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艺工程师工作思路范文

工艺工程师工作思路精选(九篇)

工艺工程师工作思路

第1篇:工艺工程师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包装 容器构造 教学思路

包装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和技术,随着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产品和市场的极大丰富,包装工业也随之产生,并越发地系统化、规模化、产业化,而包装设计学科也相应地被建立并不断完善。现代包装设计主要包括三大内容:包装结构设计、包装容器构造、包装装潢设计。包装容器构造是包装设计中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部分,也是包装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主要阐述容器构造的基本概论和容器造型技法,以锻炼学生的立体造型思维和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核心竞争力。

作为必修课程,包装容器构造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应紧密联系加工制作行业的技术规则和人机工程学原理、造型艺术思维等。包装容器的材料、种类比较多,除了陶瓷、玻璃、塑料、金属外,还有特种纸、自然材料等。包装容器构造设计首先应基于不同的内装物保护要求来选择材料,再根据材料属性来进行外形设计,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确定各部分尺寸,绘制三视图等等。不论容器构造的外观造型如何,其本身一定是符合实用性、适合在一定加工技术手段下进行大规模生产加工的,这是容器构造设计的基本要求。为了保证包装容器构造课程在教学中始终朝着正确方向、课程实训成果符合实践要求,笔者在多次讲授包装容器构造课程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教师应将立足实际、培养严谨细心的态度、约束造型等原则作为本课程的基本教学思路和目的。

一、以立足实际生产流程作为基本教学思路

包装容器的种类和分类都多种多样,按材料可分为玻璃容器、金属容器、塑料容器等,按形态分有瓶、坛、罐、盘等,按用途分有食品容器、液体容器、化学试剂容器、气体容器等等。在学习容器构造课程之前,学生们对容器的种类、形态大多有一定概念,但他们不会明白为什么平时喝的果汁饮料、纯净水瓶用塑料材质且造型变化多,而酒类容器使用玻璃材质且造型变化少等问题,也不会仔细思考容器各部分的尺寸大小有何玄机。通常人们不会仔细探究这些问题,但在专业课上,教师需要首先提出并解读上述问题,引发、激起学生们对包装容器构造课程的兴趣;在解读问题的同时,教师也需运用图文、视频资料来讲述、演绎玻璃、塑料、金属等容器的生产制作流程,以立足实际生产流程作为本课程的基本教学思路。虽然玻璃、塑料、金属等材质的容器加工过程和工艺特点属于工程学范畴,已超出包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内容;但立足实际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指引学生了解和熟悉上述材质容器的总体工艺流程,从而为容器构造的实训奠定总体设计思路。

同时,立足实际的教学思路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不同材质和加工工艺之间的差异使得容器的造型变化和成本有非常大的区别。同样尺寸和造型设计的意图,如果使用不同材质来生产制作实物,不仅成本价格区别很大,甚至该造型可能只适合用某种材质制作,一旦更改材质及其工艺,就无法体现原设计的意图。比如纯净水是日常消耗量很大的生活物资,市面上纯净水品牌很多且竞争激烈,但其容器皆为透明塑料瓶,缘于塑料瓶的加工方式为模具冲压、成本低廉。虽然透明塑料瓶容易损坏、不耐冲击碰撞,但作为日常消耗量极大的生活物资,当一瓶纯净水被开启并很快喝完时,其塑料瓶的使命即已完成并待作废品回收,无须长久保存,且模具冲压制作的塑料瓶除了加工容易外,更能设计出复杂多变的外观纹理和造型,以丰富产品的品牌形象、利于市场竞争;而玻璃瓶的生产工艺是由高压气体吹制模具内的玻璃水成型,生产成本高且造型变化不够丰富,故多用作中高档酒类和化学试剂类产品的容器;如果用玻璃材质制作纯净水瓶,势必会大大抬高成本且无助于丰富的造型设计表现,不利于产品的市场竞争。同样,基于材料和加工工艺的特性,金属、陶瓷材质亦不宜用于生产纯净水瓶。立足实际的教学思路,能引领学生们在容器构造实训项目开始之前,根据容器内装物的属性、特点来分析确定本容器在实际生产中所适合运用的材料和工艺,从而为后期的造型设计奠定总体思路。

二、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工作和学习态度

包装容器构造课程的参考资料较为丰富,如王炳南的《包装结构设计》一书中介绍容器的图片资料丰富、颇具造型参考价值,但技术性内容较为缺乏,可作为其他专业方向了解容器设计时的参考资料,却不适合用作包装设计专业学习容器构造课程的权威资料;而孙诚的《包装结构设计》一书洋洋洒洒,对玻璃、金属、塑料容器及金属喷雾罐等常见容器的生产工艺流程之解析十分深入和完善、数据资料权威,但过于工程技术化,大量构造图和高等数学公式令人眼花缭乱,不适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入手学习。包装容器构造是包装设计课程体系中技术含量较高、或者说在艺术设计专业大类中都属于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课程,是包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其涉及造型美学、人机工学、工程力学、材料工艺学、机械结构学等学科知识,在设计容器构造的项目实训中需要合理综合运用上述学科知识。除造型美学外,上述其他学科都超出了艺术设计专业的范畴。故授课时,教师当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工作和学习态度,来应对工学内容的挑战。学生们无须深入了解工程学、材料学等学科的推理逻辑,但需要熟悉其作用于容器构造内容的结论,认清其与容器构造设计的交集。在教师指引下,学生们以严谨细心的工作和学习态度,逐步学会认真细致地判定和处理尺寸数据,合理绘制容器构造三视图。

严谨细心的工作和学习态度,不仅仅体现在绘制容器构造三视图、效果图时对数据和标注的准确处理,还体现在设计容器构造时应根据产品的实际需要,运用人机工学手段,合理准确地定义容器各部分的尺寸。这其中首先应当根据市场调查的数据,确定容器内容积的合理大小,再根据人机工学原理和大体的容积数据,运用现有的相关公式来推算容器直径、瓶体高度等基本数据,再逐步确定瓶颈、瓶肩、瓶腹、瓶底各个部分的高度数据,有如此基础,接下来方可有限度地设计瓶体线条造型,完善容器构造设计。

三、将约束造型的原则作为教学思路

造型设计应该算是包装容器构造课程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在刚接触本课程时,教师通常要求学生们欣赏过很多容器造型图片后,在纸上构思并手绘一些线条优美的瓶瓶罐罐的草图来锻炼设计思维,同学们乐于为之,且往往不乏绘图和造型效果好的作业,这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兴趣的一种方法。但在容器构造设计实训中,当学生们已然了解容器设计的程序和加工各种材质容器的基本工艺流程后,再进行容器的整体造型设计训练时,就不可以随手而为之。容器造型不是雕塑,不可为了造型而造型,容器的整体外形大多为中心对称形,根据设计项目的整体规划论证,其材质和制作工艺已先行确定了下来、容积规格也已事先规划好,最后的外在形态则表现为瓶体立面的线条造型;线条的弯曲程度和走向看似随意,其实都已经事先反复修改谋划,严格遵循实际生产流程的工艺要求,以生产实际来约束造型设计的思维,可以说,容器造型设计实质上是个“戴着镣铐跳舞”的过程。例如,设计师计划以流畅的连续多段S形线条造型来表现某容器造型的立面线条效果,则材质不可以选择金属薄片,因为金属罐加工的冲压、嵌合工艺决定了罐体造型不能线条转折过于复杂;剩下可供选择的材质主要是塑料和玻璃,这两种材质的容器皆以模具制作成型,塑料材质以模具冲压一次成型、模具造型可以复杂多变,而玻璃材质产品则以高压气体吹制模具内玻璃水成型、模具造型无法太复杂。若一定要使用玻璃材质来表现连续多段S线条的设计意图,则此容器可以采用多段模具分别加工的方式,但如此则可能造成生产加工成本过高或者产品质量难保证、废品率高等问题,最后设计师或者放弃多段S形线条造型、改用简单的设计方案,或者设计意图不修改但生产制作改用塑料材质及其工艺。由此可以看出,容器造型设计是在重重约束下所进行的有限度的外观形态设计,是“戴着镣铐跳舞”。包装容器构造课程教学中应时刻强调约束造型的原则,以保证学生们的设计思维始终与生产实践状况保持一致。

结语

包装容器构造是包装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虽然当前有不少工科和包装艺术设计类教材与资料作为课程教学的参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如何合理掌控设计艺术学科与工科交集等问题,但只要教师严格将立足实际、培养严谨细心的态度、约束造型等原则作为基本教学思路和目的,便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掌握容器构造的技术问题,并在相关技术的限制下作适当的形态设计。(责任编辑:尹雨)

参考文献:

[1]孙诚,包装结构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王炳南,包装结构设计[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第2篇:工艺工程师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 服装基础工艺课 奠定基础

高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教授服装专业工艺制作课程,一直到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完成服装工艺课程的系统学习与实践训练。整体课程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训练内容。作为专业课教师,不仅在具体工艺操作上,而且要在课程实践要求与设计理念的认识上都要有新的体会与收获。

一、服装基础工艺教学内容与要求

服装工艺基础课程包括常用的手缝针法、机缝针法、熨烫知识、设备安全操作等,以及在工艺实践课上对袖头、口袋、裙开衩、装拉链、衬衫衣领等部件的制作内容,使学生对服装基础工艺制作流程、方法、质量标准等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学生对服装设计和服装结构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和实践,引导和培养学生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正确的工艺制作方法等。

服装缝制工艺融合审美与实践活动,是技术实践与艺术审美相结合的表现,如绱袖头,袖头的围度大小、袖头宽度、圆角处理、线迹大小等方面都要有审美的考虑。服装缝制工艺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其他课程相比更需要强调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统一。通过服装基础工艺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到纺织纤维所呈现的服饰作品不仅仅需要简单的裁剪和缝合,还包括实用、审美、科学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二、服装基础工艺课上教学实践与思路的整体把握

(一)服装设计思维的积极引导

服装设计的初级阶段是对现成品的工艺模拟和基础技能的掌握,而成功的服装设计师则更要具备设计的头脑和敏锐的创作思维。只掌握基础技能还远远不够,优秀设计师也是从一针一线的服装工艺基础制作开始的,在工艺基础阶段培养服装审美设计思维。系统的课程设置对培养服装专业优秀毕业生具有重要作用,而现实中很多服装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平平,关键是没有及早树立起设计意识、时尚设计理念。

(二)基本功训练的关键点把握

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要采用适合学生操作,又有一定难度的训练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不断发现问题,及时总结,提出新的要求。如在手缝工艺方面,锁扣眼的针法很容易掌握,但一个扣眼要把每一针都锁得整齐、在圆头处扇形分布的针距整体匀称、锁线的宽度与扣眼大小比例把握合适等,则需要学生多练习、多思考才能掌握。在部件工艺制作中,如双牙西裤后袋制作,教师给出袋牙宽度、后袋尺寸,但学生初学,对尺寸的把握往往出现偏差,很容易急于制作下一个环节,这时教师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把关,环节工艺偏差太大要拆掉重做。学生有了一定工艺制作能力之后,就要独立完成部件制作,这时可以在原有工艺制作要求的基础上,讲授新的部件制作。

(三)开发设计思维,进行创意小制作训练

学生总有一种创作的念头,但做什么,怎么去做还不清楚。教师要积极引导,首先要发现和捕捉学生的灵感。学生有想法,但思路不清晰,这时要抓紧去查找相关的图书资料,或者与创作无关的图像也可能会对创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网络资源收集资料,也可到市场考察,不同形状、颜色、质感的材料会激发创作热情,启发创作思路。学生在利用课余时间到材料市场考察时会产生很多创作想法。在构思草图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创作意图,在制作可行性、作品形式与功能、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修改、调整,然后确定设计稿。草稿确定以后就可以购买材料加工制作了,在制作中不断完善作品。

三、服装基础工艺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服装基础工艺课主要采用三种教学形式,即集中讲解、工艺制作要点演示、巡回指导。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服装部件制作的内容,演示操作步骤与工艺过程,这样更生动、形象,使学生更直观了解服装部件制作工艺与要点。还可以将前几届学生的优秀作品示范展示,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有优秀的范例遵循。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启发式教学可以就某一现象或问题让学生先考虑、分析,如线迹大小不当、上下布片缝制不同步的原因、影响缝口强度的因素、缝口皱缩原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寻找答案,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启发和总结。对于工艺实践能力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例如,对于服装的部件制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工艺方法表现,对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要给予鼓励与发扬。

考核是促进学生学习,加深所学知识与技能理解的重要措施。为了鼓励学生创新,强化能力培养,我们把缝制创新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综合考核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准备工作是否认真,操作是否规范熟练,缝制工艺是否有创新,作品是否美观整齐等。

四、良好的基础工艺技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四年中,一年级的教育尤为重要。服装工艺课教学也是如此,底子打好了,培养出良好的专业学习兴趣,有了努力的目标,学生会自发去学习。如服装工艺教学中,在制作方面要让学生理解与认识工艺标准,有些学生对工艺尺寸要求总是掌握不准确,例如,要求做裙开衩,开衩面料与里料结合的尺寸总是做不好,里料结合的工艺与要求相差很大,有的学生在掏缝时缉线不顺直等。而一旦裙开衩做好了,学生在制作西服裙工艺时就轻松多了。学生整体工艺水平的提高在一点一滴中积累,这为以后深入学习服装工艺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服装基础工艺课程设置不仅具有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服装基础工艺理论与动手实践能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与理解服装工艺,也让学生开始思考怎样学好专业。避免出现在做西裤、衬衫、连衣裙时基础知识不扎实等问题。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发展及时给予指导,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更多启发。

(注:本文为沈阳师范大学第十批重点建设课程项目《服装结构与工艺》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芝萍.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今日科苑,2008(10).

第3篇:工艺工程师工作思路范文

首先我想把北京市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一幼”)的基本情况跟各位介绍一下。只有了解每个园的情况,才能看其办园思路是不是正确。我们幼儿园每个思路都是根据自己幼儿园的情况制定的。一幼1949年建园,走过60多年历程。1988年被评为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1999年被评为北京市卫生保健示范园,2001年被评为首批北京市示范幼儿园。我们在2000年抓住机遇,成功创办了一幼附属实验园,2007年成立了东城区职教中心附属幼儿园。

我们每个园长都要有每个园长的办园思想。办园思想是园长教育思想及教育理想的一部分。它是园长在办园实践中所涉及的思想体系,涉及园长的政治思想、精神思想、哲学思想和人文思想,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园长对幼儿教育的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园长在我们办园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就是我们园长的办园思想。办园思想还是符合我们幼儿园实际,促进幼儿园高效发展的谋略。办园思想是教育思想在一所幼儿园的具体体现,有幼儿园自己的历史积淀和个性,有幼儿园自己的文化和个性。因此,幼儿园的办园思想应当是园长立足幼儿园的园情,对自己的价值标准、承担的使命、教育理想和追求的理性定位与科学的观点。可以说办园思想是园长在办园过程中对各种办园经验和实践的浓缩和沉淀。我们很多园长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往往真正的付出没有收到一定的效果,问题就在于我们的思路有时候不太清晰。

第一个我想说的就是目标清晰,确定促进幼儿园发展的最佳思路。实际上,我们工作当中都要有工作目标,目标是否清晰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园长的思路就决定了我们的出路,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有些园长费了很多力气,但是最后的结果都不理想,实际上就是思路不是非常清晰。如果我们的办园思路清楚,幼儿园的一切工作围绕着管理目标展开,就克服了管理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天的大会可以请很多专家讲理念和实践等,但我们真正要吸取的是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如何跟我们园所的发展结合起来很重要,不是把这些东西盲目带回去实施。今天我说的这些东西可能更符合我们一幼,您回去之后可以借鉴,但是不可能完全照搬。所以说幼儿园的一切工作是围绕目标开展的,目标制定后,通过目标的分解,使每个人的工作都围绕着目标进行。

目标制定之后,我们提出,我们的办园理念是,为孩子的快乐人生奠基。这里面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就是让自信自主成为孩子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在一生奋斗当中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自信自主的态度。比如说乒乓球,打到冠亚军决赛的时候还有技术问题吗,到这时候拼的是什么?拼的是一种心态,看谁能从心理上战胜谁。比如说邓亚萍,她从身材各方面来说都没有优势,但是她往那一站就士气逼人,让对方畏惧三分。我们培养孩子,这种自信自主一定要有,这种自信自主的背后是一种能力。我们在课程当中,方方面面都为自信自主的培养做了工作。第二层就是让探究创新成为孩子的思维方式。每个人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在座这么多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成功与否。我们必须让老师自己有一个充分的前期准备的过程,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据班里幼儿园小朋友的情况来制订自己的工作计划。第三层是要让审美愉悦成为孩子的性格品质。当今社会是人与人竞争的社会,我们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必须学会与人分享,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够看到自己的短处,能够看到别人长处,也能够看到别人短处。我们把这三点作为我们办园的思想。

我们要重点创建具有国际化教育水平的民族品牌园。创建有易于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精品园,从环境到课程,到幼儿园的方方面面都是要非常精品的、经典的。还有就是创建具有浓厚艺术教育氛围的特色园,“八五”期间我们进行的是快乐的音乐活动,包括快乐的五线谱;“九五”期间进行的是民族艺术教育,通过民歌、民舞、民艺对孩子进行民族艺术教育,包括现在我们的孩子盖的全都是丝绸面、带有龙凤牡丹花等图案的被子;在“十五”期间我们进行了综合艺术教育的探索,不是把它分成音乐课、美术课,而是综合艺术,整体是在一个人文主题统领下的单元艺术教育活动,通过歌剧、音乐、舞蹈、戏剧还有美术等艺术教育手段完成;“十一五”进行了综合艺术教育指导策略的研究,还创建了有利于教育人才成长的人文园。

有了思路之后,关键在于我们的思路靠谁实施。是人。教师非常重要,我们教职工非常重要。我们做园长主要管三件事,第一管人,第二管事,第三管钱。所以我们应该人越管越顺;事越管越少,因为都规范化了;钱应该越管越多,虽然我们不以盈利为目的。那么当人和事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往往有两种做法。一个是我们先处理好一件件事,这种做法我们称之为“先事后人”的管理思想。我们实际管理中用的是“先人后事”的管理思想。人的工作最难做,好事是人做的,坏事也是人做的。人是长久的,事情是短暂的,人是活的,事是死的。事情处理不当,以后你可以去补偿。但是人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我们没有办法补偿。从某种程度上说,解决了人的问题就解决了以后一系列的工作问题,这种先人后事的管理思想,在工作当中还是非常重要的。先人后事,就是选择合适的人,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对他们进行合适的激励,为他们每个人的充分成长提供条件,由他们主动自觉地认真把事情做好。管理者的工作应该是人在前、事在后,人为主、事为辅。此外,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关键是怎么看待,要善于利用每个人个性特点的有利因素。

第4篇:工艺工程师工作思路范文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2-0007-05

收稿日期:2017-03-11

修回日期:2017-04-11

岭南传统工艺是岭南风景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岭南园林特色的重要体现要素。岭南传统工艺主要涉及“匠”“作”两个层面:一是“匠”,即工匠;二是“作”,即营造实践,包括技术特征及工艺成果,它的实施与传承过程是一个物、人、技术要素与产业背景要素综合、动态的发展过程。

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一直存在于民间,保持着独特的匠师培养与技艺传承体系,这是一个隐身于文献与教育体制之外的大千世界。千百年来,它世世代代身手相传却不事张扬。它无名恪守着“守职循业,不敢损益”的传世精神,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信念与追求隐于山石亭楼之中、于精密绚美之中,让东方人居生活始终充满着诗情画意。但现代技术产业化发展与设计专业的细分,使得目前研究学界、设计从业人员与民间工匠体系各自独立,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与合作方式。@种情况使得传统工艺匠作传承大多仍旧依靠民间传统方式,从技术或匠师培养层面入手,无法借力于现代教育与研究的优势,并不能解决工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传统工艺匠作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由于本身不具备理论总结能力,很难系统地完成传统工艺匠作技术总结与传承的重任。而产业化的发展需求,也使得传统工艺的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如何让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是传承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与园林保护传承关系密切的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从业及研究人员,由于缺乏对地方传统工艺匠作体系的了解,往往使得实际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项目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无法真正深入地反映岭南传统匠作工艺应该传承的文化精神,从而无法让研究成果与设计实践助力于传统工艺的发展,并在理论与机制层面提出有效的保护传承策略。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一直致力于为岭南地区风景园林行业输送高水平设计应用与研究人才。2016年,当“工匠精神”重新成为各行各业热点议题之时,作为岭南地区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老师,积极思考应该如何理解与认识“工匠”精神,如何能在教学实践中让现代在校大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之中,老师们越来越意识到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目前对满足岭南地域文化特色需求的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仍显不足,目前教学体系设置多偏重基础理论学习而轻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多重西方学科体系训练而轻东方园林文化传统的教育熏陶,特别是对与中国传统造园相关的传统工艺体系的了解更为缺失。而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基本素养的缺失,使得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无法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精髓,无法将传统造园思想融入现代设计之中,而要从专业性角度更好地保护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文化遗产更是无从谈起。

带着这样的思考与使命,大家针对当前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缺乏根据岭南地域性特征制定的特色教学方向,以“岭南民艺平台”作为起点,将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引入教学体系之中,正式开启了岭南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探索之路。

华南农业大学岭南民艺平台,立足于保护与传承岭南地区传统工艺,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与推动岭南传统工艺的再发现、再研究、再思考与再创作,为岭南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入挖掘、研究和应用而努力。 岭南民艺平台以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应用于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之中为主要内容,以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岭南传统工艺的营造现场,让岭南传统工匠进入到高校专业体制教育之中,从而搭建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与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之间的桥梁,打破体制教育与民间匠作教育体系的壁垒,探索岭南传统匠作体系高水平学术型传承人才的培养机制,从而让现代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在岭南园林文化传承与岭南工艺体系保育中发挥实际作用。

岭南民艺平台自2015年年底开始筹备,在学校教改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于2016年年初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150 m2的多功能教学研究展示空间及其硬件环境的建设。自2016年4月开始,岭南民艺平台以“口述工艺工作坊”正式开启以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为内容的保护传承研究之路。四位老师、二十多人的学生团队,开始实地走访广府、潮汕地区的岭南风景园林传统工艺匠师,聆听他们的故事,以口述史的方式为岭南地区传统工艺留下珍贵的档案记录。先期以广府木雕、砖雕、石湾陶、潮州木雕、嵌瓷、岭南叠山等六项岭南特色传统工艺为教学内容,师生进入工艺匠师的工坊、企业、工作室之中,实地记录与体验学习岭南传统工艺流程,实地采访工艺匠师,记录工艺匠师的个人从艺历程、对工艺的理解与观念,并形成影像记录档案(图1~13)。

2016年8月,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承接广东省高校大学生暑期学校项目,以“岭南民艺平台”为依托举办了首届“岭南传统营造工艺学习营”。学习营广泛招募全国在校大学生,有来自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园林、园艺、视觉传达、汉语言文学、家具设计等多个专业的20多名学生,其中近1/3为硕士研究生。学习营邀请广东省园林古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学者、岭南地区传统工艺传承匠师来到岭南民艺平台,进行传统工艺教学与交流分享,由传统工艺匠师现场指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思考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

通过“口述工艺”工作坊、第一期工作营与“岭南民艺平台”公众微信平台的宣传,“岭南民艺平台”前期研究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效应。“口述工艺工作坊”一期成果自2016年8月开始在校内展览,同时受到2016年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及2017年第九届广州国际园林景观与美好人居博览会邀请(图14~15),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展览。

岭南民艺平台还积极与传统工艺匠师合作研发文创设计品,并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先期以“岭南民艺平台”的文创礼品作为研发内容,与石湾陶工艺名匠老师共同研发设计首款纪念杯,全部采用石湾陶传统烧制方法,探索传统工艺新的表达形式(图16~18)。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亲身经历许多普通匠师在兢兢业业地坚守本业,在日常琐屑中真正无名地恪守传统祖训。我们听到许多朋友由衷地感慨:“岭南地区太需要这样的工作与记录”,深感责任与使命。而岭南风景园林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之路才刚刚开始,要将这种研究、记录与传播成为未来五年、十年乃至更为长久的坚持。凡欲作传世之作者,必先守可传世之心。“工匠精神”非大话空谈,要的是今人面向传统与经典的敬畏之心,爱护之心,恪守本职之心,是经受望尽天涯路的孤独而坚守底限之心。只有对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传统的挖掘与传承,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和传承岭南风景园林文化遗产。

第5篇:工艺工程师工作思路范文

传统工艺如何体现文化内涵?

在毕设巡展的一角,一组玲珑温润的陶艺作品隐隐发出粼粼的微光,简单古朴的弧形勾勒出内心的从容,泥土的材质爆发出远古时代天真的呼喊。王教授告诉我们,这是他在2016年度指导的艺术硕士何昊辰的作品“观山漫醉” ――一组适合户外使用的便携式茶具,它将茶具的实用性和审美格调完美融为了一体。

“大多数人将传统工艺理解为工艺上的学术研究,严重脱离了生活。”王教授却一直鼓励并带领学生在工作室进行相关的工艺技法学习和艺术创作实践。一年前,师徒二人开始准备毕业设计。他对何昊辰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工艺应该从设计的角度去发展,更贴近生活。”

研究生何昊辰遂从僵硬的书本理论中脱身而出,关注人们在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并对茶具类设计比较感兴趣。他无意间发现,不少人为了让老普洱的味道更浓郁,往往将泡过几次的茶重新再煮。难道煮茶是我们的传统吗?带着疑问,他先将茶具大概定位为煮茶器具。王教授随即点拨何昊辰:“进行陶瓷艺术创作,除了考虑使用功能,还应该根植于自身的文化土壤和中国悠久厚重的文化传统中。”

在导师的启发之下,何昊辰想到传统文化中有曲水流觞、寻佳泉朱茗等典故,还回想起元代杨维桢的《煮茶梦记》,其中的“月夜煮茶”让他为之陶醉,感受到浓浓的东方古典趣味。“我觉得户外煮茶这一行为充满了乐趣,让休闲娱乐的人们悠然自得,可充分适用于公园一类野餐茶聊,而且户外休闲茶具有更多的可设计空间,所以我最终选定了户外休闲茶具这个方向。”何昊辰说。

王教授对何昊辰的设计思路给予了肯定,“但要记得,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受众群体的调查,以及市场上同类产品的调研都是很重要的。”为了夯实设计的基础,何昊辰开始对潮汕工夫茶进行重点调研,因为潮汕工夫茶道非常流行煮茶亦或煮水泡茶。

这次调研为他选择燃料提供了关键思路。何昊辰分析了各种“煮”的很多方式,包括常用的户外燃烧工具酒精灯、便携式煤气炉等。最终,他别出心裁地选用了潮汕工夫茶中的鸟榄炭和龙眼炭搭配。乌榄炭和龙眼炭都属于微烟炭,耐烧。考虑到前者不易燃,何昊辰就用龙眼炭起到助燃的作用。两者搭配作燃料,燃烧时还会散发榄核的清香,“这能让茶在煮制过程中更富有生活情趣。”

设计如何让生活更便捷?

有了思路,何昊辰开始着手设计。他准备将茶具分为煮茶器具和泡茶器具两个部分,分别要做出风炉、煮茶壶、泡茶壶、公道杯和茶杯。“这组设计需要做的东西体量很大,加上当时我思路也没放开,找不到突破创新的点。 ”

他将煮茶器具设计拿给王教授看,教授却发现里面没有茶滤结构。王教授告诉何昊辰:“单一的煮茶器具会限制很多茶的种类,茶滤的加入则可以满足煮水泡茶功能,这样既可以在煮茶壶内煮茶,也可以在公道杯内泡茶。”由此,何昊辰决定将煮、泡合二为一,省略结构复杂的泡茶壶,将煮好的茶水直接倒入公道杯内,然后分茶。

通过进一步优化,何昊辰又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现在的结构设计。这套茶具的特点主要在材质和便携两个方面。何昊辰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道:“材质上,我根据不同组件的功能需求选择了相应的泥料,从而突出体现手工制作的效果。比如风炉采用匣钵料,煮茶壶和茶滤采用砂锅料,公道杯和茶杯采用白瓷泥。便携主要体现在结构和其他的辅助组件上,以达到产品即包装的效果。在制作上,风炉采用泥板成型,其他的采用手工拉坯成型,经过一系列修坯,粘接等工序完成泥坯。电窑800度素烧成坯,上釉,然后通过气窑打烧、制造完成。”

对于何昊辰的这个设计,王教授表示,作品的创造性思维以及相关的工艺手段问题不大,“不过,这个题目的难点也有很多,诸如如何决定功能性、便携性、美观性的主次和三者之间的协调退让;如何解决收缩率不同的各种陶瓷原料做成器具的契合;如何为减小体积让所有的茶具都容纳在风炉内等等。”对此,师徒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思考和讨论,最终找到了最优方案。“导师的主要工作是在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尽量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当然,复杂的设计实践过程有时候会令学生的思维与设计初衷渐行渐远甚至背道而驰,这时候,导师还把他召唤到正确道路上来。”王教授说。

传统工艺逆袭

“北理之所以成立传统工艺美术系,是因为当时的院长发现,工业文明严重冲击着传统文化,大量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传统手工艺和工艺美术命悬一线。”为了力挽狂澜,学校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这门学科,成立了校内工作室,还与地方手工艺机构合作,建立了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也因此,北京理工大学的本科生们有一项特殊的“福利”,在埋首于枯燥繁重的理工科专业课程之外,他们可以选修设计与艺术学院十多门传统手工艺课程,亲自做一做陶瓷、剪纸,过一把文艺的瘾。这也在无形中加深了北理学子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提高了传统文化素养,所以他们的身上不仅具有普遍的理性气质,更体现着难得的生活情趣和灵动之感。

也因此,十多年过去了,看似“落伍,有些老土”的传统工艺美术系不但成功抵住了时代洪流的侵蚀,学校的陶艺、雕塑、染织、漆艺、木版年画、剪纸等专业都受到了师生的热捧。王教授告诉我们,近年来他重点关注的对象是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并做了大量搜集、整理、传统手工艺资料、研究手工艺规律的工作,与此同时,他还不遗余力地培养着陶艺研究型人才。“我们的弟子学习积极性很高,有很多学生一边考察、研究传统手工艺,进行学术研究和积累;一边自觉地跟随着手工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去学习实践传统手艺,以达到传承工艺的目的。”

第6篇:工艺工程师工作思路范文

一、我国传统工业设计教育模式的弊端

20世纪80年代,工业设计之风吹到我们中国,在还没有搞清工业设计的教学宗旨之前,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设该专业,几乎所有的教学都实施一刀切模式。笔者在接触工业设计专业近20年来,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笔者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做简要的概括与分析,如下:传统工业设计教育模式和弊端有:

1.几乎是全国统一化的课程教学内容,有些高校只是课程名称不同,也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没有设置具有当地区域特色课程的学习。这种统一化的教学内容由于缺少融入当地区域特色的课程,彰显不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文化,实施的一刀切模式很容易产生照抄照搬国外设计风格的现象,同时会逐渐淡漠中国文化的传承教育,所以走不出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日本之所以能走在世界前列,是因为该国家在重视设计的基础上,还保留和传承了本国的文化精髓,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

2.只注重课堂教学,学生缺少外出观察、实践的机会。由于课堂教学的视野范围比较狭隘,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利用旧的案例指导学生,教学内容没有更新,所以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够与时俱进。

3.学生作品只能表达设计概念,缺少给予产业转化的途径。学生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通用的流程就是设计调研、绘制方案、制作模型、模型评估等,三、四年都在以同样的过程反复执行,在学习中不免会有些厌倦,必然不能深刻理解工业设计的教育宗旨,甚至认为工业设计学科只做外观和概念设计。甚至在就业前也会放弃该行业的工作意向。

4.优秀学校的实验室只是摆设,学生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作品进行生产加工。由于大多数时候只是概念效果表现,三、四年下来,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充实感和成就感。

二、工业设计专业“艺工结合”的实质

“艺工结合”的工业设计教育理念首次由包豪斯学校校长格罗佩斯提出——坚持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他指出艺术家与手工艺匠人应同台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包豪斯在教学执行过程中其教学方法以手工艺的训练方法为基础——即学徒制方式,通过艺术的训练,使学生对材料、色彩、质感、肌理、结构等的视觉敏感性得到科学、准确的理解,向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工业设计人才。该方法可以看作是现代工业设计专业“艺工结合”教学模式的雏形。包豪斯学校将“纯粹的艺术”和“实用的技术”进行联姻的教学方法,为以后的“艺工结合”教学模式树立了榜样。我国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江南大学受到“艺工结合”这一教育理念的熏陶,也逐渐完善地开展了“艺工结合”的工业设计教育模式。通过上述对包豪斯办学理念的回顾以及在我国国情条件下对江南大学工业设计教育模式的研究,工业设计“艺工结合”的含义和宗旨分析如下:工业设计“艺工结合”的设计和教育理念必须综合考虑艺术设计师、工程师和用户等所承担的角色给设计作品带来的影响,以提高作品产业化之后产品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象征价值。那么,在了解如何实现产品的这些价值之前先理解“艺工结合”的内涵。“艺工”结合一词中包含“艺术”“工学”“工程技术”三大方面的内容。首先,“艺术”的含义与造型视觉形象有着密切关联,它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无论艺术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审美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意识形态的统一;而“艺工”结合中的“工”主要是指科学门类中的工学,人们通过研究和应用自然科学、社会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以此来对各领域中的方案设计和使用方式进行创新或改良的一门学科;另外也包含“工程技术”方面的含义,人们利用工程技术制造实用的物体或者工具,将物品的功能发挥出来以延伸或弥补人类的能力,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意在实用。设计中“艺工”结合的理念是将设计作品实现审美与实用的统一,在整个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设计师需集多重身份于一身——艺术家、工匠和工程师,创造出独具匠心的、“艺工结合”的设计作品,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作品的每个环节都遵守“艺工”结合的设计理念,设计出让多数人满意的产品。“艺工结合”的教育理念并非纯粹的艺术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它要融合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等方面,研究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这都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为了实现上述教育目标,学校在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中必须围绕“艺工结合”这一核心宗旨展开,并在教学过程中“灌输”给学生这种“艺工结合”的学习理念,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具备综合专业素质的产品设计师,而不是一名只会绘制构想图的概念设计师。

三、新时代下工业设计教育“艺工结合”新思维、新形式

信息时代,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小,技术的迅猛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距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想要得到任何事物都那么轻而易举。多元化的社会使人们获得更加丰富充实的信息,那么,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功能和审美判断能力也越来越强,换言之,大众也都在潜意识中越来越注重产品的设计感。所以新时代条件下设计教育将逐渐普及,人们对工业设计与纯艺术设计的区分和认识也更加明确。设计发达了,人类文化的延续才能得到保障。设计文化的塑造需要设计教育来实现。工业设计是讲究创新的一种行业,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那么,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理念也要有创新理念。自从包豪斯开创了“艺工结合”这一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以来,各国院校纷纷效仿。但是,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顽固保守地坚持这一理念随波逐流而不寻求创新的话,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也会与社会脱轨。基于多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条件下,工业设计专业“艺工结合”的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使设计教育理念具有新的思维特征。笔者结合实际的教学实践,就工业设计专业“艺工结合”的教育理念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新思维形式:

(一)“艺工结合”要彰显地域性

文化地域性彰显民族性,文化特征需要由当地人们的生活用品和生活意识形态来体现,而设计教育的目的是以人为本,为社会培养出类拔萃的有当地特色的设计人才,才能继承和发扬当地民族区域特色,将民族的文化精髓延续下去,民族文化设计发扬光大,“中国创造”之梦才能实现,从而将中国设计之路走向国际。我国各个区域的传统工艺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工艺技术。那么“艺工结合”的设计教育理念要求在继承传统文化技艺的基础上,借助当代的先进技术实现文化的升华。地域性“艺工结合”设计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需要在结合地域特点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的教育模式。设计教育要注重建立合理而新颖的课程结构、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训练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和掌握基本的创造原理、创造技法,培养学生对事物的选择能力、个性风格的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如广东地区的传统木雕、广绣、陶瓷等工艺对设计教育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木雕、广绣、陶瓷工艺等应用于设计中能提升产品的价值,并彰显传统文化气息,所以各个高校在设置设计教育相关课程时即可将这类工艺设置为必修课程,培养更加专业的工艺设计人才,使中国地域的传统工艺后继有人。设计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并能够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念,是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且聘请从事传统工艺领域设计、制作工作的专业工艺师到校任教。同时,学校要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平台,实现为社会生产服务的目标,学生如果不了解生产工艺,设计就不能转化成产品,设计的价值就无法实现。

(二)“艺工结合”要体现个性化、多元化

实现上述地域性“艺工结合”设计教育理念时,切忌采用一刀切模式,给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特长的机会,即选择学科方向。在课程的设置上,大一时所有方向的学生共同学习专业基础课,如设计美学、设计构成、设计表现技法、世界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基础课程;大二时实施学科细分,选择学科方向,如课程设置有陶艺、木雕、皮具设计、家具设计、生活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等学科门类,做到因材施教,人才专业化、多元化,以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三)“艺工结合”要实施产业化

工业设计专业重要的特点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设计作品得以产业转化,并能够在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过程中进行跟踪,这种形式的执行方法有:①校内建立工艺设计工厂或工作室,并在各商业网站上建立众筹平台,如:在京东网站上建立众筹派台,将作品公布于众,为设计作品的加工生产集资;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委托企业加工设计作品,并给予市场推广。

(四)“艺工结合”要走向国际化

艺术无国界,设计也同样无国界。“艺工结合”的工业设计教育方法也需要融合和突破界限,才能更好的体现工业设计教育的本质,那么,“艺工结合”要走向国际化,实现中外合璧,开拓更广泛、更丰富的设计教育领域。例如:日本是一个重视陶瓷艺术发展的国家,在技术和艺术方面都有比较突出的成就。日本生活陶艺的发展在受中国、韩国、欧美等国家影响的同时也保持了自己设计的文化特色,使陶艺的发展更加繁荣。那么,在“艺工结合”的工业设计教育过程中,比如陶艺课程的教学,可以将陶瓷工程与艺术相结合,培养既懂得陶瓷工程又具有较好的艺术设计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就非常必要,以满足我国陶瓷行业发展的需要。学习国外,知己知彼,汲取精华,方可在设计教育中脱颖而出。

四、结论

第7篇:工艺工程师工作思路范文

“水污染控制工程”属于工程类课程,内容涵盖了水污染控制的所有知识,完全满足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包括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生物膜法、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污水处理厂设计等。主要内容以叙述性为主,复杂的理论推导较少,但课程的内容较多,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也较繁杂,涉及化学、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1]。“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用工程学的方法研究控制水体污染的途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的工艺及工程技术。学习该课程需要了解许多学科的交叉知识。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及工艺设计方法、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情况,常规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增加课堂信息量、培养学习主动性的重要途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对课程内容设置提出了一点思路[2]。

2.“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思路一

将“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顺序适当调整,从基础理论到工艺流程再到实际应用,环环相扣,使学生从专业知识薄弱到专业知识丰满,直至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

在教学中,原本是根据书的目录从前至后,按部就班的讲解。但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始打破顺序的界限,按照知识的顺序讲解,教师本身的思路更流畅,学生的理解更深入,课堂听讲也更加专注了。专注的原因在于知识的环环相扣、环环相通,每个知识之间没有空档。例如,在“活性污泥法”的章节中,如果按照目录的顺序讲也是合理的,但要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有兴致听下去的话,教师本人至少也要入境才可,所以课程的内容的连贯性至关重要,也可以说要像故事情节一样自然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出现学生自愿竖起耳朵、全神贯注的听课。因此,首先讲解什么是活性污泥,活性污泥的基本流程,在整个水处理工艺中所处的位置,活性污泥降解有机物的过程与机理,这样,让学生有了一个点与面、基础与实际的认识,然后明确在活性污泥这一方法中只要涉及的问题有三:一是活性污泥的主要物质是微生物,此处结合“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加以强调;二是处理对象――有机废水,三是活性污泥法工艺必备的条件――曝气设备。然后给学生详细介绍各种曝气设备特点、功率、适用于哪类污水处理厂,并配以插图介绍,使学生在感官上增加认识。于是,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了,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活性污泥法”的基本知识的介绍还在延续,介绍活性污泥法的曝气反应池以及各种形式的活性污泥法工艺,再配以处理厂实例照片,以弥补流程图所带来的缺乏空间感,然后再向学生讲解活性污泥法工艺所涉及的相关参数以及除去有机污染物的工艺设计,很多学生面对计算题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那么,应该为学生清晰的说明工艺设计中涉及的所有计算要求,均来自工艺正常运转时的参数指标,也就是说,工艺的设计要为工艺运行服务。很多学生对运行参数不重视,甚至觉得只是参考值,但这些数值恰恰是为工艺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每每遇到此,都要向学生强调其重要性。至此,活性污泥的大部分内容都已讲授,那么与它密切相关的还有生物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以及二沉池,这几块内容二沉池要在活性污泥法后面紧接着讲述,要让学生知道,二沉池是活性污泥法的一部分,有些学生认为二沉池无关紧要,是个可有可无的工艺。最后向学生讲解生物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当前水处理最为热点的内容,在这一内容里,把基础理论研究的部分介绍后,将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需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以补充书本滞后的不足。所以,“活性污泥法”这一章节讲授结束后,要让学生有像看完电影一样的欣赏感觉,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学生喜欢,才能有对专业知识进一步加深的愿望。

3.“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思路二

前面叙述的是一个章节内容,下面分析一下“水污染控制工程”整体的教学。

在整体教学中,首先讲解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然后介绍污水的物理处理,紧接着介绍污水的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接下来讲解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基本理论都介绍结束后开始讲解主要方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氧化塘、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在这阶段后,给学生理顺思路,总结前期知识。最后讲解污水回用与污泥处理与处置,在课程结束时讲解污水厂的设计,把前面的知识在这一部分重新利用编辑,增加教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另外在课程讲授中应着重对工业废水处理方面给以适当的补充[3],重点介绍典型行业的工业废水的来源、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讲授过程中充分结合基础性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思路三

增加提高师生互动情节,提出一个小问题,让学生到讲台上为学生讲解,可以一问一答,消除了老师提问的紧张感,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教师从中发现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后,开始以教师为讲授主体,采取突出重中之重的重点和一般重点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环节[4],将涉及的章节内容精练的讲解,并着重讲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再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分析,于是,学生的疑问解开了,课堂的内容学生都理解了,教学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知识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即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5]。

5.教学内容的提炼与延伸

理论知识教学与热点研究话题介绍相结合。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由于课本的滞后性,往往课堂上的内容已经成为过去时。因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涉及的内容,紧密结合相关的科研课题,进行科研进展方面的介绍,让教学信息突出前沿性[6],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使学生的思路更宽更广。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受到更多名师的熏陶,增长更多的学术知识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这些过程对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也是有利的。

第8篇:工艺工程师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冲压车间;工装人员;能力提升

工装管理是汽车企业冲压车间核心业务之一,工装管理水平高低、工装维护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产品质量好坏,而工装维护质量好坏主要依赖于工装维护人员能力水平的高低。提升工装人员能力至关重要。

一、提升思路

首先确定工装人员职业发展三条路径,即技术工人、专业技术、行政管理。结合业务需要,将工装人员分为三类,一是技术工人:清洗保养工、维修工、调整工,发展路径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二是行政管理:班组长、工段长、室主任、车间主任;三是专业技术:工装员、工装工程师、主管工装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为技能提升重点人群。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扩充人员、增强实力,当前以引进高水平人员为工作重心。技术工人主要通过内部培养,选好人、用好人,通过系列理论培训班和实操技能比武提升能力。行政管理人员主要通过岗位锻炼、项目担当、各类能力提升班实现技能提升。

图1 提升思路

二、需求分析

1.人员基本信息。首先梳理人员基本信息,车间现有工装人员107人,工装工程师、工装员17人,工段长、班组长16人,模修钳工(调整工、维修工、清洗保养工)74人。进一步对工装工程师、工装员、调整工、维修工进行分析。工装工程师、工装员方面,围绕学历、专业、工龄分析发现,工龄8年以上的为76%,但整体学历不高,均为本科以下,知识面相对窄,大部分未经历专业理论学习,模具专业只占到24%。因此,此类人群的培养和能力提升将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调整工方面,分析发现,工龄5年以上的为66.7%,但整体学历较低,中专学历占到83%,知识面相对窄,大部分未经历专业理论学习,模具专业只占到

22%。因此,后期增补新人时重点考虑大专以上学历、模具专业人员。维修工方面,分析发现,工龄5年以上的为55.88%,大专以上学历29.4%,模具、机械相关专业占到67.6%。维修工主要以现场操作技能为主,专业、学历不再是主导因素。因此,后期以现场实训、钳工基本技能提升为主。

2.岗位能力素质要求。根据岗位说明书及工作要求,通过专家小组讨论等方法确定工装人员能力素质模型(围绕知识、能力、素养),明确岗位能力素质要求。

图2 能力素质模型构建流程

表1 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围绕知识和技能)

3.需求分析。根据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分人群进行培训需求调查,从培训对象及其直接领导两个维度进行。以调整工为例,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超过60%需求(培训分步实施,先解决突出需求,认为超过60%为突出需求)主要有机械制图、检具运用、模具加工设备运用、工装验收标准、金属材料知识。

图3 调整工培训需求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工装工程师、工装员提升需求(超过60%需求)主要为UG/CAE运用、整车制造工艺、模具工艺、冲压设备知识、冲压成形原理与成形极限相关知识。维修工提升需求(超过60%需求)主要为机械制图、模具故障排除方法、量具使用、模具结构及钳工维修、冲压工艺及质量判定、钻床操作。

三、方案设计

基于需求,制定提升方案并实施。针对调整工,主要就机械制图、检具运用、模具加工设备运用、工装验收标准、金属材料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培训。

表2 调整工提升课程——总体安排

表3 调整工提升项目——外委学习

针对工装工程师、工装员,主要就UG/CAE运用、整车制造工艺知识、模具工艺知识、冲压设备知识、冲压成形原理与成形极限相关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培训。

表4 工装工程师、工装员提升课程—总体安排

表5 工装工程师、工装员提升项目-TOP问题攻关

针对维修工,主要就机械制图、模具故障排除方法、量具使用、模具结构及钳工维修、冲压工艺及质量判定、钻床操作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培训。

表6 维修工提升课程

第9篇:工艺工程师工作思路范文

如何办好专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和业内人士普遍关注和思考的内容,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对西部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现状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影响分析,阐述了构建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性;并结合兰州交通大学的特点及资源条件,积极探索环境设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和观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西部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西部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在国家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背景下,环境设计作为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一起构成国家设计人才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许多高校开办的热门专业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西部工科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经过近20年的逐步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从整个教育体系的完备情况来看,西部大多数工科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市场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西部工科院校环境设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调查发现,西部大多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标准化和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满足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西部工科院校作为我国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其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迫在眉睫。不仅关系到西部工科院校能否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构建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更关系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与专业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西部工科院校多层次、多样性的教育格局形成,更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造力的提升。

一、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专业设置

当前,我国西部许多工科类高校都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相比国内其他类型的高校而言,西部工科类院校的环境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学校本身具备的条件和特色不同,人才教育模式也各有千秋。主要有以下4类院校设置该专业:第一类是建筑类院校(如建筑老八校: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原华南工学院)、重庆大学(原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以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为依托,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于学生建筑理论知识方面培养,学生的空间理解能力强,尺度感好[1];第二类是美术师范类院校,专业开办较早,多承袭工艺美术模式,以造型艺术为主干课程,更多强调审美价值、造型的美观和欣赏性,缺乏理性的系统设计思想和生态规划理念;第三类是农林类院校,依托园林、园艺专业,以园林植物、植物造景、景观生态等占有优势[2];第四类是工科类综合院校,多依托自己学校特点和优势,但由于起步较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思路与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也是良莠不齐,培养方向也侧重不一,有些院校仅涉及室内设计方向,而对室外景观不做要求[3]。因此,西部工科院校作为第四类中的典型代表,虽然在量上增长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由于受制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劣势等因素,呈现投入不足、知识更新慢等现象,从而在质上暂时还没有形成自身发展的特色,没有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系统,致使庞大的环境设计教育规模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同程度脱节。

(二)培养方案

从客观上分析,西部大部分工科院校所制定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有2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人才培养目标过高,教学内容滞后。在教学内容上,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缺少对当前设计发展的最新状况进行揭示和更新,生搬硬套,使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案例过于陈旧,与实践脱节,理论缺少应有的广度与深度。最终造成两方面后果:一是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明确、不重视;二是过于偏重实际,急功近利,导致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方案往往只能停留在低等级的摹仿阶段。在教学模式上,部分西部工科院校依然承袭工艺美术设计旧的模式,存在重表现、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的特点,课堂传授环节大于实践环节,致使一些实践环节的课程大多流于形式。还有一些院校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虚拟命题的方式给学生进行设计,不考虑实际环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并没有得到真正锻炼;即使一些课程采用了理论讲授与案例结合的方式,但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4]。这样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只能是停留在国内外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和重构,重复低层次模仿和再创作,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第二,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太空,特色不突出。大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框架体系相互照搬、雷同,忽视了西部工科院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课程设置中,专业理论课所占比例较大,加之专业教材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对设计前沿思想吸纳能力差,不能体现对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随动性和超前性,学生获取的信息量有限[5]。在专业课程建设上的趋同性和粗放性也就难免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样样会,样样松”,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上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甚至许多行业类高校为了达到“综合性”的目的,仅仅将开办的环境设计专业作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更别说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资源条件

随着高校教学规模的扩张,制约西部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另一问题是普遍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设备和经费投入不足,尤其在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就更为明显。从西部工科院校的师资来源看,目前已从早期大部分以美术学为主的教师逐渐过渡为以设计学为主,虽然师资结构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普遍存在专业教师较为年轻,且大多数是典型的“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的应届硕士或博士毕业生直接转变来,缺少企业实践项目经验。知识结构影响教学思维方式,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缺乏有效见解和方法,教学过于理论化,实战性不强,在授课过程中更多地照本宣科、不切实际的空谈成为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存在的诟病[6]。所培养的学生对建筑空间理解肤浅,尺度感差,内容涉及在声学与光学处理、生态处理、土方调整、微气候处理、植被设计等工程具体问题的时候难于应付,设计方案的实用性较差[7]。其次,许多工科院校仅仅将所开办的环境设计专业作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投入不足。在这样的办学条件下,西部工科院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适应社会的高水平环境设计人才呢?很值得去研究和探讨。

(四)学生就业

从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西部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存在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的现象。这既反映了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即“供”与“求”关系失衡的普遍性问题;一方面,由于部分院校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艺术气质的培养,而对企业注重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缺乏,使很多毕业生虽然拥有高学历,但却没有实际工作能力,与企业要求与期望还有相当距离[8];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没有紧密服务于西部地区的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部分学生“毕业即失业”,很难为社会的环境设计事业贡献力量。

二、国家发展战略对西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的影响

(一)相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支持甘肃省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根据批复意见要求甘肃将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围绕部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建设,甘肃省提出了“一带、三区”构想,即“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2013年9月10日,国家“一带一路(OneBeltOneRoad)”战略构想的提出和实施,即对国家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对兰州的功能定位,提出了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丝路信息走廊、产业合作基地、人文交流纽带”五大功能定位。根据国家战略布局的指导思想,将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从而使兰州变成了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

(二)环境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

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一带一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大背景下,将会给学科建设和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提升将会出现大量行业人才需求缺口;其二,地域多元而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带来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其三,在向西开放和国际交流中,促进人才的流动和新的教育思想、理念传入。因此,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在办学思路、培养方向上做出调整,全方位与国家经济政策靠拢,对接社会需求,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面向社会,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

三、西部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兰州交通大学地处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的甘肃省兰州市。环境设计专业始建于2005年开办的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之后又经历了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方向和室内设计方向发展阶段,到2012年在国家专业目录变更后更名为环境设计。在学校、学院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下,经过10年的建设与快速发展,现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目前,具有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交通景观设计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以为社会、企业输送城市交通环境设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西部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兰州交通大学作为该类院校的典型代表,在人才培养中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对西部其他工科院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西部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最为突出的、首先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特色不明的问题。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西北地区交通运输业迎来了大发展,尤其是在兰州市轨道交通开建的大背景下,紧紧抓住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和优势领域问题研究的两大主题,发挥学校在铁路行业的优势,注重学科交叉,积极拓展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依托我校在铁路行业的历史积累与雄厚的办学实力,在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城市居住区与小城镇建设等领域拓宽服务面的同时,继续发挥铁路大交通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中既体现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又保留服务铁路交通的特色。例如,2012年在交通运输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自设二级学科交通环境艺术,2013年开始招生;2013年在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自设二级学科交通景观设计,2014年开始招生。同时,充分利用现有交通环境艺术、交通景观设计硕士和艺术学硕士专业学位点,建立了以“城市交通环境设计”为主要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体系,面向城市交通景观规划与设计、园林景观历史与遗产保护、交通景观造型与环境色彩、景观工程与生态修复4个方面形成专业研究核心,培养能够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明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西北,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

(二)人才培养的特色性构建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和优势领域问题研究两大主题,主要形成几个方面的特色与优势。

1.发挥学校行业优势,拓展人才培养方案。

兰州作为丝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随着部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铁路迎来大发展,特别是兰州市轨道交通的开建,在城市环境建设领域将会需要大量的环境设计人才,这给学科建设和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加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西北,面向交通,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和日常教学中,抓住交通运输业大发展的机遇,密切结合区域性专业人才需求特征,在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城市居住区与小城镇建设等领域拓宽服务面的同时,保留服务铁路交通的特色,为社会培养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使培养的人才在艰苦工作环境中能够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

2.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专业实验设备和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软硬件资源丰富,教学研究体系完备,已形成了完整地教学和科研梯队,从而保证了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学院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成立的有旅游景观研究中心、模型制作实验室、陶艺实验室、环境设计工作室等,以及不断加强校外科研合作与实践基地建设,实现资源互补。例如,现已与中国建筑西北市政设计院风景园林所、甘肃省土木设计研究院城市建筑与环境艺术所和甘肃云天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签订了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并展开了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并选聘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设计师作为基地导师,指导学生设计实践。同时在师资建设方面,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清华美院、东南大学交流和访问;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建立了本科生“2+2”联合培养模式的留学项目,即要求学生前2年在本校学习,后3年在国外学习,完成学业获得双学位。这些都为专业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艺术与科学结合。

实践教学环节,提倡体验式教育、开放型教学,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因材施教,敢于大胆尝试。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项目引导制”、“竞赛引入制”、“事实教学”等多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力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教学案例和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上,充分发挥学校工科背景和铁路特色优势,注重学科间交叉,重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与设计相融合,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将工科院校的严谨规范与艺术类专业学科的灵活与开放的办学特色相结合,优势互补。同时,教师也积极参与环境设计专业有关的工程设计实践、设计竞赛活动,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融入教学。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注重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经验渗透教学,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多角度、系统化、开放型的训练中得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设计能力[9]。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方面,注重师生“第二课堂”的开辟,为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型的教学环境。其一,是依托学院实验中心,以学校的“开放实验教学项目”和“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为平台,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二,是依托环境设计工作室,借鉴包豪斯的车间教学模式,形成师生平等、开放合作的“作坊式”师生创作关系,注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释放和开掘,通过课题项目驱动、学科竞赛引导,将本科生的“导师制”落实到具体的专业教育之中,将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此外,每年在学生中开展宿舍装饰大赛、体恤衫设计大赛等活动,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也有效地弥补了工科类大学艺术设计类专业氛围不够浓的弱点。

四、结论

新形势下,西部工科院校应该基于环境设计人才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不同学校的特点及学科优势,对学校现有资源与条件进行利弊分析,积极探索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形成并确立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和培养目标,形成具有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化教学体系,培养出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具有创新能力的环境设计人才,走出一条适合西部工科类大学自身发展、突出办学特色的强校之路,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作者:王鑫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蔚萍,杨豪中,吴庆瑜.构建新时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文化———环境景观设计专业建设[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46-49.

[2]张杰,李海英,耿应福.卓越工程师视域下的景观人才培养研究[J].林区教学,2011(9):4-5.

[3]王东.新时期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3):119-120.

[4]王鑫.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19):202-203.

[5]张兴全,孙心乙.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4):47-48.

[6]张军,孙宝民,杨建生,等.“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探究———以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2(19):107-110.

[7]胡颖.高校室内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艺术教育,2010(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