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沙漠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沙漠旅游资源概况精选(九篇)

沙漠旅游资源概况

第1篇:沙漠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一、项目基本情况

凉州为纯农业区,是全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全省的蔬菜生产基地,历史上素有“凉州不凉米粮川”之称。但是,位于凉州东北部为腾格里沙漠,一直是造成风沙隐患,危害凉州及周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历届领导非常重视沙漠生态环境的治理,经过“南护水源,北阻风沙,中保绿洲”的治理,沙漠化的状况发生了较大的改观,但沙漠化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凉州东部沙漠区以红水河为界,分为东沙窝和腾格里沙漠两部分。东沙窝位于石羊河、白塔河以东,红水河以西,九墩以南,区内多呈新月形沙丘和沙链,比高2-5米。红水河东岸属腾格里沙漠西南部,也称八十里和四十里大沙,海拔1500-1600米左右,靠近沿岸多呈新月形沙丘和沙链,沙丘迎风坡朝向西北,坡度5°-20°,背风坡坡度28°-34°,沙漠内多呈固定沙丘,比高可达20米。东北部的邓马营湖已干涸成为盐碱地和沼泽地。沙漠区气候干旱,降雨稀少,蒸发强烈,日照时间长,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7.5℃-8.0℃,最热月平均气温21.7℃,最冷月平均气温-8.5℃,干燥度4.5-5.0。夏季干燥无风,春秋风沙大。

在沙漠区主要生存的荒漠植被有:白茨、籽蒿、沙蓬、桦棒、沙蒿、芦苇、梭梭、骆驼蓬等组成的沙生群。

目前,由武威旋风沙漠越野俱乐部投资,在红水河以东腾格里沙漠开发沙漠旅游项目。现已投资255万多元,购置越野四驱汽车6辆、动力飞行器1架、沙滩摩托车4辆,现已完成沙漠基地土建及内部装修工作,修建接待用房40间,安设0.7KW风力发电机4台,打通深水井1眼。

为推进沙漠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建议建立沙漠生态治理志愿者基地,开展以沙地改造、沙漠化治理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旅游活动。该项目拟建在长城乡红水河东岸武威旋风沙漠越野俱乐部基地附近,规划项目布局呈东西长,南北宽。项目建设集中地段红水河以东5平方公里范围内,沿岸为葱郁的沙枣林,沙漠区遍布各种沙生植物,由于近年来防风固沙、种草植树,沙层基本被巩固,该地段沙下均为土质层,适宜进行开发建设和生态建设。

二、项目开发建设的必要性

1、符合国家投资方向和有关政策。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提出了石羊河流域治理的战略部署,重点治理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很有必要利用这一项目引进国家补助资金,彻底改变当地沙漠面貌。

2、荒漠天然植物,特别是旱生灌木、半灌木,长期适应了干旱缺水的生态环境。沙区天然植被是防止沙化的天然屏障。一般说来,只要不是大面积的密集流动沙丘区域,沙丘上与丘间低地或多或少残留有一些沙生植物种,即使其覆盖度仅有5~10,但一经封育,经过3~4年时间,蔓延的多年生植物即可控制地面风蚀作用,完全可以形成固定流沙的植被层。天然植被一旦恢复起来,具有天然下种更新的能力,比人工植被更加稳定。

3、丰富的资源优势为人们旅游和休闲娱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多年来由于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双重作用,城东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保护植被、防风治沙、阻止荒漠化进程已成为当前工作的的一项重要任务。沙漠旅游作为凉州区特色旅游项目之一,其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意义重大,对我区保护生态环境,丰富特色旅游项目内容,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4、生态建设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沙漠化的不断推进,凉州乃至全国都受到了沙尘暴的袭击,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为此,利用开发沙漠旅游来保护和治理沙漠生态环境,有效地遏制了“沙进人退”的趋势,是当前我们工作的必由之路。对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并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特色的旅游场所,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5、科普教育的需要。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沙漠化的迅速推进是凉州面临的严峻现实。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沙漠生态治理志愿者基地,使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了解沙漠的形成和治理沙漠的艰辛,了解凉州过去因为人为破坏环境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和凉州人民治理沙漠保护家园取得的丰硕成果,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从而加入到沙漠生态治理志愿者队伍中,为凉州治理沙漠治理做出贡献。

三、项目开发建设的可行性

1、沙漠生态治理志愿者基地建立在沙漠边缘,其沙漠生态环境治理活动,对市民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同时,也对改善沙漠周边气候环境和涵养水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从当前旅游消费者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已不再单纯为参观文物古迹而旅游,而更多是为追求参与、互动的、能够展示个性、放松城市紧张节奏、享受自然乐趣而旅游,通过沙漠生态环境治理志愿者活动,将大多数城市人吸引到沙漠生态环境的治理队伍中来,对我区沙漠生态的保护和资源开发都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 项目的建设内容和期限

一、建设思路

今后应采取乔、灌、草结合,以灌为主;带网结合以带为主;带间空地进行育草种草;把封沙育林、种草和提高植被覆盖率,作为该地区长期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

1、在通过建立人工植被措施固沙造林前,采取封育,并适当辅以人工措施,如补插多年生草本,半灌木种子,以促进天然植被的恢复。

2、封育天然沙生植被,保护好沙区天然植被,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使其恢复和扩展,就可避免出现新的沙化,已经沙化的土地也可得到治理。

3、固沙林的营造密度要合理。流动沙丘上植被覆盖度达到40,就可以制止风蚀,固定流沙。

二、主要建设内容

1、进入腾格里沙漠5公里沙石路两旁种植桦棒、沙蒿等沙生植物;

2、沿途沙丘采取草格固沙形式,每年初春进行,草格种植梭梭、骆驼蓬、白茨、籽蒿等沙生植物;

3、沙漠生态治理志愿者基地附近,沿基地周围按40的营造密度栽种沙柳、刺柏等植物林带;

4、沙漠深处沙丘采取封育方式,每年飞播和撒播各类种子形式,补插白茨、籽蒿、沙蓬、梭梭、骆驼蓬等沙生植物,以促进天然植被的恢复。

三、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周期为5年,即20__年5月至20__年12月,计划分三期进行。

第一期(20__年5月至20__年3月),完成项目规划、立项及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期(20__年3月

至20__年12月),完成进入腾格里沙漠5公里沙石路绿化、沿途沙丘草格固沙及沙漠生态治理志愿者基地附近林带建设工作,封育沙漠深处沙生植被;第三期(20__年1月至20__年12月)完成项目沙漠区沙生植物封育、再造等工作,初步恢复沙漠区天然植被。

第三章 投资概算和资金来源

一、投资概算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350万元,其中:路旁绿化投资40万元,草格固沙投资100万元,基地绿化林带建设投资60万元,沙漠区沙生植物封育、再造投资150万元。

二、资金来源

申请国家补助资金100万元,地方苗木补助50万元,企业自筹解决200万元。

第四章 综合评价及结论

1、项目建成后,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既巩固了西北沙区治沙成果,又充分利用了沙漠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创出了一条以生态环境来开发旅游,以旅游开发

来保护环境的路子,对西北沙区沙漠生态工程建设和利用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2、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一个集沙漠生态治理、旅游观光、娱乐为一体的沙漠生态旅游区,树立一个全新的沙漠绿洲形象,增强沙区水资源涵养功能,保护沙漠生态和植被,使

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遏制和明显改善,为农业及周边乡镇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2篇:沙漠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概 况1.1项目概况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欧亚两洲陆路贸易往来交通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武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道312线改建工程完工,达到了国家一级公路标准;自筹建设了武威至武南宽幅公路;武民公路建成通车,兰新铁路西陇海线武威段建设工程业已开工建设,以上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武威的交通状况。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公路四通八达,路网林带和相应设施配套的公路交通网络。近年来,武威市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农业设施和沙漠探险为内容,以东南西北中五条旅游线路为主的旅游格局。为不断适应现代旅游者的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加快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尽快把我市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威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沙漠探险旅游定为我市特色旅游产业,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由凉州区具体负责实施。凉州区以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和沙漠探险作为旅游业开发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区域游,规划建立一个以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为主线,历史文化风景区、农业科技示范区、莫高旅游度假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植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旅游区和农耕饮食品尝区等相对独立、彼此衔接、功能各异、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一线八区”综合旅游风景区。这里既有迷人的西部戈壁和田园风情、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也有以反映历代诗人有关《凉州词》内容的葡萄长廊和葡萄酒文化。尤其主要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遗址和有“石窟鼻祖”之称的天梯山石窟也坐落于此。在这里,不但可以观赏戈壁风光的雄浑与壮美,感受沙漠绿洲的旖旎与灵美,追寻古代文明的遗踪与旧梦,领略戍边将士的豪迈与风流,还可以品尝葡萄美酒的醇厚与清爽,亲近西部农村的泥土与乡俗,体验沙漠探险的惊险与刺激。国家、省、市先后投资对这里进行开发建设,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这里的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旅游交通条件很差,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景区发展。为此,整修现有道路,提高道路等级,缩短旅游交通时间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经过认真调查,建议对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进行改造扩建。1.2项目的必要性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近年来,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的号召,设立了旅游国债基金,在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对生态旅游、西部旅游和扶贫旅游重点扶持,争取和利用好国债资金来开发建设武威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1.2.2旅游路网改造扩建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关联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的产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在一、二、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旅游给人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愈来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路网改造扩建会促进区域内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1.2.3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的改造扩建,旨在建立快捷、便利的高标准旅游公路,以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拉近景区(点)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增大旅游者的选择性,刺激旅游消费的目的。1.2.4旅游路网改造扩建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旅游公路的建成,将带动沿线乡镇经济的发展,加之,公路两侧的绿色通道、小康住宅、灯箱广告等风景线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旅游景观,从侧面丰富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内涵。1.3项目的可行性1.3.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现有的路网设施为区内旅游公路改造扩建提供了基础条件,项目实施后,可逐步改造旅游道路等级,提高交通便利,扩大旅游客源。1.3.2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到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实地调研、规划,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统一指导、管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规划和建设。1.3.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景区(点)建设初具规模,许多旅游景区(点)在本省已家喻户晓,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率,旅游公路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省外甚至国外打响旅游区的品牌。第二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2.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现状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涉及旅游点23处,沿途道路主要有312国道、凉古公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8条,公路总里程近150公里,其中:凉古公路(凉州至古浪)前5公里凉州至清水三级公路已于20__年8月建成,清水至长城段38公里已立项待建;白塔寺至312国道2.5公里道路正在建设,20__年7月底可完工;黄羊至王景寨5公里道路为土路;长城乡通往邓马营湖前4公里为沙砾路,其余为土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均为无等级公路,以上道路路况较差,且年久失修。2.2项目建设内容、规模2.2.1通往黄羊河农场、十八里葡萄长廊的黄吴公路(黄羊至吴家井)全长约20公里,以现路为基础拓宽改造为二级公路;黄羊河农场──吴家井乡──长城乡道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长城路段公路两侧主要种植风沙防护林带。。2.2.2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约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2.2.3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约3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2.2.4沿明长城边沿便道,总长约10公里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2.2.5通往葡萄基地、延寿寺的双清公路(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2.2.6通往黄羊绿色食品科技园区、天梯山石窟的黄哈公路约3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2.2.7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牌。第三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3.1投资估算3.1.1该项目预计总投资7196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3.2资金来源3.2.1申请旅游国债资金3000万元, 银行贷款1000万元,地方自筹3196万元。第四章

项目实施步骤4.1建设周期安排4.1.1第一阶段(20__年5月——20__年7月)完成黄吴公路20公里道路拓宽改造,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3公里道路拓宽改造,黄哈公路35公里路面改造;黄吴公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建设;完成长城路段风沙防护林带建设。4.1.2第二阶段(20__年8月——20__年12月)完成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5公里道路拓宽改造,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道路路面改造,沿明长城边沿10公里便道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4.2建设投资安排4.2.1 20__年5月前期准备工作

投资100万元。4.2.2 20__年8月施工准备工作

投资500万元。4.2.3 20__年8月──20__年10月施工 投资6000万元。4.2.4 20__年12月工程收尾

第3篇:沙漠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1.1项目概况

凉州,是“丝绸之路”重镇,素有“四凉古都”之称,现以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闻名海内外。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古浪石峡,南靠祁连山麓,北抵腾格里沙漠,西临茫茫草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区内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0多处。目前按地理分布已形成了5条黄金旅游线。区内有以“陇右学宫之冠”之称的文庙,中国旅游标志之都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和雷台,著名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葬舌之地罗什寺,海藏禅林海藏寺,大云晓钟古钟楼,以及西郊公园、南城门楼、东关花园、海藏公园等为主的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线路;东线有以全国第一座沙漠公园,西部最大的野生动物园,以及延寿寺、设施农业、皇台葡萄基地、高沟堡古城遗址等为主的人文景观旅游线路;南线有以正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等景点为主石窟塔寺旅游线路;西线有以莲花山寺、药王温矿泉疗养山庄等景点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北线有以名胜古迹松涛寺、西宁王碑、下双大庙等为主的寺观庙宇旅游线路。这里有迷人的西部戈壁田园风情,有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有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有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有高效设施农业,有万亩葡萄长廊和中国悠久的葡萄酒文化,是中外游客观光旅游、文化访古、旅游探险、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近年来,凉州人民为打好“中国旅游标志之都”这张牌,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的档次和服务质量,凉州旅游业已初具规模,不少旅游品牌已在全国甚至国外打开了市场。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凉州区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景点厕所卫生条件极差,环境较好的旅游厕所几乎没有,部分景区(点)甚至没有厕所,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的影响了旅游景区(点)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地位。为从根本解决旅游景区(点)旅游厕所的问题,为中外游客营造一种卫生、清洁的旅游环境,依据《武威市旅游事业“十五”计划》、《区域分析与规划》以及区内自然条件、给排水条件、游客日流量等因素,拟对凉州区内各旅游景区(点)旅游厕所全部更新改造为水冲式厕所和免冲式环保厕所。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极大的拉动了西部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旅游业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号召,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国家专门设立了旅游国债资金,投资建设西部旅游、生态旅游、扶贫旅游等重点项目,特别对西部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旅游厕所加大了投资力度,争取和利用好旅游国债资金对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2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九五”以来,凉州区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成和修复了一批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点),形成了行、游、住、吃、购、娱一条龙旅游服务体系。尽快新建

旅游景区(点)的高档次旅游厕所迫在眉睫。

1.2.3旅游厕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

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首先要加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建设高标准的旅游厕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旅游景区(点)服务档次,美化景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1.2.4环境保护的需要。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环境保护是发展旅游的前提和保证,发展旅游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和条件。旅游厕所的修建,既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又可提高旅游景区(点)的整体形象,实现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1.2.5旅游者消费需求发展需要。

当前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旅游不仅要求愉悦、放松,还要求舒适、卫生。高标准的旅游厕所不仅能丰富景区(点)的内涵,而且还能满足旅游者的各项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还代表着城市和景区(点)的品味与形象。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现有旅游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修建高标准的旅游厕所可以借助现有基础设施如给、排水、电力设施,修建成本相对较低。

1.3.2以“铜奔马”为标志的旅游产业正在凉州区如火如荼地兴起。

乘着西部开发的东风,雷台公园的扩建工程、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白塔寺、天梯山石窟修复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特色旅游形成专线,观光农业形成规模,交通通讯不断完善,民俗风情丰厚浓郁,各种景点争奇斗艳,为凉州旅游业的发展推波助浪。

1.3.3各种装饰优美的造型厕所也是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既为游客提供了方便,又点缀了景区景点。

第二章建设内容及规模

2.1各景区(点)的厕所现状。

武威市凉州区现有160多个景区(点),除文庙、雷台公园各有一个普通的水冲厕所外、其余景区(点)基本为一些结合本地条件而建的旱厕、土厕,既不卫生又不美观,无法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区内尚无符合景区标准旅游厕所。

2.2日客流量分析

根据旅游景区(点)最大日客流量和厕所使用情况,按照《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旅游景区(点)厕所厕位按最大日客流量的5‰估算,全区共需要设置厕所52个,厕位305个。

2.3建设内容及规模

2.3.1新建水冲式旅游厕所21间,其中:2厕间5厕位13间,2厕间8厕位2间,2厕间10厕位4间,2厕间12厕位2间。

2.3.2新建免冲式旅游厕所10间,其中:4厕间5厕位8间,8厕间10厕位2间。

2.3.3新建太阳能免冲式厕所18间,其中:4厕间5厕位9间,3厕间3厕位6间,2厕间4厕位3间。

2.3.4购置移动型4厕间5厕位免冲厕所3辆。

2.3.5改造现有给、排水设施。

第三章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1投资估算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030万元。

3.2资金来源

申请国债资金50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地方配套430万元。

第四章项目实施步骤

4.1建设期及步骤

该项目建设期为二年,即年6月至年12月,分期分批建设。

第一期:年6月至年10月。完成武威市凉州区各景区(点)高标准厕所规划设计方案并立项,完成文庙、雷台、西郊公园、海藏寺院、海藏公园、东关花园、南城门楼、大云寺、白塔寺、天梯山石窟旅游厕所的建设。

第二期:年10月至年12月。完成沙漠公园、濒危野生动物园、莫高旅游度假村、邓马营湖、莲花山风景区、清水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园区、高坝智能农业示范区、沙产业室、沙生可食用动植物生态园、皇台葡萄基地、二坝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旅游厕所建设工作,沙漠探险区购置3辆可移动免冲厕所。

第五章项目效益评估

5.1社会效益

5.1.1项目建成后,各种造型优美的厕所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既能方便游客,又能吸引众多游客到武威观光旅游;

第4篇:沙漠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近几年,西北地区的旅游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其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依然显得落后。其主要原因之一西北地区土地面积辽阔。资源分布十分稀疏,景点间间距很大。重要景区的距离经常长达上百甚至上千公里。其旅游城市间的平均距离达886.7km,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东地区旅游城市问的平均距离仅为211km。这使旅游者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景区间的行程上,实际游览的时间很短,对旅游者而言,这是一种很不经济的选择。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游客的选择,限制了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不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针对西部地区景点分散这一制约我国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客观不利因素,借鉴国内外列车旅游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西部地区的交通、资源、自然地理等情况和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状况,笔者肯定了在西部开发列车旅游产品的思路。提出了以“回归”为主题的西部列车旅游产品的构想,并进行了初步的和基于现有科技水平的适当超前的设计。

项目开发方案

一、产品概述

本旅游产品为依托西部现有旅游资源,利用现有的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宝中、南疆等铁路,并根据实际需要增铺轨道。以列车旅游形式开展的从西安经青海至新疆的为期一周的旅游。该项旅游主要针对都市白领开发,围绕“回归”这一主题。分三个层次,即“回归生活”、“回归真我”、“回归自然”组织旅游项目。意在为游客提供一次摆脱现实工作压力、实现完全释放的旅行。列车上提供绝对舒适的环境和高品质的服务,根据主题优化组合旅游项目,力图形成西北地区乃至中国的、世界的知名列车旅游品牌。

二、产品具体介绍

1 旅游列车

(1)列车的设计要求:

外形――完美流线型。使游客感觉到搭乘的是一列能够穿越时空的列车,即将实现一次超凡的旅行;

材质――列车主体全部采用特制玻璃,这种玻璃从列车里面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外面则呈现银色,便于游客最大程度的欣赏风景(既可观赏陆地风光。亦可观赏流云、星辰);

乘务人员工作和休息的空间――与整体风格相协调,且便于工作、休息;

游客休息车厢――可分为单人间、双人间、四人间,每间有电视,可播放各地旅游相关宣传节目。有衣橱,有行李柜,有独立的卫浴设施,保证游客舒适方便的要求;

观景车厢――全部为单人可旋转沙发式座椅,每个座椅配一张可活动式小桌,以满足愿意独自观景游客的需求,同时当同行游客间要交流时,座椅可方便地转动方向,小桌可活动组合成大桌;

主题车厢――可分设餐厅、酒吧、购物厅等,餐厅要能够开Party。

(2)火车上的服务:

列车服务人员要真诚热情,业务熟练,坚定“游客就是上帝”的理念,具备一定的旅游知识,建议接受五星级服务标准培训;

列车上有专门的人员提供导游讲解服务;

有专业的厨师;

有乐队;

有调酒师;

2 线路:

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

3 主题:“回归”

(1)回归生活

主要目的地:陕西西安

主要旅游内容:古迹及市井生活

主题释义:

西安市地处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是陕西省省会。也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西安也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史最久的城市,从奴隶制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巅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为西安赋予了深厚的内涵,西安纯朴热情的民风更是沿袭至今。大雁塔参观,怀着几分敬意回溯玄奘法师艰辛的西域之旅。联想到经典《西游记》,又增几分趣味;古色古香的古文化一条街,各种特色商铺林立,漫步其间仿佛置身古时的市井,对中意的物件与老板几句讨价还价,真实而诗意;恢宏的兵马俑前,无限的感慨……

西安的参观游览,让游客深切感受到生活不只是两点一线的往来,生活不只是林立的钢筋水泥,生活不只是商场的尔虞我诈,另外,你将深深感受到西部人民的纯朴民风,真实的生活状态,从而实现对“生活的回归”。

(2)回归真我

主要目的地:宁夏

主要旅游内容:

宁夏沙漠体验,感受羊皮筏子

主题释义:

宁夏地处中国沙漠“金三角区域”中心位置,具有特殊的地域优势和通达优势。更为重要的是腾格里沙漠是全国唯一靠近区域中心大城市的大沙漠,是全国唯一同时靠近铁路干线(枢纽)和公路国道的大沙漠,是全国仅有的能实现短、中、长途沙漠观光、休闲、探险旅游,且已初步建立起多样性沙漠旅游景点线路的地区。沙坡头景区海纳了中国西部以及世界沙漠旅游地区的各类沙地旅游项目和产品,形成了中国沙漠旅游门类齐全的景区,并形成了中国沙漠体育运动基地和中国沙漠科研研究基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似乎已成为人们对沙漠的定义,那荒凉、宽广与雄浑,让人为之敬仰,而那万里黄沙中的神秘,吸引的岂止是三毛?!沙坡头景区滑沙场在高度、长度、宽度上都堪称中国第一,你可以乘着滑沙板呼叫着由沙坡上滑下,自驾车在沙漠中越野,沙滩体育竞技中尽显英雄本色……,黄河漂流游是沙坡头景区的经典项目,乘坐古老的羊皮筏在黄河之上漂流,令人刺激兴奋不已。在这里,面对浩瀚的沙漠,尽情的释放,半点的遮掩都是一种罪过,能做的就是“回归真我”。

(3)回归自然

主要目的地:青海一甘肃――新疆

主要旅游内容:

感悟青海湖,沿途观赏盐湖奇观,领悟敦煌,揭秘喀纳斯。

主题释义:

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灿烂的阳光下,环湖盛开的油菜花一片金黄。羊群像朵朵白云在绿荫如毯的草原上漂浮,到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漫游草原、高山、湖泊、沙丘之间,听牧女高歌,观日出日落,使游人陶醉于大自然的惬意。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上起十六国,下迄清1000余年间连续不断,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将思绪带回遥远的过去。还有神奇的月牙泉。仙境般的充满梦幻色彩的喀纳斯,美丽的天山……

这一段旅程中直插云天的皑皑雪峰、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郁郁葱葱的次生森林、神奇碧绿的湖泊佳泉等。这些景观以其特有的粗犷、壮阔、俊美展示着西部景观独有的气质,令游客慨叹自然造物的神奇,感到心胸开阔,意欲投入自然的怀抱,“回归自然”。

项目可行性分析

一、国内外列车旅游的发展为西部列车旅游开发提供经验和借鉴

1 国外列车旅游的成功案例

列车旅游作为旅游产品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旅游业内已被广泛开发利用,而且不乏成功案例。如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南非、大洋洲的澳大

利亚,欧洲的英国、瑞士、德国,南美洲的巴西、委内瑞拉等,这些都可为我国发展列车旅游提供一定的借鉴。下面以东方快车为例将其可借鉴的特点总结如下:

高品质的服务

东方快车的设备和服务,完全参照五星级酒店标准。除了双人床。五星酒店有的,车上都有。每间客房内都拥有卫浴设备。每个车厢配置一位专属服务人员,提供24小时服务。

丰富的娱乐

列车配置有一节酒吧车(有钢琴师驻唱)、一节沙龙车(有小型图书馆和免税精品店,晚上还有一位算命师父随时候教)和一节开放式的观景车厢。所有车厢皆采用大型车窗,可随时浏览车外美景。

隆重的餐饮

吃是车上生活最主要的活动,来自英国、印度、马来西亚和法国的主厨是东方快车餐饮的灵魂人物,供应早、午、晚三餐,外加一道传统的英式下午茶。早上8点,服务员会用一个银制餐盘,将早餐送到旅客的包厢内。

周到的服务

列车上主要使用英语,应具备基本英语会话能力;车上消费皆以美元计价,可接受信用卡;列车不提供电话服务,可随身携带手机;车上供应三餐,费用已涵盖在团费内,早餐和下午茶是由专人送到个人包厢内享用,午、晚餐则在餐车内使用。

2 中国列车旅游的发展状况

我国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许多热点旅游城市之间(如西安一洛阳。上海―_杭州等)先后开行了Y字开头的旅游专列。这些旅游专列以其方便、快捷、舒适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极大地促进了相关旅游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联通全国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区的旅游专列线路网络体系。这为开发西部列车旅游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我国的旅游专列在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专列不专。我国的旅游专列大多兼有客运用途;(2)功能开发不完善。我国的大部分旅游专列,仍然是以运载乘客为主要目的;(3)主题不突出。多数列车追求快捷,没有确定明确的主题,并围绕主题营造氛围;(4)服务有待提升。多数只提供基本服务,对于游客对高品质服务的要求不能满足;(5)没有形成品牌。基于上述不足,致使我国旅游列车很难形成品牌。这些不足为我们开发西部列车旅游提供了借鉴。

二、青藏铁路的通车证明了西部旅游列车建设的技术保障

青藏铁路全长1100公里,大部分线路处于“生命”和“无人区”,穿越550公里的冻土地区。在多年冻土上修建铁路,国外专家认为“几乎不可能”。然而,数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遵循科学,求实创新,在破解“多年冻土”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将奇迹定格在青藏高原。

根据青藏铁路的气候、环境和雪域高原风光,青藏铁路旅游观光列车的整体设计既体现了现代化、舒适性。又在技术上重点解决了适应高原自然环境和恶劣气候的运营条件。首先是满足供氧要求:列车采用弥散式供氧与分布吸氧相结合的方式,在整体上既提高了车内氧气含量,又保证了旅客补充吸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环保要求:全封闭式的车厢内,装有废物、废水和垃圾回收装置;三是列车在电气和非金属材料等的选用上,满足了青藏高原特殊环境的要求。

这些技术上的突破对于开发西部旅游列车无疑是极大的保障。

三、限制因素

西部列车旅游的开发仍存在一些潜在限制因素。(1)资金问题。旅游列车的初期投入比较大,这笔资金由谁投资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2)行政配合问题。该旅游列车的开行必须有赖于来自行政部门的配合,这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总的看来,“回归之旅”西部旅游列车的开行有着明显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但笔者认为:以上限制因素均非不可解决的问题,西部旅游业有着联合的客观需求,其行政部门最终将适应并尽量满足这一需求。而且就西部地区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西部省份间已开展了区域旅游的推广。在资金问题上,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打造国际知名的西部旅游列车是可以承受的。由此,开发西部列车旅游优势明显,而限制因素最终将获得解决,具有可行性。

开发西部列车旅游的意义

一、加大西部旅游的可进入性,以旅游带动西部经济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开展,越来越多生活在东中部的人们和外国友人,开始关注中国的西部。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文化民俗更是引起了众多人的兴趣。然而,由于西部地区地域广袤,自然地理条件有其特殊性,可进入性较差,长期以来,旅游发展有限。西部列车旅游的推出,有利于增强西部旅游的可进入性,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到西部感受西部风情。大批旅游客源的到来自然会极大地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打造中国列车旅游品牌

西部列车旅游的推出,将以其突出的主题,鲜明的特色和优质的服务,成为众多旅游列车中的佼佼者。西部列车旅游品牌的建立,更会进一步体现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进一步开拓市场。

建议及总结

总之,“回归之旅”西部列车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同时具有开发的可行性。该项旅游产品的开发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此外,该项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够提升我国列车旅游的品质,打造中国的列车旅游品牌。但是,要实现该项旅游产品的高品质,在开发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专车专用。该旅游列车通常情况下应当制作为高档旅游列车使用,这样利于保持其高品质的定位,以及专业化服务的提升:

(2)主题车厢,配套完善。如酒吧厢应当有调酒师、乐队等,营造真实的酒吧氛围;

第5篇:沙漠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关键词: 新疆旅游业 旅游英语专业人才 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旅游业已跻身于激烈竞争的国际旅游市场,其国际地位正在迅速提高。21世纪的中国将不容置疑地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旅游客源大国,亦将成为旅游接待大国,我国旅游业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新疆作为我国最具旅游特色的重要地区之一,其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在涉外旅游业中,旅游英语专业人才数量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新疆旅游业的正常发展。

一、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及特点

新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它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风貌,是中国的特色旅游区之一。《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将旅游分为地文景观、水体景观等6大类,而新疆就集6大类资源于一身。在中国的68种资源类型中,新疆就占56种,居全国之首。概括起来新疆旅游资源有如下特点:

(一)自然风光,秀丽如画。新疆有众多高大的山地: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山上冰岭雪峰耸立,盆地、洼地、谷地和湖泊,犹如串串明珠镶嵌在高大的山体之间。盆地边缘形成的广阔绿洲,像颗颗璀璨的绿珠,成为沙漠干旱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高山湖泊的绮丽风光,别有一番景致。天池、赛里木湖好似一幅秀美无比的天然牧区画。位于阿尔泰山主峰友谊峰边的被称为“人间仙境”的喀纳斯湖,将成为中、哈、蒙、俄四国开发的目标,并将建成21世纪的世界级科学考察基地和旅游胜地。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天鹅湖是我国最大的天鹅湖,现已列为我国唯一的天然保护区――天山尤尔都斯天鹅保护区。

新疆地区属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巨大的昼夜温差,强烈的日照,频繁的干热风,建造了其独特的沙漠景观。将军戈壁的硅化木,乌尔禾的风城――“魔鬼城”,罗布洼地的雅舟群,被称为“死亡之海”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新月型沙丘、金字塔型沙丘、复合型纵向沙垄,吐鲁番盆地的沙疗浴,更为神秘的哈密的呜沙山,这些独特的沙漠景观,开发价值极高。

(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欧亚商路源远流长,早在我国汉唐时期,东以长安为起点,穿过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西到中、南亚、西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就把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欧洲紧密相连。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新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无不烙印着中西文明的印记。

著名的楼兰古城、高昌古城、交河古城、北庭古城,已列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拜城县的克孜尔千佛洞与敦煌、云岗、龙门石窟并称为我国四大石窟,它与库车的库木吐拉千佛洞,对研究龟兹佛教艺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三)民俗风情,多彩多姿。新疆是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聚居区,有46个少数民族。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豪放豁达的哈萨克族、气质雄浑沉郁的蒙古族、擅长骑射的锡伯族、神秘的东乡族、为数较少的俄罗斯族等独特的生活习俗、、文化娱乐形式、集市贸易风格,构成了天山南北最有特色、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这些得天独厚、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奠定了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新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涉外旅游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据统计,1978年全疆接待海外旅游者仅88人次,创汇4.6万美元,到2004年,新疆共接待入境游客2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100万美元,分别增长58.4%和87.4%;而2006年上半年,新疆旅游行业则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据统计,2006年1至6月,全疆接待海外游客超过12万人次,同比增长2.1%;旅游创汇4341万美元,同比增长37.74%。

以上统计数字表明,新疆的旅游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尤其是国际旅游的迅速增长,成为自治区非贸易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新疆旅游业旅游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新疆旅游业既充满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涉外旅游市场人才的需求也空前高涨,更为紧缺。我们知道旅游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它是一门交际语言。学习旅游英语的主要对象是未来从事英语导游、旅游企事业生产、一线接待服务与管理岗位的人员。他们具体承担着以下职能:(1)涉外旅游团体的英语导游、中英文翻译、旅游电子商务、旅行社接待服务工作;(2)涉外饭店宾馆、旅游企事业单位的服务与管理工作等。[1]而目前新疆地区从事旅游英语专业的人员面对旅游业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高素质的涉外旅游专门人才的数量严重匮乏,影响了让世界了解新疆,让新疆走向世界的战略进程。从某种程度上看,旅游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地提供“了解”、创造“走向”的途径。目前,新疆旅游从业人员大专学历以上的人数只占职工总数的15.13%,它与旅游这项综合产业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相差甚远。而从事涉外旅游活动的英语人才更是严重不足,这将成为制约新疆地区涉外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其次,在为数不多的涉外旅游专门人才中,专业素质较高的、能胜任涉外旅游服务职能的人员可谓凤毛麟角,更为匮乏。涉外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涉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这将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再次,高等院校在培养旅游英语的专门人才时,对旅游市场不了解,教学内容更新较慢,教学脱离实际,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够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无法胜任工作。

随着新疆涉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成为了阻碍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笔者认为,解决涉外旅游业专门人才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应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适度扩大招生数量和规模。高等院校应结合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务实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套系统的、高效的旅游教育的人才开发体系和开发机制,开设旅游业急需而又紧缺的应用型专业和学科。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培养一批旅游业发展所急需的旅游电子商务、度假管理、旅游英语、景区规划、宣传促销、理论研究等专业技术人才。

第二,提高涉外旅游专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在新疆地区,旅游英语人才所服务的对象是大量来疆旅游的国外游客以及大批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如何用地道的英语来介绍新疆旅游资源的特点,让外国游客了解新疆旅游景观中积淀着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通晓以旅游资源为载体所承载着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及伦理道德等内涵,是非常重要的。[2]这就要求涉外旅游专业人员在旅游活动中必须熟悉和掌握新疆的旅游文化知识,针对旅游常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中外文化差异、中外饮食区别、中外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人物、名人轶事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进行专业的英语阅读和口语训练,拓宽知识面,增强交际能力。[3]

第三,做好涉外旅游接待工作,掌握一些英语语用策略,如涉外旅游中委婉、得体的礼貌原则,变通、幽默的语用策略等。[4]面对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性格、不同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的游客,涉外旅游专业人员在介绍新疆的旅游文化资源时,所使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应恰到好处,传承文明。这样既可以使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新疆旅游资源的特点,同时也使他们有一种被尊重感,加深对新疆的美好印象。另外涉外导游幽默风趣的话语也会给游客创造轻松愉快、活跃生机的旅途气氛,使外宾不会感到疲倦,保证了旅游服务质量。

第四,在实际工作中,涉外旅游专业人员不但要将旅游的理论知识和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知识相结合,而且要将英语语言训练与旅游专业培训相结合。旅游英语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属于交叉学科的课程,一般旅游英语专业人员在学校所学的英语和旅游方面的知识都是基础,而建立在两者之上的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知识、解决和处理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才是发展的方向。此外旅游英语专业人员应不仅能用英语提供旅游服务,还要懂得旅游管理,熟悉旅游产业的相关知识,同时,应不断更新和掌握最新国内外的旅游管理知识和理念。

总之,大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服务于现代化涉外旅游第一线的旅游英语专门人才,对填补新疆涉外旅游市场需求的空缺,推动新疆地区旅游业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适应这一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必须加强我国涉外旅游专业人员专业外语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其更好地参与新疆旅游文化资源的对外宣传、跨文化交流等活动,为新疆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段开成.旅游管理专业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第6篇:沙漠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英文摘要】As a eco-tourism,Grassland eco-touris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dern tourism industry. However, there exist a large number of problems in practice, such as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ve omission, tourism, environmental capacity and other issu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ts causes,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ways of the protection of grassland eco-tourism in legal area.

【关键词】草原生态旅游;旅游环境容量;环境保护;法律保障

【正文】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65年,由美国学者贺兹特建议对文化、教育和旅游进行再反思,并提出包含生态旅游含义(ecological tourism)的倡议。即提倡对当地文化与环境最小冲击下,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与游客最大满足的旅游活动。自此,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开启了生态旅游的新时代。草原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多功能性。它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净化环境、营养循环、生物多样性和游憩休闲方面对维护人类生存,保持生态平衡起了重大作用,因而草原生态旅游在生态旅游发展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因为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个人财富的增长,人们的工作压力也不断增加。所以人们渴望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释放压力,回归精神的宁静,这使得生态旅游在国内异常火爆。尤其是草原的夏秋,香花遍野,芳草依依,迷人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因而草原生态旅游也成为现代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一种体现。当前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原则等方面给予很大关注的同时,也为草原生态旅游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学术专家以、旅游业内人士及生态旅游爱好者们一直都在探讨,希望中国能早日出台生态旅游质量标准,促进中国生态旅游稳步、健康、科学发展。因此,从法律层面探讨草原生态旅游的相关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草原生态旅游概况

草原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据《中国统计年鉴》(1988)提供资料,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为3.365亿公顷,占世界草原总面积的7.1%左右。而且几乎涵盖了世界上主要的草地类型。从热带亚热带草地、温带不同类型草原,泛滥草原(又称河漫滩草地)到高寒草地等,有草甸,有草原,有荒漠。各种不同类型的草地,由不同的植物组成,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呈现不同的景观。草原不同于森林、农田,它以其辽阔美丽、多彩而为人们所称赞。正因为如此,草原对人们有巨大的吸引力。草原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十分突出。比如有水草丰茂,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若尔盖大草原,有“手摸白云天,脚踏花草地”的空中草原,有保留着少数民族文化遗风和生活习俗的呼伦贝尔东部草原,有“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之称的伊犁草原,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以及有上千大小湖泊的鄂尔多斯大草原,和群山争雄、江河奔流的川西高寒草原等。这些各具特色的草原,以其特有的风景、地貌和民俗风景吸引着大批累于都市繁重生活压力的人们参观旅游。因此,国内草原生态旅游前景良好。然而,草原生态系统如其他特定生态系统一般,具有自身的群体、群落发展和结构。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地区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草原地区非生物环境构成的,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基本机能单位。其中,人类活动对这一动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来,在全国绝大多数草原均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系列生态问题,如草原退化、碱化和沙化、气候恶化以及严重的鼠害等等。这是由于人类生态观念不强、盲目发展而对草原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违背于可持续发展道路而造成的生态恶果。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北方地区沙漠化面积已近18万平方公里,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20年间,因沙漠化已丧失了3.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草原生态形势严峻。传统的草原旅游给当地经济与前来参观的游客带来了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利益,但同时,也对当地社会、环境、教育、民俗等方面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甚至旅游部分地加剧了景区草原生态环境的退化。草原生态旅游又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从数量与质量上均存在不尽人意之处。

二、在草原生态旅游实践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来说,草原旅游资源,由于其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及独有特色,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则更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草原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有限。作为对生态旅游生态化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的旅游环境容量(TECC),是衡量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数。其内涵为:“某一生态旅游地环境(指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生态旅游相关者)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 旅游消费舒适度减弱、旅游经济受损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生态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生态旅游活动强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1]根据这一概念,不难看出,它是衡量生态旅游环境保育和生态旅游发展之间是否和谐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开展生态旅游时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又要强调生态旅游活动必须有一定的限度。据此也可得出:草原生态旅游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旅游环境容量出现偏差。对这一地区的开放就必须谨慎,游客流量和相关活动的开展就必须考虑对当地社区的影响。[2]第二,草原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法律方面的问题。具体而言,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1、草原生态法律体系不完善。一些从事旅游管理的部门人员和部分学者,往往热衷于资源的开发、景区的规划设计和生态旅游经济效益的分析研究,而不太注重从事宏观的诸如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分析研究,生态旅游法律、法规、政策滞后于生态旅游的实践。[3]在旅游法方面,没有全面规范旅游业的基本法,而且规范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定也存在虚置问题。并且法律运行保障不畅,具体如何落实和操作一直缺乏程序性的落实机制。环境保护方面也没有针对旅游尤其是草原生态旅游这一特殊行业可能产生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必要的规范。这对草原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开展是个巨大的隐患。2、草原生态旅游法律缺乏统一系统的管理体制。当前我国就草原生态旅游管理方面存在着多个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管理权限和管理重点,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这就使得草原生态旅游区管理出现不作为、滥作为或者各自为政,极大地影响草原生态旅游的进程。第三、缺乏科学的草原生态旅游法律保护意识。虽然追求健康、亲近自然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对于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却存在着“挂生态旅游之名,行破坏生态环境之实”的现象。这也说明人们对草原环境保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第四、草原生态旅游环境质量标准不健全。因为草原生物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所以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必须有相应科学的质量标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尚未有一整套系统衡量草原生态旅游质量的标准。第五、法律监督不力。有关行业法规亟待出台,监督稽查制度需要建立和完善。[4]

三、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进一步更好的用法律作为武器保护草原生态旅游

草原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部分,必然符合生态旅游的较高层次要求。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可以把生态旅游如下简明公式表示:

生态旅游=感受与享受自然+认识与研究自然+保护与发展自然[5]

为了使草原生态旅游能达到这一理想化状态,具有刚性特征的法律则责无旁贷的充当了“保护者”的角色,以期能更好的为草原生态旅游保驾护航。具体如下:

(一)发挥政府在草原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作为草原生态旅游法律关系中的行政主体,从行政法律,规章的制定,到具体办理草原资源征、占、用的相关手续,并监督管理草原资源的使用方面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可以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从草原生态旅游设计规划、建设到管理均以法律手段进行规范和约束。同时,作为统一协调的国家旅游局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功能就明确于制定与旅游相关的政策、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管理和旅游消费引导方面。

(二)积极参与国际生态旅游标识的认证。

国际生态旅游正处于生态旅游稳定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叶至今)。因而,可以从国外借鉴相关成熟理论与实践经验。尤其是在生态旅游地的规划和开发的焦点集中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社区经济发展和环境影响最小化方面,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等国均有成功范例。我国草原生态旅游应当积极地与国际接轨,将其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国情,来进行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工作。

(三)加强对草原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和对草原生态旅游者的监督引导。

在旅游过程中,导游人员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和责任者。因此,在现有的导游规范管理基础上,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6]同时,由于草原生态旅游的技术性要求,也应在导游准入制度方面加入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能更好的为游客起引导作用。

(四)建立合理有效的草原生态旅游法律监督保障体系。

大量的法规出台,需要有力的法律监督以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现。逐步建立草原生态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界定资源管理,以旅游环境容量确定草原环境承载力,通过研究、管理和监测有效的公众参与,提出合理的生态管理措施,尤其要确定合理的游人量以更好的缓减草原生态旅游的压力。

(五)做好草原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并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旅游法律的实施。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有助于草原环境的更好利用与保护。通过多渠道,多方位的宣传草原资源的基本知识,介绍草原生态系统的特性,从而为草原生态旅游做好教育工作,使前来观光的游客有环境保护的观念。同时,明确实行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科技创新观念,以科技作为旅游产业的支持力量,在国民收入的调配上适度加大生态旅游科技投入。比如,改良草种,改善草原生态旅游区的基础设施,使之更易于生态建设,达到环境破坏最小化。

【注释】

[1]严力蛟.生态旅游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第313页

[2]黄沙.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研究.法制与社会[J].2008.01(下)

[3]杨桂华、张志勇、徐永红译.生态旅游案例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M].2004第46-49页

[4]西部开发旅游发展战略课题组.西部开发旅游发展战略.中国旅游出版社[M].2002第59页

第7篇:沙漠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欢迎各位嘉宾莅临明长城西端起点,因天下第一雄关而命名,被誉为湖光山色、戈壁明珠的嘉峪关市检查指导工作。我是 , 是嘉峪关市旅游局工作人员,非常荣幸能够担当此次工作。

首先,我向各位领导、嘉宾介绍嘉峪关市基本概况: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它东连历史文化名城酒泉市;西接我国最早的石油城玉门市;南望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与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北通浩如烟海的巴丹吉林大沙漠,与金塔县和内蒙古额济纳旗相连。

嘉峪关市公路、 铁路、航空运输四通八达,呈立体交通格局,是河西走廊的重要交通枢纽。国道312线高速公路纵贯全境。

嘉峪关火车站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一等客、货运站和二等编组站,每天有46趟列车通过。嘉峪关机场作为亚欧航路备降机4E类机场,目前已开通北京、天津、上海、成都、西安等地航线,即将开通广州、乌鲁木齐航线,区域交通集散中心初步形成。

嘉峪关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唯一的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交汇的城市。关城文物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悬壁长城号称西部八达岭,盘旋于黑山之上,气势雄伟,蔚为壮观;石关峡景区是丝路文化的典型代表,张骞出使西域就从这里经过;魏晋墓群具有地下画廊之称,周边分布着2000多座墓葬群,出土的驿使图是中国邮政的标志;七一冰川终年积雪,距离市区116公里,是亚洲距离城市最近的冰川;嘉峪关夏季上升气流优良,是世界三大滑翔基地之一,举办过首届国际滑翔赛。相继建成的4A级东湖生态旅游景区、紫轩葡萄酒庄园以及嘉峪关大剧院、多普勒气象观光塔、森林公园、长城博物馆、城市博物馆等一批人文景观。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挖掘提升文化内涵,培育出

嘉峪关市已形成以冶金工业为主体,化工、电力、建材、机械、轻纺、食品为辅的工业体系。酒钢集团公司已形成了以钢铁冶金工业为主体,冶金新材料、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酿造、建材工业为主导的多元工业体系。酒钢(集团)公司已形成1000万吨铁、钢、材综合生产能力,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位居全国企业500强第155位。

第8篇:沙漠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关键词】贫困 扶贫 旅游扶贫 模式

    一、全方位认识贫困

    1、贫困的定义

    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衣、食、住和医疗等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相对贫困指代的是一种不平等的概念,即不占有大多数人所消费的物品的人是贫困者。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的贫困指的是绝对贫困,而发达国家中的贫困指的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2、贫困的三个层次

    一般理解贫困就是收入低、消费低,实际上这只是对贫困的第一个层次的认识。第二个层次的认识就是除了低收入和低消费之外,贫困还体现在教育医疗卫生营养以及人类发展的其它领域方面,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指标,而是涉及到社会指标和人类发展指标。第三个层次的认识就是进一步扩展为没有权利,没有发言权,存在精神脆弱感和恐惧感,这是从贫困的心理和贫困的文化角度来认识贫困。

    二、旅游业在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提高扶贫开发水平,这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扶贫是利用贫困地区旅游资源,通过旅游产业扶持当地经济的发展来全面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扶贫模式和手段。旅游扶贫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扶贫手段,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要求,这决定了它在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上的作用巨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成了贫困地区的四个转化

    一是旅游可以把贫困地区现存的无效资料转化为有效的资源。二是可以把贫困地区有效的资源转换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三是可以把贫困地区的旅游产品转化为市场的有效需求。四是可以把有效的市场需求转换为贫困地区社会各方面的经营效益。

    很多东西在其它产业的发展里可能是毫无作用,但是在旅游的发展里可能是很重要的资源,旅游的资源观是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比如沙漠,它是环境退化的产物,也是影响环境的恶劣因素。各行各业都谈不上沙漠对其发展有什么意义。从旅游的角度来说,首先可以组织沙漠观光,其次可以组织沙漠探险,最后人类改造沙漠的成就也可以变成沙漠旅游的对象。而宁夏、内蒙有些地方就已经把沙漠旅游变成自己的主体产品。这样没有用的资源对旅游业来说也可以转化成非常有效的资源,关键是如何做好这四个转化的工作。相关例子充分体现了旅游业的相关优势,即可以把所有的东西都拿来为自己所用,并且在进一步的转化后,使之成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由于旅游具有比较强的综合性,在转化的过程中,就会成为社会各个方面的经营效益,不仅是旅行社或者饭店等旅游业企业自身有效益,而是使社会许多行业都会获益。正是有了这四个转化的特点,使旅游业在提高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水平上能够起到非常突出的作用。

    2、实现了贫困地区四个层次上的交流

    一是由于国际游客来到贫困地区旅游,实现了国际之间的交流,为贫困地区直接实现了创汇增收。二是旅游创收被分配到贫困地区的各个行业,实现了产业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产业之间的渗透和互动。旅游产业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特点,其行、游、住、食、购、娱六个要素,延伸下来涉及到社会经济体系的100多个行业,这样就使旅游所带来的各种效益在各个产业之间进行了交流。三是促进贫困地区城乡之间的交流,实质上是完成了又一次国民收入再分配。四是实现了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即完成了各地财政收入的一个再分配,是货币与资源的再交换。这四个交流充分体现了旅游业多层面、跨区域、跨行业性,因而能为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3、形成了对贫困地区发展的多功能全方位的推动

    (1)经济层面。在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以游客流为载体,形成了服务流和物料流,带动了资金流和人才流,拉动了信息流和商务流,创造了文化流和科技流。流动的规模越大,流动的频率越高,就越能体现出旅游发展的意义和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从长远来看,随着旅游业从新的经济增长点成长为新兴支柱产业和动力产业,自然会形成以经济功能为主,多种功能并进的良性发展格局,使旅游业在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上起到更大的作用。同时,贫困地区是重要的旅游发展后备地区,其所形成的很多旅游产品在市场上都是新的产品,进一步会引发比较广大的市场需求,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格局。

    (2)精神层面。贫困地区都具有一种贫困文化,即心态贫穷,观念落后,精神短缺。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通过针对性的扶志、扶智,能够开阔当地人的眼界,转变当地人的观念,增强自尊自信和自强意识,这种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转化成更深层次的生产力,成为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根本动力。

    (3)文化和环境层面。多年的旅游扶贫实践证明,旅游发展与文化和环境密切相关,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旅游卖的是环境和文化,保护环境,挖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并由此而形成了深层次的利益机制,最终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创造了条件。

    旅游业之所以能够在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由旅游业自身客观的性质、规律、特点,尤其是客观存在的市场潜力所决定的。目前就中国市场的情况而言,短缺经济已经从根本上结束,所有产业的发展都取决于市场前景,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地区的发展也取决于市场前景。哪个产业有市场,哪个产业就有真正的发展前景,这也决定了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必将为我国扶贫开发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进一步提高旅游扶贫水平的主要对策

    1、突出三个优势

    贫困地区从旅游的角度来说,一般具有以下三个优势。一是资源条件好。因为贫困地区多数都处在交通不便的地方,资源得以保留,形成了好条件。这些地方往往都有非常好的旅游资源,有很多好风景,而且往往是“藏在深山屈a href=//shici.7139.com/265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词丁?这样就孕育了发展的后劲。二是破坏少。破坏少反过来说就是保护的好,意味着有后发优势,即可以在最好的状态下进行开发。例如山西有很多大院,因为穷而保留下来了。三是独特性强。贫困地区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形成了非常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旅游开发中容易形成自己的品牌,容易在市场上真正的树立起市场形象,这三个突出的优势是多数贫困地区都存在的。

    2、认清三个弱势

    (1)区位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差。由于可进入性差,在市场上不容易形成很突出的形象。

    (2)基础设施薄弱。通过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一方面的弱势正在逐步缓解。

    (3)人才缺乏。人才缺乏的弱势特点是眼前感受不到的,往往要在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充分认识到。旅游扶贫里出现的所谓好心办坏事和资金花得不到位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由缺乏相应的人才造成的。

    3、处理好三个关系

    (1)资源和产品的关系。资源和产品的关系是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很多地方只是满足于有什么资源,而不是着重研究这些资源怎么转换成产品。这里边还涉及到其他一系列的问题,如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开发成产品,开发的轻重问题以及开发的时序问题。

    (2)产品与市场的关系。产品要对应市场,就必须研究市场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才能开发什么。例如山西乔家大院开发很成功,然后跟着就出来一堆王家大院、张家大院等等,产生的直接作用是客人在分流。从长远来看,如果各个大院各有特点,就会刺激更多的人流前来,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了避免产品同质化问题,就需要产品分档次,市场分层次。对应好了,开发才会有效果。同时还需要研究产品和市场的衔接以及产品的雷同问题。旅游说到底是寻求差异,没有差异就没有吸引力,差异性所形成的独特性是旅游产品的根本。

    因此,在开发时不但要研究如何开发资源,同时也要研究如何开发市场,把这两个开发联系在一起,项目才能真正成功,旅游扶贫也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3)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之下进行开发,在开发中要加强保护。贫困地区一大优势就是资源破坏少,如果在开发的过程之中造成破坏,等于是一边开发一边在削弱优势。这其中很重要的是观念问题,也就是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有很多开发都是模仿性的。比如说当前比较突出的景区城镇化、乡村庸俗化等问题。保护第一,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满足旅游者的差异性需求。从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角度来说,这是根本性的问题。这个关系处理好了,就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项目才能真正有独特性。必须认识到旅游和环境的天然耦合的关系,在对自然环境进行充分保护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人文环境、文化传统的保护,这样才可以形成独特性,在市场上有卖点。

    4、加强三个建设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近年来中央各个部门和各地区工作的重点。需要研究包括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怎么来下功夫等问题。西部很多地方的路,很多贫困地区的路,实质上就是旅游路。如青藏铁路,中央决定修建青藏铁路,最后一个决心就是加大旅游的流量。

    (2)加强人才建设。人才建设是一个走出去的问题,也是一个请进来的问题。有了好的人才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有时候不是光靠一个人,而是靠一个人才群体,这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3)加强治理结构的建设。治理结构的建设是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在政府这个层面上,如何形成好的旅游扶贫治理结构。第二个层面是在开发的过程之中,就项目来说如何形成好的治理结构。没有好的治理结构,招商引资就不可能真正落实。有些地方政策优惠到极限,实行零门槛,什么条件都没有,这样的政策是没有后劲的政策,是超越权限的政策,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说变就变,往往会吓跑开发商。而真正的开发商注重合作对象,看的是有没有一个好的机制。有了好的治理结构,招商引资就会很顺利。反过来说,制度环境不好,没有形成合理的治理结构,投资商即使来了也会走掉。

第9篇:沙漠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初到位于毛乌素沙地腹地的乌审旗,实在不敢想信这就是寸草不生、飞鸟难过的死亡之海,放眼望去,零星的沙丘反倒成了绿树丛中的点缀,一些正在建设中的工厂显示出这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投资热土。

中国沙漠中的五大沙漠和四大沙地都在内蒙古,原本是荒芜人烟、悲壮凄美的不毛之地,如何变成生机勃勃、商机无限的魅力之地?是人类征服了沙漠吗?

7月8日,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郝诚之在接受《小康》采访时非常反对征服沙漠的说法,他说,沙漠不是没有生命的地方,过去叫战天斗地,征服自然,以为人类是造物主,要把对方打败、打垮、踩在脚下,这是一种对抗型思维,不是顺应型思维。

征服自然是一种蔑视自然、夜郎自大的文明,是一种摧毁的文明,是不可持续的文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沙漠、开发沙漠?

“不以绿色画句号,产业链上做文章。”郝诚之说,西部大开发,生态是重点,沙漠化防治是难点,沙区群众脱贫致富是焦点,突破口是产业化。“沙产业的主体和火车头是企业家,靠农牧民拉不起这个链。”

“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资源增值。”这是沙漠地区实现小康社会的完美模式,但是如此宏大而又艰难的主题,企业真的能挑起这个“大梁”吗?企业治沙的动力是什么?

从被动治沙到主动开发

库布其沙漠,中国第六大沙漠,世界第九大沙漠,地处鄂尔多斯高原的北端,黄河巨大的“几”字型南缘,象一张弓弦把黄河冲积平原与高原分隔得泾渭分明。

库布其沙漠千百年来给当地人带来的是挥之不尽的悲苦与辛酸――多少人因其环境的恶劣而泣走他乡,多少人因大漠无路而有灾无法救,眼看着辛辛苦苦喂养的牲畜活活饿死。不足四十公里的路程,进一次城得走整整三天,盖一处简单的民居,马拉羊驮,要准备三年。

几十年来,当地农牧民最大的期盼就是沙漠不再起,沙尘不再扬。但是茫茫沙漠,谁敢轻言征服?

没有想到,一个与沙漠生态产业毫不相关、以能源重化工业起家的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公司(下称亿利集团)却在不经意间成功地走上了治沙用沙、保护黄河的生态之路。

1995年,亿利集团诞生在库布齐沙漠腹地――哈拉芒奈湖畔。哈拉芒奈湖是一个盐碱硝混生的露天湖,沉睡着总储量高达1.8亿吨的盐、芒硝和天然碱,其开采历史可追溯到西汉。当年,现任亿利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王文彪,只身来到被当地人俗称“盐海子”的哈拉芒奈湖创业。

这里没有水,没有路,没有电,没有电视通信。既感觉不到市场大潮的潮起潮落,也体会不到资讯的万千变化。由于连绵的沙丘阻隔,亿利集团外运这些化工原料时不得不绕道而行,多走二百公里的路程,每年多消耗运费数以千万元计,而哈拉芒奈湖这个天然原料基地也随时有被沙漠埋掉的危险,这成为制约亿利集团快速发展的瓶颈。

种树护湖,修建穿沙公路,彻底打通库布其沙漠腹地和外界的交通是亿利集团最现实的选择。但毕竟是在茫茫沙漠中修路,修路容易护路难。亘古大漠里,一场风暴一夜之间可以移动大量的沙丘,可以覆盖树木房屋,何况是一条道路?

亿利集团多次进入沙漠腹地,向当地农牧民和专家求教。他们发现,在降雨量只有几十毫米的沙漠里,沙柳、柠条等灌木,以及甘草等植物,居然长势茂盛,特别是沙柳,越砍长得越旺,而且柳枝扦插即可成活,这是最好的天然防沙工具。

防沙植物找着了,移动的沙丘怎么办?他们也曾想到采用以色列和新疆的做法,但造价昂贵,难以承受。在多次的摸索实践中,他们发明了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又极具科学道理且造价低廉的生物固沙措施---网格固沙,这种被亿利集团称之为沙障的土办法是:用沙柳枝或沙蒿(沙生植物)、农作物秸杆,从沙丘底部到顶部打成2米见方的网格,防止沙丘移动,在网格内根据地理条件,按照林、灌、草相结合的原则,大规模地进行植被种植。这一系列生物措施,他们称之为围封补播(或飞播)。

从1998年开始,亿利集团历时4年,建成了5条总长度350公里的穿沙公路,由此每年节约原料运输费用1500万元。

穿沙公路是亿利集团修的,但受益的不仅仅是亿利集团。路修到哪,水和电就通到哪,这使周围1.1万平方公里的沙区人民受益,3.2万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过去三天的路程现在只用几十分钟就可走完,路两侧以农户为主的牧家乐旅游接待点层出不穷,沙漠深处湖泊的鲫鱼、肉、乳食品源源不断走向市场。

路通了,贩蔬菜、贩肉食的农用车、个体客运车穿梭往来。城市里的瓜果蔬菜、农村里的肉禽蛋奶运输车擦肩而过。一条穿沙公路活跃了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

因护路而建造的林草带不仅固住了沙、护住了路,而且还在库布其沙漠北缘、黄河南岸,以企业加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构筑了一条长242公里,宽5公里的以甘草种植为主的百万亩防沙护河工程,每年由库布沙漠倾泻到黄河中的沙量可减少数亿吨。

10年来,亿利集团共在沙漠里种植各种乔木10万亩,种植柠条和优质牧草110万亩,种植沙柳100多万亩,种植和封育甘草220万亩。亿利集团沙漠总治理面积达到300多万亩,可控制沙化面积已经达到1000多万亩,使1/3的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亿利集团之所以愿意在沙漠生态治理方面投入巨资,并取得成功,亿利人说得好:不应当把沙产业当作一个公益事业,只强调道义回报,我们强调的是物质回报,要有经济利益。追求利益才是企业永恒的动力。

企业与农牧民双丰收

亿利集团在被动治沙中又发现了一个商机――开发沙漠生态旅游区。

王文彪在一次次进入大漠深处,探讨护沙办法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世外桃园――七个排列似北斗星座的沙漠湖泊,这就是藏在沙漠深处的七星湖。

七星湖是黄河故道残留的七个冲积湖,呈北斗七星状排列而得名,在当地有“天上北斗星,人间七星湖”的说法。

七星湖旅游区坐落在亿利生态基地的西北面,北距黄河约40公里,是亿利集团投资开发的集旅游休闲、度假观光于一体的沙漠生态旅游区。

在实施沙漠生态产业化工程过程中,亿利集团投入巨资,建造了道图嘎查牧民新村,将这个范围内牧民的草场土地纳入了基地规划建设范围。亿利集团出资为入住牧民新村的40余户牧民每户提供了100余平方米面积的标准住房。房内配置了土暖气、自来水、照明电路、通信电缆等现代生活设施。

亿利集团根据每户牧民所拥有的草场面积按每亩地180元给以一次性补偿。农牧民获得补偿后还可以将土地返承包经营,种植甘草等沙生药用植物,或者在承包地上打草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农牧民既是企业的股东,又是田间工人,每年有近万名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并且每年能得到近3000万元的直接劳务收入。

七星湖旅游区开放后,道图嘎查居民每天可为旅游区提供上千只食用肉羊。亿利集团每年给当地农牧民提供劳务机会上万个劳动日,仅此一项农牧民就能收入劳务费人均6000元。

从护路方案的确定到百万亩甘草防沙护河工程的建设,亿利集团形成了“从一条穿沙路到一片甘草带,从一片甘草带到一条生态链,从一条生态链到一个产业链”的沙漠生态治理产业链。

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评价说,“亿利生态工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光有生态效益,没有任何经济效益,不能给地方老百姓带来效益,老百姓富裕不起来,建成也很难维持。基地加农户这个模式组织农民保护,不会造成破坏,可以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企业目标与人类目标结合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治沙当作国家义务或个人壮举,由于治沙难度大,收益低,使得多少人视治沙为畏途。除了那些极具公益精神、牺牲精神的人们投身此中,鲜有商业资本和规模力量自发进入。

郝诚之说,“沙产业之所以叫产业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如果是一个产业,进入市场,赚不了钱叫什么产业?”

但是茫芒的沙漠之中,从哪可以掘出金子呢?

在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京陆看来,毛乌素沙地里的沙生灌木就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巨大宝藏。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1600年前这里还是水草肥美,风光宜人的牧场,后来由于战乱、气候变迁和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的过度放牧,导致当地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这里是“假沙漠、真草原”,生长着大量的沙生灌木,它们具有极强的抗风沙耐干旱能力,被称为防风固沙的先锋植物。以沙柳为例,它每3年需要平茬一次,否则就会枯死。平茬后沙柳单株生长范围会比平茬前增加8倍,防风固沙能力提高10倍。

大多数农牧民认为,沙生灌木只能用于烧火做饭,扎篱铺路。而在李京陆眼里,这些沙生灌木都是可以用来进行生物质发电的原料。

李京陆告诉《小康》,他在2005年11月和2006年2月先后两次委托科研单位,对沙柳、红柳、旱柳、杨柴、柠条等10种沙生灌木进行了热值、灰融点和有害成份的测定,结果令人振奋:2吨沙生灌木生物质的发热量至少相当于1吨标准煤,而其有害成分基本不存在。这使得李京陆梦想中的利用生物质发电的愿望成为可能。

2006年10月,李京陆在毛乌素沙地腹地乌审旗注册成立了“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投资3.2亿元人民币,建设一座2x15兆瓦的生物质热电厂,并与数十家农牧户合作,逐步营造60万亩自有沙生灌木能源林基地。该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建成并网发电。

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绿色电力约2.1亿度,治理沙漠20万亩,年利用沙生灌木生物质原料近20万吨,使当地农牧民年增收约5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近2000个,减排温室气体13万吨,循环利用工业废水近100万吨,且对16000吨生物质灰渣全部转化为复合钾肥进行综合利用,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

虽然这只是一个示范项目,但李京陆对此非常有信心,因为这是未来能源的必由之路,是大势所趋。他说,如果取得成功,可以再引资300亿元扩大规模,可以年增绿电210亿度,实现快速治理内蒙古四大沙地的4000万亩沙地,年获取生物质2000万吨,为当地农牧民创造20万个就业机会,增收50亿元。

郝诚之说,“如果一个企业的目标能够和人类的目标结合起来简直幸福死了。”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的绿电项目虽然还面临着一些细节的难题,但从发展方向来看,恰恰是与人类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一致,这个企业的前途也将是幸福的。

开发沙漠产业成为趋势

在内蒙古,以企业为主体,利用沙漠中的资源,联合当地农牧民治沙用沙的企业远不止这两家。

东达蒙古王集团利用沙柳作为造纸原料,生产高档包装纸项目,首期生产10万吨,产值可达3.2亿元,农民可增收6000多万元。如果规划的50万吨全部投产可消化沙柳100万吨,相当于250―300万亩沙柳的产量,可给当地农民带来3亿元的收入,企业可创产值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