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工厂工人管理范文

工厂工人管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工厂工人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工厂工人管理

第1篇:工厂工人管理范文

关键词: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工程机械是企业进行生产加工的重要硬件设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具有高科技化、结构复杂化和自动化等特点的工程机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单一操作方式的设施设备,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设备成本投入和维护管理资金投入,但这些工程机械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实际环境的条件限制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这些工程机械设备难以完全发挥其功能,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工厂的生产效益,进而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和经济效益。

1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管理的现状

1.1管理人员的维护意识欠缺

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生产线前沿的工人们往往将工程机械所能创造的经济效益作为衡量设备性能的关键因素,加上传统的机械设备往往造价低、性能较差且作业方式单一,一旦出现故障只需要简单的维修或者更换,且维修更换的成本低,所以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们往往不重视对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人员维护意识的欠缺造成了工程机械设备在工作的过程中磨损增大,带病作业,不但影响设备的工作寿命,还影响工作效率,进而因小失大,严重降低生产效益。特别是对于一些高科技化、结构复杂、自动化的先进工程机械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则很可能导致整条生产加工线停滞,且由于其结构复杂,必须要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前来修理,必将耽误大量生产时间,再加上一般经过修理过后的机械性能往往大不如前,所以工厂的经济效益将受到很大程度影响。例如,在使用全自动堆垛机的时候,很可能由于货叉链条松弛,管理人员又没有进行周期性检查和维护,使得货叉在堆垛过程中左右晃动,严重影响到堆垛的效果。另外,由于管理维护人员不及时检查夹轨器与导轨之间的间隙,没有及时将夹轨器复位和加涂润滑油,最终导致载货台无法正常下降。这一系列故障的出现都是由于管理人员在维护过程中意识淡薄,未对设备进行周期性检查,最终导致生产效率降低。

1.2维护保养制度难以落实

维护保养制度的建立是保障机械设备能够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由于部分维护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有限,往往会有消极怠工的情绪出现,所以必须健全相关维护保养制度,以保证机械设备在使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有明确的维护措施。除此之外,由于部分操作人员往往只重视机械设备的使用,对故障问题的及时解决和故障维修等方面应付了事,从而造成机械的故障问题不断扩展延伸。这不仅使得生产加工的产品质量降低,还延误了生产进步,增加了维修成本和各类运转所需费用,导致机械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性降低,影响到整个生产链的经济效益。

1.3机械管理和生产管理存在矛盾

生产项目部主要是生产相关的研发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而机械维护管理人员往往不属于生产项目的内部重要人员,但生产项目的工人对机械的使用规范和维护方式不太熟悉,且进行生产的操作方式也相对陌生,加上很多工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往往容易凭自己的经验进行机械运转。这就造成了生产操作人员往往由于机械故障而产生抱怨,而机械的维护管理人员又觉得生产操作人员不重视正确使用和保养设备,从而导致故障发生。由于生产和管理两方面的矛盾,使得机械管理被削弱,所以对机械的维护管理任重而道远。

1.4机械设备使用规范性差

工人在进行操作的时候,由于其自身素质和责任心的欠缺,不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只追求设备创造的产品效益,赶工期、抢进度,不按照科学的使用方式,使得机械处于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甚至带病作业,尽管机械内部已经严重磨损,仍然无法得到认真保养和整修,最终引发严重的故障,既延误工作进度,影响工作效率,又降低产品质量,增加了各项成本费用。

2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管理的对策

2.1建立专门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

现代化的工厂和企业更加注重内部效益和外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对于现代化工厂和企业而言,其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其未来的发展。衡量一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好坏,不能仅是凭借管理者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些个人因素,还应该注重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以此作为企业工作的依托,使得管理工作明确、流程、规范。在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过程中,必须借助内部有效的管理机构的力量。以此类推,工厂的重要工程机械设备作为工厂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必须要上层管理者加以足够重视,才能让一线工人和维护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保养和维护机械设备的重要性。工厂上层管理者可以根据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需要,选取内部人员建立合适的管理机构,健全相关机械使用、维护、维修的制度,强化机械设备使用和管理人员的职能意识。除此之外,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机构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这样既能够对相关人员进行约束,又可以起到鼓励作用,逐步规范机械的使用维护流程。

2.2增加培训力度

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离不开人,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工厂经济效益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国内人员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也有所提升,但人员和机械现代化之间仍然存在差距。先进的工程机械设备对生产作业的质量提升和效益提升具有很大积极影响,但由于操作人员和维护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不高造成的成本也在增加。国内大部分工人和维护管理人员还不具备掌握、操作、维护、使用先进工程机械设备的能力,所以造成了很大范围的先进机械违规操作、超负荷运转、难以得到保养维护、带病作业甚至空置等现象。工程机械设备的真正功能难以完全发挥,其使用价值也无法得到发挥。因此,工厂应该增加对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采用定期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文化水平和素质,逐渐改变其传统观念,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灌输到他们心中,使其能够重视机械设备的管理维护过程,以此保证设备的运行效率,提高产品的加工质量,减少设备在运转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故障情况,为工厂创造更多生产效益的同时,节约更多的设备维修更换费用。

2.3开展设备租赁业务

由于工程机械设备的造价高,功能复杂,在加工生产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工厂能够正常运转的关键,而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十分重要,所以即使在未使用该设备的工期,也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进行维护管理和保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工厂可以将未使用的闲置机械设备进行出租业务,提高机械的利用率,此过程必须注重承租方的选择,应该选择信任的、有能力正确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的相关单位,在承租后也应该签订定期检查条款,对于由于损坏、偷窃等原因造成的设备消耗进行一定的赔偿。同时,工厂也可以对外进行租赁设备,一般是在工厂急需工程机械设备、短期内难以获得足够资金购买新设备的情况下,通过衡量租赁设备与购买新设备的经济效益后,选择向设备闲置的工厂企业进行租赁。工厂积极开展租赁业务能够累积一定的资金量,加快内部资金的运转,提高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通过有效的管理活动,降低维护费用,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2.4分级管理

工厂的机械设备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类型广泛,维护管理工作冗杂而又繁琐,如果采用单一的工程设备管理部门机构或者仅是由少数员工进行统一管理,则需要维护管理人员涉猎广泛,对各类型机械都有全面的了解和使用、维护技术,但实际上,这样的员工数量极少,大多数机械设备维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都有限。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提高机械设备维护管理的效率,工厂应该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责,将内部工作进行分级,细化工作的流程和相关人员的职责。工厂的设备部应该将工作中心放在特大、大型机械的购置、使用、保养、维护、维修等一系列工作中,做好工厂机械设备管理的带头工作,明确各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时反馈一线工人的使用情况和维护情况,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生产计划调整和机械设备维护修整。工厂的项目部则是需要按照机械设备的管理情况和使用情况对生产项目的研发进行改进和完善,按照机械设备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进行生产周期布置。工厂的基层设备维护和管理部门主要是起到实际操作和维护的工作,因而其任务繁琐且至关重要,必须根据相关设备管理机构设置的维护管理流程进行作业,将检验、维护、保养、维修等一系列工作进行落实。最后,工厂的一线操作人员主要是在使用机械设备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应该加大培训力度,深化设备保养和正确使用的观念,确保工人能够遵循设备使用的流程和规章制度,严格限制赶工期、抢进度而引发的机械设备超负荷运转的情况。

2.5建立机械设备评估标准

在工厂的生产过程中,生产结束以后,该环节使用的工程机械设备往往是直接撤回工厂仓库或者原地存放以待下一次生产加工,这两种方式均会给工厂带来相关费用。例如,对于直接撤回工厂的机械设备,需要管理人员进行搬运和存放,不但很可能在搬运的过程中造成机械设备的损坏,还需要固定的存放区域来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这个环节中发生的装卸搬运费用、仓储存放费用、损坏维修费用等都不容小觑。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原地待命的机械设备而言,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监管和维护,否则一旦发生故障或损坏,则会直接影响到下一次生产的进行,降低工厂的生产效益,造成企业人力、财力的损失。所以为了确保撤回工厂仓库和原地待命的工程机械设备在投入下一次项目生产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其效益和功能,避免机械故障导致工期延误的情况,必须严格制定有效的机械设备评估标准和计划,对工程机械设备的状况进行评估,并加以及时的维修,在后续的保养维护过程中不断提升其性能,为下一次投入使用打好基础。结语: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化、技术化的工程,要求维护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素质,遵循工厂的相关条例和制度,对机械设备进行全方面维护和管理,以此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雷杰.试论工厂电气设备维护措施[J].科学与信息化,2016,(35):11-12.

第2篇:工厂工人管理范文

关键词:数控机械加工厂;精益生产管理;实践应用

数控机械加工生产正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加工生产方式,其通过使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程序编程,并由系统根据所编程序来控制刀具进行移动和切削,这种生产加工模式可以应对零件加工难度大、品种多样、精度要求苛刻、批量小等等的现代生产问题,数控系统实现了生产加工自动化的理念,成功解放工人双手,减少工人们的生产压力和生产工作量。在数控机械加工生产零件时,工人只需要在一旁操作计算机系统,按步骤进行操作,并输入指定的操作方式参数,加工的任务可以全权交由数控系统来指挥刀具来进行。工厂生产引入数控系统来帮助生产,成功提高了工厂生产的效率以及质量,并降低了工厂的生产成本,推动了工厂的发展,而越往后生产,这种自动化加工带来的效绩优势渐渐不再明显,因此在寻求再次降低工厂生产成本、减少资源占用的方法之道上,找到了来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制造企业的经营生产管理理念,也就是精益生产管理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成功实现企业的最大化资源使用率,以及成本的最大化节省,被诸多管理学者重视及研究。

1精益生产的概念

精益生产,顾名思义就是精细化生产加工,消除生产加工流程中所有不必要的环节,并且追求精益求精,保证流程中所有的生产加工都是由严密精确的系统来进行的,确保每一步环节部件的质量,保障最终组装产品的完美有效。而且在精益生产管理下,工厂的生产速率是跟销售速率同步的,实现同步生产。与早先奉行的大批量、大规模生产模式不同,精益生产的生产理念是在需要生产的时候,根据实际所需要的量,进行所需要产品的生产加工,这一生产模式下,可以消除产品库存大的世纪难题。因此精益生产模式,也叫做JIT。精益生产理念,是由日本丰田企业总裁丰田英二和他的员工们共同探索规划制定的生产理念,在丰田企业建立不久,丰田英二前往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发现福特公司采用的是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模式,切合美国国情,快速生产出库的汽车进入大众视野,普及每家每户,而当时的日本与美国不同,由于日本战败才不久,经济水平不景气,工业加工技术也远不及美国,民众也没那么多心思在车的身上,因此在日本汽车行业中,大批量生产是行不通的,丰田从自身国情出发,制定推行了专属于其自身的生产理念,并取得巨大成功,丰田发展蒸蒸日上,使得日本汽车工业成功超过了美国。

2精益生产的优势

2.1生产质量和效率优异

精益生产的基本理念就是要为生产降低成本,减少资源占有率,但这条理念与生产质量并不冲突,不可为了减少眼前的成本,而偷工减料、麻痹大意,降低生产标准要求。倘若对生产过程要求松懈,产品在源头加工时,就已经不合格,再往后生产误差越大,到最终加工完成,产品不可能会达标,这种不达标的产品出厂出售,客户不满意,就不会下单购买,最终导致产品滞销、挤压,造成大规模亏损。而在精益生产理念下,对产品的把关不再只停留在最终的检测,最终的检测对这个产品的生产已经无济于事,厂家会把检测设置在每一条流水线,从源头把控好产品质量,确保加工的产品是完全达标的。

2.2生产过程精练、无浪费

既然秉持着最优生产,最低成本生产,那么对于整条生产流水线,就必须是非常严谨、有效的,每一个环节就必须拥有生产意义,是生产的必要环节,多余的生产流程要舍去,并且每个生产环节都杜绝过度浪费。在这种生产理念下,将大大减少加工周期和资源使用,同时由于加工流程简练,没有不增益的无效生产环节,使得生产时间大大压缩,这可以让企业在这个需求环境多变的市场中快速进行调整,以顺应消费客户。

2.3追求零库存来减少管理成本

与大批量生产不同的是,精益生产加工追求的是零库存,不像大批量生产会导致的库存积压,精益生产模式是根据销售的速率来同步生产制造的速率,也就是销售和生产同步,确保产品生产出后,即可出售,不会发生产品堆积的现象,也就是说在精益生产模式下,不会发生产品的积压管理,也就不会需要考虑产品库存积攒的相关场地费用和保养费用,减少成本,同时库存的存在会影响企业对产品的准确评估。

2.4尊重每位员工的技能和想法

在精益生产模式下,每位生产员工不仅仅是帮助企业进行生产,还可以切合实际,提出自己的建议想法,使得整个生产模式更优化,每位员工不必害羞和顾虑,企业都会充分考虑到每位员工的建议。而且员工不再仅仅拘泥于一个工作环节中,其可以参与别的流程产品加工过程,一条流水线的员工可以来自其它的生产环节,这样的分配模式,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

3丰田的精益生产在数控加工中的实践应用

对于现代的自动化加工生产,也就是数控加工,也完全适用于精益生产理念。数控加工的精益生产原则可以总结3点,如图1所示。

3.1零浪费

对于数控加工来说,其生产前的准备工作时其精益加工的重要步骤,其中具体管理有刀具管理和程序管理,刀具需要确保其的编码数据是车间内的独立唯一编码,便于后续的识别工作,而刀具的相关信息需要明确标注出来;程序编码需要确保程序精练,没有多余步骤

3.2零库存

对于数控加工来说,需要根据厂家订单安排,来同步进行产品加工,不可一味地大批量生产,发生产品的堆积,增加后续的生产难度以及管理成本,同时根据生产回馈,对产品进行有效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

3.3零不良

对于精益生产来说,其简练的生产流程,以及同步化的生产批量,使得产品的质量尤为重要,一旦某个环节加工不当,使得产品不达标,将会严重影响产品的生产流程和销售流程。因此每个环节中的加工人员需要重视加工流程,加工步骤必须严密严谨,确保无误。

4结语

精益化生产理念顺应着现代生产目标,由于现代市场环境多变,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要求愈加严格,因此数控加工厂应落实精益加工模式,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在面对市场调整时,可以快速做出反应,并重新融入市场,而不被淘汰。

参考文献

[1]孙燕.企业精益生产管理应用研究[J].经济视野,2014(12):107,109.

[2]张彬.浅谈精益生产管理[J].广东造船,2015(2):89-90,70.

第3篇:工厂工人管理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业;启示

一、刘国钧职业教育思想形成的因素

(一)失学经历

刘家祖上本经营药店和布店的生意,刘国钧的父亲却成了读书人,一心应考,希望能在科举场上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是,即便倾尽家产,也未能高中。三十多岁了,他只能一边教私塾,一边再应考。但在刘国钧7岁那年,父亲却突发精神病,接着失业,全家顿时衣食无着。刘国钧看到家中的困难,便放弃了上学的机会,外出打工。他对此感到惋惜,但在当时又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刘国钧没能好好完成自己的学业,不过他一直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以后更明白了只有不断发展教育,培养大量技术人员,才能使企业不断地进步并保持活力,拥有新鲜血液。

(二)受日本等国的影响

1924年,刘国钧已经拥有了广益一厂和广益二厂,在当时的刘国钧看来,中国的纺织厂还存在着很大缺陷,和别国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刘国钧有着一颗爱国之心,他办厂的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于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获得更多的收入,他的目光停留在振兴民族工业上,希望能与其他国家竞争,特别是日本这个国家。虽然,对于日本,刘国钧存在许多不满,但对于他们的纺织工业,刘国钧还是非常认可的,认为日本的纺织业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因此,1924年,刘国钧第一次前往日本。他一直在思考,日本这样的小岛国,为什么有那么巨大的工业生产和出口能力。到了日本之后,刘国钧很快便找到了原因所在,发现日本的确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国家,他们拥有我国没有的先进机器,他们讲究改善出品,精益求精,善于采取新式的织布机。在后来办厂过程中,刘国钧几度前往日本,不仅仅看到了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日本员工的素质,在日本的工厂里,一切是那么的井然有序,每个人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正是由于员工素质的提高,工厂的总体水平才可以逐步上升,否则就算拥有先进的机器,也没有办法完全掌握。所以,这一切都需要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教育水平,才能更加与时俱进,实现工厂的稳步向前发展。

(三)受黄炎培的影响

对刘国钧的职业教育思想起关键作用的还是黄炎培。黄炎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经陈光甫的介绍,刘国钧在上海结识了黄炎培,后来应黄炎培的邀请,到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徐公桥实验区参观。进入实验区,刘国钧便被眼前的一切所感染,扑面而来的是与社会上的沉闷、压抑氛围不一样的清新气象,路边有标语牌,村头有乡民公约,田间有歌声。这是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进行改造的乡村试点。他们借鉴了一些国外乡村成功的组织形式,开办了良种场、学校、村民俱乐部。受黄炎培的影响,刘国钧深深明白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他回厂后,他便办起了厂校,给员工们提供了学习技能的场所。厂校由厂里的技术人员任教,新入厂的员工自然成为新学员。刘国钧根据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扩大了全体职工互助互学的运动,这种管理方式在当时社会混乱的年代,独辟一方清新之地,是企业求得稳定和发展唯一的选择。

二、对职工教育思想的实践

(一)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

虽然在刘国钧办厂期间,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已一去不复返,但在办厂的制度上还残留着许多封建痕迹。刘国钧在重金邀请到天津宝成纱厂的工程师陆绍云后,更是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工头制。当时我国纱厂的用人制度还拖着封建的尾巴,还是由工头去农村招聘包身工,这些工头任意招收或开除员工,只要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内就由他们说了算,将一个现代化的流水作业工厂分割为一个个封建把头式的小圈子。他们对工人肆意凌辱,对现代化技术一窍不通,却在自己的范围内排斥现代化的管理。而这些工人只对工头负责,不但教育水平低下,而且与工厂的对立情绪颇大,难以产生旺盛的工作热情。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现状,推进工厂现代化,刘国钧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寻找机遇,废除工头制。他先向人事部门下达了招收练习生的指令,着手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同时,布告全场:全场员工进行登记测验,合格者留,不合格者限期补考,候缺用。同时,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出台,“如《工人添雇解雇条例》将用人用工的权力全部归至工厂的人事部门;《大成纺织染有限公司职工保证书》九条‘职员保证条款’,对保证人、被保证人的责任做出了详细解释。”[1]《车间员工守则》《岗位奖惩制度》《管理教育》《部门工作规则》《大成工厂法》《大成公司章程》等也相继出台,用于规范员工进厂后的行为。工头们感受到了压力,必然准备反抗,可等到他们反抗时,一切已来不及,刘国钧培养的练习生已经掌握了技术。看到时机成熟,刘国钧借着全场员工的力量,废除了工头制。大成厂,真正的跨入了现代企业。

(二)建成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刘国钧在其一生办厂的过程中,曾多次前往日本学习。日本工厂的窗明几净和工人上班的严守纪律,给刘国钧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上海时,刘国钧也看到陈光甫领导的商业银行职员,热爱本职工作,富有敬业精神,还有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崇尚个人为社会而工作的自我教育,这些都让刘国钧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员工教育的重要性。从上海回来,刘国钧就决定对员工进行改造。他立即开办了厂校,进行职业教育。由本厂的技术人员任教,刚刚入厂的员工作为学员。学员们一律住校,供给饮食、统一着装、统一发饰。同时,对在职职员和技术人员也开办了夜校,设纺织知识、数学、机械、绘图、外语、美术等科目。不久,进一步扩大为全体职工的互助互学运动,借鉴当时影响很大的陶行知教育法,实行“工教工互助化,工管工自助化”。在进行培训教育过程中灌输和培养“大成精神”,是刘国钧的目标。同时,根据陈光甫的经验,刘国钧拟定了大成的福利计划,以形成以厂为家的观念。如:他投入大量资金,办起了食堂,工厂供应伙食;建宿舍2000多平方米,供主场工人和夜班用;建保健站,对工人实行免费医疗;建立幼儿园,工人子女可免费入托;创办了大成子弟小学,优秀者可保送升学或者进厂工作;开办俱乐部,内设读书、阅览、体育、科技交流和文艺活动;创办了《励进月刊》,交流学术,活跃思想;“公司甚至还为青年工人举办集体婚礼,给死亡职工开追悼会,职工死后可葬于大成出资兴建的大成公墓。”[2]建功德堂,死之员工入葬公墓,有功者树碑立传入功德堂等,真正实现了“居于斯、食于斯、老于斯、葬于斯”的目标。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际上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刘国钧虽没带过兵,也没好好上过学,但他勤于观察,广泛吸取他人经验,把大成调整成了一支素质超群的纺织部队,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

(三)注重公司的企业文化

在职工教育实践中,刘国钧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认为企业文化有利于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是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实现职工教育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职工的教育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教育,要想加快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精神的凝聚。他一方面制定众多的规章制度,改善管理组织,废除了工头制;另一方面,他还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为使管理人员有更高层次的学习,开拓他们的眼界,刘国钧将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送到国外进修学习。他这种文化交流的做法,超越了当时许多企业。刘国钧在创办经营大成公司过程中,对流行一时的现代管理方式进行了创造性模仿。他把公司办成了工人的“大家庭”,让职工在大成有家的感觉,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他还时刻激励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公司创办《励进月刊》,增强员工相互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认同感。这也是大成能够创造奇迹的原因之一。在刘国钧看来,标语、格言,对员工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刘国钧的工厂里,随处可看到“以天理、人情、国法处事,真心诚意的待人”“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厂家厂家,厂既是家,家既是厂”等标语。这些企业精神成为一种无声无形的信念、行为准则和凝聚力量,这也是发挥职业教育作用的结果。在企业文化上,刘国钧也是相当重视的。在培训教育过程中,刘国钧主张灌输和培养“大成精神”,还让刘丕基三易其稿,制定了厂歌:“武进大成,纺织染兼营。提倡国货,对外竞争,出品力求精,成本力求轻。挽回权利,富国裕民。凡我职工,勤慎耐劳,振作精神,言忠信,行笃敬。群策群力,一心一德。努力各负责任,前进,集其大成。”每逢集会,刘国钧都带头唱厂歌,并且还要求每个员工都要会唱,厂里因此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四)对职工教育前瞻性的思考

刘国钧在办厂过程中,越来越明确职工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形势的发展,他对员工的教育进行适时的调整,并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做前瞻性的思考,这主要体现在刘国钧的代表作《扩充纱锭计划刍议》中。他深知没有一支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的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企业是无法办好办长久的。刘国钧说:“懂经营管理,又懂技术,是一等人才;懂经营管理,不懂技术,是二等人才;懂技术,不懂经营管理,是三等人才。”他在八大方面对纺织业的发展进行了论述,其中专门在第六大方面讲到了人才:“凡事业之盛衰,多系于人之善善能用。此为办理工业之重要关键,亦为知人善任最难处理之问题。吾国防止教育不甚发达,人才缺乏,对已有者,应如何罗致重用,俾各展所长,其新进人员,应如何培养以增加纺织界之生力军,均需积极的进行,免感人才恐慌,影响工作。”刘国钧还提到了训练人才,指出:“教育部宜于纱厂中心,及邻近地区之著名大学中,设纺织系,或由各大纱厂捐资,及政府拨款。设立纺织专门学校,由同业就专门学校毕业,及学有专长者,加以训练,派至工厂实习,并往其他工厂参观,以收相互观摩之效,实习后,再选派至国外留学考察。作高深研究,此为造就经理、厂长,及重要职员方法之一。”而对于干部人才则指出:“扩充纱锭时,此项人才需要较多,影响亦大,其训练之责。应由办理成绩优良之工厂负之。凡能符合标准之工厂,在训练人才进展过程中,需能不惜牺牲,努力推进,以应需要。”对于技工又指出:“工友训练异常重要。本业技术工友,历来最感缺乏,纱厂中最复杂最难管理者为钢丝车。应任曾受机工教育者最为适宜。其他清花及粗纱间之机匠,对机械知识亦极需要,并应令受机工教育,各厂宜联合设立技工养成所,交易管理及修理机械之智识能力,以备各厂应用。”

三、由职业教育思想到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刘国钧结识张謇、黄炎培、陶行知等人,他们对刘国钧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职业教育方面影响很大。除了发展职工教育外,刘国钧还非常支持教育和重视教育。

(一)捐资助学

1933年,当地的社会名流提议创办“树人中学”,刘国钧不计前嫌,慷慨捐资15000大洋,这也是武进境内最早的一所中学。

(二)建立学校

1952年,刘国钧在民主建国会上提出了要创办常州纺织学院。当时的校址、图纸和校董都已定,但在全力筹建学校时,苏南行政公署并没有批准建立学校。刘国钧只有将精力和财力转向了大成公司普及职业教育,来提高员工管理和技术水平。但是,刘国钧不改初衷,对教育事业非常热衷,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视。于是,在1962年,他捐资了10万元,创办了常州勤业机电学校,它后来发展为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是现在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

(三)教育后代,重视科教

刘国钧的女儿刘璧如、女婿查济民、儿子刘汉良等亲人,继承和发扬了父辈的优良传统,先后向常州刘国钧职业教育中心捐赠了110万美元作为教育基金本金。刘国钧对教育事业的慷慨,对人才的渴求,都来自于他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源于他的艰苦创业。他明白企业之竞争,国家之竞争,最终都在于人才的竞争。这也是刘国钧及其家族重视教育的情结所在。刘国钧一生乐善好施,尤其舍得在教育上面投入,实现了他的梦想,也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与爱戴。刘国钧的一生体现了“爱国爱民的价值观,识才用才的人才观,精益求精的质量观,创新创业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幸福观”[3],今天我们纪念刘国钧,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创业精神和敬业精神,研究并借鉴他职业教育思想的做法,把新时代的教育做得更加强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贤德.纺织大王刘国钧的治厂之道[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145.

[2]张宇杰.大成之道,创新为本[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4):57.

第4篇:工厂工人管理范文

关键词:化工工程;设计;安全问题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化工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化工产品已经成为国民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物品,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化工领域的商机和发展空间,然而工程设计的安全问题是化工工程一直以来遭人诟病的关键点。对此,国家部门和化工企业必须提升对于化工工程设计的重视力度,对化工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剖析,根据问题的影响因素和实际情况来制定详细全面的设计方案,以提升工程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化工生产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避免化工生产对居民生产生活造成破坏,为化工企业节省损失,减少人员伤亡,实现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化工工程设计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1.1设备安全问题

在化学工程中会应用到各种各样的设备,设备种类、数量会随着化学工程种类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因为化学工程的种类十分丰富,每一种类的工程对于设备的型号都有特殊要求,所以化学工程设计中设备型号不符的情况是很常见的,这种情况给工程施工埋下了隐患。电气设备是化工工程中最容易发生问题的设备,这是因为设备没有对点燃源和释放源进行有效控制,电气设备总是保持高强度运转的状态,会导致施工阶段产生各种危害物质。

1.2安全因素考虑不全面

由于化工工程是一项特殊工程,工程团队会使用到很多易燃物和易爆化学品,故而影响到工程生产安全性的因素有很多。相较于普通建设工程来说,化工工程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因为化工设备和高素质的技术人员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因此如果设计人员对安全因素考虑不全面,在设计时有疏忽之处,就会给工程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之所以会出现考虑不全面的问题,是因为工程设计师的素质能力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面考虑安全因素,也难以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另外,有一些工程企业过于关注化工工程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重视经济利益多过安全生产,这都会影响到工程生产的安全性,不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1.3管道安全问题

为了保证工程原材料等物质的持续输送,一般都会采取管道运输的方式来维持化工生产系统的运转。由于化工生产中需要使用到大量的化学腐蚀物质,这些物质不仅会造成管道损坏,还会因为易燃易爆性而增加管道的安全隐患,而管道安全事故具有极高的破坏性,会威胁到施工工人的生命安全。然而,目前很多工程企业没有采取措施来加强管道的安全防护力度,这大大提升了管道安全问题的发生概率。

1.4资料安全问题

在进行化学工程设计时,一般都会使用到各种参考资料来提升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这也导致了一些设计人员对于参考资料的依赖度过高,在未对资料进行审核的情况下就直接借鉴应用到设计方案当中,这会提高化工生产的风险性,给工程企业造成大量的损失。

1.5化工工厂选址不合理

在进行化工生产之前,化工企业都会选取一个化工工厂来作为生产地点,工厂的选址关系到化工生产的安全性和工人的人身安全。但是很多化工企业容易疏忽,选取工厂地址时很随意。有的企业会因为交通便利和基础设施条件而选择定位在人流密集区域,但是却忽视了化工生产安全事故的巨大破坏性,这会威胁到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些企业会选择定位在荒无人烟的地区,但是却忽视了这些地区缺乏便利的交通条件,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工人的饮食起居。

1.6流程设计问题

每个建设工程都具有固定的施工流程,流程的规划设计关系到化工工厂的安全生产以及产品的质量,而高质量的流程设计方案只有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才能实现,但是在现阶段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却常常因为各种因素而出现流程规划不全面、与实际施工不相符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化工厂的收益,还会影响到生产的安全性,所以在设计流程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实际情况来设计化工生产的流程,需要考虑到的重点主要是化工生产的成本、技术要求,所有流程的设计必须建构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另外,技术人员还要将流程设计结果制作为对应的流程图稿,这些图稿要经上级人员层层审批之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却经常有很多化工工厂忽视这一环节的细节问题,这为化工生产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针对化工工程设计安全问题的处理对策

2.1加强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

爆破事故是化工工程电气设备使用中发生概率最高的安全事故,而电气设备则是化工工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设备,为此化工企业必须加强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1)要将生产过程中易燃易爆的物品列一个清单,尽可能选用安全性更高的化工材料来代替这些高危材料,从源头上降低爆炸事故发生概率。(2)要排查生产环境中会影响到生产安全性的隐患,同时就这些隐患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3)要在生产方案中规定工程管理者必须实时对生产车间的爆炸浓度进行监测,以免浓度过高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4)要对化工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按照考察情况来选择适宜的设备型号,管理者必须确保所有的设备型号资质合格且能够正常投入使用。

2.2对安全因素进行全面考察

在化工工程中存在诸多影响工程安全性的因素,化工企业必须进行全面考察,不能因为疏忽而给生产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问题,因此工程设计人员在规划施工方案时一定要考察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在方案中要注明安全生产的注意事项。同时,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得到有效落实,化工企业必须定期组织施工工人参与安全培训,加强工人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视力度,确保工人学会安全防护措施。还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用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担任化工工程的设计师,这样才能使得施工方案更加完善科学。另外,工程管理者必须对生产区间进行定期排查,找出工程中的安全隐患,将企业的利润损失缩减到最小。

2.3合理选取工厂地址

以往的经验警示化工企业必须合理选取工厂地址。首先,应当将居民聚集区、景点、商业区等人流往来频繁的区域划分到工厂选址的考虑范围之外,以免对市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减少对居民生活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其次,工厂选址应当选择能够为工厂物资运输、工人饮食起居带来便利的场所,这有利于维持工业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转。同时,还要将高危设备和低危险性设备划分到不同片区隔离。比如电气设备不能和导电材料相接触、锅炉设备不能和助燃材料相接触。应当遵循人物主义的原则来选择工厂定位,不能只看重人流密集区便利的交通条件,而是应当同时考虑到化工生产对人流密集区的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另外,还应当坚守“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守则,避免对周边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

2.4保护参考资料的安全性

在原先的化工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会因为自身水平限制而选取未经审核的资料作为设计工作的参考依据,这影响了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此,必须保护资料的安全性。首先,工程设计人员要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培训来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以提高对参考资料的判别力。其次,工程企业可以定期对设计人员的素质能力进行考察,选择高素质的设计人才组建优质的设计团队。同时,化工企业可以将设计团队划分为不同的设计小组,让一个设计小组前往工程场地进行实地考察,将考察情况整合为文件之后交由另外一个小组来进行方案的规划工作。在设计初稿完成之后,方案小组可以将设计方案交给考察小组进行实践,考察小组要根据实践结果来制作实践记录,以便于方案小组对方案进行完善和优化。接下来,方案小组可以和考察小组共同前往施工场地进行方案调研工作,同时还要对原先时间记录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核实,以提升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另外,为了获取更加准确科学的参考资料,化工企业可以专门为设计师建立一个资料平台,这个平台内会收录所有经过筛选的资料,设计师可以直接通过这个平台来选取参考资料。原先的材料检阅方法已经和目前化工生产的实际要求相悖,而这种构建新型资料平台的方式最符合目前行业发展趋势,有利于提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2.5加强管道安全管理

管道设计是化工设计过程中最主要的内容,而管道安全问题也是化工企业管理人员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应当加强管道安全管理。(1)可以将流经管道的化学物质列为一个清单,并分析不同化学物质的腐蚀性和破坏性。(2)可以选择几种金属材料,并尝试用这些化学物质和这些金属材料进行化学反应,从中选取出稳定性最强的金属材料作为管道的设计材料,同时还要对管道接口进行加固,以免化学物质发生泄漏。

2.6重视工程细节

因为设计工作涉及的内容过多,同时随着工程进度的增加,生产的危险性也会进一步提升,因此工程设计人员必须重视工程细节,对工程细节处进行考察和规划,制定完善的操作规范方案,防微杜渐,以免给生产埋下安全隐患。同时,还要制定完整的隐患排查方案,便于管理者对化工工厂进行定期巡查,以加强化工工程的细节管理。

3结束语

当前化工工程设计中常见的安全问题有设备安全问题、安全因素考虑不全面、管道安全问题、资料安全问题、化工工厂选址不合理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化工企业必须通过加强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对安全因素进行全面考察、合理选取化工工厂的地址、保护参考资料的安全性、加强管道安全管理、重视工程细节等方式来提升化工工程设计的安全性,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吕金昌,隋燕玲.化工工程设计的安全问题探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8(7):185-186.

[2]刘小芳,师俊霞,蒿云.针对化工工程设计中安全问题的研究[J].化工管理,2018(13):150-151.

[3]胡国栋.化工工程设计中影响安全问题的因素分析及解决对策[J].宁波化工,2018(3):25-27.

[4]许雯婷,徐文斌.基于工程实践的“化工设备认知与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化工,2020,46(4):155-156,160.

[5]王永飞.电气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3):210-211.

第5篇:工厂工人管理范文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BIM技术

装配式建筑所使用的构件可以预先在工厂完成预制,运输至施工现场只需要对预制构件加以吊装与拼装即可。与传统的建筑形式相比,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优势十分凸显,但在施工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非常注意的要点,尤其是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极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设计因素、生产因素、协同因素和人为因素,均会对装配式建筑的工程管理效率与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考虑到这些因素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质量影响较大,因而务必积极落实项目管理工作。

1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优势

作为建筑行业一种发展快速的建筑形式,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优势是十分显著的,直接革新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对建筑行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和深远的。总的来说,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可有效提升施工质量:装配式建筑所使用的构件均由工厂预制完成,在预制阶段可以严格按照标准数据来生产,因而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一些施工质量问题,比如可避免墙体开裂。另外,可以大大提升建筑物整体的安全等级、耐久性和防火性。可加快项目进度:凭借工厂预制的优势,装配式建筑可以在构件运输至施工现场后立即着手施工,对加快项目进度有十分大的裨益。长期的研究发现,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进度可以高出传统建筑形式施工进度的30%左右[1]。有助于提升建筑物品质:从装配式建筑室内精装修的角度来说,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即拆即装,又快又好,施工人员正在开展吊装施工,如图1所示。足够的节能环保:从节能方面来说,装配式建筑所使用的外挂板是两面混凝土中间夹挤塑板,有很好的保温性能,保温效果明显优于外墙保温和外墙内保温。另外,应用这种材料可以此来解决传统建筑所做外墙保温层脱落的问题。在环保方面,因为所使用的构件均是通过工厂化方式来制作,因而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可以大大减少,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控制在最低。有助于文明施工和安全管理:与传统的建筑作业现场有所不同,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现场不需要太多的施工人员,只需要留有一小部分的施工人员即可,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风险。

2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

总的来说,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四点,即设计因素、生产因素、协同因素、人为因素。设计因素:设计工作是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基础部分和重要内容之一,其可以直接影响工程管理质量。就设计阶段的工作来说,若是设计人员未在前期阶段充分考量结构构件的分离、运输、堆放等相关内容,势必会导致整体的设计方案较为模糊,缺乏可行性和科学性,最终影响工程管理的质量[2]。以构件生产、存放及运输等环节的困难与成本为例来说,若是在设计阶段缺乏全面的考量,势必会导致所设计出的构件结构单薄、节点复杂,后续施工难度有所增加,且构件还易发生断裂和崩烂。再比如若是设计阶段没有充分考虑构件安装工序及安装难度、施工成本,则易导致后续施工钢筋穿插绑扎困难,甚至出现无法施工的情况,导致成本增加。生产因素: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其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构件均由工厂加工,这让工厂在整个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十分凸显。具体来说,以加工厂的预制构件运输工作为例来说,为确保预制构件的运输质量,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做到车启动应慢,车速应匀,转弯变道时要减速。在运输墙板时需要竖放,用槽钢制作满足刚度要求的支架,而后将墙板搁支点设定在墙板底部两端处。在运输楼梯、阳台等预制构件时需要单块堆放,在叠放时则需要用四块尺寸大小统一的木块衬垫。但若是加工厂在预制构件运输过程中并没有做到这些工作,势必会导致预制构件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无法确保后续的施工质量。协同因素:与传统建筑形式的施工有所不同,装配式建筑虽然施工现场的工序较少,但工序划分和岗位的配置更加的精细,在实际开展施工时非常注重多个部门的协同作业,尤其是需要设计部门、加工厂、施工部门和监理部门的协同作业,这无形中增加了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3]。具体来说,装配式建筑涉及顶层设计、技术标准、产业链打造和关键技术等重要内容,单纯依靠企业是无法完成的,必须紧紧依托于产业协同和优势对接,以此高效完成建筑施工。以标准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精益化装配、BIM信息化管理这四个部分为例来说,彼此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一项工作完成质量不佳时均会对其他环节造成影响。但若是在工程管理中缺乏统筹管理意识,未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势必导致各个工序的设计工作、加工工作、施工及验收存在问题,更易出现管理混乱的问题。人为因素:人员是装配式建筑高质量落实的关键,人员的核心素养可以直接影响和决定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比如在智能化制造环节,对工厂工人的综合素养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要求工人可以借助自动化系统来完成构件的预制,尤其是要确保构件的预制精度。再比如进行精益化装配工作时,会对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综合素养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钢筋绑扎、楼板吊装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能力要求更高。另外,在BIM信息化管理这一方面,通过应用BIM技术,可以将建筑、结构、机电一体化设计等诸多工作联系起来,对装配式建筑实施全过程控制。另外,BIM技术有着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和优化性的显著优势,其应用在装配式建筑的工程管理中,有着安全耐久、施工快捷、可视化程度的优势,非常值得推广应用。但若是项目人员对BIM技术掌握不足,实际使用时会导致BIM技术无法发挥最佳的优势,从而影响装配式建筑的工程管理质量。

3强化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策略

3.1创新管理理念与模式

管理理念与模式的创新工作对落实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必须始终给予高度的重视。在管理理念创新中,需要及时去转变管理理念,要彻底改变以往存在于传统现浇建筑的管理理念,需要做到及时转变管理理念,让技术前置和管理前移。具体来说,装配式结构的实施效率是项目效益的基本保障,在管理工作中要将设计、生产和施工等诸多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为例来说,均要严格按照产业化要求来施工,转变以往的建设方式,注重设计规范化、标准化,尽可能地去形成一种一体化的建设模式。为确保各个生产工序可以与单位协调配合,可以结合生产加工周期、安装时间和工程工期等因素,通过倒排的方式来制定设备和材料的采购计划,并事先确定好重要构件的技术参数,提升对各方面因素的管控能力。在管理模式创新上,装配式建筑可以尝试使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和EPC(工程总承包)施工模式。以EPC施工模式为例来说,项目可以落实五位一体的管理方式,对设计、生产、施工、装修和BIM一体化加强管理,确保整个装配式建筑可以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4]。通过应用这样的管理模式,势必可以保证和提升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管理水平。

3.2引进先进技术

就当前阶段装配式建筑在技术上的应用情况来说,最具应用优势和发展潜力丰富的技术当属BIM技术,有很多的施工单位会选择使用BIM技术,通过发挥好BIM技术的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和优化性优势,可以确保装配式建筑设计和管理工作的质量。具体来说,施工单位通过应用BIM技术,可以为工程的协同设计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施工单位可以此来进行各项信息的整合,构建BIM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人员可以凭借BIM软件的可视化和模拟化功能,来评估协同设计是否具有足够的可行性、科学性和经济性,以此来确定最佳的设计方案。除此之外,在工程管理过程中,BIM技术的共享特征可以将各个生产部门紧紧联系起来,建立一种动态、协同化的管理体系,这可以为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和施工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便利,对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效率与质量有十分大的裨益。

3.3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与管理有着复杂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尤其是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这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做好员工的专业能力培训工作。具体来说,施工单位为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需要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不断提升员工的责任意识,帮助员工认识到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明确自身职责,继而积极参与到施工与管理工作中去。二是要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活动,引导员工参与到技术知识的学习中去,以此掌握更多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知识和管理知识。

4结语

装配式建筑是当前建筑行业一种非常常见的建筑形式,拥有更为显著的应用优势,尤其是施工便捷和无污染,是建筑行业一种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建筑形式。考虑到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中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务必积极做好应对工作,重点从创新管理理念与模式、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这三个方面来着手,打造健全且系统的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体系,高质量落实工程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兵.浅析装配式建筑在工程管理中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0,487(3):96-97.

[2]黄奎霖.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项目管理问题研究[J].中华建设,2020,203(02):74-75.

[3]陈镜平.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质量问题与改进研究[J].砖瓦,2020(10):52-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