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师风师德建设范文

师风师德建设全文(5篇)

师风师德建设

第1篇:师风师德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师风师德;师资队伍;对策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的特殊一环,其教育质量与国家战略转型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扩招及内涵式发展的探索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师资需求也与日俱增,打造一批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关键任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高职院校教师在高职院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过程中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高知识、高技能人才的任务,也在塑造大学生思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起重要作用。“师德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决定着教师对教育实践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制约着教师教育教学的行为规范。”[1]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部分和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视并加强师资引进,更好地为育人目标服务。

一、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现存问题

站在历史新阶段,高职教育要紧紧依靠教师这一“软实力”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高职教师的道德和人格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质量,不断加强和提升高职师德师风建设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要培养德才兼备之人,必须有德才兼备之师。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管理工作的教职工作为学生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和践行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及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都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教师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准入门槛的放松使得教师队伍良莠不齐,部分教师理想信念淡薄、道德品质滑坡、德育能力不足、职业精神缺乏、责任不强、纪律不严等问题日益显化。

1.管理机制不完善,师资良莠不齐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办学条件差,总体受重视程度低,社会地位不高,自然增加了高职教师的自卑感和生存压力,导致有效教育资源匮乏,师资短缺,形成高职教师入职门槛偏低、师资总体水平相对偏低的局面。近年来,高职院校师资需求量随着高职扩招急剧增加,片面强调知识水平的标准,忽视了对教师思想道德的考察,部分教师严重缺乏师范专业素质,部分能力和品质名不副实者乘虚而入,导致现有师资良莠不齐。少数教师甚至无视职业道德,过度注重个人得失,为人师表意识淡薄,不关爱学生甚至歧视学生。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不成熟,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缺乏良好的教师岗前入职培训和后期培养机制,缺乏行之有效的培养考核、激励机制和客观评价标准,无法强有力地规范并约束部分教师的不良行为,严重影响教师职业品格和能力的提升。对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倾斜导致部分教师过分看重技能培训,忽视学生思想教育,“很多专业教师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2],甚至推卸德育职责。

2.理想信念模糊,职业道德淡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引领是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前提。思想引领的缺失导致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观错位,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力量,其自身政治立场、理论水平及理想信念对青年学生起引领示范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传统价值观和评价标准受到巨大冲击,教师职业道德的滞后性和不协调性使其“自我认同感”下降,师德对教师行为缺乏有效引导。高职院校办学过度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用为内容、以就业为标准,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倾向使得部分教师将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技术培训,轻视理论学习的深化积累,导致教学认知产生偏差。高职院校由于起步晚经验少,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依然照搬综合性本科院校,不符合高职特色,在入职门槛和职称评聘方面过度强调教师的学术科研成果,教师薪酬待遇也直接与科研成果挂钩。教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钻研学术研究,忽略教学技能的打磨和提升,课堂教学成果不佳,甚至有教师忙于副业而治学不严、学术作假。

3.职业倦怠,忽略终生学习

随着事业单位“去编制化”的深化改革,高职院校近几年纷纷实行聘任制。日前高校聘任制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新入职青年教师在待遇、考评、晋升等方面与在编教师的差距较大,部分岗位人员流动性大,部分教师为评职称、涨工资心浮气躁而无法专心教学育人。此外,由于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部分青年教师入职后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疲于应付繁杂的日常事务和生活压力,慢慢失去教育信念和工作激情。部分中年教师由于长时间工作在一线,学习和创新的劲头日益不足,无法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青年学生的新特点,产生职业倦怠,教学效果不佳。

二、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对策

新时期背景下,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完成高职教育育人目标,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具有长远意义。面对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的问题,应从思想、制度、环境等多方面着手,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道德水平,使他们真正成为受人尊敬的师长与社会楷模。

1.加强思想引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全社会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逐步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陈旧认知观念,展现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的优越性,提高社会认可度,充分调动社会师资储备。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要全面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强化教师本身的政治理论思想学习和积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核心价值观武装教师头脑,防止教师精神“返贫”。“青年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热爱和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执着于教书育人的职业,自觉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把握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3]”,从而高效进行日常教学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要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完善公平公正的职称评聘办法,平衡科研和教学的比重,提高师德师风的宣传和引导,发挥优秀中青年教师代表的先锋示范作用,时刻督促教师端正教育理念,养成作风正、行为正、学术正的教学环境。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切实通过有效的激励和监督问责手段广泛听取相关意见,对师德建设进行民主监督和评议,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严惩不贷。要加大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从福利待遇上解决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打破传统编制铁饭碗的优越感,给予合同制教师更多合理的发展机会和晋升通道。

2.严把教师准入门槛,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办法

由于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目标的不同,高职院校对师资选聘的标准相对较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不免混入滥竽充数之人。高职院校要重视师资队伍的长期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在人才引进及选拔过程中加大审查和监管力度,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增加对道德品质的考核。有德无才之人仍可花心思培养,而有才无德之人将对社会造成大危害;因而高职院校在落实并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的进程中首先要选聘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学人员。其次,在教师聘用期间,高职院校要把师德师风考核结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荣誉评定、进修发展等中去,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对优秀的教师代表进行形象宣传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充分利用教书育人楷模的典型事迹诠释师德内涵;对品行不端、不负责、不求上进的教师进行公开批评或严厉惩治;将教学督导和评价有机结合,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对于教职工的真实评价,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大对学生的了解和关爱。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高职教师需不断激发自身品德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个人道德情操和思想品格,切实关爱学生,培养无私奉献、为国育才的伟大情怀。

三、结语

师德是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基石。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高校要在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管理的长效机制、评价考核、未来发展、监督奖惩等方面探索更多切实可行的新办法,关心新老教师成长与发展,提升教师待遇,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自身道德品质建设,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加强职业道德认同感,修身养性,做到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师德师风建设道阻且长,高职院校务必将其摆在突出位置,坚持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实施对策,努力建设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道德品质优良、能完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使命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朱红萍.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31):219-220.

[2]张津君.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探究[J].智库时代,2020(9):74-75.

[3]佟怡,尹磊.新时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路径探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8(5):30-32.

第2篇:师风师德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对策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学识,还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现实情况是部分高校对师德师风的建设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师德出现问题[1]。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师德师风建设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是国之未来,是祖国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如果教师的师德出现问题,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其影响和感染,后果可想而知。在新时期背景下,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新兴媒体形式呈现多样化、多元化,信息传播速度迅猛化,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2-6]。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探索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广大高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结合新时期的教育环境,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适用于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些建议,旨在为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一、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现状

现阶段,虽然国内各大高校都在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但是仍然存在个别教师师德低下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与声誉[7-8]。本文在分析国内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教学缺乏责任感

现如今,随着高校研究生的普遍扩招,毕业的研究生越来越多,一个稳定的工作对广大毕业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导致一些教师不情愿地加入了教师队伍,对这部分教师而言,教师并不是自己理想的工作。这些教师在工作中往往会缺少热情,会认为无论付出多少,收入都是固定的,对待工作往往会表现得特别消极,能少干的少干,能不干的不干。此外,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除了职称晋升的压力,还要面对各种聘期、年度等考核,再加上工作中和生活中的琐事繁多,使得部分教师感到压力大、身心俱疲,容易对工作产生厌烦心理。这种不良心理往往会导致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对待学生和对待教学都是采取应付的态度,这种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对学术缺少使命感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对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越演越烈,这种不良导向使得部分教师为了评聘职称和完成各种考核任务而被迫。一些教师不再是因为热爱科研而去搞学术,而是单纯地为了而搞学术。这种不良动机使得一些教师采取各种手段来实现论文的发表,哪个研究方向好发文章就研究哪个方向,哪个刊物录用比例高就投哪个,从而导致一些教师发表大量低水平且毫无实际利用价值的文章。还有一部分急功近利的教师为了快速评上职称,自己出钱利用各种人脉关系联系企业,通过与企业签订无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立项合同,以此来达到满足职称评聘和聘期考核对科研项目指标要求的目的。还有一些教师花钱找中介代为,而中介通常会雇“”,然后再通过特殊关系或同行评议造假等手段使论文顺利发表,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影响学术发展、阻碍科技进步,而且影响教师声誉和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

(三)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不完善

其一,考核形式化。虽然部分高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关于师风师德的考核评价文件,对考核内容、考核程序和考核结果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明文规定,但是政策执行起来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往往是流于形式。其主要原因是考核方式大多都采取个人自评和教师间互评结合的方式,碍于评价太过主观和人情因素等方面原因,最后考核结果都是全体教师通过考核,无法做到评价的真实客观。其二,培训体系不完善。大多数高校师德师风的培训往往仅限于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对于其他青年教师的培训很少或者基本没有,而仅有的入职系列培训中,师德师风培训仅占了一小部分,或仅举行一到两场与师德师风相关的报告会或交流会,教师的师德修养难以得到普遍提升。

二、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策

(一)师德师风教育载体的开发

其一,显性师德师风教育载体的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线下培训主要是在每年开展的新入职教师培训和系列报告中,设有师德师风方面的专题报告内容,邀请校内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为全校师生做线下的集中培训,也可邀请外校获得“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的优秀教师来校做专题报告。线上培训则可以通过目前比较实用的腾讯会议等方式,由专人负责每天搜索与师德师风相关的报告会信息,通过微信群、QQ群或公众号等新媒体向广大教师推送会议通知,邀请广大教师加入线上报告会,以使广大教师通过榜样的力量,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在教师岗位上展现崇高的品格。其二,隐性师德师风教育载体的开发。通过物质文化载体和精神文化载体的开发,达到隐性育人的目的[9]。物质文化载体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及其周边物质资源蕴含的人文底蕴,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校内设有雷锋育人馆和雷锋雕像等物质文化载体,使人漫步校园中时刻都能受到雷锋精神的熏陶。通过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使教师身在校园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从而达到隐性育人的目的。精神文化载体主要是发挥校风校训和校园文化活动等的隐性育人作用。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校训为“问学穿石,修身诚化”,其要求师生除了努力追求学识之外还要修炼自身品格。另外,校训字尾组成的“石化”二字,不仅包含了校名的关键词,还体现了学校的专业特色。每年组织新教师参观学校雷锋育人馆,也能把雷锋精神全方位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用雷锋精神建队伍、育师德、铸师魂、树师风,突出价值引领,培育高尚情操,通过雷锋“五个一”精神主题校园文化的熏陶、“雷锋精神种子工程”的实施推进、雷锋精神育人展馆的教育感染,把师德建设和雷锋精神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其三,传媒载体的开发。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育人作用,把培育良好师德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治学治教。利用微信群、QQ群和公众号同时展播师德模范典型事迹,通过多平台、多手段的宣传。如在学校网站开辟“师说:师德大讨论”专栏,邀请教师分享师德感悟,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育德;组织“我的教师梦”和“我心中的好老师”教师节征文等活动,优秀作品在学校网站进行展播。

(二)设立师德师风建设专项项目

为深入贯彻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总结推广师德建设工作经验,激励学校教师工作创新发展,应由学校专门机构设立师德师风建设专项资金,并负责对项目的申报、监管及考核工作。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其一,明确项目定位。打造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的平台,解决新时期高校实际工作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具有借鉴价值、可操作性,突出师德建设工作的有效性和创新性。项目资助应分类组织实施与管理,将项目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并在职称晋升与聘期考核中,按照校级项目进行认定。其二,对项目成员严格把关。项目负责人应能够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遵守宪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较高的师德师风建设研究能力,且具有较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和一定的研究基础。项目组成员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合理配置,成员分工明确,并对项目组成员的职称和人数进行限制。为保证项目组成员能够有足够精力参与完成项目,要求每个人最多可参与申报两个项目,项目负责人只能主持申报一个项目。其三,明确结题任务。按照立项计划书约定的预期成果要求完成项目研究任务,并提交结题报告。规定重点项目应至少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录用)相关论文数篇或在立德树人、师德建设方面取得显著工作业绩,规定一般项目要求至少公开发表(录用)相关论文篇数。对于结题评价较差和结题不通过的项目,将限制后续相关项目的申请。

(三)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机制

针对考核形式化的问题,需建立一套完整的年度考核机制[10-12],具体如下:其一,明确考核内容及形式。考核的内容应包括爱国守法、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对每条考核内容设置优、良、差三档,此外,教师有违反教育部“六禁令”和“红七条”情况之一者,考核等次为不合格。在新入职教师中举行师德师风承诺书签字仪式,引导教育新入职教师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等环节建立二级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考核协同联动机制,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其二,建立合理的考核程序。由学校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全校教师师德考核工作。由院、系负责本单位教师师德考核工作。采取个人自评、学生评议教师互评和综合评议的方式进行,且每种方式都占有一定的权重。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具体考核程序如图2所示。个人自评:教师本人对照图2考核内容进行自我评定,由于个人自评主观性较强,可适当减少权重。学生评议:由本年度授课学生在学评教系统里进行匿名评议。教师互评:采取以系为单位的教师匿名互评。综合评议:结合以上三部分的评议分数,由学院考核小组对教师个人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反馈:由专人负责向参加考核的每位教师反馈综合评定结果。评定意见为不合格的,教师本人需要做书面的详细事实说明。结果公示:在学院网站上向本单位师生进行公示。在公示后,如教师本人对评定结果仍有异议,或有他人反映情况的,须由学院考核小组对有关情况进行核实,并做出最终综合评定,计入教师师德档案。其三,考核结果运用。教师师德表现突出的,在各类带头人(领军人才)选培、各类人才工程人选推荐、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制,“一票否决”时须按相关文件要求执行。及时发掘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充分利用学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其事迹。在每年举办的教师节庆祝大会上,表彰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执教30年教师、教育系统工作30年教师等优秀教师典型,使教师真正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四)建立完善的师德约束机制

其一,建立师德师风相关政策文件。学校把培养较高思想道德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把个人品德作为引进教师的首要条件,从源头确保进入教师队伍的人才满足德育要求。学校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管理文件,对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履行岗位职责、组织课堂教学、认真教书育人和廉洁从教等方面提出具体规定。强化教师的学术道德建设。学校制定学术道德规范,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鼓励学术创新,努力营造有利于学术创新和学术繁荣的良好环境,使学校学术研究健康发展。其二,强化监督和惩处机制。把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作为人才引进、教师培养、考核评价、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评优奖励等首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校学术委员会中设立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负责对学术不端等违反师德的行为进行调查,根据违反师德情节的严重程度,依据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处理。对于情节恶劣到有严重违法违纪情况的,需移送相关部门进行处罚。

三、结语

第3篇:师风师德建设范文

关键词:师德师风建设;高等教育;青年教师培养

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教师是发展基石的重要奠基者,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总书记多次在教育工作会议及讲话中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师德是一位教师所应具备的个人品行和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1〕,师风是一名教师所展现的行事作风与道德风尚〔2〕,师德师风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决定着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待教育工作和学生所展现出来的情感关怀、责任意识与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中的行为作风,是实现教师为人师表、传道授业的内在动力。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价值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总书记在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中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教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明确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保证。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重要职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关系到教师个人成长、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才能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只有教师理想高远、信仰坚定,才能够点燃学生的理想,引领学生的信仰,用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地帮助学生筑梦、圆梦。〔3〕所以高等教育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更要有良好的德行品质,德行高尚的教师对学生的启蒙与影响远远超过知识的灌输,只有培育优良的师德师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基才能更加坚实稳固。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基本前提

当前,我国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为适应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需求,高校教师数量迅速增长,高等教育教师队伍逐步呈现出年轻化、学历高的特点,“80后”“90后”逐步成为青年教师的骨干群体。与此同时,“00后”成为学生主要群体,他们的社会心理也呈现新的特征,他们行动上追求个性、意识上期待独立、情感上热情奔放,但也伴随情绪波动大、集体观念淡薄、缺乏抗挫能力等问题。这既要求高校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学识,能够在专业学习上教授、指导学生,更对教师师德师风提出更高要求。《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目标,加强师德养成教育,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在教书的过程中实现育人,在言传的同时实现身教,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等四个方面的引路人。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困境

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近年来多次召开会议、开展座谈,明确师德师风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也将师德师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总体而言,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状况良好,绝大多数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但队伍中少数教师表现出来的不良作风、不当言行与高等教育肩负的使命相背离,与学校、社会、人民对教师的期待尚有一定差距。

1.思想政治素质弱化,对教育缺乏使命感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重要历史交汇期,客观环境的巨大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教师的思想状况和外在行为产生影响,导致部分高校教师理想信念弱化,缺少了教书育人的神圣感与使命感。课前缺少充分的准备,课堂中照本宣科,课后缺少与学生的沟通反馈,不关注教学实际成效,不顾及学生获得感;对待科研工作,一些教师放弃了传道解惑的初心与追求真理的执着,重数量轻质量,重利益轻学术;对待日常行为,部分教师自我要求不够高,缺少立德立言的道德自觉,缺少率先垂范的行为自觉,亦有教师在课堂或公开场合发表不当言论,生活作风不够检点等问题,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形象与声誉,也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不良影响。

2.业务能力虚化,对学生缺少责任感

高校教师基本的素养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的教学能力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周期逐步缩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一些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能与当前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要求相匹配。部分高校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存在专业学科知识较深,而基础学科知识面过窄、知识陈旧浅显的问题;部分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僵化,教学内容陈旧。没能将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充分运用到教学中,没有与时俱进掌握智能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导致教学内容滞后、课堂缺少活力,教学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

3.科研态度被动,对科研缺乏严肃感

教师科研能力是实现高校科学研究职责、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关键,但当前教师对于科学研究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一部分教师忽视专业研究,将更主要的时间投入与专职工作无关的社会工作上,依托教师身份开展各类培训、参与各类会议,将科研视为获得经济利益的途径与手段,不仅弱化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也对高校科研风气带来负面影响。与之相反,亦有部分教师过度重视科学研究并将其工具化,当前部分高校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考量维度单一、考量标准僵化,视科研为教师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过度重视科研与教学在教师职业发展环节的比重,将科研成果作为教师晋升与考核的最重要因素,导致部分高校教师逐渐丧失课堂教育、学生思想指导的责任意识,不仅削弱了高校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最终也阻碍了高校师德师风的建构。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

面对新环境以及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势在必行,高校必须以党的方针政策为引领,以教育教学规律、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为遵循,探索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规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1.突出政治引领,凝心铸魂加强师德建设

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首先需要突出政治引领,只有高校教师自身坚定政治信仰、坚守育人理念,才能真正教育、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投身祖国发展。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约束教师职业行为,坚持以德促能、坚持以人为本,让每一位教师充分意识到自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与学生成长成才、高等教育事业的长效发展密切相关。一是加强理论教育,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关于教育目标以及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理想信念,立足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通过专题学习、专家讲座、参观红色基地等方式,潜移默化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与把握,同时建立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及时、深入了解教师思想动态,保证工作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高校教师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既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成为“四有好老师”,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又要守公德,以敬业的精神、负责的态度投身教育教学实践,以生为本,潜心培育学生成长成才。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教师要严私德,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私德是否高尚直接关乎育人的成效,高校教师要强化自我约束意识,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同时加强师德典型教育。定期开展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邀请全国道德模范进行宣讲,促进养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

2.突出专业能力,聚焦育人提升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高校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决定着高校的办学能力和学生培养水平。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要强化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重视新教师入职培训,选择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学术造诣较深的教师作为导师对新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指导新教师掌握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点以及与本课程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通过全方位的传、帮、带来培养其从事教学的能力。〔4〕面对“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新挑战,将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列为教师集中培训的内容之一,提升课堂先进性与吸引力。充分发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资源,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发挥智力成果优势,开展前瞻性、政策性研究,提供技术咨询、成果转化。聚焦、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开展前瞻性、政策性研究,参与决策咨询,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培育一批专业化智库人才。

3.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师德建设制度保障

完善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的约束与导向作用,逐步实现师德师风建设管理规范化。一是要严把教师选聘关口,不断健全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并严格执行,在招聘和引进青年教师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思想政治状况的考察,注重价值观念、育人意识、责任意识、道德品行等方面的考量,坚决把好高校教师群体的入口。在新教师入职之际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强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内涵领悟,认真践行教师育人使命。二是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制度,把师德师风作为个人年度考核、荣誉奖项评选、专业技术岗位评聘等校内考核奖励的首要标准,优先考虑治学严谨、成果扎实、教风优良的教师。三是完善师德师风监督制度,设定师德师风评价标准与评价程序,充分发挥监督机制预防和制约作用,及时发现教师不当言行并督促其纠正。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

〔2〕周杰.从文化视角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2(8):17-20.

〔3〕戚如强.新时代师德建设的基本遵循〔N〕.中国教育报,2018-09-06(5).

第4篇:师风师德建设范文

关键词:师德师风建设;高等教育;青年教师培养

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教师是发展基石的重要奠基者,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总书记多次在教育工作会议及讲话中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师德是一位教师所应具备的个人品行和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1〕,师风是一名教师所展现的行事作风与道德风尚〔2〕,师德师风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决定着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待教育工作和学生所展现出来的情感关怀、责任意识与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中的行为作风,是实现教师为人师表、传道授业的内在动力。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价值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总书记在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中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教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明确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保证。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重要职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关系到教师个人成长、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才能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只有教师理想高远、信仰坚定,才能够点燃学生的理想,引领学生的信仰,用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地帮助学生筑梦、圆梦。〔3〕所以高等教育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更要有良好的德行品质,德行高尚的教师对学生的启蒙与影响远远超过知识的灌输,只有培育优良的师德师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基才能更加坚实稳固。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基本前提

当前,我国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为适应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需求,高校教师数量迅速增长,高等教育教师队伍逐步呈现出年轻化、学历高的特点,“80后”“90后”逐步成为青年教师的骨干群体。与此同时,“00后”成为学生主要群体,他们的社会心理也呈现新的特征,他们行动上追求个性、意识上期待独立、情感上热情奔放,但也伴随情绪波动大、集体观念淡薄、缺乏抗挫能力等问题。这既要求高校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学识,能够在专业学习上教授、指导学生,更对教师师德师风提出更高要求。《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目标,加强师德养成教育,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在教书的过程中实现育人,在言传的同时实现身教,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等四个方面的引路人。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困境

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近年来多次召开会议、开展座谈,明确师德师风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也将师德师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总体而言,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状况良好,绝大多数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但队伍中少数教师表现出来的不良作风、不当言行与高等教育肩负的使命相背离,与学校、社会、人民对教师的期待尚有一定差距。

1.思想政治素质弱化,对教育缺乏使命感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重要历史交汇期,客观环境的巨大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教师的思想状况和外在行为产生影响,导致部分高校教师理想信念弱化,缺少了教书育人的神圣感与使命感。课前缺少充分的准备,课堂中照本宣科,课后缺少与学生的沟通反馈,不关注教学实际成效,不顾及学生获得感;对待科研工作,一些教师放弃了传道解惑的初心与追求真理的执着,重数量轻质量,重利益轻学术;对待日常行为,部分教师自我要求不够高,缺少立德立言的道德自觉,缺少率先垂范的行为自觉,亦有教师在课堂或公开场合发表不当言论,生活作风不够检点等问题,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形象与声誉,也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不良影响。

2.业务能力虚化,对学生缺少责任感

高校教师基本的素养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的教学能力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周期逐步缩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一些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能与当前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要求相匹配。部分高校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存在专业学科知识较深,而基础学科知识面过窄、知识陈旧浅显的问题;部分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僵化,教学内容陈旧。没能将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充分运用到教学中,没有与时俱进掌握智能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导致教学内容滞后、课堂缺少活力,教学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

3.科研态度被动,对科研缺乏严肃感

教师科研能力是实现高校科学研究职责、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关键,但当前教师对于科学研究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一部分教师忽视专业研究,将更主要的时间投入与专职工作无关的社会工作上,依托教师身份开展各类培训、参与各类会议,将科研视为获得经济利益的途径与手段,不仅弱化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也对高校科研风气带来负面影响。与之相反,亦有部分教师过度重视科学研究并将其工具化,当前部分高校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考量维度单一、考量标准僵化,视科研为教师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过度重视科研与教学在教师职业发展环节的比重,将科研成果作为教师晋升与考核的最重要因素,导致部分高校教师逐渐丧失课堂教育、学生思想指导的责任意识,不仅削弱了高校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最终也阻碍了高校师德师风的建构。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

面对新环境以及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势在必行,高校必须以党的方针政策为引领,以教育教学规律、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为遵循,探索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规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1.突出政治引领,凝心铸魂加强师德建设

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首先需要突出政治引领,只有高校教师自身坚定政治信仰、坚守育人理念,才能真正教育、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投身祖国发展。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约束教师职业行为,坚持以德促能、坚持以人为本,让每一位教师充分意识到自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与学生成长成才、高等教育事业的长效发展密切相关。一是加强理论教育,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关于教育目标以及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理想信念,立足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通过专题学习、专家讲座、参观红色基地等方式,潜移默化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与把握,同时建立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及时、深入了解教师思想动态,保证工作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高校教师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既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成为“四有好老师”,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又要守公德,以敬业的精神、负责的态度投身教育教学实践,以生为本,潜心培育学生成长成才。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教师要严私德,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私德是否高尚直接关乎育人的成效,高校教师要强化自我约束意识,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同时加强师德典型教育。定期开展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邀请全国道德模范进行宣讲,促进养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

2.突出专业能力,聚焦育人提升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高校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决定着高校的办学能力和学生培养水平。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要强化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重视新教师入职培训,选择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学术造诣较深的教师作为导师对新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指导新教师掌握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点以及与本课程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通过全方位的传、帮、带来培养其从事教学的能力。〔4〕面对“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新挑战,将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列为教师集中培训的内容之一,提升课堂先进性与吸引力。充分发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资源,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发挥智力成果优势,开展前瞻性、政策性研究,提供技术咨询、成果转化。聚焦、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开展前瞻性、政策性研究,参与决策咨询,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培育一批专业化智库人才。

3.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师德建设制度保障

完善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的约束与导向作用,逐步实现师德师风建设管理规范化。一是要严把教师选聘关口,不断健全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并严格执行,在招聘和引进青年教师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思想政治状况的考察,注重价值观念、育人意识、责任意识、道德品行等方面的考量,坚决把好高校教师群体的入口。在新教师入职之际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强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内涵领悟,认真践行教师育人使命。二是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制度,把师德师风作为个人年度考核、荣誉奖项评选、专业技术岗位评聘等校内考核奖励的首要标准,优先考虑治学严谨、成果扎实、教风优良的教师。三是完善师德师风监督制度,设定师德师风评价标准与评价程序,充分发挥监督机制预防和制约作用,及时发现教师不当言行并督促其纠正。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

〔2〕周杰.从文化视角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2(8):17-20.

〔3〕戚如强.新时代师德建设的基本遵循〔N〕.中国教育报,2018-09-06(5).

第5篇:师风师德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实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任[1]。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经过5年时间左右努力,基本建立起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与有效的师德师风长效建设机制”,即从国家层面构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师德这一概念出现已久,溯“德”字之源,象形字“德”中间是一只眼睛,四面都是直角道路,造字本义是看清道路方向,大道坦然直行,之后金文中加入心,突出心胸坦荡的含义。《说文解字》里将“德”解释为“升也”,即境界因善行而升华。从造字演变中可见,德是做人做事心胸坦荡,是多行善事升华品格。教师能够达到“德”的标准,便符合师德之标准。教师从事的是立德树人、播种未来的事业,应该有超出一般行业的职业道德水准[2]。纵观中西方师德建设实践,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侧重点,中国有体制制度、文化积淀等优势,也有需要向西方借鉴的地方。国内各高校以国家总体要求和意见为基准,在师德师风方面做了多番建设和改善,逐步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自觉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为党和人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3]。在网络中,处处可以搜到高校教师侵害学生、学术造假的案例,一经出现,轰动一时,在知乎“你遇到的坏老师可以有多坏”中,出现诸多令人心痛的回答。但“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个例需要惩戒,但不能影响主流的良好,多数教师都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守住自己的本,守住教师的价值。对比中国强调“社会”的儒家思想,西方更强调“个体”与“自我”,强调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儒家思想在西方不被理解,他们更强调个人主观感受,从个人角度出发判断事物,这对师德的修养不能起到正向引导的作用。高校历来重视师德建设,有较为完善的师德考核体系。以部属高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西电印发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的通知,引入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制度,每年均开展师德师风考核工作并开展师德培训,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度,以期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响应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118十项准则》制定出台《师德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办法》,收集师德失范行为典型案例,印发成册,以明确师德红线,发挥警示作用,在网站上开设“师德举报”和“教师心声”窗口,聆听真实的声音。在教育部引领下,各高校基本都有相应的师德师风制度准则及相关培训,致力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对师德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师德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一些严重的师德问题仍时有发生。诸如:政治意识不强、缺乏大局意识和规矩意识;学术不端,在科研工作造假、抄袭论文;教风不严,不遵守教学纪律,敷衍完成教学任务;行为不正,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当利益等[4]。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足而一。

(一)师德培训收效甚微

教师被动化接受师德培训,收效甚微。师德培训初衷很好,但“师德”并非技能,无法量化,是内化于心的品质品格,通过培训来提高一个人的品质,难度很大。笔者曾参加过数次教师培训,对其深有体会。师德培训往往是培训者在台上讲解条条框框,教师在台下忙于手头事务。究其原因,或是培训者说教意味浓重,或是培训内容吸引力不强,与教师需求不对称,或是教师认为培训即形式,对师德塑造并不能有任何影响。这往往造成培训场面宏大,但收效甚微,有徒劳无功之感。

(二)师德考核趋于形式

量化考核趋于形式,带上行政化考核的影子[5]。师德考核本意是通过考核,引导教师注重师德修养,明晰师德底线,树立师德标杆,从而以考核促进师德修养,以师德修养促师德考核落实落细。但是师德标准并非科研业绩或教学课时量,是无法量化的,表格化的考核形式和固定化的考核内容,最终使师德考核走向形式化,无法促进师德向好。

(三)评价导向有待优化

重视立德树人,但绩效考核挂钩科研更明显。高校围绕育人开展教学、科研两大重点工作,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使命所在,然而科研资源多、来路广、业绩高、成果丰,在教师职称评审等各方面贡献颇多,在年底绩效考核也增色不少,因此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与此相反,本科生参与科研较少,培育人才、师生相处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更多,在与学生交流时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师德形成的重要来源,却在绩效考核中占比不足。教学、科研均能亮点频出之人少之又少[6],高校教师只要能在两者其一有一定建树,绩效考核便不应有太多差额。

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优势

(一)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根基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进行深刻精辟的分析。高校教师作为“现实的”“社会的”人,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更注重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和自我实现[7]。国家着力通过提升地位、维护尊严、尊重个性的具体行为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对教师的最终命运予以关怀。相对来说,西方信仰的“人本主义”,是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出发的,他们所讲的人的发展,是统治阶级的自身发展,因而并不能代表高校教师的利益。

(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我国在持续发展中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从中国航天到北京奥运会,从汶川地震到疫情,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优越性日渐凸显。“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家出台各种政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地位待遇,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将教育当做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国家层面的重视层层下达,各高校联动实施,有利于建立完备的师德师风制度体系。国家重视高校这一三全育人、立德树人重要阵地和高校教师这一传授知识、培育人才的重要群体,在多个高校、院系进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树人为要,立德为先,以“三全育人”试点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空间学院厚植钱学森航天精神和红色家国情怀,强化“大思政”工作理念,抓住全员项目导师制和人才化、网络四个育人维度为突破,着力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学后教,师生共学,不仅有助于培育创新人才,而且有利于教师素养的自我提升。

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探索

纵观国外,西方国家都制定了较完善的有关教师道德规范的法律法规,侧重于以法律约束师德。相比之下中国高校的师德培养,更注重制度约束和自我修养[8]。制度约束关注的是师德底线,自我修养依靠教师自省自悟,外在力量如何合理有效推动师德发展?站在对立面,不断强调各种师德奖惩措施制度,只会把教师推得更远,合理的做法是通过理解、尊重、关心、相信教师,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营造“栓心留人”的宽松用人氛围,激发其内在动力[9]。我国可借鉴西方对师德师风在法律制度上的规范惩戒,将党的引领、师德的自我修养、外界的引导监督、法律的制约和促进教师发展结合,使高校引导监督有强有力的支持,惩罚警戒有强有力的抓手,多方促进师德师风向好。

(一)关注个体价值,培养主观态度

高校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学历均为博士,作为高学历人群,他们普遍对自己和所在单位期望值较高,管理人员根据“期望理论”,对教师进行“期望值管理”,即主动关注教师个体价值和发展需求,通过个体谈话形式及时沟通,帮助教师设立合适目标,制定实现步骤,通过明确的期望值培养教师的“激动力量”。“激动力量”激发内部潜力,促进积极工作。就教学来说,教师能在备课教学中强化责任意识,在被学生的肯定中内化职业道德,长期的“期望值管理”可以促进师德师风和业绩能力并向发展,实现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价值,变被动接受师德培训为主动修养职业道德。除此之外,西电还通过工会等组织凝聚人心、培养态度,例如组织凸显师德主题的基于教师共同体的研修,在轻松的氛围里发挥传帮带作用,二级单位如空间学院通过教师节、儿童节等节日福利增强教师及其家庭幸福感。充分利用班主任负责制、本科生导师制等制度增进师生情感,为教师创造主动修养师德的氛围,使其在关爱学生的过程中寻找身为教师的责任感。重视“课程思政”,高校教师是课程思政“主力军”,也是“学习者”,他们先受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产生认同,才能真正地传达给学生,这便是“课程思政”对教师的反向作用。

(二)利用互联媒体,师德舆论互促

当代师德师风的宣传效果受多方掣肘,往往是好事不出门,“师德标兵”小范围赞颂,坏事传千里,失德行为大幅度传播,这种效应是坏事容易推及己身的心理造成的。舆论谴责影响教师整体形象,以一定百伤及教师心理。师德常在人心,而不是标签,很多遵从师德的教师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事件发生时才能彰显其品德。在信息时代,“舆论谴责,以一定百”的现象还需通过媒体舆论的力量转变。西电重视宣传引领,邀请师德先进个人开展专题讲座,评选“西电最美教师”,来挖掘选树师德典型。空间学院通过“空间菁英”系列报道来叙写普通教师平凡忙碌生活中的点滴,对教师进行不形式、不美化、不标签化的真实还原,期望以此破除公众成见的壁垒高墙,同时以媒体的认同、舆论的引导反过来规范教师行为,达到师德与舆论互促兼好的局面。

(三)细化从业要求,追踪边缘问题

师德培育是长期的行为,入职前的把关、入职时的教育、入职后的长期追踪缺一不可。入职前除了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外,还可以通过谈话、查阅档案、联系原单位了解等方式强化品德考察;管理人员收集在职教师和学生对新任教师的期望,选取恰当的部分,在入职谈话时传达给教师,使教师在入职初期就明晰身为教师的责任,并步步落实;入职后的长期追踪难度大,但预期成效好,高校教师凭借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工作能力等进高校、评职称,能力优于常人,他们也懂得为人师的责任和道义,有些教师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奉为真理积极践行,但有部分教师并未将师德内化于心,反而将之作为装点自我的外衣,在名利双收面前丢失了初心,徘徊在犯错的边缘地带,这就需要发挥党委和党支部的力量,深入群众,时时排查,多多了解,发现并纠正边缘问题,严格按照规定惩处失德教师,使标杆和反面同时发挥作用,正面引导,反面警戒。

五、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