,几十吨重的车体肯定会把他整个压在下面,不压成肉饼才怪呢!又是蚊子救了斯特拉丝的命。

当斯特拉丝万分感激的时候,他忽然看到有一只蚊子爬在自己的身上。

第2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的中央,玛纳斯河以东及乌伦古河以南地区,是中国的第二大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同,古尔班通古特不是那种寸草不生的流动沙山,而是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虽有沙漠之名,但却生机盎然,沙丘上生长着梭梭、红柳和胡杨等300多种植物。

吉尔班通古特沙漠壮观而又危险,既有寸草不生、一望无际的沙海黄浪,又有梭梭成林、红柳盛开的绿岛风光,还有千变万化的海市蜃楼幻景和千奇百怪的风蚀地貌造型。有风和日丽、黄羊漫游的静谧画面,也有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昏天黑地的惊险场景。

茫茫大漠中,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古丝绸之路文化遗迹,如北庭都护府遗址、土墩子大清真寺、烽火台、马桥故城、西泉冶炼遗址、新渠古城遗址还有头道沟古城遗址等。

在9月到12月来沙漠观景摄影是最为合适的,而每年春夏季节1月到8月在沙漠里探险也独具味道。在拍摄沙漠风光时,先不要急于动手,最好先仔细地对所处沙漠的走向及有特点的沙丘进行观察。阴天时缺乏明暗反差,没有生机,只有在阳光下,沙漠才有明有暗,沙浪起伏,气势磅礴。阳光低角度时,也就是日出、日落的时刻,光线色温偏低,色调偏暖,所以日出后一小时和日落前一小时,才是拍摄沙漠风光的最好时机,可以使黄色的沙漠暖调更为浓重。

在沙漠中,沙浪与沙浪间前后左右的距离较大,若采取纵线构图,就很难反映出沙海的辽阔景象,因此,横线构图易于奏效。为了对较多的横线构图加以突破,也可以利用驼队或沙脊的斜线走向,来取得生动而匀称的布局结构。

戈壁蜃海

将军戈壁位于奇台县城以北,准噶尔盆地东部边缘,原是人迹罕至的万古荒原。开阔的沙地上生长着红柳、梭梭和芨芨草,红黑色的石滩在阳光照射下,暑气蒸腾,经常会出现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戈壁滩上的火烧山,位于乌鲁木齐市到阿勒泰市的216国道的路上,如红宝石耀眼。由于在地表的煤经雷击后燃烧,长期积累,连绵起伏的山丘一片赭红色,放眼环顾,几乎见不到其它色彩。每逢晨昏,在朝阳或晚霞映照下,仿佛仍在熊熊燃烧。

红柳是将军戈壁上的主要植物之一,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有很强的耐碱抗干旱能力,和胡杨一样被人们誉为沙漠卫士。将军戈壁上红柳生长茂密,有的红柳林可达数亩,其中以木垒红柳滩最为壮观,红柳在春秋两季开花,花色红艳喜人。当开花季节,大片大片的红柳扬花吐絮,整个大地一片火红,形成十分罕见的景观,那种强烈而又赏心的色彩会让感观得到一种满足。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海市蜃楼不过是一种传说,真正见过海市蜃楼的人实如凤毛麟角。其实在将军戈壁见到海市蜃楼是极平常的事,尤其在将军庙一带,只要是晴日,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看海市蜃楼最佳的时间是夏日中午,远远望去,一片白雾缭绕,底部像一泓明净湖水,那些沙丘小树被幻化成亭台楼阁,虚无缥缈,令人称奇。

魔城鬼景

距克拉玛依市东北100公里处,藏匿着一片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形状怪异,蒙古族牧民将此城称为“苏鲁木哈克”,意为魔鬼出没的地方。在游牧人的眼中这里神奇莫测,不可接近,充满恐惧,据说进了魔鬼城,就再也走不出来了。

实际上,魔鬼城里当然没有鬼,只是因为地处风口,肆虐的狂风游荡其中发出呜呜的哀鸣令人生畏。魔鬼城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这是在干旱、大风环境下形成的一种风蚀地貌类型,所以魔鬼城又称乌尔禾风城。据考察,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这里是水族生命的天堂,有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湖岸生长着茂盛的植物,繁衍着乌尔禾剑龙、蛇颈龙和其它远古动物,但是后来经过两次大的地壳变动,湖泊变成了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的陆地瀚海,恐龙也灭绝了。这里经过千百年来的风蚀雨侵,最终演变成了高低错落、沟壑纵横的雅丹地貌,科学考察队还曾在这里发现许多动植物化石和恐龙遗骸。

大自然鬼斧神工,充当奇迹的艺术大师雕砌出了无与伦比的美,城中遍是众多奇形怪状的沙堆和土丘,有的像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有的像北京的天坛,有的像埃及的金字塔,有的像柬埔寨的吴哥窟。而脚下全都是干裂的黄土,黄土上寸草不生,四周一片死寂。

多年的风雨侵蚀在魔鬼城形成了许多美丽的彩石滩,进入魔鬼城的人经常能发现动植物的化石。在起伏的山坡地上,还有各色的玛瑙石、美丽的火山石以及晶莹剔透的水晶,过去常有人进入魔鬼城寻宝。由于魔鬼城中千沟万壑、峰回路转,人们往往会迷失在其中难寻归途,这或许就是进入魔鬼城出不来的传说由来了。

行游贴士

1.从乌鲁木齐坐车需4个小时左右到达克拉玛依,班车每小时一趟,早9点到晚8点,票价为112元。从克拉玛依客运站坐9点半的班车到达乌尔禾客运站,90分钟的路程,票价22元。在乌尔禾打车前往魔鬼城,不出10公里,每人10元。也可以在克拉玛依客运站打车前往魔鬼城,50元一个人,包车200元。

2. 新疆的魔鬼城除了乌尔禾魔鬼城还有奇台魔鬼城,它位于奇台县的西北方向。沿着通向北山煤矿的公路走90公里,经过边防站再前行3公里后,转入去青河方向便道,约60公里的路程后进入将军戈壁,再经过50公里的颠簸才能到达。

周边

霍尔果斯 忙碌的古丝路

312国道西边的终点,便是霍尔果斯口岸。来到这条东起上海,全长4967千米国道的尽头,才感受到这个地点的政治和历史意义。霍尔果斯的另一边便是哈萨克斯坦,隋唐时,这里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现在依然是新疆自然环境最好、交通最便捷的口岸之一。

第3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

楼兰・和亲令

楼兰,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文明遗址,在我心中总是那么宁静和安详。当我71级时,找到长安仓库旁边的NPC徐子易,他帮助我穿过茫茫的时空隧道,在付出30Y的车马费后,最终我站在这片心目中的净土之上。

这里和我想象的一样,到处是漫天的黄沙,看不到尽头,荒无人烟,只有我的玉麒麟陪着我,如同那首词里所写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我不是那个断肠人,这里也不叫天涯,而且这里也不是没有人迹。只需前行几步,便会来到汉军屯田所,简陋的帐篷,矮矮的栅栏,在一片黄沙中竟然让我感到万分的亲切。为什么要来到这片茫茫的沙海呢?这是《赤壁》资料片“横刀立马”中的一个任务――和亲任务。

和亲任务可以说是《赤壁》全新资料片的一个最花心思的设计。玩家等级60级之后,都可以用我们在游戏中获得的工资――三国古币,在长安的古币商人刘(坐标116 196)那里免费换取和亲任务所需的道具。

和亲任务按照级别不同,分成多达10种以上的道具,每个道具都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奇怪的红盖头、精致的官钗、遗落的纱巾和奇怪的香袋这些充满着女儿色彩的道具只需要玩家支付100古币就可以轻松获得。

道具按照等级分类,不同等级所需要的道具也不尽相同,获得的经验也有非常大的差别,等级越高,获得的历练值就越丰富。奖励最丰富的任务道具就是奇怪的香囊,第一次任务奖励经验为1980000,其余三次也有100万+的经验,真的让人垂涎。

不过道具的获取和任务的完成是和玩家的等级息息相关的,玩家只有按照自己的等级来换取道具,才能完成和亲任务。笔者73级,按照提示应该换取华丽的玉饰。

获得道具后,依据上面的提示寻找相应的和亲使者,就可以接到任务。在和亲使那里,任务也是可以由玩家选择的,比如华丽的玉饰,你可以选择扫清沙漠女巫,也可以选择击杀大盗,甚至可以选择扫清西域恶商,总之战斗的决定权在你的手里。无论你选择了哪个挑战,最终所获得的奖励都是一样的。因为楼兰总是和美女联系在一起,所以笔者选了扫清沙漠女巫这个任务。沙漠女巫,在楼兰沙漠的腹地,击杀数目30个。

30个沙漠女巫对于73级的玩家来说不是很困难,而且这个任务和酒馆任务是可以共享的,所以玩家在选择和亲任务的时候可以选择能够和我们身上任务相同的怪来击杀,这样可以提高任务效率,鱼和熊掌可以兼得,这是赤壁带给我们的便捷!

击杀完毕,我们就可以回到和亲使那里交任务,从而获得任务奖励。要记得,第一次奖励是翻倍的,后边3次的奖励虽然没有第一次那么高,但也是很诱人的,所以说和亲任务不能不做,而且要四次全做哦!

任务评价:和亲令任务道具是由系统赠送的三国古币免费兑换的,玩家一天可以做4次任务,总共消耗400个三国古币,而我们所得到的历练值是非常丰厚的,在70~80的级别里,每天4次的和亲任务将提供多达300万――500万的历练值。是我们升级路上的好帮手。和亲任务可以选择在清理洒馆任务的同时来做,玩家去领道具的时候一次领出4个道具,然后在和亲使那重复接任务即可。

讨逆・出师令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每个城池都会有这么一个NPC,他会交给我们一些任务,这些任务需要我们在打怪中获取任务物品,然后用以换取丰富的历练值和意外的奖励。如果你还记得,你一定能告诉我,那个任务的名字吧,是的那个任务叫平乱任务。

在殇之雪域,在楼兰沙海,在留芳幽谷,在迷花雨林也有这么一个人,他的名字叫讨逆中常侍,好奇的玩家接近他的时候会发现这个NPC竟然是一个商人,不过他出售的可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出师令的令牌。

我在这里着重提出好奇的玩家,是因为在这个NPC的头上没有任何的标志和提醒,只有好奇心才能让我们获得出师令。

讨逆中常侍分布在新资料片的各个城市。在寒冷的殇之雪域有三个可以购买到“出师令”的NPC,他们分别位于心冰小筑的马靖远(坐标-79,-401)、伤城的赵朴中(坐标-42,163)和止霜别院的常宏玉(坐标399,41)。

留芳幽谷同样也有三个可以购买到“出师令”的NPC,分别是位于栖月台的孙侍容(坐标31,-253)、位于留芳村的刘之章(坐标-61,45)和位于芳菲谷南的方起仁(坐标236,106)。

迷花雨林的三人是,仙踪迷径的谢御亭(坐标1,-315)、落鹰台的徐廉恭(坐标6,-88)和溅玉滩的施成启(坐标45,88)。还有楼兰沙海的汉军屯田所的曹德升(坐标396,-229)、伽蓝古寺的司马远征(坐标-394,-436)和楼兰城的周潜明(坐标-8,329)。

不同场景的讨逆中常侍所出售的出师令也是不一样的,这个区别不仅仅在于出师令的后缀名字,还在于任务内容。玩家只有购买自己对应等级的出师令才能领取任务。激活出师令的方法很简单――右键点取。

出师令任务按照等级发放,不同等级的玩家每天可以重复完成10次,每次经验都非常丰富。注意我这里说的是不同等级的玩家,如果玩家在一天等级发生变化,还可以再接到新等级条件下的出师令任务。笔者73级,可以领取的出师令分别为“出师令・雄”和“出师令・杰”。

任务很简单就是打沙虫,获得战利品。这个任务也可以和其他任务共享战利品,所以我们在完成日常酒馆任务时可以一起接出师令任务去做,这样可以获得多达400万的任务奖励。如此一来,海量的历练得来可是全不费功夫呢!

任务评价:在以往的系统中,平民玩家依靠平乱任务以8天的速度冲到满级60,说明了平乱任务在整个任务系统中的不可替代性。新的出师令同样带给我们这样的升级感受。每天相应等级怪物10次的平乱任务可以提供400万――1000万左右的历练值,是其他任务不能取代的。而且出师令任务是可以和任何任务共享的,只要我们接在身上就可以随时随地完成任务。而且我们在完成出师令任务的时候,除了获得历练值还会有随即赠送的惊喜哦,说不定你最需要的双倍经验符就藏在任务奖励里。

永不消逝的行酒令

在我们的赤壁生活中,出现最早,生命力最旺盛的就是行酒令了,在“横刀立马”的资料片里,行酒令又重新焕发出它的光彩,无论是我们的和亲令还是出师令,有了行酒令的护佑变得更加的强大。

第4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

鱼湖不是河,它既不会流走也不会被沙漠吸干

鱼湖维吾尔语称为贝勒克勒克,既是一个村子的名字,也是湖的名字。它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民丰县境内,在出县城沿315国道东行40公里处,距沙漠公路终端13公里。

鱼湖是扇缘溢出带洼地组成的大湖泊,水位稳定,年际变化较小,呈弯月状北西一南东走向。鱼湖由大小5个小湖组成,由北往南依次排列,若断若连。5个小湖又各成一体,形状各异。最大的是四湖,呈长条形,长约10公里,南端紧紧依偎着315国道,向北边的沙漠延伸而去。5个湖泊水的味道各有区别,最美的水是二湖,也是5个湖中最佳垂钓处,特别是湖边有甜水泉,水甘冽清甜,据专业家测定,这是最优质的矿泉水。

早年考古学家试图在这里寻找尼壤城的遗迹,但什么也没找到。尼壤不同于尼雅,尼雅古城消失在晋代,尼壤城在唐时还被东归的玄奘所见,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有详尽的描述,地理位置也许就在鱼湖附近。只是这里一面是沙漠一面是沼泽。尼壤城不是被埋在沙漠里,就是沉到沼泽里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被沉埋掉的历史其实很多很多。

据一位在和田生活过很多年的朋友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在鱼湖西面5公里处,发现一条用红柳枝铺出的路,年代久远,时断时续,再深入,就彻底被沙包盖住了。有人寻路进去找宝,但什么也没找到。几年后,那条路消失了,只留在一些人的记忆里。现在几乎没人知道它的具体方位,沙漠把这个秘密又重新藏了起来,也许多年以后,那条红柳路又会露出来,把人带到路的另一头,让人走进一个不为人知的城堡。

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埋没的往事已无从猜测,而这神秘的沙漠里,一潭幽深的湖水,似乎也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

鱼湖是一条细长的水带,细瘦而蜿蜒的样子,被很多路过但没有停留的人当成一条河,一条就像尼雅、亚通古孜和安迪尔那样的沙漠河。沙漠河是那种流着流着就会被沙子慢慢吸干的河流,就像人的一生是被时间一点点吸干。但鱼湖不是河,它既不会流走也不会被沙漠吸干,虽然它就在沙漠里。这个长12公里,宽只有两三百米的湖,位于民丰县城东北40公里距沙漠公路13公里的315国道的两侧。

因为315国道从中把它切开,人们把鱼湖分为上湖和下湖,其实它是5个若断若连的小湖,呈弯月状由东南向西北伸展着,各成一体。

蓝天下有大雁飞过,远处沙丘矗立,岸边绿洲环抱。芦苇在风中摇曳,湖水幽蓝,波光潋滟,群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三三两两的垂钓者各居一处怡然自得。

人们很难把一潭幽深的湖水与沙漠结合在一起。沙漠就是枯燥与干涸。其实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下,储存着无以计量的水资源,有人估计,假如把沙漠下的水放在上头,塔克拉玛干会被1公里深的水覆盖。

正是因为这个不可能的想法,鱼湖才显现出它的神奇,当然,还有怪异。

鱼湖最深处可达四五十米,如果没水,这无疑是大地上裂开的一条口子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有人去鱼湖考察,船行到湖中央不知怎么就翻了,掉进去再没出来,有人说是大鱼把船顶翻的,更有人说湖里有种“人鱼”怪物。

一位民丰的朋友说:“那个湖嘛太深了,好像根本就没底!”

当我们站在用木板搭建的码头上时,都有种“没底”的感觉。鱼湖的岸堤是沙质的,开始是大片的沼泽,而后是几米的浅水区,能清晰地看到水底的污泥和草根在缓缓地向深处延伸,突然之间,水底的一切都不见了,脚下是一个幽黑的深渊。你似乎站在一个绝壁上,而深崖下面的黑暗似乎要把你的影子吸进去,脚步在木板上发出的“咯吱”声,也正向深处沉去。

鱼湖的水来自上湖的多处泉眼,因为处在地质断裂带上,最深的地方可达四五十米。可以想象,如果没水,这无疑是大地上裂开的一条口子。在塔克拉玛干,这是一个被水掩盖的峡谷。站在鱼湖边上,我不敢朝湖水看下去,因为这片幽深,我想不光会吸走我的想象,还有梦境。

第5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

枪响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是谁在参加赛跑??有咱们的“跨栏飞人”刘翔吗?哈哈!当然没有啦!参加赛跑的是沙漠里的沙丘。奇怪吗?

还有更奇怪的呐!沙丘的赛跑不像举重、拳击那样按照体重划分级别。它们完全打破了级别的限制,重量级的大个子沙丘和轻量级的小个子沙丘一起赛跑,看谁跑得更快。

不过,它们跑得可不像“跨栏飞人”那样快,简直比龟兔赛跑中的乌龟先生还慢。

不仅如此,参加比赛的沙丘们还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它们的比赛成绩,是通过无线电来通报的。

好消息传来啦!第一个消息从甘肃省武威附近的元庄子沙漠观测站传来,这里的一座沙丘,磨磨蹭蹭的,往前动一下,又往后退一下,结果,一年只跑了4米。唉!

小读者们,别叹气啦!这还不是最慢的。这地方还有一座沙丘,压根儿就不动,只是沙丘顶上的脊线微微摆动了0.5米,简直就是原地踏步。

唉!这种慢吞吞的沙丘,给它取个名字,就叫慢速型沙丘吧!

“喂,喂,请注意,”怎么?又一个慢吞吞??当然不是啦!第二个消息来自宁夏中卫县的腾格里沙漠。这里的沙丘也有进进退退的现象。不过,由于这里冬天的西北风大于夏天的东南风,所以沙丘总还是以一年4到10米的平均速度,一步步往前移动。比起上面的慢速型沙丘,这里的沙丘还稍微快点,我们就叫它中速型沙丘吧。

“好消息!好消息!甘肃省安西的一座沙丘,一年往前移动了30.9米!”哇!这个动得好快啊!不过,别得意太早啊!兰新铁路沙泉子沙漠观测站传来一座沙丘的运动记录,一年居然往前移动了42.6米,算得上是沙丘飞人啦!那这两座沙丘,一定就是快速型沙丘咯!

小读者们,大家是不是现在生了疑问:“为什么有的沙丘跑得慢,有的就快呢?”

第6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

花香醉人 恍若花仙

国内最大的月季专类园位于植物园南端,建于1993年,由植物园设计施工,采用欧式沉床设计风格,面积7公顷,栽植月季10万余株,千余品种。彩色音乐喷泉更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流连忘返。

牡丹园建于80年代初,面积4.7公顷,是北方最大的牡丹专类园。栽植牡丹8500余株,580多个品种。“魏紫”、“姚黄”、“豆绿”、“大胡红”、“梨花雪”、“乌龙卧墨池”等,开花时节,红、白、楼、绿、紫、黄,色彩绚丽:千姿百态,妩媚芳菲。园内地势起伏,栽植秀木,“群芳阁”、“鸳鸯亭”掩映其中,“牡丹仙子”雕塑斜卧花丛,还有以《聊斋志异》“葛巾”篇为题材的大型壁画,为游客增添情趣。

碧桃园面积3.4公顷,建于80年代初。收集栽培碧桃、绯桃、绛桃、垂枝桃、洒金桃等62品种,5000余株桃花,是世界上品种最多的桃花专类园,也是群众观赏桃花的主要景区。自1989年以来,北京植物园每年4月都要举办桃花节。届时共有桃花万株,迎春、连翘、榆叶梅、海棠、樱花、郁金香等20多种春花和桃花相继开放,衬着青松、绿柳,组成绚丽的景观。节日期间开展丰富的科普宣传和文化活动,桃花节已成为北京春季传统的旅游活动,游人量从最初的十几万人增加到一百余万人,越来越受到游客的喜爱。

水晶温室 奇幻天地

水晶宫般的温室内地形起伏,小路蜿蜒,瀑布飞虹、流水潺潺,千姿百态的植物形成了赏心悦目的景观。

热带展览温室建筑设计由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以“绿叶对根的回忆”构想为设计主题,独具匠心地设计了“根茎”交织的倾斜玻璃顶棚,仿佛一片绿叶飘落在西山脚下。

热带展览温室划分为四个主要展区:热带雨林景观、四季花园景观、沙漠植物景观、兰花凤梨及食虫植物展室。共收集、展示植物4100余种,60000余株,是一座向广大游客进行植物知识科普宣传的重要基地。10余台触摸式电脑可以为游客提供大量的植物知识,让游客了解热带雨林,了解广阔的沙漠。科普长廊向广大游客展示着植物的根、茎、叶等相关知识。每株植物面前都有说明牌,使游客可以在欣赏植物的同时了解植物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这里是一个可以让他们了解自然、了解植物、了解植物与人类关系的理想场所。

热带雨林展室面积1000余平方米,展示了热带雨林的独木成林、空中花园、多层结构、藤萝缠绕、板根、滴水叶尖、绞杀现象、老茎生花、老干结果、大叶地被植物等独特现象。您将看到温室内最大的绞杀的植物,一株近9米高的黄葛榕树正在绞杀一株高达16米的伊拉克蜜枣树,黄葛榕凭借其发达的气生根紧紧缠绕包裹着伊拉克蜜枣树,与其争夺阳光、水分和养料,也许某一天,伊拉克蜜枣树因黄葛榕的绞杀而死亡、腐朽,到那时,我们将能看到一株状如猪笼、独立生长的黄葛榕树。

四季花园展室位于展览的中心部位,在其3500平方米的展室内,分为中心花园和棕榈植物区两部分。中心花园以巨型喷泉为中心,周围配置高大观赏乔木,遍植各种应季鲜花,布置内容常换常新,以丰富的色彩展示四季花卉之美,游人步入其中如漫步在花的海洋。棕榈植物区则集中展示了姿态各异,极富热带风光的棕榈科植物。树干似花篮的榕树、娇艳的火鹤、一品红、长寿花,别致的地涌金莲、宝莲灯等您都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在这里展示的世界珍奇植物海椰子,是塞舌尔共和国的国宝,它被喻为神奇爱呆,她酷似少女身体的形态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第7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

这是一片浩瀚的戈壁区域,由这里一直向南就延伸到著名的罗布泊。长期以来,总有人有意无意间进入那片戈壁,遇险和死亡的事件从未间断过。

在当地人看来,那里是一片死亡之地,是生命的。一些传说也为这片地域增添了神秘而怪异的色彩。据说,每到入夜,鬼哭狼嚎般凄厉的声音便从大漠深处传来,让经过那里的人惊恐不安。然而,没有人知道到底在发生着什么。

1986年6月初的一天,哈密地理学会组织了一次常规的野外考察活动,文史学者刘志铭和他的同伴一行四人前往沙尔湖进行新疆第二低地的考察,这样就必须穿越魔鬼城。

尽管他们有一辆吉普车代步并且携带了简单的地理定位仪器,但这无疑仍旧是一次冒险的旅程。就在他们进入戈壁腹地后不久,考察小组开始徒步在沿途进行一些地质考察。他们在翻越一座巨大的沙丘时,突然被眼前的景象强烈地吸引了,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的刘志铭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兴奋和震撼。

原来,考察组在这里发现了一片极为壮观的“雅丹”地貌区,这确实出乎了他们的意料。因为此前人们一向认为这里是一片平坦的荒漠,而他们这一次却成为了真正的发现者。

暴风狂沙吹打出来的雅丹地貌

其实,“雅丹”的名称源于新疆这块土地。

上世纪初,中外学者进行罗布泊联合考察时,在其西北的古楼兰遗址附近就发现了这种奇特的地貌。当他们向随行的维吾尔族向导询问时,向导称其为“雅尔当斯”,也就是“陡峭的土丘”的意思,后经辗转翻译,便变成中文的“雅丹”一词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造成了如此壮观的自然奇迹呢?

在我们北面是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山――天山,这里地势高,气温低,气压也高。而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地方,海拔大约两百米左右,地势低,表面没有植被,气温又特别高,在这里必然形成一个高温低压区域,因此两地的气压差非常大,每天到了傍晚都有暴风狂沙掠过。

暴风狂沙不断地打磨这些的砂土岩层,于是就形成了千奇百怪的雅丹地貌。

事实上,雅丹地貌存在于世界上很多干旱地区,在中国则属新疆分布最多,雅丹地貌区又被当地人称为魔鬼城,这自然也有渊源。

由于戈壁、沙漠在四季中不停地天天刮定向风,每当大风到来时,黄沙遮天,狂风在凸凹不平的地表间激荡回旋,凄厉呼啸,如同鬼哭狼嚎一般,令人毛骨悚然,蒙古语称其为“苏鲁木哈克”,哈萨克语则叫“沙依坦克尔西”,它们的意思都是魔鬼出没的地方。从这些民族语言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都把这种地貌称为“魔鬼城”。

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滩上,生命虽然无法存在,但是大自然却用它神奇的力量创作了许多矗立在沙漠之中的作品:这里是一匹像传说中的神奇双头马;那里人们仿佛看到一尊雕刻在峰顶的女神像;这个像大漠中孤独的蒙古包,那个像沙海中爬行的巨型神龟;在这里,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埃及金字塔的狮身人面像;而这个则更像辉煌壮观的布达拉宫……

连绵成片的城堡群落中,粗犷的风格和点睛的细节交相辉映,仿佛把世上的奇观都再现于沙海之上。

然而,并非任何地质环境在定向风的作用下都能形成雅丹地貌,只有特殊的地质特征才具备这样的条件。

在这些风蚀的雕塑品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无一例外地拥有非常明显的层理结构,而且不同层理间的土质也不同,这又隐藏着什么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看来,尽管在若干年以前,这里曾经有大面积的水域,可能有过生命的存在,但是现在处在戈壁中的雅丹地貌群落环境非常恶劣:干旱而且温度变化巨大,风沙超乎想象地肆虐着自然环境,不仅人类无法生存,恐怕其他生命也根本无法生存。

由于这次偶然的发现,刘志铭和同伴们又多次深入到这片区域进行考察。在这个大自然的沙土丛林里,他们找到了一座又一座貌似城堡的壮观沙丘,它们往往让人怀疑自己的眼睛,仿佛这些城堡真的是人工所建。一次,他们在距离哈密市五堡乡西南三十公里的南湖戈壁深处,又发现了一座酷似城堡的风蚀地貌。然而,这座城堡却与他们曾经见过的风蚀城堡有明显的不同,他们感到有说不出来的迷惑不解。

走近魔界里的皇宫世界

这就是后来被称为艾斯克霞尔的雅丹城堡,艾斯克霞尔在维吾尔语中就是“破城子”的意思。它位于哈密市的魔鬼城正中。哈密魔鬼城,号称太阳对面的雅丹。这里活跃着西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也留下了许多神秘的传说和不解之谜。而艾斯克霞尔古城堡的发现,正一页页地揭开三千年的魔鬼猜想。

沉静,只有风吹过的呜咽声音。仰望,古城堡逾越千年的苍凉。从哈密出发,向西南方向前行,一路经过二堡、四堡、五堡,就到了哈密雅丹地貌地质生态公园(即哈密魔鬼城)。

魔界的大门正式向我们敞开。一场大雪过后,却在这里留不下丝毫痕迹。一望无际的戈壁瀚海里,汽车渺小得如一粒细沙。风塑山形,山显风威,山形如龟群、如奔马、如屏风……向里开去近20公里,山时隐时现,就如海市蜃楼一般,正待你恍惚之间,司机猛一刹车,抬眼望去,一座古城堡赫然映入眼帘。

仿佛是童话里的城堡,依山傍石,嵯峨嶙峋,但是它实实在在兀立在那里,似乎是头怪兽,虎视眈眈地看着我们。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仰望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堡。艾斯克霞尔古堡,位于一处陡峭崖壁上,巧妙地修建在天然雅丹地貌之上,远远看去与周边山体完全融为一体,极为隐蔽。司机介绍说,这里是魔鬼城的心脏,也是曾经有生命过往的地方。时值初秋,放眼望去,雅丹后面茫茫苍苍,热浪蒸腾,眼前的大小雅丹土丘,有的像龟,有的像驼;有的似羊,有的似蛇,散落在大地上。

亘古至今,这里应该是一片平坦的荒漠和石丘。千百年来,暴风狂沙不断地吹打这片的石丘,形成了千奇百怪的雅丹地貌。由于大风天天越过天山刮向戈壁大漠,这里经常是黄沙遮天、飞沙走石,狂风在雅丹群里回旋,那凄厉的呼啸,似鬼哭狼嚎,令人毛骨悚然。下车,踩在绵绵的细沙中,任清风拂过,有一丝声响,有一丝冷意,就如同眼前这座冷峻的皇宫一样。这座皇宫坐南朝北,现大部分已倒塌,但残缺的部分依然气势非凡。当地人传说这里曾是魔鬼居住的宫殿,幽灵时常走出艾斯克霞尔古堡,去荒原上游荡,吃掉偶尔闯入的羊群。难怪人们认为这里是魔鬼出没的地方。

聆听古老城堡上空风的呜咽声

戈壁上没有路,我们顺着散乱的、相对比较集中的车辙前行,向东一拐,雅丹的体积越来越大,远远望去,在昏黄的阳光下,突兀出现的似乎是一座古城。高耸的似塔,墩厚的像堡,且街巷横生,阡陌交错。

我们踩着细细的黄沙,踟躇不敢向前,四下里是一片沉静,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远远地只有风掠过山丘发出的呜咽――或许那是古人演奏埙的旋律?干脆,脱了鞋袜,赤足踩沙,入得城去。城堡前是一片环形的沙丘,向导告诉我们,在这些沙岩中可以发现亿万年前侏罗纪时期的犀牛、恐龙、始祖鸟等古生物化石以及早石炭纪的珊瑚化石。在沙丘和城堡之间有一道沟壑,就仿佛护城河一样。跨过这道沟壑,就算步入“皇宫”了。

残城碎瓦,古城下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紫红色瓦片,据说这些瓦片与古城同龄。于是乎,我们俯腰拾起一块瓦片,就已经捡起了千年的沧桑。脑海中掠过的还有1300年以前的那个坚忍不拔的取经者。把陶片贴在耳边,那穿越千年的驼铃声,会激荡你的心魄。

在仔细的查看中,刘志铭发现这个风蚀城堡并非完全天然形成,古城已经看不清门的方向,只有东面有45度土坡可以攀上。城堡好像是人为地依照地势用土坯砌成,不仅在城堡的下方有建筑土坯房的痕迹,而且在北面残墙断壁上留有用于防御或警戒时用的“眺望孔”。风将城墙削得格外陡峭,有时脚踩的土块有一半都已悬空,这个发现令所有在场的人感到震惊。最让人恐惧的是,当你零距离触摸古堡时,会突然出现一块利爪挖过的土坯。向导介绍,那是狼留下的痕迹。

这座人工建筑长约40多米,宽约8―9米,残高10余米,当年应为土木结构。从痕迹上分析,城堡应该是上下三层。怀着一颗好奇心,我们攀上悬崖,从倒塌的缺口进入城堡,里面是一间间面积不大的房间,有的一两间相通,有的是单间。塌下来的泥块填在房间的空处。有一间房子里还存有芦苇编织的草帘,也许是当年盖房用的草帘塌下来了。有的房间里有用火的痕迹。整座城堡坐南朝北,虽大多倒塌,规模不大,但依山而建,气势非凡。当地冷空气一般是从北方袭来,城堡的大门不应向北开,城堡南边靠山,那么大门应该朝西,可惜已倒塌,大门荡然无存。城堡还残存着许多窗户,幽暗的窗棂后面似乎藏着许多精灵――黑漆漆的。

那么,这个城堡应该是人工城堡?如果是,又是什么时代的什么人在这里修建的呢?他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修建城堡是为了什么?在大漠深处,既无水源又无植被,人是根本无法生存的。他们又是如何生存下去的呢?

由于掌握的资料所限,考古人员无法准确解读这座城堡曾经的历史,研究也因此陷入停顿,似乎一切将回到原点,艾斯克霞尔城堡将继续成为无法破解之谜。然而,人们毕竟在大漠中迈出了探寻的第一步,这一步继续激发了人们解开城堡之谜的强烈欲望。

因为发现了艾斯克霞尔城堡,又有众多的谜团尚未解开,刘志铭便经常带车到这片雅丹地貌群落里踏勘。

前期的发现使他作出了这样一个推断:既然这座城堡是人工修建而成,就一定能找到当年人类活动的线索;有人类活动,也就有其它生物存在的可能,否则人类依靠什么来存活呢?

没过多久,刘志铭在距此几十公里之外的南湖戈壁中发现了一片奇怪的石山,而在这茫茫沙海中的石山里竟然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一系列的发现证明,这里在两亿多年以前就出现了生命的迹象。那么,人类的足迹又在哪里呢?

体味三千年的风雨沧桑

可以肯定的是,艾斯克霞尔古堡不是近代修建,因为今天这里方圆几十里既无水源,也无任何植物,修建这座建筑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及价值,叫它古堡,应该是人们的神秘感使然,我们分析这里也许是一座古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当年那条从长安出发的丝绸之路穿过这片雅丹地貌直通欧亚各国。在遥远的古代,这儿应该有水源,能供给当时来往商贾的生活用水,但随着地质构造的变迁、气候条件的恶化,现今水源早已枯竭。

据当地人介绍,艾斯克霞尔城堡的确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驿站。但据专家推测,这个城堡自青铜时代至汉、唐、明、清都在使用,这一切需要从四年前说起。2001年12月底,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市文物管理所经过5年艰苦的艾斯克霞尔墓葬的考古工作之后,公布了惊人的发现:哈密在3000年前就已和中原文化交流频繁,是古代西域与楼兰、高昌齐名的繁华名城。站在城堡北边的山上,放眼望去,那条丝绸之路应该从南边雅丹山地边缘擦过,在城堡处往西北一折,正好是奔哈密而去。哈密自古就是联系中原及欧亚各国的纽带,古丝绸之路的大通道便由魔鬼城穿越而过,无数中外商队和旅行者越过茫茫大漠,翻过白雪皑皑的天山,“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便是当时丝绸之路的写照。

当转到城堡的背面后,刘志铭又发现了大量散落在地面随处可见的碎陶片,这毫无疑义是人类的活动遗迹了。冷风吹过,像是魔鬼呜咽的声音。城堡上异常的阴冷。这里的土坯被风化得异常狰狞,手不知不觉中就可以摸到像巨牙般的土块。

就在对艾斯克霞尔城堡的研究陷入困境的时候,一个近在咫尺的全新发现为城堡的继续研究敞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距离艾斯克霞尔城堡东面约200米的地方是一片马鞍形的沙丘,周围散布着一些雅丹土丘。一天,一场狂风之后竟然从沙堆的下面露出了一些木头,而这些木头又似乎有人工砍削的痕迹。

沙子的下面怎么会有木头?木头的下面又会有什么东西呢?

随着木头的暴露,一些毛织品的残片和彩陶的碎片也被大风卷了出来。原来这片沙丘的下面是一片被流沙掩埋的墓地。“在城堡东北方向几十米处,有一片古墓地,出土的3000年以前欧罗巴人的尸体,其毛发、肌肉以及衣饰犹存,皮衣、皮靴依然完好。”

1999年11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哈密市文管所联合对这片古墓地进行了挖掘。总共发掘了32座墓,出土了3000年以前欧罗巴人的尸骨及许多陪葬物,有毛纺织品、皮革制品、骨器、青铜刀等。但是其中大概有27座古墓都已经被扰乱、破坏了,另5座是比较完整的墓葬,和我们在附近做的一些考古工作相比,它有一定的类似。在远古的年代,我们的祖先,为了沟通东西方的友好交往,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江山牢固,在这蛮荒古道上往来跋涉,不知洒下了多少血和汗、演绎过多少动人心魄的故事。当年班超出使西域、唐玄奘西行取经、候君大破高昌……这里迎送过一批又一批使臣、商人、僧侣和将士,这片黄沙上都留下过他们历史的足印。

公元627年,唐玄奘西行取经从长安出发,西出阳关后,有两条路可通印度,一条向南,走阿尔金山经和田,出帕米尔高原,这是南丝绸之路,如果是这样,西游记就要改写。还有一条过哈密翻天山经巴里坤到达欧洲,这是北丝绸之路,和西游记无关。

当年这位高僧一路风尘,经河西走廊,过阳关至伊吾(哈密),必经雅满苏以南的这片沙漠雅丹。他沿着一条天山南麓间断的绿洲带,经过吐鲁番、托克逊、焉耆、库车、阿克苏、翻帕米尔高原到达天竺国。因此,才有了师徒过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通天河巨龟背师徒、女儿国三藏招亲等系列神话传说。如今高昌的讲经台似乎还刻印着高僧的身影,帕孜克里克胜金口的拴马桩也许留有拴白龙马的勒痕,这应该是中丝绸之路。那么,这座所谓的城堡为驿站,唐僧等人在此歇息应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在慢慢地挖开墓葬之后,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墓主人竟然全部形成了干尸!而且保存得异常完好,这应该是与大漠戈壁的独特自然环境有关。然而,专家们惊奇地发现,这些干尸的头发竟然是金黄色的!显然,他们可能是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人种。参照曾经挖掘过的距离此地仅29公里之外的五堡墓地,专家们作出上述的判断。

那么,这座城堡从什么时候起成为了一片废墟?眼前的一片荒漠又是何时出现的呢?经专家们进一步考证认为,城堡的存在应该延续到了汉代。考古专家认为,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年代在距今3100年前。因为墓室中随葬有大量与畜牧经济有关的毛纺织品、皮革制品、骨角器、砺石、铜刀等,这说明当时的畜牧经济是比较发达的。除畜牧业、农业外,古代艾斯克霞尔有较发达的毛纺织工艺、皮革加工业、木器加工业等。毛线帽、彩条纹衣裤编织细密、缝线考究,可见纺织、染色、缝纫等技术在当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艾斯克霞尔古城或许在当时是城郭外的一站。

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时期,由于城堡靠近丝绸之路的北段,那时,这里还曾有两条河流从附近流过,这使它不仅具备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很可能也具备了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驿站的功能。再后来,由于河道断流,环境恶化,特别是丝绸之路的改道,城堡就失去了它的重要性,于是被废弃了。

畅想古时那一队队驼队行进在大漠之上,在山的避风之处,三五驼队在休息,人们或在沙海散步、或游戏于驿站前的宽广的大漠、或在驿站里交换着南来北往的信息,或饮酒品茶、或聚众小赌、或引吭高歌、或翩翩起舞……好一卷悠长的古丝绸之路商旅图!

我们搜寻、行走在沙丘边、山沟里,时而爬上山颠、时而钻进岩洞,在砾石滩上可以找到古化石,有琥珀、犀牛骨和不知名动物化石的碎片,时代可追溯到侏罗纪、石炭纪。在一座山脚下,看到一大片散落的瓦片,瓦片块很大很厚,使人联想到长安的秦砖汉瓦,被大漠的烈日烤出了一层黑紫色的漆皮。如果说城堡不足以说明人为的痕迹,那这堆残瓦却千真万确地说明了一个事实――这儿在几千年前歇息过驼队,也许是一场战争、也许是一次盗抢、也许是一次群殴、也许是一次不小心打翻了驼包,砸碎了陶器。

虽然现在这里荒无人烟,寸草不生,但3000年前这里应该是商贾云集,驼队繁忙,江南、西北乃至欧亚各国的语音在这条路上此起彼伏;长衫短褂乃至燕尾大氅在这儿往来穿梭,马蹄声得得、驼铃声丁东、胡茄声呜咽,这些应该是当年丝绸之路商旅的真实写照。尘归尘,土归土,如今的哈密踏着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进,而艾斯克霞尔古城却经过三千年的风雨轮回后,独留荒芜。

突然,轰鸣声在魔鬼城上空回荡,一架喷气式飞机划过长空,把我们的思绪拉回现实之中。虽然这座魔鬼城和三千年以前没有什么不同,110公里之外的古丝绸之路上的哈密、吐鲁番等城市现在是现代化的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绿树繁花、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北京、西安通往新疆不再有驼队,汽车、飞机、火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把西域这块广袤的土地和内地乃至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经过长年的探寻、考察,今天的学者们终于可以为这片被称作魔鬼城的地方勾勒出一幅远古时期的场景:

亿万年前的魔鬼城是片温暖的浅海区域,周边有着茂密的丛林和众多的动物,在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之后,这里又成为了较为干旱的陆地。

第8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因此课堂导入新课,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在教学说明文时,经常运用图片、故事、音乐等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在一开课时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上《黄鹤楼》一课时,先讲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姓辛的人,以卖酒为业。有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现在偿还。”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并告诉辛氏:“只要有人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翩翩起舞。”一时间酒客云集,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从天而降,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来赚下的银两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这样学生们一定非常想了解这是一幢怎样的楼。这幢楼有什么神秘之处。这样的故事为课堂注入了一些“活”气。

二、注重生发,拓宽知识

在教《统筹方法》时我参与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作者讲一个高深的道理却举一个烧水泡茶的例子?经过讨论大家明确:科学的大道理都是从贴近生活中来的,这样写有利于由浅入深,道理容易让人明白。进而启发:我们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自觉运用统筹方法的实际事例呢?学生发言特别踊跃。有个同学举了他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我每天回家后,有这样几件事要做:洗头、冲凉、洗衣服、热菜、吃饭、默记单词。为了尽量节省时间,我是这样安排的:一回到家,先把饭菜放进微波炉,然后洗头、冲凉。洗完头,冲完凉,饭就热了,吃完饭后洗衣服。这时,头发也干了,而整个过程都可以默记单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切己体察,让学生有话可说,兴趣浓厚。这样的说明文教学就显得轻松活泼,富有“活”力。

三、课内课外,巧妙结合

学《向沙漠进军》一文时,课前先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沙漠里有哪些奇怪现象,并了解其成因。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学生搜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除了课本上提到的还有“碎石圈”“早穿皮袄午穿纱”“大雪飘满天,瞬间就不见”等奇怪现象。这些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还有关于“鸣沙”成因解释的不断更新,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分析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沙漠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并为治沙工作献计献策。这样让学生将课内和课外的知识巧妙地结合,这样的说明文教学就显得生动活泼。

第9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

健硕、肥美是这里的牛羊。

神秘、古老是这里的历史。

倔强、挺拔是这里的胡杨。

这里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额济纳。这里的总面积有11.46万平方公里,是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大的旗。额济纳旗所在地达莱库布镇位于世界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沙漠绿洲之中,这里是胡杨树的故乡、一个充满了传说的神奇地方。

神奇的额济纳绿洲,风光旖旎,仪态万方。“大漠孤烟直”的沙漠景观,“长河落日圆”的弱水情趣,一望无际的戈壁雄风,游移不定的居延海风采,神秘莫测的黑城子遗址,奇异而如梦幻般的胡杨景色,雄浑且悲壮无比的怪树林景象,还有绿洲之中牧人的生活风俗,真是说不完的景致,看不尽的风光。

额济纳,一个如梦似幻、充满了神秘与未解之谜的地方。

黑城子秘境

对许多人来说,额济纳是一个传说中的地方,一提起它来,第一反应就是遥远、干旱和沙尘暴。实际上,阿拉善戈壁是中国最大的戈壁,额济纳绿洲则是阿拉善大戈壁当中最大的一片绿洲,而黑城子,无疑是镶嵌在额济纳绿洲边缘的一颗美丽的散发着独特光芒的千年宝石;古老,神秘。

去黑城子,需要驱车涉过弱水,并经过几十公里的荒漠跋涉。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原始森林,王维就曾在黑城子附近赋诗云:“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由此可见,在一千二百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丰饶的大平原,草木茂盛,野花飘香。当地人称黑城为“黑城子”,一说是因为城市应该谓之“城子”,一说是因为当地蒙古族土尔扈特牧民习惯把黑城子形容为他们的孩子。

黑城子坐落在一片四周环沙的戈壁砾石上,一条干涸的河道,从城南脚下由西向东蜿蜒而去。黑城子有一片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的地域,被当地土尔扈特牧民称之为“额尔古拉”(意思是“幽隐神秘的黑沙包”)。据说,在重叠的沙包下埋藏着一个古老的城市,其规模不小于黑城子,但至今还没有被专家最后确定,只是经常有牧民在这里拣到人的骨赅,有人曾对一些骨骸进行过分析,发现其有中亚一带民族的特征。不过这里沙包连绵,神秘莫测,连最有经验的牧民深入其中也有迷路的危险。据推断,额尔古拉是汉王朝、西夏王朝的主要屯田区和居民区,由于沙化,有些房舍已深埋沙下几十米。翻开史书查询,汉武帝曾发戌甲卒18万,在张掖、酒泉至居延一带戍守屯田,因而这里出现人口众多、商贾发达的城市并不为怪。

黑城子东西长470米,南北宽384米,总面积18.05万平方米。城墙为夯土板筑,内有横木、绳索和荆棘相钩连,底厚11.6米,上厚3.5米,高9,2米。

城墙四面加筑有“马面”,东西墙各四个,南墙北壁五六个不等,使城墙的墙体显得更加牢固。

城外的西南角,有一座土坯构建的圆顶清真寺。寺内青砖铺地,顶部莲花状的建筑图案别具风格。西北角城基处,簇拥着三塔为一组的佛塔群,十分有特色。一左一右,佛塔和清真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佛教与伊斯兰教,在黑城子这同一座城中产生了距离之美,耐人寻味。

在城墙的西北角上,屹立着一座12米高的覆钵式佛塔,已成为黑城子的独特标志。

依史书记载,黑城子早在西汉时期,就是大居延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1038年,党项人建立了西夏王朝。西夏王朝在居延地区设置了“黑山威福军司”,驻地即在黑城子。公元1226年,元朝扩建黑城子,并在此设“亦集乃路总管府”,统领山丹、西宁二州。蒙古语把黑城子叫做“哈拉浩特”(“哈拉”系黑,“浩特”系城)。明初,大将冯胜出军西路,兵锋直指黑城子。黑城子城破,明军旋即放弃此城。黑城子地区遂被划为外地。

沧海桑田,黑城子昔日的辉煌已无从领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记述了这座城市当年的繁荣景象。清代的《重修肃州新志》记载:“肃军探哨至其地,见城郭、宫室。有庙、大堂上盖琉璃绿瓦,壁泥鹿毛粉墙,梁乃布裹沙木,围七尺许,有记称至正元年,知其为元朝故城。”足以想见,这座荒废的古城,在清乾隆年间,其遗存之规模依然宏伟,建筑依旧精美无比。

来到黑城子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天空蓝得耀眼。从远处就能看到在城外的一角,两座比邻的佛塔凸立于城墙之上,塔影和近景的胡杨枯木相互映衬,使黑城子别有一番沧桑凝重的历史感。走进这座西夏废都,荒凉满目,残垣断壁随处可见,斑驳的墙体留下岁月剥蚀的痕迹,而官邸、寺庙和民居的残垣断壁已经被流沙掩埋了一半,到处都散落着各种瓷器的碎片:黑釉刻花、白釉褐彩。令人不解的是,偌大的黑城子只有一个人负责看护,他,就是黑城子的守护者――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老人阿木古林。

走进阿木古林老人那座既是办公室又是寝室的蒙古包,听他为我讲黑城子的故事,既感亲切,又感神秘。这些年来,最让阿木古林忧心的是黑城子的命运。因为,黑城子毕竟是一座用泥土夯筑而成的城池,历经岁月沧桑和戈壁风沙的侵蚀后,这座古城早已经残破不堪。西边和东边的城墙已被风沙掩埋,有些地段的墙根也被风沙掏空,部分城墙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阿木古林说:“风沙是黑城子最大的敌人,如果不采取措施,再过几百年之后,黑城子也许就会消失。”阿木古林老人同时对旅游开发可能对黑城子带来的破坏表示担忧。他说:“那么多的游人会把黑城子毁掉的。”阿木古林又说:“黑城子不是一个人能守好的,我都已经60岁了,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在这里守多久。”

不过,一说起黑城子的典故来,阿木古林老人一脸掩抑不住的兴奋。他给我讲起了在额济纳的土尔扈特人当中流传了数百年的有关黑城子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黑城子驻扎着一支队伍,队伍里有

一位将军,名为哈拉巴特尔。此人身高九尺,虎背熊腰,皮肤粗糙色黑,又长着满脸浓密的胡须。他经常头戴黑盔,身披黑甲,脚穿黑靴,威风凛凛。由于他对敌作战英勇无比,军纪严明,体恤民情,因此,边界一直相安无事,百姓们安居乐业,大家都十分拥戴他,亲切地称他为“黑将军”。

有一年,敌军包围黑城子,久攻不下。有人说,弱水的支流黑河虽流经城区,城内的地下却无水。如果断河改道,黑城子就会不攻自破。

敌军首领如获至宝,当下命令士兵连夜筑坝拦河,使河水改道。

河水断流,黑将军好不心焦。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为了士兵能以滴水润喉,黑将军和下属官员一连数日滴水未进。但他们坚守城池,等待援兵的到来。援兵没有盼来,却有很多将士渴死了。黑将军在既无援军又无饮水的困境中,只好率众突围。

夜幕降临。黑将军率领众士兵,在黑夜的掩护下,挖通了城墙,出战前,黑将军将二十几车金银财宝和镇城之宝――西夏皇冠,全部投入城内的枯井中。为了不使亲人遭受敌人的蹂躏,黑将军挥泪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推到井里,封土填埋。乘着夜色,

黑将军身先士卒,带头冲出城外。传说黑将军的一双儿女后来变成了青白二蛇,守护着宝物,静等父亲归来。

这个传说的真实与否,已无从考证。但黑城子城门上的许多石头和城墙下的大豁口,却实实在在地保留到了今天,而且,俄国人后来的盗掘行动也间接地证明了这一点。

1909年,俄国军官科兹洛夫第二次来到黑城子,就是要寻找传说中黑将军埋藏在黑城子内的珍宝。他雇用当地牧民挖掘了整整两个月,挖到一定深度后,便解雇了当地牧民,由他从俄罗斯带来的队员继续挖掘。两名队员跳入坑里后,突然鼻子流血,昏迷不醒,其中一名队员当场死亡,另一名队员虽没有死,却一直神志不清,只是翻来倒去地说:“蛇,蛇!”挖掘被迫停止,该洞穴于是被重新填埋。科兹洛夫回国后曾对人说:黑城子的一口枯井内有两条大蛇守护,凡人不得入内。现在,科兹洛夫的掘宝遗址在黑城子内仍清晰可辨。

黑城子的闻名于世就是因为探宝并发现意外的文物所引起的。近代,外国人来黑城探宝的,除科兹洛夫外,还有英国人斯坦因。他们为寻黑将军的宝藏,到处乱挖,始终没有找到那口枯井,却挖出了大量的西夏和元代文书以及其他文物。科兹洛夫在一座佛塔里发现了刻本、抄本书籍2000余种、古佛画300张以及大量木制和青铜镀金小佛像。另外,他还在一座公主墓中发现了画在丝绸、麻布和纸上的佛教绘画25幅,目前保存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内。挖掘出的书籍中有著名的西夏汉文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后来人们据此解读了西夏文字。有关黑城子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报告发表后,黑城子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成为许多人要一探究竟的神秘地方。

实际上,黑城子到底有多少谜,谁也说不清。每一次大规模的挖掘清理后,都会有新的谜团出现,作为目前国内保留最完整的千年土质古城,黑城子的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继“敦煌学”之后,一种名为“黑城子学”的学科由国外到国内正在兴起。关于黑城子,有许多谜团在等待着被世人揭开:

其一,黑城子的废墟下面到底还有多少宝物?因为无论是科兹洛夫也好,还是斯坦因也罢,虽说从黑城子盗掘走大量的文物,但主要是表层的文物,深埋地下的应该远没有盗尽。在黑城子城下三四米,甚至七八米的地方,应该还有大量文物,这些宝物何时能够重见天日?另外,那口被科兹洛夫填埋的枯井里真的会有西夏里帝的皇冠吗?

其二,据史料记载,黑城子曾经是一座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大城市,是沟通中原与西域的重镇,经济繁荣,人民富裕。如以传说为据,黑城子是因断水而被废弃,那么,如此众多的人口都去了哪里?因为无论从史书上还是地方志中都找不到屠城抑或大规模迁居内地的记载。

其三,黑城子有如此众多的宝物,为什么当年的占领者却没有将它们运走,或者付之一炬?

其四,黑城子内有佛教、伊斯兰教,二者是以谁为“主导”?西夏王朝倡导佛教,建塔之风颇为盛行,却见不到珍贵的舍利和一般的僧徒之骨。走近每一座佛塔,便会看到在其底部体内有一洞穴,洞穴内放满了10公分高的小塔。小塔四周有坐佛雕像,玲珑而逼真。打碎小塔,里面便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印有西夏文字。这又是什么意思?据当地人的一种说法是,这是一种早已失传了的“安魂”方式,在一千年前西夏王朝鼎盛期的黑城子,敦徒死后,生者会把死者的骨灰掺进黄泥中,然后制成小塔置于佛塔之中,以求转世和因果报应。小塔中的纸条上便印着每位死者的姓名。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在西夏王朝的其他地方,类似的风俗为什么却并不多见?

关于黑城子的悬疑应该还远不止这些。阿木古林老人向我介绍说,最奇怪的是黑城子的夜晚,常出现喊杀声和哭泣声,断断续续的,给人一种神秘莫测和恐怖幽暗的感觉。一般当地人走远路,都会赶在天黑前经过黑城子,绝不在黑城子一带留宿。我问阿木古林老人他怕不怕,阿尔古林老人说:“怕就不来了,有时候喊杀声响得厉害,我就从蒙古包里出来,看看,是不是当年的黑将军又带着兵杀回来了。”

黑城子秘境,秘境黑城子。黑城子,你还有多少谜团被埋藏在这无际的荒漠中,等待去解开?等待去发现?

额济纳关键词:戈壁、沙漠、荒漠、居延汉简

戈壁:

蒙古语,意为“难以生长草木的土地”。戈壁为一种粗砾或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一般比较平坦。可分为风化的砾质戈壁、水成的砾质戈壁和风蚀的砂质戈壁。额济纳地区的戈壁,主要为洪积而成的沙砾构成。

沙漠:

主要指沙质荒漠地面,广泛分布着大小不同的沙丘,沙丘相对高度一般为几十米或几百米不等。没有生长植物,在风力的作用下不断移动的沙丘叫流动性沙漠;生长着植物,在风力作用下沙粒流动性不大或基本不流动的叫半固定或固定沙漠。额济纳境内的巴丹吉林沙漠为流动性沙漠,而绿洲内的沙漠,则为固定或半固定沙漠。

荒漠:

主要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稀疏的地区。按地面组成物的特点,可分为沙漠、岩漠、砾漠、泥漠、盐漠等。额济纳地区属典型的荒漠草原。

居延汉简:

我国先后总计出土简牍约四万余枚,而居延汉简就达三万余枚。居延汉简首次发现于1930年。当时的国民政府科学考察团在居延地区一次性发掘出土汉简就有一万余枚,这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世界,人们把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和居延汉简并称为20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从1972年开始,我国考古界又在额济纳地区进行了为期4年的集中考察,获得了更为惊人的重大发现,共发掘出土汉简两万余枚,更为可贵的是其中包括完整的和比较完整的簿册70多个。这是我国历来发现简牍最多的一次考古发掘,曾被誉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件大事”。因额济纳地区古称居延地,故汉简的发现使“居延”一举成为汉简的代名词。“居延汉简”这个耀眼的名字,在世界考古界和史学界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额济纳,你的名字叫坚强

额济纳绿洲,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腹地,这里有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野生胡杨林之 的额济纳胡杨群。胡杨,又名胡桐,蒙古语叫“陶来”,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杨树品种,被誉为“活着的化石树”。

看过电影《英雄》的读者 定会对电影中的个画面印象深刻:章子怡在片如同梦幻般的树林里面“飞”来“飞”去,天是金色的,地是金色的,树是金色的……那可不是用电脑特技制作出采的,那幕就是在额济纳旗的达莱库布镇四道桥的胡杨林里拍摄的,电影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胡杨林与额济纳。

从阿拉善盟的盟委所在地阿拉善左旗到额济纳旗,整整坐了9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在这9个小时当中,我们眼中看到的几乎全部都是黄沙与戈壁。所以,当长途汽车驶入额济纳旗政治文化中心――达莱库布镇的时候,我们的眼前忽地一亮:成团的红柳、成片的胡杨林扑面而来,大紫,大黄,大绿,色彩简直浓得化不开,我们仿佛从一个黑白世界一下子闯入了一个神奇曼妙的彩色世界。

漫步在茂密的胡杨林中,仿佛进入了神话般的仙境。茂密的胡杨千奇百怪,仪态万千。粗壮的几个人都难以合抱,挺拔的有七八丈之高,怪异的似苍龙腾跃、虬蟠狂舞,令人惊叹不已。仅那密密匝匝的树叶,也是风采独有:幼小的胡杨,叶片狭长而细小,宛若少女妩媚的柳眉,人们常常把它误认为柳树;壮龄的胡杨,叶片又变成卵形、阔卵形或三角形,犹如大兴安岭的白桦;进入老龄期的胡杨,叶片才定型为椭圆形。更有甚者,在同棵胡杨树的树冠上,会同时生长着几种不同形状的叶片,可谓奇妙绝伦。

经过春风的滋润,经过夏天的洗礼,漠野里吹过清凉的秋风时,胡杨林便在不知不觉中,由浓绿变得浅黄,继而变得杏黄了。

登高远眺,金秋的胡杨林如潮如汐、波浪翻滚,斑斑斓斓地似要漫及天涯,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额济纳绿洲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

每年农历9月中旬,一经霜降,额济纳的胡杨林便如香山的枫叶一般火红,像是在熊熊燃烧。而每一棵高大的胡杨树枝头,间或又有浅绿、淡黄的叶片在闪现,错落有致,色彩缤纷。秋风乍起,胡杨金黄的叶片,飘飘洒洒“哗哗”地落到地面。大地如铺金毯,辉煌而凝重。尤其于夕阳西下之际,落日苍茫,晚霞一抹,胡杨林由金黄变成了金红,最后则化为一片褐红,渐渐地融入朦胧的夜色之中,无边无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物显地赫,伴之胡杨金秋的超凡脱俗,额济纳自然也声名远扬。在额济纳267万亩的天然林中,生长着一棵被当地人称为“神树”的胡杨树。这棵“神树”位于达莱库布镇以北25公里处,高23米,主干直径2.07米,树围6.5米,得6个人手拉手才能围住。

胡杨是额济纳绿洲的主体。三百多年前,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初到额济纳绿洲,因胡杨密集,枝干横生,骆驼和马匹等牲畜难以入内觅食,土尔扈特人便分片焚烧胡杨林。几年后,当他们再次游牧到这里时,几乎所有的胡杨树都已化为灰烬,地面长满了鲜嫩的牧草。但唯有一棵高大的胡杨,依旧枝繁叶茂,苍劲挺拔。土尔扈特人深信这是神灵在保佑这棵树。于是,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这棵胡杨树被额济纳土尔扈特人供奉为保佑他们的“神树”。

“神树”位于一片茂密的红柳丛中,看护它的是一位土尔扈特老大妈。老大妈向我们介绍说,这棵有八百多岁的“神树”,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没有衰落的迹象,而且从“神树”发达的根系中,又分出了5棵粗壮的胡杨树。土尔扈特老大妈称它们为“母子树”。现在,“神树”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茂盛地耸立于沙丘之间,覆盖面积达五百多平方米,从几公里以外的地方望去都觉得颇为壮观。

额济纳的胡杨林,主要分布在弱水流域。弱水是一条间歇性河流,密集林区主要在弱水分岔的河洲地带,其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在达莱库布镐的二道桥、四道桥和八道桥。这是以弱水支流上的八道桥为名划分的,从额济纳旗达莱库布镐往东,每隔两三公里就有一座桥,从一道桥到八道桥,每道桥都被茂密的胡杨林环抱。17公里的田道,一直在胡杨林中穿行,感觉上有点儿像《廊桥遗梦》里的麦迪逊县,那里有七座廊桥,这里有八道“胡杨桥”。

四道桥一带胡杨的景色最美,在这片沙质的土地上竟然浮现出一派田园气息,由于与农家村舍毗邻,能听到有鸡鸣犬吠之声传来。四道桥带到处是巨大的胡杨树,桥边东北处的胡杨林尤其夺人眼球:树干粗大,造型千姿百态,或如苍龙狂舞,或似孤鹰翻飞;有的彼此相互依偎,有的枝桠斜伸,是拍摄胡杨林的最佳地点。

到额济纳,“怪树林”是一定要去的一个地方。长期以来,这片树林仿佛拥有无尽的生命力,千百年来都在与漫漫的黄沙顽强地抗衡着,虽然这是一片“死”去的树林,却像不屈不挠的战士样,依然挺拔屹立。

这是胡杨耐腐特性的结果。贾宝玉在《红楼梦》中曾向黛玉表示忠心:“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弱水便是源于祁连山、汇于额济纳居延海的一条古时水势浩大的河流。千百年的地质变迁使弱水河流量日益减少。近年来,由于弱水上游开荒种田,截留蓄水,使河水流量大减,几近断流。由于胡杨赖以生长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额济纳,包括胡杨、红柳等沙漠植物在内的林带正在逐年减少。上世纪50年代,额济纳胡杨林面积为75万亩。到上世纪90年代,胡杨面积已锐减到了39万亩。大面积的胡杨林已经枯死,但枯死的胡杨林并没有消失,应了胡杨“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的顽强个性,成片的胡杨林变成了今天恐怖狰狞但同时也是坚强不屈的“怪树林”。有人说胡杨如果枯死的时间不长就能补充到水分的话,顽强的胡杨甚至可以复活。于是真的想应该为这些枯死的胡杨做些什么。令记者稍感安慰的是,由于2001年国家实施了跨省调水工程,当地也开始护林休牧,胡杨林正在复苏。

或许是经历了太久的岁月洗礼,位于弱水岸边的额济纳面积最大的一片“怪树林”已渐稀疏。枯死的胡杨奇形怪状,或仰天长啸,或俯身低首,或直立向天,或东倒西歪,或如动物的遗骨,显露出树木原始的纹理,令人触目惊心。我们是在黄昏时分来到这里的,天地空寂,残阳似血,残枝断臂的胡杨仍支撑着伸向天空,倒地的树枝横七竖八,像是生命相互搏杀后留下的战场……坐在一棵“怪树”的残枝上,感受着生命的无比苍凉与造物主的无比伟大,看看眼前的胡杨以及那些在弱水岸边放养骆驼的世代居此的土尔扈特牧民,我们懂得了什么叫不屈,什么叫坚强。

额济纳,你的名字就叫不屈,你的名字就叫坚强。

居延海,老子成仙地?

那一刻,风流倜傥的长安才子王维立于居延海畔,一边是万顷碧波,一边是大漠浩渺,王维惊诧于自己眼前看到的一切。习惯了御史府中的锦衣玉食,习惯了长安城中的车水马龙,谁能体会初走大漠的一代才子之心情?王维显然被眼前的这一切惊呆了,乃口占一律,不想却成了千古绝句。王维到额济纳,主要是体验生活的,不过,那时候的额济纳还不像今天这般“荒凉”,算是咱大唐的北方重镇,跟长安比不了,但到居延,也算不上苦差,倒是别有一番滋味,成就了王维“边塞诗人”的地位。后来,那位写过“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也到了居延海,本来是来考察军情的,却写了不少诗,算是一心二用了。

额济纳人说,要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气派,就必须到居延海边来。

居延海,古称为“南海”。《淮南子・地形篇》中曰:“(弱水)绝流沙南至南海。”先秦时期,因匈奴的居延部落在此游牧,故又称其为“居延泽”。魏晋时期叫“西海”。唐代以来,便一直称其为“居延海”。令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一片差不多寸草不生的荒漠里,怎么会有如此浩渺的一片湖泊?怪不得当年西出大漠的老子也被这一片“海”的气势所震撼,干脆在这里得道成仙了呢!

远古时期,居延海就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湖泊之

一,由现在的东居延海、西居延海和津斯图淖(古居延海)组成。据卫星照片和考古发现证实,居延海湖面曾达到近300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居延海鼎盛时期的面积相当于近三个香港那么大。由于弱水流量的变化,居延海也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变化不断,成为一个十分神奇的“游移湖”。

居延海烟波浩淼,神情幻化,气势壮观。每当夕阳西下,便有紫气于湖面隐隐生成,袅袅不绝。当年,匈奴的居延部落首领曾率众在居延海边供奉祭祀。《张掖县志・古迹篇》中也谓居延海有“流沙仙踪,以耀其辉”。相传,西周末年,道教创始人老子骑着青牛冉冉西游,到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为天水人尹喜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之后,便西行千里,没入流沙。原本要于漠北得道,结果却在居延海畔成仙。

老子在居延海畔得遁,虽是传说,但居延海内鱼虾鲜美,老子在此终老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无独有偶,庄子在梦境中变成蝴蝶后幻化为一缕青烟,成仙升天,据说也是在居延海畔。当然,还有西王母与“迁流沙于居延海”的周穆王在居延海畔的段动人爱情传说。神话虽皆无从考证,但这些故事千百年来都流传于额济纳绿洲,却是真的。

居延海当然不是 个无源之海,居延海的厂袤是因为一条河流――弱水。

何谓“弱水”?最早的出处是《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郭璞就《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一条目注释曰:“其水不胜鸿毛”,故谓之“弱”。《十洲记》云:“鸿毛不浮,不可越野。”《玄中记》曰:“鸿毛不能载。”有一种说法是,弱水因河道浅且宽,水流湍急,多漩涡,难行舟,故称其为“弱水”。当地还有“黄河无底,弱水没帮(边)”之说。

许多古籍中都有对弱水的记述。《诗经》中有吟咏弱水的诗篇,《史记・夏本记》中载:大禹为疏浚九川,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弱水即为其中之一。由此可见,弱水是条相当古老的河流,而且在数千年前就已经为人所知。近来也有人考证,“弱”为音译,是通假字等等,但尚未定论,其本意也众说纷纭,有待于进步考证。

《西游记》中描述唐僧去西天取经也曾经过弱水,有人说,所谓流沙河实际上就是弱水,有诗为证:“八白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只是不知道唐僧师徒是否到过居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