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精选(九篇)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

第1篇: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职技高师;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84-04

问题的提出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多种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迫切需要提升工程技术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6月,教育部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年2020年,参与计划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要达到10%的比例,全日制工科研究生要达到50%的比例。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职技高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和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两重任务。在国家“卓越计划”指导下,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代表的职技高师分别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卓越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职业教育所需的具有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卓越师资。这一改革目标的实现,对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大学数学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美国在“迈向2020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具备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及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大学数学是卓越人才培养关键中的重点已成为共识。学习数学不仅要获得一大堆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目前,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主要介绍数学定理、推导证明与例题,着重于逻辑推理的严谨,缺乏实际应用的例子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背景分析,学生学习感到难度大、无法理解具体应用,进而导致学习兴趣锐减、学习效果不佳、与专业学习脱节等等。如何开展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笔者拟从职技高师的角度探讨“卓越计划”下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与实践,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职技高师基础课程的数学,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二是作为职技高师的数学专业,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

“卓越计划”下数学基础课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人才的质量。目前,各理工科专业类别大都开设数学课程,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式以及研究问题的着眼点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传授数学知识外,还要强调逻辑思维的训练,“卓越计划”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立适应“卓越计划”的基础课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保证。2010年至2012年间,我们在对全国四十余所中、高职院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在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方案中,对数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以下创新改革。

进行数学基础课分类分级教学改革 依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首先,构建了不同专业需求、具有专业特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大学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数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类别,实施了机电类、经济管理类不同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生源,实施了区别高中生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不同的教学大纲,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同时在机电类专业高中生源中进行了分级教学,实施了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改革,形成了适应“卓越计划”的数学课程教学方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理论知识与数学实验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改革。增加了数学实验课程,以Matlab软件为例,让学生掌握数学编程与科学计算能力,如将Matlab引入线性代数课程,使之与线性代数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线性代数课程的最新计算工具和方法,不仅可以用手算低阶的矩阵,而且使学生学会求解6阶及以上、复系数的线性代数问题,适应后续课程的学习,提高数学基础课的效果,为专业应用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

强化案例教学 数学基础课程除了加强基础知识训练与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外,重点强化数学的应用性。根据“卓越计划”强调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数学基础课实施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学会”转变;从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向以专业工作需要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为中心转变。根据机电类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如电路分析、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图形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等需要进行大量分析的实际情况,提出在不降低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改变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概念、定理、证明、例题的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科学计算能力,以适应后续课程学习与培养应用能力的需要。如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课题组教师在电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杰尔霍夫电路方程、信号变换与信号处理、定积分与拉普拉斯变换性质求解刻画RLC电路等应用案例;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机械运动分析、流体力学受力计算与流量分析等应用案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金融与人口的指数增长模型、均衡价格模型等案例。又如在“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中,增加了解析函数在平面向量中的应用、留数计算在数字滤波器性能分析和形状设计中的应用案例等等,在“线性代数”课程中增加了投入产出模型案例等等,以此强化数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通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数学在专业中的运用,明确学习数学基础课的目的,了解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途径。此举受到各相关学科专业的欢迎和好评,对“卓越计划”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体会到,实施“卓越计划”下的数学课程创新改革,一方面对教师继续学习针对培养对象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可激发数学课教师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更加明确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支撑学科、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意识,改变了强调完整地讲授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观念。

编写数学课教材 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从专业需求和“卓越计划”的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入手,理学院先后召开学生座谈会、各专业学院教学院长和专业教研室教师座谈会,听取专业学院对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意见。结合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删减了部分较难理解的内容,增加了相应的实例、有利于提高思考能力的练习题和数学家简介,编写了适合我校机、电类专业的《应用高等数学》教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完善数学精品课资源平台 我校“高等数学”课程是天津市精品课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是校级精品课程,在校园网上,这些课程的网页成为教师和学生课外自学的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进一步了解问题的背景、发展历史、解决问题的过程,历年的考试试卷分析等,提高学习兴趣,其中的“互动答疑”链接可使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提高学习的效果。

以竞赛为载体强化数学建模与数学应用能力 “卓越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强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在数学基础课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学建模是把数学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桥梁,强调数学原理和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强调计算机技术作为数学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针对职技高师“卓越计划”的特点,我校在多年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举办学校数学建模竞赛,由教务处颁发竞赛文件,理学院承办。以建模竞赛为切入点,通过数学建模讲座、培训及选修课的开设,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和内容融入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在专业中的数学应用能力。三年来,每学年的第二学期(5月份)组织竞赛,参赛报名的原则是:(1)学生自愿报名,鼓励不同专业学生联合组队;(2)由学生所在学院推荐,形成全校各学院支持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氛围;(3)参照国家数学建模竞赛的方式和时间安排,进行学校建模竞赛;(4)评选学校数学建模竞赛奖,纳入学校对学生的奖励,记录学生课外学分;(5)从获奖队伍中选拔25支参赛队代表学校,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竞赛。在2011―2013年国家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取得了获得国家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天津市一、二等奖15个的突出成绩。

“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对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技高师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方面军,其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发挥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职技高师的领军校,于上世纪创立的“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成为我国职教师资“双师型”政策的核心成果之一。

在全国8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中,1所学校(天津)拥有“数学”和“统计学”一级硕士点;8所学校都设有数学类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教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同时都承担全校的数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3所学校(天津、江苏、河南)的“高等数学”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在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在职技高师中,一方面数学专业担负着培养中、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教师的重任;另一方面数学作为职技高师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师资的新要求下,对职技高师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研究至关重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理学院通过对中、高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和师资现状的调查,按照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的要求,制定了职技高师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方案,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以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准教师素质与能力。

数学师资素质与能力分析 在对全国13所高等职业院校和28所中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学与数学师资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数学课程应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继续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任务;以提高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为目标;以适应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所需的限定选修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任意选修内容,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讲座、数学活动以及学生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内容。达到职业院校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教师应系统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了解数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了解机械、电子、财务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学建模方法,能熟练应用Matlab、Spss等数学软件,具备应用数学知识进行数学计算、数据分析的能力和进行数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制定数学专业“卓越计划”改革方案 在对天津、江西、广东等职技高师数学类专业教学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依托“卓越计划”,以“强基础、善应用、重能力”为指导思想,制定了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的系列改革,包括大类招生改革、学分制管理改革、实行导师制、专业分流与模块化培养等等。模块化培养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师范教育模块、专业提升与拓展模块等。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校学生初次就业率和考研率明显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奖3个,天津市奖10多个的突出成绩。

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数学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数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实施了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平台基础建设、科学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数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等一系列改革后,我校成功获得“数学”、“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培养的研究生有近20%考取了国内外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结语

基于“卓越计划”的职技高师数学教学创新改革的实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服务于专业并支撑专业课教学,在专业设计环节,发挥了数学计算的优势,我校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在专业大赛和全国建模竞赛中屡次获奖,首届“卓越师资班”毕业生多数被“211高校”的工程实训中心或中、高职院校聘为师资。

深化数学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升应用型大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帆.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66-70.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第2篇: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创新竞赛 质量工程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卓越军事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51-02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工程人才[1]。为此,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在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的核心内容是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锻炼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3]。教育部质量工程支持了一系列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竞赛,美新杯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是其中之一。近三年来,笔者组织了该赛事湖南赛区的选拔赛,并指导学生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本文以该竞赛为例,介绍依托课外科技创新竞赛,开展卓越工程师能力强化培养的探索与体会。

一、我校参加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情况介绍

美新杯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原美新杯中国 MEMS 传感器应用大赛,以下简称美新杯)始于2007年,是面向全国大学生创新的年度科技竞赛。大赛要求参赛选手以团队形式参赛,采用MEMS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制作可以演示和操作的创新应用系统。参赛作品必须为学生原创,谢绝导师课题参赛[4]。大赛吸引了国内外知名MEMS企业(如美新公司、中星测控、Intellisense、Smartec等)的深度参与。这些公司不仅将其产品免费提供给参赛学生使用,为参赛学生提供技术支持,还组织优秀选手到企业开展夏令营活动,并在决赛现场进行人才招聘。美新杯在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实现了两者的良好衔接。由于美新杯形式新颖,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赛。2011年度参赛队伍达到800多支,参赛总人数超过3000人,参赛院校80余所。

作为学校本科学科竞赛计划的组成部分,我校从2009年开始参与美新杯,并一直是湖南赛区的承办单位。我校参赛队伍的数量在逐年上升,参与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2012年的报名参赛队伍达到62支,参赛学员来自机械、仪器、控制、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多个专业。学校历年来参加美新杯全国总决赛取得的成绩见表1。

表1 本校历年参加美新杯全国总决赛取得的成绩

二、依托创新竞赛开展卓越工程师能力强化培养的途径

举办课外科技创新竞赛目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能力培养是老师指导课外科技创新竞赛的工作重点。美新杯要求参赛队员设计并制作出可演示的创新应用系统,并在物联网技术博览会现场进行答辩与展示,目的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行全面的锻炼和培养,完全符合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美新杯的参赛过程可分为作品构思、作品制作和作品答辩三个环节。我们将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工程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强化培养融入到大赛的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参与课外创新竞赛中逐渐提高综合能力。

(一)在作品构思中强化创新能力

人们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创造,产生新知识、 新思想、 新概念、 新成果或新产品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5]。作品的创意是参赛学生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在美新杯竞赛的报名中,很多学生虽然有强烈的参赛意向,但对创新存在畏难情绪,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不够自信,在作品构思中思路不够清晰。针对此问题,我们分三个阶段指导学生进行作品构思,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激发创新兴趣,树立创新信心

兴趣是坚持的动力,信心是成功的保证。我们利用第二课堂举办大赛的启动活动,介绍MEMS传感器和物联网的基础知识,展示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新颖的军用和民用产品,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创新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与技术实现创新梦想的兴趣。通过深入剖析历届优秀作品的制作思路,让学生认识到,利用他们的已有知识和技术,完全能够设计并制作出同样优秀的作品。解除学生认为创新遥不可及的误解,树立学生自主创新的信心。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创新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创新能力的强化培养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在学习、训练和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根据我校的性质与培养目标,我们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武器装备和军事训练中的问题和需求,鼓励学生在日常训练和部队实习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并及时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和产生的灵感。

3.结合作品构思开展创新实践

优秀作品的构思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反复的讨论与修改。自主完成作品构思对参赛学生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创新实践。我们引导学生针对他们发现的问题,提出作品初步想法,然后指导学生对这些想法的创新性进行深入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其想法进行淘汰或者修改。出色的作品构思需要经历多个“发现问题——产生想法——调研创新性——淘汰修改”的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作品构思过程中逐渐提高。

经过有意识的引导,参赛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开展创新实践的思路也更加清晰,参赛学生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创新作品,如2011年我校作品“三轴陀螺仪智能姿态模拟遥控”。该作品的构思过程非常艰苦。在比赛之初,该组队员一直没有形成很好的作品创意,但在指导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他们没有放弃比赛,而是更加细心地在学习和训练中寻找突破点。最终他们在部队实习过程中,发现军用无人机的应用十分重要,但存在操控难度较高,操作手培训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制约了无人机的广泛应用。于是他们提出了利用三轴陀螺仪测量遥控器姿态,简化无人机操控过程的想法。最终该作品荣获全国一等奖和中星测控最佳创意奖。艰苦的构思过程让参赛学生对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类似的作品还有2010年的“婴语翻译器”。参赛学生为了帮助年轻父母更好地了解宝宝的心思,提出了利用婴儿哭声频谱辨识其身体状态和需求的想法。该创意的构思是参赛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在假期生活中得到的灵感。

(二)在作品制作中提升工程能力

工程能力的强化培养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内容。作品制作是参赛学生将其构思转变为可演示的实物的过程,是参赛学生的一次工程实践,对于锻炼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作品制作过程中,重点从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1.作品的工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设定学习目标,主动、自觉、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6]。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优秀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外科技创新竞赛中,作品工程设计的任务则是根据作品构思形成可指导具体操作的图纸,如机械结构图、电路图、程序流程图等。在设计过程中,参赛学生会面临很多课堂教学内容之外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器件等。在参赛学生遇到新知识和新问题时,指导老师不能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寻找答案。学生在独立完成作品设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逐渐提高。

2.依托创新基地和科研实验室资源,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放手让参赛学生独立完成作品的实物制作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指导老师的工作重点是为学生积极创造开展工程实践的条件,在学生遇到工程问题时提供方向指引。我们通过设立创新基地为参赛学生提供了基本的制作条件和相对集中的制作环境。同时,在指导美新杯的过程中,我们还向学生开放了微系统实验室、军用机电实验室等我校相关科研实验室。学生不仅可以利用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调试,还能向实验室的老师和高年级研究生学习很多工程技术与工程方法。

实践结果表明,这种重视学生主体性的指导方法虽然延缓了作品制作的进度,很多参赛作品甚至直到竞赛前一天还紧张调试,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却具有明显的效果。在完成作品制作后,参赛学生最大的变化是面对工程与技术问题时,不再不知所措,而能自信地通过自主学习逐渐解决。部分优秀的参赛学生目前已经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在作品答辩中锻炼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即说与写的能力,要求能思路清晰、流利地、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7]。美新杯的答辩在物联网技术博览会现场举行,参赛学生要面对的不仅是专业评委,还包括众多国内外参展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次全面锻炼。在参赛之前,我们会组织参赛队伍进行集中试讲,模拟比赛全过程。从参赛队伍的试讲情况来看,多数参赛队伍的表达能力还不够出色,答辩中不能准确抓住听众的心声,过于注重技术细节的讲解,没有突出作品的特色与前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创新性、应用前景、技术路线等多个方面调整演讲思路,突出作品重点和我校特色。同时,我们还为参赛学生展示了一些著名人物的演讲视频,如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产品会上的演讲视频等,分析他们的演讲技巧,探讨在演讲中利用多媒体幻灯片、视频片段和姿态语言增强感染力的方法,引导参赛学生对比完善自己的答辩过程,并在决赛前组织参赛队伍进行多次试讲和排练。经过上述培训,参赛学生的表达能力明显增强,各参赛队伍在作品答辩中普遍表现出色。尤其是2011年度总决赛,我校参赛队伍的现场表现获得了现场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贯穿竞赛始终的团队协作能力强化培养

在工程技术高度复杂化的今天,高层次的创新成果大多是基于团队的合作思维,靠个人单打独斗是无法取得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因此,团队协作能力是一名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的能力。然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当前教育体系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在课外创新竞赛中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美新杯要求参赛学员必须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协作意识的强化培养应当贯穿大赛指导的全过程。我们引导各参赛队伍的队长调动好成员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团队气氛,充分发挥每名队员的能力与特长,鼓励每名队员在团队中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充分融入到团队合作当中。由于许多作品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尤其应当鼓励不同专业的队员进行合作,进行技术互补,培养学生在多学科人员组成的团队中的协作能力。通过参加全国比赛,学生不仅拓展了对本校不同专业方向的认识,还加强了与普通高校的交流。

经过大赛的历练,参赛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显著加强。我校2011年作品“三轴陀螺仪智能姿态模拟遥控”的四名参赛队员分别来自系统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和计算机专业,他们经过磨合,最终默契配合,形成了很好的团队能力。

三、结束语

“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战略计划,该计划的实施需要从培养方案、教学改革、课外实践等多方面入手,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美新杯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例,介绍了我们在课外科技创新竞赛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外创新竞赛的积极性,并在指导竞赛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工程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全面提升所进行的一些有益探索,希望能为我国“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 中国大学教育, 2010(7): 4-5.

[2]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 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研究综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1): 24-27.

[3]刘学忠. 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 教育研究, 2008(1): 103-105.

[4]第五届美新杯大赛参赛手册[EB/OL]. [2011-03-05]. http:///a/download/2011.

[5]冯捷梅. 关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思考[J]. 陇东学院学报, 2009(5):140-141.

第3篇: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开放项目教学;实验室建设;示范中心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在新形势下,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是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浙江科技学院作为教育部“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的1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我校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制订了相应的培养标准和实施方案。作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单位,物理实验中心担负着全校8个学院、2000多名学生物理实验必修课教学任务及相关开放性实验任务,是培养学生基本科学实验技能和工程素质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进校后基础实验培训及了解基本测量仪器设备使用主要场所。作为基础实验室,更好地为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服务,是物理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二、国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经验

美国欧林工学院教育项目被认为是美国高等教育界近几十年来最大胆的试验。它提出了“欧林三角”这一独特的课程理念,并将跨学科教学设计和“基于项目”的教学贯通全学程,尤为关注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团队能力的培养,欧林工学院独辟蹊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进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1]。又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合教育”模式,建立了遍布世界各地的3000多个合教育用人单位网络,合作单位中既有中小企业,也有日本田汽车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既有本国的企业,也有国外的企业。滑铁大学的合作教育项目,值得我国基础工程教育实验教学的借鉴[2]。在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教育,即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德国的高校教育的特色是以实践为导向,企业为导向,德国大学工程技术领域里的教授,必须来自企业,来自工业界,不能直接从高校的毕业生或博士生中聘用,这一举措保证了大学教育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

三、国内物理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情况及特点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为了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为实验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通过各种方法优化课程设置,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加大实验资金投入,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成为了建设省级甚至是部级示范中心的重点。如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在加强常规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开设了集综合性、设计性、开发性为一体的自主实验室,由学生在课余自主选择实验项目,自主设计、自己完成。购置了现代高科技的实验设备,如模拟磁悬浮实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光纤通讯系统等,用于教师与学生科研与实验中,同时还购置在配合大学物理的演示实验仪器,并已经成为了浙江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师范大学物理教育实验教学中心自成立以来投入1200多万元的资金,对实验室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形成了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物理科技馆、近代物理实验室和家用电器实验室等几大特色。被列为省级第二批重点建设的实验教学中心。温州大学物理学院建有浙江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教育技术和电子信息专业的一系列专业实验室。浙江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在基础实验、近代实验和开放实验方面尤为突出,在每个实验室配备电脑辅助物理实验教学,而且依托大学物理教学建立了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已经成为了大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中心已成为了国家工科基础课教学基地

四、我校物理实验中心建设内容

1.以“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为导向,建设有应用型特色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我校借鉴德国技术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通过强化基础课堂实验、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注重实践活动的环境建设,建设实践平台,提升育人理念。作为基础实验基地,为其他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标提供支持。

2.以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相结合,建设实验中心。通过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和丰富实践教学模式来完善实验室建设内涵。如增加开放性实验个数以及开放实验方式、过程管理等方面尝试,形成一个完整的开放实践教学模式。并从实验目的、内容、实施模式等方面,积极进行研究、改革实验考核体系。在常规实验课堂方面,完善实验课程信息化,方便学生在实验的系统中学习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搜索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等,提高学习效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提高实验室管理与效能,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提供良好环境。

3.加强基于开放性实验为基础的项目教学方式。开放性实验项目教学是我校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创新举措。“物理实验技能基地”成立以来,以物理实验中心为基础,每学期开设了近20项开放实验,每学年参与开放实验的学生达2400多人次;同时也为各类学科竞赛及创新提高提供支持,如学生参加校“春萌计划”、省“新苗计划”等课外科技创活动。通过校企实验仪器共同开发项目,建立了学生与生产仪器企业联系渠道,使走出校门,了解相关企业生产情况,亲身体会企业生产活动[3]。

4.建立物理创新竞赛平台。科技竞赛是学生提高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竞赛可以融汇学生专业知识,激发灵感。加强竞赛组织管理始终是物理实验教学一个重点,自2007年物理实验技能竞赛为开端,通过广泛宣传和动员,参与物理创新竞赛的人数不断增加,已成为物理及实验教学中一件大事。学生积极参与,报名参赛人数不断增加。建立结合物理创新竞赛的开放项目实验教学平台,这是为学生参与物理创新竞赛提供理论培训交流场地及实验操作、创新设计场所一个迫切的任务。

五、结论

浙江科技学院作为教育部“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的1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之一,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并结合校情,并制订《浙江科技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和各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标准和实施方案。建设符合学校学科建设及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提供基础支持的基础实验示范中心,对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有重要的意义,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Alvin P.Sanoff,Creating a master piece at Ol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Prism,September 2000.

第4篇: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

论文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为解决高校工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毕业生工程能力缺乏的现实问题,培养一批适应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拟用10年时间培养数百万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教育部已在全国65所高校中开展了卓越计划的试点工作,郑州大学名列其中。

在当前高校学生普遍缺少工程实践环节、动手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如何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造就社会所需的卓越工程师将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问题,也是工科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对于高校工科电子类学科来说,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利用电子竞赛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完善实验设备、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学生的工作方式、工作思维、工作效率、协作能力将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途径。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1993年由原国家教委倡导的在全国普通高校组织开展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升就业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在历年的比赛中,参赛学生数量巨大,受益匪浅,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而且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大学生电子竞赛概述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每逢单数年的9月份举办,赛期4天,目前已主办九届。竞赛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分赛区组织,通过“半封闭、相对集中”的方式进行。竞赛以三人作为一队,以队为基本单位独立完成竞赛任务。

每届电子竞赛包括6~8道题。内容以模电和数电设计为主,涉及模-数混合电路、单片机、DSP、ARM、可编程器件、EDA软件和PC应用。题目包括理论设计和实际制作调试两部分,一般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技术水平发挥余地大。所涉及的专业课程包括:电路原理、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可编程器件设计、电子测量、计算机控制等;实践性教学有:电子线路实验课、单片机原理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实训等;可选用器件有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等;设计手段可采用传统,也可采用现代电子设计工具。电子设计竞赛反映了电子技术的先进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而这正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所必需的内容。

二、大学生电子竞赛实战

大学生电子竞赛需要在四天三夜的短暂时间内完成一套符合功能要求的电子设备。竞赛过程一般包括如下几步:题目选择、系统分析及整体方案设计、子系统设计与制作、系统综合、制版与装配、调试与测量、完成作品和设计报告等。

各部分完成的具体任务如下:

1.题目选择

主要是明确题目的设计任务、系统功能和指标,在此基础上选择最熟悉和最有条件完成的题目。题目选择需对题意仔细分析,主要包括题目需完成的任务、系统功能、性能指标等方面。

2.系统分析及整体方案设计

根据题目的具体功能需要对系统进行整体构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块化方法,划分系统的功能子模块。同时对各子模块之间的数据关系和接口进行定义、设计。在进行模块划分时,强度模块内部高的内聚性,模块之间低的耦合性。

3.子系统设计与制作

对每个子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先通过查阅资料提出几种不同原理的方案;然后再从功能、技术指标、元器件、完成时间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在方案确定以后,画出子系统的硬件设计电路图,并完成子系统的相应程序。

4.系统综合

在完成各个子系统的设计后,对系统整体进行综合实现,包括各个模块及其数据接口。绘制系统整体的硬件电路图,完成系统整体软件的编制。

5.制版与装配

即实际硬件的制作,包括绘制电路板图、腐蚀电路板,并进行装配等工作。对于模拟部分,特别是高频部分,制版时要考虑电磁干扰。因此,需通过覆铜、模地和数地分离等方法降低电磁干扰的影响。对于高频数电部分也要采取覆铜、避免环路等方法降低干扰。

6.调试与测量

先进行外观检查,用万用表检查是否短路,再进行通电检查。调试时应先调试各部件,然后整机调试,最后测试技术指标。先测部件或分机指标,再测整体指标。

三、电子竞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以理论为主,一般采取先理论后实验的方式。实验以演示实验和简单连线居多,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帮助甚微。很多学生几乎未接触过任何专业电子设备。因此,工科学生不会用电烙铁和万用表等基本设备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参加电子竞赛必须要制作实际的电子设备,因此,要求学生能够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设备进行元器件选型、电路板制作调试等各种复杂的工程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子设计竞赛可看作是高校电子类学科真正的工程实训。通过电子竞赛,学生对实际元器件和电子设备制作方法均有深刻认识,其动手能力明显提升,从而解决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工程实践能力缺乏的难题。

2.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由于电子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促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同时,由于大学生电子竞赛题目均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创新性,将促使学生迎难而上,开拓思维,不断创新。学生只有通过在现有知识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才有可能突破竞赛题目的瓶颈,取得满意的竞赛效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电子竞赛并不是简单的电子制作竞赛,而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次集中强化训练。其成功开展将极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能力,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取之不尽的创新源泉。

3.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目前,学生对所学理论普遍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理论的实际应用缺少直观的了解,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一般不高。而大学生电子竞赛的准备和实战过程中将涵盖高校电子类专业的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一次理论的集中运用,也是学生学以致用、检验所学知识的绝佳场合。电子竞赛也使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并提高了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态度由无兴趣到有兴趣,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过往届对参加电子竞赛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参加电子竞赛的学生,其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明显高于未参加电子竞赛的学生,并且普遍成为本专业领域的技术能手。

4.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目前,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教与学两方面均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气。老师以理论讲解为主,对理论的实际应用只是简单描述。而学生学习以掌握理论、获得高分为目的,因此高分低能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学生学完了单片机却连基本的“跑马灯”实验也不会,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而大学生电子竞赛试题内容涵盖了电子学科主要的专业课程,参赛者必须将所学理论全部应用到实际设计过程中才能圆满完成竞赛试题。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对于解决竞赛中的瓶颈问题将起到关键作用。

四、电子竞赛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影响

1.工作效率

大学生电子竞赛将提高学生的工作学习效率。由于电子竞赛需在短短的4天3晚完成一套具有一定功能指标的设备,因此需要参赛者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的工作。有些学生甚至每天只睡2个小时。而这种惜时如金的工作方式在高校的其他学科竞赛及教学活动中几乎没有,这对于提高学生工作效率、改变拖拉懒散的工作作风具有促进作用。众所周知,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追求效率已成为各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实际工程项目工期一般较短,客观上要求工程设计人员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和较高的效率。而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工作效率,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工程实践中,为培养高效率的卓越工程师提供保障。

2.工作方式

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完成第二节所述竞赛实战全过程。而以上过程是电子信息领域实际工程项目的一个简单浓缩。通过以上过程的锻炼,学生不仅设计了符合功能要求的电子设备,也学习到电子信息领域的工程设计方法和实际工程的开展方式。这种竞赛驱动下的实践,相对于教科书枯燥的理论说教具有更深刻的意义,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际电子工程设计能力。参加过电子竞赛的学生到企业,只需简单培训即可上岗工作,这一点已被各高校和广大企业实践所证实。以至于有些企业在招聘中直接把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作为一个重要的聘用条件。因此,电子竞赛将改变学生工作设计方式,为造就卓越工程师提供技术保障。

3.工作思维

大学生电子竞赛试题不仅有基本功能,还有扩展功能。而扩展功能一般带有一定的性能指标。要想获得较高级别奖励,需要完成扩展的指标性功能。这种竞赛方式改变了高校电子类学科实验一般只重功能而忽略技术指标的现状。在真正的工业电子产品中,功能只是基本,而稳定性、误差、精度等指标才是决定产品质量的真正因素。因此,电子竞赛以技术指标来要求竞赛者,将与电子行业的工程实际标准相吻合,使得学生的竞赛设计行为与未来的工程实际设计相符,将扭转电子类学生普遍重功能、忽略性能指标的现状,使得学生在未来的电子设计活动中更多地考虑性能指标,与实际工程接轨。大学生电子竞赛将改变学生的工作思维方式,使其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4.团队协作

大学生电子竞赛是以3人作为一个团队参加比赛。每一个参赛队就好比是一个工程项目组。因此,参赛选手需要紧密团结、共同努力、分工合作、互相协助才能较好地完成电子竞赛任务。在每个团队内部,需根据队员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包括总体软硬件设计者、分模块设计者等。总体软硬件设计者实际上相当于项目负责人,技术上需要具有项目的整体设计能力,同时要有团队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而其他两名队员将作为团队的技术骨干,配合负责人完成整个制作任务。这种团队协作的开发模式本质上与实际工程的项目团队制完全吻合。实际工程中,每个项目建立一个项目组,由项目经理领导并负责,按照既定的计划和分工开展项目实施工作。因此,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和工作模式,使学生提前适应未来的团队工作模式。因此,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组织上的保障。

第5篇: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电子创新实验室;实践能力;创新思维

作者简介:段志伟(1980-),男,黑龙江木兰人,东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刘小斌(1979-),女,黑龙江讷河人,东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群与项目驱动相结合,构建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训体系”、“基于‘卓越计划’的测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2012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构建网络交换教学环境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题编号:GBB12120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29-02

2010年6月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一个重大改革举措。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该计划的实施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电子创新实验室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热情、发扬拼搏精神为宗旨,立足于电子信息类全部专业,按照卓越工程师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以便与企业需求实现良性对接。除此之外,电子创新实验室还可以广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各个层次的电子设计大赛,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

一、电子创新实验室的运行机制

1.制订管理制度,组建管理队伍

电子创新实验室采用“全天候开放性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不是为了满足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功能的实验而建立。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网站查询实验室的具体开放时间。在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内让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能够在不受使用时间约束的前提下完成创新实验项目。由于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需要一套专门的规章制度,让实验室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以保障电子创新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学生是开放性实验室的主人,这里是学生展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指导教师可以考虑让一些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管理潜质的学生协助教师进行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这样一方面减少了指导教师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得到了锻炼。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容易,学生参与管理也会使得实验室的气氛更加轻松、愉快。

2.明确服务对象,确定支持项目

明确电子创新实验室的服务对象与支持项目,可以分层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安排低年级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基础实验项目:电子元器件实物焊接的基本功训练、电路板设计与制作、电路仿真及电路设计等,以培养兴趣为主,从中选出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高年级学生在实验室以进行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电子设计大赛为主,支持的项目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这些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精神。同时,实验室也鼓励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3.推行公开选拔,建立考核制度

明确选拔条件,每年开学伊始,以校园广播方式向大学二年级及以下同学进行电子创新实验室的宣传和纳新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学生,由实验室指导教师组织进行笔试和面试工作。以大学二年级学生为例:笔试主要考核学生的外语水平、C语言程序设计和电子技术基础三个方面;面试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让一些真正具有创新精神、拼搏精神的优秀学子进入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创新平台。

4.注重教学相长,提高业务能力

与传统的实验室相比,电子创新实验室更加具有创新性与挑战性。学生在进行创新实验项目或者电子设计大赛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知识储备和实践操作技能有限,必然会遇到很多技术难题。优秀的指导教师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他们会在短时间内找出问题所在,并指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从中受益。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教师才适合去电子创新实验室工作。学校也应该鼓励那些业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教师加入到电子创新实验室,通过给予适当的津贴、补助或其他激励方式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二、以项目为任务导向,加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应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及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特点,是具有相关工程理念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培养是系统工程,培养过程需要科学性和规划性。为了加速高等院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电子创新实验室可以通过长期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组织各类电子设计大赛为工作目标,采取任务导向的教学方式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

1.开展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学科竞赛类别较多。其中,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学科竞赛当属“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参赛院校和学生高居各项竞赛之首。竞赛采取命题方式,设计题目包括控制类、信号类、仪表类、电源类、通信类。要求学生三人一组在规定的地点,在四天三夜的时间内完成硬件实物的调试和制作,且完成设计报告的撰写。该赛事可以为那些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具备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同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才能展现平台。但是,该赛事两年举办一次,这样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与这项竞赛。因此,可以依托电子创新实验室、积极组织开展校级电子设计大赛,可采用教师命题或者学生自主命题两种方式,设计项目要求融合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EDA技术、电路及电子技术基础等多学科课程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在电子创新实验室内完成设计作品。然后,学校组织专业的评审教师对设计作品从理论性、实用性、创新性及市场价值前景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估。通过竞赛,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科技写作和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学校还可以从中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参加高水平的电子设计大赛,为脱颖而出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2.立足创新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能力为目的。该项目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以项目为载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每年在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之前,电子创新实验室应组织实验室学生参加项目申报动员会。一方面介绍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为学生讲解撰写项目申报书的注意事项。该项目的申报者可以是本科学生个人或者团队。指导教师由电子创新实验室的兼职教师担任。整个项目需要学生自主选题、独立设计、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对高等院校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使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初步训练,加大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形成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建设创新文化,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电子创新实验室作为学生校园学习的第二课堂,实验室始终以秉承培养卓越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由电子创新实验室培养出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经济需求,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利于学生就业。电子创新实验室通过广泛开展科技活动和电子设计竞赛,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竞赛促进课堂和实践的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以赛带学、以赛促教,让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更加符合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宋智,等.结合电子竞赛开展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6).

[2]高原,等.依托电子竞赛,构建电子信息实践活动体系[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1,(8).

[3]杨云,等.电子创新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0).

第6篇: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103-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着力实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措施之一,旨在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面向工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涵盖的产业领域十分广泛,能源动力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在各行各业中有特殊的应用,也是国家科技发展基础方向之一;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从事能源利用的教学、研究、设计、生产及管理工作,涉及的行业有能源、建筑、机械、电力、钢铁、化工、航空航天、环保等。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在能源与动力方面的人才需求将会急剧增加;目前国家对能源利用、环保等工作十分重视,能源方面的人才也是供不应求。南昌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一直坚持采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在教学改革和特色专业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与改革尝试,根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及针对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的素质和能力,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分层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与学生创新素质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在“江铃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及“吉利汽车卓越工程师实验班”试点实践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就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设计、制造、试验、运行、管理、营销或其他工程实践环节,并且综合考虑技术、经济、文化、法律、环境等诸多因素,为社会创造和提供目的在于使用的系统、产品、工艺流程或技术服务或其他解决现实工程问题的能力。

1.动手操作能力

所谓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指通过用手而且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活动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又可分为三种:一是操纵使用工具的能力;二是加工制作产品的能力;三是科学实验研究能力。

2.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使学生将四年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工作实际中,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在工程实践中,无论是设计水平的高低,还是施工质量的好坏,反映出来的都是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强弱。

3.工程设计能力

工程设计能力是指对工程实践活动进行组织谋划的能力。任何工程实践活动都包括实践目的、实践条件和手段、实践过程、实践结果等因素,只有把这些因素组织谋划好,才能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且有成效,这就需要工程设计能力。

4.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工程实践活动中充满着许多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问题,要把工程实践活动做好,必须具备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人际交往实践能力

现代工程就像一个大的舞台,需要许多人的参与才能完成一台大戏的演出。从一定程度上说反映的是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工程的相关利益者队伍将扩大到许多学科的团队、全球范围内的多样化成员、世界性顾客群等,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对工程技术人员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人际交往中的实践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1]

为实现上述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必须在重视理论基础教育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面向社会,面向工程实际,实行开放式办学。同时,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强化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二、面向企业需求、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分层次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自南昌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施“卓越计划”试点以来,加强对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规格和培养标准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实施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工程文化教育,营造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良好氛围;围绕卓越计划展开实践教学改革,使整个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力地保证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南昌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一直是以大专业、小方向、模块化培养学生为主,开设了三个专业方向:内燃机、制冷与空调、能源工程。根据三个方向的培养计划,面向企业构建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校企深度融合”分层次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一个基本目标下,根据认知性训练、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四个层面开展基础型、专业型、综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五个层次的实践内容。训练内容由浅入深,能力培养逐级提高,保证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渐进式、贯通式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1.专业认知实践层

在新生入学阶段或是即将进入专业课学习的前期,利用校内外实习专业认识实习,可开展各类参观实习和体验实习。校内外实习基地能较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各种专业技术,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了解专业发展的现状,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2.专业实践层

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可结合专业课的需要,开设校内外实践项目,如某课程的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生产实习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动手能力,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3.综合实践层

在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后期,可设计难度较大、过程较复杂的实践项目,综合多门专业课的知识,通过实践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另外,综合型实践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综合型实践的形式有综合性专业实验、综合性课程设计等。

4.创新实践层

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利用校内实习基地开展各类科技竞赛和课外科研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精神。

5.应用实践层

学生在企业实习培养阶段,综合应用学校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表现形式是做企业真题的毕业设计、定岗实习或参与产品开发研究。

这五个层次互为补充,实现学生在大学四年每一个阶段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

三、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运行的教学实践

“校企深度融合”分层次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成功实施必须依靠相应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条件的配套提升,其中实践基地建设是必要的硬件条件,是实践教学的保证。根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特点和资源配置条件,进一步加强了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开拓是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在已有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提高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完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重点是加强实验室基础教学实验训练平台和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双管齐下共同确保五个实践层面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

由于教育部2012年对本专业名称变更,由热能与动力工程变更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为体现新专业学科特色,删减部分机械类课程,如“公差”“控制工程基础”等;增加能源类课程,如“能源工程概论”“节能原理与技术”“合同能源管理”等。融合专业方向课程,减少专业方向选修课数量,开设“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课程,该课程包括内燃机、压缩机、空调与制冷机、锅炉、汽轮机、热力发电厂、换热器等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整合不同专业方向课程的实验项目,组成综合性实验课程:“内燃机实验”“制冷空调实验”“热与流体综合实验”等。为了配合实验课程的整合,学校加大对实验设备购买经费的投入,完善综合性实验设备的建设,力争尽量多的实验项目对学生开出。

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为了构建重在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3+1”人才培养模式,在原有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加专业实训和实践课程,提高实践学分比例,授予学位要求总学分为164分,实践环节学分为50分,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31%。在实践教学内容上,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和目的,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内容进行改造和优化,改变传统的演示性、单一性的实践训练内容,创新实践项目;积极融入大热能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凸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用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取代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同时,不断将教师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丰富了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来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工程项目的创新能力;通过大量的实践项目,每个专业方向都增加了一个综合性的大型课程设计,使学生直接进行详细的实际操作训练,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专业技能;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考核力度,改革考核方式,从而客观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水平。

3.以学生科技竞赛为基础,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制定学生科技训练计划,组织学生组队参与校级、省级、部级的科技竞赛,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主持各类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扶持学生创新团队,孵化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年来,先后建立了校内学生开放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构筑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硬件平台;进行“开放式”实践创新改革,鼓励学生申请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参加各种创新和专业科技与设计大赛,由专业教师组成创新能力培养指导小组,并且给予学生科技创新经费上的支持。低年级的学生以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大赛及学校组织的各种学科竞赛为主,高年级学生以参加省级及部级的专业竞赛为主。对学生开放专业的实训技能操作实验室,学生课余时间可以到实验室完成各种实训训练及创新项目的模型制作,如学生可以在制冷空调实训实验室完成切割铜管、弯管、焊接、抽真空、充制冷剂等制冷空调专业的基本操作,也可以在实验室内完成各种参赛的实际模型制作。

有些全国性的专业科技比赛只允许每所学校派一个参赛队参加,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首先在学校本专业开展校级比赛,在初选赛的基础上选出几个小组,经过一个学期的培育,再进行学校的决赛,从而选出参加国家比赛的团队,代表学校参加国家比赛。经过该过程,只要参加了比赛的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锻炼。正是基于这样的选拔和培育,南昌大学于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派队参加了由国家制冷工业协会组织开展的“全国大学生制冷空调科技大赛”,南昌大学代表队在华中赛区比赛中成绩突出:2012年获二等奖,2013年获一等奖。为了让学生参加全国性的设计大赛,在毕业设计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认真指导学生按照比赛要求完成设计,用毕业设计作品直接送去参赛。2012年,南昌大学有二位学生获中国制冷学会主办的“美的杯空调设计大赛”优秀设计奖;该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使学生努力了解企业的产品,把企业新型的节能产品应用到毕业设计实际项目中去。如“空调调节”课程就是在课程开始就把课程设计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历年都有大三学生参加各种空调设计大赛。

4.校企深度融合是推动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

学校教育实质上是把教与学对象的知识与技能从工作现场中剥离,从实际运用的情景中抽象出来,以教材、教科书等形式独立存在,由此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明显脱节。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中,“3+1”培养模式中的“1”是要求在企业完成的,这就需要企业积极参与。南昌大学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南昌大学与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着优势互补、互相支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于2011年6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江铃实验班”,旨在培养适应汽车产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工程基础理论及应用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人才。同时,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将每年出资16万设立“南昌大学江铃汽车奖学奖教金”,用于奖励南昌大学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企业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主体之一,担负着至少一年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任务,并直接参与全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重点是负责企业阶段培养方案的制定、管理和实施,保证企业阶段教学任务的完成。南昌大学与江铃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江铃实验班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学校与企业共同负责与管理的教学管理机制。在委员会指导下以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突破口,依据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根据行业发展要求及发展趋势,积极开发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将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制定出了南昌大学合作“3+1”培训方案,实验班按照制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实习。

“江铃实验班”至今已经开办三期,正是基于校企良好的合作,南昌大学与江铃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于2012年共同申报成功教育部“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该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将为南昌大学“卓越计划”的全面实施提供强有利的实践条件保障。另外,还积极开展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南昌大学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浙江吉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合作联合建立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每年有15名学生到浙江吉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2014年已经是第二年进行“吉利卓越工程师”试点工作。学生在企业为期一年实习,分别进行了岗位知识培训、制图软件培训、下线实习、拆装实习、定岗实习等。下线实习让学生分别在公司的模具厂、合资总厂、全顺厂的生产线上跟随生产一线的工人师傅学习不同岗位的技能,从而达到能够顶岗的要求。与此同时,学生还在企业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学会如何与线上工人师傅沟通交流,如何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如何进行团队之间的配合,理解团队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工程教育必须回归工程,实践教学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进行工程设计、加强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有利于学生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十分必要,且要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5).

第7篇: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铸造工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23-03

一、引言

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教育大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大而不强、多而不精,毕业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成为困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难题。实现工程教育大国向强国的转变,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是工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是培养出卓越人才的关键[3]。“铸造工艺”课程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铸造方向)的主干课程,在铸造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生产实习紧密相关,是培养铸造方向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一门课,这正好符合“卓越计划”的培养理念,为了配合“卓越计划”的实施,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二、“铸造工艺”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铸造工艺是一个复杂的、影响因素诸多的金属凝固成型过程,工艺设计既要考虑不同的合金材料、不同的铸造方法的影响,还要考虑不同的零件结构及其工艺参数的影响。若想真正掌握并灵活应用铸造工艺,就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4]。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铸造工艺课程教学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1)教学方式单一,授课方式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题缺乏学生的参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2)教学内容陈旧,理论脱离实践、应用实例少,学生在学完这门课后进行铸造工艺设计时无从下手。(3)课内实验也完全是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兴趣不高,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课程的考核仍以闭卷的书面形式考核,考核内容多以基础知识的考察为主,这种教学和考核方式不利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能满足“卓越计划”对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培养的要求。

三、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根据“卓越计划”的特点,从工程实际出发,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同时将教材的内容与铸造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内容结合起来,吸收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加强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铸造工艺课程的特点增加一些典型铸件铸造工艺设计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实例掌握产品的铸造工艺设计步骤及方法。

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设计理论基础,灵活运用所学习过的知识,开拓设计思路,我们把工艺课程进行了模块化设计,把授课内容分为若干模块。例如:铸造工艺方案的选择;浇注系统的设计;冒口、冷铁设计、砂芯的设计;铸造工艺装备设计等。通过模块化教学配合相应的工厂实践教学,使学生及时巩固了铸造工艺的设计理论,并加深了学生对现象的认识和对知识的掌握。

2.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①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综合运用实物法、启发法、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教学时将实物展示给学生,并采用启发法及课堂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讲述浇注系统的设计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套还未清理的,保留完整浇注系统的铸件,学生可以获得充分的感官认识,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思考几种不同的浇注系统的设计方案,然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②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集成、动画模拟仿真和丰富的图像信息扩展了学生认知的深度与广度,也使教师摆脱了时间和空间对讲授内容的束缚,清楚地显示某些复杂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发现力、想象力、逻辑联想力,有利于认知思维的深化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工程设计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5]。通过搜集、精选、制作铸造工艺方面的图片、动画来丰富该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例如,在讲授手工造型方法时,若采用板书教学来讲述整体造型、分模造型、挖砂造型、假箱造型、活块造型、刮板造型等,则不易掌握其相关内容;若采用Flas的形式,则可清楚、直观地看到各种手工造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掌握相关内容。在讲授浇注位置的选择、分型面的选择等内容时,可通过动画模拟展示,既形象生动、直观、感染力强,又可变单纯的听觉语言为视听同步的动画模拟,这样就可以理解轻松,难点化解,学习由难变易,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枯燥感,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将铸造生产企业的录像短片穿插于课堂教学中,这种录像演示生产过程的教学模式将无形变为有形、不可见转变为可见、无声转变为有声,展示了实际工业生产中的情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③课内实验教学改革。铸造工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但现有的课内实验完全是验证性的实验,难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将铸造模拟软件引入课内实验,使之应用于实际铸件的工艺设计之中,为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通过铸造凝固过程模拟,可以预测铸造缺陷产生,优化工艺设计,缩短试制周期,降低成本。铸造模拟软件有德国的MAGMA,法国ESI公司的PROCAST,韩国的AnyCasting,华中科技大学开发的华铸CAE等。华铸CAE是中国最著名的铸造分析系统,国内占有率达到80%左右。因此,本课程采用华铸CAE开展8个学时的铸造工艺模拟实验课。实验一:纯凝固模拟分析(4学时);实验二:基于耦合的凝固计算(4学时)。给学生一些典型的零件,让学生在实验课中模拟铸件的充型凝固过程,预测缺陷,并优化工艺方案。通过这种实验改革的方式,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这种原理与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加强学生对铸造工艺设计的认识,原理的深入理解效果很好。

通过上述实践环节的改革,可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设计能力,为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④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法改革。企业优秀工程师、技术员都具备丰富的时间技能和经验,聘请他们承担部分课堂教学任务,讲解铸造工艺规程的编制、产品铸造工艺设计的关键环节等,使得学生很容易掌握本专业设计前沿技术,同时也掌握工程应用中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结论。通过这种校企合作的授课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能力。

⑤课堂授课与铸造现场实践教学的结合。以往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铸造方向)的生产实习都是在铸造工艺课程结束后,才到工厂进行生产实习。学生在学习铸造工艺的过程中由于对具体的生产没有概念,往往对很多内容不理解。通过这次教学改革,增加了工厂实践的这个教学环节,边学习边实践,每讲授完一个模块后,便到工厂实习相关内容,做到课堂理论教学和现场实践教学的同步进行,通过这个实践环节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学习。

⑥科技竞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该项赛事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等单位举办,是近年来铸造专业最重要的赛事,学生参与此项赛事的兴趣很高。大赛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作品的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资料、阅读图纸、三维建模、工艺设计、数值模拟、解决铸造缺陷等。通过参加铸造工艺大赛既促进了学生对实践内容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往届大赛中的题目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设计几种工艺方案,参与课堂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⑦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创新能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过程中做到课堂上的教学理论与课堂外的生产实践相结合,而工程实践问题也最好与教师的生产、科研项目相结合[6]。结合本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需要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了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培养了学生基本的学术素养和能力。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活动,学生不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科研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通过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缺乏对实践的考核。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特点,采用多模块的考核方式。考核分为期末考试、课内实验考核、科技活动考核等几个模块。其中参加科技竞赛、参加科研项目等属于科技活动模块,均可以算定一定的分数。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60%,考核内容以应用型内容为主;增加实践考核的比重,课内实验占总成绩的20%;科技活动占总成绩的20%。

四、结语

“铸造工艺”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造方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通过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环节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7):25-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Z].2010.

[3]毛艳华.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的《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改革[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1,3(3):85-88.

[4]荣守范,郭继伟,李俊刚,等.铸造工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铸造设备研究,2005,(4):40-41.

[5]李延斌,高有华,田方,等.面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231-233.

第8篇: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

论文摘 要: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以提高机械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为培养目标,针对现代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特点,从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工程素养的锻炼等方面对卓越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很大变化,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为了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工业、企业需求,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目前教育部已经批准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对于机械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和创新性等能力。所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明确要求行业和企业必须要深度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学校也要按照机械行业的通用标准来培养工程人才,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在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计划中,现代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毫无疑问是与工程实际与工程应用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也是将来对机械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影响最大的主干课程,课程包括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设计、优化设计与理论、机械结构测试与分析等,这类课程不仅是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学习后续专业课的基础,也是现代设计方法与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科研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系列课程。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式严重影响机械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也直接影响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败与实施效果。

1 利用教学计划修订的契机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

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高校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一般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等,其核心是课程体系。高校在编制或修订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时,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针对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面向行业、企业和现实社会生活,既要注重传统基础理论的夯实和前沿专业科技的发展,又要注重学科与课程的系统性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性,还要围绕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始终保持对市场和企业的高敏感度,强调企业对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要求,突出社会对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育。所以新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对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作较大的调整,增加开设实验应力分析、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结构的测试分析以及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类的重要课程,以保证学生接受到系统全面的现代机械设计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最新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手段,使学生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就能够独当一面地运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测试手段解决企业面临的具体工程。现代设计的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实践性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所以还要增加实践教学所占学时的比例,安排足够的时间或较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到社会或企业,以加强专业技能技巧的实际训练(即职业训练),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以便一进入社会就能很快上手,缩短适应时间。

2 利用研究型教学的机会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

研究型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的职能将由“教”转变为“导”。课堂教学方面,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互动式,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新知识;课外教学方面,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亲身实践,扩大知识视野,获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和研究技能。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研究型教学的关键是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素养、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机械工程师。所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保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课件中要增加具体的工程实例,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工程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提炼工程主题,并将教学重点内容提炼成具体的工程主题,引导学展开课堂讨论,并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背景结合,使抽象的工程问题变得丰满有趣,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与背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本科生走进企业,让硕士生进入研究生工作站。目前第一批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普遍提出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模式,让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企业实习或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在企业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养成工程创新的意识。在企业学习阶段安排的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毕业设计等,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在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或者工程实践。这种校企合作培养的做法基本与欧洲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培养模式相似,可以使毕业生将来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从而减少毕业后重新培训与学习的时间,缩短适应周期。

3 利用参与项目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工程背景与素养

目前很多机械专业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都需要较长时间的重新学习与适应,才能具备基本的工程素养与概念,还要再经过更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具有现代设计的科研能力与水平,才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往往需要2~5年的时间,使得企业既浪费人力又浪费财力。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参与的项目或课题很少,不能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所以在学校学习阶段,需要注重让学生参加项目或课题的锻炼。

学生可以参与项目是广义的、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老师所研究纵向和横向项目的子课题,可以是学生的毕业设计与论文,可以是教学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工程实例,也可以是学生在企业实习或实践中发现的工程问题,还可以是生活中与专业知识有关的现象,甚至可以参与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等等。很多大学正在实施的“研本1+1引领计划”,就是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研究方向和经历对本科生进行一对一的引领,实现对本科生在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的引导。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通过自主选题或导师命题的方式布置与工程实际相关的一系列项目,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组建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共同进行课题的研究,每一小组承担相关的子课题。在教师和研究生的指导下,各小组的学生经过文献资料的查阅、研究方案的讨论、导师的定期辅导、学生做演示文稿汇报等过程后,独立或半独立地进行理论分析、实验测试、仿真计算以及优化设计,最后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总结研究的方法与成果,从而系统全面地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现。这一培养过程的显著特点是将学生的选择项目与工程应用、生产实际、日常生活紧密接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交流合作的素质。最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具体的工程课题,让学生得到完整与系统的工程训练,这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

4 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大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主课堂,对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科技竞赛、、参加讲座、申报专利、参加科研课题等多种方式来锻炼自己。

对于机械专业学生来说,组织他们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例如见习工程师培训与考试,可以使学生掌握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工程设计与研究方法,增加相关行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支持他们参与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各级各类竞赛,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潜能,展示学生的才能;鼓励他们走进开放的工程力学与现代测试分析实验室,为学生设计若干综合性和研究型的实验,在实验室中培养和训练学生使用使用测量设备与仪器的能力;吸引他们进入研究生工作室和机械结构分析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有限元分析软件、优化设计等现代的分析手段,使学生掌握先进的机械设计与分析方法;最后,让学生参加教师与研究生的项目与课题,提供他们走进企业的机会,参加工程项目的测试、分析与优化等综合型的研究工作,从而增强学生的工程概念与意识,提高与锻炼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成为合格的卓越机械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周雪梅,滕靖.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50.

[2] 汪木兰,周明虎,李建启.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制订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15-19.

[3] 尹立孟.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师资问题与课程体系设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9):163-164.

第9篇: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

近年来,乳山市府前路学校从学校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用“卓越教育”这一办学特色引领体艺工作,抓准“建构卓越课堂、建设卓越社团、开展卓越活动”这三大突破点,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运作都着力达成卓越标准,推动了学校体艺工作的卓越发展。

一、建构卓越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提升课堂效益是开展体艺工作的前提保障。学校首先致力于“让改变在体艺课堂上发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为总目标,通过不懈探索建构起体艺学科的卓越课堂,让体艺课富有“引力”,展现“魅力”, 生发“效力”。

1、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启动了“定向培训―主题教研―技能比武”的艺体教师培养工程,为建构卓越课堂提供师资支持。依据阶段工作重点,即时选择培训专题,采取了校本培训和借外培训两种途径;依据教学问题确定研讨主题,确保教研贴近地面,服务教学;“技能比武”每学年举行一次,分专业基本功和课堂教学两大竞赛,以赛促能。这一培养工程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在全市教师基本功比武、音体美学业水平抽测中名列前茅,充分展现了学校体艺教师的卓越才能。

2、创优教学环境

通过创优设施硬环境和管理软环境来支持卓越课堂的创建。学校力求体艺设施上档次,上水平,在以住高标准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去年又投入10万余元购进民乐乐器,投入20万元新建了2个塑胶排球场,投资400万余元修建400米塑胶操场和一个足球场地、两个塑胶篮球场。在管理上重抓课堂规范,并对学生上、下体艺课秩序进行严格督导,使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始终保持着最佳状态,以创优秩序来升级课堂教学的卓越标准。

3、研磨高效教学方式

为提升体艺教学水平,从2013年开始,学校以课题研究为主抓手,组建音体美学科研究团队,研磨出具有实用性和实效性成果。体育课通过“小组合作式教学片段设计”的研究,让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学生体能与技术训练达到最佳状态;音乐课找准了学生学习链条上的兴奋点,让生活走进课堂,又让音乐走进生活,给了学生真切的体验和惊喜的收获;美术课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心智与欲望,让学生在被赏识中迷上美术课。通过课题的引领,实现了体艺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学生参与兴趣化,教学效益最大化,使体艺教学成为学校卓越教育的一张名片。

二、建设卓越社团,提升学生的活动力

在创优体艺课堂后,学校将体艺工作的开展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通过社团建设拉动体艺工作上档升级,让学校成为学生兴趣特长的培育场和生长区。

1、“双向选择”组建社团

社团的组建采取了“双向选择”的方式,由学生自主申报,学校评委团实行表演式考察,由学校统一建档,跟踪记录队员的成长轨迹。从学校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选拔队员兼顾到不同年级的比例,从初三到初一体现了由少到多的梯度,防止后续活动出现人才断桥现象。学校还实行“退回选补制”,对参与度和发展度不佳的队员,退回到级部兴趣小组中,并从级部中择优选拔补员。严格挑选和过程考验,确保了社团成员的卓越素质和行为,为社团的高质量运作提供了可靠保证。

2、“内外并蓄”聘任教师

采取内外并蓄的聘任方式聘用指导教师,以化解专业师资不足的难题。在校内,主要由体艺教师担当指导任务,岗位缺员则从其他教师中考查聘用。定期组织专业技能类和技术指导类的社团培训,提高教师的岗位工作能力,并通过考核奖励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专业性较强的社团类,则邀请有特长的家长和已退休的教师做义务指导,并阶段性地聘请社会专业人员授课,既是对学生的专业指导,也是对教师的实践培训。

3、“两级联动”开展活动

学校对传统项目、学生意愿、场地支持等进行调研论证后,组建了23个学生社团,参与人数800余人,占学生总数的50%以上。学生社团本着“规范有序,灵活有效”的原则开展活动。

(1)定位三年发展目标。实施社团层级发展规划:一级社团重点培育,篮球社、民乐社和炫舞社在省市比赛中拿回大奖;二级社团在县市级比赛中抢占前位并逐级攀升。

(2)强化活动过程管理。采取了“看-报-评-奖”四项管理措施:一是实地视导。由校长组成视导团,实地视导社团的开展情况,指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二是阶段通报。对社团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敦促整改。三是评价驱动。将活动组织和指导质量列入教师考评,将学生参与表现列入班级考核;四是表彰激励。每学期开展一次卓越社团、卓越队员评选活动,通过印发表彰决定、校广播宣传等途径,让体艺方面的卓越者获得荣耀和尊重。

(3)提升过程指导质量。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研制计划。社团指导教师制定学期训练指导计划,报学校审批完善后实施。二是观课议课。按社团所属的音体美学科分类,每月开展一次听评课活动,社团之间取长补短,互促共进。三是以赛促练。由指导教师组织社团内比赛,重在才艺展示和赞美激励,为社团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非社团学生由级部组建兴趣小组,体艺类以专业性相对不强、适合大众开展的跳绳和踢毽项目为主,在级部中聘任指导教师。学校和级部“两级联动”来开展体艺活动,学校社团重在体艺人才培养,级部兴趣小组的加入实现了学生参与全覆盖。同时,学校社团队员阶段性地到级部小组担当“小老师”,有效提升了级部兴趣小组的活动质量。

三、开展卓越活动,开发学生的表现力

学校着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借以开发学生的才艺表现力。每学年开展两次全校性体艺类赛演活动:体育节和艺术节,不仅看重节日活动质量,更看重活动前引发的训练热潮和活动后生发的持续效应。

1、强化活动前期效益

在一个月之前出台活动方案和评价办法,目的是为活动的开展预设充足的训练时间,并着力造浓迎接校园盛大节日的热烈氛围。为提高赛演指导水平,学校相关社团队员回归班级,协同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充足训练的时间和浓郁气氛的创设,将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调动到极致,既提升了节日活动的质量,又促推了群众性体艺活动的开展。

2、注重活动多元展示

节日活动通过多元展示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凡是社团和级部的体艺项目全部列入赛演菜单中。体育节包括跑操、拔河、田径、篮球、排球、足球、跳绳、踢毽等;艺术节包括校园好声音、元旦晚会、合唱、器乐、舞蹈、国画、手工、剪纸、彩泥、硬软笔书法等,参加赛演的学生达全校人数的60%;为确保活动质量,每个节日的时间跨度都在一个月左右,并分时段安排活动项目,许多赛演项目都由社团队员来担任裁判或提供服务。活动结束后举行全校总结表彰大会,对卓越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并颁发奖品,让节日活动生发出最大的后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