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范文

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

第1篇: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邓小平 理论创新 主客观条件 表现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不可缺少的政治素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的源泉所在,亦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理论保证。本文试就试邓小平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重大理论创新的条件及其表现作一探讨。

   邓小平理论被称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根本的一条就在于邓小平同志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以开拓的眼光和务实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而不是教条式地和图解式地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解释或解决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敢于这样去做,本身便需要一种巨大的勇气和胆识,当然也离不开个人具有的很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我们认为促使邓小平在理论上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体,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第一、曲折的斗争历程和丰富的建设实践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实践来源。邓小平同志从事革命和建设生涯长达近80年,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其奠定了十分丰富的实践基础,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直接领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更是获得了十分宝贵治国安邦的经验。概而言之,邓小平的理论创新精神与非凡的政治生涯紧紧相连、息息相关。

第二、渊博的知识,精深的理论素养,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内在因素。邓小平作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和处理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其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他在开拓新道路的过程中,“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总是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给他的非凡的理论勇气带来了丰厚的理论底蕴和创新的方法钥匙。

第三,坚定的党性和对人民无私奉献的情怀,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邓小平把毕生的精力都交付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有勇于为共产主义真理而斗争的献身精神。邓小平对社会主义道路是坚定不移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求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至现在六十多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正因为如此,他“目光远大、胸襟开阔、无私无畏、不屈不挠、不顾个人安危、不计荣辱进退,总是以大局为重,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来观察和处理各种重大问题。”所以他既能坚持和维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立场,又能大胆地扬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过时或不合时代具体环境的结论,而代之以符合实践需要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结论,体现了伟大的政治胆略和理论勇气。

第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世界发展潮流是邓小平产生理论创新的社会条件。时代呼唤并造就伟人的理论创新,社会客观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给邓小平向理论创新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且处在中国历史新的转折时期,处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的新时代,邓小平又能敏锐地把握时展的脉搏和契机,“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使他的理论必然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所以这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关键时代使他的理论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成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六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而且提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这正是因为邓小平理论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在本质上是开拓性的,是创新性的。开拓创新自始至终体现在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

(一)邓小平的理论创新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坚持党性原则,敢于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作坚决的斗争,捍卫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就同党内在各个阶段出现过的“左”或左倾路线作无所畏惧的斗争,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神圣与科学。特别是土地革命时期,他大力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与当时所谓“正统”观念相违背,被指责为“富农路线”并被撤职,政治生涯中严重受挫。但他立场坚定、是非分明、不折不挠地同“左”倾错误理论作斗争,体现了顽强的斗志和惊人的理论勇气,并为我党恢复和确立毛泽东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作出重要贡献。

“文革”期间,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再一次被“打倒”,但他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一直没有停止同极“左”的思潮无情斗争。1975年他复出后,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和措施,强调要“敢字当前,横下一条心”对“文革”以来所造成的混乱局面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他号召人们大胆地起来抵制“左”的思想,鼓励人们消除头脑中的“仙”字,要求干部和党员“要有一点精神,不要怕挨批判,不要怕犯错误”。他还提出:“只敢抓革命,不敢抓生产……这是大错特错的。”邓小平主张抓生产实现四化的思想是对“文革”理论的“背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体现了惊人的胆略、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理论勇气。虽然这导致了他的第三次下台。但“整顿的业绩和整顿中表现出来的风骨,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为粉碎‘四人帮’准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开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中,党内外有部分受极“左”思潮毒害至深者,攻击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用极“左”观念来曲解四项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一些主张搞资产阶段自由化者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成就进行全面否定散布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谬论。这两股“黑流”皆要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干扰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特别是后者在八十年代末发展到顶峰,使我党又面临着重大的历史考验。在这种情势下,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社会主义事业。”正是由于邓小平有坚定清醒的立场,敢于坚持理论创新,才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了立国之本的保障,才使“我们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我们的事业继续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道路蓬勃发展。”

第2篇: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范文

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当代大学生,面对跨世纪的宏图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不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更真切地感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迫切性。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下面就结合自己学习邓小平理论谈几点体会与认识。

一、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

要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并把它作为全 党的指导思想,学习和贯彻十五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在思想上和实践中牢固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自觉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实践反复证明,邓小平理论是伟大的旗帜,光辉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前进道路上战胜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经受一切考验的根本保证。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必须坚持其科学的思想体系,完整地学习,准确地理解,全面的掌握,熟练地运用,决不能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要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在去年结束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中修改了《宪法》,指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告诉我们,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工作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党的基本路线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只有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使邓小平理论在中国转变为现实,最终实现邓小平理论的宏伟目标!

三、实事求是地运用邓小平理论

要深刻理解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我们是跨世纪的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的一代,是新中国的接班人。我们的历史责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展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成就,把、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目的在于运用,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思路。我们要自觉地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日常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提高我们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我们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是方向和指针。专业学习越忙越艰巨,越需要多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达到成功的彼岸!

第3篇: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范文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方法论

邓小平理论从实质上来讲是一种方法论,是我们对现实世界认识和改造的出发点。以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其凸现的方法论观照今天社会现实出现的新问题,是我们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我们对邓小平理论的评价,也要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法才能做出比较全面和准确的定位。高校是我们国家研究和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阵地,“两课”教师承担着每年几百万在校大学新生学习和理解邓小平理论的讲授任务。如果单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去讲授,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和理解中的困难,而且还可能产生一些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学习的误区。因此从方法论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实质和核心,是高校研究和讲授邓小平理论思想的关键所在。

一、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特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具体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最高概括。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指导作用是由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本质所决定的。因而从整体上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特点是理解其精神实质的起点。

(一)邓小平理论的综合性

邓小平同志以开拓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魄力,以对中国和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敏锐观察,深思熟虑,高瞻远瞩,充分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提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并揭示和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视角定义社会主义,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有了辩证动态的认识。邓小平还提出了在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党的基本路线,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上,提出了要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有步骤分阶段逐步推进的过程,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邓小平理论还深刻揭示了判断各方面工作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除此之外,邓小平理论还强调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教育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走科教兴国之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另外,邓小平理论还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党的依靠力量作了科学的阐述;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邓小平理论涉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正是这一理论体系,初步回答和解决了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

(二)邓小平理论的时代性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针对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现状,邓小平选择旧体制的薄弱环节——农村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改革的深入,体制改革已经渗透到我国的方方面面,从文化教育到科技体制,从经济体制到人事制度,从国营企业到政府部门,改革带来了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改革的成功是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所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邓小平把中国置于世界之中,强调“只有争取到和平的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同时“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但中国的发展不是全盘西化,“我们要靠自己来摆脱贫困,靠自己发展起来。主要靠自己,同时不要闭关自守。”中国的和平崛起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为世界上其他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实践的角度佐证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三)邓小平理论的创新性

邓小平理论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具有原创性,在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上,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核心理念,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在社会主义体制模式上,突破了旧的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突出的理论贡献体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动力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更是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确立,是对以往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一个新的具体形态。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必须把生产力放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发展。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三个有利于标准”,在社会主义动力问题上,指出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必由之路,改革就是动力。而改革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改革。

二、邓小平理论方法论的实质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集中体现,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把握其理论实质是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根本依据。邓小平理论的实质表现为两个相互联系的观点,一是实事求是,二是解放思想。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领导人确立的。依靠这样一条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也进行了许多宝贵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如何反思和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我党面临的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任务。邓小平同志敏锐地觉察到当时奉行的“两个凡是”与实事求是是根本对立的。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和支持下,全党和全国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从而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邓小平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恢复了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为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基础。

(二)解放思想的观点

邓小平是第一个把解放思想引入到党的思想路线,并把它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邓小平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解放思想的科学含义:“什么是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一致,使主观和客观相一致,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坚持辩汪唯物主义,发展生产力,不解放思想是不行的:”这样的界定深刻地揭示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内在辩证统一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和认识是主体和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实践的发展要求人们的认识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因此实事求是的贯彻是一个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才能逐步实现对客体的把握。实事求是主要强调的是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主观要符合客观;解放思想主要是指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主观要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客观实际,重在创新。邓小平通过提倡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而实现了思想路线中求实和创新两个方面的统一。解放思想的引入告诉我们,在实践的不断发展中,旧的思维方式往往成为人们认识新事物的障碍,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和需要,不断地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和过时的思维方式,与时俱进,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三、邓小平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具体方法

邓小平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开放性既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提出了客观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一)全面把握

邓小平理论是我国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时,要有全面性的方法论原则,切忌表面性和片面性。邓小平理论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思想理论的形成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邓小平理论和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系统工程相联系,另一方面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观作为一个方法论原则。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特定时期产生的,是适应特定历史时期里社会发展的特定要求产生的。除了理论的实践性品质之外,还要研究理论自身的承上启下的历史性品格,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以及“三个代表”理论的关系问题,既要看到这三个理论所针对的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更要看到三种理论形态的内在一致性。通过这样的方法论分析,才会对邓小平理论有一个准确的历史定位并作出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与时俱进

邓小平理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完善有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要从发展的角度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从“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探索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确立,这本身就是一个理论从萌芽到成熟的表现。“猫论”和“摸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雏形,无论是其通俗的表达,还是其立论的深度,都不是一个成熟的思想体系;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新性地结合起来,用基本原理回答了时代最前沿的问题。在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过程中,一定要和时代的课题和时代的实践相联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发展和开放的眼光认识和理解邓小平理论。

(三)综合创新

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得出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强国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等科学论断。要学习和研究这样一门具有综合创新特质的理论,必须把创新和发展当作其理论生命力的核心,并且用创新和发展的方法去把握这个核心,才能真正地使这一理论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邓小平同志本人就为我们提供了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老人家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他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问。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1.综合创新的根据

在邓小平理论创立的社会大前提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条件下如何创新,是一个把邓小平理论与社会具体的变革、科学的发展和人的变化细致入微地结合起来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申报2008年奥运会成功、世贸组织的加入、APEC上海峰会的举行、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在中国社会的经济层面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的涛声。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T产业的迅速崛起、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网络世界的普及化带来很多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邓小平理论作为一门指导我们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理论,不仅不可能回避和忽视这些新的现象和问题,而且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路?社会的变迁和科学的发展最终要通过人的变化来显现,今天中国人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丰富化的崭新时代,社会给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自我发展的机会,向人性的回归昭示着个人的创造力。犹如涌泉般喷发的社会条件已经在成熟,人的思维也在不断地突破固有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多样性而呈现其特有的开放性,用邓小平理论自身的方法论去解读邓小平理论,理论的创新因此成为可能并最终得以实现。

2.综合创新的目标

第4篇: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范文

本书不是泛泛论述介绍邓小平的教育理论,而是注重分析研究,不仅系统、全面地整理研究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基础教育的论述,而且深刻研究了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突出了邓小平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紧密联系,不仅回顾总结了最近20多年在邓小平教育理论指导下我国基础教育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而且运用邓小平教育理论展望21世纪基础教育的发展,突出了邓小平教育理论长远的指导作用。全书有理论高度和深度,有时代气息和新意,并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

一、对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基本认识

邓小平到底有没有教育理论,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这是学习、研究、宣传、实践邓小平的根本前提。如果对邓小平有没有教育理论这样一个前提性问题,老有悬念,心存疑惑,那就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去学习,理直气壮地去宣传,更不可能自觉地运用邓小平教育理论指导当前的教育实践。本书对如何看待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及其表现形式的论述颇有见地,读后足能使人们澄清一些模糊认识。邓小平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教育问题十分重视。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宝贵之处就在于不是孤立地看待教育问题,而是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和国家、民族未来的高度观察、处理教育问题,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来考虑和解决教育问题,来论述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筹划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大计。邓小平论述教育问题多是以一些讲话、谈话、报告的形式出现,使用的都是一些简洁明了的语言,没有什么抽象难懂的概念以及至深至玄的思辨。本书指出,判断教育理论形成的标准应是内容而非形式。邓小平教育理论的表现形式一点不降低其理论的价值,相反,它对我们学习掌握这一理论是一有利条件。作者指出了邓小平教育理论提出的演变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般使用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或论述”的提法,90年代初及之后一段时期,使用的是“邓小平教育思想”这一概念,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作了明确界定和特殊强调,之后用“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提法。对于“邓小平教育理论”基本概念的理解,本书作者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二、从对思想发展看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独特魅力

本书坚持认为,邓小平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同属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体系,邓小平教育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不同,以及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不同,邓小平和对教育问题的论述有不同之处。总体上可以这样说,邓小平更深刻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在新时期,在教育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把没有经历和认识到的问题明确了,把同志已经提出但没有做到或做好的事情做了,把同志说得不够完整全面的或者反对错了的理论补充完善了,或者改正过来了”。

教育思想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生长点,要了解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教育史和教育现状,就不能不了解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观点、主张、论述。我们既要看到有着雄才大略和无与伦比的智慧,又要看到“”10年惨痛教训及教育遭受的创伤,时代赋予了邓小平教育理论庄严使命———重构教育价值体系,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本书着力论述了邓小平教育理论的3个理论基础,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观。邓小平教育理论不仅继承了教育思想,而且发展了教育思想,邓小平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教育问题不仅注意从政治的角度,更注意从经济的角度来观察和处理,把教育与政治、经济、生产力、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视为彼此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整体。本书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方针和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师队伍建设、我国教育发展的道路、教育改革这7个方面,具体论述邓小平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面对和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发展教育思想。通过这样仔细的比较和分析,读者对邓小平教育理论尤其是其创新意义有较清楚、全面的认识。

三、基础教育战略地位的提高和落实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本书的主题。基础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发展为直接目的,从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普及性教育,它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起点,国家现代化的战略性奠基工程。邓小平全面关心我国教育拨乱反正、发展提高,对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格外重视和关心,对搞好基础教育有很多论述。本书有一半以上的章节系统整理研究了邓小平有关基础教育的论述。阅读本书可以看出,邓小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几乎都有所论及。如:抓住基础教育这一“重中之重”的意义,基础教育的体制和管理,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以及教师地位和队伍建设等。纵观邓小平关于基础教育的谈话、报告、指示等,可以发现:

1.邓小平始终注重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基础教育发达与否,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快速发展教育以及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形成共识,但是不少人对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认识不足。邓小复强调“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从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多种角度阐明基础教育的奠基作用。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睿智和战略眼光。

2.邓小平始终注重基础教育与社会的双向联系。他很强调社会各方面对基础教育的保证支撑,正是由于邓小平等同志的大力倡导和积极努力,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得以恢复和形成,《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得以制定实施,发展基础教育的外部环境有很大改观。另一方面,邓小平也非常强调基础教育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职能,明确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丝毫不放松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正确导向,等等。

3.邓小平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基础教育有基础教育的规律。邓小平在论述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时,思路开阔,见解深刻,击中时弊,但很有分寸,绝不主观臆断、横加干涉。比如对教材改革,既强调先进性、符合国情,又“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对考试的改革以及解决学生负担太重的问题,也都坚持唯物辩证法,从教育规律出发,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确使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头脑更清醒,看问题更客观、更全面。

第5篇: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范文

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当代大学生,面对跨世纪的宏图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不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更真切地感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迫切性。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下面就结合自己学习邓小平理论谈几点体会与认识。

一、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

要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并把它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学习和贯彻十五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在思想上和实践中牢固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自觉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实践反复证明,邓小平理论是伟大的旗帜,光辉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前进道路上战胜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经受一切考验的根本保证。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必须坚持其科学的思想体系,完整地学习,准确地理解,全面的掌握,熟练地运用,决不能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要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在去年结束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中修改了《宪法》,指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告诉我们,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工作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党的基本路线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只有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使邓小平理论在中国转变为现实,最终实现邓小平理论的宏伟目标!

三、实事求是地运用邓小平理论

要深刻理解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我们是跨世纪的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的一代,是新中国的接班人。我们的历史责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展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成就,把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目的在于运用,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思路。我们要自觉地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日常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提高我们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我们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是方向和指针。专业学习越忙越艰巨,越需要多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达到成功的彼岸!

第6篇: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范文

1.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深化的基本历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的研究,我国的理论界以及学术界大致经历了以下的几个阶段:(1)首先是第一阶段,是在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是由于《邓小平文选》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部著作出版之后,在理论界掀起了舆论的旋风,大家普遍认为这是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由于此阶段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阶段,邓小平理论此时还不够系统,市面上基本没有专门的著作来探讨其历史地位,这一阶段的研究特点是宣传性的学习体会文章较多,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很少;(2)第二阶段是从十三大到十四大之前,在这段时间里,随着党的十三大的顺利召开,十三大中所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两次历史性飞跃”之说,都使得理论界开始对社会主义产生新的认识,都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继承以及发展,此时是邓小平理论刚刚起步的时候,这一阶段人们对于邓小平理论的认识主要都是停留在宏观认识当中,人们缺少从各个视角的微观研究,不过总体来说,此时的人们对于邓小平理论的认识较第一阶段有了质的飞跃。(3)第三阶段是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前,在党的十四大已经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具体表现为: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从报告的开篇、第一部分、第四部分以及报告结束的时候,都提到了邓小平理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指导意义。此时的邓小平理论经历了前两个萌芽与起步阶段,开始走向了成熟,从党的十四大为起点,开始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肯定。此时的十四大的邓小平理论基本包括了其主要思想以及内容,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体系。党的十四大就是一道分水岭,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事实上已经确立起来。这一阶段的研究特点,一是研究视角多元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评价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不再局限于整体性研究,而是从某一视角切入,深入探讨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贡献和伟大意义,从而拓展了学术研究的维度,二是学术性文章明显增多,研究者不再局限于写宣传体会文章,而是把这一课题放在学术史的范畴中加以统摄性研究,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相当高。(4)第四阶段是从党的十五大到如今,党的十五大上,正式提出了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将邓小平理论写入了党章,在十五大上明确提出了党在十四大上作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三项决策。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明确”最后再到“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进一步的发展,无疑说明了邓小平理论有了进一步的研究,理论界以及学术界开始重视邓小平理论并将其运用到现实中去,而且从十五大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的视角也开始变得多样以及广阔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邓小平理论开始着眼于现代化。全球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层面以及角度立论。这使得邓小平理论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能够为中国的建设不断提供理论参考的,邓小平理论的研究也随之登上了更高的平台,邓小平理论也开始呈现多极化的格局。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2.1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历史地位

对于近代的中国而言,中国的命运跌宕起伏,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再到有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产党所成立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出现是当时挽救中国的唯一选择,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这样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新中国刚刚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1956年,毛泽东总结了“第一次结合”的历史性任务――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革命国情相结合,并提出了“第二次结合”的历史性任务,为了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虽然毛泽东也为“第二次结合”的历史性任务提出了一些新的构想,但是从历史上来看,带领我党我国实现“第二次结合”这一历史性任务的是邓小平同志,是他的邓小平理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本人既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以及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他经历了我国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种大小战役,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领导才能,他成为毛泽东之后的伟大领导人并不是偶然,无论是旧时期或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新时期,邓小平深刻对中国的发展本质作出认识,抓住了社会主义是什么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而且又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将毛泽东思想进行了发展,进而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体系并不是单独孤立的,而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上拓展而来,总之,邓小平理论产生于新的时代条件,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新课题,把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对当今国际形势许多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2邓小平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来说,邓小平理论指引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很快。邓小平通过体制改革,使得中国由当时的计划经济、落后的发展模式转变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我国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将其与科学的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创新与突破。我国科学灵活地运用邓小平理论会对我国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会使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增长。根据邓小平理论,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所以说要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不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一定要从最基础开始,不能越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定要经历较长的历史时期,需经过我们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邓小平理论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伟大蓝图,是我国发展道路上永远不朽的丰碑。

2.3邓小平理论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1943年,共产国际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后,就自行解散并开始自己独自活动与组织内的斗争,而我国领导人也开始带领我国人民独立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了新中国的发展而不断努力着,我国采取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以及“有所作为”的方针,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我们谋求共同发展,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干涉也不允许别人干涉我国的内政,我们集中精力实行改革开放,一心为我国的建设事业而努力,随着中国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好,我国在国际舞台上也越来越有地位,这也说明了邓小平理论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地位与影响。

第7篇: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范文

一、主题相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贯穿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的一条主线。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展开的标志,“*”重要思想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拓展和深化。

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开始的,是从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入手的。在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领导中国共产党破除了思想上的僵化和体制上的禁锢,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深化了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的认识,进而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的全面展开,就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

邓小平理论面对世界的新发展、新变化,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并对世界发展和时代特征作出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论、社会主义开放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邓小平理论最基本的观点和最核心的内容。这些观点和内容的全面展开,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理论。

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实践上有新突破,理论上有新发展。“*”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成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应运而生。“*”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互相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一新的理论成果,也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来展开的,既体现了对这个主题的延续,也体现了对这个主题的深化。

邓小平理论从根本上、宏观上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重要原则问题,拓宽了人民的视野,规划了发展的蓝图,而其基本理论观点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展开,又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回答。“*”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依据新的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回答。这些回答,体现了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同时,“*”重要思想还创造性地回答了执政党建设的有关问题。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对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执政党建设的系统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一致性,也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向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二、共同的战略思路

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还集中体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路的一致性上。

第一,使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统一。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了中国长期以来闭关锁国、远离世界的教训,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并把它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不掌握世界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信息,是不行的。只有面向世界,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中,才能更好更大的发展。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一个开放的、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将对世界的发展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直接意味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也直接体现为维护世界和平增长重要力量;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将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新的借鉴。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中国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强调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加入世贸组织,提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战略,是把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有力地推进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第二,使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裕相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国家的强盛,还要实现人民的富裕。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理念,也是邓小平现代化建设思想的起点和归宿。强国富民,是近百年来中国人的不懈追求。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就必须承担起实现强国富民的历史责任。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反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的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社会主义不是抽象的,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困,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实现国家的兴旺发达。

强国富民也是“*”重要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目标。“*”重要思想明确提出,要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要把这种先进性和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并以此来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把握人民的愿望,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使强国富民的目标不断得到实现。同时,“*”重要思想强调,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使人民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群众得到的物质利益不断有所增加。这样,人民群众就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

第三,使现代化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的振兴相统一。邓小平同志把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明确的现实目标,同时又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大局来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问题。邓小平认为,能否实现现代化,关系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关系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命运。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振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优越性,应当直接体现为在避免社会动荡、避免两极分化的前提下,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用10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是共同富裕的,不仅能实现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和追求,而且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使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和富强起来,这是“*”重要思想在新的形势下对全党的明确要求。“*”重要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振兴的统一性,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长期性、阶段性,全面阐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步骤,提出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现代化奠定基础,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创造物质前提。

三、思想起点、科学精神和价值取向一致

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在理论上都源于马列主义、思想,在实践上都立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它们有着共同的思想起点、共同的科学精神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都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精神。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对马列主义、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拓展,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同邓小平理论一样,“*”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在理论的各个方面都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科学精神,我们党才能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从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第8篇: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范文

一、 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发展及渊源

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其深刻的理论渊源与实践渊源。近10年来,专门研究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发展及渊源的论文并不多见,每年只发表1至2篇,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 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十分重视行政管理,把它作为国家学说和政权建设思想的核心问题加以论述。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行政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政权建设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唐铁汉认为,邓小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行政管理本质、关于行政发展动力、关于行政管理科学化、关于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思想,为行政管理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创造性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完整理论,强调了行政管理必须科学化,明确地、系统地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一系列理论。

此外,他与桂世镛认为,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为: 正确分析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践观,是其认识论基础; 正确对待群众,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群众观,是其历史唯物主义基石;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矛盾观,是其辩证法精髓。潘素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她还认为,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行政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对政府的领导、依法行政、领导就是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领导思想、群众路线的行政工作方法等方面。

吴海晶认为,邓小平把列宁的管理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并从8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 ( 1)强调管理的重要性; ( 2)视激励为管理的基本原则; ( 3)关注管理的效益;( 4)正确处理集中领导与民主管理的关系; ( 5)实行极严格的责任制; ( 6)同管理机关的官僚主义作坚决的斗争; ( 7)重视对管理人才的选拔; ( 8)要求干部认真学习管理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管理的内行。

(二) 实践渊源

理论来源于实践,存在决定意识,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一系列基本内容,无一不是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科学的理论。学者们普遍认为,邓小平丰富的行政管理思想离不开他长期的行政管理实践经验,都认为其行政管理思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若干阶段,但在具体划分时,意见略有不同。

二、 邓小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想

在对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的研究中,其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及对现代政府体制改革的指导,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大多数学者认为,活力、效率、积极性是改革所追求的目标;邓小平确定了我国行政改革的具体内容,即: 调整机构,下放权力,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实现权力结构横向和纵向的合理配置;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经济管理方式,实现政府职能配置科学化;精简机构,实现行政组织结构合理化;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实现公共人事管理现代化; 完善行政监督体系,促进勤政廉政建设; 健全行政法制,巩固改革成果等。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 汤志华的《邓小平行政体制改革思想探微》、席宽芳的《论邓小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想 兼论改革和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张绍春的《邓小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想简论》、蒋建新和周宝砚的《论邓小平对当代中国行政改革道路的设计》、钱振明的《论邓小平对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设计》、黄德良的《论邓小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想》、王和平的《论邓小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想与海南特区小政府、大社会体制实践》、陈奇星和道良德的《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有些学者特别指出了邓小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的时代意义、历史地位和实践价值,认为邓小平把机构改革提升到革命的高度,提到与党和国家命运相联的根本性问题来论述,是对马列主义国家学说和毛泽东行政管理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赋予了在新时期这场机构改革以鲜明的时代意义。

我国文革后百废待兴,经济十分落后,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大力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此促进市场经济的深入健康发展,可以说与1 300多年前的贞观之治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具有深邃的哲理和崇高的历史地位。邓小平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和步骤的论述,不仅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工作指南,而且具有浓郁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特色。汪春吉力还特别强调了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尤其是行政改革思想形成的3大背景,即邓小平丰富的行政实践、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和与发达国家对比中产生的紧迫感。

他还根据我国行政改革的环境和特点,认为邓小平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改革策略。

三、 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内涵

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内涵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近10年来,这方面的论文有近百篇。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同整个邓小平理论一样,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是学者们达成的共识。由于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其科学体系关系密切,很多学者在研究时往往将两者结合起来。谢柯凌指出,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他认为: ( 1)现代化是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内在逻辑规定与总目标; ( 2)民主化是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本质属性; ( 3)法制化是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具体实现形式; ( 4)科学化是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具体行为方式;( 5)人本化是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基本手段和行为目的。[9]史振宪认为,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根本点,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为核心,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为目标。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 (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确保我国行政管理的正确方向; ( 2)坚持行政体制改革,完善和强化行政组织体系; ( 3)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全面而有力地发挥社会主义行政管理职能;( 4)坚持 四化标准,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人事制度; ( 5)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建立科学行政决策机制; ( 6)坚持依法治国,实行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律化。

四、 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特征对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是深入学习和贯彻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基础。学者们对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特征的探讨也是角度不一,各有侧重。

路宁从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角度研究,认为离不开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但这种继承并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继承。继承是为了创造,创造离不开继承,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

陆卫明、韩鹏杰认为,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与邓小平的独特经历、思维方式和领导风格密切相关,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哲学特色,即: 长远的战略性、强烈的务实性、辩证的统一性、全面的开放性、深刻的人民性和独特的创新性。更多的学者是从本质上来探讨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特征,他们认为其特征包括: 深厚的人民性、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务实性和高度的科学性、高屋建瓴的战略性等。

其中,深厚的人民性是贯穿在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中最为显著、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也是学者们探讨得最多的一个特征。郭济认为,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浓厚的人民性有着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 ( 1)高度尊重国家的人民主人地位; ( 2)强调人民的国家人民管理; ( 3)强调人民群众在重大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 4)人民群众是行政管理成绩好坏的评价者和判断者; ( 5)人民群众实行民主管理需要共产党领导; ( 6)必须坚决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王富才认为,这种广泛执着的人民性,主要体现在对党的宗旨、群众路线和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和精辟阐发上。

曹斌则从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科学内涵入手,指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不移的行政目标是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首要特征,而理顺管理体制,增强行政管理活力是其又一大特色。两手抓的行政管理方法无不体现其特色之处。一国两制更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其构想的提出和实施,已成为人类历史上关于国家行政管理的伟大创造和奇迹。谢柯凌指出,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突出特征在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上,无论其民主化的本质属性、法制化的实现形式、科学化的行为方式,还是人本化的管理目的,都最终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服务。

此外,还有学者将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特征概括为:原则性、灵活性、独立性和开放性,或者具有鲜明的民主性、深刻的求实性和广泛的建设性等特征。

五、 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深远意义

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是邓小平智慧的体现,更是全党行政管理经验的结晶。邓小平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表现出了精于哲理的睿智、运筹帷幄的才智、审时度势的机智、顾全大局的明智。邓小平的行政管理理论对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创造了必要条件,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在这一点上,学者们达成了共识,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袁奋光则专门论述了邓小平的行政发展思想的贡献,他指出,邓小平在探索如何管理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行政发展思想,为我国行政管理走向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从而奠定了他作为当代中国行政发展蓝图的设计者和行政发展进程的推动者的历史地位。

其行政发展贡献主要表现在对行政发展道路的确定、行政发展目标的选择、行政权力结构的调整、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建设精干高效的政府、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行政法制化的构想等方面。蔡放波、张中祥认为,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是对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行政管理理论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视野。邓小平行政思想不但吸取了传统行政思想的精髓,而且实现了对传统行政思想的重大突破,也为我国新一轮机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有学者指出,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揭示,其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在国家行政管理方面实现的一个质的飞跃,有利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有利于实施以德治国的方略;有利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六、 邓小平的领导艺术和方法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邓小平都是领导艺术方面的大师。他高超的领导艺术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被领导者,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展示着超人的智慧。不少学者在描述邓小平的领导艺术与方法时,往往使用快刀斩乱麻、抓的重,放的开、果断拍板、举重若轻等来形容。其中,坚韧、求实、进取、大度,是邓小平最富魅力的政治风格。王荣阁认为,邓小平对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和90年代初姓社姓资问题的争论所持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是展现其高超的领导艺术的突出范例。这种高超领导艺术主要表现在: ( 1)抓住推动全盘工作的关节点 全力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 ( 2)审时度势,足谋善断 不搞无原则的争论; ( 3)创造思维,敢为人先 一国两制的构想。丁士峰认为,邓小平的领导艺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既带有领导活动的时代烙印,又渗透着与其他领袖人物在领导艺术上的联系,反映了邓小平领导艺术的风采,构成邓小平领导艺术的特色,即务实性、坚定性、柔刚性和人民性。

徐书华对邓小平的几种主要领导方法进行了探讨,主要表现在: ( 1)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邓小平最根本的领导方法; ( 2)抓原则、抓方向、抓根本、抓目标的方法; ( 3)三分法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法; ( 4)科学地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 ( 5)把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决策出发点及落脚点的方法。杨福和则认为,邓小平领导艺术的灵魂就在于实事求是。不争论和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领导艺术的深刻表现,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善于总结,拿事实来说话 ,是邓小平领导艺术的鲜明标志。重视实效,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是邓小平领导作风中较有个性的主张。求真务实的领导作风,则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第9篇: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范文

还是让我们听一听历史见证人的评说吧。

是改革开放、工作重点转移的动员令

时任中共吉林省委第一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小平同志在吉林对我们所做的指示,在当时和以后一段时间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我们思想大解放,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现在敢讲了。这就为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打下了一个很好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伟大的转折,点燃了光明之火!

“1978年的中国,经济已脆弱不堪,党内党外、全国上下纷纷用各种形式,表达一种愿望,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彻底纠正的错误,摒弃那些不符合实际的做法。党内的思想斗争异常激烈,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1978年9月,小平同志访问朝鲜之后,到东北三省、河北唐山天津走了一圈。他到吉林之前,先到黑龙江、辽宁。后来我听说,小平同志讲话时很动情,他的这些讲话振聋发聩,是改革开放、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动员令。”

王恩茂在回忆出席党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情景时说:“我是1978年11月8日到的北京,那是个天高云淡的好天气,让人感到神清气爽。三中全会上,中国的经济列车才在小平同志的掌舵下驶离‘左’的轨道,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只开了5天,就做出了这一重大决议,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一种被解放的狂喜,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督促我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从未感觉到自己当时已是65岁的人了。在1978年,我的生命达到了最亮点。”

首先敏锐地抓住正确对待思想的问题

时任党委第一书记、司令员的李德生回忆说:“小平同志到长春、哈尔滨、大庆等地,我一直陪着他。一路上,他和各地的领导同志反复强调要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一再指出,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违反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

“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我们陪同的同志和沿途党政军领导干部共同认为,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在头绪纷繁、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他首先敏锐地抓住正确对待、思想,恢复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问题,这样纲举目张、解放干部、冤假错案,发展工农业生产等多项错综复杂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回顾他的斗争历史,我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实事求是是贯穿小平同志革命生涯的一条红线,是他为革命、为人民做出不朽贡献的又一法宝,是他三落而又三起的重要原因。他因坚持实事求是遭到错误路线的打击而落,又因坚持实事求是受到党和人民的爱戴而起。他在坚持实事求是过程中,显示出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无私无畏的本色,愈挫愈奋的革命气概。他勇于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而创立了光辉业绩和伟大思想,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978年9月,我全程陪同邓小平同志到东北三省检查工作,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的一路上,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两个凡是’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在世也肯定不能同意。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后来,我们根据军委、总政部署,在全军区开展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我把我的学习体会撰写成论文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

9月27日,党委立即用4天时间召开全体委员会议,专题研究怎样贯彻邓小平重要指示的问题,驻东北地区陆、海、空军部队的党委负责同志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中间,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一致表示一定要认真学习好邓小平副主席的指示,把思想路线搞端正。这次会议对军区部队影响很深,实际上为后来学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了很好的思想准备。

对工作迈上新台阶起了直接指导作用

时任龙江省委书记的李力安回忆说:“小平同志的视察和谈话,当时就给我们很大的触动。结合贯彻国务院务虚会精神,省委常委于10月20日到11月6日,也召开了务虚会,讨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各部门的负责人、省委常委们都在会上发了言。经过讨论,杨易辰在总结中,从学会按经济规律办事、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干部配备、思想作风、善于学习和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对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和促进工作重心的伟大转移做了部署。小平同志的这次视察和谈话,对黑龙江的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迈上一个新台阶,起了直接的指导作用。

“经过多年的实践,今天重新温习小平同志在黑龙江两天里那广博深刻、高屋建瓴而又切实具体、深入浅出的谈话,对他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思想作风,备感亲切,对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学习邓小平理论,更加深了认识。”

解决了干部和广大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时任中共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刘异云回忆说:“邓小平同志这次来辽宁,为辽宁省解决了两个根本性的大问题。第一个大问题是支持了辽宁省委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第二个大问题是根据辽宁广大干部的强烈要求,对省委领导班子作了彻底的调整。这是粉碎‘’后辽宁广大干部和群众一直迫切要求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

“这样,1978年9月,邓小平来辽宁,就为辽宁解决了多年来切实亟待解决的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根本问题。邓小平的讲话,使省委常委们进一步认识到讨论真理标准,反对‘两个凡是’方针,不仅关系到从理论上澄清被颠倒了的思想路线是非,关系到正确认识同志晚年功过和正确总结的教训,而且是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和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这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省委常委、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大解放,使大家的脑子更清醒了,眼睛更亮了,常委的思想更统一了,胆子更大了,态度更坚决了,使辽宁的揭批‘’的运动经历了曲折后终于得以顺利地广泛深入地发展,使辽宁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深入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均有势如破竹之势,由此,曾使辽宁各项工作阔步前进,一度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使辽宁解放思想的潮流冲击着每个角落。二是使辽宁彻底冤假错案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三是为真理卫士张志新昭雪伸张正义。张志新的英雄事迹,经过《人民日报》转载,各地报刊纷纷响应,在全国范围迅速掀起学习张志新的热潮。这对于深入真理标准讨论、深入揭批“”的反革命罪行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辽宁省为这件奇冤昭雪,曾在当时震惊全国,并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四是推动组织全省农村开展致富大讨论。坚定了敢富、能富、会富的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为以后农村的改革,实行联产承包打下了思想基础。以上几件大事,证明辽宁省呈现党内、党外、干部、群众团结一心,精神振奋,思想大解放,工作大进展的大好局面。

在全国产生了空前强烈的震憾

邓小平在北方之行的过程中所发表的北方谈话,不仅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在东北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在全国也产生了空前强烈的震撼。紧接着就有中央党政机关各部门,中国人民各总部及各大军区负责人,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党政机关负责人,从9月下旬到11月份,对真理标准问题纷纷讲话,表示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指明了中国的前进方向,获得了党内绝大多数人的赞同。这就客观地反映了党内大多数人在思想上已经出现了新的觉醒。

事实证明,、当年对邓小平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对邓小平的期望完全变成了现实。

1975年2月1日,在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会议上,主持会议的指出:“主席指定副总理第一名是小平同志,主席称赞小平同志有能力,他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同时表示:“这样的会,我不可能常来参加,将来这样的会,请小平同志主持。”会议确定,邓小平主持外事,在总理治病疗养期间,代总理主持会议和呈批主要文件。会上,还说:“我身体不行了,今后国务院的工作由小平同志主持。”

同年4月15日下午,邓小平陪同会见金日成和朝鲜党政代表团。向客人介绍并称赞邓小平,说:“我不谈政治,由他来跟你谈了,此人叫邓小平。他会打仗,还会反修正主义。红卫兵整他,现在无事了。那个时候打倒了好几年,现在又起来了,我们要他。”在半个月之后,5月3日,深夜,邓小平前往住处,出席召集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等搞“”进行尖锐批评之后,还提到“邓、毛、谢、古”事件,指着邓小平说:“其他的人都牺牲了。我只见过你一面,你就是毛派的代表。”这是最后一次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这样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当众指着邓小平说:“你就是毛派的代表。”这含义,无疑是极其深刻的。在1975年这样充分肯定地评价邓小平,说明了他对邓小平的充分信任和殷切期望。

1976年4月7日,邓小平虽然被错误地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但依然要把他留在党内,“保留党籍,以观后效”。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在陈云、、李先念、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强烈要求和支持下,通过了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定,表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邓小平“人才难得。我们要他”。

邓小平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1978年9月他发表了著名的北方谈话,同年12月主持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谱写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篇章。至今,我们脑际仍然回荡着当年、的声音:邓小平“人才难得,我们要他”。

今天重读谈话我们还是充满着如此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