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明威的名言范文

海明威的名言精选(九篇)

海明威的名言

第1篇:海明威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海明威小说 特色和艺术 主体思想

引言

海明威是美国历史上二十世纪著名的小说作家,其一生写作了大量的小说,其中很多部作品影响十分广泛,对当时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读者在阅读其作品时均有这样的感慨,海明威小说的语言是简单、凝练和含蓄的,其中没有冗繁的语言,人们称海明威作品是“冰山风格”。与当时流行的繁冗文风相比,海明威的作品风格则是清新简约,这种独特的风格艺术形式后期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赞扬,并有一批学者对其语言风格进行了研究,但是笔者纵观文献发展,后期针对海明威小说语言风格进行研究的理论文献均没有分析这种风格产生的原因,而风格特色概括也不全面。

二、海明威小说中的语言特色

(一)简约的语言富含深刻的情感

海明威小说的语言是简约的,这种独特的“冰山风格”语言形式实际上是集众多优秀小说家语言特长而形成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形成具有自我语言特色的艺术风格。在海明威的小说中,很多事物和场景都是现实生活最为常见的,形式是十分简单的,很多画面是最为普通不过的画面,可贵的是小说家正是对这些画面和情节进行真实的体现和展示,并在描述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因素,语言简练但不简单。小说家的情感往往又采用了隐藏式的处理手法,将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让读者发挥自我想象力,体验作品中凝聚的故事核心思想以及丰富的思想精髓,从而使读者形成一种文字简单但情感深邃的艺术宣传效果。同样海明威在事物勾画和描述中,也主要是通过事物的简单的外在描述,但赋予事物更多的思想情感,形成事物与情感的统一,这有利于与读者产生共鸣,艺术感染力得到有效增强。

(二)精炼的口语化语言赋予事物情节的生动与逼真,增强读者情感体验

在海明威的小说中,其语言形式是十分口语化的,即使对于深厚思想情感的表达,海明威也是运用了十分精简的语言,而不是采用华丽、细腻的文字进行修饰。这种口语化的语言给读者的感觉往往是清新的,但是其语言艺术效果更加浓重。这是因为海明威小说语言尽管平实,但是却是小说家精选和提炼的,小说写作中他经常采用省略手法,对一些选择性词语进行筛除,例如在对人物关系的处理中,绝大多数小说家均是通过点名的方式进行划分,但是海明威并不需要这种繁琐的方式,对于复杂的人物关系他则是将其关系隐藏于口语化的对白中,日常的口语对白即使没有点名道姓,读者也清晰地了解其中的人物关系,这种理解又需要细细地阅读,严格有逻辑,即使忽略了最简单的一句对白,也有可能就会出现人物关系的混乱。

海明威正是利用这种口语化的对白,借用省略的手法,使小说语言简单但不减缩,在口语化的语言中,一些复杂的关系得到梳理,内容更加清晰,人物关系更加有序,读者阅读起来情节感觉十分生动有趣,现场是逼真的,由于自己就在对话当中,读者的体验式情感增强。

(三)象征手法和简约含蓄的语言赋予普通事物深刻的思想内涵

海明威在写作中,常常借用一些简单的事物来象征复杂的情感,这些事物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作者正是利用象征的手法赋予了普通事物的深刻思想,从而使小说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效果。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例,其中就是运用了多处象征。《老人与海》讲述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故事,在整篇小说描述中,海明威所运用的语言都是朴素、简单的,但是故事却不失生动性。这是因为小说家在其中运用了象征手法,大海无疑是当时整个社会背景,尽管具有美丽的一面,但是也存在黑暗凶险的一面;老人与海进行搏斗,象征着正义力量与旧势力的战斗;突出老人的勇敢,实际上象征着对正义力量的赞扬。由此可见,小说家正是通过这一微小的故事折射其强大的思想精髓,赋予了这一平凡事物深刻的思想,这正是小说家语言的独特魅力。

(四)内心独白的语言艺术手法突出了小说的主体思想

海明威的小说中,往往对人物内心的活动描述十分细致,突出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内心独白的写作手法十分常见,这种手法的运用不是小说家故意的行为,而是一种十分自然的行动,内部独白手法的运用,往往使小说的主体思想更加突出。例如在《永别了,武器》中,多处描绘了“她死了,怎么办?”这一内心独白,虽然多处运用但是并不显得重复嗦,正是通过这一内心独白,描述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焦躁不安。读者通过这一句又一句内心独白的灌输,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鸣。小说的中心主题更加明确和突出,艺术效果更加明显。

(五)可视化语言艺术,增强读者感悟和思考

海明威不是一个哲学家,因此其小说写作中没有沉淀对生活的思考,也不能像哲学家那样提出哲理性的语言;海明威也不是一个艺术学家,不能像艺术家那样对生活的抽象进行描述,因此在形成自我语言艺术风格中,他利用简约的语言,通过可视化的场景来勾勒自我的情感,他不对读者进行直接教育和指导,而是利用简单的事物和故事带给读者以启迪,引发读者自觉的感悟和思考,让读者自我去体会。因此海明威小说中对事物的描述就是客观的,可视的,其语言的经典即使用电视画面都没法表达其震撼效果。

三、海明威小说语言特色的形成

作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海明威小说语言艺术是独特的,其用简约的语言赋予了事物和情节深刻的思想情感,阐明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海明威小说语言特色形成是在前人优秀语言技巧基础上进行提炼,并凝聚自我生活背景的沉淀。

(一)吸收前人优秀语言技巧,提炼成为自我独特的语言形式

海明威独特的语言艺术与前人优秀的语言技巧运用分不开,他在借鉴众多语言大师的成果之上,对其优秀的语言成分进行把握和提炼,形成了自我独特的语言形式,因此,海明威的语言凝聚了自我的心血,也吸收了前人优秀的语言成分。

尽管海明威对前人语言技巧进行了借鉴,但是他并没有一味地模仿,而是不断地学习和提炼,运用自己扎实的语言功底,形成其小说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使其与其他的小说家的语言风格分开,海明威的小说语言艺术不仅造就了语言丰富多彩,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其简约的语言形式还被后来大量的小说家所模仿和借鉴。

(二)语言艺术是其生活时代背景的体验和沉淀

语言艺术来源于生活,海明威小说语言艺术的形成与其生活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海明威生活的年代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生活赋予了他更多的故事原型,对其小说创造起到了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在欺骗性语言引导下参与了战争,他经历了彷徨,心理有各种无奈。然而正是这一欺骗性的语言使海明威认识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他将语言的运用技巧用于写作中,用象征、隐晦式描法展示现实的事物。小说家的生活经历为其创造进行了良好的环境渲染,时代赋予了他小说语言运用的技巧,给海明威的语言艺术转化提供了灵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

(三)对小说语言的不断锤炼造就了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任何一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与作者生活的背景都分不开,更与小说家自身的努力分不开。在长久的写作生涯中,海明威深刻认识到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不需要奢华的语言,不需要刻画浮夸的外表,通过简约的语言来表现普通事物的深刻思想内涵是根本,简约并不代表简单,语言的运用更需要自我的提炼,只有运用自己的语言功底不断对语言艺术进行锤炼,向人们传递最真实的画面和故事,这才是最为重要的,海明威小说创造中对语言的运用要求也是较高的,熟练的,在不断的发展中其作品风格得以成型。语

参考文献

[1]王宁.试论海明威小说创作[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2-4.

[2]陈红.海明威《在异乡》的叙事艺术和文体风格[J].广西社会科学,2013(11):12-14.

[3]邓海燕.海明威小说的艺术借鉴问题探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3-5.

[4]骆贤凤.弗洛伊德主义对海明威文学创作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6):67-68.

[5]沈美娟.论海明威小说的艺术风格[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34-36.

[6]沈美娟.浅论海明威小说的艺术风格[J].远程教育杂志,2014(02):23-25.

[7]邹群燕.“冰山理论”――海明威小说创作的独特艺术[J].滁州学院学报,2014(04):20-23.

[8]张笑云.从人物对话解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人者》[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05):35-56.

第2篇:海明威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海明威 语言特色  现代 叙事手法 老人与海

简介

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是一位不平凡的语言大师, 他以“精通现代叙事 艺术 ”和“在当代风格所发挥的 影响 ”而荣获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语言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叙事语言, 另一种是人物话语。海明威正是通过这种创新的语言艺术,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散文风格。本文从《老人与海》入手, 对其语言特色和叙事手法简单的分析。粗略的探析了其独特写作风格及形成原因和影响。

一、语言特色——电报风格

以《老人与海》为例, 从中可以看出海明威对词汇、句式、语气、对话模式和语法等运用了他个人的偏好, 显示了他的电报风格语言特色。海明威倾向用 英语 中最核心、最普通的词汇。

从《老人与海》的用词和句子结构不难看出, 文章的用词很简单, 很少用表示抽象意义的大词。如: aware that he will need to keep his strength, the old man makes himself eat the tuna he caught the day before, which he had expected to use as bait. while he cuts and eats the fish with a claw under the strain of taking all the fish's resistance. stantiago is angered and frustrated by the weakness of his own body, but the tuna, he hopes,will reinvigo2rate the hand. as he eats, he feels abrotherly desire to feed the

marlin too. (老人清楚, 他必须得保持体力, 所以就强迫自己吃前一天捕获到的、原打算做诱饵用的金枪鱼。在右手切鱼、吃鱼的时候, 他那只被勒伤的左手开始抽筋, 而且, 由于那条大马林鱼在抵抗, 他必须拼尽全力拉住鱼线, 所以那只手搐得像一只爪子。桑提亚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既感到气馁, 又忿恨不已, 他希望金枪鱼能使他的伤手恢复劲力。他吃鱼的时候, 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 想喂一喂那条马林鱼, 像对兄弟那样。)

这段描写的是老人在与鱼僵持的几个简单的动作。就其用词而言, 喜欢用动词和名词写作, 少用形容词以增强动感。而且几乎所有的动词和名词都是简明、易懂。动词如: need, make, cut, eat, use, take 。将形容词变成动词和名词的形式, 如: an2gered, weakness 。从句子结构频繁使用he does something. 简单的句式。主语是he, 谓语以使役动词为主。由于使役动词的基本意义是指一个动作发生并完成, 因此这类句型就成了动作的执

行者做一件事, 并使其行为产生预期的结果。在《老人与海》中, 这类句型和描写具体行为的短小动词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从整体上传达出一个基本意义: 老人是个行动者, 他的行动都达到了预期目的。这完全符合海明威塑造“硬汉”形象的一贯追求。

在《老人与海》中, 作者充分使用贯穿小说的人物桑提亚哥和他忠实的助手兼朋友小诺曼林之间的对话或对话加上非常简练的描写与叙述来推动故事的 发展 。其中他们谈论最多的是棒球赛的最新战况, 探讨老人的偶像—狄马吉奥在球场的表现。

如:“tell me about the baseball, ”the boy asked h im.

“in the am erican league it is the yankees as i said, ”the old man said happily.

“t hey lot today, ”the boy told him.

“t hat means nothing. t he great d im aggio is him self again. ”

“t hey have o ther m en on the team. ”

“naturally. but he mak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other league, between brook lyn and philadelphia i must take brooklyn. but then i thnk of dick sisler and those great drives in the old park. ”

省去不写, 这只会增强你的冰山重要的是那没有显露出来的部分。”这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出版后回答《巴黎评论》记者采访时的谈话。我们来看另一段摘自《老人与海》的片段: just then

“ the rewasnothingeverlike them. hehitsthe longestball i have ever seen. ”

从表面来看, 只是老人的兴趣爱好, 实则表现桑提亚哥老人坚信伴随84 天一无所获的背运马上就会结束, 由此而引出故事的开端, 老人去更远的水域捕鱼。《老人与海》通过使用第三人称, 不流露个人感情, 超然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作者通过老人内心的意识来反映事件, 进而流露出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 现代 叙事手法—冰山 理论

想知道的话, 我一直用冰山理论指导我的写作。冰山有八分之七在水下, 只有八分之一是显露出来的。任何你知道的, 你都可以电报风格主要是用于说明他谴词造句的简洁、朴实, 但这并不代表海明威小说的语言 艺术 , 因为海明威小说在简单的表层之下蕴藏着许多内涵。借用他自己的观点叫“冰山理论”:“如果

the stern line came taut under his foot,where he had kept the loopof the line,andhedroppedhisoarsandfelt the weight of the sm all tuna’sshiveringpullasheheldthelinefirm andcom 2menced to haul it in. the shivering increased as he pulled in and he could see the blue back of the fish in thewater and the gold of his sides before he swung him over the side and into the boat. he lay in the stern in the sun, compact and bullet shaped, his big, unintelligent eyes staring as he thumped his life out a2gainsttheplankingoftheboatwith thequick shiveringstrokes ofhisneat,fast-movingtail,theoldmanhithimonthehead for kindness and kicked him , his body still shuddering, under the shade of the stern.

(就在这个时候, 船尾的鱼线在他脚下突然绷紧, 因为他在那打了一个环。于是他放下船桨, 抓牢鱼线, 开始往回拉, 他感觉到金枪鱼把鱼线拉得沉甸甸地抖动。他越往回拉, 鱼线抖动得就越厉害, 接着他看见了水中浮动的蓝色鱼脊和金灿灿的两侧, 之后他把鱼从船帮处拉了上来, 扔到船里。鱼躺在船尾, 阳光照射着, 它身体密实, 形如子弹, 它把身体一次次重重地摔到船板上, 匀称、动作迅速的鱼尾快速颤抖着, 反复扫动着, 两只大而无神的眼睛一直瞪着, 最后一点力气也没有了。老人友好地打它的头, 又踢它, 鱼的身体在船尾的背阴处仍在抖动着。)

这段描写桑提亚哥在第二天捕获金枪鱼经过, 这段文字是海明威简洁煽情的典范, 传神且优美。作者也正是通过使用最简单、最普遍的字眼来表达具体但又有诗歌意象的 内容 。上面场景的描写, 即使是对那些根本没有捕鱼经验的人, 也会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除此之外, 作者在此段最后用“for kindness”,“友好”两个字, 以及在上一段文字的最后作者用“brotherly”,“兄弟般的”字眼来传达作者与金枪鱼的关系, 看似自相矛盾, 实则将作者的心境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几个字虽少, 却能使读者全面地了解到老人的个性。海明威在表现桑提亚哥与他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关系, 他对世界的尊重时, 并未提及老人内心最深处到底想些什么, 而是刻意选择了这两个字, 从感情深处刻画出桑提亚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海明威把这种通过简单语言表达深刻意义的“冰山原则”运用得巧妙, 正如冰山顶端能够揭示出隐藏于水下的巨大冰块的品质一样, 潜移默化地揭示出人类最伟大的真理。

三、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海明威小说语言艺术的又一大特色。甚至有人称海明威是象征主义作家。他善于依据作品内容运用象征手法来展现主体。在《老人与海》中, 基督教象征主义手法, 特别是基督受难的形象在这一著作中, 自始自终得到充分的体现。老人在和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 手掌被鱼线勒割得血肉模糊, 虽然这说明了桑提亚哥的艰辛, 说明了他甘愿献身的精神, 但伤口却寓指基督身上的圣伤痕, 海明威一心要把桑提亚哥塑造成一个像基督一样的殉难者。鲨鱼袭来时, 老人立即发出一声“像是一个人的手被钉子钉穿在木板上时”所发出的惨叫。再有, 老人肩上扛着船桅, 艰难地攀爬小山, 向村里走去的情形会使人联想到基督朝着卡尔加里艰难行进的场面。甚至桑提亚哥精疲力竭地扑倒在床上的动作, 他脸朝下、双臂直伸、手心朝下的姿势, 都会让人联想到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惨景。此外, 在故事悲剧性的结尾时, 最后的画面寓意极其深刻: 他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小屋睡下了, 梦中他见了非洲的雄狮—勇敢无畏的象征。

四、海明威独特写作风格的形成原因及 影响

海明威的简洁、朴素的散文文体风格, 其所以形成是有其原因的。首先, 继承。海明威十分推崇的前辈作家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他认为,“一切现代文学来自马克·吐温的一本书《哈克贝利》, 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本书”。舍伍德·安德森采用了一种随随便便、信手拈来的风格。这些都对海明威的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二, 生活经历。一个作家的文体风格往往是作家本人, 即“文如其人”。而这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其文化背景、 社会 环境和生活经历等因素的综合体。他从小受父亲影响, 喜欢打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踊跃报名参加, 大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贯穿一生的记者身份和崇尚毅力的硬汉性格, 使他的作品中的“电报风格”语言特色尤为明显。第三, 独创精神。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也为塑造行动型的人物性格, 开创了他“冰山理论”指导的叙事风格。

结语

海明威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而著称。他的小说言近而指远, 平白而蕴籍。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 他的叙事艺术则以藏而不露的感情变化支撑人物的行动, 他的对话简洁, 素有“电报风格”之称, 叙事则充分体现其“冰山理论”。他的写作开创了一代文风, 其影响将是永恒的。

参考 文献

[1]donaldson,scott. ernesthemingway. [m ]. 上海: 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

[2] 戴金喜. 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 [j ]. 南平: 南平师专报2006 (1) , 63-66.

[3] 董衡巽. 海明威 研究 [m ]. 北京: 中国 社会 科学 出版社, 1980.

[4] 刘瑛. 从《白象似的群山》看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特点. [j] 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报. 2005 (12) , 116-118.

[5]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 ].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9.

第3篇:海明威的名言范文

当时,在重庆的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也犯了酒瘾,他来到“塔图伊拉”号炮艇对莱德勒说:“听说你有两箱醉人的美酒,我买6瓶,要什么价?”莱德勒婉言拒绝了。海明威掏出一大卷美钞,说:“给我6瓶,你要多少钱都行!”莱德勒想了想说:“好吧,我用6瓶酒换你6堂课,你要教我如何成为一个作家,如何?”海明威做了个鬼脸,笑道:“老兄,我可是花了好几年功夫才学会干这行,这价可够高的。好吧,成交了!”如愿以偿的莱德勒连忙递上6瓶威士忌。

接下来的5天里,海明威不失信用地给莱德勒上了5堂课。莱德勒很为自己的成功得意,他以6瓶酒换来了美国最出名的作家的指点。海明威眨眨眼说:“你真是个精明的生意人。我只想知道,其余的酒你是否曾偷偷品尝过呢?”莱德勒说:“1瓶也没有,我要全留着开告别酒会用呢。”

海明威有事要提前离开重庆,莱德勒陪他去机场,海明威微笑道:“我并没有忘记我们的交易,这就给你上第6堂课。”在飞机的轰鸣声中,海明威说:“在描写别人前,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要有同情心,能以柔克刚,千万别讥笑不幸的人。”莱德勒说:“这与写小说有什么关系?”海明威一字一顿地说:“这对你的生活将是至关重要的。”

第4篇:海明威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海明威;硬汉形象;性格

海明威笔下所塑造的硬汉形象个个都想他本人一样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个个都是条铁铮铮的硬汉子,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人们思想上崇拜海明威那种重压下的优雅,生活中以海明威为典范,模仿海明威那种永不言败的铁铮铮的硬汉形象,不断挑战人类极限,战胜自我,等等这些似乎给人以积极正面的影响。但是辩证地看待这种品格会发现其实每一道光环背后都有缺陷和遗憾。海明威本人的自杀就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所以,带着清醒的头脑重审海明威的硬汉形象对现实生活意义重大。

一、硬汉的矛盾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几乎一生都在竭力使艺术和行动融为一体。他的作品里或多或少都有他自己的影子,是他自己现实的写照。生活上的传奇经历锻造了海明威的硬汉子性格,海明威在创作上迅速成功,也助长了他硬汉子性格的形成。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在众人眼里,他的名作《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几乎是海明威塑造的一个完美的硬汉形象: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条“硬汉子”。很多人都只是看到它里面所折射出来的“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事实上他们忽视了其中的“海明威式”的悲观主义色彩。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一方面海明威继续发扬英勇顽强的拼搏精神,提倡为生活斗争到底的哲学观念;另一方面他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怯弱的悲观中,把人生看成是一场残酷的搏斗,而主宰的却是谁也无法抗拒的“命运”。老渔夫虽然捕到了大马林鱼,也倾全力与鲨鱼作战,可是最终他还是没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一个失败者。尽管如此,绝大多数读者还是肯定渔夫就是“硬汉子”的典范,可是,这种想法难道没有运用鲁迅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吗?(下转第33页)

1929年,海明威发表了他的又一著名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这个故事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这是一个将战争、爱情、死亡三者交织在一起。小说描写的是发生在意大利的一场大战, 美国青年亨利・菲特是意大利救护队中的一名中尉, 由于在战场上目睹了种种流血死亡, 他对战争产生了厌恶并且自己也在战场上负伤。 由于战争受伤,他被送进了米兰的美国军后方医院, 住院期间他爱上了英籍护士凯瑟琳。他逐渐发现了爱情和人生的真谛。爱情为他的生活酿造了许多甜蜜。可是,好景不长,一场富于浪漫情调的战地在哀婉悲凉的气氛中结束了,从而使他走上永远告别帝国主义战争之路。可是,本篇直接描写的战争使人们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受到了摧残, 战争是这个混乱世界的一个缩影, 在这个世界里人的生命毫无意义,但他仍然是条硬汉。只是从这条硬汉身上暴露出海明威本人的消极悲观情绪,而且这种情绪在他以后的一系列作品中都有所抒发。

海明威的又一力作《太阳照常升起》中的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曾轰轰烈烈地参加过世界大战。战争中他敢于直面死亡,临危不惧。但是,战后,他的肉体和精神上都留下了战争的创痕。他与生活在他周围的一群青年一样,有着一种经历过毁灭之后的空前失落感和空虚感,内心充满矛盾。退出战场,他过着游山玩水,悠闲垂钓的生活,而不是重新振作起来,重新创业。作为作者现实生活的影子,这也传达出作者本人一种悲观消极的生活态度。所有这些,都不是海明威本人所宣扬的硬汉精神的应有内涵。

总之,海明威随时准备好过他笔下的那种生活,如果生活不允许他这样过,他的作品也必将描写的是另一翻天地。综其一生,海明威都在竭力使艺术和行动融为一体,使作家的敏锐性、洞察力和高超的运动技巧融为一体,使自身的孤独和显赫的声望融为一体。海明威笔下的人物试图与人与己对抗过,但最终还是一无所获。在他的作品中,消极悲观的虚无情绪与硬汉精神一直对立统一地贯穿始终。

二、 硬汉的悲剧:海明威自杀

可以说,“硬汉子”性格成就了海明威,但是也毁灭了海明威。

海明威自身有一种非常迷惑人的“硬汉子”的外表:魁梧、结实、胡须丛生,嘴角却还洋溢着一丝微笑。但是他有时傲慢、冷漠、玩世不恭,有时还几乎不近人情。在为他举办的生日宴会上,他的朋友巴克・拉纳姆由于不小心,碰到了他的后脑勺,他立刻跳了起来,好像别人揍了他似的。他怒气冲冲地宣布,决不允许任何人碰一下他的头。海明威很年轻的时候在巴黎结识了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这位前辈就曾这样形容过他:“一个敏感的人硬要充硬汉”。海明威不但敏感,还沉溺于酗酒,少年时在密歇根度夏时,他就开始喝酒。成年后,他一直大量地喝酒,有时一个晚上能喝16杯双份的代基里酒。多年来,他从早晨起床就开始喝酒,一直喝到晚上上床睡觉。也许为了支撑他那种硬汉子形象,他提前透支了他的健康,从而使他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酒精除了造成他无数次事故以外,还导致他长年高血压。他从30年代末就患上了肝病,按常理来说,肝病是最忌讳饮酒的,可海明威不在乎这些,他的“硬汉子”心理让他无所顾忌。但是,由于缺乏克服长期酗酒的坚强意志,最终人性的弱点战胜了对生命的珍爱,从而导致他晚年因忍受不了病痛折磨而服弹自尽的悲剧。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妻子扎尔达曾直言不讳地将海明威的“硬汉子气概”斥为“像假支票一样的东西”。如果仔细考察海明威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就会发现他的这一切,不过是出于自己独特的个性或者所谓“硬汉子”的虚荣心,这种虚荣心让他漠视了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格特鲁德・斯泰因也许一语道出了实质:“他用残忍当盾牌,掩盖了他惊人的胆怯和敏感。”

在创作自传性作品《流动的圣餐》的时候,他陷入了困境,电疗致使记忆衰竭。才华的丧失使海明威感觉失去了生存意义,失去了才华,海明威再也不能忍受生活。在肯尼迪总统就职典礼的时候,别人冲着他的名气请他为新任总统就职写几句话,他憋了好几个小时,最后什么也没有写成,后来他在医生面前哭起来,说自己再也不能写作了。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他的哭泣,表明他内心不能坦然接受这个事实,这也与他推崇的硬汉形象背道而驰。

三、“硬汉子”背后的思考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性格是一种近乎完美的性格,它可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者的目标,但是理想与现实毕竟存在一定的距离。如果为了追求这种完美就轻易毁灭生命,这等于是对生命的一种漠视。追求完美没有错,不过在追求完美而失败时,就要以平常心态来对待才行的。生命是美好的,但为了怕被打败,为了维护自我的硬汉形象,为了逃避承担“硬汉子”这一形象的巨大压力,就轻易毁灭自己,显然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和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单单是自己的事,还关乎周围人的利益和感情。海明威在自己寓所的那一枪,不仅打飞了自己的传奇一生,也打懵了美国人。许多人因为海明威的自杀,意识到某种重要的东西骤然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海明威一死,他们的一生似乎也就黯然失色了。人们痛不欲生,仿佛海明威“把我们的生命也给毁了。如今我也是个死人了” (奥多内斯)。遇到福克纳在得知海明威自杀之后,对朋友说了一些意味深长的话:“海明威抗议太多,他所显示的无畏与男子汉气概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伪装。”然后又接着说:“海明威显然有病,但是这样做未免不够勇敢。”“我不喜欢一个走捷径回家的人。”

虽然赞美“硬汉子”形象是可取的,崇拜“硬汉子”形象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辨证地看待“硬汉子”性格还是非常必要。因为,要是将“硬汉子”形象发挥到极致,最后盛名之下,难副其实,没有退路了,于是就想到毁灭自己,这其实是对困难和恶劣环境的一种逃避,是最需要值得商榷和警醒的人生态度。真正的硬汉应该具有韧性的品格,而不单单只具有钢性的品格,应该是遇到困难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众人眼里,生活中的海明威永不言败;写作中,他不甘落后,从不愿赌服输,这种精神固然可贵。但是通过分析其作品,探索其成长轨迹,以及他人生尽头表现对生命的不珍惜的事实,表现了他内心的胆怯。他的内心,犹如一人独自走在漆黑的夜晚,看起来似乎若无其事地唱着歌,其实他内心是怯弱、孤独而痛苦的。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老人与海[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杰弗里・迈耶斯.海明威传[M].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124.

[3]贝克著,林基海译.海明威传[M].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2:174.

[4] 贝克;《爸爸海明威》[M].译林出版社.1999.

[5]罗洛・梅.死亡论[M].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

[6]梅莉里沙・麦克丹尼尔;《海明威传》[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7]李文俊.福克纳传[M].新世界出版社,2003:152.

[8]杨仁敬.海明威在中国[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第5篇:海明威的名言范文

一、浅析《老人与海》及《老人与海》的写作风格

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古巴老渔夫是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翁,故事描述了一个独自出海捕鱼48天都没有收获的老渔夫捕获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老人与这一条大鱼整整搏斗了两天两夜,在经历了一系列艰难险阻之后,他终于成功的捕获了这条鱼,并将这一条马林鱼成功的拴在了自己的船头上,然而受到鱼血的吸引,大马林鱼引来了鲨鱼,为了保护自己的战利品,老人与鲨鱼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值得让人同情的是,鲨鱼最终还是将马林鱼全部吃净,老人只好拖着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回家。《老人与海》的故事其实非常的简单,但是海明威却用自身独特的语言塑造了一个让世人都为之震撼的硬汉形象,借助语言这门艺术,海明威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鲜明形象,如果要在语言运用方面找寻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大师,那么海明威当之无愧。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之中,人们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桑地亚哥老渔夫的坚毅果敢,在他不屈不挠的个性中升华自身的人格,海明威真实、简练的语言文字给了人们深刻的启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局更是给了人们无尽的联想。

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人物心理的描述为重点

在老人与海一文中,海明威想要表达的是一个贴近生活的真实的老渔夫的形象,而老渔夫这个形象具备的最大的特点就应该是贴近生活,因此海明威赋予了老渔夫最简单的言语,而这也是使桑提亚哥坚毅、果敢性格特征的基础。就是那么一个朴素的老头,他乐观,不盲目,即使在最糟糕的境遇之中,也始终怀揣着希望和自信心,他说:走运当然好,但是我宁肯把什么都安排得分毫不差,那么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个准备了。

在大海上与马林鱼、鲨鱼搏斗的时候,他也曾说:虽然这是不仁义的事,我也要让他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得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短短的几句话,是老渔夫的自白,更是海明威的自白,真正的勇士,在痛苦面前,仍然可以顶天立地的做一个男子汉该做的事,老渔夫是海明威心中坚强勇敢的化身,更是海明威心中的执着:人类的力量是无坚不催的,人的勇气可以战胜一切。

三、简洁的语言,含蓄的描写,深刻的象征意义,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

在小说之中,作者用细腻的、非现实的笔法描述了一个敢于和大自然搏斗的坚强的渔夫形象,虽然最终人力难以胜天,但是在老渔夫与天斗的过程中,读者们却收获了无尽的启发。

老人与海中,多次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像是一条看不见的链子,串起了文章的整个中心,提高了作品的美学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哲学内涵。例如海明威在描述大马林鱼的时候,突出的强调了大马林鱼的形象,重点的描述了它的外形和它的美,海明威借助了大马林鱼的形象,赞美了大自然,从侧面说明了大自然的壮观与雄伟。文中,桑地亚哥还提到了狮子,这也反衬出老渔夫不愿为躯壳所束缚的勇者之魄。如果说大海就是人类无法摆脱的现实生活,那么大马林鱼就是生活中的强者,而鲨鱼就是人类无法摆脱的悲剧因素。海明威用多角度的思维,多层次地展现了艺术的功效,这就是使他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最突出的特点。

除此之外,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还使用了语言的反复运用,就比如“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这句话频繁地出现在文中,作家用短短的一句话就将老人一个人打鱼的悲凉之色渲染的淋漓尽致。当然,海明威高超的写景手法也不得不提。谁也不能怀疑海明威是一个非常高超的写景者,他利用多变的空间和多变的时间带给人们一个立体的视觉感受,虽然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可是他却用丰富的情景强化了故事的真实感,将鲜明的画面深深的刻进读者的脑海,使得读者不由自主地去回味,去思考。

第6篇:海明威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语料库;文本;思想内涵;艺术成就

引言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大量的海明威作品译本,有关海明威作品及海明威本人的研究论文也到处可见。海明威及其作品在中国读者群和学术界能引起如此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专题。作为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师,我们在讲授某个作家的作品时,总希望尽可能搜集到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以及对作品文本简释性的评论,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切更全面的把握。但是,当我们翻检所搜集到的各种评论资料时,发现真正能用于课堂作品评析的东西并不太多。如何使学生从作品本身(甚至作品原文)体会到人物的塑造过程,情节的发展脉络,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以及作品的修辞特色,通过文字语言这一可视媒介体现出来的呢?我们认为这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大凡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情节预设,以及冲突的安排与修辞手段,无一不是通过选词、句法、节奏、比喻、象征及篇章结构得到实现。文学作品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我们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作品,必须重视对其作品文本本身的研究和改进研究方法,运用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手段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论。

一、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

世界文学研究出现两种重要趋势:一是语言学分析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文学分析中;另一个就是现代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文学与语言学的融合形成了独立的语体学学科,应用于诗歌、小说和戏剧研究。语料库的应用从最初的版本学研究,发展到为各种文学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及参照。英美文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关系引起了语言学、文学界研究人士的广泛关注。研究和实验证明:文学批评是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而语料库方法则是量化的、描述性的,以概率为基础的语料统计分析。二者的结合能够使文本的分析描述更系统,也更为可靠。语料库语言学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工具,使人们对文学作品可以进行更详实、更深入和更具体的描述。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研究不仅可以从理念、假设到事例分析,还可以从文本实证入手,通过特征分析建构假设和理论。由于文学语料库可以包括单个作家所有作品,构成某个作家的语料库,也可以包括多个作家的作品语料,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也可以建成英汉两种平行文本的语料库。从作品语料中人们可以得到充分的例证,以验证或说明某一文学批评理论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是利用文学作品语料库和语料库分析工具,以文学语言和文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用词分布分析、文体特征分析、情节分析等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拓展传统的文学研究,提炼文学修辞、文学叙事的规则,考察作者的写作风格,甚至鉴别作品的真实作者。主要分析手段包括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文学作品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该作品要表达哪些主题,反映何种思想内涵。

二、语料库技术运用于海明威作品研究的意义

笔者多年来对海明威的作品及其笔下硬汉形象颇感兴趣,一直想探索出一种先进的方法来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海明威的主要文学作品,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以往,我们通过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文学批评,从海明威的作品的人物中的“硬汉式”人物身上总结出他们共同的群体特征。我们发现,首先,“硬汉式”英雄在肉体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勇气。第二,“硬汉式”英雄具有极强的意志力。与其体能相比,其意志力显得更为重要。正是这种意志力使人物在被打碎被重创后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显示出人的尊严。第三,海明威的“硬汉”另一重要特质是忠诚。“硬汉式”英雄内心充满激情和忠诚精神,这一特质使得人物显得可信可靠,让人感到温暖可亲。第四,“硬汉式”英雄始终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崇高荣誉感,总能在失败面前表现出人的尊严。第五,“硬汉式”主角总是精通某种专门的技艺,如钓鱼、斗牛、打猎等。这种技艺上的精通使得“硬汉”能直面生活中各种环境而不会束手无策,同时也是构成他内在的勇气和约束力必不可少的原素之一。最后,海明威的人物的考验都发生在怯懦和勇敢的瞬间,他们任何不同的选择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而正是由于死亡,人的态度才开始变为一种纯粹的东西,而正因为其纯粹,方显得意味深长。所以,死亡这一主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死亡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必然的,活着相爱是暂时的。这些观点使他的作品很少有良好的结局。但是可贵的一点是,他的人物并不轻易放弃生的欲望,他们敢于与死作斗争,力图争取自己的命运,因此他的悲剧仍焕发着生的光彩,预示着明亮的前景。海明威笔下“硬汉式”主角的力量来自其体质、精神、心理和社会能力诸种因素的合力,这些特质构成了海明威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一旦这些素质被放在与其难以抗衡的力量的冲突中,它们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显示出“硬汉子”的英雄本色。综上所述,海明威作品的思想内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以及海明威的创作艺术是一个永远不尽的研究主题,是永不过时的研究内容。

随着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在我国的兴起,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老人与海》等名著进行文本解读和对文本中词语、句法、节奏及篇章结构的检索和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进而对作品及人物进行评论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我们对20世纪美国重要作家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种新的突破,将会对海明威作品文本分析,文学理论的验证、构建,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海明威重要作品的方法和手段

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的重要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进行文本解读和语料检索与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构建海明威“硬汉式”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体系,并试图把文学作品分析与文学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文学教育中应用价值。我们可以将整个研究工作方案可分为三步:(1)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的搜集、整理,形成规范的电子文本格式;对作品的创作时期和体裁进行标注,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语料库;选择适当的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2)通过文本解读和语料库参照分析检查和验证相关的结论,并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3)探讨和研究这种分析和研究之于文学教学的意义及应用途径。

海明威一生都在创造code hero,该文学形象贯穿海明威各个重要时期的多部作品,其基本特征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而该形象的变化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是研究中要突破的重点。通过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和索引软件,通过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等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等,挖掘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我们还可以用语料库语言学量化的、统计的、描述的方法,从文本着手,发掘‘硬汉’形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探讨这一主体形象的产生和塑造,论述海明威的“硬汉式”主角在桑提亚哥身上的基本归宿。

【参考文献】

[1]wang shouyi; “hemingway’s linguistics style and art”, foreign languages 2, no 48(april): 41-45, 1987.

[2]robert p. weeks; “hemingway: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2.

[3]philip young; “ernest hemingway: a reconsideration”,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6.

[4]robert .o. stephens; “ ernest hemingway: the critical”, new york, burt franklin, 1977].

[5]james nagel;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in context”,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52.

[6]carol. s. baker;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

[7]jeffrey meyers; “hemingway: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8]miles donald “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newton abbot, england: levid and charles, 1978.

[9]charles molesworth; “ hemingway's code:the spanish civil war and world power”, salamagundi, no.76-77 (fall--winter): 84-100. 1987.

[1]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2]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9。

[3]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4]李宜,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8。

[5]龙毛忠,颜静兰:《.英美文学精华导读》(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

[6]吴然.: “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演绎 (m).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

[7]李文中:语料库索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第7篇:海明威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海明威,《老人与海》,艺术成就

《老人与海》出版50多年了,但仍历久不衰,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读者,包括中国在内。它用十几种语言译出,成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艺术成就:

1.简约的风格

海明威有一句名言:“冰山在海上移动是很庄严、很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海明威反对传统史诗式的小说,也从不写恢宏的长篇巨著,他的小说往往只载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故事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做“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海面之下,但他又要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老人与海》就是这样,情节非常简单,除为开头与结尾简单写老人亚提亚哥与孩子曼诺林的交往,中间篇幅全是老人在海上所见所闻、所想、所为,特别是老人与大马林鱼对峙搏斗的艰难经历,这就是故事的全部情节。这样,使人们读起这篇小说,似清澈流畅、朴实无华的散文,简洁含蓄。

2.精湛的叙事艺术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是这样评价海明威的:“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这突出表现在他的近作《老人与海》中。”在这部短短5万多字的中篇小说中,海明威把其精湛的叙事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冷静的纯客观的叙述。小说开头和结尾部分主要通过老人桑提亚哥和孩子曼诺林的对话来交代老人的生活背景,以及这一老一少之间真挚的友谊。对话采用的都是直接引语,没有转述,没有叙述中介,它使读者与文本中的人物零距离接触,直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小说主体部分,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独白,小说仍大多采用自由直接引语,将老人内心的感受直接袒露在读者面前,由于没有叙述语境的压力,能自由表现人物话语的内涵、风格和语言。

2.2 频繁转换叙事情境。小说开头部分“准备出海”采用的是作者叙事情景,采用第三人称“他”“老人”的口吻描述老人的相貌、阅历、居住环境、生活状况,把故事的主人公展现给读者。小说主体部分——老人与大马林鱼搏斗,采用两种叙事情境,一是作者叙事情节,二是人物叙事情境。写老人每一个捕鱼动作时采用作者叙事情境,叙述者仍以第三人称的眼光来观察。对于老人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作者则采用人物叙事情境,用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让老人自我倾诉,叙述者还经常潜入到人的潜意识中,通过内心独白,揭示出老人的内心世界。

3.以写实达到象征寓意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托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途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一副骨架。这件事给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决策觉察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并与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开始创作《老人与海》,并与1951年2月23日完成初稿。小说发表后,许多人感到这篇小说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但海明威却对此予以否定,他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海就是海,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不好也不坏。人家说的象征主义全是胡扯。”不过他也曾经说过:“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够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可能代表许多其他事物。”的确,尽管海明威的写作动机并非象征,但由于他为小说虚构了一个虚的背景,它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这就使得故事近似寓言,作品本身所散发出的浓郁的象征意味却是人们普遍能感受到的:马林鱼可以象征人生的理想,鲨鱼可以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大海可以象征变幻无常的人类社会,而狮子则可代表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勇气和力量,桑提亚哥可以是人类中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的代名词,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可以蕴含着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而孩子准备与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则可以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精神将代代相传。为什么作家明明在写实实在在的人物、景物和事物,然而却达到如此引人深思哲理的效果?读读海明威的生平介绍,是他一生勤奋写作所致,是其丰富的生活经历加上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所致,更是海明威艺术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所致。正如一个优秀的诗人在他努力再现原汁原味生活得诗作中不经意地援用了典故一般,并未刻意追求,只是底蕴深厚使然。

总之,《老人与海》的篇幅是简短的,然而,在这短短的文字当中,却渗透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体现着作家精湛的艺术功力,因而,这部作品才被世界广大读者长久地喜爱着。

参考文献

[1]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6.

[2] 孙海芳.《外国文学史简明教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第8篇:海明威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象征 《白象似的群山》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47-01

引言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象征性描写,他通过极为含蓄、凝练、暗示的象征手法来引导读者去体会作品中的深意。《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于1927年出版,收录于海明威的第二本专集《没有女人的男人》。故事的主角是一个男人和他的女伴――吉格。两人简洁的对话充满整个故事,随着谈话的深入,我们了解到这个美国男人设法说服他的女伴去做一个“非法的手术”,也就是人工流产手术。在这篇小说里,海明威从小说的标题到姑娘的名字,场景描写以及对话中所使的词语都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使得这篇由有限文字所构成的小说暗含无限丰富的内涵,展现出恢弘的艺术气势。

一、《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象征手法

(一) 白象的象征意义

文章的题目来自于女主人公的一句话:“他们那些山看上去像白象。白象是古印度最高的动物,被当做神物供奉,然而普通人家无力供养一头大象,所以它成为最珍贵又不需要的礼物。”通过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我们也不难想到通篇对话的核心――女孩腹中的胎儿。白象在文中的意思也正是象征了女孩腹中的胎儿。腹中的胎儿对女人来说非常珍贵,但是对于男人来说又是一个大麻烦,这也就正与白象所象征的意义吻合。小说从女孩子三次眺望群山,表达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女孩第一次眺望群山时说:“它们看上去像白象。”第二次看到时说:“我说这山看上去像一群白象。这比喻难道不妙?”第三次看到时女孩却说:“看上去并不真像一群白象。我刚才只是说从树丛间望过去,山表面的颜色是白的。”这三次的场景描写,以人物的所见影射心里状态,是典型的象征手法,对照了女孩面临的两个选择,流产或者生育。女孩子想把孩子留下,但是在男子的极力劝说下,女孩坚定的信念开始动摇。他们虽然是亲密的情人,但是却终究难以达成一致。这也反映了当时美国“迷茫的一代”的年轻人的现状。

(二)主人公名字的象征意义

海明威用JIG来命名小说里的女主人公是非常符合她年轻、四处漂泊、游戏人生的形象的。小说的男女主人公是“那个美国男人和那个跟他一道的女孩”。故事通篇都没有出现男主人公的名字,海明威先是称他为“the American”(美国男子),后来叫他“the man”(男人)。用这样的宽泛称呼在小说里是很少见的,可见作者是别有用意的,实际上男人代表了一类人,喻指像故事里男主人公一样的迷惘、没有生活目标、没有责任感的美国男青年。

(三)场景的象征意义

本篇小说从环境上看,给整个故事情境创造了一个背景,赋予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文章中很多地方都在暗示着主题思想,如 “白象似的群山”“河谷两岸”“铁轨”“火车站”。铁路对面,在那一边,埃布罗河两岸是农田和树木。远处,在河的那一边,便是起伏的山峦。一片云影掠过粮田,这些场景的描写都暗示了女孩当时的心理,面临的选择,是流产还是生育。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铁轨,并且永远不相交,象征了男人和女孩子之间无法逾越的沟壑。尽管此刻他们在一起,但是他们貌合神离,生命之轨永不能相交。

(四)对话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整篇几乎全由对话构成,对话的语气和内容的重复对人物刻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明威也赋予这样精彩的对话极强的象征意义。如故事中男人的话语中用词单调,结构重复,多为陈述或判断句,显示出他武断自私,缺乏对他人关切和体贴的性格;女孩的话语多为疑问或祈使句,言辞中常用比喻,显示她对两人之间的关系疑虑重重,对事物缺乏真切的了解。

二、结语

在小说的结尾,海明威却用了整整一段描述男主人公拎着两个很重的包走来走去,等待着火车是否到来,这似乎又是个隐喻,男主人公正携带着他们的困惑等待一个解决的方案。脱开了古典小说戏剧化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描写和斗争冲突,海明威用最简单的词构筑了一座冰山――一对男女等待着火车也等待着感情和命运的渐变……这便如古人所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该短篇小说简短,给作者留下了很多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参与去思考。它包涵了简单的象征手法和言简意赅的对话,运用的象征手法,使整篇小说拥有深刻的艺术韵味。同时象征加深了小说的艺术意境,可以说是小说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也正体现了海明威是如何在“冰山原则”下运用简洁、精炼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以及更丰富的小说内涵。

【参考文献】

[1]兰兴伟.海明威短篇小说艺术风格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6):138-141.

[2]刘瑛.从《白象似的群山》看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特点[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4):116-118.

第9篇:海明威的名言范文

身份证之外的艺术品鉴定,通常依赖权威人士。艺术品市场假货泛滥,早已让买家防不胜防。有专家称,各大艺术品拍卖会上的假货占六成,地摊市场的假货更是高达95%以上。对于大多数缺乏鉴定能力的买家而言,第三方的评价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艺术品市场的鉴定大多属于民间自发行为。由于多数拍卖公司和艺术品鉴定公司不具备鉴定资质,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以及故宫博物院等相关机构的专家,只有在为文物系统内部、司法、海关等机构鉴定时,才具有文物艺术品鉴定资格,面向民间的鉴定力量严重缺失。那些权威文物管理机构、博物馆的鉴定专家,以及许多著名艺术家的弟子、家属,成为艺术品市场的鉴定权威。

鉴定权威很容易在市场形成权威效应。权威效应,是指地位高、有威信者的言行容易引起公众重视,即人贵言重。权威效应在社会中普遍存在,谁一旦拥有了代表权威的头衔,便能让很多人顺从。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B.西奥迪尼提到过一个“更换头衔投稿实验”:实验者收集了12篇由著名大学学者在一年至一年半前发表的论文,然后将作者的名字改掉,并将作者单位改成非著名组织,重新投给发表过它们的期刊。结果,其中的9篇未被期刊社认出并进入了评审程序,其中的8篇被认为质量不合格退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期刊,在国内作为衡量研究成果质量的工具,是很多单位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

艺术品市场的权威效应同样明显。

权威效应主要源自不安全心理,人们普遍认为,做事听从权威人物可以增加保险系数。在艺术品拍卖场,权威人士的暗示作用和带动力很强。早在1993年的上海朵云轩首场拍卖会,便由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谢稚柳开槌,香港著名收藏家张宗宪举一号牌竞得第一件和最后一件拍品。1994年中国嘉德举办的春季拍卖会,则是由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徐邦达主持开槌。很多知名艺术品拍卖行的拍卖师是经验丰富的鉴定人员,比如原苏富比亚大区总裁、拍卖师朱汤生,原香港佳士得总经理、拍卖师林华田,都是著名的瓷器鉴定专家。拍卖师的权威性可以让买家确信拍品的质量,从而踊跃举牌。很多拍卖行还会聘请权威鉴定专家长期坐镇,给买家吃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