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机界面设计论文范文

人机界面设计论文精选(九篇)

人机界面设计论文

第1篇:人机界面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眼动追踪;公交站牌;界面设计;认知心理学

引言: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把“以用户为中心”。①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旨在使用户更加简单、方便、快捷地使用人机界面获取信息和操作设备。人和各类数字化设备的交互的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的好坏。

如果在设计人机交互界面中加入人性化设计,把认知心理学中理论结合在界面设计中,是否可以使得普通的界面变得不同,它的使用性能是否能因此而增加,面对这些问题,将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去证实。传统的对于人机界面可用性的评价方法则乏善可陈:或者主观判断其优劣而缺乏客观性和说服力;或者进行繁杂的问卷调查而工作量巨大;抑或者通过记录特定任务的完成时间和完成率来评价界面的效率和有效性,虽然相对客观许多,但是实验操作复杂且精度不高,提供的数据类型较为单一而且有限。通过与传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相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可以很好的对数字人机界面进行定量评价,并为设计师解决界面可用性问题和设计新界面提供一个可靠的线索。

1.前期准备

1.1研究目的

首先提出用眼动追踪技术的典型实验方案和分析方法;分析实验数据,评价公交站牌界面的设计结合认知心理学前后的优劣;基于研究结果为城市公交站牌界面的优化设计给予一定的建议。

1.2研究方法

选择公交站牌界面作为测试材料进行研究。用于测试的公交站牌旧界面为南京市现行公交站牌的界面模拟,用于测试的新界面是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基于人性化设计对公交站牌界面进行的全新设计。

实验部分运用眼动追踪技术,用任务流的方法对受测界面进行测试。实验是新、旧界面可用性的对比测试。

1.3研究创新点

提出了公交站牌界面设计的全新理念和思路,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基于人性化设计前提下改善了现有的公交站牌,设计了新的公交站牌界面,并提出了运用眼动追踪技术来实验得到数据证明新的公交站牌界面比旧界面使用性能强。

2.界面设计传统的评价方法

传统评价方法是以用户的主观评价为主进行界面可用性研究和进行用户绩效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出声思维法②、问卷调查法等,以传统的操作时间、完成率、主观感受与评价等指标作为衡量标准。传统评价方法获取指标的优点是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工作量较小,能反应用户的主观感受;但其也具有较大的缺点和局限性,如衡量标准单一,各项指标的精度不高,客观性较差、误差较大等,在越来越强调精度、深度和客观性的现代研究中就显得捉襟见肘。

3.公交站牌界面结合认知心理学优化设计

3.1公交站牌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城市公共导向系统是指出现于城市的公共场所,由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的组合所形成的标志与箭头相结合所构成的导向识别系统,用以向人们提供某种公共信息的并引导人们选择方向③。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一种解释刺激信息从而产生组织和意义的过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没有感觉信息就没有知觉过程的发生。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刺激种类对应的绝对感受不一样,颜色的不同感受就明显不同,图形的大小,摆放的位置等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在整齐排列中,突出的那个也会吸引人的眼球。刺激强度高的刺激常常优先被知觉。

3.2现有城市公交站牌的界面设计不足分析――以南京新街口北站为例

通过对南京市新街口北站公交站牌界面的调查研究,提取了新街口北站现行公交站牌界面设计主要理念,并提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南京市新街口北站现行公交站牌界面每一横向长条状模块代表一条公交线路,单元首或尾部用大号字体显示路线名称,其他地方显示该条线路包含的所有站点的名称,通常会用箭头等指向标志指示线路的运行方向;不同的线路模块竖向按一定编号规则排列。

这类设计之所以能占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公交站牌,应该归功于它的设计理念的简单。线路信息可以不经过加工或者少量加工即可被安排到界面上,且模块化的设计使得其中的线路可以任意增删而不会影响其他线路的呈现,设计工作量小,设计、修改、替换成本低。然而对于用户来说,这类界面却具有很明显的不足之处。例如,界面上的文字信息量过大,排列方式过于死板,用户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查找某个站点十分费劲;重复站点信息很多,用户如果要查询到达某个站点的多条线路,需要进行多次搜索过程;信息量虽然很大,但是信息的种类却很单一,只有公交站点的信息,这在多种交通方式并存和互补的大中城市中就十分不适用。比如若要寻找能换乘地铁的站点,在现行的这种界面内显然是不能找到任何信息的。可见,现行公交站牌界面的设计尽管使用度很高,经济性较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公交系统发展的新趋势和用户的新需求。

3.3结合认知心理学优化城市公交站牌界面设计

作为一种较新的并且快速发展的交通方式,地铁指示界面的设计或许能为我们队传统公交站牌界面的优化提供灵感和借鉴意义。

通过借鉴地铁图的设计理念

1、线路以带颜色的直线或折线表示,不同线路以不同颜色区别;

2、如果不同线路有重复站点,通过设计整合将线路的重复部分聚集在一起,站点名称只标识一次;

3、通过加入图标、颜色等设计元素以显示其他交通方式、重要公共设施等,将新界面有机融入整个城市的公共导向系统。

在结合认知心理学的指导下,对南京市新街口北站站牌进行了优化设计,用眼动实验对两类界面进行对比测试和可用性评价。

现行公交站牌界面简称为“旧”界面,优化后的公交站牌界面简称为“新”界面。为了控制变量以免字体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新、旧界面上相对应的信息字体类型和大小相同,如站点名称均对应相同的方正大黑体12号,线路名称均对应方正大黑体20号。

4.实验方案

4.1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运用眼动追踪技术并结合问卷调查,对比测试公交站牌新旧界面的可用性,评价新旧界面设计的优缺点,并据此总结提出公交站牌优化设计的建议。

4.2实验材料、设备和人员

材料:受测数字界面(图片大小1024*768像素,格式为.bmp),新街口北站公交站牌新、旧界面各一张

设备:眼动仪一台、电脑主机及外设(键盘、鼠标、摄像头)、Clear view软件

人员:指导员2名、受试者不少于10名(男女各半,受条件所限,选取在校大学生)

其中受试者条件:无色盲、色弱、双眼矫正视力不低于1.0

4.3实验过程

受条件和时间所限,本次实验共有14人参加,其中男生7名,女生7名,均为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在校学生,年龄均在18~25岁之间,眼睛的生理状态符合实验要求。在本次实验前,14位受试者都使用过旧界面(即现行公交站牌界面),都从未使用过新界面。

由于所有受试者均未曾使用过新界面而对旧界面的使用较为熟练,为了减少由于不熟悉新界面而造成实验误差,在测试实验正式开始前,指导员都对界面(包括旧界面)的构成和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所有受试者都完整的参加了上机学习。但这也并不能完全消除受试者因为对新界面的相对陌生而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整个实验结束后,从软件中导出每位受试者完整的眼动数据,保存在个人存储设备中,检查确认数据完整无差错之后,清理软件中的缓存数据。

4.4新旧界面可用性对比

从表4-1的数据可以看出,受试者在新界面上的注视时间平均值及注视点数的平均值均小于旧界面,且差距较大。而从图4-2则可以直观的看出,尽管仍有1位受试者在新界面上花费的注视时间比在旧界面的注视时间略长,但整体上旧界面的注视时间曲线明显位于新界面的注视时间曲线之上,即在新界面的注视时间比在旧界面上更短。用户在新界面的获取信息的效率高于旧界面,新界面的可用性优势比较明显。

图4-3眼动仪路径分析

从图4-3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受试者在使用旧界面时,由于旧界面包含的文字信息量大,且每一条线路可能存在与其他线路重复的站点名,因此在搜索某一目标站点时,受试者为了找全所有路线不得不对每一条线路都进行搜索;再者,在旧界面中,一条线路中的站点呈左右横向分散排列布局,而线路间的排列又呈现上下纵向排列方式,因此视线需要既要在左右两侧比较长的距离范围内来回移动,又要在上下方向移动,因而受试者的注视点呈现小而多、分散分布的态势,且眼动路径总体呈现“锯齿形”,所需的注视时间相对较长,中心点的位置不明确;而在新界面中,站点与线路都呈上下纵向排列布局,因为新界面将重复站点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文字信息量大大减少,且受试者在查找到目标站点之后不需要再去考虑是否界面上其他地方是否会有“漏掉”的线路,而只要顺着目标站点对应的线路向上搜索以确定线路的名称。因此,受试者在新界面上的注视点数较少且中心点位置集中,眼动路径清晰明确,所需注视时间更短。

从眼动路径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受试者使用新界面获取信息的效率比旧界面更高,新界面的可用性优于旧界面,这与注视时间、注视点数、注视频率和完成时间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图4-4热点

对热点图的抽样分析,可以显示出受试者在界面的哪些区域内停留的r间长。从图4-4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受试者在使用旧界面时,注视点多而分散,平均每个注视点的注视时间都较短,没有明显的注视重点;而在使用新界面时,注视点数量相对于旧界面明显少很多,目标站点和线路名称附近区域为注意力最高的地方,注视时间较长,而在目标站点和路线名称区域之外,注视点就比较少了。这表明,受试者在旧界面上往往要浏览大量无用信息才能找到目标站点,而在新界面上,用户能相对更容易锁定目标站点。因此,从热点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受试者在新界面上获取信息的效率要高于旧界面,新界面的可用性优于旧界面,这与注视时间、注视点数、注视频率和完成时间分析以及眼动路径图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4.5实验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受试者在旧界面搜索目标站点时,注视点多而分散,眼睛既要上下、左右运动交替,眼动路径呈现出锯齿形;而受试者在新界面上搜索目标站点时,注视点少而集中在目标站点和线路名称附近区域,眼睛以上下运动为主,眼动路径清晰、明确。这说明受试者在新界面上获取信息的效率要比在旧界面上高。

5.结论与展望

5.1研究结论

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新的公交站牌界面并运用眼动追踪技术对基于新、旧理念设计的公交站牌界面进行对比评价。实验的结论显示,相对于旧的公交站牌界面,用户在新界面上能更快的找到目标信息,新界面的对用户的引导作用更强,用户在新界面获取信息的效率整体上比旧界面更强。新界面的设计理念是成功的和进步的。

迫于时间、人力、经济、资源以及自身学术水平的限制,本次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由于眼动实验环境和设备的限制,实验受测公交界面只能通过一定的比例关系缩小显示在有限的屏幕范围内,而不能真正的模拟用户实际使用界面时的情形。由于界面的缩小可能引起实验结果与实际使用的产生差异。研究以新新街口北站一站牌进行研究,在线路、颜色等并未一一进行控制,如果对应每条线路有不同的颜色,相对庞大的公交线路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只能局限于每个站牌。最后实验迫于时间和人力的限制,只测试了14位受试者且还有3个无效数据,样本容量不够大;受试者的来源单一(均为大学生),不能代表公交站牌的广大受众。

5.2研究展望

1、加强眼动追踪技术的基础性研究,探索眼动实验的基本设计方法,提取典型的眼动评价模型。

2、对新界面的设计理念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并逐步建立新界面的标准化方案。新界面尽管较旧界面是进步的,但其中还有许多不合理和值得进一步优化的地方。例如,“新界面颜色太多”的意见,可见,复杂线路界面颜色负荷过高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而站点密度过大时新界面对站点如何合理安排、新界面的对某些信息的省略是否合理等问题也需进一步研究。而新界面的应用则还需要更加详细地标准化方案及设计元素库作为支持。

3、新界面设计的自动化。相对于旧界面,新界面有个不容忽视的缺点是设计工作量和复杂程度都很大,设计过程成本很高。如果能够设计出一种软件,能够根据输入的站点信息自动生成新界面,则能很好的解决此问题。(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注解:

①董建明,傅利民,饶培伦,Gavriel Salvendy.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②周荣刚,张侃.可用性测试中的出声思维法[J].人类工效学,2005,11(3):55-56.

③陈晶,城市公共交通导向系统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

④何亭,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网络界面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高等学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2009.

参考文献:

[1]董建明,傅利民,饶培伦,Gavriel Salvendy.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M].清华大学出版社

[2]周荣刚,张侃.可用性测试中的出声思维法[J].人类工效学,2005,11(3):55-56.

[3]张光强,沈模卫,陶嵘.可用性测试中的视线追踪技术[J].人类工效学,2001,7(4):9-13.

第2篇:人机界面设计论文范文

[摘要]设计中所面临的各种因素,如人机操作、使用物的功能与结构、形态的人文特征等等,都反映了人―物、物―人交流的途径与方式。而设计的核心是“人”。以前的人机界面是研究人一机矛盾,适用于物、理分析而缺乏创新分析,相对研究人―物―环境―信息关系的“设计艺术”则显得较为片面。所以探讨设计界面,即人―物、物―人界面是有意义的。

一、设计界面的涵义

界面的说法以往常见的是在人机工程学中。“人机界面”是指人机间相互施加影响的区域,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人机界面。“而设计艺术是研究人一物关系的学科,对象物所代表的不是简单的机器与设备,而是有广度与深度的物;这里的人也不是“生物人”,不能单纯地以人的生理特征进行分析。“人的尺度,既应有作为自然人的尺度,还应有作为社会人的尺度;既研究生理、心理、环境等对人的影响和效能,也研究人的文化、审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要求和变化”。

设计的界面存在于人一物信息交流,甚至可以说,存在人物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设计界面,它的内涵要素是极为广泛的。可将设计界面定义为设计中所面对、所分析的一切信息交互的总和,它反映着人一物之间的关系。

二、设计界面的存在

美国学者赫伯特.A.西蒙提出:设计是人工物的内部环境(人工物自身的物质和组织)和外部环境(人工物的工作或使用环境)的接合。所以设计是把握人工物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接合的学科,这种接合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是设计界面的一个方面,是认识的主体和设计服务的对象,而作为对象的“物”则是设计界面的另一个方面。它是包含着对象实体、环境及信息的综合体,就如我们看见一件产品、一栋建筑,它带给人的不仅有使用的功能、材料的质地,也包含着对传统思考、文化理喻、科学观念等的认知。“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分析“物”也就分析了设计界面存在的多样性。

为了便于认识和分析设计界面,可将设计界面分类为:

1)功能性设计界面接受物的功能信息,操纵与控制物,同时也包括与生产的接口,即材料运用、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这一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造物的协调作用。

2)情感性设计界面即物要传递感受给人,取得与人的感情共鸣。这种感受的信息传达存在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情感把握在于深入目标对象的使用者的感情,而不是个人的情感抒发。设计师“投入热情,不投入感情”,避免个人的任何主观臆断与个性的自由发挥。这―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的关系。

3)环境性设计界面外部环境因素对人的信息传递。任何一件或一个产品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或室内外环境作品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环境的物理条件与精神氛围是不可忽缺的界面因素。

应该说,设计界面是以功能性界面为基础,以环境性界面为前提,以情感性界面为重心而构成的,它们之间形成有机和系统的联系。

三、设计界面存在的方法论意义

当机械大工业发展起来的时候,如何有效操纵和控制产品或机械的问题导致了人机工程学。二战后,随着体力的简单劳动转向脑力的复杂劳动,人体工学也进一步地扩大到人的思维能力的设计方面,“使设计能够支持、解放、扩展人的脑力劳动”。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情况下,人们追求自身个性的发展和情感诉求,设计必须要着重对人的情感需求进行考虑。设计因素复杂化导致设计评价标准困难化。一个个性化的设计作品能否被消费者所认同?新产品开发能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在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实力还并不强大,设计开发失利承受力还不很强的情况下,如何系统地、有根据地认识、评价设计,使其符合市场,就需要对设计因素再认识。利用界面分析法,正是使设计因素条理化,避免将人作为“生物人”的片面和走出笼统地说“设计=科学十艺术”的简单误区。

现代的人机工程学和消费心理学为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它们的成功就在于实验、调查和数理表述,是较为可系的。同样对设计艺术而言,进行设计界面的分析,也要有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生物学、技术学学科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它要直接建立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之上。相对于机械、电子设计和人机设计,以往人机界面设计把握了技术科学的认识和手段,忽视了人文科学观念与思想。它的界面设计只能存在于局部的思考范围内,只成为一个设计的阶段。

有人以功能论来评判设计。“功能决定形态”曾是20世纪上半叶的设计格言,它的提法是片面的。这是因为:第一,功能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使用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过分追求单一的功能会导致将许多重要内容(装饰性、民族性、中间性)被排斥掉”。而且“有些内容并不是‘功能’的概念所能包括了的,更何况物质和精神的内容也并不是时时处处等质等量的融洽在一个统一体中,随产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它们各自的主次地位也随之变化”。在现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情感因素越来越成为设计的主要方面。物质意义上的功能在保持其基础地位的情况下,却日益不能代表情感诉求的表述;第二,按“形态服从功能”而设计的产品,对于不熟悉它的使用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产品要为人们所理解,必须要借助公认的信码,即符号系统;第三,满足同一功能的产品形态本来就不是唯一的,象汽车等成熟的产品,年度换型计划等措施成为商品经济中日益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设计的专业需求,而这时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已能满足,简单地以物质性功能来决定设计是不恰当的。

相反,设计界面体现了人一物交流信息的本质,也是设计艺术的内涵,它包括了设计的方方面面,明确了设计的目标与程序。

四、设计界面的分析

按照设计界面的三类划分,有助于考察设计界面的多种因素。当然,应该说设计界面的划分是不可能完全绝对的,三类界面之间有涵义上也可能交互与重叠,如宗教文化是一种环境性因素,但它带给信仰者的往往更多的却是宗教的情感因素。在这里环境性和情感性是不好区分的,但这并不妨碍不同分类之间所存在的实质性的差异。

1功能性界面

对功能性界面来说,它实现的是使用性内容,任何‘件产品或内外环境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其存

在的价值首要的是在于使用性,由使用性牵涉到多种功能因素的分析及实现功能的技术方法与材料运用。在这一方面,分析思维作为一种理性思维而存在。如果作为一种处理方式来设计产品,则这种产品会使多种特征性(如民族性、纯粹性)因素中性化,如果去除产品商标,就很难认出是哪国的或哪个公司的产品。当然,这方面也说明了产品中存在着共同性因素,它使全人类能做出同样的反应。人的感觉和判断能力有着国际性的、客观性的特征。

功能性界面设计要建立在符号学的基础上。国际符号学会对符号学所下定义是:符号是关于信号标志系统(即通过某种渠道传递信息的系统)的理论,它研究自然符号系统和人造符号系统的特征。广义的说,能够代表其他事物的东西都是符号,如字母、数字、仪式、意识、动作等,最复杂的一种符号系统可能就是语言。设计功能界面,不可避免地要让使用者明白功能操作。每一操作对人来说应是符合思维逻辑的,是人性的,而对机械、电子来说则应是准确的、确定无疑的,这双方的信息传递是功能界面的核心内涵。

2情感性界面

一个家庭装饰要赋予人家居的温馨,一副平面作品要以情动人,一件宗教器具要体现信仰者的虔诚。其实任何一件产品或作品只有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为人所接受,“敝帚自珍”正体现着人的感情寄托,也体现着设计作品的魅力所在。

现代符号学的发展也日益这一领域开拓,以努力使这种不确定性得到压缩,部分加强理性化成分。符号学逐渐应用于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广告学等领域,如日本符号学界把符号学用于认识论研究,考察认识知觉、认识过程的符号学问题。同时,符号学还用于分析利用人体感官进行的交际,并将音乐、舞蹈、服装、装饰等都作为符号系统加以分析研究,这都为设计艺术提供了宝贵与有借鉴价值的情感界面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

3环境性界面

任何的设计都要与环境因素相联系,它包括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综合领域。处于外界环境之中,“是以社会群体而不是以个体为基础的”,所以环境性因素一般处于非受控与难以预见的变化状态。

联系到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利用艺术社会学的观点去认识各时期的设计潮流。18世纪起,西方一批美学家已注意到艺术创造与审美趣味深受地理、气候、民族、历史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指出:“文学艺术是人的创造物,原则上是由创造它的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现代主义或20世纪80年代的反设计,现代的多元化,“游牧主义”(Nemadism)都反映着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性界面设计所涵盖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它包括有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等,这方面的界面设计正体现了设计艺术的社会性。

以上说明了设计艺术界面存在的特征因素,说明在理性与非理性上都存在明确、合理、有规则、有根据的认识方法与手段。

成功的作品都是完善地处理了这三个界面的结晶。如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功能性处理得很好,没有屈从于形式而损害功能;但同时又通过新材料及形式反映新的时代性特征及美学倾向,这是环境性界面处理的典范;人们观看卢浮宫,不是回到古代,而是以新的价值观去重新审视、欣赏,它的三角形外观符合了人们的心理期望,这是情感性界面处理的极致。

五、设计界面的运用原则

1)合理性原则,即保证在系统设计基础上的合理与明确。

任何的设计都既要有定性也要有定量的分析,是理性与感性思维相结合。努力减少非理性因素,而以定量优化、提高为基础。设计不应人云亦云,一定要在正确、系统的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严密地理论分析,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动态性原则,即要有四维空间或五维空间的运作观念。一件作品不仅是二维的平面或三绝的立体,也要有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情感与思维认识的演变等多维因素。

3)多样化原则,即设计因素多样化考虑。当前越来越多的专业调查人员与公司出现,为设计带来丰富的资料和依据。但是,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如何分析设计信息实际上是一个要有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过程体系。

4)交互性原则,即界面设计强调交互过程。一方面是物的信息传达,另一方面是人的接受与反馈,对任何物的信息都能动地认识与把握。

5)共通性原则,即把握三类界面的协调统一,功能、情感、环境不能孤立而存在。

六、设计界面的应用方法

设计界面所包含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但在运用中却只能有侧重、有强调的把握。设计因素虽多,但它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结果是物化的形,但这个形却是代表了时代、民族等方面的意识,并最终反映出人的“美”的心理活动。

设计界面的运用,核心是设计分析。在一些国际性的大公司,如索尼、松下、柯尼卡等,都有许多的成功案例可为借鉴。如柯尼卡公司设计其相机时,首先不是去绘制“美”的形和考虑技术的进步,而是进行对象人的日常行为分析,作出故事版(STORY)。它先假定对象人的年龄为35岁,名:Xxxx,从而分析他的家庭、喜好与憎恶,分析他的日常行为,进而考察其人在什么场合需要僚机,从而为设计提供概念(CONCEPT)与目标(TARGET),进行设计。经过分析,设计师有了明确的概念与目标,并随信息的交互产生了创造力。

第3篇:人机界面设计论文范文

一、设计界面的涵义

界面的说法以往常见的是在人机工程学中。“人机界面”是指人机间相互施加影响的区域,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人机界面。“而设计艺术是研究人一物关系的学科,对象物所代表的不是简单的机器与设备,而是有广度与深度的物;这里的人也不是“生物人”,不能单纯地以人的生理特征进行分析。“人的尺度,既应有作为自然人的尺度,还应有作为社会人的尺度;既研究生理、心理、环境等对人的影响和效能,也研究人的文化、审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要求和变化”。

设计的界面存在于人一物信息交流,甚至可以说,存在人物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设计界面,它的内涵要素是极为广泛的。可将设计界面定义为设计中所面对、所分析的一切信息交互的总和,它反映着人一物之间的关系。

二、设计界面的存在

美国学者赫伯特.A.西蒙提出:设计是人工物的内部环境(人工物自身的物质和组织)和外部环境(人工物的工作或使用环境)的接合。所以设计是把握人工物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接合的学科,这种接合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是设计界面的一个方面,是认识的主体和设计服务的对象,而作为对象的“物”则是设计界面的另一个方面。它是包含着对象实体、环境及信息的综合体,就如我们看见一件产品、一栋建筑,它带给人的不仅有使用的功能、材料的质地,也包含着对传统思考、文化理喻、科学观念等的认知。“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分析“物”也就分析了设计界面存在的多样性。

为了便于认识和分析设计界面,可将设计界面分类为:

1)功能性设计界面接受物的功能信息,操纵与控制物,同时也包括与生产的接口,即材料运用、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这一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造物的协调作用。

2)情感性设计界面即物要传递感受给人,取得与人的感情共鸣。这种感受的信息传达存在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情感把握在于深入目标对象的使用者的感情,而不是个人的情感抒发。设计师“投入热情,不投入感情”,避免个人的任何主观臆断与个性的自由发挥。这―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的关系。

3)环境性设计界面外部环境因素对人的信息传递。任何一件或一个产品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或室内外环境作品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环境的物理条件与精神氛围是不可忽缺的界面因素。

应该说,设计界面是以功能性界面为基础,以环境性界面为前提,以情感性界面为重心而构成的,它们之间形成有机和系统的联系。

三、设计界面存在的方法论意义

当机械大工业发展起来的时候,如何有效操纵和控制产品或机械的问题导致了人机工程学。二战后,随着体力的简单劳动转向脑力的复杂劳动,人体工学也进一步地扩大到人的思维能力的设计方面,“使设计能够支持、解放、扩展人的脑力劳动”。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情况下,人们追求自身个性的发展和情感诉求,设计必须要着重对人的情感需求进行考虑。设计因素复杂化导致设计评价标准困难化。一个个性化的设计作品能否被消费者所认同?新产品开发能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在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实力还并不强大,设计开发失利承受力还不很强的情况下,如何系统地、有根据地认识、评价设计,使其符合市场,就需要对设计因素再认识。利用界面分析法,正是使设计因素条理化,避免将人作为“生物人”的片面和走出笼统地说“设计=科学十艺术”的简单误区。

现代的人机工程学和消费心理学为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它们的成功就在于实验、调查和数理表述,是较为可系的。同样对设计艺术而言,进行设计界面的分析,也要有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生物学、技术学学科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它要直接建立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之上。相对于机械、电子设计和人机设计,以往人机界面设计把握了技术科学的认识和手段,忽视了人文科学观念与思想。它的界面设计只能存在于局部的思考范围内,只成为一个设计的阶段。

有人以功能论来评判设计。“功能决定形态”曾是20世纪上半叶的设计格言,它的提法是片面的。这是因为:第一,功能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使用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过分追求单一的功能会导致将许多重要内容(装饰性、民族性、中间性)被排斥掉”。而且“有些内容并不是‘功能’的概念所能包括了的,更何况物质和精神的内容也并不是时时处处等质等量的融洽在一个统一体中,随产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它们各自的主次地位也随之变化”。在现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情感因素越来越成为设计的主要方面。物质意义上的功能在保持其基础地位的情况下,却日益不能代表情感诉求的表述;第二,按“形态服从功能”而设计的产品,对于不熟悉它的使用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产品要为人们所理解,必须要借助公认的信码,即符号系统;第三,满足同一功能的产品形态本来就不是唯一的,象汽车等成熟的产品,年度换型计划等措施成为商品经济中日益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设计的专业需求,而这时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已能满足,简单地以物质来决定设计是不恰当的。

相反,设计界面体现了人一物交流信息的本质,也是设计艺术的内涵,它包括了设计的方方面面,明确了设计的目标与程序。

四、设计界面的分析

按照设计界面的三类划分,有助于考察设计界面的多种因素。当然,应该说设计界面的划分是不可能完全绝对的,三类界面之间有涵义上也可能交互与重叠,如宗教文化是一种环境性因素,但它带给信仰者的往往更多的却是宗教的情感因素。在这里环境性和情感性是不好区分的,但这并不妨碍不同分类之间所存在的实质性的差异。

1功能性界面

对功能性界面来说,它实现的是使用性内容,任何‘件产品或内外环境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其存

在的价值首要的是在于使用性,由使用性牵涉到多种功能因素的分析及实现功能的技术方法与材料运用。在这一方面,分析思维作为一种理性思维而存在。如果作为一种处理方式来设计产品,则这种产品会使多种特征性(如民族性、纯粹性)因素中性化,如果去除产品商标,就很难认出是哪国的或哪个公司的产品。当然,这方面也说明了产品中存在着共同性因素,它使全人类能做出同样的反应。人的感觉和判断能力有着国际性的、客观性的特征。

功能性界面设计要建立在符号学的基础上。国际符号学会对符号学所下定义是:符号是关于信号标志系统(即通过某种渠道传递信息的系统)的理论,它研究自然符号系统和人造符号系统的特征。广义的说,能够代表其他事物的东西都是符号,如字母、数字、仪式、意识、动作等,最复杂的一种符号系统可能就是语言。设计功能界面,不可避免地要让使用者明白功能操作。每一操作对人来说应是符合思维逻辑的,是人性的,而对机械、电子来说则应是准确的、确定无疑的,这双方的信息传递是功能界面的核心内涵。

2情感性界面

一个家庭装饰要赋予人家居的温馨,一副平面作品要以情动人,一件宗教器具要体现信仰者的虔诚。其实任何一件产品或作品只有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为人所接受,“敝帚自珍”正体现着人的感情寄托,也体现着设计作品的魅力所在。

现代符号学的发展也日益这一领域开拓,以努力使这种不确定性得到压缩,部分加强理性化成分。符号学逐渐应用于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广告学等领域,如日本符号学界把符号学用于认识论研究,考察认识知觉、认识过程的符号学问题。同时,符号学还用于分析利用人体感官进行的交际,并将音乐、舞蹈、服装、装饰等都作为符号系统加以分析研究,这都为设计艺术提供了宝贵与有借鉴价值的情感界面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

3环境性界面

任何的设计都要与环境因素相联系,它包括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综合领域。处于外界环境之中,“是以社会群体而不是以个体为基础的”,所以环境性因素一般处于非受控与难以预见的变化状态。

联系到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利用艺术社会学的观点去认识各时期的设计潮流。18世纪起,西方一批美学家已注意到艺术创造与审美趣味深受地理、气候、民族、历史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指出:“文学艺术是人的创造物,原则上是由创造它的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现代主义或20世纪80年代的反设计,现代的多元化,“游牧主义”(Nemadism)都反映着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性界面设计所涵盖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它包括有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等,这方面的界面设计正体现了设计艺术的社会性。

以上说明了设计艺术界面存在的特征因素,说明在理性与非理性上都存在明确、合理、有规则、有根据的认识方法与手段。

成功的作品都是完善地处理了这三个界面的结晶。如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功能性处理得很好,没有屈从于形式而损害功能;但同时又通过新材料及形式反映新的时代性特征及美学倾向,这是环境性界面处理的典范;人们观看卢浮宫,不是回到古代,而是以新的价值观去重新审视、欣赏,它的三角形外观符合了人们的心理期望,这是情感性界面处理的极致。

五、设计界面的运用原则

1)合理性原则,即保证在系统设计基础上的合理与明确。

任何的设计都既要有定性也要有定量的分析,是理性与感性思维相结合。努力减少非理性因素,而以定量优化、提高为基础。设计不应人云亦云,一定要在正确、系统的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严密地理论分析,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动态性原则,即要有四维空间或五维空间的运作观念。一件作品不仅是二维的平面或三绝的立体,也要有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情感与思维认识的演变等多维因素。

3)多样化原则,即设计因素多样化考虑。当前越来越多的专业调查人员与公司出现,为设计带来丰富的资料和依据。但是,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如何分析设计信息实际上是一个要有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过程体系。

4)交互性原则,即界面设计强调交互过程。一方面是物的信息传达,另一方面是人的接受与反馈,对任何物的信息都能动地认识与把握。

5)共通性原则,即把握三类界面的协调统一,功能、情感、环境不能孤立而存在。

六、设计界面的应用方法

设计界面所包含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但在运用中却只能有侧重、有强调的把握。设计因素虽多,但它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结果是物化的形,但这个形却是代表了时代、民族等方面的意识,并最终反映出人的“美”的心理活动。

设计界面的运用,核心是设计分析。在一些国际性的大公司,如索尼、松下、柯尼卡等,都有许多的成功案例可为借鉴。如柯尼卡公司设计其相机时,首先不是去绘制“美”的形和考虑技术的进步,而是进行对象人的日常行为分析,作出故事版(STORY)。它先假定对象人的年龄为35岁,名:Xxxx,从而分析他的家庭、喜好与憎恶,分析他的日常行为,进而考察其人在什么场合需要僚机,从而为设计提供概念(CONCEPT)与目标(TARGET),进行设计。经过分析,设计师有了明确的概念与目标,并随信息的交互产生了创造力。

第4篇:人机界面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手机界面表情符号;发展;设计特征

0 引言

你是聊微信或是手机QQ时,爱发个性十足的表情的那群人嘛?我们生活在手机通讯发达的时代,生活在“无表情,不微信;不QQ!”的时代。手机在我们生活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讯软件也越发的重要,微信、QQ是我们通讯时的主力军,这种即时通讯软件主要以文字进行沟通,无法像面对面交流一样充分的表达发起者的情感信息,所以产生了手机界面表情符号,从最初手机短信里的由符号构成的“喜、怒、哀、乐”变成今天的各种“萌萌哒”的表情包,从静态到动态不断地升级,即时有趣地表达了发起者的情感信息,避免了虚拟对话中的尴尬与误解,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部分。据调查显示,69.71%的人在使用通讯软件时都会使用表情符号,78.65%的人在收到表情符号时都会感到心情愉悦。所以设计更多更有趣的手机界面的表情符号对我们生活变得越发的重要,本文对手机界面表情符号的设计特征进行研究与论述,希望可以给予表情符号设计者一些帮助与启示,从而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1 手机界面表情符号的发展

“在1982年9月19日,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研究人工智能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大学论坛上应用并建议,用‘:-)’这个符号表示微笑,用‘:-(’表示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1]这样产生了最早的表情符号,从此以后表情符号被大量使用并发展;之后日本的颜文字(日本icon具有自己本国特色的“Emotion icon”,称为颜文字。日本的颜文字比美式“Emotion icon”复杂得多,而且造型活泼可爱,艺术感较强。如以笑容为例有(^^)等不同图案可选)[2]在当时也广为使用。

当今手机界面表情符号的源头可以说是QQ软件中最初的“蛋黄脸”表情,也就是QQ系统自带的表情。这套表情造型简单,面部表情却生动活泼,是手机界面表情符号的经典之作。另一大杰出之作就是微信于2011年3.5版本推出兔斯基表情包,兔斯基表情由黑白线条构成,造型简单大方,设计感十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从此开启了微信表情包的设计之路。2013年微信新增了微信表情商店,越来越多的表情包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炮炮兵、阿狸、机器猫、小丸子等等的表情包在微信商店里竞相争宠,不断推陈出新。如今的微信商店里的表情包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网友DIY设计的表情越来越多,不断更新着表情符号的“世界”。

2 手机界面表情符号的设计特征

调查与研究表明,手机界面的表情符号的使用率逐渐增高,同时也能为大众带来愉悦的心情。时至今日,不论何时何使用微信聊天时都能看到表情符号的出现,过年过节时的祝福表情更能为你的祝福锦上添花,也许还能为你换来一个大红包的奖励。手机界面表情的发展与需求量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网友自己设计的表情也在逐渐出现,人人都能成为自己的“符号表情”的“设计者”,但如何更好地设计出一款好的手机界面表情符号呢?笔者通过对当下的手机界面表情符号设计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设计特征,希望给设计者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2.1 趣味性

我们都知道手机界面的表情符号是为了能够辅助文字语义而出现的,更好的表达发起者的情感信息,更容易触动人的情绪。大家都希望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虚拟环境中沟通,所以好的表情符号一定是具有“趣味性”的。许多的表情符号在造型设计上进行了夸张,使之更具有趣味性,更能生动直白的表达出内心的感受。例如微信中使用量较大的“暴走漫画”“兔斯基”等均是夸张了面部表情与动作,令人忍俊不禁;还有一些“李易峰”“余小二”等明星表情包也是采用人物在剧中或是日常中的夸张有趣的表情进行设计,娱乐性十足。

2.2 简洁的造型设计

好的手机界面表情符号都具有造型简洁的设计特征。在大家的使用中,我们会发现还是造型简洁的表情深受大家喜爱。就像格式塔心理学家说过:“人的眼睛倾向于把任何一个刺激式样看成现有条件下最简洁的形状。”[3]笔者认为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就像LOGO的设计作品一样,大家记住的都是简洁大方的设计标志,如耐克的商标、苹果的商标、中国银行的商标等,简洁的造型设计让人容易理解其含义,会令人记忆深刻。例如,经典的兔斯基表情包,就用简单的黑白线条勾勒其轮廓,两条线为眼睛,没有鼻子、嘴巴,只靠一个圆圆的大脑袋与柔软的两条胳膊变幻出睡觉、跳舞、抓狂等的样式。

2.3 简洁的色彩设计

色彩对人的感官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会让人产生各种情感与联想,不同的颜色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例如,红色使人感到热情、吉祥,蓝色使人联想到海洋、理智,紫色会让你感到优雅等等。大多数优秀的手机界面的表情符号均使用简洁的色彩设计,如“奶梦兔”“长草颜”“阿狸”等的表情包,均使用的颜色种类在三种以内,大多数使用一种主色调,搭配一种辅助色调。因为五彩缤纷的颜色会给人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使人回想时难以详细地在脑海中勾勒出其表情的样式。所以简洁的色彩设计会给使用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会使人感到舒适,更易于接受。

2.4 卡通化的造型设计

手机界面表情符号设计的另一大特征就“卡通化设计”。使用卡通化设计的表情符号会让人有亲切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聊天氛围。卡通化设计将赋予每一个被设计物体生命,利用漫画的创作手法将动物、植物、甚至是水果进行卡通化设计,让它们在“表情符号的世界”里也拥有可爱的表情与动作,让使用者感到“萌萌哒”与亲和力。正如微信表情商店中“疯狂的食物”这一表情包,举剑的薯条君,亲吻的樱桃君,害羞的苹果君等水果君带领我们走进一个“脑洞大开的吃货世界”。

3 结语

手机界面表情符号的产生促进了人们在虚拟网络中的沟通与交流,避免了人类因无法面对面交流而产生的错误语意与尴尬,营造了一个温馨有趣的聊天氛围。它们从最初的互联网次文化发展成为当今网络时代的新生宠儿,由简单符号发展成今天各种古灵精怪的表情符号,使得表情符号的主角团队越来越庞大,不断地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表情符号DIY设计者大军之中。为了创作出更好的表情符号,我们应探索发现一些设计原则与设计特征,完善我们的设计思维与创作方法,创作出新时代所需的新作品。

参考文献:

[1] 德卢西奥・迈耶(法).视觉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76.

[2] 颜文字[DB/OL].百度百科.

[3] 韩娜.现代网络表情图形与传统图形设计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9.

[4] 王霜奉.无表情,不微信[J].数字文化,2015(10).

第5篇:人机界面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眼睛后模芯,数控编程,边界设定

 

一、前言

生活中,需要佩戴眼镜的人们不仅对眼镜外观有了一定程度讲究,更重要的是所佩戴眼镜感觉是否良好,这通常和眼镜架有着直接的关系。眼镜架的质量除了所用材料有关以外,跟眼镜架的模具设计与模具制造有着密切关系。论文参考,眼睛后模芯。现在的模具设计和制造都依赖着高级的CAD/CAM软件,一般程序是:工程图纸→三维造型→CAD模具设计→CAM数控编程→CNC自动加工。其中在模具设计和数控编程的两个环节尤其重要,模具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数控加工时的工艺安排,直接影响到眼镜架的质量。本文就已经设计好的眼镜后模芯(如图1)在数控编程中边界的设定作一个分析。

二、数控编程时区域边界设定不合理对模具制造的影响

在模具企业制造过程中,数控编程师们往往编制好数控程序以后,就直接通过网络传输给机床操作技能人员,很少时间到制造现场去发觉编制程序对模具制造的影响,当模具配件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完成以后,才发觉具有一些细小的问题时,通常都是由模具安装人员手工做一定的修补,这种现象既影响加工效率,同时也很难保证模具的质量,特别是类似眼镜架的精密产品,严重的影响到在市场上的销售。

数控加工的原理

机床上的刀具和工件间的相对运动,称为表面成形运动,简称成形运动或切削运动。数控加工是指数控机床按照数控程序所确定的轨迹(称为数控刀轨)进行表面成形运动,从而加工出产品的表面形状。论文参考,眼睛后模芯。

从切削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数控编制程序的时候,加工范围需要一个合理的区域线,来控制刀具相对工件的切削运行。如果区域边界过大,刀具的行程越远,相反区域边界过小,不能满足加工的范围,所以在编制数控程序的时候,应该设计好合理的加工边界线来保证模具制造的质量。

眼睛架后模芯数控编程的刀具选用

刀具的选择是在数控编程的人机交互状态下进行的。应根据机床的加工能力、工件材料的性能、加工工序、切削用量以及加工范围等因素正确选用刀具。刀具选择总的原则是:安装调整方便,刚性好,耐用度和精度高。论文参考,眼睛后模芯。选取刀具时,要使刀具的尺寸与被加工工件的表面尺寸相适应。在进行自由曲面加工时而平头刀具在表面加工质量和切削效率方面都优于球头刀,因此,只要在保证不过切的前提下,曲面的粗加工应选择平头刀。论文参考,眼睛后模芯。由于球头刀具的端部切削速度为零,因此,为保证加工精度,切削行距一般取得很密,故球头常用于曲面的精加工。眼睛架后模芯的分型面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曲面,表面精加工时应该选择球头的刀具,选择较小的行距,确保表面加工质量,分别是平头刀具和球头刀具。论文参考,眼睛后模芯。

眼镜架后模芯编程时边界设定的的不合理现象

由于对眼镜架后模芯的数控加工都是采用立式三轴数控机床,所以在MastercamX4编制数控程序时,需要考虑刀具都是垂直于工作台表面加工,在软件自动计算程序的时候,是按照刀具中心在控制边界线上自动生成NC程序,如图4(a)所示;如果所加工的曲面是一个斜度较大的曲面,还是以这个曲面的边界作为加工的区域,则就造成刀具无法完全加工到所要求加工的位置。论文参考,眼睛后模芯。这样加工完成后的后模芯还需要模具安装人员做一定的修挫,加工出来的后模芯不能保证眼镜架质量。

三、眼镜架后模芯编程时边界设定的正确方法

为了使刀具能完全加工出具有一定斜度或者扭曲的凸面工件,在编制数控程序时,设定的区域边界线在曲面边界的基础上偏距刀具半径距离,使刀具另一侧完全切削到具有曲面的工件,才能彻底加工到需要加工的位置,很多数控编程师都会因为这些细小问题而忽略了模具的质量,正确的边界设定方法如图5所示。

四、结束语

人们对生活中的日用品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具有很好的视觉感以外,还要具有很好质量来保证使用的寿命。各类CAD/CAM软件为设计师和工程师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毕竟软件只是一个应用工具,熟练的运用软件和掌握使用技巧,才能更好设计和制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理想产品。

参考文献

[1]欧阳刚.重型机械科技《曲面加工中的模型处理》.四川:中国期刊网来源刊.2000.

[2]胥永林.商品与质量《塑料风扇叶前模芯数控加工探讨》.北京:中国期刊网来源刊.2010.

第6篇:人机界面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界面设计;交互设计;产品设计;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TP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42-0233-01

“人机界面”是指人与机器之间互相影响的区域,人机界面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任何参与人和机器信息交流的领域都包括在人机界面中。界面设计存在在人与物的信息交流中,只要存在人和物信息交流的领域都是界面设计的内容,因此设计的界面所包含的要素是非常广泛的。简单的来讲,设计界面可以定义为在设计中要面对的与将要分析的所有信息交互的集合,它能够很好的反映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界面的设计是开发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内容,能够影响到整个开发团队。出色的界面是便于用户使用并且操作简单易行,开发团队要结合用户需求和自身理解制定设计目标。

1交互设计理论

用户界面设计的工作流程包括三方面:结构设计、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而交互设计是用户界面设计工作流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成与败直接关系着产品的成与败。通常来讲,交互设计是指基于人们的需求,根据人们的体验进行产品设计,交互设计就是关于创建新的用户体验的问题,其目的是增强和扩充人们工作、通信及交互的方式。一个成功的交互式产品操作简单,易掌握,使用效果好,可以为用户提供舒适的体验。由此,研究与思考交互设计的具体内容是进行界面设计的重中之重。

交互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多个学科进行设计,在产品设计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设计者要充分理解用户对具体事件的反映方式,用户和事件之间交互、通信的方法,仅仅在这个过程就要很多学科的专业人员参加。同时,设计者要研究设计多种类型的交互媒体的方法,而且要使交互方式更加有效,更加丰富。针对这种要求,动画设计师、美术设计师、摄影师、艺术家和产品设计师等不同行业的专家加入到设计队伍中。

2交互设计在界面设计的应用研究

2.1交互设计与界面设计的关系

有很多人会把交互设计和界面设计混为一谈,认为交互设计就是界面设计,特别是看待软件产品时的交互。其实界面设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交互设计更加关心用户和产品在行为上的交互体验过程。

简单的来讲,软件界面就是人与机器间的信息界面,而交互设计则是一个将美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人机工程学等进行有效结合的商业和工业行为。它的目标是通过改进设计,改善和执行通信与信息系统来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渴望得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的交互界面,因而在交互设计中人的因素被逐渐重视起来,构造和行为就变成用户界面开发过程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构造和行为即界面设计和交互设计,这都牵涉到界面开发人员和用户开发人员。在界面设计开发过程中,界面设计师必须走进用户,和用户一起讨论分析最后形成讨论结果,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是意义也十分重大。在交互过程中,虽然它不完全受软件的制约,但是交互设计对用户界面的行为和外观有着密切联系。因此界面设计专家与决定和用户进行交互方式的专家要对这一内容展开深入分析和研究。

2.2采取交互设计,以用户为中心进行界面设计

“以人为中心”是交互设计提倡的设计理念,这个理念应该被更多的应用在现有的界面设计中。以人为中心可以理解为以用户为中心,在开发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用户和用户需求进行详细了解,并将这些信息作为设计的方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前提就是应当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充分了解。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对不同用户的价值取向、性格喜好和生活习惯进行了解和研究。例如,在考试系统的界面设计中,应当设计简单而且与学生在日常答题的行为相符合,避免因为电脑测试给学生带来的不便。在为老年人设计的界面,内容最好简单明了,还要有良好的使用向导,用最少的操作程序完成较多的查询和功能。而为儿童设计的界面,就应该考虑儿童对色彩和图像上的要求,设计出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界面,来吸引更多孩子的注意力。要想设计出这种界面,就需要设计者对儿童色彩的喜好和在儿童心中的流行趋势进行研究。在设计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儿童的使用方式,由于儿童行动不够灵活,可以考虑使用触摸式的交互设计来使这种情况得到满足。由此看来,以用户为中心的界面设计一定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需求,必定是一个成功的界面设计,少了这个前提必定不会成功。

3结束语

综上述之,界面设计不只是单纯的美工设计,应该将它的使用方式更多的融合到设计当中,把更多的交互设立理论加到界面设计中,达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和使用方法。将漂亮美观的界面设计和完备的交互功能进行有效结合,满足用户简单快捷的应用需求,满足了这些要求,设计出来的界面设计才是出色地

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方园.人机界面设计与应用[J].自动化与仪表,2008,04.

[2]胡松.用户界面设计的人机交互[J].艺术研究,2009,04.

[3]李天科.以人为本的人机界面设计思想[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05.

[4]欧阳建军.基于交互设计的界面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4.

作者简介

第7篇:人机界面设计论文范文

学院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专 业 视觉传达设计

班 级 视觉17-1

学 号 201705002368

姓 名 杨腾渊

指导教师范颖

职 称讲师

云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姓 名

杨腾渊

学 号

201705002368

专 业

视觉传达设计

拟定论文

(设计)题目

智慧养老型APP服务结构与界面设计

论文(设计)来源

自选

论文(设计)类型

B-应用研究

指导

教师

范颖

1.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截止到2019年1月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总数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5岁的人口已经突破一千六百万,意味着我们身边每一百个人里面就有大概11位老年人。其中2019年65周岁及以上人口比 2018 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为最大增长额。来自云南省人口老龄办的数据显示:我省于2005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截至2016年底,我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570.1 万,占总人口的 11. 59% ; 预计到 2020 年,全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607 万,占总人口的12. 4% ; 其中约有 3. 6% 的老年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32%的老年人需要适度照护。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居住在昆明市的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昆明市人口老龄化十分突出,老龄化现象已经十分严峻。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将成为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它们的健康和生活问题将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近年来很多地区已经开展老年人的死因监测工作,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死亡率为2567/10万,占全人群死亡比例为82.07%。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直都是导致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身理和心理伤害也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老年人死亡比例较大,其死亡谱决定了全人群的死亡谱,老年人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工作是非常迫切的。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同时推动了老龄产业的发展,从而也带动了老龄产业信息数字化的发展。而要怎么做来充分满足国内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交互设计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这也直接影响到我国交互设计领域未来能否得到良好发展。当今市场下的智慧养老型APP仍存在较多问题。目前市场主要服务与老人的APP主要有交友类、健康科普类、医疗类三种类型。交友类如“养老平台”“幸福行”,依托于强大的社交网络媒体,使老年人群体能够进行线上交友并发表动态,分享生活。健康科普类如“养老管家”“老年云课堂”,搜集各方健康相关信息置于平台供老人浏览,为老人提供外界信息,并力求做到信息准确。医疗类APP如“黄金急救”“天使救援”,整合当地医院信息,使大众能够就近急救,不过要老年人和年轻人使用一样的功能软件,困难度会大大提高。使以上几类APP都有服务于老人,却都是带着设计师的主观色彩来进行设计的。首先是色彩方面,老年人的视觉感官已经衰弱,需要强烈而具有刺激性的颜色才能使老年人看清APP界面,当下养老型APP基本都采用弱色来颜色填充,虽然做到了颜色和谐,却让使用APP的老年人看不清楚。其次是字体大小,老年人的视力是不如中青年人的,进行APP设计时需要用大号甚至特大号字体来进行填充,可当下的养老型APP与常规APP字体大小相同,降低了老年人的使用满足感。接着是图形,养老型APP在进行界面设计时,考虑到老年人思维缓慢,应当还原图形本真,使图形一目了然,而当下养老型APP的图形结合当下时尚元素,使老年人不能理解,必须进行文字辅助才能明白其意。最后是版式方面,当下养老型APP版式设计与常规APP无异,其连接点和换页功能不能很好地服务与老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老年人群体而言对信息产品几乎处于创新扩散理论的最末端,只有极少的设计者们会专门针对老年人群体的需求来进行产品设计。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将老年人群体作为产品受众群体之一,充分考虑老年人群体的实际需求,帮助老年人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这也是设计师在当前时代下的重要责任。

1-2研究意义:

本文是基于老年人群体而研究的移动应用程序,本程序的主要对象是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基于老年用户的信息需求摸索出有效解决老年人使用APP的各种问题,然后结合界面交互,设计出一款服务于老年人的老龄产业的智慧养老型APP,做到:

(1)安全化:能让老人进行线上问诊,能使老人在危难之际使用智能设备进行呼救,使老人就近治疗。

(2)智能化:提高老年人APP使用率,使老年人们享受科技生活中的乐趣;完善智慧养老型APP功能,革新传统养老模式,更好地将老年人与信息社会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信息,使老年人能够独立自主运用智能设备进行自救,赋予智慧养老型APP新的价值使其更加具有较强的的冲击性与吸引力,为老年人量身打造高适用性的智能产品。

(3)全面化:提供社交、科普、急救等功能,更好的让老年人在生活中通过智能手机来满足自身各类需要,从而丰富老年生活,改善老年生活状态,培养老年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2.文献综述

2-1国内智慧养老型APP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智慧养老型APP的相关应用型研究不足国内关于智慧养老型APP的界面和功能研究主要集中于健康科普和社交等方面。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主要对老年人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信息欲望两个方向为主要研究方向,其中对于老年人的急救需求没有涉及和说明。朱媛、段慧敏(2019)提出老年人在智能时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三层次需求模型,并在现有智能手机上与老年人强相关的应用APP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设计策略;经研究得出基于“老有所养”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凸显专业性、基于“老有所乐”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更多元化、基于“老有所为”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深挖价值的与老年人智能时代三层次需求模型相对应设计策略;根据老年人三层次需求模型深入分析老年人需求,能够为开发与设计出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的智能手机应用APP提供建议。李邵静(2018)指出,中国老龄化人口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人看病就医拿药比例普遍高于年轻人群,由于医院路途遥远,老年人看病问题成了社会急需解决与关注的首要任务。在互联网模式下医疗类APP的设计与开发为老年人看病难找到了良好的解决方案。针对老年人自身特点,老年类就医APP在界面设计上应做到简单明了,方便老年人理解记忆。在功能设计上尽量做到从老人需求出发,操作简单,一键解决就医过程。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研究方案设计调研调研分析概念设计设计应用技术路线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SWOT分析法设计定位概念提出概念确立设计流程图设计图效果图

4.研究内容与论文提纲

4-1研究内容:

(1)设计调研

①通过文献调查法查阅相关期刊论文,归纳总结出本文所需的理论支撑(2008 年,原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 2020”战略研究; 2012年,《“健康中国 2020”战略研究报告》;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2017 年 3 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 通知》( 国卫家庭发 〔2017〕12 号) ,表明我国健康老龄化规划正式实施);

②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得老年人群体的需求,有效提取老年人的想法,并通过问卷数据的总结分析,可以更好地针对老年人需求进行研究;

③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国内外优秀的老年APP界面和功能进行分析比较,了解当下老年APP设计的主要趋势以及发展前景,结合自身使用体验以及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同行水准,总结出可行性强的设计方案。

(2)设计分析

S(优势):国家鼓励银发产业发展,拥有市场前景;APP界面结构针对老年人群体进行专门设计。

W(劣势):知名度难以打响,研发的产品及服务同市场上其他智慧养老型APP同质化严重,需寻求突破口。

O(机会):产品使用者对其他智慧养老型APP已经使用疲劳,需要新的产品刺激活力;大多数养老型APP的设计都没有从老年群体的立场出发,是以设计师主观情感为主的产品设计。

T(威胁):替代品多,市场竞争大。

(3)概念设计

设计定位

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昆明市区、智慧养老

概念提出与确立

地区性智慧养老型APP

地区性意义指的是局限性的在某个特定范围中某种事物的存在对这个范围的意义。智慧养老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基于研究内容,为了使老年群体的老年生活更加地安全化、智能化、全面化,根据老年人群体的娱乐社交需求与当地医院的协同性、急救的便捷性选择了“地区性智慧养老型APP”这个概念。

(4)设计应用

主要通过电脑辅助如“AI、PS”等设计工具和“墨刀”等交互设计工具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主要为:首先查找相关的素材及资料并提取有用的材料进行考察并对比现有的智慧养老型APP进行方案草图的绘制,完成草图并征询老师意见,进行方案草图的确定与修改;收集市场信息,分类整理完善,再进行设计方案的深入与修改,完善APP产品功能,最终完成APP设计制作,完成毕业设计报告、毕业答辩。

4-2论文提纲:

一、绪论

(一)设计背景

(二)设计目的

(三)设计思路

二、调研与分析

(一)发现问题

(二)调研分析

(三)分析结果

三、概念设计

(一)设计定位

(二)概念提出

(三)概念确立

四、设计应用

(一)设计流程

(二)设计图

(三)效果图

五、结语

5. 论文进度安排

(1)设计调研阶段 (2020年9月1日-11月30日)

(2)设计分析阶段(2020年12月1日-12月31日)

(3)概念设计阶段(2021年1月1日-1月15日)

(4)设计应用阶段(2021年1月16日-4月15日)

(5)答辩准备阶段(2021年4月16日-5月10日)

6. 参考文献

[1]关爽,刘会衡.基于Android的老年人养老服务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20(01):52-54.

[2]张玲.基于老年人使用的手机创新性研究[J].设计,2018(14):128-129.

[3]何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老年广播——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年之声为例[J].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2016(07):40-42.

[4]JHONY CHOON YEONG NG,陈思璇,谭清美.信息化对老年人生活影响研究——基于智能手机使用情况与感受[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2):58-64.

[5]张阁,于琦,贺培风.我国移动医疗App核心功能分析及发展建议[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7,4(26):21-25,3.

[6]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 人口学刊,2000,121 ( 3) : 30 - 37.

[7]邓诺,卢建华,周业勤.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 4) : 1805 - 1807.

[8]张琼,韦焘,刘敏,等. 昆明市城区居民对养老模式和服务认知及需求调查分析[J].民康医学,2017,14: 76 - 79.

[9]刘小路,丁虹月,韦鑫珠.基于老年人认知需求模型的资讯APP界面设计研究 [J] . 设计,2018(01):26-27.

[10]张玲.基于老年人使用的手机创新性研究 [J] . 设计,2018(14):128-129.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日期:

学院意见

学院领导签名:日期:

学院盖章

论文(设计)来源:教师课题、社会实践、自选、其他

第8篇:人机界面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混沌论;东方古典哲学;空间设计;共生思维

当代空间设计以反叛、否定和摒弃传统审美观念为基点,并且伴随着诸如生态论、系统论、解构主义、不确定论、混沌理论、有机论等各种理论观念的涌现,设计师们开始了更深入、更多角度的设计实践探索。他们以复杂的非线性观念认知世界,将建筑空间置于外在世界和庞大复杂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之中加以综合考量,建筑空间不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与周遭一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空间本身与环境的互动性及共生观念被较多地运用到了当代建筑空间的设计探索中,激发思维,更新观念。

1混沌理论与当代共生空间设计

混沌理论被称为20世纪第三次伟大的发现,成为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在认识论领域的新一轮革命,帮助人们对这个世界展开的新的探索和发现。混沌理论远远超越了学科间的界限和壁垒,是一门整体性的科学理论成果,广泛地应用于当代医学、建筑学、艺术学、物理学等各个门类学科之中。1.1混沌理论的内涵概念。对于复杂的混沌概念的认识,可以集中简单地概括为:它是从有序中产生的无序运动状态,无序来自有序,无序中蕴含着有序,有序和无序是对立统一的,高一层次上是有序的,而低一层次上是无序的[1]。混沌观念揭示了这个世界复杂随机、普遍无序却又整体同一的本质,体现着当代科学家对世界宇宙的认知。对于混沌学理论的研究一直在持续推进和不断发展之中,它由多重理论观点加以支撑,主要可细致分解为不规则论、普遍无序论、内在随机论、整体论等。这些理论观念综合作用,将人类对自然及未来的认知推进到新的高度。根据混沌理论,可以解释自然界的分形现象(不规则论)。在理想的模型中,可能存在着无穷的内在层次,层次之间存在着“自相似性”或“不尽相似”,适当地放大或缩小几何尺寸,整个结构并不改变,具有这类结构的几何体称为分形[2]。如海岸线的形态是不规则多维度的,无法用整数来测量其维度,同理还有人类及动物身上的血管脉络,天空中变化莫测的云彩等等,这些自然现象客观存在,并且又呈现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又如由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著名的“蝴蝶效应”,其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给整个系统带来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体现着混沌学的知识(内在随机论),蝴蝶振翅本是一件非常微小的事情,但就是这样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却能够引起千里之外的其他地区的一场大规模的龙卷风。这再次充分说明这个世界各种因素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发性,对于事物因果关系的判断也更为复杂,趋于混沌。1.2混沌理论下的共生思维与当代空间设计。进入信息时代,混沌学的同一性特征更为突显,不同学科之间惊人地遵循着相同的混沌原理,这种整体性思想认为,整个世界都是依赖于其整体系统而非构成世界的单一个体元素,各种事物、各部分与各层次系统相互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整体性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转化,部分与整体构成复杂混沌的、不确定的构合关系[3]。这种由此及彼相互联系的多元共生思想与当代空间设计的结合,使得建筑空间在功能、形态及空间关系层次上呈现出新的、区别于以往的新面貌。建筑空间形态不再如以往那般端正严整,而转向混沌和不规则,传统空间界面被消解,建筑细部的设计被重视,建筑空间所传递的人文关怀试图更大限度地引起共鸣,建筑被置于动态发展的观念之下进行分析,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得到空前的强化。

2东方古典哲学与当代共生空间设计

东方古典哲学有别于西方文化意识价值理论,它独树一帜,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文化的融合与传承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意识价值理论体系。它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类型(如印度文化圈、欧洲文化圈等)的集中表现,反映出了强烈的民族性[4]。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性思想归宿,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都说明了人与宇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这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4]。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中国古代的建筑空间在营建初期就较为注重与外界周边环境的沟通,无论从选址到用材,还是从空间搭建到庭院的修整布置无一不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共生及交流。人存在于自然之中,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消融于自然,将使用者置于外在环境条件因素之内加以考虑,消除外界与自我,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关系,这即是一种对宇宙万物和生命本体对立统一关系的思辨。当代环境下,世界的发展更具有同一性,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东方古典哲学文化观的种种思想理论亦被重新发掘,其对于建筑空间设计的启迪性被当代设计师加以采纳,并进一步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广泛应用于当代有机建筑、生态建筑等新型理念的空间设计之中。

3共生思维在当代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及表现特征

多重学术观念和理论为当代共生空间的实践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目前,共生思维已较多的渗入到当代空间设计中,并与其较好的交融糅合,使当代空间设计的视野置于自然和宇宙的秩序之下,更多地表达出对生命本体的尊重和关怀,建筑不再是冷漠无情的,而是鲜活有情感的。同时对于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有机观念的运用和渗透,共生空间设计成为当代设计师探索的新领域。当代建筑设计师们力图使建筑空间能与周围外在条件因素相互包容,共同促成相互作用的良性的可持续变化发展的稳定状态。3.1建筑生成于自然并应与其外部环境因素互容。混沌理论认为整个世界是有序和无序的有机统一,建筑空间生成于错综复杂的混沌之中,必然带有其原生环境的印记并且须与周边外部环境因素达到和谐统一。这里的“外部环境因素”不仅仅包括自然要素,也包括文化、历史、风俗、交通等。黑川纪章曾指出,新时代的建筑正转向具备生命体特征的“生命空间”,分形几何学对于空间设计的启示使得建筑空间能够更大限度地与外界周遭环境相一致,并与自然宇宙建立新的秩序关系。他设计的27名古屋市现代美术馆(图1),充分体现了共生这一思想。该美术馆坐落于名古屋市白川公园内,依照公园对建筑物的要求,利用基地自有地形的高差变化,该美术馆设计为三层,但是仅有两层是高于地面的,使其与公园内部的周边景色更为和谐,另外一层为下沉式庭院,可直接进入地下层。带有分形概念的结构与空间造型使得建筑演绎出更多变化和丰富的视觉性,同时从功能上也有利于通风和采光的优化,而多种几何体形态的交错结合,以及多种材质如:花岗石、瓷砖、不锈钢、铝材等的混合使用,皆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碰撞与包容、地域文化与历史的多元共生的思想理念。第一个将后现代主义概念引入设计领域的著名美国建筑评论家、景观设计师查尔斯•詹克斯近年来提出“宇源建筑”理论,基于复杂认识论的背景,他认为建筑具有多层次性、复杂性和混沌性等特征,应将建筑放入复杂的宇宙及自然生命系统加以看待,他说:“如果说建筑必须源于自然和文化,它还应该拥有一个更大的源泉,即作为整体的宇宙”[5]。他设计的苏格兰宇宙思考花园(图2、图3),充分利用地形、植被、小品等自然和人工元素来展现宇宙和数理的美,试图引发一种观念与思考,体现了一种对宇宙源生力量的本质及生命奥秘的呈现与探索。建筑空间生成于复杂混沌的自然系统之中,人类亦相应的对自然宇宙及生命本源进行追寻和思考。由英国ATKINS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上海洲际世茂深坑酒店(图4),位于上海松江天马山与横山之间,原址是一个旧采石场遗留下来的深坑,约80m深,并且内部积蓄了大量雨水而成为深潭。该酒店的建造依照其独有的特殊自然地形展开,非常贴合山体的走势,主体建筑背靠岩壁,最大限度地向两边延伸且建筑表面依势弯曲,与自然山体融为一体,寻求自然生长的状态。一些自然景观如瀑布、悬壁等元素与主体建筑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如酒店的入口被设计成一个形似河流的玻璃结构,从抬高的地面向坑内延伸、垂落,形成瀑布的视觉感受,这一切使得自然和建筑、人文巧妙融合。同时该项目也是对破败人工景观的一次有效的改造和再利用,岩石的特殊质地能够大为改善室内的环境温度,坑内的水体观景之余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微环境,建筑顶部由绿色草皮覆盖,既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又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3.2建筑自身与其外部世界同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当代设计师基于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空间设计,建筑空间不再是静止孤立的,其不仅与周遭一切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同时它也是不断变化的,并且与外部环境因素同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之下。长城脚下的公社是由SOHO公司投资修建的世界前卫建筑工程,位于京郊八达岭水长城附近。韩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承孝相设计的公社俱乐部充分表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承孝相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各种建筑材料的使用应保持其原生特点,不做过多的防腐处理,钢板要生锈,木头要腐烂,这是自然规律,应保持顺应的心情看待这种变化。该公社俱乐部建筑的外立面使用了钢板,钢板会在雨水、空气的作用下被氧化、生锈、变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都会有不同的变化,呈现新的形态,这则是自然赋予的印记,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步运动,共同变化。法国当代著名建筑师让•努维尔认为应当细致入微地研究周边环境和文脉,建筑空间是各种复杂的因素综合的产物。他设计的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位于巴黎市中心,建筑通体由只采用少量钢架的玻璃墙构成,玻璃结构围合成一个庭院,法国著名诗人卡提布兰德在1823年于旧址栽种的香柏树被保留,且刚好穿过玻璃墙。玻璃结构的通透性使外界能够看到室内的艺术品,同时也能够像镜面一样将周围的街景反射,并且随着昼夜、气候、天空云朵的变化,其外观视觉上也会不断地发生改变。在这里,历史和文脉被保存,基金会多元与开放包容的精神得到象征,建筑空间通过自己的方式与外界发生着交流和互动。3.3基于矿机场公园改建项目的共生思维运用与分析。运用上述理论观点,笔者主导设计的矿机场公园改建项目,原址是一片废弃厂房及其周边区域,伴随着煤矿产业的兴衰,工厂几易其址,最初的老旧厂房位于城市较中心位置,急需进行新的景观改造设计。工厂是整个城市的缩影,在方案草拟之初就考虑到场地背后所代表的文脉及其传承延续,设计方案中保留了原厂的烟囱,红砖结构的旧烟囱高耸而立,体现了场地的历史及整个因矿而生的重工业城市的精神,像一座雕塑一样与周围新建筑及景观并置,新旧对冲,呈现出一种运动的时空感。同时,场地周边有大量植被,尤其是场地北面为一处山体,植被覆盖较好,因此场地内部的绿植设计上就大量选择了与周边植物类同的物种,力图使设计项目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另外,场地内为数不多的几处凉亭的设计,均采用钢木材料结合,符合整体环境氛围内的工业感,钢材表面未经喷漆处理,木材也仅是简单加工,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生锈、腐朽都是一种运动的自然观。这种即将出现的粗粝沧桑之美与场地内局部保留的旧的构筑物在色调、形式及气息上能够较好的融合,新旧并存,共同运动和变化发展。

4结语

混沌学对于复杂世界的揭示,世界发展的同一性特征以及近年来东方古典哲学思想的复苏等多重因素,使得当代空间设计愈加注重与外界环境的沟通与联系,建筑摆脱了孤立静止的状态,而是被放置于错综复杂的各种条件因素中加以综合考量,建筑空间与宇宙世界、生命系统、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建立的共生关系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当代设计师们将多元共生的观念融入建筑空间的创新性设计中,进行了多重探索和尝试,试图建立其与自然宇宙的新关系和新秩序,建筑被视为一个生命体,生成并存在于自然环境系统之中,与外部世界进行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交流,同步发展共同变化。

作者:陈希 单位:宿州学院

参考文献:

[1]邓宗奇.混沌学的历史与现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12):492.

[2]李世芬,孔宇航.混沌建筑[J].华中建筑,2002(5):64.

[3]矫苏平.新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4.

第9篇:人机界面设计论文范文

如果在设计人机交互界面中加入人性化设计,把认知心理学中理论结合在界面设计中,是否可以使得普通的界面变得不同,它的使用性能是否能因此而增加,面对这些问题,将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去证实。传统的对于人机界面可用性的评价方法则乏善可陈:或者主观判断其优劣而缺乏客观性和说服力;或者进行繁杂的问卷调查而工作量巨大;抑或者通过记录特定任务的完成时间和完成率来评价界面的效率和有效性,虽然相对客观许多,但是实验操作复杂且精度不高,提供的数据类型较为单一而且有限。通过与传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相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可以很好的对数字人机界面进行定量评价,并为设计师解决界面可用性问题和设计新界面提供一个可靠的线索。

1.前期准备

1.1研究目的

首先提出用眼动追踪技术的典型实验方案和分析方法;分析实验数据,评价公交站牌界面的设计结合认知心理学前后的优劣;基于研究结果为城市公交站牌界面的优化设计给予一定的建议。

1.2研究方法

选择公交站牌界面作为测试材料进行研究。用于测试的公交站牌旧界面为南京市现行公交站牌的界面模拟,用于测试的新界面是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基于人性化设计对公交站牌界面进行的全新设计。

实验部分运用眼动追踪技术,用任务流的方法对受测界面进行测试。实验是新、旧界面可用性的对比测试。

1.3研究创新点

提出了公交站牌界面设计的全新理念和思路,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基于人性化设计前提下改善了现有的公交站牌,设计了新的公交站牌界面,并提出了运用眼动追踪技术来实验得到数据证明新的公交站牌界面比旧界面使用性能强。

2.界面设计传统的评价方法

传统评价方法是以用户的主观评价为主进行界面可用性研究和进行用户绩效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出声思维法②、问卷调查法等,以传统的操作时间、完成率、主观感受与评价等指标作为衡量标准。传统评价方法获取指标的优点是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工作量较小,能反应用户的主观感受;但其也具有较大的缺点和局限性,如衡量标准单一,各项指标的精度不高,客观性较差、误差较大等,在越来越强调精度、深度和客观性的现代研究中就显得捉襟见肘。

3.公交站牌界面结合认知心理学优化设计

3.1公交站牌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城市公共导向系统是指出现于城市的公共场所,由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的组合所形成的标志与箭头相结合所构成的导向识别系统,用以向人们提供某种公共信息的并引导人们选择方向③。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一种解释刺激信息从而产生组织和意义的过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没有感觉信息就没有知觉过程的发生。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刺激种类对应的绝对感受不一样,颜色的不同感受就明显不同,图形的大小,摆放的位置等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在整齐排列中,突出的那个也会吸引人的眼球。刺激强度高的刺激常常优先被知觉。

3.2现有城市公交站牌的界面设计不足分析――以南京新街口北站为例

通过对南京市新街口北站公交站牌界面的调查研究,提取了新街口北站现行公交站牌界面设计主要理念,并提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南京市新街口北站现行公交站牌界面每一横向长条状模块代表一条公交线路,单元首或尾部用大号字体显示路线名称,其他地方显示该条线路包含的所有站点的名称,通常会用箭头等指向标志指示线路的运行方向;不同的线路模块竖向按一定编号规则排列。

这类设计之所以能占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公交站牌,应该归功于它的设计理念的简单。线路信息可以不经过加工或者少量加工即可被安排到界面上,且模块化的设计使得其中的线路可以任意增删而不会影响其他线路的呈现,设计工作量小,设计、修改、替换成本低。然而对于用户来说,这类界面却具有很明显的不足之处。例如,界面上的文字信息量过大,排列方式过于死板,用户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查找某个站点十分费劲;重复站点信息很多,用户如果要查询到达某个站点的多条线路,需要进行多次搜索过程;信息量虽然很大,但是信息的种类却很单一,只有公交站点的信息,这在多种交通方式并存和互补的大中城市中就十分不适用。比如若要寻找能换乘地铁的站点,在现行的这种界面内显然是不能找到任何信息的。可见,现行公交站牌界面的设计尽管使用度很高,经济性较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公交系统发展的新趋势和用户的新需求。

3.3结合认知心理学优化城市公交站牌界面设计

作为一种较新的并且快速发展的交通方式,地铁指示界面的设计或许能为我们队传统公交站牌界面的优化提供灵感和借鉴意义。

通过借鉴地铁图的设计理念

1、线路以带颜色的直线或折线表示,不同线路以不同颜色区别;

2、如果不同线路有重复站点,通过设计整合将线路的重复部分聚集在一起,站点名称只标识一次;

3、通过加入图标、颜色等设计元素以显示其他交通方式、重要公共设施等,将新界面有机融入整个城市的公共导向系统。

在结合认知心理学的指导下,对南京市新街口北站站牌进行了优化设计,用眼动实验对两类界面进行对比测试和可用性评价。

现行公交站牌界面简称为“旧”界面,优化后的公交站牌界面简称为“新”界面。为了控制变量以免字体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新、旧界面上相对应的信息字体类型和大小相同,如站点名称均对应相同的方正大黑体12号,线路名称均对应方正大黑体20号。

4.实验方案

4.1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运用眼动追踪技术并结合问卷调查,对比测试公交站牌新旧界面的可用性,评价新旧界面设计的优缺点,并据此总结提出公交站牌优化设计的建议。

4.2实验材料、设备和人员

材料:受测数字界面(图片大小1024*768像素,格式为.bmp),新街口北站公交站牌新、旧界面各一张

设备:眼动仪一台、电脑主机及外设(键盘、鼠标、摄像头)、Clear view软件

人员:指导员2名、受试者不少于10名(男女各半,受条件所限,选取在校大学生)

其中受试者条件:无色盲、色弱、双眼矫正视力不低于1.0

4.3实验过程

受条件和时间所限,本次实验共有14人参加,其中男生7名,女生7名,均为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在校学生,年龄均在18~25岁之间,眼睛的生理状态符合实验要求。在本次实验前,14位受试者都使用过旧界面(即现行公交站牌界面),都从未使用过新界面。

由于所有受试者均未曾使用过新界面而对旧界面的使用较为熟练,为了减少由于不熟悉新界面而造成实验误差,在测试实验正式开始前,指导员都对界面(包括旧界面)的构成和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所有受试者都完整的参加了上机学习。但这也并不能完全消除受试者因为对新界面的相对陌生而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整个实验结束后,从软件中导出每位受试者完整的眼动数据,保存在个人存储设备中,检查确认数据完整无差错之后,清理软件中的缓存数据。

4.4新旧界面可用性对比

从表4-1的数据可以看出,受试者在新界面上的注视时间平均值及注视点数的平均值均小于旧界面,且差距较大。而从图4-2则可以直观的看出,尽管仍有1位受试者在新界面上花费的注视时间比在旧界面的注视时间略长,但整体上旧界面的注视时间曲线明显位于新界面的注视时间曲线之上,即在新界面的注视时间比在旧界面上更短。用户在新界面的获取信息的效率高于旧界面,新界面的可用性优势比较明显。

图4-3眼动仪路径分析

从图4-3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受试者在使用旧界面时,由于旧界面包含的文字信息量大,且每一条线路可能存在与其他线路重复的站点名,因此在搜索某一目标站点时,受试者为了找全所有路线不得不对每一条线路都进行搜索;再者,在旧界面中,一条线路中的站点呈左右横向分散排列布局,而线路间的排列又呈现上下纵向排列方式,因此视线需要既要在左右两侧比较长的距离范围内来回移动,又要在上下方向移动,因而受试者的注视点呈现小而多、分散分布的态势,且眼动路径总体呈现“锯齿形”,所需的注视时间相对较长,中心点的位置不明确;而在新界面中,站点与线路都呈上下纵向排列布局,因为新界面将重复站点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文字信息量大大减少,且受试者在查找到目标站点之后不需要再去考虑是否界面上其他地方是否会有“漏掉”的线路,而只要顺着目标站点对应的线路向上搜索以确定线路的名称。因此,受试者在新界面上的注视点数较少且中心点位置集中,眼动路径清晰明确,所需注视时间更短。

从眼动路径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受试者使用新界面获取信息的效率比旧界面更高,新界面的可用性优于旧界面,这与注视时间、注视点数、注视频率和完成时间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图4-4热点

对热点图的抽样分析,可以显示出受试者在界面的哪些区域内停留的?r间长。从图4-4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受试者在使用旧界面时,注视点多而分散,平均每个注视点的注视时间都较短,没有明显的注视重点;而在使用新界面时,注视点数量相对于旧界面明显少很多,目标站点和线路名称附近区域为注意力最高的地方,注视时间较长,而在目标站点和路线名称区域之外,注视点就比较少了。这表明,受试者在旧界面上往往要浏览大量无用信息才能找到目标站点,而在新界面上,用户能相对更容易锁定目标站点。因此,从热点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受试者在新界面上获取信息的效率要高于旧界面,新界面的可用性优于旧界面,这与注视时间、注视点数、注视频率和完成时间分析以及眼动路径图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4.5实验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受试者在旧界面搜索目标站点时,注视点多而分散,眼睛既要上下、左右运动交替,眼动路径呈现出锯齿形;而受试者在新界面上搜索目标站点时,注视点少而集中在目标站点和线路名称附近区域,眼睛以上下运动为主,眼动路径清晰、明确。这说明受试者在新界面上获取信息的效率要比在旧界面上高。

5.结论与展望

5.1研究结论

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新的公交站牌界面并运用眼动追踪技术对基于新、旧理念设计的公交站牌界面进行对比评价。实验的结论显示,相对于旧的公交站牌界面,用户在新界面上能更快的找到目标信息,新界面的对用户的引导作用更强,用户在新界面获取信息的效率整体上比旧界面更强。新界面的设计理念是成功的和进步的。

迫于时间、人力、经济、资源以及自身学术水平的限制,本次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由于眼动实验环境和设备的限制,实验受测公交界面只能通过一定的比例关系缩小显示在有限的屏幕范围内,而不能真正的模拟用户实际使用界面时的情形。由于界面的缩小可能引起实验结果与实际使用的产生差异。研究以新新街口北站一站牌进行研究,在线路、颜色等并未一一进行控制,如果对应每条线路有不同的颜色,相对庞大的公交线路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只能局限于每个站牌。最后实验迫于时间和人力的限制,只测试了14位受试者且还有3个无效数据,样本容量不够大;受试者的来源单一(均为大学生),不能代表公交站牌的广大受众。

5.2研究展望

1、加强眼动追踪技术的基础性研究,探索眼动实验的基本设计方法,提取典型的眼动评价模型。

2、对新界面的设计理念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并逐步建立新界面的标准化方案。新界面尽管较旧界面是进步的,但其中还有许多不合理和值得进一步优化的地方。例如,“新界面颜色太多”的意见,可见,复杂线路界面颜色负荷过高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而站点密度过大时新界面对站点如何合理安排、新界面的对某些信息的省略是否合理等问题也需进一步研究。而新界面的应用则还需要更加详细地标准化方案及设计元素库作为支持。

3、新界面设计的自动化。相对于旧界面,新界面有个不容忽视的缺点是设计工作量和复杂程度都很大,设计过程成本很高。如果能够设计出一种软件,能够根据输入的站点信息自动生成新界面,则能很好的解决此问题。(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注解:

①董建明,傅利民,饶培伦,Gavriel Salvendy.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②周荣刚,张侃.可用性测试中的出声思维法[J].人类工效学,2005,11(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