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厂实训总结范文

工厂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工厂实训总结

第1篇:工厂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实训工厂;运行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校中厂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0-0046-04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校办产业优势,创新“校中厂”运行模式,有效实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是当前高职院校应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面对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社会发展需要,遵循“优化结构、提升效益、注重品质、充实内涵、改革创新、办出特色”的工作方针,以“面向社会、面向人人、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学生”为己任,以“培养学习型、员工式、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为愿景,以“打造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高职院校”为目标,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不断完善“校中厂”运行机制,构建了基于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实训工厂”模式,有效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一、内涵界定

“实训工厂”是将工厂的环境与项目引入学院,在学院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真实的实训生产场所,使学生得以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必需的各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将“实训工厂”界定为:针对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能够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并可开展技术服务而建设的实训生产场所。“实训工厂”具有独立的法人性质,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发展形势,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和技术服务活动。具体而言,“实训工厂”主要体现三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次,“实训工厂”具备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生产实训中学习锻炼专业技能的教学属性,集中体现教学做一体的特点;第二层次,“实训工厂”具备促生产、讲经营、重效益、产利润等方面的企业属性,学生的实训内容和岗位工作相对接,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第三层次,“实训工厂”具备在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上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科研属性,注重校企深度融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二、“五位一体”的功能分析

“实训工厂”既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逻辑起点,又是实训基地发展的高级目标,其功能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导向性的作用。

教学功能。“实训工厂”按照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针对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各种实践教学。教师利用具体生产任务,把整个生产流程中所需的知识进行串联,形成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组织的新知识体系;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

生产功能。“实训工厂”实现生产与教学的合一,让学生在生产过程中接触到生产的各道程序、产品生产的要求以及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在实习实训中生产一定的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实训工厂”自身的造血功能,保障可持续性发展。

科研功能。“实训工厂”为企业提供种类多元的科技服务,承接企业生产中的应用课题,以及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开发项目。通过应用课题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途径,成为向社会提供将技术创新教育转化为技术创新实践的平台。

培训功能。“实训工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训;对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选拔性培训;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承担对学生或受培训者相应职业技能的鉴定考核工作。

示范功能。依据学校的办学基础和企业在市场体系中的实践运营理论,使实训、生产、科研同步进行,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以高水平、高质量、高品质为建设目标,在同类院校中切实发挥示范引领的功能。

三、“学院主导、工厂主体、多方联动”的运行机制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实训工厂”模式,实施“学院主导、工厂主体、多方联动”的运行机制,即实行学院直接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厂长及领导班子成员由学院聘任;工厂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实施企业化管理,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并不断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各方面沟通联系,实现政、行、企、校多方联动。政府引导行业、企业参与到“实训工厂”运作中,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参与专业设计和课程开发,保证专业职业性和课程应用性;学院依托“实训工厂”完成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的任务,并借此实现理论教学与校内实训的有机衔接。

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实训工厂”坚持“教学实训、产品生产、技术服务”三结合的原则,全面实现“八个合一”,即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生产车间与实训教室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

四、“项目导向”原则下的教学改革

(一)项目实施

“实训工厂”教学项目以真实的产品为载体,通过把工作项目转化为学习项目来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通过对工作任务的调查分析,得出完成每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制定教学项目的内容和标准,在承担真实生产任务的过程中全面落实教学计划。通过项目开发和项目教学,全面规划和组织教学内容,将专业技能培养和承担生产任务相协调,形成合理科学的教学单元,使学生在“实训工厂”的学习和训练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二)组织形式

根据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及认知水平的发展,设计不同层次的实训阶段。第一学期:进入“实训工厂”之前,学生在课堂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岗位认知;第二学期:正式进入“实训工厂”,半工半读,实现学生身份转变;第三学期:加强以项目为导向的实训,强化岗位适应能力,完全顶岗实习;第四学期: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开发;第五、六学期:除日常性的生产实训之外,学生参与产品研发、科技创新及技术服务。

(三)管理考核

对于学生在“实训工厂”实训情况的考核,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劳动纪律、实训态度、平时作业、实训报告成绩以及最后的考核成绩等综合评定;考核按5级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实训工厂”对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企业工作经历证书”,成绩达到优秀的学生给予资金奖励,具体金额根据产生的效益而定。

五、成本控制体系构建

成本控制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即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管理行为。“实训工厂”的生产运营,需要对其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严格监督,发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使运行过程中的各项资源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制在规定范围内。为此,“实训工厂”科学制定成本控制方案,形成了一个多环节、多流程的成本控制体系。

事前评估。以全面了解内、外部环境以及生产运行状况为起点,进行深入评估和详细诊断,对效益成本率进行重点分析。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导向的基本原理,综合考虑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针对风险大、性质重要的环节重点防范。

可行性分析。对成本控制方案进行综合考量,突出可行性分析和测试。在可行性分析过程中,仍把效益成本比率作为重要的财务指标。

方案实施。注重事中控制,不断对比成本控制实施情况与设计方案之间的差异,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情况进行实时纠正。

事后评估。对成本控制过程进行事后的总结、归纳,分析成本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为下一环节成本控制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六、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ISO9000族标准的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即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由美国国防部于1989年率先提出,后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得到不断发展、完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强调从过程上对质量进行管理,主张通过对一个个过程、一个个步骤、一个个阶段实施管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靠持续的变革和改进实现高质量。另外,在质量管理领域还有一个标准,即ISO9000族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质量监控与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质量监控和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标准。ISO9000族标准和全面质量监控在管理理念、运行模式和管理技术方法等方面有十分相似的特点。二者都强调针对相互关联的所有过程进行严格规范的指标性监管,进而为一个组织的建设与运行提供完善质量监控的框架和指南。

“实训工厂”构建作为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要保证其质量最终达成预期目标,必须贯穿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参照ISO9000族标准,对整个行为过程进行科学管理,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策略。为此,“实训工厂”质量管理,从规划总结、规章制度、管理岗位、实训教师、学生发展、设备设施、运行效果、信息建设、安全卫生等9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着手,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按照三个步骤进行全过程管理。第一,策划评价活动。结合实际情况,明确评价活动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组织人员对“实训工厂”质量进行评价。第二,实施质量评价。对照各级评价指标和构成要素,对“实训工厂”进行具体的评价测算,得出评价结果。第三,形成评价报告。根据评价数据和相关资料,形成简明而准确的评价报告,并定期对质量评价报告进行评审。

七、建设成效

学校在服务区域、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学生“四个服务”理念指引下,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大力推进“实训工厂”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服装实训工厂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设备设施总价值近200万元,构建了与服装生产过程相呼应的“理实一体、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集教学、实习、生产、科研、经营、管理、创收为一体的运行模式;下设的雀之灵工作室、制版工作室、样衣试制工作室以及拥有的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是面向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开展工艺训练与创新训练的实践教学平台;内设的市场营销部、技术部、生产部、行政事务部、供应部等部门,支持工厂的内部运营;通过与杭州富豪时装有限公司、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有效合作,引进企业先进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变消耗性实训为效益性实训,年产值达800万元。

机械制造实训工厂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设备设施总价值1200万元,以“定位准确、方法合理、过程保障、效果可见”为总体建设思路,按照企业实际的产品订单和生产模式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变阶段化实践教学为系统化实践教学,变经验性技能培养为策略性技能培养,实现了课堂环节与实践环节、工厂生产任务与学院教学任务的有机融合;与国家电网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等多家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了电器精密零部件、矿山机械零件等生产线,实现了利益共赢,年产值达300万元。

参考文献:

[1]林小兰.专业群教学视角下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1(4):55-57.

[2]周劲松.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及实现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9(16):107-109.

[3]杨丽芳.“教学工厂”办学模式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2011(12):176-178.

[4]赖永辉.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J].职教通讯,2012(3):75-77.

[5]余志雄.高职院校校中厂建设及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6):302-306.

[6]刘诣.高职教育的实训教学模式探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7]王娜.企业质量绩效评价及实证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6.

[8]黄荣春.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

[9]卢美.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Factory in School” Running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he Case of “Training Plant” Construction of Pingdingshan Industr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REN Wen-jie

(Pingdingshan Industr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Pingdingshan He’nan 467001, China)

第2篇:工厂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企业;全员;素质;工程;建设

作者简介:赵汝超(1973-),男,江苏丰县人,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教培中心,工程师;赵海成(1964-),男,山东梁山人,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教培中心。(山东 枣庄 277103)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0-0072-03

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以下简称“十里泉电厂”)隶属于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华电集团公司,是该集团最大的控股公司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电厂,始建于1977年,现有在职职工2199人。十里泉发电厂原有5台14万千瓦和2台30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达130万千瓦,是山东电网第一座大型超高压火力发电厂,被誉为“鲁南明珠”。2007年以来,十里泉发电厂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上大压小”政策,主动关停了四台14万千瓦机组,积极开展扩建两台6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前期工作。目前,全厂总装机容量为77万千瓦。自投产以来,十里泉发电厂累计发电1000多亿千瓦时,为国家上交利税100多亿元。企业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一流火力发电厂”、“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中国企业文化优秀奖”等100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一、促进企业与员工同发展的全员素质工程建设的背景

1.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人才是企业兴盛之本,发展之本。在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发电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十里泉发电厂从2007年开始,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上大压小”政策的号召,全力推进“上大压小”扩建2台60万千瓦级机组的项目前期工作。新的形势,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也对企业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把现有机组维护好,筑牢发展根基;另一方面项目建设需要有足够的人力、智力来支撑。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把企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必须要通过实施全员素质工程,提升员工素质,培养一批胜任大机组建设、运营的人才队伍,确保2台60万千瓦级机组顺利建成投产,实现企业新的跨越和发展。

2.尽快改变企业超员严重、人才匮乏现状的需要

十里泉电厂作为一个建厂三十年的老厂,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和结构呈现出人员总量多,人才相对不足,人才数量与人员总量形成较大反差的特点。截止到 2011年底,全厂在职职工2396人。按照华电集团公司为该厂核定主业定员1665人,超员731人,超员人员占总人数的30.51%,平均年龄已达43岁。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45岁以上人员众多,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35~44岁是生产经营的骨干力量,但人数偏少;35岁以下的青工中,76%都是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比例仅占青工总量的24%。自2005年华电国际公司实施“千万工程”以来,该厂向各新扩建单位集中输出骨干力量300余人。由于高素质人才的大量输出,使得该厂很多关键岗位的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尤其是集控运行人员、继电保护、热控等高技术岗位人才空缺较大。受编制定员和人工成本限制,决定了十里泉发电厂不能依靠大规模人才引进来解决队伍结构性矛盾问题,而必须依靠培训来提升员工素质,把企业的人力资源变成人才资源优势。

3.拓展员工职业发展空间的需要

近两年,华电集团公司、华电国际公司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急需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企业发展增添不竭动力,而且不断开工建设的新项目也为广大员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十里泉电厂作为老厂,有很多员工有能力,也很有抱负,希望能够到新的项目公司发展、创业、提升自己,这是他们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需要人才,员工渴望成才。但由于老厂许多人员没有运行和维护过大机组的经验,总体素质还难以满足新建电厂的要求。必须要大力实施全员素质工程,通过技能教育,强化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为员工发展搭建平台、创建舞台,让广大员工在创造企业价值中实现个人价值,在提升个人价值中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二、促进企业与员工同发展的全员素质工程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以促进企业与员工同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员工队伍综合素质为核心,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通过素质工程的开展,传导先进培训理念,分层次、多渠道培养人才,建立涵盖全员的人才培养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薪酬分配机制和竞争选拔机制,努力为员工打造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提供施展才干的机会,拓展全面发展的空间,实现人才队伍快速成长,员工整体素质不断优化,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以企业战略思想为指引,确立全员素质工程目标

2007年底和2008年5月份,十里泉电厂关停了4台14万千瓦机组,开展“上大压小”扩建工作,以此为标志,企业进入了发展转型期。为确保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十里泉电厂提出了建设和谐美好新十电的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大力开展强质塑形工作,着力解决当前在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机制、队伍素质、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企业资产结构更加优化,管理更加高效运作,人员素质不断提升,全面实现“资产优良,管理高效,队伍精干,企业与职工协调发展、共享成果”的和谐美好新十电的愿景目标。围绕这一发展战略,十里泉电厂作出了实施全员素质工程的决定,旨在通过开展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的全员培训,全面优化干部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着重培养三支队伍:一是干部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讲政治、顾大局、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干部队伍;培养和建立起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的后备干部队伍;建立健全干部考察、任用、考评动态管理机制。二是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支精通业务、技术领先、严细扎实、创新超越的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至2010年培养280名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三是技能员工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支爱岗敬业、作风严谨、技术精湛、一专多能的技能型员工队伍,力争2010年技师和高级技师人数达到130人,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的技能操作人员达到900人,形成以中、高级工为主体,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的结构合理的技术职工群体。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全员素质工程目标,十里泉电厂通过传导先进的培训理念,搭建科学的教育培训平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效解决“人的问题”,致力将巨大的人员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2.创新培训理念,构建培训平台

(1)树立培训是对员工负责的理念。企业实施一项重要决策的最大挑战和难题是如何引导员工转变观念。只要观念更新,思想转变,员工才会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这是工作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由于多数员工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自觉参加培训、提升素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实施全员素质工程伊始,该厂着力于如何让员工在思想上重视培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充分利用该厂独有的宣传优势,通过网站、杂志、图文电视等手段,引导员工树立“培训是对员工负责”的理念。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活动——举办形势分析报告会、开辟网上“加快人才培养大家谈”专栏、举行全员素质工程启动仪式等,让广大员工逐步认清了形势,意识到素质工程是一项既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又与自身切身利益密切相连的系统工程,是企业站在为员工高度负责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重要决策,是企业对员工未来负责的表现,使广大员工接受并支持这项工作,为促进全员素质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2)发挥职工大学作用。全员素质工程要扎实稳步开展,就要对原有的机构进行创新,为培训工作注入新鲜血液,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该厂在原教培中心的基础上,创新设立了职工大学,下设教务处,并结合企业实际,成立了锅炉、汽机、电气、热控、运行等九大教研室,统筹全厂培训资源,形成体系完备、具有一定规模的厂内综合性教学机构。组建了兼职教师队伍,聘用58名具备较强业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治学态度严谨、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担任兼职教师。职工大学成立以来,各大教研室频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了解广大职工培训需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培训。根据调研结果和专业划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开课,覆盖了生产现场大多数工种。各个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全员素质工程培训方案》。职工大学根据企业紧缺型人才和岗位招聘设立相应的培训课程,职工通过自主报名的形式参加培训和考试。职工大学除开展丰富实用的培训课程外,还负责对调整岗位职工进行技能鉴定、达到要求后才能到新岗位从事工作。近两年来,职工大学组织进行了多个生产班组岗位技能鉴定试点工作,全厂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取得了职工大学颁发的合格证书。以岗位鉴定为重要手段的行为模式已基本形成,培训人次逐年增多,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培训规模不断扩大。

(3)加大资金和设备投入。一是先后建成了继电保护仿真室、热控模拟培训室、多媒体电教室等,更新和完善了培训硬件。为基层单位配备了投影仪、笔记本电脑等设备,改善了教学条件,提高基层教学质量。二是开发应用了远程培训系统,充分利用家庭网络优势和软件资源,大力开发应用远程培训系统,扩大培训覆盖面,满足干部职工多元化培训需求。三是设立素质工程专项基金。制定了《素质工程单项奖管理办法》,用于奖励在素质工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与团体;各部门也在每月奖金总额中拿出5%作为素质工程专项奖励基金,对部门内素质工程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班组进行奖励。

3.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全面提升员工能力和素质

(1)以三支队伍为重点,开展综合素质提升培训。一是中层干部层面,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利用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机会,加强理论学习研讨和政策研究。学习内容从上级会议精神、法律法规到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专业知识等。举办党委中心组成员强化培训班和中层干部脱产封闭培训班,加强执行力建设和团队建设。对事业心强、能力突出的干部“压担子”,安排到重要、艰苦的岗位锻炼。加强职能部室和生产一线之间的干部交流,采取挂职锻炼、党政交叉任职等方式,丰富工作阅历,培养复合型干部。设立主任助理、主任师岗位,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形成良好的干部队伍梯队。二是管理人员层面,注重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结合。主要包括分析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等。先后举办了管理学原理、管理知识与风险防范、法律法规知识、“劳动用工风险控制与规章制度建设”、公关礼仪等专题讲座,使管理人员提高了理论基础,拓宽了知识面。每年管理人员参加各类培训达1500多人次。进行管理人员公共课认证考试,通过考试方可上岗,促进了管理人员学习相关知识、钻研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在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培训中,广泛应用课堂教学、主题辩论、拓展训练等多种方式,强调改善心智模式,鼓励员工展现风采,挑战自我。三是专业技能人才层面,注重常规培训与现场实际工作相结合。由于火力发电企业专业技术种类较多,现场作业面较广,需要按照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岗位业务特点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着力加强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专业知识等内容的培训,夯实各级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理论基础,提高专业水平。通过脱产培训、跟班实习、仿真机操作、技术讲课、岗位交流、轮岗锻炼、外出承揽运行调试及检修工程等方式,坚持学以致用,注重效果,按照“会干、干好”的要求,切实提高职工的岗位适应能力。坚持“以比促培”、“一专多能”原则,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在生产现场建立“导师带徒”机制,鼓励有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员工,以“传、帮、带”等方式培训他人,提升现场操作技能。

(2)以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强化关键紧缺人才培训。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是解决人员问题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内部岗位优化配置和对外输出人员配置两个方面。根据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目标,按照超前储备的原则,制定岗位储备培训的总体指导性计划,明确培训的任务目标。内容上做到理论知识学习和岗位技能训练相结合,以提高技能操作水平为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培训,满足生产运营需要。一是加强储备式培训。对管理、后勤、多经等部门符合培训条件且自愿报名参加培训的人员,根据厂内生产岗位和新建项目岗位需求,采取理论和现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脱产集中培训,取得相应岗位资格证书。对各专业现有生产岗位人员,按照不同专业,举办汽机、电气、锅炉、热控等专业培训班,采取半天集中工作、半天集中培训的方式,加快跨班组、跨工种的技术培训,力争基本掌握两个或以上工种的操作技能。对于新项目需求迫切的关键岗位,采取按定员多配置岗位人员进行培训,保障人员储备。为向新建项目输送人才,实现按定员组织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加强递进式培训。低岗位人员进行高岗位技能培训,如:单元长进行值长的岗位技能培训,机组长进行单元长的岗位技能培训,值班员(检修工)进行班长的岗位技能培训等;低容量、低参数等级机组人员进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技能培训,如:30万千瓦机组人员进行60万千瓦、100万千瓦机组岗位技能培训等。在运行、检修岗位中大力开展全能值班培训。辅助系统专业人员进行主系统专业技能培训,如:灰水、燃料、化学专业进行集控运行或机、炉、电等专业岗位技能培训等。三是推行持证上岗。以华电国际生产技能岗位认证和安全技能培训认证工作为依托,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做到先持证后上岗。凡没有取得相应岗位资格证书的人员,将下调一个岗位等级或调整工作岗位。鼓励职工接受多技能、多证书的准备培训和终身教育,自觉提升个人技能等级;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职称考试、职称评审,主动提升个人的资格等级。

4.健全配套机制,为实施全员素质工程提供保障

(1)健全激励机制,激励员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要提高员工素质,企业还必须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要为员工提供适应自我实现要求的上升道路。只有当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前途时,他才有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是针对不同岗位的人员设立不同的晋升道路,让管理人员当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当专家,普通工人当高技能操作能手,使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能通过多种职业通道获得个人发展。二是把“竞争择优,绩效论才”作为人才理念,坚持“人人可成才,岗岗出人才”,为员工创造均等的发展机会,对中层干部、管理人员岗位进行公开招聘,鼓励员工勤奋学习、参与竞争。三是设立了特殊贡献奖,对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绩的职工和集体进行重奖。四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群众性技能竞赛,营造了“人人学技术,个个争当技术标兵”的良好环境。五是对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和骨干职工,给予一定的待遇,组织度假疗养,引导职工学习先进、争作贡献。通过健全激励机制,营造了“想干事”的氛围,提高了“会干事”的能力,加大了对“干成事”的褒奖,取得了显著效果。

(2)完善分配和绩效考评机制,激发员工内在活力。以业绩为导向,修订完善了《十里泉电厂中层干部考核评价办法》,把工作中取得的实绩作为评价标准,增强其主动提升能力素质的动力。以华电集团公司定员为基础,下达厂内各单位定员标准,将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与定员标准相结合,修订完善了《十里泉电厂奖金分配办法》,实行定员内人员奖金全额核发,定员外人员按部门平均奖金80%核发的原则,拉大主业和辅业、关键岗位和辅助岗位之间的收入差距,发挥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吸引、留住骨干人才,引导员工合理、有序地向生产和新建单位急需的岗位流动。

三、促进企业与员工同发展的全员素质工程建设的效果

1.员工队伍素质和结构明显改善

通过实施全员素质工程,持续提升了员工队伍素质。干部队伍结构得到改善,全厂中层干部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97人,比2007年上升了5%;主任助理、主任师等后备人才35名。拥有256名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技师和高级技师人数达到107人,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的技能操作人员达到575人,形成了以中、高级工为主体,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的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群体。在近两年举行的华电集团公司和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该厂共获得两个金奖、三个银奖,三名同志被授予“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华电集团技术能手”称号。选派继电保护、热控、技经等专业人员外出脱产培训,13人取得华电集团高培中心颁发的专业岗位培训合格证书,7人取得国家建筑工程造价师岗位资质,关键、紧缺岗位人才匮乏现象得到了一定缓解。

2.推动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全员素质工程,把巨大的人员压力转化成了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打下了基础。2011年全厂发电量完成43.03亿千瓦时;发电供热实现利润295.54万元,较计划多实现利润2154.39万元。企业安全生产保持长周期记录,累计实现安全生产2118天。机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保持先进水平,成为华电集团公司首批命名的“三星级发电企业”。随着员工技能素质的提升,机组安全运行的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6机组发电量完成20.05亿千瓦时,创投产以来新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和培训氛围,显著提高了企业执行力和管理水平。总结提炼的管理创新成果《“六责”管理在企业中的实践与应用》和《国有老企业发展转型的实践与探索》分别荣获2008年、2009年全国电力行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2009年9月11日,十里泉电厂第一台扩建60万千瓦级机组“路条”获得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批复,企业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第3篇:工厂实训总结范文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深化调整,电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加快各级人才培养是不二法门,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技能人才队伍,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企业的重要举措和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技能人才培养和管理的实践活动,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人才培养、知识技术共享、专业技术精湛的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

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的强化背景

在十里泉发电厂,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在生产一线技能操作岗位上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生产技能操作,能较好完成技能任务的这类群体。一支优秀的技能操作队伍,是十里泉发电厂安全生产、经济运行的骨干力量,也是十里泉发电厂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力量。

技能人才现状

十里泉电厂作为一个建厂30年的老厂,技能人才队伍有两类矛盾迫切需要解决:一是由于近几年来华电国际公司的快速发展,将十里泉发电厂确定为人才培训基地,先后抽调近700余名高技能人才支援公司系统其他单位生产建设,使得该厂很多关键岗位的技能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二是截止到2012年底,十里泉发电厂在职职工1911人,平均年龄达44.8岁。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从人员年龄状况分布图可以看出,该厂职工年龄层次不合理,整体年龄偏大,45岁以上人员众多,35岁以下的青工中,具有中高级技能等级的职工仅占青工总量的15%。在此背景下,企业对“一专多能”、“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如何用较短时间改变员工现状,培养造就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如何让企业的培训更贴近实际,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如何通过建立适宜的培训模式,培养出有学习力、有竞争力的员工成为企业培训工作的重点。

强化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

技能人才是十里泉发电厂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十里泉电厂结合实际,在培训理念、培训规划、课程体系、方式方法、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多方面重新审视现有的培训模式。根据企业的实际,通过对员工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状况甄别,加强对技能人才的管理,让技能人才时时感到有压力,也让技能人才有动力、有奔头。通过经常化、制度化的动态管理,使企业拥有一支具有旺盛创新精神的技能人才队伍。

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培养计划

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该厂结合企业生产现状科学制定了技能人员培养计划。按照《华电集团生产岗位培训标准》,对培训对象的“应知”、“应会”、相关技能进行全面考核评估,并结合考评成绩将培训对象分解成适应性培训和操作技能提升强化培训,根据不同培训内容,编排相应培训计划;同时要求各部门建立起技能员工培训档案,完整、全面、及时地掌握技术员工学习进度,及时调整与完善,确保培训效果。

建立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与使用机制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管理、考评机制。该厂要求各生产部门以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为抓手,分层次、分类别、有重点的安排培养计划,不断完善十里泉发电厂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技能人才业绩考评,推进人才选拔机制建设。通过专业带头、课题讲座、技能竞赛等方式,为技能人才搭建技术交流、技改创新的环境平台,充分发挥展示自己的才能。过去一年多,十里泉发电厂教培中心借助员工技术培训角这个平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讲课、技术研讨、现场模拟操作演练等活动,不断发现和选拔企业技能员工中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人才,逐渐规范运作。在技能人才的选用上,突破传统的学历束缚,结合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对企业生产技能人才进行合理配置,开辟技能人才逐渐晋升到技能专家的人才通道,建立“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营造构建一个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环境。

建设企业生产技能实训基地

2012年十里泉发电厂以技能鉴定及仿真集控运行培训为抓手,通过开展鉴定考评和运行人员持证上岗,促进一线技能员工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持续提升技能水平。先后有16名职工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资格,83名集控运行职工取得仿真培训合格证书。十里泉发电厂也被山东省经信委、教育厅、职教办等7部门联合确认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企业实训基地”,同时也被山东分公司授予“防磨防爆培训基地和防磨防爆技能认证中心”,能够开展继电保护、热控仪表校验、金属焊接、变配电检修等项目,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硬件支撑。

积极创建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平台

职业技能竞赛是激励员工争先创优的有效方法,十里泉发电厂一直在全厂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比武练兵活动,把技术比武等竞赛活动作为推动人才培养的催化剂。2012年全厂开展了电气继电保护、热控电缆接线、运行仿真机操作、电工检修、燃料掺配等312项技能竞赛,深入推动比武、竞赛活动,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竞赛管理实施办法。对专业技术水平高,技能操作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外出委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为技能人才开辟了一个脱颖而出并获得企业认可的成长通道。通过技能竞赛活动,也创建了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平台。例如2009年度华电集团燃煤采制化技术比武金牌获得者魏本郡被厂提拔为计划经营部煤管科科长。

开展师带徒,为分层次培养技能人才提供考评依据

通过导师带徒培养活动带动技能人才学技术、比技能工作热情,持续提升技能人员业务技能和专业素质。2012年先后在锅炉检修队、集控分场等部门签订“师徒合同”和“结对子合同”58份,确定培训目标,对达到培训目标的“师徒”和“结对子”给予重点奖励。在广泛推行签师徒合同的基础上,结合技能人才年龄结构,合理配置培养计划,以老带青,激励技能水平弱的员工与高技能人才签订师徒协议书,从而明确了师徒职责。确保导师从思想、作风和技能上带好徒弟,快速提高青年员工技能和素质,全面促进年青员工快速成长成才。通过导师带徒活动的开展,导师能根据学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对徒弟进行“传、帮、带”,徒弟则能端正态度、尊重师傅,服从师傅的安排,认真学习,不耻下问,虚心向师傅请教,刻苦钻研岗位技术,安心做好本职工作,提高了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成效

十里泉发电厂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任务。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是提高十里泉发电厂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企业的重要工作。近几年来,十里泉发电厂通过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和不足的强化培训,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提高了人才培养、开发、输出的能力

解决了企业由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走出去”创效所造成的人才断层现象。2010年以来十里泉发电厂共向安徽芜湖发电厂、山东滕州新源发电厂、安徽宿州发电厂、河南渠东热电厂、河南宝山发电厂、河南螺河发电厂等单位输送了220名高技能操作人才,同时还承担着广西贵港电厂、河南宝山发电厂、安徽宿州发电厂、山东滕州新源发电厂、山东章丘发电厂、山东蓬莱发电厂等单位的检修维护工作。职工队伍的现有素质已能够担负起开拓市场、创造效益和发展企业的重任,实现了“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的培训目标。目前全厂技师和高级技师人数已达到107人,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的技能操作人员达到575人,形成了以中、高级工为主体,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的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群体。

提高了培训声誉,开拓了培训市场

2012年以来,十里泉发电厂先后在基层部门建立了热控、电气、集控、锅炉、汽机等11个培训基地,各类培训体系建设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而且还被山东省经信委、教育厅、职教办等7部门联合确认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企业实训基地,为下一步培养企业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提供了资质保障。同时该厂也被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授予华电国际山东分公司防磨防爆培训基地,在华电国际山东分公司锅炉“四管”防磨防爆工作中树立了培训典范。良好的培训设施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吸引了山东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前来实习。

提升了企业技能培训效果

第4篇:工厂实训总结范文

作为一个建厂40多年的军工企业,企业职工队伍中35岁以下青年职工是主体,和全国许多老国有企业一样面临着青年人才总量不足,青年人力资源素质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青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近两年来,工厂团委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按照团省市委统一部署,紧扣经济发展大局和企业改革发展实际,通过开展“型号成功我成材主题活动”、“导师带徒”、青工技能培训、青年岗位能手技能大赛、“青年创新创效成果大赛”、先进操作法现场推广演示会、企业青年素质、状况调查等活动,扎实开展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有效地提高了青工整体技术水平,为企业发展积累了青年后备技术人才大军,在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抓思想认识,明确提高青工技能素质的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是企业长远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培养造就青年人才大军是共青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引导青年投身建设一流航空企业的宏伟目标,为企业长远发展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队伍,成为了新时期企业团组织的新课题、新任务。根据团中央、团省市委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意见,结合我厂发展实际,我们感到全面振兴青工技能对于团结动员广大青年职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企业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立足本职、提高技能,充分发挥生力军、突击队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先后以研讨会、座谈会、团干部培训等形式,深入进行学习推动,使大家对青年人力资源开发,青工技能提升的目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统一了思想。

一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提高青工技能,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年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技能青年人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大力弘扬企业多年形成的优良传统,推动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满足青年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岗位成才的根本需要,实现青年的根本利益。当前,由于一些南方同类企业待遇较高,我厂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这种情况下,大力培养造就各类高素质青年人才,也是落实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开发企业青年人力资源,动员、引导、激励广大青年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和素质,与时俱进,不断实现自身的持续进步和发展,必将会企业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提高青工技能,是共青团组织服务企业、服务青年的具体体现。服务企业经济发展、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是企业共青团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广泛开展职业培训、技能振兴等活动,切实帮助青年职工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职业素养,能够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提高工作效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竞争力;有助于提高青年自身技能储备,增强青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可以说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开发青年人力资源的过程既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推动青年人全面发展的过程,顺应了时展要求、符合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迎合了青年学习和成才的基本需求,实现了青年的根本利益。

三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提高青工技能,是与时俱进创新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的有益探索。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全面提高青工的技能素质,是在继承和整合共青团以往开展的青年创新创效、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抓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是一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有效举措。

二、抓组织推动,健全和完善有效的活动机制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工厂团组织切实将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提高青工技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载体,认真对待,精心谋划。

一是加强协调,整体推进。建立了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了由工厂党政领导牵头,总师办、人教处、技术处、团委共同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统一研究部署全厂青年技能提升和振兴工作。各基层单位按照厂团委的要求,相继成立了由党政领导任组长,团支部(总支)牵头,各相关领导参与的本单位活动领导小组,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工作中给予指导,形成了党政领导挂帅,团委牵头协调,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协作的运行机制,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与工厂人教部门确定了“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工作目标,即用三年时间,使青年职工100%接受培训,青年高技能人才增加两倍,使80%以上参加“计划”的企业青年职工提升一个技术等级。并将目标和任务进行了三级分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推动、层层抓落实,实现了措施到位、责任到人。

三是完善机制,强化指导。工厂团委要求各单位结合专业特性,确定活动实施计划。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强化5个环节、注重抓好6个结合。强化5个环节,即强化培训、比武、监督、考核、奖励为一体的活动运行机制;注重抓好六个结合,即各项活动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与岗位培训、练兵、成才相结合,与共青团的品牌活动相结合,与选树优秀青年典型相结合,与技能鉴定、技师评聘相结合。并定期组织工作汇报会、工作交流会,及时了解和把握各个单位活动的推进情况,研讨交流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开展活动的有效工作方式,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抓活动实践,为企业青工成长成才搭建舞台

一是开展“型号成功我成材”主题活动,培养青年树立岗位成材意识。工厂团委结合航空企业特点,在青工中全面开展了“型号成功我成材”主题活动,制订《5704厂青年成材手册》,从岗位技能、岗位文明、岗位效益、创效能力、质量安全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基层团支部每月考核打分,由团委、人教处、技术处组成的考核小组每季进行考核,每年进行评比表彰,并将考核中成绩优异的青工纳入工厂后备人才库,进行重点培养推荐。通过主题活动,促进了青工成材意识,为青工快速成长搭建了舞台。

二是深化“导师带徒”活动,加大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导师带徒”是在开展青工培训的过程中,总结出的易于推广、操作性强的培训模式。同时也是我厂的青工培训工作中,一直以来开展较好的一项名牌工程。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导师带徒活动在我厂已经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活动机制和规范的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活动保障体系。同时,工作中我们还把“导师带徒”活动逐渐纳入到了企业行为,使此项活动成为了企业培养青年技术人才和各重要岗位接班人的一个重要手段。工厂劳资、人教、技术处的相关部门均介入活动的管理与考核,并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下发了相应的《导师带徒活动考核标准》、《导师带徒活动各部门工作职责》和《工厂、车间、团支部三级导师带徒活动考核制度》,做到每月检查、按季考核,定期评比,年度表彰。形成了科学的多元化管理的立体格局。在工厂处于“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依然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此项活动。每季给考核合格的师傅发放津贴,每年年底对表现突出的师傅进行一次性表彰奖励,在每届活动结束后,我们要单独对此项活动进行总结,并对评出的优秀师徒和活动最佳组织单位进行表彰。在活动中,我们总结了以往的活动经验,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改进。我们打破以往“一助一”的活动形式,采取“优优结合”的方法,以青年技术人员拜老工程学艺、一专多能多面手学艺和重要岗位一师一徒学艺三种形式,把技术基础好、上进心强、有培养价值的青工同掌握绝技绝活的老师傅或高级技术人员结成对子,努力为工厂培养高、新、尖青年技术人才,以进一步适应工厂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人才竞争较为激烈的今天,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极大调动了老师傅“传、帮、带”和青年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缩短了工厂“高、新、尖”技术人才的培养进程。几年来,全厂参加“导师带徒”活动的青工已达400余名,有51名青年徒弟被评为省、市、厂级青年岗位能手,其他参加前几届“导师带徒”活动的青工现已成长为各车间的生产骨干、技术能手,在各个关键岗位上挑起了技术大梁,为工厂的改革与发展积累了人才后劲。

三是深入开展“推百法练绝技”活动。在全厂青工中开展“推百法练绝技”,通过“小窍门、小技巧、小绝活”先进操作法的评选活动,不断发现挖掘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并在青工中演示推广了100项先进操作法。通过先进操作法的推广应用,提高了青工的技能水平,为企业节能降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是进一步深化“号手”活动。通过创建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从提高青年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出发,以体现先进性的创建标准和争当标准要求青年,引导青年奋发向上;开展经常性的岗位训练,组织技术大赛、科技攻关等,使青年在岗位上长知识,增才干。通过开展“练绝技、展风采,做贡献”为主题的岗位建功活动、“百号创新促管理”活动、“百号促销创效”活动。动员青工围绕急、难、险、重任务,发挥青年先进集体生力军、突击队作用。

五是全面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高青工创新能力。每年5月举办“青年创新创效成果大赛”,促进了青工投身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我们把技术创新重点放在了新机试修、扩修复活、设备改造、新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先后组织开展了“五小”成果评展、“挖潜扩修”竞赛、“百岗百课题科技攻关”等活动,并把活动内容与工厂的重点科研项目、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等工作有机结合,技术成果与奖金、技师评定、晋级职称挂钩。极大调动了青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也有效促进了“五小”成果的转化和利用,解决了许多生产岗位上的急、难、新技术等问题。这项活动既提高了青年的科技能力,又为工厂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地推动了工厂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六是开展技能培训月活动。我们每年定期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并把每年9月定为“青工技能培训月”,每年参加岗位练兵的青工达2000多人次。通过这些活动来进一步检验培训效果。工作中,我们还把青工技术培训活动均纳入到了企业管理全过程,把活动中青工的表现及成绩与他们评职、进级挂钩。通过这种方法,对青工起到了较强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有效调动了青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促进了青工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下一步主要工作:

1、营造氛围,突出广泛性。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要从转变青年职工的思想认识入手,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国情企情教育、主人翁精神教育、危机意识教育等,激发职工参加提高技能、岗位成才的紧迫性、自觉性,深入认识“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提高青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使广大青年职工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工人阶级有知识才有力量的观念;不学习必被淘汰的观念;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加学习培训的热情,在企业中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加大选树优秀青工典型的力度,广泛挖掘,选树表彰一批各专业的优秀青年职工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掀起和带动广大青年职工围绕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岗位实践,岗位成才,岗位奉献的积极性。

2、开展技能培训,突出实效性。技能培训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基础环节。要认真组织卓有成效地开展好青工技能培训工作。首先,要拓展培训内容。要围绕工厂发展建设需要,并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更新等要求,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使培训符合企业和青年实际,体现岗位特点和青年的个性化需求,做到因岗制宜、因人制宜、因企制宜;其次,要创新培训方式。要根据培训内容和对象的不同,合理安排培训的形式、内容和培训手段,使青年职工接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并将技能培训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练互补、相互促进、融会贯通。第三要抓好展示。挖掘先进的操作法,开展“5704厂青工绝技绝活储蓄”活动,收集百种有代表性的青工绝技绝活、制作《5704厂青工先进操作法汇编》VCD光盘,下发到每名青工,加快青工提高技术水平步伐,促进青年职工先进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

第5篇:工厂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培训考核 创新 培养人才

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培训是获得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创新培训工作,改善人才运行机制,才能跟进培训事业的发展,促进企业人才的成长,激发人力资源的效能和创新能力,强化职工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职工的潜能,达到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目的。

1 创新培训形式,不拘一格,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

第一对技术工人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岗位交叉培训。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人员精简、岗位调整、和生产任务的不断加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必然。因此,应引导技术工人向一专多能发展。培训部门想方设法为职工一专多能创造条件,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岗位交叉培训。为提高关键岗位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培训效果,炼钢厂聘请职教中心专职教师与厂技术专家组成师资队伍,对生产关键岗位骨干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采取ab班重复教学方式,职工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培训,解决了生产、学习两不误的工学矛盾。

第二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强化生产操作岗位培训。2009年炼钢厂开展了7个工种400多人的职业技能鉴定。为达到公司提出的以鉴定促进培训工作的目的,厂培训部门利用职教中心和厂内的教育资源开展鉴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以职业技能鉴定教材为依据,实行培训合格证制度,只有培训学员按规定课时完成培训,通过培训考核,取得相应级别的培训合格证后。才能参加公司举办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

第三对新上项目技术工人的培训采取内培和外培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在新上炼钢工程项目时,炼钢厂组织了70人的培训队伍赴包钢、太钢学习,参加培训人员全部是生产线上的骨干和技术精英,临行前先在厂内进行基础理论、安全、行为规范等内容的培训,让他们对新上项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经过讨论,制定详细的培训大纲,分段培训计划、学习要求及考核标准,把外出培训与厂内部培训融为一体。经过两个多月的实地岗位培训,培训结束每个职工都通过了考试考核。因此,回来后马上能在本厂的生产线上上岗操作,保证了新项目的顺利投产。

第四“借用外脑”增强企业培训实力。为了尽快提高职工技能水平,适应生产需要,确保新设备正常运行。炼钢厂认真抓好职工的学习培训,邀请生产厂家的专业人员到厂,对车间的技术骨干进行培训,选送技术人员外出参观考察学习。无论在厂内或外出学习的人员,回来后车间组织他们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其它职工。依靠这些骨干先学后传,使更多的职工在较短时间,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培养大批技术精湛、技能高超的复合型工人。

第五 “一问一答学习提纲下载法”,培训组织者不再需要把受训者集中起来,而是把要学习的内容分解成一问一答学习材料,定期通过微机局域网或下发书面学习材料的形式直接介绍到培训对象的桌面,由学员自学,辅以阶段性的学习效果检验和评估手段,以实现培训目标。

2 以理论、实践考核相结合为形式,促进考核创新

职工培训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资本,培训考核是对职工进行的培训学习后的考核,目的是检验职工是否掌握培训要求。只有强化培训考核,才能提高工素质,促进企业发展。

2.1 强化培训考核与评价,加大奖惩力度

为搞好培训考核与评价,炼钢厂加强对职工培训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培训组织体系,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人考核领导小组。针对各车间对培训认识高度的不同,制定措施,严格管理,加大对职工培训的考核力度。考核以实效、有作为和工作业绩为第一尺度,杜绝一切形式化,车间将技能考核当作职工业绩考核的重点来抓,与外出培训、职工转岗、岗效工资的分配严格挂钩,使技能考核成为衡量职工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尺,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加快了职工“学、帮、赶”的步伐。同时根据不同岗位的具体情况,制订出详细、具体、操作性强的培训考核方案和客观具体的考核标准,将考试结果与利益挂钩,扣罚一定比例的奖金,还要进行强化培训,加大培训的奖惩激励力度。

2.2 实施培训考核,提高职工素质

一直走在高科技前沿的炼钢厂计控车间实施的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的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已在全厂普遍推广。该车间负责全厂自控、电气、网络设备等的维护保养工作,是集研发设计生产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车间,现已发展成一支拥有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职工队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54人,占车间职工总数的70%。其中:工程师7人,助理工程师18人,技师6人。

随着炼钢厂自动化设备日益增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但对技术职工的考核问题,由于不好量化,一直以来没能体现出对职工技术含量的考核。为加快pc维护工和电工的技术融合,调动职工学技术、钻业务的积极性,计控车间率先推行技术考核,引入竞争机制。结合实际,制定了一套操作便捷、方法科学、内容详细的技术考核制度,每半年对职工进行一次全面的技术考核,将职工的技术考核成绩作为计发奖金的依据。考核实行理论、实践与综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对故障的判断能力、检修能力、检修质量、检修速度、检修记录、检修汇报以及安全现场涉及问题等,考核采用百分制,理论占总成绩的35%,实际操作占35%,职工平时的工作表现及班组综合评议占30%。每次考试,由车间统一出题,集中考试,严格监考,统一判卷,为了将职工培养成三电一体的多面手,每次考试都将计算机、仪表、电气知识按比例加在每个工种的考题当中,使职工能够掌握全面的技能知识。

第6篇:工厂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培训体系

一、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培训存在的问题

首先,安全生产培训过于形式化,培训效果不明显。部分火力发电厂在进行员工安全生产培训的时候形式化比较明显,很少分享能够与员工心灵产生共鸣的知识,主要的原因就是安全生产培训相对比较简单粗放。那些真正落实到员工身上的责任告知不是特别多,大多都是写在本上的理论框架,忽视了培训的效果。即使有的企业在培训之后举行了测试,但是理论跟实践仍旧存在脱节的现象。其次,安全生产培训比较片面,难以达到本质安全。在火力发电厂具体生产中仍旧存在“三违”现象,有的员工在进入作业现场的时候不佩戴安全帽,还有的员工在进行高空作业的时候不系安全带,在有水的工作室不穿绝缘鞋或绝缘靴,因为他们觉得作业半小时而要花费一个小时去准备安全措施有点得不偿失,这样的侥幸心理容易酿成安全事故。个别火力发电厂培训的时候存在片面性,认为员工违章行为严重就只需要培训安全操作章程,很少再涉及员工对于安全风险的习惯、认识以及心理等深一层次的东西。再次,安全生产培训过于短平快,安全生产目标难以实现。一些火力发电厂由于安全生产培训不到位,导致员工存在违章指挥与违章作业的状况。有的发电厂寄希望于短期培训来改变现状,让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大幅度提高,希望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很难实现的。安全生产培训要有足够的耐心,从一点一滴的基础培训做起,短平快的模式只会影响安全目标的实现。第四,安全生产培训效果的评估机制有待完善。由于部分发电厂没有有效的安全培训评估机制,对于培训的过程与成效缺乏必要的监督,如果只是通过考试来检测培训的成效势必会影响员工的培训积极性。

二、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一)安全生产培训支撑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1.机制保障体系

要保障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得到有效与规范的开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所谓的机制保障系统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培训组织机构建设,另一方面是培训制度建设。安全生产培训组织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火力发电厂安全培训的管理部门、各个生产班组等等,其中,火力发电厂安全培训的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开展,对安全工作培训的计划、员工安全生产资质的取证、新入职员工的培训计划等等,各个生产班组主要是负责组织和管理本班组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此外,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制度建立之后要认真贯彻与执行,总之,把这几方面的力量拧成一股合力,形成互帮互助的局面,才能更好的保障安全培训效果。

2.经费保障体系

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要顺利的开展就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保证安全生产培训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都能跟得上,比如,为员工安全生产培训提供场所、教学平台、配备一定的教学设备,研发适合火力发电厂实际的专业安全生产培训教材,保障安全生产培训教材的系统性。另外,还要建设一支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安全生产培训人员队伍,从而使得安全生产培训各项工作的稳定推进。

3.激励保障体系

为了提高员工参与安全生产培训的积极性,火力发电厂可以建立相对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包括物质激励机制与精神激励机制,让员工主动参与到培训中来,营造融洽、欢乐的安全生产培训氛围。比如,为了更好的激励员工参与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发电厂可以每年举行安全生产知识大赛活动,每一个班组通过层层的比赛与选拔,选出那些安全生产知识过硬的员工参加总决赛,比赛的知识包括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安全技能方面的知识、安全实践方面的知识等,通过比赛选拔出优秀的员工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企业内部形成安全生产比拼的氛围,发掘优秀员工的潜力,从整体上提高一线员工的安全生产技能。

4.信息化管理体系

信息化的发展给各个行业都带来了便利,对于火力发电厂的管理人员来说,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有效的管理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每年每期的安全生产培训都会有相应的培训记录,运用计算机记录安全生产培训过程与考核结果,针对每个员工进行安全培训的信息建立一个档案,最好做到一人一个档案,档案的维护、更新管理交由专人进行。

(二)安全生产培训运行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1.安全生产培训需求的分析

对于安全生产培训需求的分析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依照各个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依据系统分析出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措施,确定这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需要掌握的安全生产知识;另一个方面主要是建立在第一方面内容的基础上,火力发电厂在制定整个季度或者年度的安全生产培训计划的时候,要认真分析本季度、本年度参加培训的员工掌握培训知识的具体状况,还要掌握行业安全生产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来制定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安全生产培训需求。

2.年度培训计划

负责安全生产培训管理的部门要结合各个生产部门、班组人员,依据火力发电厂的战略发展规划、年度生产计划,客观、全面的分析企业安全生产培训需求,明确具体的培训目标,把本年度中每个工种的培训日期、培训内容、培训目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合各个部门负责人的意见,确定参与培训的人数、培训的地点、培训的方式等,这些都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初步计划出来之后通过跟各个部门进行反复的协商来确定最终的年度安全生产培训计划。

3.培训课程体系建设

对于安全生产培训课程来说,属于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体系。火力发电厂要根据企业的安全生产培训需求,设计培训课程的时候坚持安全意识与安全知识结合,安全技能与安全行为一体的原则,开发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培训课程。让安全生产现场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培训的讲师,还可以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组成一支专业化的安全生产培训队伍,采用多样化的安全培训教学手段,把多媒体设备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运用体验式培训来提高安全生产培训成效。

4.培训成效评估体系建设

安全生产培训完善与创新的一个实现路径就是培训成效评估体系的建设,这个评估体系主要包含两方面,一个是安全生产培训过程评估,一个是安全生产培训过程评估,另一个是安全培训结果评估。因此,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运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式来考核评估培训效果,合理评价安全培训的过程与结果,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以后的安全生产培训中改正。

(三)安全生产培训监管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对安全生产培训进行监督与管理是监管系统的职责,监管系统的运行能够保障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有效展开。事实上,在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培训中,监管体系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管理人员明白监督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行动上一直得不到重视。通过定期的监督与检查来对安全生产培训进行监管是火力发电厂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火力发电厂要建立专门的安全生产培训小组,设置专业的监督管理人员,这些监管人员具备多重职责,包括服务、调度、执法等。还可以实施分级监管措施,火力发电厂制定统一的安全生产培训指导计划,开展季度、年度检查评比活动,把安全生产培训跟绩效工资结合,实现安全生产培训的全程监督指导。

三、结论

综上所述,火力发电厂要做到安全生产,就要注重员工安全素质的提高,还要提升其业务能力,其中,安全生产培训必不可少。事实上,火力发电厂每年都举行安全生产培训,通过安全生产事故的分析与总结,员工也学习了很多国家以及行业相关的安全生产的知识。但是,火力发电厂要让安全生产培训更加深入人心以取得更好的成效,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安全生产培训体系,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宝龙,高建明等.增强企业内安全培训能力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生产技术,2015(4).

第7篇:工厂实训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电厂;培训;安全生产;集控值班员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多次提到了创新与人才培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世界正处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深刻变革时期,中国发展既面临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大唐国际陡河发电厂作为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为国家培养人才,助推院校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校企办学与合作,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也是国家、民族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接待院校学生生产实践、与院校合作办学、开展安全生产培训,不但促进高校、企业提高了科研和创新能力,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也使教师、学生了解了陡电,认识了陡电,宣传了陡电。

围绕厂领导讲话精神,大唐国际陡河发电厂教育培训中心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校企结合,共同培养人才

目前流行的“校企结合”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

校企结合的方式方法很多。就合作形式来说,有企业与学校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挂靠学校共办后续学历教育等形式。

1.企业与学校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2008年12月31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发文,认定陡河发电厂教育培训中心为华北电力大学校外人才培训基地,同时与华北电力大学签署了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协议。

其实,陡河发电厂与各院校的共建从2005年就开始了,陡河发电厂教育培训中心为院校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有专门的教师负责实习管理,有一支优秀的专兼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有良好的生活服务设施,形成了一套切实有效的实习教学模式、方法、评价体系和安全保障措施,逐步形成了“仿真+实操”的实效化实习模式。

在实际运作中,实行小分队、多专业、大循环的实习岗位配置模式,从 2005年1月至2008年底,教育培训中心仅接待华北电力大学实习学生就达12200名。

陡河发电厂教育培训中心作为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进入生产和实际工作领域。这样做,有几大好处:

(1)使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的设备性能、技术要求和工艺流程,了解来自生产一线的最新信息,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2)使学生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和劳动的艰辛,这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都有极大的帮助。

(3)可以在促进工学结合的同时,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顺利胜任本职工作奠定基础。

(4)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因为通过高校与企业积极主动地相互交流、沟通信息,企业可以借助校方的理论优势有的放矢对员工进行培训;与此同时,学校方面也在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方面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例如,华北电力大学对大唐公司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点检员的培训给予了全力支持,北京交通大学、沈阳工程学院在本厂脱硫、集控值班员培训等方面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实现了校企双方的资源互惠、利益共享。

2.企业挂靠学校办后续学历教育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焦点是人才。人才竞争一是技能,二是知识。职工技能不足,可以通过岗位培训、技术练兵等继续教育来加以提高,而职工知识的不足和知识的陈旧,只有通过积极开展回归教育来弥补,职工学历教育也就成为了对职工进行知识更新的主要形式,形成了企业职工学历教育与企业的需求、发展密切相关的格局。

陡河发电厂教育培训中心在后续学历教育方面,本着弥补职工岗位规范与现有学历之间的差距,使职工所学知识与实际岗位相结合的原则,在开设课程上紧密贴近陡河发电厂的实际,共开设过热能动力工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财会管理、人事管理、物资管理、燃料管理、电厂化学、基建管理、电厂机械检修、工业自动化、工业统计、工业会计、企业管理、集控等十多门专业课程。

近几年来,通过后续学历教育,共为本厂和其他兄弟单位培养专科毕业生567人,中专毕业生813人,在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61名。

陡河发电厂教育培训中心具有比较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严格规范。教学中,针对学员实际制定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在不断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员在学习中既有明确目标,又有学习压力,并把这个理念贯穿始终,非常注重毕业班学员毕业设计、答辩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员的实践性学习环节与本职工作相结合,与陡河发电厂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相结合。

办好学历教育的好处:可以在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改善知识结构的同时,使职工取得与本职岗位相适应的学历文凭,为学员个人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再加上学员个人的努力,能很好地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难题,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

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陡河发电厂教育培训中心将继续抓好内部管理,完善有关的管理制度、预案和协议,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同时加强与外部的沟通和联系,规避来自安全等各方面的风险,绕过来自招生等方面的陷阱,扎扎实实做好自身工作。

二、大力加强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工作

生产需要安全,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只有抓好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全厂人员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安全生产才会有前提和保障。

陡河发电厂教育培训中心自2008年取得了河北省安监局颁发的四级安全生产培训资质证书后,承担起了全厂从业人员和从事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取证工作。

陡河发电厂和实业总公司领导非常重视、珍惜取得的四级安全生产培训资质,专门为机构配备了主管和专职管理人员。

只有抓好内部管理,才会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此,我们从规范制度入手,先后修订和完善了学员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考勤管理制度等近20项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同时,特殊工种培训应注重教、考、学三个环节。

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以及授课方式,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师资力量的选拔与培养,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具体来说,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严格按照各项管理制度,注重安全培训的过程控制,加强对教师和学员的管理

我们做到了“五个严格”,即严格教学准备、严格教学计划、严格教学内容、严格教学质量、严格考勤制度。

第一,在教学的准备上认真周到。做到教师备课充分细致,编写教案细心严谨,所有的教学都围绕理论联系实际来操作。

第二,在教学计划上细致周密。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让学员得到多解决一点实际操作的机会。

第三,鉴于安全生产培训与学历教育的区别是更加注重技能方面的培训,我们注重突出重点教学的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书本中对特种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操作规范提及甚少,但这又是实际工作中所必备的知识点,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由有丰富现场经验的教师专门结合当前形势讲授给学员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延伸授课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的实施中,注重以质量为主,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互动教学和交流学习的方式,重点内容由学员发表个人的见解,相互介绍经验做法,把一些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解决,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转贴于

第五,执行严格的考勤制度,考勤方法是由班主任点名进行考勤,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培训者必须由所在单位开据证明。对遵守制度的学员适时进行表扬,对个别违规学员提出严厉批评并备案待查,反馈到所在单位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于考试不及格者,转入下期培训。

2.注重教师的选拔,选拔有知识、有能力、懂专业、会管理的教师充实到安全培训工作中来

我们选择的14名授课教师,全部具有专科以上的学历,熟悉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其中不乏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均极为丰富的教师。同时注重对这些教师准入资格的要求,他们均参加了河北省安监局举办的师资培训班学习,取得了相应专业的师资证书。

3.加强培训班的规范性管理

该交的材料在办班前一定要交齐,因为安监局要求上报材料要在考试成绩确定后的三个工作日上报,否则不予受理。

所有这一切,使陡河发电厂教育培训中心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工作达到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随之而来的是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劲头和学习欲望明显增强,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参培学员的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切实得到了提高,保证了正常培训工作的开展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大力推进集控值班员培训工作

1.仿真培训需求迫切

(1)因上级部门的管理制度而“要我学”。因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规定:200MW及以上机组主岗运行人员应经仿真机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规定:100MW机组及以上运行人员和变电站运行人员每两年进行仿真机认证、复试一次。

(2)基于我厂运行人员的素质构成情况而“我要学”。近年来,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火电事业发展很快,作为一个多年来站在火电排头的老厂,陡河发电厂有义务为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承担起人才培训的任务。几年来为新建兄弟厂输送优秀运行人员100多名。这样就使得陡河发电厂本身的运行人员平均素质下降,亟待加强技能培训。

2.赴外地进行培训有一定困难

要满足上述要求,只能到外面去培训,而到外面去培训有很大困难。

(1)现在的集控定员限制了人员流动(一般取证不应少于270学时,复试不应少于60学时),在现有集控定员条件下,离岗这么长时间去取证,简直无法实现。

(2)陡河发电厂机型多、机组特性复杂,全系统现有的仿真中心没有针对我厂机组开发1:1型仿真机型。另外,随着设备的更新,人员数量的减少和集控值班的实施,需要运行人员由单一技术性专业向一专多能机、电、炉三个专业发展,以往我厂运行人员到外面进行仿真机培训,其模型与我厂机组形式差别很大,基本上都是“黑盒子”模型,只包含DCS(自动集中控制)系统的仿真培训,且只能针对机组正常运行的工况进行简单的上机培训,不能满足我厂实际的培训需要。因此仿真机培训显得日益重要。

3.应对之道:成立仿真培训基地

从上述情况来看,到外面去培训有很大困难,强烈的培训需求和无法实现这种需求的客观现实发生了很大矛盾。为了满足集控运行人员持证上岗的需要,为了有针对性地提高对集控运行人员的培训质量,为了节约培训时间,唯一的方法就是在本厂成立仿真培训基地,利用仿真机这一先进的培训手段对本厂集控运行人员进行有效、灵活的技能培训。因此,成立仿真培训基地是我厂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需求。

陡河发电厂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通过深入研究复杂的DCS系统的动态特性,依据其结构、原理、流程、特点,采用廉价的软件方案,先后开发、拷贝了一机六模仿真软件,即125MW、200MW、250MW、300MW、220kV升压站和辅控网全仿真机软件,购买了相应的硬件,成立了仿真培训基地。

陡河发电厂的仿真系统具备完善的故障设置,具备机组多种工况下启动、停机,正常运行的监视和实际故障的分析诊断、回放、预演操作功能;具备仿真DCS系统画面与实际机组画面转换功能;具备盘台操作、就地操作和虚拟屏声光报警显示功能,且就地操作台、电气虚拟盘台操作显示覆盖面广;监控系统画面齐全,操作效果逼真,完全复制和再现了实际机组的集控室环境;具备三套仿真系统同时运行的功能,能满足仿真培训的其他特殊要求。

仿真系统中的DCS仿真模型,能够严格按照实际系统物理机理建立实际DCS系统仿真数学模型,通过这种高精度的机理性模型,精确模拟实际机组的全工况动静态特性及趋势,能真实地反映机组的全工况运行过程,进行1:1完全的仿真。能实现与真实DCS系统的仿真性、实时性、工况同步性和控制的统一性。

陡河发电厂仿真系统投运后,通过对集控运行人员进行上机培训,使集控运行人员对实际的DCS系统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能熟练、正确掌握机组在各种运行状况下的启、停和正常运行中的操作技术;通过对各种事故判断和分析的反复培训,培养和提高了集控运行人员正确判断、排除各种事故的应急能力。总之,通过仿真机培训,提高了运行人员对机组各种运行工况的综合分析、处理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运行人员的技能水平,减少了机组非计划停运事故的发生。

2008年12月,中电联理事会工作部正式向陡河发电厂仿真培训基地授牌,宣布陡河发电厂仿真培训基地成为电力行业(火电)仿真培训基地,陡河发电厂仿真培训基地具备了发证资质。

四、展望

第8篇:工厂实训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教育培训;培训手段

长期以来,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以下简称“我厂”)根据战略发展目标和生产经营需要,通过开展各项教育培训工作,使我厂职工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自2002年我厂划归到大唐集团公司以来,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新的体制和环境下,我厂紧紧围绕集团公司“两型、四化、三个能力”发展战略,以培养、建设一支思想过硬,技术精湛的一流职工队伍为宗旨,强化教育培训管理,狠抓各项教培计划、措施的落实,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在全厂营造出良好的教育培训氛围;教育培训体系也日臻完善;教育培训管理更为科学;教育培训的形式和效果也不断创新和提高。笔者作为培训专责,通过总结这些年的培训工作,认为我厂培训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五年来已取得的成绩

1.认识到位,领导重视,共创良好的培训氛围

教育培训工作在我厂一度曾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位置,曾经有人戏言培训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生产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等激励机制在企业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学习热情,各级领导对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教育培训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创一流的指标需求,而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培训也不仅仅是企业管理者的要求,而是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

2.规范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提高教育培训管理水平,培养一流的职工队伍必须以科学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为基础,完善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为保障。五年来我们以制度的建设为切入点,完善了三级教育培训网体系;成立了“职工教育委员会”、“职工考试、考核委员会”;制定了《职工培训管理办法》、《师徒关系管理办法》等,修订了《职工外出培训管理办法》、《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员工学历教育管理规定》、《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管理规定》等规定;围绕人才工程,成立了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人才评价中心及“112人才工程”评价委员会,制定了《人才强企工作实施办法》,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员工岗位自学成才管理办法》,这一系列标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根本上保证了教育培训的科学有序管理。

3.不拘泥于培训形式,强化培训效果

近年来,我厂打破了单一、沉闷的培训模式,围绕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结合各部门的人员状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从而使培训工作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例如电气分场率先开展了大班组培训的尝试,他们将全分场检修人员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全天培训,另一组正常工作,两组人员每月轮换一次;在具体培训内容上仍然打破班组界限互学,在培训形式上主要以技术讲课为主并结合讲课内容穿行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花独放不是春,满园春色才是春”,电气分场在职工培训方面的不断尝试,带动了全厂培训工作的全面发展。运行分场开展的机电互学,机械分场开展的全分场范围内的钳工技术比武,激发了职工的学习热情,保证了学习培训的效果。

4.立足岗位,拓宽渠道,全面提升职工的文化素质

由于我厂地处偏远的陇南山区,交通不便,文化落后,所以无论是人才的引进,还是人才的培养,都存在着先天不足。为此,针对全厂职工的文化现状,既考虑岗位的实际需求,又放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多层次、多专业、多形式地开展学历教育。五年来共有96人参加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其中已有2人硕士研究生毕业,11人本科毕业,专科毕业52人;8人毕业于成人中专教育,23人在读。

5.以《岗位培训手册》实施为契机,强化岗位培训管理,提高职工的岗位技能

为从根本上解决以往培训工作的盲目性、重复性和随意性,我们在生产岗位和管理岗位积极推行《岗位培训手册》,认真按照《岗位培训手册》进行培训,有助于克服以往培训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简单、重复的现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2003年起,我厂又将职业技能鉴定手册纳入班组日常培训内容,使培训工作更为科学、有效,并使员工的技术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存在的不足

1.培训评估机制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我厂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一是培训效果测评的方法单一,主要以考试或培训后的汇报为主。二是评估指标与重点停留在以培训人次数、时间、经费执行率为评估指标的阶段。三是评估内容不全面,评估与实际工作脱节。多数的培训评估仅仅对培训课程中所授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没有深入到工作绩效的改善、能力的提高和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上来,评估工作只

是在最初级的层次上开展,更谈不上事后的跟踪调查。

2.培训手段比较落后

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和技术培训的手段越来越先进。电子教材、数据共享、网络传输等事物的出现,为培训手段应用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我厂因为地处山沟,与外界联系不太方便,所以在获取先进的培训理念、应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职工培训这方面发展仍较为缓慢,缺乏运用便捷的网络进行培训的有效方式。

3.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和内容不明确,缺乏针对性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管理人才,所以管理人员的培训显得更为重要。我厂没有将本企业发展目标、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管理人员的技能差异和员工的生涯设计相结合来设计和明确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培训的深度也不够。

三、关于加强职工培训工作的几点认识

从培训管理的角度,管理培训的当务之急是建立系统、规范的培训管理流程,涵盖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内容安排、培训方法创新、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成果的转化机制等各个环节。

1.注重需求分析,科学制定年度教育培训计划

需求分析是做好人才有效开发尤其是制定培训目标及课程开发、培训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是保证培训工作成本效益最大化的有利工具。实践中,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岗位要求和管理改革的需要;二是企业人事的变动,如升职、降职、岗位轮换等;三是提高管理绩效的要求。了解员工的具体信息后,根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以及生产准备、全能值班、点检定修等关键生产岗位培训,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分类型、分专业、分层次制定最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

2.加强考核评估工作,努力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在培训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加强培训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培训效果要从有效性和效益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培训的有效性是指培训工作对目标的实现程度;效益性是指培训工作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一方面,要将培训纳入考核,迫使受训人员克服因工作太忙,没时间或懒散,不求改变的心理,认真完成培训任务。另一方面,在培训之后,还要由被培训者所在单位就培训项目对被培训者进行测评,以确定其培训效果及实际应用能力,并根据评估情况,进行奖励或考核,同时作为下一次培训具体方案的参考,从而实现培训项目的闭环管理。

3.创建碧口水力发电厂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网站

随着我厂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在我厂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为提高全厂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运用便捷的网络进行培训,我厂准备联系相关单位,创建碧口水力发电厂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网站,然后对各班组的试题进行收集及整理工作,汇总后,将各专业岗位技能培训试题库充实到网站中去,使员工在工作不繁忙的情况下自己进入网上试题库答题,或在岗位技能考试时用来答题,提高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加强管理人员教育培训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企业亟须人才的培养。针对经营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目前市场营销、资本运作、工程管理、法律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人才在我厂尤为紧缺。因此,今后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将通过综合素质考核和专业分析选拔确定的培养对象选送到国内知名大学专门学习,或者聘请国内知名大学教授或本企业高级技术主管,采取报告、讲座和学术交流等形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同时,加快管理人员职业(执业)资格培训。按照国家和集团公司的相关规定,在财会、概预算、审计、统计、安全及政工管理等管理岗位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制定完成取证的计划,在规定的期限内取得岗位资格证书。

5.积极组织开展技能大赛,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

第9篇:工厂实训总结范文

健康的活动区域余热、污浊气流和有害气体,提高室内环境质量。根据铸造与热处理实训模块特点,中心自行设计、制作、安装了通风换气装置,收到了投资少,见效快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铸造与热处理 实训室 通风换气

0 引言

石家庄铁道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大部分实验室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老旧实习工厂厂房。铸造与热处理实训室位于中心成型车间西侧,成型车间平面布局示意图见图1,车间厂房宽15m、长48m、高5m,为平层砌体结构厂房,平房双坡顶,结构对称,可以同时容纳三个自然班教学。以前仅靠开窗自然通风换气,随着实习模块内容的不断丰富,热处理和铸造模块先后增设了金相室、硬度室和中频冶炼炉,使室内空气质量受到影响,同时显微镜、硬度计对环境要求较高,因此,仅靠开窗的无组织自然通风[1]难以保证室内足够的新鲜空气,而且,自然风受季节影响较大,具有多变性,恶劣天气金相室和硬度室不适宜开窗换气。为此,结合现有厂房、实训内容、经济成本等因素,对目前实训室进行通风换气设计改造。

1 概述

铸造与热处理实训室有害气体排放区重点集中在如图1虚线框范围,实训室日常接待实习学生分两种情况:

1.1 工程实践能力训练

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课,主要集中在春季学期。学生大面积的操作相对较少,有部分操作由指导教师讲解示范,故此,有害物排放较少,采用以往的开窗自然通风即可满足室内空气的清新。但是,考虑到金相室和硬度室设备的保养,这两个室在恶劣天气不宜开窗,可以通过开门换气。

1.2 金工实习

金工实习是面向校内相关专业的学生,金工实习一般都安排在5~9月间,以暑期最为密集。而且金工实习时间长,学生操作内容全、面大,故此,有害物的排放量大增,室内空气质量极差,仅靠开窗远远不能满足人们体感的舒适度要求。

其有害物主要来源有:

①热处理炉散发出来的有害气体及热量。

②弥漫在空气中的少量抛光剂微粉,易挥发的腐蚀剂、酒精。

③试样磨削产生的少量粉尘。

④中频冶炼炉(型号:GW-0.05-100/IJJ)挥发出的有害烟气及大量热量。

⑤高密度人员活动的余热及汗味。

2 通排风方案确定

针对铸造与热处理实训室特点,该实训区域约为15 m×24m×5m,有效立体空间1500m3。鉴于有害物排放较集中,而且厂房为平房双坡顶,故天窗排风的自然通风不予考虑。

经过考察,市场调研,结合训练中心现有资源,我们拟选用国内某通风设备进行自行设计改造。决定采用工位分布风口[2]。自制配件详见表1。

在热处理区、金相试样制备区、冶炼炉上方分别横向安放一个方型风管,方风管对应每台箱式炉口、抛光机、试样腐蚀区工位和冶炼炉炉口上方均匀设置吸风口,风口高度以不触碰到人体头部为宜,通过竖管接入横向水平方管,然后将各水平排气管道分别接入引风总管。各水平方管间、引风总管间、竖管间均通过钣金工艺联接。联接方式如图2、图3所示。

考虑教学效果,我们选择了市面上4-72-6A型的低噪音强风风机,功率4kW,风量可以达13300m3/h。根据公式:风机台数=人均换气量(84m3/h)×人数(80人)×考虑设备散热(2)÷风机风量。故此,一台4-72-6A型风机完全可以满足。考虑减少噪音影响,将风机安装车间南侧户外,须加装安全防护罩。

3 该通排风系统的评价及讨论

3.1 通排风效果

据测算,在正常开机情况下,换气可达到40次/小时,由于基本是工位排风,污浊气体排放及时,换气效果明显,完全可以满足室内满负荷时人们体感的舒适度需求;低噪音,使开启时可满足正常教学要求;综合性能获得好评。

3.2 经济性

由于部分配件采用自制,只购买了风机主机,自行安装调试,从原材料到加工安装投入使用,总投资不足1.2万元,不到专业生产厂报价的1/3。利用暑假期间施工,用时三周左右,既不影响正常教学,又节约了经费,对于缓解目前比较紧张的高校经费,具有典范意义。

4 结束语

铸造与热处理实训室虽非工业生产场所,有害物排放有限,但是室内人员较工厂车间密集的多,室内通风装置可以确保学生和指导教师有个清新的工作学习环境。通风设计满足节能、环保、健康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余季鸣,马亚翔.工业厂房自然通风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局限性[J].科技经济市场,2007(6).

[2]周丽平.某热源厂房通风改造实践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4(5).

[3]张晶.小义厂房的通风设计[J].科技致富向导,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