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寻人启事阅读答案范文

寻人启事阅读答案精选(九篇)

寻人启事阅读答案

第1篇:寻人启事阅读答案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学法指导,得体有效

学法指导,首先在于教师深入剖析教材,透彻把握教材特点,找准学法指导的渗透点、训练点和切入点,这样的学法指导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比较阅读,开拓视野

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 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裁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

三、求解阅读,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展,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 ;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可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四、鼓励质疑,发展智力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 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那就是“水道渠成”了。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从而促进他们智力发展呢?⑴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是掌握知识经验的重要前提。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师要教会他们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就引起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多读多想,精读细想,逐步学会思考问题。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教学中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如初读课文时提出“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第二遍阅读时,思考:“小鱼、 老黄鱼、 燕子为什么不借尾巴给它?从哪些词句中看出?” 第三遍读课文想一想“小壁虎需要借尾巴吗?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促使学生眼到、心到、手到。“俯而读,仰而思”逐步养成用心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⑵教师的提问还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想象。有不少课文没有把事情的经过明确写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教师应在课堂中重视启发学生的想象。爱因思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如《坐井观天》的结尾,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吧! ”教到结尾时,我问:“青蛙后来会不会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呢?这一提问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浪花。他们经过讨论,个个争着发言。有的说:“青蛙对小鸟说:‘去,我才不信呢!有的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想看一看到底谁说得对,就用力一跳,跳出井口一看,惊奇地说:‘啊!天空真的是无边无际,大得很呢!同学们想象得多么合理,”’多么好啊!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把作者蕴藏在作品里的意义形象地再现出来,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⑶“学贵有疑”。问题是启动思维的关键,是点燃智慧的火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争议问题,就是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提的问题越多、越深刻,争议越激烈,学生就越能在激越的氛围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始终处于“饥饿”的状态,不将课文中的问题细咀细嚼给学生,而是留有余地、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 提出问题。同时还注意及时激励和引导,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难,不一手包办,而是通过小组讨论或让他们查字典、查资料解决,或通过认真读课文来解决,或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解决。总而言之,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打开智慧的大门。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用法,大至篇章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五、创新阅读,开拓思维

第2篇:寻人启事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提问能力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寻疑”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启迪思维、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本文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谈谈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

一、在文章标题处“寻疑”

如教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时,在引入课文、出示课题后,让学生集体朗读一遍课题,然后很自然地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略一思考后,很快就想到:“苹果里面怎么会有五角星呢?”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处,教师立即给予肯定,但是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自学课文,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学生跃跃欲试,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主动讨论探究,最终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学生们还读出了一个启示:换一种角度想问题,就会有新发现。学生体会到不让老师牵着走的自主学习的乐趣。

二、在课文中心句处“寻疑”

西师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看海》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看海是件愉快的事,尤其是看上潮时的海。”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中心句,并弄懂中心句的意思,明白句中的关键词语是“愉快”和“上潮”。“愉快”的意思是快乐、开心的心情。“上潮”是大海涨潮。中心句的意思是:看大海涨潮是一件开心快乐的事。这样,学生就对全篇课文有了一个总的印象。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中心提出问题,学生很容易抓住要领,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看大海涨潮是一件开心快乐的事?涨潮时大海是什么样子?学生的问题已经清晰地体现了学习的思路,整体把握了文章的框架,便于进一步深入细读课文。

三、在课文关键词句处“寻疑”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时,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找出文中重点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第一个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第二个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这两个问题就是概括全文的关键问题。在这里,老师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激励者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关键句子,联想生活体验,指导学生主动寻疑问难,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亢奋的状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在标点符号处“寻疑”

文章中标点符号以省略号、引号、破折号中表达的意思较为复杂。这几种符号往往藏着作者写作的巧妙构思和深刻内涵。如果学生能抓住这些符号在文中的用法及独特意义,就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从而深刻领悟课文的意义。

第3篇:寻人启事阅读答案范文

阅读理解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对内容的整合能力,答题要答到点上。而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除了做题目外还有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答题模板。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步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步骤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a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高考语文阅读做题技巧一)、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即写什么——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

答案表述的原则: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在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

1)、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二)、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要求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3).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三)、审美鉴赏性试题,属于文学评论中的一种,是读者对作品的观点和看法,即短文赏析的中心论点;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其艺术效果,把握其独特风格,进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6)、从文章结构鉴赏:①铺垫呼应,结构严谨。②前后对比,鲜明突出。③先抑后扬,曲折有致。④环环相扣,层层深入。⑤先总后分,层次分明。⑥板块结构,美观严谨。⑦一线贯之,形散神聚。⑧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注: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答题时只需紧扣一个方面,从某一角度赏析,选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

高考语文阅读常考题型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分析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

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

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

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例题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有什么特色?

文首:1)结构上,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统摄全篇、奠定基调、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2)内容上,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或中心(记叙文、小说),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首尾呼应、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这些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等。

例题2、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考查方式: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例题3、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答题模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直抒胸臆,展现了作者……的胸怀或思想情感。

主题句一般是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例题4、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意思?

关键词句位置:文章每一段特别是首段或末段的首句或末句,文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第4篇:寻人启事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 整体性原话文眼常规

在初中阶段的考试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好多同学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却无从下口,导致出错率过高。诚然,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但在短时间之内也有规律可循。如果在做题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问题将会变得比较容易。

一.文章的整体性

首先一点,要把文章看做一个整体,而不是单个的去分析句子与词组,应为我们知道,特定的语境才能产生特定的意义。单一的句子离开文章并不能表达出它潜在的的含义。所以,在文章的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前后呼应与连贯,前边有后边的伏笔,后边有前边的揭示,并且,文章中的潜台词更需要加强对文章整体性的了解。阅读时,遇到特别难以理解的句子时,完全没有必要死死盯着这个句子,非要读懂,那只是牛劲,而不是技巧,你可以放过这个句子,继续往下读,在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了解之后,问题很可能就迎刃而解。

二.找原话

找到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当然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抓住文眼

初中英语的阅读理解难度并不大,无非就是一些故事类的文章。此时要注意,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相当关键。第一句他会告诉你文章的人物,时间,地点及故事情节,了解了这些也就了解了大体的故事情节,对下一步的阅读会在一定程度上铺平道路,解除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最后一句会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一个揭示,有时会像相声中的一个包袱,突然抖开,让你豁然开朗,同时,对刚才文章中模棱两可的句子,甚至段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5篇:寻人启事阅读答案范文

②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④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⑤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⑥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有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20、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3分)

21、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十分重要”?(4分)

22、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子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3分)

23、文中第⑤段中“由此”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3分)

24、文中第⑤⑥两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5、“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段中的观点,举出一个自己的生活实例谈谈。(4分)

答案:

第6篇:寻人启事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题型;解答技巧

在高中英语考试中,阅读是一个难点与重点,要求我们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抓住文章写作方向、主旨大意。在高中英语阅读难度的增加下,阅读题材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很多同学在解答时会遇到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可以掌握正确的阅读步骤和题型解答技巧,就可以解决阅读中的困难,提升解题的准确率。

一、高中英语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高中英语考试中,每一类题型的分配时间是有限的,在日常训练时,需要严格把控时间,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在遇到生词时,可以根据构词法来理解,根据前后文意思进行推测,如果难以解决,可以跳过这个生词,避免生词阻碍了后续的阅读。此外,我们还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步骤,在阅读前,先对文章进行大致的浏览,掌握其中的粗略意思,根据题干关键词找出关键词的出处以及相关的信息,对于没有得出答案的题目,可以重新通读一遍文章再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最终的答案。

二、选择科学的解答技巧

(一)分析文章主旨大意

在阅读理解中,有大量的主旨大意题,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中,但是目前主旨题的考察越来越模糊,考察的并非文章中的直接内容,有些题目考查的是关键词,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关键词来解决。还有一些选项是更换了表达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主旨的过程中分析出每一个选项的含义,利用排除法来排除干扰,才能得出准确的选项。部分同学在阅读时,很容易被生词打乱阅读思绪与节奏,产生厌烦情绪,这都不利于后续的学习。对于没有出现主旨的文章,在解答时很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即选项内容是文章的部分内容,并非全部主题,为此,我们需要学会在综合各个段落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归纳,得出文章的主旨。

(二)正确理解文章的语义

在解答语义理解体时,我们要先认真的阅读题目以及选项,找到关键词对应的文章内容,认真对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在分析相关的提醒时,大多为复杂的句型,需要我们结合已经学习到的语法知识进行解读,总结其中的情感色彩,一般情况下,语义理解词语大多为简单词汇和生词,具体含义在环境的变化下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们在解答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含义进行分析。在解答语义题型时,不仅可以从关键词与词汇角度分析,还可以结合解题技巧从语义理解题答案中选择,结合生活知识来一一排除。总之,对于语义理解题的解答,既要考虑到文章和词语的含义,还要合理应用解题技巧,在节约时间的同时提升解答正确率。

(三)把握好文章的细节信息

阅读理解中的细节信息题是为了考察我们对于文章细节的观察与把控能力,高中阶段的阅读题目具有一定的难度,细节信息题我们往往无法直接在文章中找出答案,需要进行详细的对比和分析。在解答时,需要先根据文章关键词来定位,查找信息位置,再仔细阅读段落与文章中的内容,抓住核心词汇,留意文章的细节。此外,还要关注细节题干,如文章中提到的“not true”、“except”等词语,很多同学由于时间紧张,没有仔细看清楚文章内容就急于答案,失分情况严重。我们需要尽量避免这种问题,提升专注力与解题的耐心,锻炼自己的心理能力。

(四)解读文章的情感态度

作者的情感态度对于文章写作脉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说明文中,有些词语可以起到修饰性作用,这些词语中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情感与观点,在一些议论文中,作者会利用客观事实支撑自己的论点。在解决情感态度题时,我们需要寻找出文章中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认真来理解文章的含义,并非文章中出现过该词语就代表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比如作者也可能会先引出别人的观点,进而对其进行反驳。

(五)加强课后阅读

在课外,我们需要主动摄取一些阅读材料,阅读英语应当轻松愉快,也可以轻松愉快。要做到这一点,阅读材料的选择是首要的。也就是说,要选择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而又能启发心智的材料(或书籍)。这类书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可读性很强,让人立即产生阅读的欲望,一旦上手,就放不下来了,不会感到学英语是沉重的负担了;容易读,不大会产生阅读障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

三、结语

要达到理想的解题效果,我们需要把控好阅读节奏,根据不同题型来选择解题技巧,只要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就可以解决我们阅读活动中的拦路虎,让我们的“听”、“说”、“写”能力在循序渐进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军.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五册Unit 5 First Aid为例[J]. 英语教师. 2016(11).

第7篇:寻人启事阅读答案范文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在对小说阅读的设题也是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展开的。

例如2012年高考语文新课标试题《马裤先生》一文,问题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考查的是作品第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问题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考查的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2012年高考江西卷《报复》一文第16题:“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及第17题:“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考查的要点都与小说结构分析有关。

上述例子中,人物形象赏析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的考查归结于对小说结构的分析,是另一个重要的考点。

小说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与主题的把握在作品解读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作品的主题的把握,可以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也可以从小说的精巧构思方面来思考。另一方面,在解答有关三要素的问题时,也要紧扣小说的主题来思考,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考三要素对主题的表现所起的作用,方能始终围绕着作品的原意来答题,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解读导致踩不准得分点。这就是在解题过程中具有主题意识。

主题意识,具体表现为在审题过程中,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品的主题是什么”“问题对象对主题的表达有何作用”等问题;在组织答案时紧扣住主题来表述。

二、案例分析及策略探究

基于主题意识的前提下,对作品结构与人物形象相关问题的解答案例、策略如下:

(一)考查作品结构问题的答题策略。

涉及作品结构的问题,多从环境描写、某一情节设置的必要性等方面设题。结构是作品的形式,形式是为内容、主题服务的。所以,涉及结构的问题,在审题答题时要有主题意识。

我们先来阅读海南省07年高招测试语文(二)阅读题《界河》。

阅读这部小说,透过士兵们冒着付出生命的危险也要投入界河的怀抱这一情节,以及河两岸的鸟儿自由飞翔、亲昵的打招呼等环境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作品现对士兵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十分关注、充满向往之情;通过主人公没有开枪的情节,讴歌了心地善良的人性之美;而几个士兵及主人公在下河后均死于敌人射杀的情节,则凸现了对战争的残酷与扼杀人性的反感情绪。

在把握小说的这些主题的前提下,我们来思考下面的考试题:“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这道题的策略是围绕小说主题来思考答题要点。

这个问题表面上指向小说的结尾段落的去留问题,考查对作品结构思路的把握,实质上是考查对小说主题的深层次理解。如果没有紧扣住战争的环境,而构思上安排主人公终与敌人和平相处,而不与前三个士兵一样死去,不仅不合故事背景不合现实常态,也使得作品的主题不能集中突出,不能深入为对战争的抗议与指控。因此,应思考两个问题: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小说结尾的去留与小说主题的表达有何关系?组织答案也应紧扣着“战争”与“人性”这一主题来表述。

该问题的参考答案是:保留现有结尾更好。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陡然生出波澜,情节出现撞击心灵的高潮,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悲剧性的结尾与前面所描写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艺术上强烈的感染力。从主题上看,悲剧性的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答案中,“结构”和“表现手法”两个小点的表述,是从问题对象——结尾段落对小说主题的表现有何关系的角度思考而来的,它们是增强主题的方法手段;第3小点“主题”则直接表述出作品深层次的主题,是从“主题是什么”问题思考而来的。答案的要点均围绕小说的主题来表述。这一审题答题的过程,体现了主题意识发挥的作用。

(二)考查人物形象问题的答题策略。

人物形象分析是小说阅读题的必考点。人物形象离不开环境影响和在情节中的展现,同时,也离不开对主题的表达。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也应该是基于主题意识下展开的。

阅读2012年高考辽宁卷小说阅读题《最后的黄豆》

问题1如下: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题目中“嚼黄豆”是小说主要人物的一个习惯动作,而且问的是“在全文”有何作用,因此回答本题除考虑到结构上起到线索的作用外,主要应围绕小说三要素与主题的关系来分析。

思考这一问题,首先明确考查的要点是人物形象分析,透过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欣赏作品的内涵。其次,概括小说中的情节,把握作品主题:在爷爷各个生活阶段,他都爱吃黄豆。偷师学艺时、创业有成时、娶妻结婚时、儿子败家时、临终嘱托时,各个人生阶段的不同遭遇中,吃黄豆都是爷爷情感的表达方式,是爷爷对人生态度的表现。对爷爷这一形象的塑造,作者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本题答案是: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②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③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创业致富的强烈自立精神的褒扬。

问题2: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该题借探讨标题之名,行主题探究之实。紧扣小说的主题,思考标题中的修饰语“最后的”,可知作品的主题重点落在爷爷临终前手中紧紧握着的“黄豆”,以及爷爷对我关于“黄豆”的嘱托。“最后的黄豆”既是“爷爷”留给我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也是“爷爷”留下的人生教训。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像小说中的父亲,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能挥霍一空。题目中“最后”可谓“题眼”,引人深思。

该题的参考答案是: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上述的两个题型的解答过程始终是紧扣作品的主题来展开的,是基于对作品整体把握感悟前提下进行的。这样一个思维过程能有效地避免断章取义地理解文义,能有效地避免在考题中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误区。基于主题意识的答题策略,不仅适用于涉及到结构、人物形象分析的考点的思考,也适用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其他考点。学生只要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一文学理解规律,以理解作品主题的前提,来思考关于词、句、篇章结构等问题,这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个行之有效的答题策略。

第8篇:寻人启事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探究

阅读是文字的眼睛,是语文的精髓。随着知识的积累,阅读难度和强度会不断增加。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容小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技巧要从小学抓起。下面笔者谈谈阅读教学技巧的两点做法。

一、课前导入的技巧

1.激情导入,扣题质疑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上课伊始,教师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例如,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教师可以先播放黄河各时期、各流域的画面,接着提问:“看了黄河的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想?”最后教师引出画外音的导语:“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近2000年,她却变成一l多灾多难的祸河。”这种以黄河前后截然不同影像的鲜明对比,可强烈震撼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故事导入,以情激情

小学生爱听故事,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启发。在课堂上前几分钟,教师可抓住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用与文本情感相关的故事导入新课。比如,学习《自然之道》时,教师可以用缓慢低沉的口吻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关违背自然规律导致不好后果的真实故事,如将受伤的鸟儿带回家精心治疗后,为了避免它再次受伤害,就把它关在笼子里细心喂养,鸟儿却因此失去了自由不肯进食,最终死亡,从而引出了“道”,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感知主题,让学生展开心与思的交融。

3.设置悬念,诱惑求知

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别关注。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可以设置悬念,引发质疑、解疑,刺激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例如,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同学们,空中飞着一只大雁,用哪些办法能把它们打下来?”(假设性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争先恐后回答:用枪打、用箭射、用弓弹……至此,教师先肯定了学生答案的正确,但话锋一转,追问学生:“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绝,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一只大雁射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拿出课文仔细阅读,从中找出答案。”通过悬念诱惑导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认真读书、思考。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1.激励性提问,蕴含魅力

激励,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评判方式,教学活动区间采用激励性的提问,讲究语言艺术蕴含的魅力,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激情与欲望,让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实效。例如,教学《跳水》一文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还有其他的办法使孩子得救吗?”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让他们广开思路、集思广益寻求答案。学生纷纷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此时,教师引导点拨,比较答案,选择最佳办法。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得出结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加深了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灵活性提问,训练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巧妙地设置提问,捕捉“节骨眼处”的问题来体现学习的重难点,以此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文中的“神机妙算”一词集中地表现出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如果只停留在解释上就难以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从另一个角度问学生:“诸葛亮借箭若没有成功,原因是什么呢?”然后从诸葛亮通天文、善用人、懂心理、晓兵法、精打算五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假设,一一否定,学生理解了“神机妙算”的含义。这样的提问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让其发挥了想象力。

3.创造性提问,发展智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教师应采取创造性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发展智力、开发思维、培养能力。例如,在教学《南辕北辙》寓言时,“那个人能不能到达楚国?”如果直接问学生,学生肯定回答 “不能”。设计这样的问题就毫无意义了。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问:“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若有足够的费用,照这样一直走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呢?”这样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了。讨论结果答案不唯一。这样的提问,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阅读课堂有效、高效。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教学技巧”,展示出独特魅力,这样才能使课堂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学生才会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连彩虹.让语文课堂富于艺术生命[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9).

第9篇:寻人启事阅读答案范文

纵观近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阅读试题,说明文阅读试题的分值仅略次于记叙文,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考查的热点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辨别文章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理清说明的顺序;概括说明的内容;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文段的结构;进行与文段有关联的个性化表达。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考生在解答说明文阅读试题时,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等常写错或答错,丢失了不少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线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考生解答说明文阅读题呢?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一、总结知识点,巧编顺口溜

说明文要考查的知识较多,不少考生由于平时记不住知识点或对知识点模糊,加之考试时间紧,任务重,他们便胡乱答题或不答。现笔者通过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说明文阅读题的一些答题技巧和主要知识点编成顺口溜如下:

解答阅读说明文,

读懂文章明中心,

题意一定要审清,

答案(提示)多在文(题)中寻。

遇题不要慌,

邻句把忙帮,

邻句不在家,

思考来开门。

一两句话过渡段,

承上启下作用判。

拼音字词题出现,

要靠平时多训练。

如果遇到主观题,

不好回答莫放弃,

联系生活好答案。

概括段意记清楚,

抓住中心总结句,

不要忘了过渡句,

善于归纳有好处。

说明结构有四种:

总分并列与连贯,

加上递进要弄懂。

说明方法有十种: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下定义、分类别、引资料,

打比方、作诠释、绘图表,

再加一种摹状貌。

说明顺序有三种:

时间、空间和逻辑,

提示词语是信息。

说明语言要知道,

准确、简明、缜密好。

顺口溜编成后,在教学教材说明文前,可先让考生把顺口溜熟读成诵,牢记于心。由于是顺口溜,考生能较快记住,不少考生容易把说明方法中的“列数字”写成“例数字”,通过熟记后,自然容易避免写错。然后再对照范文引导考生认真分析顺口溜中所涉及的知识,考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自然就能牢记顺口溜于心间。

二、借住顺口溜,速答阅读题

考生通过说明文的学习,基本掌握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段结构等知识点,然后引导考生解答说明文阅读题,以提高其答题能力。下面以南宁市课改试验区2007年中考试卷的说明文阅读题为例,具体解答如下:

[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饮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乙]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极为工整、对称。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多是分左、中、右三扇。殿内的梁、柱高大,房屋宽敞而略显阴暗。这样的园林建筑似乎缺乏自然之趣,但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的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无不在烘托气氛中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棱上的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竟无一相同。

17.从[甲][乙]两个文段可知,在建筑布局上,苏州园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北京园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2分)

18.[甲][乙]两个文段所运用的说明顺序是()。(2分)

(A) 时间顺序(B) 空间顺序

(C) 逻辑顺序

19.[甲][乙]两个文段各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每个文段列出一种即可。(2分)

答:[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

20.[乙]段划线句“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中“如此”具体指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考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回答:

17要求回答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的特点。(题意一定要审清弄准)通过读文明确: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归纳答案:不讲究对称。故宫、颐和园(北京园林)等建筑金辉煌,布局极为工整。归纳答案:讲究对称。(答案多在文中寻)

18要求回答[甲][乙]两个文段所运用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和逻辑。通过读文明确:无时间及地点提示性词语,(A)、(B)两项排除,答案为(C)逻辑顺序(从整体到局部)。(提示词语是信息)

19要求回答的是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有十种……摹状貌)通过读文明确:[甲]我国的建筑……好像故意避免似的。归纳答案:作比较。[乙]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例如颐和园的长廊……竟无一相同。归纳答案:举例子。

20要求回答“如此”指什么。(题意一定要审清弄准)读文明确: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辉煌……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答案多在文中寻,遇题不要慌,邻句把忙帮)归纳答案:屋内的摆设也要求严格工整,对称。类似考题在近年的各地中考试卷中,屡见不鲜。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不再一一赘述。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