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精选(九篇)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第1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

【关键词】:老人与海;命运;骄傲;勇气;成功

        厄内斯特 海明威是一位著名的美国作家,多年来他的小说《老人与海》一直是一个流行的话题。许多研究人员做了大量关于小说人物的研究,我想从几个层面分析海明威对人的定义中最具价值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正是他对人的定义: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要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用海明威一个常用的比拟,他就象一座冰山,更大的重量在水面以下。海明威通过描述圣地亚哥的眼睛来揭示他真正的力量:“除了他的眼睛,他的一切都是老的、旧的,而他的眼神是和海一样的颜色,是愉快的、不可战胜的。”

        一、 骄傲

        当然,圣地亚哥84天的坏运气对他作为一名熟练能干的渔夫的骄傲是一种侮辱。表面上看,圣地亚哥的骄傲迫使他冒险去深海,“超出世界上所有的人”去捕马林鱼。他试图航入远海来展示他的技能的尝试导致了不幸。海明威并没有因为他的主人公充满了骄傲而谴责他。相反,圣地亚哥成了骄傲驱使人取得伟大成就的范例。因为老人承认他杀死那条强大的马林鱼绝大是出于骄傲:“他并不是为了谋生为了卖了鱼买食物才杀了它,他想,你是因为骄傲才杀了它。”并且,因为他捕到了马林鱼转而导致了他被打败的英雄超越。骄傲成了圣地亚哥伟大力量的源泉,没有强烈的骄傲感,人与鱼之间的斗争就不会有,或者更可能的是,在已有的结果之前早就放弃了。

        圣地亚哥的骄傲也激发了他超越自然破坏力的欲望。整本小说,不论环境变得多么悲惨,老人都展示出一种抓住马林鱼并把它带回岸上的不懈决心。当第一只鲨鱼来的时候,圣地亚哥的决心在几段里提到了两次。一开始作者说这位老人“充满了决心但是几乎没有希望。”然后,几个句子后,作者说:“他充满了决心但毫无希望地攻击。”这位老人带着同样不动摇的决心面对每一个挑战:为了把那条马林鱼带回岸上他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了打败那些鲨鱼他愿意去死。正是这种去做,去斗争,永不放弃的决心使圣地亚哥能避免失败,尽管他返回哈瓦纳时没有带回战利品,但是他返回时,他已经骄傲地和果断地原谅了自己。海明威似乎想要表明成功不是荣誉的前提条件。取而代之,荣誉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有勇气坚持斗争到底,即使老人带着完整的马林鱼回来了,他的荣誉时刻,象马林鱼的肉一样,也是短暂的,圣地亚哥获得的荣誉不是来源于斗争本身,而是来源于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二、 高贵

        已经在几个场合下告诉曼诺林,他是一个奇怪的老人。在这奇怪是高贵的同义词,是一种普通人表面上看来缺少的东西。他现在必须证明它“千百次他已经证明它不算什么,现在他正又一次证明它,每次都是新的并且他证明的时候从未想过过去。”这是圣地亚哥特定心理的一种表达,事实上,他从不考虑过去,每一种新情况出现的时候他总是需要证明自己,他认为高贵是用行动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把那只绕圈的鱼拉上岸累得圣地亚哥筋疲力尽。这位恼怒的老渔夫大喊“你要杀死我啊,鱼,但你有权力这样做,兄弟,我从未见过一条比你更大、更美、更镇定、更高贵的鱼。来杀了我啊,我不在意是谁杀了谁。”和从前一样,这条马林鱼是圣地亚哥的一个高贵的范例。有趣的是圣地亚哥似乎不在意谁杀死谁。这就像圣地亚哥和鱼的关系一样,似乎唤起了以死在一个高贵的对手手中和打败他同样为荣的一种高贵的行为方式。这在圣地亚哥遇到的第一条鲨鱼的描述中鲜明的表现出来“他是一条鲨鱼,生来就是海里游得最快的鱼,除了他的下颌他的一切都很美,他的背和剑鱼的一样蓝,他的腹部是银色的,他的皮肤是光滑漂亮的。”事实上“除了他的大下巴他就是一条剑鱼。”这鲨鱼不是一种污秽或残酷的动物,而是有它自己独特的高贵方式,一条掠夺性的马可鱼。

        三、 英雄主义

        挺过能打倒人的苦难取得胜利是英雄主义的中心。为了让圣地亚哥成为全人类英雄的象征,他的苦难也必须是巨大的。海明威对英雄主义的幻想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以获得瞬息的完美的结局。英雄做的就是有尊严、有风度地面对苦难,因此海明威强调自我控制。 

我们外在的成败对英雄主义来说并不像使我们自己举指与内在的高贵一致那样重要,像圣地亚哥说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我们可以从书中对海龟的描述看到这一点,圣地亚哥说“大多数人对海龟都是冷酷的,因为海龟在被割开、杀死后它的心脏会跳几个小时。但老人想,我也有这样一颗心脏,我的脚和手也像是它们的一样。”这一定义是重要的因为它巩固了我们对圣地来哥不屈不挠的理解。海明威在小说中提出的打不败的品质:他的身体毁灭了,他的心,他的精神将会继续斗争。这预兆出了圣地亚哥将要面对马林鱼的艰巨任务。并且,海明威告诉我们圣地亚哥吃海龟蛋来补充体力,喝鲨鱼肝油来保持健康。这样,他内化了海的特质并且把它们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通过圣地亚哥和曼诺林的对话证明了圣地亚哥在这部小说的结束也是未被打败并且保持着他的尊严。他对那个男孩说的第一句话是“他们打败了我,他们真的打败了我。”在这些句子中,他们指那些鲨鱼。然而,他很快转向了世俗的事情,如怎么处理马林鱼的头,他不在的时候曼诺林捕到了什么鱼。当圣地亚哥由于运气不好,拒绝和曼诺林捕鱼时,男孩说他能带来好运气。很快,圣地亚哥谈论如何做一个新矛为下一次出海做准备。最后,在小说最后一句“老人又梦到了狮子。”这是他出海前力量和青春的象征。确实符合海明威英雄主义的公式,圣地亚哥,经历了所有这些磨难,仍像从前一样保持着未成功也未被打败的灵魂。

        四、 成功

        海明威区别了两种不同的成功:外部的,物质成功;内部的,精神成功。我们可以从圣地亚哥的衣服、他的船和他的房子看出来,圣地亚哥缺少前一种成功。而由于他拥有后一种成功,缺少前一种成功的重要性就被拥有后者给掩饰了。圣地亚哥的故事可以描述成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匮乏的物质资源的成功,在圣地亚哥一点一点失去他的艰辛所得——极其宝贵的马林鱼之后,他仍以从未被打败的状态结束了这部小说,是因为遵从了内部成功高于外部成功的原则。

        海明威巧妙地说出“除了他的眼睛,他的一切都是旧的,它们和海同一颜色,他们是愉快的,是打不败的。”这让人们注意到将上面提到的两种成功一分为二。在引用的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把“一切”当作是他贫困的生活条件;而“他的眼睛”则显示了他的精神胜利。尽管他缺少物质成功,但他打不败的精神战胜贫瘠的物质条件是小说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五、 宗教

        在一本人与命运抗争的小说里圣地亚哥对罪的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他疑惑他杀死马林鱼是不是罪。“我想它是罪尽管我这么做是为了生存和给许多人提供食物,那么什么都是罪。”圣地亚哥试图通过回忆起“他生来就是个渔民就象鱼生来就是鱼。”来缓解这种疑惑。根据这种推理圣地亚哥注定要犯罪,也许,要为犯罪受惩罚,受苦。这也许表达了海明威的观点——人生就是具有不断遭受苦难的特征,不是因为一些可避免的犯罪,而是因为人生就是这样。

第2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

[关键词]海明威 语言特色 现代叙事手法 老人与海

简介

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是一位不平凡的语言大师, 他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在当代风格所发挥的影响”而荣获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语言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叙事语言, 另一种是人物话语。海明威正是通过这种创新的语言艺术,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散文风格。本文从《老人与海》入手, 对其语言特色和叙事手法简单的分析。粗略的探析了其独特写作风格及形成原因和影响。

一、语言特色——电报风格

以《老人与海》为例, 从中可以看出海明威对词汇、句式、语气、对话模式和语法等运用了他个人的偏好, 显示了他的电报风格语言特色。海明威倾向用英语中最核心、最普通的词汇。

从《老人与海》的用词和句子结构不难看出, 文章的用词很简单, 很少用表示抽象意义的大词。如: Aware that he will need to keep his strength, the old man makes himself eat the tuna he caught the day before,which he had expected to use as bait. While he cuts and eats the fish with a claw under the strain of taking all the fish's resistance. Stantiago is angered and frustrated by the weakness of his own body, but the tuna, he hopes,will reinvigo2rate the hand. As he eats, he feels abrotherly desire to feed the

marlin too. (老人清楚, 他必须得保持体力, 所以就强迫自己吃前一天捕获到的、原打算做诱饵用的金枪鱼。在右手切鱼、吃鱼的时候, 他那只被勒伤的左手开始抽筋, 而且, 由于那条大马林鱼在抵抗, 他必须拼尽全力拉住鱼线, 所以那只手搐得像一只爪子。桑提亚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既感到气馁, 又忿恨不已, 他希望金枪鱼能使他的伤手恢复劲力。他吃鱼的时候, 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 想喂一喂那条马林鱼, 像对兄弟那样。)

这段描写的是老人在与鱼僵持的几个简单的动作。就其用词而言, 喜欢用动词和名词写作, 少用形容词以增强动感。而且几乎所有的动词和名词都是简明、易懂。动词如: need, make, cut, eat, use, take 。将形容词变成动词和名词的形式, 如: an2gered, weakness 。从句子结构频繁使用He does something. 简单的句式。主语是he, 谓语以使役动词为主。由于使役动词的基本意义是指一个动作发生并完成, 因此这类句型就成了动作的执

行者做一件事, 并使其行为产生预期的结果。在《老人与海》中, 这类句型和描写具体行为的短小动词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从整体上传达出一个基本意义: 老人是个行动者, 他的行动都达到了预期目的。这完全符合海明威塑造“硬汉”形象的一贯追求。

在《老人与海》中, 作者充分使用贯穿小说的人物桑提亚哥和他忠实的助手兼朋友小诺曼林之间的对话或对话加上非常简练的描写与叙述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其中他们谈论最多的是棒球赛的最新战况, 探讨老人的偶像—狄马吉奥在球场的表现。

如:“Tell me about the baseball, ”the boy asked h im.

“In the Am erican League it is the Yankees as I said, ”the old man said happily.

“T hey lot today, ”the boy told him.

“T hat means nothing. T he great D im aggio is him self again. ”

“T hey have o ther m en on the team. ”

“Naturally. But he mak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other league, between Brook lyn and Philadelphia I must take Brooklyn. But then I thnk of Dick Sisler and those great drives in the old park. ”

省去不写, 这只会增强你的冰山重要的是那没有显露出来的部分。”这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出版后回答《巴黎评论》记者采访时的谈话。我们来看另一段摘自《老人与海》的片段: Just then

“Therewasnothingeverlike them. Hehitsthe longestball I have ever seen. ”

从表面来看, 只是老人的兴趣爱好, 实则表现桑提亚哥老人坚信伴随84 天一无所获的背运马上就会结束, 由此而引出故事的开端, 老人去更远的水域捕鱼。《老人与海》通过使用第三人称, 不流露个人感情, 超然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作者通过老人内心的意识来反映事件, 进而流露出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现代叙事手法—冰山理论

想知道的话, 我一直用冰山理论指导我的写作。冰山有八分之七在水下, 只有八分之一是显露出来的。任何你知道的, 你都可以电报风格主要是用于说明他谴词造句的简洁、朴实, 但这并不代表海明威小说的语言艺术, 因为海明威小说在简单的表层之下蕴藏着许多内涵。借用他自己的观点叫“冰山理论”:“如果

the stern line came taut under his foot,where he had kept the loopof the line,andhedroppedhisoarsandfelt the weight of the sm all tuna’sshiveringpullasheheldthelinefirm andcom 2menced to haul it in. The shivering increased as he pulled in and he could see the blue back of the fish in thewater and the gold of his sides before he swung him over the side and into the boat. He lay in the stern in the sun, compact and bullet shaped, his big, unintelligent eyes staring as he thumped his life out a2gainsttheplankingoftheboatwith thequick shiveringstrokes ofhisneat,fast-movingtail,Theoldmanhithimonthehead for kindness and kicked him , his body still shuddering, under the shade of the stern.

(就在这个时候, 船尾的鱼线在他脚下突然绷紧, 因为他在那打了一个环。于是他放下船桨, 抓牢鱼线, 开始往回拉, 他感觉到金枪鱼把鱼线拉得沉甸甸地抖动。他越往回拉, 鱼线抖动得就越厉害, 接着他看见了水中浮动的蓝色鱼脊和金灿灿的两侧, 之后他把鱼从船帮处拉了上来, 扔到船里。鱼躺在船尾, 阳光照射着, 它身体密实, 形如子弹, 它把身体一次次重重地摔到船板上, 匀称、动作迅速的鱼尾快速颤抖着, 反复扫动着, 两只大而无神的眼睛一直瞪着, 最后一点力气也没有了。老人友好地打它的头, 又踢它, 鱼的身体在船尾的背阴处仍在抖动着。)

这段描写桑提亚哥在第二天捕获金枪鱼经过, 这段文字是海明威简洁煽情的典范, 传神且优美。作者也正是通过使用最简单、最普遍的字眼来表达具体但又有诗歌意象的内容。上面场景的描写, 即使是对那些根本没有捕鱼经验的人, 也会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除此之外, 作者在此段最后用“for kindness”,“友好”两个字, 以及在上一段文字的最后作者用“brotherly”,“兄弟般的”字眼来传达作者与金枪鱼的关系, 看似自相矛盾, 实则将作者的心境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几个字虽少, 却能使读者全面地了解到老人的个性。海明威在表现桑提亚哥与他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关系, 他对世界的尊重时, 并未提及老人内心最深处到底想些什么, 而是刻意选择了这两个字, 从感情深处刻画出桑提亚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海明威把这种通过简单语言表达深刻意义的“冰山原则”运用得巧妙, 正如冰山顶端能够揭示出隐藏于水下的巨大冰块的品质一样, 潜移默化地揭示出人类最伟大的真理。

三、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海明威小说语言艺术的又一大特色。甚至有人称海明威是象征主义作家。他善于依据作品内容运用象征手法来展现主体。在《老人与海》中, 基督教象征主义手法, 特别是基督受难的形象在这一著作中, 自始自终得到充分的体现。老人在和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 手掌被鱼线勒割得血肉模糊, 虽然这说明了桑提亚哥的艰辛, 说明了他甘愿献身的精神, 但伤口却寓指基督身上的圣伤痕, 海明威一心要把桑提亚哥塑造成一个像基督一样的殉难者。鲨鱼袭来时, 老人立即发出一声“像是一个人的手被钉子钉穿在木板上时”所发出的惨叫。再有, 老人肩上扛着船桅, 艰难地攀爬小山, 向村里走去的情形会使人联想到基督朝着卡尔加里艰难行进的场面。甚至桑提亚哥精疲力竭地扑倒在床上的动作, 他脸朝下、双臂直伸、手心朝下的姿势, 都会让人联想到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惨景。此外, 在故事悲剧性的结尾时, 最后的画面寓意极其深刻: 他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小屋睡下了, 梦中他见了非洲的雄狮—勇敢无畏的象征。

四、海明威独特写作风格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海明威的简洁、朴素的散文文体风格, 其所以形成是有其原因的。首先, 继承。海明威十分推崇的前辈作家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他认为,“一切现代文学来自马克·吐温的一本书《哈克贝利》, 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本书”。舍伍德·安德森采用了一种随随便便、信手拈来的风格。这些都对海明威的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二, 生活经历。一个作家的文体风格往往是作家本人, 即“文如其人”。而这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其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等因素的综合体。他从小受父亲影响, 喜欢打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踊跃报名参加, 大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贯穿一生的记者身份和崇尚毅力的硬汉性格, 使他的作品中的“电报风格”语言特色尤为明显。第三, 独创精神。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也为塑造行动型的人物性格, 开创了他“冰山理论”指导的叙事风格。

结语

海明威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而著称。他的小说言近而指远, 平白而蕴籍。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 他的叙事艺术则以藏而不露的感情变化支撑人物的行动, 他的对话简洁, 素有“电报风格”之称, 叙事则充分体现其“冰山理论”。他的写作开创了一代文风, 其影响将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Donaldson,Scott. ErnestHemingway.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戴金喜. 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 [J ]. 南平: 南平师专报2006 (1) , 63-66.

[3] 董衡巽. 海明威研究[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4] 刘瑛. 从《白象似的群山》看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特点. [J] 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报. 2005 (12) , 116-118.

[5]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 ].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9.

第3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

[关键词]海明威;自然史;达尔文;自然选择;性选择;《老人与海》

[中图分类号]I71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3-0117-12

迈克尔·雷诺兹(Michael Reynolds) 在完成其权威5卷本《海明威传》之后不久,在总结海明威的生平和事业时,称他为“自然研究者”,并说:

(这位“自然研究者”)把我们带入非洲。非洲那颗黑色心脏有力地跳动在他的作品中,尽管并非一直都很明显。海明威研究多个国家溪流中的鳟鱼,墨西哥暖流中的枪鱼,西班牙的斗牛,非洲的猎物。他研究鸟类的飞翔、河流的湾道和国家的走向。但是他首先、最后、一直研究的是一种奇怪的直立行走动物——他的同类, 自然环境中的人。①

海明威于1923年开始发表作品,在1926年出版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中嘲讽威廉·詹宁斯·布赖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在“斯科普斯审判案”(Scopes Trial)中的反达尔文进化论的言论,这类事实将有助于了解海明威的自然观和环境观。之前的美国作家一直在达尔文的《人类的起源》(1871)的启迪下探索人类的性质,这种探索持续了五十多年。在这五十多年中,这些美国作家(有些是明确的达尔文学说反对论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社会角度阐释达尔文进化论。②但是,正如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在《人间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1920)中所说的,很多人仍然“惊骇得发抖,当他们发现达尔文先生到底说的是什么的时候”。③

海明威完全接受达尔文对人类在生物共同体中的地位的定义:在起源上,人类与其他生物一脉相承,共同生活在生命之网中,受制于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法则。海明威的典型手法是把人物抛掷在其生存的自然历史环境中,让他们去面对自然环境中的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威力,并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独自领悟、界定自己的人性。他塑造的这种典型人物是失去了一切的“奇怪动物……人”,他们信仰爱以及更高层次的法则。但是,像《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50)中的圣迪亚哥(Santiago),海明威作品中这些最具魅力的人物都能坦然接受自己在“虚无的”、“无意义的”(海明威常用的形容词)宇宙中的生存状态,接受生命的真实面目。他们勇敢地、“真正地活着,不让生命随随便便地流淌”④,他们肯定的不仅仅是生命的美丽和壮观,还有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暴力。他们以优雅的风度和尊严应对生命的本来面目。

一、海明威的自然观

随着《在密执根北部》(“Up in Michigan”,1923)的发表,海明威开始在写作生涯中探索其他许多小说家业已研究的达尔文学说:性选择是如何损害了爱的意义。在这个大胆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建议他写的,但没能得以出版①]中,一位名为莉斯(Liz)的年轻妇女选择第一个恋人主要是因为她被他的性魅力所吸引。达尔文曾经从性特征如胡子来定义性魅力。但是没有爱情的邂逅与无异,莉斯“痛苦不堪”,觉得“一切都失去了”。②海明威在他的第一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更充分地探索性选择的含义。当时的时代背景是达尔文进化论遭遇到极大的抵抗——这种抵抗不仅存在于“斯科普斯审判案”中,甚至存在于直至20世纪40年代早期才结束的科学界的争论中。当时孟德尔的遗传学和自然选择结合在一起形成“现代综合论”(the Modern Synthesis)。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海明威开始他一贯的对其他作家的超验自然观③的讽刺(例如与达尔文进化论不同的观点)。他最喜欢讽刺的对象是W.H.哈德逊(W. H. Hudson)。海明威通过《太阳照样升起》中的人物罗伯特·科恩(Robert Cohn)来达到讽刺目的,因为罗伯特·科恩相信浪漫主义爱情:“科恩一遍遍地阅读(哈得逊的)《紫色的大地》(‘The Purple Land’)”,一部 “非常危险的书”,该书讲述“一个关于一位完美的英国绅士在极度浪漫的大地上的出色、然而是虚构的爱情冒险故事”。④

海明威小说中还有杰克·巴恩斯(Jake Barnes)这样的经典人物。他是一个即将成为情人的人,却在战争中失去了,更可悲的是他仍然有着望。在性方面放浪无忌、挑选了多个情人的布莱特·阿什利(Brett Ashley)也是海明威小说中的人物典型。这两人对爱情讨论得不少,但意识到“关于爱情,他们已经无能为力”⑤。科恩和布莱特分别代表了男性和女性在性选择法则支配下的典型行为:科恩,一个拳击手,好斗好妒;而布莱特的眼睛最终为斗牛士罗梅洛(Romero)所吸引。同时,海明威认为杰克没能体验到祈祷文中更高层次的爱也是自然历史中的自然现象:杰克祈祷失败后离开教堂,步入广场,在那儿,他意识到:“我右手的食指和大拇指刚才还是湿的(才在教堂中的圣水中浸过),但是现在手指已经干了,圣水在阳光下蒸发了。阳光是热的猛烈的。”⑥《太阳照样升起》中呈现出的自然比此文所能讨论的多得多(例如斗牛及一系列的鳟鱼捕捞等)。海明威穷其一生思考情感孤独和精神孤独的问题,这部小说是他长期思考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他认为人类必须根据达尔文学说忍耐这样的孤独。⑦

评论家约瑟夫·伍德·克鲁奇(Joseph Wood Krutch)立即攻击海明威的达尔文式自然观,指责其在《太阳照样升起》中的令人不快的冒犯性的自然观,认为该小说对“生物驱动力”的强调都是“动物”性的“非人化”观点的宣扬。克鲁奇在结束这篇著名的评论时声称:“我们应该宁愿作为人死去,而不是作为动物活着。”①海明威用《死亡的本质》(“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Dead”)②回击,这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关于战争中的死亡的故事,因为死亡领域“一直被自然学家所忽略”。③海明威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观察到“人像动物般死去”,极端血腥的细节就像“一幅戈雅的画”。④尽管他从来没有观察到“自称为人道主义者”的“高尚的”退场,但他还是下结论说:“大多数人的死亡和动物没有区别,都像动物一样死去,而不是像人。”⑤海明威对克鲁奇的折辱是很明显的,但是他也提到了浪漫主义自然学家,比如W. H.哈德逊(W. H. Hudson)、吉尔伯特·怀特牧师(Reverend Gilbert White)、斯坦利主教(Bishop Stanley)和曼戈·帕克(Mungo Park)——这些人的作品认为自然学的特有功能是加强“我们跋涉在人生的荒野中所需要”的“信仰、爱和希望”。⑥

同样,在《非洲的青山》(Green Hills of Africa,1935, 根据他1933年在非洲游猎的经历所写)中,海明威通过批评其他自然学家来为自己的自然学研究方法辩护, 这次批评的是梭罗 (Thoreau)和其他未知姓名的作家对“艺术”、“经济学”或“经济学的—宗教”⑦的热衷和投入。他所说的“经济学的—宗教”意义宽泛,包括梭罗(他的“经济篇”这一章为《瓦尔登湖》中的超验自然观打下了基础)和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主义作家,这些作家相信互助理论而不是竞争和自然选择。在《非洲的青山》的最后几页,海明威的向导总结说:“我们有非常原始的感情”,“没有竞争是不可能的”, 即使竞争会“毁了一切”;⑧海明威最后向宗教发起了攻击。在非洲结束游猎回家的途中,他发现自己来到“加利利海边”⑨,看到海里有“很多在水中游动,形成圈圈水痕”,于是疑惑为什么“从来没在《圣经》中被提到。我认为那些人不是自然学家”。⑩

关于海明威的自然观,《非洲的青山》提供了很多可供探讨的内容。在研究海明威20年后在《老人与海》中探索自然的方法之前,有两点特别值得先在这里提一提。第一,在他对湾流的高度赞美中,海明威伤心地表明他的自然观,至少在某一方面,已经过时了。他曾经写到:“海洋是最后留给人类探索的地方之一。”{11}海明威把打猎和捕鱼作为一个“严肃的职业”和写作的重要主题,为了辩护自己这么做的正当性,他比较了作家在“充分并真实地描述事物”时的感受和“独自”呆在墨西哥暖流中的感受(墨西哥的水流将会永远流淌下去,人类的力量是无法阻挡的)。尽管哈瓦那的垃圾每天都被倒入大海,但大海还是保持如常的“蓝色和波澜不惊”,海明威在描写这一现象时总结道:“代表胜利的棕榈叶,代表发明的旧灯泡,以及代表爱的空,毫无意义地在永恒的海流中飘荡。”①[确实,如果海明威能活着看到1989年的埃克森瓦尔迪兹(Exxon Valdez)石油泄漏和2010年的英国石油泄漏,如果海明威能活着看到世界各大洋都被大量的塑料垃圾所堵塞,那么他一定不会再认为洋流是可以永远流淌下去的。]第二,在《非洲的青山》中,海明威对于他所称为“一个乡村”的思索包括对土壤遭受侵蚀的观察,这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后来在其生态专著《沙乡年鉴》(A Sand Country Almanac,1949)中对类似生态现象的较为成熟充分的阐述。海明威写到:“一旦我们到来,大陆就迅速老化了。当地人和谐地与所生存的大陆共存,但是,外来者破坏了这种和谐,他们把树砍倒、把水排干,造成自然供水系统的改变。在极短的时间内,曾经埋在地下的土壤,纷纷在地面,接着,土壤开始流失。这样的土壤流失在每个古老的区域都发生过。”②显然,这种生态问题震撼了海明威,但是在海明威那个时代,他不可能像利奥波德那样是为了呼吁人类保护土壤而指出这样的生态问题,他只是为了说明他为什么在非洲寻找未遭人类入侵的原始村落。我在此提及《非洲的青山》这两个段落,不是为了批评海明威作为环境保护者的局限性,而是帮助读者把焦点聚拢在他的《老人与海》中的主题:圣迪亚哥,独自一人,努力理解并接受自己作为一位渔夫在自然中的位置。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达尔文式自然观的一个例子,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海明威在小说中没有提及圣迪亚哥是如何处理生活中对生殖的需求,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讨论《老人与海》才有意义。圣迪亚哥必须首先解决位于生物驱动力首位的需求:杀和吃。在海明威的生涯中,弗洛伊德同样声称驱动世界运转的只有两大力量——“饥饿和爱”③;如弗洛伊德一样,海明威的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其作品中强调性的本质,例如他的遗作《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1986)。尽管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包括这两大生物驱动力,但却没有在《大双心河》(“Big Two-Hearted River”,1925)中提及性问题,故事中的人物尼克(Nick)“觉得他已经丢弃了一切需求:思考的需求、写作的需求及其他需求”,④这个人物反映了海明威当时的大部分个人经历(他近期的战争经历和爱情,正如很多评论家所猜测的那样)。尼克发现自己身处一个“被烧毁的国家”⑤,尽管独自一人,但他最终适应了新的生存环境并安定下来。是一场森林大火烧毁了这块土地,这块土地反映了海明威对T.S.艾略特(T. S. Eliot)在《荒原》(1922)中的现代生活意象的回应。然而尼克和艾略特诗中的人物不同,他将自然世界理解为“美好的地方”①,从而找到自己的方向。当尼克走向露营地,他“根据太阳保持方向”,最终躺在地上“仰望天空”,认识到“后背所枕着的土地感觉起来真好”。②在观察鳟鱼的时候,尼克明白必须处理自己破碎的生活:他“观察鳟鱼努力在水流中稳住”,“观察它们在水流中掌控自己”,直到“一只翠鸟逆水而飞”把它们惊散,接着这些鱼又稳定下来面对“逆流”。③

尼克进一步感觉到生存是和适应力及自然选择一致的。他注意到所有的蚱蜢都是黑色的,“意识到蚱蜢变黑是因为生活在烧焦的土地上”。④同样地,尼克看到这里的鳟鱼脊背是“带斑点的,像水中的干净沙粒的颜色”(揭示了它们对付翠鸟的适应性防卫),他意识到“生活在沼泽的动物有应对沼泽的方式”,所以才在那种环境中幸存下来。⑤在这个故事的第一部分,尼克看到鳟鱼跳起来捕捉昆虫,“在溪流中以此为生不愁挨饿”,随后尼克建起自己的露营地。海明威写到:“现在他饿了……尼克饿了……他非常饿了。”⑥然后,吃了第一口食物后,尼克说:“基督……耶稣基督。”⑦第二天早晨,(故事第二部分的开始)尼克太兴奋“太匆忙以至于来不及吃早饭,但是他知道他必须吃”。⑧随后,在尼克体验捉住生平第一条鱼的兴奋之前,海明威迫使他先面临作为渔夫必须经历的可怕暴力。尼克是一个用鱼饵打鱼的渔夫(像海明威所创造的所有渔夫那样),他接受了必须杀生以维持生命的血腥现实,以及在其中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他抓住一只“蚱蜢的头固定住它,同时把细长的鱼钩从它的下颌穿过,贯通它的胸部刺入下腹。这只蚂蚱用前脚抓住鱼钩,把褐色唾液吐在上面。”⑨

《大双心河》发表之后那年,海明威开始写尼克·亚当斯(Nick Adams)的另一个故事《现在我躺下》(“Now I Lay Me”,1927)。故事中尼克发现,他的关于吃和钓鱼的想法削弱了他的祈祷能力。在这个故事里,尼克从战争的创伤中渐渐康复,回忆起父母的不幸婚姻,备受折磨。但是海明威暗示,贯穿整个故事的蚕每晚吃食的声音,一直萦绕在尼克的耳畔。正是这种体现了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功能的吃食声音,让尼克回忆起战争和令人痛苦的无爱的婚姻。尼克清醒地躺着,“听着蚕吃桑叶”——“你可以听到它们吃食的声音以及排泄物在桑叶堆中掉落的声音”。⑩尼克不敢入睡,担心睡着后他的“灵魂会逃离他的躯体”,那是他在战争中受伤时所短暂地经历过的事情。{11}有时,在等待天亮时,为了避免睡着,他想着很多事:钓鳟鱼、寻找不同的鱼饵,下决心不再用火蜥蜴或蟋蟀做饵,“因为它们在鱼钩上的挣扎”{12}让人受不了。但是在晚上,当他“无法钓鱼”时,他就回忆起父母的婚姻并“为他们祈祷”。{13}在某些晚上,尼克“甚至忘记了(他的)祈祷”,“完全无法记得”“在尘世犹如在天堂”这句之后的祈祷词。{1}这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写作技巧的极佳例子,海明威让读者去领会隐没在水下的部分,即尼克所不能面对的来自上帝的祈祷文中的话语:“请给我们今天的面包。”{2}相反地,尼克说:“你可以在晚上非常清楚地听到蚕吃食的声音,我睁大眼睛躺着,听着。”{3}随着故事的发展,尼克的朋友注意到他烦恼不安,就建议他“结婚”,因为那时候他“不愿意结婚”。{4}但是尼克无法避免听“蚕吃食”和排泄的声音,海明威留给尼克痛苦的反讽,即他朋友对婚姻的肯定——婚姻“会修复一切”。{5}

二、“以海为生,杀死我们真正的兄弟,足够了”

回到《老人与海》中的饥饿与吃的主题,海明威给我们塑造了另一个渔夫形象——圣迪亚哥。他已经上了年纪,不再有达尔文理论中所说的“性的挣扎”,但是他仍然无法摆脱孤独和吃这一基本需求。独自一人,以海为生,圣迪亚哥将遭受杀和吃的本能需求的折磨,然后逐渐接受自己在充满暴力的世界中的位置。至于圣迪亚哥的苦恼以及他应对这种苦恼的行为,海明威将会把他塑造为一个现代圣人。圣迪亚哥以圣·詹姆斯(Saint James)命名,而圣·詹姆斯这位渔夫是基督选中的第一个门徒,可能因为这个原因,他认为“我天生是当渔夫的料”。{6}但是海明威的圣迪亚哥坚持说:“我是不信宗教的。”{7}海明威不会暗示读者圣迪亚哥甚至听说过达尔文,但是圣迪亚哥从自己的漫长人生中了解了海洋生命,更重要的是,他完全接受达尔文最令人不易接受的深刻见解: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8}圣迪亚哥“并没有对海龟怀着神秘主义的信仰”,他知道:“我有着(像海龟一样)的心脏……我的手脚和它们的相像。”{9}他把鼠海豚当成是“我们的兄弟,就如飞鱼是我们的兄弟一样”。{10}他意识到咬了鱼钩的马林鱼是他的“兄弟”。{11}他认为,“人类与伟大的鸟类和兽类相比算不了什么”,他“宁愿是海洋黑暗深处的兽类”。{12}最终,在与捆绑在船侧的马林鱼一起前行时,他想:“我们像兄弟般一起航行。”①

海明威在故事的开始就发展老人的内心冲突,那时那个男孩一再鼓励老人吃。圣迪亚哥一开始假装他有充足的食物,告诉这个男孩他“不非常饿”。②当男孩告诉他:“你可不能光打鱼不吃东西。”圣迪亚哥回答:“我这么干过。”我们很快明白圣迪亚哥抗拒吃,不是因为他没钱买食物,而是因为“长久以来吃让他感到厌烦”——厌烦到当他出海打鱼时“从不带午餐”。③然而,在打鱼的水域,圣迪亚哥知道他需要吃并且在此后几页中不停地告诉自己:“我一定得记得,为了保持强有力,必须在这条金枪鱼腐坏之前吃了它”;“我一定得记得吃了这条金枪鱼”;“我必须吃这条金枪鱼,这样我才不会失去力气”;“现在……我必须吃这条小金枪鱼”;然后,宰杀了这条小金枪鱼之后,他对自己说:“现在,吃了它……现在吃了它。”④尽管圣迪亚哥这时变得有怜悯心,“慢慢地认真地”咀嚼着一片鱼肉,海明威却没有变得同样富有怜悯心。

海明威一次次显示圣迪亚哥如何努力地吃,特别是吃令他恶心的鲯鳅或剑鱼,甚至在圣迪亚哥“吃了一半鲯鳅肉”后,海明威描写了一幅古怪的情景:上了钩的马林鱼不断挣扎,而抓着鱼线的老人“被拉倒在船头,脸埋在切成片的鲯鳅肉里,不能动弹”。⑤圣迪亚哥试图洗掉“脸上的鲯鳅肉”,后来再一次意识到“他应该多嚼一些鲯鳅肉”,但他担心再吃鲯鳅肉会吐出来,因为他的脸曾“埋在鲯鳅肉里”,于是他决定“吃其他的飞鱼”。⑥在对杀戮和进食问题的长久思索过程中,圣迪亚哥杀掉他的大马林鱼,观察一条灰鲭鲨用“卡嗒作响、强劲有力、吞噬一切的上下颌”攻击已经死掉的大马林鱼,然后他“坚决地、恶狠狠地”把鱼叉扎进这条鲨鱼。⑦他提醒自己,这条灰鲭鲨“像你一样吃鱼为生”,“再说……任何生命都在以某种方式杀掉其他生命”。⑧然后,他探身船侧取一片马林鱼的肉,“嚼着鱼肉,觉得肉质上佳、味道鲜美”。接着他开始准备对付即将到来的“非常恶劣的时刻”。⑨其他鲨鱼来了,尽管他成功地杀死了其中的几条,剩下的鲨鱼却把马林鱼撕扯得干干净净,只给圣迪亚哥留下尾巴和“大鱼那已成垃圾的长长的脊骨”。⑩

留给读者思考的是:海明威为什么在结束这场杀戮和进食的戏剧时不停地暗示圣迪亚哥的苦恼可以和十字架上的基督相比。当最后一批鲨鱼开始进攻时,圣迪亚哥仅仅说“唉(Ay)”一个“无法解释”的单词,但它是“一个男人在感觉到钉子穿过双手定进木头时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的喊声”。{11}上了岸,圣迪亚哥“把桅杆扛在肩上”,爬上山回到自己的小屋,倒头就睡,“双臂伸得笔直,掌心向上”。{12}我上文提到圣迪亚哥是某种程度上的现代社会的圣人。海明威一直为自然史的某些事实所困扰,那也是其他作家在《物种起源》发表前几年关注的事实。这些作家觉得他们的信仰不仅仅受到新出现的地质记载的挑战,还受到如丁尼生(Alfred Tennyson)所形容的残酷的大自然的挑战:“自然,血腥的尖牙利爪。”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和梭罗也提出过类似的大自然意象。麦尔维尔提到生命是“令人震惊的、鲨鱼般凶恶的”;梭罗回想起自己“抓住并生吞(一只美洲旱獭)”的冲动,意识到自己“像第一个捕鱼人一样,是由于需要的缘故才打鱼的”。①但是,达尔文之前的作品已经把人类放置于拥有共同起源的共同体内,这些作家都找到了相应的方法超越生命的暴力性质,护卫自己的信仰。例如,梭罗宣称:“只有确保自己体内兽性一天天灭绝、神性一天天建立的人才能得到保佑。”②

到了海明威写《现在我躺下》的时候,很多作家已经对达尔文理论引起的革命性变革作出了反应,并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接受(某些人是拒绝)T.H.赫胥黎《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Man’s Place in Nature,1863)中的后达尔文主义观点。他们绝大多数被性选择理论及其对爱情意义造成的威胁所困扰。很多作家注意到,人类具有犬牙,但是他们没有哪一个曾经像海明威那样无情地探索过人类在自然这个血腥的竞技场的位置。蚕不停吃食的声音使尼克不能入睡,(和战争经历一起)破坏了他的祈祷能力,而祈祷对圣迪亚哥来说却是相当容易的事儿——圣迪亚哥祷告不是为了“保住我的灵魂”,相反地,他是“不信宗教的”,他只是“机械地”或“无意识地”祈祷他能“捉住这条鱼”。③在夜的黑暗中,他看见、但是“不知道参宿七的名字”(猎户星座中最亮的一颗星星),而当他接受他“必须杀死”他的马林鱼时,他问自己:“它够多少人吃?”谁又配吃“这条有着不凡举止风度和高度尊严的鱼?”④在这个场景中,圣迪亚哥承认不“理解这些事”。他想:“以海为生,杀死我们真正的兄弟,足够了。”⑤我认为,这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的自然观的要点:想像一下,有一个男人,他以自己的尊严接受了生命的血腥一面并积极参与其中。

海明威并没有认为圣迪亚哥这样的人会从“在海上谋生只要活着就够了”的想法中获得彻底的安慰,但是他暗示读者,圣迪亚哥的三段充满孤独和磨难的经历特别有助于引导他接受自己在生命中的位置。首先,在打鱼生涯中,一个生命吃掉另一个生命的原始景象指引了他。圣迪亚哥看到“飞鱼跃出水面”,观察到一只鸟

在追踪这条飞鱼。老人看到水面轻微的凸起,那是大鲯鳅群在追逐逃窜的飞鱼。鲯鳅们正穿越飞鱼下面的水域,并将呆在水中,乘着飞鱼落下的当儿,全速追赶。这是一大群鲯鳅,他想。它们散得很开,飞鱼几乎没有机会。那只鸟也没有机会。飞鱼对它来说个头太大,速度太快。⑥

在打猎生活中,“机会”这一元素突出了海明威对人类精神孤独的感受,同时也突出了圣迪亚哥的感受:他在生活中不是单独一人的。在后来的场景中,一只鸣鸟找到了通向他的小船的路,然后停在那儿歇息。圣迪亚哥想要同伴,看见这只鸟儿飞得很累了,就和它说话,问它多大了,这是否是它第一次出门。他想到了:

鹰……来到大海追捕它们。但是他没对这只鸟儿说这事儿,反正这只鸟儿也听不懂他的话,反正它能很快了解鹰的意图。

“好好休息,小鸟”,他说。“然后进来碰碰运气,就像其他任何人、鸟或鱼那样。”①

鸟儿飞走后,圣迪亚哥环顾四周寻找,因为“他已经喜欢有它为伴”。②

海明威在描写了圣迪亚哥观察鲯鳅追逐飞鱼的场景后,立即引入第二个系列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圣迪亚哥了解了自己的状态。在第一个例子中,圣迪亚哥向“黑暗的水中”看去,看到“太阳弄出的奇怪光亮”③(海明威重复“奇怪的光”这个词语)。圣迪亚哥自言自语:“现在只有一件事该想一想。我生来注定要做的事。”④随后,海明威立即描绘了第二个关于海中光的场景。圣迪亚哥向船外看去,注意到:“海水颜色很深,光亮在水中形成许多棱柱。无数浮游生物因为高悬的太阳而消失不见,现在老人所看到的是蓝色的水中巨大的深深的光棱。”⑤由于时代的局限,海明威不可能明确地表达出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的后达尔文主义观点,所以传统的阳光或天光,在水中发生折射后,在他看起来似乎是“奇怪的”。然后海明威描写圣迪亚哥“慢慢地认真地……吃完金枪鱼的楔形条纹肉”。⑥之后,海明威描写了第三个海水中光的场景。这次,圣迪亚哥“眼光掠过海面,知道他当时是多么孤单”:⑦

但是他可以看到漆黑的深水处的光棱柱,眼前伸展的渔线和无风水面的奇怪波动。

云层因为信风在聚集,他向前头看去,只见一群野鸭在水面上飞,衬着天空像一幅蚀刻版画,时而模糊,时而清晰,于是他知道在海上从来没有人会是孤单的。⑧

片刻之后,海明威引出了第三个系列景象。此系列的开端是圣迪亚哥看到“海洋表面凸了起来”,然后大马林鱼“不停地露出水面,水从鱼身两侧翻涌”。⑨看到这条“了不起”的鱼,他所听说或所见过的最大的鱼,圣迪亚哥机械地祈祷它快快死亡。他决定杀死这条“巨大而美丽”的鱼,尽管“这是不公平的”。为此,他知道,他是“一个古怪的老人”。⑩和这条鱼斗了好几小时后,圣迪亚哥终于靠近了它,掷出鱼叉,然后他看着“这条鱼活跃起来,尽管死到临头,却再次高高跃出水面,显示出巨大的长度和宽度,显示出力量和美丽。它似乎悬停在小船上老人的头顶上方,然后砰地一声落入水中,溅起的水花洒了老人一身。”{11}

为了更好地理解圣迪亚哥眼中的“了不起的奇异性”,比较他的马林鱼和麦尔维尔想象中的大白鲸将有帮助。这条拥有“力量和美”的马林鱼是海明威所能想象的最壮丽的生命意象,圣迪亚哥认为这条马林鱼甚至比“要杀死”它的人“更高贵”。海明威写这条死了的马林鱼的“眼睛看起来超然物外……像队列中的圣人般超然”。①可是他知道甚至是这最奇妙的生命形式也只能“在空中一动不动地悬停”片刻。相比之下,麦尔维尔宣称他相信“难以捉摸的生命幻象”,以此护卫他的基督教信仰以抵御来自19世纪中期科学的威胁。尽管麦尔维尔承认人类已经几乎灭绝了野牛,但他坚信“永恒的大白鲸”甚至将会从又一次的“诺亚洪水”中幸存下来,“在峰尖浪头中抬身,向天空喷出挑衅的泡沫”。②

第4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

论文关键词:《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硬汉,悲剧意识

一、硬汉形象

在海明威的这两部小说里,可以发现作者塑造的小说主人公形象,都是极具勇敢斗争精神的硬汉形象:

《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一连八十四天没打到鱼,终于在第八十五天在海上遇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与它搏斗了三天三夜,“有一回,那条大鱼掀动了一下,把他拖倒在地,脸朝下,眼睛下给划了一道口子。鲜血从他脸上淌下来……”[1]70,好不容易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把大马林鱼征服了,又迎来了许多鲨鱼,“老人把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交叉点扎进去,拔出来再扎进这鲨鱼的黄色猫眼。鲨鱼放开了咬住的鱼,身子朝下溜,临死时还把咬下的肉吞了下去”[1]128,筋疲力尽的老人最终回到岸上时,巨大的马林鱼只剩下一副空骨架,圣地亚哥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却仍然没能把大马林鱼带回来,但是他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在与鲨鱼搏斗时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1]122这句话激励了多少人去奋斗,去拼搏。

《永别了,武器》则讲述一个美国青年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抢救伤员,爱过一个人,受过一次伤,目睹军队里种种残酷状况后毅然脱离部队,永别战争。亨利原是个热衷参战的热血青年,即使受了重伤后仍想回到前线:被一颗大型迫击炮弹打中,导致“左右大腿、左右膝盖和右脚上多处负伤。右膝和右脚有深伤。头皮炸伤……”[2]64,亨利始终保持着坚强不屈的姿态。重伤过后,亨利目睹了身边的战士一个个战死,好朋友雷那蒂口中“我不思想,我只是开刀”后终于放弃了作战,与爱人凯瑟琳一同逃往瑞士。

在海明威笔下的亨利和圣地亚哥都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是众人眼中的英雄、硬汉。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亨利与圣地亚哥硬汉形象的不同之处,可以说亨利是力量上的无所畏惧奋勇直前的硬汉,而圣地亚哥老人则是精神上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英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句话就是圣地亚哥的个人信仰。

二、真性情

老人圣地亚哥热爱大海,热爱钓鱼事业,尽管他八十四天没有钓到鱼了,但他不顾其他渔夫的嘲笑,坚信着自己可以钓到鱼。圣地亚哥对鱼有着非比寻常的感情,他热情的赞美着这条大马林鱼,执着的:在海上与大鱼搏斗时,“我巴望也能喂那条大鱼,他想。他是我的兄弟”,[2]78“于是他替这条没东西吃的大鱼感到伤心,但是要杀死它的决心绝对没有因为替它伤心而减弱。它能供多少人吃啊,他想。可是他们配吃它吗?不配,当然不配。凭它的举止风度和它的高度尊严来看,谁也不配吃它”[2]94,“我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更崇高的东西,老弟”[2]112,可见圣地亚哥十分了解鱼的行踪习性,由衷地赞美鱼的坚强执着,这是一种纯真热烈的情感,英雄主义的赞歌。

而《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在意大利救援队期间,认识了一位英格兰护士凯瑟琳,两人最终陷入热恋。亨利在受重伤期间得到了凯瑟琳的悉心照顾。在随意大利部队撤退目睹战争残酷的本质时,凯瑟琳是他强大的精神支撑。亨利对凯瑟琳的感情至真执着,尤其是两人商量逃往瑞士后,凯瑟琳在医院怀孕难产,亨利受尽了煎熬,“可怜又可怜的好凯特啊。这就是你同人睡觉的代价。这就是陷阱的尽头。这就是人们彼此相爱的结果”[2]330,亨利看着备受折磨的凯瑟琳开始这样自责,可见他对凯瑟琳的爱情之深,又如:“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是的,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是的,不过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我告诉你……是的,不过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她没事。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嗨,那怎么办呢?倘若她死去呢?”[2]330这一段亨利痛心疾首,不厌其烦地反复问自己,可见亨利担心凯瑟琳已麻木得不能思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执着感情呢!

古谚云:英雄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英雄总是在强大的外表下隐藏着最真的性情,最深的感情,圣地亚哥如此,亨利也如此。只是,一个面对的是大自然,一个面对的是自己的爱人。

三、悲剧意识及其根源

比较《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海明威的小说结局都充满着悲情的味道。《永别了,武器》是一种圆满中的遗憾,亨利好不容易脱离了军队,摆脱了战争,又拥有了完美的爱情,最后凯瑟琳难产,妻子婴儿都离他而去,可怜的亨利又一个人活在世上;《老人与海》则是一种遗憾中的圆满,圣地亚哥经历了三天的海上磨难,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马林鱼被鲨鱼等啃完,但他坚持与鲨鱼们搏斗,虽然只带回了一副极大的空骨架,但是圣地亚哥不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让遗憾中增加了些圆满。

综观两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其中透出的的悲剧意识,这和海明威本身的生活背景、自身的创作背景分不开。海明威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说,“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3],海明威将写作与大海上的航行作比,应该锲而不舍、离群索居,《老人与海》的第一句话就是,“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1]27,引以自喻,在这种孤寂的生涯里,一个人不甘寂寞,勇敢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即使结果未遂,“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从海明威自身的经历来看,他曾经积极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在一战中受过重伤,双腿几乎要被截肢,在美国疗养期间,他受到了一位英国护士的悉心照顾,两人相爱并订婚,可惜后来这位护士另嫁他人,海明威伤心欲绝。海明威的自身经历与《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几乎一模一样,只是亨利与凯瑟琳相爱并在一起了,但最终难产而死,似乎作者有意将故事结局设定为悲剧,亨利终究还是一个人孤独于世,其中有对战争的痛恨,还有对那位英国护士的悲痛与记恨。

参考文献:

[1](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译.第1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美)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林疑今,译.第1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第5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

在看遍了Key West的美丽丰饶之后,我们终于来到了海明威住过十年的这座房子。10年中海明威并不经常住在这里,而他与这里的第二任妻子波琳也慢慢貌合神离。海明威一生总在和妻子以外的女人调情,她们中有的成了海明威夫人,但有的,却只能是海明威爱情生活中不幸的过客。

这座今天看起来并不豪华的房子,当年在岛上却是独一无二的。它置身于由众多高大植物掩映的绿荫之下,而房子的院墙却是用非常质朴且粗糙的红砖砌成的。

这是座1851年的老房子,建造者是一位叫阿萨・提夫特的船舶建造师。这让人想到霍桑在塞勒姆海边那座有七面山墙的房子,竟然也是由一位船长建造的。只是那座房子比海明威的这座早了将近200年。1931年海明威得到这座房子时已经32岁了,也已经为自己积累了丰富的阅历。那时候他已参加过“一战”,负过伤,做过各种报系驻欧洲的记者。他并且已经在作家安德森以及斯泰因女士的帮助下,走上了他的文学之路。待这个年轻作家雄心勃勃地回到美国时,他的两部著名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都已经完成,并赢得了斯泰因女士所定义的“迷惘的一代”的称誉,成为新生代美国文学最伟大的象征之一。 海明威故居

海明威所以搬来Key West,是因为在1926年,他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莱结束了6年的婚姻,并在离婚一个月后,就迎娶了出身富商家庭的女记者波琳。而这座房子并不是海明威买下的,而是波琳的叔叔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他们的。那时的海明威未必买不起这座海岛的房子,他只是将《太阳照常升起》的全部版税都给了他的前妻哈德莱。海明威后来也曾说起过,哈德莱是他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而他捐赠的版税,也是为了感谢哈德莱对他的爱情忠诚和牺牲精神。但无论海明威怎样对那些他爱过的女人满怀感激,但最终还是不能阻止他不断地更换女人。他无休止地寻找着新的“狩猎”对象,就如同他在非洲丛林狩猎那些大型的动物。

于是我们看到的这座波琳家族的馈赠,处处镶满了波琳的印迹。无论是起居室的家具,早餐厅的桌椅,还是17世纪西班牙风格的酒柜,抑或来自欧洲的那种枝形的水晶吊灯。总之被波琳一手装饰的这座房子充满了欧洲风情,那是曾做过《时尚》杂志编辑的波琳所特有的品位。

想当年波琳和他亲爱的欧内斯特搬来这里时是怎样的欢愉。后来她在这座房子里为海明威生下了两个儿子。但是她得到当时即已成名的海明威并非容易,而她得以认识海明威还要感谢他的前妻哈德莱。是哈德莱将波琳介绍给海明威的,她不曾想到她会因此而遭到惩罚。当她发现海明威和波琳的关系时他们竟已纠缠了两年。为了不失去自己的丈夫,哈德莱给了海明威100天时间,与波琳分开。如果100天之后他们依旧相爱,那么哈德莱就离开。结果是不到规定时间的三分之二,哈德莱就离开了海明威。不过幸运的是,这位第一个被海明威抛弃的女人活得很长久,尽管她年长海明威八岁,但是在1974年的时候,她还是来到了海明威在Key West的这座旧居探望。那时候哈德莱已经83岁,而海明威10多年前就已经长眠于青山之下了。

那个终于截获了海明威的波琳寿命更短,她离开海明威11年后便与世长辞。在最后的日子,波琳始终住在这个充满了疼痛和记忆的房子里。直到她去世后,这座房子才带着整套家具出租给别人。1961年海明威自杀后,他的继承人就把这房子卖给了Key West当地的一位女商人伯妮斯・迪克森。1964年,迪克森女士才将这里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如今这里已经被指定为国家历史地标性建筑物,然而房子的产权依旧在迪克森家族的名下。

海明威毕生为Key West上的这座房子而骄傲。尽管他不得不在1940年的时候离开这里。那是因为他不能再忍受波琳。尤其当波琳生下的第二个孩子依然不是女孩儿,他的想要一个女儿的梦想彻底破灭。于是在未来的岁月中,他几乎把所有他喜欢的女性都称为“女儿”。

波琳之于哈德莱可谓横刀夺爱,但是自从搬到Key West,波琳的婚姻生活就几乎没有平静过。自1931年海明威就开始了和梅森夫人的恋情,一位美国泛美航空公司驻古巴经理的妻子。那时候他和波琳才刚刚搬来Key West。海明威和梅森夫人之间的这段婚外恋情长达5年之久,大约也就是在这期间海明威爱上了哈瓦那。5年中波琳的痛苦可想而知。可谓机关算尽,但只要能把海明威从梅森夫人身边带回Key West的家。但最终结束了这段已发展到谈婚论嫁恋情的不是波琳,也不是海明威,而是精神处在极度焦虑中的梅森夫人自己。她从家中三楼的阳台上跳了下去,摔断了腰。尽管海明威为照顾梅森夫人在古巴住了3个月,但最终这段恋情还是以不了了之画上了句号。或者波琳以为海明威就能回心转意,回到她和孩子们身边,回到Key West。但波琳还没有喘过气来,海明威就和另一位前来采访的女记者玛萨擦出了火花,并于1937年一道前往欧洲报道西班牙内战。

又是5年之后,海明威终于向波琳提出了离婚。波琳要求海明威每月支付两个孩子的生活费,而海明威却认为富有的波琳根本就不需要这笔钱。但波琳说,这些钱将代表着海明威承认他自己的行为有多么残忍,而波琳的苦难又有多么深重。离婚后的海明威如法炮制,不到20天就和玛萨结婚了。

波琳和海明威的婚姻尽管长达15年,但其中10年几乎都是同床异梦,甚至不同床。尔后海明威和玛萨的婚姻仅维持了4年,而最后的两年又一直是在离婚的噩梦中。离婚后唯一不愿再与海明威来往的就是这位玛萨了。她甚至为自己曾经是海明威的一部分而感到毕生的羞愧。

是的,这座本属于波琳的房子。从一楼的起居室到二楼的主卧室。后来John请来一位博物馆的研究员,为我们一行做深入的讲解。他穿着海明威常穿的那种Key West花衬衫,戴着海明威也曾戴过的那种草帽。说他看起来有点像海明威,他于是自得,说一天中总有几个人会这样说。他说他喜欢海明威的作品,进而对海明威住过的这座房子满怀感情。所以他讲解的不单单是这座房子,而是海明威传奇的人生。他的创作,以及他与这座房子的恩恩怨怨。室外的那个游泳池就是见证。

海明威和波琳搬进这座房子时,这里并没有游泳池。而修建一个游泳池,应该也是海明威一直的愿望。但作为报道西班牙内战的记者,海明威在1937年和1938年间一直在欧洲,于是修建游泳池的计划只能搁浅。然而留在Key West的波琳想给海明威一个惊喜,她便决定亲自动手修建这个游泳池。不知道此时的波琳是不是已经知道海明威和玛萨的关系,是不是也清楚他们是相约一道去西班牙的。但总之作为这个家庭的女主人,波琳开始了游泳池的建造。 海明威和波琳

这个65英尺长的游泳池,是Key West第一个私人游泳池。迄今为止这个游泳池还是岛上最大的。游泳池中的池水至今湛蓝,在四季绿色的掩映下,就像是镶嵌在花园中的一块碧蓝的宝石。波琳为了“老海”(这是海明威住在这里时的绰号,移居古巴后,他的绰号就是“爸爸”了)可谓呕心沥血,或者就是为了由此而赢回海明威的心。但是当早已心猿意马的老海从欧洲回来,尤其当得知建造这座游泳池竟花了两万美金,他被他的这个老婆惊得目瞪口呆。于是老海只能是哈哈大笑,紧接着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便士递给波琳,说,你干脆把我这最后一个便士也拿去算了。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老海并没有哈哈大笑,只是愤怒地将最后一个便士扔在了波琳脚下。总之心思已经不在波琳这里的海明威,无论波琳做出怎样的努力。总之看着碧蓝泳池的老海大为光火,不论这个游泳池是否曾经是他的梦想,也无论波琳在实现老海梦想的时候怎样费尽心机。老海或者再也受不了波琳这样的阔绰女人,或者因为他早把爱情转移到了那个战地记者玛萨的身上。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愤怒的波琳便也以牙还牙,就势将老海丢在绿色廊柱下的“最后一个便士”用玻璃镶嵌在了原地。于是这“最后一个便士”就成了老海和波琳关系的某种见证,永远地留在了这座房子里,留在了游泳池畔。不知道当老海离开之后,波琳是怎样忍受这种种 “物是人非”的。

在通往海明威书房的花园里,随处可见的就是那些猫了。据说当年海明威住在这座房子里的时候,院子里的猫最多时竟有50多只。如今海明威故居依旧是猫的天下,数量最多时竟达到160只之多。这些猫大多是海明威时代的那些猫的后代,于是它们便沾亲带故地成了见证这座房子的活化石。不知道海明威为什么会那么喜欢养猫,不仅他的很多照片和猫在一起,他甚至兴奋于一只猫总能带回来另一只猫。老海的朋友们都知道他对猫的喜爱,于是毕加索送给海明威的礼物,就是一只雕塑的猫。只是我们在老海卧室里看到的这个毕加索的杰作已不是原件,原件在地下室里,已经被小偷打破,并且破得难以修复了。不过这个破碎的原件还是经过了海明威第一任妻子哈德莱的确认,所以尽管一堆碎片也还是有价值的。它们不仅证明了老海对猫的喜爱,也证明了海明威和毕加索的友情。

为了院子里的这些猫,海明威独出心裁地为它们建造了一个饮水池。在一只古老的西班牙橄榄瓶下,一个不断有水潺潺流下的水槽。尽管波琳在这个水槽上贴满了装饰性的瓷砖,但人们还是一看便知这是个男人用的小便池。这是海明威特意从他最喜欢的“邋遢乔酒吧”(SLOPPY JOE’S)拿回来的。那时候“邋遢乔酒吧”的老板重新装修酒吧,于是在所有被废弃的物品中,海明威竟选中了这个小便池,并带回了波琳优雅的家。海明威把这个小便池就放在波琳昂贵的游泳池旁边,让这个粗鄙的意趣和高雅的所在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时的海明威显然已厌倦了波琳,尤其不能忍受她那种富有女人的自以为是。他于是故意用这种低俗的器具来羞辱波琳的所谓优雅。于是,凡来参观波琳这独一无二的游泳池的人们,都不可避免地要看到紧邻的那个“饮猫池”。人们也就自然能看出这是个怎样的器具,尽管上面布满了波琳的掩饰。直到今天,那个古老的橄榄瓶依旧有潺潺流水顺着瓶壁流进“饮猫池”。但好像并没有猫喜欢在水池中饮水。它们总是贴着古老的橄榄瓶壁喝瓶中溢出的流动的水。这样看来,世世代代的猫们并没有听任海明威的调遣。

而那个海明威经常喝酒的“邋遢乔酒吧”,后来也成了老海逃避波琳的一个所在。他不仅每每前往,一待就是整个晚上,而且几乎每个晚上都会酩酊大醉地回到家。于是这里便也因为老海而著名起来。从清晨开始,酒吧就为本地以及外来的游客打开大门,并且白天就开始有乐队和歌手在舞台上表演了。我们午后赶到这里时一片喧嚷,大厅里几乎每个桌前都已经坐满了人。似乎没有人在意遥远舞台上的歌唱,而只是专注于喝光自己桌上的那些酒瓶。于是一个个空荡荡的酒瓶塞满了一个个巨大的垃圾桶。这里可以喝酒也可以吃饭,但无论喝酒还是吃饭都是热烈而喧嚣的。总之从SLOPPY JOE’S走出去的人都是醉醺醺的,或者至少是极端兴奋的,可想而知当年老海是怎样地摇摇晃晃。

酒吧所有临街的门窗都是敞开的,有灿烂阳光和温柔的海风涌进来,抚弄着颠三倒四的人们。除了那些极度狂热且越喝越劲猛的游客,还有一些一看就是本地人的形形的常客。他们或者轻车熟路地坐在吧台前默默喝酒,或者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

酒吧里至今挂满了海明威的画像。显然这里和整个Key West一样,都在拿海明威这位了不起的作家说事儿。照片中有他年轻时的,在Key West时的,满脸大胡子的,年迈而力不从心的,甚至自杀前抑郁而绝望的。于是想起奥克斯佛镇上的“广场书店”,想到这家福克纳家乡的书店里也到处摆满了福克纳的照片。只是那里平和宁静,而这里却喧嚣嘈杂。那里是保守封闭的南方小镇,而这里却是招摇风光的海中岛城。不过无论是福克纳还是海明威,这两位美国文学的巨匠都不幸沾染了酗酒的恶习。福克纳因为从马背上跌落摔断骨头而不停地喝酒,而海明威却因为拼命地喝酒而精神抑郁。不知道这两位堪称伟大的作家成名之后,何以会有那么多的痛苦,以至于非要用酒精来填充他们虚无的生命空间。

然后便是老海在Key West的这间书房了。如果说老海能为这座美丽岛城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什么的话,那么就是这里了,而不是,他的酗酒、他的离异、他的离经叛道甚至他的颓废。有意思的是,这间书房并不在老海和波琳日常起居的那座主建筑中,而是在房子后面的一个被称作马车库的地方。大概在1851年建造这座房舍时,这里曾被当作马车库,但后来便一直用作了储物间。海明威一搬进来就把他的书房安在了马车库的二楼。一个很大的房间,几乎占据了整整一层楼。房间四面都有窗户,每个角落都是通透并且明亮的。我们爬上楼梯在门外眺望老海写作的地方。记起在福克纳故居也是这样远远地观望着他的白色书房。后来知道当初老海并不需要每天爬上这座楼梯,而只需走过那道架在主楼和书房之间的狭窄通道。这是老海为自己亲自建造的一个从物质通向精神的桥梁,他或者以为在到处都是波琳奢华的主楼中是无法进行创作的。只是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这条通道了,1948年的一场暴风雨冲垮了老海的通道。不过那时候海明威早已搬离了他为之骄傲的这座房子,而依旧住在这里的波琳想来也不想再恢复老海时的旧日情景。毕竟物是人非,不如人非物也非。三年后连波琳自己也已物是人非,永远地长眠地下了。

透过那扇不能打开的门看清了老海写作的空间。尤其圆桌上那架陈旧的甚至锈迹斑斑的打字机,还有书架上那些老海喜欢读的书。遍布于房间各个角落的那些纪念品大多来自欧洲、非洲以及南美洲。但总之都是一些小玩意,没有什么特别值钱的。这里无疑是老海故居中最有价值的地方,于是也就在这里停留得最久。但是想不到那位为我们讲解的研究员竟破天荒地打开了那扇书房的门,让我们进去体验老海的精神领地。我站在门外,有点迟疑。在他的再三邀请下,我才诚惶诚恐地走进了老海这间不对外开放的书房。然后他开始讲述老海写作的故事,说老海的语言为什么是电报式的,因为他最初的新闻稿都是用电报发回报社,所以总是用短句。又说这里完全保持了海明威当年使用时的原样,他的皇家牌打字机,他的古巴制作雪茄的椅子,他所收集的各种纪念品等等,都在原地。他还说海明威喜欢清晨写作,每天早上6点开始在这里工作。6个小时后便离开这里,或者去深海钓鱼,或者和朋友们一道去他喜欢的酒吧。这是海明威除写作之外最喜欢做的两件事,也是他最喜欢待的两个地方。这两处日后也都因为老海而著名了起来,Key West岛外那片可供垂钓的大西洋深海;岛上到处都是的SLOPPY JOE’S的广告。甚至我们下榻的那间公寓的墙壁上,都挂着这家酒吧很有情调的水彩画,这是只有在SLOPPY JOE’S里坐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的一种风情。

就是在这个书房里,海明威创作了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午后之死》《非洲青山》《获而一无所获》《丧钟为谁而鸣》等长篇小说,以及《乞力马扎罗的雪》那样令人震撼的短篇。只是,他的爱和他的心已不再属于波琳,也不再属于这座房子了。Key West的人们说,海明威将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都留在了这里。于是那以后漫漫20年的生命中,就只剩下那一部不朽的《老人与海》了。

是的,有点诚惶诚恐地站在海明威的书房中央。面对四壁摆设的每一件物品。他的行囊、他的烟斗、他的画架、他的鹿角、他的烛台,以及唯一属于波琳的那支漂亮的顶灯……

研究员突然把圆桌旁的那个椅子指给我,他的意思是问我:愿不愿意在海明威曾经写作的这个桌前坐一坐?于是坐下,不知在亲近着一种怎样的激情。紧接着,他又问,愿不愿意尝试着去敲打那台老掉牙的打字机?于是盛情难却地敲击着一个个圆形的字母键。这个旧得不能再旧的英文打字机于是跟随着我的手指。这是唯有在美国黑白电影中才能看到的景象。而我,在那一刻,竟然就坐在海明威的椅子上,敲击着他的键盘。但终于那键盘不再能跟随你的思维,因为被按下的圆键久久地不肯弹起来,于是等待…… 海明威

当时的那种感觉简直难以置信。还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亲近着一位大师的以往。只是坐在那里,坐在海明威坐过的椅子上。敲击着,海明威曾敲击出无数杰作的打字机……

然后起身,退出那种神圣的感觉。只是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能如此触摸这Key West的、美国的、也是世界的,骄傲。

然后告别海明威。告别这座承载了海明威那么多优秀作品的大房子。在二楼的回廊中,转身就能看到那座照耀着整个海岛的灯塔。海明威的这座房子看不到海,但那灯塔却昭示了,海就在不远处的某个地方生生不已地涌动着。用了法国作家杜拉的感觉去形容:在特鲁维尔,那里有海。白天,黑夜。即使你看不到海,但那海的意念却始终都在……

就这样站在海明威故居楼上的阳台上,回望那仿佛就在近前的灯塔。那一刻阳台上没有人。午后。是的,午后的阳光,还有,灯塔白色的塔体,红色的圆顶。于是想当夜深人静,连酒吧都已经打烊的时候,午夜中那黑色海浪拍击沙岸的声音就会从遥远处传来,温暖着这个曾经属于海明威属于波琳也属于那些小说的房子。

第6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

关键词:海明威 冰山原则 内心斗争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1954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授奖评委会对此的评价:勇气是《老人与海》的中心主题,《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老人,却表现了一个世界。人类面临的困难重重,战争只是其中一个,用什么态度面对困难,面对生存,面对这个世界显得尤为重要。也许现在的海明威不再是一个年轻的战士,而更像一个哲学家,思考着人与宇宙的关系。

《老人与海》中创造了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硬汉的形象,从而这部作品也被看做是典型的“硬汉”作品,“他是个独自在湾流里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 老人是孤独的,在大海的面前,他就如一粒微尘,毫不起眼,无能为力,可是他却用生命与大海搏斗,与命运搏斗,也许八十四天都没有打到鱼,但他没有拜倒在宿命论的裙脚下,也许他又苦又累,身心疲惫,但他并未放弃。当然另外的一个恩赐,就是海明威在小说中塑造的另一个角色:小孩,小孩没有顾及父母的反对,依然忠诚、善良地陪伴着老人,这本身对于老人的所作所为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其实这也正是海明威的有意安排。由此构成了孩子,老人,大海的情境,孩子是最天真无邪的,他们代表了人类最本性,最闪亮的部分,而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大海则是大自然的缩影,人类在大自然中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在人类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其实也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反抗与挑战,不管最后物质上的结果如何,但在精神上,老人胜利了。那么老人的精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比如说:第三天,鱼开始打转儿,这是较量即将结束的迹象。鱼露出水面,老人努力将它拽近些,再拽近些。他忍住一切疼痛,将鱼叉干净利落地扎进鱼腰。大鱼很快在挣扎中死去,老人将它捆在船边,开始返航。可是,死鱼的血招来了鲨鱼。一次杀死鲨鱼好不容易的成功,却伴随着老人的工具被带走,只能用其他不方便的工具代替。当半夜小船驶进港时,昼夜的搏斗伴随的只是令人失败的结果,在落日的余晖下,老人已疲惫不堪,趴着身子便沉沉睡去。

笔者认为此段最能体现老人在搏斗中的困难与艰辛,一个困难的袭来可能很难一下子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在枪林弹雨的情况下,是容易击败一个人的时刻,自信心与耐力不复存在。落寞的老人透露出一种执着与坚强,仿佛在人类的各个方面,老人已经达到了极限,但老人一次次冲破了极限。海明威只是在证明着,人蕴藏着无限的可能,不被一次次的逼入险境,就不知道人的能耐到底有多大。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表现了他对大海的思索:海,蕴藏了海明威对宇宙与人类的认识,在他看来,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界中的事物,而被海明威的手法所人格化了,老人眼睛中的一片蔚蓝仿佛是一个人,它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它蕴藏了深厚的情感与恩赐,就像一个陪伴着老人的人,时时带给老人不断的活力,尽管有些赐予是无奈的,但它陪伴着老人,让老人不再孤单。《老人与海》还是一部面向未来的作品。男孩子曼诺林的最后到来给老人带来了希望。他准备充当老人的助手,再次出海捕鱼。海明威在这里找到了返回他起点的一条新路,回到《太阳照样升起》引言中说的那样:“一代过去,一代又来。”但留传下来的,不只是土地,还有人类的劳动,它既是成就了的功业,又是代代相传的技能。在书的结尾处,老人失败了,但这正是小说的点睛之笔,至少可以表明两点,海明威内心认定的真正的胜利并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毫无疑问,老人是成功的,从另一方面看,如果结局安排的是老人胜利了,那么似乎老人是一个终结者,主题也就不那么深刻了。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人类其实是一个悲剧,这点希腊神话中就已经揭示过,但人活着,就是对命运的一个反抗,就是对人生真谛,人类与宇宙关系的探索,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印证了这一点。

第7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

摘要本文从《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形象出发,运用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理论,通过对老人生活环境、性格特征、捕鱼经历的分析并结合海明威创作的历史背景,展示了海明威崇尚简朴、敬佩“硬汉”、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桑提亚哥 超然性 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欧内斯特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是20世纪美国文坛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点对世界文学作品创作有着极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他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的语言风格是在人物塑造中形成的,如其前期作品《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都带有死亡、悲观、迷惘的色彩;而后期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却充斥着直面逆境的反抗和斗争的力量和勇气。

海明威作品语言风格的变化是否反映了他内心世界的变化呢?其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德国哲学家弗雷格(Frege)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提出:“思维和语言是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现实生成的过程发展起来的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的能力”,因此,语言和思维变化都是随人的认识的发展而变化的。

如果说海明威早期作品的悲观情绪是由于他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那么,《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形象的改变则是由于海明威意识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海明威又是怎样通过桑提亚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呢?

二 《老人与海》体现了海明威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老人与海》以古巴哈瓦那海岸为背景,主人公桑提亚哥是个远离城市喧嚣的老人:在他居住的小木屋里,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和一个烧火做饭的地方,在打扁的棕榈韧叶的棕色墙上,有一副彩色的“耶稣圣心图”和另一幅“考博瑞圣母图”;床上铺的是旧报纸,盖得是一条旧军毯;他穿的是补丁加补丁的衬衣,脚上光着脚丫没穿鞋子。故事中还反复提到老人关注棒球比赛的消息。

这些描述表明:老人几乎一无所有,但他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渔民,他只希望自己能打到鱼来糊口而没有更多的想法。对这样简朴的生活,桑提亚哥从未抱怨过,这说明桑提亚哥在精神上比那些住在大城市别墅中的有钱人更加富有。梭罗(Henry Thoreau)在《瓦尔登湖》中提到的“如果我们愿意生活得简单而明智,那么,生存在这个地球上就非但不是苦事而且还是一种乐事”。

海明威为主人公创设出这样简陋的生活环境原因有二:一方面,这是作家内心所向往的生活,即,远离拥挤、喧闹的城市,来到一个僻静的小渔村,过着自给自足、恬淡宁静的乡村生活;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刻画小说人物,为后文中突出桑提亚哥的超然性埋下了伏笔。

三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永不屈服精神的杰出代表

海明威的作品中总有“硬汉”人物,而桑提亚哥则把海明威的硬汉精神演绎到了极致,即“人不是为打败而生。人可以被毁灭,可不能被打败”。老人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可以解释为一种“超然”。正如海明威对《老人与海》的评价:

“一艘穿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已让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亮―超越极限!”

小说中把这种精神诠释为面对强大压力下的不屈不挠,即“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这种精神在小说中有两处明显的体现。年轻时的桑提亚哥,曾和一个黑人大力士扳过手腕子,开始时,两人势均力敌不分胜负,但最后,桑提亚哥以顽强的毅力使黑人败在他手下,他成了当之无愧的胜利者。到了老年,桑提亚哥在精力上和力量上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但其永不言败的精神却不减当年。对于一个连续84天一无所获的老渔民来说,桑提亚哥面前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就此罢手,在别人的挖苦讽刺中度过余生;要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重新找回自信和自尊。桑提亚哥选择了后者,这也就意味着“要勇敢地面对失败”。于是,在三天三夜的时间里,桑提亚哥在远离海岸,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展开了一场与大马林鱼的搏斗。为此,他几乎耗尽了所有的力气和耐力,但最终意志和智慧占了上风,他成功地捕获了大马林鱼。而在返航的途中,面对着因马林鱼的血腥味而引来的大群的鲨鱼,他又凭着自己的毅力、自信和勇敢完成了这次死亡之旅。这些描述都表明了海明威本人对于永不言败、永不屈的精神的崇拜。

海明威对桑提亚哥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他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老人与海》创作于二战之后,即海明威亲眼目睹了战后依然存在的强权政治和玩世不恭的物质至上主义充斥社会的现实之后。面对着这样的社会现实,海明威为小说的主人公挑选了一个没有权力和利益之争的宁静的小渔村,反映了作家本人对和平和安宁社会的向往。同时,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海明威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变化,他认识到了虽然人是不可能改变周围的一切,但是人有斗争的权利。就如同小说中的桑提亚哥一样,除了失败和孤独以外,又具有了勇敢、坚毅的品质。桑提亚哥的刻画也传达了作者对于生活方式的解读――维护基本的生存权、崇尚自我价值、捍卫自我尊严。

四 桑提亚哥的形象体现了海明威的自然观

1 海明威对自然的热爱

海明威在潜意识中对自然非常向往,他希望保持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这一点正好符合了生态文学的特点。生态文学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呼唤人们的生态意识:或者通过展示人与自然地和谐关系及其营造的美景佳境激起人们的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或者通过描述人与自然相互对立激起造成的生态危机从反面唤起人们的生态忧患和生态保护意识。将悲剧与崇高有机结合,将人的崇高与自然地崇高有机结合,睹物伤怀、悲壮慷慨,正是生态文学震撼人心的根本所在。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大量地描写了透过老人的眼睛看到的海上的美景。“淡淡的太阳从海上升起,老人看见其他的船只,低低地挨着水面,离海岸不远,和海流的方向垂直地展开着。跟着太阳越发明亮了,耀眼的阳光射在水面上,随后太阳从地平线上完全升起”,老人一直贪婪地看着,直到“平坦的海面把阳光反射到他眼睛里,使眼睛剧烈地刺痛”,他才“不朝太阳看,顾自划着”。

“我这一辈子,初升的太阳老是刺痛我的眼睛,他想。然而眼睛还是好好的。傍晚时分,我可以直望着太阳,不会有眼前发黑的感觉。阳光的力量在傍晚也要强一些。不过在早上它叫人感到眼痛。”

这段描写说明老人热爱他所依存的这片海域,爱周围的环境,爱用心去体味哪怕只是周而复始的日出日落,因为那时他能真切地体会出自己作为自然的一份子而接受的自然的恩赐。是这片海域,为他提供了作为渔民的基本生存条件;是海上的船只,为他勾勒出海上捕鱼的壮观场面;是日出和日落的阳光,为他带来无穷的力量。这些都给他愉悦的感觉。

海明威将这些场景描绘得如此清晰,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足见作家对这些自然景物观察得细致入微,如果不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2 海明威对自然的崇敬

海明威对自然的崇敬可以从他笔下人物桑提亚哥对于周围生物的敬畏表现出来。

在经过了三天三夜的搏斗后,老人终于捕获了大马林鱼,然而在捕获的过程中,他的内心却充满了挣扎:

“他替这条没东西吃的大鱼感到伤心,但是要杀死它的决心绝对没有因为替它伤心而减弱。它能供多少人吃啊?他想。可是他们配吃它吗?不配,当然不配。凭它的举止风度和它的高度的尊严来看,谁也不配吃它。”

这段描述说明老人把马林鱼看成了与他等同的生命体,同样也有尊严。在僵持了半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之后,老人已经极度疲惫了,在他想休息的时候却想到“它越来越累了,要不就是在休息”,这种看似可笑的想法却透露出老人非常佩服马林鱼逃生的勇气,在大马林鱼做垂死挣扎时,老人的气力也几乎耗尽了,但他的内心却对大鱼充满了敬意:

“你要把我害死啦,鱼啊,老人想。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

这些文字说明老人把马林鱼当作朋友来看待而非一条简单的鱼,他把这次海上捕获看作是一场公平的决斗,面对这样高贵的对手,老人甚至已经抛却了胜负的概念。老人的这种心理已经超越了人类为了生存而捕杀动物的阶段,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理解和尊重。

在回程的途中,当大马林鱼遭到了鲨鱼的袭击,老人“感到就像自己挨到袭击一样”,甚至想“但愿这是一场梦,我根本没有钓到这条鱼”,因为鱼血淋淋的样子让老人觉得不忍,让他觉得自己办了一件错事。他为此不断地忏悔:

“你杀死它是为了自尊心,因为你是个渔夫。它活着的时候你爱它,它死了你还是爱它。如果你爱它,杀死它就不是罪过。”

这段描写表明了老人的内心深处的想法:若非身为渔民,若非要为自己正名,若非来到这片深海,一切和谐都不会被打破。

小说反复出现了“朋友”一词,飞鱼是朋友,小鸟是朋友,海豚也是朋友,即使是要捕杀的马林鱼也被老人看作是亲密的朋友―“兄弟”。这说明海明威在内心中尊崇一种道德法则,正如生态思想家艾伯特 施伟策(Albert Schweitzer)表述的那样“敬畏每个想生存下去的生命,如同敬畏他自己的生命一样”。很显然,海明威的内心深处就存着一份对自然万物的敬畏。

3 海明威视角下自然的不可抗拒性

在海明威的心目中,自然是崇高的,自然的崇高就在于它伟大的力量和不可战胜性。因此,在《老人与海》中,作家创设了一种悲壮的结局――老人成功地捕获了大马林鱼却也累得满身伤痕,最终老人带回的只是鱼骨架。

老人的失败是一个必然的结局,小说中演绎的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只是取得了表面上的胜利,不幸的是,这个胜利并没有把人类引向快乐的伊甸园,而是把人类拖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如果说成功地捕获马林鱼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那么,鲨鱼的袭击便象征着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在海明威的意识中,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与自然万物成为朋友,正如小说前半部分中老人与那些生物的关系一样。人为了生存可以杀死一些生物,但这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跨出了一定的界限,严重地破坏了自然,就要受到自然的报复。在遭受鲨鱼袭击时,老人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原不该出海这么远的,鱼啊,对你对我都不好。我很抱歉,鱼啊。”这是老人的忏悔,也是作家心中的哀鸣。

五 结语

《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是一个生活在简朴环境下的“硬汉”,是一个热爱自然、敬重生命的人,也是一个悲剧性的老人。老人是海明威笔下的人物,所有的语言都是海明威思维的表达。透过桑提亚哥可以窥探出海明威内心对浮华的厌恶,对简朴的推崇,对“硬汉”精神的敬佩,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参考文献:

[1] Frege Die Grund Lagen der Arthm etik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2] 聂尧:《论思维与语言的统一性及内在差异》,《外语学刊》,2008年第3期。

[3] 海明威,吴江雄、邹树德译:《老人与海》,海天出版社,1995年版。

[4] Thoreau Henry D.Walde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

[5] 张玉书:《20世纪欧美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 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7] 刘文良:《悲慨:生态文学之魂》,《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

[8] Schweitzer,Albert.Out of My Life and Thought.[M].Henry Holt and Company Publishers,1990.

作者简介:

第8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

关键词: 海明威 准则英雄 悲剧性

作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文学宗师海明威,历来被人们看成是一个打不败的“硬汉”。他把自身富有传奇色彩的悲剧人生故事和独特别样的生命体验融入悲剧艺术写作之中,创造出了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人们亦称为“准则英雄”。他的“准则英雄”形象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与塑成原因,对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影响深远。

海明威的“准则英雄”形象的成功塑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悲剧性的艺术感染力。“鲁迅先生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阐明了生活悲剧和文学悲剧的关系,揭示了悲剧审美的机制。人既然是社会中的人,就应该有其社会属性。真实的人,是一个个的生命存在,生命的人的现实本质。然而人又必须超越生命,转过来去主宰自己的生命活动,这才使人变成了‘人’”。读者在欣赏悲剧时产生的是“应该如何”与“可以如何”两者之间的心理反差。悲剧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与死和痛苦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在他们的周围是一片可怕的悲剧氛围。然而悲剧的审美效果正应这样悲剧场面表现得越可怕,它在读者心中唤起的情感就会越强烈。“悲剧从形而上学的视角注视着人的欲望与苦难”,缺乏形而上学这一依据,我们只剩下苦难、悲哀、不幸、灾难与失败。

1.结局的悲剧性

海明威作为大作家的声誉是建立在其悲剧作品之上的。他的人生观始终是悲观的,但他晚年的思想和早年不尽相同。在其早期作品中,命运不可名状地与人为敌,而人则束手无策。比如在《太阳照样升起》中,生活即是虚无,主人公杰克不得不消极地接受生活的不公正和无理性;在《永别了,武器》中,命运邪恶而强大,亨利上尉的幸福和爱情注定要被毁灭;在《有和一无所有》中,摩根徒劳地反抗命运,难逃一死;到了《丧钟为谁而鸣》,作者的世界观已略有变化,虽然乔丹仍不免一死,但死已不能使他惧怕或沮丧,或者说乔丹主动选择了死亡;《过河入林》中的上校更明显地、积极主动地反抗命运的摆布,知道死期将至,他要决定自己就死的方式――热烈地生活――这是对死的蔑视,也是对命运的把持。至此,海明威在思想深度上已有所突破:人不再完全被命运所左右,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自己的生活。《老人与海》则标志着其新的世界观的确立。

人对自己的命运是可以选择的,这种选择界定了一个人是英雄还是懦夫。桑地亚哥的悲剧遭遇一半归因于命运,一半归因于他自身。老人本可以接受自己已经老了这个事实,不再打渔,或者像其他渔民那样,在近海打渔。因此,他孑然一身出海虽然有客观原因,即渔民们怕沾上厄运而疏远了他,但也有主观原因:老人一门心思要捕一条“他为之而生的”大鱼。对老人来说,捕鱼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一项事业,是他毕生经验和技艺的依托。而且老人指望着它来恢复自己昔日的名声,因此捕鱼实则成了老人严肃的使命。这就决定了他不得不一个人去深海,从而开始了一系列恶性循环。所以老人的悲剧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老人桑地亚哥的悲剧性最为显著地表现在他行动上最终结局是失败的。尽管有些人不认为这是一种失败,常常在失败的前面加上“光荣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等形容词,但这部小说确实符合了一种悲剧精神。在这里作者海明威暗示着人类的生存、人类的命运也显得困窘与艰难,自然灾害、战争使人们遭受到了巨大创伤,人们丧失了对命运的把握和生存的安全感,人们为了生存就要努力奋斗,但结局注定是失败的。

2.主人公“准则英雄”们的悲剧性

除了失败的结局,这些“准则英雄”们还具有其他独特的悲剧性。首先,他们不承担更多的社会、历史、道德乃至伦理责任。其次,这类英雄还不具有摆脱毁灭性厄运的能力。他们在向生命极限做必然失败的大无畏挑战意义上的悲剧。因此,“他们的美感不产生在有价值人生的毁灭上,而是体现在这种有价值的冲击行动上。这无疑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英雄。可以说,海明威的‘生命英雄’拓展了美学的悲剧范畴”。这个见解颇有道理,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海明威悲剧英雄的独特魅力。

由此,可概括出海明威悲剧英雄的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关注个体生命的律动与命运。海明威在他最初开始文学创作之时,就特别关注个体生命的孤独、失败与死亡,并坚持把它们作为自己悲剧小说的永恒主题。在现代悲剧的舞台上,昔日英雄一去不复返,而现代悲剧英雄――孤独、绝望与失败的生命个体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备受折磨,在各种不可承受的重负之下,不畏艰难,奋力前行。其二,在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的选择上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取向。在海明威最具有代表性的四部长篇小说的写作过程中,他的价值侧重曾发生过反复与摇摆,但是最后的落脚点还是个人价值,侧重于这个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上。从《太阳照常升起》展示人类生存的悲剧性处境,《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拒绝无尊严、不悲壮的死亡,到《丧钟为谁而鸣》中,海明威试图以社会的价值取向作为自己和自己的小说主人公的基本价值观,从而赋予他的悲剧主人公以更多的社会和历史的内涵。此后十余年,海明威似乎沉默了,但是,海明威在此期间把自己一生的艺术探索所积聚的艺术能量全部释放出来,升华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到了他的最后的杰作――《老人与海》之中。

《老人与海》一经发表,人们便意识到海明威的悲剧艺术探索达到了巅峰。在《老人与海》中,他隐匿了一切社会、历史的背景,最大限度地淡化了人际关系,最后只剩下一位饱经沧桑、傲然不屈的老渔夫,于水天一色的浩瀚大海中搏击风浪。这仿佛是天地初开的神话时代,老人挑战的已不是命运、社会,而是自然与人本身的生命极限。老人不愧为孤胆英雄,在永恒追寻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小说最后留给我们的那一幕可谓意味深长:船旁悬挂的马林鱼骨架――这既是老人失败的记录,又是他不屈精神的象征。在这部高度浓缩的小说里,感觉敏锐、富有想象力的读者不难感受和想象冰山之下隐藏的那八分之七,领略海明威这部力作的全部价值,以及海明威式悲剧英雄的独特魅力。海明威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威武、雄壮的悲剧英雄,其深刻原因就在于他能把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悲剧观升华成艺术意象,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悲剧小说。他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参战的实际体验中感悟到了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性和无意义性,然而在认识到世界的荒诞性与无意义性之后,他并未失去对人的主体性价值的信仰,也没有悲观绝望、一蹶不振,恰恰相反,他像一位勇士踏上了反抗荒诞性的漫漫征程,通过自己的人生搏斗与艺术创作实践消解着现实人生的荒诞性、无理性,努力在虚无的世界上挖掘和创造着人生的意义。

《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人格力量就在于他在征服的过程中,能看到完全彻底的生命实在,能反观自身的生命的最高本质,能意识到人类的精神和不朽。正是在同那个荒谬世界的反抗中,显示了他生命的无限魅力”。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是在这种抗争和追求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正因为海明威对于人生追求的肯定,他的小说才有一种令人振奋的悲剧精神。

3.孤军奋斗的无奈和必无出路的悲剧性

海明威虽是一个伟大作家,但只是一个资产阶级作家,他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看透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这就决定了他的硬汉主人公的命运,他们虽体现了人类的自我尊严,显示了生命活着的力量,但同时又是孤独、单枪匹马奋斗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他们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

海明威是孤独的,他的硬汉主人公也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从哲学意味上,虽可以说是一种臻于人生巅峰的体验情状,但毕竟只体现出一种生命存在并敢于直面痛苦的个人勇气,这种纯粹的个人奋斗所表现出来的努力如同古希腊神话中推石上山的西绪弗斯一样,悲壮而又无可奈何。海明威虽张扬了人的个性和精神力量,但他只是一个存在主义者,并不是社会革命家,他使生命有意义的也仅仅是使生命的过程里显得轰轰烈烈,却不能使我们看到胜利的前景和未来理想的曙光。

乔丹虽说是处于群体之中,可是这种单枪匹马的感觉始终没有离开他,从巴勃罗逃跑后,乔丹的大段内心独白怨天尤人中可以看出来,他并没有和他的群体溶为一体;桑地亚哥的孤独无奈,作品以他三番数次的话语来表示:“要是孩子在这里多好。”在《有钱人和没钱人》中,海明威更是借硬汉主人公船长之口,不得不说出:“一个人单枪匹马是……什么也干不成的。”

既然“一个人单枪匹马是……什么也干不成的”,于是海明威想到了死。在海明威的作品中,许多硬汉付出了身体甚至生命的代价,他自己也称经过死亡,“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在小说中他也曾借人物之口,以莎士比亚的名言进一步抒发对死亡的鲜明态度:“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在乎,人只能死一回,咱们都欠上帝一条命,不管怎么样,反正今年死了,明年就不会再死。”死亡在他的笔下成了一种生命存在的实证,“死是最真实的存在”,海明威在以死来颂扬生命可贵的同时,也面对着除此别无他途的困窘,他本人也好,作品中的硬汉人物也好,都陷入了这种两难境地。诚然,这种死亡的确可作为生命辉煌的明证,但它必然是以肉体的灭失作为代价的,因此,就是给它套上再耀眼的光环,它注定还是悲剧。因为无论死亡被赋予何种真理的色彩,毕竟人类的生存价值并不仅仅以悲壮的消失为前行的唯一动力。正视死亡,选择死亡,是自由的人性,但面对未来更需要的一定是勇于承担生的孤独和寂寞,丧钟不仅为敌人而鸣,而且是为乔丹而鸣,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海明威的硬汉形象没有超脱出西方文明的枷锁,没有带来新世纪的曙光。

4.结语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曼努埃尔、杰克、乔丹、桑地亚哥等一系列硬汉,他们终究是西方社会的产儿,时代的局限使他们不可能找到一条真正的出路,他们的悲剧也就是必然的了。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海明威在弘扬一种人类的行动精神;从美学意义上来说,海明威贡献给人类的是一种悲剧美,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崇高。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无望却满怀希望地投入到这场旷日持久并注定要失败的人生搏斗中,决不妥协,决不放弃,直到最后在无法再像以前一样能精彩地活着的时候,他悲壮地死去。他在自己的重要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迷惘者”,这些主人公像作者一样勇敢地面对孤独、失败和死亡,并用自己的行动进行着悲剧性抗争与追求。

参考文献:

[1]杜小明.超越死亡的凯歌[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4:43-46.

[2]金虹.海明威的悲剧意识与死亡情结[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6:110-111.

[3]胡荫桐,刘树森.美国文学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李华.对海明威硬汉形象的精神解读.语文学刊,2007,(7).

第9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

[关键词]老人与海 圣地亚哥 “硬汉”精神

欧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上个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和短篇故事作家之一。他是“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言人,也是第六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人。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对现当代美国和世界文学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海明威的一生既丰富多彩又富有传奇性。海明威将自己的品格、意志、理想溶进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杰出的“硬汉形象”,尤其是《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是海明威“硬汉形象”的经典,是海明威精神的完美体现,是海明威的化身。

《老人与海》的情节十分简单,主要讲述一个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已经连续84天未捕到鱼了,因此同行都远离他,连最崇敬他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强迫下离开了他。可老人没有放弃,第85天老人独自一人出航到很远的地方,竟然捕捉到一条比自己的渔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可大马林鱼是鱼中豪杰:它机灵、沉着、“搏斗起来一点也不惊慌”,老人凭借自己丰富的打鱼经验与精湛的技巧,经过两天两夜的生死搏斗,最终制服了这条大鱼,并把它绑在船边上,但在归途中,又被成群的鲨鱼轮番侵食。尽管老人奋力拼搏,最终还是抵挡不住凶猛的鲨鱼的进攻,当回港上岸时,老马林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了。

这部小说之所以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在于它塑造了一个海明威式的英雄形象:向往斗争,敢于拼杀,精力旺盛,意志坚强,永不认输,坚强拼搏,忍受孤独,蔑视死亡。圣地亚哥是海明威硬汉性格塑造的飞跃和升华,使“硬汉性格”的塑造达到了顶峰。圣地亚哥不是单一的勇敢,他对亡妻感情笃深,对乡亲慈爱和善,具有道德上多方面的优美性格。他一改以前硬汉英雄自我欣赏式的怜悯和徒劳的反抗,而是平静地接受自己的命运,体现出超越的人格魅力和更强大的生命力,完美地体现了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样一种崇高、伟大的“硬汉”精神。

首先,圣地亚哥所处的历史背景

《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巴恩斯、《丧钟为谁而鸣》的罗伯特乔丹,这些英雄都是历史和战争造成的,而《老人与海》的背景却不同寻常。这里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斗牛场的喧嚣,没有年轻的浮躁和激情,只有一位年迈的渔夫在深海中孤独地试图从大自然中收获。忍受孤独是硬汉形象的特征之一。这是一个年迈力衰的孤独的老者与凶悍的大自然的搏斗。如果说战场上的乔丹身后还有他的战友的话,圣地亚哥的四周只有随时都能吞噬他的敌人,他随时面临失败和死亡。一个年老无助的渔夫在博大深邃且神秘莫测的大海面前,显得那么孱弱渺小、孤独无助。但他并没有向注定的命运低头而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忍耐力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着。他在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面前保持了非凡的毅力和人的尊严。海明威让这个老渔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人们常称道的“硬汉子”性格,更多的是海明威那看似矛盾却意义深邃的人生哲学,对人的价值和人的命运的思考。

其次,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

容貌:圣地亚哥是一个“独自在大海里的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他历经风霜、饱受艰难,岁月的流失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了,可是他的那双眼睛“跟海一样蓝,是愉快的,永不服输的”,还有他那虽然老迈却依然倔强坚挺的双肩,都让我们认识到这他虽然一生历经沧桑、厄运连连,却是一位性格刚毅的老人。他从未被困难所击到,而总是对未来充满希望。

语言:老人的口气豪迈而自信,他十分清楚自己体力上的弱势,但他也十分相信自己在意志和经验上的优势。他的话简短有力,没有多余的词,没有附加的解释,同时也坚定了小孩和读者对他的信念。

行动:圣地亚哥的行动正如他的言语一样,简洁而精确,没有多余的动作。他的每个动作似乎经过精确计算,决不多浪费一点精力。如他脱衣睡觉的动作,轻捷而实用,读起来让人如身临其境。

他简朴,贫困而不寒酸,谦卑而不低贱,动作之中自有一股尊严,令人敬仰。海明威在这一人物身上寄托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信念。无论环境多么困苦艰难险恶,无论一个人的地位高低,保持人的尊严是最重要的。这种尊严不会由于财富的多寡,运气的大小而增减,它是真正美好的人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第三,圣地亚哥是“硬汉子”精神的最佳体现者

圣地亚哥与命运和死亡的勇敢抗争成为海明威笔下最完美的硬汉子。他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以坚韧的毅力承受巨大的灾难而始终保持人的尊严,完美的体现了人生永恒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淋漓尽致的阐释了海明威的死亡主题“生命因死亡而永恒,精神因死亡而大放异彩”。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汉形象的最后总结。贫穷又不走运的圣地亚哥的命运是悲哀的,但他却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打不败的失败者”。海明威的硬汉子品格像精灵一样铮铮依附在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上,这便是海明威式“硬汉”精神的象征。

尽管笔下的老人是如此坚强,尽管《老人与海》为作家赢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病痛的折磨、身体机能的衰退和超越自我的艰难仍然击垮了海明威。他选择了自杀,给后人留下一段永远读不懂的传奇和一个永远令人敬仰的硬汉子形象。圣地亚哥的“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话实为作者的自杀作下了一个注脚──反过来,既然注定要被打败,不如早被毁灭,正是这一悖论把一名擅长塑造硬汉形象的伟大作家推向了死亡。人真的是很奇怪的动物,为何有勇气面对死亡,却没有勇气面对失败呢?难道失败真的如此可怕吗?

参考文献

[1]Miles Donald“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M]. Newton Abbot, England: Levid and Charles,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